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生物教案 尿的形成和排出
初中生物教案 尿的形成和排出
尿的形成和排出
一、课程标准
课标对本节的要求:要求学生能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交流讨论尿液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尿的形成和排出》是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第4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是在学习了人体代谢之后,再进一步让学生知道代谢废物的排出,从而保证健康的生活。为了学生能更好的掌握本节内容,编者按泌尿系统的组成、尿的形成、尿的排除和泌尿系统的卫生四个部分进行编写,本节内容也能使学生领悟到排泄这一生理过程是人体内保持清洁、使生命充满生机活力等美好状态的前提。
2、教情分析
(1)心理和生理特征:从年龄特征来看,七年级学生平均年龄12岁,他们学习生物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基础,他们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和讨论,对于生物学这门课充满兴趣。
(2)知识障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观察和分析能力的差异会产生不同层次的学习成果和不同的学习体会,特别是在理解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时,对于七年级的部分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借助课件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对血浆、肾小球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3)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肾单位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形成人体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观点。
(2)、通过对泌尿系统卫生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保健能力,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1、肾脏的结构
2、尿液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
1、肾单位的结构与尿液形成的关系。
2、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课时安排:2课时
四、评价任务设计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内容,在教学中我以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为主线,以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为载体,主要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引导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再根据对血浆、肾小囊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比较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帮助理解尿液形成的过程,推测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壁的作用,从而解决尿是如何形成的这一教学难点,并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五、教学活动方案
情景导入:这是2004年度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田世国获奖时的片段,他之所以成为“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1、泌尿系统的组成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0页到62页的内容看看泌尿系统的结构图和肾脏的图形然后回答以下几个问题(:课件展示泌尿系统结构图和肾脏的图形)
(1)泌尿系统主要由哪些器官组成?各有什么样的功能?(2)注意观察肾动脉与肾静脉以及肾的颜色,推测血液是怎样进出肾脏的? 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给予评价。
师:通过阅读教材,结合收集的资料和已有知识进行思考、讨论,得出:泌尿系统是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器官组成,尿液是在肾脏中形成的,血液有肾动脉流入肾脏由肾静脉离开肾脏。那尿液在泌尿系统中是怎样形成的呢?
2、尿的形成
请同学们观察肾脏的结构以及肾单位的组成课件并对以下问题作出回答:
(1)形成尿液的器官是哪里?
(2)肾脏是由哪些结构组成?
(3)每一个肾单位是又哪些部分组成的?
(4)肾小球的实质是什么“球”?
师:回答得很好,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由皮质、髓质和肾盂构成,每个肾脏由100多万个肾单位组成,每个肾单位包括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肾小球的实质是一个血管球。那血液在流经肾单位的时候有什么变化,与尿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呢?下面给大家一份资料(课件展示资料和肾内部的结构),这个资料是某健康人肾动脉中的血浆,肾小囊中的液体(原尿)和尿液中的主要成分的比较,请同学们充分利用自己收集的资料并结合观察肾内部结构的课件,对比,推理,讨论,表达,交流回答以下问题:
(1)比较尿液和血浆中的成分,说出排尿是排出了哪些物质?(2)比较血浆与肾小囊液中成分含量的差异,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3)比较尿液和肾小囊液中成分的差异,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
师:通过我们的分析可以得出,肾小球和肾小囊壁对血液有过滤作用形成原尿。
肾小管对全部的葡糖糖、部分的无机盐和大部分的水有重新吸收的作用形成尿液。(多媒体展示FLASH)那观同学们能用语言归纳尿液形成的过程吗? 学生看完尿液形成的FLASH后,更加明确尿液形成的过程,包括两个环节: 肾小球和肾小囊壁对血液有过滤作用形成原尿。肾小管对全部的葡糖糖、部分的无机盐和大部分的水有重新吸收的作用形成尿液。
师:请同学们来过把医生隐,请看教材62页的活动,这张表是某人的尿液化验单,根据所学的知识,请推测一下这个人肾脏的哪些结构出了问题? 3.尿的排出
引导学生观察泌尿系统的图,并阅读教材64页的内容,回答
(1),尿液的形成是连续不断的,而为什么排尿又是间歇的?
