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第二学期经典诵读教案
第十一周经典诵读教案
六年级第二学期
一、教学内容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到《己亥杂诗》共11首古诗。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古诗,体会古诗的韵律美,感受中华的经典文化。
2、熟读成诵,要求学生背会所读古诗,积累古诗文知识。
三、教学过程
(一)指导朗读
1、先让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味。
2、指名范读,教师纠错。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二)初识大意
教师向学生简介古诗大意及中心,重点强调诗中的名句,指导学生背诵。
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三)熟读成诵
组织学生以各种方式朗读古诗,达到背诵,教师以多种形式考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第十二周经典诵读教案
六年级第二学期
一、教学内容
《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到《出师表》共5首元曲和一首文言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古文,体会古文的韵律美,感受中华的经典文化。
2、熟读成诵,积累古诗文知识。
三、教学过程
(一)指导朗读
1、先让学生自由读古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古文的韵味。
2、指名范读,教师纠错。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二)初识大意
教师向学生简介古文大意及中心,重点强调诗中的名句,指导学生背诵。
(三)熟读成诵
组织学生以各种方式朗读古诗,达到背诵,教师以多种形式考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第十三周经典诵读教案
六年级第二学期
一、教学内容 《名句欣赏》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古文,体会古文的韵律美,感受中华的经典文化。
2、熟读成诵,积累古诗文知识。
三、教学过程
(一)指导朗读
1、先让学生自由读古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古文的韵味。
2、指名范读,教师纠错。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二)初识大意
教师向学生简介古文大意及中心,重点强调诗中的名句,指导学生背诵。
(三)熟读成诵
组织学生以各种方式朗读古诗,达到背诵,教师以多种形式考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第二篇:六年级第二学期科学实验教案
第一个实验
统计全班身高统计图 实验时间:2014、3、3 实验目的:
1、2、学会测量并了解自己的身高和体重。了解自己身高,体重在小学阶段的变化。
实验器材:
测身高器、直尺、钢卷尺、纸张、笔。实验步骤:1、2、3、选年龄不同的同学排好队,按从高到矮的顺序排好队。有一名同学记录每个同学的高度。
把测身高器放好,依次叫每个同学一一站上测髙器,然后用直角三角尺,记录好每一个同学的身高。
4、测完每个同学的身高后,制成折线统计图。
实验现象:
发现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折线逐渐上升。实验结果:
随着年龄的增大,身高逐渐升高,到一定的年龄后就不在升高了。
第二个实验
研究纸巾干湿程度的差异
实验时间:2014、5、12 实验目的:
知道仙人掌耐旱的原因。实验器材:
三张纸巾、蜡纸、杯子、水、锡箔片。实验步骤:
1、把三张纸巾充分浸湿,一张平铺,一张卷起,一张用蜡纸包起来,都放在塑料布上,放置在窗台前。
2、一小时后检查三张纸巾的干湿程度。实验现象:
平铺的易干,卷起的不易干,永蜡纸包起来的不干。实验结果:
同样湿度的物品把面积增大就会干燥,面积小的或用蜡纸卷起的不易干燥。
第三个实验
比较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实验时间:2014、5、19 实验目的:
探究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实验器材:
塑料吸管、卫生纸的卷心、剪刀、橡皮筋、米尺、胶带、彩笔。实验步骤:
1、把一根橡皮筋割断两端分别粘在卫生纸卷心开口处两边,橡皮筋稍稍绷紧,但不要太紧。这就是“发射器”。
2、从一根吸管上剪去3厘米,与另外的两根吸管扎在一起,三根吸管并齐,短的一根放在中间。
3、在其中的一根长吸管上每隔1cm标上一个记号,这就是“火箭”。
4、一只手抓住“发射器”把“火箭”套在“发射器”的橡皮筋上,并用手指头压住橡皮筋的两端。另一只手把“火箭”一端往下拉,然后放手,让“火箭”能笔直地往空中射去。实验现象:
