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样例5)

时间:2019-05-12 16:30: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第一篇: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前段时间三年级上到“分米的认识”的时候,对这节课感触很深。“分米的认识”是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米、厘米、毫米后的又一个长度单位,分米的认识也是通过实际测量、动手操作引出,向学生渗透分米也是从实践中产生的,直观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通过练习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练习中,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发展,在练习中比较,在比较中练习,强化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与应用。结合本班的教学实际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教学设计,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厘米的表象,进而发展空间感。通过测量身边物体的实践活动,学生对1分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并且通过手势帮助学生形成1分米的表象,接着通过看一看、数一数,使学生的直观的认识到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案例描述】

一、复习导入

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生:米,厘米,毫米。

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课件出示)

一本练习册厚约5(毫米)

一根跳绳长约2(米)

一块橡皮的长约3(厘米)

一张课桌面的长约6()

质疑:一张课桌面的长约6(),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6米太长,6厘米太短了。

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师: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生:米和厘米之间是分米。

讲述:是的,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请小朋友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

师: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米=10厘米。(板书)

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生:铅笔,粉笔…

3、认识几分米。

师: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用手中的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质疑: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1米=10分米。(板书)

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四种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关系吗?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5、实践活动。

(1)同桌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准确。

(2)指名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

2分米=()厘米

250厘米=()分米

50分米=()米

100厘米=()米

3、填上合适的单位.课桌的高度约6()

黑板的长约4()

榜样专栏的长约12()

小明的身高是140()

4、完成“练习五”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也做个小小测量员,任选几样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测量一下。【分析】

课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米和毫米,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过渡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他们的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刚刚起步,如何才能上好这节课,如何体现“新观念,牢基础,活思维”,我觉得我对教材的把握与处理,对课堂的设计都还有一定距离,通过这节课我有以下感触:

1、有一定开放度的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要有一定的开放度,本节课我用到的方法是“点拔-探究”法。“点拔-探究”法最早由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他认为思维的作用就是“将经验到的模糊、疑难、矛盾和某种纷乱的情境,转化为清晰、连贯、确定和和谐的情境”,在本节课中我通过学生主动探究、教师适时点拔引导、客观评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学到新知识,使学生从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达到主动获取知识的目的。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遵循儿童学习规律的同事,创造性的处理教材。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本节课在动手操作中,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厘米的表象,进而发展空间感。通过测量身边物体的实践活动,学生对1分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并且通过手势帮助学生形成1分米的表象,接着通过看一看、数一数,使学生的直观的认识到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小组合作时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探讨、质疑、创造,并逐步的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较好的体现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我们要相信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思维空间,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送性、创造性。

3、将生活融入数学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在复习导师的时候,都是身边常见的事物,这样学生能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事又是新奇的、有挑战性的。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合教材,重组知识。在布置作业情节,我把数学问题又回归于现实生活,使学生在时间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切实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4、作业中出现的问题(1)

课桌的长度应该是7分米,结果学生写了厘米,主要是没有真正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2)

房子的高度,边的图片,他是用尺子在图上量出的长度(实际长度1厘米),右边的图片,没有具体考虑到3分米到底是有多长,也是没有建立起1分米的长度概念。(3)

这道题目很明显,就是这节课的重点,1分米=10厘米,板书上我用红色笔标记过的,可是学生在做这道题的时候总有这样的矛盾,等号左边的一般都要比等号右边的少一个零,于是就有了左边这张图片,而右边的这个图片,我也是捉摸不透。(4)

这道题目也是,学生心理只有1米=100厘米,不会去想分米和毫米有什么关系,题目拿来想也不想,进率就是10,上面这两位同学都是这样的错误。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就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造性地设计,有效促进学生的生活时间或探究活动,让学习主体的认知结构、自主探究、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等方面持续地、动态地生成于开放合作,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第二篇:数学教学反思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案例分析

【案例一】“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版教材七年级(下)第七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第二节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第一课时)

1.根据新课程概念:“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了这一理念,注意通过折纸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在操作中进行自主探索和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从而使学生能很好地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获得用折纸这样的操作发现法探究图形性质的活动经验。2.在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处理上,既注意了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它是满足所有七年级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又注意了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本节课突出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即对原有例题作了补充(如例2),又增加了反馈练习活动,让学生在议练活动中学会运用角平平分线性质解决问题,同时还进行了思维拓展,这样充分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本理念。

3.本节课在教法上采用了“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这是基于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实践背景,适用于让学生动手操

作探究,因此本节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注意突出学生活动,设置了四个活动:①动手活动:通过动手度量、折纸等活动,探索角平分线的性质;②表述活动: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合语言表述角平分线性质,并互动说理证明;③应用活动:角平分线的性质的认识及应用;④拓展活动:结合本节课的知识,对线段的轴对称性进行探索。4.教材中只给出了角平分线性质的文字语言叙述,并没有给出符号语言的表述,由于我校的学生在第二章、第五章学习时,已经接触了符号语言的叙述,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说理。因此在这里,教师引导学生将文字语言结合图形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并且对性质进行了说理,同时在对性质说理以及例1的解答中,教师都给出了规范的证明过程,这样既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又为后面学习证明

(一)、(二)、(三)打下基础。5.评价方式

根据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教学中教师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否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说理,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并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和鼓励。

【案例二】“等腰三角形”教学反思

(华东师大版教材七年级(下)第十章第三节“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

成功之处:

