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6课《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
教学目的:
一、从伏契克和他战友的坚贞不屈的崇高品德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中受到教育与感染。
二、学习通过具体事迹刻画人物优秀品质的方法,领会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步骤:
一、介绍作者与作品,激发学习热情。
出示《绞刑架下的报告》。[来源:学科网] 这是一本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品,又被译名为《绞索套着脖子时的报告》。作者是尤利乌斯·伏契克,捷克斯洛伐克的优秀共产党员,著名的反法西斯战士和作家。
请同学朗读注释①。
1942年4月2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他不幸被捕,囚禁于庞克拉茨监狱。在牢狱中他身受酷刑,刚毅不屈,英勇地进行斗争,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绞刑架下的报告》不是一般的报告文学作品,它是在身受摧残,又被严密监视的极端艰难的情况下,从“死神那里窃取的时间里”,用生命写成的壮丽的英雄诗篇。这部作品共约七万字,分八章。开头三章——“二十四小时”、“临死的痛苦”(又译“弥留”)、“二六七号牢房”,记叙被捕时的情形和最初一个时期的狱中生活。
伏契克于1943年9月8日英勇就义。烈士的英雄形象已经超越捷克的国界,活在世界革命人民的心中。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崇敬与缅怀,学习该文,从中获取丰富的营养。
二、阅读全文,初步掌握要点。
“二六七号牢房”是《绞刑架下的报告》一书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是伏契克英勇战斗的真实写照。先明确: [来源:Zxxk.Com] I.全文三个部分围绕着一个中心写。围绕着一个什么中心呢? 揭露德国法西斯的凶狠残暴和色厉内荏的虚弱本质,歌颂捷克爱国者坚强不屈、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坚信法西斯必败,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必胜。
2.在捷克英雄群象中着重写了哪些人? 卡瑞尔,“老爸爸”——约瑟夫·贝舍克,与牢房中的爱国志士组成的战斗集体。
3.三个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概括说明。[来源:学科网ZXXK] 第一部分着重描绘爱国工人卡瑞尔·马里茨的光辉形象,揭露法西斯监狱的黑暗和残暴。
第二部分着重描绘老爱国志士约瑟夫·贝舍克的英雄形象,赞美爱国者之间深厚的战斗情谊。
第三部分叙述自己以对敌顽强斗争的实际行动鼓舞难友和同志,显示坚贞不屈的斗争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分段推敲,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1.第一部分: [来源:学。科。网Z。X。X。K](1)牢房内恶劣的生活环境。
“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是七步。”,“走过去是七步,走过来是七步。”,“这个,我很熟悉。”,“是的,这一切,我很熟悉。”——普通的语言,不普通的内容。揭示牢房的简陋、狭小;揭露捷克内外反动派是一丘之貉,都是迫害革命者的刽子手;表达作者身陷囹固,渴望自由的感情和勇于献身的信念。
(2)牢房生活。[来源:学科网] 读第1节到第4节、第12节。
牢房是人间地狱,对革命者严密监视,精神上折磨,生活上虐待,拷打审问,“不是表
露感情的地方”。作者揭露法西斯匪徒的凶残本质,对那些披着人皮的野兽进行控诉与鞭鞑。
“趴”、“转动”、“举起”、“支着”、“翻过身来”等词句深刻地揭露法西斯匪徒摧残革命者的血腥罪行。
(3)卡瑞尔的形象。
“这是我的义务”,“我只能这样做”。这些看来平常的话饱含着他高度的思想觉悟和献身革命的精神。他爱妻子和孩子,然而酷爱自由胜于酷爱亲人,为了祖国解放事业,他离妻别子,献身革命。
