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第29讲百家争鸣及儒学的兴
第29讲 百家争鸣及儒学的兴起
[考 纲]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课 标]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百家争鸣 1.孔子和早期儒学
①政治上:提出了“仁”和“ ”的学说;注 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②教育上: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1)孔子的思想 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③整编文献:《诗》、《书》、《礼》、《乐》、《易》、 《春秋》。②发挥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
(2)孟子的思想
”的学说。③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 学说,成为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①提出道德规范有仁、义、礼、智四种。
另一方面,又提出了“
”(3)荀子的思想 的思想。②关于“礼”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 是把握“礼”。①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思维升华 学习中要特别注意孔孟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的本质是不同的。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绝无现代民主思想意识,同时也要注意荀子儒家思想的特点是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改造了儒家思想。2.老庄之学
①认为“ ”是世界的根本。指出事物具 有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的规律。(1)老子的思想②老子的理想社会是“
”的社 会,他的思想通过《老子》一书流传下来。
限和差别。(2)庄子的思想②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 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 要影响。3.法家思想
(1)学派特点: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加强中央集权。(2)主要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申不害、商鞅、韩非等。①提出了“齐物”的观点:认为万物没有界
(3)商鞅变法: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按军功授爵;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度,使秦国实力强大起来。
(4)韩非:吸收________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及时变法。
①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 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5)影响②两汉以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
体系中, 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4.墨家思想
(1)创始人为战国初期的墨翟,学说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还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节用等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主张。
(2)墨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______以来墨家学派逐渐失传。
方法点拨 诸子百家中有很多相反的观点,学习时要注意归纳:(1)治国上,儒家主张(2)在人性上,“仁政”,反对严刑峻法,而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3)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老子主张“顺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而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
二、汉代儒学 1.“焚书坑儒”批判
(1)在秦朝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过程中,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秦始皇下令进行了“焚书”和“坑儒”活动。
(2)这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2.罢黜百家
①汉武帝初年,起用儒学之士治理国家。(1)背景②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养士求贤,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
(2)确立:汉武帝采取了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的地位开始提升。
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确立了儒学的独尊(3)影响 地位。②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 这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3.太学的出现 校。①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
(1)汉武帝创办了太学,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其中太学是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2)意义: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东汉太学生的议政运动还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易混易错 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董仲舒的新儒学既是对先秦“仁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先秦儒学的新改造,形成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儒学体系。
4.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的演变。
(2)科举制含义:隋唐时代开始的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以儒学经典为考试内容的选官制度。
(3)影响:儒学因此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也导致了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史论要旨 秦朝实行的“焚书坑儒”和西汉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种文化政策实际上都是文化的专制,用文化的专制达到思想上的统一,进而达到加强君主专制 统治的目的。
“百家争鸣”
主题1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及地位
(1)儒家: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孟子提出“仁政”思想、荀子提出“仁义”“王道”“人定胜天”的观点,儒学成为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但不被统治者重视。(2)墨家:墨子开创,主张“兼爱”“非攻”,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的利益,一度成为显学。