橡皮筋拉得越长(紧),松手后“火箭”笔直往空中射出越高。橡皮筋拉的越松,放手后“火箭”笔直往空中射出就矮。实验结果:
橡皮筋拉得越紧“火箭”受到的能量就大,橡皮筋拉得越松,“火箭”受到的能量就小。
第四个实验
能量转换过程的实验
实验时间:2014、5、29 实验目的:
1、知道什么是能量转换。
2、了解能量是如何转换的。实验器材:
细铁丝、火柴、花生、水、小烧杯、汤勺、软木塞。实验步骤:
1、用细铁丝或针将一粒花生米固定在软木塞或橡皮泥上。
2、点燃花生米加热适量的水3—5分钟。
3、花生米燃烧后,测一测水温。实验现象:
水温逐渐升高。实验结果:
燃烧一粒花生米,加热水,花生米中的化学能转变为光能和热能。
化学能→光能→热能
比较白织灯和荧光灯的效率
实验时间:2014、6、5 实验目的:探究白炽灯和荧光灯那个效率高 实验器材:白炽灯、荧光温度计 实验步骤:
1、准备两个相同的两个台灯,一个是普通的白炽灯,一个是荧光灯。
2、同时开灯十分钟,用两只温度计同时测量两个灯泡周围的温度。
3、测量3分钟后,记录各自灯泡的温度。实验现象:白炽灯泡的温度比荧光灯的温度高。实验结果:荧光灯泡比
第五个实验
制作太阳能灶
实验时间: 2014、6、17 实验目的:
学习利用可能再生性能源方法。实验器材:
铝箔、瓷碗、剪刀、挂钩、土豆块。实验步骤:
1、把铝箔放在瓷碗里,整理平整,碗中间剪开一块铝箔。
2、将挂钩固定在上面,再将土豆块穿在钩上。
3、将装置放在阳光下,仔细观察土豆块发生的变化。实验现象:
土豆块逐渐干燥。实验结果:
太阳光能转化为热能后把土豆块烤干。
拓展与应用实验
1、让瓶子吹泡泡
一、实验目的:
能够对瓶子为什么会吹泡泡进行解释。
二、实验准备: 空塑料瓶、吸管、橡皮泥、玻璃管、水、颜料、大盘子、玻璃杯。
三、实验过程:
1、将吸管放入瓶口,用橡皮泥封住。
2、将其它吸管与第一支吸管相接,形成一个长管。
3、用色素给玻璃杯中的水染色。
4、将瓶子置入大盘子,弯曲吸管,让它插入玻璃杯的水中。
5、向瓶壁浇热水,吸管会排放大大的汽包。
6、再向瓶壁浇冷水,染色的水经吸管被吸入瓶中。
四、请用学到的知识解释上述出现的现象:
1、当向瓶壁倒入热水时,瓶内的冷空气体积膨胀后向吸管排出来,所以看到色素杯内的水有气泡出现。
2、当向瓶壁到冷水时,瓶内的热空气受冷,体积马上缩小,外面的大气压大于瓶内的气压,外面的气压把气压有色的水压进吸管里去。
五、结论是什么? 是空气热胀冷缩的原因。
2、利用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做一辆以空气为动力的玩具车
一、活动目的:
运用科学原理制作。
二、活动材料:
气球、剪刀、透明胶、线、吸管、玩具车车轮、厚纸张等。
三、活动过程:
1、教师指导学生将上面准备的材料制成一辆小车。
2、将气球尽可能吹得打些,然后把气球捆在小车的尾部。
3、把气球的气放掉,观察小车往前前进。
四、请解释上述现象:
我们就是应用空气的反冲力原理制作小车的。
第三篇:六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学期二课教案
www.sherc.net
第六课 生活简朴 行为文明 第一框 生活富裕 不忘俭朴(A)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俭朴的基本含义,理解新时期崇尚俭朴生活的意义;懂得俭朴生活的基本行为要求。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观察、分析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话题讨论、交流等活动方式,为学生在成长中关于俭朴的困惑进行由浅入深的分析和归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同俭朴生活对国家建设、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自觉培养俭朴意识。
二、课前准备
1.拍摄学校南操场后住宅楼全景。
2.收集能反映家庭住房条件改善的学生家庭照片。
3.收集我国资源状况的相关资料,以及“希望工程”有关资料。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观察活动1】学校南面的住房照片
教师出示照片,前方为旧式矮平房,后方为新造高层住宅搂。
师:这是我们教室窗外的景色。同学们看到这张照片感觉熟悉吗?下面请知情的同学谈照片中旧房的住房情况。
生:矮平房,1个门牌号还要分上、下两户,或前门、后门。每户住房多为一间房,下雨天会漏水,地板会震动。弄堂里杂物繁多,卫生状况较差。
师:接下来请同学谈谈新造高层住宅的住房情况。
生:有电梯,1梯2户,多为2室2厅或3室2厅,小区内有花园。师:同学们从这张照片中感受到我们的住房条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住房越来越宽敞了,住房环境越来越好了。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人们的住房条件明显改善(板书)【观察活动2】我与爸爸生活的对比
师:请学生观看书本62页上的插图:我与爸爸生活的对比。这是不是真实的情况呢?请同学们来看一组由学生提供的真实照片。
教师引导学生将照片和书上图片一一对照,找出二者的异同之处。
www.sherc.net 穿:整洁大方得体,不攀比,不追求名牌。[板书] 【学生讨论】主题:怎样看待学校要求学生在校穿服装的规定?