(2)排尿有何意义? 课堂小结:略
第二篇:“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一、教学准备
根据教学内容准备人体泌尿系统的模型、挂图、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制作动态的尿液形成过程课件。课前给学生分组(四人一组),每组指定一名同学担任组长,负责召集小组成员活动,并记录活动情况。安排学生有目的进行课前预习,通过互联网搜集有关人体泌尿系统方面的资料。
二、教学过程
(一)教师启发提问:1.人体为什么每天都需要排便排尿?2.奶尿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这些器官各自有什么样的功能?3.尿在哪里形成?4.尿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关系吗?
(二)学生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按课前分组进行讨论,组长记录讨论结果。教师到各组了解学生活动情况,引导学生围绕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要求各组派代表对讨论结果进行简单汇报,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和评价。
(三)学习新知:本节的教学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来进行学习,即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尿的形成;尿的排出。
1.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教师展示泌尿系统的模型、挂图,对照图指出组成泌尿系统各部分的结构名称,并简单介绍各个器官的生理功能。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泌尿系统的基础知识。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和已有的知识进行思考,推测得出: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器官组成。肾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密切关系。
2.尿的形成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肾的内部结构图,对肾的内部结构进行大致描述。引导学生了解构成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的肾单位,理解肾单位的组成及功能。然后让学生观察动态的尿液形成过程课件。
学生分小组活动进行资料分析。首先要求仔细阅读资料对教材P82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引导学生结合前面的问题进行推理、讨论、表达及交流,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
通过上述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得出:肾小球和肾小囊壁对血液有过滤作用,肾小管对营养物质和大部分水有重吸收作用。排尿主要是排出多余水分、无机盐及尿素。
3.尿的排出,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82第一、二自然段,P83第三、四自然段。再展示泌尿系统挂图、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尿排出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让学生充分理解排尿的三个生理意义是:排出体内的废物;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三、课堂小结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进行课小结归纳出本节课的重点。例如,尿液的形成主要与肾单位有关,通过肾小球和紧贴着它的肾小囊壁的过滤作用形成原尿,通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作者单位:四川省西昌市第一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周瑜芽
第三篇:第一节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第一节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概述解尿液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
②自主学习,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③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
①尿的形成过程。
②对资料的分析和对尿的形成过程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人体泌尿系统的模型和挂图;准备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和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制作动态的尿的形成过程的。
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或查询书籍、网站,搜集有关人体泌尿系统方面的资料。
课时分配1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
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排泄和排遗
凝神专听,产生好奇心,猜测。
阅读思考,知道排尿、排便是为了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通过阅读能区分排泄和排遗,知道其他的排泄途径。
创设课堂气氛。提问:同学们在每天的课间时不时地都要往一个地儿去。这地儿是哪里?去干什么?人为什么要排尿、排便?引导学生阅读本章引言。
带着问题、疑惑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
设疑,引入新课:你想知道尿是怎样形成的吗?请让我们走进本节课吧!
学习新知识
泌尿系统的组成 肾脏
输尿管
膀胱
尿道
方案一:观察泌尿系统的挂图、模型或猪、羊的肾脏,四人一组,分组讨论相关问题,记录并交流讨论结果。
方案二:观看泌尿系统的,观看书上的插图,说出和插图中各部分的名称,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
通过观察,结合收集的资料和已有知识进行思考、推测,得出: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器官组成,尿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密切关系的结论。
提问:
①泌尿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各有什么功能?
②尿是在哪儿形成的?这个器官与血管相连吗?有哪些血管?
③你认为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没有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给予评价,并鼓励其他学生回答。在总结后质疑:尿液在泌尿系统中是怎样形成的呢?
尿的形成
肾单位是肾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肾单位
肾小球
肾小囊
肾小管
肾小球和肾小囊壁在尿的形成过程中对血液有过滤作用,肾小管对水和营养物质有重新吸收的作用
对质疑进行思考。观察肾的内部结构,对肾的内部结构做大致描述。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肾单位是肾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并了解肾单位的基本组成。
推测,带着问题进行资料分析。
四人一组,认真阅读资料,对P82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充分利用自己收集的资料并结合观察肾内部结构的,推理、讨论、表达、交流。
得出:①肾小球和肾小囊壁对血液有过滤作用。②肾小管对营养物质和大部分水有重新吸收的作用。③排尿主要排出的是多余的水、无机盐以及尿素。
阅读课文,加深理解尿的形成过程和肾的各种结构的功能。
出示动态的从肾剖面到肾单位的放大的,结合讲述,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认识肾和肾单位;提问:你能大致描述肾的内部结构吗?采用竞赛方式,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并对学生的描述给予积极评价。质疑:血液流经一个肾单位的过程中,血液会不会发生变化,血液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展示肾的内部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肾小球、肾小囊壁和肾小管的功能。
引导学生:比较血浆和肾小囊中液体的成分有什么变化,这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有什么作用?
