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事面积教案2c

时间:2019-05-12 16:25: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什么事面积教案2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什么事面积教案2c》。

第一篇:什么事面积教案2c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2011-04-30 07:04:05)转载▼

标签:

分类: 教学设计

杂谈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4、使学生在活动中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并发展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习重点:

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学习难点:

1、理解图形面积的含义。

2、能够正确的判断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教学准备:

学具盒、各种实物、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欣赏礼物,认识面积的含义。

1、认识物体表面。

(1)出示林林总总的“六一”节日礼物,问:这是老师为大家准备的节日礼物,漂亮吗?出示其中一个小房子,问:谁能把这件礼物介绍给大家?(2)指名介绍后,说明:其实,不管是房子的上面、正面还是侧面,我们都叫它房子的表面。房子的表面相同吗?哪些地方不同?

(3)演示并说明:生活中很多物体有表面,这是手的表面,这是脸的表面,这是桌子的表面„„问:你们还能找出哪些物体的表面?用手摸一摸!又问:这些表面有什么不同?(4)说明:同学们刚才摸的这些面,都是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这个表面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

大小)(5)(出示几组物体表面)问:谁的表面面积大?谁的表面面积小?

2、认识封闭图形。(1)描一描:

学生自选一样物体,把它的一个表面描在白纸上。(2)比一比:

展示学生描出的图形,问:是这样的图形吗?你描的是物体的哪个面?再出示学生描出的不封闭图形,问:是这样的图形吗?为什么不是?最后说明:我们把没有缺口的图形称为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3)说一说:

问:这些封闭图形有什么不同?说明:封闭图形也有大小,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这个封闭图形的面积。

3、认识面积的含义。

(1)小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完成板书)(2)说明: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与面积有关的数学问题。(课件展示生活图片,领略“面积”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卡片排队,比较面积的大小。

1、出示三张大小相差很大的卡片,比较大小。

学生游戏:选出面积最大的一张举起来!选出面积最小的一张举起来!问:你们是怎样知道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的?

2、出示两张大小相差不大的图形,比较大小。

问:猜一猜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学生猜测后,想办法用学具袋里的学具验证猜测结果。全班交流,展示验证方法。(可能出现的方法有:剪拼法、数格法等)

3、引导学生欣赏、反思和评价。

问: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 说明:方法多种多样,各有不同,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选用不同的方法。

三、练习沙龙,体验面积的运用。创设数学乐园情境。

1、完成41页第2题。学生先估测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再实际数一数。交流时,问:谁的面积大?你是怎样知道的?

2、完成41页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问:谁来说说算面积大小的方法?(指第二个图形)数格子时,不满1格怎么办?

3、完成40页的“画一画”。课件出示教师设计的小船图案,问:这个图形像什么?它的面积是多少?再让学生按要求画2个面积相等的不同图案。交流学生作品后,问:观察这些作品,你有什么发现?使学生明确:不同的图形,面积可能相等;面积相等,图形却可能不一样。

四、全课小结,拓展面积的学习。

问: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朋友——面积,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想知道面积的什么知识?

小结:这节课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学会了比较面积的大小,生活中还有很多与面积有关的奥秘,大家可以在课后到生活中继续寻找面积的有关信息,下节课继续交流。

第二篇:欧姆定律%2c教案示例

教案示例

“欧姆定律”

教材分析

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本次课的逻辑性、理论性很强,重点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实验得出欧姆定律,最关键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实验方法,另一个就是欧姆定律。欧姆定律的含义主要是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渐理解,而且定律的形式很简单,所以是重点而不是难点。学生对实验方法的掌握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个实验难度比较大,主要在实验的设计、数据的记录以及数据的分析方面。由于实验的难度比较大,学生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也比较大,所以实验的评估和交流也比较重要。这些方面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协助,所以这次课采用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②通过实验认识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③会观察、收集实验中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过程与方法

