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可爱的鱼》教案 刘亚男
教案
活动名称:可爱的鱼(中班,美术)活动目标:1.认识小鱼的基本形态
2.锻炼幼儿观察能力及促进幼儿大小肌肉群的发展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3.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兴趣 1.知识准备:鱼的特征及生活环境 2.鱼的彩色图片、白纸、蜡笔
一、开始部分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好朋友,下面老师介绍一下他,大家猜猜他是谁:他在水里游来游去,还会经常吐泡泡,他家猜猜他是谁? 幼儿:小鱼
老师出示准备好的彩色卡片说:看看小鱼多漂亮啊,小朋友们想不想自己画出这么漂亮的小鱼呢? 幼儿:想
老师:那就请大家拿起手中的画笔跟老师一起当小画家吧!
二、基本部分
1.让幼儿跟着老师一步一步的画(在画的过程中 以方便幼儿记忆的图形或事物表示每一笔):
2.展示幼儿的画,鼓励幼儿,为幼儿的每张画找出优点。
3.带幼儿观看其他现实中鱼的图片,让幼儿感知
三、活动延伸
师:大家看看图片上的鱼宝宝是不是都穿着彩色的衣服呀?
幼:是
师:那下面我们就为自己的小鱼也穿上彩色的衣服吧··· 但是啊,大家要注意在为小鱼上颜色时不要将颜色涂到外边也不要乱涂,要在里边顺着一个方向涂,这样涂出来的衣服才好看,魏晓宇穿好衣服后,我们将自己的小鱼放到展区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为幼儿讲清楚涂色的正确方法)
第二篇:雷锋精神与我同行刘亚男
雷
锋
组织单位:宁夏义工联合会阳光志愿者服务总队精 神 与 我 同 行
姓名:刘亚男
电话:*** 日期:2013年5月20日
雷锋精神与我同行
记得41年前的今天,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提词,让雷锋这个伟大的名字家喻户晓、熠熠生辉。因为这个名字的出现使3月5日这个原本平凡的日子,变的不再平凡;因为这个名字的出现,使雷锋精神在中华大地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我们当代的大学生生活在科技迅速发展,物欲横流的环境中。在繁华世界的充斥下,雷锋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雷锋和他的精神仿佛也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社会上出现了一种言论,于是我无数次的扪心自问“现在的社会还有雷锋精神吗?”“发扬雷锋精神真的就这么难吗”顿时间我为这个社会感到悲哀,为身为大学生的我们感到惭愧。因为这不但是对雷锋精神的一种漠视,更是对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一种冷漠。
我加入了宁夏阳光志愿者团队,我们这个队伍就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来服务他人的,雷锋精神就是我们这个队伍的指导思想和服务宗旨。这个工作需要我们长时间的坚持,我们深知做一次好事不难,难就难在一辈子做好事。我渴望像雷锋那样永远的富有爱心,永远的真诚善良,永远的像一颗小小的螺丝钉那样默默地奉献着。
雷锋生活在旧时代,雷锋精神也形成在那个时期。在新世纪,我认为雷锋精神也应该有新的内涵,也会有新的表现形式。我们要主动地认识和拓展体现雷锋精神的行为模式,以使当代青年大学生能更多地参与和学习。雷锋同志当时勤俭朴素,“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
补又三年”,今天我们就应该珍惜资源、不奢侈浪费,自立自强;雷锋在学习上发扬“钉子精神”,有“挤”劲,有“钻”劲,在校大学生则要珍惜宝贵时间,勤奋学习;雷锋同志为人民做好事,不求名利,今天的大学生我们就应该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心甘情愿地为人民奉献。雷锋精神与我同行!
