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设计专题
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以春回大地为线索,讲述了我国对外开放的背景、步骤及格局特点等问题。导入时用歌曲《春天的故事》,讲述对外开放的过程时更以春天的四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与之一一对照,层层推进。既符合现在时节,贴近学生生活,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经济特区的设立及意义;4处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名称;浦东开发的目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的过程及其特点。
(2)理解:经济特区的特点及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浦东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3)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2.过程与方法:
(1)利用材料让学生自主思考、总结对外开放的背景及经济特区的特点,提高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概括分析能力,做到论从史出。
(2)运用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加深对“经济特区最先设在广东、福建两省,让它们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的原因”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3)呈现多幅地图,增强学生的位置感、空间感,帮助学生养成使用历史地图的习惯。并利用幻灯片的动画效果,演示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及层次感,加深学生的理解及印象。运用多张图片,如邓小平视察深圳及题词、浦东开发前后的对比图片,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亲切感和对改革开放成就的直观感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对外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变化,坚定对外开放的决策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2)增强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意识,积极对外开放发展经济。【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初步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难点:对外开放的背景、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教学方法】
本节课涉及历史、地理、经济常识等学科内容,综合性很强,在思考我国为什么将经济特区首先设在广东、福建两省,在概括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时,都需要熟悉这些开放地区的空间地理位置。因此,需要借助多媒体,呈现多幅地图,引导学生读图、用图,帮助学生养成使用历史地图的习惯,增强学生的空间感。并借助幻灯片的动画效果,回顾对外开放的过程时,给学生立体感、层次感和视觉冲击感,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只有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思维的完整才不会破坏,思考问题才会更全面。由于教材未提及关于我国为什么要对外开放的问题,需要补充多组史料,使学生真正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关于为什么将广东、福建两省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集思广益,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开拓个人思维和视野,增强学生合作意识。
通过深圳、浦东开发开放前后的对比图及相关数据,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对外开放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拥护对外开放决策。【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春天的故事》“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歌词中提到的这位“老人”是谁?他在南海边画圈的目的是什么?在对外开放春风吹拂下,这个圈在后来又是如何一步一步不断扩展的?从中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是怎样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过渡)1978年后,为什么中华大地吹起了对外开放的春风?
一、“春的构想”——对外开放的背景
(过渡)请同学们阅读材料一,思考对外开放的历史原因及时代发展潮流是什么?
材料一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伍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可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文选》 1.时代潮流: 2.历史原因:
(过渡)请同学们阅读材料二、三,思考我国对外开放的现实原因又是什么?
材料二 1979年12月20日,李先念在全国计划会议上说:“文化大革命**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经济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三十年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百分
之八十,超过了全国三十年固定资产的总和。”
材料三 从20世纪60年代起,特别是在70年代,新加坡、南朝鲜和中国的台湾、香港经济高速发展,引起世界瞩目。……在60年代,它们适时地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发展外向型经济,国民经济以年均10%的速度猛增,迅速转变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人均国民收入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相比,名列前茅……故被称为“亚洲四小龙”。——吴于廑等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3.现实原因:
(过渡)以上我们分析的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必要性,那70年代,从国际、国内环境看,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又具备了哪些有利条件? 4.有利条件:国际 国内(落实巩固1分钟)
(过渡)对外开放的决心已定,在邓小平等第二代国家领导人的带领下,我们开始追寻春天的气息,大胆而坚定地卖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并逐渐走出了一番崭新的景象。
二、“春的脚步”——对外开放的步骤
(过渡)按二十四节气,春季开始于哪一节气?那文革**后,中国的立春又始于何时?经历十年寒冬摧残,久旱的大地也亟需雨露甘霖的滋润,随着第二个节气“雨水”的到来,南国的雨水也最先如期而至。这里南国的雨水是指中央同意在广东、福建设立?
(一)“雨水”——经济特区
(过渡)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第一目,并回答:我国在广东、福建两省创办了哪几个经济特区?后来又增设了哪一个?
