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诵读
六年级诵读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男:中国的语言,中国的声音
女:名篇佳作,精彩纷呈
男:金秋送爽,红叶传情,在十月的风中,声音和文字结出了累累的硕果。女:金色的阳光,静谧的校园,感受朗诵的魅力,领略朗诵的精彩。男:中国,一片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神圣土地;
女:中华民族,一个生息繁衍在这神圣土地上的伟大民族。
男: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以地大物博和山川壮丽而自豪
女: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以古老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而骄傲
男:现在让我们满怀最真挚的情感用我们最优美的语言,为我们伟大的祖**亲献上最美的祝福…….合:艾台小学六年级朗诵会现在开始
男:我们深深爱恋着您,祖国.。
女:我们深深地爱着祖国的文化,男:搏动的心脏跳动着五千年的脉搏,女:涌动的血液奔腾着长江黄河的浪波,合:我们要努力学习,把祖国文化传承。请听《长江之歌》。
男:这首诗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丽。而神秘的《五彩池》代表着我国中部地区山奇水丽的特色风景。
女:五彩池的数量、大小、深浅、形状和池水瑰丽多彩的特点,透着五彩池的美丽神奇。
男:我国中部地区五彩池的神奇吸引着我们每一个人。
女:然而《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为我们打开了江南水乡的门,带给人一种绍兴的水、船、桥、人之间的和谐美。
男:江、船、池、桥亮丽多彩,中国名楼,又亮出了祖国的另一道文化风景线。女:有关黄鹤楼、岳阳楼、鹳雀楼相关诗文,领略登高远眺、极目无穷之妙,可以激发读者树立豪迈进取的人生之志,领悟寓意深邃的处世哲学。
男:我们了解了它们承载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认识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女:不管多么美丽的风景,我们都要懂得欣赏,不要雾里看花,朦朦胧胧。男:今天是一个欢快的日子,我们齐聚一堂,共同学习。
女:今天是一个收获的日子,我们收获美文,诵读精彩。
男: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喜欢上美文诵读。
女:我相信,美文诵读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欣喜。
男:老师们,今天的诵读展示到这里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整理你的心情,带上你的笑容,我们下次再见!
第二篇:六年级经典诵读
六年级诗歌朗诵文稿
引导词
男:当春天携着融融的春光,像海一样扑来 女:当春天挽着柔柔的春风,像潮一样涌来 男女:让我们,深情的品味春天 诗歌1:《春晓》 男:春眠不觉晓,女:处处闻啼鸟。
合: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引导词
男:当春雨敲醒冬眠的大地 女:当春鸟畅想春天的旋律 男:柳树的万千细枝 女:率先吐出新绿 诗歌2:《咏柳》 女合:碧玉妆成一树高,男合:万条垂下绿丝绦。
男女合: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引导词
男:春天真美啊,女:五颜六色的花儿竞相开放 诗歌3《春日》
女合:胜日寻芳泗水滨,男合:无边光景一时新。
男女合: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引导词
女:河水中一群悠闲的白鹅,伴着柳绿花香,引吭高歌
男:歌声流淌着惬意、自由和快乐 诗歌4:《咏鹅》
女合: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男女合: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引导词
男:我们期盼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 女:是啊,春雨贵如油,一年之计在于春 诗歌5《春夜喜雨》
男合: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女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男女合: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引导词:
女:正是江南二月,云淡风轻,阳光明媚 男:满园的春色,已溢出墙外,任你主人把
门闭得再紧,也关不住。诗歌6《游园不值》
女合:应 怜 屐 齿 印 苍 苔,小 扣 柴 扉 久 不 开。春 色 满 园 关 不 住,一 枝 红 杏 出 墙 来。引导词
男:碧绿的荷叶之间,荷花探出小巧的叶尖 女:夜间上面,可爱的蜻蜓,宛如一只精灵诗歌7:《小池》 女合:泉眼无声惜细流,男合:树阴照水爱晴柔。
男合: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引导词
男:大自然,是如此丰美 女:让我们相约,去游览洞庭山水 诗歌8《望洞庭》 女合:湖光秋月两相和,男合:潭面无风镜未磨。
男女合: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引导词
男:庐山的凌峰,云海弥漫 女:庐山的瀑布,白雾腾空 诗歌9:《题西林壁》
男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歌10:《望庐山瀑布》
女合:日 照 香 炉 生 紫 烟,遥 看 瀑 布 挂 前 川。
飞 流 直 下 三 千 尺,疑 是 银 河 落 九 天。引导词
女:江南因小巧而曼妙,因流水而灵动 男:江南因园林而雅致,因翠竹而清幽 男女:啊,美丽的江南 诗歌11:《忆江南》 女合: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男合:日出江花红胜火 女合:春来江水绿如蓝,男女合:能不忆江南? 引导词