作为中华学子,青年大学生要珍惜和弘扬雷锋精神。今天的大学生如具有自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意识,践行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内容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就是在学习雷锋和发扬雷锋精神。雷锋精神不但体现着中华民族精神,同时体现着人类的共同美德。正因为如此,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有人学习雷锋,甚至在与中国具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也是如此。如一些来华外籍人士了解雷锋的事迹后,说“我也要学雷锋。”中华民族具有雷锋精神是值得自豪的。世界上各地都有志愿者活动。志愿者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与雷锋精神是相通的。雷锋是共产党员,但共产党员首先得做好一个普通的人。雷锋就是这样的“普通一兵”。我们在学校也是积极分子就应该学习雷锋精神完全可以体现在每个大学生都能做到的平凡行动中。作为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就应该把雷锋同志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力求在为人民作出奉献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雷锋精神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诠释下不断升华,它是一股源远流长的精神力量,早已跨越了时代的界限,超越了自身所原有的历史局限,成为了先进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雷锋的名字已经超越了国界和
疆域,全世界的人民在不同的国度用不同语言读着他的故事,在不同的岗位怀着同样的真诚学着他的精神。美国人说:“雷锋属于世界。”巴西人说:“雷锋应是精神领袖。”日本人说:“要像雷锋那样生活。”美国专门成立了学习雷锋研究会,泰国政府专门翻印《雷锋》图书发给国民学习,美国西点军校的大厅里悬挂着五位“英雄像”,首位就是雷锋。作为21世纪的中国青年一代,有什么理由能让这种伟大崇高、流传世界的精神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什么理由不去成为传播和学习雷锋精神的主力军;有什么理由不高挚着雷锋精神的火炬与时代共同迈步。
在时代车轮高速运转、人类压力与日聚增的今天,无论社会怎样发展,无论时代如何进步,我们都需要雷锋,都需要雷锋精神,请留一些时间给我们需要静化的心灵,细细品味和感受雷锋精神的实质。当别人困难时请伸出援助的双手,传播雷锋扶老携幼、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精神;在岗位上尽职尽责,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本职工作。传播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精神;面对人生之路的坎坷,勇敢的披荆斩棘走向成功,传播雷锋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新世纪,在对美好道德风尚的追求中,更需要倡导雷锋精神,更需要把雷锋精神发扬光大。
值得我们欣慰的是,在我们身边,仍然有无数雷锋式的人在行动着。《感动中国》里的丛飞为了一句承诺,十几年来一直资助失学儿童,花了百万元,还欠下一身债;进城打工青年魏青刚不顾生命危险三次下海勇救落水者等等。现实生活中,雷锋精神也无处不在:帮助
人扶起倒下的自行车,帮别人捡起丢在地上的文具盒,帮别人找寻丢失的东西,帮别人提起沉重的行囊,帮别人拾起地上的垃圾,事情虽小却满含着伟大的雷锋精神。我们需要千千万万个具有新时代特征的雷锋式的新人。今天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使的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他人的帮助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我们在谋生时需要别人的帮助,同时也会帮助别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就是一种可贵的雷锋精神。诚实守信,乐于助人也是一种可贵的雷锋精神,还有一切自己活得好,也让别人活得好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可贵的雷锋精神的延续和创新。
时代需要雷锋精神,人民呼唤雷锋精神。让我们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珍视这历史留给我们的瑰宝,丰富雷锋精神的内涵,了解雷锋精神的实质,让雷锋精神在时代的浪潮中更加清晰明亮!在最后我想大声的说一句:
雷锋,谢谢您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您的光辉思想指导下,我们会在未来的路上不断前行,永不退缩!
