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运用
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运用
摘要:研讨式教学法相较于传统教学法具有明显优势,从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实践看,通过构建研讨型课堂,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法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
一、引言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经济学类专业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性课程,也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的实践性课程。由于宏观经济学理论性强,派别多,系统庞大,教学内容丰富,涉及大量图表、经济模型和专业术语,并且使用的教材基本为国外教材,与中国的现实国情存在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革。从当前的教学实践看,讲授型课堂仍然在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内容形式单一,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从学生的反馈评价看,学生不能及时理解掌握其基本理论和要点,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针对本课程的学科特点,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法,通过构建一个研讨型课堂,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加强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优势
研讨式教学法起源于德国教育家弗兰克创办的师范学校,这种教学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中被广泛运用。直到1997年研讨式教学法才被引入国内,随后被得到极大关注。研讨式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大量查阅相关文献及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教师进行全面、具体、自主和自由的学术探讨,从根本上充分挖掘课堂参与者――教师和学生的潜能,打造一个在师生与生生之间的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互动的课堂,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达到“学有所获、教学相长”的教育目的。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它的明显优势体现如下:
(一)教学过程更加真实。
宏观经济学的研讨主题一般是现实经济社会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贴近生活,具有高度真实性,因此教学过程相较于传统讲授法更真实。比如在讲授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时,教师可以将研讨主题设定为“中国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政策实践”。研讨现实中的真实热点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弥补学生实践不足的“短板”。
(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基础课,其能力要求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科研能力,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适用于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却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研讨式教学方法是一种能让学生共同参与到现实问题的探讨中,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的一种学习方法。把宏观经济学课堂变成一个研讨型课堂,可以弥补讲授型课堂的不足,并且能更好地让学生紧跟学术前沿、促进学生分析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强化,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实践
将研讨式教学法运用于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确定研讨主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求知欲。同时,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以研讨主题为核心展开讨论,在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堂中的实践看,研讨型课堂的设计既要考虑学生的参与度,又要考虑课堂的可控性。不仅包含课堂的研讨过程,而且应贯穿于课前的准备、课中的研讨和课后的评价等全过程。具体来看,该模式的操作程序具体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一)科学设计研讨主题
研讨式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是师生共同参与的“问题研究”的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在参透教材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并且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科学设计与课程内容相关又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研究性探索性问题。
