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 期末考试重点 背诵记忆(合集5篇)

时间:2019-05-15 02:59: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学基础 期末考试重点 背诵记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学基础 期末考试重点 背诵记忆》。

第一篇:教育学基础 期末考试重点 背诵记忆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概述

1.教育的含义(名词解释)

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以及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

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基本要素(填空)教育者(:教育者是教的主体);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

3、教育的基本形式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父母和其他年长者对新生一代或者其他家庭成员所进行的教育。特点:(1)启蒙性与长期性(2)全面性与渗透性(3)针对性和权威性。学校教育:是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之后的教育发展的最高形态。特点:(1)职能的专门性(2)组织的严密性(3)内容的系统性

社会教育:是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外的社区文化团体和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 特点:(1)对象的开放性(2)内容的多样性(3)媒介的多元化

4、教育的历史演进 1)原始形态的教育

①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 ②教育与生产、生活密切结合; ③教育的手段以言传身教为主。2)古代形态的教育

①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式; 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③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3)现代形态的教育

教育的公共性、生产性、普及性、法制化 4)当代形态的教育

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

5、当代主要教育理念

1)教育理念的含义:所谓教育理念,就是人们在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事物本身及其价值和价值实现途径的根本性判断与看法,是教育主体在教育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2)教育理念的作用:反思与概括、导向与激励、创新作用 3)主要教育理念:(每个理念的含义、特征,可能考填空、名词解释)

①终身教育:指人们在一生中受到各种培养的总和,它始于人的生命之初,终于人的生命之末,包括人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特点:终身性、整合性、民主性、灵活性

②全民教育:指人人都要受到教育,满足所有人的基本学习需求,从普及初等教育、扫除成人文盲等方面进行教育改革,以消除教育上的不平等。特点:差别平等、普及化 ③素质教育:指根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动地位和主体精神,培养学生的健全个性,促使学生身心各种因素生动活泼的发展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特点: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和最根本的要求); 全面性; 基础性; 发展性; 主体性(真正的教育是形成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能力的直接动力是每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④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特点:超越性、全面性、主体性、实践性

⑤全纳教育:以人权观来批判现行的普通学校与特殊学校向隔离的状况,重申人所具有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反对任何学生被排斥在教学过程中以及学校生活之外,提倡普通学校要给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

特点:平等性、合作性、差异性、持续性

第二节 教育学概述

7、教育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①教育学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教育学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教育自觉性的提升 ③教育学为反思型、研究型教师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 教育的功能(上)

第一节 教育功能概述

1、教育功能的含义:

教育在与人及社会的相互影响中所发挥的作用。

分类:作用对象 个体功能:教育对个体生存和发展的作用

社会功能:教育对于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变革与发展的作用

呈现形式 显性功能:主观目标与客观情况相符的情况

隐性功能:结果既非事先筹划,也未被察觉到

作用方向 正向功能:是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作用

负向功能:是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作用

第二节 人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加:教育学对“人”的理解

① “人”的未特定化,这中为特定化赋予了人发展的巨大潜能。

②人具有能动性和受动性。能动性体现为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也具有选择性和创造性。受动性体现为人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制约(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③人具有现实性和历史性,人总是处于一定的时代、一定历史背景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受到一定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制约。④人具有共性和个性,人具有作为人的一版本性与品质如语言思维意识劳动能力等,又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智力体力兴趣爱好性格气质。加:人的发展及其特点

“人的发展”是人的主体在于周围环境中不断的积极作用下,通过主体的各种活动不断使个体的锅中潜在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过程,是人不断自我构建生成的过程。①人的发展具有全面性。

②人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顺序性 ③人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④人的发展具有差异性

2、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 1)遗传因素 作用:

①遗传因素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要前提,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潜在的可能

②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与阶段③遗传素质是造成人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④正确认识遗传素质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2)环境因素

①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性,同时也作出一定的限制;

②环境对人作用的大小与环境本身的性质变化相关,也与个体的发展水平有关;

③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在方向上有正反之分,大小环境的作用方向有多种组合的可能。3)教育(单独考,论述,考研)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①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是有明确目的的影响人发展的活动过程,它对人的发展方向起着制约作用。②学校教育具有计划性和系统性

学校教育对人发展的影响是有计划、全面、系统的,可以大大影响对人影响的效益。③学校教育主要由专业人员实施 ④学校教育影响的基础性和终身性 4)活动因素

①人的生理活动是人作为有机体与环境发生交换的过程; ②心理活动尤其高级心理活动是每一个人作为人类所特有的、具有鲜明个体特征的生命活动; ③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最高、也最富有综合性的活动。

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1)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影响人发展的活动过程,对人的发展方向起制约作用; 2)学校教育具有计划性和系统性,大大增强对人影响的效益性; 3)学校教育主要由专业人员实施,通过教师对个体发展施加影响; 4)学校教育影响的基础性和终身性,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

4、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功能 个体社会化功能: ①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 ②培养个体的主要意识和角色; ③帮助个人掌握生活所必需的技能。个体个性化功能:

①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 ②促进人的独特性形成; ③促进人的创造性的发展。

5、个体社会化的含义:

是个体在和社会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社会价值、规范,使自己逐步具有作为这一社会成员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和行为方式等。个体社会化包含三层含义:

①个体社会化是“生物人”到“社会人”转化的过程; ② 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过程; ③是双向转化的过程。

6、个性化含义:

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

第三章 教育的功能(下)

1、教育与经济

1)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经济实力为教育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②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③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

④经济条件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的经济功能

①教育能够实现劳动力再生产

②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再生产和创新 ③教育对经济运行具有直接调节作用

2、教育与政治

1)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政治决定教育的作用 ②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

③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④政治制约着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2)教育的政治作用

①教育有利于实现社会政治目标

②教育有利于维护和发展社会政治关系 ③教育有利于推动社会政治生活

④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

3、教育于文化(很有可能出论述题)1)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文化影响教育目标 ②文化影响教育内容

③文化影响着师生关系和教育教学方法 2)教育的文化功能

①教育是文化保存和传递的主要手段 ②教育有利于文化传播和交流 ③教育有利于文化的选择和整理 ④教育有利于文化的更新和创造

4、教育与人口

1)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①人口质量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②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③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的结构和布局 2)教育的人口功能

