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目标设计3
第二章 教学目标设计
三、重即时目标,忽视长远目标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只顾及眼前的即时目标,看不到长远目标;只重视微观的细节问题,不懂得从宏观进行调控把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的教学到底仅仅是为了当下即时目标的实现,还是更需要着眼于对长远目标的达成呢?
【案 例】
有些教师根本不管什么课程标准,也不知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目标是什么,只关注课时教学目标,对照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重视课时教学目标,忽略课程目标。在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中虽然写明了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内的三维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也没有结合学生问题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往往只是虚设。
【点 拨】
教学目标包括两类:一是长远目标,一是即时目标。著名的物理学 家杨振宁 先生曾说过自己的语文学习情况:小时候,教师让学生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古典诗词,当时大家都不太明白,只知道要背下来。到后来自己出走他乡,生活在异国,才深深体会到诗的真谛。因此,“背诵(经典的、文质兼美的诗文)” 可以说既是即时目标(作为一种知识积累和技能,学生在当时就掌握了),又是长远目标(诗文中所蕴藏的情感、价值因素影响读者一生)周立群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策略语文建设,2004(7,8): 23.。所谓长远目标是指充分利用教材这一教学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目标。所谓即时目标是指具体的某一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当堂完成的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是短期目标,课程目标是长远目标,是一种粗线条的目标,即培养教育学生的总体目标,每一堂课都是为了课程目标的最终实现。有些目标表面看来没有马上达到,但通过学生的多方位体验,已深入其内心,对其思维方式的改善、情感的养育、知识领域的补充有很大效益,这不是狭隘明确预设的知识技能目标所能涵盖得了的。但在考试评价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很多教师把知识、技能目标摆在重要位置,重视考试目标,而忽略了与学生的终身发展息息相关的素质目标。这种做法违背了辩证法中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不顾整体目标而抓局部目标,急功近利,不利于教学长远目标的实现。
教学目标,按照新课程理念可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是最基础的,或者说是前提条件。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打好“知识与技能”基础的学生,会很好完成“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最根本的。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其意义更加深远。基础教育永远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其要义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应试教育”的要害不在于“应试”,而在于仅仅“应试”。但是,也必须反对那种离开“双基”而孤立地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做法,因为这两维内涵是依附于知识与技能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学生在探索知识和培养技能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实际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有一定的态度、情感倾向,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当教师的就是要把它变成积极的,让学生热爱学习,甚至要有意识地将这一点变成自己自觉的教学行为。
教师在进行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时,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设计的过程中,都应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对与人才培养有关的各个要素都要考虑周详,安排得当。否则,培养出的人就可能畸形发展,成为“次品”、“废品”甚至是“危险品”。
【解决策略】
为了更好地处理即时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关系,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
1.把握教学目标的收敛性与开放性
越是低层次的教学目标越容易在较短的时间周期内达成;越是高层次的教学目标,特别是能力和情感发展目标,达成周期越长。教学目标既要具体,明确,又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有些目标允许在较长的时间内达成。学生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不是一堂课能完成的,必须统筹安排,循序渐进。在教学活动中还经常会出现一些生成的因素。这样一来,目标也就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不可能制定详细可行的即时目标。因此,我们强调教师把握教学目标的收敛性与开放性,在活动中抓住契机实施生成式随机教育。
2.关注即时目标与关注长期目标并重
课程标准中的目标是由学科课程总目标、学段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等构成的。它从教育更深的层次、更高的立意出发,确定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涉及每节课、每单元、每学期的具体要求没有阐述。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把一本教材和整套教材结合起来,把每一个知识点或每一节,甚至每一个单元在整个教学中对人的发展的地位和作用结合起来。教师在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一方面要做好总体目标到课时目标的逐级分解,使总目标、学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都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另一方面要注重同一层次内部不同目标间的协调与配合,让它们构成整体,形成合力,以此实现教学目标低级层次到高级层次,真正做到在实现即时目标的过程中促进长期目标的达成,并将长期目标的达成作为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
3.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强调系统性和发展性 教学目标过于具体,会使教师易于关心琐细因素而忽略了相对而言高水平的、无法或不易具体化的目标。这就涉及另外一个问题,即教学目标的系统性和发展性。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是靠一两节课能一蹴而就的,具体的知识内容、每一节课的教学只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载体,实现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需要贯穿于每一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中。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却不很容易用一个具体的教学行为来评价总的教学目标。课时教学不是不要考虑高水平教学目标的达成因素,最好在陈述时使用“说出”、“区分”、“解释”、“使用”、“归纳”、“计算”、“绘制”等意义比较单一,并且能刻画学生学习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否则的话,我们的要求就会不切实际。
第二篇:教学目标3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伽利略提出质疑的思考过程,理解时代背景,初步体会其不迷信权威,敢于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没有人怀疑过这句话?为什么?