研讨式教学法能否实现教学目标,研讨主题的确定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设计研讨主题时不能根据主观想法随便确定,必须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根据课程内容、性质及能力要求,精心设计。同时,研讨式教学法能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能否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当中取决于研讨主题难度的高低,太难、太专的主题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很难参与,太过浅显、简单的问题不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研讨主题必须在考虑学生研究能力的基础上,科学设计,问题难度要适中。具体来讲,联系宏观经济学的课程特色及要求,在讲到国内生产总值部分时,教师可以把研讨主题设定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GDP的变动情况、变动原因及影响因素”;讲授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时,可确定主题为“中国与美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政策比较分析”;针对增长理论,可确定讨论主题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及与主要发达国家的比较分析”等。这些研讨主题的确定,既依托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既激发学生兴趣,又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研究的空间。
(二)合理安排研讨小组
确定研讨小组是研讨式教学过程的准备阶段,教师在“导论”课上,先介绍宏观经济学的性质、内容、学习意义及能力要求,然后讲解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方法,特别是研讨式教学法的内涵、教学过程,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完成任务要求,使学生对研讨式教学法有一个基本认识。
每次研讨课前,由教师向学生提供研讨主题,让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和研究,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和兴趣确定选题。在学生初步选题确定后,根据自愿组合、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原则组成每组3-5名成员的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以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研讨式学习。
确立研讨小组后,学生自主查阅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由于学生对于查阅资料经验相对不足,因此教师需要告知学生查找资料的方法和要求,帮助学生制订研究计划。此阶段各小组可以通过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学术期刊文献检索网站检索文献,阅读经典原著,还可根据需要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等,学生通过材料阅读、归纳总结、形成基本观点,最后撰写研究报告和制作PPT讲演稿。
(三)组织课堂讨论
通过对某个经济热点问题的探讨、分析,获得对问题的正确认识,形成经济学思维方式,以此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宏观经济学研讨式教学法的最终目的。课堂讨论是这一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
在课堂研讨过程中,每个小组推举一人向全班同学介绍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陈述过程需要有观点、数据、材料支撑,形成一个完整的论证体系。在小组代表陈述完毕后,同小组同学可以对该问题进行补充。接下来是教师和其他同学的互动环节。师生可以对该问题进行提问,由小组代表回答,还可以进行辩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真正发挥主导作用,正确引导,使学生明确研讨主题,抓住争论的焦点。教师要把握课堂研讨时间,既要让学生参与讨论,又不能影响教学进度。最后是教师点评,从形式到内容,指出优点和不足,同时对学生疑惑的问题进行集中解答、补充说明。研讨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深入交流和互动,真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研讨的课后延伸
研讨阶段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终点。研讨课程结束后,教师和学生都应进行总结。教师的总结包括研讨主题的确定是否恰当,学生在搜集整理资料、研讨等各个阶段的表现,对研讨课堂的把握有没有改进的余地,等等。学生可以从在阅读、分析和研讨过程中学到的知识;课前准备、课中研讨等过程中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等进行总结。同时,经过研讨阶段,学生可以对研讨主题撰写研讨心得或直接撰写小论文,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包括论文的规范性要求、论证方法和研究方法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笔者从本院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堂中的推行来看,总体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增强。这种问题驱动型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由于研讨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从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到观点的提炼,再到具体解决问题方法的确定,从报告论文的撰写到主要观点结论的陈述都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并在此过程中,极大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从笔者对参与宏观经济学研讨型课堂的学生口头调查及专门针对研讨式教学法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来看,超过90%的学生反映“研讨式教学法优于以往的讲授型教学方法”。第二,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意识。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科研能力有一定的要求。研讨式教学法要求学生最后撰写报告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科研方法、科研论文撰写的规范要求,无形中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在课堂上,每年会有部分同学撰写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科研小论文。