(3)法家:韩非子是法家集大成者,主张“法治”,为各国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适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趋势,备受统治者推崇。
(4)道家:老子开创、庄子继承,提出“道”的哲学思想、辩证思想和“无为”的治国思想,在西汉初年成为主流思想。
主题2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1)儒家的“仁政”——契合当今的“以德治国”。(2)法家的法治思想——契合当今的“依法治国”。
(3)孔子的教育思想——契合当今的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4)墨家的兼爱、非攻——契合当今的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史料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强调德治、仁政有利于争取民心,巩固统治,与当今“以德治国”、“重视民生”、“以人为本”理念有相通性。
史料二 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韩非子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
法家强调实事求是、及时改革的治国主张及发展史观成为历代社会改革的理论依据。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主题1 汉代董仲舒新儒学呈现出的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兼采百家。(2)其核心是“天人感应”说,强调王权的合理、合法性。(3)以神权限制王权。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最终目的,完全变为官方统治哲学。
(5)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文化的“一统”是政治“一统”的根基。名师点津 董仲舒新儒学的“新”
董仲舒的新儒学,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思想的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体系。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
主题2 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及其演变
史料一 “”他还提出了“天人合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和“天人感应”说。他把“天”塑造成有意志的神,天在人间设立了一个最高权力的“君“天子受命于天,“受命之君,” 主”即皇帝。他说:天下受命于天子”,天意之所予也。“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强化了王权的权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树立有效的统治秩序。
史料二 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对话的主题,思想文化的一统有利于政治的一统,也
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在文化领域的反映。主题3 评价儒学独尊局面的形成(1)积极:①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②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③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④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 ⑤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2)消极:①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②新儒学带有封建神学色彩,造成封建迷信思想泛滥。
例1(2011·广东高考)“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答案 C 审题突破 审题关键是理解实施“仁政”与“分田制禄”间的关系。从材料可以看出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从土地分界始即首先要解决土地问题。
山东高考)“视人之国,例2(2010·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答案 B 审题突破 审题关键一是理解引言的意思,二是清楚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区别。本题容易误选为儒家“仁爱”思想。题中意思是说,要视他国为自己的国家;视其他的人家为自己的家;对待他人像对待自己一样。反映的本质是要相亲相爱,体现了墨家“兼爱”的思想主张。
例3(2010·天津高考)《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答案 D 审题突破
审题关键是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大意并进行问题转换。此题可将问题表述为“‘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的原因是什么”。“天下学士”跟的是什么“风”?对于没有文言文障碍的同学而言,答案不难从材料的前后文得出:效仿公孙弘研习儒学经典。不难把握“儒学地位正在提高”这一新的政治动向。
命题感悟 本讲命题的知识切入点主要是体现民本、仁爱等方面的思想,特别是儒学思想的影响。能力立意上注重文言文阅读和信息获取、不同流派思想的比较能力。
命题思想一 隐含社会热点 题点 思想道德规范建设
1.孔子的教学内容,可称之为“六艺”。其中“礼”谓天地阴阳之秩序,“乐”谓取得和谐。后人学者曾评论:在孔子的哲学中,道德与音乐居于同等地位。这表明孔子的教学特点是
()A.强调道德教化的功能
C.主张严格遵守礼法
B.注重维护等级制度 D.教学与音乐相结合
命题思想二 紧扣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 题点 主干知识——古代民本思想
2.张琳同学在某古籍中看到这样一句话:“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如果把其引用于论文写作,最贴切的论点应是
()A.“三纲”为天经地义,“五常”乃人伦道德标准 B.顺应民意的统治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持国家稳定 C.在逆境中奋斗,才能激发出强烈的进取精神 D.在忧患中才能生存,贪图安乐就必然会导致灭亡 题点 核心概念——“天人感应”说
3.有人说:“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下列言论中,哪一说法比较完整地表达了这一观点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命题思想三 凸显新史观、新价值观 题点 追求真善美,遵纪守法
4.“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这一主张最符合下列哪一学派
A.法家
B.儒家
命题思想四 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
()
C.道家
D.墨家 题点 有关儒家思想的新材料
5.美国华裔学者杜维明在《超越启蒙心态》一文中说:“他们(儒家)有这样一种认识,即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但是,每一个人同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可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 B.儒学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 C.儒学注重个人的身份地位
D.儒学对秩序维护和个人发展同等重视
()
