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教学案例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
(1)掌握生态系统的成分及食物链和食物网,理解其相互间关系;(2)掌握营养级的概念,能够结合食物链进行判断、分析。
2、技能性目标:
(1)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等各方面的能力;(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性目标:
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结构的分析,让学生树立普遍联系和对立统一的辨证观。教学重难点
1、生态系统的成分及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划分
3、营养级概念及定义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l课时导入:
师:在一个池塘中,同学们一般会看到些什么呢?
生:周围有一些花草,池里有各种鱼、水蜘蛛、水草、海藻、海螺、螃蟹、各种水生动物,池底有蚯蚓、细菌、真菌等,池塘里还有水、泥土、师:对。有时候还能听到鱼儿跳出水面的声音,听到青蛙在池中的叫声等。这时候不能不让我们想到这个池塘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张无形的大网由什么构成的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85页:二
生态系统的结构。授课过程: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成分
我们还是以池塘生态系统为例,来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P86图8—18)观察与思考:1)池塘中有哪些成分是没有生命的?
生:阳光、水、空气、沉积在池底的有机物、无机盐、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和养料、石头等。
再思考:这些成分都没有生命,那么它们能不能不存在?(不能)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归纳:这些成分也就是我们在生态系统的概念中讲到的“无机环境”,它们与其中的生物群落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些无机环境为生物群落提供着物质和能量。推而广之,生态系统中的阳光、水分、热能、空气和无机盐等物质和能量构成了生态系统的成分之一。2)池塘中有哪些成分是有生命的?
生:硅藻、栅藻、团藻、水草、各种鱼类、虫子、蚯蚓、螃蟹、水生昆虫、细菌、真菌等
三大类?
生: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师:下面我们来一一学习。
2、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请同学们从池塘中找出自养型生物? 温故知新:什么是自养型生物?
新陈代谢过程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方面,同化作用根据能不能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将新陈代谢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两种。
生:硅藻、栅藻、团藻,以及其他水草等。它们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同时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归纳:整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所需的有机物和能量几乎都由绿色植物制造出来。所以把绿色植物称为“生产者”。
思考:假如生态系统中没有这些生产者,那么对这个生态系统会有什么影响?
生:其他生物也将会死亡。
归纳:所以说生产者是整个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一种成分,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成分。
延伸:不仅绿色植物是自养型生物,只要能够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的生物都称为自养型生物。如:硝化细菌能够利用化学能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它也是生产者。)池塘中还有哪些其他生物?
生:鱼、虾、小甲壳动物、螃蟹以及其他一些浮游动物等。
思考:这些动物从同化作用角度来看,属于哪一种新陈代谢类型?
生:异养型生物。因为它们不能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归纳:动物只能吃现成的有机物,自己不能制造,所以我们把它称为“消费者”。
启发:根据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利用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次序,又可将消费者分为若干级别。
举例:有句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其实虾米吃的是浮游植物)
归纳:虾米吃浮游植物,虾米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的动物称为植食性动物,叫“初级消费者”。
小鱼吃虾米,小鱼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称为肉食性动物,叫“次级消费者”。
大鱼吃小鱼,大鱼以次级消费者为食的大型肉食性动物,叫“三级消费者”。
随着捕食关系的逐渐上升,消费者的级别也逐渐增高。
练习:虫吃植物,鸡吃虫,人吃鸡。这一种关系中,分别说出消费者的级别?
思考: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重要作用呢?
生:像蜜蜂采蜜,可以将帮助植物完成花粉传播和受精工作。有些
5)思考:生老病死是生物的一种自然现象,那在这个池塘中,各种动植物的遗体以及一些残枝败叶都去哪了呢?
生:被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了。
归纳: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真菌、细菌等把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所含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回归到无机环境中,被绿色植物中重新利用。我们把这些细菌和真菌称为“分解者”。假如说没有这些分解者的话,那动植物遗体就会堆积如山。
组织学生观看P87图8—19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关系
讨论:为什么池塘的底泥可心用做肥料?P87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结合教材示意图讨论如下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箭头相连的生物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2)什么叫食物链?该生态系统中有几条?
3)什么叫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与食物网有何关系?
学生活动:请四位同学上讲台,结合“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各写出一条最短的食物链。
生:草→兔→狐
草→鼠→狐
草→兔→鹰
草→鼠→鹰
师生讨论:首先教师对学生写出的食物链进行评价。写出任意一条都可以,对写得快而准的给予肯定和表扬,写得慢和不对的,给以诱导启发,让同学们找全这四条简单的食物链。然后,以其中一条简单食物
如:草→兔→狐。
1)箭头相连的两种生物间是什么关系?(吃与被吃、天敌关系、捕食关系)
2)一条链中,这种关系有何特点?(后一生物以前一生物为食,沿此链逐级递推,有序进行)
总结:我们把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联系叫做食物链。
在食物链中每一个环节就是一个营养级,如在草→兔→狐这条食物链中,生产者草是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兔是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
教师强调:一个生态系统中有多条食物链,一条食物链有如下特点:
① 生产者永远是第一营养级,是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② 食物链的各个环节叫营养级。对某一动物而言,其营养级别不是固定不变的,但均为异养型的动物。
③每条食物链均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最高营养级)
④分解者不纳入食物链的环节。
⑤一种消费者可在同一食物网的不同食物链中占据多个营养级。
教师设疑:请同学们认真分析教材 “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并讨论如下问题:
1)该生态系统有几条食物链?(9条)
(2)最长的食物链是哪一条?(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猫头鹰)
(3)第三营养级的动物有哪些?(狐、猫头鹰、蛇、吃虫鸟、蜘蛛、青蛙)
(4)这些食物链之间有何关系?(各自独立又相互交叉)
(5)什么是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而成的复杂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
总结:食物网中,某一生物的增加或减少都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种群变化。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个体数量越大,其中的食物链就越多,食物网就越复杂,生态系统就越稳定。另外,在分析一条食物链时一定要注意,同一生物一般情况下其营养级别紧随同级消费者级别之后。在复杂的食物网中,生产者是每一条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一旦被生产者固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会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主渠道)进行的。
(3)学完本课内容,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相互讨论、自由发言,谈谈对本节课的收获)(4)试试你一定行!