对作者是战友情深,为了拯救战友的生命,他不得不借助外力进行强制。“命令他在五分钟之内准备出发,„„或者到绞刑架下去了结他的生命”,他“跪在我的床边,双手捧着我的头,吻我”,是那样的从容不迫,视死如归。爱祖国,爱人民。卡瑞尔这个爱国者的形象,是捷克工人阶级优秀代表的高大形象。
2.第二部分:
(1)“牢房里就剩下我们两个”一句在结构上联系上下文。
(2)“„„从两个换成三个,又从三个换成两个,然后又是三个,两个,三个,两个,新的囚犯来了又去了”,语言含蓄,感情深沉,既是对离去的同志无限怀念,对失去的战友无比悲痛,又是对灭绝人性、双手沾满革命者鲜血的法西斯侵略者愤怒的控诉。
(3)“老爸爸”的感人形象。[来源:学+科+网][来源:Z,xx,k.Com] 表情朗读第19节至第22节。
血肉凝成的友情:“引号”不存在了;“变成真正的父子”,“习惯”、“字眼”、“腔调”都“掺合起来了”,四个“哪些”的语句都表明了这一点。文笔纯熟,感情深沉。
作者用极其朴素的语言叙述“老爸爸”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料,由衷地赞美约瑟夫这位老爱国志士的高尚品格和无私无畏的精神。“一小朵雏菊和一根青草”,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对战友的鼓励,给死气沉沉的牢房带来生的气息。[来源:学科网] “老爸爸”的高尚品质,坚定、无畏、乐观的形象与卡瑞尔一样,是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实加以表现和刻画的。[来源:学科网ZXXK] 3.第三部分:
这部分是重点。以侧面描叙的方法写虎穴中斗顽敌的情况。
(1)深刻的揭露。
读第26节。体会:敌人惨无人道地提审“不能移动”的囚犯,还要用载重五吨的大卡车,还要“握”枪“监视”,“怕我逃走”。作者用幽默辛辣的笔调入木三分地揭露敌人色厉内荏的虚弱本质,表露了对张牙舞爪敌人的极端蔑视。
(2)贴心的关怀。
“要拿稳啊。”“手里要拿稳,心里也要拿稳。”“从敲打厚墙的声音里,从管分饭的人送饭时候的眼光里,我体会出他们是在向我祝贺。”——战友贴心的关怀,是对作者巨大的鼓舞。战斗,血的战斗,为了民族的解放,不是孤军作战,并肩前进的,随在身后的有无数战友,这就是革命的希望所在。
(3)由衷的歌唱。
“二六七号牢房在歌唱。我一生都在歌唱。”
“只要不灭亡,还要这样歌唱下去。”
“没有歌唱就没有生命,就像没有太阳就没有生命一样。” [来源:Z#xx#k.Com] 革命者的生活里充满了战斗,充满了歌唱。这种歌唱,是英勇战斗的伴奏,是革命乐观主义情怀的抒发,是对胜利到来的向往。
伏契克的一生是歌唱的一生,燃烧的一生,他坚信太阳“一定要继续照耀下去”,“人们一定会在他那温暖的光辉里生活下去。”伟大的革命理想,坚如磐石般的革命信念支持与鼓
舞他奋勇战斗,经受住难以忍受的肉体摧残与精神折磨,成为捷克人民的骄傲,虽死犹生的伟大战士。
伟大理想,坚强意志在战争年代十分可贵,在建设年代同样重要。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绞刑架下的报告
绞刑架下的报告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3.理解革命者面对严刑拷打时的不屈精神。
4.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体会课文的语言风格。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2.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
三、教学难点:
1.理解革命者面对严刑拷打时的不屈精神。
2.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和文章的语言风格。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步骤: 预习方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舔(): 恪守(): 一绺(): 濒临(): 鼾睡(): 敞开(): 无济于事(): 2.辨字组词:
①踹()湍()揣()②搀()谗()馋()③稚()雉()堆()④裹()衷()
⑤蹲()遵()尊()⑥叛()衅()⑦恪()络()参考答案
1.舔(tiǎn):用舌头接触东西或取东西。恪守(kè):谨慎而恭敬地遵守。
一绺(liǚ):头发等许多根顺着聚在一起。濒临(bīn):临近。鼾睡(hān):熟睡而打呼噜。敞开(chǎng):打开,大开。
无济于事(jì):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2.①踹开 湍急 怀揣 ②搀扶谗言 嘴馋 ③幼稚 雉堞 堆积 ④包裹 衷心 ⑤蹲下 遵守 尊敬 ⑥叛乱 挑衅 ⑦恪守 联络