(过渡)大家抬头看大屏幕地图,这几个经济特区中,位于广东省的有哪几个?厦门位于哪一个省份?中央为什么最先在广东、福建设立经济特区,让广东、福建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成员间讨论交流,每组选出一位代表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补充完善)(过渡)经济特区这场春雨是如何迅速激活南国经济发展细胞的?中央都给给予它们哪些特殊便利来发展经济?经济特区特殊在哪?请同学们根据以下材料,概括经济特区的特点。
(三)特区经济的所有制结构,是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在工业生产方面,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可以大于内地。特区的经济活动在社会主义计划指导下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
(七)对在特区举办的外商投资企业给予优惠和方便。企业所得税按15%征收;收取场地使用费
按不同行业和用途给予优惠;对来往特区的外籍人员、华侨和港澳同胞简化入境手续。
(八)授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属于中央统一管理的外事、边防、公安、海关、金融、外汇等方面的业务,由国务院主管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制订专项管理办法,报国务院核准后实施。
• ──程中原等著《1976~1981年的中国》
可见,经济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及更多的地方自主权,目的是搞活本地经济,在全国经济发展中起带头作用。(过渡)在经济特区这场春雨的滋润下,这些地区都呈现出怎样可喜的春色呢?出示五个特区成立后的发展图片,这些特区在短时间内经济面貌焕然一新。尤其是深圳,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大胆创新,敢闯敢干,如敲响了全国土地使用权拍卖的第一锤,发行第一张股票等等,因此成就也最为突出,到1983年工业产值比1979年增长了20倍,财政收入增长了10余倍,被称之为“一夜崛起的城市”。1984年邓小平视察经济特区,在亲眼目睹了深圳的发展变化后,欣然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特区的巨大成就更进一步坚定了国家坚持对外开放的决心。
经济特区的设立不仅实现了本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对这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二三段,概括经济特区的意义。意义:
(1)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2)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3)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学生整理巩固2分钟,同桌间相互检查提问1分钟)
(过渡)经济特区的巨大成就如滚滚春雷,响彻全国,使其他地区也如蛰伏于地下的昆虫般大梦初醒、跃跃欲试,大地进入了“惊蛰” 节气。
(二)“惊蛰”——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过渡)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1984之后有哪些城市和地区相继对外开放?
请同学们抬头看大屏幕上的图片,根据幻灯片演示,同学们齐读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名称。其中位于山东省的有哪两个?1985年开放了哪四处沿海经济开放区?继续看地图,明确其地理位置。到1992年,四处沿海经济开放区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中国沿海地带实现全境开放。
(过渡)至此,整个80年代,东南沿海的点点绿意,已迅速扩展到整个沿海地区,形成了一条纵贯南北的绿丝带,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进入90年代,和煦的春风继续由沿海向内地吹入,大地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岸柳青青、草长莺飞的春分已然来临。
(三)“春分”——上海浦东的开发、沿江、沿边、内地省会城市
(过渡)对外开放的春风首先在哪里打开了向内地吹入的缺口?抬头看地图,先了解上海浦东的地理位置。
90年代为什么国家要把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作为重点?我们先来看邓小平的考虑:邓小平曾如此解释“出牌顺序”:“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开放厦门,因为它对着台湾;开放海南、汕头,因为它们对着东南亚。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面对的是太平洋,是欧美,是全世界。”
可见,开发浦东是想借此增强国际对话,把上海建成一个怎样的国际大都市?并想利用浦东特殊的地理位置(大屏幕地图展示)来带动哪些地区经济的发展?
