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与反思

时间:2019-05-12 23:23: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与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一篇: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与反思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理解】

本课内容是第四单元表内除法

(二)中的例3用除法解决问题,和“表内乘法

(二)”中的解决问题相对应。这个题目中所涉及的数量已由离散量扩展到连续量,由实物个数扩展到了取自于量的数量,它所反映的数量关系是除法现实模型的拓展,渗透了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需要学生根据除法的含义来解决。教材呈现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知道了什么?”环节,重在理解价签的含义,学会根据要解决的问题选择有效的信息解决问题。在“怎样解答?”环节,强调对数量之间关系的理解与分析,并根据除法的意义选择除法计算解决问题。“解答正确吗?”环节,重在渗透检验的方法——把计算的结果当作已知信息,把总钱数当作未知信息,选用乘法来检验除法。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继续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理念】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情简介】

二年级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喜欢思考,具有简单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但是学生合作意识不强,胆子也较小,思考问题不够全面,有序性不强。本节内容,学生才开始接触,但在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启发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归纳以及合作交流,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商店买东西”的情境,灵活运用有关除法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通过独立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进一步加强对2——6的乘法口诀计算除法的掌握。

3.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得能力。

4.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在问题处理中,体验成功,培养数学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

1.运用表内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做到学与用的有效结合。

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解决问题。【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

讨论法 【教学准备】有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明明想要给自己买一些新玩具,可是面对那么多好玩的商品,明明不知道手中的零花钱能买多少个玩具,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明明吗?

现在,就让咱们一起跟着明明去商店看一看吧!(出示教材图片)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创设情境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预设:知道了一些商品的价钱。玩具熊6元1个,地球仪8元一个,皮球9元1个。汽车的价钱被遮住了。要帮助明明求出56元钱可以买几个地球仪。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呢?(小组交流汇报:需要知道地球仪的价钱,从图中可以知道一个地球仪是8元钱)

(1)请同学们思考,根据以上的数学信息应该如何解决问题。小组合作,讨论解决的方法,教师巡

视指导。

(2)汇报 预设:一个地球仪8元,求能买几个就是求56元里面有几个8元。

这属于平均分问题,应该用除法计算。如何列式计算呢? 56÷8,想七八五十六,商是7。

2.独立思考,验证结果。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解决了问题,那么我们做得正确吗?你怎么知道的?(一个地球仪8元,7个一共78=56元,所以是对的。)师:很好,我们可以用乘法来验证除法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3.想一想,如果24元买了6辆小汽车,一辆小汽车多少钱? 师:谁愿意交流一下,你是怎么计算小汽车辆数的? 预设:(1)24元钱可以买6辆车,就是将24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

(2)也是用除法计算。可以列式24÷6=4(元)

(3)一辆4元,6辆就是46=24(元),计算正确。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还能够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小组内2人合作,一问一答,其他小组成员看一看他们的回答是否正确,错误的相互改正,看谁提出的问题多,谁发现的问题多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练习九”第2题。先组织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图中的数据信息,再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指名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完成“练习九”第4题。

(1)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后说知道了哪些信息。

(2)独立思考解决第1、2小题分别需要哪些信息,应该如何解答。再在小组内探讨根据所知道的信息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完成“练习九”第6题。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图中的信息,分小组讨论,看能知道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用乘法或除法解决的问题呢?说一说,算一算。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同学们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小结: 同学们,我们在这节课里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也解决了这些问题,说明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56÷8=7(个)

56(元)=56(元)

36÷9=4(个)【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创设了帮助明明买玩具的情境贯穿整节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学会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从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解题方法的表述。

培养学生有根据地思考,有条理地说明方法,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也是教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在学生汇报解题方法时,我根据学生的汇报,展开详细的追问,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如:你要解决这个问题,你需要知道什么信息?怎样解答,为什么用除法?并且通过思路图进一步理顺学生思路,引导对解题方法进行表述。数学知识林林总总,由此而演绎的数学问题更像汪洋大海,而蕴含在内的方法是有限的,课堂上只有让学生“据理说法”,才会让他们掌握方法,举一反三,提高学习效率。

二、注重回顾与反思。

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自由发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我积极倡导和训练学生在解题后进行有效的解题评价和反思。在学生解决问题后,出示反思提纲:分析解答时你是怎么想的?是题目中哪句话引起了你的思考?‚你列出了什么算式?每一步求出来的是什么?引导学生对解答过程进行反思,初步判断结果的正确性,检验解题过程是否合理。通过对不同方法的解答过程检验,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解题策

略的多样性。

三、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引而不替”,只提供给学生一些相关已知条件,让学生自己分析,提出数学问题,进而独立解决。然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体验,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探究的积极性。通过引导让学生主动探究,真切体验,在感受中发现,在发现中交流,在交流中发展,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1、语言还要进一步精炼。要特别注意语言的干脆、规范、严谨。数学老师的语言,更应该是千锤百炼,一句不多,一句不少。

2、让学生说多一点。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或说理的时候,特别是当学生说的疙疙瘩瘩的时候,我总是怕他说不出或者说不好,于是还没有等他说完就总是急着去帮他完善他的语言,其实要相信学生能说好,要把机会留给他们,也就多等几秒钟的时间。

第二篇: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与反思

倍数问题

——画线段图解决倍数问题

一.教学内容: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关于倍数的数学问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线段图找到数学信息及数学问题,并解决数学问题。2.能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关于倍数的数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理解“倍”的实质就是“几个几”。

2.能正确判断关于倍数的两个数学信息有乘或除的联系。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2.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三.教学重点:

能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关于倍数的数学问题。

四.教学难点:

1.能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关于倍数的数学问题。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五.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具准备:直尺、铅笔、作业纸。

六.教学过程:

(一)一条线段激活乘除法的意义

1、师:这是什么?认识吗?

生:线段图

师:什么是线段图?