我用一句话来说明本节课中我的成功之处,那就是:“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节课我围绕“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教学价值观,紧扣“方法”二字进行突破;使学生从知识技能到思想方法上都得到培养;让学生在带着问题自读教材中学会阅读;在小组活动中学会知识的探索和归纳;在一题多解中训练发散思维,从而使能力目标得以达成,也使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为了真正让学习知识落到实处,我又在每得出一个知识点后及时给出专项练习题强化训练;再分别以a、b、c三个水平层次进行分层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使知识目标顺利达成,也使学生真正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足之处: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有两个地方需要改进,第一个地方是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的教学,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上课时我发现基础较差的同学不太容易理解,反思之后我觉得:如果老师先把第一个性质的符号语言转化示范出来,再以填空的形式由学生尝试完

成后两个性质的转化可能效果会更好,教学难点更容易突破。

第二个地方是小组合作环节,让学生通过分组活动折纸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主要还是优等生控制着整个局面,成绩较差的学生就只是看和做助手的份。如果我改成每个小组都定成绩较差的那个学生为发言人,使他们有表现的机会,然后成绩较好的一名学生为补充发言人,及时补充和完善小组得到的结论,可能更能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地在反思中消除遗憾,才能不断地改进、完善教学,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

仰望星空,它是那样的辽阔而深邃:教学教育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思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案例三】“平方差公式”教学反思

(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15.2.1平方差公式)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在于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始终注意:

(1)以问题为活动的核心。在组织活动前,结合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2)探究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公式的结构特征,达到运用自如的效果。

(3)促进学生发展是活动的目的。让学生在参与平方差公式的探究推导、归纳证明、验证应用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代数推理能力、表达能力、数学思想方法等得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这节课我认为今后的教学还需要备好教材,设计好自己的教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把握好知识的发生过程,不是机械的记忆、简单的叠加,而要做到在理解基础上记忆,符合认知规律的重新构建,设计时注意要有阶梯,且要适度,提高自己的点拨技巧,为上好每一节课而不懈努力。

【案例四】“垂径定理”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反思案例

篇一:数学>教学反思案例

一、教育教学中的得:

(一)能制定正确教学目标:平时教学中,不仅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更注重初三(4)班多数学生的学习基础、水平来制定教学目标。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把平时的教学目标要求定在中等偏下水平,重点内容适当提高,使较尖的学生能取得优秀成绩,对于基础太差的学生,对他们的复习目标只要求达到教学大纲的最基本的要求,强调熟记重要的概念、定理、公式等基础知识,并能掌握基础题的基本解法。通过努力,使全班学生的数学成绩均有所提高。

(二)寓复习于平时教学过程中: 为了完成初三两本书的教学任务,又要减轻学生在集中复习时间的负担,我把复习内容有计划地分散在平时学习中。从初三开始教学就有目的地回顾总结。复习了与初三知识相关联的初

一、初二年级的重要数学知识,结合教材,因势利导进行复习。如在讲特殊的三角函数值得计算时就出了一道这样的数学题,求|1-√3|+1-tan60°+(tan30°)°的值,这时就复习了绝对值、零次幂等基础知识。平时在课堂复习、提问、小测验中有目的的检查复习初

一、初二等知识点。这样做能使初

一、初二等已学过的重要知识反复在学生头脑中出现,可以减少遗忘率。

(三)编写切合学生实际的训练题: 目前我校初三学生每人手中均有《一课一练》、《堂堂练》、《试题宝典》、《复习点要》等学习资料,这些资料中如《一课一练》和《复习点要》基础知识偏少,较难的题目偏多,解题方法着重技巧性而不突出基本思路和方法,总的情况是要求偏高、偏深,脱离学生的实际,也不符合中考的学习要求。因此平时在备课中我注意重点备好学生的练习及复习训练题。布置作业做到了有布置就一定有批改,提高了学生的作业质量。自编习题要求中等偏下,多数题目是基本训练,重点题型反复训练,逐步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注重课堂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和矫正: 由于初三(4)学生之间思维的差异及基础知识掌握的差异特别大,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指导,最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复习学习达到不同水平。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要进一步追问,对学生做的选择题和填空题的答案要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练习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提高学生的内驱力,同时及时矫正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又使学生及时纠正错误,达到复习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工作的失:

(一)错误的估计了初三(4)班学生的学习情况,乐观的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及作业过程是正常化的,结果导致走了一段弯路。

(二)在初三>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赶教学进度,因此课堂教学中还是出现了讲的多、练的少的现象,结果导致课堂教学的巩固率仅为50%。

(三)没有很好的把握教育管理与初三数学教学的关系。平时在初三数学教学中花的时间较少,特别是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有时对存在问题讲道理多了,具体辅导工作少了。

(四)测验及模拟考试注重了对学生的得分情况分析,对学生知识缺漏情况少了统计及分析,少了针对性的评讲,更少了针对性的进行跟踪训练及检查。

(五)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很好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教学的容量总是很小,教学效果不大。

三、今后的教学思路:

(一)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融洽师生情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诚心实意的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

(三)健全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一方面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注重抓盲点,另一方面重视解题模式的总结,注意突破难点,这是数学学习的关键。

(四)切实做好提优补差工作。对后进生格外关心,注意辅导其学习方法,并针对其学习上的缺漏予以辅导纠正,做好测验及模拟考试中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知识缺漏情况的统计及分析,进行针对性的评讲,并进行针对性的跟踪训练和检查。

(五)继续贯彻学校领导的工作决策,不断注重教育教学的理论学习,使之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六)进一步发扬教学工作中的优点,改正过去工作的不足,虚心学习,不断提高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能力,扩大课堂教学容量。

篇二:数学教学反思案例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去了解世界。而对于数学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去挖掘数学,他不仅要能做、会理解,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去理解,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辨证的等方面去展。

1、从逻辑的角度看,函数概念主要包含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三要素,以及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性质和一些具体的特殊函数,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这些内容是函数教学的基础,但不是函数的全部。

