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的人教学设计及反思(xiexiebang推荐)

时间:2019-05-12 16:46: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走路的人教学设计及反思(xiexiebang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走路的人教学设计及反思(xiexiebang推荐)》。

第一篇:走路的人教学设计及反思(xiexiebang推荐)

《走路的人》教学设计

双桥小学

赵春文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说明文。课文通过世界博览会上一个小女孩儿的眼睛描绘了一尊奇特的雕塑,告诉我们这尊雕塑代表了一种由罗丹创造的、全新的艺术风格。通过对以米开朗琪罗为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风格和以罗丹为代表的现代雕塑风格的比较,说明了罗丹的创造对艺术发展的贡献。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读课文,了解以米开朗琪罗为代表的雕塑风格和以罗丹为代表的现代雕塑风格。

3.通过让学生猜图中的雕塑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引导学生了解以米开朗琪罗为代表的雕塑风格和以罗丹为代表的现代雕塑风格,理解罗丹的创造对艺术发展的贡献。

4.通过解读文中意蕴丰富的句子,读中感悟,理解罗丹的创造在艺术上的突破。

教学重点:

1.理解罗丹的创造对艺术发展的贡献。

2.体会罗丹勇于探索的精神,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具有永恒的价值。

教学难点:

通过解读文中意蕴丰富的句子,读中感悟,理解罗丹的创造在艺术上的突破。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以米开朗琪罗为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作品和以罗丹为代表的现代雕塑作品的图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上一课我们学习了如诗如画的水墨徽州美,领略了中国的建筑美。这节课我们来欣赏西洋的雕塑艺术,提起西洋的雕塑艺术,就不能不说被誉为“现代雕塑之父”的罗丹大师,到处都有。出示罗丹名言: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这节课让我们来走近这位艺术大师,了解他对艺术发展的贡献。

二、预习检查

1.检查朗读,纠正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由读文,扫清文字障碍。

2.检查词语

雕塑

粗糙

凹凸

领域

丑陋

遵循

破碎

柔润

陈规

造型

栩栩如生

惶惑不解

高大硕壮

造型华丽

三、自读自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1)理清文章结构。

(2)米开朗琪罗的雕塑和罗丹的雕塑分别具有怎样的艺术风格?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先讲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展出了一个罗丹的雕塑,名字是走路的人。接着讲文艺复兴时期伟大代表人物米开朗琪罗的艺术特点。最后讲罗丹创造的新风格。

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以人物逼真,线条优美,造型华丽,外表光滑柔润,细节完整、真实为标准

罗丹的雕塑:用破碎不完整的造型、粗糙凹凸的表面,反映雕塑的明暗和光影。只强调塑像中的主要部分,忽略其他部分。有些不但不美丽,反而可以说是相当丑陋的。

4.出示雕塑图片,学生判断图中雕塑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你是怎样判断出来的,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比较两个不同时期雕塑的不同风格,理解罗丹在艺术上的突破,为进一步学文做好铺垫。同时训练学生灵活运用课文中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四、深读感悟

请同学们再次品读课文,边读边想:罗丹和他的杰作《走路的人》各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勾画相关语句,在旁边批注读后的感受。

1、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

2、小组交流,探讨问题。

3、师生共同讨论解疑。

(解读重点语句,感悟罗丹作品的独特风格和罗丹的创造对艺术发展的贡献。)

预设a、“女孩看了很久,眼中露惶惑不解的神情”(看了很久,说明雕塑很特别,吸引人,也说明它不容易被理解,“惶惑不解”说明这个雕像并不优美,让小女孩感到害怕)通过女孩儿的可以看出,大众对新的艺术风格不是一下就能理解和接受的,也可以看到,这个新风格的出现正是罗丹在艺术上的突破,是对大众审美情趣的一种超越,而超越,正是艺术生命力所在。

b、“他没有手,没有头,因为他正在专心走路呀!”(忽略人物的头和手等相对次要的部分,正是为了突出人物专心走路的姿态,说明了罗丹的作品很特别)

c、“他就如同他的杰作《走路的人》一样,一直走着,不停的走着。(既是作品《走路的人》的艺术主题,又指罗丹用毕生的精力去追求更新、更高的艺术境界。艺术的道路上从来没有停下来过探索的脚步)。