生:用线段表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师:(表扬语)你的声音真洪亮。

师:从线段图中你能收集到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吗?

生:从线段图中我收集到了两个数学信息,信息1每组有10人,信息2有4组,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师:(表扬语)你今天表现的真不错,回答问题很完整。

师:怎样列式解答?

生:我观察整条线段发现,它有4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同样多,都表示10人,相当于4个十,所以我得出了算式4×10=40(人)师:(表扬语)说的真好!谁能和她一样再说一说。

2、师:接着观察线段图,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谁来

说?

生:信息1有100人,信息2平均站成5排。数学问题每排站多少人? 师:说的真清楚,如果声音再洪亮点,就更好了。师:怎样列式解答?

生:我观察整条线段发现,整条线段表示100人,它有5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同样多,相当

把100平均分成5份,所以我得出了算式100÷5=20(人)。师:你的思路真清楚。

(二)、两条线段激活乘除法意义3、4、师:刚才的两个题都没难倒大家,注意观察,老师要增加难度了。两条线段中,你还能收集数学信息和问题吗?

生:能……

师:怎样列式解答?

……

师:我们接着观察……

(三)比较、判断发现有倍的两个数学信息不一定有乘的联系

师:刚才的题同学们解决的真快,老师想难为难为你们。看大屏幕,这两个题有一个相同的数学信息,梨是苹果的3倍,但是为什么一题用乘而一题却用除呢?

生:……

师:在有关倍数的问题中,我们之所以能清楚的判断出用乘还是用除,是因为我们借助了一个数学朋友,一起喊出它的名字。

生:线段图。

(四)画线段图解决倍数问题

师:老师现在有一个担心,我们班的同学观察线段是没问题的。可是平时我们遇到的题目并没有直接给我们线段图,该怎么办呢?

生:自己画

师:自己画线段图解决问题,你们可以吗? 师:拿出答题卡完成答题卡上的第一题。

1、红花有12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4倍,黄花有多少朵。

2、鸡有36只,是鸭的2倍,鸭有多少只?

3、苹果有8个,梨是苹果的3倍,梨和苹果一共有几个? 生:自己动手完成答题纸上的题目。

师:如果你写完了,把你的画法得出算式的方法小声的说给自己听,如果同桌两人都写完的,相互说一说你们的想法。待会儿,请小老师上台来说一说你的想法。(学生展示自己的题目,并讲解自己的画法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协助并及时表扬。)

(五)小结

师:同学们特别会学习,就算有不明白,通过同学的帮助也学会了,你有什么收获?

七.板书设计

×3个8线段图倍数(3倍)÷把24平均分成3份

八、教后反思

本节课紧扣着研究点“分析关于倍数的数学信息之间的本质联系,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来进行教学。首先通过学生对已有的旧知识即对乘除法意义的复习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铺垫,很好的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思维,为后面几个环节的教学开了个好头。接着呈现有关倍数问题的线段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第三个环节的设计是这节课的重点,通过两个线段图,出现了相同的倍数,为什么一题用乘法解决一题用除法解决?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到了高潮,我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通过直观的板书设计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说明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学生的说是很重要的,让学生不断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有乘的联系、能提的数学问题是什么,这是这节课能顺利完成的关键所在。

由于刚踏入工作岗位,教学方面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在此次数学教学课堂竞赛表现的尤为突出:一是对课堂教学时间的把握能力差,导致本来可以讲完的内容没有讲解完;二是教学语言不够简洁、精确,表现在废话多、不断重复学生的话等方面;三是课堂上表现的太过拘谨,毫无激情;四是对教学内容的研究不够透彻,导致浅入浅出效率不高;五是太过注重教,其实应该侧重学生的学;六是没有很好的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对于掌握的好的学生没有给他们机会多说多练。总之,自己作为一个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会不断努力。

第三篇:列方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列方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数学书P60例3,及做一做。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熟练解方程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经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复习题,学生独立完成,举手回答,集体奖评。

教师:学习方程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节课就来学习如何用方程来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⑴出示题目。

出示洪泽湖的图片,介绍到:洪泽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江苏西部淮河下游,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但每当上游的洪水来临时,湖水猛涨,给湖泊周围的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危险。因此,密切注视水位的变化情况,保证大坝的安全十分重要,如果湖水到了警戒水位的高度,就要引起高度警惕,超出警戒水位越多,大坝的危险就越大。下面,我们来就来看一则有关大坝水位的新闻。谁来当主持人,为大家播报一下。

“今天上午8时,洪泽湖蒋坝水位达14.14m,超过警戒水位0.64m.”

我们结合这幅图片来了解一下,课件演示警戒水位、今日水位,及其关系。

同学们想想,“警戒水位是多少米?” ⑵分析,解题。

根据刚才所了解的信息,这个问题中有哪几个关键的数量呢?警戒水位、今日水位、超出部分。

它们之间有哪些数量关系呢?(板)

警戒水位+超出部分=今日水位①

今日水位—警戒水位=超出部分②

今日水位—超出部分=警戒水位③

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⑶评讲、交流。(侧重如何用方程来解决本题。)

学生展示,可能会是算术方法,也可能列方程。对于算术方法,给予肯定即可。

学生列出的方程可能有:

① x+0.64=14.14 ②14.14﹣x= 0.64 ③14.14﹣0.64= x

每一种方法,都需要学生说出是根据什么列出的方程。

如第一种,学生根据的是“警戒水位+超出部分=今日水位”这一数量关系(由于左右相等,等量关系)所得到的。解出方程,注意书写格式,并记着检验(口头检验)。

对于第二种,可以肯定学生所列的方程是正确的,但方程不容易解,为什么呢?因为x是被减去的,因此,在小学阶段解决问题,列的方程,未知数前最好不是减号。

对于第三种,可让学生让算术解法与之作比较,让其发现,大同小异,因此,在列方程的过程中,通常不会让方程的一边只有一个x。

2、归纳总结

师:小组讨论在解方程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生讨论)总结:(1)解方程时应该先写什么?(解)

(2)根据什么计算(数量关系)(3)等号应怎么写?(等号对齐)(4)怎样检查解方程是否正确?

