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语文上册《地球信箱》第1课时教案-文档资料
五年级语文上册《地球信箱》第1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认识会写“箱”“邮”“圣”“脊”“梁”“腹”“煤”“迸”“拂”学习4个新词:圣洁脊梁迸发只热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
字卡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导入新课。
地球与我们人类关系密切,是我们的家园。我们对地球了解多少?要对地球说些什么心里话?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家园》。
1.教师板书课题。
2.学生读题。
3.启发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4.教师梳理学生疑问:
1)什么是“地球信箱“?
2)地球信箱里会有什么信件?
3)地球信箱是怎样的信箱?
5.导入新课:让我们一起阅读课文,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读通全文,读准字音,读懂词语,读通句子。
2.交流自读情况。
1)注意读音:
都是后鼻韵母:箱圣梁
“脊梁“读为jiliang“仿佛”读为fangfu
2)注意自形,比较认读。
箱()梁()复()煤()
相()粱()腹()媒()
佛()进()
拂()迸()
3)读懂词语
圣洁:神圣而纯洁
脊梁:脊背
迸发:有内而外的突然发生。
炙热:极热。
3.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2)交流汇报: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1.学生阅读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在课文上标出来。
2.交流整理
四.课堂小结。
略
第二篇: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点位置变化教案-第1课时
小数点位置变化第一课时
主备:程岩 从备:泥娜 李增梅 蔡小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探索小数点位置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及应用规律进行计算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理解并掌握小数点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会运用规律口算小数乘10、100、1000的乘法,会把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改写成较小单位的数或复名数。
3.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点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会运用规律口算小数乘10、100、1000的乘法,会把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改写成较小单位的数或复名数。
教学难点: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课前准备
价值5分钱的扣子一枚、相应课件。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纽扣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谁能给大家说说,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纽扣?
学生可能会从纽扣的不同材料来说,比如:金属纽扣、塑料纽扣等等;也可能会从纽扣的不同外形来说,如:两眼的纽扣、四眼的纽扣等等。
师:看来同学们对纽扣的了解还真不少。老师这里也有一枚纽扣,(出示课前准备的纽扣)猜一猜这枚纽扣大概多少钱呢?
学生猜测纽扣的价钱。
如果学生猜到了纽扣的价钱,就直接提出本节课的第一个问题;如果没有,老师就告诉学生这枚纽扣的价钱是5分一枚。
二、解决问题
师:1枚纽扣5分钱,10枚多少钱呢?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
师:谁能把你的计算方法和结果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说算法,教师作必要的提问。如:
生1:1枚纽扣5分钱,10枚就是50分,也就是5角。师:5角写成以元为单位的数是多少? 生1:0.5元。
生2:1枚纽扣5分钱,10枚是5角,也就是0.5元。师: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说,教师板书: 5×10=50(分)50分=5角=0.5元 „„
对于学生的说法,只要合理都要予以肯定。
师:一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是0.5元,你们能把5分写成以“元”做单位的数,并写出算式吗?试一试!
学生写算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写出的算式是什么?
生:我是这样想的,5分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数是0.05元,求10枚纽扣多少钱,列式是0.05×10,根据前面的计算结果,列出算式是0.05×10=0.5(元)
教师板书: 0.05×10=0.5(元)
师:1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0.5元,100枚纽扣多少钱呢?自己试着算一算。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并列算式。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算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1)1枚5分钱,100枚就是500分,也就是5元。(2)10枚是5角钱,100枚就是10个5角,是5元。
(3)1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5角钱,100枚就是10个5角,是5元。
„„
师:对!一枚纽扣5分钱,100枚纽扣就是5元。请你把5分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数,并列出算式。
学生写完后,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0.05×100=5(元)
师: 一枚纽扣5分钱,100枚纽扣5元,1000枚纽扣多少钱呢?自己算一算,并写出算式表示。
学生计算并列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算出的结果是多少?怎样列式的?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1)100枚纽扣5元钱,1000枚中有10个100枚,就需要10个5元,是50元。算式是:0.05×1000=50(元)
(2)10枚纽扣5角钱,100枚纽扣5元钱,1000枚纽扣要50元。列式是:0.05×1000=50(元)
„„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0.05×1000=50(元)
三、总结规律
师:观察我们写出的这三个算式中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
师: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进行启发性对话。如:
生1:我发现这三个算式中第一个因数都是0.05,另一个因数不同,分别是10、100、1000。
生2:第一个因数相同,都是0.05,第二个因数不同,分别是10、100、1000。
师:很好!这三个算式第一个因数相同,第二个因数不同,分别是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谁能用扩大了几倍来描述一下这三个算式呢?