研讨式教学法在理论上具有宏观经济学课堂中实践的诸多优势,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还有亟待完善的地方。第一,加强教师课前准备,强化对学生的指点和辅导。实际上,在研讨型课堂中,对教师的学术能力、组织能力及课堂管理能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学生在文献收集和对主题的把握方面由于经验不足,难免出现偏差,教师需要及时辅导。第二,优化研讨教学流程。在研讨过程中需要教师把握每个阶段的时间,包括学生陈述的时间,学生提问的时间,课堂讨论时间,以及最后教师点评的时间。并且从课前准备、课中讨论到课后评价都需要教师合理安排时间,并监督各个小组的完成进度情况,否则,很难实现预期目标。第三,考核评价体系亟待优化。学生在研讨式课堂中的表现,具体包括在研讨小组中承担的角色、完成的任务、课堂研讨中的参与积极性等应该纳入最终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四、结语
研讨式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本文通过教学实践,初步探讨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优势、具体实施过程及亟待完善的地方,希望在后续研究中继续不断补充和完善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叶洪涛.研讨式教学在《中级宏观经济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12).[2]邓立治,郭颖.“研讨课”教学方法在经济学课堂中的运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3]曼昆.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韩芳.浅析研讨式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0(1).[5]彭婷.大学本科课堂研讨式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基金项目:
①吉首大学2014教改项目《研讨式教学法在统计学类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索》
②吉首大学《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项目(2014JSUKG24)
第二篇:参与式教学法在经济学基础理论课程中的运用与效果分析
参与式教学法在经济学基础理论课程中的运用与效果分析
摘 要:本项目基于独立学院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经济学基础专业课进行教学改革,设计参与式教学的品牌活动“财经新闻分享会”和评价机制,并对在经贸类专业的学生中进行广泛的试点教学的各个班级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实践证明该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改善学生被动听课状态,切实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经济学基础理论课;参与式教学法;财经新闻分享会;教学活动设计;效果分析
一、引言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是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经济与贸易系为例,其主要的培养目标是“着力培养具有较强的理论分析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及业务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鉴于此,经济与贸易系下五个专业的公共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创新教学方法,重点突出“实践性,应用型”对人才培养的意义就显得更加重要。
本课题主要针对经济类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包括经济学原理,中级宏、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学以及国际金融学等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结合独立学院的学生数学基础一般较差,理论学习的自发动力不足等现状,试图改变传统以教师讲授理论和数学推导等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枯燥的现状,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经贸系为试点,通过运用参与式教学法――“财经新闻分享会”品牌活动,对独立学院的经贸类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在创新教学方法上进行探索与实践。
二、参与式教学活动的改革目标
通过设计“财经新闻分享会”品牌活动,提高学生对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树立“理论≠枯燥”的课程观念,实现新华学院经济与贸易系“枯燥经济理论课程”的升级转型,打造受学生欢迎的“乐学,乐思,乐参与,乐展示”的专业基础理论课课程品牌。
三、参与式教学活动的设计
(一)教学活动的内容设计
假设:一个班级共80名学生。以8个学生为一组,共10组,从第六周每周安排一个小组同学开展一次“财经新闻分享会”教学活动,每个小组15分钟左右展示成果,5分钟点评和讨论。
活动设计两部分内容:一是近一周主要财经新闻分享;二是新闻聚焦。新闻聚焦部分要求学生紧跟课程进度,结合指导老师给定的参考话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学生也可根据自己兴趣选择经济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但需征得教师许可情况下方可开展。
整个“财经新闻分享会”教学活动将通过“乐学,乐思,乐参与,乐展示”四个模块来调动学生对理论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表1 “财经新闻分享会”创新教学活动设计
(二)教学活动的评价体系设计
1.平时成绩占比。该参与活动纳入平时成绩评价的一部分,占整个平时成绩50%。
2.活动成绩构成。活动评价由其他小组评分(占40%)与教师评分(60%)组成。
3.评价标准包括。
(1)内容评价(50%):是否分享了一周的财经新闻,其他同学是否能够获得新的资讯,是否在新闻聚焦中运用所学经济理论进行分析。
(2)展示形式评价(20%):现场展示活动是否有吸引力,比较活泼,形式多样,还是比较呆板,形式单一,PPT的效果,电子书效果,视频效果,音频效果评价分析。
(3)展示效果评价(20%):通过活动展示,是否达到了传递信息的目的,其他学生是否从中有所获益,收获新的知识。
(4)团队综合评价(10%):全部成员是否都积极参与主持人是否着重得体,对内容是否熟悉,现场气氛和效果。
4.教学活动的风险规避。被激励出学习热情的同学参与“财经新闻分享会”的责任心和学习兴趣都很高,认真准备每一个环节。但是一个班级里总有个别的学生的学习热情较低,在“乐思考”与“乐参与”环节搭便车,不积极参与准备和讨论,导致整个小组“乐展示”环节效果大打折扣,为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在活动评价体系中教师可将采取以下两种措施:
(1)每个小组展示提交的材料都必须清晰显示每个成员的主要分工情况,并在展示的过程中显示出来,组长对真实性负责,若发现该小组学生不参与该小组活动的学生,该学生的此部分平时分将为0分。
(2)旁听的每一位学生需对该小组当天展示效果进行评分。学生评分达到两种效果:一是学生认真旁观,客观公正的评分;二是促使参与展示的组员能认真准备,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5.活动激励机制
①针对主要角色在课程结束时设置单独奖项,例如“最佳团队奖”“最佳主持人”,“最佳记者”等称号,纳入期末考评;
②学生对该教学活动提出合理建议并被采纳,设置合理建议奖项,从项目经费中颁发奖品奖励,纳入期末考评;
③活动现场进行录像,课程结束后制成光碟,派发给项目参与人和学生。
④其他配套措施:邀请课题组及相关经贸系经济学基础理论课程老师到现场担任嘉宾,点评并提出改进的意见。
四、参与式教学法的实施
本项目的教学活动历时2年以上,主要在经贸系的11级国贸中级微观经济学,11级税务的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课程,12级经济学(应用金融方向)和13国贸的中级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部分)进行了该教学法的实施。
在2011级和2012级的三个专业的五个班级的实施过程中,各个小组同学主要按照该教学活动的设计,通过课外资料的搜集、分析,制作成PPT,结合多种形式进行课堂的展示,如访谈的形式,现场模拟表演,播放新闻视频等,结合经济学的热点进行探讨,如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当年的国际经济事件、国内重大经济事件对微观经济体的影响,进行分析。
到了2013级的国贸专业,该课程的展示形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学们通过观看师兄师姐们的展示,激发了自己的创造热情,运用更多的多媒体技术,通过课外的经济热点新闻的实地考察和采访,如2014年东莞酒店业遭遇扫黄,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东莞校区周边商圈,南铺北店等热点,从身边就地取材,关注微观经济,也有从国内外热点新闻取材,进行场景模拟和再现,录制视频,并进行后期制作,压缩成为大约20分钟左右的视频,加入了同学们自己关注的视点和形象的生动的表现形式,引爆课堂笑声一片,有的小组的视频效果,甚至达到了制作影视大片的水平,轰动全场。
五、参与式教学法的实施效果分析
本项目实施以来,相关经济学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是显著的,特别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显著
通过实施本项目的“财经新闻分享会”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热情明显提高。在课堂上,学生关于理论学习不会再觉得那么枯燥,到课率明显提到,比如11级税务和11国贸,基本上每堂课除了个别同学请假,基本都是全勤。
(二)培养学生关注经济生活的热点习惯
学习兴趣的提高,也激发了他们更多的关注经济热点话题,从学生的展示作品的话题可以看到,比如2014年的黄金过山车的行情,就有小组的同学模拟情景剧,中国大妈轻生闹剧,都是黄金惹的祸;2014年东莞扫黄行动,对东莞酒店业的影响,就有学生到现场进行采访,并模仿保安、老板等角色,进行分析;央行的降息对楼市、对储户等的影响,也有小组的学生到银行采访客户经理等。学生看到的就不再是单纯的新闻,而是由新闻走进生活,体会经济对生活的影响,并寻求解决之策。
(三)激励学生小组的创新与竞争意识
本项目在实施期间,教师通过播放往届师长的优秀作品的范本,激励师弟师妹要有超越的精神,给他们第一波热情的激励;当年该班级的学生,随着一组组展示的亮点不断通过教师的点评和肯定,激发了后面小组的竞争意识,于是出现的结果是一组比一组更给力,在内容的组织上,模拟情景表演上,编排和技术手段的运用上,都不断创新。
以13国贸在《中级微观经济学》的财经新闻分享会的表现为例,A班10个小组,第一个小组以情景剧的形式展现了十一黄金周期间高速路经济学,通过学生现场的模拟表演及假日经济的分析,运用供给需求原理,分析了高速路这样的公共资源在假期是否适合免费开放,获得现场的好评。第二小组的同学就在下一周马上创新了表现方式,以前方记者采访周边商圈的小企业主的形式,通过前期的实地调查和采访,制作视频的形式,在课堂现场播放他们的课外调查成果,幽默有趣,获得阵阵掌声;第三小组于是寻求更新的突破,特别是在内容和现代媒体技术的运用上,拍摄短视频,情景剧,幽默诙谐,传递的不仅仅是新闻信息,更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出来;到后期,有的小组直接在课外完成了主持人的主播拍摄,新闻内容的编排,以一个视频的形式20分钟在课堂播放,引发笑声不断。
同时,在期末所有小组完成了课堂展示活动后,我们举行了评比和颁奖活动,评出最佳团队奖,个人优秀奖多个项目,也激励了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更有了比拼的劲头。
(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并挖掘个人闪光点
本项目的教学活动实施以来,经常会出现小组的同学,班上的同学不时在我面前感叹,“原来我们班卧虎藏龙啊!”“同学们的潜力的无穷的,不挖掘真还不知道!”比如,13国贸A班第六组某同学的视频后期制作技术是炉火纯青,甚至把某大片的震撼效果带到了课堂,带到了新华;13国贸B班的女子组合,斧头帮的舞蹈也是震撼全场;还有小记者到现场采访各专业老师、学院领导的专业素养;周小川在新闻发布会的讲话,国贸同学后期配音演员的神配音、神模仿,引发全场爆笑,最佳主持人,最佳励志宣传片的花絮和拍摄等,都引起了课堂轰动。同学们不仅收获了知识,这些有贡献的,敢表现的同学也收获了别人的认同,自我价值的展现,相信对他们的自信提升一定有很大的帮助。
(五)项目存在的不足分析
本项目实施以来,在教学效果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依然存在的不足。
第一,“搭便车”现象依然存在,质量监控依然有漏洞。个别同学还是会缺乏参与的热情,但是总体的“搭便车”率控制在5%以内,本项目认为也属于正常范围。
第二,本项目在不同的专业和年级进行教学活动的实施效果不同。在2011级国贸、2011级税务和2013级国贸实施的效果最佳,而在2012级经济学(应用金融方向)实施的效果较为一般。主要原因在于2012级经济学(应用金融方向)学生在开设国际金融学课程时,由于先行课程《货币银行学》未学,专业知识板块有所欠缺,运用理论分析的能力较弱,且分析的层次较浅;且小组人数较少(4-5人),这使得“乐参与”环节的质量打了折扣,从而在“乐展示”环节上无法高质量的提交他们的课外学习成果。
六、总结
