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 论美导学案 苏教版

时间:2019-05-15 04:23: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 论美导学案 苏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 论美导学案 苏教版》。

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 论美导学案 苏教版

《论美》

学习目标:

1、理解美的真正含义,形成对美的正确认识。

2、通过对美的感受、认识和理解,学生认识到心灵美是真正的美,并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3、掌握议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学习重点:

1、通过对美的感受、认识和理解,学生认识到心灵美是真正的美,并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2、掌握议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学习难点:

1、初步了解培根的审美观,品味文章的有关论述,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

2、学习杂感的写法,联系相关知识,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学习过程

1、课文简介

《说美》选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论人生》一书,在这篇杂感中,培根论及人的“形体之美”“颜色之美”和“优雅行为之美”,最后提出了“德行美”,希望“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从而达到理想的美的境界。

一、阅读课文,把握结构

全文共五段,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以一个比喻、一个实例,提出全文的中心意思:美德最美。

第二部分(第2—4段),具体论述美德最美。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2段),以两种人为例,论述人生“内在美”的重要。

第二层(第3段),通过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优雅行为之美的比较,论述“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即美德之美。

第二层(第4段),通过某些老人和年轻人的对比,进一步强调美德最美。

第三部分(第5段),勉励人们把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三、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析疑,解疑。

美的分类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等。美无处不在,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培根这篇文章仅533字,主要谈了哪一方面的美呢?——人的美

1.如何理解第二段第二句话“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的内涵?

这里的“此”,指代的是“容颜俊秀”;“彼”,指代的是“才能”“作为”和“美德”。“造物”,指造物主,上帝。在唯心主义者看来,上帝创造了一切。这里是一种幽默的说法,人的美貌如果说是与生俱来的,“才能”却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不是“造物”给予不给予的问题。

2.第二段为什么多以帝王为例,来论述他们内外兼美,“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培根生活的时代,只有绘画而无摄影,能留下肖像的人多是帝王将相,而培根根据此说帝王是“美男子”,未必可靠。即使帝王丑陋,画师也要加工美化。有关这一点,我们只要看一看中国绘画史所留下的帝王“标准像”就可以明白,培根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出认识上的局限。

3.第三段开头为什么说“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颜色之美,是纯外在的美;形体之美,在一定程度上已体现了人的意志和主观努力的因素(如锻炼在一定程度上可造就形体);优雅行为之美,体现了人的内在素养,是美德的一种体现,所以在三者中最高。这三个层次都属于外形美,但层次有别,不在同一个审美层次上,故作者“仔细考究起来”,看法很有新意。

4.培根在论证了“最高的美”即美德的难于直观性后,为什么说“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能凭一种固定思维定出美的规格。如果阿皮雷斯和丢勒的做法能够创造出“至上之美“,那就意味着美是有“标准”的。培根认为他们的做法是荒谬的,因为美的表现是丰富的,如果画家想画出自己认为的美并能为大众所接受,他只有像音乐家创作优美的旋律一样,凭借灵感,依靠慧眼的发现。

5.在“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这句话中,培根认为美是什么?请举几个例子来对这个道理加以说明。

培根在这里论述的是一个重要的美的通俗定义,即“美是和谐”。例如面临的山不是最峻美的,河也未必是最秀丽的,但是山水和谐地组合在一起,“看惯了”,自然会觉得“它就该是这样的”;有的家庭居住面积不大,但是主人善于设计,能使方寸之地得到安排合理,如苏州园林一般玲珑大方;有的文章看每一段,都显得平常,可是由于精心布局,结构合理,文章一样能显出大气。

6.说说下列几个句子的含义。

①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用宝石打比方,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不仅不会有影响,而且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可贵。②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这里的“晚秋”相对于“春天”而言,是指老年。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③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这里的美是指外表的美丽。这句话用水果打比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蕴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④“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这句话是否意味着只具有其中一样的时候美就不能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不是,因为前面文中提及有许多美人只徒有虚表,而缺少内在美,“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就是指只有把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的形貌才是有价值的。而且前面也用古罗马著名皇帝来论证了美貌和美德是可以结合的。

7.作者在文中着重强调哪种美 ? 相对于外形美,作者更强调内在的德行美。他指出“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他呼吁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

二、自我品美

1、这是一篇议论文,读完课文,你们有没有找到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论点? 美德最美

2、好的文章是需要慢慢品味的,“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下面再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范读一遍。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文中作者围绕着中心论点是如何一步步去论述的?

提出论点(美德最美)——从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来论证美德的重要—— 从画家无法画出最高的美来论证美德胜于外在美——从有些老年人显得很可爱论证了美德之美——外形美难于保持来论证了美德的重要。

3、文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美德最美的”? 举例论证:举例能使人信服。

“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两位画家……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

“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印授着愧悔的往年” 比喻论证:能使枯燥的说理文章显得生动有趣。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对比论证:观点更为鲜明突出。

老人与年轻人作对比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与“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作对比

4、为什么“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其中的“都”字能否去掉?文中是否还有类似与这样准确用法的词语?由此可以知道议论文的语言应该注意什么?

因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都”不能去掉,为了确定范围,去掉就过于绝对化了,因为这只是部分人。还有“许多容颜俊秀的人……”、“有些老人”。

5、“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这句话是否意味着只具有其中一样的时候美就不能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不是,因为前面文中提及有许多美人只徒有虚表,而缺少内在美,“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就是指只有把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的形貌才是有价值的。而且前面也用古罗马著名皇帝来论证了美貌和美德是可以结合的。

三、深入探究

1.多用实例,事理显豁。本文论述的是人生哲理,但并不以艰深的推理取胜,文章多用实例讲话,显豁地阐述事理。有的实例很具体,如以“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为例,就典型地论证了外在美与内在美可以统一起来。

s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12课《论美》教案 苏教版

论美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对美的认识,认清内在美与外在美之间的关系。

2、能够运用作者的观点对认识生活中的有正确认识和评价。

3、体会作者语言精练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美的认识,认清内在美与外在美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运用文中观点就现象谈认识。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如果在本班挑选一名同学任“班级形象大使”,你们会选谁?