(检验注意书写格式)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师:以后解方程时要求检验、写检验过程,没有要求检验的,要进行口头检验,养成口头检验的习惯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61页“做一做”。

组织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教师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五、作业

教材64页第8、9、10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解简易方程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目标是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解简易方程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初步掌握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会把未知数的值代入已知条件看是否符合;在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在解题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初步的类推和迁移的能力及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本节课的关键在于让学生能正确寻找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式,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在教学中,我首先对前面学习的知识进行复习,紧接着让学生明白学习方程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导入新课,我采用了教材中的情景。用多媒体展示了教材60页中的例3,我首先从例题上引导学生读题观察,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这时问题产生了,由于学生的认知局限性,学生对于什么是警戒水位、超出部分和今日水位都不知道是什么,给审题带来比较大的困难,我不得不用课件为学生演示,是学校明白三者之间的关系。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提供给学生的情境必须是学生真正熟悉的生活情境,要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这才是有效的情境。其次备课一定要深入,不仅要熟悉教材内容、教法、学法,还要深入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情况,这样才能备好一节课,要吸取教训。学生根据警戒水位、超出部分和今日水位三者之间的关系,列出三个数量关系式,然后让学生依据数量关系列出相应的方程,这时学生发现例题与之前所学的方程有所不同,之前列方程时题目中未知数已经有了,直接看出x表示那个量,而例题中并没有x,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到:要列方程必须把其中的未知量假设为x,从实际中让学生发现列方程解决问题时有“设„„为x”的必要性,不至于出现在列方程时不写“解:设„„”的情况。

在列方程的时候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因为教材只要求掌握“未知数不是减数和除数的方程”解法,在例题教学中,有的学生列出了这样的方程:14.4—x=0.64,但是却没办法解方程,对自己列的方程产生了怀疑,认为不正确。在这里我给予了肯定,但也向学生讲清这类方程用我们现在所学的等式性质解决有一定困难,只有以后进一步学习新的本领才能很容易解决这类,在这里既有对学生获得知识的肯定,也有善意的提醒和无声的激励,为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留下思考的空间和探究的天地。在教学中,我发现了不尽人意之处:首先,对于学困生照顾不够。在找等量关系和发现新方法、运用新方法等环节,理解能力强的学生急着抢着发言,而基础不好的学生却成了听众。如何才能面向全体,做到人人学有所得是我要深思的地方。其次,对学生信心不够,在最后的课堂小结中,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

第四篇: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

例7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平和县坂仔中心小学

教学内容: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63页例7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选择合适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比一比、画一画、说一说等数学活动,获得用画图、语言描述等方式表征数学问题的方法。

3.感受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建立与运算意义之间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乐趣。学具、教具准备: 课件、练习纸。教学重点:

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解决问题。教学难点:

利用画图、语言描述等方式表征数学问题。教学过程

(一)借助直观图形表征算式,巩固运算意义

1、快速说出得数(课件出示)

2教师:你能画图表示下面算式的含义吗?

35+3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学生的作品,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算式的含义,了解学生对运算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激活认知经验,为后面用运算的意义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二)多种方式表征问题,选择合适的运算解决问题 1.明确条件和问题,初步感知两道题的不同 教师出示例7中的第一个问题:(1)有4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 第二个问题:(2)有两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一共有多少张?(齐读题目)教师:说一说第一道题你都知道了什么?问题是什么?(我们把已知条件圈起来,把问题画出来)

教师:谁来说说第二道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圈已知 画问题)教师:比较这两道题,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学生:两道题说的都是桌子的事,问题都是求一共有多少张;两道题的条件中都有4和5。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仔细读题,关注题目中的数量,明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为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作好铺垫。)2.自主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怎样列式计算?请你把它写出来,并和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如下。(1)5×4=20(张)

(2)5+4=9(张)

3.表征数量关系,沟通实际问题与运算意义的联系(1)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表征数量关系。

教师:这两道题中都有4和5,为什么解答方法不同? 教师:你能用摆学具或画图等方式说明你是怎样想的吗? 学生根据题意进行操作或画图,教师巡视收集典型案例。(2)展示学生作品,沟通直观图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部分学生作品图示如下,请学生说明图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第(1)题:

…… 第(2)题:

……(3)沟通直观图与运算意义的联系。

教师:第(1)题中同学们画图的形状、大小不同,表示的意义一样吗?这些图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教师:第(2)题中同学们画图的形状、大小不同,表示的意义一样吗?这些图表示的意义又是什么?

(4)从直观到抽象,用语言表征数量之间的关系,明确运算意义。

教师:两道题中都有4和5,你能结合图,说一说在这两道题中,4和5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教师:在这两道题中,4和5之间分别有怎样的关系呢?

教师:这两道题虽然都是求一共有多少张桌子,但题目给的条件中,4和5表示的意义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

(设计意图:利用画图、语言表征等方式,使学生明确数量关系,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选择合适的运算解决问题,并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说明选择不同运算的道理。)4.回顾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1、认真读题,弄清知道什么,把数学信息圈出来。

2、画图理解题目的意思,帮助我们思考。

3、利用所画的图,列出算式解答。

4、检查列式、答案是否真确。

三、运用巩固,解决问题。

(一)理解题意,解决问题。

1、比较下面两题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1)小明有3盒卡片,每盒6张,一共有多少张?

(2)小明有2盒卡片,第一盒3张,第二盒有6张。一共有多少张?

2、小林家阳台上的地砖,横着看是6块,竖着看是4块。一共铺了多少块地砖?

