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目标设计
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作业
(三)谈谈语文的教学目标
姓名:崔兰艳
班级:10级汉五班
学号:100501011505
谈谈语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就是为了教学课程的实施,把课程目标以标准化的形式明确清晰地表述出来。它可以分为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课堂教学具体操作的指南。教学对象的多样化,决定了教学目标不能一概而论。以下我将主要谈谈文学作品的教学目标。
文学作品是借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语言艺术。它以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来激发、感染读者,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和情操,丰富人们的生活知识。文学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是巨大的。同时,经过作家选择、洗练过的文学语言,以它的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成为人们学习语言的范例。
教材中选入的文学作品,有著名作家的作品,也有民间口头文学作品;有古代作品,也有现代作品;还有外国作品。体裁也是多样的,主要有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四类。
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各类文学作品的特点来处理教材,安排步骤,设计教学目标。只有掌握文学体裁的不同特点,突出作品个性,才能防止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增强文学作品教学的效果。
一、诗歌的特点及其教学目标
诗歌是文学的一大种类。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和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它语言凝练,有节奏,有韵律,分行排列。根据这些特点,在编写教学目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㈠诗歌感情浓烈
教诗歌要使学生受到感染。诗歌得生命,就在于饱和浓烈的生活激情。诗歌的艺术效果,主要凭借充沛的感请,情景交融的意境,富有美感的形式,使读者入“情”入“理”。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应该引导学生深入地去体会作者的感情,沉浸到诗的气氛和意境中去,使学生的体验、认识、想象跟作者的诗意发生某种共鸣。
㈡诗歌具有形象性和丰富大胆的想象
教诗歌使需要创造性的叙述。教师在编写教学目标及教学时,应该启发他们想象和联想,唤起他们的爱与憎、哀与乐等感情,从而培养形象思维的能力。
㈢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练,结构具有跳跃性
设定教学目标时,应该首先让学生理解字、词、句的含义,仔细品味作者炼字的意图,理解句于句,节与节之间的关系。
㈣诗歌有和谐悦耳的韵律美
编写教学目标时,应该强调朗读,通过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感情,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全面体会诗的意境。
二、散文的特点及其教学目标
散文的特点是:作者往往通过某些片段的生活事件的描述,来表达思想感情,揭示其中的社会意义;篇幅一般不长,形式也较自由;往往综合运用记叙、抒情和议论等表达方式;语言也不受韵律的约束。
由于散文多是写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注重表现生活感受;语言朴素、优美;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因此,通过散文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根据这些特点,在编写教学目标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㈠散文的内容和形式往往都很“散”,教散文必须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思路。散文因“散”而得名。它的内容往往从一点引申出来,道古论今,谈天说地,回忆往昔,畅想未来,大至宇宙,小至虫草,无所不包;它的表现形式或写景状物,或抒情议论,或写人叙事,文情并茂,运笔如风;它的结构自由灵活,写人记事也可以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在教学目标中,必须引导学生透过它的“散”的外部表现,掌握内部脉络,理出作者的思路。
㈡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有强烈的抒情性,有优美的意境,因此,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这种意境。
散文中的意境,是外在的境界和内心的境界,即景物的画面与作者喜怒哀乐的激情相结合的产物。它是饱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画面,蕴含着动人的生活激情,精辟的生活哲理,深刻地艺术美感。写山川景物的散文创造意境往往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依情出理,托物言志的方式;写风土人情的散文创造意境往往采用情不直抒,因事明理的方式。在教学目标设定时,应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最主要的意境,使他们设身处地地通过自己的感受去领会文中的感情,尤其要把那些言外之意、意外之情读出来。
㈢散文的语言精炼优美,朴素自然,在教学目标设定时,应引导学生领会、学习其中的语言精华和表现技巧。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上特点,教师就应当认真专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