以上分析的是浦东开发的目的。开发开放浦东又有哪些优势条件呢?同学们阅读教材P61第一段找出答案,并标注在课本上。
浦东的开发又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呢?(大屏幕出示开发前的图片)开发前的浦东虽与浦西仅一江之隔,但却有天壤之别。浦西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而对岸的浦东满眼尽是低矮的房屋,其落后、荒蛮显而易见。但开发后的浦东(出示开发后的浦东图片)旧貌换新颜,并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而且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大屏幕出示)“中华第一楼”金茂大厦、“中国第一塔”东方明珠电视塔、中国第一条磁悬浮铁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垃圾发电厂、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全国惟一一个以“金融贸易”命名和定位的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在体制创新、城市管理等方面,浦东的创举更是不胜枚举。仅在法律服务方面,就创建了全国第一家知识产权法庭、第一个法律援助中心、第一个“110”电话报警系统、第一台“999”市民救助电话等。
继浦东开发后,国家又随之开放了5个沿江城市、13个沿边城市、18个内地省会城市。东风徐来,此时的内地也已绿意盎然。放眼望去,整个中华大地已经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了,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也初步形成了。
(给学生2分钟时间整理回顾14个沿海港口城市、4处沿海经济开放区、上海浦东开发的目的、优势)
三、“春色满园”——对外开放的格局
(过渡)至此一幅纯的画卷已完全展现在我们面前。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再次回顾春回大地的过
程?(学生带领,大屏幕同步演示)
从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对外开放格局有何特点?由点到线到面,由南往北,由沿海向内陆,这反映的特点是?此外,对外开放格局还有和特点?出示下列材料:
1984年,邓小平强调指出,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既向西方发达国家开放,也向苏联东欧国家开放,同时还向第三世界开放。
对外开放的重点是经济对外开放,但又不限于经济,同时也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中国对外开放史》(学生做“课堂检测”练习题)【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讲述了一个有关春天的故事,这也是中国大门次第对外开放发展经济的故事。开放之初的我们队外界充满好奇,但又小心谨慎,以“引进来”学习为主。而今的我们以更加自信的姿态积极“走出去”融入世界。在2001年我们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15年习近平主席又提出“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这更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升级版。
邓小平同志曾说“中国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实践证明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性,改革开放让中国经济腾飞起来,让中国人民富了起来,也让中国人唱着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中国因开放而更加精彩,世界也因开放的中国而更加充满活力!【板书设计】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背景
(一)原因
(二)条件
二、步骤
(一)经济特区
(二)沿海港口城市
(三)沿海经济开放区
(四)上海浦东
(五)沿江、沿边、内陆省会城市
三、格局特点
第二篇: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教学设计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设计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1)识记: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2)掌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3)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2)运用上网查询资料,课堂组织讨论等方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2)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3)教育学生珍惜生活、奋发学习,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波助澜。
二、教学方法:本节课综合性很强,涉及历史、地理、经济常识等学科内容,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获取史料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如首选深圳等四个地区设立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的原因分析。
三、学情分析
学生整体基础较好,历史和地理的功底都不错,所以对本课的学习是较为轻松的,但是有部分学生比较懒惰,必须在老师的督促下才进行课堂的自主学习,因此也对本课的按质按量完成有一定的影响。
四、教具准备
1、制作课件
2、准备多媒体设备和网络设备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以深圳人民偷渡的图片为导入。
2、学习目标
3、课堂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所有子目并思考以下题目:(1)整理出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注意时间和开放的形式。
(2)我国为什么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立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特”表现在哪些方面?
(3)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4)对外开放对中国有何意义?
有学生一一展示上述问题,通过PPT填图和纸质文稿投影仪展示等方式作答。教师展示标准答案和中国对外开放城市示意图。
4、合作互学:当今对外开放的同旧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有哪些区别?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回答 教师可以展示参考答案
旧中国
新中国 不平等
平等互利
列强入侵,被迫开放
独立自主 被侵略的产物
顺应经济全球化
5、课堂小结:
6、当堂检测
教学反思:对外开放到现在将近四十年了,中国取得了很多方面的成就,对外开放的原因和过程,学生学起来兴趣浓厚,课堂氛围比较活跃,并且课堂结构处理得比较好,所以学生学起来还是很轻松。
不足之处:学生课后普遍觉得这堂课知识点有些难以记忆,知识点较多,反思后觉得应该多结合地图来完成本课内容的学习。
第三篇: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及特点;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现象并进行概括、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表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掌握改革开放的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合作自主探究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比较,理解改革开放的内涵,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开放的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培养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信念和责任,与时俱进。教学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教学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教学方法:启发式、情景教学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思路
对外开放的原因——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对外开放的成就及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课前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
师:“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歌颂的是什么事吗?
