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案(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2 16:56: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案(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案(本站推荐)》。

第一篇: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案(本站推荐)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知识点拨

(一)知识网络

(二)历史解析

我国经济特区的性质和政府的经济政策

我国设置的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也不是“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它仍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行政区域,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思想文化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但经济特区在经济活动中享有特殊政

策,这些政策主要有:

(1)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结构,外商投资企业

所占经济比重可以大于内地;

(2)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下主要采取市场调节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3)对到经济特区投资的外商提供较多的优惠待遇,企业的所得税率按15%征收,对进出特区的境外客商、外籍人员简化手续,给予方便;

(4)对经济特区政府授予较大经济管理权限。属于中央统一管理的外事、边防、公安、海关、金融、外汇、港口、铁路、邮电等方面的业务,由国家主管部门结合特区

实际情况,制订专项管理方法;

(5)国家对特区建设实行特殊政策倾斜,如增加银行信贷资金,新增财政收入、外汇收入全部留用,特区进口基本建设所需的物资免征关税等。

邓小平的开放理论与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把对外开放确定为长期的基本国策,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与邓小平的开放理论密不可分。可以说,我国对外开放的每一项重大决策的出台,每一个战略步骤的实施,无不凝聚着邓小平的政治智慧、理论勇气和创新精神。邓小平的开放理论是怎样回

答中国为什么要开放这个问题的呢?

(1)根据科技革命和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从世界大势的认识上为中国的开放提供了依据。根据对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全球化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分析,邓小平对时代主题进行了重新概括。他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经济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他强调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加快发展。

(2)根据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依据中国历史的经验教训、针对当今中国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严峻现实,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著名论断,为中国的对外开放提供了历史的、现实的依据。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邓小平针对中国发展中的资金不足、技术管理落后的国情,强调在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3)根据世界历史发展中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的先进性,提出向资本主义学习,大胆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从思维方式的转变上为中国的开放提供依据。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我们对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创造的文明成果采取排斥拒绝的态度,关起门来搞建设,结果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的发展。对此,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可以说,向资本主义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文化,是邓小

平开放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

二、学习自评

(一)知识掌握

1.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是()

A.深圳B.珠海C.海南D.浦东

2.有个特区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它在下列哪个省?()

A.广东B.福建C.浙江D.江苏

3. 20世纪90年代,旨在推动长江流域地区经济新起飞的举措是()

A.开放上海等沿海港口城市B.开辟长江三角洲等沿海经济开放区

C.开放长江流域省会城市D.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4.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是()

A.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D.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二)能力提高

1.邓小平的对外开放实践中,最具有远见卓识的伟大创举是()

A.提出了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B.借鉴和吸收世界上一切文明成果

C.建立经济特区D.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2.处于环渤海经济开放区的城市有()

A.大连、秦皇岛B.烟台、沈阳C.天津、连云港D.天津、青岛

3.下列事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建立珠海经济特区②开辟闽东南地区为沿海经济开放区③开放上海浦东④建立

海南经济特区

A. ①②③④B. ①④②③C. ①②④③D. ①③④②

4.下列关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沿海开放城市里划出的一个发展经济的区域

B.经济结构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

C.产业结构以现代工业为主

D.商品销售以出口为主

(三)延伸拓展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D.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2.清政府开辟通商口岸与当今中国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最主要的区别是()

A.外商在中国享有的权利B.关税税率

C.开放区域D.国家行使主权情况

3.国际舆论曾对中国的一重大开放举措予以高度评价:“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是中国从明朝以后的第一次开放”。这里所指的是()

A.创办深圳等经济特区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D.众多开放城市建立起经济技术开发区

4.说到办特区,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习仲勋建议从汕头开始,因为那里有海港,历史上也是开放的。汕头在近代史上的“开放”开始于()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望厦条约》

(四)模拟练习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东成为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其优势在于广东()

①毗邻港澳,有对外开放的地理优势②作为侨乡,有利于吸引华侨回国投资③历来是对外开放的门户④具有比国内其他地区更雄厚的工业基础

A. ①②④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

2.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设立经济特区,是基于它们()

A.临近港澳B.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

C.已有许多外资企业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出成绩

3.在《春天的故事》里有这样几句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老人

邓小平1979年画的这个圈是指()

A.划海南省为经济特区B.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经济特区

C.建立长江三角洲经济特区D.开辟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4.对外开放政策对我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对外开放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民族经济的发展

