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构成》课程标准(大全5篇)

时间:2019-05-12 16:51: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大构成》课程标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大构成》课程标准》。

第一篇:《三大构成》课程标准

《三大构成》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43042001 适用专业 动漫设计与制作 总学时 学分 4 学时 72 理论学时 36 实践学时 36 开设学期 讲授+实训 第二学期 授课方式 课程类型 纯理论课□ 理论+实践课√

纯实践课□ 课程层次 院级精品课□ 省级精品课□ 国家级精品课□ 院内一般课程√ 合作 济南十翼广告传媒有课程承担单位 信息工程学院 教研室 设计教研室 开发企业 限公司 审定 编写 编写 2015-04-13 2015-9-20 安文静、李燕 秦朋、李娅 审定日期 负责人 执笔人 日期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定位 《三大构成》这门课程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部分内容,是艺术设计专业群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平面和立体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布局、色彩运用等基本知识和方法,应具备平面、色彩、空间及立体形态等单项或综合设计的基本技能,增强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将来从事相应岗位的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和技能基础。

(二)先修后续课程 《三大构成》的先修课程为《设计概论》,该课程为本课程的学习奠定了空间想象和设计理论基础。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为《动画速写》、《Photoshop》、《原画设计》、《分镜头设计》等课程。该课程的学习可为这些课程中的排版、色彩搭配、空间及立体形态创造等内容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本课程的定位和后续课程的学习要求,本课程需要向学生讲授平面和立体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布局、色彩运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并通过技能培养并重的方法(例如案例实训、教师示范、学生 —1—

实践),培养学生平面、色彩、空间及立体形态等单项或综合设计的基本技能,增强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提高教学效果,把课程分为3个模块,并制定每模块应培养的能力(见表2-1)和评价方法。围绕三个模块中学生应达到的能力,制定实践教学环节,每一个模块都包含几项具有内在联系的设计课题,每一项设计课题融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职业态度等内容为一体,形成各自相对完整的系统。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依据学生对每一项设计课题的完成情况。表2-1 《三大构成》各模块应培养的能力 课程体系 培养的能力 最终职业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对设计项目进行创意设计、平面设计的能平面构成模块 构图能力、排版能力 力、角色创意能力 培养针对不同性质的作品选对于角色颜色合理搭配的能力 色彩构成模块 择色彩搭配的能力 培养利用点、线、面、块等对展示设计、空间场景等工作项目进行创元素进行空间立体形态的创造能立体构成模块 新设计及空间合理规划的能力 力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使学生了解美的形式法则,色彩的搭配关系,空间及立体形态的构成方法,能够根据设计课题要求进行创新设计。具体目标如下:

(一)能力目标 1.能按照设计课题的要求,对设计课题进行从二维平面形象到三维空间形态的全面创新设计; 2.能对设计项目进行版式设计,并进行符合设计主题的色彩设计; 3.具备完成具体设计项目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能力。

(二)知识目标 1.掌握现代构成设计的概念、分类及形式美法则; 2.了解色彩的成因,并懂得用色彩进行色彩设计; 3.了解立体构成中的形状包括哪些要素、立体构成中材料的种类,掌握立体构成的技法。

(三)素质目标 1.具有热爱本职工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 —2—

2.具有进行排版、色彩搭配时的逻辑思维能力; 3.形成对设计作品检查评价、解决复杂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4.具有完成大型设计项目时的团结协作精神。

四、课程内容 根据能力培养目标的要求,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现代构成的形式美法则、秩序构成和非秩序构成、色彩的三要素、色彩的对比与调和、色彩的情感、立体构成的表现形式等。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保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后续设计课程打好基础。具体内容和学时分配见表4-1。

表4-1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学习情境 学习任务 学习内容 学时分配 名称 子情境 三大构成的概念 构成概述 熟悉三大构成的概念 1 情学习三大构成的目的和意义 三大构境成概述 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构成的形式美法掌握三大构成的形式美 1 1 则 法则 构成案例分析平面构成的概念和特点 2平面构成的概述 了解平面构成概念 情平面构点的构成设计 境成的基平面构成的基本掌握点、线、面的构成设 线的构成设计 6 2 本形式 计 形象 面的构成设计 秩序构成的含义、特征 2 秩序构成 理解什么是秩序构成 重复、渐变、特异、对比 非秩序构成的含义、特征 1 情平面构非秩序构成 掌握什么是非秩序构成 境成的形空间、分割、重组、肌理构成 1 3 式 实训1:分别以密集、特异、肌理、综合练习实训练习掌握构成形式 对比、发射构成形式完成构成设计。12 作业规格:20*20cm 熟悉色彩的成因 色彩的成因 情色彩构掌握色彩视觉生理特征 色彩的心理特征 境成的概色彩的分类 2 4 述 学习色彩的分类 色彩的分类 —3—

实训2:用色彩技法分别完成色彩调研方案策划、实施、总色彩的三要素 的纯度和明度对比练习。4 结 加色混合 原色 减色混合 2 情掌握概念特征 色彩混境掌握空间混合方法做色中性混合 合 5 彩构成设计 色彩混合 实训3:用空间混合方法做色彩构 4成设计 色彩对比 了解色彩对比 色彩的对比 2 情色彩特色彩调和 了解色彩调和 色彩的调和 2 境性 6 实训4:掌握色彩对比与色彩调和色彩对比和调和掌握在设计中的应用 在艺术设计中的现实作用: 4 在设计中的应用 作业规格20*20cm 色彩个性 色彩的情感与心理 2 情色彩感觉 色彩与文化 色彩情用抽象的色块表示以下境感 色彩情感。色彩联想 国际流行色 2 7 色彩的印象表现 主题性色彩设计 2 立体构成概念、形状 情特点 色彩 立体构掌握立体构成的概念、特境肌理 4 成概述 点以及构成要素。8 空间 立体构成的要素 材料 线立体 线立体构成表现 面立体 4 情面立体构成 立体构熟悉半立体和立体构成 境块立体构成 成表现 9 块立体 实训5:使用软质线材和硬质线材做构成设计练习。完成面材的立体10 构成设计和块材的立体构成设计。平面构成应用 三大构情成在设掌握三大构成在设计中2 欣赏优秀作品 境色彩构成应用 计中的的应用 10 应用 立体构成应用 —4—

五、课程实施

(一)教学设计 根据课程设计思路和课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在知识内容方面以多媒体讲授为主,在教学中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方面,为了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课程中重点、难点部分安排大量的设计练习,让学生借助每一个构成课题,以自已亲身的体验,实践与思考,启迪造型创作意念,发现构筑新形式的方法,从中提高创造能力,审美能力与表达能力。表5-1 学习情境1实施内容表(学习情境描述)学习情境1 三大构成概述 参考学时:2 学习目标 熟悉三大构成的概念;掌握三大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子情境 学习内容 建议使用的教学方法 三大构成的概念 1.构成概念 多媒体教学法 情境学习学习构成的目的和意义 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2.构成的形式美法小组讨论法 则 构成案例分析 考核标准 学习场所 多媒体教室 按情境1进行备课,写教案并准备PPT。准备一个流程图,让学生熟悉本课程的学习内容。教学准备 考虑好学生的分组和如何讲述构成的形式美法则,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为学习本课程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表5-2 学习情境2实施内容表(学习情境描述)

学习情境1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参考学时:8 学习目标 了解平面构成的概念;掌握点、线、面的构成设计。子情境 学习内容 建议使用的教学方法 1.平面构成的概述 三大构成的概念和特点 多媒体教学法 情境学习点的构成设计 2.平面构成的基本线的构成设计 案例分析法 形象 面的构成设计 —5—