1、在下列生物中,属于分解者的是
(A)
A.蘑菇
B.蓝藻
C.草履虫
D.蝗虫
2、对水稻→鼠→蛇→鹰这条食物链的错误描述是
(D)
A.水稻是生产者
B.鼠是初级消费者
C.蛇是次级消费者
D.鹰属于第三营养级
3、对草→昆虫→食虫鸟→鹰这条食物链的叙述正确的是(C)
A.有四个营养级,两个次级消费者
B.有三个营养级,一个生产者
C.食虫鸟是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
D.有三个营养级,三个消费者
4、下列属于生态系统食物网特征的是
(C)
A.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捕食
B.食物链的环节数是无限的 C.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
D.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
5、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硝化细菌和蚯蚓属于
(B)
A.生产者和分解者 B.生产者和消费者 C.消费者和分解者 D.分解者和消费者 板书设计:
第八章
第三节
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非生物部分:物质和能量(如:阳光、热量、空气、水、有机物和无机盐等)
生产者:植物、自养型细菌
消费者:主要指各类动物 分解者:细菌、真菌等 食物链和食物网
1、定义
2、特点
第二篇: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新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了解生物圈”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和生物圈”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这节课是学生认识了生物圈,学习了前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基础上的提升与总结,而后面的一节内容《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另外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以及自然保护等都是当前世界性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都与生态系统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录像和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讨论与“分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通过“开眼界”和“实际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3)增强爱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情感和决心。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正确理解和表述。
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正确理解和表述。
4.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八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5.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设疑启思;情境探究 ;总结提升
6.教学准备
课件(包括习题)。7.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学校硬件条件和学生情况,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体现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培养,强调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情感的升华,特做如下安排。
8.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教师做简短引言,打开课件,展示资料。1、2010年8月7日,在甘肃舟曲发生的特大泥石流,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下面,我们来看一则当时的报道。
2、指导学生进一步阅读新闻评论《舟曲泥石流13年前已被预料到》 学生观看新闻视频及阅读专家评论,分析思考。
通过国内新闻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注重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师请学生思考:你认为引发舟曲泥石流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呢?
教师:看来,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第四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首先,我们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生:由于人们的滥砍滥伐,局部生态系统退化是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原因
阅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明确学习目标,积极投入本课的学习。
生态之旅
下面,我们就走进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去感受其中生机勃勃的景象。
学生观看图片:《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通过优美的画面,让学生形象地感受生态系统,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体会生态系统的和谐之美。
观察草原生态系统,并说出这个生态系统由哪些成分组成?
学生浏览图片,思考回答
生: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非生物部分(无机环境)
生: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学生在观察,思索,归纳中,生成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
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教师进行强调和鼓励性点评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列举身边的实例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及新授内容,学会归纳总结、、活学活用。
教师问: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细菌分别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小组分工:植物组,动物组,分解者组,非生物组,评委组
任务驱动:组内合作
1、学生浏览,查找并筛选信息,说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作用
2、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为角色扮演搜集整理素材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得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作用,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任务驱动,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小组内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任务驱动:组间竞争
通过同学们的辩论,使我们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四要素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如何利用箭头来表示四者之间的关系呢?
小组活动:“谁最重要?” 小组间分角色扮演与争功,阐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分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评委评出“最佳辩论组”和“最佳辩手”
生: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与评价,实现过程体验与自评互评。满载而归
教师:我们具体来看,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捕食关系。
出示一条食物链及捕食食物链的要点
引导学生尝试在图中画出食物链,给予评价,汇总书记写食物链的方法 教师讲解: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多样、数量庞大,致使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这样就构成了食物网。正确认识食物链,明确捕食食物链的要点
书写食物链的方法:
1.从生产者(植物)开始,到最高级的动物结束,分解者不算。
2.正确书写食物链:食物链通常写成“甲→乙→丙„„”(一般不超过6个)的形式,箭头从食物指向捕食者。
一名学生利用电子白板的绘图功能,展示连接过程,其他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画出食物链,互相对照答案,纠错更正。通过摸索探究、讨论学会。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层层深入
练习书写食物链,数食物链条数,树立生命现象是运动的、普遍联系的观点,突破教学难点
提问:在一片草木茂盛的草原上生活的兔,其数量能不能无限制地增加?为什么?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后认识到:
兔的数量不会无限制地增长。因为,当兔的数量急剧增加时,食物就会减少,兔的天敌也会增加。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尝试分析食物链中某种生物的增减会引发其他生物怎样的变化。分析时,运用动态的、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不是无限大的呢?