(二)解决问题选一选。

1、二年级进行摄影展览。如果每个班要选出5张照片,6个班一共要多少张照片?()A.5×6=30(张)B.5+6=11(张)

2、二年级进行摄影展览。一班要选出5张照片,二班要选出6张,一共要多少张照片?()A.5×6=30(张)B.5+6=11(张)

3、(1)小明和同学们租了两条船,一条坐了4人,另一条坐了6个,一共有多少人?()A.4+6=10(人)B.4×6=24(人)

(2)小强他们小组有6个小朋友,每人做3个毽子。他们一共做了多少个毽子?()

A.6+3=9(块)B.6×3=18(块)

(三)变式练习。1、3位杂技演员表演“顶碗”,每个人都要顶6个碗。(1)3人一共要顶多少个碗?

(2)现在她们各顶了4个碗,一个人还要顶几个碗?(3)3人一共还要顶几个碗?

2.刘奶奶家养了两种不同的鸡,一种有3只,另一种有6只。还养了3种不同的鸭子,每种有6只。

(1)刘奶奶家养了多少只鸡?(2)刘奶奶家养了多少只鸭子?(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教师呈现题目后,请学生画图表示刘奶奶家的鸡和鸭。教师:想一想,题目中两个问题的解答方法相同吗?

教师:要求“刘奶奶家养了多少只鸡?”与哪两个条件有关系? 教师: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设计意图:题目中提出两个问题,给出多个条件,学生需要根据问题选择合适的两个条件进行解答,培养了学生筛选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决吗?”培养学生根据相关的条件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提高。

小白兔采了4天蘑菇,前三天每天采4朵蘑菇,第四天小白兔采了5朵蘑菇,小白兔一共采了多少朵蘑菇?

四、课堂总结:教师:同学们,在今天这节课上我们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现在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是按怎样的步骤进行的?在解决问题时需要注意什么?你有什么好方法?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课件出示)①乘法算式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迅速计算。②求几个几用乘法计算。求几和几用加法计算。③求几个几还可以用加法来计算,但是用乘法计算比用加法计算更简便。

(五)思考

一头亚洲象每个前肢有5个脚趾,每个后肢有4个脚趾,这头亚洲象一共有多少个脚趾?

例7《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一、注重了学生兴趣的培养。

1、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如画图、多媒体的运用以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算式的含义,了解学生对运算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激活认知经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了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并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正确处理三维目标的关系

为转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三、把握特点,活用教材

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材做了重大变革,题目中提出两个问题,给出多个条件,学生需要根据问题选择合适的两个条件进行解答,培养了学生筛选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抽象的数学算式赋予灵动的现实生活情境,可以加深对四则运算意义的理解,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素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通过数学活动获得数学知识。倡导自主的、多样化的学习。

四、利用学生资源,加强生生合作

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学习的资源,这种资源应在小组交流的平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合理的利用。课堂注重过程的交流和总结,发散学生思维,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合作,让个人和一部人的思维为大家所用。本堂课由于安排的量多,学生的交流时间不够充裕,合作学习做得不够理想。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进行课堂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将此次教学中的一些思考,作为今后尝试和改进的起点,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第五篇:《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

生活是最好的课堂,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就是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设计“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情境,以“问题”为线索,以“动脑筋”为媒介,以“口语交际”为目的,展开饶有兴致的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围绕“问题”,在“发现”中交际,在“讨论”中交际,在“评价”中交际,从而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实现信息传递和思想感情的交流。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是做的比较好的:

一、给学生一个生活的课堂。口语交际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世界有多大,生活有多大,口语交际的空间就有多大。教师能在广阔的生活中选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如“家里有了蟑螂怎么办?”,“队徽容易刺到皮肤怎么办?”等,让学生觉得有本之源,有话可说,学生的兴趣度和参与度极高。

二、给学生一个实践的课堂。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走向社会的现代人,这就要求口语交际要实践性。这节课里,学生针对“夏天戴队徽很容易刺到皮肤该怎么办”、“晚上起床找不到开关怎么办”等展开对话。体现出“语文的综合性的实践性”,加强了课堂与课外生活 的联系和沟通,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

三、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学生间的对话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这种能力只有在双向互动,“你来我往”中才能形成,在本课里采用了三种互动方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群体互动。正是这些互动使学生打了思路,激发了兴趣,锻炼了胆量,在多听,多说,多想中得到了发展,从而避免了那种“一人说,众人听,语言信息单向传递状态,思维交流、碰撞较少”的弊病。学生在互动中无拘无束地塑造并张扬自己的个性,在神采飞扬中真正展示自我,释放本真,实话实说。

一节课下来,学生交际的兴趣浓厚,基本学会发现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懂得与人交际时应做到态度大方,有礼貌,认真倾听,教学目标的达成较好。但在教学过程中,有部分孩子在小组内大胆说而站起来说却很胆小,教师对个别学生具体的引导还不是很到位;老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在学生出现表达困难时,欠缺机智的引导,这些都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改进。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2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节课教学设计主要抓住比例解答应用题的特征进行的。回顾本节课教学,有以下几点感受颇深:

首先进行复习,一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二是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怎样找出等量关系。为新课教学作好铺垫。

新知的教学采用了以旧知引路——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注意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与思考的空间。整节课的设计主要体现在“问”与 “练”字上,怎样问,练什么,怎么练,我都做了认真的思考,深入研究,特别是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把学生放在首位,考虑学生已经会什么,他们现在最需要什么。学生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是独立思考还是合作交流等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因此,一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根据老师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很快就掌握了新课的内容。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堂课的教学也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比如,对学生基础估计太高,从学生回答问题看,复习时学生对判断哪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掌握不错,但到了比例应用题里,我围绕比例应用题的特征设问:题目中有三种量?哪种量是固定不变的?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怎样?它们成什么比例?你能写出等式吗?一部分学生不会确定哪种量一定,怎样找出等量关系掌握不好,语言表达不是很准确、完整。这点我备课时没作为重点。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如果课堂上学生基本知识没过关,课堂也就失去了色彩。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有对学生不放心的心态。比如:在教学例6时,学生有了正比例应用题的基础,对于反比例应用题我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但我总是担心怕学生不会做,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交流讨论,然后再做题。这样既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又耽误了教学时间。另外,练习题的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不算很紧密,以后尽量设计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对学生有吸引力的题目,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练习的积极性,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新课的认识。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3