4、回读文本,自由感悟。

自由通读全文,谈谈学完全文后自己的收获,再次感受“走”字的深刻含义。

预设:

A、课文以“走路的人”为题,题眼是一个“走”字,“走”不仅是雕塑所表现的动作,也是罗丹要借雕塑来表达一种观念和主张。走,更是指罗丹在艺术上的创新的探索。

B、“走路的人”不仅指罗丹一个人,凡是立志于探索创新的人,都可以叫做“走路的人”。

C、走,不仅是雕塑所表现的动作,也是罗丹要借雕塑来表达的一种观念和主张。走,更是指罗丹在艺术上的创新和探索。

【设计意图】

读中感悟,才能将文本真正读透、读深、读广,才能理解罗丹的创造在艺术上的突破。

抓住重点句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本语言,通过解读文中意蕴丰富的句子,才能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五、拓展阅读

罗丹的故事

罗丹曾花了很大的精力为巴尔扎克塑造雕像,终于完成了。为了让别人分享自己的喜悦,同时也想让别人评价一下作品的得失,他叫了一个学生。

罗丹注意到,学生的目光集中到双手以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在这位弟子的眼里,似乎雕像只有双手而没有其它了。学生说:“真是太好了,太美了,我从来没有看到这么一双奇妙的手啊!”

罗丹又叫了另外两个学生:“巴尔扎克的雕像完成了,请你们好好得看这尊雕像吧。”

这两个学生的目光最后都不约而同的落在雕像的手上。他们对老师说:“雕像最成功的部分就是这双手,简直是一双栩栩如生的神气之手。”

看到三个学生不谋而合地欣赏着双手,罗丹返回工作室,提起一把斧子,直奔雕像,把手砍掉了。学生们不明白老师为什么要破坏呕心沥血塑成的雕像。罗丹说:“这双手太突出了,它压倒了整体,它已经不再属于雕像本身,它已经有了独立的生命。这种独立是对雕像的否定和破坏。你们一定要记住: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它的任何一个部分,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不能比整体更突出、更重要„„”

六、有效练习

1、假如在1900年第五届巴黎世博会上,你是一名记者,请你来采访一下罗丹先生。

模拟采访。同桌两人情景对话。全班展示。

2、继续收集有关罗丹的资料及作品,进一步了解他的为人,欣赏他的作品。【设计意图】

通过角色间的对话,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使学生对文本加深了理解。让大家用理解和接受的眼光看待新的艺术风格,赞扬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

《走路的人》教学反思

双桥小学

赵春文

我在本次录播课课中,执教了五年级的《走路的人》一课。回顾本课教学过程有以下感悟:

感悟罗丹的创造对艺术发展的贡献是本文的重点我课前搜集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作品图片和以罗丹为代表的现代雕塑作品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猜图中的雕塑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把作品与课文中对不同时期雕塑风格的描述联系起来,进而了解以米开朗琪罗为代表的雕塑风格和以罗丹为代表的现代雕塑风格,理解罗丹的创造对艺术发展的贡献。同时训练学生灵活运用课文中语言,提高表达能力。学生并能较为准确地判断恰当地说出了“《摩西》这尊雕像栩栩如生,线条优美,连胡须,头发这些细节都很完整,所以我认为这是米开朗琪罗的作品。”“《思想者》这个雕像虽然很完整,但他以粗糙不平的表面表现人物苦苦思索的状态”等等。达到了理解语言和表达训练的目的。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罗丹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的价值,学生抓住了文中意蕴丰富的句子解读,从而深入理解课文。课文题目《走路的人》,课文结尾“他就如同他的杰作《走路的人》一样,一直在走着,不停地走着。”我引导学生联系爱国诗人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和鲁迅的“世上并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体会立志探索创新的人都是“走路的人”。鼓励学生在学习上迎难而上,探索创新,做“走路的人”。