生3:第一个算式是0.05扩大10倍,第二个算式是0.05扩大100倍,第三个算式是0.05扩大1000倍。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第一个算式,0.05扩大10倍,所得的积有什么特点?
生:数字5不变,只是小数位数变了,原来是两位小数,现在变成了一位。
师:0.05由两位小数变成一位小数,小数点是怎样变化的? 生: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一位。
师: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0.05×10=0.5这个算式的特点? 生:0.05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师:说得很好!0.05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大家再观察0.05扩大100倍、1000倍的积5 和50,小数点的位置又有什么变化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给学生一点讨论时间,再交流。学生可能会说:
生:0.05扩大100倍,小数点就向右移动两位。生:0.05扩大1000倍,小数点就向右移动三位。师:同学们说的很好,谁能把这三个算式一起说一说?
生:0.05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扩大100倍,小数点向右
移动二位,扩大10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
师:通过这三个算式,我们发现一个小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所得的积,只是小数点的位置发生变化。这叫做小数点位置变化规律。
板书:小数点位置变化规律。扩大10倍 向右 一位 扩大100倍 向右 两位 扩大1000倍 向右 三位
四、运用规律
师:现在大家都知道了小数点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应用这个规律可以使一个小数乘整
十、整百、整千的计算非常简便,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出示题目:把3.87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师:请同学们先试着列式计算,再用计算器检验。
学生试着解答,教师巡视,发现试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特别关注扩大1000倍计算的结果,做到心中有数。交流时,可重点进行全班指导。
师:谁来说说3.87扩大10倍、100倍,你是怎么列式计算的?用计算器检验的结果怎么样?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说法,只要意思对,计算正确即可。如: 生1:3.87扩大10倍,列式是:3.87×10=38.7。根据小数点位置变化规律,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所以,3.87×10只要把3.87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结果是3.87×10=38.7。用计算器检验结果正确。
生2:3.87扩大10倍,列式是:3.87×10,只要把3.87的小数点向
右移动一位就行了。结果是3.87×10=38.7。用计算器计算也是这个结果。
„„
师:3.87扩大1000倍,怎样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 3.87×1000= 师:3.87×1000,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出现了什么问题? 生: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3.87只有两位。师:谁来说一说,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会说:
生1:3.87×1000,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可以把3.870,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就是3780。
如果学生提不到把3.87看成3.870,教师可以启发。如:3.87可以变成三位小数吗?怎么办?当学生明白为什么可以把7的后面补0后,教师可简单概括。
师:把一个小数扩大整
十、整百、整千倍时,如果小数的位数不够,可以在后面补0。
五、课堂练习
师:利用小数点位置变化的规律,可以使许多数学问题变的很简单。下面,请看“练一练”的第1题,谁能说一说从表中知道了什么?题目的要求是什么?
