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_拾贝壳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拾、贝、壳、特、呢、瞧、离、摸”这8个生字。
2、知道“扇”是多音字,了解“扇”在不同情况下的发音。
3、正确描摹和识记“壳、贝、特、呢、离”这5个生字。
4、学着用1~2句话试着介绍自己喜欢的贝壳。
5、通过学习体会海边拾贝壳的乐趣,激发学生向往大海、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2.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选择课文4、5小节中的一节背诵。
2、初步认识课文中比喻句的表达形式。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联系生活,能用几句话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贝壳。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你去过海边吗?你在那里看到了什么?
(请2-3个学生回答,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说话的完整性。)
2、小作者在海边看到了什么呢?
(1)指名朗读1、2节。注意学生是否正确读出应有的停顿。(2)注意两个感叹号要读出语气。
(3)读好“笑着、跑着、跳着”等这些词语。(4)齐读1、2节。
3、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吗?出示课题 学习生字:拾贝壳。
“拾”:翘舌音;整体认读音节 “贝”:比较字形:贝——见
“壳”:比较字形: 壳 ——壶
(学习新部首:士字头)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圈生字,划词语,标小节号。
2、自学检查:
(1)说说这四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它们都是提手旁的字,都表示手的动作。)(2)同桌学习:特、呢、瞧、离
特:牛字旁,最后一笔横变提 呢:读轻声,第七笔是撇。
瞧:三拼音,形声字,左右结构,注意右边“焦”的“四点底”不能写到“目字旁”的下面。
离:最后两笔是“撇折,点”。
3、齐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加字,不漏字。
课堂小结
三、复习巩固。
1、复习生字。
(1)抽读生字 :各层次学生各抽读3名(2)叫号游戏。师:1号1号什么字? 生:1号1号拾、拾、拾。
2、写字指导:(1)出示今天要写的生字:壳、贝、特、呢、离(2)指导写字。
壳:上中下结构,“士字头”要写得扁一些,“横钩”写在横中线偏上一点的位置。
特、呢: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书写规律。贝:最后一笔是长点
离:下半部分的横折钩要写得比上半部分的竖折宽一些,最后两笔是撇折,点。(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结:孩子们拾到了好多贝壳,下节课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拾到了哪些漂亮、奇特的贝壳吧!
课后习题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壳、贝、特、呢、离(每个写3遍)。
2、抄写词语:贝壳、许许多多、五彩、漂亮、特意、细长、离开(每个写3遍)。
3、朗读课文两遍。
第二篇:13 拾贝壳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能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背诵积累文中几句描写贝壳的句子。2.借助拼音读准“ 拾 贝 壳 特 呢 扇 瞧 离 摸”9个生字的字音。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识记9个生字,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9个字。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联系生活、感受语言美。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你去过海边吗?你在那里看到了什么?
新授
(一)自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在海边拾贝壳是怎样一个快乐的场景呀?小作者又拣到哪些贝壳?让我们来读读课文
感受一下。学生各自朗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
2.分小节朗读课文。要求:读的人声音响亮,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听的人要认真倾听,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
3.交流,并学习生字:
扇:
表示事物的名称读第四声,如
扇子
扇贝
开火车读准:扇子
扇贝
扇风
逗:半包围结构,逗人喜爱(非常讨人喜欢,也可以说:
积累
惹人喜爱
讨人喜欢
(二)研读课文第一节
1.小作者在海边看到了什么呢?
海滩上,银光闪闪。许许多多光滑的卵石,五彩的贝壳,挤在一起晒太阳。我们弯下腰,拾起美丽的贝壳。
2.各自朗读句子,说说读懂了什么?
估计学生交流:
我从“挤”这个字可以看出沙滩上卵石和贝壳很多很多。
我从“银光闪闪”这个词可以看出退潮后沙滩上卵石、贝壳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很美丽。(你能读出他们的美吗?)
3.想象:
沙滩上,光滑的卵石、五彩的贝壳挤在一起,躺在软软的沙滩上,吹着清凉的海风,看着蔚蓝的大海,耳边听着细浪的絮语和小鸟们的歌声,身上晒着暖暖的太阳,他们高兴地谈起了话,如果你就是他们当中的一个贝壳或卵石,你会说什么?