B.加入WTO给我国民族经济带来更大的压力

C.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引进外资,彻底改变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5. 20世纪80年代前期,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建国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必须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B.由于“人家封锁”,给中国带来困难

C.建国后,曾长期实行“闭关自守”D.关起门来搞建设是发展不起来的

6.改革开放以来,促进上海经济发展的重大事件有()

①与深圳、珠海同时成为经济特区②1984年成为国家开放的十四个沿海城市之一

③开发开放浦东④宝山钢铁公司建成投产

A. ①③B. ①②③C. ②③D. ②③④

7.下列关于长三角城市历史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南京、杭州都是我国古代六大古都之一②南京、上海、宁波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③上海、嘉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发祥地④上海是我国最大的政治文

化中心和长三角经济带动核心

A. ①③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①④

8.中国为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而采取的主要措施不包括()

A.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制定对外开放的方针

9. 1979年4月,在讨论经济特区名称问题时,邓小平说:“就叫特区嘛,陕甘宁

就是特区。”

请回答:“陕甘宁就是特区”的含义是什么?请从地理位置、性质和作用三个方面,比较两种特区的异同。

10.读图题

请回答:(1)据图指出我国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并说明在这些地区设置经济特

区的有利条件。

(2)图中所示经济开放区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对我国经济布局有什么影

响?

(3)据图,我国对外格局呈现出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4)我国对外开放的实践给你怎样的启示?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列事件是我国两次开放的起点: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1980年,我国政府正式确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材料二下列内容是我国关税的两次调整:1843年,中英双方在香港议定新税则,新税则将中国关税税率定得很低,中国土货出口税率高于洋货的进口税率;经国务院批准,从2001年1月1日起,我国再次降低关税总水平,从16.4%调到15.3%。

材料三下列历史事件标志着两次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895年,中日双方在马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2001年11月11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中国加入世贸组

织议定书签字仪式。

请回答:(1)据材料一,通商口岸和经济特区在地域分布上有何相似之处?经济

特区设置在上述四个地点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两次关税调整的目的各是什么?

(3)评述材料三中所反映的两件事在我国开放史上的地位。

(4)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次对外开放的本质及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三、能力拓展

(一)学法指导

如何从历史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

历史图片中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是了解和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和依据。在教材中,历史图片往往是对某一重点知识进行的有效补充和烘托。其一,图片可以更真切、更翔实地再现历史,增强说服力;其二,图片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提高我们阅读和学习历史的兴趣。当然,学习历史应该学会通过阅读图片,发掘出其中蕴涵的历史信息,把握历史现象的特点、发生发展的原因及历史事件间的内在联系。应该说,从图片中汲取历史信息,也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历史、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如何去读懂历

史图片、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呢?

例如教材59页关于“深圳”的两幅历史照片。前者是“老照片”,反映了昔日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深圳,后者反映的是被外国人惊叹为“一夜崛起之城”的深圳。教材安排反差如此强烈的两幅照片,意图不言自明。对比两幅图片,我们不仅会感受到深圳的巨大变化,而且深圳的巨变也证明了我国对外开放伟大决策的正确性。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应该坚定不移地长期坚持下去。

(二)例题解析

中国近现代史上曾有过两次由封闭到开放的转变,这两次“开放”的本质区别是()

A.前者是在清政府战败时被迫开放的,后者是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主动开放的

B.前者是在不平等的基础上开放的,后者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放的

C.前者是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掠夺原料,倾销产品;后者是中国通过对外开放扩

大贸易,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D.前者是列强控制下的被迫开放,便利了列强侵略;后者是中国为发展社会主义

经济的主动开放

解析:首先,要读懂题干中的两次开放的含义,第一次为鸦片战争以来的被迫开放,第二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主动开放。其次,要分析两次开放的实质。A、B两项是从背景上分析,选项C是从开放的形式和内容上分析,只有选项D从实质上分析

了两次开放的区别。正确答案为D。

(三)学习拓展

“深圳在上一世纪最后20年间的巨大变化,被称为世界罕见的经济奇迹,深圳也由此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能够成功的象征。”所谓奇迹,是指一种非普遍、非持久的现象,这个概念本身就意味着“深圳现象”将会像流星一样很快消失。然而,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要由几代人努力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需要一个具有强劲发展势头的深圳,更需要一大片发展强劲的开放区。你认为怎样才能把“深圳现象”发展下去呢?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怎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呢?