为了能突破难点,让学生建立起这类问题解题策略的模型,并能正确解决问题,我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读懂文字—会画线段图—写出等量关系式—解决问题。

由于这类应用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应用题的逆解题。因此,有以下几点需注意:

1、学生对找单位“1”的量基本掌握,但抓住重点句说出数量关系不够熟练。

2、多数学生对线段图不理解,画不出来。

3、要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准确抓住数量的等量关系。

当教学例4后,有的学生对我说,她分不清到底是用乘法还是用除法解决。为了帮助学生分清乘法问题和除法问题,我决定加强训练学生找等量关系。为了提高学生解题准确率,我引导学生总结做题的步骤,平时要按照解题步骤去做题。步骤如下:

1、读题,找出题中有哪些量;

2、哪个量是单位“1”?;

3、最关键的句子是哪句?

4、根据关键句子画出线段图得出等量关系。

5、单位“1”是已知的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列式计算;单位“1”是未知的,就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计算。把单位“1”设为x,列方程解或用除法。

因本班学生的接受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这类问题掌握得很好,解题能力比较强,能正确的画出线段图、写出等量关系式并正确解答。可还有好多个学生无法正确解题,只有加强辅导了。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4

《用方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本周二数学教研是由五年级组数学组织主持的,陈中昌老师带来的教研课是《用方程解决问题(3)》。本节课是基于学生学习过解方程的步骤以及简单解方程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课堂伊始之时,陈老师通过两个解方程来复习解方程的具体步骤,随后通过简单的问题,对上节课学习涉及的几倍的问题复习。最后通过提问解决问题的步骤,明确设、找、列、解、验、答六个步骤。在新课讲授时,通过理解题意,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在整节课上陈老师关注学生的发展,没有着急单纯去讲授知识,而是等待着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充分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反观自己的课堂,相差有很多。首先在课堂上存在有很多的齐答现象,造成会的学生会,不会的学生跟着随口附和,我以为所有人都会,事实上只有少部分人真的掌握了。其次,在课堂上让学生发挥的太少,我不是引导而是灌输,把孩子们当成没有感情的机器,机械地往里填充我认为的知识点。

最后,没有真的的为孩子上课,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差异。对于以上问题,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会首先从常规做起,回答问题要举手,点名回答问题,设置分层次、不同难度的问题,给每个孩子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让孩子们知道我关注到他们每一个人了,也能在有点跑神的时候提醒到他注意听讲。另外,在设计教案时,设计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孩子参与,让他们去思考,去探究探索知识。充分考虑孩子们可能提出的想法,提前做好预设,对每一个问题都做好准备,在课堂上出现新奇的想法时,才能尽快有所反应。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5

“一一列举”的策略不是完全的新知识。在小学阶段虽然安排在五年级学习,但是在各册教材中都有渗透,这种解题的策略对学生来说不应该是陌生的,所以,我布置了四道预习作业作为本节课的铺垫1、把7个苹果随意分成2堆,有哪几种分法?2、《科学世界》、《七彩语文》、《数学乐园》,从中任意订2本,有多少种不同的订法。3、解放军叔叔轮流换岗,第一次换岗时间是7:00,第二次是9:00,第三次是11:00,第四次是( ),第五次是( ),第六次是( )。4、用10根火柴棒摆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摆法?请你摆一摆,画一画。

从预习作业来看1、2、两题列举方法多样,第四题好多同学把10看成了长方形的周长。“一一列举”的策略不是一一列表。教学中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分类列举,用文字,用字母,画图等等,表格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先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表达出了多种形式,有列式的,列表的,用长宽对应书写的。然后教师再向学生推荐表格列举。通过有序与无序、重复与遗漏列举的对比,让学生感悟列举要性。

寻找到突破口,找到“从那里想起?”。而后让学生体会“像刚才这样把事情发生的可能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列举出来,这种策略就叫做一一列举”。为了上好这节课我精心研读教材,了解学生,和同伴反复交流,教学效果较为明显。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6

“数学本位的东西不会随着潮流的改变而改变”丛老师站在数学的更高处,与我们一起交流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模糊的东西一下子在心里清晰的很多。《速度时间与路程个关系》穿插在三位数乘二位数笔算乘法之中。其主要内容是认识速度、会改写速度,并能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关系来解决问题。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定为:

1.理解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并学会用统一的符号来表示速度。

2.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速度、时间、路程关系”的模型,并学会应用这种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知识迁移的过程。体会数学是一门用简单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的学科。

整节课我分成了四个大环节:

1、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教学反思《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通过短视频介绍物流的重要性引出,信息窗的数学信息。孩子们做的比较好的一方面是:能自己选取信息提出问题。

2.解决问题,构建路程模型。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列出算式900*8=7200(米)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比较简单,但要让孩子们亲自说出为什么这样列出算式?就语塞了,数学既要让孩子之然还得知其所以然。所以在课堂上注重了学生对于算式的探究。

3.解决问题,拓展应用。

学到知识就要应用到生活中,借助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的中的问题,在这个环节孩子们表现的不错,看得出学的还是比较扎实。

4.回顾总结,深化认识

“这节课,我们一开始先提出问题,然后呢找到数学信息分析问题,再列出算式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数学关系式,最后我们用关系式更快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没有发现,刘老师用简单的几个字竟然概括出了我们一节课40分钟所学的东西。刘老师厉害吧?呵呵,不是刘老师厉害,而是我们的数学这门课程很厉害。数学就是一种用简单表达复杂的学科。怎么样,越来越喜欢学数学了吧!“