学生讨论回答:穿校服到学校来,反映了学生的身份;穿校服可以避免攀比;但是校服不好看;有的同学穿校服,打扮得很整洁,也很好看„„
教师归纳,行为引导:在校穿校服,这体现了学生的良好风貌,可以有效避免攀比,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
住:合理,适合家庭经济能力,不过分追求豪华。(板书)【学生讨论】主题:住房多大才是合理的?
学生讨论回答:(略)(我家只有2间房,我没有自己的房间,所以如果有3间房就比较合理„„)
教师归纳,行为引导:住房大小应符合家庭实际需求和承受能力,我们不应向家长提出超过家庭承受能力的要求。
行:能步行就步行,尽量搭乘公共交通。(板书)
【学生讨论】主题:你觉得我们学生什么时候叫出租车比较合理? 学生讨论回答:天气很恶劣时;身体不适时;迷路时;赶考试时„„ 教师归纳,行为引导:在赶时间、身体不适等情况下,是合理的,但不应为贪图省力或者炫耀而搭乘出租车。
用:需要的则用,不需要的不用。(板书)
【学生讨论】主题:我们怎样看待中学生带手机的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需要。因为家长有时需要和自己联系,比如询问何时到家等;不需要。有的学生带手机来,总是在上课发短消息,玩游戏„„
教师归纳,行为引导:中学生没有使用手机的必要性,不应带手机上学。但是如果家住得很远,需要告之家长放学时间,已免家长担心等情况,也可以带手机,但在学习期间应当关机。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对俭朴有了什么详细的认识,下面请同学们来归纳一下,什么是“俭朴”呢?
【俭朴的基本含义】生活上注重节省。穿着上保持朴实。思想上不图享乐。(板书)
师:我们每个人生活上需要俭朴,因为俭朴是持家之道,那么对于国家来说,要不要节俭呢?让我们从两个视角来共同思考这个问题。
【视角1】我国的资源(教师出示一张我国草场退化的照片,并简单介绍)
www.sherc.net 一次课堂活动得分。在观察、比较、分析材料的过程中,对思维敏捷、思路清晰、分析全面,或者提出的解决方法既有创造性,又有可操作性的同学,给予加分。
第四篇:六年级第二学期科学实验教案1
科任教师:马登芝
第一个实验
统计全班身高统计图
实验目的:
1.学会测量并了解自己的身高和体重。2.了解自己身高,体重在小学阶段的变化。
实验器材:
测身高器、直尺、钢卷尺、纸张、笔。
实验步骤:
1.选年龄不同的同学排好队,按从高到矮的顺序排好队。2.有一名同学记录每个同学的高度。
3.把测身高器放好,依次叫每个同学一一站上测髙器,然后用直角三角尺,记录好每一个同学的身高。
4.测完每个同学的身高后,制成折线统计图。
实验现象:
发现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折线逐渐上升。
实验结果:
随着年龄的增大,身高逐渐升高,到一定的年龄后就不在升高了。
第二个实验
制作印记化石模型
实验目的:
了解化石怎样形成或被发现的 实验器材:
黏土、叶子、骨头、贝壳 实验步骤:
1、将黏土擀平。
2、把叶子、骨头或贝壳放在黏土上,用手把它压进去,留下印迹后取出。
3、把印有印迹的黏土模型晾干。实验现象:
叶子、骨头或贝壳在黏土上留下印迹 实验结果:
晾干的模型上留下了动、植物的印迹。
第三个实验
做个生态瓶
实验目的:
了解生物之间的共存关系 实验器材:
鱼缸、沙子、水草、小鱼、绿水、凡士林 实验步骤:
1.瓶子处理洗净玻璃瓶,并用开水烫一下瓶子和瓶盖。2.放砂注水在瓶中放入1cm厚的砂子,再加水至瓶子容积的4/5。
3.投放生物待瓶内水澄清后,放入水草和水生动物。4.加盖封口瓶子加盖,并在瓶盖周围涂上凡士林。5.粘贴标签贴上标签,注明制作日期、制作者姓名等。6.放置瓶子将制作好的小生态瓶,放于阳面窗台上(研 究结束前不要再随意移动)7.填写实验记录表,作出正确分析。实验现象:
瓶子里的动植物生存下来 实验结果:
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 第四个实验
飞旋扣子的秘密
实验目的: 了解能量之间的转换 实验器材: 扣子或厚圆形纸板 实验步骤:
1.找一个大口子或是穿了孔的圆形厚纸板 2.按图传入一根100-115厘米的线,两端打结
3.把扣子或圆形厚纸板放在线的中间,甩动绳子15-20圈 4.拉紧绳子,让扣子或圆纸板向相反方向旋转 5.再放松僧自,让扣子或圆纸板按初始甩动的方向旋转 6.不停的拉,松,使扣子或圆纸板有节奏地旋转。实验现象: 扣子不停的转动
实验结果:
通过人体化学能转换成机械能
第五个实验
制作水轮
实验目的:体会谁能重复利用
实验器材:塑料瓶,软木塞,塑料片,牙签,漏斗 实验步骤:
1.用4个塑料片插在软木塞的槽里 2.用钉子在塑料片的相对侧面钻两个孔 3.将两根牙签推压进团木塞两端,装进瓶里
4.把瓶子安放在玻璃盘上,将塑料管放进瓶子的颈口里,并且往漏斗里倒水,让下落的水冲击水轮使之旋转。
实验现象: 水轮旋转起来 实验结果: 水能可以重复利用
第六个实验
让瓶子吹泡泡
实验目的:
能够对瓶子为什么会吹泡泡进行解释。
实验准备: 空塑料瓶、吸管、橡皮泥、玻璃管、水、颜料、大盘子、玻璃杯。
实验过程:
1.将吸管放入瓶口,用橡皮泥封住。
2.将其它吸管与第一支吸管相接,形成一个长管。3.用色素给玻璃杯中的水染色。
4.将瓶子置入大盘子,弯曲吸管,让它插入玻璃杯的水中。5.向瓶壁浇热水,吸管会排放大大的汽包。6.再向瓶壁浇冷水,染色的水经吸管被吸入瓶中。实验现象
当向瓶壁倒入热水时,瓶内的冷空气体积膨胀后向吸管排出来,所以看到色素杯内的水有气泡出现。
当向瓶壁到冷水时,瓶内的热空气受冷,体积马上缩小,外面的大气压大于瓶内的气压,外面的气压把气压有色的水压进吸管里去。
实验结果
是空气热胀冷缩的原因。
演示第一个实验
研究蜡纸保持水分的实验
实验目的:
知道仙人掌耐旱的原因。实验器材:
三张纸巾、蜡纸、杯子、水、锡箔片。实验步骤:
1、把三张纸巾充分浸湿,一张平铺,一张卷起,一张用蜡纸包起来,都放在塑料布上,放置在窗台前。
2、一小时后检查三张纸巾的干湿程度。
实验现象:
平铺的易干,卷起的不易干,永蜡纸包起来的不干。实验结果:
同样湿度的物品把面积增大就会干燥,面积小的或用蜡纸卷起的不易干燥。
演示第二个实验
制作“火箭”
实验目的:
探究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实验器材:
塑料吸管、卫生纸的卷心、剪刀、橡皮筋、米尺、胶带、彩笔。
实验步骤: 1.把一根橡皮筋割断两端分别粘在卫生纸卷心开口处两边,橡皮筋稍稍绷紧,但不要太紧。这就是“发射器”。
2.从一根吸管上剪去3厘米,与另外的两根吸管扎在一起,三根吸管并齐,短的一根放在中间。
3.在其中的一根长吸管上每隔1cm标上一个记号,这就是“火箭”。
4.一只手抓住“发射器”把“火箭”套在“发射器”的橡皮筋上,并用手指头压住橡皮筋的两端。另一只手把“火箭”一端往下拉,然后放手,让“火箭”能笔直地往空中射去。
实验现象:橡皮筋拉得越长(紧),松手后“火箭”笔直往空中射出越高。橡皮筋拉的越松,放手后“火箭”笔直往空中射出就矮。
实验结果:
橡皮筋拉得越紧“火箭”受到的能量就大,橡皮筋拉得越松,“火箭”受到的能量就小
2015年4月1日
第五篇:六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六年级国学教案