考核标准

学习场所 多媒体教室 按情境

2进行备课,写教案并准备PPT。通过详实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点线教学准备 面的构成设计,加深对平面设计的印象。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来分析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表5-3 学习情境3实施内容表(学习情境描述)学习情境1平面构成的形式 参考学时:16 学习目标 理解秩序构成和非秩序构成;掌握构成形式方式方法。子情境 学习内容 建议使用的教学方法 秩序构成的含义特征 1.秩序构成 多媒体教学法 情境学习重复、渐变、特异、对比 非秩序构成的含义、特征 2.非秩序构成 小组讨论法 空间、分割、重组、肌理构成 实训练习掌握构成形式

3.综合练习演示法 考核标准

学习场所 多媒体教室 按情境3进行备课,写教案并准备PPT。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质量。作业:教学准备 分别以密集、特异、肌理、对比、发射构成形式完成构成设计。作业规格:20*20cm 表5-4 学习情境4实施内容表(学习情境描述)

学习情境1 色彩构成的概述 参考学时:6 学习目标 熟悉色彩的成因;掌握色彩视觉生理特征;学习色彩的分类。子情境 学习内容 建议使用的教学方法 色彩的成因 1.色彩的分类 多媒体教学法 情境学习色彩的心理特征 色彩的三要素 2.色彩的三要素 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 各个部分概念、特点 考核标准

—6—

学习场所 多媒体教室 按情境

4进行备课,写教案并准备PPT。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作业:教学准备 用色彩技法分别完成色彩的纯度和明度对比练习。表5-5 学习情境5实施内容表(学习情境描述)

学习情境1 色彩混合参考学时:6

学习目标 掌握概念特征;掌握空间混合方法做色彩构成设计 子情境 学习内容 建议使用的教学方法 加色混合 1.原色 多媒体教学法 情境学习减色混合 中性混合 2.色彩混合 演示法 利用空间混合做色彩构成设计 考核标准

学习场所 多媒体教室 按情境5进行备课,写教案并准备PPT。在整个教学环节准备有特点的案例采用提问的方教学准备 式让学生起来进行分析。加深学生的知识点。作业:用空间混合方法做色彩构成设计 表5-6 学习情境6实施内容表(学习情境描述)

学习情境1 色彩特性参考学时:8 学习目标 了解色彩对比;了解色彩调和;掌握色彩对比和色彩调和在设计中的应用。子情境 学习内容 建议使用的教学方法 色彩对比的理解 1.色彩对比 多媒体教学法、小组讨论 情境学习色彩对比的案例分析 色彩调和的概念理解 2.色彩调和 多媒体教学法、小组讨论 色彩调和的案例分析 考核标准

学习场所 多媒体教室 —7—

按情境6进行备课,写教案并准备PPT。通过丰富的案例来辅助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开阔教学准备 学生的视野,作业:掌握色彩对比与色彩调和在艺术设计中的现实作用: 作业规格20*20cm 表5-7 学习情境7实施内容表(学习情境描述)

学习情境1 色彩情感参考学时:6 学习目标 了解色彩的情感与心理;能够合理运用色彩。子情境 学习内容 建议使用的教学方法 1.色彩个性 色彩的情感与心理 多媒体教学法 情境学习2.色彩感觉 色彩与文化 小组讨论法 3.色彩联想 国际流行色 演示法 4.色彩的印象表现 主题性色彩设计 考核标准 学习场所 多媒体教室 教学准备 按情境7进行备课,写教案并准备PPT。

表5-8 学习情境8实施内容表(学习情境描述)

学习情境1 立体概述 参考学时:4 学习目标 掌握立体构成的概念、特点以及构成要素。子情境 学习内容 建议使用的教学方法 形状、色彩 1.立体构成概念特点 多媒体教学法 情境学习肌理 材料 2.立体构成要素 多媒体教学法 空间 考核标准 学习场所 多媒体教室 —8—

教学准备 按情境8进行备课,写教案并准备PPT。表5-9 学习情境9实施内容表(学习情境描述)

学习情境1 立体构成表现 参考学时:14 学习目标 熟悉半立体构成和立体构成 子情境 学习内容 建议使用的教学方法 1.线立体 线立体构成表现 多媒体教学法 情境学习2.面立体 面立体构成 小组讨论法 3.块立体 块立体构成 多媒体教学法 考核标准

学习场所 多媒体教室 按情境9进行备课,写教案并准备PPT。作业:使用软质线材和硬质线材做构成设计练习。教学准备 完成面材的立体构成设计和块材的立体构成设计。表5-10 学习情境10实施内容表(学习情境描述)学习情境1 三大构成在设计中的应用参考学时:2 学习目标 掌握三大构成在设计中的应用 子情境 学习内容 建议使用的教学方法 1.平面构成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法 情境学习2.色彩构成应用 欣赏优秀作品 多媒体教学法 3.立体构成应用 多媒体教学法 考核标准

学习场所 多媒体教室 按情境10进行备课,写教案并准备PPT。通过优秀作品欣赏让学生复习之前课程所学的教学准备 内容,把上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带到课堂上。

—9—

(二)实施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有三个基本点,重视思维的训练、过程的完整、设计效果的完美呈现。每一个学习单元教学分六步来进行: 1.资讯,教师下达工作任务,学生收集加工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信息; 2.计划,制定完成工作任务的计划或方案; 3.设计预案,对制定的方案进行审核选优,确定一个可实施的最优方案; 4.实施,根据设计方案开展设计任务; 5.检查,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检查指导实施过程,完善和提高成果; 6.评价,在工作任务完成以后,按照预先制定的标准对实施结果和实施过程进行评价,进行成绩评定。具体实施过程以工作单引领方式来完成。1.工作任务单。将学生分解成若干学习小组,给每个学习小组都要下发一个工作任务单,包含具体学习任务或工作任务有什么要求,需要做什么,时间怎么安排,要达到什么标准;2.资讯单。下达资讯单,教师通过讲述的方式做资讯引导,明确完成工作任务,要用到哪些知识,这些知识从什么渠道获得。学生根据资讯单的要求收集信息,具体方式包括网上搜索、案例分析、查资料、小组讨论等;3.计划单。指导学生分组制定工作计划,通过分组讨论、计划展示的方式,在小组合作的前提下,制订各小组的工作计划或工作计划。4.决策单。每个小组的同学各自列出自己所制订的计划,分析、比较、判断各自制定计划的优点与不足,分析可执行性如何,可靠性如何,然后修改成比较合理的方案,作为实施依据。5.实施单。学生通过按照预定工作计划实施工作过程,并且在实施过程当中对进度,对质量进行有效控制,学生实时填写工作实施单。6.检查单。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包括组内进行自查,组间进行互查,与计划对比,有无偏差,何种原因造成偏差,并制定相应的纠偏措施,保证工作任务按照计划要求,按时、按标准完成。7.评价单。通过学生和教师两方填写,学生要进行自评、互评,教师要对 —10—

学生完成的过程及成果进行评价,评价单成为技能考核的手段。评价可以采取演讲、答辩、填写评价表、访谈、考核等方式来进行。8.教学反馈单。学生对整个的工作与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学习内容是否满意,任务完成情况是否满意、教学方法是否满意,小组合作是否满意,可采用小组反馈、调查问卷等方法。