①教育有利于人口的控制 ②教育有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 ③教育有利于人口结构的调整 ④教育有利于人口迁移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1、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及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名词解释)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

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指定的某一级或者某一类学校或者专业人才的培养具体要求 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功能、选择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第二节 教育目的确立

加:教育目的确立的基本依据

①教育目的的制定反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 ②社会需要是制定教育目的的外在依据 ③个体需要是制定教育目的的内在依据。

2、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或者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三种取向: ①社会本位论 ②个人本位论

③走向统一与融合的教育目的论

3、教育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主张确定教育目的是从社会需要而不是人的本性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标的唯一依据。社会本位论主张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没有社会需要就谈不上个人的教育和发展;教育除社会目的之外,没有其他目的;教育成果只能以社会功能来衡量。代表人:斯宾塞、涂尔干、孔德、孔子。

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高度发展。

起源于卢梭的自然教育学,从历史的脉络上来看,从裴斯洛齐到斯宾塞,卢梭的个人本位论说逐步被“社会化”了。

代表人:卢梭 裴斯泰洛奇 斯宾塞 帕克 马斯洛。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4、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内容 ①人的发展同社会发展相联系

②人的片面发展是由于旧的社会分工造成的 ③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

④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加:建国后我国教育目的的沿革 ①“为新民主主义服务”的阶段 ②“为无产阶级服务”的阶段

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阶段 ④“为人民服务”阶段 ⑤“让人民满意”阶段

5、建国后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变趋势和基本精神 演变趋势:

①关注中心的转移:政治挂帅→经济率先→育人为本 ②培养对象规格的变化:几方面发展→全方面发展 ③培养对象的变化:劳动者→人才→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本精神:

①社会主义方向性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最基本的精神 ②培养劳动者,突出劳动或实践的重要性 ③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中心内容

6、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①德育 ②智育 ③体育 ④美育

⑤劳动技术教育

第五章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1、教育制度的含义:

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及其组织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系统,以及保证其正常运转的各种管理规章制度的综合。加:教育制度的特征 ①历史性与现实性 ②外显型与内隐性 ③统一性与多元性 ④稳定性与发展性 教育制度的结构 ①非正式教育制度 ②正式教育机构

③教育制度的实施机制

2、教育制度的功能: ①提供价值导向、②节约教育经费、③规范教育行为、④形成教育秩序

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3、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

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及其规则系统。它规定了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教育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就业方向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衔接关系。学制是制度化程度最高的教育形式。班级授课制是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核心。

4、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①双轨学制,又被称为“西欧型”或“欧洲型”学制; ②单轨学制,又被称为“美国型”学制; ③中间型学制又叫分支学制,以苏联为代表。加: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依据

①现代学制的产生和发展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②现代学制的制定受一定社会制度的制约 ③现代学制的制定受人口状况的影响

④个人的身心发展是确立现代学制的重要因素

第三节 我国教育制度的变革

5、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

① 壬寅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的第一个近代学制,也是我国近代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学制。学制未及实施便被 1903 年的癸(gui)卯(mao)学制所取代; ②癸卯学制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由政府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的学校教育制度; ③ 壬子·癸丑学制,以美国的学制为蓝图;

④ 壬戌学制,又叫 1922 年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影响最深的学制。

6、当代中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的趋势(简答或论述): ① 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更为密切; ② 学制的弹性化、开放性特征日趋明显; ③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

④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 ⑤ 现代学制逐渐朝着终身化的方向发展。

第六章 教育艺术

第一节 教育艺术

加:为什么说教育是一种艺术? ①教育具有艺术的内涵 ②教育具有艺术的特征 ③教师具有艺术家的素质

加:教育艺术与教育科学的关系 联系:

①教育科学是教育艺术的基础和依据 ②教育艺术是教育科学的具体实施和体现 ③教育科学和教育艺术具有相似的研究对象 区别:

①教育科学和教育艺术的反应方式不同 ②教育科学和教育艺术的研究范畴不同 ③教育科学和教育艺术的研究方法不同

1、教育艺术的含义:

概括起来是指教育技艺、教育审美、教育表演、教育创造

教育艺术是指教育工作者遵循教育规律和美的规律,综合灵活的运用各种教育手段、方式和技艺,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有教育价值和审美价值双重维度的一种创造性、感染力的艺术。

第二节 教育遗书的内容和运用

2、教育艺术的内容及运用(简答或论述)1)教育语言艺术

指教师善于运用富有审美价值的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体态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进而丰富、陶冶学生语言美感的教育艺术。

包括:口头语言艺术、书面语言艺术、肢体语言艺术 注意(怎样运用):①语言要言简意赅②语言要形象生动③语言要幽默含蓄 2)教育情感艺术:

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创造性的运用情感的鼓舞和感召力量,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情绪情感体验,唤起学生情感共鸣,使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中得到心灵陶冶和精神升华的创造性活动。

包括:积极情感艺术、消极情感艺术 注意(运用):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② 善用赞美,少用批评:例如“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

应”等;③换位思考,移情训练 3)教育暗示艺术

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教育情景,利用眼神、表情、动作、体态以及其他符号形式,通过含蓄间接的手段,在学生无对抗,无抵制的状态下,促使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变化的一种艺术活动形式。

包括:心理暗示的艺术、榜样暗示的艺术、环境暗示的艺术 注意(运用):

①创设和营造和谐、愉悦的教育气氛; ②把暗示教育与直接传授结合起来;

③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暗示艺术进行自我调节 4)教育幽默艺术

指教师运用诙谐、滑稽的语言、表情和动作等教育方式,营造一种情趣横生、含蓄隽永、引人发笑而又令人回味深长的艺术情境,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有效掌握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教育过程。

包括:表情幽默的艺术、动作幽默的艺术、注意(运用):

①注意搜集教育幽默的素材; ②掌握运用教育幽默的适度性; ③重视培养学生的幽默感和幽默能力 5)教育合作艺术

指充分调动师生参与教育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积极互动的过程中,相互补充,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分享彼此的经验和体会,实现教育主体之间协同活动、共同提高的艺术活动过程。

