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版)(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案(新人教版)

时间:2019-05-12 16:38: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贵阳版)(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案(新人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贵阳版)(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案(新人教版)》。

第一篇:(贵阳版)(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案(新人教版)

古代诗歌四首

【导学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课时计划】 1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步骤一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三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三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

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词,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

(1)字音 碣石(jié)

澹澹(dàn)

竦峙(sǒng zhì)....(2)词义 竦峙:耸立。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客路:旅人前行的路。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2.作者名片 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今安徽省亳县)。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雅爱诗章,好作乐府歌词,今存二十一篇。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诗歌具有浪漫主义特色,想象奇特丰富,作品收入《李太白全集》。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并写有小令、套数二百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3.文体链接

乐府诗: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的“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陌上桑》和

学法指导一:

针对步骤二中的表现手法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

(1)衬托:用一个事物陪衬另一个事物,使后者更多情善感。(2)烘托: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3)渲染:仔细描摹以加强效果。

(4)抑扬: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或褒扬,而后透露出真实意图。无论是欲扬先抑还是先扬后抑,所要强调突出的都是后者。抑扬的使用使诗词在很短的篇幅里跌宕起伏,摇曳生姿。

(5)托物言志、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或物的描摹、议论更含蓄地表达出来。

(6)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7)以动写静:通过描写“动”来体现“静”,更显其“静”。(8)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追念古代,感伤现实。

(9)虚实结合:虚写和实写相结合。可大大丰富意象,开拓意境,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孔雀东南飞》都是汉乐府民歌,后者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律诗: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次北固山下》每句五个字,所以称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钱塘湖春行》每句七个字,所以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或起联),第二联(第3、4句)称“颔联”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或结联)。律诗既讲平仄、押韵,又讲对仗,故写作较难。

步骤二 赏读《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观沧海》

1.如何理解“东临竭石,以观沧海”一句?

【交流点拨】“东临竭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描绘大海的? 【交流点拨】(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联想日月星辰这些自然界伟大的景象,全离不开大海的怀抱。想象奇特,胸怀开阔,渗透着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精神。展现了诗人力挽狂澜、重建天下的雄心,塑造了自我豪气盖世的英雄形象。

4.诗人在这首诗中把自己欲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借助了什么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交流点拨】诗中3-8句实景描写海水与山岛;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想象之景。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春天的景物很多,为什么作者挑选“杨花”“子规”来写?说说你的理解。

【交流点拨】“杨花”漂泊不定,给人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啼鸣暗含悲痛之情;诗人选取暮春时节的这两种景物,渲染了哀伤的氛围,融情入景。

2.在这首诗中,诗人将怎样的愁绪寄予了明月? 【交流点拨】诗人对朋友深深的思念和担忧。步骤三 赏读《次北固山下》《天净沙 秋思》。(一)《次北固山下》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交流点拨】首联:点题。“青山”指北固山,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行客前进的路,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途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情感真切,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交流点拨】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认为该如何理解呢? 【交流点拨】作者从炼字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二)《天净沙·秋思》

1.本曲前三行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交流点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寒风飕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

2.“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点明全文主旨: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天涯”二字,与夕阳配合,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愁闷。

3.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天涯的游人的凄苦愁楚之情。

步骤四 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总结写法

《观沧海》采用情景交融、虚实相映的写法,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次北固山下》采用寓情于景、景中含理的写法,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

《天净沙·秋思》运用了传统的寄情予景的写法,把本来抽象的、难以表达的悲苦之情借助景物画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寄情于景,想象丰富,语言含蓄凝练。2.拓展延伸

请你搜集几句有关“胸襟”“抱负”“思乡”的诗句。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④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朗中》)⑤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板书设计

山岛:竦峙(壮丽气势)

树木:丛生

实景——借景抒情观沧海 百草:丰茂(向荣姿态)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虚景(奇特想象)博大胸襟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宏伟意境)

水:澹澹



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尽

哀伤子规啼





寄情于景天净沙 秋思 寄明月

思念

夜郎西枯藤 老树 昏鸦小桥 流水 人家景悲怆愁苦 思乡之情

古道 西风 瘦马情 夕阳 断肠人

次北固山下

首联:旅途奔波之景

颔联:恢弘阔大之景

借景抒情

颈联: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尾联:乡思之情

交流展示 生成能力

步骤一 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步骤二 赏读《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步骤三 赏读《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步骤四 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外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第二篇:4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案