有效练习环节,我设计了“假如在1900年第五届巴黎世博会上,你是一名记者,请你来采访一下罗丹先生。模拟采访。同桌两人情景对话。”通过角色间的对话,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使学生对文本加深了理解。让大家用理解和接受的眼光看待新的艺术风格,赞扬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

不足之处:

1.课堂环节不够紧凑,有些点拨还不到位。对学生的胆怯没能微笑着去开导,欠佳的发言没有机智的引导。

2.缺乏激情,感情投入不足。教态不自然,呆板,拘谨,放不开。

3.教学语言准备不充分,致使讲课当中语言辞不达意,甚至有些语无伦次。这些不足提醒我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需要改进的,思考的还很多。

第二篇:走月亮教学设计及反思

《走月亮》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句子,了解“反复”这一形式的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在读中感受月下景色的美丽。体会“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月下景色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体会浓浓的亲情,激发学生热爱父母、关心家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教学难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展示月夜图,一个小姑娘在明亮的月光下,甜美的想象和阿妈一起散步时的情景。学生欣赏后谈感受。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学生通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作批注。(思考这些词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并在读的过程中想象美丽的画面。)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在交流的基础上提炼并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结构的特点。(全文以“啊,我和阿妈走月亮”为线索分为四部分。

在新理念的指导下,结合三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导入环节,我采用情境激趣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悠扬的音乐,展示一个小姑娘在明亮的月光下,甜美的想象和阿妈一起散步时的情景。把学生带入一种秋夜赏月的意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更直观、形象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月亮船》。

教师向学生介绍云南洱海、点苍山。多媒体出示有关云南风景图片,使学生对美丽的云南风景有初步的印象。

学生自读课文。交流不明白的词语。

通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作批注。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在交流的基础上提炼并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结构的特点。(全文以“啊,我和阿妈走月亮”为线索分为四部分。)

三、品读课文

教师通过重点语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语言美及蕴涵的真挚的亲情。小组交流中给每个孩子充分的时间,他们可以说、可以读,可以讨论,在交流中学生对课文的认识有了一个更深的理解。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呦,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读完之后,学生发现“流着”一词两次使用,想象到“香味在流,月光在流”。一个“抱”字,形象地写出了小水塘的形状以及倒映在水中的月景,可见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使本无感情的自然之物附上甜美、欢快、幸福的情绪,如流水绵绵不绝,显得那么和谐,那么美好。

“月光照在水面上,随波荡漾,月光闪闪;而照在果园里,果树上结满了果子,月影就成了一团团的了”学生不难从“走过”这个词和省略号中发现小作者和妈妈伴着月光走过许多的地方,从而引导学生通过省略号想象:“我”和妈妈还去了哪些地方? 是什么样的?

富有诗意的文章,学生喜欢诵读,更愿意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与他人交流,找出全班学生都喜欢的段落,细读品味,理解感悟。

照在那儿又是什么样?并组织学生交流,关注学生的遣词造句,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表扬、鼓励及纠正,真正达到具有时效性这一教学目的。

在细读课文这一环节上,采取多种形式来读,朗读的基调应是轻柔的、甜美的,注意指导学生把文章景美、情美、人美的意境读出来。“我和阿妈走月亮!”在文中出现四次。看似重复,实则妙笔之句,充分表达了小作者和阿妈走月亮时无比幸福和喜悦之情。细细咀嚼这种情致,意趣,虽是秋夜,却让人心中涌起融融的暖意。

四、配乐朗读,升华感情

入情入境地读,使学生回归整体,再次深层次的体验对课文的感悟,并在读中,将作者“反复”这种独特的写作手法及我和阿妈走月亮时无比幸福和喜悦之情内化至学生心里。

配乐朗读,升华感情

读着这篇文章,使人不由地走进一幅如诗、如梦、如世外田园般的画卷中:明亮而柔和的月光下,阿妈牵着“我”的小手,走啊走,走过村头,走过大道和小路,走过小溪和水塘,走过溪岸和拱桥,走过果园和菜地„„山之高,村之静,水之香,塘之趣,果之甜,虫鸣、鸟飞、溪流、人语,无不充盈着温馨、甜美之情。

