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找规律教学设1+
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找规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作为《新课程标准》的重点教学内容,课程编排受到了充分的重视。不仅从一年级上册教材就开始渗透(如各种加法表、减法表中注意让学生去找,认数部分教学中也多处进行了渗透),同时继续沿袭实验教材的做法,在本册还单设单元进行教学。但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实验结果,修订教材较实验教材降低了难度,只教学简单的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重在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规律。
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教材例题数量大大减少,使得教学线索更为明晰,教学过程也更加顺畅,教学时能更好把握教学的“度”。
这一单元的排列规律,仅限于简单的:循环出现的、等差数列等,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数学中存在着很多这样的规律就可以了,重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的意识,而不是在于难度。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推理、验证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最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大胆猜测、合作探究、动手操作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感受数学中逻辑思维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爱数学、发现美的情感。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初步推理能力,能用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1、出示六张卡片,有两张是正面的,四张是反面的。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两个好朋友吗? 生:熊大,熊二
师:对了。那么第三张是谁呢? 学生自由猜。揭示卡片。生:熊大。
师:接下来又是谁呢? 生:又是熊二。师:接下来呢? 生:熊大。
师:你们都猜对了啊。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想的吗?
生:因为前面是一个熊大一个熊二。所以熊二的后面是熊大,再是熊二。师:说得非常好。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同意)小朋友们,像这样一个熊大一个熊二,又一个熊大有一个熊二,我们就说是有规律。
板书:规律
带读课题。
3、揭示主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设计意图:从揭示图片,观察图片,学生猜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发现规律。从动画人物入手,培养学生的观察及推理能力。
二、引导探究,探究规律
1、出示苹果、梨子图片,感知规律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去看看是什么吧!生:苹果、梨子。
师:对了。是水果。那么你能根据熊大熊二的规律判断一下,这幅图有规律吗?
生1:有规律。因为是一个苹果一个梨子,又一个苹果又一个梨子这样排列的。
生2:有规律。因为它是一个红色的一个黄色的,又一个红色的又一个黄色的这样排列的。
小结:你们都说的很好。像这幅图一样,以几个为一组,重复出现两次或者两次以上,我们就说是重复排列的规律。
板书:一组 重复出现 两次或两次以上
2、出示情境图
(1)相信你们能干的大眼睛一定都能找出它们的规律,你们有信心吗?(有)请小朋友看大屏幕。
(2)一群小朋友开联欢会呢。他们还布置了房间哦!(3)大家觉得房间布置得怎么样?
师:你们能看出这幅图里的彩旗 灯笼 鲜花 小朋友是怎么排列的吗? 请小朋友们先独立思考,再小组里讨论讨论。看哪一组能找出最多的规律。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小组里面讨论,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讨论前给学生适当的时间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学生展示交流。
生1:小花是一朵红色的一朵蓝色的一朵红的一朵蓝的排列的。生2:旗子是一面红的一面黄的一面红的一面黄的排列的。生3:灯笼是一个红的两个蓝的这样依次排列的。
师:唱歌的小朋友是怎么排列的呢?(一个男孩一个女孩一个男孩一个女儿 或一个女孩一个男孩一个女儿一个男儿这样有序排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多叫几个学生反复陈述这句话,那么后面的彩旗、灯笼、小朋友等学生就会按照刚才说小花的排列会说了,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把找到的规律表达出来。
教师总结: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到底是怎样出现的呢?首先我们看看小旗吧!
课件出示从主题图中抽象出2幅图,指着第一幅小旗图并在后面划两根横线,想一想,指着第一根横线说这里是什么颜色的旗子,你是怎么想的?
出示后几幅图,在横线上填上重复的图形,并把重复的图形圈起来
引导学生多种形式读一读规律。
小结:像这样几幅图一样,以几个为一组,重复出现两次或者两次以上,我们就说是有规律的排列。
三、动手操作,巩固规律 1.游戏
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唱歌最好听了,现在我们来唱首歌好吗?《小青蛙找家》这首歌你们会唱吗?
