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课堂结尾艺术

时间:2019-05-12 16:55: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简述课堂结尾艺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简述课堂结尾艺术》。

第一篇:简述课堂结尾艺术

简述课堂结尾艺术

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朱砂小学 贺培生

课堂结尾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是教学步骤中的最后一步,对于强化教学目的,全面完成教学任务非常重要。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由于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一堂课的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深刻因此,我们不仅要求课文开讲产生“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而且要求课堂结尾达到“课虽尽,意犹存”的境界。有经验的教师十分重视课堂结尾教学艺术,因为好的课终安排可起到画龙点睛、巩固知识、唤起思维、激发求知、发展想象等作用。正如袁微子先生说的,“成功的课尾教学,不仅能体现教师的技巧,而且学生会主题更明、意味犹存、情趣还生„„”所以,课堂的结尾须周全考虑,匠心设计。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结尾方法。

(一)自然式结尾

教师讲完课说一句“我们今天的课就讲到这儿”或“同学们,这一节课的内容就讲完了。”这种是最常见的但又是最平庸的一种方法。它宜在一定的条件下适用:一是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全部完成,顺利达到了教学目的,这是就不必再多费口舌;二是学生近日学习任务较重,急欲通过休息来缓解大脑的紧张状况,此时再多说一些,容易刺激学生逆反心理的滋生,引起学生的反感,其教学效果定然不会很好(二)总结式结尾 这也是最常用的一种结尾方法。一节课或一篇课文教学终了时,教师运用准确精炼的语言,对课文内容、文章中心、乃至写作特色等作提纲挈领的总结和归纳,意在让学生由博返约、纲举目张,在学习的结束阶段再次强化教学要点,从中找出规律,上升到新的认识,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总结可以抓住课文学习的某一方面,也可以从结构、语言、选材、立意、表达等各个不同角度进行归纳,但一定要紧扣教学要点和学习重点,要简明扼要,切忌拖泥带水、泛泛而谈。

如教学《一个苹果》一文,在教完全文后可设计这样一段结束语:“这篇课文情真而意切。这种情是高尚的兄弟之情,是纯洁的兄弟之爱。这种情不是凭空而发的,而是寄寓在一件平凡事情的具体记叙之中,作者感情的波涛,随着事情的发生、发展,奔涌起伏,激荡不已·读来亲切感人。要做到寄情于事,情随事现,就必须精心选择材料。战士们之间,可记叙的事情很多,作者精选了最能表现战士们兄弟般情谊的事来写,这样,不仅战士们平凡而伟大的形象具体生动,跃然纸上,而且作者思想感情的容量和深度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样的结尾,抓住教学重点和课文写作特色进行高度概括,钩点提要,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起到了强化和深化的作用。

(三)点睛式结尾

一些课文形象生动,内容具体,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果只有周身画龙,没有结尾点睛,学生往往停在表面的感性认识上,不能形成理性的升华。所以,教学中在画龙的基础上,以精炼含蓄的语言,结尾点睛,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精髓和作者的意图,从而达到悟理陶情的目的。例如《挑山工》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在挑山工登山的形象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因此,教学结尾时必须由表及里,升华主题,让学生获得理性认识:泰山巍峨,道路险峻,挑山工负重登山,步步踩实,一个劲向前走,常常超越了东张西望的游人,这是他们认准目标,坚持不懈的结果,充分体现了不断登攀、永远进取的精神。我们青少年学生是建设四化的后备军,任重而道远,不同样需要这种精神吗?同学们,让我们像挑山工一样,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登攀,永远进取吧!

这样的结尾,收到点睛应题、悟理明旨、激情扬志的效果。(四)欣赏式结尾

这种方法一般运用于抒情散文的教学。它就是指教师在课文教学完后,借助于录音、幻灯、录像、投影等电教手段,让学生进行课文听读欣赏,它既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又培养了你赏能力。如《桂林山水》的课堂结尾可这样安排: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时,配一段富于地方色彩的广西民歌,同时用幻灯打出柱林山水的风景图片。学生听着抑扬顿挫的朗读、美妙动听的音乐,看着旖旎秀丽的画面,会被甲天下的桂林山水陶醉,与误文作者一道从内心发出赞叹:桂林山水妙啊!祖国山河美啊

(五)迁移式结尾 这种方法有两种情况:一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抓住一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一些精彩的练习题,通过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在完成练习中巩固所学内容,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二是抓住同一题材、同一体裁、同一作家的作品之间的联系,教完某一课时,就要为过渡到下面的课作好铺垫迁移,既可以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准备,也可以给学生有关知识的准备,使新课教学省时省力,效果更为显著。