通过本项目活动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经济学基础理论课教师“一言堂”的现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走向课外,关注经济生活,最后又回归课堂,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关注经济热点,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互助精神,增强自信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所谓“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本项目通过参与式教学法的品牌活动“财经新闻分享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改善学生被动听课状态,切实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肖向东.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探讨[J].企业家天地,2013,(12).[2] 王鹏飞.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S1).[3] 易杏花,刘云忠.让“沉闷”的经济学生动起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
第三篇:历史课程研讨式五步教学法
历史课程研讨式五步教学法
日期:2009-01-14 作者:郭汉民 来源:中国大学教学
【摘要】大学历史课程的教学长期以来被学生称为“死学”,内容的枯燥乏味固然是一个方面,教师讲,学生记,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更是重要的原因。如何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的兴趣,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让“死学”活起来,是高校历史教学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从1997年开始,笔者先后在湖南师范大学和湘潭大学本科高年级选修课和研究生基础课教学中进行激活历史教学的探索,变讲授式为研讨式,将指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将研究结果加以交流置于中心地位,并贯穿教学的始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研讨学术的热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多种能力与综合素质,在长达八年的教学实践中,一直受到历届学生的热烈欢迎。本文拟就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其经验作简要分析,以就教于大学教育界同仁。
【关键词】教育
大学历史课程的教学长期以来被学生称为“死学”,内容的枯燥乏味固然是一个方面,教师讲,学生记,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更是重要的原因。如何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的兴趣,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让“死学”活起来,是高校历史教学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从1997年开始,笔者先后在湖南师范大学和湘潭大学本科高年级选修课和研究生基础课教学中进行激活历史教学的探索,变讲授式为研讨式,将指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将研究结果加以交流置于中心地位,并贯穿教学的始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研讨学术的热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多种能力与综合素质,在长达八年的教学实践中,一直受到历届学生的热烈欢迎。本文拟就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其经验作简要分析,以就教于大学教育界同仁。
一、研讨式教学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研讨式教学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填鸭式教学的新的教学模式,有着自己一套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教学活动程序。多年来,我在讲授“中国近代思想史”和“近代湘籍名人研究”选修课程时,一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重方法传授,重能力培养,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指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研究,然后通过讨论与交流,完成教学任务。整个教学活动的结构框架与活动程序分为如下五个步骤:
第一步,指导选题。教师简明扼要地讲清全课程的基本线索、主要观点,然后提出一系列代表人物,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个作为自己的研讨课题,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写出一篇分析研究该课题的论文,然后逐个上台报告自己的研究心得。这些历史人物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或者知之甚少,而要走上讲台作学术报告更是前所未有,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告诉他们如何着手研究这些问题,如何去查找论文资料索引,如何运用收集来的资料对相关课题进行分析,了解其研究的前沿情况,并选取有价值的论文题目,重在教授研究问题的方法,“授之以渔”并讲清学术规范与具体要求。
第二步,独立探索。这是学生充分发挥自己作用,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过程。他们按照教师所传授的方法,围绕自己选择的研究课题,去图书馆、资料室,检索各种工具书,例如上海图书馆编的全国中文报刊索引、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心的论文索引、中国史学会编的《中国历史学年鉴》中的论文索引和《近代史研究》每年第5期后附录的论文索引,编制×××研究资料和论文索引,进而利用该索引查找资料、阅读文献和有关论著,了解学术界对该课题的研究概况,然后经过独立思考,选定论文题目,并撰写成文。第三步,小组交流。在个人独立探索,各自完成论文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讲课评课形式分组进行交流。每个学生都必须走上讲台,报告自己的研究情况与结果,主要是说明选题缘由、结构安排、主要观点、创新之处等,报告时要求尽量脱稿。
第四步,大班讲评。小组交流之后,由各组推选出优秀者,到大班进行讲评。全班学生必须参加,认真听讲并参加讨论,表扬、批评、质疑、问难,报告人还要进行答辩。教师现场点评,予以总结。