六、课程考核 考核过程是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不仅只考核专业能力或知识内容,还要考核方法能力以及社会能力。知识考核渗透到技能考核之中,而技能考核不光是对结果的考核,还包括对过程的考核。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过程考核占60%,结果考核占40%。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主要是通过对每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实践项目评价和目标评价来实施。学生的最终成绩为教学单元中的各实践项目得分的平均值。表6-1 考核比例及要求 考核方式 考核内容 分 值(满分100分)考核目的 到课率 10 考核学生的创造性创意构思 20 思维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过程考核 60分 学生实践过程中的学习态度 10 教学单元中问题的能力;项目任务工作进度与质量 10 的执行能力。的各实践项过程中自查、互查及纠错能力 10 目 考核学生对项目任最终效果呈现 15 务结果的展示、分析、15 结果考核 40分 表现技法及加工工艺 评价能力,职业能力和 10 职业素养。作品汇报

七、实施条件要求

(一)师资队伍要求 《三大构成》是艺术设计类专业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要求授课教师对设计理论知识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有丰富的设计经验和较高的审美水平。可聘请工作在企业一线的相关设计人员兼课,这样更有利于将职业能力的培养融合于整个教学过程。

(二)教学场所要求 1.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配备传统教具、多媒体设备等教学必需设施。

—11—

2.设备要求

制图桌椅每人一套,相关制图工具和材料可统一采购并发放。

八、课程资源

(一)建议教材 本课程目前选用的教材是由史喜珍主编的、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三大构成设计》。本教材主要特点是提供的资讯比较详细,案例丰富,可操作性强,本教材自2009年出版以来,已经连续三次重印,使用效果良好。

(二)参考资料 1.《现代构成艺术》,主编陈敬良,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版次:2; 2.《现代构成》,主编曹大勇,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版次:2。

(三)网络资源 1.Arting365——中国艺术设计联盟; 2.中国设计在线; 3.中国平面设计在线。

九、课程标准制定依据 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群的专业基础课程,《三大构成》课程标准的制定以艺术专业群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以后续专业课程所需的基础知识为导向,服务于后续的专业技能课程。课程标准的制定参考国家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出发点,以设计类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在广泛开展社会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使本课程起到艺术设计专业群专业基础课程的作用,起到对人才培养方案充实和支撑的作用,从而推动该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12—

第二篇:三大构成教学

“三大构成”教学的困境与超越

摘要:“三大构成”自20世纪70年代末被引进到中国以后,开创了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新局面,但其自身的局限性和负面效应也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凸显。泛化、僵化、异化等教学问题导致“三大构成”在设计教育中遭遇一些不合时宜的尴尬。“三大构成”意欲重振雄风,需要特别注重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核心,在课程设置、教学手段、教学理念等方面实现新的跨越。

关键词:“三大构成”,教学,困境,设计教育

1919年,德国教育家格罗佩斯创建包豪斯设计学院(Bauhaus),明确提出“艺术与技术统一”的新主张,并带领伊顿(Johannesltten)等包豪斯的多位艺术家和教师从造型方法和理念着手,对点、线、面、体等抽象的艺术元素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对于形、色、质在造型关系上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为“三大构成”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78年,广州美术学院经由香港率先引进“三大构成”的教学内容和模式。20世纪80年代,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院校相继推行“三大构成”,中国现代设计教育从以传统手工艺为主要内容的工艺美术教育的桎梏中走了出来。由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组成的“铁三角”教学体系的确立,对提高我国实用艺术设计中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及开拓学生的设计思维、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开创了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新局面。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也随着西方现代设计思潮的不断涌入以及设计艺术自身的发展,曾经引领中国设计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三大构成”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和负面效应越来越明显,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

一、欲续辉煌却难抑尴尬

作为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基础必修课,30余年来,“三大构成”在中国已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化、规范化的教学体系,并“成为从抽象形态入手培养 设计创造思维的有效手段”①,言其“辉煌卅年”应该说是实至名归。然而,“三大构成”教学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却又不知不觉地陷入了盲目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等尴尬的境地之中。

(一)泛化: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1.各专业“三大构成”教材使用一致化,教学内容标准化,不能体现不同专业的“个性”。目前“三大构成”教材版本确实不少,但很多教材在内容上基本都是重复早期的教材,也没有实质性的变化。正是由于这些“三大构成”教材大同小异,各设计院校在使用教材时也不分专业统一征订,从而疏于考虑专业的“个性”。由于使用完全相同的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各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相对“标准”化了,加上其他一些原因,“三大构成”的教学也就缺少了相应专业的灵活性。

2.“三大构成”课程师资边缘化、课堂规模“广场”化。虽然“三大构成”被公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必修课,但并没有得到重视。很多设计院校的“三大构成”几乎成为了一种“剩”课,新来的老师、专业不太对口的老师、没有安排到别的课的老师都有可能承担起“三大构成”的教学重任。这样,“三大构成”课的师资也就难免被弱化、边缘化。另外,设计课原本为“小课”,有时甚至还是一对一的“个性课”,但任何一所学校的“三大构成”课都无法享受这样的“待遇”。一个“三大构成”的老师极有可能包揽很多个自然班的构成教学,而在安排课堂教学时,几个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百余名学生挤在一个超大教室里听“大课”的现象比比皆是。

“三大构成”课程教学泛化带来的后果是比较严重的。比如说,服装设计、包装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三个专业都属于实用艺术设计类别,但就其设计的对象而言,显然存在巨大的差异。虽然这三个专业均需修习“三大构成”,但是,在运用这些设计基础手法时却需要各自不同的针对性。如果这三个专业的学生合班开课就无法紧密联系专业逐一讲解,也无法详细阐释各种构成手法在具体专业方 2 案中的运用。如此合班授课,必将抹杀“三大构成”在不同专业中应有的差异性,教师的讲解也不可避免地流于空泛的概念,学生也就难以把握如何将构成技法结合到自己的专业之中,教学效果无疑会大打折扣。

(二)僵化: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

中国近30年来的艺术设计教育,虽然确立了“三大构成”无可动摇的地位,但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的设计教育一开始就没有充分把握包豪斯“三大构成”教学的真谛。“包豪斯的基础教学课程形成了一个多样化完整的体系,强调技术与理论的合一,不是单纯求取作业效果,而是要求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从个人艺术表现转到理性的新媒介表现上来”②。创新一直是包豪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包豪斯的教学基础结构是“工作室”,每间工作室由两位教员来分担教学任务。其中,“工作室师傅”是典型的手工艺人,精通手工技艺、材料和制造工艺,而“形式导师”通常由艺术家担任,其任务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然而,我国现行的“三大构成”课程体系主要是以理论知识和实践制作为主,重视形式法则的训练,而不重视抽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由于只关注形式法则和实际制作,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三大构成”课程变成了图案课、手工课。学生往往满足于在经验层面模仿前人已有的相关图例,能够做成图案成品或立体造型就满足了,却很少思考其本质,这样也就难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挖掘艺术设计潜力,对后续的专业设计课程也就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持。模仿是学习“三大构成”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很有帮助,但是,现行的构成教学没有调整好模仿与创造之间的关系,过于注重“形式”模仿,忽略了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学生也极有可能因为这些简单的重复性劳动而产生厌倦感,失去对构成课程学习的热情。这种忽略培养学生的抽象力、创造力的教学模式,误入形式主义的泥淖,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挥,为学生步入社会后难以应付激烈竞争和解决实际设计问题埋下了根本性的隐患,这无疑严重背离了“三大构成”教学的初衷。张道一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教学模式没有抓住包豪斯在工艺上成功的本质,而是在艺术形式上剥取了一点皮毛,不仅没有比过去向前逾越一步,相反地是种 3 后退。诚然,如果不能真正把握“三大构成”的本质,不能有效解决形式主义的问题,那么培养出色的设计艺术家只能是一句空话。