例如,《老牛》一文深情地赞美了老黄牛一生尽干重活,积劳成疾,却没有一丝怨意的特点,课终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比思考: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能不能找到具有同老牛特点相似的人呢?学生经过思索,举出实例作了肯定的回答后教者就可以因势利导,实行迁移——以后我们将学习峻青的《老水牛爷爷》一文,老水牛爷爷就是像牛一样脾气的人,大家有时间不妨先看看,与《老牛》作一番人与牛的对比,从中领悟到共同的精神实质。

这样,以旧带新,自然迁移,于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学生深入求知的积极性。(六)激疑式结尾

激疑式结尾就是教师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在教学结束时,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一些探究性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分析,畅所欲言,各抒已见这样结尾,能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吸收变为主动探求,达到促进学生思维的目的。例如教完《草地夜行》后,可对学生设疑:“课文结尾写‘我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现在,请大家想一想,小红军后来是怎样追赶上大部队的?”再如《凡卡》一文的结尾,可这样设疑:凡卡的信交出去以后,他的生活会怎么样呢?问题提出后,犹如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探求的兴趣非常浓厚,纷纷要求发表意见,课堂再次出现了高潮。这样结尾,能培养学生强烈探索、创造思考的精神(七)对比式结尾

有比较才有鉴别。对比式结尾,就是在一篇课文教学的结束阶段,有所侧重地把课文与以前学过的一篇或几篇课文进行对照比较,从内容、思想、结构、表达、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把握住特点,总结出规律,加深理解课文。

如教学《海滨小城》,最后一步可指导学生把它与《瀑布》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思考:两篇课文相比,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在观察方法上又有什么特点?通过比较,学生很快明确了:这两篇课文都是写景的文章,都能抓住事物的特征,运用相应的方法叙写。但它们又各有特点:《瀑布》按照声→色→形、由远到近的顺序来观察瀑布的,主要用了观察时加上丰富的联想的观察方法;而《海滨小城》是按照由远及近、由里到外的顺序观察的,主要运用了细致观察和抓住特点观察的观察方法这样一比较,学生对两篇课文的观察方法就有了比较具体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八)悬念式结尾

就是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好奇性,在课文教学结尾时,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摸拟章回小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结构,收到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效果。

如一位教师讲《少年闰土》,是这样设计结尾语的。她说“少年闰土是多么活泼、可爱啊,然而作者三十年后回到故乡时,闰土却成了一个木偶人’。闰土成了怎样的木偶人?怎么会变得这样的呢?小说《故乡》中有答案,同学们可找来读一读。”课虽然讲完了,但这个“悬念”正在学生的脑际萦绕,强烈的求知心理驱使他们去找《故乡》来阅读。(九)延伸式结尾

课文讲完后,不是马上结束教学,而是根据课文思想内容和人物线索,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扩展。如教学《海底世界》,在概述了海底的光、声、动物、植物、矿藏以后,教师说:“海底真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但是,海底还有奥秘没有全部揭开,将来的主要能源还要来自海底,海洋学家正在研究。我希望有的同学立志当一个海洋学家,进一步探索海底的奥秘,为人类作出贡献。”简单的几句话,会唤起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甚至会影响到日后学生对职业的选择。(十)发散式结尾

发散式结尾就是指教师教学结束时,要在掌握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围绕一个中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他们多角度多方法地开拓思路,对于提高其能力、发展其智力是大有裨益的。一些课文结尾“文尽而意无穷”,留有耐人寻味的余地,尤其是一些悬念性的结尾,大都可以进一步推测事物发展的可能性。因而,在教学结尾时可启迪思维,激发想象。如《一幅壮锦》的结尾段中的最后一句话是:“他们想起过去的事情,没脸进去,拖着叫花子的竹杖走了。”据此,启发学生想:他们走了以后怎么办?后来生活怎样,结局又怎样?如有的设想他们走到一家馆,遇到了一个侠客,就投奔到少林寺当和尚练武艺,后来捉拿强盗,杀富济贫,为民除害,为人间做了很多好事;有的设想他们悔恨过去,发愤要干一番事业,于是就开垦了大片荒地,养了好多鸡鸭牛羊,成了专业户,用自已勤劳的双手建起了幸福的乐园。终于有一天,他们带着诚心和财富向母亲赎罪去了。有的设想他们看见弟弟的美丽村庄,非常眼红,顿生邪念。一次趁夜深人静之机去谋害其慌忙逃走。后又用偷来的银子向县官行贿,诬告陷害,结果被清政廉明的县官查清了真相,反而挨了几十大板,又被押到大牢,受到了惩罚。这样的课尾,形成了人人开动脑筋、个个争先发言的热烈气氛,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活跃,其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十一)评价式结尾 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对课文、课文中的人物以及写作方法等说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评价。常能如此训练,可培养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如,学习古诗《宿建德江》后,引导学生评价,说法各异。有的说,《宿建德江》不愧是古诗杰作之一,因为它写得情景交融,意境深幽,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有的说,诗用词高妙,一个“愁新”、一个“天低”、一个“月近”,就写出了诗人孤独无援、忧愁寂寞的心情;有的说,诗虽写得好,但诗人那种因为官途不顺而忧愁,伤感是不足取的。我们对生活、对前途应该始终充满信心和乐观„„„这样引导评价,而又不作定论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学习中的认知个性(十二)作业式结尾