男:秋天硕果累累,你可知农民伯伯付出多少艰辛 女:是啊!让我们从我做起,珍惜每一粒粮食吧 诗歌12:《悯农》
男女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引导词
男:下雪了,下雪了,漫天飞舞的雪花把大
地染成了白色。
女:看!有人在江中孤舟独钓。诗歌13 《江雪》
男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引导词
男女:我要策马在草原上驰骋,男:播撒幸福,播撒欢乐 女:放飞理想,放飞希望 诗歌14:《敕勒歌》 男女合: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引导词
女:友情是冬日里的炭火
男:友情是酷暑里的浓荫 男女:让我们珍惜友情,珍爱朋友 诗歌1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女合: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歌16《赠汪伦》
男合: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引导词
男女:故乡是生我养我的土地 男:那里有慈祥的父母、敬爱的兄弟 女:那里有成长的印痕,醇香的记忆 诗歌17《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男合:独在异乡为异客,女合:每逢佳节倍思亲。
男女合: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引导词
男:寂静之夜,皓月当空 女:浓重了对故乡的思念 诗歌18《静夜思》
女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男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引导词
女:母爱,是柔和的阳光,轻抚我的肌肤 男:母爱,是甘洌的清泉,滋润我的心田 女:母爱,是浩瀚的江海,博大而深远 男:母爱,是巍峨的山峰,坚韧而纤美 诗歌19:《游子吟》
合: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第三篇:六年级诵读方案
畅游书海阅读越快乐
六(1)班读书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六年级的阅读要更加放手让学生开展自主阅读。教师要通过引领使学生做到好读书、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学生要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完成课外阅读总量,在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同时,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为自己的发展打好基础。
二、阅读目标
1、自主阅读与师生共读相结合,营造书香班级,培养书香学生。
2、在老师的引导下让他们掌握读书方法,乐于阅读,交流感悟。
3、善于阅读,乐于写作,在阅读中提高综合素养。
三、参与对象:
六年级全体学生、老师
四、读书口号:畅游书海阅读越快乐
五、活动计划:
(一)制定计划,宣传发动。
1、让每位学生制定个人的读书计划,使他们充分合理地利用课余时间来读书。如:安排中午的时间,晚上完成家庭作业后的时间,周六、周日的休息时间。每天读书不得少于半小时。
2、做好家长的宣传工作。提倡在家庭中开展亲子阅读活动,指导孩子按本身的兴趣选择合适的读物,慢慢引导孩子扩大阅读范围。
3、组织一次“畅有书海,阅读越快乐”读书展示活动。
(二)实施行动,养成习惯。
1、创建好“书香教室”,成立“图书角”,设计班级“书香园地”,定期张贴“好书推荐”、“名人名言”、“书海拾贝”、“读书感悟”等文章,渲染班级读书氛围。
2、让学生充分利用早晨、中午的时间进行阅读,保证学生每天在校至少有一小时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每天晚上在家里有二十分钟阅读时间,使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乐趣。
3、帮助学生选择好读物。读经典名著,如《鲁滨逊漂流记》《三国演义》 推荐书目:《冰心儿童文学新作获奖丛书》、《城南旧事》(林海音)、《史记故事》、《昆虫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泰戈尔诗选》(泰戈尔));读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报刊杂志;读名人传记。
4、开展交流活动,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开展“我向班级推荐一本好书”的班
级读书会;根据自己的读书所得,制作读书小报;结合清明、五
一、父亲节、母亲节、六一等节日让学生制作小报,既能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又能对他们进行情感上的熏陶。
5、老师做好导读工作,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每周抽出一节课作为阅读指导课,可进行阅读交流、新书介绍和读法指导等。提倡学生个性阅读,鼓励学生多写读后感、日记,完成“好书伴我成长”的读书笔记。
6、每天利用课前的二分钟背一首古诗和《三字经》中经典的语句。每周一、三、五的语文早自习抽出十分钟,为规定阅读时间,学生可自由报名,毛遂自荐,朗读自己背诵的美文,也可以以“名人名言”“书海拾贝”“我的感悟““好书推荐”等小板块,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看过的新书、好书或好文章,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形成良好的班级读书氛围。
(三)总结评比,收获硕果。
1、我是小小播报员
每个月一评,由班级语文课代表和老师组成评审团,对在语文早自习的十分钟内表现踊跃,能够熟练地背诵每篇推荐美文,或所播报内容有一定文学质量的孩子予以奖励,冠以“小小播报员”的美称。
2、我是读书小能手
(1)开展《鲁滨逊漂流记》《三国演义》相关的读书专题比赛(读书小报、读书笔记、知识竞赛等),时间安排在每学期的学期末,评选出“书香少年”。