2、引出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
⑴有这样一句话,千百年来从没有人怀疑过(课件出示)
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⑵分析这句话:你们懂这句话么?强调什么?(铁球下落的速度与铁球的重量有关)板书
3、这句话是谁说的?
简介亚里士多德:他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
4、可是早在400多年前,人们都是这么想的,但只有一个人,他并不是这样想的。他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伽利略。(指名读“伽利略”。指导书写 “略”。)
3、今天我们学的课文是《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讲的就是伽利略的故事。(齐读课题。)
(简介伽利略:他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25岁时就已经当上了数学教授。他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大胆试验的人。具体说,是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他发现月球表面高低不平,木星有四个卫星,太阳黑子、银河由无数恒星组成的等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伽利略是怎么发现这个真理的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读通课文。能干的同学还可以试着完成这个填空。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了一次公开试验,把一个重10磅的铁球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斜塔顶上落下,结果(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同时着地),证明了(铁球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2、检查自学情况:
⑴ 下面的这些词语你会读了吗?自己试一试:
辩论 信奉 违背 拖住 解释 宣布 固执 十磅 比萨城 伽利略 胆大妄为
⑵ 指导“释、辩”的字形。⑶ 交流填空题。
三、整体感知,把握主题
过渡:一位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一位是25岁的数学教授,他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我们一起来慢慢品读。
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
他们的联系主要围绕一个什么问题?
2、学生说,师总结: 两个铁球____着地(板书)
3、加上两个字就是伽利略的观点。(同时补充板书)过渡:谁对谁错呢?
四、质疑讨论,精讲研究
细析亚里士多德的话:
1、再次出现亚里士多德的话:(集体读)
⑴这是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会对他的话怀疑么?为什么?
⑵哪些词最能体现?(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信奉、责备)“信奉”是什么意思?(相信的程度深,信仰、崇奉)
“责备”在什么情况下责备?(在人们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的情况下。)
句子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人们的信奉?
“不容更改”、“真理”;“两千多年”让你读懂什么? ⑶读两个反问句,读出责备的语气:
“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还可以说?为什么这样说?(这个反问句说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
⑷ 你能想象当时只有二十几岁的无名小卒伽利略怀疑亚里士多德会有什么后果吗?伽利略知道吗?
2、人们这么信奉亚里士多德的话,你能学着科学家的语气宣布这一结果,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你有疑问吗?面对这一结论伽利略是怎样思考的?用“——”画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怀疑的句子。
① 演示两个结论,讨论后总结。(板书 一慢一快)② 说说
如果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那么------------------。
如果--------------------------,那么---------------------------。
过渡:这两个结论是自相矛盾的,伽利略多么地爱动脑筋,不迷信权威,他不仅敢怀疑,自己还勇敢地进行试验。最后,还在比萨城的斜塔上进行公开试验,这样的宣布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啊!这也等于公开向人们心中的亚里士多德挑战啊。
3、正是在人们这样的指责中,在人们这样信奉亚里士多德的情况下,伽利略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要否定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我们且不说公开的试验能否成功,就凭他这样的做法,你想对他说什么?请你挑选其中的一个角色写一写。
旁观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支持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亲戚朋友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对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 自己写,教师巡视指导。
⑵ 集体交流。
四、小结
伽利略又是怎样做这个试验的,他成功了吗?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 亚里士多德(伟大)=真理
?
一慢一快
教学反思:
我在教小学课程《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时,经常激励学生像伽利略那样质疑解疑,我时常这样发问:“你们能不能学学伽利略,做做伽利略?”
“能。”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我接着发问:“同学们能不能谈谈应该怎样学伽利略,做伽利略?”