包括:师生合作的艺术、师师合作的艺术、生生合作的艺术 注意(运用):

①激活合作意识,培养正确的合作理念;

②营造相互信任的教育氛围,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合作环境; ③贯彻兴趣与需要的原则,调动师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④进行平等的对话,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与交往

第三节教师的教育艺术风格

4、教育艺术风格

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认知、反思、探索、提炼与升华等社会艺术实践活动,形成与自己个性特征相符的特定教育理念、教育技艺、教育风格的稳定综合和综合表现。

5、教育艺术风格的基本特点 ①独特性 ②多样性 ③稳定性 ④发展性

6、影响教育艺术风格的因素(知道)

1)社会文化因素:①社会文化环境、②教育内容、③教育对象 2)个人主观因素:

①师德修养: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对教育艺术风格的形成具有显著的影响;

②业务能力:包括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两个方面。教育艺术风格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之上的。

③个性特征: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持久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7、教育艺术风格的形成过程(论述)①观察模仿阶段 ②移植借鉴阶段 ③自主创新阶段

第七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第一节 班级组织概述

加:班级 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将年龄相同,文化程度大体相当的学生按一定的人数规模建立起来的教育组织。加:班级组织的发育阶段 ①孤立探索阶段 ②群体分化阶段 组织整合阶段

1、班级组织的含义:

班级组织是学校行政部门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教育与管理职能的正式群体。

2、班级组织的结构: ①班级组织的群体结构 ②班级组织的角色结构

③班级组织的信息沟通结构,信息沟通是班级组织的神经系统

3、什么是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按照社会一定的法律、条例、规章制度建立起来的,执行一定社会职能的,由法定地位的一种有组织的群体。正式群体中形成人际关系的模式是群体→交往→人际关系。非正式群体又称自然群体,是由情投意合者自发形成的群体。非正式群体形成的人际关系模式是交往→人际关系→群体。

4、班级组织的特点:

①班级组织中都有明确的目标

②班级组织中师生交往的直面性与多面性 ③情感是班级组织中主体之间的纽带

5、班级组织的功能:(考☆)(1)班级组织的社会化功能

①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

②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职能 ③教导社会规范,训练社会行为 ⑤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2)班级组织的个体化功能 ①促进发展功能 ②满足需求的功能 ③诊断与矫正功能

第二节 班级管理的内容

6、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 ①班级制度管理 ②班级文化建设 ③班级活动管理

④班级生活指导:包括基本的生活指导、学习生活指导、身心健康教育

第三节 班主任工作

7、中小学班主任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 的重要力量。

8、班主任的工作职责(不敢说)①做好中小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 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③组织好办集体活动

④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⑤做好基层组织和协调工作

9、班主任建设班集体的方法(☆☆☆)1)创造性地设计班级目标

①班级目标的制定要切合班级的实际水平;

②班级目标的制定既要注重提高班级的整体发展水平,又要注重集体中每个成员的个性发展; 2)合理地确定班级角色位置

① 科学地分析班集体人际关系现状; ② 重视班级骨干队伍建设; ③ 丰富班级管理角色;

④ 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3)协调好班内外各种关系

①协调班集体内的各种组织成员的关系;

②协调与各任课教师及学校其他部门、其他班级的关系; ③ 班主任要协调班集体与社会、家庭的关系。4)营造积极健康的班级环境 ① 要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② 营造正确的舆论和班风; ③营造文化物质环境 ④ 营造社会化环境; ⑤ 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10、优秀班主任的基本素质(不敢说)①良好的人际交往倾向 ②良好的认知能力 ③良好的团队管理能力 ④丰富的知识经验 ⑤个性魅力

第八章 教育评价

1、教育评价的含义:(名词解释)

它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一通过系统地搜集、分析、整理信息和资料,对教育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优化教育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第二篇: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考试题目

一、故事考核(40分钟)

1.小兔子乖乖

2.小老鼠和啤酒桶

3.好饿的毛毛虫

4.小胖熊分气球

5.冰镜子

6.梨子提琴

二、10个最熟悉的卡通形象(20分钟)

小胖熊分气球

小胖熊拿来五只气球,分给大家。胖熊说:“这是顶顶好玩的气球。”

火红色的给小狗,小狗不会吹气球,胖熊帮他吹。哇!红色的气球像团火。

黄色的气球给小猫,小猫不会吹气球,胖熊帮他吹。哇!黄色的气球像鸭梨。

绿色的气球给小兔,小兔不会吹气球,胖熊帮他吹。哇!绿色的气球像个大苹果。

紫色的气球给小猪,小猪偏要自己吹,吹呀,吹呀,“啪!”吹爆了。紫色气球变成碎片片,小猪抹起了眼泪。

胖熊拿出第五只气球,吹呀,吹呀,吹大了,气球像蓝天一样美丽。胖熊把蓝色的气球送给小猪,小猪笑了。袋鼠阿姨走过来,把一束吹好的气球送给胖熊,夸他是个好孩子。

好饿的毛毛虫

一颗小小的卵躺在叶子上。

星期天早上,暖和的太阳升上来了。

“砰!”一条又小又饿的毛毛虫,从卵里爬了出来。

他要去找一些东西来吃。

星期一,他吃了一个苹果。可是,肚子还是好饿。

星期二,他吃了两个梨子。可是,肚子还是好饿。

星期三,他吃了三个李子。可是,肚子还是好饿。

星期四,他吃了四个草莓。可是,肚子还是好饿。

星期五,他吃了五个橘子。可是,肚子还是好饿。

星期六,他吃了一块巧克力蛋糕、一个冰淇淋甜筒、一条小黄瓜、一块奶酪、一条火腿、一根棒棒糖、一个樱桃派、一条香肠、一个杯子蛋糕和一片西瓜。

那天晚上,毛毛虫的肚子痛!