句式:沙滩上,光滑的卵石、五彩的贝壳挤在一起,有的说(),有的说(),还有的说()。
(三)研读课文第二节
1.各自朗读,读出美感,体会贝壳的美丽。(要求读正确)
2.观察扇贝的壳的图片,体会贝壳的美丽,再指名朗读第四节。
3.男女生比赛读句。句子中的“特意”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请用上“特意”说一句话。学习生字
特
指导书写
特别
特地
4.观察螺蛳壳的图片,体会贝壳的美丽,再指名朗读第五节。你能看着图和填空读读吗? 看谁读的最好。
5.观察图片,你能用书中的句子来介绍螺蛳壳吗?
二、练习
1.开火车读生字。
拾
贝
壳
特
呢
瞧
离
摸
2.复习词语:
特别
特意
抚摸
摸奖
逗人喜爱
惹人喜欢
三、总结
海滩上的许多许多的贝壳不但形状各异、千姿百态,而且颜色也是五颜六色,难怪小朋友拾不完啊,拣不够!
四、作业
背诵摘抄文本好词好句。
五、板书
拾
贝
壳
扇贝壳
像折扇
螺蛳壳
像小喇叭
千姿百态
逗人喜爱
第三篇:二年级语文《拾贝壳》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拾贝壳》教学设计
《拾贝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记叙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在海边拾贝壳的情景。整篇课文语句优美,内容生动充满童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小朋友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的思维能力。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贝壳产生喜爱、对大自然产生热爱之情。
通过体会五彩池的美丽神奇,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份小礼物(出示课件),认识它们吗?这么多美丽的贝壳,你们喜欢吗?
学生谈感受。
贝壳的家在大海,它是大海妈 妈的孩子。如果你来到海滩上,会看到许许多多色彩缤纷、形状各异的贝壳呢!课文中的一群孩子就在海滩边快乐地拾贝壳哪!想去看看吗?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拾贝壳》(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海边拾贝壳是怎样一个快乐的场景呢?请打开书读课文感受一下。
学生读文感受。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大海妈 妈每天都要做两件事情,一是退潮,还有一件就是涨潮,退潮了我们可以去海滩干什么?
学生自由谈。
2、现在老师带大家体会一下大海退潮的场面(课件视频)。
退潮了,海水哗哗地往回走,只有浪花还不忍心离开我们,不时地回过头来望,这时候,螃蟹开始在海滩上做体操了,大虾摇摆着两条长须,活象戏台上的武将,还有各种各样的贝壳、海螺,多有意思啊!快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大家!
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师适时指导、评价。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你们的好消息引来了一群孩子,请大家看第二自然段,边读边体会孩子们的心情,再想想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这种心情。
学生读第二自然段。
2、那么此时此刻孩子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文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这种心情?谁发现了?
学生读文回答,找出“喊着、笑着、跑着、跳着”等词体会。
3、海滩上那么多美丽的贝壳正等着小朋友去拾呢!让人想想心里都痒痒,看着就更眼馋了。这种又着急又高兴的心情谁能用读来体现?
学生有感情地读第二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大海妈 妈真是慷慨,她托海滩送给我们的礼物好丰富啊!情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大海妈 妈送给我们什么礼物了,想想从哪些词句中你感受到海滩的美。
学生读第三自然段。
2、谁说说大海妈 妈送给我们什么礼物了?
学生回答:贝壳 卵石
3、你觉得海滩美吗?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学生抓住“银光闪闪”、“五彩”理解。
4、海滩上的景物不但美,而且多。你是怎么发现的?
学生抓住“许许多多”、“挤”理解。
5、那么多卵石和贝壳,你挨我、我挤你的,海滩上可真热闹啊!这么美的景色,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吧!
学生有感情的读第三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海滩上的每一样东西都闪着光,挥着手跟我们打招呼呢,快让我们跟小朋友去捡贝壳吧!请大家读第四自然段,看看小朋友拾到了什么贝壳。
学生读第四自然段。
2、谁说说小朋友拾到了什么贝壳?它是什么样的?(板书:扇贝 骨扇)书中是怎么写的?