即教师在授完新课之后,提出几个问题或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作答,以考查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这既有助于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

如教完《蝙蝠和雷达》,可当堂给学生出下列作业题: 1.填空。

在黑夜里,飞机能安全飞行。这是因为在夜航的飞机上装有雷达。雷达通过 ,发出 遇到障碍物,就会反射回来,显示在 上。这是科学家们经过 根据蝙蝠是凭着 和 探路飞行的原理发明的。

2.问答:人们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总之,课堂结尾艺术没有因定不变的格式,要因文而异。上述十二法,仅属举例。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小学语文课堂结尾都必须注意概括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强化难点;必须注意激发学生思维,总结规律,开拓视野,使学生诸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培养和发展。

第二篇:课堂结尾方法

浅谈课堂结尾方法

(教学一得)

杨玲瑛

一次好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而且还要有令人受益匪浅、耐人寻味的结尾。那么,德育课应该如何结尾呢?

德育课的结尾应该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本节课的小结。通过小结,既要使学生把握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又要从这些知识要点中受到一定的教育,从而达到德育课的双重教学目的。第二部分是巩固新课。通过巩固新课,既要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本节课的基础知识,特别是重点知识,又要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进行小结和巩固新课呢?

课堂小结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从总体上把握握本节课的知识要点;二是要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受到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讲完《法律基础知识》的前言的内容之后做了这样的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学习法律基础知识是我们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我们依法就业创业的需要,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需要,也是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需要。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地学习法律基础知识,做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社会主义的好公民。

课堂小结既可以由老师进行,又可以让学生进行。一般来说,比较难的课堂小结由教师进行,比较简单的课堂小结由学生进行。这是因为,由学生进行,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可以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应该注意两点:第一,无论是教师小结,还是学生小结,都应该始终围绕着本课的知识要点和思想品德教育进行。第二,言简意赅,突出重点。第三,承上启下,做好铺垫。小结时,既总结所学的知识,又为下一课作好铺垫,设下新的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巩固新课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求学生迅速地将黑板上的提纲看一看,以进一步明确、强化和巩固重点。二是在学生看提纲的基础上,在课内完成两个作业,第一是口头作业,即教师提出二至三个问题,让全体学生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抽个别学生回答。第二是笔试作业,即教师布置的全体学生在课堂内完成的作业。采用以上方法巩固新课,既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减轻学生的主体作用,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怎样创设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四种方式:

1、画龙点睛、升华主题

新课讲授完毕,学生对所学知识已有了初步了解,但对知识的把握往往是零碎的、感性的,认识上尚不够系统,缺乏高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结尾时再点拨上几句开宗明义、揭示主题的精辟之语,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预设悬念、做好铺垫

教材的每一课、每一节、每一框题的知识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在授课结尾时,运用前后知识的联系,预先为下一课设下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当堂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求后面的知识,为讲解后面的知识埋下伏笔、做好铺垫。

3、联系热点、澄清认识

时政教育是德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对时政课的学习不能单纯为记忆而记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 去认识、理解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对国际国内出现的一些热点问题,学生可能一时认识不清、解释不了。那么,教师在授课结尾时,不妨运用当堂学习的知识,针对某些热点问题同学生探讨、分析,帮助学生澄清认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德育课学习的兴趣。

4、首尾呼应、水到渠成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往往提出问题,设下悬念,以引出下文。在授课过程中,随着教师的讲解,问题逐渐明了,迷雾层层揭开。那么,在授课的结尾,顺利成章地照应开头,点破“迷津”,解除悬念,这样,首尾呼应,水到渠成,使整个授课过程和谐自然,完美无缺。