教学案 4 古代诗歌四首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并熟练背诵。

2、积累诗歌常识。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4、品味语言,感受诗歌的意象美与意境美,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

重点:积累诗歌常识,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所蕴含的审美意象与思想情感。难点:以审美的态度欣赏诗歌,品味语言诗歌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尚和袁熙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马致远:(约1250-约1321至1324间),一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被后人誉为“马神仙”,汉族,元代著名戏曲家,元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

古体诗:诗歌体裁的一种。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四言诗,在近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虽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体诗。《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

学法指导:

1.写景抒情一类的诗歌,重点不在于字词训诂上,而在于感受诗歌的内在魅力,品味作者所营造的审美意象。因此,不妨将诗歌多读几遍,在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力还原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如此更有利于对诗歌的理解。2.掌握一些常见的意象,如“子规”等。

学习内容

一、基础梳理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海

(jié)石 sǒngzhì()

(cháo)平

归yàn()

水何dàn dàn()()

xiāosè()()2.解释词意 澹澹: 竦峙: 星汉: 杨花: 客路:

二、课内探究

3.用/划分这诗的朗读节奏: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4)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读《观沧海》按要求写出诗句

(1)点出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的诗句是:(2)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3)虚写诗人想像之景的句子是:(4)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5.《观沧海》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6.下面的诗句描写沧海的景象,有动有静,试作分析。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7.《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8.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分析其首句运用了何种手法,有何作用? 9.《天净沙 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10.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三、能力训练 11.请尝试写写一首小诗。

参考答案

1.沧 碣 竦峙 潮 雁 澹澹 萧瑟

2.水波荡漾的样子;耸立;银河;柳絮;旅人行的路

3.(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2)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4)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4.(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本诗作者描写了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6.“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7.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8.此诗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点明愁的由来。

9.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都是凄清、悲凉、感伤之景。(说明:“小桥流水人家”是以乐景反衬哀景,“小桥流水人家”虽好却不是自己的家乡,有家归不得,更加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10.通过秋景的描写,表现羁旅游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11.略

第三篇:(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

古代诗歌四首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的相关信息及写作背景;了解古代诗歌中律诗、乐府诗的一般文学常识。2.反复吟诵、联想、品味,领略诗歌的图画美和意境美;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了解诗人的相关信息及写作背景;了解古代诗歌中律诗、乐府诗的一般文学常识。2.反复吟诵、联想、品味,领略诗歌的图画美和意境美;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反复吟诵、联想、品味,领略诗歌的图画美和意境美;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吧!

二、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往往以旧调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有的反映当时社会的**,有的抒写个人宏大的抱负,气势雄伟,格调慷慨悲壮。代表作有: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军事著作《孙子略解》等。

三、背景链接:

《观沧海》选自《曹操集》,写于建安十二年(207)征乌桓途中。建安十一年(206),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并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毅然北上伐乌桓,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原的宏愿。在途中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正值秋风萧瑟之际,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四、文体知识:

乐府诗

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词,其性质与《诗经》中的“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五、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疏通文意,欣赏诗歌。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中。“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山岛写草木,展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象。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含在这沧海之中,气魄何等雄伟!

六、文本探究

1.题目为观沧海,全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观察到的景物有: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称为“诗仙”。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静夜思》《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二、背景链接:

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十三。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三、整体感知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杨花落尽了,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听说龙标在非常遥远的地方。我把为你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伴随着你一直送到那夜郎以西。

四、文本探究

1.李白是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你能从诗中哪个具体的语句体会出这种浪漫的情怀?

后两句。诗人与友人虽然远隔万里,但却能借明月长风传达对友人的情意,突破了现实时空的阻隔,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怀。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借描写暮春景色,叙述好友被贬之事,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的遭遇的关切、同情,以及因朋友远去偏僻之地而产生的深深担忧之情。板书:

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

2、完成相关练习。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次北固山下 王湾

一、作者简介:

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其诗流传不多。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代表作有《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

二、背景链接: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古代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诗人王湾是北方人,往来于吴、楚之间。这首诗是他一路行来,泊船北固山下,触发思乡之情而写下的。

三、文体知识: 律诗

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四、整体感知

归纳诗歌主要内容。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做铺垫。

颈联:继续写船上所见,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 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序更替如此匆匆,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北归的大雁来传递家书了。

五、文本探究

1.赏析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自己旅途中怀念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一、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现在北京)人,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并写有小令、套数200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

二、背景链接:

选自《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81年版)。这首小令是马致远旅途漂泊时的作品之一。马致远仕途不如意,长期漂泊,足迹所到之处,总有聚散依依的哀婉,而这种哀婉又与他对国家的哀伤联结在一起。这首小令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三、整体感知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孤独的瘦马。夕阳早已西沉,漂泊未归的游子还远在天涯。

四、文本探究

1.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请按文章的层次做简要分析。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做铺垫。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寓情于景,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五、教师小结

六、布置作业:背诵两首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基础巩固:

二、类文阅读:

写作 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目标导航:

1.认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的道理,从更深的层次上理解生活、感悟生活,培养体验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

2.养成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特别是要多读书,读好书,以读促写。通过积累大量的内容素材和语言材料,为得心应手地写作做好准备。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自主学习:

了解作文文题,熟悉作文要求,搜集相关素材,为写作做准备。

1.片段写作。九月份,由夏入秋,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大,自然景物、人们穿戴等方面也相应发生了许多变化。你观察到了吗?到生活中去细心观察体验,然后写一个片段,描述这些变化。别忘了取一个别致的题目。

2.刚上初中,来到新校园,走进新教室,见到新老师,结识新同学,你一定有许多新的见闻、感受和想法吧!请拿起笔,从中选择一个方面,把它写下来。字数不限。

3.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欢笑,有感动,当然也会有泪水,有悲伤„„这些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体验,一点一滴都是生命中宝贵的财富。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有什么经历让你深受触动,难以忘怀?回忆一下,把它写下来。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中学时代是人生路途中一个新的时期。你可曾想过,你的生活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既简单又复杂,既平凡又伟大。家庭让我们感受亲情的温馨与美好,校园让我们体验成长的快乐与烦恼,而社会生活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磨砺自己的舞台。那么,在你的生活中,曾受到过哪些启发,收获了哪些灵感呢?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只有处处留心才能把熟视无睹的事物变成注意观察的对象,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做生活的有心人。【写作要求】

1.关键是要善于发现,你观察、感受到的点点滴滴都可能成为写作的素材,不妨先都记下来,再做取舍。2.注意“九月份”这个特定的时节,写出由夏入秋的各种变化。要写得具体明确,比如你的感受是“秋高气爽”,就要用特定的景物把这个感觉描绘出来。3.新的校园,新的环境。4.我是中学生了,感觉真棒!5.我的新同桌真幽默!

6.校园里有这么一个有趣的地方。

7.回忆你成长经历中最受触动或印象最深的事,选定其中的一件,先与同学交流一下,看他们是否也受到了触动。

8.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写清楚,写出起因、经过、结果。

9.在结尾处梳理一下自己的感受,比如你为什么对这件事印象深刻,它在你的成长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迹等,可起到点题作用。

【技法点拨】

写好作文先学会观察。鲁迅先生在回答文学青年“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问题时强调了两点:一是多看,二是多练。

这里的“多看”即指多观察。这就说明:要写好文章,要掌握娴熟的文章写作手法,就要多观察,学会观察,观察是写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础。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从中撷取你作文时所需要的材料:你要对一些看似不大实则很有意义的事情产生兴趣,注意观察起因、经过和结果;你要留意校园花坛里植物的颜色一年四季如何变化,学会刨根问底,弄清这些变化的来龙去脉;你要走向社会,同更多的人接触,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要思索一些东西,随时将它们汇入自己思想的长河。这就是观察的过程,观察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观察决不要仅仅局限于“用眼看”。广义的更有实际意义的观察是指要将人的五官全部调动起来:用耳朵去聆听,用身体去感受,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脑去思索,这样的观察才会更加细腻、深刻。

(2)观察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好“烂笔头”。俗语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好多同学每天看到的挺多,思索的也挺多,但是不善于随时记下来,这样就会使观察到的材料从身边溜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也会被白白浪费掉。

(3)观察尤其要注意持之以恒。别犯“脑热病”,三分钟的热度对于写好作文是没有益处的,你要将观察生活、思索生活贯穿于你生活的每一天,这样你才会写出妙文佳作来。学会观察对于写好作文有着巨大的奠基和推动作用,离开了观察,你往往会感到难以下笔。愿你学会观察,不断培养提高观察能力,在写作实践中取得进步。【范文引路】 我的初一生活