(四)自展才华

对外开放以来,我国在吸引外资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从1979年到2001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到3 935亿美元。目前,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同时,我国还积极实行“走出去”战略,直接参与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

请找出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一些事例,并就“走出去”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四、相关信息

(一)历史资料

谷牧:小平同志领导我们抓对外开放

为了借鉴国外经验,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78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让我带领一个包括6位省部级干部组成的代表团,出访法国、西德、瑞士、丹麦、比利时。这是新中国建立以后,首次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派出的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小平同志十分重视这件事。出访前,他专门在北京饭店听取我们出访的汇报,指示我们要“广泛接触,详细调查,深入研究些问题”。当时我理解,小平同志对于实行开放,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决心已经下定,他正在思索和考虑的不是“要不要开放”,而是“怎么搞对外开放”。我深感这次带团出国考察责任重大,因此出去之后一直“马不停蹄”,从5月2日到6月6日1个多月内走了上述5国的15个城市,会见有关政界人士和企业家,参观了许多工厂、农场、城市设施、港口码头、市场、学校、科研单位和居民区,尽量多收集资料信息,多思考

研究问题。

回国后,6月下旬,中央政治局同志专门开会听我的汇报。„„叶帅、聂帅和先念同志都说,外边的情况,谷牧这次出去看清楚了,讲明白了,该是下决心采取措施实行的时候了。这次汇报后,小平同志找我去谈话。我向小平同志汇报了出访情况,他讲了一番话,中心意思是:

一、引进这件事要做;

二、下决心向国外借点钱搞建设;

三、要尽快争取时间。根据中央政治局和小平同志的指示,7月上旬,国务院召开了由有关部委负责同志参加的关于四化建设的务虚会,我在会上报告了考察西欧5国的情况,并敞开思想讲了我的想法和意见。这次务虚会持续了2个月。„„务虚会后,党中央、国务院对这些意见又多次进行讨论,最后体现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改革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战略决策中。对外开放这项基本

国策由此被郑重确立。

──《回忆邓小平》,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

(二)学术前沿

关于对外开放的收益和成本

人们已经约定俗成地认为,中国经济较快增长是最近20年的事,而且主要得益于对外开放和大规模引进外资。但整体来看,在我们这种农民人口占绝对比例的国家“追随工业化”的过程中,对外开放有成绩也有代价,关键是我们自己怎样认识成绩和代价,也就是怎样从发展的角度估计“收益和成本”。

经济货币化是资源资本化的外在形式,是最近20年经济增长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一方面是中央政府通过不断增加货币供应来推动经济货币化和资源资本化,以此既通过发行货币直接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又可以通过通货膨胀稀释金融系统的不良资产。另一方面则出现各地竞相追逐外资以促进地方资源开发的高速增长,导致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在1995年就超过45%。外资成为中国投资和扩大再生产能力的重要来源,政策也不得不在外需拉动增长的压力下不断让步。而同时,有些地方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恶化,不仅造成了自己不可持续发展的后果,而且还试图向其他不发达地区转嫁。

(三)新苗论坛

改革开放之初,经济特区以一些优惠政策和国家的大力支持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创造了“深圳速度”等一系列令世人注目的奇迹。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贸易组织无差别原则之下,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全国各个地方都迎头赶上的情况下,经济特区应该怎样发展?

(四)书目网址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

2.程中原等著:《1976—1981年的中国》,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

3.金其祯主编:《中国沿海经济开放区十年概览》,科学出版社,1992年

第二篇: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及特点;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现象并进行概括、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表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掌握改革开放的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合作自主探究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比较,理解改革开放的内涵,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开放的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培养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信念和责任,与时俱进。教学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教学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教学方法:启发式、情景教学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思路

对外开放的原因——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对外开放的成就及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课前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

师:“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歌颂的是什么事吗?

生: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师:主要歌颂的是对外开放政策。1979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做出了对外开放的英明的决策,从此开放的春风吹绿了江南岸,又度玉门关。在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中,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对外开放的原因

合作探究1:我国为什么要走向对外开放?(学生讨论)

课件显示补充材料: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面对西方高速 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他深刻地认识到:“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

(教师总结)(课件显示)

1、从世界发展的趋势看,现在的世界史开放的世界;

2、从我国历史经验教训中,闭关自守是使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主要原因;

3、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迫切要求出发,对外开放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过渡:中国的对外开放绝非偶然,它是在国际有利条件和发展趋势下、在国内推动改革 进行和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背景下的必然选择。那么中国是如何进行对外开放的?具体分哪几步走? 第一步又是什么?

