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记叙文的选材立意教案
记叙文的立意与选材
邹晓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写作分析能力。2.理解什么是记叙文中的立意与选材。【能力目标】
学会将立意与选材相结合创作记叙文,提高写作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留心生活发现生活的人事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学重点
1.调动学生的阅读经验,揣摩立意与选材
2.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将思维打开,进行创作。教学难点
将立意和选材都能很好地把握,并体现在当堂的作文创作中。教学方法
阅读法 讨论法 练习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
(多媒体出示)一位初中学生的心里话
我进入初中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可一提起作文,仍和不少同学一样感到头痛。每到作文时总感无话可说,无奈之下,只好搜肠刮肚、东拼西凑,甚至简单抄袭、编织故事,应付了事,结果可想而知。对此我很苦恼。
我们大概都有这样的体验:对于这种现象,推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文意未立或虽立而不甚明朗。待到文意已明,文思也跟着旺盛起来,有时甚至妙绪泉涌,不吐不快,下笔千言也不见得是件难事。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立意之于文思,正是这样:立意越精细越明朗,写起来就越顺畅。这是文章写得成功的基本保证。而适当的材料可以帮助我们事半功倍的取得好分数。那么,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立意和选材的问题。
二、新课学习
1、师:何谓立意?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凡是好文章,无一不是在立意上下功夫的。因为文章的中心思想,就如文章的灵魂,它统领全文,贯穿首尾。
(多媒体出示:确立文章中心)
2、师:何谓选材?
选材,就是选择典型材料,来表现中心。
文章是通过材料来立意的,材料要为中心服务。如果所选材料不能表现中心,也就是立意不正确,不管它如何精彩,写成的文章最终只能是一篇各种材料的大杂烩。
(多媒体出示:选择典型材料)
3、师:二者有什么关系呢?
立意,是记叙文的灵魂,而材料则是构成文章的骨肉。两者是灵魂与骨肉的关系,互相依存,密不可分。
(多媒体出示:立意-----灵魂)
互 密
相 不
依 可
存 分
材料-----骨肉
4、师:那么,立意与选材有哪些要求呢?
(1)师:人生难免有离别。离别是一种难舍的情绪,总是那样令人伤感、令人回味。请同学们读下列关于《送别》所示的立意与选材,谈谈你的看法:
(多媒体出示)
A、材料:每天早上我去上学,妈妈都送我出家门。A、立意:表现妈妈对我的关心。
B、材料:我的一个亲人或朋友将要到远方去,我到车站送他。A、立意:表现出亲人或朋友之间真挚难舍的感情。
C、材料:我的一个好友因犯罪去伏法,我为他送别。A、立意:表现好友的后悔和对我的教育。
D、材料:我去远方读书,临行时我心爱的小狗送了我一段又一段路。A、立意:表现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情。
E、材料:我爷爷死了,在下葬时,我为他送别,忆起过去种种情景。A、立意:表现亲人之间的“死别”悲情。学生自由发言评价,教师小结:
A、答案不太正确,审题不清,作者没有领会题目的真正含义。B、答案正确,但是选材、立意太普通,缺乏新意,多数人会这样写。C、答案较深刻,有一定的社会意义。D、答案较新颖,一般人不会想到。
E、答案虽平常,但写得好,容易写出真情,打动人心。师:根据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
(多媒体出示)
板书:立意与选材的要求:
1、立意的要求:
①要正确 ②要新颖 ③要深刻
2、材料的要求:
①切合中心(准)②富有新意(新)③真情实感(真)(2)师:童年如诗如画,美妙而令人回味无穷,一件件趣事如同一粒粒璀璨的珍珠散落在我们记忆的大海中。下面我们就以大家最熟悉的题目之一《童年趣事》为例来探究立意与选材的方法。
(多媒体出示:《童年趣事》)师:请以这个题目确定你的立意和材料。
学生:思考回答。
(师板书)
材料:(1)和小伙伴捉龙虾
(2)和小伙伴钓鱼,(3)结伴下河塘游泳
立意:表现童年充满乐趣,对童年的留恋,向往。
师小结:
同学们都能抓住“趣”字,确定中心,很好,但很多同学写到了相同的材料,千篇一律,即使再有趣的材料如果不写出新意,阅卷老师看多了也就厌倦了。请看下面的材料
(多媒体出示出示)
小时侯,我常常挑食,不喜欢吃菜。有一天中午,妈妈买菜回来,我随意问妈妈今天买了什么菜,妈妈说买的是“飞龙菜”(我们汕头话管菠菜叫“飞龙菜”。)我很惊奇,觉得“飞龙菜”这个菜名很奇怪,就问妈妈:“妈妈,吃飞龙菜是不是就能飞啊?”妈妈当时正忙着洗菜,就不在意地说:“是啊!”我听了非常高兴。
吃晚饭的时候,我狠命地吃“飞龙菜”,爸爸妈妈很高兴,还表扬我。其实我吃“飞龙菜”不是为了要得到爸爸妈妈的表扬,而是因为我想学会飞。过了一会儿,我拿了张椅子,站在椅子上,脚向上一跳,本想飞到天空去,不料摔到地板上,还好椅子不高,不是很痛。我当时想,肯定是吃的菜不多,法力不够,等我再吃几天,就能像孙悟空一样飞个十万八千里。我立刻叫妈妈这几天多买些“飞龙菜”给我吃。所以,我又连续吃了三天,真想快点学会飞。我拿了张更高的椅子,脚尖用力一踮,身子往前一沉,本想感觉一下飞的感觉,没想到又失败了,摔个四脚朝天,我顿时痛得哭了起来。爸爸妈妈赶忙跑过来,心疼地说:“小霖,你怎么了?”我跟妈妈说了事情的缘由经过,妈妈听了,顿时哈哈大笑,说:“傻孩子,你好天真,我随便说说你也信。”经过妈妈的解说,我恍然大悟,也跟着爸爸妈妈哈哈大笑。
师小结:
所谓“趣事”,就是指能给人以新鲜的事情,这样的事,一般有点出人意料,情节比较曲折,甚至有点富于戏剧性。但光有趣还不行,还必须有意义,能给人以启迪和教育。
三、课堂练习
师:请看下面题目,写出你的立意和选材
《记一个印象深刻的人》
学生练习
学生回答
师多媒体出示:
材料:(1)妈妈每天早上爱在镜子前化妆
(2)妈妈上班前喜欢精挑细选心仪的衣服
(3)妈妈年过三十,仍乐于追星。
立意:我妈妈是一个年轻漂亮、美丽、时尚的潮流妈妈。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这节课明白了立意与选材的要求,学习了立意与选材的方法。选择好材料,要求我们要拥有一双慧眼,敏锐地观察生活,这样,你才会发现生活中的美,才能挖掘新颖的题材;我们要有一颗敏感的心,这样才能体会真情,写出真情。否则,你就只能闭门造车,凭空臆造,写成的文章也只会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之作。所以,请同学们:
(1)把眼光伸入生活(2)把笔尖深入人心(3)把情感渗入感悟
五、作业布置
请以《成长在---------中》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600字。
材料: 立意:
五、板书设计
第二篇:记叙文的立意和选材
习作一定要注意立意和选材 作文学案
一、训练目标
1、学会给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立意。
2、学会确定有深度,有意思的作文主题。
二、写作指导
(一)“立意”释义
“立意”。《现代汉语词典》将“立意”解释为“命意”。我觉得,这个解释显然过于简单。本人认为:“立”是动词,指的是“从诸多对象中加以甄选然后确定”,“意”是“出自作者内心的意思或意愿”。由此,“立意”就是“根据作文题目确定文章主旨或中心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从看到作文题目开始,在审题和构思的过程中完成。构思完毕,立意也应结束。