思考了片刻,学生何婷蓦地站起来说:“既要像老师您常说的那样,不唯师是听,唯课本是从,敢于向权威挑战;又要像伽利略那样,学会创新性地提出疑难问题,并学会创新性地解决疑难问题。”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接着何婷把她平时预习发现的课文中有毛病的句子提出来,并发表修改意见,让老师同学评议。她说:“课文中‘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这个句子,‘反复’与‘许多次’,都表示试验的次数多,意思重复,应删去其中一个。老师,您认为是吗?”我一愣:哎呀,你怎么提这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我便引发同学讨论:“大家的看法呢?”
话音刚落,学生便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赞同何婷的看法,有的却说:“‘反复’,是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做试验,做了一回又一回;‘许多次’,是指每回试验做了一次又一次,意思不重复。”两种矛盾的意见争持了好久,都下不了结论。这时,何婷忽然转过话题问我:“老师,这两种意见,哪个正确?”一下把问题推到了我身上。我想:说何婷的意见正确吧,这篇课文入编了好几年,已经过编者或专家反复审核过。说何婷的看法错误吧,这两个词从词义来说,确实重复呀!不删怎行?我首先肯定何婷敢于提出疑问,像伽利略那样有创新精神,并夸她是班上的“伽利略”;同时回答道:因为句子用“反复”和“许多次”是为了体现伽利略试验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一种强调的写法,意思不算重复。回答结束,我说,我的看法也不一定对,希望同学们查查字典,或问问其他老师、同学,还可以写信问问报刊杂志的编辑或参加作文竞赛验证看法正误。
何婷不信服,课后和其他同学一起查《新华字典》,发现“反复”是指“重复”,“重复”即是“次数多”;“许多”是指“很多”,“许多次”就是“很多次”。她感到这两个词在课文中单独表示也好,一起表示也好,连同上面说的“做了一回又一回”、“一次又一次”说
到底都是表示实验的次数多。两词合用,意思就重复了。删去其中一个,意思照样突出。
何婷把上述过程写成《我的看法对吗》一文,投寄中国教育报刊社,参加《星园杯创新大家谈》征文竞赛,并请求编委叔叔在报上解答上述疑难问题,结果这篇习作获得了优秀奖和入编《“星园杯”创新教育文集》一书的资格。作者简介:卢惠明,小学校长,小学高级教师。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是人教版的一篇老课文,要在旧教材中渗透新的理念,是我这节课教学设计的意图。上完课听课老师们的反响挺好,我也深感欣慰,教完这一课,给我也带来一份精心策划的“意外”。
1、让我有“下岗”的感觉: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了落实这一点,我以课文进行“重组”,即以“喜欢谁”(伽利略、亚里多德)作为学生思维和情感生活的主线,让学生从书中或课外资料中去理解、感悟伽利略的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当我让学生谈谈“你喜欢谁?为什么?”时,我看到学生各抒己见,或从书中或从课外资料中据理力争、旁征博引地侃侃而谈的自信姿态,那不说服对方辩友誓不罢休的决心,让我为之感动,让老师们为之感叹,这才是一节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着着实实让我感受到“下岗”的滋味。当学生从书中充分明白到伽利略从试验中证明亚里多德的话有错时,人们的态度也由责备到怀疑到明白,我就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人们对伽利略的态度改变了,那喜欢亚里多德的同学你们的态度改变了吗?张翔同学这样说道:“我还喜欢亚里多德,他说这句话虽然有错,但他给人类做出很大的贡献,人们还称他为‘学问之神’,但我也喜欢伽利略。”这不证明了课标指出的“课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独特体会是多么的深刻精辟啊!此时老师再多的语言都是多余的。
2、让我有惊奇的喜悦:
这篇课文的难点在于理解伽利略的想法,学习他善于思考的好品质。《新课标》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难点我抛给学生让小组自由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事先我也以学生的角度,曾绞尽脑汁地想,也曾请教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得出要理解这段话所采用的方法不外乎两种:(1)画图法(2)抓住关键词。没想到在交流汇报时,不经意的我看到学生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学生竟告诉我,他们小组采用列算式来理解:
[(10+1)>10快][10-1<10 慢],这样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学科间的知识是相通的,这是语数学科间多么巧妙的结合啊!他们在讲述过程是那样的有条不紊、句句在理,这真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更惊奇的喜悦还在后头,林菲菲同学告诉我:“我觉得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太复杂了,只要这样理解既简单又明了,同时从高处落下,100磅重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0倍,那么当100磅重铁球落地时,1磅重的铁球还悬在半空中,这显然是不可能。可见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的。”这种理解是那样的通俗易懂,让我难以置信,此时此刻我深深的领悟到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让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事物。”
3、让我有深刻的感叹:
不管是“下岗”的感觉,还是惊奇的喜悦,都让我深深的明白了:一节精彩的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于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于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
第三篇:教学目标3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伽利略提出质疑的思考过程,理解时代背景,初步体会其不迷信权威,敢于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没有人疑心过这句话?为什么?