教学内容:《三人行,必有我师》 [活动目标]
1、积累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句子的意思。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三人行,必有我师”丰富多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4、细心品味作者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思考 [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思考。
2、体会课文“三人行,必有我师”丰富多彩的内蕴 课时:1课时
[活动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论语》。(1)指名学生诵读。(2)全班诵读。
2、谈话导入。人非生而知之者。我们要善于学习,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孔子也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二、学习《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
1、师范读。
2、生自读,读通、读顺。
3、师讲解大意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4、生再次自读,带着对句子的理解读熟。
5、请学生讲讲对句子的理解。
6、师小结: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虽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人们并不是经常能够做到。人们常犯的一个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多,看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少;或者只看自己的优点。
7、引导悟理。
师:读了这则《论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
8、练习诵读。
教学内容:《过华清宫》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过华清宫绝句》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课时:1课时 活动过程:
1、导入
(1)齐诵《泊秦淮》
(2)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3)积累:你还学过哪些杜牧的诗?
2、出示古诗
3、介绍【写作背景】
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临潼县城南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723)修建为行宫,“始汤井为池,环山列为宫室,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原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宫,长生殿就在此宫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多年过后,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面对断壁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了三首《过华清宫》七绝,这是其中的一首。4.小组学习(1)读通全诗
(2)师出示诗意,生对照理解诗意
【注释】①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渡县骊山北麓,唐玄宗造。《长安志》载“骊山上下,益治汤进(即温泉),为池台殿环列山谷,明皇岁幸焉。” ②绣成堆:骊山左右有东西绣岭,因当时林木花卉繁盛类锦绣,故名。③千门:汉武帝起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后因称宫殿重门为千门。④一骑红尘:《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置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志京师。5.大组交流(1)指名朗读(2)理解诗意:
经过华清宫来到长宫,回首向锦乡堆城般的骊山望去,只见山顶华清宫那紧闭的大门,一扇一扇缓缓地打开;山脚下,风尘仆仆的骑手拼
命鞭打着跨下飞驰的骏马,身后扬起了一溜浓密的尘烟;华清宫中的杨贵妃高兴地笑了。唉!没有人知道,这是皇上派人从遥远的南方为她运来了她爱吃的新鲜荔枝。
5、学生自读
6、教师指导诵读。
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指导:(1)首句中说“回望”,那么诗作主人公是在哪里望哪里?看到了什么?(明确:诗作主人公是站在长安回望骊山华清宫,看到骊山花卉树木苍翠,如同一堆堆的锦绣。)
(2)第二句说骊山上千重宫门依次一扇接着一扇地打开了,这“次第”暗示了什么信息?明确:“次第”暗示着有重要军政要事要禀报深宫中的皇帝。(3)、第三句 “笑”的背后有着诗人怎样的情感?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那个“笑”字背后包含着诗人满腔的悲愤,因为为了这美人的一笑,全国上下有多少人要伤心落泪啊。目的在于讽刺唐明皇荒淫好色,为了一个妃子,不惜牺牲民力物力。
7、小结: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人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全诗不用难字,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7、诵读诗歌。
(1)自读感悟。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节奏美,音韵美,都能给我们美的熏陶。优美的诗歌,需要优美的朗读,今天,我们就开展一个小小的诗歌朗读竞赛,看谁字音读得准,节奏读得好,感情读得美。
(2)教师巡回指导。注意点: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学生进行个人朗读练习。
四、作业:积累学过的《论语》中有关学习的名句,诵读。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②朗读、背诵课文。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目标:
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2、《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课时安排:2课时