(1)看视频唱。(2)师生合唱第一遍。
(3)带着问题合唱第二遍。你能从里面找出规律来吗? 生1:动作有规律。生2:声音有规律。生3:歌词有规律。„„
设计意图:从喜爱的音乐、舞蹈中再一次感受规律,让学生将数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排一排
小朋友们,今天熊大熊二来了这里,还有谁没来呀? 生:光头强、吉吉„„
师:老师也把光头强请来了。他想和熊大熊二一起到黑板上去。你能帮他有规律的排排队吗?
学生上台把光头强有规律的贴到黑板上。3.小朋友们能自己有规律的排一排队吗?
问题预设:可能部分程度差的学生不能正确摆放出规律,这时教师就应抓住学生的错误资源,重点讲解,充分利用再生资源,一一击破。
设计意图: 把学习延伸到生活中,通过不同方式摆规律,让学生自己创造规律。既可达到验证其学习效果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热情。
4.涂规律
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有规律的涂一涂。
学生上台展示。教师将学生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示到黑板上,同时也要注意到学生的错误的作品展示,充分利用再生资源,重点分析,并强调以几个为一组重复出现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才叫重复排列的规律。
小结:今天小朋友们真能干。不仅会找规律,会画规律,摆规律也相当不错呢。现在我们有规律的表扬自己吧!
四、总结课堂,走进生活 1.说说生活中与学习中的规律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现在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我们教室里哪些地方是有规律的呢?
2.欣赏规律
你们的大眼睛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几幅有规律的图画。一起看一看,感受感受规律的美吧!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图片,来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自己感受规律的美。既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明白学好数学的重要性。
3.总结
这些图片漂亮呀?(漂亮)老师希望,你们都能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做一个善于发现的孩子。
板书设计:
找规律
一组
熊大熊二图片 规律{
重复
涂颜色的花朵
两个或者两个以上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
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设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更好的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执教的“找规律”第一课时,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验证等活动初步掌握简单的图形排列的规律,并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以学生喜欢的动画人物熊大熊二引入课题,揭示规律的含义。
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我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联欢会”、“布置房间”、“观察房间的布置”等方式,使学生在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提高相互合作的意识。整个教学课堂中,我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从“感受规律”、“探究规律”、“发现规律”、“把握规律”、“排规律”、“涂规律”、“听规律”、“摆规律”等多层次的课堂活动,由浅入深,由易入难,使学生逐步感受规律的特点,从而掌握找规律的方法。
然而,本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课后,我对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如下反思:
一、重点没有讲透。在教学中,我没有及时地强调规律是按一组一组这样的顺序重复出现的,只在口头上说出:“我发现了红黄、红黄、红黄这样的规律。”因此部分学生认为只要出现了两次或者几次就是有规律。在教学时,教师应该着重强调规律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如果后面有出现不符合规律的图形,那么它就是没有规律的。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在有规律的每组图形之间画上虚线,让学生一目了然,从而学会找规律的方法。
二、课堂把握不够。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因此,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调整课堂设计,而不是请学生按照事先预想好的教学过程来参与学习。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考虑课堂的弹性,以便根据学生的表现灵活调整。例如,在这节课中,教师出示了一个梨子一个苹果,让学生观察联想,这个图是否是有规律的。由于学生对规律的概念太抽象,不能理解什么才算是有规律的。于是在这一环节,学生参与度较低,而课堂设计时,教师对问题的预设不够全面,对问题的设置也不够简洁,学生不能从抽象的规律里联想出一个橘子与一个苹果是否有规律,没有把握住规律的本质。导致课堂中的难点没有突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设计三组图片进行对比,一