课上完后,反思自己的教学,我觉得在上课的过程中,有些方面的设计符合学生的需求,以后要继续努力,争取让课堂效果更好。

本课的重点是什么?认识速度、会改写速度,并能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关系来解决问题。一般的老师都认为应该把重点“速度、时间、路程”三者关系放在重点。事实上,教材的速度含义的理解应该作为本课重点,应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更真切地感受到快慢不仅与时间有关,还跟路程有关,要知道谁快,必须比较他们的速度。课堂上我对速度的处理得比较浅显一些。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不多,放的不够。就像学生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学习,一环紧扣一环,没能放手让学生放手去自己研究和学习。

一堂课结束了,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不断尝试、不断反思,提高自己数学教学的能力。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7

第一课时

假设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之一,对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感悟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认真钻研教材,对照“真学课堂”的要求,精心设计了这一课时。

一、课前交流,渗透“等量代换”思想

“等量代换”是假设策略的核心思想,我在课前让学生重温了“曹冲称象”的故事,意在让学生明白曹冲用石头的重量来替代大象的重量实际上就是蕴含了一种数学思想“等量代换”,为解决课上的实际问题作了铺垫。在解决例1时,也确实起到了作用,大部分学生能很顺利的想到将大杯换成小杯,或将小杯换成大杯。

二、创设问题情境,形成认知冲突。

在学生口答完简单的只有一个未知量的题目后,出示例1含有两个未知量的题目,呈现对比强烈的问题,引导学生比较问题的结构特点,形成认知冲突,进而产生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解决问题策略的欲望。

三、以学定教,教学中适时调整教案

在教学例1时环节,我的教学预案上,我预设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三种思路:第一种是全部是小杯或全部是大杯,第二种是通过画图再解答,第三种是列方程解答。但是在课堂上学生都是采用了第一种假设方法,画图也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全班没有列方程解答的学生。这时,我就调整教案,展示了第一种思路。方程的解法,我选择是一带而过,只需要让学生了解这类题目也可以用方程解答,方程也是假设的思想,而且列方程解答,相对列式解答来说就复杂一些,既然学生能掌握列式解答的方法,就不必要求他们列方程。

四、自主尝试后小组活动

非操作类小组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充分自主的基础上。在解决例1时,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尝试,列式解答。再让学生在小组内活动,说清楚每一步求的是什么。这样让组内学习较好的学生有自我展示的机会,对于后进生来说,在自主尝试的时候没有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在小组活动的时候,他们可以听取组内其他成员的思路与方法,对他们理解题目起到帮助作用。个人认为在这些非操作类小组活动前,先由学生自主尝试,能培养学生面对难题时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有勇气去面对难题。如果没有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思考尝试的时间就进行小组活动,这样就会让学生对他人产生依赖,形成惰性,面对难题时也就失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五、展示交流多样化。

真学课堂的要求指出:要给学生充分展示、主动交流的机会。我在本节课中运用了组内展示、全班展示,直观展示、口答展示等形式。在学生小组活动时,让学生在组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路,在小组活动结束后我选取了两种不同方法的作业纸,通过投影仪展示在前面的白板上,让学生直观清晰的看清楚他人的作业,这时我并没有请被展示作业的学生进行自己作业的讲解,而是请全班同学共同思考这份作业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再指名回答。我认为被展示作业的学生已经在小组内展示过了,没有必要让他再讲解一遍,应该给予他们更多发言的机会,同时又给予了全班同学又一次理清算式每一步的机会,再指名回答,在倾听他人回答的时候,这时全班同学又进行了第三次思考。

在展示“试一试”解题过程时,我并没有在投影仪下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因为我通过巡视,发现全班基本都会做这道题,所以我只是让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同时提醒学生倾听,这样让学生一边倾听同伴的发言,一边思考同伴说的是否正确。既培养了学生倾听的习惯,同时在倾听的同时又思考了一遍,强化了解题思路。

不足的地方:

一、回顾总结不到位。

教材上安排了“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这一环节,而我只是把这些渗透在解决具体题目中,并没有作为一个环节,回顾解决了的问题。我应该启发学生从为什么假设、怎样假设、假设后怎样思考等方面展开交流,并作适时的提炼和概括,以提升认识。

二、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整节课,可能由于后面坐了听课的老师,学生有些紧张,举手的学生不多。我没能很好的调动他们的发言积极性,所以有很多学生会回答但是手却不举起来,这就需要我平时在教学中要注意,多使用激励性语言,多鼓励孩子。

三、关注学困生还不够。

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小学阶段是比较有难度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于学困生,不容易理解。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要时时的去关注他们,不能只考虑课堂的时间安排,而忽视了他们。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8

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懂得余数的意义,知道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后进行教学的。这节课主要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加深对除法应用题的认识。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在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如“跳绳”、“买书”等,这些素材的运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真实的情境也体现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生活中。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在本节课教学中华存在的一些问题。

1、审题不够细致

这节课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也就是有余数的除法的应用题教学,而应用题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审题。审题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把主题图中的信息抽象成文字信息。再通过充分的读和思考,弄清楚已知条件和问题。在教学时,我只让学生观察主题图,然后就找数学信息和问题,并分析题意,没有给学生充分的读题和思考的时间,这样那些中差生很难理解题意。以后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审题的习惯,让学生多次默读并思考,然后再分析题意。

2、析题的方法单一

在教学例题时,我先出示了主题图,并没有出示问题,我是想让学生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个除法问题。这样如果学生能提出问题,他也就明白为什么用除法解答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完成做一做和练习时,我也是让学生从数学信息入手去思考怎样解决问题,而忽略了应用题也可以从问题入手,反过来再去找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条件。

3、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

教学活动中,教师让学生主动从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自主地根据数学信息确定不同的解决策略,既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又有学生的合作交流,相得益彰,朴实而扎实。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9

教学完一一列举的解题策略以后,感觉有许多问题值得我去思考,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思考“策略”