课时规范训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从 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C.注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注重研究人的前世来生
2. 《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 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文中的“他们”指的是 A.儒家学派
C.法家学派
B.道家学派 D.墨家学派
()()
()3.下列言论有悖于民本思想的是
A.“因民之利而利之” B.“兼相爱、交相利”
C.“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
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4.天坛是明清皇帝用来祭天的地方。下列谁的思想最可能促使统治者去祭天
A.孔子
B.孟子 D.韩非子
()C.董仲舒
()5.“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 异则事异’。”这段话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学说 B.墨子的“兼爱”思想 C.韩非子的变法革新主张 D.庄子的“齐物”观点
6.孔子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下列人物最反对这一主张的是
A.老子
C.韩非
B.墨子 D.黄宗羲
()()7.下列关于先秦儒家学说的表述,正确的是
A.尚未形成理论体系 B.主要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C.与佛、道思想融为一体
D.是关于道德修养与政治理想的学说
8.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
想条件主要是
()A.法家思想的衰微 B.黄老之学被推崇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程朱理学的盛行
9.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导致这一现象的思想因素是
A.墨子”兼爱“思想
C.老子“无为”思想
B.孟子“性善论”
D.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
()()10.今天我国倡导“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对于“以德治国”,我们可以从儒家传统
文化中吸取哪些有益的思想 A.民本思想
B.“和为贵”和“仁”的思想 C.“有教无类”的思想 D.“天人感应”
11.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12.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
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这一时期“社会转变”的表现是
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 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 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 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A.①②④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③
()()
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学而》材料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 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 知在格物。
——《大学》
材料三 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从天理、灭人欲。
材料四 知识即美德,愚昧是万恶之源。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其论点,(不可摘抄原文)。(8分)(2)根据材料二,表述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儒家社会道德观。(6分)(3)根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列举汉代儒家思想的新发展。(6分)
——《朱子语类》 ——苏格拉底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 “听众人议以治国,”“故一则治,” 篇宣称:国危无日矣。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 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
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 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
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 《汉书·董仲舒传》(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6分)(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6分)(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8分)
答案 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
一、1.(1)①礼(2)②仁政
(3)①制天命而用之 2.(1)①道 ②小国寡民 3.(4)道家(5)②儒学 4.(2)汉代 命题探究
1.A 2.B 3.B 4.A 5.D
课时规范训练
1.B 2.C 3.C 4.C 5.C 6.B 7.D 8.C 9.D 10.B 11.C 12.D
13.(1)反对暴政,主张“克己复礼”(或主张德治,克己复礼),以礼治国。
(2)修身、齐家、平天下(围绕该主旨的说法都可以)。
(3)大一统思想;“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14.(1)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
(2)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3)秦朝的焚书坑儒与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但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虽也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也扩大了儒学,使儒学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还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与儒学的发展。
第二篇: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仿真预测知能闯关 第23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人民版
2013届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仿真预测知能闯关:第23讲 百家
争鸣和汉代儒学
1.“事愈烦而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愈炽,兵马愈设而敌人愈多。”持这种观点的学派是()A.墨家