第二天,又是星期天了。毛毛虫吃了一片又嫩又绿的叶子,觉得舒服多了。

现在,毛毛虫不觉得肚子饿了。他不再是一只小毛毛虫了。他是一只又肥又大的毛毛虫。他造了一间小房子,叫做“茧”,把自己包在里头。

他在里面住了两个多星期,然后,把茧咬破一个洞,钻了出来…… 啊!毛毛虫变成了一只好漂亮的蝴蝶。

冰镜子

一天,鼠妈妈和孩子们在家里大扫除。鼠妈妈把冰箱打开,哇!冰箱里面结了好大的一块冰啊!

三只小老鼠小心地把冰敲下来,圆圆的一块,又平又薄又亮。第一只老鼠说:“我们可以在这上面学滑冰。”第二只老鼠说:“我们可以在这上面打冰球。”第三只老鼠说:“不,我看还是用它做镜子吧。”

三只小老鼠在冰块的外围镶上一圈边,背上贴一张大锡纸,再把它放到新做的木架上,做成了好大的一面冰镜子。小公鸡来了,他要照着镜子洗洗脸。小兔子来了,她要照着镜子扎蝴蝶结。蛤蟆小姐来了,她要照着镜子给大嘴巴涂口红。大家排着队,来小老鼠家照镜子。

到了晚上,鼠妈妈和孩子们关上门窗,准备睡觉了。“滴答,滴答……”“是什么响声啊?”小老鼠们很好奇,可是他们太困了,不一会儿就睡着了。第二天早上,小老鼠们一起床,咦?木架上的冰镜子不见了? 冰镜子到哪儿去了呢?小朋友们,快帮小老鼠们找找吧!

梨子提琴

小松鼠住在松树上。有一天,小松鼠从树上爬下来,到地上来玩。他在地上走来走去,看见一个大梨子。大梨子颜色黄黄的,一头大一头小。可是小松鼠不认识它。“咦?这是什么东西呀?真好玩。”小松鼠费了好大的劲,把梨子背回家去。他找来一把刀,把梨子对半切开,一股香味飘散开来。

“啊,好香啊,好香啊。”

小松鼠吃掉半个梨子。那剩下的半个,他舍不得吃了。

小松鼠捧着那半个梨子左看右看,突然想到一个好主意。

“我拿它做一把小提琴吧!”

小松鼠真的把半个梨子做成了一把小提琴,又拿小树枝和自己的胡子,做成了一把琴弓。小松鼠坐在树枝上,拉起小提琴来。拉出来的琴声好听极了,还带着一股淡淡的香味,传出很远很远去。

这样好听的音乐,森林里从来没有过。

这时候,在森林里的一个地方,有一只狐狸在追一只小野鸡,小野鸡一面哭,一面拼命地跑。“我一定要把你捉住!”狐狸可凶啦。

狐狸跑得快,小野鸡跑得慢,狐狸很快就要追上小野鸡了。“救命呀,救命呀!”小鸡吓得尖声乱叫。

突然,好听的音乐传进了狐狸的耳朵。呀,真好听呀!狐狸对小野鸡喊起来:

“喂,你别跑啦,我不捉你了,我要去听音乐。”

这时候,在森林里的另一个地方,有一只狮子在追一只小兔子。小兔子一面哭,一面拼命地跑。

“我一定要把你捉住!”狮子可凶啦。

狮子脚步大,小兔子脚步小,狮子很快就要追上小兔子了。“救命呀,救命呀!”小兔子吓得失声乱叫。

突然,好听的音乐传进了狮子的耳朵。呀,真好听呀!狮子对小兔子喊起来: “喂,你别跑啦,我不捉你了,我要去听音乐。” 小松鼠还在松树上拉小提琴。

森林里许多动物都来了,脚步轻轻的,在松树下坐下来。

狐狸走来。他的身后,跟着那只小野鸡。

狮子走来。他的身后,跟着那只小兔子。

小松鼠拉呀,拉呀,星星也来听,月亮也来听。

优美的音乐,好像果子蜜流到动物们的心里去了,大家都觉得心里甜蜜蜜的。

森林里,真安静。狐狸让小野鸡躺在他的大尾巴上,这样,小野鸡听音乐会觉得更舒服些。狮子让小兔子躺在他的怀里,这样,小兔子听音乐会觉得更暖和些。

小松鼠拉着拉着,突然,从小提琴上掉下来一粒东西,落在地上不见了。

“咦,是什么东西掉下来呢?”

小松鼠说:“是我不小心,让小提琴里的一个小音符掉出来了。”

第二天,这儿地上长出来一棵小绿芽。动物们围着它,都说:“这准是发了芽的小音符。” 瞧它弯着腰,是见了陌生人怕难为情吧?

小松鼠拉小提琴给绿芽听,听到琴声,小绿芽呼呼地直往上长,很快长成了一棵大树,大树上,结出很多很多的梨子。这些梨子,有的很大,有的很小,满满地挂了一树。小松鼠说:“这些果子,都可以做提琴呢!”

小松鼠把梨子摘下来,送给动物们。最大的送给狮子,不大不小的,送给狐狸和小兔子,小的送给小野鸡,最小的,送给了小甲虫。这些梨子都做成了提琴,大的做成大提琴,小的做成小提琴。

动物们不再追来打去了,他们每天学拉提琴,到了有月亮的晚上,就都到松树下来开音乐会。

第三篇:教育学 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教育学 期末考试重点

绪论

1.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2.教育学的萌芽和发展 A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B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1776-1787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曾4次在格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较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讲授。

1806年,赫尔巴特接替了康德在格尼斯堡大学的教育学教席,并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C 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3个阶段)

<1>1861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

<2>20世纪初

1901年,德国的梅伊曼首先提出了“实验教育学”这一术语 1908年,德国教育家拉伊出版《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3>19世纪末20世纪初

1916年,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出版《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在批判脱离儿童生活的、以教师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基础上提出的)

1930年,我国的扬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D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制定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1963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了《教育过程》(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倡发现学习)

1975年,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赞科夫出版了《教学与发展》(书中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3.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

第一章 教育的概念

1.教育的概念: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2.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3.教育的三大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 4.简单了解教育的历史发展P20-26 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是整体性的发展,但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作出不同的分析。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生理发展(机体的正常发展,体质的不断增强,神经、运动、生殖等系统生理功能的逐步完善)