立意,是指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决定了写什么,接着就要考虑:通过写这个内容表现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或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文章所表现的主要的思想、情感或道理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统帅。一篇文章写什么,不写什么;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当略以及顺序如何安排,前后怎样照应等,都要服从中心思想的需要。中学生作文,在中心思想方面应该做到明确、集中,如有可能,再争取有点深度,有点新意。
(二)“意”之种种 作文的“意”,可以是学生的感觉、感受、情绪、认识和感悟。
学生作文立意就是表现自己的情绪——或者心境——也可以写,关键在于怎么写,也就是表达。表达非常重要!表达中的体裁选择,至今没有引起国内写作界予以足够的重视;语言也非常重要,对于广东的考生来说,尤其如此。
(三)怎样立意
对于学生来说,价值最大的,是就一个具体的作文题目来说,应该怎样立意。因为,在真正作文的时候,立意还有三个方面的问题:立意是否准确;这是切题与否的问题;立意层次高低;这是文章的主旨深刻与否的问题;立意价值大小;这是文章的导向性问题。
1。在立意的时候,就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不偏不倚求“准确” 立意首先要“破题”,破题首先要考虑“准确”。所谓准确,就是指文章的主题符合作文题目的要求。习作一定要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偏离题意。
(2)比较琢磨求“深刻” 一篇文章光是做到立意准确是不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作文得分的高低与立意的高低是紧密相连的。
(3)自信泛爱求“积极”作文无论写什么,都要积极向上,都要健康乐观,喻人以事,晓人以理,动人以情;不片面、不偏激、不灰色、没有低级情趣等等。不可以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反映偏激的思想。
从阅卷情况来看,立意完全不正确的作文是很少的,问题主要出在立意“片面、偏激、消极”等方面。作文评级标准中对立意的要求是:记叙文要“思想感情健康”,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切实做到。
(4)匠心独运求“新颖”文章要力争写出新意,写出深度,不要过多重复别人已说过的话题,不要就事论事、浅尝辄止。一定要考虑到针对性和社会性。2.怎样立意,方法有三
(1)认真审题,琢磨题意任何一个作文题目,命题者一定有一个预定的最为确切的主旨,或者写作角度。考生要努力从题目当中看出来。如果能够体会到命题者的考察角度或意图,立意自然不在话下。
(2)结合材料,确定中心选材的时候,一定要对材料进行分析和考究,深入体会它所包含的思想意义,有没有写的价值。同一个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往往能发现几种不同的思想意义。
例如:秋天,北京大学新学年开始了。一个外地学生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他就把包都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迎面走过来,年轻学生走上去说:“您能不能替我看一下包呢?”老人爽快地答应了。那位新生于是轻装地去办理各种入学手续。一个多小时以后回来了,老人还尽职尽责地完成着自己的使命。年轻学子谢过老人,两人各自走去。几天之后,北大开学典礼,这位年轻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先生,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请根据上述材料,拟一个作文题目。
这个材料,如果满足于就事论事,做表面文章,可以命为:《助人为乐》、《一诺千金》、《长者风范》等。稍稍挖掘一下,则可拟题为:《开学第一课》、《北大第一课》、《人间自有真情在》、《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如果再深一层,则可以拟为:《己之所欲,巧施于人》、《可敬的赤子之心》、《质朴无华见纯真》、《自然心——最高的境界》、《金子般的平常心》、《呼唤平等与博爱》,旨在赞颂季羡林先生,平凡中的伟大是真正的伟大。
发现的角度多了,从中确定一种。选择的标准,首先看自己对哪—点更有体会,更有可说;在同样有体会、有话说的情况下,再比较一下哪一点更“有点深度,有点新意”。切记:不要片面追求“立意深刻、新颖”。
为了将中心思想表现得更明确、更集中,在写的过程中,对最能表现中心的地方—定要详写,从而使中心思想自然流露出来。
(3)发散思维,多种角度
其一、多维立意
所谓多维立意,指的是思考客观对象时,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思考,从而决定自己文章的主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观察者,可能因为所站角度不同,看到的特点有异,得出的结论也可能不尽相同。同一事物,同一材料,不同的角度所作出的判断、所得出的主题也不尽相同,我们应该努力将这些不同的判断归结到一起,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一,作为文章的主旨。
其二、融旨于物
借助于某种事物来表现文章的主旨。这种立意方法常常通过对平凡事物的精雕细刻,以显示深远的寓意。借某事物寄情托志,是“融旨于物”的主要特征。如2006年北京市高考以“北京的符号”为题写作。一考生以《冰糖葫芦》为题,借“冰糖葫芦”抒发自己的情怀,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写法摆脱了常规写法的单调乏味,当然趣味盎然。
其三、反用其意
指借旧事物翻出新意,给人以新的启迪和感受,使读者耳目一新,收到好的艺术效果。在审题准确的前提下,想别人想不到的,想别人不敢想的,想别人想不透的,这是立意创新的关键。摆脱思维定势,多逆向思维。我们要摈弃陈规,发前人所未发,立意求异。同样的题材,同样的记叙对象,能写出前人所不曾有的理解,这就是立意上的推陈出新。
确立文章的主旨以后,也就是完成了立意的工作,在动笔作文之前,还要做一件工作:用一句话把本文的主旨——或者中心(思想)——概括出来,以此来选材,确定文章结构,选择表达方法和语言风格。
二、选材
如果说中心思想是一篇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这篇文章的血肉躯体。中心思想是由具体材料来表现的,中心思想蕴含渗透在材料之中。因此,我们要表现一个特定的中心思想,就需要进行认真的选择,必须紧紧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基础等级中的“内容充实”就是对文章材料的质量的要求,即选材的要求。
(一)什么是作文的材料
凡可用于文章写作的客观事物和事理,统称为材料。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选材就是在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运用并组织材料。没有材料,就等于最先进的计算机没有任何可供处理的数据,即使观点再新颖、正确,也会因空洞无物而无法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作文材料的来源
材料最好能是亲身经历的,那样富有真情实感。但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人生体验”,所以,关键在于“积累”,积累的主要途径有:
1.课本上的事例和事理。要经常温故知新,归纳整理。不要抱着金碗讨饭。2.留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注意思考和提炼。这些事例由于是“亲历”的,往往能写出动人的文章来。3.听广播、看电视、读报刊杂志,做有心人,善于收集。4.同学之间的交谈和作文,有不少是值得借鉴的材料。5.老师平常讲课、谈话所引事例。
6.试卷中的材料往往会成为写作的触发点。如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的作者,就由作文题目中的寓言材料,一下子联想到与“诚信”相关的吕布和关羽形象,巧妙地构思了“赤兔之死”,写出了人人称道的佳作。
(三)选择材料的方法
