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诵读课教案

时间:2019-05-12 16:35: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六年级诵读课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年级诵读课教案》。

第一篇:六年级诵读课教案

六年级朗读指导学期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一)基本理念

1、课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朗读的兴趣,提高朗读技能。

2、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朗读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教育内容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

3、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二)设计思路。

朗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为基础,通过朗读一些优美的小短文、优美的诗歌,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提高朗读水平。

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综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通过朗读感悟,学生们逐渐学会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的态度。

2、通过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敢读、想读、爱读,能够做到大声朗读、由感情朗读。

3、初步了解朗读的一些技巧,学会语气轻重的变化,学会断句和停顿。

三、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 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从而整体的实现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是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社会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的主题,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同时,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锻炼学生的朗读技巧。

四、教学探究

1、什么是朗读?

朗读是朗诵别人的作品,因此在读的时候,朗读者必须尊重作者的原味。依据内容的段落、词句所包含的主旨与情感,原原本本的运用语言的技巧,以优美的节奏,高、低、轻、重、强、弱、快、慢的音调,把原作品词句的意态、语气,生动的表现出来,进而产生赏心共识的感受。朗读是一种美读,可以刺激听者的兴趣,并在情绪上引起共鸣作用。

在国语文教学中,朗读是颇重要的一门课,因为声音的优美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使学生更加了解文章内容及情意。而再一年一度的国语文比赛时,朗读也是其中一项,在教学上的重视度及分量可想而知。那么,什么是朗读呢?简单地说朗读就是以清晰响亮的声音,正确标准的国语,把语文教材(多半是别人的作品)有感情地读出来。透过朗读,可以把文字透彻地表达,使书面、静态的字句充满立体动态感,是教学的最佳示范。学生透过朗读可以增加语文的趣味性,并且学习正确的语音、语法、语调、语气...充分欣赏文学的美。朗读除了给学生示范以外,主要的目的还在辅助讲解课文,用声音把文字作最佳诠释。因此,当教师朗读时,学生必须专注看课文,以了解课文中的形、音、义,并充分掌握文章的思想、情感。

2、朗读的类型

(一)范读法:这是示范性的朗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教师读给儿童听,然后由儿童仿读。一种是由朗读得特别好的同学进行范读。范读可以读全文,也可以读一段或一句。主要是给学生示范,所以必须做到正确、清楚,流利而带有感情。齐读法:是全班或全组儿童,同时齐声朗读。因为只求齐一声调,因此往往容易变成唱读。同时,因为齐读不容易发现儿童读音的错误,因此这种方式要尽量少用。

(二)伴读法:是教师或优等生伴着儿童读,儿童可隐隐约约听出自己的毛病而有所改进。

(三)轮读法:每个儿童轮流读,这种读法有比赛的性质。低年级的课文短,可以一个小朋友读完全文后,再请另一个读。

(四)接读法:是一篇课文分由几个儿童接着读的方式。教师可指名一个儿童读,读到中途没有到一段落,再指另一个儿童接着读下去。这种读法可随时唤起儿童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

(五)领导读:是由教师或朗读得特别好的学生,带领朗读的方式。教师或优等生先读一句,或先读一小段,儿童跟着读一句或一小段。如此继续进行,直到全文读完为止。

(六)交互读:甲组读第一句,乙组读第二句,甲组再读第三句,乙组再读第四句,依次轮流,周而复始。

(七)分组读:分组、分行或分排读,并互相矫正错误。

自由读:全班同学每人同时自由地低声朗读。由于不必与别人配合,因此速度不拘,可边读边思考。

(八)指名读:由教师指名一个儿童来读,读完了一段或两段以后,另请一个同学接读。

(九)表情读:课本如为韵文,可让儿童依字句的长短,音乐的节奏,用姿势、动作、表情的方法朗读。

(十)抽签读:在全体儿童的名签中,谁被抽中,就由谁站起来 朗读。

(十一)对话读:儿童剧要用对话读,也就是分角色读,此方式较活泼而有助理解。

(十二)高低音读:甲儿童高音朗读,乙儿童低音相和。这是一种靠声音高低产生变化的方式,儿童可在兴味盎然中变化音调朗读,感觉新鲜而有趣。

3、引读

※定义:引读,就是在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文章的写作特点,在关键性的地方提点一下,引导学生朗读的一种方式。引读不同于‘领导读’或‘交互读’,‘领导读’是教师读一句,学生跟着读一句;‘交互读’是甲组读第一句,乙组读第二句。引读则要求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根据教师的提纲挈领,经过思考理解,收到口诵心传的朗读效果。

※引读的四种进行方式:

(一)提示式:如记叙文一类的课文,教师可以朗读课文每段落或句子的开头部分,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提示语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层次,以引导学生朗读。提问式教师设计一系列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这些问题,朗读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回答透过这个方式,学生可以了解课文内容,而且更容易掌握文章的表达技巧。

(二)插叙式:如诗歌一类的课文,由于语言比较精炼,不易理解,如能运用散文铺写的插叙方式引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领会其中意境。

(三)添词式:句子与句子之间,可以有因果、总分、分合、并列、递进、转折、假设等逻辑关系,文章中有些地方没有使用关联词语时,在引读的时候,便应添进去,使关系清楚显示,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四)有听众的朗读:朗读时使用别人不知的材料,考验听者理 解的程度,称为‘有听众的朗读’。这种方式一方面练习朗读,一方面训练听众。在日常生活中听比讲的机会多,听的人应该知道如何一面听一面运用思想,将别人叙述的要点和主要意义分析出来。因此,这是一种读与听并重的方法。

※有听众的朗读练习方法如下:

(A)分两组朗读:将全班学生分为两组,每组分别准备一种朗读材料(事前不让另一组知道)。朗读时,第一组朗读,第二组静听。朗读完了,教师考察听的那一组了解的程度。然后再由第二组朗读,第一组静听。

(B)个别的朗读:朗读前,将全班分成若干组,各组的每个儿童各自在课外读物中,选择一篇简短材料,上课时轮流向同组儿童宣读自己所准备的材料,然后全组共同批评讨论。

(C)表演性的朗读:选可以表演的材料,分给担任表演的儿童,令其分别担任朗读,其余儿童为听众。

如果遇到诗歌、韵文等课文,可以配合音乐课教导吟唱,藉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儿童了解中国文字声韵之美,并捕捉诗、感染诗境中的美感,用情以运声,由声以表情,提升心灵境界。

4、朗读指导,应遵照的注意事项:

朗读宜在对课文内容及生字新词有所认识之后才指导。

教师先要范读,以供儿童模仿,故教师必须注意字音声调的正确,以及语调上的抑扬顿挫。

注意儿童发音是否正确,如要纠正误读,宜在儿童全文读完之后,师生共同修正。

朗读的语调要自然,声量要合宜,少用大声齐读,以免影响隔壁班的同学上课。

朗读是一句一句地读,要扩张视音距,而非一字一字地读。要读出标点符号来,惊叹号的读法与问号有别,句号读法当然与逗号不同。要指导学生各类型句子的读法,如陈述句声调要平,疑问句声调由低而高,祈求句声调要缓,命令句收音快速,感叹句慢而沉重。

声情与文情相配合,注意文章有不同的旨趣。如雄壮的、悲哀的、激昂的、凄凉的等不同的文情,应以不同情感的语调朗读。

每次朗读的时间,应以儿童当时学习的情境来决定,最多不超过十五分钟。

儿童程度较低,或教材较难时,即使中年级,也可采用朗读指导,以提高儿童的理解。

5、朗读惯用符号

朗读符号并没有统一的规定,然而在上完上一次朗读及朗诵理论及技巧探讨的课程后,我找到朗读的惯用符号,并摘录如下:

【一】屏东师院语教系系主任黄瑞枝教授以音乐记谱符号注记,颇富创意

< 渐强。

> 渐弱。

(.拉长。

V 换气。

- 饱满有力。

﹋﹋ 波音(颤音)。

↗ 上滑。

↙ 下滑。

▽ 顿音(短促有力,富有弹跳性)。

〡 表示把词或短语分开,停顿时间很短,不换气,通常用在句子中没有标点的地方。

︿ 表示比原标点符号停顿时间再长一些,可换气也可不换气,看具体情况而定,用在有标点符号的地方。

︽ 表示较长时间停顿,可换气。

︶ 表示缩短停顿时间,或不换气连起来读,不停顿。

? 表示主要重音。

【二】国语实小在民国七十七年編著一本国语科朗读教材研究:

?轻读(弱)。

。重读(强)。

↗音调上扬。

↙音调下降。

-↓-连起来读。

﹋﹋﹋﹋﹋﹋反覆。

r r r r 分段。

....连续轻读。

。。连续重读。

────尾音拉长。

注意对比。

△△△△注意表情。

、停顿。

<<渐强。

>>渐弱。

─。─两头低,中间高。

○──○两头重,中间轻。

※快。

⊙慢。

【三】林葳葳老师所著的名家教你朗读一书中的朗读符号、表断句(但是气不可以中断)。

- 代表语音拉长,速度稍慢。

| 代表语气紧凑,速度稍快。

. 代表重读。

﹋﹋代表轻读。)代表声调高起(高调)。

(代表声调低下(低调)。

读者可以采用其中一种,或撷取各种的精华,另创一种朗读符号。最重要的是自己使用起来能得心应手,不易产生错误就可以。

6、朗读 的 技 巧

停顿

通常不管是说话或朗读很自然都要换气,就是话与话之间的停顿时间。此停顿不只是生理上的需要,也可用来表情达意,使听话的人更能领略说话者或朗读者的意思。

停顿时间的长短与段落、句子与标点符号都有关连。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停顿时间最长,接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而标点停顿的时间则较短。以标点符号来说,又因符号不同而停顿的时间也跟着改变。速度

文章的体裁和内容影响朗读的速度,通常表现高兴、紧张、害怕、激动、愤怒等内容时速度较快,悲伤、失望、生病、哭泣等内容的速度较慢。

轻重

因为重读的字词不同,感觉所强调的重点就不一样,重音用得适切,可以使语句的意思更加鲜明,而表达不同的意义。升降

升降

指的是语句里的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语句里有了这些变化,才会有动听的语调。所谓声音的高低升降就是抑、扬、顿、挫的搭配。搭配得宜,节奏感好,词句就富有音乐的美感。句调的升降变 化,虽是对整句说的,但是一句话句调特别显著的变化,却是表现在最末一个音节上。一般句调有四种变化:

高升调:前低后高,语气上扬,表示鼓励、号召、反问、申诉等感情。

降抑调:前高后低,语气降低,表示果敢、坚决、自信、赞扬等感情。

平直调:整句语句平直舒缓,没有明显的高低变化,表示悲痛、冷淡、庄严等感情,一般的叙述或说明也用平直调。

曲折调:句子的高低,有曲折变化。一般开始和结尾,声音都比较低,中间声音升高,表示惊讶、怀疑、讽刺、双关等复杂的感情。

第一节

备时:

授时: 教学内容:《假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教师的职业崇高而美好,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好诗歌,读出对老师的赞美和感谢。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范读、小组读、男女分角色读、个人读的方法依次进行练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老师的辛劳,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能够抑扬顿挫的朗读好诗歌,读出对老师的赞美和感谢。教学准备:配套光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 同学们,是啊,是老师指导我们握笔写字,是老师教会我们读书、写作,是老师教育我们怎样做人,是老师把我们从一个无知的孩童教育成一个懂礼貌有知识的好学生。老师为我们付出了多少,在这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让我们给老师送去一份心中的祝福吧。

二、练读诗歌

教师节就快要到了,大家认真把这首诗歌朗读好,这就是给老师最好的礼物了。让我们用心读吧!