指导学生观看视频,并分析得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这一结论。
观看视频《过度放牧的危害》,认识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问题引领,深入探究
提出问题:你还知道哪些事例属于超过生态系统调节能力,从而生态平衡被破坏的
搜集资料,相互交流生态系统被破坏的事例及原因,或说说自己的身边事,与他人共享。
联系实际,通过大量事例触动学生心灵,认识到生态系统所面临的危机、引发深入的思考,形成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通过展示的一件件事例,一组组数据,使我们感受到:环境污染离我们并不遥远,生态保护已经迫在眉睫。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就在生态、环保、低碳方面,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通往明天的路。下面,我们“一起去逛世博会”
问:用生态的观点看世博,你有什么收获呢?
浏览专题“开眼界”──一起逛世博,尝试用所学的生态系统的知识来分析世博的: “低碳”“循环”“节能” “家园”“和谐”“想象”
合理利用,合理发展生态系统中的四要素,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使我们的家园──生态系统维持稳定。
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形成科学的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和垃圾分类的观念。使得本课的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得到完美结合。
活学活用
教师: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在生态环保方面更应该走在前列,下面,我们进行“测一测”,──生态环保,知多少?
看来同学们的生态环保知识还真丰富,但是,同学们,你知道吗?早在2008年,保定就和上海同时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原建设部一起列为“低碳城市”试点。保定是我家,我们能够为创建“低碳城市”做什么贡献呢?
争当环保小卫士:
完成环保知识的在线答题,检查后提交答案,根据系统评分及反馈,修正答案获取新知。
学生进入讨论区,各抒己见,把自己的观点发表在论坛上,同时可以分享查看其他同学的发言。
将课堂教学内化成学生的内心需求,真正增强学生的环保执行力,使学习效果由课上延伸到课下。总结升华
教师总结:爱护环境,创建低碳城市,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真正实现生态系统四要素的合理利用,合理发展,使和谐的生态系统成为人类最美丽的家园!
第三篇: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兴趣参与课堂探究活动并愿与小组其它同学合作和交流,体验探究的乐趣。
2、能够对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作出假设,尝试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经历实验的过程并认真观察和记录。
3、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
4、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的例子。
5、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6、能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第二节,内容包含了本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节有关周围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再自然的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学生分析
省会城市的孩子很少接触过鼠妇,对这种生物了解不多。由于这是本书安排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七年级(初一)的学生对探究性学习又很少经历,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对探究的每一个步骤的思考都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具有相当多的不确定因素,需要教师积极加以引导。
教学过程
一、学生发言,引出问题
师:昨天,同学们捕捉了许多鼠妇放在瓶子里,下面我们首先请几位同学给我们讲讲他是怎样捉到鼠妇的。
生(女):我在草丛里和墙角落发现它们,用草杆引它们爬上去,然后放进瓶子里,不过鼠妇老是从草杆上掉下去,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捉到10只。
(同学们发出善意的笑声,好几位男生同时举起了手)。生(男):我是掀开石块后找到它们的,然后直接用手把它捉到瓶子里。
生(女):我们小组的同学把我家的花盘全部挪动了一遍,在花盘底下找到了好多,由于不敢直接用手抓它们,我们想了一个办法,用纸卷成漏斗状,然后设法让鼠妇爬进“漏斗”,把它们从瓶口“漏”到瓶子里去。
师:看来大家在捕捉鼠妇的时候都动了脑筋,有些同学还想出了很好的方法。那么,同学们在捕捉鼠妇的过程中想到了什么问题呢?
生:鼠妇生活的地方又阴暗又潮湿,长年累月。这样,它们受得了吗?
师:每种生物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有的习惯在干燥的地方,有的习惯在潮湿的地方,比如说蚯蚓它就长期生活在土壤里面。
生:鼠妇生活在潮湿的土壤表层,它们吃什么呀?
师:这个问题真厉害,把老师给问住了,老师回去查查相应的资料,下节课再回答你,好吗?
生:好。
生:鼠妇是不是胆子特别小呀?我小心搬开花盘的时候既没有碰到它,也还没有动手捉它,它就四处乱爬。
师:是啊,搬开石块或花盘以后鼠妇很快就爬走了,它们为什么爬走呢?是胆子特别小吗?
(老师板书──问题:搬开石块或花盘,鼠妇为什么爬走呢?)
【问题最好是让学生自己提出来,学生提出来的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才有更大的兴趣去探究,老师应该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
二、逐步深入,带领学生进入探究的情境
(1)作出假设
(思考一会儿后,好几位同学举起了手)
生:石块或花盘搬开,对鼠妇来讲是一种刺激,它感到危险,知道有人来抓它了,所以就爬走。
生:因为它们长期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一旦你把石块或花盘拿开的话,阳光照进来,生活的环境温度升高,它们不适应,就爬走了。
生:鼠妇不喜欢光,光对它们来讲是一种刺激,光照进来让鼠妇感觉到不安,所以它们就跑掉了。
师:那就是说,你认为鼠妇爬走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或者说,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使它逃离明亮的地方,选择阴暗的地方。
师:几位同学分析得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这只是同学们的看法,不一定都正确。因此,我们把这些看法作为这个问题的假设的答案,怎样验证谁说得假设对呢?