在肾小囊中出现葡萄糖而在尿液中却没有,这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
比较尿液和血浆的成分,你认为排尿主要排出哪些物质?
尿的排出
阅读P83课文中相关段落,了解尿排出的过程,再度思考教师在引言中提出的问题,加深理解排尿的意义。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82第一、二段,理解尿的形成过程,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学生的质疑给予积极评价,并鼓励其他学生解答。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83第二、三段内容,再次出示,帮助学生理解尿排出的过程和意义。
练习
①当人们患病时,医生往往会检验病人的尿液。你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后,想一想这有什么道理?
②在某人的尿液中发现有较多的蛋白质,想想看这可能是肾的哪一结构发生了病变?如果发现有葡萄糖呢?
结合学生的反馈做出总结。
布置预习作业
访问有经验的农民,了解人粪尿和化肥的优缺点以及各自在农田中的施用情况。
第四篇:《尿的形成和排出》答辩题目及解析
《尿的形成和排出》答辩题目及解析
1.请简述血液、原尿、尿液的主要成分,并说明其成分变化的原因。
【参考答案】
血液的主要成分为血细胞、水、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和尿素;原尿的主要成分为水、葡萄糖、无机盐和尿素;尿液的主要成分为水、无机盐和尿素。产生这样的变化的原因是: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起滤过作用,可以滤过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血浆中的一部分水、葡萄糖、无机盐和尿素等物质就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以及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吸收,剩下的水、无机盐和尿素就形成了尿液。总结来说产生的变化主要是由于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要点分析】
本题属于学科知识类问题的考查。尿液形成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考官出此题的目的:第一,打算考查考生的专业知识是否扎实;第二,考查考生是否能用专业术语规范讲解;第三,可能刚才考生试讲中有较明显的知识性错误。因此建议考生能用学科专业术语作答,若试讲中有讲错则可以借此机会虚心承认并改正;最后,建议考生最好可以给出巧妙的记忆方法,即学法指导。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中公教育
【参考答案】
根据我对本节课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说出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2.描述人体尿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尿形成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及分析处理问题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肾的结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了解肾的功能与保护,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更加珍爱生命。
【要点分析】
本题属于教学设计类问题的考查。该问题是针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追问。针对于教学目标类的问题,考生回答时需要注意的是:1.注意是三维教学目标,尽量按照顺序;2.行为主体一定是学生,行为动词需可量化,教学目标不要太宽泛;3.与试讲中的目标一致,在刚才试讲中明显没有很好达成的尽量不要提到;4.注意尽量回忆性作答而不是去看教案,注意交流性的语气。
3.本节课你使用了哪种类型的直观教具? 【参考答案】
中公教育
我在课堂中展示肾单位的结构示意图时采用了挂图教具,可以将复杂的结构简约化、模式化,并且可以将微小的生物结构放大化,呈现出生物体内外部的各种联系,便于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记忆。并使用多媒体教具,通过视频展示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此方法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生动逼真地表现生物的动态形象和行为,将抽象问题具体化,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要点分析】
本题属于生物教学论问题的考查。《标准》已将直观教具纳入基础知识范畴,并且将直观教具作为教师必须会运用的科学方法之一。因此,关于直观教具的种类和应用,考生需要多加关注。
4.排尿和排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参考答案】
中公教育
第一,分泌和排出器官不同,尿在肾脏生成后经输尿管而暂贮于膀胱中,贮存到一定量后,一次地通过尿道排出体外的;汗液是通过汗腺分泌的,通过皮肤排出。第二,排出物的成分中水的比例不同,尿液主要成分为水、无机盐、尿素;汗液主要成分是水,还有少量的尿素、无机盐等物质。第三,生理作用不同,排尿不仅起来了排出废物的作用,还可以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功能;排汗则是可以排出水分和少量废物,调节体温。
【要点分析】
中公教育