①根据已有的知识猜测未知的知识。

②经历欧姆定律的发现过程并掌握实验的思路、方法。

③能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估,找到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并能设计实验方案证实自己的猜测。

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实验方法;理解欧姆定律。

难点: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数据的分析;实验结果的评估。

教学方法

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具:投影仪、投影片。

学具:电源、开关、导线、定值电阻(5Ω、10Ω)、滑动变阻器、电压表和电流表。

板书设计

已学的电学物理量:电流I、电压U、电阻R。

猜测三者之间的关系:I=UR、I=U/R、I=U-R、„„

实验所需器材:电源、开关、导线、电阻、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

实验电路图:见图-10

记录表格:

结论:

教学过程

课题引入(欧姆定律)

师:我们到目前已经学了电学方面的几个物理量?

生:电流I、电压U、电阻R(教师板书1)

师:(引导学生回忆这几个物理量的概念,并从中体会它们之间的联系)它们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重要的联系。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越高,通过它的电流将如何变化?当导体的电阻越大,通过它的电流将如何变化?

生:(对于这个简单的问题,大家的回答都很积极和准确)

师:这只是一种粗略的推荐,是一种定性的关系。例如:一支5Ω的电阻当它两端的电压从5V变为10V时通过它的电流会变得怎样?进一步我问大家,电流变化了多少?

生:(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能够不假思索回答出来,但第二个问题把学生难住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师:如果我们知道一段导体的电阻,还知道加在它两端的电压,能不能具体计算出通过它的电流?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是很有意义的,如果我们能具体知道电流的值,那么就不仅仅能知道电压升高后电流会变大,还能精确地知道电流增大了多少。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三个物理量之间存在一种什么定量关系。

探究课题

师:既然电流与电压及电阻都有关系,那么大家大胆猜想一下将电流I与电压U和电阻R的关系式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形式?

生:(学生的各种猜想„„)

(教师板书2.这里的猜想不是一段语言表述,而是一个具体的公式,因此学生可能会没有把握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需要鼓励,即使有的学生说出一个公式也不一定能够说出猜想的理由,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替他向同学说出猜想的理由,理由的正确与否不重要。但应该注意:猜想不是瞎猜、乱猜,不是公式越多越好,应该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根据,符合逻辑进行猜想。)

师:到底哪一种想法是对的,我们只能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个实验要怎么做呢?

生:用电源和一段已知阻值的导体组成一个电路,用电压表测出导体两端的电压,用电流表测出通过导体的电流,看三个值满足哪一个关系式。

师:说出你所需的器材有哪些?

生:电源、开关、导线、电阻、电流表、电压表。

(教师板书3)

生: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测出在不同的电压下通过电阻的电流。

师:如果你得出了结论,我会怀疑是不是因为你用的这个电阻比较特殊,这个结论只是一个巧合,可能换了其他的电阻就没有这个规律了。

生:可以换几个电阻,测出不同电阻情况下的电压和电流。

师:换电阻很简单,这里老师可以给你们5Ω和10Ω两个不同的电阻;如何改变电压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电源的角度(用的电源是干电池或学生电源怎么操作?)和从电路的组成结构角度(电路中增加一个什么元件?)进行思考]

①增减干电池的个数。

②调节学生电源的输出电压。

③与定值电阻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

师:由于滑动变阻器能连续调节电压,使用起来比较方便,这里我们使用串联滑动变阻器的方法改变电压。[补充教师板书3(增加“滑动变阻器”)]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所用的器材,大家现在画出用这些器材组成的一个能同时测量电压和电流的电路图。(引导:我们研究的对象是定值电阻,因此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的是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和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电流表和电压表应与定值电阻怎样连接?要用滑动变阻器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滑动变阻器应与定值电阻怎样连接?)