生1:从表中知道了小汽车每分钟的速度是1.835千米,白鳍豚每分钟的速度是1.33千米,金丝猴每分钟的速度是0.63千米,兔每分钟的速度
是0.00452千米。
生2:题目的要求是把用千米表示的速度,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速度。
„„
如果学生有其他不同的表述,只要意思正确,就给予肯定。师:请同学们自己改写,并把结果填在书上的表格中。学生自主填写,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如:(1)一个数一个数的说。
生1:因为1千米=1000米,把1.835千米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要乘以进率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就可以了,结果是1835米。
生2:因为1千米=1000米,把1.33千米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要乘以进率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就可以了,1.33的小数部分只有两位,就在后面添上一个0补足位数,结果是1330米。
生3:因为1千米=1000米,把0.63千米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要乘以进率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就可以了,0.63的小数部分只有两位,就在这个数的后面添上一个0补足位数,结果是630米。
生4:因为1千米=1000米,把0.0042千米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要乘以进率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就可以了,结果是4.2米。
(2)概括地说。
生:把四个以“千米”为单位的数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都要
乘1000,也就是把每个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
„„
六、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小数点位置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下面我们一起再来回忆一下。
全班齐答。
拿出导学案作达标练习。
第三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时教案
五年级数学(上)
第1课时 小数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7~48页的例1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八第1~3题。教学目标:
1.通过“逛超市”,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2.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体会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求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铺引:
出示“学情调查”内容。
1.各组组长检查本组学案完成情况。2.收集本组自学中存在的疑惑。1.填一填
3个1和4个0.1合起来的数是()。2个0.01和5个0.01合起来的数是()。4.75的4在()位上,7在()位上。
小数点的左面是()部分,右边第一位是()位,右边第二位是()位。2.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0.6= 5.17= 20= 100=
3.化简下面小数。
0.50= 109.020= 0.080= 1.670= 23.00=
4.竖式计算,说一说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26+578= 1069+680= 475+34=
二、探究:
1.小组内交流学案中思考题。
(由组长组织好本组的组员合作讨论。)2.重点讨论解决:
(1)整数加减法与的小数加减法相同点和比整数加减法更需注意的地方。
(2)计算时为什么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最后在得数里还要点上并对齐小数点?计算的结果要注意什么问题? 五年级数学(上)
三、训练:
1.小组代表大屏幕前展示自己的学案填写内容。2.其他小组同学有不同意见的加以补充或质疑。先列出算式。
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先把竖式写下来,你觉得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你能算出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 你会列出竖式计算吗?你认为计算小数减法时要注意些什么?计算结果要注意什么?
1.独立解答巩固案中的练习题。
2.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的解题结果或思路。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什么?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自己学得怎么样?3.4-2.65你会算吗?请同学们尝试做一做。教学后记:
小数加减法是在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用竖式计算减法计算减法又是一个子系统,如果基础不打好,会直接影响后面的小数的计算和后继学习。因此,我认为可以在竖式列出后,放手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去解决。可以独立思考,可以合作讨论可以动手操作,可以借助想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说说是怎样思考的,最后进行一些必要的练习。这样,又落实用竖式计算退位减的问题,为后继学习小数计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有利于自主探索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同时个性化教学又得到了较好的体。
第四篇: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3 林冲棒打洪教头第1课时苏教版
《林冲棒打洪教头》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让学生初步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产生进一步阅读《水浒传》原著的兴趣和热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随文学习“棒、押、睬”等8个生字,联系课文及前后故事学习“发配、流配、依草附木、羞惭”等生词。
3.了解故事梗概,概括出三个场景。
4.抓住具体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在对比中感知人物的性格特征,并能通过朗读表现人物性格、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随文学习“棒、押、睬”等8个生字,联系课文及前后故事学习“发配、流配、依草附木、羞惭”等生词。
2.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品读,在对比中感受人物个性特点。教学过程:
一、简聊 《水浒》,激发兴趣
1.出示《水浒传》的封面,同学们,你们知道《水浒传》吗?谁来简单介绍一下。2.出示名著便览——《水浒传》
名著便览:让我们大概了解了这本名著,还教我们怎么读这本书。(板书:文字 人物 场景)
3.今天我们就来抓住这三方面学习其中的第八回 “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改编的23课,板书课题《林冲棒打洪教头》,生齐读题。二、一读解词,扫清障碍
1.师:这篇课文选自古典小说,虽然经过改编,但仍然会有许多文字的表达是带有古典味的,我们比较陌生的,这些词语给阅读带来了一定的障碍,我们先来会会它们。
2.你读的时候发现没有这样的词语没有?弄懂没有,提出来一起读读。第一自然段: 发配 差人 押解
(1)发配:宋时在犯人的脸上刺字,然后押送到边远的地方做苦工。
文中有个词语意思和它差不多,找一找——流配。(出示语段,齐读。)(2)差人:读音。官府衙门当差的人。(3)押解:押送。解释多音字。(4)男女生分读两段话。第三自然段:躬身施礼
全不理睬
上首
何故
非比他人
乃是(1)学生说,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2)找一找其中的文言词。
(3)你能说说它们现在的意思吗,也可以用现代文字代进去来读读这句话。(学生说意思)(4)让我们在把这些词放到文中去读一读。(齐读)
3.过渡:文中还有这样的词语吗?找出来读一读,说说意思。)第四自然段:白昼——白天
第六自然段:权且——姑且、暂且
彩头——古时优胜的奖品。第七自然段:把火烧天
拨草寻蛇
(武术招式)【指名读全段,全体同学读带文言词的句子。】
4.师:这些文字在表达上很有古代白话文的特点,简洁凝练。我们要理解它们,只需要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就可以了,读读也很有趣吧。(读词语)三、二读课文,概括场景
1.让我们再次把这些带有古典味的文字放到文中去读一读,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思考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哪几个场景?
2.交流汇报 【主要人物:林冲 洪教头】
【哪些场景:进庄 相遇 比武】
3.指导概括场面。
(1)本文主要人物是谁?(板书:林冲 洪教头)那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个人物来概括内容:林冲干什么。
(2)最精彩的场面是哪个?(4-8自然段)
A、写林冲干什么?(林冲和洪教头比武,打败了洪教头。)B、再简短点呢?(板书:比武)
(3)比武前呢?(第一自然段:一起读。写了什么?概括成2个字——进庄。)
4.学语文就是和文字玩游戏,刚刚我们把一篇课文读着读着读成了3句话,读着读着读成6个字、3个场面,是不是很有趣!
过渡:下面我们一起走进“相遇”的场景——读读描写林冲和洪教头的文字,感受作者的妙笔生花。
四、看读课文,感知人物
1.自由读课文,感知人物。2.这时的林冲给你留下什么印象?(1)林冲的性格特点。A.读了这一段,让学生说说林冲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有礼貌……)
B.相信我们班大部分同学都能看出林冲是一位有礼貌的人,但是作为一个英雄好汉,林冲就是林冲,他有别的英雄好汉所没有的一种性格特点。你看出来了吗?
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读这一自然段,读书要思考,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林冲的这个性格特点用一个字就能概括,而且就在文中,说说看。C.让我们恭恭敬敬地把这个字写下来。(板书:让)
“让”是一种美德,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的前六行吧。
这是什么“让”?(板书:礼让)洪教头进来了,林冲让个座,这是出于礼貌,是礼让。
D.老师也想来读一读了。
林冲连说:“不敢,不敢。”这是什么让?
试想一下林冲现在是李逵,听了洪教头的话,会怎么样呢?
早就一斧头劈来,“我劈了你这鸟人。”林冲听了这么伤人的话,却说“不敢,不敢。”什么让?