组是有规律的图形,一组是没有规律的图形,一组是只出现了一次的图形。三组图形进行对比,简单明了,学生也能轻松地把握规律的本质,即以两个或几个为一组重复出现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排列就说是有规律的排列。
三、学生主动探究不够。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时间应占整堂课的近三分之一。对于一些知识点,不能只是教师讲出来了,说出来了就可以了,而是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让学生多想,让学生多说,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没有合理利用生成性的资源。在涂规律时,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流畅性,对于个别学生出现的错误没有及时的板书并加以讲解。在学生给出错误答案时,也没有追问其理由。错过了这些生成性资源,也就错失了使课堂产生火花的机会。第二次试教时,我重点展示了有代表性的错误资源,在让学生纠错,讲解,更容易突破难点。
五、课堂中教师缺乏鼓励性语言。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教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能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在整堂课中,教师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较少,使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下降。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体现出教师控制,驾驭课堂的能力及临场应变的能力不够。
总而言之,教学经验重在积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时间里我还要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学习其驾驭课堂,把握课堂节奏等能力,争取能早日找到自己适合的教学方式,形成自己独到的教学风格。
奎溪坪完小
杨倩
第二篇: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找规律》教学设计
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找规律》教学设计
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找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85、86页例
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合理推理能力,并合理、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体会一组图形重复出现多次就是排列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题。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水果的图片,大家按照图片的出现读出来好不好?(出示图片)
生读:苹果、香蕉、葡萄、草莓;苹果、香蕉。
师:你知道后面是什么吗?
生答。
师:同学们猜的真准,那老师再拿出一行考考大家。(出示苹果、香蕉、葡萄、草莓的图片。)你知道下面的图片是什么吗?
生猜答。
师:为什么不敢猜了呢?为什么我们第一行猜得好,第二行猜得不好?这两行有什么区别?第一行有什么?第二行没什么?
生答。(教师提示,引出课题:找规律。)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水果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猜图片制造冲突,让学生产生质疑,从而引出课题。
二、理解“规律”。
(一)出示“哭脸笑脸图”。
师:这一行有规律吗?
生答:一个笑脸一个哭脸,一个笑脸一个哭脸,一个笑脸一个哭脸。
师:先出来一个笑脸一个哭脸,后面和前面一样。我们把一个笑脸一个哭脸叫做一组。
<设计意图:将“规律”这个词的理解拆分,使学生更易接受。
师:谁和谁是一组?
生答。(注意回答问题的完整。)
<设计意图:将习惯渗透到课堂的每个地方。
师:既然一个笑脸和一个哭脸是一组,那老师将它们用方框圈出来。这样好看吗?(生答)
(二)出示“水果图”。
师:再看刚才的水果图。出示(水果图)。
师:现在不说谁们一组,我们通过读让大家知道谁和谁一组。
生答。(引导读完每一组时停顿一下。)
师小结:我们发现在找规律中,有两个一组的有三个一组的。
练习:出示“汽车摩托车图”和“铅笔盒铅笔图”。
(三)出示“红黄黄圆圈图”。
师:再看第三行。(出示红黄黄圆圈图)
同上。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如看、听、读,对“一组”加深理解。
(四)出示“红蓝红圆圈图”。
师:有规律吗?(生答。)
师:几个图形一组?(三个)读一读,看看后面的和前面的一样不一样?(生读:红蓝红 红蓝红 红蓝红)
师:第一组是红蓝红,第二组和前面一样吗?第三组呢?(一样)后面的和前面出现的一模一样,我们叫做重复出现。
<设计意图:通过提高对“一组”的认识,引出“重复出现”,对“重复出现”进行理解,也是找规律中的第二个要素。(生读“重复出现”。)
师小结:如何找规律呢?(生答)
判断:出示圆圈图。
如何改正?
(五)出示学生举办联欢会的图。
师:找一找图中有规律吗?相互说一说。
生小组合作,汇报。(注意回答的完整性。)
师总结:我们刚才找到的彩花、彩旗、彩灯笼,还有围成圈跳舞的同学们,都是有规律的,像这样几个为一组,重复出现的就是有规律地排列。
过渡:下面有三关等待着同学们,有信心吗?