第五步,总结提高。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写一篇文章“评学议教”,对研讨式教学改革的利弊得失进行评论,题目自定,篇幅不限,实话实说,评头品足,旨在听取学生意见,改进教学,同时让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有助于认识和完善自我,有助于提高对事物的评价能力,也有助于树立改革的观念,这对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会有所启示。
上述五个步骤相互联系,环环相扣,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必要准备,后一步是前一步的自然延伸,而每一个步骤又各有其功能。第一步是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始,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师的讲授旨在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整体,把握课程的脉络,以此为基础,提出问题,落实任务,授之以渔,从而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激发起来,为第二步乃至整个教学过程做好思想上、精神上和方法上的准备。第二步是学生个人带着研究任务有目的地进行自学,是他们吸取专门知识、培养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主要阶段,完成论文或撰写讲稿则为下一步的讨论和交流作了学术上的准备。第三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启发,切磋学问,培养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团队精神和学习合作共事的重要阶段。第四步是第三步的自然延伸。第五步则是通过总结和回顾,把个人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大学教育如何更有成效的理性高度。由于研讨式教学的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分为前后衔接的五步步骤,所以又称为“研讨式五步教学法”或“五步研讨式教学。”
二、研讨式教学的客观效果与主要经验 在探索研讨式教学新模式的初期,笔者就给自己提出了检验教改成效的三条标准:一是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被广泛调动起来了;二是看学生的实际能力是否真正提高了或者有较大的提高;三是看绝大多数学生是否真正支持和拥护这种改革。(郭汉民:《探索研讨式教学的若干思考》,《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2期)为了检验教学质量并不断完善这种教学模式,每期课程结束,都由学生根据个人切身体验自主撰写评学议教文章,并在进行过研讨式教改的本科生中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问卷调查资料由学生加以统计,百分比计算到小数点后两位。统计资料显示,研讨式教学改革及其构建的教学模式成效显著,深受包括研究生在内的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在各种教学方法中,研讨式受欢迎的程度最高,从65%到92%不等,认为通过研讨式教学,自己的科研能力获致提高的达到半数左右,低则37.5%,高的达70%,而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教学能力的都在60%以上,高的可达90%左右。正因为学生从中“获益匪浅”,所以65%以上的学生都呼吁大力推广这种教学方法。
我所开的“近代湘籍名人研究”是本科大三的选修课,“中国近代思想史”则是设在中国近现代史学位点上的基础课程,大家在评学议教中都异口同声地支持研讨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的主要特色是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起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科研的地位,在课程教学中安排科研任务,以科研促教学,这也是研讨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主要原因。
在目前的大学教育中,人们是非常强调教学与科研结合的。学校一般都要求教师提高科研水平,潜心学问,多出成果。不少教师也能以自己的科研成果丰富或更新教学内容,这种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教学与科研仍是两张皮。在大部分教学时间内,他们只是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现成的知识,谈不上什么科研;他们搞科研、写论文,又往往与课程教学风马牛不相及。由于在课程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科研训练,一些学生并不知道写作论文从何入手。出于必须有论文的压力,有的人便随便找一两篇文章加以改头换面,甚至照抄了事,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学风不纯问题。所以,如何在教学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深化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模式。研讨式教学根本改变了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授知识的讲授式,而代之以教师指导学生在一定专业知识领域内进行探索和交流的研讨式,正如学界评论所说:“在教学目标上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在教学形式上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在师生关系上变„主——客改造关系‟为„主——主合作关系‟”。(陈钧:《一个可资借鉴的成功教学模式》,《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6期)也就是说,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探索者,他们在了解了课程脉络之后,带着自己选择的课题,按照教师传授的方法,独立地进行研究,检索文献,查阅资料,分析综合,反复推敲,形成看法,写成论文,通过讨论交流,质疑问难,再修改充实,并将征引资料注明出处。最后还要撰写文章,评学议教。一切都必须去做,去实践;一切都必须开动脑筋,独立思考;一切都必须严肃认真,来不得半点马虎。这是一门课程所经历的完整的教学过程,其间指导学生探索和讨论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这个过程对于教师来说,是结合专业课教学按照做学问的路径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研训练,对于学生而言,则是结合专业课程的学习初步接受科研训练的过程。这个过程的一面是教学,另一面是科研;总体上是教学过程,中心任务则是科研训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结合,密不可分。其实质,是给大学生们提供一个培养能力、发展自我的平台和机会,从而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以高涨的热情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其结果必然是逐步培养起包括文献资料检索与处理能力、思考分析能力、写作与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等等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明显的提升