总之,德育课结尾,既能达到德育课的双重教学目的,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第三篇:议论文结尾的艺术

议论文结尾的艺术

结尾是文章重要的组成部分,结尾写得好坏对突出文章主题,加强艺术感染力关系很大。古人曾对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分别打过两个很别致的比喻:“起句如爆竹”,“结句如撞钟”。撞钟者,余音袅袅,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思。元代的大文学家乔梦符也有“凤头、猪肚、豹尾”的精彩论述。就是现代的大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若是找不到适当的结尾而勉强作结,就像行路的人歇脚在日晒风吹的路旁,总觉得不是个妥当的办法。”

呢?

方法一:瓜熟蒂落,自然结尾 我突然明白:原来春天是一个我们可以快乐成长的季节,是一个可以让我们美丽的结尾对文章的成败有如此大的作用,我们怎么才能给议论文结一个余韵悠长的尾一段时光。哦,妈妈,我找回春天了!可是,你还应该告诉我啊:凡是美好的东西,就都是春天。(选自《我找回了春天》)

然。

方法二:卒章显志,深化中心 我敢肯定:我就是未来的风景。(选自《你就是一道风景》)感谢上帝的声音,虽然有时那声音是那么虚幻,但我却始终相信它的存在——因为这种方法是指文章的结尾随论述的结束而自然形成。水到渠成,不加雕饰,简洁自上帝就是我自己。《倾听上帝》

小草的声音如此细小,可她的生命力却如此伟大。(选自《小草的声音》)运用这种方法,在文章结尾点明全文的中心,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上面的三个结尾,就是这方面的典范,第一个,不仅道出了考生的雄心壮志,而且使文章的主题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第二个,直接点出“上帝就是我自己”,一语点题;第三个,用转折的复句,突出强调小草生命力的伟大,赞美之情溢出,从而点题。

方法三:首尾照应,结构完整(首段)我是暗地的孩子,拥有冷漠如兽的神情,眼神游离地走在落叶凋零的秋天,在倾斜的墙角,肆意到孤独的风景;没有一只鸟飞过观望破碎的图画„„

(尾段)我是暗地的孩子,拥有冷漠如兽的神情,似倾斜墙角的一道风景,如果你用心体会,就会读懂他想展示的画面:孤独是快乐,放弃是拥有,而平淡才是幸福„„(选自《暗地的孩子》)

对开头所写的内容在结尾时再次提及。结尾在开头的基础上,稍微有变化,既和开头呼应,又使结尾不简单重复开头,使得文章结构紧密,浑然一体,同时也加深了读者对全文的印象,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方法四:把揽全局,收束全文 “质本洁来还洁去”,七个字写尽了黛玉的一生,她的品韵成全了一个久远的梦,无尽的黛玉情结„„(选自《质本洁来还洁去》)

包容是一把双刃剑,说得一点也没有错。(选自《包容是一把双刃剑》)由此看来,长处真是一把双刃剑啊,当剑的一面利刃对着敌人时,另一面利刃却对着自己啊。所以,同学们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有了某个长处,就可以拿来到处炫耀了。在使用自己的长处时,大家一定要像用剑一样:学会利用对着敌人的那一面利刃,同时也要小心对着自己的那面利刃啊。(选自《长处是把双刃剑》)

在文章结尾时把全文的内容加以总结,得出结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收束了全文,有利于读者从宏观上把握全文内容,对文章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方法五:散文笔法,拓展意境 我们人类何尝不是如此,往往被一些虚掩着的困难所困住,恪守于方寸之地。外面的世界其实很大,只要我们不断地开拓,勇于创新,也许你会发现困难只不过是一扇门,一扇把你困在一个“小”世界,阻碍你闯入“大”世界的门。(选自《那扇虚掩的门》)

价值。

此外,结尾的方法还有呼告式、比喻式、哲理式、引用式、双关式等许多方法。在结尾运用抒情或议论阐发典型事情的普遍意义,从而拓展了文章的认识价值或社会文章结尾上,你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运用得当,都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议论文结尾设计七法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议论文的结尾是伸延文意收束全文的关键,是对论点的充分显示和升华,也是衡量考生写作水平的标尺,在高考作文阅卷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结尾必然使文章整体结构,更加严谨自然、完整统一,必然使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更加深刻、鲜明,可见,精心设计结尾,十分重要,切不能掉以轻心。