B.儒家 C.道家 D.法家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能力,从材料中“无为而治”思想可知C项为正确答案。2.(2011·高考福建文综卷)《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解析:选D。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和材料解读能力。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唐律的的解释应该是以德礼为本,刑罚为用,礼法兼施,相辅相成。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D。3.韩非子的主张之所以能得到秦王嬴政的赏识,最主要的原因是()A.其法治的主张是以广大臣民为对象的 B.在他的主张下国君不受法律的管束
C.他的主张客观上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潮流 D.秦王嬴政正需要使其霸主地位合法化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联系战国时期历史背景,可知C项为正确答案。4.(2012·温州八校联考)以下观点属于墨子的是()A.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B.“民为贵”、“君为轻” C.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D.“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解析:选D。“官无常贵,民无终贱”与墨子的“尚贤”观点一致,故选D项。5.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 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C.完善法律机制 D.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解析:选B。本题考查历史理解能力,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焚书坑儒”最根本的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只是对待儒家的态度不一样,因此B为正确答案。6.(2010·高考重庆卷)(节选)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受到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他(孔子)知道,古代传统的重建,并不仅仅是指外表上的同一。这里所倡导的是对永恒真理的温习,而不是对过去的模仿。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这些永恒的思想重放光彩。
——摘编自(德)雅斯贝斯《大哲学家》
材料2: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级)说也。
——赵清、郑城《吴虞文集·陈独秀复吴虞信》
材料3:新加坡主要汲取儒家的君子品格的价值观,这是与新加坡道德教育直接相关的基本因素。新加坡结合自己的国情,赋予“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以新的内涵,把他们理解的重整体、重义务、重责任的儒家伦理进行现代转化,而提出了作为他们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
——摘编自龚群《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
(1)根据材料1,说明孔子对古代传统重建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为重建古代传
统文化所做的工作,并回答孔子的核心思想及其所欲达到的目的。
(2)在材料2中陈独秀如何评价孔学?归纳陈独秀的反孔理由。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
(3)根据材料3,概括新加坡是如何利用儒学进行道德教育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加坡推行道德教育的影响。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特点、编订典籍等方面的贡献和孔子当时宣扬儒家思想的目的(目的可结合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当时的社会状况回答)。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同时结合新文化运动中反对儒学、倡导民主、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史实进行回答。第(3)问也是考查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概括时一定要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如“价值观”、“道德教育”、“进行现代转化”等。
答案:(1)重温真理而不简单模仿。编订和整理了《诗经》等五经。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2)孔学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缺点更多。阻碍思想文化自由发展,宣扬封建纲常等级学说。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准备了思想基础。
(3)汲取儒家君子品格的价值观;对儒家伦理进行现代转化,提出了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提高了劳动者素质,稳定了社会秩序。
一、选择题
1.孟子的“仁政”是对孔子“仁”学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①把孔子的“仁”具体化 ②进一步明确了君与民的关系 ③指出了得民心的重要性 ④主张“尚贤”、“非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A。本题实际上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历史人物思想特点的能力,④明显不符合儒家思想特点。排除含④的选项,故选A项。2.(2012·丰台期末)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观点的思想家还主张()A.民贵君轻 B.无为而治 C.以法治国 D.兼爱非攻 解析:选B。从材料得知为道家思想,因此选B。3.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三者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A.人的平等权利 B.人的善良本性 C.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D.人的自由平等
解析:选C。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展,提倡“仁政”。墨子“兼爱”、反对战争的思想体现了对和平的社会环境的渴望,三者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4.(2012·绍兴质检)韩非子的《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这反映了韩非子主张()①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②自然万物总在不停地变化,而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③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④先王之政不需要改变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选C。自然万物是变化的,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是老子的道家思想,②错误;韩非子以“守株待兔”的故事讽刺保守和守旧,强调国家的政策和措施应与时俱进,④错误。
5.右图是2009年国庆节庆典群众游行中通过天安门广场时的江苏彩车。彩车前部的灵芝形如意上方铺了一张绿色的“荷叶”,“荷
叶”有多层意思,“荷”“和”“河”“合”四字同音,自古以来就是表达吉祥如意的艺术符号。下列思想与之不符的是().A.“仁者,爱人” B.“为政以德” C.人性本恶 D.实行仁政
解析:选C。材料体现的是“和”的思想。A、B、D三项均与之相符,“人性本恶”与“和”的思想主题不相符,故选C。