生:做实验。
师:老师也同意通过做实验去验证。但我们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我们先选择听起来最合理的第三种假设(环境变明亮使鼠妇爬走)去验证,时间有多的话,我们再去验证其余两种假设。
(老师板书──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环境变明亮会使鼠妇爬走。)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鼠妇爬走,学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做出了好几种猜测,每个人谈的都有道理,但学生第一次接触探究实验,不知道接下来怎么办,老师适当做出选择其一的安排,将学生的注意力先引向具体的探究活动过程。】
(2)制定和实施探究方案
师:那么,这个实验怎么做呢?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生:我想应该准备一些干的土壤和湿的土壤,然后设法保证湿的一边是阴暗的,干的一边是明亮的,然后把鼠妇放进去,看看哪边的数量多。
师:怎么样才能保证湿的一边是阴暗的,干的一边是明亮的呢?
生:我可以用一个大托盘,干的土壤和湿的土壤放在里面两边,然后在托盘相应的一边盖上纸板,另一边盖上透明塑料板。
师:看来,这位同学受到了我们桌子上准备的实验器材的启发,不过我想问这位同学,不盖透明塑料板不是也保证了光线明亮吗?
生:盖上可以防止鼠妇爬出来。
师:同学们对这位同学的实验方案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我觉得应该把两边的土壤改成都是干的土壤或者都是湿的土壤,不然的话,就说不清楚是土壤的干湿还是光线的明暗使鼠妇爬动。
师:很好,所以要研究鼠妇爬走是不是和光线变明亮有关,只有在其它的条件保持一致的前提下,才能看出光线的明暗这一对不一样的条件对鼠妇有没有影响。
师:像这样的光、水、温度这些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条件,我们把它们叫做非生物因素。(老师板书──非生物因素:光、水、温度等)影响生物生活的其它一些生物我们就把它们叫做„„
生:生物因素。
(老师板书:生物因素)
师:那么,改成都是干的土壤好呢?还是改成都是湿的土壤好?
生:改成湿的土壤好。
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呢?
生:因为我们看到鼠妇一般是在潮湿的地方,在干燥的地方没有看到,推测鼠妇习惯生活在潮湿的地方,把鼠妇放到湿的土壤中它更容易适应,很快安静下来,有利于我们观察鼠妇的活动,避免造成大的实验误差。
生:我想到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刚才推测人掀开石块这种刺激也可能是鼠妇爬走的原因,把鼠妇放进去对鼠妇来讲是一个很强的刺激,它不会四处乱爬吗?
师:会。
生:那怎么计算鼠妇哪边爬得多呢?
师:(把问题抛给学生)同学们说说看,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生:可以把鼠妇静置几分钟,等它脱离了这种刺激的影响后再开始计数。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因此,我们要让鼠妇静静地在里面呆上几分钟,让它适应一下实验装置的环境,避免由于鼠妇的紧张而造成实验误差,这同时提醒我们做实验时要保持教室里的安静,以免干扰了鼠妇。
【七年级(初一)的学生在制订实验的方案时,常常考虑不周到。教师以引领者的身份启发学生思考,完善实验方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长期这样,学生考虑问题、制订实验方案的能力就会获得提高。】
师:大家对这个实验装置考虑得很严密,看来同学们都意识到了要想研究某个条件影响鼠妇的生活就得把其它的条件控制起来,避免它们的干扰。做实验前,老师还有二个具体的操作问题想问一下大家。实验第一步,大家就会遇到一个问题,鼠妇怎么样放进去呢?我们每个实验小组两个瓶子里各装了5只鼠妇,是一起放进托盘的某个地方呢还是分两部分放到不同的地方?放到哪里比较好?
生:我觉得一起放在托盘的中央比较好,很容易看出它往哪边爬。
师:有其它的意见吗?
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仅仅看出它们往哪边爬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用具体的在明亮和阴暗中的鼠妇数量来证明鼠妇喜欢哪种环境,而一起放在托盘的中央不方便计数,因为中央区域处于阴暗交接的地方,不好把处于这一区域的鼠妇算作哪一边的。
师:那你觉得怎么做好呢?
生:我觉得应该同时在托盘的两边一起放,5只鼠妇放在明亮区域的中央5只鼠妇放在阴暗区域的中央,这样便于计数。
师:大家同意他的做法吗?
生:同意!
师:好,根据我们的实验设计,应该是依靠鼠妇安静下来2、3分钟后分别呆在明亮的区域和阴暗区域的鼠妇数量来判断它喜欢哪种环境,但是,有的鼠妇可能适应能力比较差,放进去5分钟还不能适应这个环境,还在乱爬;还有,你在计数的时候可能会碰到这种情况:有鼠妇爬到明亮的地方,感到不适应,正往回爬但又还没越过明暗交接的地方,你已经计数了。这二种情况都会带来误差,怎么样解决它们呢?
生:首先保持周围的环境安静,然后等到10只鼠妇不再动的时候才开始计数。
师:10只鼠妇不再动的时候?