三、小说教学的特点及其教学目标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小说的教学目标为以下几点:
㈠小说的主要特点是多方面细致地刻画人物,因此,在小说教学中,必须深入、准确地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既要具体,又不能支离破碎。要透过语言和各种表达方式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理解作品主体思想。㈡小说有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在小说教学中,应当围绕着理解人物形象这一中心环节,对情节进行分析。
㈢小说有具体生动的环境描写,因此,在小说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环境描写的作用。特定的典型环境,是人物生活的土壤。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一种是社会环境,即人物周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的某种社会背景。这种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起决定作用。应当作为分析的重点。另外一种是自然环境,这是人物活动的物质世界,也是情节发展的场所。
小说教学的以上特点,并不要求全部体现在一个作品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的长处,结合学生实际,在一篇小说的教学中有所侧重,以便集中力量,突出重点,使学生在学习之后。确实获得收获。
四、戏剧的特点及其教学目标
戏剧是一种运用文字、绘画、建筑、音乐和舞蹈等多种艺术手段创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综合性的舞台艺术。舞台演出的蓝本,就是文学剧本。语文教学中,采用的就是这种文学作品。文学剧本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特点,在教学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㈠剧情有集中而紧张的矛盾冲突,因此,在戏剧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戏剧情节,把握其中最基本的矛盾冲突。
戏剧冲突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矛盾,但经过作者集中、概括和艺术加工后,这种矛盾已经高度典型化了。又因为舞台演出在时间、空间方面的限制,所以,戏剧冲突,较小说、诗歌中的矛盾更集中、更紧张。情节发展往往跌宕曲折,转折处的事情常常有较大的偶然性。如果教材不是全剧,那么教师就应该通过简要的讲述,或让学生阅读原剧本,使他们了解整个剧情,了解教材中所选的部分内容在全剧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有结合全剧的情节,突出戏剧的基本矛盾冲突,围绕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教材内容,才能理解剧本的思想内容,才能提高学生阅读和欣赏戏剧的能力。
㈡戏剧塑造人物是依靠剧中人物的语言(即台词),一般不用叙述人的语言。
剧中的人物语言,包括对话、旁白、独白,在戏曲或歌剧中,还有唱词。剧中人物的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个强烈的动作性,它能揭示出人物的外部动作和内心活动,展现出不同性格的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由于舞台演出的时间限制。人物的语言十分精炼,往往“话中有话”即所谓的“潜台词”。根据戏剧语言的上述特点,在设计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时,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语言,尤其是关键性的台词。为了加深对“潜台词”的理解,还可以对典型句子从逻辑、语法、修辞的角度,进行适当的分析。指导学生分角色表情朗读,是学习剧本中人物语言的好方法,当学生把作品中的文字,变成感情丰富的有声语言时,不同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就已经为学生感知,并逐步能得到理解了。
总之,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针对性原则:结合课文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教学目标具有这篇课文的独特性。
明确性原则: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必要时可劲行详细描述,便于达成和检测、评定。
整体性原则:对课文要反复专研,领会课文的写作意图、编写意,把课文、作者、编者、学生等方面综合起来考虑,形成这篇课文教学的整体意识。同时,本课文的教学目标还要同前后课文相联系,融会《教学大纲》要求、年级要求、单元要求,突出重点,阶梯前进。
可行性原则: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联系在一起,制定的教学目标、提出的教学要求,必须在教学中兑现、落实,一纸空文的教学目标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拟定的教学目标必须切实可行。
拟定教学目标,必须认真严肃,它是教师备课责任心的表现,也是教学艺术中科学性特征的突出表现。
第二篇:语文教学目标(精选)
个人认为有以下三类:
一是全面而完整的认知体系。这里不是知识体系而是认知体系。知识体系是客体,小学语文知识体系客观存在于小学语文的大纲和教材之中;认知体系是主体对于客体的把握。学生应当具备理解、掌握和运用语文知识体系的能力。这类目标是小学语文的核心目标,它是由国家规定并要接受国家和社会检验的。