五、美句赏析。

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还是火把梨?都有。现在的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田像一片月光镀亮的银毯。把 稻田 比作 银毯。用 银毯 比喻 稻田。

六、拓展延伸、课后作业。

说到亲情,我们眼前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小路上妈妈伸展双臂迎接蹒跚学步的幼儿,风雨中爸爸手持雨伞呵护着放学归来的孩子,月夜下奶奶教孙子数天上的星星„„

在浓浓的亲情中,我们学会了独立行走,我们一步步长大成人。这伴随生命每一刻的亲情,你感受到了吗?同学们,想一想,说说,然后写在你的日记本上吧。板书设计

走月亮

山村月野图——美好、祥和 走月亮——浓浓亲情 教学反思

《走月亮》是一篇如诗如画的优美散文。在教学中既能让文章的美似柔和的月光一样,缓缓地流进学生的心田又能让学生理解课文表达的情感。

一、想象画面、调动情感。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我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调动生活体验,发挥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之中。我问:“你读这句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这一问题将学生的思维由文本拉向了他们的生活,学生的回答缤纷多彩:“我看到柔和的月光洒在溪面上,溪面是一闪一闪的!”“我看到了一条小溪,溪面上银波荡漾;我听到了小溪欢乐的歌声;我闻到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山草和野花的清香!”„„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小溪流水含月,水塘映月如抱”的美景,此时学生透过文字看到了一副动态的,有声音,有香气的画面,这时候学生再读文章,就是带着头脑中的画面,带着自己的感受美读了。

二、听中体会、听中激情。

“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

“月儿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我们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这些句子勾画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画卷。引导学生体会它的美,哪儿美,怎么美是本课的学习重点。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所配课件,动听的音乐,优美的画面,不仅让学生欣赏了月夜的美丽,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兴趣。那柔美的语调、动情地朗读,情、景、物的融合,构成了一幅静谧、清凉的月夜美景图,营造宁静的氛围。让学生深受感染,如临其境。不待教师讲解,学生对文本已经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和领悟,语感也随之得到培养。

三、联系生活、体验真情。《走月亮》一文不仅给我们展现了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更多的是母女俩之间真真切切的情,相融相沫的爱。在学生充分读文后,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和亲人一起散步的温暖、幸福、安全、快乐,感受亲人的爱。此时学生是激动的,情感是高涨的:小路上,妈妈伸展双臂迎接蹒跚学步的幼儿;风雨中,爸爸手持雨伞呵护着放学归来的孩子;月夜下,奶奶教小孙孙数天上的星星„„ 在浓浓的亲情中,我们一步步长大成人。学生已经将自己的情感不知不觉的潜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中,这时的读就是用心读书,用真情实感读书。

通过教学,我发现个别学生再体会月夜的美时,想象仍不够丰富,朗读仍没感情,这与他们不会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有关。因此,在课堂上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并创设好情境,让大家一起畅谈与家人的美好时光。

第三篇:7. 《走月亮》教学设计及反思

7.《走月亮》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句子,了解“反复”这一形式的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在读中感受月下景色的美丽。体会“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月下景色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体会浓浓的亲情,激发学生热爱父母、关心家人的美好情操。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教学难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展示月夜图,一个小姑娘在明亮的月光下,甜美的想象和阿妈一起散步时的情景。学生欣赏后谈感受。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学生通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作批注。(思考这些词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并在读的过程中想象美丽的画面。)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在交流的基础上提炼并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结构的特点。(全文以“啊,我和阿妈走月亮”为线索分为四部分。

在新理念的指导下,结合三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导入环节,我采用情境激趣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悠扬的音乐,展示一个小姑娘在明亮的月光下,甜美的 1

想象和阿妈一起散步时的情景。把学生带入一种秋夜赏月的意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更直观、形象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月亮船》。

教师向学生介绍云南洱海、点苍山。多媒体出示有关云南风景图片,使学生对美丽的云南风景有初步的印象。

学生自读课文。

交流不明白的词语。

通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作批注。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在交流的基础上提炼并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结构的特点。(全文以“啊,我和阿妈走月亮”为线索分为四部分。)