2、从关系的角度来看,不仅函数的主要内容之间存在着种种实质性的联系,函数与其他中学数学内容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方程的根可以作为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

不等式的解就是函数的图象在轴上方的那一部分所对应的横坐标的集合;数列也就是定义在自然数集合上的函数;

同样的几何内容也与函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师在教学生是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二、对数学教学方法的几点启示

本人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工作将近30年的时间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如何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40分钟的学习效率,这对于刚接触高中新课改教学的我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要搞好高中数学新课改,首先要对新课标和新教材有整体的把握和认识,这样才能将知识系统化。

注意知识前后的联系,形成知识框架,其次要了解学生的现状和认知结构,了解学生此阶段的知识水平,以便因材施教,再次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实施高中新课程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不但要加强双基而且要提高智力,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特别是自学,尤其是在课堂上,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1、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目标,即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把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备课时要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要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教学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教学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适当地还可以插入与此类知识有关的笑话,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

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尤其是在选择例题时,例题最好是呈阶梯式展现,我在准备一堂课时,通常是将一节或一章的题目先做完,再针对本节的知识内容选择相关题目,往往每节课都涉及好几种题型。

3、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背景下,教师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显著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40分钟的内容在35分钟中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

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可能的话教学可以自编电脑课件,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电脑来演示。

4、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

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

在一堂课上,有时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5、学生,及时鼓励

高中新课程的宗旨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并处理好课堂的偶发事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

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6、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

在一堂课中,教师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手,动脑操作,刚毕业那会,每次上课,看到学生一道题目往往要思考很久才能探究出答案,我就有点心急,每次都忍不住在他们即将做出答案的时候将方法告诉他们。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学生的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学生往往会想出我意想不到的好方法来。

7、切实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众所周知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

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理解浮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不少学生说现在的试题量过大,他们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可见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8、渗透教学思想方法,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中学数学教材的条章节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恰当在讲解与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习效率,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备 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篇三: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总结

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总结

学号:20130510207 姓名:刘文汇 专业、班级:2013级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四班

见多而识广,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通过一学期的课堂教学案例分析课。我见到了更多的案例,从中得到了更为宽广的知识,也明白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在此,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关于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上面,以前的我最拿手的就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然后汇集各家所长。我自以为这样做的效果是非常不错的,因为我做到了“扬长避短”,殊不知这样做才是真正的害自己。首先,我截取的部分并不一定是好的,其次,所有的部分拼接起来是真的不能成为一个整体。我曾经听一位退休的名校名师说道“我准备这一节课用的是一辈子的时间”,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的多个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一定是需要精雕细琢,仔细打磨的,要有自己的思想你才能抓住教学主体的心。最后,不是你的教学设计你自然是没有办法将它所包含的东西以最佳的视角展现出来的,也就相当于你拱手把你的课堂给了不同的人。试问,你怎么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

二、关于教学程序的设计

对于一堂课来说,教学程序是最关键的部分,它相当于人的大脑,控制着全身的反应。例如,我代表我们小组在课堂上展示的课一样。我讲的内容是《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首先我

带领同学用身体展示出已学过的函数的图像(函数操),以此来引入本堂课的内容。在这里的设计意图是在课堂开始即最佳时间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大家的参与度。但是在真正的表现的时候,我并没有达到最佳效果,例如我应该提出如下问题:(1)同学们是怎么知道这些函数图像的呢?(2)大家是否能回忆起当时学习的时候是怎样做出对应的函数图像的呢?(3)能用以前学习过的做函数图像的方法做出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吗?以此顺理成章的引出课题。然后我就复习了一元二次函数的定义,并利用函数的作图步骤做出了函数图像。问题出现了,对于作图的步骤我该如何去展示?为什么我就用了这样的一个步骤?这是一个重要知识点,但是我认为我没有讲好,错过了课堂中的黄金时间。最后从函数图像来分析函数的性质,怎样才能合理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呢?总的来说,我的这一次课思路我认为是可取的,但是具体知识点的表现方式做得比较差,还有就是课堂的引入,想法值得肯定,只是怎样达到良好的效果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对于多媒体课件的掌握和运用

如今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可谓十分广泛。在经过这个程过后,特别是看了不同的同学上台展示过后,我越发的认为,多媒体的运用也是存在利弊的。同样以我在课堂上展示课为例,虽然动态的作图能引起学生的关注,但是并不能达到让学生亲自动手明白具体作图过程的教学目的。其次,在多媒体课件上所展示出来的事物其实是建立在有了一定数学经验的基础上的,对于学生

来说,跨度比较大,不易掌握。最后,就是课件与讲课进度的配合,这是如今的我所没有掌握的技能之一。我希望能多有机会进行练习。

虽然这门课程的学习时间只有短短的一个学期,但是在这轻松的课堂中我却收获颇丰。我特别感谢美丽的仲秀英老师,在她的每次讲课,每一次案例分析当中,我总能收获到不同的想法,让困惑许久的我顿时思路清晰。不过,我想这仅仅是个开始,我还不够优秀,还有许许多多的缺点需要改正,为了自己的梦想我一定不能停下努力的脚步。

自评:首先,课堂参与方面:本学期中非常高兴能代表小组在课堂上展示我们的东西,作为案例和同学们共同分析,而在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展示时,积极参与学习并表达自己的看法,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其次,在出勤方面:这是我作为学生应当做好的事,我一直保持全勤的出勤率,从无旷课、迟到现象;最后,作为学科代表方面:在这方面,我自认为做得不是很好,仅仅是做到了基本的事情,在此对自己提出批评。

第三篇: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1—5的认识》的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第1课时:1-5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直观观察物体的基础上认识1—5各个数字。

2、培养学生数字的形成概念,理解1—5的实际数量。

3、培养学生初步了解1—5的数序。并能正确读写1—5各数学。

4、利用“野生动物”图,初步培养学生感知“用数学”的乐趣。同时受到保护自然环境的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实际认识每个数的实际数量及正确规范地书写1—5各数。

难点:认识数字的实际数量表示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

电脑,各种动物图片、及小棒、计算器、数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教学

教学构思:通过课前谈话导入新课能够生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够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合作精神,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开拓学生学习思路。

1.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游动物园?喜不喜欢?(喜欢)

(接着电脑出示挂图)

师:同学们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地方?谁能把整幅图意说一说?