三、第一关:猜一猜下一个是谁?(对比)
提问:几个为一组?
小结:有的两个一组,有的三个一组,还有多个一组的。有的颜色相同,但形状不同;有的形状相同,但颜色不同。
第二关:火眼金睛。
小结:有的颜色不相同,形状也不同。
第三关:真假色。
如果继续摆下去,第5个是蓝色吗?
四、数形结合,认知规律
(一)呈现例2的第(1)题,让学生先观察:
1.说一说:
(1)你发现了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2)你能圈出其中的一组吗?
(3)碗的排列规律与前面所学的规律有不同之处?引导学生发现:颜色上没有变化,但数量上有变化。而且数量上的变化规律还可以用数字表示出来。
2.试一试:
(1)你能将碗的数量上的变化规律用数字表示出来吗?请学生说出相对应的碗的下面的数字。
(2)完整呈现例2的第(1)题:
3.议一议:碗的排列规律与数字的排列规律相同吗?
(1)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理解:数字表示的是相对应的那种图形的个数,所以图形的排列有什么规律,数字的排列就有相应的变化规律。
(2)同时让学生感受:它们可以表示相同的规律,只不过形式不同而已。
五、完成课本第85页做一做。
六、欣赏规律的美。
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找规律
一组 重复出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87页例
3、例4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稍复杂的图形、数列与数组的排列规律,并能够根据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理,确定后续图形或数字的排列方式。
2.在发现规律、与应用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数学表征能力与推理能力。
3.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之美,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规律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探究数列与数组的变体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数列与数组排列规律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展示成果,激励引入
(一)成果展示,复习旧知:
1.师:我们先来欣赏一下我们生活的规律美吧?这些图片漂亮吗?谁来图片中的哪些事物的排列是有规律的?都是按什么规律来排列的?
2.请你说一说:这些图片它们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规律就是都有一组重复出现。
(二)点明课题,提出挑战:
1.师:其实规律有很多种,刚才的规律就是都有一组图形或事物的重复出现。
2.师: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找规律,但今天学习的规律要比上节课的更复杂一点,你们对今天的学习有信心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探究数列中的变化规律
1.数形对应,感知规律
(1)说一说:
分步呈现例3的第(1)小题上面的四组图形:你们能找到这些图形的摆放规律吗?让学生与同伴互相说一说,并请学生代表汇报。
(2)摆一摆:你能利用手中的笔将几组图形画出来吗?
(3)想一想:先让学生来谈一谈:摆图形与画图形时你有什么感觉?是不是觉得很麻烦?再启发学生:能不能用更简单的方法把这样的规律也表示出来?引导学生利用一一对应的思想,将每组图形相对应的正方形个数用数表示出来。
(4)如果按这样的规律再往后摆一组图形,应摆几个?为什么?如果让你按这样的规律再来表示出几组,你是愿意摆图形还是写数呢?
(5)比一比:我们今天找到的规律与上一节课找到的规律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发现:原来的排列规律是一组图形或数字的重复,而今天学习的这些图形与数并不是重复出现的,而是依次增加相同的个数。
2.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下面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能发现下面这些图形与数排列的规律?
(2)让学生来说一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3)比较:这一组图形与数的排列规律与上面的那一组一样吗?
(4)小结:相同点:图形与数并不是重复出现的。不同点:上面一组是依次增加相同的个数,这一组是依次减少相同的个数。
3.独立学习,认知规律
(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看看哪个同学先找到规律,并把你的发现与同伴说一说。
(2)学生代表汇报,教师配合板书。
(3)比较、归纳:这两组的变化规律是:都是依次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
(4)让学生在直接在书上填写出剩余的四个数。师生再进行简单汇报。
4.适时反馈,巩固认识
(1)完成P87下面“做一做”的第1题。
(2)你能自己设计这样的一组数吗?