第三篇:刘映男读后感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蓬莱市实验中学202班 刘映男指导老师 唐秋梅
暑假里,我阅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备受启迪。正如荀子所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本书让我明白,毅力是一种韧劲,是一种积累,更是成功之本。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饱尝人间疾苦,二十岁参加了共产党员,因积劳成疾导致全身瘫痪,后双目失明,辗转病榻长达九年,然而卧病期间,在令人难以想象的困境中,他并没有心灰意冷,而是把笔作为武器,把文学创作当作自己新的工作岗位,开始新的奋斗,并以惊人的毅力写出了这部不朽的名著。
文中,奥斯特洛夫斯基所塑造的主人公,同样也鼓舞着千千万万的读者。他有钢铁般不屈的精神和毅力,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他从不退缩,在恶势力面前,他也从不示弱。;他敢爱敢恨,他对自己所爱的执着与追求,让人为之感动……他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保尔 〃柯察金。
保尔是正直的,十几岁的他,因为正义,敢出手教训市里的无赖;保尔是机灵的,身处牢中的他,能抓住机会,轻而易举地使愚昧的敌人中计而躲过魔爪;保尔是勇敢的,刚参军的他,纵马挥刀地向前猛冲,完全进入奋不顾身和忘我杀敌的精神境界;保尔是坚强的,作战的他,在头部严重烧伤后,在坚定的革命信念的支持下,奇迹般的活了下来,以继续抗战;保尔是伟大的,他几次与死神进行生死搏斗,最终以胜利而回到亲人的身边,回到战友的身边。每每捧读此书,我都被保尔坚强不息的精神感动着。试想一下,一个人若双目失明,他便看不到周围的朋友,看不到这个多彩的世界。他,只能靠耳朵
来生存,一个意志平凡的人怎么可能做到?更何况保尔双腿瘫痪,且左手不能动弹!保尔让我深深地感悟到,毅力是一个人在挫折中所展示的一股坚忍的力量。有了毅力,人们就不会向挫折和困难低头,而是更坚强地去面对。
是的,遇到困难,就应该勇敢地去面对。人生无坦途,我们每个人在这一生中必定会经历这样或那样的磨难,只有勇敢面对,用坚强的毅力去挑战困难才无愧于我们的一生。人生也会因拼搏、坚持而流光溢彩。纵观古今,有哪一个名人志士是一步登天的呢?没有,他们都是在挫折中锻炼了自己,使自己成为千古佳话。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40年的时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30年的时间,司马迁编《史记》历史用了20多年……这其中会经历多少的坎坷呀,也唯有坚强的毅力才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挫折成就梦想!保尔就是这样的典范,值得我们用尽一生去学习他的精神!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学习保尔不怕困难、刻苦钻研的精神;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习保尔勤奋进取、不怕挫折的精神;在劳动中,我们应该学习保尔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当我们失败时,我们应该以保尔为榜样,分析原因,鼓起勇气,重新开始;当我们成功时,我们也应该以保尔为榜样,严肃认真,谦虚谨慎,继续努力。
毅力能让我们面对困境泰然处之,毅力能让我们在希望渺茫持时之以恒。只有坚强的毅力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和挫折,才能获得成功,所以说坚强的毅力是通向成功的捷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英雄在岁月的风雨中成长,生命在时代的洪流中放歌。‚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
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这是保尔的名言,他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人们在生活中不断向前。不要等待风暴过去,而要学会在风暴中翩翩起舞。生活中总会遇到惊涛骇浪,不怕的人面前面才会有路,我们要鼓足勇气,拿出斗志,与困难斗争,披荆斩棘,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第四篇:罗亚男学习心得
学习《教师法》心得