第四篇:宏观经济学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 宏观经济学课程论文
年级专业:09国金1 班
学号:0960403038
姓名:吴彬彬
指导老师:刘飞翔副教授
2010年06月 20日
石狮服装对石狮经济发展的分析
摘要:服装市场是石狮发展的生命线,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我们的市场。石狮市的经济在短短十几年内取得如此大的进步,关键在于服装产业群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关键词:石狮服装,石狮经济,服装城,发展问题
正文:提起福建石狮,人们就会想到服装。这里是我国“闽派”服装的发源地和主要集散地之一,聚集着1万多家纺织服装企业,年产值达600多亿元,休闲服装销量占到了全国的四分之一。这使得石狮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县级地区之一。综合经济实力持续保持福建省第2名。从1993年起连年跻身全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列,2002年位列“全国100个最发达县(市)”第16位。石狮的发展令人惊诧,每一步的发展几乎都与服装有关。
石狮人从石狮实际出发,敢于拼搏,大胆试验,抢抓机遇,发展自己,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石狮试验、石狮速度、石狮效益,将昔日的农村集镇建设成为初具规模的贸工港口城市。这主要是由服装产业带动了一切发展,从而让石狮的经济发展取得突飞猛进的大跃进。
在竞争中发展,在发展中竞争,就必须运用好试验区品牌,不断开拓创新。在我国改革开放整体推进,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石狮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地位并没有改变,试验区的历史责任依然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振奋精神,大胆试验,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继续推进综合改革,扩大对外开放,重塑综合改革试验区品牌,在激烈的竞争中闯出新的路子,赢得竞争发展的主动权,开创石狮发展前进的新局面。石狮市的经济在短短十几年内取得如此大的进步,关键在于服装产业群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石狮服装产业具有明显的集群性特征
石狮发展的初期,在市场的带动下,服装业得到迅速发展。随着服装业的发展,关联产业也得到相应的发展。这些产业相互带动,形成了产业集群现象。目前,石狮已形成了一条以服装加工为核心,涵盖纺织、漂染、辅料生产、市场营销等各个领域的产业链。
2.服装及其原材料市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并正在升级
与服装业的发展相应,石狮的商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有街无处不经商”的城市。市场的发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服装市场,该服装城将是亚洲最大的,集产品展示、品牌孵化、商品交易和信息发布为一体的服装专业市场之一。
2.2面料市场,服装原料交易市场比较发达,闻名全国的鸳鸯池布料市场、新兴的亚太纺织面料市场和南洋街布料商业街汇聚了来自东南亚及全国各地1000多家布料供应商。
2.3辅料市场。辅料专业市场除供应以石狮为中心的服装加工产业带所需,也辐射到外地。
3.建立了服装城,使经济发展更加方便
石狮服装城拥有八大优势,这是其他服装批发市场无法比的。
1、优越的区位条件。
2、发达的产业基础。
3、成熟的商业网络。
4、有效的组织保障。
5、优惠的政策措施。
6、标志性商业建筑。
7、完备的配套。
8、服务巨大的升值潜力。
这些优势使得石狮对于服装城的发展更加快捷,从而也带动了石狮的经济发展。石狮服装城不仅仅是一个服装交易市场,他还具有其他功能并且扮演了多种角色。他不仅是商户和物流的协调人,是销售商与采购商的中介人,他也是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传递信息的纽带。石狮服装城最具特色之处在于创造了一条有别于传统服装批发市场的价值链体系。石狮服装城以产业基础、交易市场、物流市场、展览中心、信息中心为核心,整合入场经营的上下游资源,不断提升市场影响力,从而不断聚集更多的上下游厂商和商品,使市场辐射面更为庞大。如今石狮服装城及其周边各专业市场辐射全国各大二级批发市场。
四、石狮产业群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石狮服装产业群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主要的原因在于较早地利用市场机制、在国内取得了先行优势、劳动力成本较低、资金相对宽裕、信息比较灵通。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石狮服装产业所具有的传统竞争优势已经逐渐丧失。
五、竞争使得石狮的发展更进一步前进。
随着石狮服装业的发展,经侦也越来越激烈。为了在竞争中获胜,部分企业开始注重竞争力的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又带动了整个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当时,竞争力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服装设计。石狮成立了“石
狮服装之恋研究学会”,专门研究设计具有侨乡特色的适销对路新产品。2,引进先进的设备,提高生产能力。当时,我国服装企业的设备还比较落后,但石狮企业直接从国外引进设备。虽然与国外相比,差距还非常大,但是与国内其他地方的企业相比,则先进多了。3,强化质量管理。部分规模化生产的企业开始从计划、选料、做工、检查每道工序进行标准化管理,并形成了严格的规章制度,这使得这些企业的产品质量大大提高。
六、政府的大力作为,带动各界人士的努力
石狮实行的是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化运作的项目运作形式。在目前我国市场开发中,大部分能做大做强的都以政府为主导。由政府主导,实行行政强力推动,在税费、车长、物流、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通过产业支撑,抓住机遇,加大广告宣传造势等,使市场知名度迅速提高,这样就能够使市场从培育到成熟的时间大大缩短,并将在同类市场中拥有更强竞争力和生命力。只有这样,才能吸收社会精英,促进市场融合,达到市场创新,创造多方共赢,使经济总体得到了发展。