本题属于学科知识类问题的考查。考官出此题的目的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第一,考查考生的专业知识是否扎实;第二,考查考生是否能用专业术语规范讲解且能做到言简意赅;第三,如果前面试讲中你有提到该知识点,可能出现较明显的知识性错误。因此建议考生能用学科专业术语作答,且条理清晰的分条作答。若试讲中有讲错也不必惊慌,可以借此机会虚心承认并改正;最后,考生可以提一下列表对比这种学习方法,潜移默化给考官渗透你在教学中比较注重给学生以学法指导。
5.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你是如何突破的? 【参考答案】
本节课的重点是:肾单位的结构和尿的形成过程。为了突出这一重点,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演示出植肾和肾单位的示意图,引导学生认识肾单位的组成部分,当学生有直观的认识之后,师生共同用精炼的语言归纳各部分的特点。之后出示健康人肾动脉的血液、肾小囊中的液体和尿液的成分表,引导学生四人为一组,分析各组分的变化,以及产生这样变化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最后通过多媒体直观形象地展示尿液形成和排出的过程,并对整个过程进行归纳总结。这样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通过多媒体直观教学和挂图展示,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最后联系生活实际提出尿液成分改变是由什么部位病变引起的,由学生自主思考,从而达到巩固的目的。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活动从而突出重点。
【要点分析】
中公教育
本题属于教学实施类问题的考查。如果考官问此类问题,此时你需要马上反思自己刚才的试讲中是否仅仅围绕重点,如果自己能意识到刚才的漏洞,那建议你采取的策略是:首先虚心承认错误,然后补充说明正确的做法,争取挽回刚才试讲中的错误;如果你认为,在刚才的试讲中做到了重点分明,则可以首先阐明重点,然后概括性说明你刚才试讲中为了突出重点而采取的教学策略(简单说就是:这个重要知识点是怎么教的)。另外考生注意用交流的语气,不要太机械。
中公教育
第五篇:《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与反思[模版]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与反思和生物课例研修心得
一、基本信息(1)学科:生物
(2)所用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3)年级(册):七年级
(4)课题名称:《尿的形成和排出》(5)课时数:1课时
二、改进后的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说出泌尿系统的组成器官和各个器官的功能;
(2)概述肾脏的结构,以及肾脏与尿形成有关的结构特点;(3)说明尿液形成和排出的过程。
2、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人体营养、消化、血液循环等有关知识,同时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加上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很强的求知欲望,但是还缺乏一定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节课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生能理解泌尿系统的有关知识,但对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因为这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3、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细胞呼吸作用过程中,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水、尿素等,这些都是代谢废物。人体将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问:排泄都有哪些途径呢?
答:
1、皮肤(汗液的形式);
2、呼吸系统(气体的形式);
3、泌尿系统(尿的形式)。
在这三个排泄途径中,通过泌尿系统以尿液形式排出废物是人体最主要的形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会懂得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人体有八大系统,尿液是通过泌尿系统排出的。因此,要了解尿的形成,就必须先知道泌尿系统的组成。(板书)
一、泌尿系统的组成
请看大屏幕(在屏幕演示、然后讲解)
肾脏——形成尿液 输尿管——输送尿液 膀胱——贮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
一个器官能完成一定的功能,必然有它特有的结构相适应,否则,怎么不是在心脏形成尿液呢?那么,肾脏是具有哪些结构特点,使它能形成尿液呢?(板书)
二、肾脏
1、位置(出示人体躯干和内脏模型)
2、功能(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形成尿液的场所)
3、结构(实物投影仪下解剖、观察新鲜的猪肾,大屏幕演示)
皮质(毛细血管丰富、颜色深)髓质(颜色浅)肾盂(漏斗状)
4、基本单位:肾单位(100多万个肾单位/肾)
肾小球、肾小体
肾单位
肾小囊、肾小管
肾小管弯曲细长,主要分布在肾脏的髓质部分,外面有与出球小动脉相连通的毛细血管网。大量的肾小管汇集成一些较大的管道(集合管)通入肾盂。(出示模型)
肾单位中,尿液是如何产生的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同学讨论,回答。
这件事情可能同学们一时无法接受,因为尿液来自血液。是的,血液是如此的宝贵,失去一些就常常让我们大惊失色,而尿液我们又是如此的鄙视它。而如此“低贱”的尿液居然来源于如此“高尚”的血液,请同学们再研究一下,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讨论……