(二)对外开放的过程

多媒体出示中国地图,在地图上演示对外开放的过程。

1、经济特区的创办 合作探究2:(1)国家为什么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2)经济特区“特”在何处?(3)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课件展示文字与相关图片:

(1)靠近港、澳,靠近国际市场;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华侨多;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依托(2)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中国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特殊渠道。我国设置的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它的前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思想文化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3)经济特区的创办的作用和影响: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对沿海发展外向型经济具有探索与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宝贵的经验。

过渡:经济特区的创办,使深圳等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件展示经济特区的新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设的巨大成功,使党和政府坚定了对外开放的信心,并决定在沿海其他地区进一步对外开放,以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2、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开放区的开辟

多媒体展示地图,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出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4个经济开放区,让学生准确把握开放的区位。

合作探究3: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4个沿海开放区形成了连接南北的经济开放地带,想一想这一经济开放地带在对外开放中有何优势条件?(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技术条件等方面来分析)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课件展示。

过渡:正是凭借着这些优越的条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沿海开放地带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发展速度最快,最富裕、最发达的地区。但一个国家实力的增强,需要各地区均衡发展,这样的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正因为如此我国政府将开放区域由沿海推进到沿江、沿边、内陆省会城市,由点到线到面全面铺开。

3、开放沿江、沿边、内陆省会城市(课件展示)

过渡: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向纵深方向发展,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而这种展开也同样需要由点到面这样一个过程。因此国家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起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作用。

4、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自主探究4:学生自主学习理解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目的、特点和作用。(课件展示)过渡: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任务是生产高新技术产品,进一步引进外资,做好示范的窗口,而上海的浦东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多媒体播放《浦东的开发与开放》

自主探究5:根据课本以及看到的资料片,找出浦东的地理位置、历史状况、开发的时间、开发的目的、开发的有利条件以及开发后所取得的成就。(学生回答)

地理位置:黄浦江东侧。浦东,长江的龙头,位于黄浦江以东、长江口以西的一块三角形地区,地处我国海岸线中点和长江入海口的交汇处,紧靠基础雄厚的上海老市区,背倚物阜人丰的长江三角洲。

历史状况:经济落后于浦西(“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开发时间:1990年

开发目的:以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有利条件: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产业优势

突出成就:浦东经历十几年的开发,浦东新区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化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90年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课件显示浦东开发的相关图片、资料。

过渡: 从1979年对外开放到现在,在中国大地上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深圳和浦东是众多神话中的经典,希望以后的经典神话会越来越多,让我们再通过我们的祖国地图来回顾一下这些神话创造的先后过程。

(三)对外开放的特点

课件展示中国地图,并演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市→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合作探究6:结合我国对外开放地图讨论我国对外开放特点?

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理解)

全方位: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

多层次: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由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宽领域: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过渡:对外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了巨大影响,请看视频。

(四)对外开放的影响

播放《改革开放成就和影响》视频资料,过渡:通过视频我们可以看到对外开放使中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不仅改变了国家的面貌,也影响了世界的发展,同时也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请同学们举一些对外开放对我们生活影响的具体事例。

三、小结升华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和特点,充分感受到我国对外开放政策所取得的成就,实践证明改革和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的两个历史车轮。现在请大家用一个词表达你对改革开放的看法。

生:日新月异、万象更新、强国之路、富民之源、英明决策、枯木逢春、焕发生机、基本国策、翻天覆地等。

师:我也有一个词来表达对改革开放的看法:双刃剑。为什么?请大家下去认真思考与研究。

改革开放尽管是把双刃剑,在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我们仍然必须长期坚定不移地执行这一政策。

四、反馈练习:见课件

五、课外研究:见课件

第三篇: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第一中学 孟光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及特点;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现象并进行概括、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表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掌握改革开放的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合作自主探究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比较,理解改革开放的内涵,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开放的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培养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信念和责任,与时俱进。教学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教学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教学方法:启发式、情景教学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思路

对外开放的原因——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对外开放的成就及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课前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

师:“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歌颂的是什么事吗?