5.探究数组中的变化规律:课件完整呈现例4。
(1)学生每四人为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规律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看看哪一组先找到其中的规律,并完成填空。
(2)小组代表汇报:师:两个括号里分别填多少?为什么?
(3)多让几个学生来说一说其中的规律。可能会有:
①想45+50=90;②想90-40=50;③想40和50组成90。对于这些发现,教师都要给予鼓励。
比较规律,提炼方法。
(1)想一想:这道题每组数的规律与前面的等差数列的规律一样吗?引导学生发现:前面是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差不变;而这一题是这三个数之间都有不变的和或差的关系。
(2)教师小结:
①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规律虽然不再是通过简单的重复得到的,每组图形、每个数或每组数都在变,但其中一定还隐藏着不变的东西,我们就是先要找到这些不变的东西才能找到规律。
②我们在找规律时,要善于发现数与数之间的和差关系。
应用方法,设计规律:
(1)请你按照这样类似的规律来设计一个数列与数组,来考考大家。
(2)学生汇报自己设计的作业,教师板书,与学生一起来找其中的规律。
(3)完成P87“做一做”的第2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88页例5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巩固已学过的各种规律及找规律的方法,能灵活运用发现的规律与所学的知识进行推理,确定后续或缺失的图形。
2.熟练掌握并运用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起点,方向观察,找到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创设情境:
1.复习旧知: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前面我们学习了找规律的哪些知识?(让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加以引导与整理。)
2.情境创设:看来大家对我们学习的找规律的知识已经基本掌握了,那么,你能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帮助小红解决她遇到的难题呢?(课件呈现例5的手链图。)
(二)引入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规律——穿珠子。
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一)阅读理解:完整呈现例5
1.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让学生与同伴先说一说。
2.你认为在这个题目中,哪个词语最关键?
3.师:对,关键词就是“按规律”,那她是按什么规律来穿的呢?学生可能会说出:
(1)这串手链是用2颗黄珠子、1颗蓝珠子为一组,依次重复穿出来的。
(2)这串手链是用1颗黄珠子、1颗蓝珠子、1颗黄珠子,为一组,依次重复穿出来的。对于学生所发现的规律,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并引导学生说出:第一种规律是从左往右观察得到的。第二种规律是从右往左观察得到的。
4.题目让我们帮小红解决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手链断了,掉了两颗珠子,问掉的是哪2颗珠子。
(二)分析解答
1.我们刚才找到的规律是什么?那我们能不能利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来解答呢?
2.引导:你从哪边开始看?(左边)所以找到的规律是黄黄蓝为一组重复排列。掉的珠子应该是1颗蓝色的,1颗黄色的。(课件演示,圈一组)
3.你还有不同的发现吗?从右边开始看,发现的规律是黄蓝黄为一组重复排列,掉的珠子应该是1颗蓝色的,1颗黄色的。(课件演示,圈一组)
4.师小结:我们发现,从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方向看,找到的规律是不一样的,(三)回顾反思
1.我们的解答正确吗?如何证明是正确的呢?引导学生说出:要动手摆一摆,看看是否正确。
2.同桌合作:利用学具摆出她的手链,看符不符合她穿的规律。
3.汇报结果:学生汇报时,教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得出:通过摆一摆,证明刚才同学们的回答是正确的。
4.整理小结
(1)说一说:师:刚才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是先怎么做的?