生: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师:主要歌颂的是对外开放政策。1979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做出了对外开放的英明的决策,从此开放的春风吹绿了江南岸,又度玉门关。在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中,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对外开放的原因
合作探究1:我国为什么要走向对外开放?(学生讨论)
课件显示补充材料: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面对西方高速 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他深刻地认识到:“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
(教师总结)(课件显示)
1、从世界发展的趋势看,现在的世界史开放的世界;
2、从我国历史经验教训中,闭关自守是使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主要原因;
3、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迫切要求出发,对外开放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过渡:中国的对外开放绝非偶然,它是在国际有利条件和发展趋势下、在国内推动改革 进行和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背景下的必然选择。那么中国是如何进行对外开放的?具体分哪几步走? 第一步又是什么?
(二)对外开放的过程
多媒体出示中国地图,在地图上演示对外开放的过程。
1、经济特区的创办 合作探究2:(1)国家为什么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2)经济特区“特”在何处?(3)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课件展示文字与相关图片:
(1)靠近港、澳,靠近国际市场;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华侨多;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依托(2)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中国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特殊渠道。我国设置的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它的前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思想文化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3)经济特区的创办的作用和影响: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对沿海发展外向型经济具有探索与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宝贵的经验。
过渡:经济特区的创办,使深圳等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件展示经济特区的新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设的巨大成功,使党和政府坚定了对外开放的信心,并决定在沿海其他地区进一步对外开放,以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2、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开放区的开辟
多媒体展示地图,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出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4个经济开放区,让学生准确把握开放的区位。
合作探究3: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4个沿海开放区形成了连接南北的经济开放地带,想一想这一经济开放地带在对外开放中有何优势条件?(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技术条件等方面来分析)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课件展示。
过渡:正是凭借着这些优越的条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沿海开放地带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发展速度最快,最富裕、最发达的地区。但一个国家实力的增强,需要各地区均衡发展,这样的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正因为如此我国政府将开放区域由沿海推进到沿江、沿边、内陆省会城市,由点到线到面全面铺开。
3、开放沿江、沿边、内陆省会城市(课件展示)
过渡: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向纵深方向发展,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而这种展开也同样需要由点到面这样一个过程。因此国家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起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作用。
4、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自主探究4:学生自主学习理解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目的、特点和作用。(课件展示)过渡: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任务是生产高新技术产品,进一步引进外资,做好示范的窗口,而上海的浦东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多媒体播放《浦东的开发与开放》
自主探究5:根据课本以及看到的资料片,找出浦东的地理位置、历史状况、开发的时间、开发的目的、开发的有利条件以及开发后所取得的成就。(学生回答)
地理位置:黄浦江东侧。浦东,长江的龙头,位于黄浦江以东、长江口以西的一块三角形地区,地处我国海岸线中点和长江入海口的交汇处,紧靠基础雄厚的上海老市区,背倚物阜人丰的长江三角洲。
历史状况:经济落后于浦西(“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开发时间:1990年
开发目的:以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有利条件: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产业优势
突出成就:浦东经历十几年的开发,浦东新区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化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90年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课件显示浦东开发的相关图片、资料。
过渡: 从1979年对外开放到现在,在中国大地上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深圳和浦东是众多神话中的经典,希望以后的经典神话会越来越多,让我们再通过我们的祖国地图来回顾一下这些神话创造的先后过程。
(三)对外开放的特点
课件展示中国地图,并演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市→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合作探究6:结合我国对外开放地图讨论我国对外开放特点?