小结;从大家的评选中可看出,有的同学注重外貌,有的同学注重能力,有的同学看重性格。看来大家对于形象,都有不同的评选标准。外表的美上形象美,能力性格的可取之处同样也是一种美,一种更让人心动的美。

今天,让我们走近近代试验科学的鼻祖——培根,感受他所认同的美。学完本文,对于美,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那么作者是如何认识美的呢?

二、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1)边读边用勾画的方式画出能够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分析后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美德最美。

(2)作者在文中共写了哪几种美?可以概括为哪几类?

他认为最高境界的美受到怎样的美?

三、品析语言。(赏析、质疑)

(一)、赏析:再读课文,找出你所认同并喜欢的观点,谈一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可以结合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或者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理解(如周总理,居里夫人,任长霞,刘翔等)。可以写下评注,或者小组内自由交流。讨论并归纳:、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2、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3、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4、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分析理解:

1、用宝石打比方,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不仅不会有影响,而且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可贵。

2、一个人既有外形美,又有内在美,是不容易的。

3、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4、这里的美是指外表的美丽。这句话用水果打比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蕴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二)、质疑:培根的文章写于400多年前的英国,以21世纪的中国青年的眼光来看,你觉得他的观点有没有过时?文章在潜词造句、思想观点方面有没有值得修正或补充的地方?如有,举例说明。班级交流。

预案:

1、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每个季节都有其值得肯定的美的地方,春的萌动,夏的激情,秋的激越,冬的潜力。)

2、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如单指外表的美,它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从内在美的角度品析,就有不妥之处了。)

四、拓展延伸。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动用了高科技手段来整容,一时间“整容”、“人造美女”等成了我们茶余饭后的话题,中国“第一人造美女”郝璐璐也成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请以“我看整容”为辩题,进行一次小小辩论赛。

要求:在运用文中一些观点或语句进行劝说的基础上,学用精辟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五、课堂小结。

莎士比亚曾说:“美的容颜不一定有美的灵魂”。可见,他赏识内在的美。泰戈尔有言:“你可以用外表的美来评价一朵花,或一只蝴蝶,但你不能评价一个人。”证明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的确,一个人美不美不在外表,而在才华、气质和品格。

同学们,学习本文后,你们一定更懂得了美在内涵,她是一股属于心灵的力量。只有心灵的美,才是永恒的美,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美。愿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这样的美,都能做回让自己满意的美的人。

六、课后练笔。

1、小组搜集关于美的名言警句,全班共赏;同时,编写自己的“凡人论美格言”。每人拟一条关于美的格言,小组交流后全班评比。

2、寻找生活中你觉得不美的一面,仿文章的写法试写《论不美》。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读碑》导学案 鄂教版

第12课《读碑》

一、课文导学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庄严:庄重而严肃。雄伟:雄壮而伟大。瞻仰:恭敬地看。

络绎不绝:前后相接,连续不断。凝滞:停止流动。

怦然:形容心跳,怦,象声词。阅历:由经历得来的知识。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密密麻麻:又多又密(多指小的东西)。牺牲: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

誓师:军队出征前,统帅向将士宣示作战的意义,表示坚决的战斗意志。上溯:往上推求或回想。

逶逶迤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触目惊心: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缔造:创立,建立(多指伟大的事业)。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刘成章,1937年生于祖籍延安市。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曾任该系助教,延安歌舞剧团编剧,《文学家》主编,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读初中时开始发表作品。写过诗歌,写过歌词和剧本,歌词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主要以散文创作活跃于文坛,出版过七种散文集子,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2、相关知识:

1958年5月1日,矗立于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落成,并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从此人民英雄纪念碑作为新中国第一座大型纪念性工程被载入史册,并成为了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主要象征。

每当人们漫步于天安门广场,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拔地而起的身影的时候,一定都想知道当初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那些日日夜夜——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在首都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1952年5月10日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正式成立。该委员会主任由当时北京市委书记彭真同志担任,副主任由国际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同志担任,秘书长为薛子正。

为了体现周恩来总理关于建筑纪念碑目的在于“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的指示,1953年3月首都兴建委员会从240多种设计方案中精选出8种,向专业设计人员广泛征求意见。这8种设计方案包括:矮而分散的典型设计,高而分散的典型设计,做成三座门的设计,矩形主柱式碑形——高的典型设计,有了望台的设计,红墙上立碑的设计,碑顶立群像的设计和最后被采用的碑形设计。

关于纪念碑建在何处,也经过广泛的讨论。开始有人主张建在东单广场,有人主张建在前门楼上,有人主张就中华门的原址建立,也有人主张建在西郊八宝山上。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将纪念碑设立在全国人民政治活动中心——天安门广场。

纪念碑的位置在天安门南约463米,正阳门北约440米的南北中轴线上。它庄严宏伟的雄姿,具有我国独特的民族风格。在广场中与天安门、正阳门形成一个和谐的、一致的、完整的建筑群。纪念碑总高37.94米,碑座分两层,四周环绕汉白玉栏杆,四面均有台阶,下层座为海棠形,东西宽50.44米,南北长61.54米,上层座呈方形,台座上是大小两层须弥座,下层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块巨大的汉白玉浮雕,分别以“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为主题,在“胜利渡长江”的浮雕两侧,另有两幅以“支援前线”、“欢迎人民解放军”为题的装饰浮雕。浮雕高2米,总长4..68米,雕刻着170多个人物,生动而概括地表现出我国近百年来人民革命的伟大史实。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十分关心的事情,是在他们直接指示下完成的。史料中有一份珍贵的毛泽东手书批示。事情缘于朱启钤、章士钊、叶恭绰三位民主人士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后,向毛主席建议,对纪念碑的设计提出新的意见,如:浮雕史料应特别慎选,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图画不可漏略;浮雕用材可考虑铜铸;整个图形宜再行斟酌;各部分纹样宜另行选择,明清两朝纹样纤弱无力,不宜多用等。毛泽东主席看到建议后,批示:“彭真同志,此件请付委员会讨论并邀建议三人参加。” 在北京市档案馆的档案中还有另一份毛泽东主席亲笔修改的纪念碑奠基石碑文草稿。原碑文是彭真同志拟写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中国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奠基典礼”,毛泽东将它改为“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中国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在纪念碑建造过程中,毛泽东主席于1955年6月9日为碑心石题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周恩来总理书写了毛泽东主席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起草的碑文。1952年8月1日,修建纪念碑工程正式开工。