<2>心理发展(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等认知的发展,需要、兴趣、意志等意向的形成,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的完善)<3>社会发展(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的掌握,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习得,成长为具有社会意识、人生态度和实践能力的现实的社会个体,能够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人)2.人的发展的特点(考理解)

(1)未完成性(兔子生下来就是兔子,人生下来还不是文化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人,还只是能变为人的小动物,能否变成人<狼孩>,将变成什么样的人,都是不确定的事情)

(2)能动性(人是能动地、自主地完成和完善的。为教育活动提供了基本的依据)

3.人的发展的规律性(5个)<理解,表现在哪>

(1)顺序性(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例如个体动作的发展,就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粗动作到细动作的发展规律性。所以要求教育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发展。)

(2)不平衡性(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接前进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所以要求教育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关键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3)阶段性(人的发展变化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是,就会导致质的飞跃。所以要求教育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4)个别差异性(每个人的发展优势(方向)、发展速度、高度(达到的水平)往往是千差万别的。所以要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扬个性,促进学生自由发展)

(5)整体性(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他既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还表现出个体的独特性。所以要求教育把学生看成是个复杂的整体,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

4.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能动性)P34-40(1)遗传:<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5.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为什么)P44-51(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3)教育对人的作用越来越大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经济、政治、生态、文化)<1>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通过选择、传承与发展生产经验、科学技术与经济管理知识,培养能够参与各种经济活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使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得到发展。

a 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个体生命的成长只构成了可能的劳动力,一个人只有经过教育和训练,掌握一定生产部门的劳动知识技能和技巧,并参与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创造一定财富,他才能成为现实的劳动力)b 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要实现由知识形态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除了要通过艰巨而复杂的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或革新实践外,其技术成果的推广,经验的总结与提升都需要通过教育与教学的紧密配合)c 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依靠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推广和不断革新依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扩大脑力劳动者的比重,发挥劳动者在生产和革新中的创造性)<2>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通过传播与宣传一定社会的政治理念、意识形态,调控、主导一定社会的舆论和规范,积极地影响人、引导人,尤其注意通过培养年轻一代的政治理念与品德,以促进和保障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与路线的巩固和发展。<3>教育的生态功能

a 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 b 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 c 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痛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私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对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给予保障的公关性事业)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是指存在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a 教育总目的

B 各级各类的学校培养目标 C 课程目标 D 教学目标

2.教育目的选择上的两种典型的价值取向:(观点)

(1)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

<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定的

<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是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

(2)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

<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2>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

<3>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P85-98)

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类社会历史也只能被理解为人的活动的历史。<1>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2>历史是人的正真自然史; <3>个体发展的历史;

<4>一方面,为了建立正确的教育制度,需要改变社会条件,另一方面,为了改变社会条件又需要相应的教育制度。

人的发展实际上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包括人的社会关系、道德精神、面貌、意志、情感、个性及审美意识和能力上的和谐统一发展。4.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1>要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 <2>要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

<3>要坚持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相结合的观念(2)坚持全面发展

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不可或缺,即个性的全面发展

(3)培养独立个性

所谓独“立个性”是指德智体美等素质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二者的关系式辩证统一的关系

综上,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5.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中小学教育的性质和任务,要把握以下基本点: <1>为年轻一代做人打好基础

<2>为年轻一代在未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 <3>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第五章 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的概念: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试试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2.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的概念: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什么学校施行什么制度P117-127)4.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四个趋势(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2)全面普及义务教育(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机构(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第六章 课程 1.课程的概念

狭义是指一门学科。广义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明确的说,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途径。

2.课程标准的概念: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刚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文性件。(2001年以前我国称之为教学大纲,2001年课程改革后改成为课程标准)说明:

课程一般由说明(或前言)、课程标准(明确总目标)、课程内容标准(将总目标具体化)和课程实施等部分组成。

课标在贯彻于落实课程方案中的重要意义:一方面,不仅是教材编制的基本依据,而且是编号教材的前提和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也是教师领悟与掌握一门课程的精神实质与学科体系,深入理解教材,正确进行教学设计(即备课)的有效工具。3.学科课程

(1)概念: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只是所组成的教学科目(2)优缺点: <1>重视承认生活分析及其儿童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所作准备的要求,有明确的目的与目标

<2>能够按照人类整理的科学文化知识的逻辑系统,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预先选定课程及内容、编制好教材,便于师生分科而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3>强调课程与教材的内在的伦理精神价值和智能训练价值,对学生的发展有潜在的定向的质量要求

<4>是一种静态的、预先计划和确定好了的课程与教材,完全依据成人生活的需要,为遥远的未来做准备,往往忽视儿童现实的兴趣与欲求,极易与学生的生活与经验脱节,导致强迫命令,使学生处于被动、消极,造成死记硬背而遭受种种诟病 4.活动课程

(1)概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也成为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2)优缺点:

<1>重视儿童的兴趣、需要、能力和阅历,以及儿童在学习中的自我指导作用与内在动力

<2>注重引导儿童从,通过探究、交往、合作等活动使学生的经验得到改组和改造,智能与品德得到养成与提高

<3>强调解决问题的动态活动的过程,注重教学活动过程的灵活性、综合性、形成性,因人而异的弹性,以及把课程资源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反对预先确定目标的观念

<4>不重视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和严格而确定的目的与任务的达成

<5>过于重视灵活性,缺乏规范性,其教学过程不易理性地引导,存在较大难度

<6>对教师要求过高,不易实施与落实,并易产生偏差,学生也往往学不到预期的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 5.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1)追求卓越的整体性课程目标

(2)注重课程编制的时代性、基础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讲究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6.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手机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7.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

(1)小学教育,以综合课程为主

(2)初中教育,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鼓励学校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

(3)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

第七章 教学(上)

1.教学的概念: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下,能动的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2.教学的任务:(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能动的学习、运用和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2)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3.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了解,主要了解夸美纽斯、卢梭、赫尔巴特、杜威四人的观点P168-173)4.教学过程的性质:(P179-183)(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