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段在现代设计中已经被广为应用,但是,目前的“三大构成”教学并没有很好地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这一优势接轨,大多数的构成课程还停留在手工构思以及手工制作的传统层面上。比如,立体构成课与设备、材料、工艺的关系非常密切,但很多院校并没有与时俱进地更新实验设备和实验材料,即使学生有了好的设计点子,但囿于严重过时的“客观条件”,设计方案也没有办法顺利地付诸实施,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三)异化:与后续专业课割裂

从课程体系角度来说,作为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础课程“三大构成”课最直接的意义还在于为后续课程的顺利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三大构成”并不能培养一个出色的设计师,但“三大构成”却能为培养一个出色的设计师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说,建立与后续设计专业课程的密切联系,既是“三大构成”教学的立足点,也是“三大构成”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三大构成”往往与后续的专业课程相脱节,两者之间没有形成一种“基础”与“升华”的关系,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形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相关人士没有真正把握“三大构成”课程的本质。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平面构成设计可能被当作黑白图案设计进行“微技术含量”的机械训练,而“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则分别被某些学生戏称为“色环课”和“折纸课”。在教学过程中,构成学老师可能只关注“构成”原理本身,并不考虑构成学原理如何与专业设计相结合的问题,也不考虑这些构成学原理将会对未来的专业课程产生怎样的渗透作用,使学生的认识处于懵懂状态。比如说,在讲授“形态要素”时,教师只注重诠释点、线、面的构成形态以及运用后再布置相应的构成训练,至于在具体的服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包装设计等设计实践中怎样实现个性化的运用则很少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就可能不清楚这些 4 构成形式在专业设计中的具体用途,训练时也就只能是利用点、线、面这些抽象的符号来进行机械地模仿和重构。“三大构成”既然是基础课,也就没必要强求它在设计艺术教学中发挥惊天动地的作用,但是,作为基础课,为后续专业课程提供最基础的支持,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架设牢固而通畅的桥梁,则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二、重振雄风亟需三大改革

(一)重视专业差异,优化课程设置

教学有没有效果,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关键在于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三大构成”包括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现行的课程设置多是将这三部分各自独立开课。独立开课,当然有其充足的理由,毕竟是三种不同的构成。但是,是否有更好的设课方式?虽然这“三大构成”可以各自独立成体,但是三门课程的某些内容却是相互融合的,这就为课程的融合提供了条件。在教学实践中,三门课程往往是由不同的老师讲授,对于其中重复的部分不会作什么处理,这样,既浪费了教学资源,也浪费丁学生的时间。另外,三门课程之间的独立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抽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和发挥。为了精简课时、提高教学效率,可将“三大构成”整合为一门课程,这样便能够在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的安排上统筹兼顾,便于“三大构成”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整个构成的知识链更加严密完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另外,整合之后,教学的选择性与自由度更大,更有利于综合性课题训练的实施。同一个课题,既可以有平面构成的训练,也可以有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的训练,这样更容易接近于终端的设计对象。

当然,也并不是一定要将“三大”构成整合为“一大”构成,“三大构成”依然可以按照传统的模式独立设课,但是,在教学大纲编制和教师配备时一定要通盘考虑。教学大纲是教学之“纲”,是课程教学的依据和准绳,由于“三大”构成课程之间存在一些知识点交叉或重复的现象,在编制教学大纲时就应该全盘 5 考虑,全方位整合。同时,要注重弱化纯理论知识,强调知识、原理的运用,比如在色彩构成中,宜于弱化色彩的成色原理和理论关系,把重点放在色彩的搭配以及抽象表达上。另外,三门构成课不宜平行开设在相同的时间段,而应该在一个连续的时间段内,如果能由同一教师连续担任则更好,这样可有效避免内容重复或要点遗漏的问题,也便于合理安排课题训练。

此外,课程设置过程中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即不同专业合班上课的问题。考虑到“三大构成”作为基础课的实际情况,为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相同专业的班级合班上课是可以考虑的,但是,不同专业的班级则应该避免合班上课。为了让构成学能够实实在在地为今后的专业课学习和专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应该安排各设计专业真正懂行的老师来担任构成教学,而且构成教材的编写和选择也应该充分体现专业的“个性”。

(二)紧跟时代步伐,优化教学手段

随着电脑的普及,学生可用计算机进行设计,节省了大量的作业时间,也提高了画面的精细化程度。学生也能从简单但又繁琐的手绘钩线涂色中摆脱出来,将节余的时间用来训练设计的创新思维与视觉化表达,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三大构成”的教学不要过分纠结于传统的那种“功底”,要鼓励学生善于运用更加有效的表现手段去完成课题任务,引导学生围绕训练主题自由选择Photoshop、CorelDRAW、Illustrator等计算机辅助软件开展设计工作。

艺术设计的发展与艺术、技术、设备和材料等的进步密切相关,好的设计方案需要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材料来支撑,为此,“三大构成”的教学也必须以先进技术、设备和材料为依托。其实,在“三大构成”的表现中,手绘、电脑表现以及模型表达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三种必备手段。就拿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来说,即使现在电脑设计大有作为,但是手绘也不能完全抛弃。在处理手绘和电脑制作的关系时,比较理想的解决方案应是用手绘构思,用电脑制作成品,这样既发挥了现代化设计手段的优势,又没有丢掉传统的功底,是一种锻炼综合 6 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

(三)更新教学理念,着重培养创造力

目前中国设计教育中的“三大构成”不能博得学生的好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学模式老化。迷茫的学习目的、传统的批量灌输、老套的课题训练将学生原本激扬的学习热情浇得奄奄一息。著名的日本朝仓直已教授对“构成”有一个概念性的综述:“构成”的重点在于“造形”。“它不是技术的训练,也不是模仿性的学习,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方法,在设计造型的过程中,主动地把握限制的条件,有意识地去组织与创造,在无数次反复的积累中获得能力的训练\创造力的育成。”③“三大构成”教学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学有所用、学而能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三大构成”教学最关键的是要更新教学理念。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三大构成”是所有设计专业共同的基础课,各大设计院校大都采用集中“讲”课的方式上课,也正是这样一种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方式导致了“三大构成”教学效率的低下。“三大构成”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根本,“三大构成课程的创造力的培养,应该看成是设计学科创造力培养的预演和微缩”④。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培养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克服思维的固定模式,培养发散式思维,适当安排课堂“讨论”,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解决设计思维中“一种模式、一个方向、一个结果”的“惰性”问题。通过师生、生生间的讨论,找出方案的局限性、不合理性,强化方案设计的深度和广度,实现创造力的双向提升。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观察、实践与总结训练,才能形成一套系统的设计思维方法。因此,教师除了讲解基本知识外,还要给学生提供探索、研究和表现的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探索、思考的基础上提高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这就要求在进行“三大构成”的课程设计时,善于将形式法则的讲授过渡到主题构成的训练,要把教学从形式法则的模仿提升为潜在艺术能力的发掘上。要善于利用课题设计调动一切感性和理性因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进而上升为创造力。