纪念碑的碑心石,是建碑中最主要的一块大石料,称得上是中国建筑史上少有的完整的花岗石,重达百吨,采自青岛浮山大金顶一带。采运工作历时七个半月,于1953年4月1日动工至10月16日大石料运抵天安门广场工地。7116名工人直接参加了这项工作,开采用打槽办法,运输用滚木及推土机牵引滚移。纪念碑浮雕石料采自北京房山的汉白玉矿。纪念碑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筒体,将碑座和碑身各部分石块牢固地拉结浇注在一起。碑心石正、背面的题字都有阴文镌刻在石面上,然后采用中国传统的镏金方法,做成钢胎金字镶嵌进去。碑题、碑文共用黄金130余两。整个纪念碑用1.7万多块花岗岩和汉白玉砌成。【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作家刘成章的《读碑》,通过记叙自己解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历程,体会到了纪念碑所承载的历史分量的沉重和中国人民为中国的胜利所付出代价的巨大。掀开了中国革命悲壮历史的一角,让我们在极度的震撼中升腾起一股悲壮感一使命感,在灵魂的洗礼之后重新面对生活。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16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6),作者先前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充满了理性的色彩和浓郁的诗情,并随着作者瞻仰纪念碑次数的增加而不断加深。

第二部分(7-15),作者读了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才领悟到自己一直没有读懂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最基本的东西。这一次解读是作者从现实体验到理性认识的升华。第三部分(16),作者再次读碑时,心中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

三、写作方法

(1)感性与理性有机结合。

本文将鲜明的画面、浓郁的情感与理性的思考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带领读者身临其境达到感同身受之效,又增强了文章的深度与厚度,从而使文章意蕴丰富,情真味浓,可读性强。(2)大处着眼,小处着墨。

作者从大处着眼,引导人们思考怎样对待今天的生活,视野开阔,立意高远。又从小处着墨,精于用诗化的细节去撩拨人们敏感的神经,引起读者心灵的颤动,汹涌起内心情感的波澜。

四、重难点导析

为什么说“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作者所去的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土纪念碑。“多年的风雨剥蚀,那碑身已经有些残破。周围一片寂静,只看见几个默默耕作的农民”,残破的碑身给人一种沧桑感,时隔半个多世纪,历史已经久远,当初如火如荼地战斗过的热土如今已归于沉寂,曾经燃烧着的鲜活生命化作碑上的名字在阳光和风雨的腐蚀中黯淡了生命的痕迹。四周一片寂静,这里仿佛已被人遗忘。如果不是看到这些密密麻麻,像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谁会体会得到“牺牲”二

字的分量?那是一个个有名有姓,有亲人和情感的血肉之躯化为尘土的轰轰烈烈的悲壮故事。有谁能体会得到这种牺牲的代价,那里一个熙熙攘攘的庞大队伍,不是用水泥砌成的,而是千千万万个血肉之躯筑成的。每一个名字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每一个笔画都是一个凄美、悲壮的故事,如果没有这种身临其境的感性体验,再理性和诗意的思考都无法掂量这种牺牲的分量。

这一次解读是作者从现实体验到理性认识的升华。那一个个密密麻麻排列在“像个储得满满当当的铅字架”上的名字,让作者感受到了历史的凝重;“一个旅历年就牺牲了这么多的战士”,使作者产生前所未有的悲壮感;陪同者讲述的故事,让作者意识到这些战士一样有自己的父兄姐妹,体会到了他们的亲人读碑时热望的失落,用个体的生命价值丈量了群体生命的分量。

这些感性认识激起了作者理性而灼热的思考:“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不是一个模糊的群体概念,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集合,960万平方公里的每一方土地几乎都洒下了他们的鲜血,中国革命进程的每一秒钟,几乎都有一个先烈倒下去。这怎能不让人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怎能不让我们为之动容,为之沉思,从而擦亮眼睛,重新看待自己平凡而美丽的生活!【练习解答】

一、可从作者读碑的态度(“更慢”,“细心地看”),所读的内容(外观,题词,碑文,浮雕),读碑历程(20余年前到现在)等方面进行分析。不难看出,作者读碑不仅是对先烈的缅怀,更是要从碑上获取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这是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

二、作者先前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充满了理性的色彩和浓郁的诗情。但是,作者见了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看到密密麻麻,像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体会到“牺牲”二字的分量,有了这种身临其境的感性体验,激起了作者理性而灼热的思考,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为之动容,为之沉思,从而擦亮眼睛,重新看待自己平凡而美丽的生活。

三、作者第一次真切地认识到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竟有那么多的英雄儿女倒在了血泊里,这个代价实在太大了。正是因为这种代价的巨大,我们才没有理由抱怨、厌弃今天的生活,才会意识到应加倍珍惜自己,并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新的辉煌。

四、1.运用比拟的手法。通过描写表现了人们凝神屏气仔细瞻仰的情态,同时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我脚步几乎凝固的瞻仰状态。

2.运用排比手法极写字多,突出了我受到的震撼。

3.运用拟人手法,通过对泉声的描写抒发此时作者心头的悲戚和震撼之情。4.“这么多”的反复使用,表达了作者心头涌起的悲壮感和震撼。

五、本题意在启发我们阅读上的建构意识,作品的意义在读者无数次阅读过程中,一次次生成,在读者阅历的增长中逐步丰富和完善。因此我们可留意如何常读常新。【类文品读】

国魂 赵忠祥

用满腔的情感谱出最炽热的乐章,让自己的同胞兄弟在一个历史阶段热血沸腾,万众一心,而这乐曲的旋律还应该流传于后世,流传到全世界受到世人的共同尊崇。

《马赛曲》、《国际歌》、《第九交响乐》、《义勇军进行曲》、《我的祖国》、《芬兰颂》、蓝色多瑙河》„„贝多芬、肖邦、聂耳、斯荚塔那、西贝柳斯,这些乐曲属于作曲家的祖国,也属于全人类。

当我们提到这些作曲家就会想到他们不朽的乐曲,听到这些火焰般的乐曲就会想到作曲家的英名和他的祖国。

约翰·施特劳斯使他的祖国声名远播。

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新中国的国歌,五十年来,在升起五星红旗的上空回响,在与一百多个国家的交往中,代表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的形象与尊严。