(3)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雨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5.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主要有两种教学模式:一是以师生授受知识为特征的传授/接受教学,二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主动探取知识为特征的传授/接受教学)

(1)传授/接受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传授/接受教学是指教师驻澳通过语言传授、演示与示范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通过知识传授想他们进行思想情趣熏陶的教学)A 基本阶段

<1>引起求知欲(引导学生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是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重要因素和任务)

<2>感知教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3>理解教材(感知材料与书本知识相联系,使学生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4>巩固知识(理解和巩固知识是运用知识的基础)<5>运用知识

<6>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通过检查确定)B 注意事项

<1>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2>注意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要割裂

<3>每个阶段上的主要功能因素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2)问题/探究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问题/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要通过积极参与对问题的分析、探索,主动发现或构建问题心知,掌握其方法与程序,养成他们的科研能力、科学态度和品行的教学)A 基本阶段 <1>明确问题 <2>深入探究 <3>作出结论 B 注意事项

<1>要根据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运用

<2>要善于将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增长还是的探究目的上来

第八章 教学(中)

1.八条教学原则:

A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定义: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教育。

贯彻方法:a 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b 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c 要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 d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B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定义: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学以致用,发展动手能力,领悟知识的价值。贯彻方法:a 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b 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 c 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d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C 直观性原则

定义: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

贯彻方法:a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b 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c 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 d 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D 启发性原则

定义: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贯彻方法:a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b 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c 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d 发扬教学民主

E 循序渐进原则

定义: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是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F 巩固性原则

定义: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以便根据需要迅速在线出来,卓有成效地运用。G 发展性原则

定义: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H 因材施教原则

定义: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

2.教学方法的概念: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3.中小学常用的九种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问答法-教师提问)、读书指导法(学生自学,教师指导)、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并促进他们的智能与品德发展的方法。

讲授法可分为:讲读、讲述、讲解、讲演四种

讲读:读(教科书)与讲的结合,边读边讲,亦称串讲。讲述:教师向学生描绘学习的对象、介绍学习资料、叙述事物产生变化的过程。

讲解:教师向学生对概念、原理、规律、公式等进行解释、论证。

讲演:教师在中学高年级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师不仅要系统全面地描述事实,而且要通过深入分析、推理、论证来归纳、概括科学的概念或结论。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启发性、趣味性(2)讲究讲授的策略与方式

第九章 教学(下)

1.教学组织形式

(1)概念: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五种形式: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道尔顿制、分组教学制、特朗普制 个别教学制:就是个别指导,因材施教。较有针对性,但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

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一般认为,中国采用班级上课制上课始于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于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道尔顿制:教师帮忙指定参考书和布置作业等,之后靠学生自学。分组教学制:根据学生水平分组教学。(能力分组:课程相同,学习年限不同。作业分组:学习年限相同,课程不同。)特普朗制:分大班、小班和个人三种教学模式。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四大基本环节:备课、上课(关键)、课后教导工作、教学评价 备课:(1)学期教学进度计划(2)课题(单元)计划(3)课时计划(也就是教案)<教师要求:(1)专研教材(2)了解学生(3)考虑教法> 上课:六点要求——(1)明确教学目的(2)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3)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解决学生的疑难,促进他们的发展(5)组织好教学活动(6)布置好课外作业

课后指导工作:两个方面——(1)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2)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

第十章 德育 1.德育过程的概念: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品德的过程。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a 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动地实现的 b 道德活动是促进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品德基础 c 进行德育教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2)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a 德育要有全面性,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b 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 德育要有针对性,对知情意行采取不同的方法方式(3)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3.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

(1)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理论联系生活,注重实践,引导学生审视生活、评价生活)

(2)疏导原则<要求>(案例,老师针对某学生的同一问题,教导方式不一样,那么学生的接受程度也就不一样。)

概念:是指进行德育教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也被称为循循善诱原则)基本要求:a 讲明道理、疏通道理 b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c 以表扬、鼓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长善救失原则(重在引导学生,调动其自我教育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克服困难)

(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要求> 概念: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是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也就是把人当人看)

基本要求:a 尊重和信赖学生 b 严格要求学生(5)因材施教原则<要求> 概念: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基本要求:a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这点是进行德育的前提,也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和基础)b 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也就是有针对性的教育)c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6)在集体中教育原则(即依赖学生集体来培养学生的某些品质,例如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品质)

(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协调好学生各方面的教育,是各个方面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发展,保证学生品德发展)

4.教育途径与方法(了解)

(1)德育途径:(学校的全部生活,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和交往)a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重要途径)b 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重要途径)c 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重要途径)d 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重要途径)e 心理咨询(有效途径)

f 班主任工作(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g 校园生活

(2)德育方法:(即用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培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完整品德的方法)

a 说服(摆事实、讲道理)b 榜样(模范)

c 锻炼(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d 修养(教师指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调节,从而完善自我品德)e 陶冶(创造情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

f 奖惩(包括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即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作出评价)

g 制度(构建良好的学校制度,引导和规范学生)

第十三章 综合实践活动

1.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1)研究性学习(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3)劳动与技术教育(4)信息技术教育

第十四章 班主任

1.班集体的形成阶段(1)组建阶段(2)核心初步形成阶段(3)集体自主活动阶段

第十五章 教师

1.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示范性、创造性、专业性 2.教师的素养(1)高尚的师德

<1>热爱教育事业,富有献身精神和人文精神 <2>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3>热爱集体,团结协作 <4>严于律己,为人师表(2)宽厚的文化素养(3)专门的教育素养 <1>教育理论素养 <2>教育能力素养 <3>教育研究素养(4)健康的心理素质

第四篇:《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

《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教育目的不具有(B)

A导向功能B激励功能C调控功能D评价功能

2、教育评价的核心是(B)

A价值判断B价值引领C客观描述D增值探索

3、下列教学方法中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是(A)

A讲授法B演示法C实验法D研究法

4、教学活动的本质是(D)

A课堂活动B实践活动C交往活动D认识活动

5、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教育家是(B)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杜威D赞可夫

6、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B)

A教学活动B沟通C教劳结合D协调

7、我国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C)