生:(学生将自己画的电路图展示在黑板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修改)

师:同学们画的电路图可能不同,但只要把握住关键的要点就可以。

要点:

①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定值电阻、电流表串联;

②电压表并联在定值电阻的两端。(见图-11)

师:记录数据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并且记录还有一定的技巧,因为大家要从这些数据中寻找规律,所以数据的排布要合理,做到一目了然。我们常用的方法是列表格。表格大家都很熟悉,每天大家上课都要用课程表;考试结束会看到全班的成绩表。这里我们改变的是电压和电阻,测量的是电流,记录数据的表格应如何设计?

生:(有的学生会看看自己的课程表,有的学生会想到把课程表中的星期和节次换成电压和电阻,教师可在引导的过程中一步步揭示答案)

师:为了在实验完毕后能与其他小组的数据进行比较,大家的实验条件应该相同,这里我们都使用5Ω和10Ω的两个定值电阻,调节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依次为1V、2V、3V(教师板书5,下表中实践部分)

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实验设计完成了。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实验成功了,如果你在实际操作中出现错误,实验可能因此功亏一篑,现在我问大家几个问题,你们想想应该怎么做?为什么?

(投影仪投影:①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开关应该断开还是闭合?②开关闭合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调节到什么地方?③如果已经知道实验中遇到的最大电流是0.6A,电流表和电压表的量程应如何选择?)

生:(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大部分学生能够回答,第二个问题比较难,教师要进行提示,第三个问题要让学生学会从实验设计中寻找数据,教师要提示。最后教师投影答案)

师:请同学按照上面的实验方案开始实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将学生的实验数据展示在黑板上(补充教师板书5),每个小组都很积极地告诉老师自己的实验数据]因为任何实验都存在误差,所以大家的数据有差别是正常的,但数据差别不大,不影响我们总结规律,同学们观察这些数据之间有什么关系?

(投影:①观察表格的纵行。当电阻是5Ω时,电阻两端的电压增大到原来的2倍,通过它的电流增大到原来的____________倍,电压增大到原来的3倍,通过它的电流增大到原来的____________倍。对于10Ω的电阻,电流和电压有这种关系吗?

结论: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②观察表格的横行。当电压是1V时,电阻增大到原来的2倍,通过它的电流变为原来的__________倍。对于2V和3V的情况,电流和电阻有这种关系吗?

结论: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③将电流I、电压U、电阻R的关系用公式表示为__________。

生:(数据的规律性很明显,学生基本能自己独立得出结论)

师:这个规律最早是由德国的物理学家欧姆发现的,因此称为欧姆定律。

师:实验完成了,大家分组讨论下面的几个问题,然后做出回答。

①实验的结论具不具有普遍性?

我们的实验采用改变电压和电阻多次测量的方法,在条件改变后得到的规律是相同的,说明规律应该具有普遍性。

②为什么少数小组的数据偏差比较大?

多种情况的错误都可能引起这种结果。如:电路连接是否正确;电压表是不是并联在定值电阻的两端;电表选择的是另外的量程自己却还没有意识到;读数时误将电流表当电压表,电压表当电流表;数据是不是填入表格中正确的位置等等。

③为什么多数小组的数据总有一些小小的偏差?

这属于正常误差。如:在读数时,每个人的习惯不同,当遇到电表指示在刻度的半格处时,有的同学忽略半格,有的同学多读了半格;还有你们用的定值电阻的阻值以及电表的准确性也不可能完全一样。

巩固练习

①(扩展教师板书5的虚线部分)

既然我们已经掌握了这个规律,不用测量,大家能不能把表格中的空白部分补充完整?

(教师任意添加一个电阻和电压,学生补充电流)

除了应用规律求电流,我们能不能求电压或电阻?

(教师任意添加一个电流,学生补充电压或电阻)

②同学们家中使用的电冰箱阻值大约是500Ω,请你根据欧姆定律估算一下当它工作时通过的电流大约是多少?

探究过程小结

①应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部分元件两端的电压。

②同时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通过某导体的电流和它两端的电压。

③改变实验条件多次测量使结论具有普遍性。

④实验要按照要求规范操作。

⑤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学习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提出问题

1.在电学中我们学了几个物理量?你觉得他们之间有联系吗?