西贝柳斯的交响乐《芬兰颂》,促成了他的祖国芬兰的独立。这些乐曲和这些作曲家是他的祖国的骄傲,是他的国家的国魂。

1995年6月8日上午,在西贝柳斯的塑像前,我们一一留下与这位传奇人物塑像的合影。

西贝柳斯是芬兰的国魂,是芬兰人的骄傲,是伟大的欧洲古典音乐作曲家中的寿星,他安详地走过了人生的漫长之路,终年九十二岁。

爱他的芬兰人民和芬兰政府已在西贝柳斯生前为他举行了五次全国性生日庆典,从五十岁开始,每十年为他过一个盛大隆重的生日。西贝柳斯是芬兰的民族英雄,他以他的音乐作为芬兰独立斗争的动员令。在赫尔辛基市郊,有两组雕塑,一组是作曲家的塑像,另一组雕塑是一大束管状的集合体。看到这尊结构纷繁的宏伟纪念碑,那管状物使我们仿佛感到1899年11月在赫尔辛基的露天演奏中西贝柳斯的《芬兰颂》的音波,这座纪念碑上的建筑代表着当年的旋律,长笛、竖琴、双簧管吹奏的乐曲以及铜管的如炮火的惊天动地的音响,最终是弦乐排山倒海的胜利进军。

被沙皇禁止了言论自由的芬兰,正当民族情绪激昂之际,西贝柳斯的《芬兰颂》成了导火索、催化剂与唤起民众的进军号角。那一天(1899年11月),这一片露天场地爆炸了,沸腾了,怒吼了,所有能扔上天空的东西都抛上了天空,所有的人站立起来,登高呐喊“芬兰!”“芬兰!”“我们的芬兰!”

从这一天起,《芬兰颂》在全国回响、震荡、共鸣。这支乐曲使芬兰全国的男女热血沸腾,这支乐曲鼓动了所有的芬兰同胞准备奔赴战场。如今《芬兰颂》成了第二国歌,仍令芬兰人热血沸腾,令芬兰人无比骄傲。

在西贝柳斯的纪念碑前,我浮想联翩,我对欧洲音乐大师们的敬仰之情此时也翻涌胸中。在波兰我在肖邦的故居前,聆听过透过他故居的窗户飘出来的这位钢琴诗人的乐曲,为他感伤的旋律,为他的孱弱身躯所涌出的巨大的爱国激情所感动,想到他死在异国,死前嘱咐友人把他的心脏带回他多难的祖国,我不觉泪

水盈眶。至今他的同胞以他为荣耀,肖邦是波兰的国魂。

我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为转播新年音乐会多次采访,我采访过近几年来轮流执棒指挥爱乐乐团的三位大师,玛泽尔、穆蒂、祖宾·梅塔。他们都是外国人,但他们深爱着施特劳斯的乐曲。我也采访过爱乐乐团的首席乐手和ORF(奥地利电视台)的同行们,我们最近几年来,都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现场相聚,共同探讨与解决我们的转播事宜,我从中国第一次现场转播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至今已工作了十二年。十二年来,我是每年第一个聆听金色大厅乐曲的中国观众。我先观看乐队的排练,然后在正式演出中,我再进行现场直播。我按照奥地利广播公司向全世界转播金色大厅新年音乐会的国家与地区发的通稿,核对乐曲间歇的时间,并做必要与简短的修改润饰。在十二年的工作中,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每一年都会更深地打动我。十多年每一次在现场转播的时候,都能体会到全场的激动、亢奋与陶醉。这就是恢宏优美的乐曲——《蓝色多瑙河》所具有的魅力。每当这一连续演奏了八十多年的压轴曲目在新年的第一天响起第一个小节,第一个乐句,第一组旋律时,世界各地来的观众无疑都像被点燃了激情之火,他们狂喜地鼓掌,全身心陶醉。《蓝色多瑙河》是奥地利的第二国歌,约翰·施特劳斯是奥地利的国魂。

《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国歌乐曲激昂地奏响时,多少中华儿女都会眼含热泪,无比激动,国歌永远令全中国的人民热血沸腾。聂耳——中国的国魂。

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波尔塔瓦河),那一波一波雄浑的旋律像在人们的心头奏响,它使所有聆听这一乐曲的人们都会感慨动情。斯美塔那——捷克斯洛伐克的国魂。

西贝柳斯,我有幸在您的纪念碑前留影,也留下我对您的崇敬之情。爱国主义是狭义的,因为他爱的是生他养他的祖国,然而爱国热情又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感情,任何一位伟大的爱国者都会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敬重!1.世界一些乐曲的旋律能够传于后世,受到世人尊崇的原因是什么? 2.你对“这些乐曲属于作曲家的祖国,也属于全人类”一句话如何理解? 3.“这些乐曲和这些作曲家是他的祖国的骄傲,是他的国家的国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为什么称西贝柳斯、约翰·施特劳斯、聂耳、斯美塔那是各自国家的“国魂”? 5.为什么说“西贝柳斯是芬兰民族英雄”?

6.《芬兰颂》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这支乐曲的作用是什么? 7.芬兰人民对《芬兰颂》的最高评价是什么?芬兰人民和芬兰政府通过哪些行动表现对西贝柳斯的深深的爱? 8.文中两次提到《义勇军进行曲》,其作用各是什么? 9.在波兰,我在肖邦故居前,听到这位钢琴诗人的乐曲,为什么热泪盈眶?(参考答案:1.是因为这些乐曲起到了激励人们的作用,让自己的同胞兄弟在一个历史阶段热血沸腾,万众一心。2.这些乐曲曾给他的国家带来了荣誉,曾鼓舞他的人民起来抗争;说属于全人类,是因为

