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
苏格拉底产婆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学 教育内容是“七艺”(逻辑学、修辞学、文法、算术、几何、天文、乐理)古罗马时期 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部系统阐述教育理论的专著 培根发表了《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的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提出来,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的《大教学论》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为论述对象的专著(班级授课制)卢梭与《爱弥尔》强调教学活动必须注重感性、直观、必须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 洛克的《教育漫画》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 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1717 德国普鲁士王朝颁布了世界第一部义务教育法 康德第一个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教育学真正的成为一门学科的标志性事件是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现在教育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克伯屈、)教育及生活(杜威——儿童中心论)实验教学-梅伊曼《实验教育学刚要》
拉伊《实验教育学》 教育起源: 神话起源论:朱熹 生物起源论:利托尔诺、沛..西能 心理起源论:孟禄——儿童无意识的模仿 劳动起源论:米丁斯基、凯洛夫—唯物主义的思想下产生的 生活起源论:孙培青、胡德海 原始教育的特点:原始性、宗教性、无阶级性 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目标狭窄、阶级性,封闭性、机械性、科学性、彻底性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我们如何理解教育的概念 教育就是促进人的社会化和完美化的过程。通过教育,人的智慧和能力得到提高,品德得以养成,情趣爱好得以发展,精神生活得以丰富。广义的教育是一种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目的的隐秘性,导致广义教育判断的复杂性。)狭义的教育是专指学校教育,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关系:
1、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2、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
3、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教育活动的基本特性: 1 永恒性2 生产性3 历史性4 继承性5 相对独立性6 长期性7 民族性 教育目的概念 教育目的就是人们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存在着的教育活动所要取得的结果,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广义:教育的目的即培养人的总目标 狭义:主要是指学校教育的目的 教育方针教育工作的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教育方向、教育目的和教育政策,它包含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基本内容,但不是唯一内容 教育目的的功能:激励功能、指导、评价、教育的分类:以不同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倾向为依据分类 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中心,应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马斯洛、萨特)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是以社会价值为中心,根据社会需要……(涂尔干、孔德、凯兴斯泰纳、纳托普)生活本位论: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提出“教育即生活说”(杜威、斯宾塞)教育目的科学分类的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我国教育目的要求,受教育者必须在德智体美劳动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万向
2、“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3、“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教育质量标准
4、注重全名素质提高 我国教育的实现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教育 内容:五方面德智体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素质教育的特点:以人为本、突出主体精神、面向全体、关注终身发展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辨析:教育价值观不同、教育内容不同、教育方法、教育评价 第三章 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顺序性、阶段性(循序渐进)、差异性(因材施教)、不均衡性(抓关键期教育)教育影响人的发展因素:遗传、教育、环境(人的主观能动性)个体个性化:教育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中的作用、特征的发展、价值的实现。P83 个体社会化的含义:个体社会化是人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共同研究的课题。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讲,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通过自身与社会的双向互动,逐步形成社会心理丁香和社会心理模式,学会履行其社会角色,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并不断完善长期发展的过程。第四章p96 现代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 第五章:现在教师与学生 现代教师的职业特点: 复杂性、(创造性、重组性)、示范性、迟效性 现代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发展,就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装也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现代学生的基本特点: 是主体性的人、发展性的人、完整性的人、个性化的人 现代师生关系的理解:教育、心理、伦理 师生关系的内型:命令、放任、民主 特点:民主平等性、互利互惠关系、合作对话性 现代师生关系的重建: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式、爱护尊重学生 第六章 课程的分类:
一、德智体美劳动技术课程
二、正规课程 有计划的正规课程 潜在课程:无计划的并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悬缺课程 现代课程的设计取向:
1、知识中心课程设计理论
2、学习者中心课程设计理论
3、社会中心课程设计理论 现代课程的实施取向:
1、忠实取向
2、相互调适取向 现代课程的评价 含义:课程评价包括两个方面——教育过程的计划与组织的判断和学生成绩的判断,课程评价即为,依据课程实施的可能性、有效性、及教育价值、二队课程系统的各方面以及课程整体作出的价值判断过程 功能:导向、调控、管理、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总体目标、具体目标 具体目标:
1、强调全人教育,反应在课程方面,就是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的发展做出要求。
2、改革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现状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跟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教学实践改进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于集中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课程目标
是一定的教育目的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教育目的是通过具体的课程目标体现出来的
行为目标:随着课程研究领域的独立而出现的,并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课程类型
生成性目标:在教育过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不断生成的课程目标 表现性目标:强调的是学生活动过程中某种程度上表现出来的对首创性的反应,不是预定的结果。第七章