2.当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升高,通过它的电流会怎样变化?

3.当导体的电阻变大,通过它的电流会怎样变化?

4.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能用公式表达出来吗?

(二)猜想或假设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设计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实验器材:电源、开关、导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进行实验

按图连接电路,测量并记录以下几组电流的值。

换接另一个电阻,再次记下几组电流的值。

实验电路图:

(五)分析和论证

电流I、电压U、电阻R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达为____________。

(六)评估与交流

1.实验的结论是一种偶然还是具有普遍性?

2.为什么多数小组的数据总有一些小小的偏差?

3.为什么少数小组的数据偏差很大?

第三篇: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2c教案示例

教案示例

“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教学案例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官窑中学 陶杰光

教材分析

在学习了欧姆定律之后,利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本节课从电压的高低、电阻的大小对用电安全的影响入手,让学生学会运用已学的电学知识,解决有关的问题,既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又提高在帮助他人时讲安全、讲规则、讲科学的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用欧姆定律理解安全用电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安全用电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自觉地执行和宣传安全用电。

通过了解避雷针的发明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

理解影响电流的因素,电压和电阻对安全用电的影响;防雷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第六节欧姆定律与安全用电

一、欧姆定律

1.当R一定时,U越大,I越大

2.当U一定时,R越小,I越大

二、安全用电

1.高压危险

2.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

三、雷电与防雷

教学过程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电流、电压、电阻等物理知识,现在同学们想想,为什么高压线要架在高大的钢架上?为什么电吹风不允许在浴室使用?下雨天为什么不可以站在大树下呢?可能有同学有答案,我们先不研究答案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这节课,之后大家便能解答了。

首先回答我的问题,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生: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师:很好,那么公式怎样表达呢?

生:I=U/R。

师:没错(板书:欧姆定律I=U/R),我们已经知道,电流的大小跟电压、电阻有关,具体是怎样决定呢?我们现在分析一下:既然电流由电压、电阻决定,我们可以采用控制变量法,电阻不变,当电压变小的时候,电流会怎样变化?

生:变小。

师:那电压增大呢?

生:跟着变大。

师:也就是说,当电阻不变时,电压越大,电流就越大,二者成正比关系。平常见到的变压器上标有“高压危险,禁止攀登”的字样,就是因为变压器的电压很高。如果人体不慎接触到高压,通过人体的电流就很大,超过人体能承受的限度,会造成生命危险,所以不要去攀爬变压器、高压线支架等,以免造成危险,因为对人体安全的电压是不高于36V的电压,凡高于36V的电压对人都有生命危险,因此必须小心用电。

刚才是用固定电阻来研究电压对电流的决定关系,再看看当电压固定时,电阻对电流又有什么决定关系,电阻变大时,电流会怎样?

生:会变小。

师:那么电阻变小呢?

生:电流会变大。

师:那应该怎样总结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生:当电压不变时,电阻越小,电流反而越大。

师:原来干燥的木棒,不容易导电,可是当用水把它淋湿后,木棒就容易导电了,是因为湿了的木棒电阻变小了,使得通过的电流变大。同样道理,对于人体来说,潮湿的皮肤比干燥的时候电阻要小,此时若有电压存在电流会很大,很危险。如果用湿手插拔插销、开关电灯等,极易使水流入插销和开关内,使人体和电源相连,造成危险,所以不要用湿手触摸电器。那同学们现在能回答:为什么在浴室不能使用电吹风了吗?

生甲:因为在浴室中人体是湿的不安全。

生乙:浴室中水分多,电吹风易进水漏电。

师:方向对了。通常在浴室中使用电吹风是为了使浴后的头发快干,洗完澡后皮肤的电阻变小,若发生触电事故,极其危险,另外,由于室内水气较大,易被电吹风吸入筒内使机件短路而发生危险。故此,不应在浴室内使用电吹风。

通过用控制变量法: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电压、电阻对电流的决定作用,那么平时就要注意用电安全了,那为什么下雨天不可以站在大树下呢?跟洗澡有关系吗?