罗亚男 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对社会文明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法治是社会高度文明进步的车轮,所以只有人人学法,懂法,用法,守法,我们的社会就越来越文明,越来越和谐,人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幸福。作为教师的我们,肩负着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所以我们更应该依法执教。所以,寒假学校要求教师利用假期时间再次深入的学习各种教育法规。以下是我通过对《教师法》的学习,通过学习《教师法》,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一.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教师的人格力量来自于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善统一,不仅要在自己讲授的课程中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要通过言传身教,通过榜样,无言的力量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使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理想。在学生的眼中,教师具有无可怀疑的威信,教师是一切美好的替身和可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通过这样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
二.将做人的教育寓于教学中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三大任务中的首要。告诉学生科学道路和人生道路的曲折,要培养百折不挠的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老师应该努力学习做这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三.虚心向学生学习,做到教学相长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之言。对于老师则不可以“家长”自居,应该与学生平等相待,虚心向学生学习,做到教学相长。爱学生就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造精神,与他们平等相处,用自己的信任与关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与学,互为关联,互为依存。“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个好老师会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视他们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
四.视学生为己出,处处关爱学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刻,在成长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各种困扰和问题,需要我们去帮忙引导。那么如何用爱心去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首先就要了解他们。了解学生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只有了解了每个学生的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才能引导他们成为有个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苏霍姆休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学生,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就谈不上教育。
为了实现“为人师表,以德立身”。我决心从以下几方面做好: 第一,要从开始严格要求自己。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一名教师,要一身正气,要突出“为人师表”,就是要追求“以德立身”。
第二,坚持学习与实践。教师的基本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学识渊博,品德高尚,还要富有教学经
验。而要做到这些要求,就应该做到坚持学习与实践。要进一步学习新知识,不断增强业务水平。
第三,要爱教育事业。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能体现“为人师表,以德立身”的真谛;只有热忱的爱每个孩子,让他们的全部素质都得到提高,才能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第四,热爱每一个孩子,不只教给孩子知识,还要教会他做人,还要关爱他,时时刻刻让他感觉到集体的温暖。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这个集体中茁壮、健康的成长。