(2)进行“好书伴成长”优秀读书笔记的评选活动。(读书笔记的内容涵盖要广,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可摘抄、可写心得、可仿写„„)
(3)进行优秀读书小报的评选活动。(从本学期自己阅读过的书籍中撷取,包括“名人名言”“书海拾贝”“我的感悟““好书推荐”等小板块,内容丰富,板块清晰者获胜。)
3、我的第一本藏书
开学初便布置学生养成良好的搜集资料的习惯,准备一本剪贴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资料,进行剪贴、整理、美工,让它成为自己的第一本完整的藏书。
六、活动地点:
六1班教室
第四篇:六年级经典诵读计划
肃州区下河清明德小学
2009—2010学年六年级经典诵读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诵读,是我国古代语文学习的优良传统。与朗读比,它更强调个人体验,更强调内化。叶圣陶先生对诵读的好处曾有论述:“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从汉语言的特点来看,诵读是发挥了汉语富有音乐性的特点,特别是我国古代的诗文讲究合仄押韵,易于诵记。从小学阶段学生身心特点来看,诵读是培养小学生记忆力和注意力的有效方法,也是对小学生记忆潜能的有效开发,应该说,小学是学生诵记的黄金时段。
培根曾说过一句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在悠悠岁月里,我们的先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数优秀的国学经典。为了传承中华辉煌的文化,创建特色校园,特启动“六年级诵读经典 快乐成长”工程。用诵读经典引领成长,让师生亲近经典,与好书为友,与经典对话,与博览同行。在经典阅读中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积淀文学底蕴,提高文学修养,让书香飘满校园,让学生享受读书的快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诵读内容:
所谓经典之作,指的是经受时间考验了的,较为集中地反映了人类的智慧美和人性美的作品。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它们必须是工具性和人文性较为完美的统一体。小学生只有读了此类作品,才能为他们的一生打下“精神的
底子”。因此,我校在“经典之作”的选择上以我国古代优秀诗文为主(含新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篇目),同时选择国内外现当代短篇经典之作和长篇经典之作的片断。
三、活动口号:
传承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弘扬中华文化。
四、活动基本原则:
模糊性原则:不求甚解,只求熟读成诵。
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等的差异性。
自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并给予相应的评价。
鼓励性原则: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热爱经典为根本。
五、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总体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读书、爱读书、会读书,传承古今中外的文学精髓。从小养成热爱书籍,勤积累的好习惯,让学生在读书中体验到读书能给自己带来快乐
2、具体目标:①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②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让学生走进经典,了解经典,潜移默化地接受经典的熏陶,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③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④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知书达礼,心地向善,修养提高,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六、活动安排和措施:
(一)诵读安排:
1、每天利用晨读10分钟、课间,组织学生诵读,学生全员参与。
2、每天中午2:20至2:40静读优美的课外读物。
3、,鼓励学生回家后和家长诵读5分钟,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寻找机会让学生多接触优秀诗文,多读多背从而多用,不增加负担,使优秀诗文诵背和阅读课外书籍活动成为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
4、由六年级语文老师每班推荐二名学生在广播室进行导读,介绍与美文相关的诠释、背景、作者等内容。六年级语文老师并根据内容提前做好相应的辅导。
5、坚持每天的“三分钟课前经典诵读”时间,让学生每周背诵一首古诗,或一首词,或几句《论语》名句,或几句名言俗语„„并做好记录,及时巩固,增加积累。
(二)具体措施:
1、每日晨读十分钟和课前三分钟诵读形成常规,每班选一名普通话好的学生做带读的小老师。
2、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展示经典佳句,营造诵读的氛围,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
3、每个学生建立一本“读书成长册”,将读书活动中的精彩片断,好词佳句、名人名言、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及读书规划书。
4、每月举行一次诵读擂台赛,评选班级 “诵读能手”、“每月一星”,以此激发学生们的诵读热情。
5、上好诵经课,举办以“好书推荐”、“名人名言”、“我最喜欢的……”向同学介绍自己看过的好书、新书,交流彼此在读书活动中的体会,在班级
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6、学校图书室向学生开放,老师要做好引导。