生:(着急的解释)我指的是没有很大的爬来爬去的时候才开始计数。
师:别的同学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让鼠妇安静几分钟后,可以多观察几次,每次观察都作记录。
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生:可以包含各种情况对实验的影响,减少误差。
师:不错,能想到这一点真是不容易。好,我们确定下来,将鼠妇静置的时间是2分钟,2分钟之后每隔1分钟统计一次,共统计10次。一会儿各小组就可以利用捕捉到的鼠妇开始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的时候注意分工合作并做好实验记录。
【由于科学探究实验具有很大的严谨性,有些实验设计的细节问题学生确实想不到,这时候需要老师加以提问、引导,将一些需要补充交代的问题讲清楚,以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学生分组实验,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注意纠正他们错误的做法并对分工合作表现好的实验小组予以及时表扬。)
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分工的情况以及你们的实验结果?
生:(上讲台)我们小组是这样分工的:甲同学负责把鼠妇放进去,并盖好纸板和塑料板;乙同学计时;丙同学统计鼠妇的数量;丁同学负责记录。我们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在黑板上的第一个表格内记录实验数据)。
师:看上去这一组同学的实验结果中,每次记录的数字大都是阴暗处的比明亮处的大,其它小组的情况也是这样吗?
生:是这样。
师:10组数据挺多的,有没有更简单明确的表示实验结果的方法呢?
生:可以运用数学中求平均数的方法。
师:(进一步追问)具体怎么求?
生:明亮处的数据加起来除以10,阴暗处的数据加起来除以10。师:(启发提问)这可能会得到小数,怎么处理呢?
生:四舍五入。
师:有没有反对意见?
(同学们思考了一会儿,有几位同学急不可耐地举起了手)
生:我不同意用四舍五入来处理!因为数学老师讲过,应用题要按实际情况处理,这是实际问题,鼠妇超过半只才能算一只,所以应该是小数点后的数字大于0.5才进一位,并且只保留整数。
师:很好,每个小组计算一下自己的平均值,然后各组给大家汇报一下。
(各小组依次在黑板上的第二个表格中记录数据)
师:看,用平均数表示大家的实验结果就十分简单明了。实际上,我们班有13个组,相当于做了12次重复实验,我们知道,实验重复的越多,就越容易减少误差,得到的结果就越可靠。比如说我们扔一枚硬币,落地时不是正面朝上就是反面朝上,扔一次的结果假如是正面朝上的话,我们并不能得出“扔硬币落地正面会朝上”的结论,因为大家都知道,多扔几次就可以得到硬币正面朝上和正面朝下的结果是一样多的。那么,我们怎么样来处理这13组实验数据呢?
生:将每一组的平均值加起来再求一次平均数。
师:很好,这位同学反应很快,说明他理解了处理重复实验数据的方法,请大家算一下这个平均值。
(学生计算,汇报)
师:明亮处的平均值是2,阴暗处的平均值是8,这两个平均值可以说明鼠妇喜欢阴暗的环境,从而可以得出结论,环境变明亮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实验数据的处理对于七年级(初一)的孩子来讲是一个比较难掌握的内容,老师应合理的予以启发,让学生充分运用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教学实际情况证明,做到这一点不是很难,而且学生使用了其它学科的知识感觉很有成就感,无形之中让学生明白了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和互补性,使他们努力学好其它学科。】
三、巩固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师:其实不仅是光,在我们完成刚才这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想到鼠妇的生活也许还会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土壤的潮湿程度以及温度等等。请大家参照我们课堂上设计的这个探究性实验的装置和步骤,设计一个类似的探究实验,看看鼠妇的生活是否受其它的因素的影响。由于时间的原因,同学们只能下课以后去试一试了。最后提醒大家一下,课后完成自己设计的另一个探究实验后,鼠妇怎么处理呢?
生:放回到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师:好,我们就要养成这种爱护实验动物的好习惯。
四、从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引申到生物因素的影响
师:同学们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说过,人掀动石块或移动花盘会使鼠妇爬走,影响鼠妇的生活,除了人之外,其它的生物当然也可能影响鼠妇的生活,这就是我们提到过的生物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际上,自然界中这种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例子很多,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讲的就是螳螂对蝉生活的影响和黄雀对螳螂生活的影响,我们知道,这是一种捕食关系,大家还知道哪些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例子吗?
(学生发言举例子)
五、从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转而讲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师:大家举的例子都不错。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都会影响生物的生活,但是,生物只是被动地受环境的影响,它对环境就不会有一定的影响吗?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第10页图1-6“土培中的蚯蚓”阅读相关文字,思考这个问题。
生:蚯蚓在土壤里钻来钻去可以使土壤疏松。
生:蚯蚓会吃掉落叶和一引起生活垃圾,能清除一些环境污染;蚯蚓的粪便是植物生称的好肥料;还有,蚯蚓是高蛋白的,营养丰富。
(同学们“哄”的一声都笑了)
师:看来这位同学的课外知识挺丰富的。通过几位同学的回答,我们知道生物确实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但我们可以想到,生物对环境产生影响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它已经适应了这个环境。比如说蚯蚓没有适应在土壤中生活的话,它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影响土壤的。请大家翻到课本第8页,观察节头情影图“沙漠中的仙人掌”,这是一个典型的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学生观察、思考)
师: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其它的生物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的例子吗?