6.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解析:选C。A项“为政以德”,B项“以德兼人者王”都突出一个“德”字,是儒家德政思想的体现;D为明清之际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与题干要求正好相反;C为西汉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适应了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本题选C。
7.对右面漫画反映的信息进行延伸,解读有误的一项是()A.漫画中的“胜出”是指在西汉时期形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
B.儒家思想的“胜出”,是董仲舒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的结果 C.汉武帝让儒家“胜出”,主要是看中了儒家思想的“仁政”思想 D.儒家思想的“胜出”,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判断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漫画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取得了独尊的地位。董仲舒适应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迎合了汉武帝的需要。由此可知A、B、D三项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的是C。
8.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为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解析:选D。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材料中看,董仲舒认为百姓性本善良,但“善质”还没有体现出来,于是设立皇帝引导百姓到达善的境界,这是天意。董仲舒的这一思想为皇权披上了神秘的色彩,体现了其“君权神授”的思想。9.东汉太学生有比较强的参政意识,对他们敢于批评时政的倾向产生影响的的因素有()①少年英锐,敢于进行思想创新
②尚未跻身官场,与民间接触密切,对弊政危害有直接的感受 ③所接受的儒学教育中的民本思想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①②是对其产生影响的内因,③是对其产生影响的外因。
10.仔细观察古人绘制的《科举考试图》(右图),下列有关科举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B.能促成广泛而持久的读书风尚
C.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D.有利于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 解析:选D。科举只考《四书》、《五经》,文人学士醉心功名利禄,导致中国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不利于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11.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西汉“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但并不代表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故选D项。
12.儒家学派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A.以民为本,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D.通过学习和实施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变成圣人 解析:选A。“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的含义是孔子、孟子、荀子三人思想主张中一脉相承的精神内涵,即三者的共性。三人都强调“仁”,即以民为本。
二、非选择题 13.孔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象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被世人尊崇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世界文化遗产——孔府、孔庙、孔林
材料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3: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阅读材料1中的三幅图片,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据材料2、3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解析:这是一道有关孔子与儒家思想问题的综合性题目。材料1中提供的三幅图片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世界文化遗产——孔府、孔庙、孔林,第(1)问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命题背景,考查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今天利用传统文化为依托,发展地方特色的旅游经济,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第(2)问材料2反映的是孔子的以德治民思想,材料3反映的是董仲舒“大一统”的思想,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从而逐步确立起了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地位。
答案:(1)信息: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倍受后代推崇;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大;“三孔”的旅游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开发,推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2)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在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背景下不可能实现;董仲舒主张“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董仲舒的主张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14.(2012·丽水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他们主张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法律加以详细的规定,法律是专为促进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力量而制定的„„法家的这些原则为秦统治者所采纳时,其效能显示了出来。秦统治者利用这些原则开始征服其他诸侯,建立第一个帝国。
材料2:西汉建国初期,由于经过长期的混乱,社会经济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时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裁什二三”的境地。西汉统治者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出于恢复和发展经济、安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权的需要,在政治法律思想方面来了一个大转变„„ 材料3:„„到西汉中期,具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急功近利,一反其先辈“清静无为”的方针,采取积极有为的政策,“外事四事,内兴功利”。在这样形势下,主张加强专制皇权和维护封建大一统的董仲舒新儒学便应运而生,而以新儒学为特征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也开始形成。