生: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师:主要歌颂的是对外开放政策。1979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做出了对外开放的英明的决策,从此开放的春风吹绿了江南岸,又度玉门关。在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中,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对外开放的原因

合作探究1:我国为什么要走向对外开放?(学生讨论)

课件显示补充材料: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面对西方高速 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他深刻地认识到:“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

(教师总结)(课件显示)

1、从世界发展的趋势看,现在的世界史开放的世界;

2、从我国历史经验教训中,闭关自守是使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主要原因;

3、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迫切要求出发,对外开放是一个重要的途径。过渡:中国的对外开放绝非偶然,它是在国际有利条件和发展趋势下、在国内推动改革进行和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背景下的必然选择。那么中国是如何进行对外开放的?具体分哪几步走? 第一步又是什么?

(二)对外开放的过程

多媒体出示中国地图,在地图上演示对外开放的过程。

1、经济特区的创办 合作探究2:(1)国家为什么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2)经济特区“特”在何处?(3)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课件展示文字与相关图片:

(1)靠近港、澳,靠近国际市场;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华侨多;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依托(2)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中国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特殊渠道。我国设置的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它的前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思想文化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3)经济特区的创办的作用和影响: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对沿海发展外向型经济具有探索与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宝贵的经验。

过渡:经济特区的创办,使深圳等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件展示经济特区的新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设的巨大成功,使党和政府坚定了对外开放的信心,并决定在沿海其他地区进一步对外开放,以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2、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开放区的开辟

多媒体展示地图,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出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4个经济开放区,让学生准确把握开放的区位。

合作探究3: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4个沿海开放区形成了连接南北的经济开放地带,想一想这一经济开放地带在对外开放中有何优势条件?(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技术条件等方面来分析)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课件展示。

过渡:正是凭借着这些优越的条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沿海开放地带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发展速度最快,最富裕、最发达的地区。但一个国家实力的增强,需要各地区均衡发展,这样的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正因为如此我国政府将开放区域由沿海推进到沿江、沿边、内陆省会城市,由点到线到面全面铺开。

3、开放沿江、沿边、内陆省会城市(课件展示)

过渡: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向纵深方向发展,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而这种展开也同样需要由点到面这样一个过程。因此国家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起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作用。

4、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自主探究4:学生自主学习理解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目的、特点和作用。(课件展示)过渡: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任务是生产高新技术产品,进一步引进外资,做好示范的窗口,而上海的浦东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多媒体播放《浦东的开发与开放》

自主探究5:根据课本以及看到的资料片,找出浦东的地理位置、历史状况、开发的时间、开发的目的、开发的有利条件以及开发后所取得的成就。(学生回答)

地理位置:黄浦江东侧。浦东,长江的龙头,位于黄浦江以东、长江口以西的一块三角形地区,地处我国海岸线中点和长江入海口的交汇处,紧靠基础雄厚的上海老市区,背倚物阜人丰的长江三角洲。历史状况:经济落后于浦西(“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开发时间:1990年

开发目的:以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有利条件: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产业优势

突出成就:浦东经历十几年的开发,浦东新区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化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90年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课件显示浦东开发的相关图片、资料。

过渡: 从1979年对外开放到现在,在中国大地上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深圳和浦东是众多神话中的经典,希望以后的经典神话会越来越多,让我们再通过我们的祖国地图来回顾一下这些神话创造的先后过程。

(三)对外开放的特点

课件展示中国地图,并演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市→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合作探究6:结合我国对外开放地图讨论我国对外开放特点?

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理解)

全方位: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

多层次: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由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宽领域: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过渡:对外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了巨大影响,请看视频。

(四)对外开放的影响

播放《改革开放成就和影响》视频资料,过渡:通过视频我们可以看到对外开放使中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不仅改变了国家的面貌,也影响了世界的发展,同时也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请同学们举一些对外开放对我们生活影响的具体事例。

三、小结升华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和特点,充分感受到我国对外开放政策所取得的成就,实践证明改革和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的两个历史车轮。现在请大家用一个词表达你对改革开放的看法。

生:日新月异、万象更新、强国之路、富民之源、英明决策、枯木逢春、焕发生机、基本国策、翻天覆地等。

师:我也有一个词来表达对改革开放的看法:双刃剑。为什么?请大家下去认真思考与研究。

改革开放尽管是把双刃剑,在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我们仍然必须长期坚定不移地执行这一政策。