教育是指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教学与教育之间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与智育不是一个概念 教学与上课不是一个概念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巴普洛夫、华生、桑代克、斯金纳 认知主义————:布鲁纳
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两者既相互联系,也相互作用,两者是源和流的关系,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两条途径。
教育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一般教学法:讨论法、发现法、学导式教学法、讲授法、实践法 现代教学发的基本运用策略
1、注重构建系统化的教学方法
2、多元化教学方法的价值取向
3、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的多变互动
4、教学方法实验的优化提取
5、教学方法原则及其发展趋势的把握
6、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的整合 现代教学模式、布鲁纳:发现教学法
2、约翰.卡罗尔、布卢姆: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3、乔治诺咋洛夫 暗示教学模式
4、瓦.根舍因 范例教学模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1、改革、完善班级授课制、促进教学单位合理化
2、综合使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
3、个别化教学成为改革方向 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原则
教学原则是沟通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和中介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
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启发诱导、联系实际、直观性、巩固性、量力性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辅导答疑、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教学组织形式
是一种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1、个别教学:是教师分别对学生进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进
度和教学实践不作统一安排
2、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固定的班级,教师根据统一规定的课程,教学时间、教学地点对全班学生进行集体教学的一种形式,也被称作课堂教学
3、道尔顿制:能够较好地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
能力和创造才能
4、文纳特卡制:学习课程分为两部分,意识采用分科组织学生个人自
学的方式,一部分采用集体的教学方式
5、分组教学制:是一种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能力、作业、外部、学科能力、内部
6、特朗普制: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组合在一起
几种典型的教学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总结性 掌握知识与思想教育的的辨析
传授知识与思想道德教育史密不可分的,辩证统一于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是提高思想平的的基础,学生要想把思想品德的提高有助于知识掌握,但掌握了知识并不等于就提高了思想品德
1、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的掌握知识为基础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
3、防止出现单纯追求知识传授或单纯追求思想品德教育的偏差 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
知识与能力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应将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发展统一起来,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时,有效发挥其能力
1、知识的获得是能力发展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有赖于能力的发展
2、教育学中应引导学生自觉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促进其有效发展 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1、非智力因素依赖于智力因素
2、注意有效利用非智力因素,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现代教育学论强调教与学二者的辩证关系,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教师对学习起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正确对待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
1、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
2、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3、要防止出现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对教
学的基础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
第二篇: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教育学复习重点
古代中国教育最早出现地时代是 夏代
<<学记> >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凌节而施“,”长善而救起失“,”禁于未发”“教学相长“等都出自于《学记》。
1632年,杰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被称为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其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
完整的教育学体系创立者是德国教育理论家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家的奠基人。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视为“传统教育派”代表。
“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是杜威。
人身心发展的规律:
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发展的不均衡性,发展的互补性。在考试时是要回区分一些现象是属于哪个发展阶段?如人的生长关键期是属于发展的不均衡性,盲人调音期是在 发展的互补性等。
影响人发展的四大因素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3、不同类型的教育在人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它是教育方针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但它不是教育方针的全部。教育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各种各样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所以,教育方针的内涵比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更广泛。
三种学制:
双轨学制 代表欧洲—英国单轨制其代表美国分支型学制其代表苏联 四大学制: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壬戌学制。
1901年制定《钦定学堂章程》又叫壬寅学制,是我国第一个以中央名义制定的学制。1904年1月统制了《凑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其是第一个实施学制,标志封建传统教育结束,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1912年9月,颁布“壬子学制”,又称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是明国时期制定的第一个学制。
1922年11月1日公布了“壬戌学制“,又称“六三三学制”(美国用六三三学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第八次的新课改。