(2)师生共同小结(师板书): ①认真审题,发现规律; ②找准起点,圈出一组; ③按照规律,补上珠子; ④动手操作,检验解答。
(四)练习反馈 课件呈现P88的“做一做”
三、实践应用,巩固拓展
(一)基本练习P90练习二十第9题。
(二)提高练习P89练习二十第4题:
(三)拓展练习P91练习二十的“思考题”
四、回顾小结:处处留心皆学问,如果我们能在以后生活与学习中都能做一个有心人,那么你将会发现更多、更有趣、更神奇的规律。
第三篇:一年级数学第七单元找规律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第七单元找规律教学反思
科任教师:危卫兰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映和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
1、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和思维特点,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积极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2、在教学中就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喜欢的“猜魔术”为引子,通过“找简单的规律——画规律——找生活中的规律——动手创造规律”等活动。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3、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是主体在对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的活动过程的性质作反省抽象而产生,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找一找、涂一涂、拼一拼、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规律。
4、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通过涂色,摆学具、活动,把知识进一步的拓展,从而让学生再创造出不同规律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5、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我把知识进行拓展,让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找生活中的规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第四篇: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找规律》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简单的图形与数字的排列规律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能找出图形的变化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培养初步观察、推理等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3.通过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重点:理解“规律”含义,掌握找规律的方法。
学习难点: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并会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具准备 : 课件<主题图>、幻灯片、图片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出示两幅水果图:一幅图是有规律排列的,另一幅图是杂乱无章放置,让学生说一说哪一幅图好记忆,并说明原因。
师总结归纳,肯定生有道理的解答。强调有规律摆放的图形便于记忆。有规律摆放的事物不仅便于记忆,还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生活中处处有规律,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找规律”。(揭示主题)
【设计意图:水果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猜图片制造冲突,让学生产生质疑,从而引出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例1——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
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观察情景主题图:
(1)情景主题图中有什么?他们在干什么?
(2)你能发现什么规律?(揭示:图中的人和物都是按规律排列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2、小组合作交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主题图中的各种规律。并理解“规律”。
请把你找到的小秘密悄悄告诉小组同学: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交流:发现的规律及方法。
学生展示:
图中彩旗的排列规律是:()
图中彩花的排列规律是:()
图中灯笼的排列规律是:()
图中小朋友的'排列规律是:()
结合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用笔圈出彩旗、彩花、彩灯、小朋友重复的部分。教师用课件闪光灯一组一组圈出进行验证。
3、总结:彩旗、灯笼、彩花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是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出现的。
像彩旗、小花、灯笼、小朋友这样,几个为一组重复出现的规律叫做重复排列的规律。(板书:一组一组 重复)
【设计意图:通过提高对“一组”的认识,引出“重复出现”,对“重复出现”进行理解,也是找规律中的第二个要素。(生读“重复出现”。)】
4、教师强调:一组事物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至少2次或2次以上,才能称为有规律。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比较详细、具体,先让学生自己去找彩旗、彩花、灯笼、小朋友的排列规律,学会用语言表述规律,同时利用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一组”的规律性排列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对圈出、画出重复部分的操作活动,突出规律的“核心”,加深学生对于规律的理解,也为学生下一环节的学习做了充分的铺垫。】
5、巩固练习: 摆一摆:
(1)让学生自己摆出后面 2个图形: _ _
(2)指名回答摆了哪2个图形,为什么这样摆?
(3)同桌合作:你来摆,我来说规律。
【设计意图:即时练习,强化了学生对找规律知识的理解】
三、数形结合、拓展认知规律(学习例2——简单数字的排列规律)
(一)呈现例2的第(1)题,让学生先观察:
1.说一说:
(1)你发现了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2)你能圈出其中的一组吗?
(3)碗的排列规律与前面所学的规律有不同之处?引导学生发现:颜色上没有变化,但数量上有变化。而且数量上的变化规律还可以用数字表示出来。
2.试一试:
(1)你能将碗的数量上的变化规律用数字表示出来吗?请学生说出相对应的碗的下面的数字。
(2)教师用课件闪光灯一闪一闪完整呈现例2的第(1)题:
3.议一议:碗的排列规律与数字的排列规律相同吗?
(1)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理解:数字表示的是相对应的那种图形的个数,所以图形的排列有什么规律,数字的排列就有相应的变化规律。
(2)同时让学生感受:它们可以表示相同的规律,只不过形式不同而已。
(二)、自主完成课本例2的第(2)题3 1 3 1()——— ——— ———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如看、听、读,对“一组”加深理解,经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找“规律”练习,帮助学生通过对图形形状、数量的分析,更全面、深刻地认识规律,掌握到找规律的方法。】
四、闯关游戏
第一关:猜一猜下一个是谁?(课件对比出现)
提问:几个为一组?