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理解)
全方位: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
多层次: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由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宽领域: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过渡:对外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了巨大影响,请看视频。
(四)对外开放的影响
播放《改革开放成就和影响》视频资料,过渡:通过视频我们可以看到对外开放使中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不仅改变了国家的面貌,也影响了世界的发展,同时也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请同学们举一些对外开放对我们生活影响的具体事例。
三、小结升华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和特点,充分感受到我国对外开放政策所取得的成就,实践证明改革和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的两个历史车轮。现在请大家用一个词表达你对改革开放的看法。
生:日新月异、万象更新、强国之路、富民之源、英明决策、枯木逢春、焕发生机、基本国策、翻天覆地等。
师:我也有一个词来表达对改革开放的看法:双刃剑。为什么?请大家下去认真思考与研究。
改革开放尽管是把双刃剑,在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我们仍然必须长期坚定不移地执行这一政策。
四、反馈练习:见课件
五、课外研究:见课件
第四篇: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第一中学 孟光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及特点;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现象并进行概括、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表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掌握改革开放的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合作自主探究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比较,理解改革开放的内涵,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开放的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培养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信念和责任,与时俱进。教学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教学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教学方法:启发式、情景教学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思路
对外开放的原因——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对外开放的成就及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课前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
师:“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歌颂的是什么事吗?
生: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师:主要歌颂的是对外开放政策。1979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做出了对外开放的英明的决策,从此开放的春风吹绿了江南岸,又度玉门关。在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中,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对外开放的原因
合作探究1:我国为什么要走向对外开放?(学生讨论)
课件显示补充材料: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面对西方高速 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他深刻地认识到:“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
(教师总结)(课件显示)
1、从世界发展的趋势看,现在的世界史开放的世界;
2、从我国历史经验教训中,闭关自守是使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主要原因;
3、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迫切要求出发,对外开放是一个重要的途径。过渡:中国的对外开放绝非偶然,它是在国际有利条件和发展趋势下、在国内推动改革进行和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背景下的必然选择。那么中国是如何进行对外开放的?具体分哪几步走? 第一步又是什么?
(二)对外开放的过程
多媒体出示中国地图,在地图上演示对外开放的过程。
1、经济特区的创办 合作探究2:(1)国家为什么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2)经济特区“特”在何处?(3)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课件展示文字与相关图片:
(1)靠近港、澳,靠近国际市场;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华侨多;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依托(2)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中国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特殊渠道。我国设置的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它的前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思想文化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3)经济特区的创办的作用和影响: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对沿海发展外向型经济具有探索与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宝贵的经验。
过渡:经济特区的创办,使深圳等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件展示经济特区的新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设的巨大成功,使党和政府坚定了对外开放的信心,并决定在沿海其他地区进一步对外开放,以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2、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开放区的开辟
多媒体展示地图,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出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4个经济开放区,让学生准确把握开放的区位。
合作探究3: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4个沿海开放区形成了连接南北的经济开放地带,想一想这一经济开放地带在对外开放中有何优势条件?(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技术条件等方面来分析)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课件展示。
过渡:正是凭借着这些优越的条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沿海开放地带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发展速度最快,最富裕、最发达的地区。但一个国家实力的增强,需要各地区均衡发展,这样的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正因为如此我国政府将开放区域由沿海推进到沿江、沿边、内陆省会城市,由点到线到面全面铺开。
3、开放沿江、沿边、内陆省会城市(课件展示)
过渡: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向纵深方向发展,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而这种展开也同样需要由点到面这样一个过程。因此国家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起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作用。
4、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自主探究4:学生自主学习理解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目的、特点和作用。(课件展示)过渡: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任务是生产高新技术产品,进一步引进外资,做好示范的窗口,而上海的浦东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多媒体播放《浦东的开发与开放》
自主探究5:根据课本以及看到的资料片,找出浦东的地理位置、历史状况、开发的时间、开发的目的、开发的有利条件以及开发后所取得的成就。(学生回答)
地理位置:黄浦江东侧。浦东,长江的龙头,位于黄浦江以东、长江口以西的一块三角形地区,地处我国海岸线中点和长江入海口的交汇处,紧靠基础雄厚的上海老市区,背倚物阜人丰的长江三角洲。历史状况:经济落后于浦西(“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开发时间:1990年
开发目的:以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有利条件: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产业优势
突出成就:浦东经历十几年的开发,浦东新区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化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90年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课件显示浦东开发的相关图片、资料。
过渡: 从1979年对外开放到现在,在中国大地上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深圳和浦东是众多神话中的经典,希望以后的经典神话会越来越多,让我们再通过我们的祖国地图来回顾一下这些神话创造的先后过程。
(三)对外开放的特点
课件展示中国地图,并演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市→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合作探究6:结合我国对外开放地图讨论我国对外开放特点?