1.围绕和突出主题中心是选材、剪裁的依据,要力求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才能有力地突出中心。剪裁,需要有依据。依据之一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一定要详写;对表现中心思想起辅助作用的材料要进行略写;与中心思想无关的材料不管多么生动,也要毫不可惜地予以割舍。2.真实性和典型性“真实”就是要求材料符合实际,符合生活的逻辑;“典型”指材料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代表性。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叙述类文章的选材与论述类的选材有不同的特点。叙述类的文章选材不一定非得选用那些惊人的“大事”,往往一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同样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此所谓“滴水也能见太阳的光辉”。如《琐忆》、《一件难忘的衬衫》均为“小事”,却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境界,突出了主题。
3.新颖而又生动“新颖”就是采用别人文中未用过或很少用过的材料,或是对旧材料能从新的角度加以分析,挖掘新的含义。这样才能产生陌生化的效果,使人耳目一新。“生动”就是材料要有时代气息,有意味,有可读性。新颖的事物能吸引人,作文尤其如此。从阅卷场上的反馈的信息来看,考生作文选材陈旧的情况比较普遍,往往千篇一律,缺乏时代气息。学生作文材料经常让人似曾相识:总是下雨妈妈送伞、老师给我补课、帮助孤寡老奶奶等等。所以如此,可能是没有注意取材的创新,思维局限在部分材料的框架中。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这为我们选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这样才有可能写出好作文。
3.选取有个性特点的细节材料记叙文是通过具体、形象的人或事来表达中心意思的。在写人记事时,大而空,是同学们常犯的毛病。如果能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即选择个性特点鲜明的细节材料来写人记事,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本次习作
立意:写自己假期的感受选材:自选材料 字数:600字以上。
第三篇:作文指导《记叙文的立意和选材》
作文指导《记叙文的立意和选材》
首先澄清一个观点:在高中新课程标准中,已经没有了记叙文这种提法。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粤教版主编陈佳民先生把文体划为三大类:文学类、实用类和论述类。
文学类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剧本)和影视文学;
实用类包括新闻、传记、调查报告、科学小品、应用文;
论述类包括时评、短评、书评、学术论文、杂文。
他的这一划分标准,已经得到教育部有关方面认可,并且已经体现在2007年高考的语文考试大纲之中。
那么,按照这一标准,传统的所谓“记叙文”,其实包括了小说,散文中的写人纪事散文;新闻中的报道、特写和报告文学,传记等。在教学实践中,“记叙文”多指写人纪事的散文(可虚构)和新闻传记(非虚构类)。为了表述上的便利,本人将这些体裁称之为“叙述类”的文章。
明确了这一点,然后再来说它们的立意和选材。
一、叙述类文章的立意
(一)“立意”释义
我认为,老师应该向学生讲清楚,何谓“立意”。《现代汉语词典》将“立意”解释为“命意”。我觉得,这个解释显然过于简单。本人认为:“立”是动词,指的是“从诸多对象中加以甄选然后确定”,“意”是“出自作者内心的意思或意愿”。由此,“立意”就是“根据作文题目确定文章主旨或中心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从看到作文题目开始,在审题和构思的过程中完成。构思完毕,立意也应结束。
立意,是指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决定了写什么,接着就要考虑:通过写这个内容表现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或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文章所表现的主要的思想、情感或道理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统帅。一篇文章写什么,不写什么;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当略以及顺序如何安排,前后怎样照应等,都要服从中心思想的需要。中学生作文,在中心思想方面应该做到明确、集中,如有可能,再争取有点深度,有点新意。
(二)“意”之种种
一篇学生作文,以什么为意,“意”到底有多少?可供中学生选择的范围有多大?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十几年。
2003年,本人在执教《荷塘月色》的时候,似乎悟到了作文的主旨之种类。我认为:在作文中,可以写自己的“五识”和“七情”。五识是眼、耳、鼻、舌、身,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综而言之,作文的“意”,可以是学生的感觉、感受、情绪、认识和感悟。
为什么这样说?受启发于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是写什么的,我认为,就是写朱先生的情绪的;什么样的情绪?非常复杂,难以言说、难以排解的情绪。“心里颇不宁静”者也。不能对父母说,朱先生当时已经为人父;不能对同事讲,那是“白天里”面对的人;不能对妻子讲,“妻已熟睡好久了”。积郁在心,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文人的习性,使他只能诉诸文字,通过文字来排解他内心深重的无奈和苦闷,“可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所以,学生作文立意的范围还是比较宽阔的,即使是自己的情绪——或者心境——也可以写,关键在于怎么写,也就是表达。表达非常重要!表达中的体裁选择,至今没有引起国内写作界予以足够的重视;语言也非常重要,对于广东的考生来说,尤其如此。
(三)怎样立意
对于学生来说,价值最大的,是就一个具体的作文题目来说,应该怎样立意。因为,在真正作文的时候,立意还有三个方面的问题:立意是否准确;这是切题与否的问题;立意层次高低;这是文章的主旨深刻与否的问题;立意价值大小;这是文章的导向性问题。
1。在立意的时候,就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不偏不倚求“准确”
立意首先要“破题”,破题首先要考虑“准确”。所谓准确,就是指文章的主题符合作文题目的要求。高考作文把这一检查目标定为四个等级: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偏离题意。我们要力争符合,朝切合题意努力。
例如:2006年上海卷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这是一个适合写叙述类文章的题目。有人评价说:这是2006年高考全部作文题中最有“小资情调”的一个,也最易写出真情实感的一个。题目的要点是“想”,写作的范围是“我握你的手”。这个“我”应该是作者自己,按照传统观点;或者是文章中的第一人称者。“你”是对方,被握的对象。
“我”为什么“想”握你的手呢,可能因为感激,也可能因为化解。选择一个角度,就可以破题立意了。
(2)比较琢磨求“深刻”
一篇文章光是做到立意准确是不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作文得分的高低与立意的高低是紧密相连的。就考场作文而言,多数考生都能做到立意准确,但是,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的就很少了。因此,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在立意的深刻性上下功夫。