生:这幅图画的是老师带学生去游动物园。

师:那么动物园里有些什么动物?除了动物以外还有什么?

请同学们从上到下,从左往右,从近到远逐一观察 2.分小组讨论:每4个人分一小组进行讨论。(5分钟后汇报)让他们大胆发现、探讨。

3.结束讨论,引导学生作全面回答。

师:图上有些什么动物?各几只?

生:图上有1头大象,有2头牛,有3只长颈鹿,有3匹马,有4只小鸟。

师:图上1头大象,2头牛,3匹马,3只长颈鹿,4只小鸟各用表示?谁能用手指指给老师看?

生:1头大象指1个手指,2头牛指2个手指。3匹马指3个手指,4只小鸟指4个手指。

师:图上除了动物园里面动物外,还有什么东西?

生:天空上飘着4朵白云,挂着一个太阳。

地面上有2棵树、5朵红花、4个小朋友和1位老师一共5个人。4.结合学生不同回答,教师逐步提问题

师:刚才图上所出现动物的只数,天空上白云,地上花朵及人,各用什么数字表示?

生:各用“1 2 3 4 5这些数学表示的。5.引导学生结合图幅选出与图片及数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引导学生发现贴在黑板上的图片及数字卡片是否有杂乱,需用什么方法整理,根据整理的结果,启发学生思考:你们发现这些数字有什么规律吗? 6.分小组讨论后,引导学生自由回答。

生:从小到大排:1、2、3、4、5 5前面有1、2、3、4 4个数。从大到小排:5、4、3、2、1 和3相邻两个数是2和4等等。1后面有2、3、4、5 4个数

师:你回答真棒,很有想象力,是个聪明的孩子。7.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概括数字卡片多少让学生动手摆小棒,(例如:卡片是,让学生摆出4根小棒)进一步了解各数字表示的意义。

(教师巡视,摆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8.指导书写

设置好田字格,指导学生写数字。

(教师及时表扬会写的同学,对于格式错的进行指导。)9.总结过程

指导学生自己总结,教师给予指导。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生:①今天我们学习1、2、3、4、5 5个数字。②也学习它们的顺序和5个数字的表示意义。③学习5个数字书写。

师:你们回答的真棒!棒极了!

(二)巩固训练:(1、设置数字迷宫

2、设置游戏情景)

教学构思:通过设置数字迷宫,游戏情景,选择题的练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听、说、动的训练。

1.设置数字迷宫,进行学习巩固。(出示打乱卡片)

①提问题:你们看到什么?请你们找出本课学习的数字。再按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②请同学们在排列好数字下面相应拨出计数器上珠子各几颗。

③同学们进行比较总结。

2.设置游戏情景,切入学习兴趣。

①老师报数,学生摆出数字卡片,再让他们进行不同顺序排列。

②进行说、摆、看的训练。

例如:一个同学说数字了,另一个同学摆出表示3的物体,同时拿出3的数字卡片。

(三)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教学《1-5的认识》这节课中,主要是把认数与生活相联系。本节课根据小朋友喜爱小动物的特点,让学生一起到动物园游一游。学生们一开始便情绪高涨。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争着抢着回答问题,充分体现了“我要学”的愿望。在游览动物园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说说喜欢的小动物,然后数一数喜欢的小动物的数量,最后用相同个数的小圆片表示出来。通过创设的情景和摆圆片的操作过程,巩固了学生认识数1--5这一知识点。

新授知识中,主要通过四个环节来进行:分别是摆一摆、拨一拨、写一写、说一说。摆一摆,采用同桌活动的形式,让学生根据所摆图片的个数从学具卡片里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或根据数字卡片摆出相应的圆片个数,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并且由组内同学相互评价摆的是否正确。拨一拨,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器,知道在计数器上依次从1拨到5,每拨一次,珠子的个数就增加1个,可以使学生感知1—5各数的联系,体会这五个数的数序排列。写一写,先由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再让学生自己试一试,把这些数字写在自己的本子上,从1写到5。写完后小组内的小朋友相互评价,师生互评。说一说,让学生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见到过1-5这几个数字?让大家深深体会到数字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再现了数字的意义。

最后设计了多种多样的练习和游戏,使学生加深了对1—5各数的认识,把数学与活动密切联系。例如:设置进行“说、摆、看”的训练这一题,充分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意识和合作精神。从而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小精灵 这些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上过于死板、不灵活。

比如,讲1—5各数的认识时,采取的是让学生在图中找一找哪动物的数量可以用数字1—5各数表示。学生都很容易地能从图中找到,并能说出,然后再到现实生活中找一找这些数,这一过程1、2、3都教完了,到4、5时就没必要再重复了,可以直接写出了。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不会使孩子产生厌烦的感觉。

2、在教学形式上,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有体现学生探究合作意识,没有达到让学生在做中学的气氛。