七、商贸兴市,增强石狮经济发展的活力
人气旺、商气更旺,是石狮发展的希望。要大力加强特色市场建设,继续开拓国内外市场,营造浓厚商贸氛围,把石狮建设成为购物的“天堂”。建市场,开商行,抢商机。市场是石狮发展的生命线,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我们的市场。加快建设各类专业特色市场,进一步凝聚人气,创造商机。坚持“政府主导、股份运作、分期建设、突出特色”的原则,集中力量抓紧动工建设中国石狮服装批发城。
走出去,拓市场,占份额。要动员全市力量,突出专业化、国际化和对台特色,充实内涵,提高档次,扩大影响。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各种适销对路的展销、展示活动,加大中西部地区市场开拓力度。引导企业建立自己的营销队伍,发展特许加盟、代理经营、连锁经营,形成“有城必有石狮店,有店必有石狮货”的局面。大力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力争纺织服装、体育用品等主要支柱产业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尽快出台开拓国际市场、扶持外贸出口的若干意见,积极协助生产性企业申报自营出口经营权,培育一批出口龙头企业,提高直接出口份额。继续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巩固东南亚市场,拓展欧美、俄罗斯、中亚、中
东、非洲等市场,鼓励企业建立海外营销网络。
提层次,拓领域,畅流通。要更新营销观念,创新营销方式,积极推广电子商务、虚拟经营,大力引进外资商业,吸收国外先进管理经验,提升我市商业经营与管理的层次。适时发展拍卖、典当、租赁业,拓展商贸新领域。大力培育发展金融、保险、人才、技术、信息、中介等要素市场。大力发展海陆运输,发展现代物流配送,开辟物资流、客商流、信息流、资金流通道,促进石狮商贸业的进一步繁荣。
总结:石狮传统产业,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是脏乱嘈杂、四处尘土飞扬的沿海集镇的石狮就以服装款式新颖、种类齐全而成为全国有名的服装市场。当时,全是石板路和尘土路,只有区区几平方公里的“城区”,竟然有十八条商品街,八千个商铺,许多商铺都是用木板和竹子临时搭盖成的。每天前来购买服装、小商品或慕名前来的国内外客商超过五万人。当时竟有“没到石狮不算到福建”的说法。福建石狮市是内地服装及纺织面料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目前已形成从面料到成衣上下游配套产品齐全的生产格局,年产服装7000多万件(套),产值约50亿元。石狮在八十年代中期已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服装批零中心,在高峰时期日进出石狮的商贩达3万人以上。近年石狮在服装批发方面的集散和辐射能力似乎有所减弱,但在面料批发方面仍相当活跃。
服装业一直是石狮市的传统主导产业,多年来,这一产业的产值超过石狮全市总量的半壁江山。石狮服装批发市场是全国主要的服装批发市场中心之一,与晋江有大量的全国知名服装品牌企业不同,石狮服装批发市场作为石狮经济的支柱产业,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独立完整、配套齐全的产业体系和石狮服装批发价的价格体系。石狮的服装业让石狮的经济得以发展,让它在世界站有一席之地。
第五篇:宏观经济学课程简介
《宏观经济学》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 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 开课单位:管理学院 课程性质:必修 总 学 时:48 学时 学 分: 3分
适用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 教学目的: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规律, 宏观经济学通过对国民经济总量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宏观经济变化规律以及政府的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通过经济总量的分析以期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宏观经济学包括理论分析和政策研究两部分。理论分析就是研究各经济总量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政策研究则是要研究宏观经济政策的内容、适用条件及作用特点。理论分析是政策研究的基础与前提,政策研究则是理论分析成果的具体运用。宏观经济学一般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均衡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政策理论等。
课程内容简介: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方法。基于总量分析,宏观经济学采用了其它分析方法,比如,静态分析方法、比较静态分析方法以及动态分析方法;均衡分析方法和边际分析方法;流量分析方法和存量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短期分析方法和长期分析方法。近年来,在宏观经济学领域出现了一种寻求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的趋势,推崇的方法是将宏观分析建立在微观个体的基础上,来研究宏观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动。
宏观经济学是财经类和管理类专业必开的专业基础课。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同属于理论经济学范畴。在财经类和管理类学科占有重要地位。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内容是不断演变,材料不断更新,对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种矛盾的认识和规律的探索也在不断深入。学科的发展要求我们教学内容、体系也要随之发展更新,以体现其时代性和发展性。教学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以导读与释疑为主;、在教学过程中以课堂内外的讨论为辅; 3、倡导阅读和思考; 4、注意课后的作业练习。
考核形式:平时(30%)+期中(20%)+期末(30%)先修课程:经济数学、微观经济学
教 材:《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高鸿业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目:
1、《现代西方经济学》,陈友龙,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财政学》,陈共,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3、《公共经济学》,张馨、杨志勇,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