1、听配套光盘上的范读。边听边作好记录。

仔细听范读,用特殊的符号标记出重读轻读、语速的快慢以及感情的强弱,另外标记出哪里是男生读,哪里是女生读。

重读的地方:假如

轻读的地方:啊

悄悄的轻轻的2、小组练读。

(1)大家在小组组长的带领下开始练读,遇到困难找老师。(2)读出对老师的赞美和感谢。

3、男女分开来读。

(1)读之前,先来强调男女所读的段落或者句子的不同。(2)开始练读。

4、抽生上来读。(鼓励学生,增加自信)

三、总结评论。

四、收集有关赞美教师的诗歌。教学反思:

第二节

备时: 授时: 教学内容:《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古诗。

过程与方法:采用指名读、分组读、男女轮流读等不同的形式朗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古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教学重、难点:

能够有节奏的读出诗歌,抒发诗歌表达的情感。教学准备:配套光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进行小小古诗诵读会,看看哪个同学能够有感情的 朗读出来。

二、自由练读。

1、自己朗读古诗,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古诗。

2、同桌互相练读,进一步做到正确朗读。

3、指名读,集体订正。

三、指导朗读

杜甫和陆游都都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这两首诗都是他们爱国的表现,所以我们要读出他们的爱国之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示儿 剑外忽传收蓟北,死去/元知/万事/空,初闻涕泪满衣裳。但悲/不见/九州/同。却看妻子愁何在,王师/北定/中原/日,漫卷诗书喜欲狂。家祭/无忘/告/乃翁。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四、教师范读,学生练习读。

1、教师范读。

2、教师带读。

3、学生轮流读,教师指导读。

五、自我展示读。

六、总结。

齐读。

教学反思:

第三节

备时: 授时: 教学内容:《兵车行 》

教学目标:

诵读课文,感受诗人的情怀。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诵读。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尊重生命,关注社会的情怀。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领略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古诗《兵车行》,体会诗中悲怆而震撼人心的历史场面吧。

二、目标展示。

诵读课文,感受诗人的情怀。

三、目标分解,课文诵读。目标一:识读。

1、学生共同商讨,借助工具书解决诗中字词,并能正确断句。

2、一生读,同学们评价,指出优缺点,教师做些强调。目标二:通读。

1、继续朗读,注意连贯,流畅。有意识地向感情上靠拢。

2、同学诵读,同学们评价。全体同学齐读。目标三:听读。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句子是叙事性的,哪些句子是抒情性的,分别怎样读?

2、带着问题听录音,适当做些记录。目标四:悟读。

1、我们被名家的阅读带入了历史,眼前似乎呈现出了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画面。引导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a、诗中哪句话点明了战争的原因? 开头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场景?

b、人们对战争的态度如何?战争给社会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 c、诗中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2、找同学结合录音和自己的揣摩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四、总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只有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领悟作者的情怀,才能读出滋味,读出快乐。教学反思:

第四节

备时:

授时: 教学内容:《风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境。过程与方法: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激发续写诗歌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诗清新的语句,感悟诗人灵动的思绪。教学重、难点:

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自然现象中的风给你是什么的印象? 学生自由说说。

师:那么在诗人笔下的风和你的印象一样吗?就让我们快去读一读吧。

二、练习朗读。

1、自己朗读诗歌,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练读,进一步做到正确朗读,互相交流朗读技巧。

3、指名读,集体订正。

三、指导朗读。轻读:风儿/在哪里?

你不知道,我不知道。重读:你看,树梢轻轻地摆动,....... 你看,湖面泛起了碧波,.......

四、学生再次练读。

小组合作,练习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五、展示读。

进行小组朗读赛。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六、总结评议。教学反思:

第五节

备时:

授时: 教学内容:《秋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色,读出对秋天的咱们和喜爱。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现代诗的意象美和韵律美。

过程与方法:用听范读、小组读、台前朗诵的方式练习。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秋天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教学重点:

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色,读出对秋天的咱们和喜爱。初步感受现代诗的意象美和韵律美。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激趣:同学们,一年四季,季节更替,转眼,又到了秋天。秋天是硕果累累、流光溢彩的季节,让我们跟着诗人王宜振的脚步,一起到田野里去感受明丽的秋天吧!

2、(配套光盘展示秋景)教师范读全诗。

3、学生自由谈:看了秋景,听了写秋的诗,你对秋天有了怎样的印象呢?

二、练读

1、这么美的景色,每个人都那么热爱它,为了表示对它的喜爱,让我们尽情的朗读吧!

2、再听范读,整体感知诗歌的韵味。并标上重读轻读、语速的记号。

3、小组练读,读出诗的韵味,读出对秋天的咱们和喜爱。

4、“小小朗诵家”,抽生上台朗读,要给予孩子们及时的鼓励和帮助。

三、集体朗读

1、师先范读

2、生整体读

3、评价

四、作业:积累秋天的诗歌。教学反思:

第六节

备时:

授时: 教学内容:《轮椅上的霍金》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了解霍金是一位非凡的科学家,也是一位生活强者,教育学生学习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伟大人格。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搜集资料。

二、观察表达,感悟形象。

1、展示霍金的有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抓住这些图片的共同特征,描述人物形象。

2、对照课文,找出课文描写人物形象的有关语句,进行朗读,理 解“标志性形象”的含义,加深对人物战胜疾病的英雄形象的感受。

三、初读感知。

1、播放光盘范读:学生认真听读课文,然后自由读,要求读正确。

2、朗读思考;哪些自然段讲的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可以合并起来。

3、学生默读思考,同桌交流。

4、指名说说全文共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师适当点拨。请学生概括出全文主要内容

二、比较阅读,品味语言

1、投影出示材料,比较阅读。

出示配读材料:“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解开了宇宙之迷” 出示课文:虽然,他的身体一点也没有离开过轮椅,„„非常美的科学的宇宙模型。

2、朗读比较

3、交流感受。同样是介绍霍金的科学研究及其业绩,课文以丰富的想象,“再现“了霍金进行科学探索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霍金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

四、感受魅力。复述故事。教学反思:

第七节

备时:

授时:

教学内容:《成语故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故事所表达的意思。过程与方法: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加深对故事的理解,激发讲故事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故事的语句,感悟故事灵动的思绪。教学重、难点:

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从小到大我们读的故事成千上万了。你能给大家简单说说你记忆中听过的故事吗?

(学生自由说说)

师: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快去读一读文中的三则《成语故事》吧。

二、练习朗读。

1、自己朗读故事,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同桌互相练读,进一步做到正确朗读,互相交流朗读技巧。

3、指名读,集体订正。

三、指导朗读。

四、学生再次练读。

小组合作,练习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五、展示读。

进行小组朗读赛。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六、总结评议。教学反思:

第八节

备时:

授时:

教学内容:《伊索寓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故事所表达的意思。过程与方法: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加深对故事的理解,激发讲故事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故事的语句,感悟故事灵动的思绪。教学重、难点:

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成语故事中蕴涵着一定的意义,今天我们来看看伊索寓言会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

师: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快去读一读吧,请同学们在《伊索寓言》两则小故事中任意选一则读读吧。

二、练习朗读。

1、自己朗读故事,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同桌互相练读,进一步做到正确朗读,互相交流朗读技巧。

3、指名读,集体订正。

三、指导朗读。

四、学生再次练读。小组合作,练习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五、表演读,进行个人朗读赛。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六、总结评议。

第九节

备时:

授时:

教学内容:《幸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朗读诗歌,做到正确朗读。体会诗文的优美。过程与方法: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集体读等形式掌握诗歌练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世界的绚丽色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孩子们,大自然是一本蕴涵着丰富知识的课本,在其中我们会尝到无尽的乐趣,就让我们去体会其中的幸福吧。

二、练习朗读。

1、自己朗读诗歌,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练读,进一步做到正确朗读。

3、指名读,集体订正。

三、教师指导朗读,集体交流朗读。

1、分节指导朗读,教师范读,学生模仿读。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男、女赛读,教师及时评价。

4、分组轮流读。

四、练习读。

自由组合练习朗读,可以采用不同形式的读。

五、朗读表演。

请各小组上台来表演朗读,其他小组做评委,共同学习,提高朗读。

六、小结。

第十节

备时:

授时:

教学内容:《诵读古典精华》

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古典精华诗词,提高诵读水平。丰富学生的古诗收集材料。教学重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教学过程:

一、导言。

二、诗词赏析。

1、学生分小组交流课前个人所写的赏析作品。

2、由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上讲台演讲。

三、朗读欣赏。

1、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歌大声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2、指名朗读。

四、名曲演唱。

1、学生演唱《满江红》、《水调歌头》、《虞美人》等歌曲。

2、由学生将诗词填进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中,目的是加强诗歌的记忆,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欣赏音乐歌曲《悯农》、《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明白谱曲 必须根据诗词的内容和感情。

五、作品展示。

介绍学习园地中所展示的同学们创作的书法、绘画和诗歌赏析作品,小结同学们一年的学习收获。

六、小组擂台,背诵比拼。

七、结束。全班齐背《千字文》。

第十一节

备时:

授时: 教学内容:《风的祈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境。过程与方法: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激发续写诗歌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诗清新的语句,感悟诗人灵动的思绪。教学重、难点: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自然现象中的风给你是什么的印象? 学生自由说说。

师:那么在诗人笔下的风和你的印象一样吗?就让我们快去读一读吧。

二、练习朗读。

1、自己朗读诗歌,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练读,进一步做到正确朗读,互相交流朗读技巧。

3、指名读,集体订正。

三、指导朗读。轻读:风儿/在哪里?

你不知道,我不知道。重读:你看,树梢轻轻地摆动,....... 你看,湖面泛起了碧波,.......

