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1班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
课题:解决问题
玉川路小学 李小景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直接说出得数。4×7=28 5×6=30 2×8=16 5×4=20 3×4=12 4×8=32 3×7=21 6×8=48 9×6=54 5×9=45 7×6=42 9×3=27 问题:直接说出得数,并说说你用的是哪句口诀。
二、引入情境,探究新知
(一)收集信息,明确问题
二(1)班准备租车参观科技馆。有2名教师和30名 学生,租下面的客车,坐得下吗?
问题:1.你知道了什么?
2.解决“坐得下吗”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有多少人坐车”和“客车能坐多少人”)
3.这两条信息中哪个没有直接告诉我们? 4.要想解决这辆车是否能坐下就得先求什么?
5.这道题怎样解答,请你试着把你的想法在主题图上画一画,并用算式表示出来。
6.小组交流 7.学生汇报
(二)分享过程,感悟方法
预设1:2×7=14(个)2×7=14(个)14+14+5=33(个)预设2: 4×7=28(个)28+5=33(个)预设3:7×4=28(个)28+5=33(个)预设4:2×8=16(个)4×8=32(个)预设5: 2×8=16(个)32+1=33(个)预设6 “16+16+1=33(个)
问题:1.谁能结合这幅图完整地说说你的想法? 8×4=32(个)32+1=33(个)2.谁的想法和他们的不一样?
小结: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不同,但在解决问题的 过程中我们都利用了乘法和加法的意义,以及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沟通联系,深化理解
2×7=14(个)2×7=14(个)14+14+5=33(个)2×8=16(个)2×8=16(个)16+16+1=33(个)
4×7=28(个)28+5=33(个)7×4=28(个)28+5=33(个)4×8=32(个)32+1=33(个)8×4=32(个)32+1=33(个)
问题:1.信息相同,问题相同,为什么有这么多不同的算法?(观察的角度不同)2.这些不同的算法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要找好1份数和几份数)
三、巩固练习,提升认识
1.幼儿园35个小朋友每人吃 1个鸡蛋,这些鸡蛋够吗?
预设1:横着看 5×2=10(个)6×4=24(个)24+10=34(个)问题:1.你知道了什么? 2.解决“这些鸡蛋够吗”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3.这两条信息中哪个没有直接告诉我们? 4.这道题你会解决吗?怎样列式? 预设2:竖着看 6×5=30(个)30+4=34(个)
2.一把椅子有3条腿,有25条椅子腿,10个椅子
教学反思:
应用题是用语言、文字等形式表述日常生活中相关的数量关系的题目。应用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5.这道题怎样解答,请你试着把你的想法在主题图上画一画,并用算式表示出来。
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数学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一个搞不清数量关系的学生,怎么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呢?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从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学生学会了分析数量关系,遇到这种类型的解决问题的题目就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解答,这样才能逐步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论和实践证明:学习上的多次成功,对于未成年的孩子,其积极意义和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反复的成功可以促使学生产生一种内驱力—渴望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情感支配下,主动内化新的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
本单元内容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利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因此,本节课我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生活的现实问题情境,创设学生乐学情境。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资源,通过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吸引学生看图搜集主题图中的数学信息,为下面的探究学习创设了现实的情景,促使学生能在真实的情境中较好地理解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从问题情景中提取数学信息并和同学进行交流反馈;使学生积极思考。课堂上通过提问“你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吗”“你又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充分交流研讨,畅谈自己的想法,然后着重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路。列式计算时可以先分步列式再列综合算式,利用现实情境加强分步与综合之间的联系,同时强调不同算法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激励和尊重学生多样化的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现实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三、对学生的这种用不同的方式来解答应用题,给予了肯定和鼓励,从而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列式计算,体现了算式的多样性。反馈、交流时各个小组的代表争先恐后地汇报他们的成果。这节课,学生们的神情中充满了无限的自豪与快乐,他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是多么良好的情绪体验啊!他会促使学生不断的探究、学习下去。在这一节课的学习过程中,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参与状态中。这样的学习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智力水平,同时也获得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习能力。
第二篇:《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二
解决问题
(一)99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和第3、4题
教具准备:运动会广播操表演录像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教师亲切谈话:同学们,以前我们已经学会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下面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忙解决。
接着,口述下面的问题。
二(1)班一些学生为布置教室做纸花。每两位小朋友一小组,每位小朋友做3朵花,8个小组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待学生解决问题后,请两、三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探讨解决新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新问题
1.创造情境,引出问题。
展示运动会开幕式上广播操表演情境,吸引学生进场。接着,定格在表演广播操的一个方阵上(与例1一致),由小精灵提出问题(画外音)。
2.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请学生独立观察画面,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允许遇
师生活动
到困难的学生与伙伴交流意见。
3.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在说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的理解,并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自主解决问题。
1.请学生独立解决教科书第99页做一做中的问题。
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1.组织交流。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于学生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收集到的数学信息不同,思考探索的解决方法也就不同。解决一共有多少个?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多种。例如,①5×6×8②5×6×(5+3)③5×6×7+5×6
④5×6×7+30⑤30×8⑥30×5+30×3
学生说得有道理,答案正确,就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练习
1.请学生解决练习二十三中第1、3、4题中的问题。
(1)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可以不受习题顺序的限制,想先解决哪个问题,就先解决那一个。
解决问题时,如果有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问同学和老师。
(2)适时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组织交流。
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2.请学生联系身边的事,提出需要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课堂总结(略)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第三篇: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
喷泉小学 刘永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解决问题是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上一节课,学生已经学习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学生已经知道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解题思路,教材通过借助线段图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区别和联系以及解题规律。
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要注重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来,学生自己通过对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认真分析,画出线段图,写出数量关系。再通过交流和讨论,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
“已知比单位“1”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求单位“1”的量是多少”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已知比单位“1”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求单位“1”的量是多少”这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解题思路,会熟练地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这类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学会用线段图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写出等量关系。
3、使学生感悟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列方程解决分数除法实际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根据数量关系写出等量关系。教具学具
教学课件、画图工具(铅笔、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复习题:航模小组有20人,美术小组人数比航模小组人数多1,美术小组有多少人?