A个别教学B复式教学C班级授课D分组教学

8、“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C)

A巩固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9、“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C)

A大众性B公平性C终身性D未来性

10、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C)

A经济收入B良好的公共关系C学校绩效D政治影响

二、填空题(共10分)

1、广义教育包括____、____、____。(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2、教育目的规定了把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______,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质量规格标准)

3、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___、___、___(家庭,学校,同辈群体)

4、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环境、学校文化、个人经历、自我更新)

5、教学是__________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6、____是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

7、教师的素养包括_________(思想品德修养、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8、教育评价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但从根本上说是两大功能____和____。(教育功能、管理功能)

9、____是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专业情操)

10、____是制订课程标准的思维起点,也是制订课程标准的核心依据。(课程性质)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学:教学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互动活动。

3、教学原则:教育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的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提出的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

4、教育评价: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5、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化较稳定的教学行为。

四、简答题(每题4分,共20分)

1、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

答:(1)学生的心理能力因素(2)学生的心理动力因素

(3)学生的适应性因素(4)学生的创造性因素

2、学生的本质

答:(1)学生是发展中心的人

(2)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3)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3、教育的社会功能?

答:(1)教育发展的社会制约性

(2)教育的经济功能

(3)教育的政治功能

(4)教育的文化功能

4、教师要上好一堂课,必须注意

答:(1)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恰当

(4)组织得好(5)积极性高

5、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措施

答:(1)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2)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

(3)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

(4)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15分)

谈谈现代教学评价改革发展的趋势

答:现代教学评价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弘扬学生人格的主动精神,更注重质的分析,把评价范围扩展到与学生发生紧密相连的徳、智、体等诸多方面,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与此同时,现代教学评价的主题也由教师操作逐渐转移到让学生成为教学评价的积极参与者,以克服对教师的依赖,同时,也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

在评价类型上,传统教学评价比较重视总结性评价,而现代教学评价多重视形成性评价,力求在评价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从而及时调节教学行为方式。由此也是教学评价的功能发生重大的转折,具体表现在从过去着重评优劣,分等级,排名次的鉴定功能和选拔功能向侧重导向、改进、调节和激励的教育功能转变,为客观教育学目标服务。

在教学评价的技术上、方法上力求科学化。现代教学评价把各种定量的方法作为提高教学评价的科学的基础,同时,注重定性评价,多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六、案例分析(每题15分,共15分)

一位家长在星期一发现儿子上学时磨磨蹭蹭,遂追问是怎么回事,孩子犹豫了半天才道出实情。原来在上个星期二早上,班主任老师召开全班同学会议,用无记名的方式评选3名“坏学生”,因有两名同学在最近违反了学校纪律,无可争议地成了“坏学生”;而经过一番评选,第三顶“坏学生”的帽子便落在儿子头上。这个9岁的小男孩,居然被同学选出了18条“罪状”。当天下午初二年级组长召集评选出来的“坏学生”开会,对这三个孩子进行批评和警告,要求他们写一份检查,将自己干的坏事都写出来,让家长签字,星期一交到年级组长手中。该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没有表示什么,签了字便打发孩子去上学。随后,她打通班主任的电话,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说:“你的孩子是班上最坏的孩子,这是同学们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来的。”当她质疑这种方法挫伤脑筋孩子的自尊心时,老师却回答:“自尊心时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给的”,并说他们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其目的也是为了孩子好。

自从这个9岁的孩子被评选为“坏学生”后,情绪一直非常低落,总是想方设法找借口逃学。问题:请用相关的德育教育原则对该班主任的做法进行批判。

答:这位班主任用无记名方式评选了3名“坏学生”,其用意是想以其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引以为戒,想用此对学生进行教育,但这种做法违反了德育原则中“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致使消极因素增长。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育中因势利导,长善救失,运用名种形式,不断强化和发扬学生自身积极向上的一面,抑制或消除落后的一面

第五篇: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

苏格拉底产婆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学 教育内容是“七艺”(逻辑学、修辞学、文法、算术、几何、天文、乐理)古罗马时期 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部系统阐述教育理论的专著 培根发表了《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的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提出来,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的《大教学论》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为论述对象的专著(班级授课制)卢梭与《爱弥尔》强调教学活动必须注重感性、直观、必须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 洛克的《教育漫画》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 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1717 德国普鲁士王朝颁布了世界第一部义务教育法 康德第一个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教育学真正的成为一门学科的标志性事件是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现在教育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克伯屈、)教育及生活(杜威——儿童中心论)实验教学-梅伊曼《实验教育学刚要》

拉伊《实验教育学》 教育起源: 神话起源论:朱熹 生物起源论:利托尔诺、沛..西能 心理起源论:孟禄——儿童无意识的模仿 劳动起源论:米丁斯基、凯洛夫—唯物主义的思想下产生的 生活起源论:孙培青、胡德海 原始教育的特点:原始性、宗教性、无阶级性 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目标狭窄、阶级性,封闭性、机械性、科学性、彻底性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我们如何理解教育的概念 教育就是促进人的社会化和完美化的过程。通过教育,人的智慧和能力得到提高,品德得以养成,情趣爱好得以发展,精神生活得以丰富。广义的教育是一种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目的的隐秘性,导致广义教育判断的复杂性。)狭义的教育是专指学校教育,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关系:

1、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2、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

3、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教育活动的基本特性: 1 永恒性2 生产性3 历史性4 继承性5 相对独立性6 长期性7 民族性 教育目的概念 教育目的就是人们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存在着的教育活动所要取得的结果,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广义:教育的目的即培养人的总目标 狭义:主要是指学校教育的目的 教育方针教育工作的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教育方向、教育目的和教育政策,它包含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基本内容,但不是唯一内容 教育目的的功能:激励功能、指导、评价、教育的分类:以不同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倾向为依据分类 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中心,应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马斯洛、萨特)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是以社会价值为中心,根据社会需要……(涂尔干、孔德、凯兴斯泰纳、纳托普)生活本位论: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提出“教育即生活说”(杜威、斯宾塞)教育目的科学分类的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我国教育目的要求,受教育者必须在德智体美劳动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万向

2、“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3、“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教育质量标准