曾经听过专家这样解释策略:“策略”指计策和谋略,是人们面对具体问题做出的基本判断。还有一位教材主编这样解读策略:“策略”比“方法”更上位,“方法”可以从外部输入,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传授给孩子,而“策略”是一种思想意识,无法传授,需要孩子通过在具体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去体验,去感悟。

所以,在我心里,对策略的定位为: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孩子对数量关系的阐述可以不十分规范地表述,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和自身经验描述出思考过程就可以,但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经过一定的数学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思考“起点”

思考孩子的知识起点很重要!因此在调整教案前,我首先思考了四年级孩子的知识起点,很欣喜地发现在他们一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分与合,二三年级时能用数字组数,四年级上学期学会了“搭配的规律”。

原来,孩子们几乎每个学期都在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着一些简单的问题,而且在不断的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孩子们已经体会着一一列举的基本思考方法,知道列举要注意有序,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但我想,到现在为止,这只是一种无意识的解题行为。

如何让这样的思考更深入、更系统,便是我今天课堂上的任务了。

三、思考“过程”

在导入时,我借助游戏让孩子们感性认识“一一列举”策略的特征——有序思考。接着出示例1,孩子们通过摆小棒、列表、画图等方法很顺利地解决了,而我侧重让孩子们在比较自己的探究成果与同伴探究成果中,加深“有序、不重复、不遗漏”这三个关键词,我有意识板书这三个关键词,强调学生要做好并注意这几个问题。

还有一点自我感觉有所改进的地方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当孩子们用一一列举的方法解决问题之后,我都会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而且各有侧重。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0

在教学用比例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针对课本上出现的两种问题,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另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方法也有不同,学生很容易混杂

第一个容易混杂的地方是,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用方程解答,在解设未知数的时候,教材上出现的方法是在设未知数的时候,单位上就出现了不同,以至于学生不知道如何区分,什么时候该怎么设

第二个就是方法的选择上,还可以利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直接计算也是一种很好的解法但是如何让学生懂得这种方法的原理很重要,从学生的课堂和课后情况来观,很多学生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懂得这种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依样画葫芦罢了

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课后我又对照例尺的内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实关键还是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的懂得比例尺的概念例如:比例尺1:00这是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的时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入行解答的时候,如何进行解设只要抓住一个要点:对应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相同的才能列出方程这样就不用去顾及怎么设,只要抓住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怎么设都是可以解答的

对于第二个问题,倍比关系的懂得,实际还是对于比例尺的懂得不够深例如:比例尺1:200000表示的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200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200000倍,图上的1厘米实际是2千米,这就是线段比例尺,在有些问题中利用线段比例尺还会给计算带来方便

在学生出现问题之后,针对学生的情况,及时地给学生适当的入行归纳整理,会加强学生的懂得,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1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础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通过方框中的说明突出了怎样进行思考的过程,特别强调了要断定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即“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所以总价和数量的比是相等的”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解答,并在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改变例1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该怎样解答成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这里使学生学惯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在原有熟悉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入一步熟练地断定成正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懂得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熟悉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入行断定,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课堂小结起着整理回纳、画龙点睛的作用,但不恰当的课堂小结也许适得其反我带领学生把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整理、归纳得天衣无缝,这样的小结对学生的当前解题确有帮助,或许在提示用比例方法解应用题时是不会出错的但新课程强调的是面向学生的未来,试想想,这样的小结会给学生的将来带来什么?

由于把用比例解应用题回结为这样的四步,学生在解题时按照这样的四步也许是不会错的,但实际上用比例解应用题时,有的也不必一定要按照这样的四步,尽可能简单的列出算式,可以用多种方法列出比例式的题就出不来好效果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做不到机动开放了更不用说通过练习提高学生思维的机动性品质了

通过对这节课的总结,我意识到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准,把学生的学放到主要地位上来,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1

苏教版教材从四年级起,每册安排一个单元,相对集中地介绍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一些具体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首先让学生学习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学反思: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策略的价值,并主动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

基于这样的教学重点,我在设计时,是这样去做的:

1、重视策略的形成,而不只是关注具体问题的解法和结论。我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信息资源,将现实情境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探索和掌握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反思、提炼相应的经验、技巧、方法,真正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2、重视对策略的体验,而不只是关注策略的应用。解决问题教学的本质应是“策略的形成”,而不是问题的解法和结论。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可以在传递中习得,但策略却不能从外部直接输入,只能在方法的实施中感悟获得。

学生在反复比较中形成策略,在应用中体验策略。由“原来的不知道该如何整理”到“自觉地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不足之处:

我看到了论坛上,大家给我提出来的建议,我会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的。

1、想把题当中涉及到的所有知识点,全部让学生有效的掌握,所以感觉课堂上重点不是很突出。

2、课堂上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对学生的针对性的评价比较少。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2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分数解决问题及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与小数、分数互化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成功之处:

1.加强知识前后联系,着力问题的解决。在新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出示分数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然后再把题目中的分率改成百分数,让学生发现原来百分数问题的解决方法与分数问题的解决思路完全相同,从而较好地达到了利用前后知识的联系来解决新知识的能力。

2.着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策略的训练。在教学中,虽然学生能独立解决问题,但是总感到教学中缺少了一些训练,那就是还要不断地、持之以恒地加强对学生画线段图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在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中,很多题目都是通过画线段图来找具体数量所对应的分率或百分率进行解决问题,只要找到这样的一种关系,问题随之自然而然地就解决了。因此,在教学中侧重于让学生练习画线段图来解决问题。

不足之处:

在练习中,学生对于求相差的分率的方法虽然能够掌握,但是对于单位1的量仍然有个别学生找不准,以致出现错误。

改进之处:

加强对问题类型的归纳总结,让学生根据数学模型来有效地解决问题。例如:

对应量÷单位1的量=分率(百分率)

相差量÷单位1的量=相乘的分率(百分率)