四、学生再次练读。

小组合作,练习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五、展示读。

进行小组朗读赛。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六、总结评议。

第十二节

备时:

授时: 教学内容:《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2、感受诗中秋天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的这首诗《夜书所见》。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拓展延伸

搜集描写秋天的诗句。

第十三节

备时:

授时:

教学内容:祖国风光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古诗。

2、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教学重、难点: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引的不少诗人墨客写出了流芳千古的诗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望天门山〉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诗句。1、师范读,学生评一评。2、学生练读,互评。3、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三、精读课文,理解古诗

1、复习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读诗句,悟诗意)

2、分组合作学习古诗,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问题与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可动笔记一记,方便在班上交流解决。

3、学生汇报所得所感所疑。

四、回读全诗,感受意境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五、熟读成诵,强化记忆

1、自己背诵。

2、同桌比赛背。

3、带有动作表演背诵。

六、拓展延伸

搜集其他的有关祖国风光的古诗

第十四节

备时:

授时:

教学内容:祖国风光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背诵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索、想象、创新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谁的一首诗,你能勇敢地站起来朗诵给大家听吗?你能说说这几首诗描写的什么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宋代著名的诗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怎么样?(好)

(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集体朗读。

三、理解诗句,进入意境。

1、读了那么多遍,谁来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4、感受祖国的美好风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熟读成诵,感悟升华

1、自己背诵。

2、同桌比赛背。

3、开火车背诵。

五、拓展延伸

课后继续搜集有关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

第十五节

备时:

授时: 教学内容:《名句诵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诵读经典文化(诗句、名人名言、谚语),陶冶学生情操、加强学生人文修养。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祖国的经典文化,不但包括古诗词还有名人名言和谚语。今天我们来诵读名人名言和谚语。

二、初读名句,整体感知

1、出示名人名言。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读。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列宁)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泽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宋庆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三、细读名言,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句中含义。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四、出示谚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绳在细处断,冰在薄处裂。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1、自己读一读。

2、教师范读。

3、抽生读。

五、诵读名句,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名人名言和谚语。

2、带有感情地诵读。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祖国文字灿烂辉煌,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要注意积累和运用。

第十六节

备时:

授时: 教学内容:《雪花飞舞》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2、感受诗中冬天的景色。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集体背一背上节课学习的古诗。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冬天的古诗。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唐·白居易《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2、描写冬天景物的诗句。

冬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梅——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赴鼻香。冬景——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让我们大声诵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并把它写下来。

第十七节

备时:

授时: 教学内容:《数字魅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古诗。

2、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数字在古诗中的魅力。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不知同学们发现没有,在古诗中有不少数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带有数字的古诗。

李白《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诗句。

1、师范读,学生评一评。

2、学生练读,互评。

3、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三、精读课文,理解古诗

1、复习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读诗句,悟诗意)

2、分组合作学习古诗,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问题与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可动笔记一记,方便在班上交流解决。

3、学生汇报所得所感所疑。

四、回读全诗,感受意境

1.自由读诗。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五、熟读成诵,强化记忆

1、自己背诵。

2、同桌比赛背。

3、带有动作表演背诵。

六、拓展延伸

搜集其他的含有数字的古诗。

第十八节

备时:

授时: 教学内容:《畅游诗海》 教学目标:

1、诵读已学过的近30首古诗。通过一系列兴趣活动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诵读兴趣。

2、体会古诗词用词的奇妙之处,激发研究古诗词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堂。

同学们,我们已经会背近30首古诗,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到〈诗的海洋〉去畅游一番,好不好?

二、畅游诗乐园

1、看谁反应快

规则: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给出一组古诗词共10首,本组的同学在1分钟内要根据题目背诵出古诗,每背出一首得10分,若全部背出加20分。要求小组成员每人至少背一首。

2、配画诵诗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古诗画面,有感情地吟诵古诗。②组织学生评价:谁朗诵的最好听,为什么?

③评出诵读得最好的一个同学领诵古诗。

3、你说我猜

给出学过的古诗词题目或诗人的名字或诗句。每小组派两名代表到台前,并根据本组同学的叙述猜词句。每组答题时间1分钟。每答对一道题得10分。

4、四季漫游

学生根据给出的画面猜出是哪个季节?然后说出描写这个季节的古诗。

5、评出冠军队。

四、课堂小结

古诗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节奏优美,更重要的是诗中所蕴涵的道理,给我们以启迪。

第二篇:六年级诵读指导课教案

六年级诵读指导课教案——《乡愁》

一、教学目标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入其境,得其情,体验乡愁的情感,理解游子对祖**亲的深深思念,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亲人的情感。.学习诗歌选择平凡而丰富的意象递进组合,来概括诗人坎坷的生活经历和对家乡的绵绵思念的手法。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 .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营造思乡怀远的氛围。.故乡是生养我们的地方,是每个人的生命之源,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当我们为生存,为理想离开家乡、漂泊异地时,浓浓的思乡情便凝聚成挥洒不去的乡愁。中国幅员广阔,而且历来就有 “ 安土重迁 ” 的传统观念,所以乡愁就成了我国诗歌中一个历久常新的永恒主题。.请大家伴乐轻声读一遍《静夜思》。

(二)赏析《乡愁》 .我们不妨走进《乡愁》诗中,看看诗人在什么情形下想念家乡,看看故乡在诗人眼中又是什么。

(1)细细品读《乡愁》,先伴乐轻声自由吟诵,然后思考如下问题:

① 欣赏《乡愁》,你心中会涌起什么样的情感体验 ?(自由回答,不取标准答案)② 在诗人心中,乡愁是什么形象 ?

(三)练习配乐朗诵

1、学生自由练习

2、教师范读

3、小组推荐代表

4、全体诵读诗歌

(四)本课总结

六年级诵读指导课教案《成语故事》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成语故事,提高学生学好成语故事的兴趣和信心。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成语故事,使学生初步掌握成语的特点及成语故事的阅读方法。3.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过程:

一、同学们,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你积累了哪些成语呢?(指名回答)

二、同学们积累的成语真多!成语是我们中国特有的词语,用简短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涵。成语背后还有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呢。(板书:故事)“牛角挂书”这个成语,那这个成语后面又有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一起打开书看看吧!(板书:牛角挂书)(引导学生利用目录在成语故事书中找到“牛角挂书”的故事。)

三、阅读牛角挂书故事

1.师范读故事,要求学生认真听,边听边划出好的词语、句子。2.交流好词好句。3.学生自主读故事,(1)读通全文,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说说故事的内容,想想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交流故事内容。

(1)隋代襄阳人李密是怎样读书的?(2)从这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5.再次阅读故事,说说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四、小结: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读了《牛角挂书》这个故事,收获可真多。咱们一起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读这个故事的。老师把这些读书方法编成了一首儿歌——出示《读书方法歌》:

打开书籍看目录,找到故事开始读。

一读,读读通,二读,知内容,三读,有感受。读后记下好词语,积少成多有好处。

五、自主去读《成语故事》这本书。

六年级诵读指导课教案《梅》

诵读目标

1、懂得梅花的象征意义,理解腊梅精神与爷爷精神的相似之处;

2、体会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与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爷爷的敬佩和怀念之情。

诵读重点

感受梅花外形和精神的特点与爷爷品格的内在联系。

诵读方法

朗读——感悟——欣赏——品析

诵读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古代诗歌王国里,异彩纷呈,留下了许多有关松、竹、梅的诗词名句,请同学们说说有关“松竹梅”的诗词名句。

老师收集了几句有关咏梅的诗句,请同学们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投影)

如:《卜算子·咏梅》借梅花的悲惨遭遇,比喻自己报国无门、屡受排挤的心境。

其实,不仅古人爱梅花、咏梅花、赞梅花,现代人也对梅花有所偏爱,如:胡文写的《梅》。

二、自学自测:(自主学习文本,完成自测作业)

1、注音(投影)

磬 口 跛 着 伫立 朔风 破蕾怒放

.....钦 佩 贮上 肆无忌惮 沁人心脾 争妍斗艳 .....

2、读课文思考:(投影)

画出文中的梅花形象。

文中“梅”与爷爷的外形相似点是什么? 你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想表达怎样的感情?

爷爷有哪些品格值得你敬佩。

三、互学互助:(小组合作探究,课堂展示成果)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第五段梅花绽放的环境。

寒风呼号 大雪纷纷 气候恶劣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一句欣赏性的话:(投影)我欣赏梅花的(外形、品格、精神等),你瞧,它。

3、梅的精神、品格——严冬时:凛然开放、坚强不屈;暖春中: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这些都令人感动不已,让我们通过朗读再一次地感受梅的精神品格的不同凡响。

4、本文究竟是写梅还是写爷爷?如果是写爷爷为何以“梅”题?

(投影)写爷爷,本文立意独特,以梅喻人,因此以梅为题。这是象征的写法,通过托意于物,借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事物或思想感情。

5、阅读“我多想飞回故乡小院,看一看我的腊梅树,给爷爷的坟上捧上几枝腊梅花啊。”

思考:为什么“我”想飞回故乡小院,给爷爷的坟上捧上几枝腊梅花?“飞”与“捧”各有什么表达效果?

四、导学导练:(巩固拓展延伸,点拨诱导深入)

1、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同学们分组找出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分析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

析:更好突出梅花外在与内在美。

2、有些记者知道爷爷是老红军,但不知他为什么他只带一株腊梅回到故乡,请摹拟记者采访老红军。(一人扮作老红军,其他人做记者。)

例:记者:“您就是曾在大巴上战斗过十几年的老红军吗?”

爷爷:“是的。

记者:“你为什么不愿留在城里,而到乡下?”

爷爷:“俗话说‘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狗屋’,我很想念自己的家乡。”

3、情境:如若作者捧上了几枝腊梅花来到了爷爷的坟前,会对九泉之下的爷爷谈些什么心里话?

4、文中的爷爷有哪些精神,谈谈你对这种精神的看法?你认为在今天还需要爷爷这种精神吗?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抓住腊梅外形和精神的描写,突出了爷爷的高大形象,梅、人相互映衬,浑然一体,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爷爷的敬佩和怀念之情。

诵读教案《牡丹的拒绝》

【诵读目标】

1、体会和学习牡丹的个性美和品位美.理解感悟文中深刻的意蕴。

2、帮助学生欣赏本文巧妙的构思理解本文的深刻内涵。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诵读重点】

1、体味牡丹的个性之美,高贵之美,品味之美。

2、作者以牡丹的拒绝说明人的高贵不在于富丽而在于品位的深刻寓意。【诵读难点】

1、体会本文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的写法。

2、练习拓展学生的思维,形成良好的道德评价标准。【诵读过程】

一、导入: 牡丹是花中之王,人们用国色天香来赞颂它。牡丹一直被中国人视为富贵、吉祥、幸福、繁荣的象征,它是文人画士笔下绝佳的题材。北宋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到:“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可见一般人都很爱牡丹。首先请同学们欣赏几幅艳美的《牡丹图》)。俗话说:“洛阳牡丹甲天下”,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洛阳欣赏牡丹之美吧。

二、赏析课文巧妙构思和深刻的意蕴。

(一)教师诵读课文(1—7段)学生讨论总结

1、题目好在哪里呢?

2、人们为什么喜爱牡丹?

3、作者开头如何来写牡丹的美?

4、但人们为什么偏偏从四面八方赶到洛阳观看牡丹呢?

(二)请两个学生用简短的话复述第二部分和第二部分。师生共同探究 牡丹究竟为什么拒绝绽放呢?

(三)学生分组讨论:

1.作者认为牡丹不应作为“富贵”膜拜,而应作为“高贵”来颂扬,其原因是什么? 2.通过上面的讨论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牡丹具有怎样的品质?

三、总结主题。

《牡丹的拒绝》是当代著名女作家张抗抗的一篇优美的散文。作品没有像众多描写牡丹的作品那样一味赞美牡丹的雍容华贵、绚丽多姿,而是独辟蹊径,通过对牡丹花开花落的描写,着力赞美牡丹的拒绝,赞扬牡丹不慕虚华、对生命执着追求的精神。

四、深化主题 现实教育。

作者由牡丹的个性品质展开联想,歌颂了具有这种品质的人士。请同学们展开联想,你认为哪些人具有牡丹这样的个性品质?