试述教学过程的四大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是相互作用的。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教学中传授的科学文化与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 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2、掌握知识和法则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1)正确处理知识和智力的辩证关系,防止重犯“’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的错误观点。2)创造条件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促进,共同提高3)给学生进行智力展示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尽量提供一些能够启发不同不同智慧的材料,启发儿童多元智力的发展
3、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史密不可分、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制
约。
4、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程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系统性原则6.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别差异性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展。这条原则实际上是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中反映。贯彻这一原则,对老师的要求是1)充分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2)尊重学生的差异
7.巩固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能长时间的保持记忆中,以便在需要是能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这一原则由教学过程的特点和人类的记忆规律所决定的。贯彻这一原则,对老师的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保证巩固的科学性 3)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
教学方法有:
传授法谈话法(提问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演示法参观法实验法练习法实习法欣赏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
德育的任务:
根据德育目标,我国当前情况下培养学生品德的任务主要有三方面:
1)逐步提高学生道德修养能力并形成社会主义道德观
2)培养坚定地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3)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注重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道德思维、思想道德判断。思想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等素质有利于完成德育任务。现在的德育不知局限于或满足于该是学生什么是善恶美丑,不知单纯的要求学生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不仅要求学生知其然还要知所以然,知道在思想道德是非面前能做出理性的分析评价、判断和选择。
德育原则 1.方向性和理论联系实际 2.知行统一3.长善救失4.循序渐进5.严格要求和尊重学生相结合 6.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相结合7.正面教育和积极引导相结合8.教育影响连续性和一致性
德育方法 1.说理教育2.陶冶3.标榜示范4.实际锻炼5.奖励和惩罚6.品德修养指导法 概念
德育的概念:
广义的德育,之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应该指品德教育,包括道德教育。
教学原则概念: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教学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学生的概念:
广义的学生指一切受教育的人或向他人学习的人;狭义的学生是指各种教育机构受教育的人;更狭义的学生是指在学校中专门从事学习活动、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教育组织形式的概念:
教育组织形式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在特殊的时空环境中按一定要求组织起来的教育学诸要素结构形态及活动方式。
教育的含义
凡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增强人们体质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可以称之为教育活动。
广义教育既包括制度化的教育、也包括非制度化的教育它是众多形态教育的总称。它包括人们在家中、学校里、亲友间、职场中、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它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由社会专门机构即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目的、有计划的、有组织地施加影响促进人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学的概念: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P119
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的教师和学生的交往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师生是平等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学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
教育方针的概念: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为教育工作确定的总方向和行动指针
课程的概念:
课程是教育内容的系统组织,它是根据教育目标为指导学习者学习活动,有计划的编制…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学制的概念:
学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纵向和横向关系。
第三篇: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考试题目
一、故事考核(40分钟)
1.小兔子乖乖
2.小老鼠和啤酒桶
3.好饿的毛毛虫
4.小胖熊分气球
5.冰镜子
6.梨子提琴
二、10个最熟悉的卡通形象(20分钟)
小胖熊分气球
小胖熊拿来五只气球,分给大家。胖熊说:“这是顶顶好玩的气球。”
火红色的给小狗,小狗不会吹气球,胖熊帮他吹。哇!红色的气球像团火。
黄色的气球给小猫,小猫不会吹气球,胖熊帮他吹。哇!黄色的气球像鸭梨。
绿色的气球给小兔,小兔不会吹气球,胖熊帮他吹。哇!绿色的气球像个大苹果。
紫色的气球给小猪,小猪偏要自己吹,吹呀,吹呀,“啪!”吹爆了。紫色气球变成碎片片,小猪抹起了眼泪。
胖熊拿出第五只气球,吹呀,吹呀,吹大了,气球像蓝天一样美丽。胖熊把蓝色的气球送给小猪,小猪笑了。袋鼠阿姨走过来,把一束吹好的气球送给胖熊,夸他是个好孩子。
好饿的毛毛虫
一颗小小的卵躺在叶子上。
星期天早上,暖和的太阳升上来了。
“砰!”一条又小又饿的毛毛虫,从卵里爬了出来。
他要去找一些东西来吃。
星期一,他吃了一个苹果。可是,肚子还是好饿。
星期二,他吃了两个梨子。可是,肚子还是好饿。
星期三,他吃了三个李子。可是,肚子还是好饿。
星期四,他吃了四个草莓。可是,肚子还是好饿。
星期五,他吃了五个橘子。可是,肚子还是好饿。
星期六,他吃了一块巧克力蛋糕、一个冰淇淋甜筒、一条小黄瓜、一块奶酪、一条火腿、一根棒棒糖、一个樱桃派、一条香肠、一个杯子蛋糕和一片西瓜。
那天晚上,毛毛虫的肚子痛!
第二天,又是星期天了。毛毛虫吃了一片又嫩又绿的叶子,觉得舒服多了。
现在,毛毛虫不觉得肚子饿了。他不再是一只小毛毛虫了。他是一只又肥又大的毛毛虫。他造了一间小房子,叫做“茧”,把自己包在里头。
他在里面住了两个多星期,然后,把茧咬破一个洞,钻了出来…… 啊!毛毛虫变成了一只好漂亮的蝴蝶。
冰镜子
一天,鼠妈妈和孩子们在家里大扫除。鼠妈妈把冰箱打开,哇!冰箱里面结了好大的一块冰啊!
三只小老鼠小心地把冰敲下来,圆圆的一块,又平又薄又亮。第一只老鼠说:“我们可以在这上面学滑冰。”第二只老鼠说:“我们可以在这上面打冰球。”第三只老鼠说:“不,我看还是用它做镜子吧。”
三只小老鼠在冰块的外围镶上一圈边,背上贴一张大锡纸,再把它放到新做的木架上,做成了好大的一面冰镜子。小公鸡来了,他要照着镜子洗洗脸。小兔子来了,她要照着镜子扎蝴蝶结。蛤蟆小姐来了,她要照着镜子给大嘴巴涂口红。大家排着队,来小老鼠家照镜子。
到了晚上,鼠妈妈和孩子们关上门窗,准备睡觉了。“滴答,滴答……”“是什么响声啊?”小老鼠们很好奇,可是他们太困了,不一会儿就睡着了。第二天早上,小老鼠们一起床,咦?木架上的冰镜子不见了? 冰镜子到哪儿去了呢?小朋友们,快帮小老鼠们找找吧!
梨子提琴
小松鼠住在松树上。有一天,小松鼠从树上爬下来,到地上来玩。他在地上走来走去,看见一个大梨子。大梨子颜色黄黄的,一头大一头小。可是小松鼠不认识它。“咦?这是什么东西呀?真好玩。”小松鼠费了好大的劲,把梨子背回家去。他找来一把刀,把梨子对半切开,一股香味飘散开来。
“啊,好香啊,好香啊。”
小松鼠吃掉半个梨子。那剩下的半个,他舍不得吃了。
小松鼠捧着那半个梨子左看右看,突然想到一个好主意。
“我拿它做一把小提琴吧!”