(1)依据材料1及所学知识,指出“法家的这些原则”是哪些原则?为什么秦统治者采纳“法家的这些原则”?
(2)依据材料2,指出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治法律思想”?(3)根据材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是如何建立新儒学的?(4)依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导致统治思想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解析:第(1)问,前一问从材料1中的前半部分内容即可概括,后一问要从战国后期政治发展趋势来回答;第(2)问,由材料2所述西汉建立初期的形势看出,法家思想已经不适应时代需要,取代它的是“无为而治”的思想,这在材料3的第一句中已有说明;第(3)问,注意“如何”这一答题要求,主要包括建立方式、思想内容等,即要体现出“新”;第(4)问,要在前几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答案:(1)原则:主张以法治国,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因为法家的这些原则符合君主专制的需要,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2)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与民休息。
(3)董仲舒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五行学说来改造儒学;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宣扬“君权神授”,加强了君权;还提出了“三纲五常”,以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4)因素:历史发展的需要;巩固、维护统治的需要。
第三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反思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反思
转眼半年过去,一轮复习即将结束,结合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对一轮复习特总结如下:
一、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
按照学校和教科院的要求,上课之前坚持集体备课。根据之前制定的集备计划,主备人在提前备课的基础上主备一个周的课,在主备人集备的基础上完善优化个备,并完善课前学案,制定好课中案和课后案。确保每一节课都是备课组集体智慧的结晶。除了定期集备以外还有不定期的集备,组内成员互相讨论每一节课的补充细节,每日一练题目如何讲解等。通过集体备课,得出每一节课的学案,然后教师再根据个人和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在集备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这样就提高了课堂效率,实现了教学目标。
二、抓好基础知识落实,夯实必备基础知识。
每一节课基本都要通过听写方式落实巩固基础,加强巩固落实的力度。规范听写程序,给学生印发听写纸,听写之后听写内容当天及时评阅,完不成批阅晚上回家完成批阅。对于听写不理想的学生,进行二次过关。抓好二次过关的听写和提问。讲评试卷的时候,对于基础知识部分也通过学生回答方式落实。
三、利用好晚自习,做好试题讲评。
正课时间进行一轮复习,尽可能给学生巩固落实的时间。试题讲评的任务就落到晚自习的身上。充分利用好每一节晚自习,根据学生做题的正答率做好试题讲评解析。一节晚自习基本要处理三天的试题,任务量大,时间紧,只能充分备课,提前准备,做好筹划,做到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效率。试题讲评做到先批阅再讲评,讲学生的薄弱知识点和薄弱能力点,规范学生的答题思维路径。
四、制定计划,按部就班复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预先制定计划。制定计划也要通过集体备课制定,组内每一位成员都要发言完善计划。制定计划之后严格按照计划复习,每人认真负责完成自己的任务。这样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保证了老师们其他的工作时间。
五、跳入题海还能跳出题海,精选题目。
负责选题的组员,将题目下载下来之后,首先自己要亲自做一遍,将题目筛选一遍之后,钉钉发其他成员再看一遍,确保选题精选,体现新高考的要求。不抢占和浪费学生的时间,确保练习的高效。
在一轮复习的过程中,我们还有一些方面觉得做得还不够,比如课本里面的拓展性材料没有引起做够的重视,有些材料分析不透彻不到位。在二轮复习中还要弥补这方面。还要继续加强弱科生的转化工作。
第四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反思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的有效教学反思
高三历史转入了第一轮复习后,我经常在课堂地遇到这种的尴尬情景: 我环视了一下学生:“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一个问题,百家争鸣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我边说边转身,面对黑板,奋笔疾书。身后一片悉悉索索的声音。转过身来,发现正对讲台的几个学生做长颈鹿状,视我如无物,目光直达黑板。我下意识地向讲台边挪动了一下。“背景一是„„”“背景二是„„”二十分钟后,随着教学进度的不断推进,许多学生笔尖移动的速度逐渐放缓,直视黑板的目光也渐渐和课桌形成45度角,神思恍惚。我决定提问。我活动了一下有些发酸的手腕,问:“下面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一下,儒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有哪些?”低垂的脑袋立刻应声而起,目光的转动速度也明显加快,快速翻书,轻声交流,凝眉思考。接下来我问学生答,注意力终于又集中了,效果还不错。但十分钟后,我发现如果这样问答下去,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将无法完成,无奈我只好又转回到讲述法。最终临近下课时,一些学生在老师冗长的讲述和连续机械的抄录笔记的袭击下,显现出满脸的疲惫与茫然。
回到办公室后,学生疲惫与茫然的神情依然在我眼前闪现,我陷入了深思„„
自2011届开始,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改变了老教材的通史教学模式,将其分成了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同时以25个学习专题为串联,中外史混编,将高中历史内容重新排列组合。这种课程设置的板块模式,一定程度上改革了以往一些初中和高中知识重复的问题,但却造成了现实课堂教学中的诸多不便。如,这种设置方法,分割了历史知识间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使同时期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割开来,造成了时序和因果关系上的混乱,也容易造成学生知识学习的混乱,学生整理知识时普遍感觉无从下手;同时,这种模块排列与高考突出综合能力的要求有较大差距,研究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不难发现,试题比较重视对历史阶段特征相关知识的考查。正因为如此,我认为在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中采用模块整合、通史复习的教学方法,是目前解决现有教材诸多弊端的一项较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但是,由于采用模块整合的通史复习教学模式,没有现成教材,再加上本届学生在高二阶段没有结束全部高中阶段基础教学内容的教学任务,造成了高三复习阶段时间紧迫、任务繁重的现状。所以我一直以为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学生当然都需要记笔记,并且为了能够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一轮复习任务,老师也只能使用传统的讲述方法进行教学。我从未想过学生会因为既要跟着老师思路走,又要快速完整的记录笔记而疲于奔命,失去了自主思考的空间。也未认识到学生笔记的内容实际上仅仅是对老师讲解内容的机械复制,学生们一般没有时间及时将课堂所讲进行归纳总结,等到课后再想总结,则事过境迁,对授课内容记忆已经不再完整,课堂笔记便成为残缺不全的、不系统的知识记录了。最后的结果老师和学生都感觉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课堂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出现典型的低效教学。