第一课时
(一)以简介作者的方式导入课文的学习:
上一课,我们结识了一位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女革命者。今天我们先来听听一位人物的简要传记。请听:
他1903年生于布拉格一个工人家庭。在十月革命鼓舞下投入革命活动,18岁加入捷克共产党。1921年进查理大学文学院学习,由于生活所迫,当过短工和街头广告员。后任共产党刊《创造》总编辑和共产党机关报《红色权利报》编辑。
1942年4月,他被敌人逮捕。他在秘密警察监狱里备受折磨,坚贞不屈。他得到监狱看守人的帮助,用铅笔头在碎纸片上写成了长篇特写《绞刑架下的报告》。全书共分8章。写他从被捕的第一天起,就遭到骇人听闻的拷打和迫害,但他始终没有失掉对胜利的坚定信念。他在监狱中继续组织和领导了“狱中集体”与法西斯匪徒进行斗争。在死神临近的时候,他毫无畏惧,他写道:“我们为了欢乐而生,为了欢乐而死,让悲哀永远不要同我们的名字联在一起。”他在临死前最后的呼吁:“人们,我是爱你们的!你们可要警惕啊!”已成为革命者的箴言。
1943年9月8日,他被希特勒匪徒杀害于柏林的普勒岑塞监狱。他的《绞刑架下的报告》于1945年在捷克出版后,已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80多种文字。他是谁?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捷克文艺评论家、作家、共产党员伏契克。
教师板书课题:绞刑架下的报告 伏契克
(二)解题:
“报告”是一种文学体裁,内容强调真实具体。“绞刑架下的报告”说明了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临刑之前写下的,叙述的是事件的真相,是真实可信的,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
(三)课堂研讨:
1.学生一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的内容,并相互交流。2.教师指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明确:文章用第一人称写法,写“我”集会被捕,受尽严刑拷打,直至牺牲前的事情。3.学生二读课文,具体研讨课文的内容。(1)“我”怎么被捕的?我能逃脱吗?
从文章开头“这可又是一次不谨慎的行动”和“要是不遵守秘密工作的规定”两句中可以看出,正是“不谨慎的行动”和“不遵守秘密工作的规定”才使我和其他同志遭到逮捕。从文中“秘密警察已经站在窗下,用手枪瞄准了房间。”“如果我开枪,那也于事无补,只有我自己可以免受苦刑。”等句子可以看出,不可能逃脱;虽躲在门后,开枪还会被杀死。
(2)文中“晚啦!„„正是这样的!”应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手法?它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心理描写。体现了“我”这个革命者考虑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自己的同志的安危。思考课后阅读练习·探究一(解答参照教师用书)。
(3)“我”被捕后遭受了几次毒打?分别在文中哪些地方?
明确: “我”遭到五次(大阶段)残酷的连续拷打折磨。具体在文章中的地方,比较明显,可以由学生自己查找说明。
(4)学生研讨:文章哪几方面使人感到作者镇定平静地面对毒打、折磨?这镇定平静突出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境界?
明确:一是客观平静陈述拷打,极少展示痛楚细节;二是写到心理痛楚只一句话,几乎只一个词,用笔节制,显得轻松;三是多次地安静计算拷打的次数,冷静计算时间钟点;四是每次遭打都插入人们宁静平和生活的联想。突出反映了其非凡的意志力;反映了其十分明了所投身事业的意义,有一种受难、献身的从容感、自豪感。
(5)找出文中高度概括伏契克的卓越表现及敌人的束手无策的两句话。以文中的具体事实对这两句话的含义作出注解。明确:敌人说:“你没有心。”伏契克回答:“我有心的。”两句对话。
敌人五次(大阶段)残酷的连续拷打折磨,伏契克不仅毫不屈服,而且无一声喊叫,表现得十分平静;敌人不可思议,束手无策,其心指生理上的心;伏指心灵品质,决不出卖同志、背叛事业的无比坚贞的精神,宁愿自身受遍苦刑决不示弱的无比坚强的意志。