7、建立学生的诵读档案,积累好实验的一系列过程资料,如:学生诵读情况分析、家长意见征询、班级活动方案、记录照片、好做法经验推广等。
七、经典诵读的成果评价
对于学生个体经典诵读的成果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成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鼓励作用,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1、每周评价
采用学习小组自评法,评价组员一周的诵读进度和记忆水平。由各班诵读小组的组长担任检测组长,在每周的周末逐一检测本组的同学,并将检测情况报告班长或老师。老师进行抽测并作相应的调整或要求。
2、学期评价
采用学期达标升级评价法。在每学期的期末,由各班的语文老师负责评价本班学生的诵读水平:能够背诵必读篇目并达到质量要求的学生,发给通过该篇目的达标证书。为确保诵读质量,学校对通过达标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抽查,不合格率超过10%的班级,将重新组织达标验收。
3、弹性评价
学生根据自己的诵读水平,可以打破年级界限,在每学期末向所在班级的语文老师自主申报评价篇目和等级,由语文老师初评通过后,报教导处统一组织评价。通过该等级评价的学生将获得相应的等级证书。应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参加跳级评价,但必须以学生和家长自愿为前提,不得作为硬性规定,更不能因此而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防止挫伤学生经典诵读的积极性。
采用形成性评价和跟踪性评价的方式。依照“读经教育”的特性,评价
之鼓励性质大于测试性质。采取“每周评价”、“每月评价”、“每学期评价”、“弹性评价”方式。
1、每周评价:评价的时间是星期一早上。老师只要用一分钟,亲自考一个学生,会背了即算通过,即给他五星。该生即指定为一周的诵读班长。每天由值周班长领诵。让他利用下课时间去检测组长,组长再去检测组内同学。不能通过检测的人,记下名字,让他利用下课时间,拿著书,补念二十遍即可,不管是否会背,也给他100分。
2、每月评价:每月最后一周利用诵读课时间开展诵读展示,评选评选班级 “诵读能手”、“每月一星”。
3、每学期评价:采用专项考核的方法给学生定级。考核内容为诵读优秀诗文(随机抽取两首)或片段。
4、弹性评价:根据学生需要、结合学校活动开展适时适度评价。总之,诵读经典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记忆能力,而且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综合素质;不仅学会了许多千古名句、经典名篇,而且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还潜移默化地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逐渐有了爱国之心、感恩之心、关爱之心、孝道之心;不仅让老师和学生走到了读书活动的前沿,而且还促使他们在读书中思考,在读书中快乐,在读书中丰富阅历、提升认识。经典文化中所透出的清雅俊逸的品格与爱的温馨,情的涌动,思的沉静,通过阅读一一体验,正是那些传颂不衰的经典文化引领我们走进幸福快乐的阅读之旅,从而让我们的学生诗情满怀,让我们的老师底蕴深厚,让我们的校园书香飘逸。
第五篇:六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六年级国学教案
教学内容:《三人行,必有我师》 [活动目标]
1、积累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句子的意思。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三人行,必有我师”丰富多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4、细心品味作者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思考 [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思考。
2、体会课文“三人行,必有我师”丰富多彩的内蕴 课时:1课时
[活动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论语》。(1)指名学生诵读。(2)全班诵读。
2、谈话导入。人非生而知之者。我们要善于学习,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孔子也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二、学习《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
1、师范读。
2、生自读,读通、读顺。
3、师讲解大意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4、生再次自读,带着对句子的理解读熟。
5、请学生讲讲对句子的理解。
6、师小结: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虽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人们并不是经常能够做到。人们常犯的一个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多,看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少;或者只看自己的优点。
7、引导悟理。
师:读了这则《论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
8、练习诵读。
教学内容:《过华清宫》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过华清宫绝句》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课时:1课时 活动过程:
1、导入
(1)齐诵《泊秦淮》
(2)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3)积累:你还学过哪些杜牧的诗?