三、品读课文

教师通过重点语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语言美及蕴涵的真挚的亲情。小组交流中给每个孩子充分的时间,他们可以说、可以读,可以讨论,在交流中学生对课文的认识有了一个更深的理解。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呦,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读完之后,学生发现“流着”一词两次使用,想象到“香味在流,月光在流”。一个“抱”字,形象地写出了小水塘的形状以及倒映在水中的月景,可见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使本无感情的自然之物附上甜美、欢快、幸福的情绪,如流水绵绵不绝,显得那么和谐,那么美好。

“月光照在水面上,随波荡漾,月光闪闪;而照在果园里,果树上结满了果子,月影就成了一团团的了”学生不难从“走过”这个词和省略号中发现小作者和妈妈伴着月光走过许多的地方,从而引导学生通过省略号想象:“我”和妈妈还去了哪些地方? 是什么样的?

富有诗意的文章,学生喜欢诵读,更愿意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与他人交流,找出全班学生都喜欢的段落,细读品味,理解感悟。

照在那儿又是什么样?并组织学生交流,关注学生的遣词造句,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表扬、鼓励及纠正,真正达到具有时效性这一教学目的。

在细读课文这一环节上,采取多种形式来读,朗读的基调应是轻柔的、甜美的,注意指导学生把文章景美、情美、人美的意境读出来。

“我和阿妈走月亮!”在文中出现四次。看似重复,实则妙笔之句,充分表达了小作者和阿妈走月亮时无比幸福和喜悦之情。细细咀嚼这种情致,意趣,虽是秋夜,却让人心中涌起融融的暖意。

四、配乐朗读,升华感情

入情入境地读,使学生回归整体,再次深层次的体验对课文的感悟,并在读中,将作者“反复”这种独特的写作手法及我和阿妈走月亮时无比幸福和喜悦之情内化至学生心里。

配乐朗读,升华感情

读着这篇文章,使人不由地走进一幅如诗、如梦、如世外田园般的画卷中:明亮而柔和的月光下,阿妈牵着“我”的小手,走啊走,走过村头,走过大道和小路,走过小溪和水塘,走过溪岸和拱桥,走过果园和菜地??山之高,村之静,水之香,塘之趣,果之甜,虫鸣、鸟飞、溪流、人语,无不充盈着温馨、甜美之情。

五、美句赏析。

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还是火把梨?都有。

现在的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田像一片月光镀亮的银毯。

把稻田 比作 银毯。

用 银毯 比喻 稻田。

六、拓展延伸、课后作业。

说到亲情,我们眼前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小路上妈妈伸展双臂迎接蹒跚学步的幼儿,风雨中爸爸手持雨伞呵护着放学归来的孩子,月夜下奶奶教孙子数天上的星星?? 在浓浓的亲情中,我们学会了独立行走,我们一步步长大成人。这伴随生命每一刻的亲情,你感受到了吗?同学们,想一想,说说,然后写在你的日记本上吧。

板书设计

走月亮

山村月野图——美好、祥和

走月亮——浓浓亲情

教学反思

我们的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就有多么广阔;生活有怎样的色彩,语文就有怎样的色彩;生活有什么滋味,语文就有什么滋味。怎样 “联系生活感受 促进文本感悟”,我就这节课的几个片段进行自我反思。

一、想象画面,激发感悟。

《走月亮》这篇文章为读者勾画出了一幅如诗、如梦、如画的画卷,例如在教学“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时,我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调动生活体验,发挥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之中。我问:“你读这句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问题将学生的思维由文本拉向了他们的生活,学生的回答缤纷多彩:“老师,我看到柔和的月光洒在溪面上,溪面是一闪一闪的!”“老师,我看到了一条瘦长瘦长的小溪,溪面上银波荡漾;我听到了小溪欢乐的歌声;我闻到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山草和野花的清香!”……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小溪流水含月,水塘映月如抱”的美景,此时学生透过文字看到了一副动态的,有声音,有香气的画面,这时候学生再读文章,就是带着头脑中的画面,带着自己的感受美读了。