小结:有的两个一组,有的三个一组,还有多个一组的。有的颜色相同,但形状不同;有的形状相同,但颜色不同。
第二关:按自己喜欢的规律涂上颜色。(第85页做一做)
第三关:火眼金睛(课件出示)。
小结:有的颜色不相同,形状也不同。
第四关:真假色——摆一摆(课件出示)。
如果继续摆下去,第5个是蓝色吗?
【设计意图:通过闯关的形式,由易到难,有梯度题型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同时,通过说一说、猜一猜等活动,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此环节重在体现新标准“玩中学、做中学”的新理念,以“听会忘,看能记住,做才能学会”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五、回归生活、寻找规律
1、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规律。
2、欣赏有规律的图片。并配有押韵的语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规律、欣赏规律、创造规律在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并感受到有规律的事物能带来美感。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又体现“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符合新课标和新理念。】
六、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不足之处?今后需要注意什么?
七、附板书设计:
图形与数字的变化规律
彩旗
彩花 一组一组 重复出现
灯笼 至少2次或2次以上
小朋友
【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找规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第七单元练习》数学教学设计
2.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
3.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4.第七单元《统计》教学设计
5.第八单元找规律的教学设计
6.《找规律》数学教学设计
7.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试题
8.第九单元找规律课件
9.课文《找规律》教学设计
第五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找规律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找规律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找规律(1)
(共3题;共25分)
1.(15分)芳芳的父母分别在两家公司上班,10月1日是芳芳、爸爸、妈妈三人的共同休息日.爸爸每工作2天休息1天,妈妈每工作3天休息1天,而芳芳虽然过的是双休日,但她星期六每隔一次要去文化宫学舞蹈.
10月份
观察日历,填写下面各图.
(1)分别写出他们本月全部的休息日.
(2)请你在日历上用红色笔圈出爸爸、妈妈共同的休息日,用蓝色笔圈出芳芳和爸爸共同的休息日,用黄色笔圈出芳芳和妈妈共同的休息日.
(3)在10月份里,除了10月1日是他们三人共同的休息日外,还有吗?
2.(5分)找规律,看哪个图形不符合规律,把它划掉,并在画出正确的图形。
(i)
(ii)
(iii)
3.(5分)按规律接着画。
二、找规律(2)
(共2题;共6分)
4.(1分)小强星期天在家练书法“第一实验小学第一实验小学……”依次写下去,那么他写的第36个字应是_______。
5.(5分)找规律填数。
三、找规律(3)
(共4题;共17分)
6.(2分)用小棒摆三角形,照这样摆下去,摆10个三角形需_______根小棒,摆n个三角形需_______根小棒.
7.(5分)找规律填数。
8.(5分)写一写,读一读.
9.(5分)哪一行的规律与其他三行不一样?把它圈出来。
四、找规律(4)
(共2题;共19分)
10.(15分)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气球共有48个,按3红、2黄、1蓝的顺序排列。
(1)红气球有多少个?红气球的个数占气球总数的几分之几?
(2)黄气球有多少个?黄气球的个数占气球总数的几分之几?
(3)蓝气球有多少个?蓝气球的个数占气球总数的几分之几?
11.(4分)找规律填一填,画一画。
(1)88
_______ _______
(2)
_______ _______
参考答案
一、找规律(1)
(共3题;共25分)
1-1、1-2、1-3、1-4、1-5、1-6、1-7、1-8、1-9、2-1、3-1、3-2、二、找规律(2)
(共2题;共6分)
4-1、5-1、三、找规律(3)
(共4题;共17分)
6-1、7-1、8-1、9-1、四、找规律(4)
(共2题;共19分)
10-1、10-2、10-3、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