比如,让学生拿小棒表示1—5各数的数量,由于把时间都浪费在从现实生活中找可以用1—5各数表示物体数的活动上,所以学生动手摆小棒时所用的时间就显得很紧,学生摆得不成功,教师也没有时间去指导,这样就导致学生探究合作的过程很失败。

3、我个人在授课时,教态过于严肃,语速过快。

低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刚刚从幼儿园步入校门,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老师的教态要和蔼可亲,面带微笑,要尽量用接近他们的生活的语言、行动来传授知识,这样他们就会乐于接受你,接受你的同时,也就接受了你教授的内容,这样他们就会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他们就会学的快,学得通,学得懂。如果教师过于严肃,孩子就会感到紧张、害怕,那他们对所学的内容大多数记不住、记不清、学不会,这样就会导致这节课上的不足。

由于孩子年龄太小,组织教学方面应下大力度,多增加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幼儿会更加喜爱,在认识的前提下,应加深对1-5五个数字的组成,在教学中发现孩子们对数字的组成很成问题,很多孩子很难将形象的实物抽象成数字,在头脑中建立数感,对于有的孩子不成问题,但少数反映慢的孩子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训练。

《位置》的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景中, 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2)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动一动等活动,使学生能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2)结合所学知识,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够在具体的情景中,根据行、列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三、教具: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师:今天上课的座位和你在教室里的座位一样吗?(不一样)

那么,你能不能给在座的老师们介绍一下,你坐在什么位置?

生1:我坐在第一组第三个;

生2:我坐在第四排第二个;

生3:我坐在第五行第六个;[小精灵儿童网站] „„

师:现在,请同学们同桌互说一下你所坐的位置。

师:刚才,同学们说出自己所坐的位置,这节课我们共同探讨生活中有关位置的知识。

(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师:现在请大家观察一下,你前后的同学分别是谁?他们各在什么位置?

学生答后,组织学生讨论前后同学的座位与自己的座位有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汇报:

生1:前后同学的座位与我的座位是相连的;

生2:前后同学的座位与我的座位在同一组;

生3:前后同学的座位与我的座位在同一列。

我们再观察一下,你左右的同学分别是谁?他们各在什么位置?

学生答后组织学生讨论,左右同学的座位与自己的座位有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汇报:

生1:左右同学的座位与我的座位在同一行;

生2:左右同学的座位与我的座位在同一排。

评:教师及时表扬鼓励。

(三)活动游戏

下面我们轻松一下,一起做腕花律动。师生随着音乐一起做上下、左右、前后的律动。

(四)反馈练习,巩固升华。

1.基本练习。

师: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认真,小动物们也想考考大家,我们看,都有哪些动物呢?

请以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以小组活动,教师收集信息,及时调控教学过程。

师:谁能把你喜爱的小动物的家的位置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在第几层第几家?

学生回答:···

2.变式练习:课本第9页第7题。

3.发散练习。课本第8页第5题。课件演示

4.升华练习:

下面我们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内容是说反话,并做动作。师生互动,教师说,学生边说反话边做动作。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位置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平时我们要注意观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位置》这节课根据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精心设计了让学生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手操作、用心思考的小组活动。学生始终在教师创设的具体场景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前后左右的空间位置关系。下面是我对《位置》的教学反思。

一、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同时,正是通过生活经验,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在教学这节课时,由于学生对“上下”、“前后”并不陌生,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所以我设计了“捉迷藏”,“发散思维找朋友”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认知水平,展示自己的认知个性,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为学生主动学习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课堂教学中,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结论等,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把课堂作为数学活动的舞台,让学生在自由、活跃的氛围中学习,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变的有趣。但是我发现,这样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有个别同学对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过程与方法的探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有所欠缺,这说明我这节课的设计还存在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

《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及初步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三、教具、学具准备

若干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图形卡片,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小朋友,想知道他是谁吗?请听他说了些什么?你们能帮上贝贝这个忙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喜爱结交好友为开头引入本课,唤起学生的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一个良好轻松的学习氛围。

(二)操作感知 :

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2)小组汇报。

师: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

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设计意图】学生对各组物品进行分类整理,使学生经历认识各类物品特点的过程。

(3)出示课件,揭示概念。课件出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图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随机板书名称。(4)齐读图形名称。(5)板题:认识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从实物到图形名称到立体图形的认知,是本节课的重点,利用多媒体形象化教学的功能,展示出抽象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生成,解决本课重点。)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分别出示实物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让学生辩认。2.学生按教师要求拿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3.亲身体验,感知特点。

(1)学生选一个喜欢的物体做好朋友,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说出: 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圆 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球:是圆圆的。(如果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等,教师应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学生必须说出来。)

4.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5.课件展示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初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四)游戏“看谁摸得准”。

1、老师与一生做游戏(示范)。

2、小组游戏。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

【设计意图】游戏是大家都喜欢的活动,易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多种感官加深对各种形状形状物体的体验。

(五)巩固练习(第37页1、2题)。

【设计意图】给每个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在数数的过程中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

(六)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或者参与运球游戏。使学生发现圆柱会“轱辘”,球能任意滚动。

2、小组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分小组进行合作完成,既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逐步体验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七)小结:

1、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好朋友?他们的样子你都记下了吗?