(学生发言举例子并讨论)
课后反思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在科学学习活动中主要起引导作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探究,这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一句话。我们都知道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却常常没有意识到,有时我们的行为实际上是限制了学生。同样是上这节课,探究实验的每一个步骤,我们经常是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按部就班来探究,比如:老师不让学生来提出问题,自己直接给出问题,生怕学生胡思乱想,五花八门的问题让自己下不了台(其实老师回答不出问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坦白说出学生反而觉得你坦诚,更喜欢你,不让学生提问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再比如,在设计探究方案时常常担心学生丢三拉四而干脆给出实验的具体步骤,在学生实施探究方案时又担心学生计时不准,而常常由老师统一计时,这样,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手脚。而这次上课,我放得很开,从提出问题到作出假设,从设计探究方案到实施探究方案,一切都是学生自己思考出来的,我只是起了一个积极的引导作用,在学生漏掉某些重要的注意事项时把需要交代的问题交代清楚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学生们在小组内相互配合,密切合作,积极思考、提问、表达、动手,很好的完成了这个探究活动,并且在实验后的分析处理数据的过程中也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表现出很好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在积极动手、动脑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留给他们的课后探究问题也再一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
通过这次教学,我深有体会,在备课过程中,只有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思维特点和便于操作的教学方法、实验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每次上课,每次都有一些缺憾,反思这堂课也有不足。比如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课前我意识到一节课时间不够用,却没有相应的安排调课换成二节连堂课,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选择并完成类似的另一个探究实验。由于本课是本书安排的第一个探究活动,安排学生课堂上完成类似的另一个探究实验有利于学生巩固对探究的一般过程的理解,同时,这也是课堂反馈的一个极好形式。
第四篇: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案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教学案
【教材分析】
2012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内容。在学完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明确了“什么是生物生活的环境”、“环境中有哪些因素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生物能影响和改变环境”、“生物能适应环境”等问题后,随之自然转入到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的学习,对生态问题的学习和探究就水到渠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之一,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三大部分。其中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是重点,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是难点,教材通过资料分析、观察与思考突出重点,通过具体事例突破难点,旨在培养学生对于生物圈这个所有生物的家的认识和爱护,从情感上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以及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说出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为什么说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
2.能力目标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教师提供生态系统图片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推理能力,表演及形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让学生认同人类是生物圈中的一员,只有保护生物圈才能使我们的生存环境更加美好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食物链的特点。
难点 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传递的特点,食物网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设计思路】
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进入生态系统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课上组织一系列的学生活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充分体现课改的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从身边的事情谈起,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的情操。
本届课采取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即按照“情境导入—目标展示--自主学习—巩固小结—任务探究—达标检测”程序设计教学流程。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好几种生物头饰,包括树、兔、狐狸、老虎、细菌、真菌(蘑菇),六位同学各自扮演一个角色;收集生态系统相关资料,小组分工合作做好汇报准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6位同学佩戴好生物头饰,上台表演课本剧,导入新课。旁白:在一片森林里,生活着许多生物,有活泼的小兔子,狡猾的狐狸,凶猛的老虎……,你们看,他们来了。
小草边唱边出场:“没有花香,没有树高……”(充满热情)我是小草,我长大需要水,需要空气,太阳公公每天照的我暖洋洋的,我可以自己制造营养,我所制造的营养物质,不仅能养活我自己,而且能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我是快乐的(面带悲伤)但是我也有伤悲……
兔子蹦跳出场:(快乐状)我不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但是我的嘴可谗了(面对草)这绿油油的小草正合我意,我要把你吃掉,我是草食动物。
狐狸左顾右盼的出场(狡黠,悄声)我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可我要生存(面对兔子)正好这是一顿美餐,我要把你吃掉。
老虎:别在那狐假虎威了,我才是森林之王,我要把你们统统吃掉。
兔(惊恐状):不好了,老虎来了,快逃啊。
真菌、细菌(搀扶出场)我是真菌,我是细菌。
细菌:你们能看见我吗?其实我很小,你们是看不见的,但是我无处不在。
真菌、细菌:(得意状):别看我们微不足道,但我们也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面对其他生物)我们能把你们的尸体分解,供植物重新利用,如果没有我们,世界会是怎样的?(摇头叹息)你们的尸体,将会堆积如山,你们还有生存空间吗?
师:(表演完毕)这是一片森林中的6种生物。在一定的范围内,它们为自己活着,它们似乎又为别的生物二活着,好像谁也离不开谁。这是为什么呢?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二、目标展示
教师和学生一道阅读课本23页“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然后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思考题。
1.什么是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是怎样的?
3.什么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4.为什么说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
三、自主学习
任务──什么是生态系统
师:(播放幻灯片)请同学们阅读课本23页图片和“想一想,议一议”,小组讨论:为什么加罩网后草籽生长不好,而未加罩网的天然草原生长良好呢?
生:小组【想一想,议一议】
(小组答)因为食虫鸟以食草昆虫为食,食草昆虫已草籽为食。加罩网后,隔离了食虫鸟和食草昆虫。食草昆虫大量繁殖,啄食草籽,致使草原生长不好。
结论: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 整体,这个整体就是 生态系统。
师:
那么,你认为哪些区域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呢?