音乐无国界,是人类共有的财富。3.统领下文。4.西贝柳斯的《芬兰颂》成为“唤起民众的进军号角”;约翰·斯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奏响时,世界各地来的观众都像被点燃了激情之火,狂喜地鼓掌,全身心陶醉;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永远令全中国人民热血沸腾;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聆听这一乐曲的人们都会感慨动情。5.以他的音乐作为芬兰独立斗争的动员令(或答:他的音乐唤起了芬兰民众为独立而斗争)。6.沙皇禁止言论自由,民族情绪激昂;唤起民众,使芬兰全国的男女热血沸腾,鼓动所有同胞准备奔赴战场。7.①第二国歌;②生前为他举行了五次全国性生日庆典,从五十岁开始,每十年为他过一个盛大隆重的生日,在赫尔辛基市郊,树立他的雕塑像。8.第一次表现国歌代表全中国的形象与尊严,第二次是表现聂耳是中国的国魂。9.死前嘱咐友人把他的心脏带回他多难的祖国,为他涌现出的巨大的爱国热情所感动。)

二、同步练测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凝滞()逶迤()缔造()怦然心动()偌大()

2、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⑴泉水如泣如诉。()

⑵碑如苍茫无边的古老星体,我俩是卫星一和卫星二,绕着它运行。()⑶什么字?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

⑷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

3、下列句子表达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A、要是把那些名字也复活为血肉之躯,那么,天安门广场是站不下的,加上东西长安街也是站不下的。B、我于是想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C、南泥湾有一个泉,叫做九龙泉。

D、20余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它,印象十分深刻。

4、品读下面的语句,说说这段文字在词语使用上的特点和作用。

难道不是铭刻着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要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么?

5、“但起码,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如何理解句中的“悲壮感”和“使命感”? 悲壮感: 使命感:

6、面对人民英雄纪念碑,你会作何感想呢?请简要说明。

二、同步解读

①我每次去北京,天安门广场都是少不了要去的地方,去了,自然要见到纪念碑。(甲)有时是细看,有时只是扫那么一眼。(乙)终因看的次数数也数不清了,那碑上毛泽东的题词,那碑上毛泽东起草、周恩束手书的碑文,不敢说可以倒背如流,起码是牢牢地记在心里了。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对它们的体会mŠ()深。(丙)那年去了一趟南泥湾,我(丁)发觉,我并没有读懂!②南泥湾有一个泉,叫做九龙泉,泉上小亭如开花的浓荫,掩映着一座烈士纪念碑。它的正面,像个ch得满当当的铅字架;它的背面,也像个ch“()得满当当的铅字架: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什么字?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③烈士的名字究竟有多少,我没有数,只是粗估了一下;我然后将目光投向前边开阔的川道。我是想,要是把每一个名字都复活为一个血肉之躯,那么,他们足足可以把多半条川道站满!要是他们又像开誓师会那样齐声高呼,那么,这条川道将震响着多么恢宏的一片声音!④我于是想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我以前实在没有读懂它。就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只从字面上读读就行了吗?它的背后还有什么呢?难道不是铭刻着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吗?要是把那些名字也都复活为血肉之躯,那么,天安门广场是站不下的,加上东西长安街也是站不下的。他们的人数,是要比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公民数还要多的!然而,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都倒在血泊里了!⑤这一层,看起来浅显,但却是不易读出来的最基本的东西。

⑥现在完全读懂了么?不敢说。但起码,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起码不会在某一天,摔了跤,眼镜也打碎了,抬头望望,说天安门广场的那个环绕着浮雕的高大建筑,只是一个美丽的装饰。7.按拼音写汉字。

8.文中甲、乙、丙、丁处填人最恰当,效果也最好的一组关联词是()A、不过

然而

但是

竟 B.然而

但是

不过

才 C.不过

然而

但是

才 D.但是

不过

然而

9.下面一段文字应放在第 节之后。

读书往往要读注释,才能读得懂。读碑也需要读注释。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

10.文中画线的三个问句依次是()A、疑问

设问

反问

B.设问

疑问

反问 C.疑问

反问

疑问

D.反问

设问

反问

11、文中加点的“这一层”是指

;“最基本的东西”是指。

12.文中写道,“我并没有读懂”,又说,“现在完全读懂了么?不敢说”,作者到底读懂了没有?他读懂了些什么?

三、美文赏读 天安门前看升旗

在琐细的日子里,人不知不觉就变得淡漠,似乎只顾着一家三口的事情,其他的人和事都不再上心了。身处闹市,却如置身荒原,人冷静成一只涉水的白鹭,当年的那些激情和冲动怎就全然不见了呢? 这回去北京,蓦然就想到当年第一次进京的情景,离天安门老远就在张望,一颗激荡的心几乎就要从心坎里跳出来。那真是如梦似幻的年龄呀!把这感觉说与同行的人,竟都是极相似的心境。北京来得多了,故宫、西山去过,八达岭上过,早巳没有当年的兴致,忽然想到天安门的升旗仪式,可不可去看看呢? 这真是个不错的主意,起个绝早,在空旷的天安门广场独自徜徉,任晨风撩起长发,让思绪回到悠远,在曙光中看红旗冉冉上升,该是怎样的心情!把这念头在旅馆里一说,居然立即有众多的呼应者,这倒是我未曾料到的。

我们去看升旗的那天是个普通的秋日。才4点钟的时候我们就走上了街头,晨风凉飕飕地拂人面颊,几个衣着俏丽的女孩已哇哇地叫冷了。原以为广场上人不会太多,未科等我们赶到时,早来的,竟已有千人之众,这又令我吃惊。

国旗班的战士过来了,一如电视上那潇洒的英姿,只是这真人实景,又远胜了电视的朦胧。人群起了躁动,站在后面的焦急得直跳,有个新潮的女孩竟然坐上了男友的肩头。

国旗班的战士英武、矫健,这三十几位战士组成的方阵威风凛凛,让每一位看升旗的观众都赞叹不已。红旗在擎旗人手中划过一道优美的曲线,然后便徐徐上升,在国歌声里,红旗愈益升高了。庄严的国歌在广场上空回荡,那一刻,我心头猛地一热,像又回到青春的年华。

刚才还喧闹不止的人群宁静了,面对升旗,有谁不为之感动?人群里,几位鬓发苍苍的老者神情肃穆,看他们凹陷的眼眶里泪光闪闪,怕是又想起创业的艰辛。

国歌令我又激动起来,久已沉寂的心里起了波涛,仰望直上蓝天的红旗,让人觉得自豪,更让人感到一种责任。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相对伟大的国家固然渺小,但“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们能依然这么淡漠么? 国旗班的战士远去了,消失在金水桥那边的红墙里,人群却久久不散,像是还沉浸在国歌的旋律里。升旗的仪式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可哪一位观众不曾走过长长的心路”