学生读第一句“啊,一个扇贝的壳,像一把打开的骨扇,真漂亮啊!”
3、想不想看看扇贝的壳是什么样的?(出示课件)它们多像一把把打开的骨扇啊!美不美?喜欢它们吗?那就让我们运用赞美的语气读读这句话吧!
学生读第一句话,师适时指导、评价。
4、现在老师有一个想法,如果再不改变意思的前提下去掉一些内容,请看(出示课件)两种写法,你认为怎样写更好一些呢?
学生比较两句话谈看法。
(1)一个扇贝的壳,真漂亮啊!
(2)一个扇贝的壳,像一把打开的骨扇,真漂亮啊!
师小结:这样写,即使是没去过海边的小朋友也能自然联想出扇贝的样子,真是既生动又形象,这是比喻的修辞方法,今后我们写话的时候也要注意运用啊!
5、不知大家发现没有,这段写的既有看到的内容,又有想到的内容。快睁开你的慧眼到文中读一读、找一找吧!老师有要求:在写看到的语句下画横线,想到的语句下划画浪线。
学生边读边画。
6、谁能读读哪句是写看到的?那句是些想到的?(板书:扇风)
小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在炎热的夏天里,拿着海妈 妈送给我们的扇子扇风,多凉快啊!这种感觉美不美?让我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读出这句话。
学生读第二句“说不定是海妈 妈特意留下来,给我们扇风用的呢!”
7、现在老师想请一名同学把这段完整地读一下,要用读来展现扇贝的美丽,表达对它的喜爱。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另一位小朋友又要我们看他捡的贝壳了,想不想看啊?大家都着急了,快读读第五自然段,看他拾到了什么贝壳!同时听好老师的要求:请你像刚才那样把写看到的部分画横线,想到的画浪线。
学生边读边画。
2、谁说说这位小朋友拾到了什么贝壳?(板书:螺蛳)谁把写看到内容的句子读一读?(板书:喇叭)想到的呢?(板书:吹号)
3、小小的螺蛳壳真的那么逗人喜爱吗?想不想看看它的样子?(出示课件)它们果然像张着嘴的小喇叭啊!喜欢吗?
4、现在老师有个提议,我们来个朗读比赛好不好?看谁能用读展现螺蛳壳的可爱,表达对它的喜爱。
学生读第五自然段段,师相机指导、评价。
5、老师这还有一些贝壳,大家能不能模仿课文把它的样子写好呢?让我们试试吧!谁写得好,也就相当于捡到了那个贝壳。(出示课件)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做说话练习。
(六)、学习第六、七自然段
1、每只贝壳都是那么逗人喜爱,每只贝壳都有着美丽的故事,我们的心被喜悦盛满了,我们拾啊,捡啊,(师引读)口袋————手帕————还是————。你们舍得离开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谈感想。
2、那么多贝壳又怎能一下子拾完呢?当小作者依依不舍地离开海滩、回到家后又做了些什么呢?
3、谁愿意把第六、七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指一学生读。
(七)、情感延伸
大海是美丽的,海滩上的故事讲也讲不完。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呢?
学生自由谈感想。
四、拓展知识,总结全课
1、老师还在网上搜集到了其他贝壳的图片,想看吗?(出示课件)
学生随画面欣赏各种贝壳的图片。
2、其实贝壳的种类还远不止这些,我们在课堂上又怎能介绍得完呢?小小的贝壳就如此美丽,可以想象大自然更是丰富多彩、无比美好的。希望同学们都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善于观察,利用自己聪慧的头脑,勤于思考,把在生活中发现的美用你喜欢的方式传递给其他人,也让大家享受到美和快乐!