似水流年,今天的我们已不再是在草地上玩过家家的小朋友;今天的我们已不再是大声朗读“床前明月光”的小学生;今天的我们已经告别童年,告别朝夕相处六年的小学,走向青春。带着对未来的憧憬,我走进了崭新的初一生活。

开学那天早晨,我背起了早已准备好的书包,早早地来到了那所陌生的学校。回到了学校,回到了学习的气氛中,在阳光的辉映下一切的事物都是亲切的,没有繁华的街道上的堵塞,没有人山人海的商场的喧哗,只有教室里发出的朗朗的读书声。下课了,同学在操场上打闹,和外面的世界相比我认为它就是一个天堂!这就是回到学校给我的第一印象。我找到自己的座位,拿出崭新的笔记本,愉快地写到:从今天开始,我一定要努力学习,认真对待每一次作业、每一门功课。不管我以前怎样,在这里,我要以优异的成绩回报老师、父母。

上初一的第一天我就感觉课程比小学多了,作业也多了,每天的时间都抓得很紧。所以我得出的结论是: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科学安排时间是搞好初中学习的有效方法和策略。正确运用它,就会使我在学习中游刃有余,事半功倍。

上初一了,第一个感觉是新鲜。校园是那样干净整洁、绿树成荫;老师讲课是那样富有活力、引人入胜;同学们相处是那样融洽、愉快;现代化的图书馆、电教中心、网络中心以及实验室更是让我流连忘返。这一切与小学都有着很大差异,使我感到无比新鲜、有趣。

上初一了,再有的感觉便是紧张。在中学,尤其是优秀的中学,学习的竞争相当激烈,从而也会有一定的压力。稍不留神成绩就会落在队伍后面,所以丝毫不能放松,要时刻都处在学习状态。我必须适应这种紧张的学习气氛,才能在三年的学习中取得成绩。

上初一了,既激动又期待还紧张。但无论如何,从一点一滴做起,融入到新生活中,让我们以昂扬的心态面对初一生活。

告别了小学,大家一起进入了全新的初中生活。那么初中的生活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相信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体会。小作者就用质朴真诚的语言将自己的初一生活娓娓道来。美丽的校园、亲切的老师、友爱的同学、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这些新鲜的事物都给小作者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也使读者感受到初中生活的新奇和美好。而在结尾处,小作者表达了自己要用昂扬的心态面对初一生活的决心,乐观积极,充满朝气和活力。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1.当堂作文。2.推荐作文评讲。

(1)同桌互评。(2)教师点评 第一单元检测

教学目标:检测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当堂检测

第二课时:试卷讲评及试卷分析

第四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案

七年级(上)语文讲学稿

课题:9我的信念 课型:自读 时间: 执笔:贾树林 审核: 学习目标: ①理解课文内容。

②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③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②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③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学法指导:以自读为主线,通过多种方式来感知文章的内容,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并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要努力做“语文学习的主人”逐渐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个性化的阅读。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黑体字注音,并读一读。

盛名()报酬()奢望()呵责()猝然()蹂躏()粗糙()弥漫()

★请用楷书把上面的的词语抄写三遍,要工整、规范、力求美观。

2.查字典或词典,弄清楚下列的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可用这些词语试着造句或写段话。蹂躏: 造句: 奢望: 造句: 问心无愧: 造句: 迷醉:

3.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居里夫人的情况,把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写在下面。

4.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想一想,居里夫人是个怎样的人(可用一个四字短语)?梳理一下文章的结构可并说说这样划分的理由。除此之外,你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弄懂?还有什么问题?也一并写在下面。

二.学习·研讨

1.导入(由预习.导学导入),简介作者有关知识(学生答,师做适当补充)。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A、默读课文,找出各段中的关键词,进行归纳梳理,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梳理的方法,第一步是概括要点,第二步是分析归纳,第三步是整理排列,概括要点只要抓住关键词语就行)

坚忍不拔宗旨探讨真理,不图财富

信心沉醉于科学之美

勤奋

目标

探讨真理

献身科学 环境自由

安静安静

时间

不谋利

自由工作

克制目标

坚忍不拔

信心

科学之美勤奋努力

2、通过归纳:我们可以看到一颗伟大的水晶般的心灵,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品格魅力:献身科学,追求真理;专心致志,坚忍不拔;甘于寂寞,淡泊名利,温和沉静,兴趣多样。

B读后讨论 作者认为,“人类也需要梦想家”“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 从哪一件事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作者怎样的心态? 3.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在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后,你对这篇文章的内容、语句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请列出,我们共同解决(生提问或师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其主动探究的习惯,生答或师点拨,培养其合作学习能力)。

示例:1

“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很多的报酬。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居里夫人所说的“讲究现实”与“梦想家”是什么意思?