2、引出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
⑴有这样一句话,千百年来从没有人疑心过〔课件出示〕
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⑵分析这句话:你们懂这句话么?强调什么?〔铁球下落的速度与铁球的重量有关〕板书
3、这句话是谁说的?
简介亚里士多德:他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奉献。
4、可是早在400多年前,人们都是这么想的,但只有一个人,他并不是这样想的。他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伽利略。
〔指名读“伽利略〞。指导书写
“略〞。〕
3、今天我们学的课文是?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讲的就是伽利略的故事。〔齐读课题。〕
(简介伽利略:他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25岁时就已经当上了数学教授。他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大胆试验的人。具体说,是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他发现月球外表上下不平,木星有四个卫星,太阳黑子、银河由无数恒星组成的等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伽利略是怎么发现这个真理的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读通课文。能干的同学还可以试着完成这个填空。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了一次公开试验,把一个重10磅的铁球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斜塔顶上落下,结果〔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同时着地),证明了〔铁球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2、检查自学情况:
⑴ 下面的这些词语你会读了吗?自己试一试:
辩论 信奉 违背 拖住
解释 宣布 固执 十磅
比萨城
伽利略
胆大妄为
⑵ 指导“释、辩〞的字形。
⑶ 交流填空题。
三、整体感知,把握主题
过渡:一位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一位是25岁的数学教授,他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我们一起来慢慢品读。
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
他们的联系主要围绕一个什么问题?
2、学生说,师总结:
两个铁球____着地〔板书〕
3、加上两个字就是伽利略的观点。〔同时补充板书〕
过渡:谁对谁错呢?
四、质疑讨论,精讲研究
细析亚里士多德的话:
1、再次出现亚里士多德的话:〔集体读〕
⑴这是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会对他的话疑心么?为什么?
⑵哪些词最能表达?〔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信奉、责备〕
“信奉〞是什么意思?〔相信的程度深,信仰、崇奉〕
“责备〞在什么情况下责备?〔在人们疑心亚里士多德说的话的情况下。〕
句子中哪些地方表达出人们的信奉?
“不容更改〞、“真理〞;“两千多年〞让你读懂什么?
⑶读两个反问句,读出责备的语气:
“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还可以说?为什么这样说?〔这个反问句说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
⑷
你能想象当时只有二十几岁的无名小卒伽利略疑心亚里士多德会有什么后果吗?伽利略知道吗?