单位1的量×分率(百分率)=对应量

对应量÷分率(百分率)=单位1的量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3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较熟练地掌握一定的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只不过解决问题的工具还局限在一个单独的知识点内,所以能解决的问题并不是很广泛,但学生心里已经存在种种疑问,只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适时给予启发,就能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又能让其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运用乘法的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第一次在6班,可能因为在他们班上课的课件动态,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得学生不能够充分读图,获取信息,刘老师建议不要一开始就出示3个方阵,可用圆片直观呈现,第一次让学生充分感知情境图的信息;其次是请学生上来汇报,环节设置不明确,放手不够,让学生上去讲就让他讲,我们不要剥夺孩子表达的机会,可以采取让其他孩子说他的这种想法想算什么再算什么。也可以先让他们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讨论,看看有几种不一样的方法,比一比哪个小组方法最多。

第二次上课,在原来的基础上更改。但教学中的不足是:

1、语调太平,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议在今后的课堂里多多改进。

2、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学生能列出算式,不能正确表达所求的含义,以后教学中加强孩子的表达能力,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

3、在让学生提出问题后,可以让他直接回答,并让他说说想法,从横着看和从竖着看。

4、在总结多种方法后,应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择优。

经过这次展示课我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后教学时多给学生创造平台,多放手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多总结反思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成长自己。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4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圆柱的体积公式后进行的解决问题。这要求学生对圆柱的体积公式掌握的比较扎实,并要求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通过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掌握问题解决的策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转化、推理和变中有不变的数学思想。

在教学中教学我采用操作和演示、讲解和尝试练习相结合的方法,是新课与练习有机地融为一体,做到讲与练相结合。整节课我采用启发式教学。从导入新授到独立解答问题,环节清晰,教学目的明确。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主研究问题找到重难点,突破重难点。通过2个瓶子的倒置,把不规则的物体转化成规则物体,再来求它们的体积。在进行转化时,让学生明白倒置前空气的体积在倒置后属于哪一部分。倒置前水的体积在倒置后属于哪一部分。不管在倒置前还是倒置后,什么不变,什么变了?要求瓶子的体积实际是求什么?在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小组合作学习。在学习中学习探究氛围高,体现高年级学科特点,并且灵活运用生命化课堂的四自模式、新技术,运用熟练,课堂中使用恰当有效。但在教学时提出的问题应该更简洁明了。在课堂上如何更好地关注中等偏下的学生,我时常为此感到纠结。

刚刚尝试建构高效的课堂教学范式,难免有困惑和疑问,今后我还要一如继往地与集体备课成员沟通、交流,共同探讨教改新路,让课堂教学更高效、更优质。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5

本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一列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会用列表和画图来解决问题,对这两种策略解决问题的价值已经有了体验和认识, 而一一列举也是我们生活中解决问题时常用的策略之一,同时在列举的时候有序地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对发展思维也很有价值。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使学生学会用一一列举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本节课教学中,我觉得应紧扣以下三个方面:

1、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在理解题意后明确列举的目的。

在教学例1“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例2“订阅下面杂志,最少订阅1种,最多订阅3种,有多少种不同的订法?”后,我均安排了审题的环节,例1问“从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例2问“你是怎样理解‘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的?”引导学生通过认真审题明确例1是要找出长方形所有不同的围法。例2是要找出订阅1种或2种或3种杂志的所有不同的订法。让学生在理解题意后明确列举的目的,把每种答案都找出来,就需要一一列举。

2、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找突破口以弄清列举的内容。

出示例2后问“想想‘最少订阅1种,最多订阅3种’是什么意思?”既是引导学生认真审题,也是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让学生明确要找出所有不同的订法,必须知道订阅1种,订阅2种,订阅3种杂志各有几种不同的订法。

3、借助不同方式列举,在交流合作中学习列举的方法。

通过例1、例2的教学让学生展示用文字叙述、字母替代后列举和列表格几种不同的列举方法,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到用列表的方式进行有序的列举,简洁明了,答案一目了然。特别是例2这样需要进行分类列举的,用列表格的方法操作起来比较简便,答案一目了然,且不重复也不遗漏。同时在教学中对表格的生成过程也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让学生初步学会借助表格进行有序列举。“练一练”我出示“一张靶纸共三圈,投中内圈得10环,投中中圈得8环,投中外圈得6环。小华投中两次,可能得到多少环?”这题是一道开放题,可以借助不同的方法进行列举,而列表并不是最好的方法,我启发学生:“可以借助列表的方式,也可以想想有没有其他比较好的方法。” 并让学生分小组交流合作,使学生在交流合作及教师的引导下最终找到最佳方法——计算列举,从而使学生感受列举方法的多样化。

课后,结合评课老师的详细评价和指导,我回过头来细细反思了整个教学过程,认识到了这节课中自己存在的许多不足之处。

1、我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使学生能有条理的一一列举,并进行分析,能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应该及时带领学生:“想一想,我们先找宽是几米?”再让学生按有序的顺序,把书上的表格填写完整。这样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就能深刻感受到运用一一列举这一策略的过程以及价值,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

下载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范文大全]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朱坑二中 赵全兰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相遇问题,要求会用线段图分析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是会列方程求相遇时间......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 6 — 10 的认识和加减法》 ,通过学习,学生认识了 6 —— 10 各 数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培养了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数数过程中进行了讲卫生、 爱......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在新课学习时,我利用教材的主题题给出完整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尝试有条理地分析数量关系,梳理解题思路。引导学生从收集信息,发现和提出问题开始,首先教会学生......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泸师附小姜吉英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P63例7及练习十四的1、2、4、7。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会区别并解决求“两数之......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20以内退位加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是引导学生用学过的“20以内退位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解决现实问题,同时巩固口算。在解题要求上,从根据给出的条件问题完......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有多媒体创设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情景,以小朋友参加春游为情景主线,将一个个数学问题蕴藏在不同的活动中,并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情节,让学生在自己熟悉而感兴趣的情景中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