2、出示古诗
3、介绍【写作背景】
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临潼县城南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723)修建为行宫,“始汤井为池,环山列为宫室,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原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宫,长生殿就在此宫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多年过后,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面对断壁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了三首《过华清宫》七绝,这是其中的一首。4.小组学习(1)读通全诗
(2)师出示诗意,生对照理解诗意
【注释】①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渡县骊山北麓,唐玄宗造。《长安志》载“骊山上下,益治汤进(即温泉),为池台殿环列山谷,明皇岁幸焉。” ②绣成堆:骊山左右有东西绣岭,因当时林木花卉繁盛类锦绣,故名。③千门:汉武帝起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后因称宫殿重门为千门。④一骑红尘:《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置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志京师。5.大组交流(1)指名朗读(2)理解诗意:
经过华清宫来到长宫,回首向锦乡堆城般的骊山望去,只见山顶华清宫那紧闭的大门,一扇一扇缓缓地打开;山脚下,风尘仆仆的骑手拼
命鞭打着跨下飞驰的骏马,身后扬起了一溜浓密的尘烟;华清宫中的杨贵妃高兴地笑了。唉!没有人知道,这是皇上派人从遥远的南方为她运来了她爱吃的新鲜荔枝。
5、学生自读
6、教师指导诵读。
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指导:(1)首句中说“回望”,那么诗作主人公是在哪里望哪里?看到了什么?(明确:诗作主人公是站在长安回望骊山华清宫,看到骊山花卉树木苍翠,如同一堆堆的锦绣。)
(2)第二句说骊山上千重宫门依次一扇接着一扇地打开了,这“次第”暗示了什么信息?明确:“次第”暗示着有重要军政要事要禀报深宫中的皇帝。(3)、第三句 “笑”的背后有着诗人怎样的情感?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那个“笑”字背后包含着诗人满腔的悲愤,因为为了这美人的一笑,全国上下有多少人要伤心落泪啊。目的在于讽刺唐明皇荒淫好色,为了一个妃子,不惜牺牲民力物力。
7、小结: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人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全诗不用难字,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7、诵读诗歌。
(1)自读感悟。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节奏美,音韵美,都能给我们美的熏陶。优美的诗歌,需要优美的朗读,今天,我们就开展一个小小的诗歌朗读竞赛,看谁字音读得准,节奏读得好,感情读得美。
(2)教师巡回指导。注意点: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学生进行个人朗读练习。
四、作业:积累学过的《论语》中有关学习的名句,诵读。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②朗读、背诵课文。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目标:
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2、《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课时安排:2课时
一、板书课题。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课文 ①范读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③正音、正字 理解课文内容
1、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2、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
◆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理解课文内容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总结:朗读、背诵;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论语》内容。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目标:
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2、《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课时安排:1课时
一、复习导入
①背诵课文。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理解后五段内容
1、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习方法②学习态度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4、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教学内容:《大学》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节奏感,尤其是文中排比句。
2、能够根据注释,对照课文,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内容,知道“三纲”是什么,是用来干什么的。
3.能理解课文所表现的做事要分清本末终始的道理,举出自己生活中与此道理相似或相反的例子。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句子的意思。
2.理解课文所表现的做事要分清本末终始的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大学》相传是孔子的弟子(学生)曾参所写,告诉人们如何提高自身修养而成就自己的德行功业,被成为“初学者入学之门”.《本末终始》出自《大学》的开篇部分,是最为关键的段落之一。课文第一句说明了大学的目标在于“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就是所谓的“三纲”。2、理解诗题。
师解释题意:本末:树根和树梢;终始:事情的结局和开头。指事物有本有末,有始有终的发展规律。
3、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诵的节奏。
4、根据课文下方的注释,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5、理解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 品德。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 应为“新”,即革新、弃旧 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 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知止:知道目标所在。得:收获。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 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