诵读指导课教案《走吧!到春天去》

一、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体会散文语言的魅力。

2、感悟“追寻快乐的美好”的主题。

3、赏析作者“追寻春天,感悟春天,热爱春天”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散文语言的魅力,领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追忆快乐时透露的忧思。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方法:引导 探究 合作

六、教学流程:

(一)导入文本,走进春天。

出示一组有关春天的图画、文字来表达春天的美好 人生需要春天,人生需要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

(二)初读文本,感知春天。

1、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速读全文,完成: 检查字词。(指名读,齐读。)香椿树不绝如缕 微醺 田埂 跋涉

2、感知文章

(1)作者为什么要到春天去? 感受春天的美好,追寻快乐

(2)春天的美好表现在何处?带给我哪些快乐呢? 自然之趣(结合文章第2段)-欣赏春天的情趣而快乐 追忆之乐(结合文章第3段)-享受童年的快乐

(3)很久以后,我发现了春光有何不同?流露出了怎样的情感? 成为无法企及的向往

不是真正的春光(被禁锢 人为化)流露了对城市生活的担忧

(4)品味文末“走吧!到春天去”的意味。呼唤现代的都市人去追寻属于自己的真正的快乐。

(三)再读文本,品味春天。

1、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师生讨论)

(1)“满桌阳光,立刻牵起一莲绿影”中“牵”字之妙。一个“牵”字仿佛让人看到“绿”正随作者笔迹一丝丝流出。

(2)“我当然要在麦子上打滚喽”、“春天这么美,我当然要逃学喽”两句中“喽”的表达效果。

既写出对春天的喜爱,也表现出一丝调皮与活泼,饶有兴趣。

(3)“那些草木慢慢抽出的叶子,就是安慰的手臂啊!”一句中“安慰的手臂”有何韵味?

比喻、拟人手法—快乐会让人为之倾情。

2、放声朗读,感受作品语言美。

(四)拓展文本,感悟春天。

1、大自然的春天、美好本属于每个人,快乐的时光本从中来,然而现如今的都市人却人为隔开自身与自然的联系,让自己远离自然春天的同时,也远离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

学生齐读第4自然段,谈谈读完后的感受认识。

师出示《明天不封阳台》《都市精灵》的相关语段比较认识。交流讨论。

2、讨论:现代的都市人应怎样走进春天呢? 生各抒己见

归纳:亲近春天,融于春天 不人为阻隔与春天的联系 多聆听春天的消息

3、再次出示春天的美好图画 融于其中,其乐融融

(五)结束语: 走吧!到春天去。

让我们聆听春的消息,追忆童年时的美好; 让我们走出都市高楼,投入春天的怀抱; 让我们欣赏春的美景,体会那份快乐的时光吧!诵读指导课教案《走近李清照》

活动目标

1.整体感知李清照,了解李清照以靖康之难为界,词风的前后变化。2.把握李清照词透过细微意象抒发情感的方法。3.体会词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学习活动重点:

了解李清照,以词句的赏析来感受李清照词作中抒发的情感,研习《乱世中的美神》。

学习活动课时安排:一课时 活动流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学生吟诵出李清照的词作或名句。2.简介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宰相的儿子,著名的金石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二、欣赏词作

(一)前期词作选读

1.配乐诵读《如梦令》《醉花阴》,说说你所喜爱的语句。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讨论:两首词中,哪些细微的描写抒写了女词人的闺思情愁? 3.赏析: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学生交流。(2)名家评析:

“绿肥红瘦”,人工天巧,可称绝唱。——清·王士稹

一片伤心,缠绵凄咽,世徒赏其“绿肥红瘦”一语。——清·陈廷焯 词内“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又“天还知道,和天也瘦”,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瘦”字俱妙。——明·王世贞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只三句绝佳。——宋·陆德夫(3)教师评点:

一语“绿肥红瘦”既形象又新颖。绿意盎然,花瘦揪心。一个“瘦”字将惜春之情表达得酣畅淋漓,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对美好事物的深切关怀。难怪清朝王士稹称赞道:人工天巧,可称绝唱。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创造出一个凄清的深秋怀人的境界。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比二者之神,而非在形体。可见,人比黄花瘦,取譬精当,巧传神韵,暗送情思,内蕴深远,令人叹服。

4.小结:

由于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越,家庭幸福,所以前期作品大多都写一些闺中情思、少女情怀、山水美景及思念丈夫的离情别绪。

前期风格:清丽婉转。

(二)后期词作选读 1.视频欣赏:《李清照》。2.指名朗诵:《声声慢》。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教师简析:

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觉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4.指名朗诵:《武陵春》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5.思考回答:

(1)找出词中能直接反应作者感情特征的句子。

(2)词的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说这样写对全词思想感情表达的好处。

明确:写“愁”之重连小舟也载不动,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比喻新颖而奇巧。

6.背景归纳:

国破、家亡、夫死、人已黄昏。

三、走近易安 1.词风、愁情:

前期:清丽婉转--闲愁、离愁

后期:沉郁凄苦--国恨家愁、浓愁、哀愁 2.后人评价:

请同学们列举后人对李清照的评价之语:

沈去矜:“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四库提要》:“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故不得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郭沫若为“李清照纪念堂”题写的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3.今人作品:

《乱世中的美神》(梁衡)研读——

(1)作者将李清照称为“乱世中的美神”,她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讨论,明确:

①平民之身念国家大事,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对待一切决不凑合;②追求人格的超俗;③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不尽的词作珍品。(2)文章开篇写道:“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同学们,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呢?

讨论,明确:

在封建社会,作为女人,她们依附于男人而存在,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正由于这两方面的矛盾,她只能生活在孤独与悲哀之中,这就是李清照的悲剧。

(3)大量引用是本文的特色之一,同学们能说一说文中引用陆游和王维诗句的作用吗?

讨论,明确:

引用陆游诗句的作用在于借陆游的愤怒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交代了李清照生活的社会背景;引用王维的诗句在于赞美李清照如“松间明月,石上清泉”般的超俗人格,表现她的人格之美。

(4)文中说,“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在清照诗作面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你赞同这一观点吗?

讨论,明确:

赞同:①在写作的主题上,离情闺怨类诗词写的都是男女相思;李清照的词作往往表现的是女词人在国难当头的困境里的愁思。②在诗词的格调上,离情闺怨类诗词表现的都是狭隘的个人愁绪;李清照的诗词往往表现出关心国家兴亡,坚守操守的大志。③在艺术风格上,离情闺怨类诗词往往滥用感情,手法粗劣;李清照的诗词含蓄蕴藉,给人以美的享受。

不赞同:①“无数”“粪土”等说法太绝对;②高于或相当于李诗者不乏其人,例如柳永等;③诗作风格、内容等应该丰富多彩,不拘一格。

诵读指导课教案《黄河颂》

一、欣赏:让我们静静地听。《黄河大合唱》第七章《保卫黄河》片段(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使学生很快进入到了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中,为下面的朗诵读蓄势。)

二、诵读:让我们琅琅地诵读。

学习这首诗歌,我们首先要学会朗读,像诗人一样热情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呢? 师生共议,得出。如:

a.把握诗词的节奏、重音。(语调激昂、感情豪迈。);b时代背景的把握 ; c对诗词语言的品味 ; d调节自己的感情。„„(帮助学生回忆巩固老师曾做过的诵读指导知识)

1、老师配乐范诵读(《黄河钢琴协奏曲》),生作批注。

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无论在哪个时代,黄河都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诗人光未然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站在高山之巅,代表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我们来一起吟诵诗作,感受那澎湃激昂的黄河情、爱国心。

首先听老师诵读,同学们将你听到的语气旁批到书上。听完后,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节,说一说应怎样诵读。

例:生:我觉得“伟大而又坚强!”应重读,因为这个词开门见山的表现了黄河的特点。

生:我觉得“望黄河滚滚”中的“望”应读重音,因为它统领了下面九句话。生:我觉得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这几个部分是在歌颂黄河。„„

师对同学们的说法予以肯定,要求每一位同学在表达自己的朗读见解后都做能大声朗诵一下。

(教师激情澎湃的配乐范诵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都能放得开,大胆、激情的诵读,感受到了黄河一泻千里的气势、伟大而坚强的民族精神,达到了诵读教学和德育渗透的有机融合)。

2、学生自由诵读,合作朗诵(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

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的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3、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最佳朗诵读组合,予以鼓励。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诵读提示::

①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②“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不妨越读越激昂,以表现的黄河的气势。

③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④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三、品析:让我们细细地品读

我们学诗要读出诗的气势,读出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我们还要更深刻地领会诗的内涵,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全文各部分,理清结构,品味语言。其间穿插齐读、小组读、个别读等朗读形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分成两组分别自由诵读望黄河、颂黄河两部分,用“我喜欢本诗中的”“ ” 一句(词),因为这一句(词)写出了(表达了)(表现),并做表情诵读。

四、师生合作配乐朗诵:

师读朗诵词、女生读绘黄河、男生读颂黄河、齐读尾声。

(配乐《黄河钢琴协奏曲》,播放黄河视频,在画面、乐曲声中,进一步感受黄河勇往直前的气魄、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的朗诵读水平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又有了大幅提高,可谓是声情并茂。)

五、颂扬:让我们美美地说

学习黄河的伟大与坚强,号召中华儿女奋起抗争,这确实是作者的心声,读到这,我们都会热血沸腾,并将保卫祖国作为至高的誓言,下面让我们也来高声赞美黄河吧!(啊!黄河!我爱你!爱你的!爱你的!爱你的!)(请学生高声朗读自己所写的句子,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诵读指导课教案《匆匆》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3、通过品读赏析,感受课文的语言文字的美。教学流程

一、名言导入课文,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同学们,你们一定积累了不少的名言,今天,咱们就来比试比试,看谁的记性好,谁来说说有关时间的名言?

2、从这些名言中,你们可以感受到什么?

3、是啊,每个人都在感慨时间太少了,太快了,老师也想起了一句关于时间的名言,有感情朗诵“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能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吗?”这句名言就是作家朱自清在一篇关于时间的散文《匆匆》中写到的。

二、初读赏读,激活学生情绪

1、今天,我们就要去学习朱自清笔下的《匆匆》,去看看他笔下的时间是什么样的?去感受作者那敏感的心。请你们静静地闭上眼睛,进入松弛的状态,回想过去一些美好的事情,做深呼吸运动,放松全身的肌肉。(听教师配乐朗读课文)

2、读完后静呆半分钟,让学生回味体会,师板演几个重点字词:涔、潸、裸、徘徊„„

3、默读课文,整体感悟,想一想(出示投影)

a.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b.课文中作者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C.对这个问题,作者有没有作出回答?如果有,请找出答案。

三、品读、赏析、读中悟情

1、教师:《匆匆》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描述下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中有很多语句值得我们品析和深思。

2、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找出含义深刻的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向同学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3、学生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并准备发言。教师从以下几方面引导:

(1)品读叠词和短句的妙用。如叠词的应用:匆匆、默默、斜斜、白白、茫茫然、赤裸裸、轻轻悄悄、伶伶俐俐,这些词用得巧妙,细致入微地刻画时间的踪迹,表达作者的无奈之情。“去的尽管去了,来着尽管来着;去来的时间又是怎样的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这些句子都是短句,简朴、轻灵,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的轻巧、婉转,越读越爱读。

(2)品读各种修辞手法寄寓的含义。排比:“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写出了时间的流逝;拟人:“时间能„跨‟能„飞‟”,读起来倍感亲切。说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如薄雾”、“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这是用了比喻的手法,借此写出时光匆匆,表达作者无奈惋惜以及要珍惜时间的心态。

(3)品读文中精彩句段。“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个排比句具体写出了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的。“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引导学生注意这个前后照应的设问句,体会它的好处,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回答这个问题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4)注重引导学生在品析过程中诵读文章,力求达到“读读品品,品品读读”的教学氛围。

四、诵读、积累优美句子

1、这篇文章精妙的词语、精美的句子比比皆是,值得我们学习。

2、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品析以及自己的认识,找出文中你认为写的好的语句,把自己的感情融于朗读之中,然后记忆,看谁记得多记得快。

3、交流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2)背一背你喜欢的句子。

4、配乐轻声齐读。教师随着文章的情感掌握音乐的音量大小。

五、延读,从课文内容想开去

1、学生学完课文后,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时间的体验来谈谈感受,可以从一首诗谈起,或从名人名言谈起,或从一件事谈起,各抒己见。

2、课外延伸:

(1)引导学生走近朱自清,去读朱自清的散文,如:《荷塘月色》、《春》、《背影》等,让学生感受作家语言文字的优美,提高写作能力。

(2)阅读有关时间宝贵的诗词、文章、名人名言。

诵读指导教案——爱国诗篇对比诵读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受到心灵的熏陶。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尝试通过诗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1.出示“醉”的篆书体。

2.仔细观察,放飞思想,你想到了什么?