2006年广东省高考作文题《雕刻心中的天使》,此题可发挥的方向不太多,美学要求比较高,也可以写叙述类文章。题目的要点是“雕刻”,对象是“天使”,写作的范围是“心中”。那么,“雕刻”就是打磨、塑造,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可以打磨自己,也可以雕刻他人;“雕刻”还包含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天使”定是美丽的、美好的、善良的、可爱的,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考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心中美好圣洁的行象作为题材,从“白衣天使”、“洪战辉”等生活中的英雄到“超女”、“哈利•波特”等娱乐、小说人物,甚至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平凡人。“心中”则表明其价值或重要性,是心里的不是眼里的,是发自内心的。
(3)自信泛爱求“积极”
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很多问题答案都不止一个。然而,多元化是有条件的,多样化是有前提的。作文之自行立意,也并非写什么都可以。譬如《红楼梦》中写林黛玉,作者写她尖刻、爱哭泣、耍小性子,但是,曹雪芹先生决不写她如厕。难道只有刘姥姥才需要释放内存,林黛玉就不需要吗?非也。不美也。写刘姥姥如厕可,写林妹妹如厕则大不雅。同理可证,作文无论写什么,都要积极向上,都要健康乐观,喻人以事,晓人以理,动人以情;不片面、不偏激、不灰色、没有低级情趣等等。不可以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反映偏激的思想。
从阅卷情况来看,立意完全不正确的作文是很少的,问题主要出在立意“片面、偏激、消极”等方面。作文评级标准中对立意的要求是:记叙文要“思想感情健康”,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切实做到。
(4)匠心独运求“新颖”
这是在前二者基础上更高一些的要求。文章要力争写出新意,写出深度,不要过多重复别人已说过的话题,不要就事论事、浅尝辄止。一定要考虑到针对性和社会性。
2.怎样立意,方法有三
(1)认真审题,琢磨题意
任何一个作文题目,命题者一定有一个预定的最为确切的主旨,或者写作角度。考生要努力从题目当中看出来。如果能够体会到命题者的考察角度或意图,立意自然不在话下。
(2)结合材料,确定中心
选材的时候,一定要对材料进行分析和考究,深入体会它所包含的思想意义,有没有写的价值。同一个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往往能发现几种不同的思想意义。例如:秋天,北京大学新学年开始了。一个外地学生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他就把包都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迎面走过来,年轻学生走上去说:“您能不能替我看一下包呢?”老人爽快地答应了。那位新生于是轻装地去办理各种入学手续。一个多小时以后回来了,老人还尽职尽责地完成着自己的使命。年轻学子谢过老人,两人各自走去。几天之后,北大开学典礼,这位年轻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先生,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请根据上述材料,拟一个作文题目。
这个材料,如果满足于就事论事,做表面文章,可以命为:《助人为乐》、《一诺千金》、《长者风范》等。
稍稍挖掘一下,则可拟题为:《开学第一课》、《北大第一课》、《人间自有真情在》、《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
如果再深一层,则可以拟为:《己之所欲,巧施于人》、《可敬的赤子之心》、《质朴无华见纯真》、《自然心——最高的境界》、《金子般的平常心》、《呼唤平等与博爱》,旨在赞颂季羡林先生,平凡中的伟大是真正的伟大。
发现的角度多了,从中确定一种。选择的标准,首先看自己对哪—点更有体会,更有可说;在同样有体会、有话说的情况下,再比较一下哪一点更“有点深度,有点新意”。切记:不要片面追求“立意深刻、新颖”。
为了将中心思想表现得更明确、更集中,在写的过程中,对最能表现中心的地方—定要详写,从而使中心思想自然流露出来。
(3)发散思维,多种角度
其一、多维立意
所谓多维立意,指的是思考客观对象时,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思考,从而决定自己文章的主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观察者,可能因为所站角度不同,看到的特点有异,得出的结论也可能不尽相同。同一事物,同一材料,不同的角度所作出的判断、所得出的主题也不尽相同,我们应该努力将这些不同的判断归结到一起,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一,作为文章的主旨。
其二、融旨于物
借助于某种事物来表现文章的主旨。这种立意方法常常通过对平凡事物的精雕细刻,以显示深远的寓意。借某事物寄情托志,是“融旨于物”的主要特征。如2006年北京市高考以“北京的符号”为题写作。一考生以《冰糖葫芦》为题,借“冰糖
葫芦”抒发自己的情怀,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写法摆脱了常规写法的单调乏味,当然趣味盎然。
其三、反用其意
指借旧事物翻出新意,给人以新的启迪和感受,使读者耳目一新,收到好的艺术效果。在审题准确的前提下,想别人想不到的,想别人不敢想的,想别人想不透的,这是立意创新的关键。摆脱思维定势,多逆向思维。我们要摈弃陈规,发前人所未发,立意求异。同样的题材,同样的记叙对象,能写出前人所不曾有的理解,这就是立意上的推陈出新。比如2001年高考作文《题乌江亭》,“这位考生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是以„诚信‟为中心,深入探究人性的善恶美丑,阐述了独到而深刻的见解。这种不拘前人旧说,用充满思辩色彩的严密推理得出的结论,表现了一种十分可贵的科学的创新精神”。
确立文章的主旨以后,也就是完成了立意的工作,在动笔作文之前,还要做一件工作:用一句话把本文的主旨——或者中心(思想)——概括出来,以此来选材,确定文章结构,选择表达方法和语言风格。
二、叙述类文章的选材
如果说中心思想是一篇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这篇文章的血肉躯体。中心思想是由具体材料来表现的,中心思想蕴含渗透在材料之中。因此,我们要表现一个特定的中心思想,就需要进行认真的选择,必须紧紧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基础等级中的“内容充实”就是对文章材料的质量的要求,即选材的要求。
(一)什么是作文的材料
凡可用于文章写作的客观事物和事理,统称为材料。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选材就是在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运用并组织材料。没有材料,就等于最先进的计算机没有任何可供处理的数据,即使观点再新颖、正确,也会因空洞无物而无法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作文材料的来源
材料最好能是亲身经历的,那样富有真情实感。但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人生体验”,所以,关键在于“积累”,积累的主要途径有:
1.课本上的事例和事理。要经常温故知新,归纳整理。不要抱着金碗讨饭。
2.留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注意思考和提炼。这些事例由于是“亲历”的,往往能写出动人的文章来。
3.听广播、看电视、读报刊杂志,做有心人,善于收集。
4.同学之间的交谈和作文,有不少是值得借鉴的材料。
5.老师平常讲课、谈话所引事例。
6.试卷中的材料往往会成为写作的触发点。如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的作者,就由作文题目中的寓言材料,一下子联想到与“诚信”相关的吕布和关羽形象,巧妙地构思了“赤兔之死”,写出了人人称道的佳作。
(三)选择材料的方法