虑周祥;思虑 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 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教学内容:《舍本逐末》
战国时候,有一次 齐王派遣使臣到赵国去拜访赵威后,以示友好。赵威后很热情地接待来访的使臣。使臣在献上齐王准备的礼物后,又呈上一封齐王写的信 赵威后收下了信,并马上拆开来看。她请使臣坐下,亲切地问道:“久未问候,贵国的庄稼长的好吗?”使臣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我是奉了敝国国君之名前来问候您的,可是您不先问候敝国国君,反倒先问起庄稼,这分明是先贱而后贵。难道说,一个治理万民的君王,会比不上庄稼和百姓吗?” 赵威后听了并没有生气,反倒笑着对使臣说:“这你就错了!没有庄稼,如何养活人民?这不是贵贱之分,而是本末之别啊!难道说要先舍根本,去问那些末节吗?” 齐国使臣对赵威后的这一番话非常佩服,并且为自己刚才无礼的态度感到惭愧。现在,人们用“舍本逐末”来比喻做事抓不住主要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教学目标:
1.理解句子的意思。
2.理解课文所表现修身的重要性。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一个品德修养好的人会很受人欢迎,很更容易成功。古人就很强调个人的修养。今天我们学习《大学》里一篇关于品德修养的文章。
2、理解诗题。
师解释题意:修身是根本。
3、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诵的节奏,初步感知。划出停顿符号。
4、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诵的节奏。
5、根据课文下方的注释,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6、理解第一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1)知:知识、智慧。(2)格物:研究事物、推究事物的道理。()[译文] 自古以来 想在天下彰明伟大光明的品德德行的,先治理自己的邦国;想治理自己邦国的,则先治理自己的家族;想要修齐自己家族的,则先修养自身;想修养自身的,则先匡正自己的心思;想匡正心思的,则先笃诚自己的心意;想笃诚心意的,则先获得知识智慧,获得知识智慧在于研究事物的道理。[译文]知识的获得在于对事物的探索,得到知识才能正确的树立自己的意图,有了足够的诚
意才能端正自己的心态,心态端正了,才能使自身获得美好的品德,有了高尚的品德才能管好一个家,家和才能使得国家长治久安,国家安定平和则天下就太平无事。
教学内容:《牧童》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铺,铺开。弄,逗弄。饱饭,吃饱了饭。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3.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教学内容:《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棹:船桨。怪生:怪不得。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
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教学内容:《长歌行》 教学目标:
1、学习《长歌行》,知道“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学习课文中的“葵”“羹”“煎”三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激情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古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中国诗歌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一直盛开在世界文苑之中。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使我们领略诗中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大家曾学过不少古诗,那就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背诵下来吧!(先自由背,再指名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首古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介绍诗人
1、三首古诗的作者分别是谁?哪个朝代的?(板书作者和朝代)
2、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说你对其中两位诗人的了解。
三、学习《长歌行》。
1、教师导入: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古朗月行》,哪个同学能为我们背一背呢?(指名背)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这种形式的诗——《长歌行》。
2、(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3、学习向导:(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学习向导”)
(1)读一读《长歌行》,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3)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了的,在全班讨论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4、给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5、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多媒体可见——全屏显示动画版的课文插图)出示《长歌行》动画插图,教师配乐朗诵,学生看、听、思考,这首诗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园中的葵花绿油油的无比茂盛,清晨的露珠亮晶晶的期待阳光。温暖的春天雨露滋润阳光照,世上的万物欣欣向荣多辉煌。常常担心寒秋季节将要来到,到那时花卉草木都衰败枯黄。时光流逝像万条江河流东海,什么时候呀它会在向西流淌?年轻时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年老力衰只能白白悔恨悲伤。
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丙组:以朗读作为主要的回报形式。教师提供相应的音乐录音。
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
(4)教师参与环节: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一练)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6、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长歌行》劝导人们珍惜青春年华,是一首传诵经久的劝诫诗)
7、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8、教师请一名同学配乐朗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9、诗中的哪句话,对世人有规劝的含义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0、教师小结:《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还打比方,说明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努力,不要等到老了再后悔。