小松鼠真的把半个梨子做成了一把小提琴,又拿小树枝和自己的胡子,做成了一把琴弓。小松鼠坐在树枝上,拉起小提琴来。拉出来的琴声好听极了,还带着一股淡淡的香味,传出很远很远去。
这样好听的音乐,森林里从来没有过。
这时候,在森林里的一个地方,有一只狐狸在追一只小野鸡,小野鸡一面哭,一面拼命地跑。“我一定要把你捉住!”狐狸可凶啦。
狐狸跑得快,小野鸡跑得慢,狐狸很快就要追上小野鸡了。“救命呀,救命呀!”小鸡吓得尖声乱叫。
突然,好听的音乐传进了狐狸的耳朵。呀,真好听呀!狐狸对小野鸡喊起来:
“喂,你别跑啦,我不捉你了,我要去听音乐。”
这时候,在森林里的另一个地方,有一只狮子在追一只小兔子。小兔子一面哭,一面拼命地跑。
“我一定要把你捉住!”狮子可凶啦。
狮子脚步大,小兔子脚步小,狮子很快就要追上小兔子了。“救命呀,救命呀!”小兔子吓得失声乱叫。
突然,好听的音乐传进了狮子的耳朵。呀,真好听呀!狮子对小兔子喊起来: “喂,你别跑啦,我不捉你了,我要去听音乐。” 小松鼠还在松树上拉小提琴。
森林里许多动物都来了,脚步轻轻的,在松树下坐下来。
狐狸走来。他的身后,跟着那只小野鸡。
狮子走来。他的身后,跟着那只小兔子。
小松鼠拉呀,拉呀,星星也来听,月亮也来听。
优美的音乐,好像果子蜜流到动物们的心里去了,大家都觉得心里甜蜜蜜的。
森林里,真安静。狐狸让小野鸡躺在他的大尾巴上,这样,小野鸡听音乐会觉得更舒服些。狮子让小兔子躺在他的怀里,这样,小兔子听音乐会觉得更暖和些。
小松鼠拉着拉着,突然,从小提琴上掉下来一粒东西,落在地上不见了。
“咦,是什么东西掉下来呢?”
小松鼠说:“是我不小心,让小提琴里的一个小音符掉出来了。”
第二天,这儿地上长出来一棵小绿芽。动物们围着它,都说:“这准是发了芽的小音符。” 瞧它弯着腰,是见了陌生人怕难为情吧?
小松鼠拉小提琴给绿芽听,听到琴声,小绿芽呼呼地直往上长,很快长成了一棵大树,大树上,结出很多很多的梨子。这些梨子,有的很大,有的很小,满满地挂了一树。小松鼠说:“这些果子,都可以做提琴呢!”
小松鼠把梨子摘下来,送给动物们。最大的送给狮子,不大不小的,送给狐狸和小兔子,小的送给小野鸡,最小的,送给了小甲虫。这些梨子都做成了提琴,大的做成大提琴,小的做成小提琴。
动物们不再追来打去了,他们每天学拉提琴,到了有月亮的晚上,就都到松树下来开音乐会。
第四篇:教育学 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教育学 期末考试重点
绪论
1.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2.教育学的萌芽和发展 A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B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1776-1787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曾4次在格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较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讲授。
1806年,赫尔巴特接替了康德在格尼斯堡大学的教育学教席,并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C 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3个阶段)
<1>1861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
<2>20世纪初
1901年,德国的梅伊曼首先提出了“实验教育学”这一术语 1908年,德国教育家拉伊出版《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3>19世纪末20世纪初
1916年,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出版《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在批判脱离儿童生活的、以教师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基础上提出的)
1930年,我国的扬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D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制定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1963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了《教育过程》(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倡发现学习)
1975年,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赞科夫出版了《教学与发展》(书中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3.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
第一章 教育的概念
1.教育的概念: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2.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3.教育的三大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 4.简单了解教育的历史发展P20-26 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是整体性的发展,但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作出不同的分析。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生理发展(机体的正常发展,体质的不断增强,神经、运动、生殖等系统生理功能的逐步完善)
<2>心理发展(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等认知的发展,需要、兴趣、意志等意向的形成,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的完善)<3>社会发展(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的掌握,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习得,成长为具有社会意识、人生态度和实践能力的现实的社会个体,能够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人)2.人的发展的特点(考理解)
(1)未完成性(兔子生下来就是兔子,人生下来还不是文化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人,还只是能变为人的小动物,能否变成人<狼孩>,将变成什么样的人,都是不确定的事情)
(2)能动性(人是能动地、自主地完成和完善的。为教育活动提供了基本的依据)
3.人的发展的规律性(5个)<理解,表现在哪>
(1)顺序性(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例如个体动作的发展,就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粗动作到细动作的发展规律性。所以要求教育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发展。)
(2)不平衡性(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接前进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所以要求教育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关键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3)阶段性(人的发展变化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是,就会导致质的飞跃。所以要求教育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4)个别差异性(每个人的发展优势(方向)、发展速度、高度(达到的水平)往往是千差万别的。所以要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扬个性,促进学生自由发展)
(5)整体性(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他既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还表现出个体的独特性。所以要求教育把学生看成是个复杂的整体,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
4.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能动性)P34-40(1)遗传:<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5.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为什么)P44-51(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3)教育对人的作用越来越大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经济、政治、生态、文化)<1>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通过选择、传承与发展生产经验、科学技术与经济管理知识,培养能够参与各种经济活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使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得到发展。
a 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个体生命的成长只构成了可能的劳动力,一个人只有经过教育和训练,掌握一定生产部门的劳动知识技能和技巧,并参与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创造一定财富,他才能成为现实的劳动力)b 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要实现由知识形态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除了要通过艰巨而复杂的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或革新实践外,其技术成果的推广,经验的总结与提升都需要通过教育与教学的紧密配合)c 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依靠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推广和不断革新依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扩大脑力劳动者的比重,发挥劳动者在生产和革新中的创造性)<2>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通过传播与宣传一定社会的政治理念、意识形态,调控、主导一定社会的舆论和规范,积极地影响人、引导人,尤其注意通过培养年轻一代的政治理念与品德,以促进和保障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与路线的巩固和发展。<3>教育的生态功能