英雄对死亡并非没有感觉,并不是对一切没有感情,正因为他对同胞有太深的情感,才这样义无反顾地去牺牲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也并不是没有痛苦,只不过不是一般的肌肤之痛,而是为人民受难而感到深沉的痛苦。在这一点上,他和纳粹的感觉构成了反差。当护士问他什么地方痛时,他的感觉是:
这时我感觉到我的全部疼痛是在心上。但是,纳粹分子说: 你没有心。
作为一个被折磨得昏昏沉沉、几乎失去感觉的人,这时却十分清醒起来:
“呵,我有心的。”我说。我因为还有足够的力量来捍卫自己的心,而感到一种突如其来的自豪。
这是文章的点题之句。虽然在肉体上被折磨,生命危在旦夕,但是,精神上却拥有优势,一个感觉不到痛苦的人,居然却感到了自豪。英雄不是一个没有感觉的人,而是一个有感觉,有感情,有思想,有信念,有意志的人,在遭受生死考验的时候,不但能够抒情,而还把他的幽默和冷峻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4.学生三读课文。研讨:作者在遭受毒打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些联想?找出相关语句,并讨论分析这些插叙部分的内容和作用(解答参照教师用书)。
(1)相关语句:
收音机播出午夜时刻的信号。咖啡馆关门了,最后的顾客回家了,情人们还流连在门前难舍难分。
一点钟。最后的一辆电车回厂了,街上空无人迹,收音机向它最忠实的听众敬祝晚安。三点钟。清晨从四郊进入城市,菜贩向集市走来,清道夫们打扫街道。
五点,六点,七点,十点,中午了,工人们上工又下工,孩子们上学又放学,商店里做着买卖,家里烧着饭„„
(2)这是作者对人们如:情人话别、工人上班、孩子上学等宁静平和生活的联想。(3)这些联想表现出作者怎样的精神境界? 自觉的战士、清醒的革命家的崇高精神,包括热爱生活却又自觉牺牲,宁愿受苦受难也不让他人遭罪,为他人幸福生活而受难献身等崇高思想;也不无悲壮情怀。
作者是一位自觉的反法西斯战士,一位清醒的革命家崇高精神境界的体现。首先,这些联想同样表现了作者的镇定、意志力,受难、献身的从容感。其次,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表现出作者是深知活着之美好的人;正是这样,其自觉自愿的牺牲就带着一种内心的崇高感。再次,这是作者宁愿自己受苦受难直至牺牲也不让他人遭罪的思想境界的体现。文章前头有详细的交待,作者本来可以避免后来的苦刑,但为了保护其他同志,他选择了受难之路。因此,每次遭受毒打时他联想到依然宁静平和生活着的人们,他内心的欣慰感正是这一崇高精神境界的展现。第四,也似乎在告诉人们,反法西斯战士们的受难正是为了自己民族的人民能好好地生活。第五,上述种种也不无悲壮情怀,尤其这些联想告诉读者,人们并不知道,为了他们的宁静平和生活,他们的先锋战士正在遭受苦难。
6.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特点。文章开头的句子:
还差五分就要敲十点了。这是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四日,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文章结尾的句子:
还差五分就要敲十点钟了。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五日,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明确:前后呼应。这是一种反衬,正是为了在“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这样美好而宜人的夜晚,同胞们能够和平地生活,享受生命的美好和温润,英雄慷慨赴义,死而无憾。
(四)课堂小结:
要点: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插叙的作用。
第二课时
(一)课堂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一个革命者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的心理状态和他整个的“心”。这节课我们用比较的方法来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和文章的语言风格。
(二)课堂研讨:
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思考:对卢森堡和伏契克,你比较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明确:两人各有特点,同是革命者,卢森堡更多的是女性的细腻和女性的爱,但也不乏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性格,从而征服了读者;而伏契克也有其非凡的魅力,舍己为人的关爱,面对死亡,无所畏惧。他的冷峻和清醒,更多给人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2.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文的语言风格。
(1)我们先回顾《狱中书简》一文中有关景物的描写。可以看出卢森堡的文章,满了丰富的形容和渲染,可以说是文采风流,激情洋溢,夸张铺饰,哪怕是非常不起眼的植物或者动物的生命现象,都要赞叹一番,激动一番,形容词语纷至沓来,滔滔不绝;描写细腻,语言生动,以情景动人。
(2)《绞刑架下的报告》一文的几个句子(请学生在文中划出):
“这一拳几乎要了我的命”“接着就是第二拳,第三拳。”“我早就料到了这一手。” “坐好,不然我就要开枪了!”“你开枪吧!”“代替枪弹的是拳打脚踢。”“一棍子打下来。两棍子。三棍子。”“我感到了疼痛。五下,六下,七下,现在仿佛棍子直打进了脑髓。”“现在我又能够比较安静地计算抽打的次数了。我惟一感觉得到的疼痛,是从那咬烂了的嘴唇上来的。”
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所有这些形容痛苦的词语都是十分简短的,只有一个细节(咬烂了的嘴唇),是从效果上暗示了殴打之惨烈。从这样的语言中,我们感到了作者追求的不但是对疼痛感的克制,而且是精神的优越。生死置之度外,就无所畏惧了。文中反复提起“死神却迟迟不来”,“可是我还没有死去”,都集中到一点:视死如归,在死神面前,不但毫无畏惧,而且心情平静。伏契克所经受的空前惨烈的拷打,生命备受摧残,忍受非人的痛苦,如果要形容、渲染一番的话,绝非难事。但伏契克始终行文简洁,干脆利落(除了个别例外),给人以拒绝形容的感觉。这就不仅仅是文风的表现,而是一种精神状态的强调。那就是面对死亡和严刑,毫不在乎;即使躯体残损,在死亡的边缘之时,也是无动于衷,宁静致远。
可见:《绞刑架下的报告》一文则叙事简洁明快,干净利落,语言冷峻而不乏幽默,以形象感人。
(三)课堂小结:
要点:从插叙、开头与结尾、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和语言风格四方面引导学生总结。
板书设计:
绞刑架下的报告
伏契克
不幸被捕 联想 无比坚贞的精神
革命家 无比坚强的意志
遭受毒打 反衬 崇高精神境界 语言风格比较:
《狱中书简》:描述景物文采风流,激情洋溢,夸张铺饰。
《绞刑架下的报告》:叙事简洁明快,干净利落,语言冷峻而不乏幽默
第三篇:2绞刑架下的报告
绞刑架下的报告
课前预习
一走近作者
伏契克(1903-1943),(国籍)作家。革命的鼓舞下投入革命活动,18岁加入捷克共产党,1942年,伏契克被捕。他在秘密警察监狱里备受折磨,坚贞不屈。因得到监狱看守人的帮助,他用铅笔头在碎纸片上写成了长篇特写《》,于1943年9月惨遭杀害。
二、追溯背景
《绞刑架下的报告》是伏契克用鲜血凝成的一部壮丽诗篇。他从被捕的那天起,就受到极残酷的拷问,出于死亡的边缘,但他却以坚强的毅力,忍受着难以想象的折磨,逃过了死亡,并用笔作刀枪,在狱中坚持写作。
伏契克在报告中满怀着对“狱中集体”的热爱和感激之情,写“狱中集体”兄弟般的友爱,写出了这个集体里众多英雄人物的真实特征,塑造了一个个光辉形象,同时痛斥了那些出卖灵魂的叛徒。
《绞刑架下的报告》不仅是捷克无产阶级文学中的经典著作,也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三、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酣睡()恪守()一绺()一跛脚()濒临()搀扶()踹开()斟茶()
2.辨清字形
bīn()临脑suǐ()pín()率suí()朝bǒ()脚bèi()捕
3.理解词义
恪守流连濒临隐蔽
__:严格遵守。
__:紧接;临近。
__: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__:被别的事物遮住不易被发现。
合作探究
四、初步感知
1.本文的题目是“报告”,作者给我们报告了什么?
2.课文所写事情发生的时间从______到______,只有一天,作者经历了哪些事情?
3.你认为伏契克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文本探究
1.审讯伏契克的党卫队队员为什么说“你没有心”?伏契克的固答“呵!我有心的”有什么含义?