一、板书课题。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课文 ①范读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③正音、正字 理解课文内容
1、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2、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
◆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理解课文内容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总结:朗读、背诵;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论语》内容。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目标:
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2、《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课时安排:1课时
一、复习导入
①背诵课文。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理解后五段内容
1、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习方法②学习态度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4、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教学内容:《大学》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节奏感,尤其是文中排比句。
2、能够根据注释,对照课文,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内容,知道“三纲”是什么,是用来干什么的。
3.能理解课文所表现的做事要分清本末终始的道理,举出自己生活中与此道理相似或相反的例子。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句子的意思。
2.理解课文所表现的做事要分清本末终始的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大学》相传是孔子的弟子(学生)曾参所写,告诉人们如何提高自身修养而成就自己的德行功业,被成为“初学者入学之门”.《本末终始》出自《大学》的开篇部分,是最为关键的段落之一。课文第一句说明了大学的目标在于“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就是所谓的“三纲”。2、理解诗题。
师解释题意:本末:树根和树梢;终始:事情的结局和开头。指事物有本有末,有始有终的发展规律。
3、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诵的节奏。
4、根据课文下方的注释,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5、理解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 品德。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 应为“新”,即革新、弃旧 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 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知止:知道目标所在。得:收获。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 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
虑周祥;思虑 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 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教学内容:《舍本逐末》
战国时候,有一次 齐王派遣使臣到赵国去拜访赵威后,以示友好。赵威后很热情地接待来访的使臣。使臣在献上齐王准备的礼物后,又呈上一封齐王写的信 赵威后收下了信,并马上拆开来看。她请使臣坐下,亲切地问道:“久未问候,贵国的庄稼长的好吗?”使臣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我是奉了敝国国君之名前来问候您的,可是您不先问候敝国国君,反倒先问起庄稼,这分明是先贱而后贵。难道说,一个治理万民的君王,会比不上庄稼和百姓吗?” 赵威后听了并没有生气,反倒笑着对使臣说:“这你就错了!没有庄稼,如何养活人民?这不是贵贱之分,而是本末之别啊!难道说要先舍根本,去问那些末节吗?” 齐国使臣对赵威后的这一番话非常佩服,并且为自己刚才无礼的态度感到惭愧。现在,人们用“舍本逐末”来比喻做事抓不住主要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教学目标:
1.理解句子的意思。
2.理解课文所表现修身的重要性。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一个品德修养好的人会很受人欢迎,很更容易成功。古人就很强调个人的修养。今天我们学习《大学》里一篇关于品德修养的文章。
2、理解诗题。
师解释题意:修身是根本。
3、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诵的节奏,初步感知。划出停顿符号。
4、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诵的节奏。
5、根据课文下方的注释,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6、理解第一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1)知:知识、智慧。(2)格物:研究事物、推究事物的道理。()[译文] 自古以来 想在天下彰明伟大光明的品德德行的,先治理自己的邦国;想治理自己邦国的,则先治理自己的家族;想要修齐自己家族的,则先修养自身;想修养自身的,则先匡正自己的心思;想匡正心思的,则先笃诚自己的心意;想笃诚心意的,则先获得知识智慧,获得知识智慧在于研究事物的道理。[译文]知识的获得在于对事物的探索,得到知识才能正确的树立自己的意图,有了足够的诚
意才能端正自己的心态,心态端正了,才能使自身获得美好的品德,有了高尚的品德才能管好一个家,家和才能使得国家长治久安,国家安定平和则天下就太平无事。