a 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 b 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 c 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痛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私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对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给予保障的公关性事业)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是指存在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a 教育总目的
B 各级各类的学校培养目标 C 课程目标 D 教学目标
2.教育目的选择上的两种典型的价值取向:(观点)
(1)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
<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定的
<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是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
(2)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
<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2>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
<3>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P85-98)
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类社会历史也只能被理解为人的活动的历史。<1>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2>历史是人的正真自然史; <3>个体发展的历史;
<4>一方面,为了建立正确的教育制度,需要改变社会条件,另一方面,为了改变社会条件又需要相应的教育制度。
人的发展实际上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包括人的社会关系、道德精神、面貌、意志、情感、个性及审美意识和能力上的和谐统一发展。4.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1>要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 <2>要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
<3>要坚持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相结合的观念(2)坚持全面发展
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不可或缺,即个性的全面发展
(3)培养独立个性
所谓独“立个性”是指德智体美等素质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二者的关系式辩证统一的关系
综上,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5.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中小学教育的性质和任务,要把握以下基本点: <1>为年轻一代做人打好基础
<2>为年轻一代在未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 <3>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第五章 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的概念: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试试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2.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的概念: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什么学校施行什么制度P117-127)4.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四个趋势(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2)全面普及义务教育(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机构(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第六章 课程 1.课程的概念
狭义是指一门学科。广义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明确的说,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途径。
2.课程标准的概念: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刚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文性件。(2001年以前我国称之为教学大纲,2001年课程改革后改成为课程标准)说明:
课程一般由说明(或前言)、课程标准(明确总目标)、课程内容标准(将总目标具体化)和课程实施等部分组成。
课标在贯彻于落实课程方案中的重要意义:一方面,不仅是教材编制的基本依据,而且是编号教材的前提和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也是教师领悟与掌握一门课程的精神实质与学科体系,深入理解教材,正确进行教学设计(即备课)的有效工具。3.学科课程
(1)概念: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只是所组成的教学科目(2)优缺点: <1>重视承认生活分析及其儿童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所作准备的要求,有明确的目的与目标
<2>能够按照人类整理的科学文化知识的逻辑系统,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预先选定课程及内容、编制好教材,便于师生分科而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3>强调课程与教材的内在的伦理精神价值和智能训练价值,对学生的发展有潜在的定向的质量要求
<4>是一种静态的、预先计划和确定好了的课程与教材,完全依据成人生活的需要,为遥远的未来做准备,往往忽视儿童现实的兴趣与欲求,极易与学生的生活与经验脱节,导致强迫命令,使学生处于被动、消极,造成死记硬背而遭受种种诟病 4.活动课程
(1)概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也成为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2)优缺点:
<1>重视儿童的兴趣、需要、能力和阅历,以及儿童在学习中的自我指导作用与内在动力
<2>注重引导儿童从,通过探究、交往、合作等活动使学生的经验得到改组和改造,智能与品德得到养成与提高
<3>强调解决问题的动态活动的过程,注重教学活动过程的灵活性、综合性、形成性,因人而异的弹性,以及把课程资源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反对预先确定目标的观念
<4>不重视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和严格而确定的目的与任务的达成
<5>过于重视灵活性,缺乏规范性,其教学过程不易理性地引导,存在较大难度
<6>对教师要求过高,不易实施与落实,并易产生偏差,学生也往往学不到预期的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 5.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1)追求卓越的整体性课程目标
(2)注重课程编制的时代性、基础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讲究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6.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手机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7.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
(1)小学教育,以综合课程为主
(2)初中教育,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鼓励学校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
(3)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
第七章 教学(上)
1.教学的概念: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下,能动的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2.教学的任务:(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能动的学习、运用和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2)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3.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了解,主要了解夸美纽斯、卢梭、赫尔巴特、杜威四人的观点P168-173)4.教学过程的性质:(P179-183)(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
(3)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雨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5.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主要有两种教学模式:一是以师生授受知识为特征的传授/接受教学,二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主动探取知识为特征的传授/接受教学)
(1)传授/接受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传授/接受教学是指教师驻澳通过语言传授、演示与示范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通过知识传授想他们进行思想情趣熏陶的教学)A 基本阶段
<1>引起求知欲(引导学生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是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重要因素和任务)