忍让。(板书:忍让)
“忍”字是怎么写的?心上插了把刀刃,一般的人是忍受不了的,但是林冲忍了,忍让。这需要多么大的胸怀,修炼到多么高的境界,才能做得到的。
让我们带着这种认识,再一次的朗读这一段。(2)洪教头的为人。
洪教头又是个怎样的人呢?(板书:傲慢无礼……)
让我们来读读洪教头所说的话。(出示课件:“洪教头的三段话”)
洪教头为何如此苦苦相逼,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根本不把获罪充军的林冲放在眼里,更是为了在柴进面前显示自己的能耐,他的眼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他是怎样的人?(自高自大)
(3)除了写两个主要人物外,文中还写到了谁?(柴进)柴进的言行有什么作用?(柴进的话和行为,反衬出林冲非同一般的社会影响力)(5)指导朗读.过渡:更精彩的比武就要开始了,施耐庵如何用他的生花之笔刻画出这个比武场景的?比武过程中,我们又可以从中感受两个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让我们下节课再去细细地品味!
五、布置作业,巩固课堂 《林冲棒打洪教头》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讲述的是林冲路过柴进庄上棒打洪教头故事。由于是经《水浒传》片段改编的,语句与一般白话文有不同,加之课文较长,不少词、句孩子读起来还是比较吃力的,而读准确文章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于是我就布置了预习,学生读的质量也明显提高,为下面的教学环节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1.谈话导入,引导质疑
由四大名著,引出《水浒传》,通过资料补充和语言描述,帮助学生了解整个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同时检查并指导学生课外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以疑激趣,形成阅读期待。
2.关注“便览”,理清脉络。
借助文章后边的“名著便览”,引导学生读《水浒传》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本堂课的学习也将围绕“文字、人物、场景”展开学习。先是从文字入手,理解白话文语言的词语,在读通句子以及相关的段落,然后抓三个场景,对课文的脉络和内容进行概括,全面了解课文。
3.品读“相遇”,初识人物。
品读“相遇”场景时,在学生自主汇报的基础上,重点品读洪教头说的三句话。先让学生体会到洪教头当着林冲的面,对柴进说这样的话,是用旁敲侧击的办法,贬低林冲;接着把这三句话连起来,体会洪教头飞扬跋扈、目中无人的个性特点,再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朗读、品味,在读中进一步体会洪教头挑衅他人、趾高气扬的为人。以学生的感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发现、读中理解、读中积累,受到情感熏陶。
一节课下来,在与学生对话中没有及时发现孩子的闪光之处进行鼓励,以增加学生积极性;在学的过程中扶得太多,学生自主空间不够。
第五篇:湖北省阳新县八级语文上册《背影》(第1课时)教案
《背影》(第1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明确文章的线索,体会父子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和从写作中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味文中血浓于水的浓浓亲情,从背影中发掘深深的父爱,陶冶学生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的高尚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学习叙事中的选材方法——截取法。难点:明确“背影”是课文的明线,“父子深情”是课文的暗线,二者和谐统一,体会文章情思绵绵的意蕴。
三、教学课时 4课时
四、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全文,梳理文章的层次
(一)导入
以小故事《儿子眼中的父亲》导入新课: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光明。” 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共同思考,引入课题:同一个父亲,在儿子眼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请同学们把课文朗读一遍。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 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46年朱自清为反对美蒋反动派的罪恶行径,在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的宣言上签字,因此,毛泽东称他“有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背影》写于1925年,他到清化大学任教不久,接到父亲来信,信中一些话,使他想起父亲,待他的许多好处,尤其是七、八年前父亲在南京为他送行的背影,不禁泪如泉涌,写下了这篇感情真挚的散文。
(三)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听录音朗读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2.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6段齐读。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解释词义。
4.自读课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讨论文章结构,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第一部分(第一段):怀念父亲,最难忘背影。(点“背影”)----开篇寄思 第二部分(第二到六段):回忆往事,车站离别看见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忆“背影”)----往事回忆
(一)交待父子分别时的家庭情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气氛。----交代家境
(二)写父亲决定亲自送行,并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浦口送别
(三)描写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时的“背影”,抒发真挚感情。(写“背影”)----车站买橘 第三部分(第七段):接读父信,再现背影,表达了我别后对父亲的思念,以在泪光中再现背影作结。(哭“背影”)----结尾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