教学内容:《牧童》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铺,铺开。弄,逗弄。饱饭,吃饱了饭。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3.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教学内容:《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棹:船桨。怪生:怪不得。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
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教学内容:《长歌行》 教学目标:
1、学习《长歌行》,知道“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学习课文中的“葵”“羹”“煎”三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激情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古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中国诗歌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一直盛开在世界文苑之中。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使我们领略诗中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大家曾学过不少古诗,那就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背诵下来吧!(先自由背,再指名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首古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介绍诗人
1、三首古诗的作者分别是谁?哪个朝代的?(板书作者和朝代)
2、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说你对其中两位诗人的了解。
三、学习《长歌行》。
1、教师导入: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古朗月行》,哪个同学能为我们背一背呢?(指名背)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这种形式的诗——《长歌行》。
2、(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3、学习向导:(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学习向导”)
(1)读一读《长歌行》,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3)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了的,在全班讨论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4、给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5、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多媒体可见——全屏显示动画版的课文插图)出示《长歌行》动画插图,教师配乐朗诵,学生看、听、思考,这首诗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园中的葵花绿油油的无比茂盛,清晨的露珠亮晶晶的期待阳光。温暖的春天雨露滋润阳光照,世上的万物欣欣向荣多辉煌。常常担心寒秋季节将要来到,到那时花卉草木都衰败枯黄。时光流逝像万条江河流东海,什么时候呀它会在向西流淌?年轻时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年老力衰只能白白悔恨悲伤。
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丙组:以朗读作为主要的回报形式。教师提供相应的音乐录音。
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
(4)教师参与环节: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一练)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6、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长歌行》劝导人们珍惜青春年华,是一首传诵经久的劝诫诗)
7、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8、教师请一名同学配乐朗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9、诗中的哪句话,对世人有规劝的含义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0、教师小结:《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还打比方,说明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努力,不要等到老了再后悔。
11、大家把这首古诗背诵下来,也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搜集有关劝诫后人勤奋好学的诗句。板书设计
长歌行 汉乐府民歌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教学内容:《七步诗》 教学目标:
1、学习《七步诗》,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指名背诵《长歌行》。
二、学习《七步诗》
1、导言:同学们从《长歌行》中不仅领略了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比喻,更使我们受到了有益的启发,那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名句不时地激励我们珍惜时间,不断努力。今天我们将要赏析的这首诗的创作经过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和诗名吗?(板书题目及作者)
2、解诗人及创作经过。
(1)曹植(公元192——232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沛国谯县人,有政治雄心。他的哥哥曹丕当皇帝后,他受排挤、迫害,终生遭受软禁。
(2)请学生介绍这首诗创作的经过。