讲究现实,是通过工作取得物质利益,居里夫人是肯定的。因生活毕竟需要金钱,获得很多的报酬才能享受很好的生活。“梦想家”他们受事业的强烈吸引,既没有闲暇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他们为理想而研究而工作,完全不存在物质利益的观念。从居里夫人放弃申请镭的专利,抛弃了一笔财富,可以看出她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2、探究质疑:“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世界的优美”不是只自然景色的优美。自然科学是研究物质世界的,是揭示物质世界的规律,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的。认识了规律,发现了奥秘,就会觉得这世界真奇妙。优美是只物质运动规律以及物质内部结构。研究物理、化学,就会感觉世界的优美。科学越发展,世界越是展现它的优美,所以说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

3、居里夫人对“蚕正在结茧”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轻巧夺冠31

4、“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这“某种力量”指的是什么?(同上)

5、文中“奢望”可以换成“希望”吗?为什么?(第一提案29)

6、“我从没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当然 ”中的“这种权益”指的是什么?

7第三自然段第二句说“我有许多美好快乐的记忆”,可接着却说“孤独的过着求学的岁月”,“坐在简陋的书房里艰辛地研究”,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典点25)

课堂小结:本文为我们展示了一颗伟大的水晶般的心灵,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品质和人格魅力:献身科学追求真理;专心致志坚忍不拔;甘于寂寞淡薄名利;温和沉静兴趣多样等。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科学研究最需要的是现身精神,把探讨真理当作自己的天职,此外,科学工作需要自由、宁静和时间、坚忍不拔、勤奋努力。

4.回读课文,根据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选择你最欣赏或喜欢的一段或一句抄在读书笔记上,谢谢你的体会。

同学们当这堂课结束的时候你一定会有所收获吧,请将你的所得记录下来,等日后你定会收获更多的惊喜。三.拓展延伸

1.检查“读一读,写一写”内容。

2、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⑴ 得到很多。()⑵ 大醉,多用于比喻。()

⑶ 迷恋,陶醉。()⑷ 比喻督促。()

3、选词境空。

⑴ 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着我,正如蚕被_着去结它的茧子一般。(鞭策。鞭答)

⑵ 我的推一

,是在一个自由国家 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希望。奢望)

⑶ 因为在24岁以前,找一直居住在被

的波兰。(蹂躏、占领)

4、居里夫人没有申请镭的专利,却两次获得诺贝尔金,写出你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第一提案29)

巩固提高:

在居里的帮助下,玛丽找到了理化学校一间十分简陋的棚屋,搬进了自己的实验仪器。实验证明,铀射线与化合物的含铀量成正比;其强度可以准确测量。她认为,这种现象只能解释为是量子的一个特性。可是,为什么别的化学元素没有发现这种现象呢?难道这只是一种偶然吗?不,应该检查已知的所有化学物质。不久,钍元素的射线就被她发现了。居里夫人把这些具有放射性的物质叫做放射性元素,开始像一位打猎的神枪手一样,钻进元素世界的丛林,忘怀一切地要猎捕新的放射性物质。在检验铀沥青矿石的时候,一种奇异的现象使居里夫人惊愕不已:测量表明,这里有一种比纯铀强大得多的放射性。这是为什么呢?一定是有一种比铀的放射性强得多的新元素在向人们召唤!一定!居里夫人这样判断着,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居里。居里也感到这一发现的重要,决定暂时放下手上的工作,同自己的妻子合作,捕捉这个未知的放射性元素。

1898年7月居里夫妇向理科博士学院报告,他们发现了放射性很强的两种元素的一种,为纪念玛丽的祖国,取名为“钋”紧接着,他们历尽千辛万苦,又发现了另一种放射性元素,取名为“镭”。

1、读拼音,写汉字。一定是有一种比铀的放射性强得多的新元素在向人们召 huàn _____ 2、解释词语:惊愕不已:

3、“其强度可以准确测量”一句中的“其”是指____

4、与“难道这只是一种偶然吗?”一句句意相同的是()A、这只是一种偶然;B、这不是一种偶然;C、这是不是一种偶然呢?