二、创设情境,驱动感悟。

《走月亮》一文不仅给我们展现了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更多的是母女俩之间真真切切的情,相融相沫的爱。在感悟“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我闻得见阿妈身上的气息”时,我引导学生回忆和妈妈一起散步时的情感体验,学生立刻回想起自己和妈妈一起散步是那样的温暖、幸福、安全、快乐……学生仿佛回到了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感受到了妈妈浓浓的爱,学生此时是激动的,情感是高涨的,学生读得是那样动情,那样幸福。学生已经将自己的情感不知不觉的潜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中,这时的读就是用心读书,用真情实感读书。

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生活,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让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第四篇: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及反思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乐观的、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板书课题(课题中“峰、人”两个字用红笔写,且写得很大)

二、引导质疑

师:看到老师写的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为什么把“峰”和“人”写得那么大?“ 峰”和“人”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三、自读感悟关于天游峰的语句。

1、多媒体显示学习要求“画出课文中描写天游峰的句子,再读一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个别指导)3.小组交流。

4、班内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预设一:“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天游峰高、险 预设二:“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

预设三:“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琳,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山高而险、石阶多、上去不容易。

(边谈体会边练习感情朗读)

5、思考:想一想,这两段文字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前一段文字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天游峰的高、险:第二段文字运用了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突出天游峰的高与险。)

过渡:作者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天游峰,心里好不得意,可他的收获却远远不止这些,他还在游览天游峰的过程认识了一位让他深受启发的老人。

三、自读感悟关于天游峰的语句。

1、多媒体显示学习要求“找出课文中描写扫路人的句子,仔细读读,从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在课文中空白的地方作批注。”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小组交流。

4、班内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关于人:

“„„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穿一套褪色的衣服„„”

“„„为我沏了一杯浓茶„„”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他皮肤黝黑,淡淡的眉毛下„„炯炯有神。” “„„悠然地说‘„„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 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做伴,我能舍得走吗?’”

“‘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

——老人健康、不怕累、能吃苦、开朗自信、豁达

(边谈体会边练习感情朗读。)

2.教师点拨(引导深入体会老人乐观的生活态度):

多媒体显示描写山险而高的句子、描写游人的表现句子、老人说的话,让学生对比着读,谈一谈从中体会出什么。

(在枯燥的生活中找到乐趣;乐观)

3、思考;对老人的两次外貌描写,作者为什么要分开写?放在一起写不是更省事吗?这两次描写的内容能不能颠倒过来呢? 学生讨论、交流

练习感情朗读。

四、拓展想象,体会人物性格。

1、多媒体出示思考要求“联系课文展开想象:三十年后,‘我’又来到天游峰,会是什么情形呢?”

2、小组自由练习说。

3、讨论交流。

4、完成小练笔。

附板书:

天游峰 高而险 台阶多 难攀登

扫路人 健康 不怕累 能吃苦 自信乐观 【教学反思】

一、新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改进?

1、使学生对表达的关注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新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这样阐述:“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原有的教学设计中对表达方法的理解比较狭隘,仅局限于描写天游峰的两个段落,而新的设计中,我对表达方法进一步关注,也抓住关键句体会作者的敬佩、祝福之情,并在小结的时候加以描述:“作者通过传神的外貌、语言描写,以及穿插其间的动作、神态描写,把一个丰满的扫路人形象展现在我们眼前,本文堪称写人的典范。让我们来齐读全文,再次感受天游峰之险和老人之乐观、自信。”通过读全文也期收到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谋篇布局的效果。

2、立足课内,发展于课外。课堂最后我加入了“拓展”环节,推荐学生读这一类的文章《挑山工》、《守林人》等,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指导写好写人的文章,也再次感受普通劳动者的光辉形象。

3、对板书设计进行了改进。原来的板书是在总结全文的时候完成的,而现在是在教学流程中完成的,体现了师生阅读的心理体验和阅读过程中对天游峰和扫路人认识的发展过程,最后再根据板书来小结,完成情感的升华。

4、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原有的设计中阅读这一块分为: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在充分探究、交流外貌和语言之后,我觉得再去剥开“动作神态”来学习,似乎显得割裂开了内容与形式,于是在本次教学中我把“动作神态”的体会糅合在外貌、语言环节来交流,融为一体,又详略得当。

三、课堂教学中有哪些生成性的或可改进的细节?