第四篇:《拾贝壳》的教学反思
新教材的编排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其呈现方式灵活多样,有助于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有所发现,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拾贝壳》是新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有趣的故事,很适合于让学生朗读。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在本堂课的设计、教学中,我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会、感受。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他们才愿意学乐学。本节课中“我以让小朋友们找喜欢贝壳的句子引入对课文的学习。”因而,整堂课中学生都处于找的角色中,他们始终以主人翁的姿态。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积极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去——读读课文、想想贝壳、找找理由。
二、以读为本,在朗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而,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给学生朗读、探究。如:学习课文时,我让学生准备好贝壳给它们起上相关的名字。想取一个合适的名字,那就得读书,而且还要认真地读,得读出文中是如何给贝壳起名字的。这样无须教师多余的讲解,学生就自然地在朗读中投入到对课文内容的体会、感悟中。而后,又让他们谈谈给贝壳取了怎样的名字?为什么要这样取呢?当学生汇报了自己满意的名字后,为了“自圆其说”必须为自己所取的名字找个合适的理由。此时,他们又进入了朗读、体会的过程。因为只有再读书,从书中找句子、找词语,并读读想想。才能把自己的理由用语言表达出来。少了教师繁琐的讲解,学生却学得更自主、更投入了,何乐而不为呢?
三、挖掘训练点,发展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
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这段话足矣说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但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在教学中如果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就能点燃学生创造性的火花,促其展开丰富的想象。我在本节课的设计时,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重要片段让学生展开想象。如:讲到第二段孩子们喊着,跑着,跳着时,我就引导学生结合孩子们的表现,抓住“来到海边”一词让学生想象:他们怎样来到海边的。又如:讲到我把贝壳带回家,让学生想象还可以把海边的什么带回家。
四、存在的不足和方法的改进
1、想象说话用比喻句。学生思路不够宽。师也没能及时地引导,以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2、学生在课堂上会不时地出现一些细小的错误而未能及时地给予纠正和强调,导致以后这种错误频繁地出现,为避免此类错误的发生,以后应该时刻关注学生,有意识地善于捕捉学生中的信息,注意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时刻调整自己的教学,摈弃“教师心中有教案而无学生”的错误思想。
一课下来虽然发现了许多问题,但努力的过程却让我受益非浅。相信语文的教学不在于一时,而在于日积月累,努力把握每一节课,让学生真正学会感悟、学习,是我努力的方向。
第五篇:《拾贝壳——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拾贝壳——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栖霞实验小学 邵军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年制二年级上册第81页第一个红点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乘、除法的含义,初步掌握了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生学习倍数关系问题的基础,它将贯穿在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各个阶段的教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不仅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而且在本册乃至整个小学阶段教学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少,因此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要理解“倍”是较困难的。
教学时,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让学生比一比,摆一摆,数一数,通过这些直观手段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和已学过的知识“几个几”联系起来,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理解“倍”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倍”,了解“倍”的意义。
2、结合现实生活提出简单的用倍计算的问题,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自主探究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要点分析:
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意义。
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三角形、圆形等。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谈话: 谈话引入:同学们去过大海吗?你在大海边做过哪些有趣的事情? 学生交流自己在海边所作的有趣的事情。
[设计意图:轻松愉快的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宽松的学习空间。通过课前交流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非常投入的开始学习。]
二、创设情境:
1、总结学生的发言:你们在海边做的事情真的非常有趣,有一些同学听你们介绍的这么有趣,也到了海边,你们看他们在干什么?(实物投影出示情境图)
2、学生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发现的信息。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选取学生熟悉的、新颖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素材,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谈话引入: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信息。我们用学具代替贝壳,摆一摆王丁和李飞捡的贝壳。(学生动手摆学具)
你是怎样摆的?
学生交流自己的摆法。(可能有:
1、王丁捡了3只贝壳,我就摆了3个贝壳;李飞捡了6个贝壳,我接着摆了6个贝壳。
2、王丁捡了3只贝壳,我在第一行摆了3个贝壳;李飞捡了6个贝壳,我在第二行摆了6个贝壳„„)
你认为哪中摆法比较好?为什么? 学生交流意见。
[设计意图:操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且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借助操作学习可以使学生有效的体验生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从具体的事物表象中感知数学,从而抽象出数字、符号等,去发现问题,掌握知识。课堂上让学生摆一摆、画一画、看一看、做一做,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2、谈话引入:从数量上看,王丁和李飞拾的贝壳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交流自己的想法。(可能有:王丁的比李飞的少3只,李飞的比王丁的多3只等。)
3、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在生活中还有其他说法吗?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一般会说:王丁的贝壳数是李飞的一半,李飞的贝壳数是王丁的两些。)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你能想办法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李飞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两些吗?(学生动手摆学具)
你是怎样摆的? 学生交流自己的摆法。
进一步提问:为什么要3个一组3个一组呢?