2、猜一猜。板书:

认识图形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球

教学反思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本节课分为六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二)动手操作,感知形状。

(三)实践探究,形成表象。

(四)抽象图形,认识特征。

(五)实践应用,体验特征。

(六)全课总结,回顾提高。整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操作、讨论的机会,通过让学生看一看、分一分、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嘴、动耳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还使学生在玩中进一步巩固了各种物体的特点。

本节课教学我认为比较好的方面是:

1、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学时使学生对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物品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并应用图形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2、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由浅入深逐步探究图形的特征,使探究活动基本做到了有效。

3、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这些形状的。把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慢慢学会发散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用数学的乐趣。

4、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观察、操作、发现,用感观来体验不同立体图形有不同的特点,加深对各立体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操做,用脑想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与创新。

不足之处:

1、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教师的组织教学不到位,学生不听指挥,随意玩桌上的物品。

2、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求不够明确,学生没有听清楚就操作。

3、没有大胆放手让学生多说说图形的特征。

4、在“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这些立体图形”这一问题时,我觉得虽然已经走到这一步,但还不够大胆展开。

教学改进措施:

1、课前要加强小组合作的意识,互帮互助的意识,别舍不得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实物放在一起分类,这样也许就不会出现小朋友们各玩各的局面。

2、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评价手段不够丰富,评价语言不够生动、灵活。

4、问题的设计要科学,语言要儿童化。

5、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于今后加强培养。

《连加连减》的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连加、连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口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生活情境中学习,使学生喜欢学习、乐意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以及运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初步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加学习的动力与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用自己的话表达图意,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2.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表达图意,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三、教学准备:课件、小棒、三角形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出示小旗图。

师:哪位小朋友能告诉老师,这儿共有多少面小旗?

生:7面。

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上边有3面小旗,中间有1面小旗,下边有3面小旗,合起来一共是7面小旗。

(二)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1.学习连加

师:小朋友,放了秋假,你在家里帮助爸爸、妈妈干了些什么?

师:明明也很爱劳动,在家经常帮妈妈喂小鸡。

出示课件1:动画演示5只小鸡在吃米,又跑来2只。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明明在家里喂鸡,开始有5只小鸡在吃米,又跑来2只。师:你能提一个问题吗?

生:问问小朋友现在有几只小鸡? 师:怎样列式?

生:(口头)5+2。演示又跑来1只小鸡。

师: 你又发现了什么呢? 生:(板书)5+2+1=8。师: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生:先用原来的5只小鸡,加上第一次来的2只小鸡,共有 7只小鸡。再用7只小鸡加上第二次又来的1只小鸡,总共8只小鸡。师:谁会读这道算式? 生:(齐读)5加2再加1等于8。

小结:像这样把三个数合起来的算式叫连加(板书:连加)。

计算时,要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得数记在心里;再用记在心里的得数加上第三个数最后算出结果。2.学习连减

师:现在我们再去看看那些小鸡吃饱了没有?

出示课件2:动画演示8只小鸡在吃米,先走了2只小鸡,又走了2只小鸡。生:原来有8只小鸡在吃米。2只小鸡吃饱了先走了,又有2只小鸡吃饱了又走了。

生:还剩下了4只小鸡。师:谁能把算式列出来?

生:8-2-2=4(教师板书)。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明明一共喂了8只小鸡,有2只小鸡吃饱了先走了,还剩6只小鸡;又有2只小鸡吃饱了又走了,用剩下的6只小鸡减去2只小鸡,还剩下4只小鸡。师:你们会读吗?

生:(齐读)8减去2再减去2等于4。师:该怎样算?

生:先用明明一共喂的8只小鸡,减去第一次走的2只小鸡,还剩6只小鸡;再用剩下的6只小鸡减去第二次走的2只小鸡,还剩下4只小鸡。对比小结:像这样连着减的算式叫连减。(板书:连减)

计算时,同连加一样先计算前两个数,得数记在心里;再用记在心里的得数与第三个数相减,最后算出结果。3.练习

(1)“做一做“右边的题。(强调虚线框和斜线表示的含义)(2)练习十一第5题。

小朋友们表现的真棒,出示猪八戒吃西瓜的图画,引导看图。

小组讨论,根据图意列出算式。

(三)巩固发展,深化练习

完成练习十一3、6题。

选两道典型算式,指名说出其运算步骤。

(四)归纳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学到了哪些本领?

(五)应用拓展,课外延伸:(略)教学反思:

“连加连减”是10以内数加减法的教学重点,特别是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是这节课的重点。我根据这一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重新组合教学内容,以动手操作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学得形象,活泼,从中自主感悟出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好的方面:

1、充分利用直观图,发挥主题图的作用。运用主题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逐一出示小鸡寻觅食物的生动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师出示画面的过程,并结合画面内容互相说一说,交流一下: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看图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你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通过直观图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连加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2、注重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本节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实践活动过程。如在巩固作用中,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进行一步加深理解连加的意义,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从而培养他们动手实践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不足之处:

1、在比较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时,我还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2、由于个别学生平时对看图说图意的表达能力训练的少,所以对动态课件喂小鸡的过程及摆小棒的过程不会用语言表述,不会提出数学问题。以后课堂上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第四篇: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传统的课程理念认为:教师讲得越多越好,因此在课堂上教师总是尽量讲深讲透,生怕遗漏,将讲整理好的数学呈现给学生;学生则是被动的吸收,机械的记忆,重复的练习。《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也要求教学的变革,那么我们首先要在理念上更新,明确。

下面我就想以一些数学教学案例为例,就新课程标准下的部分课堂环节进行一些探讨:

1、导入

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的新课导入设计形式多样,精彩纷呈,逐步体现出新课程理念,但是也有一些过于形式化,牵强附会。有个老师是以生活情境导入的:

班上要举行联欢会,生活委员小明去市场买一种水果,价格为每公斤9.8元,现称出水果10.2公斤,小明随即报出了要付现金99.96元,你知道小明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吗?说说你的理由。