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理解)
全方位: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
多层次: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由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宽领域: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过渡:对外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了巨大影响,请看视频。
(四)对外开放的影响
播放《改革开放成就和影响》视频资料,过渡:通过视频我们可以看到对外开放使中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不仅改变了国家的面貌,也影响了世界的发展,同时也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请同学们举一些对外开放对我们生活影响的具体事例。
三、小结升华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和特点,充分感受到我国对外开放政策所取得的成就,实践证明改革和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的两个历史车轮。现在请大家用一个词表达你对改革开放的看法。
生:日新月异、万象更新、强国之路、富民之源、英明决策、枯木逢春、焕发生机、基本国策、翻天覆地等。
师:我也有一个词来表达对改革开放的看法:双刃剑。为什么?请大家下去认真思考与研究。
改革开放尽管是把双刃剑,在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我们仍然必须长期坚定不移地执行这一政策。
四、反馈练习:见课件
五、课外研究:见课件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呈现如下特征:主题集中、重难点清晰、现实感强,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政史地尤其是史地结合比较紧密,所以我在处理本课时:
一、注意理清思路:对外开放的原因——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对外开放的成就及影响。
二、着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科学安排史地的结合和特别是注意地图在本课中的使用。
三、着力创设历史情景,教师引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深入历史、联系现实、主动探究问题,以此来体现新课改精神。
本课不足:
一、教师教课情绪不够饱满,感染力不强。
二、语言表达上出现某些口误。
板书设计: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对外开放的背景
二、对外开放的重大措施
1、创办经济特区
2、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1984年,14个城市)
3、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985年后,4个)
4、经济技术开发区
5、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课后思考:
1、思考: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一、特区建设以利用外资为主
二、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下主要采取市场调节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三、对前来投资的外商提供更多的优惠待遇
四、特区政府拥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五、国家对特区建设实行特殊政策倾斜
2、思考: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有哪些区别呢?
第五篇:13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及特点;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现象并进行概括、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表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掌握改革开放的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合作自主探究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比较,理解改革开放的内涵,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开放的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培养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信念和责任,与时俱进。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教学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课前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
师:“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歌颂的是什么事吗? 生: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师:主要歌颂的是对外开放政策。1979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做出了对外开放的英明的决策,从此开放的春风吹绿了江南岸,又度玉门关。在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中,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多媒体课件展示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对外开放的原因
合作探究1:我国为什么要走向对外开放?(学生讨论)
课件显示补充材料: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面对西方高速
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他深刻地认识到:“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
(教师总结)(课件显示)
1、从世界发展的趋势看,现在的世界史开放的世界;
2、从我国历史经验教训中,闭关自守是使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主要原因;
3、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迫切要求出发,对外开放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过渡:中国的对外开放绝非偶然,它是在国际有利条件和发展趋势下、在国内推动改革进行和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背景下的必然选择。那么中国是如何进行对外开放的?具体分哪几步走? 第一步又是什么?