4、注重全名素质提高 我国教育的实现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教育 内容:五方面德智体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素质教育的特点:以人为本、突出主体精神、面向全体、关注终身发展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辨析:教育价值观不同、教育内容不同、教育方法、教育评价 第三章 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顺序性、阶段性(循序渐进)、差异性(因材施教)、不均衡性(抓关键期教育)教育影响人的发展因素:遗传、教育、环境(人的主观能动性)个体个性化:教育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中的作用、特征的发展、价值的实现。P83 个体社会化的含义:个体社会化是人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共同研究的课题。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讲,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通过自身与社会的双向互动,逐步形成社会心理丁香和社会心理模式,学会履行其社会角色,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并不断完善长期发展的过程。第四章p96 现代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 第五章:现在教师与学生 现代教师的职业特点: 复杂性、(创造性、重组性)、示范性、迟效性 现代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发展,就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装也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现代学生的基本特点: 是主体性的人、发展性的人、完整性的人、个性化的人 现代师生关系的理解:教育、心理、伦理 师生关系的内型:命令、放任、民主 特点:民主平等性、互利互惠关系、合作对话性 现代师生关系的重建: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式、爱护尊重学生 第六章 课程的分类:

一、德智体美劳动技术课程

二、正规课程 有计划的正规课程 潜在课程:无计划的并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悬缺课程 现代课程的设计取向:

1、知识中心课程设计理论

2、学习者中心课程设计理论

3、社会中心课程设计理论 现代课程的实施取向:

1、忠实取向

2、相互调适取向 现代课程的评价 含义:课程评价包括两个方面——教育过程的计划与组织的判断和学生成绩的判断,课程评价即为,依据课程实施的可能性、有效性、及教育价值、二队课程系统的各方面以及课程整体作出的价值判断过程 功能:导向、调控、管理、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总体目标、具体目标 具体目标:

1、强调全人教育,反应在课程方面,就是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的发展做出要求。

2、改革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现状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跟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教学实践改进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于集中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课程目标

是一定的教育目的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教育目的是通过具体的课程目标体现出来的

行为目标:随着课程研究领域的独立而出现的,并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课程类型

生成性目标:在教育过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不断生成的课程目标 表现性目标:强调的是学生活动过程中某种程度上表现出来的对首创性的反应,不是预定的结果。第七章

教育是指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教学与教育之间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与智育不是一个概念 教学与上课不是一个概念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巴普洛夫、华生、桑代克、斯金纳 认知主义————:布鲁纳

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两者既相互联系,也相互作用,两者是源和流的关系,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两条途径。

教育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一般教学法:讨论法、发现法、学导式教学法、讲授法、实践法 现代教学发的基本运用策略

1、注重构建系统化的教学方法

2、多元化教学方法的价值取向

3、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的多变互动

4、教学方法实验的优化提取

5、教学方法原则及其发展趋势的把握

6、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的整合 现代教学模式、布鲁纳:发现教学法

2、约翰.卡罗尔、布卢姆: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3、乔治诺咋洛夫 暗示教学模式

4、瓦.根舍因 范例教学模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1、改革、完善班级授课制、促进教学单位合理化

2、综合使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

3、个别化教学成为改革方向 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原则

教学原则是沟通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和中介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

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启发诱导、联系实际、直观性、巩固性、量力性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辅导答疑、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教学组织形式

是一种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1、个别教学:是教师分别对学生进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进

度和教学实践不作统一安排

2、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固定的班级,教师根据统一规定的课程,教学时间、教学地点对全班学生进行集体教学的一种形式,也被称作课堂教学

3、道尔顿制:能够较好地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

能力和创造才能

4、文纳特卡制:学习课程分为两部分,意识采用分科组织学生个人自

学的方式,一部分采用集体的教学方式

5、分组教学制:是一种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能力、作业、外部、学科能力、内部

6、特朗普制: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组合在一起

几种典型的教学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总结性 掌握知识与思想教育的的辨析

传授知识与思想道德教育史密不可分的,辩证统一于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是提高思想平的的基础,学生要想把思想品德的提高有助于知识掌握,但掌握了知识并不等于就提高了思想品德

1、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的掌握知识为基础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

3、防止出现单纯追求知识传授或单纯追求思想品德教育的偏差 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

知识与能力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应将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发展统一起来,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时,有效发挥其能力

1、知识的获得是能力发展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有赖于能力的发展

2、教育学中应引导学生自觉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促进其有效发展 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1、非智力因素依赖于智力因素

2、注意有效利用非智力因素,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现代教育学论强调教与学二者的辩证关系,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教师对学习起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正确对待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

1、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

2、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3、要防止出现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对教

学的基础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

下载教育学基础 期末考试重点 背诵记忆(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学基础 期末考试重点 背诵记忆(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河南大学

    教育学:是一个理性世界,里面弥散着教育思想的空气,充满着被抽象出的教育概念,被多维线条勾连出的教育关系被模式化的教育场景,被符号化的教育人物,被分解分型的教育活动和......

    333教育综合-教育学原理-重点背诵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考纲】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 人的发展涵义;人的发展特点;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

    远程教育学 期末考试重点 复习答案

    狭义远程教育:是对教师和学生在时空上相对分离,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助学为辅,教与学的行为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和媒体资源实现联系、交互和整合的各类学校或社会机构组织的教育的总......

    2017《教育学》重点知识32个记忆口诀

    2017《教育学》重点知识 32个记忆口诀 常用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性原则(循循善诱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5)因材施教 (6)课堂与生活相结合......

    八年级上册需要重点记忆背诵的名句

    八年级上册需要重点记忆背诵的名句 1、《观沧海》写观海的地点和目的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写大海,总写山岛景象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础教育改革期末考试重点(5篇模版)

    基础教育改革重点 一、名词解释(4个) 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教育学复习重点 古代中国教育最早出现地时代是 夏代 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凌节而施“,”长善而救起失“,”禁于未发”“教......

    教育学重点

    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教育不是人特有的--发过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心理起源说:教育是儿童对成人的模仿--美国孟禄;劳动起源说:教育是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与要和人的 发展的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