分析历年高考满分范文,我们不难总结出议论文结尾大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1.戛然而止式

文章结尾重在自然简洁,议论文主要是对所论之事的剖析和推理,当阐述的事理已经说清,文章就可戛然而止,不另外再写结束的话,意完语完,不结为结,决不拖泥带水,显得干脆利落。如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伯乐应是黑脸人》就是采用了这种结尾方式:

与中国经济改革相适应的政治改革正逐步展开,而政治改革的一个热点是人事改革。中央政府对人才战略也非常重视,但现实不容乐观,改革任重道远。因为伯乐们及其亲友的马尚未售出,或者已售出的尚未退役,甚至刚刚售出尚需扶送它一程。可见,中国人事改革要雷厉风行,迫切需要的是公正无私、为国选贤的黑脸伯乐。黑脸伯乐,人民的期盼,国家的福音,民族的希望。

本文的结尾考生首先点明人事改革是政治改革的热点,接着列举现实中种种丑恶现象,从而引出“中国人事改革迫切需要公正无私,为国选贤的黑脸伯乐”这个中心论点,行文至此,戛然而止,不再有更多的论述,这样的结尾显得论证严密,水到渠成,不拖泥带水,具有很好的论证效果。

2.总结归纳式

为帮助读者把握和理解文章的的论证思路和进一步增强论证的力量,我们可以在论证完中心论点之后,作一个简洁、明了的总结归纳,这样既突出了中心论点,还给人以深刻和鲜明的印象。如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放在远处品味》结尾:

因此,当你正为一件事或一个问题绞尽脑汁时,不妨将其放远了品味,这时,你会蓦然发现,距离并不重要,亲疏并非是牵绊,放远了的事物原来也别有一番天地!

本文中考生以理性的笔触,恰当的运用隋文帝和司马光的例子,已经对情感与认知事物的关系作了透彻的分析,但是为了突出论点,给人留下一个更清晰而深刻的印象,文章并没有就此收笔,而是紧承前文,收束全文,进一步强调了“放在远处品味”的重要性,增强了论证力量,也增加了论证结构的完整性。

3.余音袅袅式

为了增添文章的艺术魅力,给读者以想象回味的余地,议论文的结尾我们也可运用含蓄委婉的手法,或托物言志,或含蓄议论,或借助比喻、象征及省略号等方法,使结尾蕴涵丰厚,寓意深远,“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深刻的启迪,留下无穷回味的境地。如2001年的高考范文《一毛钱与诚信》的结尾:

诚信与成功是连在一起的。它带给人的或许是万贯家财,即“金钱”;或功成名就,即“才学”;或许是流芳百世,即“荣誉”„„但是,这一切都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乃是心灵的崇高和精神的富足。所以,朋友们,请背起“诚信”的行囊,哪怕它只与“一毛钱”有关„„

这个结尾不仅照应了开头,强化了中心论点,还强调了诚信带来的不仅仅是“金钱”、“才学”、“荣誉”,最根本的是心灵的崇高和精神的富足,深化了中心,最后又运用了一个省略号,更是给读者留下再创造的余地,启发人们进一步思考问题,特别“诚信”与“一毛钱”的强烈对比,发人深思,具有强大的论证力量,如撞洪钟,余韵悠长。

4.前后照应式

在结尾紧扣文章的题目,形成文题照应,或照应开头,形成首尾照应,这样既使文章的结构完整圆合,具有整体的美感,又使中心论点更加突出,具有更强的论证力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例如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勿以好恶论断之》结尾:

勿以好恶论断之,也许你会发现,狗尾草也会开出美丽的花!

本文的题目是“勿以好恶论断之”,作者在对论点进行充分论证之后,结尾点题,与题目形成文题照应,既形成结构上的对称美,又显得结构整齐完整,给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这样点明了论点又紧扣了题目,收束得很有力量。

议论文巧妙使用前后呼应的例子也很多,如2001年高考范文《根》的开头和结尾: 参天古树缘于遒劲的根,挺拔翠松依赖于不屈的根,那么我们生存的根是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是诚信。

不管你是什么人,不管你干什么事,不管你在哪里,守着你的根,守着炎黄子孙的根,守着我们的哪怕是唯一的拥有——诚信。

千年大树百年松,根深蒂固,根深叶茂。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将诚信比喻为参天大树那遒劲的根,说理而言情志,真有先声夺人之势。而文章的结尾紧扣这个比喻总收上文,作者在结尾写到不管是什么人,干什么事,我们都要守住我们的根,守住哪怕是我们唯一的拥有——诚信,这样就和开头形成了前后照应,统贯圆合,文气通畅,浑然一体,取得了良好效果。