5、“玛丽找到了理化学校一间十分简陋的棚屋。”句中“十分简陋的棚屋”的作用是:

⑴。

⑵。

6、居里夫人“开始像一位打猎的神枪手一样,钻进元素世界的丛林,忘怀一切地要猎捕新的放射性物质。”这一句运用了

修辞手法,它的作用是。

7、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居里夫人的伟大贡献。

8、居里夫人具有

的思想品质。

9、文中三个问句的作用是什么?

10、文中生动描写居里夫人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的句子是:

1、具有居里夫人这种精神品质的科学家还有谁?你能举出一两个来吗?

〖答案〗 1唤2使人非常惊讶

3、铀射线

4、B

5、⑴ 玛丽工作环境简陋

⑵ 突出她的伟大发现更加可贵

6、比喻生动地写出了居里夫人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的状态

7、她发现了两个放射性元素钋和镭

8、为科学而奋斗终生热爱祖国。

9、表现居里夫人的疑惑与思考,且承上启下。10、开始像一位打猎„„放射性物质 1

1、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等。

考点链接:

1.依次在下列语句中的横线上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D)(2分)

那霏霏的春雨,像蚕丝那么柔和,给人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那霏霏的春雨,像轻烟那么迷濛,使所有的景物若隐若现,若幻若真。

A. ①凉沁沁的,飘在脸上 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 B. ①飘在脸上,凉沁沁的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的笔墨能如此飘逸 C. ①软绵绵的,飘在脸上

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的笔墨能如此飘逸 D. ①飘在脸上,软绵绵的 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

(2006扬州)课题:论语十则

课型:教读 时间:

执笔:贾树林 审核: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朗读背诵《论语》十则。

3、了解孔子及其思想以及《论语》的一般知识。

4、掌握文言虚词“而”与“之”的基本用法,重点实词的用法及意义,在此基础上疏通文意。

5、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与待人接物的良好态度。

学习重点:

目标2、4 学法指导:通过大声朗读课文,发现自己把握不好的字音,并通过查字典注音,参考课下注释,自己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划出来,课堂上问老师或者同学讨论。

预习导学:

1、查阅资料,了解一些孔子和论语的资料,写在下面。

2、大声朗读课文三遍.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论()语

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吾日 吾日三省(xǐng)吾身

传()不习乎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诲()女()知之乎

是知()也。”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查阅资料,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5)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5、参考课下注释,尝试用自己的语言疏通课文大意,不懂得地方做出标记,课堂问老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联合国教课文组织确定了世界上十位最伟大的思想家,这十位思想家谁排名第一位?他又有怎样伟大的思想体系呢?他就是今天我们所要认识的孔子,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孔子和他的《论语》十则。

二、找一找,说一说。

三、读一读,议一议。(检查自主学习的效果)

1、找一名同学读。

2、老师范读

3、齐声读

4、老师纠正。

5、个别同学读

四、疏通文意

1、检查预习情况,纠正个别字的解释。

2、一名同学一句,疏通文意。同学补充,老师点拨。

五、找出本文中出现的“而”与“之”,归纳文言虚词的用法。

六、大声读课文,力争背诵

第二课时

一、问题研讨

1、《论语》十则里有的是探求知态度的,有的是谈学习方法的,有的谈修身做人,请分别找出来。(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互相补充,老师点拨确定)(中华一题33)

2、《论语》里有许多成语至今我们仍然运用着,找一找本文里有多少成语,你理解他们的意义及用法吗?(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互相补充,老师点拨确定)

3、学一学,用一用。

《论语》里边有许多话告诉我们学习和做人的道理,下边老师举几个例子,同学们想一想应该怎样做才对

i.有位同学每天回家都急着把作业写完,但老师发现他的作业质量不高,好像没有经过思考,不会的空着就交上来了;还有一位觉得自己都会了可以自己思考问题了,上课都不注意听,你们觉得这样做对不对,我们应该怎样教育他们呢?

ii.有位同学不喜欢别人开他的玩笑,自己却喜欢捉弄别人,甚至对同学动手动脚的,面对这种情况,你觉得他应该怎样要求自己呢?

iii.你觉得自己哪几条做得还不够,今后应该怎样

二、拓展延伸

1、背诵课文。

2、“而”的用法,有的表顺接,有的表转接,请区别下列语句中“而”的不同用法。(1)学而时习之,()

(2)人不知而不愠()(3)温故而知新()

(4)学而不思则罔()

(5)任重而道远()

(5)择其善者而从之()(作业本29)

3、记住本文中出现的成语。

三、巩固提高

阅读下列文章,做后边的练习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未知者。

(1)翻译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 其()斯()之谓与(3)由“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话产生了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

附练习题答案:

1、贫穷而不谄媚猥琐,富贵而不骄奢淫逸,怎么样?