生:没有。

师:那跟什么有关呢?

生:雷电。

师:哦,原来是跟雷电有关系,那雷电是怎样产生的呢?可能不是每个同学都知道,现在跟大家介绍一下,有关雷电的知识。云层能积聚大量正电荷,而地球是导体,本身积聚负电荷,从而使得云层与云层之间,云层与地面之间形成很高的电势差,几百万伏到几亿伏,因而产生的电流就十分强大,达到几万安至十几万安,形成高热和强光,会造成巨大破坏,能使人立即死亡。如果通过树木、建筑物,巨大的热量和空气的振动都会使它们受到严重的破坏。所以,为了避免这种破坏,科学家们努力寻求方法,发明了避雷针。(投影课本彩图)在一些高大的建筑物的顶端,装上针状的金属物,用导线把它与大地连接,就形成避雷针了,当发生雷电的时候,避雷针把雷电引到大地,使建筑物避免雷击。每一年我国都会因为雷电而遭受损失,雷电的危害很大,大家阅读有关的资料就知道了。另外,避雷针的发明过程大家可以通过资料来了解一下。

活动:学生阅读印发的资料。

附: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与避雷针的发明

莱顿瓶放电时能够击死小鸟、老鼠等小动物,雷电时可以击死人、畜等。所以,有人推测放电电火花与天空中的闪电可能具有相同的性质。富兰克林对此作了深入的研究。在1749年11月7日的笔记中,他记下了放电与闪电的一致:“1.发光;2.光的颜色;3.弯曲的方向;4.快速运动;5.被金属传导;6.在爆发时发出霹雳声或噪声;7.在水中或冰里存在;8.劈裂所通过的物体;9.杀死动物;10.熔化金属;11.使易燃物着火;12.含硫磺气味。”摩擦产生的电与雷电竟然有这么多的特性是相同的!他开始酝酿一个大胆的实验,即制作一根长20英尺~30英尺顶端削尖的铁竿,把云中的电引下来。他认为,这项实验如能成功,那么采用相同的方法,就“可以给人类用于保护房屋、教堂、船舶等等免除闪电的轰击。”但是,这个想法没有得到英国皇家学会的支持。后来,富兰克林想,铁竿的高度总是有限的,怎样才能把铁竿伸入到云层中去呢?他想起了儿童时代玩过的风筝,于是,他用杉木搭成一个十字架,蒙上一块丝绸手帕,做成了一个风筝。它能够经受风吹雨打而不撕裂,他还在风筝上加了一根1英尺长的尖细的金属丝。在系风筝的粗麻线靠近手的一端,加上了一条丝带(非导体),接头处系上一把钥匙。1752年6月的一个雷雨天,他和儿子一起把这个负有特殊使命的风筝放了出去。麻线被雨淋湿后,纤维挺立起来。当他用手指节靠近钥匙时,打出了电火花,手感到发麻。而后,他又用这把钥匙为莱顿瓶充了电。发现雷电与摩擦电具有相同的性质。这项实验破除了雷电是“上帝之火”的神话。一系列的实验表明,大多数云层带的是负电,所以雷击时“绝大多数是大地的电穿进云层,而不是云层的电落向大地”。到处都在重复雷电实验,彼得堡科学院院士利赫曼(1711~1753)在得知富兰克林的实验后也决。已投入征服雷电的研究,他不放过每一次暴风雨,1753年7月26日,他在彼得堡科学院会议上听见一声巨雷后连忙赶回家去,因未检查接地设备是否有效,而献出了生命。他的牺牲提醒电学家:人们不能再这样死去。

风筝实验的直接结果是避雷针的出现。早在1749年和1750年,富兰克林就提出过避雷针的设想,认为尖导体既能释放或吸收物体上的电,也能释放或吸收云层中的电。他建议将上端尖锐的防锈铁杆装在房屋高处直通地里,或装在船的桅杆顶再抛入水中,“在云层将要产生电击的千钧一发之际,静悄悄地把电从云中吸走,因而使我们免受最突然、最骇人的悲剧。”