四、反馈练习:见课件

五、课外研究:见课件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呈现如下特征:主题集中、重难点清晰、现实感强,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政史地尤其是史地结合比较紧密,所以我在处理本课时:

一、注意理清思路:对外开放的原因——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对外开放的成就及影响。

二、着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科学安排史地的结合和特别是注意地图在本课中的使用。

三、着力创设历史情景,教师引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深入历史、联系现实、主动探究问题,以此来体现新课改精神。

本课不足:

一、教师教课情绪不够饱满,感染力不强。

二、语言表达上出现某些口误。

板书设计: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对外开放的背景

二、对外开放的重大措施

1、创办经济特区

2、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1984年,14个城市)

3、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985年后,4个)

4、经济技术开发区

5、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课后思考:

1、思考: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一、特区建设以利用外资为主

二、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下主要采取市场调节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三、对前来投资的外商提供更多的优惠待遇

四、特区政府拥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五、国家对特区建设实行特殊政策倾斜

2、思考: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有哪些区别呢?

第四篇: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教学设计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设计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1)识记: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2)掌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3)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2)运用上网查询资料,课堂组织讨论等方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2)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3)教育学生珍惜生活、奋发学习,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波助澜。

二、教学方法:本节课综合性很强,涉及历史、地理、经济常识等学科内容,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获取史料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如首选深圳等四个地区设立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的原因分析。

三、学情分析

学生整体基础较好,历史和地理的功底都不错,所以对本课的学习是较为轻松的,但是有部分学生比较懒惰,必须在老师的督促下才进行课堂的自主学习,因此也对本课的按质按量完成有一定的影响。

四、教具准备

1、制作课件

2、准备多媒体设备和网络设备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以深圳人民偷渡的图片为导入。

2、学习目标

3、课堂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所有子目并思考以下题目:(1)整理出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注意时间和开放的形式。

(2)我国为什么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立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特”表现在哪些方面?

(3)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4)对外开放对中国有何意义?

有学生一一展示上述问题,通过PPT填图和纸质文稿投影仪展示等方式作答。教师展示标准答案和中国对外开放城市示意图。

4、合作互学:当今对外开放的同旧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有哪些区别?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回答 教师可以展示参考答案

旧中国

新中国 不平等

平等互利

列强入侵,被迫开放

独立自主 被侵略的产物

顺应经济全球化

5、课堂小结:

6、当堂检测

教学反思:对外开放到现在将近四十年了,中国取得了很多方面的成就,对外开放的原因和过程,学生学起来兴趣浓厚,课堂氛围比较活跃,并且课堂结构处理得比较好,所以学生学起来还是很轻松。

不足之处:学生课后普遍觉得这堂课知识点有些难以记忆,知识点较多,反思后觉得应该多结合地图来完成本课内容的学习。

第五篇: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湖南省津市市第一中学 江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及特点;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现象并进行概括、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表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掌握改革开放的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合作探究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比较,理解改革开放的内涵,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开放的意识;培养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信念和责任,与时俱进。

二、教学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三、教学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启发式、讲述法、谈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思路 对外开放 势在必行(探讨我国对外开放的原因)

开拓创新 硕果累累(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循序渐进 继往开来(对外开放的体系和特点)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对外开放的重大意义)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式导入

播放《经济改革30年之全集》录像片段,让学生初步了解对外开放对历史发展的巨大影响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究本课的学习热情。进入新课讲授。

(二)新课讲授

一、对外开放 势在必行(板书)活动一

合作探究1:从经济发展需要的角度讨论当时我国为什么要对外

开放?

(学生依据材料回答)

材料一:邓小平说:“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中心意思:强调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材料二:邓小平多次谈到,中国在发展的进程中,最突出的困难是建设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缺乏组织现代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著名论断。(中心意思:指出中国经济发展资金短缺、技术缺乏、管理落后)

二、开拓创新,硕果累累(板书)

1、经济特区的创办(板书)活动二:

自主探究:国家为什么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 教师总结:

1、靠近港、澳,靠近国际市场

2、交通便利,资源丰富

3、华侨多

4、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依托

活动三:合作探究2: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呢?

经济特区的创办的作用和影响

(1)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2)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3)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教师过渡: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国家需要的是全国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为此,我国政府决定在沿海其他地区进一步对外开放。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板书)

多媒体展示地图,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出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4个经济开放区,让学生准确把握开放的区位。

活动四:

学生分组探究:(学生依据教材回答问题)①、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目的是什么? 答: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相继设立,使得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局势?