(二)对外开放的过程
多媒体出示中国地图,在地图上演示对外开放的过程。
1、经济特区的创办
合作探究2:(1)国家为什么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2)经济特区“特”在何处?(3)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课件展示文字与相关图片:
(1)靠近港、澳,靠近国际市场;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华侨多;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依托(2)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中国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特殊渠道。我国设置的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它的前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思想文化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3)经济特区的创办的作用和影响: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对沿海发展外向型经济具有探索与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宝贵的经验。过渡:经济特区的创办,使深圳等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件展示经济特区的新貌。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设的巨大成功,使党和政府坚定了对外开放的信心,并决定在沿海其他地区进一步对外开放,以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2、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开放区的开辟
多媒体展示地图,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出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4个经济开放区,让学生准确把握开放的区位。
合作探究3: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4个沿海开放区形成了连接南北的经济开放地带,想一想这一经济开放地带在对外开放中有何优势条件?(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技术条件等方面来分析)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课件展示。
过渡:正是凭借着这些优越的条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沿海开放地带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发展速度最快,最富裕、最发达的地区。但一个国家实力的增强,需要各地区均衡发展,这样的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正因为如此我国政府将开放区域由沿海推进到沿江、沿边、内陆省会城市,由点到线到面全面铺开。
3、开放沿江、沿边、内陆省会城市(课件展示)
过渡: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向纵深方向发展,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而这种展开也同样需要由点到面这样一个过程。因此国家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起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作用。
4、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自主探究4:学生自主学习理解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目的、特点和作用。(课件展示)过渡: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任务是生产高新技术产品,进一步引进外资,做好示范的窗口,而上海的浦东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多媒体播放《浦东的开发与开放》
自主探究5:根据课本以及看到的资料片,找出浦东的地理位置、历史状况、开发的时间、开发的目的、开发的有利条件以及开发后所取得的成就。(学生回答)
地理位置:黄浦江东侧。浦东,长江的龙头,位于黄浦江以东、长江口以西的一块三角形地区,地处我国海岸线中点和长江入海口的交汇处,紧靠基础雄厚的上海老市区,背倚物阜人丰的长江三角洲。
历史状况:经济落后于浦西(“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开发时间:1990年
开发目的:以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有利条件: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产业优势
突出成就:浦东经历十几年的开发,浦东新区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化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90年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课件显示浦东开发的相关图片、资料。
过渡: 从1979年对外开放到现在,在中国大地上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深圳和浦东是众多神话中的经典,希望以后的经典神话会越来越多,让我们再通过我们的祖国地图来回顾一下这些神话创造的先后过程。
(三)对外开放的特点
课件展示中国地图,并演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市→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合作探究6:结合我国对外开放地图讨论我国对外开放特点? 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理解)
全方位: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多层次: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由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宽领域: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过渡:对外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了巨大影响,请看视频。
(四)对外开放的影响
播放《改革开放成就和影响》视频资料,过渡:通过视频我们可以看到对外开放使中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不仅改变了国家的面貌,也影响了世界的发展,同时也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请同学们举一些对外开放对我们生活影响的具体事例。
三、小结升华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和特点,充分感受到我国对外开放政策所取得的成就,实践证明改革和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的两个历史车轮。现在请大家用一个词表达你对改革开放的看法。
生:日新月异、万象更新、强国之路、富民之源、英明决策、枯木逢春、焕发生机、基本国策、翻天覆地等。
师:我也有一个词来表达对改革开放的看法:双刃剑。为什么?请大家下去认真思考与研究。
改革开放尽管是把双刃剑,在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我们仍然必须长期坚定不移地执行这一政策。
课堂小结
本节课内容呈现如下特征:主题集中、重难点清晰、现实感强,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政史地尤其是史地结合比较紧密,所以我在处理本课时:
一、注意理清思路:对外开放的原因——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对外开放的成就及影响。
二、着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科学安排史地的结合和特别是注意地图在本课中的使用。
三、着力创设历史情景,教师引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深入历史、联系现实、主动探究问题,以此来体现新课改精神。本课不足:
一、教师教课情绪不够饱满,感染力不强。
二、语言表达上出现某些口误。
课后习题
1、思考: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一、特区建设以利用外资为主
二、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下主要采取市场调节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三、对前来投资的外商提供更多的优惠待遇
四、特区政府拥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五、国家对特区建设实行特殊政策倾斜
2、思考: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有哪些区别呢? 参考:
板书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对外开放的背景
二、对外开放的重大措施
1、创办经济特区
2、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1984年,14个城市)
3、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985年后,4个)
4、经济技术开发区
5、沿江开放港口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