如同产品制造的优劣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原材料的质量一样,一篇叙述类文章写作的成败好坏,也常常取决于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对各种事物的观察、体验、了解和掌握的程度。作者掌握的材料,能否成为文章中的有用部分,关键在于选择和取舍。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 ”。
选择材料,贵在一个“严”字,即如鲁迅所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茅盾提出选材要“像关卡的税吏似的百般挑剔”,这“百般挑剔”体现了选材的基本原则。
1.围绕和突出主题
中心是选材、剪裁的依据,要力求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才能有力地突出中心。剪裁,需要有依据。依据之一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一定要详写;对表现中心思想起辅助作用的材料要进行略写;与中心思想无关的材料不管多么生动,也要毫不可惜地予以割舍。
2.真实性和典型性
“真实”就是要求材料符合实际,符合生活的逻辑;“典型”指材料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代表性。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叙述类文章的选材与论述类的选材有不同的特点。叙述类的文章选材不一定非得选用那些惊人的“大事”,往往一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同样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此所谓“滴水也能见太阳的光辉”。如《琐忆》、《一件难忘的衬衫》均为“小事”,却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境界,突出了主题。
3.新颖而又生动
“新颖”就是采用别人文中未用过或很少用过的材料,或是对旧材料能从新的角度加以分析,挖掘新的含义。这样才能产生陌生化的效果,使人耳目一新。“生动”就是材料要有时代气息,有意味,有可读性。新颖的事物能吸引人,作文尤其如此。从阅卷场上的反馈的信息来看,考生作文选材陈旧的情况比较普遍,往往千篇一律,缺乏时代气息。学生作文材料经常让人似曾相识:总是下雨妈妈送伞、老师给我补课、帮助孤寡老奶奶等等。所以如此,可能是没有注意取材的创新,思维局限在部分材料的框架中。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这为我们选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这样才有可能写出好作文。
要做到这些,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选材以今以中为主,尽量从生活中选择紧跟时代潮流,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现实问题的事例。这些事例总是新颖的,正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如果选取古代或外国的材料,要选择那些历久弥新、洋为中用的事例,因为回归古典(如《薛宝钗魂断大观园》)、借鉴西方也是新颖生动的重要途径。其
二、要善于把握角度,小中见大,平中见奇,从那些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中,挖掘出新鲜生动的材料。
如2002年的高考优秀作文《月若有情月长吟》,作者编写了一个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故事,切合题意。故事以“我”为母亲治病筹钱作线索展开,通过“我”选择送迷路小孩回家,感化了王医生,使其选择了为“我”妈治病的事,表现了“友爱比金钱更可贵”的主题,较好地反映了社会风貌。整个故事设置在月光下展开。开头写月景,为“心急如焚”作反衬。中间写月景,为“我坚信人间真情在”的美好心灵作映衬。卒章写月景,为深化主题,为抒发情怀大放异彩。再回味文章的标题,令人觉得意境深远。
4.选取有个性特点的细节材料
记叙文是通过具体、形象的人或事来表达中心意思的。在写人记事时,大而空,是同学们常犯的毛病。如果能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即选择个性特点鲜明的细节材料来写人记事,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作文要有当代意识
白居易曾经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但时至今日,脱离或远离现实仍旧是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许多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既不关心政治,也不关心社会,还不读名著名篇。因此,写出的文章材料陈旧,观点无新意,毫无时代感。学生作文确立当代意识,已是当务之急。
1.确立写作目的的当代意识
学生作文的主要读者是老师,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希望看到考生对现实的态度,听到考生对时代发出的声音。如果学生作文时没有当代意识,文章就会缺少针对性,文章质量可想而知。高考作文《赤兔之死》虽取材三国,但服务于当前的“诚信”这一话题,作者表达的正是“人无信不立”这一对现实很有意义的思想观点。
2.立意要有当代意识
于漪老师在谈当前中学生作文时,曾经指出,现在中学生作文中存在着严重的“缺钙”现象。学生作文暴露出不关心他人,不关心社会的共同弱点。“缺钙”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思想的贫乏,对当前世界的冷漠,无法把握,对自身的缺乏必要的观察洞照。
人文精神,伟大的悲天悯人的气度和对国家、对民族的无限热情与热爱,这是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的,这些精神应该成为中学生作文立意时的坚实基座。学生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锤炼自己的思想,在内心真正确立起一种当代意识。只有这样,学生作文立意才能由正确,逐步向新奇、深刻、高远方向发展。比如,关于腐败,“反腐”和“防腐”所反映的思想内涵就不尽相同,“防腐”这个立意就比“反腐”更胜一筹。
3.选材紧扣时代脉搏
美酒,越陈越好,“材料”则越是贴近当前生活,越是离现实生活近,就越能吸引读者。新鲜的材料永远是我们写作时的首选。
作文的新鲜材料从哪里来?从生活中来,从阅读中来。听广播、看报纸、看电视新闻等,都是学生了解社会,获取写作素材的好途径。《中国青年报》辟有“冰点时评”、“教育时评”、“经济时评”、“求实篇”等多个栏目,这些栏目的文章往往紧扣当前发生的某些事情进行评论,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同时也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常读常看,不仅能积累材料,对提高思想修养也大有裨益。
总之,学生作文时应时时刻刻想着我是当代的人,我在为这个时代的人而写,我写下的东西必须要具有一种“当代意识”,要有针对性。
作文如“为学”,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如果我们能按照鲁迅先生所讲过的“要多看、多想、多读、多写”,把作文写好,大约不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吧。
第四篇:中考记叙文立意与选材的方法
寻
———中考记叙文立意与选材的方法(学案)
学习目标:
1.明白中考记叙文的写作要求。
2.知道考试作文中常见问题,学习解决的方法。
学习内容与过程:
一、中考记叙文写作要求:
1.内容具体。2.感情真挚。3.语言生动。
二、08中考作文中出现的问题:
1.立意不深,甚至出现低幼化倾向。——立意问题
所记故事还停留在“儿时与伙伴捉迷藏”、“在草地里寻找蚯蚓”、“幼儿园时代的趣事”等。
2.视野狭窄,所选事情雷同,出现了“撞车”现象。——选材问题
(1)08年中考作文,一个考场30份作文,竟有18篇写汶川地震!