(板书)
三、尿的形成 学生回答……
尿的形成过程主要可分为两个步骤:
(板书)
1、滤过(肾小球的滤过,在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
2、重吸收(肾小管的重吸收后,最终形成尿液)
人体的代谢废物由血液运输到肾脏。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由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与血液相比,原尿不含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其他成分两者相似。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进入毛细血管中。剩下的物质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最后流向肾盂。(大屏幕演示尿液形成的动态过程)
时间允许的话,考虑进行活动P58分析尿液成分的几项指标: 讨论
1、与正常人比较,这个病人尿液中的哪些指标是不正常的?(红细胞、蛋白质)
讨论
2、推测这个病人的肾脏哪些结构出现了问题。(肾小球通透性增大,血液中红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通过肾小球的毛细血管进入肾小囊,成为尿液的成分。)(板书)
四、尿的排出
肾单位产生的尿液→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排出体外。有一个问题,同学们考虑一下,尿的形成是连续不断的,尿液的排出是间歇的,这是什么原因呢?(膀胱的贮尿作用)膀胱具有较强的伸展性,但再怎么样也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尿液一旦积存太多,就会影响膀胱的正常功能。所以有尿意就应该及时排尿。这就牵涉到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知识了。(板书)
五、泌尿系统的卫生 人体每天摄取的水量和排出的水量是相对平衡的,水摄取的多,排出的也就多,人体的代谢废物如尿素、无机盐等只有溶在水中才能排到体外。一个成人一昼夜至少排尿500ML,才能将体内代谢废物排出。排尿若少于500ML,会造成代谢废物在体内积累,危害身体健康。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排出的尿液一般约为1.5L。因此,我们每天必须饮用适量的水,使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刚才所说的,尿液的形成的连续的,尿液的排出是间歇的。如果尿液贮存太多,膀胱过度膨胀会影响膀胱的正常功能。所以必须及时排尿。
女性的尿道比较短,长度为2~5cm。尿道外口附近有阴道和肛门等器官,容易感染病菌,引起泌尿系统疾病。因此,女性要特别注意尿道外口的清洁卫生。
4、效果检测:
展示是对学生预习的延伸和检测,目的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习质量,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具有激励性。
本节课在课前布置了预习内容并分配给了个小组,在课程进行中发现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内容分配过早,导致有些同学在预习时只预习本小组的内容,对其它组的内容非常生疏。在展示时也存在对本组展示内容吃的不透,不能熟练运用的情况。
针对这种情况,在今后的预习内容的布置上要更细致,目的更明确,让每名学生都充分明了自己要预习的内容以及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这样,在展示时,效果就会更好。教学反思:
人体结构和生理的知识对学生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关系,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自觉养成卫生习惯有重要作用而且人体的结构和生理又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涉及的,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所以这部分知识较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日常积累的知识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科学的,例如学生常把排尿和排粪便同视为排泄,认为尿液是在排泄系统中形成的等,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纠正不科学的认识。
就宏关而言,泌尿系统的组成是学生熟知的,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时易与学生产生共鸣。但微观上,具体到肾单位,对学生而言又是陌生的,因此教师注意适时出示挂图,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
肾脏的过滤作用,以实验模拟,便于理解,也为后面讲解肾小球、肾小囊壁的作用打下基础。尿的形成过程距离生活常识较远,因此教师不急于阐述尿液形成的完整过程,而是以点连线,先以资料分析使学生比较出血液、原尿、尿液成分的不同,归纳肾单位各部分的作用,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以视频材料为线,连起各知识点,学生自己表述出尿液形成的过程,避免了教师全盘托出,学生全盘接受的模式。尿的排出过程这一知识点较简单,让学生自己描述,教师补充。最后,教师提示注意泌尿系统的卫生。
就能力训练而言,本节用多种方式(挂图、模型、实验、flash动画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