3.是呀,我为什么写“醉”呢?(出示《题临安邸》范读)

(此环节是抓住古诗的要旨,通过对“醉”字观察.思考提出问题,为初步解读古诗提出要求。)二.通读全诗,初步了解。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意,可以进行交流。A学生自由读诗,理解,交流。

B进行简单汇报,及时评价。(指导熏.邸的书写)过渡:通过读.交流就基本掌握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但你们了解这首诗所描述的朝代背景吗?(请同学回答,教师补充。)

2.了解宋朝历史。(北宋末期,金兵入侵,俘虏了最后两位皇帝,北方大片国土沦陷金人之手,当地百姓受尽煎熬,然而一些达官贵人仓皇出逃到临安(现在的浙江杭州),成立以赵构为皇帝的皇权政府,历史上称之为南宋。然而他们并没有吸取北宋灭亡的教训,整日花天酒地,游山玩水,不思进取,陶醉在一时的幸福之中,作者林升就是在这么一个背景下书写的这首诗。)3.指导朗读。(通过醉指导朗读)

(在初识古诗时,融入古诗写作背景,便于更好的理解。)

过渡:你们读得相当不错,使我想起了陆游在临终前所作的一首诗——《示儿》。三.对比解读,了解诗境。1.回顾《示儿》,深入理解。A学生集体背诵,再指名朗诵,回顾意思。

过渡:北方百姓受尽折磨,盼望朝廷的军队早日收复失地,然而这些朝廷的达官贵人却做什么,林升是怎么回答的?——引导读诗。

2.讨论交流:朝廷.达官贵人到底在干什么,你从哪看出来的?

①“暖风熏得游人醉”,这是一副怎样的醉态呀?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看来暖风不仅指杭州的气候好,更重要是指达官贵人的吃喝玩乐之风。(醉生梦死.纸醉金迷.烂醉如泥„„)

②在醉生梦死的达官贵人眼里,杭州还是杭州吗?怎么看出来的,说明达官贵人什么问题? 教师解说:汴州又称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 《清明上河图》,生动地再现了一个王朝的兴盛和一座都城的繁华。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车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气象啊!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两个皇帝沦为金人阶下囚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遗民泪尽。锦绣河山就这样无情地断送在这批酒囊饭袋的手中。是啊,无论是昔日的汴州还是今天的杭州,那些权贵们还不都是朝朝寻欢.夜夜作乐吗?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

③诗的第二句是什么句,谁问谁?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焦急?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A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再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B想到这些,我们又怎能不愤慨?我们和诗人一起,指着鼻子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C想到这里,我们义愤填膺,帮着诗人大喝一声:西湖歌舞马上休!(板书:休。)(通过细致地分析,抓住醉.杭州与汴州.几时休等进行分析,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悟,从而激发学生读的欲望,达到情感的共鸣。)四.整体对照,感悟诗韵。

1.北方的壮丽河山沦陷了,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透过“醉”你感觉那些达官贵人怎样的心态呢?(花天酒地.寻欢作乐.不思进取)2.杭州的权贵们在歌与酒的沉醉中昏昏度日,中原的百姓们却在金兵的铁蹄下苦苦期盼.度日如年——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中,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痛恨声中,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忧国忧民.不瞒)

3.是啊,作者是怎样将揭露权贵糜烂生活和饱含愤恨.不瞒的诗歌展现的呀? 4.现在你们明白我为什么一开始就书写“醉”了吗?(整合板书)

(通过“醉”“休”体会感情,形成一个感情的冲撞,使两种心态落差加大,突出矛盾,解决矛盾。)五.感情升华,吐露真情。

1.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说些什么?可以是现代文,也可以是对《题临安邸》的改写?(自由选择,自由练笔。畅谈体会,随机点评。)2.教师感言: 劝诫诗

山外青山楼外楼,江河破碎驻杭州。卧薪尝胆兴国运,运筹帷幄复汴州。

(给孩子们一个表白自己的机会,是一种感情的宣泄,教师的感言透露出平等的课堂,也是一个延伸。)

第三篇:六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六年级国学教案

教学内容:《三人行,必有我师》 [活动目标]

1、积累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句子的意思。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三人行,必有我师”丰富多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4、细心品味作者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思考 [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思考。

2、体会课文“三人行,必有我师”丰富多彩的内蕴 课时:1课时

[活动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论语》。(1)指名学生诵读。(2)全班诵读。

2、谈话导入。人非生而知之者。我们要善于学习,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孔子也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二、学习《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

1、师范读。

2、生自读,读通、读顺。

3、师讲解大意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4、生再次自读,带着对句子的理解读熟。

5、请学生讲讲对句子的理解。

6、师小结: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虽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人们并不是经常能够做到。人们常犯的一个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多,看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少;或者只看自己的优点。

7、引导悟理。

师:读了这则《论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

8、练习诵读。

教学内容:《过华清宫》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过华清宫绝句》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课时:1课时 活动过程:

1、导入

(1)齐诵《泊秦淮》

(2)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3)积累:你还学过哪些杜牧的诗?

2、出示古诗

3、介绍【写作背景】

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临潼县城南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723)修建为行宫,“始汤井为池,环山列为宫室,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原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宫,长生殿就在此宫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多年过后,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面对断壁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了三首《过华清宫》七绝,这是其中的一首。4.小组学习(1)读通全诗

(2)师出示诗意,生对照理解诗意

【注释】①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渡县骊山北麓,唐玄宗造。《长安志》载“骊山上下,益治汤进(即温泉),为池台殿环列山谷,明皇岁幸焉。” ②绣成堆:骊山左右有东西绣岭,因当时林木花卉繁盛类锦绣,故名。③千门:汉武帝起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后因称宫殿重门为千门。④一骑红尘:《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置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志京师。5.大组交流(1)指名朗读(2)理解诗意:

经过华清宫来到长宫,回首向锦乡堆城般的骊山望去,只见山顶华清宫那紧闭的大门,一扇一扇缓缓地打开;山脚下,风尘仆仆的骑手拼

命鞭打着跨下飞驰的骏马,身后扬起了一溜浓密的尘烟;华清宫中的杨贵妃高兴地笑了。唉!没有人知道,这是皇上派人从遥远的南方为她运来了她爱吃的新鲜荔枝。

5、学生自读

6、教师指导诵读。

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指导:(1)首句中说“回望”,那么诗作主人公是在哪里望哪里?看到了什么?(明确:诗作主人公是站在长安回望骊山华清宫,看到骊山花卉树木苍翠,如同一堆堆的锦绣。)

(2)第二句说骊山上千重宫门依次一扇接着一扇地打开了,这“次第”暗示了什么信息?明确:“次第”暗示着有重要军政要事要禀报深宫中的皇帝。(3)、第三句 “笑”的背后有着诗人怎样的情感?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那个“笑”字背后包含着诗人满腔的悲愤,因为为了这美人的一笑,全国上下有多少人要伤心落泪啊。目的在于讽刺唐明皇荒淫好色,为了一个妃子,不惜牺牲民力物力。

7、小结: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人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全诗不用难字,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7、诵读诗歌。

(1)自读感悟。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节奏美,音韵美,都能给我们美的熏陶。优美的诗歌,需要优美的朗读,今天,我们就开展一个小小的诗歌朗读竞赛,看谁字音读得准,节奏读得好,感情读得美。

(2)教师巡回指导。注意点: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学生进行个人朗读练习。

四、作业:积累学过的《论语》中有关学习的名句,诵读。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②朗读、背诵课文。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目标:

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2、《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课时安排:2课时

一、板书课题。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课文 ①范读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③正音、正字 理解课文内容

1、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2、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

◆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理解课文内容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总结:朗读、背诵;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论语》内容。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目标:

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2、《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课时安排:1课时

一、复习导入

①背诵课文。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理解后五段内容

1、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习方法②学习态度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4、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教学内容:《大学》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节奏感,尤其是文中排比句。

2、能够根据注释,对照课文,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内容,知道“三纲”是什么,是用来干什么的。

3.能理解课文所表现的做事要分清本末终始的道理,举出自己生活中与此道理相似或相反的例子。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句子的意思。

2.理解课文所表现的做事要分清本末终始的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大学》相传是孔子的弟子(学生)曾参所写,告诉人们如何提高自身修养而成就自己的德行功业,被成为“初学者入学之门”.《本末终始》出自《大学》的开篇部分,是最为关键的段落之一。课文第一句说明了大学的目标在于“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就是所谓的“三纲”。2、理解诗题。

师解释题意:本末:树根和树梢;终始:事情的结局和开头。指事物有本有末,有始有终的发展规律。

3、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诵的节奏。

4、根据课文下方的注释,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5、理解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 品德。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 应为“新”,即革新、弃旧 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 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知止:知道目标所在。得:收获。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 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

虑周祥;思虑 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 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教学内容:《舍本逐末》

战国时候,有一次 齐王派遣使臣到赵国去拜访赵威后,以示友好。赵威后很热情地接待来访的使臣。使臣在献上齐王准备的礼物后,又呈上一封齐王写的信 赵威后收下了信,并马上拆开来看。她请使臣坐下,亲切地问道:“久未问候,贵国的庄稼长的好吗?”使臣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我是奉了敝国国君之名前来问候您的,可是您不先问候敝国国君,反倒先问起庄稼,这分明是先贱而后贵。难道说,一个治理万民的君王,会比不上庄稼和百姓吗?” 赵威后听了并没有生气,反倒笑着对使臣说:“这你就错了!没有庄稼,如何养活人民?这不是贵贱之分,而是本末之别啊!难道说要先舍根本,去问那些末节吗?” 齐国使臣对赵威后的这一番话非常佩服,并且为自己刚才无礼的态度感到惭愧。现在,人们用“舍本逐末”来比喻做事抓不住主要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教学目标:

1.理解句子的意思。

2.理解课文所表现修身的重要性。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一个品德修养好的人会很受人欢迎,很更容易成功。古人就很强调个人的修养。今天我们学习《大学》里一篇关于品德修养的文章。

2、理解诗题。

师解释题意:修身是根本。

3、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诵的节奏,初步感知。划出停顿符号。

4、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诵的节奏。

5、根据课文下方的注释,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6、理解第一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1)知:知识、智慧。(2)格物:研究事物、推究事物的道理。()[译文] 自古以来 想在天下彰明伟大光明的品德德行的,先治理自己的邦国;想治理自己邦国的,则先治理自己的家族;想要修齐自己家族的,则先修养自身;想修养自身的,则先匡正自己的心思;想匡正心思的,则先笃诚自己的心意;想笃诚心意的,则先获得知识智慧,获得知识智慧在于研究事物的道理。[译文]知识的获得在于对事物的探索,得到知识才能正确的树立自己的意图,有了足够的诚