生1:我家的一块农田。
生2:我家里承包的一片树林。
生3:三峡大坝水库。
师:那么,这些生态系统包括哪几部分呢?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角色分别起着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分析课本“资料分析”。
生: 分析课本第20页中“资料分析”,讨论回答相关的3个问题。
1、啄木鸟以昆虫幼虫为食,昆虫幼虫以树为食。
2、树桩腐烂是因为细菌和真菌的作用,腐烂的树桩最终会被细菌真菌分解掉。
3、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扮演生产者,动物扮演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扮演分解者。
师: 请同学们梳理一下本部分内容。
生: 【读一读,填一填】,完成下列目标任务。
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 与环境 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 生态系统。比如 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个湖泊,一条河流 等等都可以看做一个生态系统。
2.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属于 生产者,动物属于消费者,细菌和真菌属于 分解者。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的关系。
3.生态系统除了生物部分还有 非生物部分,如 阳光、土壤 和 水 等。
生: 小组归纳,得出结论。
结论: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和水。
任务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师:(问题引入)你听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谚语吗?怎么解释这些谚语呢?
生: 说明生物之间存在吃鱼被吃关系。螳螂吃蝉,黄雀吃螳螂,相互制约着。
生:【读一读,填一填】,完成下列目标任务。
3.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顺序叫做 食物链,起始环节是生产者,草、兔、狐构成的食物链是:草→兔→狐。
师:(播放幻灯片)那么,请同学们观察“观察与思考”图片。试一试,你能链接几条食物链呢?你依据什么连接的?
生:我们小组连接了9条。我们依据的是它们吃与被吃的关系。比如……
师: 说得很好。如果把人也添加到这个图中,你认为人该放在食物链的哪一端呢?
生:人应该在食物链的最顶端,也就是最后一级。
师: 如果人们在农作物上喷洒农药,农药最终到哪种食物体内了?由此,你想到了什么问题呢?
生1:农作物最终到人体内积累最多。
生2:我觉得应当少打农药。
生3:…
共同归纳结论: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 流动的。
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最终威胁到人类。
任务三──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师:(创设情境)在上述生态系统中,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想一想 议一议】青蛙数量大量增多,猫头鹰数量大量减少。
师:那么,青蛙的数量会无限制的增加吗?猫头鹰的数量会无限制的增加吗?
生:(小组讨论交流)因为青蛙受到蛇和食草昆虫的限制,不会无限制增加。猫头鹰受到蛇、鼠、兔等限制,也不会无限制增加。
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说明生态系统有自动调节能力。
师:是不是生态系统有自动调节能力,就可以任意捕杀生物呢?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生1: 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 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自动调节 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一定 限度 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 破坏。
生2: 我想到了保护生态平衡问题。为了生态平衡,我们不能随意捕杀某种动植物。
四、巩固小结
师: 通过本节课学习,关于生态系统的知识知道那些呢?你能把本节知识进行一个梳理吗?
生1: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2: 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3: 生态系统由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
生4: 因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限,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捕杀青蛙和蛇等野生动物。
生5: 我把本节课知识归纳成下列网络。
五、任务探究 师: 下面我们请各小组交换阅读收集的环保资料,根据你们收集的信息,讨论下列问题。
1.人类在自然界的生存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2.联系实际,说说怎样从自身做起,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
3.有些人爱吃青蛙,为便有人大量捕捉野生青蛙,这种做法会产生什么后果?
生: 思考、讨论、交流。
六、达标检测
师: 幻灯片出示达标检查题。
1.下列四个选项中,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
A.阳光→草→牛→虎 B.鼠→蛇→鹰 C.鹰→蛇→青蛙→昆虫 D.草→兔→鹰
2.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因为它能()
A.合成有机物 B.分解有机物 C.进行光合作用 D.防止疾病
3.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地球 B.一所地下宫殿 C.一所学校 D.一块稻田
4.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指()
A.可以作为食物的生物体 B.地球上的人类
C.主要指可以利用光能,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的植物D.太阳能
5. 下列生物中可以作为生产者的是()
A.蓝藻 B.噬菌体 C.金鱼藻 D.水蚤
6. 下列生物中可以作为分解者的是()
A.蘑菇 B.人 C.鱼 D.空气
7. 下列与消费者的定义不相符的是()A.消费者不能消化有机物 B.动物是消费者
C.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 D.消费者是异养生物
8. 一条食物链的起点是()
A.分解者 B.消费者 C.生产者 D.不一定,A、B、C都有可能
9.在藻类→水蚤→小虾→小鱼→大鱼这条食物链中,数量最少的生物是()
A.藻类 B.水蚤 C.小鱼 D.大鱼
10.在草原上试验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把草籽吃掉,人们用网把实验区罩上。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吃光;而没有加网罩的草地反而生长良好。造成这种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是()
A.植被破坏 B.环境污染 C.气候干旱 D.食物链被破坏
生: 现场思考作答。结束全课。
【板书设计】
第五篇:第二节_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阐述了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是本章在学习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之后的又一重点,既是对前面几节内容的总结和拓展,又可以为下一章的学习打下一个铺垫。本节内容中出现了许多生物学名词,如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食物网等都是很重要的,正确认是这些名词术语的含义和相互联系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关键。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十三、四岁,思想活跃,上进心强,智力水平已发展到一定程度,已经掌握了前面的一些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实践调查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本节课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是对一些新名词的理解,如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等。
三、学习目标
因为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环境密切相关,人类的生存也是一样。学习本节内容是让学生从生物学的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使学生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树立环保意识,学习这部分内容对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今社会,无疑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通过熟读教材与新课标我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1.概述生态系统及其组成;2.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3.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4.知道生态平衡的概念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调查,加深学生对科学调查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搜集和分析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生态系统内各成分之间和各生态系统之间密切相联系的关系,树立生物与环境不可分割的观念,增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情感。
四、重点难点
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难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问题、生态平衡的概念和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选择:
1、因为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所以本课采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的精典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本节内容比较抽象,选择学生十分喜爱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课件展示图片,欣赏视频,生动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学法指导:根据生物新课标的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我特采取以下学习指导:
1、自主探究法:对于本节课的基础知识,以学生分小组调查的形式自主探究学习为主,教师的归纳总结为辅;
2、阅读指导法:对于本课小辞典的内容,以学生自己阅读学习为主,小组讨论为辅,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分组讨论法: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疑点内容,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体现新课程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4、收集资料法:正因为《生物新课程标准》中倡导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本节特增设了交流课下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生态平衡被破坏的资料这一环节,同时还能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方面的教育。
六、课前准备
教师:
1、提前一周分组2.安排学生活动 学生:
1、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对一个地域(如学校、池塘、一片树林、一块农田)内的生物及影响这些生物生存的因素进行调查;
2、收集超过调节能力而使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实例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板书设计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1、生态系统: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生物之间由于捕食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食物网。
三、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生态平衡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九、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几组图片:如一片树林、一块农田、扣中校园、黄台湖公园等,创设情景。使学生认识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几幅美丽的图片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生态系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 讨论引导:
1、生态系统及组成
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所熟悉的生态系统。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让你们调查了一定的地域(如一片树林、一块农田、学校的草坪、一个湖泊等)内的生物及影响它生存的因素。下面我们交流一下好吗?
生:好
生1:我们小组观察的是一片树林,有树、草、土壤、鸟、阳光、空气、水等。生2:我观察的是一块农田,有作物、人、杂草、鸟、虫、土壤、阳光、水、肥料 生3:我观察的是学校的草坪,有草、杂草、鸟、虫、土壤、阳光、生4:我观察的是一个池塘,有水、水草、光、温度、鱼虾、蛇、„„„„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分小组调查后的交流,提高学生的调查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给予评价后及时总结:同学们交流的很好,你们观察的“一片树林、一块农田、学校的草坪、一个池塘等等”都是一个一个的生态系统。
地球上有无数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
教师提出思考问题:谁能定义一下什么是生态系统? 学生回答:
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教师板书)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思考题:什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什么?
学生回答: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教师再由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如学校的草坪,有草、杂草、鸟、虫、土壤、阳光、„„ 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教师提示:从是否有生命方面考虑)学生能够将生态系统分为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两大类。
教师再引导学生自学小辞典的内容,根据小辞典知识认识哪些生物属于生产者,哪些生物属于消费者,哪些生物属于分解者。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分小组调查后的交流,提高学生的调查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生自学小词典,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
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总结并板书
2、生态系统的组成:
教师再提出问题:生产者和消费者有什么关系呢?
3、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师出示图片(图一),出示思考题:
(1)图中有什么?(2)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3)你能用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各生物之间的关系,引出食物链的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然后出示思考与讨论:在这个食物链中,能量是怎样流动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哪里? 教师过渡:在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就构成了食物网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的光能。
教师出示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并出示思考题:(1)食物网中共有多少条食物链?(2)最长的食物链是哪一条? 引导学生回答,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讨论题目:假如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环境和生物的数量以及所占的比例已经基本稳定,人为地使其中的某一种生物数量大量减少(如蛇和兔),试分析该生态系统中其他有关的生物的数量会发生怎样的
变化? 引导学生回答。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段视频:生态系统的调节作用。引导学生认识生态平衡的概念和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这个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
设计意图:感受生态系统内各成分之间和各生态系统之间密切相联系的关系,树立生物与环境不可分割的观念。
(三)自主小结
学生质疑 最后引导学生回答:
1、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你还想知道有关生态系统的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小结,活跃了课堂气氛,强化了重点,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说出心中的困惑,拓展了思维,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课后继续探索,实现知识的延伸。
(四)自主交流
体验成功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课下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生态平衡被破坏的资料。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生态平衡会被破坏,在生产和生活中怎样才能保护我们的家园?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上网搜集资料,能够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与其他学生交流,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参与意识。通过最后的讨论,对学生进行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方面的教育。
(五)拓展应用
开发智力
1、实践验证
(1)在一定区域内
与
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2)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是由
部分和
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
(3)生态系统中的环境和各种生物的数量及所占的比例,能够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现象叫。
2、课下实践
(1)课下思考与写作:
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作用?如果地球上没有分解者,那将会是什么景象?写一篇科技小论文。
(2)课下实践作业:
参照课本87页试试看制作一个生态瓶。一周后拿到学校进行评选与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课下思考与实践作业,培养学生写科技论文及动手操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