导入材料呈现后,教师让学生对上述问题发表看法,学生积极发言,有人说小明是神童,有人说小明用了计算器,等等。为了弄清小明为什么会这么快算出结果,教师让学生翻书阅读,并示意学生安静,但部分学生难以从刚才的讨论中静下来。许多教师都认为,此导入设计从生活中的事例出发让学生感悟数学,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来自生活,同时该情境导入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认为这种情境导入是有意义的。但事实上,教学效果理想吗?并不理想,问题出在哪呢?上述导入设计使得学生并不清楚自己要学什么?学习内容需要用到什么样的知识和经验,所以学生往往会无从下手,这是难免会产生一些随意的各种各样的想法。

其实,上述导入设计的教师没有很好的发挥该导入的作用,不妨将小明的思考过程暴露出来,原来小明是这样计算的:9.8×10.2=(10-0.2)(10+0.2)=100-0.04=99.96。请问,(1)他这样处理正确吗?请验证。(2)这种运算是不是巧合呢?你能举例说明吗?(3)你能写出一般结论吗?并与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这样的导入设计就能充分发挥导入材料的作用了。

2、合作与探究

探究式教学是时下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既能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又能活跃课堂,调节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果。如何才能做到感性探究,理性课堂呢?

我们以“垂线”这一节的教学设计为例,进行探讨。

上课开始,教师播放一组图片,其中含有垂线形象,简洁明快,且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环节1:动手操作

在音乐中,老师说:“我们来做一个数学活动,请大家拿出两支笔,两笔交叉,固定一支笔和焦点,转动另一支笔到你认为的特殊位置停下,举起模型。

教师:老师观察大家停下来的位置全都是“十”字的性质,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两直线互相垂直。

教师:在小学时大家对垂直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垂直有关的内容—垂线。我们能用什么方法来说明这个位置是真的垂直呢? 学生:拿三角板的直角去度量。

教师:很好,大家都会解决问题了,大家思考,垂直的关键是„„ 学生思考,大部分都会回答是直角。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感受到垂线是随处可见的,利用实物(两支笔)这一动态过程引入,加强直观教学,在逐步探究中使学生对垂直从定量认识深化到定性认识,并为下面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的唯一性作铺垫。环节2:观察思考

观察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找垂直,验证垂直,相互谈论垂直,从而引出垂直的定义。图片中熟悉的场景,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做垂直、找垂直、验证垂直,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形成了丰富的概念表象。此环节培养学生将背景抽象成数学化的能力。环节3:理解概念(1)定义:

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交点叫做垂足。教师引导学生找定义中的关键词,师生共同比较垂直与垂线的区别,强调垂线是一条直线。(2)表示法

垂直符号:“⊥”读作“垂直于” 如图(教师画出互相垂直的直线图形)(3)应用格式(教师书写出规范的格式)

学生接触几何的时间不长,掌握几何概念的学习方法很重要,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在原型基础上进行变式,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用图形、文字、符号三种语言来表示,让学生感受三种数学语言是密不可分的。深化概念

(1)两条直线相交,当满足 时,则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学生得出一下一些条件:①有一个角直角②四个角相等③有三个角相等④邻补角相等⑤对顶角互补。

教师让学生比较哪种说法条件最简单、学生明白数学定义的简约性,最终都归结为有一个角是直角。

设置开放性问题作为探究问题,多角度进行思考,拓展思维空间,但对部分学生也可肯能难度太大,思维跳跃度太快,而且定义的得出是一个逐步抽象逐步简约的过程,这里出现了一次循环,此问题放在定义得出前可能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如图,找出图中垂直的线段(教师画出一个三角形中的垂线段)教师:观察图形中的垂线出现了两条,那么任意一条直线的垂线有几条呢?(大部分学生回答无数条,有几位学生回答两条)教师:结合大家的经验,任意一条直线的垂直有无数条。

本环节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显然结论的得出教师操之过急,如不妨让学生尝试一下画一条直线的垂线,结论的得出更自然合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第五篇: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学习体会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读书笔记

2010-07-28 09:08:13| 分类: 教育叙事 | 标签: |举报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读书笔记

读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一书,本书介绍的是小学数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小学数学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等,这些内容它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本书的作者结合了现在的新课程标准以及新教材进行分析,做到理论与当今教材相结合,我看后获益匪浅。一方面可以复习一遍理论课,更重要的是使我对新课标、新教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我觉得这种尝试教学法值得向各位老师推荐,一名教师总不能只有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天天都在听你那种方法去学习,他们迟早都会厌倦的,因此我们要多掌握几种教学方法,多点变换我们的教学形式,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在数学教学中,练习设计是极其重要的内容。练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低年级学生对于大量的枯燥的口算、笔算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倦心理,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如果把练习内容寓于游戏之中,就能帮助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唤起儿童兴致盎然地再一次追求成功的心

向。

当我阅读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这本书后,我对以后“怎样让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以及“如何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于数学教学全过程”有了几点新的思考与尝试。

一、怎样让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现实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现实生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小学数学的内容绝大多数可以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

1、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为教学提供感性认识。

2、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

3、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4、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小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入手,学习起来会更有兴趣。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教学设计片段

师:同学们,再过几天就到什么节日了?你打算怎样过六一? 老师对一个班的同学做了调查,你想知道他们是怎么打算的吗?