<2>感知教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3>理解教材(感知材料与书本知识相联系,使学生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4>巩固知识(理解和巩固知识是运用知识的基础)<5>运用知识
<6>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通过检查确定)B 注意事项
<1>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2>注意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要割裂
<3>每个阶段上的主要功能因素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2)问题/探究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问题/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要通过积极参与对问题的分析、探索,主动发现或构建问题心知,掌握其方法与程序,养成他们的科研能力、科学态度和品行的教学)A 基本阶段 <1>明确问题 <2>深入探究 <3>作出结论 B 注意事项
<1>要根据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运用
<2>要善于将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增长还是的探究目的上来
第八章 教学(中)
1.八条教学原则:
A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定义: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教育。
贯彻方法:a 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b 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c 要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 d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B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定义: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学以致用,发展动手能力,领悟知识的价值。贯彻方法:a 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b 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 c 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d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C 直观性原则
定义: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
贯彻方法:a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b 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c 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 d 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D 启发性原则
定义: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贯彻方法:a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b 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c 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d 发扬教学民主
E 循序渐进原则
定义: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是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F 巩固性原则
定义: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以便根据需要迅速在线出来,卓有成效地运用。G 发展性原则
定义: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H 因材施教原则
定义: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
2.教学方法的概念: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3.中小学常用的九种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问答法-教师提问)、读书指导法(学生自学,教师指导)、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并促进他们的智能与品德发展的方法。
讲授法可分为:讲读、讲述、讲解、讲演四种
讲读:读(教科书)与讲的结合,边读边讲,亦称串讲。讲述:教师向学生描绘学习的对象、介绍学习资料、叙述事物产生变化的过程。
讲解:教师向学生对概念、原理、规律、公式等进行解释、论证。
讲演:教师在中学高年级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师不仅要系统全面地描述事实,而且要通过深入分析、推理、论证来归纳、概括科学的概念或结论。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启发性、趣味性(2)讲究讲授的策略与方式
第九章 教学(下)
1.教学组织形式
(1)概念: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五种形式: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道尔顿制、分组教学制、特朗普制 个别教学制:就是个别指导,因材施教。较有针对性,但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
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一般认为,中国采用班级上课制上课始于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于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道尔顿制:教师帮忙指定参考书和布置作业等,之后靠学生自学。分组教学制:根据学生水平分组教学。(能力分组:课程相同,学习年限不同。作业分组:学习年限相同,课程不同。)特普朗制:分大班、小班和个人三种教学模式。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四大基本环节:备课、上课(关键)、课后教导工作、教学评价 备课:(1)学期教学进度计划(2)课题(单元)计划(3)课时计划(也就是教案)<教师要求:(1)专研教材(2)了解学生(3)考虑教法> 上课:六点要求——(1)明确教学目的(2)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3)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解决学生的疑难,促进他们的发展(5)组织好教学活动(6)布置好课外作业
课后指导工作:两个方面——(1)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2)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
第十章 德育 1.德育过程的概念: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品德的过程。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a 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动地实现的 b 道德活动是促进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品德基础 c 进行德育教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2)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a 德育要有全面性,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b 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 德育要有针对性,对知情意行采取不同的方法方式(3)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3.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
(1)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理论联系生活,注重实践,引导学生审视生活、评价生活)
(2)疏导原则<要求>(案例,老师针对某学生的同一问题,教导方式不一样,那么学生的接受程度也就不一样。)
概念:是指进行德育教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也被称为循循善诱原则)基本要求:a 讲明道理、疏通道理 b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c 以表扬、鼓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长善救失原则(重在引导学生,调动其自我教育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克服困难)
(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要求> 概念: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是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也就是把人当人看)
基本要求:a 尊重和信赖学生 b 严格要求学生(5)因材施教原则<要求> 概念: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基本要求:a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这点是进行德育的前提,也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和基础)b 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也就是有针对性的教育)c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6)在集体中教育原则(即依赖学生集体来培养学生的某些品质,例如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品质)