在风筝实验的那年夏天,他在铁棒与建筑物之间用绝缘体隔开,并称这种装置为“避雷针”,试用良好。捷克牧师狄维斯(P.DiviSCh)在1745年首先设计出避雷针。费城一些高大建筑物因装上这种避雷针而安然无恙,在欧洲特别是法国也开始流行。

避雷针的广泛应用是早期电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成果。

布置作业,下课。

第四篇:教案面积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第一课时70-74页。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2.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教学难点: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两张大小不同的白纸。学具:每小组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两张长方形彩色卡纸(绿色16×8 红色12×10);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正三角形纸片若干;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学具及米尺;水彩笔、方格作业纸。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咱们班有哪些同学喜欢画画?(学生举手)这时出示两张大小不同的白纸,问:如果要在这两张白纸上进行涂色比赛,谁先涂完谁就是冠军,你会选择哪一张白纸?

生:选小的那张。

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含义。把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

2、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1)、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个面积小一些?为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这时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2)、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正三角形纸片及绿色长方形、红色长方形卡纸),动手摆一摆,看能不能比较出这两张彩纸的大小?(3)、课件展示操作要求。操作要求:

① 四人小组中每两人选一个长方形彩纸,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② 摆完后小组交流两张彩纸的比较方法 ③ 遇到困难时,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引导后放手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拿一拿、量一量、画一画、找一找、估一估、试一试等活动中,充分感知1平方厘米的大小,然后放手让学生自行研究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帮助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智慧大闯关: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1)、一个纽扣的面积大约是1()

(2)、一张邮票的面积是4()

(3)、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大约是3()(4)、课桌高7()(5)、教室的面积是80().

(6)、一棵大树高12()

2、比一比,谁的眼睛亮!

课件出示小马虎写的一篇数学周记 “放学回家后,我们一家三口坐在1平方分米的方桌旁吃饭,一不小心一粒沙子把我那颗约1平方米的大门牙磕掉了。顿时,鲜血直流,妈妈赶紧掏出4平方厘米的手帕,捂住嘴巴往医院跑去……” 谁能帮小马虎找出其中的错误?

3、小小设计师

用水彩笔画出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方格纸中的每个格子是1平方厘米)(发给每人一张方格作业纸)

学生展示三种不同的图形,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一、教学内容: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课程规范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70至74页的内容。

二、教材简析:

《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三下第六单元《面积》的教学内容。这一单元主要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局部。作为单元的第一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同学初步掌握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和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空间形式上经历了“从线到面”的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更是后面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为了协助同学建立面积概念,教材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布置看,其顺序是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外表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再归纳面积的概念。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和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同学理解面积的意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同学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同学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同学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同学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1.使同学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教具。

学具:两生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正三角形纸片若干,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学具。

分享 转发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本班级共49名学生,整体上数学基础好,学习习惯养成较好,上课和老师配合积极,极个别学生精力容易分散。

二、教材分析:

《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三下第六单元《面积》的教学内容。这一单元主要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作为单元的第一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掌握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空间形式上经历了“从线到面”的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更是后面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看,其顺序是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再归纳面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1.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教具。学具:两生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正三角形纸片若干,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学具。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长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2)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物体表面)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从两根尺子的比较中,引发学生已有的旧知“长度”和相关 “物体表面”的经验,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引出对“物体表面”的研究。观察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知了“长度与面”的区别,为下节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埋下伏笔。]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1.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2.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3.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4.运用“面积”说一说: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1.认一认:有哪些封闭图形? 2.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

3.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3)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小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含义。](4)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正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提出操作要求:

① 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② 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4.学生操作。

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必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A 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B 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长,再摆出宽,计算大小。

5.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圆片有缝隙,不准确;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正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更简便。

6.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通过对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比较,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5)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 要求自学p73、p74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2.课堂练习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

③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平方米吗?为什么?