2、若:如

好:喜爱

其:大概、恐怕

斯:这

3、切磋琢磨

四、中考链接: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2、《论语》中论述“学”与“思”之间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3、如果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做到“------------,------------”,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 就能早日实现。

4、孔文子被称为“文”的原因是:----------。(2006年中考题)(2006安徽课改)《论语》四则

①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②孔子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季氏》)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④子夏日:“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张》)【注释】①[友谅]与诚信的人交朋友。谅,诚信。②[便辟]习于摆架子装样子,内心却邪恶不正。③[善柔]善于阿谀奉承,内心却无诚信。④[便佞]善于花言巧语,而言不符实。⑤[所亡]自己所没有的知识、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亡,同“无”。⑥[所能]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1)择其善者而从之

(2)学而不思则罔

(3)可谓好学也已矣

6、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2)思而不学则殆。

7.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第④则内容的理解。

(4分)(中华一题34 :

课题: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漫游语文世界 时间: 执笔:贾树林 审核: 活动目标:

①通过此次活动,沟通课堂内外,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使学生充分认识语文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②引导学生搜集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初步树立汉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

③通过写作练习,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语文世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写出自己对社会生活中语文运用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活动重点

①搜集语言现象并归类整理。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课前准备

1、布置任务,学生分组。学生可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进行。

2、分组活动,各组按照选定的方向,组员分工合作,深入周围的世界,寻找生活中语文的足迹,获得对语文的直接体验。

3、搜集调查资料,分组筛选、梳理,把同属于一类型的资料编在一起。(成果的形式可以是:报告、图片展览、网页、动画、幻灯片、相声、小册子等等)○活动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一个有趣的广告阐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有这样一则奶粉广告:“没有加进什么,不过提出水分。”

这则广告从反面人手,从具体的制作过程人手,用形象的语言来表示,在一句“没有加入什么”表现了产品之纯,后一句用“不过”急转,进一步表现出产品纯还不够,还必须没有水分,突出了“粉”的特性,语言简练,12个字中有转折,有波澜,文字浅显但具体形象,初看语不惊人,细品则回味无穷。

二、1、各小组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进行学习情况汇报和自我评价。

2、投票评选“最受欢迎成果”。

3、教师评价。

4、在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分组展开讨论 a、怎样在其他课程中学习语文? b、你从街头语文中学到了什么?

c、怎样看待“默默无蚊(闻)的奉献”“钱(前)途无量”一类改动成语的广告? 小结;充分肯定同学们的实践,对于同学的思考给予高度赞誉。在此基础上引入写作练习。

五、写作实践(课内1课时)

以话题作文的形式,课内完成以“漫游语文世界”为主题的写作实践。如;“生活处处有语文”给我的启示 我从--------中学到了语文等等

第五篇: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歌四首

精彩开篇词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词,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观沧海

一、新课导入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沧)海

jié(碣)石

sǒng

zhì(竦峙)

水何dàn

dàn(澹澹)

xiāo

sè(萧瑟)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各词的意思。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耸。峙,挺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点。

何:多么。

若:好像。

临:登上。

3.文体知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4.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袁术,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步出夏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壮。

5.背景链接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曹操在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下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因而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高耸陡立。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就用歌唱来畅抒心中的情怀吧!

(二)整体感知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交流点拨】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交流点拨】这首诗写出了3层意思。

第1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2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实景)

第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想象)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描绘大海形象的?

【交流点拨】(1)“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2)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将北征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原解除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三)深层探究

1.如何理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

【交流点拨】“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联想日月星辰这些自然界伟大的景象,全离不开大海的怀抱。想象奇特,胸怀开阔,渗透着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精神,展现了诗人力挽狂澜、重建天下的雄心,塑造了自我豪气盖世的英雄形象。

3.诗人在这首诗中把自己欲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借助了什么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

【交流点拨】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四)熟读成诵

四、板书设计

水:澹澹

山岛:竦峙(壮丽气势)

实景——借景抒情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向荣姿态)

日月:运行—出其中

虚景

(奇特想象)

博大

星汉:灿烂—出其里

(宏伟意境)

胸襟

五、拓展延伸

请你搜集几句有关“胸襟”“抱负”“志趣”的诗句。

【交流】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⑤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第二课时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新课导入