答: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范围不断扩大,逐渐形成连接南北的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③、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发展成果如何?

答:这一地带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发展速度最快、最富裕、最发达的地区。

教师过渡:沿海地带的发展,为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地域创造了条件。在这里我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一个国家实力的增强,需要各地区均衡发展,这样的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正因为如此我国政府将开放区域由沿海推进到沿江、沿边、内陆省会城市,由点到线到面全面铺开。

3、开放沿江、沿边、内陆省会城市

教师过渡: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向纵深方向发展,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而这种展开也同样需要由点到面这样一个过程。因此国家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起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作用。

4、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学生自主学习理解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特点。

教师过渡: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任务是生产高新技术产品,进一步引进外资,做好示范的窗口,而上海的浦东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5、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活动五:

多媒体展示浦东的地图,学生自主学习: 1)、开放浦东的目的是什么?

①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 ②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③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2)、浦东开发有哪些有利因素?

上海在对外开放方面所拥有的优势: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人才资源、自然资源以及历史积淀的与国际交往的联系和经验等等。这些,都预示上海有着迅速发展的内在潜质,有着塑造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形象的先天条件。

活动六

浦东开发取得了哪些成果?

教师通过超链接直接进入“百读搜索”展示浦东的新变化,让学生直接感受浦东开发和开放的成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正确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①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 ②成为上海的经济增长点

③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三、循序渐进 继往开来 活动七

创设问题情景:为了加深对对外开放的理解,我要求学生结合地图讨论我国对外开放的体系和特点?

1、体系: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市→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2、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创设问题情景:对外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那么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四、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活动八:

播放《改革开放经典瞬间》视频资料,要求学生结合所见所闻,自由发言,讨论对外开放的意义。

开放的意义: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对中国(农业、工业、经贸、科教文卫、人民生产、生活、精神面貌„„)

2、对世界

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充分感受到我国对外开放政策所取得的成就。实践证明改革和开放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的两个历史车轮,也是我国在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策略。

课堂练习:

经济特区“特”在哪里?经济特区与今天的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有什么不同?(学生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设置的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它的前提是在中共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思想文化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发展的是外向型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验的场所。(中心内容: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发展的是外向型经济)

材料二:特别行政区是指根据宪法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范围内设立的,享有特殊法律地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地方行政区域;是我国为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而设立的特殊的地方行政区域。其建立构成了我国单一制的一大特色,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我国具体情况下的创造性运用。(中心内容:我国为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 问题而设立的特殊的地方行政区域,享有特殊法律地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

材料三: 我国共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宁夏回族、新疆维吾尔族、西藏、广西壮族自治区。它们行政级别同省、直辖市平级。是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地区,国家给它们相应的优惠政策民族自治,尊重少数民族习惯。(中心内容:国家在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区域给予他们的优惠政策,行政级别同省、直辖市相同。)

教师总结: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经济特区、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的主要区别: ①区域范围不同: ②政策范围不同: ③社会制度不同:

六、教学反思

对外开放是一个探索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一把双刃剑,如何趋利避害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建设和谐社会,必然面临开放后产生的区域差异,如何因地制宜的借鉴对外开放的经验,实施西部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仍然值得思考探究。

下载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案(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案(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13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及特点;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现象并进行概括、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表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

    第三单元第十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十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学习目标: 1.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2.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有何特点? 3.对外开放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重大意义? 教学流程: 1.自主......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设计专题

    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以春回大地为线索,讲述了我国对外开放的背景、步骤及格局特点等问题。导入时用歌曲《春天的故事》,讲述对外开放的过程时更以春天的四个节气“......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选择题1.广东惠阳地委组织机关干部学习中共“十二大”文件,特别介绍了乌石公社景联大队党支部书记写的一副对联:“三十年前......

    高中历史必修一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付泽承 历史必修一 (根据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必修说明整理)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宗法制:一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它......

    高中历史必修一鸦片战争教案

    第10课 鸦片战争 【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① 识记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② 理解本单元包括这课沿着......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学设计(5篇范文)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设计 职教中心李洁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

    第十一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说课稿

    第十一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说课稿 榕江第四初级中学 熊文倩 一、说什么 1、课题:《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是一节八年级新知识常规课,本课时岳麓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