教师的人格力量来自于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因此,通过言传身教,做好学生的榜样,用无言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使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理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还要继续努力,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以及《教学事故处理办法》等坚持以人为本、以德立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并紧紧围绕新时期师德素质要求和师德规范,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做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教师,做一个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第五篇:亚鱼采访稿件点评
百花齐放满园春
——县委宣传部通讯员培训班第二次作业点评
□翟河贵
11月30日,在县委宣传部於江常务副部长的带领下,我们三十来人赴亚鱼乡集体采访,重点对亚鱼乡的特色种植业——黄桃基地和荸荠基地进行全面的综合性采访。回来后,多数人就采访要求和采访内容进行了写作,完成了布置的作业。下面,就收到的作业进行简要点评:
一、作业的基本情况和总体印象
除宣传部人员外,共有来自各部门的20人参加了采访,交来作业16份。在16份作业中,有15份作业的作者是署实名,一人用了网名(对不起,这份作业我没看)。题材方面:亚鱼乡总体经济发展4篇、黄桃产业6篇、荸荠产业3篇、其他2篇。
体裁方面:消息6篇、通讯4篇、新闻评论2篇、产品信息2篇、其他1篇。
通过对15篇稿件的认真阅读,总体印象良好,同第一次作业相比,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如果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形容的话,第一次就像撒下种子刚刚在冒嫩芽的苗圃,单调而又杂乱,没有美感,只有希望;这次不同,则像百花齐放的花园,有形象,有姿色,有韵味,有芳香。可以这样说,稿件质量比第一次明显提升,体裁形式比第一次丰富多彩,语言运用比第一次生动准确。从稿件中还能清楚地感觉到:作者普遍视野开阔,思路清晰,采访细致,数据准确,素材真实,文风朴实,报道客观,事实可信。当然,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但这毕竟是起步阶段,有这样良好的起势,已是可欣可慰,可圈可点。
二、相对较好的几篇稿件
客观地说,这次稿件质量相对较高,固然有学习进步和能力提升方面的因素,但更有优中选优的因素。上次是五六十人都动手写稿,起点不一,水平参差。这次是KO后的赢家亮相,光鲜光耀一些也是正常的。相对较好的稿件有:
(消息)《亚鱼政府勇作为,聚合资源谋发展》(任维);(通讯)《漫山遍野黄桃树,勤劳致富带头人》(廖超);(通讯)《亚鱼乡有刘远利,刘远利有大黄桃》(覃弋钊);(通讯)《产业弓鸣风劲,激活一江春水》(林峥嵘);(评论)《金豆豆的艰辛》(张金华)。
这几篇稿件,总的来说主题突出,思想鲜明,事实清楚,表述顺畅。当然,也不是说就没毛病,甚至可能还有明显的毛病,特别是那些初学者常常容易犯的毛病,也是显而易见,只不过瑕不掩瑜,总体是好的,是相对优秀的稿件。
三、长足进步略有欠缺
整体上看,大多数人基本掌握了消息与通讯的一般知识,了解了新闻这两种最常用体裁的结构与要点,能使用消息与通讯的形式进行新闻报道。有的使用得熟练些,有的使用得还不够熟练,表现出这样与那样的长处与不足,现就稿件作一简单点评。
1、充分认识到标题的“眼睛”作用
标题之于文章,既有揭示主题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具有打动编辑和读者的作用。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已成为陈词滥调了的话,那“标题是块敲门砖”应该还不滥。不管它滥与不滥,标题对于文章的重要性,却是已被大家不容置疑地接受了。接受是好事,有利于锻炼我们的思维,更有利于增强我们的写作能力,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提练标题,是一个创造性的劳动,是一个综合性思维的智力结果,在某种程度上说,它比写正文还难。标题制作,曾难倒不少大笔 杆,就连邓拓先生都说:“谁要给我想出一个好标题,我给他磕三个响头。”
特别是网络新闻的膨胀式发展,“标题党”的诞生与漫延,更是推波助澜地把新闻标题的重要性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次所交的作业中,就欣喜地看到大家在标题上下的功夫,同时,起了不少富有创意的新颖的寓意深刻的好标题。
比如:《产业弓鸣风劲,激活一江春水》(林峥嵘)、《亚鱼政府勇作为,聚合资源谋发展》(任维)、《漫山遍野黄桃树,勤劳致富带头人》(廖超)、《亚鱼乡有刘远利,刘远利有大黄桃》(覃弋钊)等标题,采用对仗形式,既朗朗上口又美观醒目,况且形象地直奔主题。尤为是林峥嵘和覃弋钊的标题,视觉效果和口感韵律都更明显,前者用典,烘托了产业发展动作的强劲气势;后者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更加突显了刘远利和黄桃的人气声望。
再如:《喜看今日桃花源》(刘娟)、《亚鱼乡“锦绣黄桃”成为农民致富的“钱袋子”》(姚倩)、《“金豆豆”的艰辛》(张金华)、《亚鱼高坡上的金馍馍》(杨雨)等标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将黄桃和荸荠比喻成“金馍馍”、“金豆豆”、“钱袋子”,环境也变成了桃花源。桃花源用典于此,更增强了标题的吸力和主题的份量。