13.第一段中加点词“似乎”用得很好,请你说一说为什么这个词用得好。

14.作者从“我”所“看”到的角度,多侧面地描写了“天安门前看升旗”的场景。写国旗班的战士,既描写了全体战士的,又刻画了红旗在擎旗人手中划过一道优美的曲线,然后便徐徐上升,在国歌声里愈益升高这一亮点。写观看升旗的人们,既从面上写了、超乎“我”的想像,又有国旗班战士出现时人群的躁动,红旗徐徐上升,国歌声起时喧闹人群的骤然宁静,以及“我”则更是心潮起伏,思绪万千这样一些特写镜头。这些特写镜头中,是写作的重点。

15.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16.指出文中与第1段文字相照应的句子。

17.这篇文章记叙了“我”由

的情感变化,表现了“我”作为一名普通公民的“

”的思想境界。

(参考答案:1.略 2.⑴拟人⑵比喻⑶比喻、设问⑷排比 3.A 4.运用叠词,突出烈士的名字很多。(意近即可)5.“悲壮感”是几千万烈士的牺牲,令人震撼,“使命感”是面对烈士们用生命换来的新中国,我们该肩负起什么样的使命。6.略

7、弥、储

8、A

9、⑤

10、D

11、文中引用的碑文上的文字;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英雄儿女竟都倒在血泊里了。

12、他读懂了。因为他终于懂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鲜血缔造成的。13.“似乎”一词表明“我”当时的“淡漠”“冷静”是一时的,使后文所写到的“我”的思想变化显得合情合理。14.潇洒、英武矫健、威风凛凛;人数之多;到广场时间之早;新潮女孩坐上男友肩头、白发老者神情肃穆泪光闪闪;“我”的思想情绪。15.升旗仪式时间虽短,但所有的观众都想了很多很多。16.“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相对伟大的国家固然渺小,但‘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们能依然这么淡漠么?” 17.以往的“淡漠”“冷静”;观看升旗仪式后产生了激动、自豪及责任感;位卑未敢忘忧国。)

第四篇:第12课 鸦片战争教学案

第12课 鸦片战争教学案

第12课鸦片战争教学案

[课标扫描]列举鸦片战争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知识清单](自主学习)

一、虎门销烟

.时代背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清政府。

2.英国的鸦片走私:为了扭转对华贸易

差。

3.林则徐虎门销烟

(1)背景:鸦片肆虐产生巨大危害,道光皇帝派林则徐赴广州查禁鸦片。

(2)概况: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将收缴的鸦片在 海滩销毁。

(3)影响:虎门销烟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二、《南京条约》以及战后的中国

.目的: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2.经过

(1)爆发:

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2)结束: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结束。

3.《南京条约》

(1)时间:1842年8月

(2)内容:

①中国被迫开放

、厦门、、宁波、五处为通商口岸。

②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③协商关税

④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

(3)地位: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4.鸦片战争的影响

(1)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2)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3)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

.原因

(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直接原因:修约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2.经过:1856年10月英法两国联合发动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

3.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了《

》(1858年)和《

》(1860年)。

4.影响

(1)中国的主权遭到更大的破坏。

(2)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3)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 兴起。

[体系构建](教师点拨)

[情景剧场]

场景一

鸦片战争期间,一清军将领想出一个对付英国军舰的办法,在猴子尾巴上挂上鞭炮,然后扔到军舰的甲板上。结果找不到一个可以把猴子扔到英国军舰上的人。

造成这一“天才设想”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场景二

有一诗人叹道:“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场景三

鸦片战争期间,广东按察使王廷兰写给家人的信说:“各处调到的兵,……毫无纪律。互斗杀人……夷兵抢夺十三洋行,官兵杂入其中,肩挑担负,千百成群,竟行遁去……从不闻清查一二。”

这段话说明了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哪一因素?

场景四

下表是某同学找到的19世纪30、40年代中英部分武器装备的对比。

中国

英国

步枪

射程100米、射速/分钟

射程200米、射速/分钟

火炮

泥模制造、炮管杂质多、气孔气泡多

铁模制造、镗床切削、膛壁光滑

火药

硝含量过高、杂质过高、颗粒粗糙

标准火药配方

由此分析中国战败的直接原因与根源。

场景五

雨果在《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中写到:“有一个世界的奇迹,这个奇迹名叫圆明园……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这是一件史无前例的惊人杰作。然而这个奇迹已经荡然无存。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劫掠,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对圆明园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洗劫,赃物由两个战胜者平分……我们使用教堂的宝库加起来也比不上这座光辉奇异的东方博物馆。”

雨果眼中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的?他如何看待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场景六

XX年2月25日法国佳士得拍卖行在巴黎拍卖中国圆明园流失文物鼠首和兔首铜像,法国拍卖行称愿通过拍卖助圆明园兽首回归中国,两个兽首分别以一千四百万欧元的价格被买家买走。对此,中国方面表示强烈反对,中方反对的原因是什么?

附录:根据按照国际战争法规定,“无军事上的必要,非法和恣意地广泛破坏和侵占财产”属于战争罪。它和一般民、刑事案件不同,战争中掠取的赃物既不是民法中的“不当得利”,也不受刑法中的时效限制。一切战争罪犯即使逃到天涯海角也必须受到法律制裁,其掠夺的财产不管藏在哪里都必须追回。也就是说,这些文物的所有权理应属于中国。

[辩论比赛]

关于鸦片战争,不同的人占在不同的立场上,形成了不同的看法。

观点一

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1)“陈腐世界的代表”“贱买贵卖的特权”“对联式悲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观点二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2)费正清的观点是什么?你如何看待?

观点三

材料一

840年春英国议会在辩论对中国出兵是否合理的问题时,“反对派以拒绝为支持一种恶毒的、有伤道德的交易而进行战争的理由反对政府的政策。”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

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制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如果曲解自由与正义的观念,现在我们不去为我们和他们之间商务关系上的合理利益而采取被迫采取的态度,这种想法就太唐吉诃德了。”

材料三

莫克•维卡在信中还说:“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英国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资料》

(3)材料一中的“反对派”为何反对政府的政策?(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4)据材料二概括莫克•维卡表达的主要观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观点四

有人认为: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促使中国走出落后的“田园牧歌”式的农耕社会,开始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化。站在世界文明发展的高度,鸦片战争带来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5)你怎样看待这种观点?