这样的选材“撞车”,直接导致阅卷老师的视觉疲劳,自然不会给高分。
3.材料陈旧,所写事情“假、大、空”。——选材问题
一写父母,就是送我上学、接我放学之类的材料;一写老师,就是带病给我们上课,深夜加班批改作业之类的材料;一写同学,就是借学具给我、教我解不会的题目之类材料。
链接中考作文:
问世间情为何物?爱在哪里?我仰望苍天,大声询问;我踏遍大地,到处寻觅。镜头
一、老师送我就医
„„
镜头
二、老师教我解题
„„
镜头
三、老师挑灯备课
„„
问世间情为何物?苍天告诉我,情在师生间;爱在哪里?大地告诉我,爱在老师的心田里。
点评:该文采用镜头式的结构,条理分明,结构完整,首尾呼应。遗憾的是:所选的材料陈旧,缺乏新颖。
三、应对方法:
(一)如何立意选材
1.主旨正确——积极健康
2.事情真一点——融入自我(1)自己的事、亲身经历的事(亲身体验)
(2)身边的人和事(打动自己的、难忘的、意义深刻的)
3.事情小一点——以小见大
例如:有一位学生写一篇反映 “改革开放30周年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变化”这一大主题的文章,却选取了妈妈对远在云南亲人的思念——通过“写书信打手机发E—mail”三个小片段来写,可谓是“以小见大”,构思巧妙。
4.事情新一点——紧跟时代(当今社会、时代所倡导的)
(二)立意、选材的方法:
审题发散联想多角度聚焦中心
(三)如何选有“真情实感”的材料
(1)写生活中有“闪光点”的事
(2)写“误会”与“矛盾”的事(也是一种技法)
①我将妈妈给我买资料的钱,捐给了班上一位同学。当我再次向妈妈要钱时,妈妈误认为我进网吧花掉了买资料的钱。②早上,我送一位盲人大爷回家而迟到了,老师批评了我,并说我是一个睡懒觉、不守纪的学生,为此我们发生了矛盾。③某男同学与一女生相好,后女生转学到其他学校,有一天收到该女生寄来的一封信,在全班掀起轩然大波,事情的真相原来是该女生来信要借学习笔记的。
注意:(1)就误写误,不露真相;(2)最后点出真相。
(3)写“艰辛”与“不幸”的事(链接VCD《懂你》)
【说一说】:听、看完了《懂你》,回答下列问题:
①“懂你”是什么意思?②歌曲是否打动了你?影片中的哪些画面打动了你?
四、试一试,我能行!
1.古语说得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今人又说:“天天拥有感恩之心是多么幸福、清净的境界”,“感恩不一定要感谢大恩大德,感恩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在你身边,小至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家一户;大至团体、社会、国家,都有引发你发现美、欣赏美的瞬间,请以“感恩”为话题,自拟题目,立意文体自定,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换个角度】一般人写“感恩”。都是从“某人”给我的关爱、帮助、鼓励而使我产生“感恩”来写。我们能否换个角度来立意与选材呢?
2.有一个小孩认真地跑,因为他想超越自己的影子。可是,不管他向前跑多远、跑多快,影子总是在他前面。后来,有个大人告诉他一个最简单的方法:“你只要面对太阳,影子不就跑到你的背后去了吗?”
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忘不了您,我亲爱的老师
我是一只迷失方向的蝴蝶,虽然美丽却看不到前景;我是一只柔弱无力的小鸟,虽有翅膀却无法飞翔。可自从遇上了您,我的生活便有了生气。
您没有常人所赞美的那种甜蜜的微笑,也没有大家所欣赏的那种柔情的细语,可在我心里,您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都在传递着爱的暖流。
那一次,在我为朋友的误会而深感痛苦的时候,您凭借一段朗诵走进了我的世界。那天讲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只见您稍一酝酿,深呼吸之后,便静静地朗读起来。看到您的样子,好些同学都抿嘴窃笑。是嘛,瞧您摇头晃脑,拖腔拉调,这是朗读吗?我禁不住也跟着笑了起来,可您似乎完全沉浸在课文的意境中。渐渐地,您越吟越带劲,越诵越凄切。听得出,您近乎沙哑的声音是理智克制感情的结果。默无声息的教室里,一张张面孔也都露出感动的神情。
有些事已渐渐淡忘,可当时您讲过的一句话我一直记在心头:“将充满爱心的画面记在心头,才会成为传递爱心的天使。”您的目光与我接触的那一瞬间,我这个一直受人冷落的学生,仿佛感受到了一股父爱的暖流。
进人中考复习期间的一次班会课,气氛很热烈。夕阳从后面的窗口洒进来,把教室照得光亮耀目。我有一个“去敬老院献爱心”的提议进入表决程序,可由于复习紧张,没有一个
人赞成,我觉得很尴尬,就嚷着说算了,想撤销提议。您“唰”地从后排站起来,义正辞严地说:“虽然没有同学支持,我还是要投一票!”我更忘不了您那面带微笑的赞许:“人要有感恩之心啊!还记得我说过的话么,你就是传递爱心的天使!”
您的一句话,让教室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也是您的那句话,让我感受到了关爱他人与被人关爱的快乐。一个曾经失落的孩子,就因为您的那一个眼神,那一句话语,真的变成了能够自由飞翔的“天使”。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老师的这份特别的关爱,一定会在我心中酿出香醇的心灵之泉。
谢谢您,我可爱的老师!
忘不了您,我亲爱的老师!