又如:《铜仁最好的荸荠在亚鱼乡》(杨勇)、《亚鱼乡打造“三乡二园一区”助推“减贫摘帽”》(张琼)、《让文化穿行玉屏》(黄仕羽)等标题,同样值得肯定与赞赏。前一个用判断的评论语气,直接 肯定了亚鱼荸荠的品质。中间一个非常清楚地表现亚鱼乡用什么样的举措,去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后一个用拟人的文学手法,赋与文化以人的动作与灵魂。无论是直白表现,还是含蓄意会,都达到了吸引读者关注的目的。
2、采用多种形式报道新闻事实
值得肯定的是,多数人对同一新闻事实,因为采访的角度、力度、深度、广度的不同,能够量体裁衣,采用不同的新闻形式进行报道。从交来的作业看,有消息、有通讯(人物通讯、工作通讯、事件通讯)、有新闻评论、有信息(产品信息、商品信息)、有散文等不同的文体形式,表现出了报道形式的多样化,避免了单
一、呆板、雷同的现象。
这是一种权变的灵活的做法,也只有能够审时度势能够灵活权变,才能掌握报道的主动权,才能不被人挤出行列。在“消息写作十大规则”中,有这样一条规则:“独家新闻标题用基本事实,多家新闻突出角度。”同理,多人写同一事实就得突出角度,运用不同的体裁形式进行报道。
同样是写黄桃写荸荠,十几篇作业(稿件),真正非常相近的几乎没有,就算是写消息,也各有各的不同,更何况还有其他不同体裁形式。切入的角度和切点不同,构成了报道的重心重点也不同。
有的是站在全乡高度看整个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如:《亚鱼乡打造“三乡二园一区”助推“减贫摘帽”》(张琼)、《亚鱼政府勇作为,聚合资源谋发展》(任维)、《产业弓鸣风劲,激活一江春水》(林峥嵘)和《亚鱼乡:创新推动小康进程》(陈江)等。有的是报道特色产业带来的经济发展和变化,如:《亚鱼乡“锦绣黄桃”成为农民致富的“钱袋子”》(姚倩)、《喜看今日桃花源》(刘娟)和《亚鱼乡黄桃产业带动村民走致富道路》(吴配勇)等。
有的是写产业发展的领军人物的,如:《漫山遍野黄桃树,勤劳致富带头人》(廖超)、《亚鱼乡有刘远利,刘远利有大黄桃》(覃弋钊)和《成功源于不断的实践》(姚群)等。
还有的是对特色产品进行专题介绍和相关评论的,如《铜仁最好的荸荠在亚鱼乡》(杨勇)、《亚鱼高坡上的金馍馍》(杨雨)和《“金豆豆”的辛酸》(张金华)等。
能够根据手中的素材,从不同角度和运用不同手法报道,这正是我们培训所期待的效果,以完整全面准确地报道新闻事实。
3、提练归纳,条理清晰
能将散乱的素材加以整理,对不同性质不同类别的事实进行提练与归纳,从而找出共性与特性的东西,分别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表现主题。如《亚鱼政府勇作为,聚合资源谋发展》,就分别从“聚集群体智力资源,提供增收致富渠道”、“聚合党建扶贫力量,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社”、“聚力发展农村种植养殖产业,助推生态休闲旅游业”三个方面,突出亚鱼乡政府大胆而积极的作为,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又如《产业弓鸣风劲,激活一江春水》,用三个章节从三个层面表现了亚鱼乡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和产业绩效。一是黄桃“一花引来百花开”和“蝴蝶效应”。二是规模化和一体化的面向市场的产业,所带来的“品牌效应”。三是经济的增收促进了产业化的进程。递进的方式,让人看到亚鱼乡美好的发展远景。
4、巧妙运用修辞手法,文采使文章生动生辉
天下文章,都讲究文采。最强调本真的消息,其实也讲究文采,只是文采是华而实还是华而不实。当然,这里的华,不是华丽与堆砌形容词,而是一种易为读者接受的写作技巧。正如前面提到的标题修辞,就是一种文采,用得好,文章生动生辉,读者也爽心悦目。如:《产业弓鸣风劲,激活一江春水》、《喜看今日桃花源》和《漫山遍野黄桃树,勤劳致富带头人》等。
通讯和新闻评论,适当的使用不同的修辞手法,稿件变得更加生动。如:黄桃产业,激活了亚鱼乡发展农业这一江春水,成为了现代农业的一项主导产业和农业产业发展的序幕与前奏。
又比如这样的句子:收获本来是一个喜悦的季节,但偏偏又是在冬季,还要和过春节“撞车”。别人家都围着炉子聊家常,热热闹闹置年货的时候,种荸荠的却还要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一直到大年30早上都还在洗荸荠。读到这里,就感到是在与人交谈,文字也一下生动与形象起来,富有了人性情感的因素;文章变得轻松与好读起来。
5、稿件中的不足之处
其一,仍然有人不太会写消息的导语。如:
亚鱼乡是2012年铜仁市45个“减贫摘帽”重点乡镇之一,是玉屏侗族自治县最小、贫困程度深、城镇建设和工业发展最为落后的乡镇,国土面积只有27平方公里,共辖4个行政村,58个村民组,8700余人,农业人口8244人,贫困人口3103人,贫困发生率37.6%。
导语游离于主题,或绕了一大圈才慢慢接近主题,或连续使用了太多的数据数字。这是当前较为普遍的问题。又如:
11月30日,根据新闻通讯培训的安排,有幸到亚鱼乡参观特种养殖基地。
导语写跑了题,根本就没有“参观特种养殖基地”,而只参观了两处种植基地。本来,是打算参观与采访“火鸡养殖”和“野猪养殖”两个特种养殖基地的,因时间或其他原因取消了。事先计划的行程,并不是实际的事实。写跑了写偏了题,就让人联想到到赵本山的小品《不差钱》,他说小沈阳裤子穿偏了,调也跑偏了。