2、人们这么信奉亚里士多德的话,你能学着科学家的语气宣布这一结果,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你有疑问吗?面对这一结论伽利略是怎样思考的?用“——〞画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疑心的句子。
①
演示两个结论,讨论后总结。〔板书
一慢一快〕
②
说说
如果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那么------------------。
如果---------------------------------------------------------,那么---------------------------。
过渡:这两个结论是自相矛盾的,伽利略多么地爱动脑筋,不迷信权威,他不仅敢疑心,自己还勇敢地进行试验。最后,还在比萨城的斜塔上进行公开试验,这样的宣布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啊!这也等于公开向人们心中的亚里士多德挑战啊。
3、正是在人们这样的指责中,在人们这样信奉亚里士多德的情况下,伽利略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要否认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我们且不说公开的试验能否成功,就凭他这样的做法,你想对他说什么?请你挑选其中的一个角色写一写。
旁观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支持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亲戚朋友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对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 自己写,教师巡视指导。
⑵ 集体交流。
四、小结
伽利略又是怎样做这个试验的,他成功了吗?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
亚里士多德〔伟大〕=真理
? 一慢一快
教学反思:
我在教小学课程?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时,经常鼓励学生像伽利略那样质疑解疑,我时常这样发问:“你们能不能学学伽利略,做做伽利略?〞
“能。〞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我接着发问:“同学们能不能谈谈应该怎样学伽利略,做伽利略?〞
思考了片刻,学生何婷蓦地站起来说:“既要像老师您常说的那样,不唯师是听,唯课本是从,敢于向权威挑战;又要像伽利略那样,学会创新性地提出疑难问题,并学会创新性地解决疑难问题。〞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接着何婷把她平时预习发现的课文中有毛病的句子提出来,并发表修改意见,让老师同学评议。她说:“课文中‘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屡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确实说错了’。这个句子,‘反复’与‘许屡次’,都表示试验的次数多,意思重复,应删去其中一个。老师,您认为是吗?〞我一愣:哎呀,你怎么提这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我便引发同学讨论:“大家的看法呢?〞
话音刚落,学生便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赞同何婷的看法,有的却说:“‘反复’,是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做试验,做了一回又一回;‘许屡次’,是指每回试验做了一次又一次,意思不重复。〞两种矛盾的意见争持了好久,都下不了结论。这时,何婷突然转过话题问我:“老师,这两种意见,哪个正确?〞一下把问题推到了我身上。我想:说何婷的意见正确吧,这篇课文入编了好几年,已经过编者或专家反复审核过。说何婷的看法错误吧,这两个词从词义来说,确实重复呀!不删怎行?我首先肯定何婷敢于提出疑问,像伽利略那样有创新精神,并夸她是班上的“伽利略〞;同时答复道:因为句子用“反复〞和“许屡次〞是为了表达伽利略试验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一种强调的写法,意思不算重复。答复结束,我说,我的看法也不一定对,希望同学们查查字典,或问问其他老师、同学,还可以写信问问报刊杂志的编辑或参加作文竞赛验证看法正误。
何婷不信服,课后和其他同学一起查?新华字典?,发现“反复〞是指“重复〞,“重复〞即是“次数多〞;“许多〞是指“很多〞,“许屡次〞就是“很屡次〞。她感到这两个词在课文中单独表示也好,一起表示也好,连同上面说的“做了一回又一回〞、“一次又一次〞说到底都是表示实验的次数多。两词合用,意思就重复了。删去其中一个,意思照样突出。
何婷把上述过程写成?我的看法对吗?一文,投寄中国教育报刊社,参加?星园杯创新大家谈?征文竞赛,并请求编委叔叔在报上解答上述疑难问题,结果这篇习作获得了优秀奖和入编?“星园杯〞创新教育文集?一书的资格。作者简介:卢惠明,小学校长,小学高级教师。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是人教版的一篇老课文,要在旧教材中渗透新的理念,是我这节课教学设计的意图。上完课听课老师们的反响挺好,我也深感欣慰,教完这一课,给我也带来一份精心筹划的“意外〞。
1、让我有“下岗〞的感觉: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了落实这一点,我以课文进行“重组〞,即以“喜欢谁〞〔伽利略、亚里多德〕作为学生思维和情感生活的主线,让学生从书中或课外资料中去理解、感悟伽利略的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当我让学生谈谈“你喜欢谁?为什么?〞时,我看到学生各抒己见,或从书中或从课外资料中据理力争、旁征博引地侃侃而谈的自信姿态,那不说服对方辩友誓不罢休的决心,让我为之感动,让老师们为之感慨,这才是一节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着着实实让我感受到“下岗〞的滋味。当学生从书中充清楚白到伽利略从试验中证明亚里多德的话有错时,人们的态度也由责备到疑心到明白,我就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人们对伽利略的态度改变了,那喜欢亚里多德的同学你们的态度改变了吗?张翔同学这样说道:“我还喜欢亚里多德,他说这句话虽然有错,但他给人类做出很大的奉献,人们还称他为‘学问之神’,但我也喜欢伽利略。〞这不证明了课标指出的“课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响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独特体会是多么的深刻精辟啊!此时老师再多的语言都是多余的。
2、让我有惊奇的喜悦:
这篇课文的难点在于理解伽利略的想法,学习他善于思考的好品质。?新课标?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难点我抛给学生让小组自由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事先我也以学生的角度,曾绞尽脑汁地想,也曾请教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得出要理解这段话所采用的方法不外乎两种:〔1〕画图法〔2〕抓住关键词。没想到在交流汇报时,不经意的我看到学生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学生竟告诉我,他们小组采用列算式来理解:[〔10+1〕>10快][10-1<10
慢],这样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学科间的知识是相通的,这是语数学科间多么巧妙的结合啊!他们在讲述过程是那样的有条不紊、句句在理,这真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更惊奇的喜悦还在后头,林菲菲同学告诉我:“我觉得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太复杂了,只要这样理解既简单又明了,同时从高处落下,100磅重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0倍,那么当100磅重铁球落地时,1磅重的铁球还悬在半空中,这显然是不可能。可见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的。〞这种理解是那样的通俗易懂,让我难以置信,此时此刻我深深的领悟到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让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事物。〞
3、让我有深刻的感慨:
不管是“下岗〞的感觉,还是惊奇的喜悦,都让我深深的明白了:一节精彩的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时机;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根底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于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于学生对自己的开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
第四篇:教学目标设计
第一册Unit 5 A Let’s talk.词汇教学活动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节课所要用到的几组关于食物的词语在上节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基本上掌握。但是,学生的特点是记得快、忘的也快,因此在上课之前要对上节课所学的单词做充分的复习。另外,即使单词掌握熟练的学生,在正确熟练使用所学语言方面,可能也存在一定难度,因此这便是本节课学生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1、掌握句型,正确朗读课文,模仿正确,语音标准。
2、能在实际情景中正确运用所学对话。知识目标
1、学会使用句型“I like … „”。
2、了解单词词尾s表示复数。
3、能够运用Have some …s.给别人提供或邀请别人吃些东西。情感、策略、文化等有关目标
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弘扬中国饮食文化,树立学生健康饮食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听、说、认读:water, milk, juice, Coke, coffee, tea 2.听懂指令,并按指令做动作。教学难点
1.理解water为不可数名词。2.饮料名称的区别。
四、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water, milk, juice, Coke, coffee, tea的实物、图片、单词卡片。
2、学生准备water, milk, juice, Coke, coffee, tea的实物。
3、与课本相配套的磁带。
4、录音机。
五、教学过程
1.准备活动
(1)播放歌曲“Old MacDonald”,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营造学习情境做铺垫。
(2)T:前几天,我们的麦克唐纳叔叔新开了一家餐厅,叫麦当劳。今天,他邀请我们一起去,Now, let’s go and have a look, ok?(出示六张食物图片)T:首先,让我们看看今天餐厅向我们推荐了哪些美味的食物.(多种形式复习单词)(3)再让我们看看餐厅里的人们正在忙什么吧?(播放A Let’ do),给学生创造语言环境,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单词。给学生创造语言环境,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单词。
设计意图: 播放歌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营造学习情境做铺垫,给学生创造语言环境,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单词。2.呈现新知
(1)呈现句子:I like hamburgers.T: Wow,there are so many delicious foods!What do you like? 教师出示Hamburgers.图片,(引导学生说I like hamburgers.有些同学可能会说出来)然后教师做出喜欢的表情同时出示句子说I like hamburgers.(板书I like)(hamburgers这个单词要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识出来)并示意学生跟读。
A.整体操练。B.分组操练。C.个别操练。
教师在学生练习的时候可以顺势加上Me too.老师在你不注意的时候变了个魔术,看,有两个汉堡包,那么我们看句子里的单词发生了什么变化?特别指出句子中不同色的单词hamburgers和上节课所学的单数单词,让学生观察发现。T:Yes, you are right.T:谁能试着读一读?(教师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强调“s”发[z]音,让学生多读几遍加深记忆。
hamburger hamburger I like hamburgers.小结(以提问的形式): T:What do you like? T:Me too.(2)呈现I like T: I like hamburgers.What do you like? 教师相机出示 hot dogs。用上面的方法引导学生注意。T: What’s this?
T: Very good!那么我们看现在两个hot dog,单词怎么样了?(教师给予表扬)T:谁能试着读一读?