3、(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4、放声朗读这首诗。(自读、互读。)
5、学习向导:(跟随“学习向导”自学本诗。)
(1)读一读《七步诗》,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3)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了的,在全班讨论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6、自学,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三、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动画版的课文插图)出示《七步诗》动画插图,教师配乐朗诵,学生看、听、思考,这首诗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拿来豆子煮豆羹,滤掉豆渣成为了豆汁。豆秸锅下燃得旺,豆子锅里哭啼:咱们本来是同一个跟上生,你为什么迫害我这么急!
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丙组:以朗读作为主要的回报形式。教师提供相应的音乐录音。
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
4、教师参与环节: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一练)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5、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七步诗》全诗用比喻的手法,用同根生长的豆和豆秸,比喻同胞兄弟。锅下燃烧的豆秸,比喻诗人的哥哥魏文帝;锅里的豆比喻受害的诗人自己。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相互排挤斗争的残酷现实。)
6、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四、拓展创新训练。
1、教师导语;这首诗中蕴含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是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为曹氏兄弟为了争夺王位而不顾及兄弟情谊的做法而惋惜,更使我们深深地同情曹植的不幸处境。今天让我们运用我们的智慧与才能重新演绎这个故事吧!
2、学生分头准备。
3、进行汇报表演,考查学生对这首诗思想内涵的理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背诵古诗。
教学内容:《出塞》 教学目标:
1、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豪迈奔放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请同学们一起读题目《出塞》。揭题《出塞》。
二、检查预习情况,介绍作者。
1、师生共同介绍作者:王昌龄(698—756),字少伯,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人(今陕西西安人。)他擅长写边塞诗。选择边塞军旅生活作为写诗的素材。
2、小组讨论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并汇报。
关——关塞。
但使——只要。
龙城——地名,又称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一带。
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汉武帝时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
不教——不让,不使。
胡马——胡人的兵马。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度阴山——度,指越过。银山,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
三、学习古诗(看视频,屏幕出示《出塞》全文字幕)
(1)自由读:结合课后注释,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3)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的意思是: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长征不见归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如果英雄善战的李将军依然健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兵马度过阴山的。
四、再读古诗,体会意境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同学之间互相读。
2、互相交流,谈谈诗中表达的意境和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出塞》是古代乐府中的一首军歌,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他的诗作多以当时的边塞军旅生活为素材。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诗中充满了对国家安危无限关心的爱国激情。
五、指导朗读
六、背诵古诗
1、自己读一读,试着背一背。
2、同学之间互相背一背。
七、推荐欣赏:(投影)
教师导入: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现在老师在为同学们推荐一首歌颂李广的诗作,请大家一起来欣赏。
教学内容:《石灰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教学重、难点:
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教师点拨
二、初读指导
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
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
再读体会,思考: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想借石灰表明什么样的志向呢?我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志向。应用高昂、坚定的语气读。)
情感朗读,赛读。
齐读。
三、拓展延伸,总结古诗。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可见,《石灰吟》就是于谦自己一生的写照啊!