意才能端正自己的心态,心态端正了,才能使自身获得美好的品德,有了高尚的品德才能管好一个家,家和才能使得国家长治久安,国家安定平和则天下就太平无事。

教学内容:《牧童》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铺,铺开。弄,逗弄。饱饭,吃饱了饭。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3.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教学内容:《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棹:船桨。怪生:怪不得。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

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教学内容:《长歌行》 教学目标:

1、学习《长歌行》,知道“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学习课文中的“葵”“羹”“煎”三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激情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古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中国诗歌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一直盛开在世界文苑之中。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使我们领略诗中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大家曾学过不少古诗,那就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背诵下来吧!(先自由背,再指名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首古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介绍诗人

1、三首古诗的作者分别是谁?哪个朝代的?(板书作者和朝代)

2、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说你对其中两位诗人的了解。

三、学习《长歌行》。

1、教师导入: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古朗月行》,哪个同学能为我们背一背呢?(指名背)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这种形式的诗——《长歌行》。

2、(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3、学习向导:(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学习向导”)

(1)读一读《长歌行》,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3)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了的,在全班讨论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4、给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5、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多媒体可见——全屏显示动画版的课文插图)出示《长歌行》动画插图,教师配乐朗诵,学生看、听、思考,这首诗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园中的葵花绿油油的无比茂盛,清晨的露珠亮晶晶的期待阳光。温暖的春天雨露滋润阳光照,世上的万物欣欣向荣多辉煌。常常担心寒秋季节将要来到,到那时花卉草木都衰败枯黄。时光流逝像万条江河流东海,什么时候呀它会在向西流淌?年轻时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年老力衰只能白白悔恨悲伤。

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丙组:以朗读作为主要的回报形式。教师提供相应的音乐录音。

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

(4)教师参与环节: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一练)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6、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长歌行》劝导人们珍惜青春年华,是一首传诵经久的劝诫诗)

7、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8、教师请一名同学配乐朗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9、诗中的哪句话,对世人有规劝的含义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0、教师小结:《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还打比方,说明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努力,不要等到老了再后悔。

11、大家把这首古诗背诵下来,也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搜集有关劝诫后人勤奋好学的诗句。板书设计

长歌行 汉乐府民歌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教学内容:《七步诗》 教学目标:

1、学习《七步诗》,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指名背诵《长歌行》。

二、学习《七步诗》

1、导言:同学们从《长歌行》中不仅领略了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比喻,更使我们受到了有益的启发,那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名句不时地激励我们珍惜时间,不断努力。今天我们将要赏析的这首诗的创作经过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和诗名吗?(板书题目及作者)

2、解诗人及创作经过。

(1)曹植(公元192——232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沛国谯县人,有政治雄心。他的哥哥曹丕当皇帝后,他受排挤、迫害,终生遭受软禁。

(2)请学生介绍这首诗创作的经过。

3、(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4、放声朗读这首诗。(自读、互读。)

5、学习向导:(跟随“学习向导”自学本诗。)

(1)读一读《七步诗》,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3)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了的,在全班讨论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6、自学,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三、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动画版的课文插图)出示《七步诗》动画插图,教师配乐朗诵,学生看、听、思考,这首诗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拿来豆子煮豆羹,滤掉豆渣成为了豆汁。豆秸锅下燃得旺,豆子锅里哭啼:咱们本来是同一个跟上生,你为什么迫害我这么急!

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丙组:以朗读作为主要的回报形式。教师提供相应的音乐录音。

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

4、教师参与环节: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一练)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5、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七步诗》全诗用比喻的手法,用同根生长的豆和豆秸,比喻同胞兄弟。锅下燃烧的豆秸,比喻诗人的哥哥魏文帝;锅里的豆比喻受害的诗人自己。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相互排挤斗争的残酷现实。)

6、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四、拓展创新训练。

1、教师导语;这首诗中蕴含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是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为曹氏兄弟为了争夺王位而不顾及兄弟情谊的做法而惋惜,更使我们深深地同情曹植的不幸处境。今天让我们运用我们的智慧与才能重新演绎这个故事吧!

2、学生分头准备。

3、进行汇报表演,考查学生对这首诗思想内涵的理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背诵古诗。

教学内容:《出塞》 教学目标:

1、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豪迈奔放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请同学们一起读题目《出塞》。揭题《出塞》。

二、检查预习情况,介绍作者。

1、师生共同介绍作者:王昌龄(698—756),字少伯,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人(今陕西西安人。)他擅长写边塞诗。选择边塞军旅生活作为写诗的素材。

2、小组讨论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并汇报。

关——关塞。

但使——只要。

龙城——地名,又称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一带。

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汉武帝时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

不教——不让,不使。

胡马——胡人的兵马。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度阴山——度,指越过。银山,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

三、学习古诗(看视频,屏幕出示《出塞》全文字幕)

(1)自由读:结合课后注释,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3)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的意思是: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长征不见归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如果英雄善战的李将军依然健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兵马度过阴山的。

四、再读古诗,体会意境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同学之间互相读。

2、互相交流,谈谈诗中表达的意境和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出塞》是古代乐府中的一首军歌,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他的诗作多以当时的边塞军旅生活为素材。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诗中充满了对国家安危无限关心的爱国激情。

五、指导朗读

六、背诵古诗

1、自己读一读,试着背一背。

2、同学之间互相背一背。

七、推荐欣赏:(投影)

教师导入: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现在老师在为同学们推荐一首歌颂李广的诗作,请大家一起来欣赏。

教学内容:《石灰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教学重、难点:

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教师点拨

二、初读指导

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

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

再读体会,思考: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想借石灰表明什么样的志向呢?我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志向。应用高昂、坚定的语气读。)

情感朗读,赛读。

齐读。

三、拓展延伸,总结古诗。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可见,《石灰吟》就是于谦自己一生的写照啊!

于谦为官清廉,为国为民,他的诗歌大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推荐给大家于谦的另一首诗《咏煤炭》,请大家感悟。

四、总结学法

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石灰吟》的?

老师总结学习方法:

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千锤万击 不怕磨练

石灰吟 烈火焚烧 清白留世 不畏艰险

粉身碎骨 勇于献身

课堂检测

结合古诗,理解词语

若等闲: 清白:

这两诗,默写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默写古诗。

教学内容:《题菊花》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识记5个生字,会读课后词语。

2.能够根据诗句借助画面想象出“菊花”含义,并初步了解这首诗的意思。

3.培养学生搜集、检索信息的能力,多项探索的能力。4.感受菊花的美和作者的理想愿望。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识记生字词。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看过封神榜吗,你想当里面的哪个神仙?为什么? 唐朝有个诗人他想当青帝,也就是管百花的花神?想知道为什么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熟 1.小组交流预习情况。交流生字读音 读古诗

与这首诗有关的课外资料 2.全班反馈预习情况。3.齐读古诗,读准字音。

4.男女比赛读,看谁读得又准确又熟练。

三、了解诗意,感情朗读

1.读古诗、看画面、想问题:为什么黄巢想当花神呢? 2.指名汇报:为什么(即了解诗的大意)3.自己练习说一说:为什么?

4.师小结前两句,并引导学生体会感情:可惜、遗憾。5.指导学生读前两句。

6.体会后两句(作者的愿望),并齐读。7.整体读诗,指名读 8.师配乐范读。9.学生练习配乐读 10.指名读、齐读。

11.齐背古诗,分层要求:会背的有感情背,不会背的可以看看书跟着小声背。

四、识记生字,综合练习

1.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词语,并进行指读检测。

2.师检测:

A选择正确字音

B抢读词语

3.读短文,巩固练习生字词。4.背诵检测。

五、小结

其实黄巢不仅仅是想当一个花神,在这首诗里还有一个作者的理想,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回家查找相关资料。

教学内容:《山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并背诵三首古诗。

2、认识“径”、“斜”、“枫”等10个生字。会写“斜”、“枫”等13个字。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录像,引出新课。

1、播放《山行》的画面,让学生自由说说观看后的感受。

2、让学生介绍收集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教师揭示课题。

二、欣赏诗歌,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配乐朗读诗文)学生一边听,一边浏览全诗,初步感受这着诗的韵律美。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指生朗读古诗,师生评议。

三、学法迁移,自读自悟。

1、指导学生根据文中注释及字典理解词义。

2、用以前学过的“连词解句意”理解诗句,同时把不懂的地方在文中标注出来。

3、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四、师生共议,理解诗意。

1、指名朗读全诗,讨论根据词义给多音字注音。

2、理解诗文

(1)通过注释和工具书,你读懂了哪些诗句?

(2)通过联系上下文你读懂了哪些诗句?

(3)还有哪些诗句不懂?师生、生生互动讨论。

(4)师生归纳整首诗文。

五、图文结合,欣赏意境。

1、引导学生看图(课件出示图片)

思考:(1)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

(2)作者描写它的什么特点。

2、学生自由分组讨论,讨论后发表自己的见解。

3、教师播放配乐朗诵带,让学生想象画面。

4、小组合作,把想象的画面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六、体会感情,指导朗读。

1、启发:诗人对秋天的赞美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指导学生在体会诗人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这首诗。

七、落实生字,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本节课要认的字,学生认读。

2、课件出示本节课要写的字。

第四篇:诵读课教案

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的意义和基本方法。

2.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和理解 教学环节:

听,听读美文,走入声音世界。识,揭开“朗读”的朦胧面纱。温,重读温习优美的课文篇章。秀,超级男“声”女“声”秀。教学过程:

一、听,听读美文,走入声音世界。

内容:利用精美的朗诵创设情境,引入课堂。侧重于对学生心理上的震撼。方式:播放美文诵读素材。材料:《生死不离》音频朗诵。

二、识,揭开“朗读”的朦胧面纱。内容:

① 明确朗读的意义和重要性。② 明确朗读误区。③ 介绍朗读的三层境界。④ 介绍朗读的基本方法。材料:

朗读的意义和重要性。

朗读是一种特殊的口语方式,是我国几千年来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它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历史上运用诵读教学法培养出了成千上万像李白、杜甫、欧阳修、王安石、吴承恩、曹雪芹等这样的诗人、文学家、政治家,而且近代国学大师无不从熟读记诵启蒙而步入学林。可以说,“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遗产中的精华。每个学子都应当努力用我们最美的声音去装点最美的文字。古人的诵读方式主要以抑扬顿挫有节奏地吟咏为主,是一种寓情于声、以声传情、重感性的表达方式。而今人对诵读的理解,虽然也有不同,但一般地讲,主要指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粗解文意;一是背诵,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可以说,这种记诵活动始终伴随着思维与语言的训练,是一种自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言、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阅读实践与情感体验活动。朗读的三层境界

第一层次——品其滋味熟读。要能抑扬顿挫地诵读。(书读百遍,酝酿胸中,自然悟入)

第二层次——入其境界求静。这时候身心专注,读书求悟进入的一种读书状态(若能达到此种静态,则其义自现)

第三层次——悟其真谛妙悟。能在静态中达到对诗文精妙之处的感悟。(悟是诵读的最高境界,即便当时没有情出,以后说不定什么时候答案会一下子在脑海中出现,豁然开朗)

朗读的方法:

①读正字音——用普通话读是起码要求,纠正方言。口眼并用,心到口到,不添字、漏字,不读破句,读出标点符号,音量适当,语速合适。

②读通词句——这是诵读的基础。要解决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单音双音,词类活用等,以及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等问题。

③读准停顿——这是诵读关键。包括虚词用法,句式、语气等,作用是训练语感,把握意脉,领悟内容。

④读清思路——这是诵读的深入。两个作用,一是训练思维,体味构思的妙处;二是便于背诵,会背文章者背结构。

⑤读出感情——这是诵读的熏陶感染。把握诗文基调,了解诗文基本感情倾向。⑥读懂内涵——这是诵读的深化。读书的目的是求知,只有理解了文章的内涵才能真正将朗读表现至完美。

三、温,重读温习优美的课文篇章。

内容:学生自由选定所学过的课文篇章语段,进行温习式是朗读,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和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方式:教师先行范读引领,然后安排学生自由进行诵读练习。材料:自己的语文书

四、秀,超级男“声”女“声”秀。内容:学生表现自己非凡的朗读才华。

方式:各小组先进行小组内的朗读秀,然后选出最佳人员参加全班范围内的超级男“声”女“声”朗读秀。选出优秀选手推送到学校站,在“校园之声”中向全校师生展现自己的诵读才华。

结束语:用文字表达内心的人是幸福的,用声音表达情感的人也是幸福的,用声音装点文字的人则是双倍幸福的。

经典诵读教学设计二

《赋得古原草送别》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2、有背诵古诗的兴趣。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教学过程:

一、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板书课题。)

二、对话平台、自学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三、感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1)“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2)“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3)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是“荣”?(4)“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四、朗读

1、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五、背诵

1、情境背诵: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经典诵读教学设计三

《春

晓》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解题:同学们,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去观察自然景物的变化,你们都观察了吗?能把你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一说吗?(同学自由发言)师:同学们,你们说的都很好。把你们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写出来的话,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唐朝有位大诗人就是这么做的。他的这首诗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这首诗就是《春晓》。(板书课题)你们知道题目的意思吗?春晓:春天的早晨。晓:天刚亮的时候

2、介绍作者:《春晓》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湖北襄阳人,大诗人李白的挚友,他一生没有做过官,大半辈子隐居农村,过着淡泊恬静的生活,年轻时曾漫游江浙,徜佯山水之间,历览自然风光,他擅长于写山水诗,字里行间凝聚着对人生和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教师出示生词卡片,检查字词读音。

3、指名朗读,正音。

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放课件,整体感受诗的意境。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3、全班交流,教师做重点指导。眠:睡眠、睡觉。闻:听到。啼:叫。

四、练习朗读、背诵。

听课文录音,体会读诗的语气和停顿。

指名朗读,读后评议。

教师说诗意,学生念出诗句。同桌互背古诗。

学生扮演诗人吟诵古诗。

五、小结:春天的景色非常美,也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我们一定要珍惜春天的时光,爱惜时间。

经典诵读教学设计四

《所

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在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挖掘积累:小朋友们谁会背诵古诗?由朗朗背书声,营造学诗氛围,自然过渡,板书课题。

2、录音,学生欣赏本课配乐解说词,老师边把诗中的情境用简笔在黑板上绘出。

3、观察画面: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是什么季节?你能把观察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在此基础上引出课题学诗。朗读古诗出示画面:听课文朗读,你听懂了什么?想不想自己去读读呢?

二、初读(借助拼音,自读诗句,达到正确流利,培养识读能力。)(1)、出示诗句,让会读背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2)、抓住生字和难点音,强调读准。如“所”读平舌音、“捕”的声母是“b而不是p”等。

三、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如通过查找,结合课文注释等)理解词义(牧童,林樾,意欲,闭口,立)(真实、扎实应是语文教学的不懈追求,启发学生领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了资源开发;抓住字词,扎实训练,夯实基础。)

四、品悟古诗(抓住重点字词,了解诗句大意。)

五、细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自读每句诗,小组交流讨论诗意,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读懂?师再点拨。看图理解:这是什么时候?牧童在干什么?此时,他的心情怎样?从哪个词体会得到?

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品悟诗意,作小结。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和自己的理解,粗略讲讲诗意,教师适当点拨指导。a、前两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b、后两句诗写了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抓住牧童刹那间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捕蝉图”。c、整首诗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使得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跃然纸上。(引发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学习交流,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和生成。符合学生心理需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六、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停顿、节奏。牧童/骑黄牛,意欲/捕鸣蝉,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

2、自由练读,体会感悟。

3、指导朗读,读出牧童行歌的悠然愉快的语气,读出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自己练习——指名读——评读指导——练读)

感情地背诵古诗。

七、展开想象,看图编故事。

1、欣赏古诗,展开想象学生闭上眼睛,边欣赏配乐诗朗诵,边展开想象,想象牧童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 你喜欢这个牧童吗?喜欢他的什么? 2、感受意境,精炼强化。

经典诵读教学设计五

《村

居》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借助插图、展开想象、联系生活等方式大体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春天的美好,产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入情入境,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重点:入情入境,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教学难点:入情入境,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诵读《春晓》雨后的清晨,从香甜的睡梦中醒来,推开窗户,扑进的不仅仅是清新的空气,更有那清脆的鸟鸣,淡淡的花香,浓浓的春意。那湿润的落花,那鲜嫩的绿叶,似乎把昨夜的春风和春雨又送到了窗前,看到此情此景,我们不禁吟诵道(学生有滋有味地诵读《春晓》)

2、谈话引入,激发情趣:春天是美丽迷人的,春天是绚丽多彩的,这节课让我们跟随清代诗人高鼎再次走进春天----板书课题:村居(教师边板书边说:村就是乡村,居就是居住)齐读课题 根据题目猜一猜,这是诗人在哪里看到的景象?

3、自读古诗,读出节奏:(1)(出示诗句)自由诵读,力争读出诗句的节奏。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2)指名读(在评价中引导学生读出节奏,声断气不断)(3)你自己也来试着读一读,读出节奏,体会体会这种“声断气不断”的感觉。(4)指名读、齐读。

4、在入情入境中诵读成韵:

1、配乐范读,想象画面:(1)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老师配乐朗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2)学生自由交流想象中的画面,老师激励小结。预设:山坡上的小草发芽了,嫩绿嫩绿的。黄莺在空中飞来飞去。河堤旁的柳条发芽了,几个下朋友放学回来,趁着东风,赶忙放起了风筝„„

5、借助插图,启发想象:黄莺一边飞一边干什么?(叽叽喳喳地叫)它好像在说什么? 再次启发想象:春风轻轻地吹来,柳条会怎样呢?(轻轻摆动,好像在跳舞;轻轻地摇摆,陶醉在了美丽的春色里„„)诗人高鼎看到这样的景致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出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学生齐读)让我们想象着春天的美丽景色,有滋有味地诵读。学生练读、指名读、引读

6、联系生活,换位体验,:在这样美妙的春光里,沐浴着和煦的春风,(出示儿童放纸鸢图片)孩子们放起风筝,你们放过风筝吗?你放风筝时什么心情?(学生自由发言)现在你就是那几个刚刚放学回来的小孩,请你欢快地诵读这句诗,读出你心中的高兴、喜悦。(学生练读)

7、再读古诗,感悟春天:(1)自己再完整地读读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春天?预设:美好的春天;快乐的春天;温暖的春天„„(2)想象自己就是高鼎,置身于这幅美丽的画卷中,学作诗人吟诵出此诗。(学生练读、指名配乐诵读)(3)绿草如茵,柔柳如烟,莺歌燕舞,天真活泼的儿童,还有那晴空飘飞的风筝,把这江南春光点缀得更加活跃欢快,更加生机盎然。诗人信步走来,呼吸着春天的气息,在自然绿色的怀抱里,春光明媚得让诗人心醉,也让我们陶醉。就让我们通过朗读表达出此时的心情吧!(学生再次齐诵)

8、在拓展延伸中积累语言:

老师听你们的朗读简直就是一种享受,不但读出了声,更读出了情,你们已经把静止的画面读活了。春天是一幅七彩的画,春天是一首无言的诗,春天是一曲悠扬的歌,春天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古人描写春天的诗还有很多,你搜集到了哪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经典诵读教学设计六

《江畔独步寻花》 教学目标:

1、充分想象,理解诗句,进入诗人描绘的春色盎然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首诗。

3、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感受他愉悦的心情。教学重难点:

进入诗歌所描绘的蜂飞蝶舞的春天生机盎然的意境,体会诗歌中蕴涵的诗人之情感。

教学准备:春天画面的图片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揭示课题。

1、诵读古诗《春晓》。

2、看图猜古诗,背古诗。

师:小朋友们真投入,就像一个个小诗人。小诗人们你们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老师这儿有几首古诗的图画,咱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先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会背也可以站起来一起背。

(演示:古朗月行,江上渔者,锄禾,咏鹅,静夜思,村居——没难倒你们,咱再来一首;看来这首古诗有一定难度;想继续试试吗?)(村居—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情景?)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美丽的春景的古诗。这首诗是唐朝一位了不得的诗人写的,人称他为“诗圣”。这位诗人就叫­­——杜甫。我们就来学习他一首〈江畔独步寻花〉。(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理解题目的意思

(学生说为主)

二、初读,指导读正确、有节奏感。

过渡:诗人有没有找到花欣赏呢?学了这首古诗你就知道了。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我们采用怎样的方法学习古诗的?(板书:读通——读懂——想象——背诵)

1、我们一起总结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就按照这样的方法,我们来学习这首古诗。首先进入第一个环节:读通

2、读正确:

师:自由读读这首古诗,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拼音朋友。要求:响亮、正确(1)指名读。评价。(2)再指名读。

3、读出节奏,感受古诗韵律美

听范读,让生指出与他们读得有什么不一样,指出读出节奏。

是呀,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和节奏,古人读古诗时就注意到了这点,这样听起来,就有美感。想不想学?练一练。

4、下面要来个四组读诗比赛,要求是:响亮、正确、有节奏。想获得为本组争光的机会吗?那就练习读几遍。

5、自由练读。

6、四组比赛读。你们都读得这么带劲呀!谁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读得好,大家夸夸他;读得不够好,大家帮帮他。

7、全班齐读。

三、精读,入诗境,悟诗情。

(一)理解诗句

1、诗我们已经读通了,那这首诗到底描写的是怎样的一副景象呢?老师已经把这美景用文字描述出来了,小朋友们认真读读,猜猜他们分别是那句诗句描写的情景。

2、生练读,猜诗句。

3、分句,猜某些词的意思。“蹊”“留连”“娇”

(二)想象入境

1、诗人来到江边,看到那些景物?

板书:花蝶莺

2、这些景物中你最喜欢什么?

刚才,我就告诉大家了,读古诗要大胆地展开联想和想像,下面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用心听老师朗读,(生闭眼)你现在已经来到黄四娘家了,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你能把仿佛在眼前的情景用老师这里的句式说一说。啊,———(景物)真———啊,你看————————

例:啊,花真多啊,你看,把小路都遮得严严实实的了。

啊,花真多啊,你看,把花枝都压弯了。

啊,花真美啊,你看,红的似火,白的如雪,黄的胜金„„

啊,花真香啊,你看,把小蝴蝶小蜜蜂都引来了呢。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语言真美,花多、花美引得蜂飞碟舞,说到现在的花,你们猜猜都可能有什么花呢?