41、指定一名学生口述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回顾“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人数多1”的意义,全班同学画线段图。
42、投影展示学生画出的线段图。
3、教师课件订正线段图的画法。
4、让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等量关系。
5、学生根据等量关系独立解答,并投影展示。
6、提问学生口述解答过程和思路。
7、课件订正各种不同的解答方法。
8、小结:解决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如果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
9、导入新课。
通过刚才的复习回顾,同学们对已经学过的知识掌握的不错,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已知比单位“1”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求单位“1”是多少的应用题。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1)课件出示例题:美术小组有25人,美术小组人数比航模小组人数多,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2)与复习题对比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学生理解题意后,让学生独立画线段图,然后请学生叙述画法,学生边叙述教师边课件出示画线段图的步骤,以订正学生画出的线段图。
(3)让学生根据线段图找出等量关系,并试做。完成后投影展示不同的算法。最后教师课件出示算法,以订正。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学校足球队一共有30人,比篮球队人数多,学校篮球队有多少人?
引导学生分析题意,然后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四、归纳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类型的实际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怎样解答?
14153 学生回答后,教师一一出示,以订正。
五、布置作业。
第39页练习八第7、8题。
第四篇: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
(二)教学设计
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的两步应用题。
2、发展学生思维,侧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多几分之几或少几分之几找出所求量是多少。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口答: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量,谁是几分之几相对应的量?(1)一块布做衣服用去。
(2)用去一部分钱后,还剩下。(3)一条路,已修了。
(4)水结成冰,体积膨胀。(5)甲数比乙数少。
2、口头列式:
(1)32的 是多少?
(2)120页的 是多少?
(3)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降低了,降低了多少分贝?
(4)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只剩下原来的,人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
3、你能把口头列式计算中的第(3)(4)题合并成一道题吗?
4、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例4,并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2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画出线段图,分析题意,寻找解题方法。2)小组间说出图中各部分表示什么?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要求的,哪一个是表示单位“1”的量?让后把线段图表示完整。
3)四人小组讨论,根据线段图提出不同解决办法,并列式计算。
2、学生汇报:
解法一:80-80× =80-10=70(分贝)
解法二:80×(1-)=80× =70(分贝)
3、学生讨论两种解法的不同:两种方法都是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入手。第一种思路是从 总量里减去一个部分量;第二种方法是求出部分量与总量的比较关系,再运用求一个数的 几份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求出这个部分量。
4、巩固练习:P20“做一做”
(二)教学例3
1、读题理解题意后,提出“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 ”表示什么意思?(组织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理解)
2、引导学生将句子转化为“婴儿每分钟比青少年多跳的次数是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的 ”。着重让学生说说谁与谁比,把谁看作单位“1”。
3、出示线段图,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例2的解题方法,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全班交流两种解题方法。
解法一:75+75× =75+60=135(次)
解法二:75×(1+)=75× =135(次)
4、巩固练习:P21“做一做”(列式后让学生说说算式各部分表示什么)
三、当堂测评
练习五第2、3、4、5题。
1、学生依据例题引导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关键句子分析,找到谁与谁比,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照顾差生。
2、小组间解决疑难,全班汇报,教师讲评。
四、谈收获、找疑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第五篇:百分数解决问题(二)教学反思
百分数解决问题
(二)教学反思
百分数解决问题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问题基础上教学的。这种问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只是有一个条件题目中没有直接给出,需要根据题里的条件先算出来。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提高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功之处: 1.重视解题策略的培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教材中画出线段图直观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同时呈现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是先求出实际比原计划增加的公顷数,即14-12=2(公顷);再求出增加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即2÷12≈16.7%。二是先求出实际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再把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看作单位“1”或100%。用实际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减去100%,就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通过两种方法的教学对比,使学生明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不同解题思路,同时应用线段图加强学生图形结合进行解决问题的能力。2.重视题目的变式,训练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例2的问题后进行变式训练,再让学生解答“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为防止负迁移,可以提出问题:能不能说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的含义是什么?在这里是谁和谁比?使学生明确这道题实际求的是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的公顷数占实际的百分之几,列式为(14-12)÷14≈14.3%。或者先求出原计划造林是实际的百分之几:12÷14≈85.7%,再把实际造林的公顷数看作“1”,求出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100%-85.7%=14.3%。通过变式练习,即开拓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足之处: 学生对于(14-12)÷14≈14.3%这个算式习惯上用等于号,而不是用约等号。再教设计: 在教学中要说明(14-12)÷14≈0.143=14.3%,而不是等于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