2.实施“协同教学”。协同教学首先要树立“联系教学”的观念。当前“三大构成”教学的主要症结之一是孤立,“三大构成”的彼此孤立、“三大构成”与后续课程的脱节导致了构成教学的低质、低效。因此,在“三大构成”教学中运用“联系教学法”是其走出困境的一个有效途径。任课教师应该清楚自己任教课程在整个专业或专业模块中所处的地位,清楚任教课程与相关课程间的联系,并且在课堂上将这些关系暗示或直接提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思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能以启发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将知识联系起来理解,就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中掌握对“三大构成”知识进行灵活运用的技巧。建立与后续设计专业课程的联系,可实现“三大构成”广度以及深度的拓展,使整个课程更加系统化,为将来专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协同教学还表现在学生课题训练的合作上。其实,很多优秀的平面设计、立体设计都不是靠一个人单打独斗来完成的,而是靠一个团队通过相互启发、相互促进而不断完善直至最终完成的。因此,在“三大构成”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后的作业训练中,任课教师可以布置稍微“大”一点的作业,鼓励学生自由组合成小团队共同完成,团队成员通过互相沟通,彼此取长补短,从而实现共同提高。

注释:

① 田君.“三大构成”的引进 [J].装饰,2008,(3).② 陈岩.从包豪斯的基础课程看当代三大构成教育 [J].艺术与设计(理论),20lO,(9).③ 王茂林,尹书倩.三大构成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初探 [J].湖南包装,2004,(3).④ 孙灿.从培养抽象力与创造力初探三大构成的课程改革 [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8

第三篇:三大构成教学大纲

《三大构成》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三大构成课程编码:

学分:3分

总 学 时:7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4学时;实验学时:36学时;课程设计:12学时

适应专业:动漫/图形图像各专业

先修课程:三大构成 素描色彩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通过理论与实践训练使学生懂得学习构成的作用与意义,理解并掌握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应用构成的基本原理与视觉语言进行有目的的视觉形象创造,从而培养学生对艺术视觉形态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为各专业设计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概论(2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明确平面构成课程的性质,明确学习习近平面构成课程的意义。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平面构成的定义

第三节平面构成的学习目的第四节平面构成研究的内容

第五节平面构成应用

第二章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2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与在具体构成中的灵活运用

第一节 对比与统一

第二节对称与均衡

第三节 节奏与韵律

第四节 比例与权衡

第三章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10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点线面的一般排列设计开始,逐步进入较复杂的点线面平面构成设计

第一节 点

一、点的构成;

二、点的形态特征与设计中的应用

第二节 线

一、线的构成;

二、线的形态特征与设计中的应用

第三节 面

一、面的构成;

二、面的形态特征与设计中的应用

第四节 应用点、线、面原理完成具象形到抽象形的变化

第四章 基本形与骨骼(2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对基本形进行八种形态的自由组合,骨骼在构成中的完美运用。

第一节 基本形

第二节 骨骼

第五章平面空间的基本构成形式(4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各构成形式的特点及构成,难点是各构成方法的灵活运用

第一节 基本元素的构成形式

第二节 重复构成第三节近似构成第四节 渐变构成第五节 发射构成第六节 特异构成第七节 密集构成第八节 空间构成第六章肌理构成(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基本要素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学会创造新形态,构成形式的应用。

第一节 认识肌理

第二节 肌理的分类

第三节 肌理在平面构成上的应用

第四节 肌理在艺术设计上的应用

第七章色彩的物理理论(4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该节的重点与难点是对孟塞尔色立体和奥斯特瓦德色立体上的各种色彩标号的理解与运用。

第一节 色彩的概念

第二节 色彩的表示方式

第三节 孟塞尔色立体

第四节 奥斯特瓦德色立体

第八章色彩的分类与特征(4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该节的重点与难点是对几种类型的色彩类型理论的理解与运用。

第一节 色彩的分类

第二节 色彩的基本属性

第九章色彩构成的内容(10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该节的重点与难点是对几种类型的色彩混合理论的理解与运用。

第一节 色彩混合一、原色;

二、加法混合;

三、减法混合;

四、叠加混合;

五、间色;

六、互补色;

七、并置

混合;

八、旋转混合第二节 色彩的并置

第三节 色彩的节奏

一、重复的节奏;

二、渐变的节奏;

三、多元的节奏

第四节 色彩的色调

第五节 配色实例

第十章色彩与心理(6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该节的重点与难点是对色彩的视知觉现象的理解。以及怎样能熟练、正确地运

用色彩表现方法表现相关联的视觉现象。

第一节 色彩的感觉

一、温度;

二、重量;

三、质感;

四、面积;

五、情绪,六、色彩搭配的感觉

第二节 色彩的联想与象征

一、色彩的联想;

二、色彩的心理象征

第三节 色彩的使用

一、影响色彩使用的因素;

二、色彩的使用;

三、色彩的喜好与禁忌

一、立体构成的概念

二、立体的类别及性格

三、立体的构成特

第十二章 立体的基本构成形式(4学时)

一、粒体构成二、线体构成三、面体构成四、块体构成第十三章 立体的构成要素(6学时)

一、逻辑要素

二、形式美要素

三、形态要素

四、空间要素第十一章 立体构成概述(4学时)

五、材料要素

六、肌理要素

三、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构成设计与专业设计的相互关系。懂得构成的基本原理和表现方

法,掌握构成设计的概念元素、视觉元素、关系元素、实用元素的特性及其作用,并能掌握一定的材料性能与一定的工艺技能,完成相关各项目的练习作业与命题创作。

四、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实验一概论(0学时)

实验二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2学时)实验三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8学时)实验四基本形与骨骼(2学时)

实验五平面空间的基本构成形式(6学时)实验六肌理构成(2学时)

实验七色彩的物理理论(2学时)

实验八色彩的分类与特征(4学时)

实验九色彩构成的内容(2学时)

实验十色彩与心理(2学时)

实验十一立体构成概述(0学时)

实验十二 立体的基本构成形式(4学时)

实验十三 立体的构成要素(4学时)

五、大纲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图形图像,动漫,各专业。教学总时数为72学时,其中课堂讲授34学时,实验36学时,课程设计12学时。课堂教学以教学参考书为参考材料,按照本大纲的内容进行教学。

六、教学参考书

1、李洪忠等编著,《三大构成》第一版,上海美术出版社,2007年。

《三大构成》教学大纲

课程设计名称:三大构成学分:3

周数:2周适用专业:动漫,图形图像,一、目的与任务

通过理论与实践训练使学生懂得学习构成的作用与意义,理解并掌握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应用构成的基本原理与视觉语言进行有目的的视觉形象创造,从而培养学生对艺术视觉形态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为各专业设计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构成设计与专业设计的相互关系。懂得构成的基本原理和表现方法,掌握构成设计的概念元素、视觉元素、关系元素、实用元素的特性及其作用,并能掌握一定的材料性能与一定的工艺技能,完成相关各项目的练习作业与命题创作。

三、课程设计内容

第一、期中课程设计

以所学的平面结合色彩为主,做一幅广告设计

第二、期末课程设计

以三大构成为基础,通过点线面结合平面色彩立体构成中所学的知识,做一组“我的家园”为主题的设计作品

四、时间安排

《三大构成》课程设计安排在期中、期末进行,时间2周。具体安排如下:

(1)期中课程设计

(3)期末课程设计

五、组织管理

课程设计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由指导教师全面负责课程设计的指导与管理工作。

六、成绩考核与评定

1.考核内容

由教师对学生在课程设计期间的表现,所完成的作品、文档说明、答辩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具体评定标准如下:

(1)作品内容75%(1周)(1周)

(2)创意

15%(3)文档说明

2.成绩评定10%

依据上述考核内容,最后采用优(>9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五级记分制评定学生课程设计成绩。