5.设问共鸣式

为了表达强烈的情感或激起更大的反响,文章往往用问句的形式结尾,问句包括疑问句、反问句。前者只问不答,激起读者的想象和思考,后者虽问不答,但答案又蕴涵其中,往往能语气强烈,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引起强烈的共鸣。这两种结尾都能极好的启发读者深入思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2000年高考满分作文《人生也是一张答卷》的结尾:

在人生这张大考卷上,问题看似简单,答案看似丰富多采,但真要交出一份满意的答案,远非想象中的简单。你会如何作答呢?

议论文的结尾可以象豹尾一样有力,也可以象橄榄一样,令人回味,极好的启发读者深入思考,展开联想,留下深刻的印象,本文正是如此,在充分论证之后,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把人生比作一张大考卷,提出了“你会如何作答呢?”的问题,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6.引文作结式

在结尾处引用现成的话,如名言、警句、歌词、诗文等,可以有力的突出论点和概括全文,使文章收束得干脆有力,又能显示出作者的开阔的知识面。如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不可靠,不可不靠》的结尾:

最后,“所有的感情在本性上都是好的,我们应避免的只是对它们的滥用和误用。”笛卡尔也告诉我们在认知事物时,应谨慎地基于理智,辅以情感,努力使感情的亲疏远近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发挥正面的作用。

结尾引用了笛卡尔的名言,既是对前文归纳总结,又进一步论证了论点,不仅同开头紧密照应,而且还水到渠成地点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结尾写得简洁有力,语重心长,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7.号召劝诫式

在写作过程中,考生也可以把写作的意图,对读者的劝诫、要求、希望等,在文章最后表达出来,以引起读者的注意,给读者以感染,并产生共鸣,起到教育和鼓舞读者的作用。

如2000年高考满分作文《创新—个性的凸现》的结尾是:

崇尚创造,接纳并鼓励这种无限的多样性吧!记住,“第一个形容女子是花的是天才,第二个这样形容的是庸才,第三个这样形容的是大大的蠢材”。

这个号召劝诫式结尾写得很有特色,紧承上文,简洁干脆,既鲜明的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又使文章增强了气势和感染力,这比那些平庸、呆板的号召更具感人的力量。

结尾的技巧还很多,各种技巧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运用,结尾切忌草率,只要我们全力以赴,精心设计,我们一定能使结尾成为押轴的好戏,达到惊人耳目,动人心魄,余韵悠长的效果。

第四篇:浅谈语文课结尾艺术

浅谈语文课结尾艺术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课堂教学的成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是否能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正确的观点,形成高尚的品格,健康的审美观念,并在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完成《大纲》提出的语文教学的任务,课堂教学至关重要。但是,多次听公开课后,我发现,很多老师对一堂课的开头研究比较透彻,而对于课堂教学的结尾却研究甚少。往往一节课的开头生动形象,引人入胜,结尾却是平淡无奇,草草收场。其实,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要开始引人入胜,中间环环相扣,而且课的结尾也要精心设计,做到课虽尽而意无穷。

虽然我教学时间不是很长,但是通过对我所教的课文的研究,对我所上课堂的总结和回顾,我认为语文课堂的结尾应该多种多样,并且应该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来设计不同的课堂结尾。因为课堂结尾的作用绝不仅仅是结束这堂课,其更重要的作用是深化课堂、拓展课堂、延续课堂。通过总结研究,我认为语文课堂的结尾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结尾发散式——激思

语文课如果以“填鸭”的方式进行,“灌”完为止,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局限在狭小的圈子里,发散、灵活运用的能力也就相应地降低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结尾的时候应该围绕一个中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帮助他们开开思路。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大有益处的。

例如我教何其芳的《一夜的工作》时,则采用了其方法。《一夜的工作》通过描述周总理劳苦的工作和简朴的生活,满怀深情地赞颂了他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周总理日理万机、夜以继日工作,该有多少事可以大写特写啊!然而,作者只截取了一个片断,以小喻多,我们由此可以推想出总理的为人了。学生学了这篇课文,应该从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体会到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我在课堂快结束时,向同学们朗读文章《十里长街送总理》。我说:“同学们,人们送总理时是多么感人的场面啊,为什么总理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呢?同学们联想一下《一夜的工作》中的总理,就可以找到答案。我们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用美好的语言来赞扬敬爱的周总理?”这一启发,使得同学们思路大开,纷纷要求发言——有的说:周总理生活简朴,严于律己,只求贡献不求享受,的确是新中国的好总理;也有的说:周总理平易近人,热爱人民,有的说……以至于下课了,同学们还在讨论。这样的结尾,就大大扩散了同学们的思维。