很多时候决定成败,课堂上的一个小小的细节透射出教师的教学机智,也决定着学生的积极性是被调动还是被压抑,所以很多时候,课前既期待着课堂上精彩的生成,又有点担心会弄巧成拙,回顾自己的课堂教学,不免有很多感慨!

学生理解不当时,如何拨乱反正? 师:请你来说说使你感受最深的段落。

生:使我感受最深的是第4自然段,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了一杯浓茶……我们俩的心灵。

师:你读出了一位什么样的老人? 生:我感觉老人很乐观。

师:老人讲一位素不相识的人领进了他的小屋,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

生:我感觉老人很善良。

【期待学生能答道“热情好客”,却没有学生响应,一着急就越俎代庖了,事后想想,是不是该冷冷,把球踢给其他学生再做计较呢?】

当然这样的例子不止这一两个,这里不赘述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与大家的不吝赐教!

第五篇:天游峰扫路人教学设计

15、天游峰的扫路人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文中的主要词语。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1、通过品读能体会到扫路人朴实的外表、平淡的话语、爽朗的笑声中所蕴含的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2、课文中写景对人物品质的衬托作用。

四、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

2、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今天,我们要一起游览著名的风景区——武夷山,去欣赏那天游峰的险峻,在途中,我们还会认识一位老人呢!

板书:天游峰的扫路人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生字词。

出示:

攀登 精瘦 运动鞋 气喘吁吁

瘦削 眉毛 慈善 宿鸟

六、教学过程:

⑴同桌互读检查

⑵指读,互评

⑶这些生字中,你们认为哪几个字比较难写,需要讨论的?

⑷完成课后练习2。

2、指名朗读课文(可分小节读)。

提问:课文主要写什么?

3、理清文章脉络。

这篇课文是从几个方面来写天游峰的扫路人的?

第一段(第1、2节):武夷山天游峰的险峻,以及“我”登上山顶时的喜悦。

第二段(第3节):“我”下山在小溪边散步时发现了天游峰的扫路人。

第三段(第4—12节):“我”在与扫路老人的交谈中,感受到老人对生活充满自信。

三、精读课文第一段。

1、听读第一自然段。(播放磁带)

⑴听读。

⑵听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一些什么?板书:天游峰

2、齐读第一自然段。

3、天游峰是一座怎样的奇峰?你知道吗?请你用笔把有关的语句画下来,读一读。

4、说话练习。

出示:

天游峰

5、文章怎样来写天游峰的险?

出示:

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⑴指名读。这一句告诉我们什么?

板书:九百多级石梯

⑵这一句用什么方法来写天游峰的险?

⑶怎么打比方的?从这个比喻,我们可看出石梯怎样?

(高、陡、窄)

⑷情景创设

教者把一根棉线拎在手上,让线飘悠,感知石梯的险。

⑸自由读。

边朗读,边想象,边体会“一根银丝在云雾中飘飘悠悠”的险。

⑹指名读。

6、这么险峻的天游峰,作者攀登上了顶峰,心里怎样呢?

7、指导朗读。

武夷山的天游峰是那么险峻,你能读出这种险势来吗?作者登上了险峰时是多么喜悦,你能从朗读中体现出这种心情吗?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

8、指名读课文第一段。

四、作业。

1、认真诵读课文。

2、写出下列字的笔画数。

攀()瘦()鞋()

眉()慈()宿()

3、抄写词语。

攀登 傍晚 伴随 气喘吁吁

瘦削 鞋子 慈善 自在悠闲

宿鸟 眉毛 汗珠 炯炯有神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5课—《天游峰的扫路人》。(生齐读)

提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先引导学生弄清课文所记叙的事情,再理解人物的形象。这样的教学思路是好的。)

二、讲读第三段,理解人物形象。

过渡: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为什么他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认识这位扫路人。

(这个过渡性的问题,提示了学习的目标。)

1、自读课文。提示: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天游峰扫路人的句子读一读。

2、小组讨论交流。扫路人是一位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3、全班交流,相机板书。

年过七旬乐观开朗

每天扫上扫下工作负责

30年后„„自信豁达

(对扫路人的形象的理解是正确而全面的。)

4、研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渡:作者在与老人的交谈的过程中,想了些什么?