(师生一起朗诵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如《静夜诗》《望庐山瀑布》《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通过这些诗歌,我们了解到李白是一个热情奔放、想象丰富、重情重义的人。今天,我们将走进他的另一首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又具有什么样的艺术风格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2.诗歌大意

这首诗中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杨花、子规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3.背景链接

王昌龄早年家贫,不惑之年才中进士,开始任秘书省校书郎,后任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后来因事贬至岭南,一生遭遇坎坷。王昌龄天宝年间被贬到龙标尉,与其交情深厚的李白当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慰藉远方的友人。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并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交流点拨】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一路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亮的月亮,希望它陪着您一直到夜郎以西。

(二)整体感知

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描写了“杨花”和“子规”。写“落尽的杨花”,点明了时令是“暮春”。“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又因为“杨花”是漂泊无定的,表现了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2.该诗中哪一句点明了主旨?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3.“每一首诗中必定会有的那个人,就是诗人自己。”在这首诗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李白?请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写诗人此时的形象。

【交流点拨】李白正独自站在窗前,抬头仰望着遥远天边那一轮明月,心中牵挂着远方的友人,这个月明之夜啊,又将彻夜难眠!

4.这首诗很能打动人心,得益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请任意选择一个角度,联系诗歌内容略作分析。

【交流点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把明月人格化,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还含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

(三)熟读成诵

理解背诵全诗。

四、板书设计

景:杨花落尽

子规啼鸣——哀切、凄惨

情景

情:寄情明月

随君相伴——同情、关切

交融

五、拓展延伸

请查找资料写出李白借月抒怀的诗歌。

【交流】①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

②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秋浦歌(十三)》)

③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

④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关山月》)

第三课时

次北固山下

一、新课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各词的意思。

次:停留

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风正:风顺。

悬:挂。

残夜:夜将尽未尽。

2.作者简介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其诗流传不多。

3.背景链接

《次北固山下》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所作,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据说,宰相张说曾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

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在青山之外旅行,在绿水之中行舟。

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显得更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思念故乡的家书要传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二)整体感知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交流点拨】首联:点题。“青山”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用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

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途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陈陈相因,浑然一体。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交流点拨】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深层探究

1.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交流点拨】“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认为该如何理解呢?

【交流点拨】作者从炼字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道理: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四)熟读成诵

四、板书设计

次北固山下

首联: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恢弘阔大之景

借景抒情

颈联: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尾联:思乡之情

五、拓展延伸

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歌。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歌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在你所积累的诗歌中,哪些诗句抒写了乡愁?

【交流】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②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③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④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⑤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⑥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⑦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第四课时

天净沙·秋思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文体知识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题目。

2.作者简介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3.背景链接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一生都几乎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因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并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节奏、重音。

【交流点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

【交流点拨】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二)整体感知

1.本曲前三句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交流点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寒风飕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人,但已不难想象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

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连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和谐地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图画,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

2.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

【交流点拨】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

3.“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前三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无限的愁闷。

4.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天涯的人的凄苦愁楚之情。

(三)深层探究

1.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面,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各句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

2.《天净沙·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成鲜明对照。

(四)熟读成诵

四、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悲怆愁苦

古道

西风

瘦马

思乡之情

情——夕阳

断肠人

五、拓展延伸

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

【交流】夕阳已渐西下,只在山顶留下半张无精打采的脸,无奈地看着这无精打采的人间。

一抹余晖暗淡地斜洒在枝桠斑驳的老树的枝头。枯藤缠绕着老树,树上的乌鸦,发出几声凄凉的哀鸣,划破黄昏的寂寥,斜阳为乌鸦黑亮的羽翼镀上一层金黄。

潺潺的流水在夕阳的映照下波光粼粼,还映出几处人家。一座小石桥静静地站在流水上,像一个老态龙钟的百岁老人,再也经不起岁月的践踏了。

古道漫漫,西风凛冽。路,看不到尽头。在这荒凉古道上,我骑着马,缓缓地行进。几年来,与我朝夕相处的那匹马,经过岁月无情的洗礼,早已骨瘦如柴。经过多年的流浪,它和我都已疲惫不堪。

此时,夕阳正西沉,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我,却仍在外漂泊未归,独自一人浪迹天涯海角,流露出一丝淡淡的悲凉。

下载(贵阳版)(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案(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贵阳版)(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案(新人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