那么,当一轮复习遭遇课时不够,教学任务重,学生笔记压力大的时候,我们如何精讲教学内容,减轻学生的笔记压力?又如何能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避免低效,达到良好的课堂学习效果呢?下面针对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中出现的问题,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出发,浅谈一下自己的一点体会,请同仁批评斧正。在平时的教学中采取四步走的教学环节设计应该是解决低效教学的方法之一。第一步,避免以往第一轮复习中“多而全”、只注重细微的知识,而忽略了知识体系的连贯性的做法,按照世界史、中国史两条线索,时空结合,整合原来的三个专题模块的知识,在正确解读《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有关参考资料和教学经验,综合整理人教、岳麓、人民、大象几个版本的知识体系,删繁就简,提纲挈领,突出主干,绘制出完整且力求精炼的知识结构图表,尽量减少学生重复记忆的工作量,给学生提供出清晰的知识线索,为进行高效率复习打下基础。第二步,为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参与互动,可采取填空题的形式。主要将已经做好的考点清单中主要的知识点进行挖空,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根据知识结构和线索复习掌握基础内容,抓住主干知识。第三步,学生基本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结构线索以后,再在每个考点加一两道高考例题,进行一些思路讲解和训练,让学生熟悉高考的命题思路和角度。第四步,当学生基本达到教学要求目标后,再配以10道左右的选择题让学生随堂练习,进而对答案并进行重点讲评。
这样,在课堂上,学生首先通过知识结构图表,对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有了一个较全面系统的了解。之后通过考点清单填空的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又减轻了学生的笔记压力,同时实现了一轮复习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储备量和学科能力改善和提高的要求。而例题的讲解,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了解高考的要求和题目类型及答题思路,训练他们在高考时灵活运用知识并获取分数的能力。最后一步,选择题训练做完以后,要进行答案的校对,最后还要针对学生出错较多的题目进行讲评。这样做既能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题,对自己的知识缺陷有一个亲身体会,记忆会更加深刻,另一方面,教师也能从中发现学生的倾向性问题,既能及时纠正学生的学习偏差,也能减少重复训练,减轻师生压力,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
总之,我认为这种“讲—练—再讲—再练”的四部教学方法,应该能解决我们目前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实现高效教学的目的。
第五篇: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抓分练第28课时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
第28课时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一、选择题
1.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道德准则和哲学基础的思想流派是()A.道家、墨家
B.儒家、道家
C.儒家、法家
D.墨家、道家
解析 儒家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而老子指出世界的本源是“道”,并提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所以奠定了后世的哲学基础。故选B项。
答案 B 2.“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这句话最有可能出自下列哪个人物之口()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孝悌”、“仁之本”,由此判断是儒家思想,四个人物中,只有孔子属于儒家,故选C项。
答案 C 3.“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这一言论出自先秦时期的()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解析 从“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可判定是儒家思想,先秦时期的孔子是希望保持原有的统治秩序。墨家代表平民阶层,主张“非攻”,法家主张变革等,道家则主张无为。
答案 A 4.下图展现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先秦诸家思想中能分别体现这两种和谐的是()
A.道家、法家
B.法家、墨家 C.儒家、法家
D.道家、儒家
A.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汉武帝建立内朝
C.汉武帝在地方设刺史
D.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解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的思想。
答案 A 11.电影《墨攻》讲述了由香港影星刘德华饰演的墨家智者革离孤身拯救遭十万赵国大军围攻梁城的故事,据说拍戏前刘德华苦读相关剧本资料。下列介绍故事背景的资料违背史实的是()A.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B.原先地位低的“士”阶层开始崛起
C.有些墨家学派成员会使用铁犁牛耕
D.“学在官府”导致墨家不能办私学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材料所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此时私学出现,墨家学派也可以兴办私学。
答案 D 12.墨子主张“尚同”,认为天下大乱的原因是没有共同的“义”,这种主张作用与下列哪些思想家观点相似()A.韩非子 董仲舒
B.韩非子 孟子
C.老子 董仲舒
D.荀子 庄子
解析 墨子的主张有共同的“义”社会才会安定,它的作用是统一人们的思想。董仲舒实行大一统,加强对人们思想的控制,达到了政治上的统一。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文化传统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融合,对于促进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有积极的作用。
材料一 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亮点。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材料二 “国学热”下《百家讲坛》“制造”的“学术明星”于丹,讲完《论语》后说《庄子》,引发了各界热烈的争论。
(1)根据材料一,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根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方面出现的新变化,据此分析“国学热”背景下这些思想遗产对于当今社会的重大价值,并举例说明。
解析 第(1)问,解答本题应在理解“民本”含义的基础上,对应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有关思想。我国传统的民本观念是相对于君本、官本而言的,其原意是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