(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协调好学生各方面的教育,是各个方面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发展,保证学生品德发展)
4.教育途径与方法(了解)
(1)德育途径:(学校的全部生活,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和交往)a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重要途径)b 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重要途径)c 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重要途径)d 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重要途径)e 心理咨询(有效途径)
f 班主任工作(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g 校园生活
(2)德育方法:(即用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培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完整品德的方法)
a 说服(摆事实、讲道理)b 榜样(模范)
c 锻炼(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d 修养(教师指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调节,从而完善自我品德)e 陶冶(创造情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
f 奖惩(包括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即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作出评价)
g 制度(构建良好的学校制度,引导和规范学生)
第十三章 综合实践活动
1.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1)研究性学习(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3)劳动与技术教育(4)信息技术教育
第十四章 班主任
1.班集体的形成阶段(1)组建阶段(2)核心初步形成阶段(3)集体自主活动阶段
第十五章 教师
1.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示范性、创造性、专业性 2.教师的素养(1)高尚的师德
<1>热爱教育事业,富有献身精神和人文精神 <2>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3>热爱集体,团结协作 <4>严于律己,为人师表(2)宽厚的文化素养(3)专门的教育素养 <1>教育理论素养 <2>教育能力素养 <3>教育研究素养(4)健康的心理素质
第五篇:西华师范大学2014中学语文教学论复习重点
中学语文教学论
语文的含义:
1.语文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共同语。
2.语文,从其本质特征上看,它应该是“语言”和“语言行为”的统一体。
3.从教育的角度看,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规定,语文还应该是学习,掌握应用语文基础知识,形成语文基本能力,习得语文基本情感的语文学科。语文课程的性质:
①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②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③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总之,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追求的就是人的完整性和人的个体差异性的合谐统一,也就是人性的张扬和回归的和谐统一。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
总之,开放的语文课应该是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互助,语文情感与语文智慧的共进的语文教育。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一)重视人文性的情感教育
(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高中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
语文教学设计:就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以一定的哲学思想、教学论、心理学、语文学为理论基础,针对具体教学对象,预先对语文教学系统各要素——目标、内容、方法策略、评价方式、教学环境等作合理规划与安排,以达到语文教学过程最优化。【实际上,语文教学设计,就是教学设计原理、方法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当代语文教学设计的特征:
第一,整体性和系统性。
第二,再现性和操作性。
第三,开放性和生成性。
第四,育人性和个性化。语文教学设计的功能:
第一,有助于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进师生间的交往互动和平等对话。
第二,有助于增强教学工作的科学性,提高教学效率。
第三,有利于做好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的预测。教学设计步骤:
确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构成语文教学过程→组织语文教学评价。
(一)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布卢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从低级到高级共有六个层次: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从低级到高级共有五个层次:接受或注意、反应、价值评价、价值观的组织、品格形成;动作技能领域的教育目标从低级到高级共有七个层次:知觉、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
加涅把学习结果分为态度、动作技能、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五类,其中“态度”又包括三类:期望达到的目标、对某类活动的积极偏爱,有关公民身份的态度;“动作技能”有两种成分:动作的程序、因练习与反馈逐渐变得精确和连贯的实际肌肉运动;“言语信息”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以后,能记忆诸如事物的名称、符号、地点、时间等具体的事实,能够在需要时将这些事实表述出来;“智力技能”从低级到高级可分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四个亚类;“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借以调节他们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内部过程的技能。
(二)设计语文教学目标的原则
1、应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2、语文教学目标应该反映学生行为和心理的变化。
3、语文教学目标应该是学生能够达到的基本目标。
二、组织语文教学内容的原则与方法
1、突显教学内容的育人功能,努力优化教学内容
2、精选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
3、优化和重构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教学方法:
1、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讲授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系统全面;既要使学生获得可靠的知识,又要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所提高。
(2)注意启发。在讲授中要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他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开展,自觉地领悟知识。
(3)讲究语言艺术。讲授要力求语言清晰、准确、简练、形象、条理清楚、通俗易懂;讲授的音量、速度要适度,注意音调的抑扬顿挫;以姿势助说话,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2、谈话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提问要讲究艺术。提问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难度适中,有一定的坡度。问题要有启发性、计划性、目的性,能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2)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首先要通过评价使学生获得规律性的知识。学生回答一般总是从现象到本质,由片面到全面;语言表达也多是由含混到确切,由模糊到清晰。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逐步接近本质,并且用确切的语言表述出来。其次,教师要有民主的态度。评价学生的答案要用商讨的语气,学生如有不同的意见要允许保留,还可让别的同学参与评价,并择善而从。再次,教师要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的原则,即使学生答错了,也要进行的中肯的分析和有益的引导,而不能讽刺挖苦,应通过评价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并受到激励。
(3)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对那些有关课文宏旨,对学生运用知识和发展智力有较大价值的关键性问题,首先要对提出者加以表扬,然后引导学生深入钻研。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尽可能把问题叙述清楚。
(4)正确处理面向集体提问和个别回答的关系。一般的提问都要首先面向全体,以引起大家的思维活动,经过适当的时间距离后才让个别学生回答,使每一个同学都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个别学生回答时其他同学仍能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3、讨论法要注意三点:
(1)明确目的。讨论前要根据教学目的来确定讨论的内容和形式。讨论的问题要集中,要既有思考价值又与教学目的有较为密切的联系。讨论可以分组进行,也可以全班进行;可以用整个课时,也可以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点拨。