刚才同学们说李飞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两些,你是怎样想的? 请几个学生说一说。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老师也明白了,因为王丁有3个贝壳,李飞的6个贝壳里有这样的两个3,所以李飞的贝壳数是王丁的两些。
4、初步解决问题: 下面请同学们看电视屏幕,这是刘林与王晶拾的贝壳。(实物投影出示这两个同学拾的贝壳,画图表示)
刘林拾的贝壳:○○○○
○○○○
王晶拾的贝壳:▢▢▢▢ 刘林拾的是王晶的几些?为什么?
下面这个图表示的是数学老师与语文老师拾的贝壳,数学老师拾的贝壳数是语文老师的几些?为什么?
数学老师拾的贝壳:◎◎
◎◎
◎◎ 语文老师拾的贝壳:□□
数学老师拾的贝壳数是语文老师的3 些,在数学上我们说数学老师拾的贝壳数是语文老师的3倍。(师板书,学生齐读)
你能说说李飞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几倍吗?为什么? 刘林拾的贝壳数是王晶的几倍?你是怎样想的? 同学们继续观察这幅图,你还能提出有关倍的问题吗?(学生说,教师板书)
5、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倍”,“倍”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要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要想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
[设计意图: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来进行学习,不但可以化解教学难点,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用自己的稚朴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见解,能体现出学生个性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真实的思维过程,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三、巩固练习:
(一)基本练习:
1、动手摆一摆。
(1)第一行摆4个圆片,第二行摆12个,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几倍?为什么?(2)第一行摆几个由自己决定,第二行摆的个数必须是第一行的3倍,想 一想,怎样摆?
2、动手拍一拍。
(1)注意老师拍几下,××,学生拍的是老师的4倍。(2)老师拍××××,学生拍的是老师的3倍。
3、看图填空。
■■■■
★★★★ ★★★★ ★★★★
★的个数是■的()倍。
[设计意图:这种游戏式的练习,学生精神集中,情绪高涨并且教师在短时 间内能查明全班学生掌握情况。]
(二)提高练习:
1、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
□□□ □□□
▣▣▣ ▣▣▣ ▣▣▣ ▣▣▣
▣的个数是○的4倍。()
○的个数是□的2倍。()
▣的个数是□的2倍。()
2、给学生一组数:3、2、6、18、24、9,让学生根据这组数说出有关倍的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渠道(耳听、手动、眼看)、多种形式巩固并加深对“倍”的理解。问题带有开放性,如动手摆一摆中,第一行摆几个由每个学生自己决定,把出题的权力“下放”给学生,但第二行摆的必须是第一行的3倍。这种开放性的练习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从发散思维中寻找规律,使学生的思维水平进入更高一个层次。]
四、总结回顾: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评价一下你们的表现。创新特色:
1、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来进行学习,不但可以化解教学难点,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课上,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让学生在观察、交流中领悟新的知识,挖掘新的技能。
2、给学生动手做的空间,在“做数学”中体验数学。
操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且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借助操作学习可以使学生有效的体验生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从具体的事物表象中感知数学,从而抽象出数字、符号等,去发现问题,掌握知识。课堂上让学生摆一摆、画一画、看一看、做一做,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艺术中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的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之间的关系来决定的。”在民主、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中,师生是朋友关系。你的发言有道理,你的想法很独特,我们就可以放手按照学生的想法去学习。这样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就可以在心理安全的情形下积极探索,积极思考,大胆创新。
二度设计: 在最开始的教学设计中,我还是采用以前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发现了几个几后,我就告诉学生6里面有2个3我们就说6是3的2倍。结果在第一个班讲课时,我发现学生学得还是有点吃力。对于他们来说,“倍”是比较抽象的,他们理解起来有很大困难。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这个知识,课后我又开始了思考:怎样能让学生比较容易的理解“倍”的概念呢?我忽然想起我们生活中有时会说:我的东西有你那么两些多。对,把生活中的说法引入课堂是不是更好呢?在另一个班的教学中,我就采用了上述教法,学生掌握的特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