第五篇:12课《桥之美》导学案[模版]

12课《桥之美》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2.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学习重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习难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文章在让人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一些美学常识。其中极富表现力、感染力的语言也是值得学习、借鉴的。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

2.走近作者

吴冠中,中国现代画家,江苏宜兴人,生于一九一九年七月。一九四二年毕业于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留校任教。一九四七年留学法国,在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苏弗尔皮教授工作室进修油画。后在鲁弗尔学校学习美术史。一九五○年回国,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曾前后在国内外举办画展数十次,获得多项殊荣。代表作有油画《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国画《春雪》《长城》等。

3.相关资料

作为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注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培育。作为善思考的艺术家,他又勤于着述,立论独特,而且文字生动流畅。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桥之美》所介绍的不是具体的哪一座桥,而是集各种桥的美于一身。在画家的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作者着重抓住桥的形式美这一特点去解说。作者对桥的喜爱是缘于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写到了江南水乡的桥之美;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的桥之美;高山峡谷中的桥之美。

【自主学习】

按下列句中注音写出汉字

1、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xi髇g)________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2、方、圆之间相处(h椋_______、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

3、“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shīj靓g)________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4、形似字组词

(1)销()俏()峭()削()

(2)峻()竣()俊()骏()

(3)孤()弧()狐()瓢()

(4)魅()魄()魏()魁()

5、解释下列词语并解释加点的字

(1)驻足:

(2)极目:

(3)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合作探究】

6、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8、作者是位画家,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9、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读精练】

如果你是作者,你怎样解释语段后的问题?(相信你,没错的!)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10.选文内容与下面的语句相照应的一项是()

A.石拱桥不仅历史悠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B.桥更具有绘画美。

C.桥在不同环境中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D.桥作为大件艺术品来欣赏。

11.选文共举了四个例子来说明画家眼中桥之美。第一个例子是写________与________的搭配给人带来了特别的感受;第二例子是写出________与________的搭配,令画家销魂;第三个例子写了________之美;第四个例子写了________桥,它与其他桥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

12.体会下列画线语句的表达作用:

(1)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2)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13.概括本段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阅读】

漫谈桥的美

游览祖国的名胜,也许你醉情于名楼古刹,也许你忘返于名山大川,而我,偏爱恋桥的隽美。那横跨在青山绿水间的仪态万方的桥,常常把人带进一个诗情画意的美的境界。“水从碧玉环中过,人从苍龙背上行。”多么令人神往。远古的神话,把天上的彩虹说成是“人间天上的桥”;而古往今来的诗人,却爱把人间的桥比做天上的彩虹。

桥的美,首先在于它的建筑艺术的美。无论是拱桥、联拱桥、梁桥、开合桥,还是卧桥、浮桥和悬桥,它们在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色彩质地等方面,都十分讲究均衡、对称、变化、和谐,甚至还有韵律和节奏,显示出造型的美。饮誉中外的赵州桥,是我国目前还保存完好的一座古代石拱桥。它横跨在河北赵县洨河之上,一个大拱,状若长弓,桥面与水面却几乎平行。大拱的两肩上,又各驮着两个小拱,拱上加拱,这样不仅减少了水流阻力,减轻桥重,而且使桥身多变化,不呆板,更显美观。整个拱身结构匀称,精巧空灵,雄伟之中见秀逸。历代人们都赞颂赵州桥的美。唐朝张鷟说,远望赵州桥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宋朝杜德源则有这样的诗句赞美它:“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坦平箭直千人过,驿马驰驱万国通。云吐月轮高拱北,雨添春水去朝东。”今天人们不仅观赏它的巧夺天工的造型美,而且为它在世界桥梁史上首创拱肩加拱的“敞肩拱”型桥,感到自豪。这也许就是赞叹赵州桥的歌舞剧《小放牛》至今还流传不衰的缘由吧。

桥的美,还在于它融合了多种艺术的美。雕刻、绘画、亭阁、工艺美术,乃至碑亭中的诗文,共同构成了桥的美。北京丰台的卢沟桥,桥上的石柱雕刻着狮子四百八十五个。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侧耳谛听,有的凝目远望,千姿百态,惟妙惟肖。意大利人马可凡蓿谒挠渭抢铮扑檀饲?“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的石狮,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桥东碑亭内立有清乾隆题“卢沟晓月”汉白玉碑,为“燕京八景”之一,亦为桥增色不少。广西三江的程阳风雨桥,在五座青石桥墩上,建有五座不同屋顶的四层宝塔式楼阁。楼阁间有廊相连,上有屋盖,楼、廊浑然一体,相映生辉,形成一条壮丽的水上游廊。

桥的美,还因为它往往和周围环境、自然景色互相配合,格局相宜,融为一体,造成一种美的境界。人们称这为“借景”。泰山中天门北的云步桥,驾凌深涧。附近常有云气弥漫,人行桥上如在天际。桥北石崖名御帐坪,传说是当年宋真宗观赏云步桥的月色与泉声,凿穴支帐野宿的地方。坪前飞瀑悬挂,穿行桥下,水气蒸腾,金鼓齐鸣。明代诗人陈凤梧有诗赞道:“百丈崖高锁翠烟,半空垂下玉龙涎。天晴六月常飞雨,风静三更自奏弦。”云步桥的高崖、飞瀑、行云、苍松,使此桥脱尽尘埃气,而产生一种清澈秀逸的意境,使人神清气爽。

桥的美,还因为桥本身的特殊经历。典故传说及其引起的思索和遐想,让人产生一种意境美。西安灞桥,是历史上富有诗意的古桥。唐人送客多至灞桥,折柳赠别,至此黯然,故又名消魂桥。春夏之交,来至灞桥,翠柳低垂,絮花纷飞。口中吟咏着唐朝王之涣的诗句:“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此时此地,诗的氛围和桥的景物水乳交融,产生一种深蕴淡出的意境美。苏州枫桥,唐诗人张继作有着名诗篇《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为枫桥竖起一块丰碑。枫桥、寒山寺和寺里的大钟从此名扬海外。诗人通过天脚残月、江畔枫树、渔舟火光、栖鸦夜啼、古刹钟声的描写,使枫桥的夜色显得无比的幽美。杭州西湖的断桥,以其“断桥残雪”为西湖十景之一。而断桥的着名和给人的美感又似乎不在残雪,而在《白蛇传》的民间传说。白娘子和许仙断桥相识,互相爱慕,由此而产生一出可歌可泣的爱情悲剧,白娘子终因爱情而献身。人们对白娘子的悲惨遭遇,同情、怜悯和赞叹不已。