(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讨论成败的关键。特级教师宁鸿彬用“三不迷信”、“三允许”的原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不迷信”是: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教师。“三允许”是:允许有错误,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只要调动起来了,他们就能够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
(3)教师要有民主的态度。在讨论中,教师是组织者也是参加者。对争论中的问题,要让各方充分发表意见,不能生硬地下结论。学生的意见如有错误要正确引导,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发现自己有错误或疏漏,要勇于承认和改正。特别是对学生的正确意见要充分肯定,对有创见的看法要及时表扬。
4、练习法
练习法又称巩固法、总结法、复习法等。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完成口头作业和书面作业的过程运用所学的知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和技能。练习法只能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使用,主要目的在于巩固所学的知识,有时也可以起到扩展知识的作用,这就需要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练习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但不可过多使用,应注意避免不必要的负担。
练习法的一般程序为:
(1)教师设计练习题,向学生说明练习的内容和方法;(2)引导学生开展练习活动;
(3)通过问答等方式了解和收集反馈信息;(4)调节和校正练习活动,保证教学计划的实施;
(5)检测评定练习成绩,强化练习效果。练习题的设计要注意体现学科目的,体现知识和能力的体系,本于教材而又有综合性和灵活性,具有创造性和迁移性。
练习法的主要方式有朗读、背诵、默写、填空、论述、智力竞赛、写短文等。篇章教学的检测阶段、巩固阶段和运用阶段,单元复习和学期复习,都经常用练习法。
(二)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首先,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其次,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根据教学的内容特点。第三,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根据教学过程的需要。
第四,教学方法的选择也要注意教学对象不同的心理特点和知识、能力水平。第五,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考虑教师自身的素养。几种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模式简介:
蔡澄清的“点拨教学法”,强调“点要害,抓重点;拨疑难,排障碍”,其教学模式为“三阶五步”。三阶:自学阅读(输入)、思考讨论(转化)、运用创新(输出)。五步:自读、自思、自述、自结、自用。
魏书生的“课堂教学六步法”。六步包括: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定向”,即由教师或师生共同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的、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明确目标,攻关有数。
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三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四式”:自读式、复读式、教读式、作业式。
颜振遥的初中语文自学辅导模式“启、读、练、知、结”。“启”就是启发、诱导。其主要内容是从旧知识引进新知识,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示自学方法和自学程序等。其主要形式是教师面对全班学生讲授或提问,也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教材解决以上几个问题。
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模式。该方法是评点法、谈话法、讨论法、导读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其一般程序为:指导学生阅读(主要用导读法)——组织学生研讨(主要用谈话法和讨论法)——精讲(主要用讲授法)——进行口头或书面练习(主要用练习法)。
张富的“四分”“三度”教学模式。“四分”:分级评价、分组结对、分“学课”和“习课”、分“读”“做”“比”“改”。三度:加大密度、提高速度、注意适度。一堂“学课”一般要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一堂“习课”要做十多道听记练习题或写一篇文章并自改互查;一堂口头作文课要做三、四个题目。板书设计的原则:
1、求实,直观、通俗易懂。
2、求准,富有科学性。
3、求精,富有简洁性。
4、求序,富有条理性。
5、求新,富有独创性。
6、求美,富有艺术性。板书设计的类型:
1、结构式板书
2、提纲式板书
3、图表式板书
4、形象性板书
5、对比性板书 板书设计的步骤:
1、钻研教材,概括内容
2、选择形式,表现内容
3、精心修改,定格内容
一、语文教学新理念与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发展走向:
(一)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更多地体现个性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建立交叉型网络式的科学化信息传递体系
(三)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四)在媒体运用上,将更多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二、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模式举隅
(一)魏书生的“六步课堂教学法”
1、定向。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量,控制课堂信息的接受范围,排除学习重点之外的干扰信息。
2、自学。根据定向内容,学生独立学习,接受和消化知识,主动接受信息。
3、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自学中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
4、答疑。小组讨论仍未解决的问题或有分歧的问题,交全班解决。在讨论和答疑这两个步骤中,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讨论,并在必要时做出解答,以保证信息的正常流通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正常传输。
5、自测。根据定向的要求,出测试题,自考或互考,当场解答,当场评分。
6、自结。由学生个人或小组当堂总结课堂学习的收获,并在全班范围内交流。自测与自结是课堂学习的终极部分,是对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和强化。
魏书生的“六步课堂教学法”确立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信息论、控制论为理论基础和行为导向,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种成功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型。常用的导入类型和方法:
1、开门见山,解析课题
2、提出要求,明确方向
3、温故启新,自然过渡
4、变换刺激,引发兴趣
5、情感熏陶,创造佳境
6、投石激浪,巧设悬念
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1、导入的内容要精选
2、导入的语言要推敲
3、导入的时间要控制
提问的功能:
第一,激发学习动机,诱发学生参与教学。第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第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第四,可以给学生提供练习和反馈机会。提问的原则:
1、设计问题要与已知的知识衔接。
2、设计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对准重点、难点。
3、设计问题要把握好难易的程度。
(1)对水平层次较低的学生应多提“知道”或“领会”层次的问题。
(2)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设置的问题,要有“跳一跳就摘到桃子”的难度,使他们在答对问题后产生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学习积极性。
(3)对水平较高、有一定思想深度的学生可设置一些“综合”、“评价”层次的问题。
课堂收讲是指一堂课将要结束时,教师用简要的语言引导学生小结,对整堂课的教学进行巩固和强化。它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教师智慧的结晶、创造灵光的表现,也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收讲的类型和方法:
1、升华情感,引起共鸣
2、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3、总结回顾,强化记忆
4、点评议论,提高认识
5、布置练习,巩固所学
语文说课是由执教者本人以语文教学理论和语文教学实际为根据,口头阐述自己开展某课题教学的思路、构想和设计,及其课堂运作,并对之进行可行性或自我评价性阐释与论证的一种独立的教研活动形式。语文说课的特点:
(一)语文说课具有阐释性与论证性
(二)语文说课是语文教学理论与语文教学实践相统一的过程。
(三)语文说课具有演说性 语文说课的作用和价值:
(一)语文说课可以增强语文教学的“自觉性”与“理性”
(二)语文说课是语文教学教研活动改革中的一个突破
(三)语文说课能促进语文教师理论修养的提高 语文说课的内容和方法:
一、说教学思想
二、说教材内容
三、说教法学法
四、说教学程序
五、说板书设计 作文教学的原则:
一、全程训练,整体教学的原则
二、读写结合,选好切合点原则
三、重视生活积淀,抒发真情实感原则
四、多方式多手段,全方位训练原则 新课改下作文教学的新理念:
一、注重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
二、作文主体的确立
1、重视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和自信心。兴趣是认知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
2、让习作训练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新课标提倡学生写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出真情实感,把作文建立在学生真实的生活之上。作文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在作文中他们可以不断审视自己,作文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在作文中他们说真话抒真情,是人生的一种成长和历练。
三、重视作文教学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