二是一般学科能力。各门学科都有一般学科能力,而小学语文的一般学科能力更具有综合性和基础性。其中有的属于技能,例如能写一手好字,能说一口漂亮的普通话,能流畅地谈话和朗读,还有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自学能力和治学能力。这种一般学科能力同第一类的认知能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且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说它们之间有联系,是它们的相关程度很高,往往相辅相成;说它们有区别,是因为这种能力不等于认知能力。例如播音员朗读的能力、相声演员说话的能力特别强,但要他们考中小学语文知识未必考得过我们的学生。一般学科能力是不要考试的,但它们恰恰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语文能力、语文素质,尤其是自学能力和治学能力是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必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三是动机、兴趣、态度、意志等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学习过程是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同时发生、同时发展的过程,两者相随相伴、贯穿始终。当然,认知和情感分别承担着不同的任务:认知主要解决能不能、懂不懂、会不会的问题;而学生在能不能、懂不懂、会不会的时候,必然会有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产生愿意不愿意学、喜欢不喜欢学、相信不相信自己能学好的情感和态度。可以说,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决计找不到离开了情感的独立的认知活动,也决计找不到离开了认知的独立的情感活动。可是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注重认知,注重学生能不能、懂不懂、会不会的问题,而对学生的情感或者轻描淡写,或者熟视无睹,甚至采取雪上加霜的做法伤害学生积极的情感。目前有许多小学生不喜欢语文,也有相当一部分小学生有厌学情绪,这当然同各科教学都有关系,但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没有激发学生愿意学、喜欢学、相信自己能学好的积极情感,实在是难辞其咎的。有人说:忽视情感,是“忘了教育的另一半”,这是各科教学,也是小学语文教学难于走出困境的根本原因所在。其实,认知和情感互为目的和手段。学生愿意学、喜欢学、相信自己能学好的积极情感,应当通过长期的培养,使之人格化、品质化,这是小学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十分重要的方面。
第三篇:语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碰壁、不露声色、迥然不同”等词语的意思。
2、抓住人物语言,通过朗读、想象等途径,感受小仲马永不言败、坚持不懈的品质。
3、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在多向互动对话中启迪思维,提高能力。教学重难点:
1、理解小仲马的语言中包含的深刻含义;
2、学习小仲马的行为。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课文。
1、(教师板书“高度”)老师告诉大家一个“隐私”:我的身材高度号称1.70米,其实是1.68米,你们可不能告诉别人。我希望大家长大了,都能够超过我。
2、你们看到“高度”这个词语时,你最先想到什么高度?(事业上的高度;成绩上的高度;建筑物的高度等)
3、(教师板书:真实的)这节课就来学习小仲马在事业上的真实的高度。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小黑板出示词语 大仲马 zhònɡ 伯爵 jué 稿笺jiān 沮丧 jǔ 不露(lòu)声色 一举成名 大名鼎鼎 名不见经传(zhuàn)迥(jiǒnɡ)然不同 广为流传 赞叹不已
2、指名朗读上述词语。
3、理解词语。
三、探究新知,多元感悟。
(一)出示自学要求:
1、在小仲马眼里,“真实的高度”指什么?
2、小仲马是怎样一步一步追求属于自己的真实的高度的呢?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仲马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真实的高度?
带着这些问题,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用笔在书上做上批注记号。读完,分小组讨论。
(二)、学生自学
(三)、交流、汇报
1、在小仲马眼里,“真实的高度”指什么?理解课题含义。(真才实学,真实的水平;凭自己的实力,取得应有的地位。)
2、大家说得都很好,其实,文中的主人公小仲马说的话,就比较含蓄地表示了出来了。
3、出示:“不,我不想坐在您的肩头上摘苹果那样摘来的苹果没味道。”
“我只想拥有真实的高度。”
小仲马在说这两句话时,语气应该是怎么样的?小组讨论(固执、倔强、自信、坚定……)尝试朗读。
4、大家读得真好!小仲马又是怎样一步一步追求属于自己的真实的高度的呢?请大家齐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谁能找出问题的答案?选择你认为是答案的句子读出来。(年轻的小仲马不但拒绝以父亲的盛名做自己事业的敲门砖,而且不露神色地给自己取了十几个笔名,以避免那些编辑先生把他和大名鼎鼎的父亲联系起来。面对一张张冷酷无情的退稿笺,小仲马没有沮丧,仍然不露神色地坚持创作。)什么叫“笔名”?(作者发表作品时用的别名)
5、小仲马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介绍大仲马
6、的确,小仲马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大名鼎鼎的作家。有这样一位父亲帮助,要发表作品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但是,年轻的小仲马却没有像他父亲说的那样做。
7、父亲是怎样的?(如果你能在寄稿时,随稿给编辑先生们附上一封短信,或者只是一句话,说„我是大仲马的儿子‟,或许情况就会好多了。”)
8、父亲为什么要这样说?(帮助儿子尽快发表小说,取得成功)
9、面对一张张冷酷无情的退稿笺,小仲马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退稿笺”是什么?