二、回味式——激情

一堂课的起始和高潮,往往需要教师以其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纵情渲染,从而为课堂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筑路架桥。结尾时教师如果能把握好时机,用发自内心的情感,围绕课文的内容创设情境,就能激发学生情感,收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例如我教《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在结尾部分我作了如下处理:我问:“课文的最后,五壮士跳下悬崖时,大喊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此时,我播放了五壮士跳下悬崖的图片,一边播放着英雄曲的激昂调子,一边带领同学们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大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样的结局,设计了音响、图片,化静为动,挖掘内涵,符合“儿童用声音、色彩、形象来思维”的心理特点,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发展了能力,还给学生以灵魂的洗涤,学生们激情澎湃,同时也感到回味无穷。也就是说,讲读一篇课文,不光要有“凤头”似的入手点,“猪肚”似的着力点,还要有“豹尾”似的结局点。

三、延伸式——激趣

语文教材内容广泛,有文学、历史、地理、科学等,几乎涉及到古今中外各个领域。如果我们就文教文,不作任何延伸,势必局限在十分狭小的天地里,学生所知甚少,不能引发他们的兴趣。如果我们注意因文制宜,适当沟通学生的生活积累和阅读

所及,扩充领域,开拓视野,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种延伸式可以结合讲解进行,也可以在课终进完成。

例如学习《少年闰土》一文,它是根据鲁迅的小说《故乡》节选出来的,课文描写了一个健壮朴实,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结束教学时,我把学生引导到课外阅读领域,指导他们去找《故乡》争取阅读,了解全貌。通过《故乡》中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更深刻地了解文章主题思想。又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使同学们加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对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无比痛恨。再如《金色的鱼钩》一文,课后我布置同学们以6—8人小组排演课文剧,在班上表演,并选出优秀的一队,老师再作辅导,无论从道具到音响,舞台设计等都作精心的编排,让他们为全校师生作汇报表演,此举轰动了全校。同学们通过朗诵表演,使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总之,课程安排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教学艺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无非是因文而异罢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节课光开头安排得好还不够,结尾搭桥铺路做得好,处理灵活,课内外联系紧密,才能使整堂课精彩纷呈,高潮不断,回味无穷,才能事半功倍地达到教学的效果。

严小兰

第五篇:浅谈语文课的结尾艺术

浅谈语文课的结尾艺术

六盘水市水城县第四小学

郑 勤

摘 要:上好一堂语文课,精美动人的导语很重要,丰富恰当的结尾也不容忽视,授完一篇课文,教师作简要总结,使学生获得较为完整突出的印象,是上课的重要环节。总结高度概括,突出重点、难点,决不是前面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要变化角度,拉曳多姿,增加深度,上完一篇课文,更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这样的契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新课结束时,给学生布置点“疑云”,设置一些悬念,引而不发,让学生独立思考,去化疑释悬。久而久之,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创造性,同时教师也拓展了教学空间。

关键词:语文课

结尾

“虎头豹尾”人们通常用这个词来强调写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非常重要。同样,上好一堂语文课,精美动人的导语很重要,丰富恰当的结尾也不容忽视。当前可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后者则可以完善深化新授内容,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求新知,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以“教”而“不教”,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以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语文课的结尾艺术,求教于行家。

一、概括总结,联想深化

教育家叶尼洛夫·叶希波说过:“通过总结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主要事实和基本思想结束一节课是很有好处的。”授完一篇课文,教师在课堂结束前用较短的一段时间,把课堂上的教学内容用简明、扼要、有条理的语言进行总结;或结合板书的形式,系统地让学生记忆知识要点;或引导学生以准确简炼的语言归纳概括课文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使学生获得较为完整突出的印象,是上课的重要环节。总结高度概括,突出重点、难点,决不是前面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要变化角度,增加深度。如上完《父亲的菜园》一课,可以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反应深刻主题的角度进行总结,要求学生细思细写自己对“父亲”的认识。教完《西湖的“绿”》,可从作者描述的艺术手法角度进行总结,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心去体会,用手中的笔来描写祖国、家乡美丽河山。通过这样的总结,可促使学生对学过的新内容、新知识进行反刍加深思考,加深印象,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