【思考】小作者写对老师的感恩,主要抓住了两件平凡却让自己感动的故事来写,这两件故事是:
(1)
(2)
第五篇:作文选材立意
作文选材与立意
立意
要使文思畅通,关键在于立意。
何谓立意?简单地说,就是一篇文章的主题,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明确了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我们在选材,布局,语言的选择,感情的倾向上才有方向性,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文章的中心思想,就如文章的灵魂,它统领全文,贯穿首尾。
一般来说,初中生的记叙文大都是表现出赞同、赞美、欣赏、歌颂什么,或者是反对、批判、揭露、讽刺什么,当然也有表达自己的怀念、感叹、倾诉、情趣等等的。应该说,写文章的立意是比较自由的。但是,中考作文的立意并不是绝对自由的,它是有很多的限定的,它也是有很多的评价标准的。作为一名学生当然也应该有一个受教育的方向,而在中考作文中也体现了这个方向性,所以,我们的中考作文立意也符合这些方向标准。
所以,好的立意应该力求做到:
一、方向要正确
所谓正确,就是立意要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表达出来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要健康、积极向上。一般来说,我们的立意要与我们目前国家社会倡导的公德相一致,要与当前的时代精神相一致。如:歌颂真、善、美,抨击假、丑、恶,提倡以人为本、爱国、诚信、环境保护、无私奉献等等。决不能表现一些厌世消极的思想,或者是为那些腐败分子、迷信分子歌功颂德。
二、情感要鲜明
情感的鲜明是指在文章中的情感指向要明确,该批判的批判,该歌颂的歌颂,并且在你的语言中要饱含感情。最好不要出现那些让读者都想不透的模棱两可的情感倾向。这不仅仅会减弱对主题的表现,也会伤害到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也影响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感情的鲜明最忌的是故作姿态,夸大其辞,没有分寸,这样反而会让人感觉作呕。所以说,我们的感情表达真实可信才会感人,才会打动人。
三、思考要深刻
深刻的思考就是要求我们能透过事物的现象去挖掘其内在的本质,思考出对人生,对社会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能在一般人认识上再进一步,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那一点,并能给人以启示。思考的深刻需要我们对眼前的事物作仔细深入的思考,找到事物的内在联系,并能用文章的语言表达出来。
深入的思考也不能随意引申,更不能无原则地提高和升华。它必须结合生活实际,要具体、真实、可靠。对于记叙文的深刻更多地是关于人生社会的启示与感悟。
四、思维要创新
思维的创新是指克服以往的思维定势,打破常规去思考、分析,找到我们自己独特的创见,给人以启迪。考场作文不论以何种形式出现,一般都会给考生以思想驰骋的余地,我们就可以突破常规的思维习惯模式,从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方向思考,进行有积极意义的创新思考,拿出与众不同的立意,再用自己充满个性化的语言,向我们真实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察、感受、思考和认识,让读者也从中得到启示。
但是,创新决不是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标新立异的胡编乱造,它必须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一般规律,这样才能让人感到入情入理而眼前一亮。
具体的立意内容:
一、符合当今社会公德和时代精神的如:歌颂真、善、美,抨击假、丑、恶,提倡以人为本、爱国守法、诚信、环境保护、无私奉献、敬业、自强、与时俱进等等。
二、表达个人感情的如:爱戴、崇敬、怀念、赞美、爱好、情趣、愿望、讽刺、批判、抨击等等。
三、思考生活内涵的主要是指对某人或某事的感悟与启迪。
四、追求个性表达的主要是表达个人独特见解的。
立意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盲目跟别人的风,无论是怎样的题,选择立意时,一定要选自己熟悉的平时训练过的内容从小处切入。切忌一时心血来潮写一些不熟悉的东西,勉为其难,这是写不出优秀作文的。
如何精深立意
1.由表及里,开掘深意。
如鲁迅在《风筝》里回忆自己少年时代对弟弟放风筝的粗暴干涉行为。事件的表层意蕴是:“自己的行为是对儿童自由精神的虐杀”。可是,当他有一回向弟弟“叙述到这一节,说自己少年时代的胡涂”时,弟弟却“什么也不记得了”。对于这一件兄弟之间的平常事,似乎没有什么深意,而鲁迅却由受虐者这种忘却地麻木,感到心情非常沉重和悲哀,并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思考的结果就是:这不单单是兄弟间的宽恕,而是受虐者对自己正当权利被粗暴干涉的逆来顺受,它将造就麻木、沉默和甘心受虐的民族心态。这便是《风筝》最后确定的主题。
2.由此及彼,转换角度。
所谓转换角度,就是从新的方位审视思考所写的事物,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
3.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文章的立意并不决定于题材的大小,有时从一些小题材、小问题落笔,通过引申发挥,往往更能揭示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
《中国青年报》上曾经登过这样一篇文章,说的是件小事:
青岛市一个广场上,有位50岁左右的女侨胞,在地上用水果刀剜一枚贰分硬币。那硬币与沥青紧紧地粘在一起,非常结实。女侨胞用水果刀先把硬币四周的沥青一点一点地掏出来,费了好大的劲才把硬币取了出来。她把硬币放在手心吹了吹,掏出洁白的手绢,小心地包了起来。许多人目睹了这一过程,却不知女侨胞这样做为什么。女侨胞向大家解释说:“我看见那上面有国徽,整天被人用脚踩来踩去的,心里觉得挺不是滋味的。”到此,文章意旨跃然纸上,小行为表现了一个大主题——爱国。
例文:《那一刻,我怦然心动》
4.对比嫁接,引人思考。
如果仅仅用“有一个小学生在马路上捡到10元钱交到交警手里”这一情节,表现拾金不昧的主题,一显得陈旧,二显得肤浅和幼稚。而一位考生把这一情节与另一情节组合嫁接在一起:交警接过小学生交上来的10元钱后,当面表扬了几句,而等到小学生走了以后,这位交警却拿着那10元钱到执勤岗旁边的一个小卖部里买了两盒香烟。由此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孩子的纯真无瑕常常被大人的私欲所玷污。
5.由实到虚,附情于物。
有些文题具体而实在,既可从实立意,又可以从虚立意。我们以2007年广东卷的话题作文“传递”为例,讨论如何由从实立意到从虚立意。
“传递”有两种类型:一是实在的物与物间的传递,如接力棒的传递、信息的传递、话语的传递,奥运圣火的传递等等;二是虚化的传递:如爱心的传递,孝心的传递等。
面对文题,不直接从它本身引发联想,而联系它的比喻义、引伸义等,然后展开想象,就能写出有新意的文章,例如:以“水”为话题的作文。如果只从“水”的本义展开思考立意,大多会有这样的思考:
1、面对水灾,化害为利;
2、爱护环境,防止水污染;
3、珍惜用水,否则“世界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但是,如果我们从水的比喻义、引伸义去联系呢,情况就会大不一样了:
1、由“水是生命之源”得到水与生命的联系;
2、由“温柔似水,暴戾如洪”,会得到水与性格的联系;
3、由“水滴穿石”得到与恒心的联系;
4、由“君子之交淡如水”会得到水与人际关系的联系;这样的联系使得思路异常活跃,写出的文章也会更有深度。
选材
在精心审题和确立文章主题之后,就要对自己已有的材料进行一番的挑选抉择,这个过程就是选材。选取的材料的好坏与文章中心思想的表达效果密切相关,选材要围绕中心进行,材料要服从中心的需要同学们在选材时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材料要真实
真实,就是说选择的材料应是实实在在的真事,而不是道听途说甚至无中生有地编造,最好要选择自己
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亲身经历过的事情。选材要坚持从生活实际出发,选取自己最熟悉、感受最深、能反映事物本质意义的材料。只有真实的材料才能被读者接受和认可,才能使文章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材料要新颖
所谓新颖,就是说选择的材料要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要反映具有时代特色的精神风貌,要能代表时代精神。同学们要注意,选择新颖的材料并不是追求希奇古怪的事情和曲折离奇的情节,而是要选择那些有特色的材料,能表现出新的认识、新的感受。
三、材料要典型
典型材料是指那些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最能打动人心的、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材料。在选材时,要从可以表现中心思想的大量材料中进行选择和提炼,力争做到少而精,材料要以一当
十、以质取胜,而不是以多求胜。魏巍说《谁是最可爱的人》之所以成功,原因之一就是从大量的生动事例中选择了三个“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本质的东西”。
四、选材要具体
选材具体就是说选择的材料要具体,要让事实说话,用真实说服人、打动人。如果一篇文章只有空洞的说教而缺少具体的事例,或者空发议论,文章就会有骨架而没有血肉,是不可能具有表现力的。
材料是作文的核心,同学们在选材时一定要精心挑选、严格选择,确保材料的真实、新颖、典型、具体。
剪裁
材料的选择与取舍决定着文章的质量,只有平时注意从生活和书本中积累材料、作文时又能从丰富的材料中精选出最恰当的来表现中心,文章才能写得好。选材之后又如何剪裁呢?