于谦为官清廉,为国为民,他的诗歌大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推荐给大家于谦的另一首诗《咏煤炭》,请大家感悟。
四、总结学法
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石灰吟》的?
老师总结学习方法:
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千锤万击 不怕磨练
石灰吟 烈火焚烧 清白留世 不畏艰险
粉身碎骨 勇于献身
课堂检测
结合古诗,理解词语
若等闲: 清白:
这两诗,默写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默写古诗。
教学内容:《题菊花》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识记5个生字,会读课后词语。
2.能够根据诗句借助画面想象出“菊花”含义,并初步了解这首诗的意思。
3.培养学生搜集、检索信息的能力,多项探索的能力。4.感受菊花的美和作者的理想愿望。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识记生字词。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看过封神榜吗,你想当里面的哪个神仙?为什么? 唐朝有个诗人他想当青帝,也就是管百花的花神?想知道为什么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熟 1.小组交流预习情况。交流生字读音 读古诗
与这首诗有关的课外资料 2.全班反馈预习情况。3.齐读古诗,读准字音。
4.男女比赛读,看谁读得又准确又熟练。
三、了解诗意,感情朗读
1.读古诗、看画面、想问题:为什么黄巢想当花神呢? 2.指名汇报:为什么(即了解诗的大意)3.自己练习说一说:为什么?
4.师小结前两句,并引导学生体会感情:可惜、遗憾。5.指导学生读前两句。
6.体会后两句(作者的愿望),并齐读。7.整体读诗,指名读 8.师配乐范读。9.学生练习配乐读 10.指名读、齐读。
11.齐背古诗,分层要求:会背的有感情背,不会背的可以看看书跟着小声背。
四、识记生字,综合练习
1.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词语,并进行指读检测。
2.师检测:
A选择正确字音
B抢读词语
3.读短文,巩固练习生字词。4.背诵检测。
五、小结
其实黄巢不仅仅是想当一个花神,在这首诗里还有一个作者的理想,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回家查找相关资料。
教学内容:《山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并背诵三首古诗。
2、认识“径”、“斜”、“枫”等10个生字。会写“斜”、“枫”等13个字。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录像,引出新课。
1、播放《山行》的画面,让学生自由说说观看后的感受。
2、让学生介绍收集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教师揭示课题。
二、欣赏诗歌,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配乐朗读诗文)学生一边听,一边浏览全诗,初步感受这着诗的韵律美。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指生朗读古诗,师生评议。
三、学法迁移,自读自悟。
1、指导学生根据文中注释及字典理解词义。
2、用以前学过的“连词解句意”理解诗句,同时把不懂的地方在文中标注出来。
3、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四、师生共议,理解诗意。
1、指名朗读全诗,讨论根据词义给多音字注音。
2、理解诗文
(1)通过注释和工具书,你读懂了哪些诗句?
(2)通过联系上下文你读懂了哪些诗句?
(3)还有哪些诗句不懂?师生、生生互动讨论。
(4)师生归纳整首诗文。
五、图文结合,欣赏意境。
1、引导学生看图(课件出示图片)
思考:(1)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
(2)作者描写它的什么特点。
2、学生自由分组讨论,讨论后发表自己的见解。
3、教师播放配乐朗诵带,让学生想象画面。
4、小组合作,把想象的画面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六、体会感情,指导朗读。
1、启发:诗人对秋天的赞美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指导学生在体会诗人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这首诗。
七、落实生字,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本节课要认的字,学生认读。
2、课件出示本节课要写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