二、比较对比,想象创造

有比较对比,才有思索想象,有丰富的思索想象的空间,就会有无限发现创造的机会。科学史上的爱迪生、爱因斯坦等多少杰出人士,用事实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简朴的真理。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就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把教学过程中得出的结论,进一步进行发散性思考,以拓宽知识的覆盖和适用面,并加深对已讲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结尾的时候围绕一个中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他们打开思路,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大有益处的。上完一篇课文,更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这样的契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上完《小珊迪》一课,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我让学生想象小珊迪去换零钱到小珊迪死的情景,让他们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展开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感人的情节。

三、巧妙过渡,由引及彼

教学的连续性、知识的相关性决定了前一课的“尾”往往与下一课的“首”紧紧相连。一堂课的起始和高潮,往往需要教师以其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纵情渲染,从而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筑路架桥。因此好的课尾往往要能承上启下,既结束上一课,又为下一课创设好势头和情境,还能激发学生情感,收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上完《猫》,可以这样结尾,猫是一种极其普通的小动物,然而,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却显得那么惹人喜爱。小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这正说明了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美好的事物,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用心去感受。课后请大家读读下一课,《雪猴》,看你们能发现什么。我觉得这样结尾,巧妙地由上篇课文过渡到下一篇课文,达到了布置预习的目的。

四、巧设悬念,延伸扩展

新课结束时巧设悬念,就是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对获取知识掌握能力,保持急切、渴望追求的心态。一堂课的结尾,应巧设悬念,催人思索,成为学生游向知识大海,构筑知识大厦的起点。教师往往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在一课结束时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议论,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真正起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将课内学习活动延伸到了课外,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给学生布置点“疑云”,设置一些悬念,引而不发,让学生独立思考,去化疑释悬。久而久之,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增强了思考能力,培养了创造性,老师也拓展了教学空间。

如课文《2030年的一天》内容结束后,可以设问,这位英国作家对今后的生活进行了畅想,那么,30年后的一天究竟会不会是作者笔下的这番景象呢?学了这篇课文,你打算怎样从“我”做起,为保护环境出一份力呢?请你写出自己心中的《2030年的一天》。经过这些设问,学生回两次聚思凝神,扩开思维的大门,大胆想象,合理地延伸推理,从而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总之,语文课堂的结尾艺术奥妙无穷、多姿多彩,作为语文教师,就得为这一艺术竭心尽力,使你的课堂锦上添花、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语文课程标准》、《新课标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模式》易松洲

下载简述课堂结尾艺术word格式文档
下载简述课堂结尾艺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堂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是新课改下新课程的需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问题几乎都是由教师提出,而新课程强调的是要给学生留下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教师提问要艺术,还要让学......

    教师课堂艺术

    教师课堂艺术 假如历史课堂教学不讲究教学艺术,那么,学生对历史课就会没有兴趣,学习也会处于一种被动的、僵化的状态。因此,历史课堂教学不能没有艺术。看一堂历史课是否具有艺......

    艺术课堂说课稿

    本次教研组长示范课,我们着重研究的课题是艺术课堂综合教学,采取了指定执教老师,指定执教领域的方法,并落实顾骁雁老师上音乐绘本整合课堂;时洁老师上绘本美术整合课堂;郑兰老师......

    成功演讲的结尾艺术

    结尾必须事先计划好。因为结尾是一场演讲中最具战略性的一点。当一个演讲者退席后,他最后所说的几句话,犹在耳边回响,这些话将被保持最长久的记忆。“余音绕梁”即是如此。那么......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尾艺术

    浅谈小学语文课结尾教学艺术 幸运的墨菊 课堂上,引人入胜的开头,能够使学生产生渴求新知识的愿望,有些老师在备课时总是精心地准备导入语,而往往忽略了结尾。一堂课的结尾就如......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结尾的艺术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结尾的艺术 摘 要 古人论文讲“起句如爆竹”“结句如撞钟”。完美的结尾,会收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体验到“课虽已尽而意趣未了”,为下一课的学习作好心理......

    艺术生毕业自我鉴定简述(5篇可选)

    这个城市没有草长莺飞的传说,它永远活在现实里面,快速的鼓点,匆忙的身影,麻木的眼神,虚假的笑容,而我正在被同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艺术生毕业自我鉴定五篇,希望对您有......

    让物理课堂结尾余音绕梁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让物理课堂结尾余音绕梁 作者:万琳 来源:《物理教学探讨》2013年第03期 摘要:在新课改物理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结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以致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