第四篇:《绞刑架下的报告》读后感
《绞刑架下的报告》读后感
如果你失去自由备受折磨,是否还能拥有乐观豁达的心境?如果你身处敌营危机四伏,是否还能坚持不懈地斗争?如果你斗争失利生命将息,是否还能满怀希望坚守信仰?这一切,在捷克民族英雄尤利乌斯·伏契克在法西斯狱中秘密写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一书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这是一部关于理想与奉献、团结与力量、忠贞与叛变、毁灭与希望的感言,在死亡的阴影下传递着不屈的强音和真挚的感情,用清新明快、亲切自然的文字忠实记录了一位位朴实无华的平民英雄,闪烁着理想的光芒,但并不令人觉得辽远,就像朋友娓娓道来,很容易触动人们的心灵。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英雄应该既有对国家人民的大义,又有对亲人朋友的深情,只有前者,难免空洞;只有后者,不够大气;二者兼具,才是有血有肉的真实丰满的英雄,而伏契克就是一个极好的诠释。
他是一位忠贞不渝的战士,在纳粹德国铁蹄下领导地下工作,在庞克拉茨监狱中“大胆而狡黠”地斗争,在阴冷昏暗的牢房里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见证,在法西斯法庭上怒斥颠倒黑白的刽子手,他深知“一旦落到盖世太保手里,就不会再有生还的希望”,但凭着对最终胜利“坚定不移的预见”,任敌人软硬兼施、威逼利诱,也没有一丝一毫的动摇,还领导狱中集体不屈不挠地斗争,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忠于理想坚持斗争的英雄形象。
他也是一位开朗乐观的平凡人。“我们为欢乐而生,为欢乐而战斗,我们也将为欢乐而死。因此,永远也不要让悲哀同我们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他热爱生活,积极工作,也期盼与妻子“在闪耀着自由和创造的美好生活里又重逢”,也希望用自己的劳动所得“保障父母度过美好的晚年”,“还想过自由人的生活,还想多多地工作,多多地爱,多多地歌唱和遨游世界”;只是,他的爱更为广博理智,更为崇高圣洁,“我爱生活,为了它的美好,我投入了战斗。”“我常常在想,做最后的一名士兵,在战争的最后一秒钟里,被最后的一粒子弹射入他的胸膛,这该是多么懊丧的事啊!但总得有人当这最后一个呀。假如我能知道,那最后的一个就是我的话,我情愿马上就去赴死。”这就是他的情怀!热爱生活,珍视生命,却不沉溺于享受生活,不以放弃原则来换取生命,当个人幸福与国家利益不可兼得时,毅然舍生取义,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
“每一个忠实于未来,为了美好的未来而牺牲的人都是一座石质的雕像。”伏契克坚强乐观真诚平实的形象已在我心中化为一座不朽的雕像,从他的书中,我知道了生命的意义;从他的身上,我领略到人格的魅力,我想,如果你认真阅读过他的作品,用心体悟过他的情怀,你也一定会受到感染,会明白生命的意义。
第五篇:《绞刑架下的报告》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从伏契克和他战友的坚贞不屈的崇高品德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中受到教育与感染。
二、学习通过具体事迹刻画人物优秀品质的方法,领会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数:
两教时。
教学步骤:
一、介绍作者与作品,激发学习热情。
出示《绞刑架下的报告》。
这是一本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品,又被译名为《绞索套着脖子时的报告》。作者是尤利乌斯·伏契克,捷克斯洛伐克的优秀共产党员,著名的反法西斯战士和作家。
请同学朗读注释①。
1942年4月2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他不幸被捕,囚禁于庞克拉茨监狱。在牢狱中他身受酷刑,刚毅不屈,英勇地进行斗争,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绞刑架下的报告》不是一般的报告文学作品,它是在身受摧残,又被严密监视的极端艰难的情况下,从“死神那里窃取的时间里”,用生命写成的壮丽的英雄诗篇。这部作品共约七万字,分八章。开头三章——“二十四小时”、“临死的痛苦”(又译“弥留”)、“二六七号牢房”,记叙被捕时的情形和最初一个时期的狱中生活。
伏契克于1943年9月8日英勇就义。烈士的英雄形象已经超越捷克的国界,活在世界革命人民的心中。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崇敬与缅怀,学习该文,从中获取丰富的营养。
二、阅读全文,初步掌握要点。
“二六七号牢房”是《绞刑架下的报告》一书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是伏契克英勇战斗的真实写照。先明确:
I.全文三个部分围绕着一个中心写。围绕着一个什么中心呢?
揭露德国法西斯的凶狠残暴和色厉内荏的虚弱本质,歌颂捷克爱国者坚强不屈、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坚信法西斯必败,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必胜。
2.在捷克英雄群象中着重写了哪些人?