呈现统计图和信息:打算出去旅游的同学占了1/8,打算去吃肯德基的同学占了3/8,打算认真看书的同学占了5/12,请你任选两条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

我在设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时,收集学生喜闻乐见的假期安排活动,如去肯德基,出去旅游,在家看书等内容,构建新知,渗透分数的内容,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从自身的喜好出发提出有关的分数问题,这样学生在做题时就能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的重要基础是他们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在学生提出问题后,能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在已经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是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可以直接相加减的学习基础上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将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再进行计算。认真设计教案,讲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使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重视数学

这门学科的学习。

二、如何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于数学教学全过程。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的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等;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2、.教学评价是充分承认学生差异。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育的作用不是消除差异,而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正确的评价观应是“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在设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从旧知到新知的自然过渡,在新课环节中,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得出新知,在练习环节中,通过练习,让学生查漏补缺,学得计算的方法,环环相扣,老师作为引导着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进行培养。比如,在练习的“小老师”环节中,用一句“为什么他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对的请你说明计算过程。”就能自然地引出学生的回答。另外,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也对学生进行了适当的评价,对回答的同学进行即时评价,反馈给学生对错。为了激励学生学习,更是对还没有进行新知教学就算对题目的学生给予表扬。一句“你真了不起,老师还没有教你就已经会了!”对于计算错误的学生,一句“现在你会算了吗?”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会更主动地去

改正自己的错误。

不断关注细节,将细节作为一个成功教师的基本视角。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一个的细节构成的。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所以,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对细节的研究

和雕琢。

最后用一位名人的话来结束读了本书的体会:一个教师应该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活更靠近学科专业上的行家,同时不自傲不自封,终身学习,变有限的“一桶水”为不尽的“长流水”。

所以,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细节的研究与雕琢。唤起教师对教学细节的关注、对教师智慧的关注、对教学实效的关注、对自身发展的关注、对教学创新的关注,搭建一个交流共享的平台,提供一些教学细节、教师智慧、教学实效、自身发展、教学创新的操作性理论诠释与实践案例,这是《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探究与解决丛书》的意图。

silver18 发表于 2010-3-14 20:41:00

关注细节,这是我们常挂在嘴上说的一句话。细节,一个常被人忽略但至关重要的小环节,教学细节就是构成教学行为外显的小单位,表现为多样的形式和复杂的结构,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和意义。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中要有高度的灵活性,能够随机应变、敏捷、果断地处理问题;要有高度的智慧,能巧妙地、精确地、发人深省地给人以指导、启发和教育。细节影响效率,细节决定成败。教学细节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学细节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却孕育着深刻;看似平常,平常中却蕴含着智慧。关注教学细节,就是关注学生的知识、情感、体验……;关注教学细节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是否得以落实;关注教学细节就是追求课堂教学智慧的提升。在一堂课中及时捕捉有价值的教学细节、精心打造关键性教学细节,都是在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和智慧,能使我们日后从容地完成教学任务,也是上好一堂高效课堂的关键。

在数学教学细节的设计中,首先要对不同类型的教学细节作全面分析。我们以为,教学细节包含三种类型。一是“成功的细节”或者称“精当的细节”。这种细节在教学中是“亮点”。比如,“认识负数”的教学,我们让学生根据天气预报中出现的零上和零下温度,自己尝试用不同的符号记录,可以视为精当的细节。二是“一般的细节”。它没有前一种教学细节那样精彩,但在教学中普遍存在,数量较多,在教学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例如,“认识负数”的教学中,在精当的“开场白”之后,教学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这一细节虽然平常,但也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三是无关紧要的细节。这是一种会对教学产生不良效果、造成负面影响的细节,应该尽量避免。因此,教学细节的设计应该全面考虑,在重点关注精当细节设计的同时,也注意设计好一般化的细节,同时还应避免无关紧要的细节。

其次,应从整体上考虑细节的把握和安排。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它的教学设计一定是主题明确、重点突出、逻辑严密的,每一个教学细节也一定是具体生动、精确恰当的。这些具体的教学细节,不应孤立无序地拼凑在一起,而应按照相关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主次分明、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组织在一起。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设计教学细节时系统思考问题,而不是孤立零散地专门就一两个细节动脑筋。以五年级“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设计为例,在“导入”部分以例1的情境图引出计算,注意创设情境的细节;在“探究”部分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4.75+3.4,注意板演、交流这几个细节;组织学生尝试计算4.75-3.4,注意交流和小结的细节,并注意收集学生的错误信息。上述细节,各有各的地位和作用,上下贯通,前呼后应,结构严谨,应有所侧重,处理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有人认为,教学细节“无法事先预计”,全靠教学过程中“问题的碰撞,心灵的对话”而产生,从而否定教学细节设计的必要性,这显然是一种不正确的看法。事实上,即使教学中“即兴式”的教学细节,也都是“有备而来”的。所以,我们仍要老老实实地认真做好教学设计,事先对每一个教学细节,全面理解和考虑,系统把握和安排。

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芒,只要我们能够关注细节,必然也有闪亮发光那一刻。

下载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应该描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典型的、生动的交往状态与外在行为,刻画他们丰富的、细腻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它的特征......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玉溪市华宁县宁州镇甸尾小学 李美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李美 【案例背景】“三角形的面积”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上学期第六单元“多边形的......

    数学分层教学案例分析

    数学分层教学案例分析 金坛市尧塘中学 钱潜 自古以来,便有提倡“因材施教”,它的目标和我们现在要说的“分层教学”是一样的。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二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 一、案例描述 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谈活:你们喜欢摆图吗?你最喜欢摆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生1:我最喜欢摆房子。 生2:我最喜欢摆汽车。 生3:我最......

    二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二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张集小学 刘昭锋 “乘法的初步认识”一、案例描述 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谈活:你们喜欢摆图吗?你最喜欢摆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生1:我最喜欢摆房子......

    数学分层教学案例分析

    数学分层教学案例分析 自古以来,便有提倡“因材施教”,它的目标和我们现在要说的“分层教学”是一样的。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能力水平、智力和非智......

    数学教学片段及案例分析

    数学教学片段及案例分析 一、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和重点: 二、案例描述 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谈活:你们喜欢摆图吗?你最喜欢摆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生1:我最喜欢摆房子生2:我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