11、大家把这首古诗背诵下来,也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搜集有关劝诫后人勤奋好学的诗句。板书设计
长歌行 汉乐府民歌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教学内容:《七步诗》 教学目标:
1、学习《七步诗》,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指名背诵《长歌行》。
二、学习《七步诗》
1、导言:同学们从《长歌行》中不仅领略了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比喻,更使我们受到了有益的启发,那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名句不时地激励我们珍惜时间,不断努力。今天我们将要赏析的这首诗的创作经过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和诗名吗?(板书题目及作者)
2、解诗人及创作经过。
(1)曹植(公元192——232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沛国谯县人,有政治雄心。他的哥哥曹丕当皇帝后,他受排挤、迫害,终生遭受软禁。
(2)请学生介绍这首诗创作的经过。
3、(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4、放声朗读这首诗。(自读、互读。)
5、学习向导:(跟随“学习向导”自学本诗。)
(1)读一读《七步诗》,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3)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了的,在全班讨论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6、自学,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三、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动画版的课文插图)出示《七步诗》动画插图,教师配乐朗诵,学生看、听、思考,这首诗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拿来豆子煮豆羹,滤掉豆渣成为了豆汁。豆秸锅下燃得旺,豆子锅里哭啼:咱们本来是同一个跟上生,你为什么迫害我这么急!
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丙组:以朗读作为主要的回报形式。教师提供相应的音乐录音。
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
4、教师参与环节: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一练)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5、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七步诗》全诗用比喻的手法,用同根生长的豆和豆秸,比喻同胞兄弟。锅下燃烧的豆秸,比喻诗人的哥哥魏文帝;锅里的豆比喻受害的诗人自己。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相互排挤斗争的残酷现实。)
6、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四、拓展创新训练。
1、教师导语;这首诗中蕴含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是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为曹氏兄弟为了争夺王位而不顾及兄弟情谊的做法而惋惜,更使我们深深地同情曹植的不幸处境。今天让我们运用我们的智慧与才能重新演绎这个故事吧!
2、学生分头准备。
3、进行汇报表演,考查学生对这首诗思想内涵的理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背诵古诗。
教学内容:《出塞》 教学目标:
1、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豪迈奔放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请同学们一起读题目《出塞》。揭题《出塞》。
二、检查预习情况,介绍作者。
1、师生共同介绍作者:王昌龄(698—756),字少伯,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人(今陕西西安人。)他擅长写边塞诗。选择边塞军旅生活作为写诗的素材。
2、小组讨论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并汇报。
关——关塞。
但使——只要。
龙城——地名,又称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一带。
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汉武帝时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
不教——不让,不使。
胡马——胡人的兵马。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度阴山——度,指越过。银山,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
三、学习古诗(看视频,屏幕出示《出塞》全文字幕)
(1)自由读:结合课后注释,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3)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的意思是: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长征不见归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如果英雄善战的李将军依然健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兵马度过阴山的。
四、再读古诗,体会意境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同学之间互相读。
2、互相交流,谈谈诗中表达的意境和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出塞》是古代乐府中的一首军歌,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他的诗作多以当时的边塞军旅生活为素材。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诗中充满了对国家安危无限关心的爱国激情。
五、指导朗读
六、背诵古诗
1、自己读一读,试着背一背。
2、同学之间互相背一背。
七、推荐欣赏:(投影)
教师导入: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现在老师在为同学们推荐一首歌颂李广的诗作,请大家一起来欣赏。
教学内容:《石灰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教学重、难点:
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教师点拨
二、初读指导
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
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
再读体会,思考: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想借石灰表明什么样的志向呢?我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志向。应用高昂、坚定的语气读。)
情感朗读,赛读。
齐读。
三、拓展延伸,总结古诗。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可见,《石灰吟》就是于谦自己一生的写照啊!