再如:“层层叠叠,连绵的数个山头,都是成片成片的黄桃林。”这里就是亚鱼乡沙子坳黄桃产业基地。
结合当地独特的气候、土壤、水质等优势,亚鱼乡党委政府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思维方式,因地制宜,先行先试,摸索出了一条以山区特色农业产业为主线的发展路线。
这条导语也同样绕得太远了。就算这是一篇通讯的开头,也还是没起到“凤头”的作用。前面的引语,就不知是引用的还是作者自身所想强调的,与第二自然段衔接不紧,过渡不圆润,也不是正文所必需。
其二,标题形式不丰富,定式化。上面所列的几篇较好稿件,就存在这样的毛病,如:《亚鱼政府勇作为,聚合资源谋发展》、《漫山 遍野黄桃树,勤劳致富带头人》、《亚鱼乡有刘远利,刘远利有大黄桃》和《产业弓鸣风劲,激活一江春水》等,全都是一个模式。对仗形式好不好,好。但都是这样,就不好了,就会给人千篇一律而没有生气的感觉。
对仗式是传统的标题模式,现在还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近滥的模式,如:《亚鱼乡:创新推动小康进程》、《玉屏:创新通讯员培训形式 走基层现场采风》等。将一个名词放在前面,打一个冒号或逗号,后面跟进实体词组或短句。这种标题形式,好像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兴起,最初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及至现在仍然活跃。活跃归活跃,但这种标题的技术含量却不高,是一种简单的没有多少新意的套路。
其三,标题与正文不吻合,脱节,虽不说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但至少是内容不能表现与说明标题,就像一个贫穷病态的小个子,带了一顶奢华雍容的大帽子,极不般配。文题不吻,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上次也专门强调了这个问题。
《喜看今日桃花源》是一个不错的标题,既有愉悦的心情,又有如诗如画的美景,真叫人赏心悦目。按说,这篇稿件可写成一篇见闻稿,也可写成一篇表情达意的评论稿,然而,文章通篇都没让人见到桃花源的美貌;也没见到所要表现的黄桃的实际内容,只有空洞的“曾经荆棘丛生的山坡如今是绵延几百亩的黄桃梯田(注:哪来的梯田),每年桃花盛开时节,黄桃基地宛若世外桃源,令游人流连忘返。”就这里突然迸出一句“世外桃源”,没有传达出任何桃花源的实质信 息,也没有黄桃基地的产业信息。
《“金豆豆”的辛酸》标题也不错,但看着看着,怎么都是荸荠的来之不易,并没发现荸荠本身有什么辛酸的,倒是看到荸荠从生产到上市再到消费者的手中有一个艰难艰辛的过程,种植人满含艰苦与辛劳。其实,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成果都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我们要感恩。造成内容与标题的不吻合,不是作者写偏了题,而是作者没有弄清所用词语的真正含义,倘若,将“辛酸”两字改为“艰辛”,就吻合了,就扣题了,也随之变成了一篇好文章。
其四,布局结构和谴词造句上有待下大力。消息的布局,大多人已能把握,但在通讯写作方面,还不太得心应手,这不是一日功,可慢慢加强锻炼。
谴词造句,有许多明显不当,只要稍加注意和推敲,就能够避免。如:“他也随波逐流来到发达的沿海城市打工”。用词不准确,不是“来”,而是“去”。再如:“如今,当你走进亚鱼乡沙子坳,”这里的“你”字,改成“人们”就更好了;通篇是第三人称,突然迸出来个第一人称,不统一,不协调。
如另一篇稿子,“1999年,刘远利揣着60万元血汗钱返乡创业”,这个数字的说服力就难以服众。试想,那个年代打工10年,能赚余钱60万揣回家吗?他创业投了很多钱不假,但不是一次投入的。那年月,有60万现款于身,是很富有的身价了。又如:“目前基地面积已达到2000余亩,投产面积300余亩。”这里的“投产”,应为“挂果”。挂果,是非人为的自然状态是客观的,而投产是人为的意志作为是主观的。如果挂果能人为地“投产”,那么谁不愿今天栽树,明天就投产结出了果实。也许,“投产”二字是基地的简介原文,但我们是搞写作的笔杆,不能人云亦云。
6、个别点评
多次点评,基本都是针对纪事性新闻的稿件而言,这次,谈谈评论稿件。其实,新闻评论是新闻报道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重要的部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新闻评论因其鲜明的观点,被认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也被认为是时代风尚和社会价值的风向标。
这里选取一篇篇幅不长的文章,现全文照录如下:
成功源于不断的实践
爱迪生说“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我说成功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实践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他,一个中年男子,相貌一般,穿着朴素,文化不高,学历不高,然而他却是亚鱼乡黄桃特色产业园区的老板,是什么让一个普通农民变身为老板?这里面到底有什么秘密?