④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试一试: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设计意图: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生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一拿、画一画、找一找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三)、实践运用。

(1)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

(2)小资料:

① 有关美国首都和我国首都北京的人均绿化面积资料,加拿大人均森林面积和中国人均森林面积的资料。

② 天水市十年前人均绿化面积资料,和天水市十年后人均绿化资料。

说一说,你有什么感想?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在估、测、说中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并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环保教育,从而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面积和面积单位是概念课教学,全课小结时我采用总结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并加以延伸。]

七、作业安排:

(1)p74页做一做第1题。

(2)p76页第2题。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面、黑板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八、教学回顾: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要和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是教学的关键,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让学生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起面积单位的表象。

第五篇:面积教案

《面积和面积单位》

(5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通过观察、触摸等实际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b.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2能力目标:

a.通过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推理和操作能力。

b.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应用意识和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3情感目标:

a.使学生在揭示矛盾、分析矛盾的往复不断过程中,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b.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面积概念及常用的面积单位形成的过程。

三、教具:课件、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

学具:1张红色长方形纸、1张黄色长方形纸、1张绿色正方形纸、学具袋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课前交流“拍手”的掌面顺其自然的导入新课。

(二)探索面积的概念。

认识面积首先让学生找身边有面的物体,通过用手摸物体表面,并且比较,来感受物体表面有大有小。教师指出: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接着课件出示图形,让学生知道封闭图形也有大有小。教师指出: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议、说,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面积定义,教师板书。

(三)认识面积单位。1.比较面积的大小。

(1)出示两个大小差别很明显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学生一眼就能比较出大小。教师指出:这种比较方法是观察法。

(2)出示两个差别不大的长方形,让学生用观察法比较大小,学生回答不一致时,让学生动手比较,教师指出:这种比较方法是重叠法。

(3)教师先出示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学生用观察法比较,会有三种答案,再用重叠法比较(试一试),还是不能确定大小,教师根据学生的两次信息反馈,鼓励同学们大胆创新,有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学生边汇报(有5种情况),边上台演示:

经过师生共同分析原因,知道要正确地比较两个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接着教师问:为什么不用圆?你认为用什么图形合适?(最后教师小结:人们通过实践发现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巧妙引出面积单位这一概念。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这个环节分三步来完成:

第一步测量面积要用什么单位?告诉学生今天先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第二步分层次来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第三步用单位面积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

(四)巩固练习主要设有填空题、判断题。(五)、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1、说一说,您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2、课外活动:随音乐下课。

五、说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

或 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封闭图形

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下载什么事面积教案2c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什么事面积教案2c.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什么面积教案

    《什么是面积》 三年级 靳秀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体验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面积的大小。2、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

    辽阔的疆域%2c教案示例3

    第三课时 ——“辽阔的疆域” 北京市十一学校 马文华 【教学重点】 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分布。 【教学难点】 1.学会阅读中国政区......

    政准则心得体会.2c范文

    政准则心得体会: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廉政准则》是当前中央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作出重大举......

    政准则心得体会.2c(合集)

    政准则心得体会: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廉政准则》是当前中央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作出重大举......

    认识面积教案

    享堂南街小学开展“贴近群众、服务群众”主题作风建设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区窗口单位行业深入开展“贴近群众,服务群众”作风建设专项活动安排部署会议精神,进......

    三角形面积教案

    《三角形的面积》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2页例1和试一试、课堂活动第1题和练习二十第2题。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经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这个公式......

    三角形面积教案文档

    《三角形的面积》 于艳艳 汝州市望嵩小学 1 《三角形的面积》 一、直接引入新课 1.咱们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板书课题:三角形......

    认识面积教案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中考物理试题解答技巧 在物理复习中,学生需要做大量的试题、模拟题。然而对不少同学来说,即便题做得再多,也总是出这样那样的错。那么,有没有好的办法可以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