于谦为官清廉,为国为民,他的诗歌大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推荐给大家于谦的另一首诗《咏煤炭》,请大家感悟。
四、总结学法
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石灰吟》的?
老师总结学习方法:
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千锤万击 不怕磨练
石灰吟 烈火焚烧 清白留世 不畏艰险
粉身碎骨 勇于献身
课堂检测
结合古诗,理解词语
若等闲: 清白:
这两诗,默写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默写古诗。
教学内容:《题菊花》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识记5个生字,会读课后词语。
2.能够根据诗句借助画面想象出“菊花”含义,并初步了解这首诗的意思。
3.培养学生搜集、检索信息的能力,多项探索的能力。4.感受菊花的美和作者的理想愿望。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识记生字词。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看过封神榜吗,你想当里面的哪个神仙?为什么? 唐朝有个诗人他想当青帝,也就是管百花的花神?想知道为什么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熟 1.小组交流预习情况。交流生字读音 读古诗
与这首诗有关的课外资料 2.全班反馈预习情况。3.齐读古诗,读准字音。
4.男女比赛读,看谁读得又准确又熟练。
三、了解诗意,感情朗读
1.读古诗、看画面、想问题:为什么黄巢想当花神呢? 2.指名汇报:为什么(即了解诗的大意)3.自己练习说一说:为什么?
4.师小结前两句,并引导学生体会感情:可惜、遗憾。5.指导学生读前两句。
6.体会后两句(作者的愿望),并齐读。7.整体读诗,指名读 8.师配乐范读。9.学生练习配乐读 10.指名读、齐读。
11.齐背古诗,分层要求:会背的有感情背,不会背的可以看看书跟着小声背。
四、识记生字,综合练习
1.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词语,并进行指读检测。
2.师检测:
A选择正确字音
B抢读词语
3.读短文,巩固练习生字词。4.背诵检测。
五、小结
其实黄巢不仅仅是想当一个花神,在这首诗里还有一个作者的理想,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回家查找相关资料。
教学内容:《山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并背诵三首古诗。
2、认识“径”、“斜”、“枫”等10个生字。会写“斜”、“枫”等13个字。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录像,引出新课。
1、播放《山行》的画面,让学生自由说说观看后的感受。
2、让学生介绍收集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教师揭示课题。
二、欣赏诗歌,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配乐朗读诗文)学生一边听,一边浏览全诗,初步感受这着诗的韵律美。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指生朗读古诗,师生评议。
三、学法迁移,自读自悟。
1、指导学生根据文中注释及字典理解词义。
2、用以前学过的“连词解句意”理解诗句,同时把不懂的地方在文中标注出来。
3、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四、师生共议,理解诗意。
1、指名朗读全诗,讨论根据词义给多音字注音。
2、理解诗文
(1)通过注释和工具书,你读懂了哪些诗句?
(2)通过联系上下文你读懂了哪些诗句?
(3)还有哪些诗句不懂?师生、生生互动讨论。
(4)师生归纳整首诗文。
五、图文结合,欣赏意境。
1、引导学生看图(课件出示图片)
思考:(1)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
(2)作者描写它的什么特点。
2、学生自由分组讨论,讨论后发表自己的见解。
3、教师播放配乐朗诵带,让学生想象画面。
4、小组合作,把想象的画面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六、体会感情,指导朗读。
1、启发:诗人对秋天的赞美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指导学生在体会诗人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这首诗。
七、落实生字,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本节课要认的字,学生认读。
2、课件出示本节课要写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