据我们采访得知,他的成功源于他的敢想敢为,源于他不断的实践,源于他的勤劳和坚持不懈。
他出生在60年代,经历了中国最困难的饿饭年代,80、90年代,为了生活他走出家乡,到外面谋生。外面谋生的困难与艰辛让他选择回家自己创业。但是,创业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1998年他开始 承包土地种植贡米、板栗,因为缺乏技术,他失败了。可是,失败并没有让他气馁,打击他的热情,反而激发了他的激情,他积极反思,总结失败的原因,查找不足,继续搞种植。这一次,经过他的辛勤劳作与付出,种植的柑橘终于成活了,并且开花结果,这让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成果。有希望就会有失望,由于管理技术的不足,致使满树的柑橘在没有成熟之前就掉落了,他失望了,却没有绝望,他坚信他会成功的。经过多次的实践,总结和学习,在政府大力引导下,在政府政策、资金、技术的支持和自己的努力下,他种植了黄桃,并且成功了。经过几年的培育打造,“锦绣黄桃”已成为铜仁的特色精品水果。而他也为了亚鱼黄桃特色产业园区小有名气的老板。
他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人要敢想敢为,有梦想就要去实现,无论是失败还是遇到什么困难,都要鼓起勇气去面对,不断的实践,去总结经验和教训,在机会到来之时,你才会抓得住机遇,获得成功。
肯定地说,这是一篇励志成功的好稿。立意好,论点鲜明,论据论证也大致充分和有力,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好归好,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倘若再加修改,就是一篇更富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文章。不足之处,大致有:第一,文章开头不直接,开门不见山。新闻评论很短,要尽快进入正题,绕山绕水的套话没用。第二,标题强调的“不断实践”,在正文中表现不充分。写了两次实践,因为写得太实,看不出“不断”的成分。我们固然不可能写他的若干次实践,但可以通过文字交代,前后失败与挫折有多少。第三,论证的逻辑联系不太关照与呼应,过早地把结论放在前面去了。第四,乱改名人名言不好。文章一开头引用爱迪生的名言,这本身没问题,但是,却自作见解地去修改,然而,没有改出任何新意,仅仅是换了一个同义词,又调换了一下句子的先后顺序。一看到这,心情马上就坏了,就不太想往下看。第五,文章一直作为标榜的人到底是谁,无名无姓;他的公司叫什么,没有;规模多大,也没有。这样的“三无产品”,叫人怎样相信他是成功的?论据的可信度,大打折扣。如果不写这些也可以,但要有条件,什么条件,那就是大家都清楚,或许正是“刘远利热”和“刘远利现象”时期。
要修改好这篇稿件,其实也并不难,因为文章有一个很好的立意和非常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实例。关键是要把握住要点。新闻评论,通常是先概要地写新闻事实,以事实的某个部位作为评论的切入点,从而进行论点的论证。比如这篇评论,要么就非常醒目地先推出刘远利的成功形象(不是外貌),要么就写他的产业和园区,以此生发议论。至于新闻事实和观点论述的各自篇幅,那要看具体情况,至少,在新闻事实上要让读者切实感觉到真是在“不断的”实践,这个实践,具体表现就是挫折与失败。只有这不畏失败的精神和爬起来再战斗的毅力和勇气,才能打动和征服读者。那些结论性的话语,如“他的成功源于他的敢想敢为,源于他不断的实践,源于他的勤劳和坚持不懈。”最好放在后面一点,当然,不是说前面就不能放,但在这篇稿子中,还是往后放好些。
点评不当,请各位批评指正。历时四个月的培训班就此结束了,说是漫长的四个月,其实也就三堂课和一次集体采访,能给大家的,仅仅是一个入门的方法。今后,还靠大家自我锻炼,自我提高,在实际工作中大显身手,大出成就。
最后,赋七绝《新闻人》一首,我们共勉: 一支笔杆写新闻,天地之间任我奔。电闪雷鸣当灵感,五湖四海放心声。
2012年12月28日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