还有一种并非属于建筑艺术的桥,它也是美的。比如神话中的桥。千百年来民间流传着牛郎织女的故事。那可恶的王母娘娘,拆散了牛郎织女的美满姻缘,用一道银河,隔断了一对生死不渝的夫妻。是那成人之美的花喜鹤,每年七月初七,在银河上搭起一座鹊桥,使夫妻俩得以相会。这鹊桥,是爱情之桥,幸福之桥,自然它是十分奇丽动人的。

14.第一段中哪句话是该段的中心句?

15.作者从哪几方面表现桥的美?

16.“桥的美,还在于它融合了多种艺术的美”这里的“多种艺术”指的是什么?文中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17.下列句中的加粗词语能否去掉?请简要说明理由。

(1)这也许就是赞叹赵州桥的歌舞剧《小放牛》至今还流传不衰的缘由吧。

(2)桥的美,还因为它往往和周围环境、自然景色互相配合,格局相宜,融为一体,造成一种美的境界。

18.为什么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要写到一种非建筑桥呢?

19.这篇文章在行文过程中,引用了大量的古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拓展提升】

20.文章第4小节所举的四个例子,每个例子都是一幅优美的图画。请根据课文内容为每一幅画设计一个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选取一座在你家乡较有影响的桥梁,写一段文字向大家介绍一下它的美。(200字左右)

【教(学)后记】

参考答案

第十二课

1.协同 2.和谐 3.诗境

4.(1)销毁;俏丽;陡峭;削弱(2)险峻;竣工;俊俏;骏马(3)孤立;弧形;狐狸;瓢泼(4)魅力;魄力;魏国;魁梧

5.(1)停止脚步。驻,停留。(2)用尽目力(远望)。极,尽,达到顶点。(3)破坏人的兴致的意思。煞,削弱,损坏。

6.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7.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8.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9.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10.C 11.石桥;密密的苇丛;石桥;细柳;长桥;风雨;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

12.(1)用比喻句来形容观桥后的心旷神怡的感受,突出桥的开阔与宽广。

(2)以画家和摄影师要展开搏斗来衬托此景致独特优美。

13.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各不相同,但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构成和谐的一体,共同组成入画的景致。

14.“而我,偏爱恋桥的隽美。”

15.作者从五个方面说明桥的美的:一是桥的美首先在于它的建筑艺术的美;二是还在于它融合了多种艺术的美;三是还因为它往往和周围环境、自然景色互相配合,格局相宜,融为一体,造成一种美的境界;四是还因为桥的本身的特殊经历;五是还有一种并非属于建筑艺术的桥,它也是美的。

16.“多种艺术”指的是雕刻、绘画、亭阁、工艺美术乃至碑亭中的诗文。文中首先举了卢沟桥的例子:它含有雕刻狮子、碑亭内立有清乾隆题“卢沟晓月”汉白玉碑;其次举了程阳风雨桥的例子:它的特色是建有五座不同屋顶的四层宝塔式楼阁。

17.(1)“也许”不能去掉。“也许”表示推测,说明《小放牛》的歌舞剧流传不衰的缘由有这个原因,如果去掉,就变得太绝对了。

(2)“往往”一词不能去掉。“往往”表示大多数情况,说明桥的美,大多是与周围的景色相互配合的,当然也不能排除掉极少数不是这样。

18.这种桥虽然不属于建筑艺术的桥,但它也是美的,它是神话中的鹊桥,象征着幸福,象征着爱情。作者最后的这种安排是从实写到虚写,逐渐抽象升华,完成了对我国桥梁的隽美的说明介绍,突出了说明的中心,给人以极大的美感享受。

19.一方面说明这座桥非常着名,另一方面也突出了这种桥的特点;第三,使文章语言生动且丰富。

20.所拟题目要能高度概括作者所描述的画面内容,并力求形象、生动。答案略。

21.略(可采用生动说明,从外形、历史演变等角度写)

下载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 论美导学案 苏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 论美导学案 苏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导学案

    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学习目标:了解中国同其他亚洲主要封建国家的关系掌握东亚的日本、西亚的阿拉伯国家在封建时代的特点认识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

    九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第13课

    学校 漳县武阳中学 备课组 政史地组 科目 历史 主备人 裴瑞军 审核人 高想平王晓鹏 班级 小组名 姓名 第13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共1课时 1 课时数 学习目标: 1、了解......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蒲柳人家》教案 鲁教版

    12.《蒲柳人家》 教学依据: 本文节选自刘绍棠的小说《蒲柳人家》,虽然只是节选,但篇幅仍然很长,仅仅只是从头到尾阅读一遍就需要很长时间,在教学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全面开花,所以......

    九年级语文上册议论文复习导学案

    (二)分析论证方法及作用审核:九年级语文组 常见考点 1、准确找出文中的中心论点。 5、分析论据的类型及安排顺序。 6、辨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它所起的作用。 7、理解关键词......

    《论美》导学案[五篇范例]

    《论美》导学案 主备人:查显焕 九年级语文组审核 教学目标: 1、理解美的真正含义,形成对美的正确认识。 2、通过对美的感受、认识和理解,学生认识到心灵美是真正的美,并有自己独......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复习提纲(导学案)

    九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一、俄国废除农奴制(年改革) 1、根本原因:严重阻碍了的发展。 2、改革的目的:为了摆脱危机,巩固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 3、......

    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3

    七年级上册第12《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3 程标准 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活动建议: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标准解读: 1、把秦汉时期定......

    语文七年级第12课《诗经两首之关雎》导学案

    《诗经两首--关雎》二、预学导学(一)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1.读准下列加点的读音。雎鸠       窈窕       逑荇菜寤寐    琴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