第四篇:三大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三大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总 学 时:100 理论:60 实践:40 适用专业:广告专业 装潢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之一,是艺术设计基本素质培养阶段。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学生亲自动手,使学生重点掌握建筑设计表达基础的概念、技能、方法,了解建筑设计基础的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基本美学素养,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一个牢固基础。任务:讲授构成基础理论和基本设计,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构成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为专业设计训练奠定基础。

二、先修课程:

素描、色彩

三、教学基本要求:

(一)构成理论教学

1、知识点和教学要求

(1)知识点:通过对三大构成的概念、造型要素、形式要素的学习,掌握三大构成的基本设计原则设计符合构成要求的设计图;

(2)教学要求:讲授构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使学生掌握构成的基本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构成设计方法和基本技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及构成表现能力,为专业设计训练奠定基础。

2、能力培养要求

通过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

(1)了解:三大构成的理论知识、构成的基本原则、方法;(2)理解:正确理解三大构成的设计理论;

(3)掌握:三大构成的概念、造型要素、形式要素。

(二)构成实践性教学环节

1、知识点和教学要求

(1)知识点:三大构成设计的基本方法、设计注意事项、创新要求;(2)教学要求:本部分讲授的是构成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对构成的各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能够设计符合构成原则的作品。

2、能力培养要求

通过对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练习,要求学生(1)了解:三大构成设计的基本方法、基本原则;

(2)理解:构成练习过程的循序渐进原则,合理安排时间,在不同学习阶段有针对性的练习。

(3)掌握:三大构成在设计实践中的运用原则,基本设计方法。

四、教学目标

通过该课程学习,强调训练与图例相结合的讲解,循序渐进。就每一构成要素及构成法则作针对性的练习,重点在指导和讲评,逐步提高学生的平面构成能力,为今后创造性课程打好基础。

五、教学内容:

平面构成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概述 21.了解构成的概念 2.了解平面构成的概念 3.了解学习习近平面构成的意义

(二)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 41.理解点的性质和作用 2.理解线的性质和作用 3.理解面的性质和作用

(三)平面构成的形式法则 61.掌握律动、节奏规律 2.掌握均衡规律 3.掌握调和规律 4.掌握统一规律

(四)平面构成的形式 41.掌握重复构成形式 2.掌握渐变构成形式 3.掌握空间构成形式 4.掌握特异构成形式

色彩构成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色彩理论的沿革

1.了解内容色彩构成总述各个时代色彩理论研究成果

2.要求了解和掌握色彩理论的发展历史以及重要代

表人物,能达到何种设计。

3.重点与难点色彩理论发展史重要的代表人物。

4.了解什么是色立体以及孟塞尔色立体和奥斯特瓦德色立体。

(二)色彩理论

色彩的形成——认识色彩、色与光、色彩的产生、光源色 色彩的属性——无彩色和有彩色、色相环与色立体

学时

学时

学时

学时

2学时

4学时

色彩的混合——原色、光学三原色、色料三原色、色彩混合

色彩的表述与色彩体系——古代色彩科学的研究、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现代色彩科学发展(显色系统和混色系统)、色立体的基本骨架(明度色阶表、纯度色阶表、色相环、等色相面、等明度面)。

(三)色彩知觉与色彩对比 4学时

色彩知觉现象——视觉适应性、视觉惰性、色彩的错觉、色彩易见度 色彩的对比——明度对比、色相对比、纯度对比

其他对比——冷暖对比、面积对比、色彩的肌理对比

(四)色彩的调和 4学时

色彩调和的基本原理——类似调和、对比调和、面积调和、色彩的间隔调和 色彩的调性表达

(五)色彩的心理效应 4学时

色彩心理的表现类型——等级制度的色彩象征、宗教信仰的色彩象征、色彩的通感——色彩的音乐感、味觉感、轻重感、柔软与坚硬感、亲切舒适感、色彩的表情

立体构成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1.立体构成的基本要素 2学时

基本要素:形态的基本要素,形态的分类,形态的创造。

2.立体构成的基本法

2学时

基本法:线材的构成方法,面材的构成方法,块材的构成方法,材料的综合处理方法。

3.立体感、空间感

2学时

立体感、空间感:量感,空间感,肌理,错视。

4.美感要素形式法则 4学时

形式法则:尺度与比例,稳定与均衡,秩序与混乱,单纯与模糊,形象与意境。

5.立体构成 2学时

立体构成的技术意识, 立体构成的结构分析, 立体构成的机能造, 立体构成的技术美。

6.立体构成设计制作 8学时

软质线材设计构成 硬质线材设计构成 半立体设计构成 面材设计构成 块材设计构成 综合设计构成 肌理设计构成六、课程的主要参考书

1.《环境艺术设计手册》 马克辛、吴成槐 编著 辽宁美术出版社 2.《立体构成》 辛华泉 编著 湖北美术出版社

3.《立体·构成材料》

4、《装潢设计构成基础》.

5、《平面设计作品赏析》 陈钦、陈赞蔚 编著 冯罗铮编著何 洁编著. 辽宁美术出版社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五篇:构成交通事故的三大原因

构成交通事故的三大原因 ——酒后、疲劳、超速驾驶

[摘 要]:本文对构成交通事故的三大原因进行了全面而又深入的分析,并作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这些问题的研究对解决我国目前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酒后驾驶 疲劳驾驶 超速驾驶 构成交通事故原因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汽车以其特有的优越性给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它使人们的出行变得越来越迅速、越来越方便和越来越舒适。然而,在人类社会充分享受汽车带来的诸多好处的同时,在交通安全方面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道路交通所引发的交通事故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得不将交通安全列入重大社会问题来研究,不得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和减少交通事故所带来的危害,以保障交通安全。然而,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呢?经有关专家研究表明:酒后、疲劳、超速驾驶是构成交通事故的三大原因!且危害极大,以下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证:

一、构成交通事故原因之一──酒后驾驶(一)酒后驾驶对安全行车的危害

驾驶人酒后开车,对行车安全危害极大。酒后驾驶车辆所引起的交通事故,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危害程度上都是惊人的。从世界各国交通事故统计来看,酒后开车所造成的交通事故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据前苏联《真理报》报道:前苏联汽车检查厅负责人说:“车祸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驾驶人酒后开车,占事故总数的20%,若不采取硬性措施,此类交通事故的增长是无法控制的”。有此可见在酿成交通事故的诸因素中,居于首位的是人为因素。因酒后开车发生的交通事故,约占我国交通事故总数的4%以上;死亡人数,约占死亡总人数的10%。据统计美国近年来因交通事故死亡的,每年都有1/2是由于酒后驾驶所致。同时因酒后开车被拘留者达一千二百万人次。在欧洲1986年因酒后开车造成的交通事故,占总事故的42%,死伤达67.2万人。在英国曾进行连续24小时的调查分析表明,在全部交通事故中有12.5%是由酒精中毒所引起。法国的调查占到43%。挪威、瑞典和芬兰等国对酒后驾驶进行严厉制裁,但仍有10%-12%的人因酒后驾驶而伤亡。日本 1 不算严重,每年因酒后开车所造成的交通事故次数占交通事故总数的2—4%,在死亡事故中,因酒后开车使他人或自己致死的占死亡总数的10%左右。而我国此类现象与日本大致相同,在我国因酒后驾驶而发生的交通事故比例较低。据北京市1981-1985年,对交通事故的统计表明,因驾驶人酒后开车发生的交通事故,约占事故总数的2.6%。但是,许多特大交通事故往往与酒后驾驶有关。由此可见,酒后开车造成恶果的严重性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因此,饮酒与交通事故成不可分离的问题。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规定:“饮酒后不准驾驶车辆。”如果违反此规定必将受到刑事或行政处分。可见我国对于酒后驾驶的现象非常重视。