进行适当的鼓励,注意“s”发[s]。
引导学生用完整的句子表达I like hot dogs.并进行练习。
(可以把速度放快些)教师在学生回答的时候可以适机说:Here you are.形成小对话,教师将准备的所有图片拿出随机抽取,让学生说句子I like…,另外的同学说Here you are.(可以分层次的练习,先是整排的练习,然后到个人的练习。)(3)呈现Have some …….承接上部分的练习。
(上面的练习可以由开始的教师出示图片提示,过渡到脱离图片,让学生自由的表达)教师相机说出句子Have some French fries.并做出动作,把炸薯片送到学生的面前。教师可以顺势捏几根薯条(如果是真的食物的话),放到学生嘴前,说:Have some French fries.于是学生可以真的张开嘴吃下去。如果是假的薯条模型,教师可将它拿到嘴边示意请他吃,也是很有趣的。
示意学生意思,注意分层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作出相应的反应,如说:Thank you.替换图片,让学生做替换练习。(小组练习,个别展示。)设计意图:先给学生一个对句子的整体的印象。让学生自己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探索正确的答案,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真正让学生的脑筋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也注重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名词复数的形式,为后面正确运用句型做铺垫。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去说,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始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主去学习。注意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样设计可以既让学生充分练习前面所学的句型,又能很自然的理解后面句子的意思。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掌握所学的语言知识。
3、巩固操练
(1)听音答题(根据课本设计问题)
让学生带着What’ s Mike would like to eat?的问题听录音(2)听音正音
让学生跟录音机读对话。(3)合作共建。
分小组合作分角色读对话。
设计意图:明确学生的任务,可以更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有意义的听觉练习。可以纠正学生的发音。整合所学知识,使学生的知识在本环节可以得到系统化。
4、输出运用 A.表演展示
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对话。B.Let’s play.学生分小组用自己准备的实物图片开一家像麦克唐纳叔叔家一样的餐厅,请其他同学到自己的餐厅里做客。教师在做活动之前要注意给出示范,练习过程中注意指导。
C.让学生上台展示。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练习对话,可以加深印象。将学生所学的单个句子形成意群,可以在一定的情景中灵活的运用。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的到升华。5.检测提高
(1)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可以是学生总结,也可以是教师总结。(2)完成相应的练习。
设计意图: 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系统起来,形成完整的体系。6.作业布置
学生听Let's talk部分的录音,读给家长或同伴听。7.板书设计
Unit 5 Let’ Eat A Let’s Talk
I like……
Here you are.OK!Have some
Thank you!
第五篇:教学目标设计
21奇异的琥珀
教学目标
1、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2、了解课文中这块琥珀的奇异之处及琥珀的形成过程;体会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这篇课文《奇异的琥珀》。(板书课题)
二、复习入新。
1、读一读:琥珀
松脂
渗出
包裹
澎湃
粘稠
详细
2、你们知道什么是琥珀吗?(琥珀是古代松树脂的化石,可以做装饰品。)
3、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三、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第二部分(第13—17自然段)
1、课文中的这块琥珀是怎么被发现的?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内容读一读。
2、孩子的父亲说了些什么?
(追问:你怎样理解他说的“很少见的”?-——这确实是一块奇异的琥珀)
3、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块琥珀的奇异之处的?找出相关内容读一读。学习第三部分(第18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说说这块琥珀的样子,体会、欣赏他的奇异、美丽。
2、这一自然段还写了什么内容?
理解:考古学家们通过这块琥珀想到了什么,做了什么事? 从琥珀的样子——推测——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这个已知的情况)
(了解未知的情况)“可以推测”“可以知道”——表明这块琥珀考古价值。学习第一部分(第1——12自然段)
1、课文哪部份描写了故事的详细情形?——这个故事实际上讲的是什么?(讲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2、这奇异的琥珀形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四个阶段:
(1)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落下来。(2)把苍蝇和蜘蛛一起包在里头。(3)松脂继续滴下来,积成一个松脂球。(4)淹没在泥沙下,变成了化石。也可以说是量大阶段:(1)形成松脂球。(2)变成化石。
3、你认为作者推测的这几个阶段的详细情形合理吗?他根据什么做出这样的推断?(抓住课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谈谈自己的体会,悟出:琥珀形成有哪些必要条件?)
四、总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都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奇异的琥珀
形成过程
滴
——→
包
——→
积
——→
变
↑ 刚 ↓ 好 ↑ ↑
必要条件
夏天炎热
苍蝇
继续滴
埋
渗出松脂
蜘蛛 地壳变化
漫长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