卡瑞尔,“老爸爸”——约瑟夫·贝舍克,与牢房中的爱国志士组成的战斗集体。
3.三个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概括说明。
第一部分着重描绘爱国工人卡瑞尔·马里茨的光辉形象,揭露法西斯监狱的黑暗和残暴。
第二部分着重描绘老爱国志士约瑟夫·贝舍克的英雄形象,赞美爱国者之间深厚的战斗情谊。
第三部分叙述自己以对敌顽强斗争的实际行动鼓舞难友和同志,显示坚贞不屈的斗争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分段推敲,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1.第一部分:
(1)牢房内恶劣的生活环境。
“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是七步。”,“走过去是七步,走过来是七步。”,“这个,我很熟悉。”,“是的,这一切,我很熟悉。”——普通的语言,不普通的内容。揭示牢房的简陋、狭小;揭露捷克内外反动派是一丘之貉,都是迫害革命者的刽子手;表达作者身陷囹固,渴望自由的感情和勇于献身的信念。
(2)牢房生活。
读第1节到第4节、第12节。
牢房是人间地狱,对革命者严密监视,精神上折磨,生活上虐待,拷打审问,“不是表露感情的地方”。作者揭露法西斯匪徒的凶残本质,对那些披着人皮的野兽进行控诉与鞭鞑。
“趴”、“转动”、“举起”、“支着”、“翻过身来”等词句深刻地揭露法西斯匪徒摧残革命者的血腥罪行。
(3)卡瑞尔的形象。
“这是我的义务”,“我只能这样做”。这些看来平常的话饱含着他高度的思想觉悟和献身革命的精神。他爱妻子和孩子,然而酷爱自由胜于酷爱亲人,为了祖国解放事业,他离妻别子,献身革命。
对作者是战友情深,为了拯救战友的生命,他不得不借助外力进行强制。“命令他在五分钟之内准备出发,……或者到绞刑架下去了结他的生命”,他“跪在我的床边,双手捧着我的头,吻我”,是那样的从容不迫,视死如归。爱祖国,爱人民。卡瑞尔这个爱国者的形象,是捷克工人阶级优秀代表的高大形象。
2.第二部分:
(1)“牢房里就剩下我们两个”一句在结构上联系上下文。
(2)“……从两个换成三个,又从三个换成两个,然后又是三个,两个,三个,两个,新的囚犯来了又去了”,语言含蓄,感情深沉,既是对离去的同志无限怀念,对失去的战友无比悲痛,又是对灭绝人性、双手沾满革命者鲜血的法西斯侵略者愤怒的控诉。
(3)“老爸爸”的感人形象。
表情朗读第19节至第22节。
血肉凝成的友情:“引号”不存在了;“变成真正的父子”,“习惯”、“字眼”、“腔调”都“掺合起来了”,四个“哪些”的语句都表明了这一点。文笔纯熟,感情深沉。
作者用极其朴素的语言叙述“老爸爸”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料,由衷地赞美约瑟夫这位老爱国志士的高尚品格和无私无畏的精神。“一小朵雏菊和一根青草”,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对战友的鼓励,给死气沉沉的牢房带来生的气息。
“老爸爸”的高尚品质,坚定、无畏、乐观的形象与卡瑞尔一样,是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实加以表现和刻画的。
3.第三部分:
这部分是重点。以侧面描叙的方法写虎穴中斗顽敌的情况。
(1)深刻的揭露。
读第26节。体会:敌人惨无人道地提审“不能移动”的囚犯,还要用载重五吨的大卡车,还要“握”枪“监视”,“怕我逃走”。作者用幽默辛辣的笔调入木三分地揭露敌人色厉内荏的虚弱本质,表露了对张牙舞爪敌人的极端蔑视。
(2)贴心的关怀。
“要拿稳啊。”“手里要拿稳,心里也要拿稳。”“从敲打厚墙的声音里,从管分饭的人送饭时候的眼光里,我体会出他们是在向我祝贺。”——战友贴心的关怀,是对作者巨大的鼓舞。战斗,血的战斗,为了民族的解放,不是孤军作战,并肩前进的,随在身后的有无数战友,这就是革命的希望所在。
(3)由衷的歌唱。
“二六七号牢房在歌唱。我一生都在歌唱。”
“只要不灭亡,还要这样歌唱下去。”
“没有歌唱就没有生命,就像没有太阳就没有生命一样。”
革命者的生活里充满了战斗,充满了歌唱。这种歌唱,是英勇战斗的伴奏,是革命乐观主义情怀的抒发,是对胜利到来的向往。
伏契克的一生是歌唱的一生,燃烧的一生,他坚信太阳“一定要继续照耀下去”,“人们一定会在他那温暖的光辉里生活下去。”伟大的革命理想,坚如磐石般的革命信念支持与鼓舞他奋勇战斗,经受住难以忍受的肉体摧残与精神折磨,成为捷克人民的骄傲,虽死犹生的伟大战士。
伟大理想,坚强意志在战争年代十分可贵,在建设年代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