一、选料和剪裁要避免误入歧途。
误区之一:贪全求最,不知取舍。(圈地的故事)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选一瓢也许总有对三千弱水的遗憾,但只一瓢,也许足够了。
误区
二、动机不纯,抄套范文。
误区之三:胡编滥造,有悖常理。
为了追求所谓感人的效果,赚取作文高分,有些学生胡编滥造:明明父母健在,却说“父母双亡”;明明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却说自己独自一人背着行囊四处流浪„„他们想当然地编造故事,自然是漏洞百出,不能自圆其说。
误区之四:幼稚可笑,格调低俗。
有很多学生总走不出“低幼化”选材的怪圈,如一写生日,就一定离不开“蛋糕、蜡烛、生日歌”;有些学生老把“老师雨天送伞”“扶盲人伯伯过马路”挂在嘴边„„还有个别考生爱写初恋,舞弊,打架,恶作剧、偷东西等题材,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却是畸形的情感体验和无聊庸俗的生活情趣。理所当然地只能归到四、五类作文的行列中。
二、选材和剪裁的常用方法
在占有一定数量的材料后,还要善于提取精华,从而写出具有新意的佳作来。
1、反弹琵琶,新颖脱俗:
选择材料时要力求做到新颖妥贴,避免陈旧乏味。(例子:宋.绘画 深山藏古寺)一个主题往往可能用这样的题材来表现,也可以用那样的材料来说明,但是,不同的材料对同一主题的表达效果是不同的。(例文:《告别不是悲伤》)
2、铺排巧妙,引人入胜
我们选择材料时,就要力求做到离奇巧妙,设置悬念,引人注目。当然,能突出意旨,揭示本质,具有时代性、代表性、典型性的材料都是好材料,然而在应试写作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却是那些无人涉足的新奇材料。(例文:《一罐子孝心》)
3、主题高雅,言之有物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选用什么样的材料,对文章境界的高低至关重要。文章要有高的境界,材料也必须要有高尚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趣味。(例文:《历史瞬间让我怦然心动》)
此外,选材和剪裁还要做到“四写”“四不写”:写有用的,不写没用的;写典型的,不写一般的;写新颖生动的,不写陈腐呆板的;写具体的,不写空洞的。
请同学们读下列所示的立意与选材,谈谈你的看法:
例:人生难免有离别。离别是一种难舍的情绪,总是那样令人伤感、令人回味。请你以《送别》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A、材料:每天早上我去上学,妈妈都送我出家门。
A、立意:表现妈妈对我的关心。
B、材料:我的一个亲人或朋友将要到远方去,我到车站送他。
A、立意:表现出亲人或朋友之间真挚难舍的感情。
C、材料:我的一个好友因犯罪去伏法,我为他送别。
A、立意:表现好友的后悔和对我的教育。
D、材料:我去远方读书,临行时我心爱的小狗送了我一段又一段路。
A、立意:表现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情。
E、材料:我爷爷死了,在下葬时,我为他送别,忆起过去种种情景。
A、立意:表现亲人之间的“死别”悲情。
学生自由发言评价(2—3人)教师小结:
A、答案不太正确,审题不清,作者没有领会题目的真正含义。
B、答案正确,但是选材、立意太普通,缺乏新意,多数人会这样写。
C、答案较深刻,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D、答案较新颖,一般人不会想到。
E、答案虽平常,但写得好,容易写出真情,打动人心。
例:我们有些同学常常这样立意:
①“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错误)
②“我们应该尽量帮助别人,这样你有困难时,别人才会帮助你。”(功利)
③“我们一定要努力学好文化知识,以便将来能找到轻松的工作,过上舒适的日子。”(自私)④“天下乌鸦一般黑,这个社会上没有一个好干部,全是坏东西。”(偏激)
例:一位学生写自己精心呵护水仙花,最后终于开出了花朵,文后立意:“梅花香自苦寒来。”是啊,没有耕耘,哪有收获?没有汗水的付出,哪有水仙花的馨香啊!
事情很小,但有真情实感,立意新颖,有深度。
联想:就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相关或相类、相似、相对的事物的心理现象。
发散联想:多点、多层面、多角度地联想。
让学生做联想(发散思维)的练习:
①“书”:有字的书:一般意义上的书籍:新华书店的书、书包里的书等。
古代:竹简、木牍;现代:磁盘、光盘。
无字的书:社会之书、人生之书。
②“桥”:有形的桥:水上桥、独木桥、石拱桥、长江大桥、陆地桥(立交
桥)等。
无形的桥:心灵之桥、友谊之桥。
③“读”:读书→读人→读社会、读人生。
以上这些联想出来的材料、立意不一定都符合题意,要进行比较分析,选择最适当的来写,这就是聚合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