(1)学生自读,找出课文中作者直接议论、抒情的内容。

(2)讨论、交流。启发学生展开想像,作者当时对老人说的话。

(这一步的要求是高的,需要进行研读。通过研读,初步知道直接抒情的方法。)

5、分角色朗读。

(1)小组练习。

(2)指名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又回到了整体,也能再现两人交谈时的情境。)

三、比较阅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1、引读第二自然段。

天游峰是武夷山的第一险峰,是如此的巍峨险峻„„(生读)。当作者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饱览了无限风光,心里怎么样呢?(生读:“好不得意”。)

2、提问。

晚上,作者在散步时又遇到了一位对工作极端负责、对生活充满信心的扫路人,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3、出示填空。

这次,作者游览了武夷山,()登上天游峰,饱览了的无限风光,()遇到了一位乐观开朗、工作负责的扫路老人。

4、学生填后,齐读。

(这一步的设计很有创造性。不仅帮助学生体会了作者的感情变化,而且理解了课文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总结全文。

作者游览了武夷山,不仅登上天游峰,饱览了的无限风光,而且遇到了一位乐观开朗、工作负责的扫路老人。他心里是多么高兴啊!于是他禁不住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写了下来,告诉大家。如果你在生活中也遇到了这样一个人,你会怎么做?

怎么把一个人写好呢?可以像作者那样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等进行描写,突出人物特点。在描写的过程中,要学习抒发感情的方法,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老人说:“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要是30年后,他会是什么样的?他们相遇后又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像,然后写下来。

板书设计:

年过七旬

乐观开朗

15、天游峰的扫路人

每天扫上扫下

工作负责

30年后„„

自信豁达

下载走路的人教学设计及反思(xiexiebang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走路的人教学设计及反思(xiexiebang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走月亮》教学反思

    《走月亮》教学反思 《走月亮》教学反思1 《走月亮》这篇文章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如诗、如梦的画卷,人与自然交融和谐的意境,温馨、幸福、快乐的脉脉亲情洋溢在字里行间。课文......

    《走月亮》教学反思

    《走月亮》教学反思 《走月亮》是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里一篇语句优美、意韵悠长的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课文脉络还是比较清晰的,我以“啊,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在......

    《走迷宫》教学反思

    《走迷宫》教学反思 美术 方标 我发现小学生特别喜欢美术课,他们有自己的丰富想象力 ,本套课本编排也很好,稍加用心的话可以使每一节美术课既轻松愉快,又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走月亮》教学反思

    《走月亮》教学反思 《走月亮》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课文最主要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课文的语言非常优美,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交错呢;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

    谁先走教学反思

    谁先走教学反思 从本节课的设想到实践体会很多,最深切的是: 1.本节课实施开放式教学,在活动中得到感性体验,然后由问题的激发,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的生成。让学生经历知识发展......

    《坐立走》教学反思

    双十二,吉利的数字,我讲示范课的时间。课讲完了,留给我的是长长的思考。课前,我没有刻意准备,没有在班里试讲,让学生烫剩饭。因为我深知一年级学生的不可控性。所以,一切我想呈献给......

    《走月亮》教学反思

    《走月亮》教学反思 《走月亮》是一篇如诗、如梦、如画的优美散文,人与自然交融和谐的意境,温馨、幸福、快乐的脉脉亲情溢于字里行间。怎样才能在教学中既能让文章的美似柔和......

    走圆形教学反思

    圆教学反思 《圆》教学反思本课是在前面学习了圆的概念和探索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圆的有关概念的教学。而数学概念教学并不是单纯地让学生记忆概念,只有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