(二)酒精对驾驶人的影响

饮酒对驾驶人影响甚大,是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在死亡的交通事故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我国的驾驶人的饮酒习惯虽不及欧美、日本等国,但饮酒造成交通事故大有其增加的趋势。因此,为了预防交通事故,故把饮酒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提出,进行分析和研究。

酒精对人体的影响。酒是含有一定量的酒精。一般白酒含酒精60%左右,果酒含酒精16—48%,饮酒后酒精迅速被胃粘膜和肠粘膜吸收之后,随着血液循环到人体各个组织之内。由于酒精对水的亲和性,因此,可以分布到体内所有部位。饮酒后,开始时使大脑中枢神经兴奋,然后产生阻抑作用,严重者可以造成中毒死亡。

驾驶人饮酒肇事,一般是在酒后30-60分钟内发生,约占事故的60%。体内酒精浓度多少才能发生事故呢?浓度过低对人体影响不大,浓度过高处于高度抑状态,驾驶人昏睡不能驾驶。据日本调查资料介绍,饮酒造成事故的驾驶人,其血中酒精浓度大约在1.0—2.5毫克/毫升范围内,其中1.5—2.0毫克/毫升范围内的占35.5%。饮酒后在30—60分钟间发生事故多,是因为这段时间内,酒精浓度维持在上述较高的数值范围内。有人作过这样的测定:试验34名男同志,每人分6次引用日本酒600毫升,饮后30分钟,测量呼吸中所带的酒精浓度,发现有30人达到0.25毫克/毫升以上,60分钟以后有33人达到0.25毫克/毫升以上。同时在对另一些人做试验中发现,尽管饮到600毫升同样的酒,仍有12%的人呼吸酒精浓度在0.25毫克/毫升以下,由此看出饮酒量与个人体内的酒精浓度因人而异。

此外,饮酒后体内的浓度与体重,性别也有一定关系。如饮同量的酒,体重越高浓度 越低,反之就大。据对男女同志饮酒试验,女同志30分钟以后,血液中酒精浓度达到高峰,90分钟以后降低到微量;而男同志酒精浓度高峰到的比较晚,90分钟以后还维持着一定的浓度。

酒精对开车人的影响。酒精中毒以后使人的记忆受到一定障碍,一般表现为酒后易忘事。因饮酒忘事而产生交通事故也是存在的。例如:某驾驶人,正月初五接受了驾车运回锅炉的任务。临行前,领导一再嘱咐:“这台锅炉体积大,一定要注意安全,回来时千万不能走火车地道桥”。可是途中经过妹夫家,因正在过年期间,于是喝了几杯酒,吃完饭在行车中,怎么也想不起来领导的嘱咐。当临近地道桥时,虽然不自觉地犹豫了一下,却以50公里/时的速度冲了下去。一声巨响,车上的锅炉撞在了地道桥的钢梁上,撞坏了一孔钢梁,火车被迫停开十二小时。酿成了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此外,体内酒精浓度越高,记忆力越减退,但是经过24小时以后再进行试验,发现记忆力与正常人相比并没有大的影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驾驶人饮酒之后,随着脑及神经组织内酒精浓度的增高,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伤,致使心理活动发生障碍,人体各部位失去控制,于是情感和行动都出现异常。因此,酒后开车极易发生交通事故,这是客观规律。

二、构成交通事故原因之二──疲劳驾驶(一)疲劳、驾驶疲劳的定义

疲劳:疲劳是经过体力或脑力劳动后,致使身心机能下降的现象。

驾驶疲劳:驾驶车辆是一种熟练劳动。行车时,车速快、时间长、温度高、噪音大、振动颠簸、驾驶姿势单一。同时车外情况多,变化快,潜在危险时有出现,感觉器官及运动器官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因此,驾驶人需要付出一定的生理能量和较大的心理能量。由于连续作业导致驾驶人周身酸痛、感知觉弱化、思维判断能力降低、动作反应迟钝和不准确等生理和心理上的失调,自觉不适和驾驶作业质量下降的现象称为驾驶疲劳。

(二)驾驶疲劳与行车事故

驾驶疲劳发生后,对驾驶人产生以下影响:

1.感知机能弱化:一般经过连续2-4小时连续驾驶,中枢神经就会产生疲劳,开始出现感觉迟钝、知觉能力降低。如视觉敏锐度变低,眼睛正常的运动状态被破坏(注视不合理的延长,跳动不合理的“徘徊”)。2.注意功能失调:随着疲劳的发展,注意力涣散,注意范围缩小,注意的分配和转移发生困难。经常丢失重要的交通信息,反常的注意次要的交通信息。

3.记忆力变坏,思维能力明显降低。有时忘记操作规程,违反交通规则,甚至走错路线。

4.驾驶动作失调。长时间驾驶,驾驶人肌肉的收缩调节机能也要下降。因此,疲劳之后驾驶动作的准确性下降,有时会发生反常反应(对于较强的刺激出现弱反应,对于较弱的刺激出现强反应)。动作协调性也会受到破坏,动作节律失调,动作自动化程度降低。

5.判断和驾驶错误增多。疲劳以后,判断和驾驶错误都远比平时增多。判断错误表现为对道路的畅通情况,对潜在事故的可能性及处理方法考虑不周到等。严重者可发生手足发抖,肌肉痉挛,动作失调。

6.反应时间显著增长。据国外研究,工作一天后,与不同年龄的驾驶人对红色信号的反应时间都增长了。同时对复杂刺激的选择反应时间(同时给红色和声音刺激)也增长,有的甚至增长2倍以上。

7.困倦瞌睡。疲劳发展到最严重的情况就会导致驾驶人在行车中瞌睡。这时,驾驶人由于来自车内外的一切信息完全中断,无法进行正常的心理活动,必然诱发重大交通事故。

(三)驾驶疲劳的原因。

造成驾驶疲劳的因素可分为生活上的因素,驾驶中的因素以及驾驶人的本身条件等,且各因素在不同的条件下,其作用是不一样的,但对引起、延缓、加速驾驶疲劳,却有极大的关系。

1.睡眠──充足的睡眠是保证驾驶人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在睡眠状态中,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发生变化,使得全身肌肉组织迅速放松并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心脏的收缩率随之降低、动脉压下降,呼吸节律趋于均匀,肌肉的新陈代谢大大减缓。所有这一切都会对人体,特别是对大脑的充分休息产生有益的影响。

生物学家证明,一般20-50岁的成年人,所需的睡眠时间为7-8小时。每天睡眠的最佳时刻是晚23点至早上7点左右,在这段时间内人体的许多生理系统随着生物节律的循环周期而进入抑制状态。每个人应当根据自己的特点,按照规律安排好自己的睡眠。睡眠不足和睡眠时刻不当,都会引起驾驶疲劳。因此,一般情况下,要求驾驶人一昼夜至少保证7小时睡眠。2.驾驶时间──长时间或长距离驾驶是造成驾驶疲劳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驾驶人在长时间驾驶操作过程中,及时接收、处理频繁变化的信息,并准确地做出反应动作。大脑必须保持高度的觉醒水平,才能确保行车安全。但是,正常的血液循环难以保证脑细胞对氧气需求的供应,形成大脑缺氧,致使心理功能降低,因而出现疲劳现象。随着作业时间的增长,驾驶疲劳程度也随之加剧。另外,驾驶人的腰部和臀部长时间以固定姿势就座,开始时局部血液流通不畅,供氧不足,废料不能及时排除,因而产生僵硬、酸痛感觉。