4、诗人看到这么美的花,心情如何?

5、想象对话

现在老师就是大诗人杜甫,你们就是那飞舞的蝴蝶和鸣叫的黄莺。杜甫:蝶儿,蝶儿,你为什么常常在花上飞舞游戏舍不得离去呢? 蝴蝶:„„

杜甫:黄莺、黄莺,你为什么叫得这么开心,自在呀? 杜甫:„„

现在你们是诗人杜甫,老师是蝴蝶,我要问你们了 师:大诗人你怎么这么开心呀?

6、想象读

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意境。

(是呀,你们看,杏花开了,远远看去,就象天边粉红的彩霞;桃花呢,笑得小脸粉粉的;梨花挤满枝头,仿佛一夜间枝头坠落了满树的白雪,香气四溢,引来了蝴蝶在花丛翩翩起舞,黄莺飞落枝头,自由自在地唱起动听的歌。

美吧,这情景让蝴蝶醉了,黄莺醉了,我们也醉了。下面同学们用自己有感情的朗读、表情、动作让老师感受到你们的陶醉吧!

7、赛读。配乐赛读

四、诵诗,体会诗情 1.教师激情叙述。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让我们把这优美的画面深深地留在脑海里,让我们用自己的诵读读出对春的喜爱吧!

2、指名背。老师给你们配上古筝曲《出水莲》,谁来和着音乐背诵这首诗?

3、同座背。给你的同座背诵一下,和他一起分享你的体会。

4、集体背。还有谁想试试?有兴趣的同学站起来背诵,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全班大部分同学会站起来集体背诵)

你能背诵吗?让我们用自己的诵读读出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吧。

五、作业:

杜甫还有一首《江畔独步寻花二》,请大家课后诵读。

经典诵读教学设计七

《弟子规》

教学目标: 诵读《弟子规》感悟古典诗文中的做人道理;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采用各种方法诵读《弟子规》,演译《弟子规》,领悟《弟子规》的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想。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你们知道的经典性的诗文有哪些呢?

(出示:《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弟子规》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图片)

今天我们学习《弟子规.》你们猜猜“弟子规”是讲什么的呢?

二、自由诵读、整体感悟。

1、读一读,想一想,《弟子规》主要的内容有哪些?是什么意思?

(板书:孝、涕、谨、信、爱、仁、学文。)

2、背一背,唱一唱。原文是怎样介绍这些内容的?

3、学生或读、或背、或唱、或演。

4、提示:在这些内容中,作者为什么把“学文”放在后面呢?难道学习文化知识不重要吗?

三、交流方法 展示成果。

1、同学们运用了那些方法学习《弟子规》?

(随机板书:唱、诵、舞、讲、画、演)

2、请自由组合,一起商量商量,准备表演。

3、学生交流、准备。

4、展示成果:

要求:(1)告诉大家,展示的形式;(2)选择这个内容的理由;(3)其他同学观看是虚心学习。

表演(老师相机评价,点拨,)

5、小结:我们班同学真是多才多艺,学习方法很巧妙,很有趣。例如:把其中的一段话改编成一个小品,唱拍手歌;画一幅画;编舞蹈等等。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用上这些有趣的方法,还可以创造更多的新方法,使我们的学习更加有趣。

同学们欣赏了古腔古韵的《弟子规》,有什么感想和启发吗?

帮助学生总结:

(1)学会做人;(2)促进语文学习;(3)取其精华、取其糟粕。

三、课堂拓展 深化认识。

1、老师推荐名句:(课件显示)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5)吾日三醒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学生带读,然后齐读。

3、老师介绍:古代的“忠”“孝”“仁”“义”等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被人们所推崇。湖北有一个退休工作人员编写了一本新《家训》受到家长、老师以及同学们的喜爱。

出示:羊有跪乳之恩,鸭有反哺之情,孝也!

蜜蜂职责分明,大雁飞行有序,礼也!

鸡非定时不鸣,燕飞春社不至,信也!

鹿得草而寻群,蚁得食而报众,义也!

蜘蛛结网而食,鹦鹉学舌而语,智也!

4、最后老师给大家一些寄语:

忠心献给祖国,孝心献给父母,爱心献给社会,诚心献给伙伴,上进心留给自己。

总结:同学们,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化,经历历史风雨的洗礼,仍然流传至今,必然有它存在的原因。同学们在以后的课外阅读中,多接触一些古诗文,并且做到学以致用、古为今用。那样,不仅会获得无穷的乐趣,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一定会像《弟子规》最后几句所说的“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经典诵读教学设计八

活动目的:

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古诗文的内涵,陶冶情操,丰富积累; 感受古诗文的博大精深,提高诵读能力; 活动准备:

1、编排顺序

2、教唱诗歌;

3、选主持人

4、分男女组; 活动过程:

主持人:时光如水,岁月如歌。在中华历史的长空中,中华经典诗文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无数中华儿女迷惘的心灵,开启了他们智慧和情感的大门。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一同走向经典,贴近经典,感悟经典。让我们在经典的诵读中去体味那份神秘和快乐;让我们在经典诵读中陶冶情操,丰富我们的内涵吧!

一、首先,让我们用动听的歌喉唱出《春晓》、《回乡偶书》,走进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你听:(男生说诗、女生唱诗;交换,再合唱)

二、接下来请欣赏名人大家的诗:请四个同学分别诵李白、李商隐、杜甫、杜牧的诗各两首;

1、诵李白的诗

2、诵李商隐的诗

3、诵杜甫的诗

4、诵杜牧的诗

三、男女生赛诗

1、女生先出四首诗男生诵

2、男生再出四首诗女生诵

四、主持人:咱们班的同学在背诗的过程中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组成了一个个合作小组,有(启明星)组合;有(开心)组合;有(甜心)组合„„下面有请超级组合及成龙组合为大家表演,掌声有请!

五、开火车诵诗——给每个学生机会。

呜呜呜,火车开起来,火车开到我这里来。(三列火车)

六、接诗诵读:甲组与乙组进行——甲组诵读长诗的前四行,乙组接着诵读诗的后四行。(这是针对长诗设计的诵读方式)

七、说唱古诗结束诵读班会。

第五篇:诵读课教案

语文诵读课教案(练习*诵读篇)

一、导入

1. 同学们,在学习中,我们发现每一个练习部分都出现了经典诵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练习中出现的经典诵读(板书:练习*诵读篇)

2.你能不能说说每个练习都安排了些什么呢?可以打开书本看一看,交流:(歌词、现代诗、短文或者是四字词语古诗等)

3. 可以关注一下小标题,有这样几个方面:(板书:诵读与积累4、7 诵读与欣赏1、5、6 诵读与感悟2、3)

二、复习诵读与积累

1.过渡:我们首先来看诵读与积累,为我们同学储备了哪些好词佳句。出示(练习4)关于戏曲的词语 1. 指名读

2. 这12个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 3. 齐读

出示(练习五)诵读与欣赏

过渡: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能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思想,陶冶性情。让我们一起走进积累与欣赏。第一首:出示(练习1)《爱我中华》

1.女同学来读一读。2. 这是著名词作家乔羽为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所写的会歌的歌词。这首歌旋律优美,感情热烈,充满了自豪感。

3. 你知道这首诗表达了各族人民怎样的情怀吗? 4. 你还能列举一些这样的诗歌吗?? 比如:陆游《示儿》 《我们爱你啊,中国》 第二首:出示(练习5)《秋》

1. 男同学来读一读

2. 我们说诗言志,歌咏言。这首诗看似在写马,其实是借马来抒怀。那你能读懂诗人的 情怀吗?谁来说一说。

3. 因为懂得,才会读得特别动情,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首诗。

过渡:从这两首诗,我们又想起了书本中的诗词,《词两首》《古诗两首》。出示(词两首)如梦令

李清照(宋)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1. “兴尽”是什么意思?

2. 能不能说说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出示4 渔歌子

张志和(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1. 渔歌子,和刚才一首词中的如梦令,都属于什么? 2. 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3. 这里的“不须”是什么意思?为何不须归呢?

4. 这首词描绘的是什么风光?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出示(诗两首)石灰吟 于谦(明)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1. “若等闲”是什么意思?这和***的诗词《七律长征》中哪个词语类似? 2. 这是最具代表性的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咏物诗。

3. 作者借石灰不畏()和(),即使()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赞颂了石灰怎样的品质?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出示 墨梅

王冕(元)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1. 满乾坤是指?

2. 这首诗借墨梅为喻,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托的是中怎样的情操? 3. 你还能想起一些关于梅花的诗句吗?

4.由这两首诗,我们又想起了郑燮的《竹石》,谁愿意为大家高声诵读? *诵读与感悟(古今贤文)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刚才的复习同学们都很投入,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诵读与感悟,让我们一起再去读一读书上安排的古今贤文真理篇。出示:古今贤文真理篇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近水识鱼性,近山识鸟音。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多看事实,少听虚言。

满招损,谦受益。知过必改,闻过则喜。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从善如流,疾恶如仇。钟不敲不响,话不说不明。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1. 诵读

2. 如果请你挑选其中的一两句话,送给你的好朋友,你选哪一句呢? 3. 为什么要把这句话送给他呢?你愿意和我们大家说说吗?

4. 同学们也许当你收到朋友送给你的那勉励话的时候,会感觉听得不顺耳,可是那些都是“忠言”啊!所以老师想把“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送给我们大家,让我们一齐共勉,好吗? 5. 齐读

6.(机动:诵读)古今贤文其他篇目

一、小结

今天的学习,我们同学都很认真,俗话说“天道酬勤”,学好成语、古诗词、古今贤文,这些都并不难,关键是多读,难就难在,要积累要运用,真正做到学语文用语文。

下载六年级诵读课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年级诵读课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诵读课教案

    篇一:诵读课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的意义和基本方法。2.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和理解教学环节:听,听读美文,走入声音世界。识,揭开“朗读”的朦胧面纱。温,重读温习优美的课文篇章......

    经典诵读课教案五篇范文

    经典诵读教案 设计理念: 1、领会诗歌的意境是经典诵读的关键。诵读中,主要采用反复吟诵、链接故事、音乐渲染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动口吟诵牵动内心情感,让学生与诗词对话......

    《三字经》诵读课教案

    《三字经》诵读课教案 第四课时 原文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教学目标 1......

    经典诗文诵读探讨课教案

    经典诗文诵读探讨课教案 拉么小学 何小苑 教学目的: 一、 培养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 二、 传承发扬中华优秀灿烂的文化传统。 三、 拓宽知识面,促进知识的积累。 四、 促......

    六年级诵读

    六年级诵读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男:中国的语言,中国的声音 女:名篇佳作,精彩纷呈 男:金秋送爽,红叶传情,在十月的风中,声音和文字结出了累累的硕果。 女:金色的阳光,......

    六年级经典诵读

    六年级诗歌朗诵文稿 引导词 男:当春天携着融融的春光,像海一样扑来 女:当春天挽着柔柔的春风,像潮一样涌来 男女:让我们,深情的品味春天 诗歌1:《春晓》 男:春眠不觉晓, 女:处处闻啼鸟......

    六年级古诗文诵读教案下

    六年级古诗文诵读备课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古诗词、乐于阅读的习惯。 2、培养学生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3、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

    六年级第二学期经典诵读教案

    第十一周经典诵读教案 六年级第二学期 一、教学内容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到《己亥杂诗》共11首古诗。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古诗,体会古诗的韵律美,感受中华的经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