驾驶疲劳不仅与作业时间长短有关,而且还与时辰有关。白天行车,10-11点人开始感到疲倦,午后12-15时驾驶人极易困倦入睡,约有1/6的交通事故发生在这一时段。夜间11点后,开始有睡意。驾驶人一般在午夜至凌晨5时睡意最浓,而且夜间道路照明不如白天,驾驶意识低落,人车稀少,很容易产生麻痹心理、驾驶疲劳和操作错误。

3.高速行使,车外交通情况相对增多,变化加快,目不暇接,驾驶人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另外,一些难以预料的危险情况,也随时可能出现,使驾驶人精神陷入紧张和不安,疲劳产生很快。

4.道路条件,道路线形和地形条件复杂;道路能见度低、没有交通标志、道路崎岖不平,振动剧烈,行人拥挤、自行车多、交通阻塞、交叉口红灯信号频繁、意外被超车等,使驾驶人频繁修正方向、换挡、刹车和启动,致使驾驶人产生烦恼,急躁和紧张,加重心理负担,必须付出较大的精力,所以容易疲劳。

(四)预防疲劳驾驶的措施。

1.要保证驾驶人有充足的睡眠。一般情况下,应使驾驶人每日保持8小时的睡眠时间,白天睡眠时间还应适当增加,因为白天睡眠效果比夜间差。此外,继续的睡眠的效果比相同的总时间连续睡眠的效果差得多。

2.要正确把握驾驶作业强度。因为驾驶作业强度大小直接影响着驾驶人身体能量的消耗。据研究认为,驾驶人一天行车时间以不超过8小时为最好。深夜行车不要连续超过两次,否则,第三天夜间应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3.应注意协调好家庭和人际关系。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将会直接影响着驾驶人的心理状态,也必然导致出现某种情绪,此情绪正常与否,对安全行车关系甚大。比如:一位驾驶人因家务纠纷,上班来迟,领导批评,路上乘客又纷纷埋怨„„最后思想不通竟生恶念,将车开进水库与乘客同归于尽。由此可见,驾驶人未能正确地控制和处理好其心理机能障 碍,导致了这起惨案。

4.防止饥饿、干渴,但也不能进食进水过多,过饿过渴或进食过多,也易疲劳。

三、构成交通事故原因之三──超速驾驶

速度是形成各种交通现象的必要条件。分析交通事故发生原因,速度则是关键性的因素,因汽车超速行驶常造成交通事故。因而对于一个驾驶人来说,掌握速度的有关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掌握好车速是科学行车的基础。

车速与交通安全

据美国有关资料记载,1974年美国因能源危机而宣布了55英里时速限制的规定。实施结果,这种车速限制不仅对节约能源带来好处,而且历年来呈上升趋势的交通事故也陡然下降了,可见车速与交通事故之间有直接关系。早在1952年,美国就进行过分析,发现每3起死亡事故中就有1起是因为车速高所造成的,且车速越高,死亡率越高。由此可见,车速与交通安全有密切的关系。

汽车速度越快,驾驶人的反应时间越长,车速慢,反应时间变短。从人的生理角度来看,车速越快,驾驶人的视野越窄,看不清视野以外的情况,情绪和中枢神经系统都处于相对紧张状态,导致了反应时间变长。据测试,驾驶人在正常情况下,车速为40km/h时,反应时间为0.6s左右,当车速增加到80km/h时,反应时间增加到1.3s左右。行驶途中若遇险情,驾驶人易惊慌、犹豫,不能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

随着车速的提高,驾驶人的脉搏和眼动都加快,感知和反应变慢,对各种信息的感受刺激迟钝,在会车和超车中往往会出现过低估计车速,且容易对距离估计失误。尤其在越过障碍和盲区路段行驶中对突发情况还未做出反应事故就发生了。

为什么车速与交通安全有密切关系呢?这要从驾驶人的反应时间说起。众所周知,所谓反应时间是指当驾驶人由感觉器官感知危险状况时,通过大脑对危险状况进行分析、判断、做出决定、然后采取措施的这一段时间。为了使驾驶人遇到危险情况时能及时采取措施,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缩短反应时间,比如使驾驶人的感知时间缩短,感知情报在大脑中的处理时间缩短以及车辆操作和制动机构的反应时间缩短等;二是车速不要太快,车速太快会带来一连串的问题。比如在一定的反应时间内,车速太快,会使制动停车距离加长。因此,为了在危险情况下能采取措施,驾驶人必须控制车速。在分析交通事故时,往往发现车辆在道路弯曲处发生交通事故,什么原因呢?因为在道路的曲率半径一定 的条件下,要求车速要适当,特别是车速不能太高,车速太高就有翻车的危险,这是安全驾驶的基础。可见车速与交通安全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从以上对行车速度的分析可知,超速行驶对交通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隐患,是构成交通事故的原因之一且是重要原因。既然知道了它的危害性,那我们又将如何采取措施来预防它呢?以下我提出关于我的几点看法:

1.采取交通管理的方法对速度进行控制 <略> 2.采取交通心理学的方法对速度进行控制 <略> 3.采取物理的方法对速度进行控制 <略> 综上所述,酒后、疲劳、超速驾驶是构成交通事故的三大原因。它们的存在将会对交通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因此作为一名驾驶人来说,在驾驶车辆的时候禁止饮酒,要休息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旺盛的精力,并且在行车中要控制好车速,以及作出相应的措施和应注意的事项,倘若如此便会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从而保障道路交通的安全和畅通,给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由于本人学识浅薄,以上见解,纯属个人观点,不当之处,还请专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陈永德主编:《道路交通事故的分析及预防》 人民交通出版社 [2].段里仁主编:《道路交通事故概论》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3].单博华主编:《道路交通心理》 警官教育出版社

[4].宁乐然主编:《道路交通工程学教程》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下载《三大构成》课程标准(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大构成》课程标准(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大构成的学习重点是什么(精选5篇)

    三大构成课程的包括什么?三大构成的学习重点是什么?需要掌握什么? 三大构成课程简介及课程大纲(附作品) 一、平面色彩构成课程简介及大纲 1、本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视觉......

    Idiot三大构成试卷及答案5则范文

    《三大构成》试卷一、 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 点:点是相对较小而集中的形。 2、 线:线是具有位置、方向和长度的一种几何元素,是点运动后形成的轨迹。 3、 面:面是点的密集,......

    双图班三大构成教学小结

    09双图班《三大构成》教学小结三大构成 是艺术设计图形图像专业的基础课程,尤其对于双图的专业更为重要,其具有的科学性包括了视觉心理学、透视学等,素描造型能力,色彩运用,立体......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适用专业:护理课程类别:专业学习领域修课方式:必修教学时数: 38 学时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急救护理技术》 是护理专业的一门临床护理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常见......

    课程标准大全

    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培训学习,使我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对教研活动的开展也有了更多的思考。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构成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体系构成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编制序列为总部、总队、支队、大队、中队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总队,地区(市、州、盟)设支队,县设大队或中队。各级......

    构成课程

    构成课程材料组件 1.3平面构成的概述1有关本门课程的一些概念: 平面——是指与立体的差别,它主要解决长、宽两度空间的造型问题。构成——就是“组装”的意思,也就是说把平面......

    英文名字构成

    英文名字构成 英语姓名的一般结构为:教名+自取名+姓。如 William Jafferson Clinton。但在很多场合中间名往往略去不写,如 George Bush,而且许多人更喜欢用昵称取代正式教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