请你想象一下,退稿笺上可能会怎么写?(想象)小仲马看到这样的退稿笺,心里会怎么想?(想象)
10、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仲马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真实的高度?(《茶花女》一举成名,同名话剧取得更大的成功。)
11、小仲马的什么品质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板书:永不言败 迎难而上 坚持不懈)
12、读打油诗,赞扬小仲马
虽然稿子总碰壁,父亲盛名从不提。坚持写作不停息,一举成名靠自己。
四、总结全文
同学们,悠悠岁月,漫漫人生,挫折与困难会常与我们相伴,我们只有像小仲马一样(面对一次又一次的碰壁,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挫折,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才能实现自己“真实的高度”
五、拓展延伸
面对一举成名的小仲马,你有什么感言?(坚持就是胜利……)你们说得都很好,不是名人也说出了名言。把这些名言写下来,最后写上自己的名字。
六、作业(发展性训练)
师: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对小仲马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果有人叫你介绍一下小仲马,你行吗?出示小仲马的资料,用开头的形式介绍一下小仲马。板书设计: 真实的高度
小仲马 永不言败 迎难而上 坚持不懈
第四篇:教学目标设计
第一册Unit 5 A Let’s talk.词汇教学活动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节课所要用到的几组关于食物的词语在上节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基本上掌握。但是,学生的特点是记得快、忘的也快,因此在上课之前要对上节课所学的单词做充分的复习。另外,即使单词掌握熟练的学生,在正确熟练使用所学语言方面,可能也存在一定难度,因此这便是本节课学生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1、掌握句型,正确朗读课文,模仿正确,语音标准。
2、能在实际情景中正确运用所学对话。知识目标
1、学会使用句型“I like … „”。
2、了解单词词尾s表示复数。
3、能够运用Have some …s.给别人提供或邀请别人吃些东西。情感、策略、文化等有关目标
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弘扬中国饮食文化,树立学生健康饮食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听、说、认读:water, milk, juice, Coke, coffee, tea 2.听懂指令,并按指令做动作。教学难点
1.理解water为不可数名词。2.饮料名称的区别。
四、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water, milk, juice, Coke, coffee, tea的实物、图片、单词卡片。
2、学生准备water, milk, juice, Coke, coffee, tea的实物。
3、与课本相配套的磁带。
4、录音机。
五、教学过程
1.准备活动
(1)播放歌曲“Old MacDonald”,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营造学习情境做铺垫。
(2)T:前几天,我们的麦克唐纳叔叔新开了一家餐厅,叫麦当劳。今天,他邀请我们一起去,Now, let’s go and have a look, ok?(出示六张食物图片)T:首先,让我们看看今天餐厅向我们推荐了哪些美味的食物.(多种形式复习单词)(3)再让我们看看餐厅里的人们正在忙什么吧?(播放A Let’ do),给学生创造语言环境,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单词。给学生创造语言环境,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单词。
设计意图: 播放歌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营造学习情境做铺垫,给学生创造语言环境,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单词。2.呈现新知
(1)呈现句子:I like hamburgers.T: Wow,there are so many delicious foods!What do you like? 教师出示Hamburgers.图片,(引导学生说I like hamburgers.有些同学可能会说出来)然后教师做出喜欢的表情同时出示句子说I like hamburgers.(板书I like)(hamburgers这个单词要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识出来)并示意学生跟读。
A.整体操练。B.分组操练。C.个别操练。
教师在学生练习的时候可以顺势加上Me too.老师在你不注意的时候变了个魔术,看,有两个汉堡包,那么我们看句子里的单词发生了什么变化?特别指出句子中不同色的单词hamburgers和上节课所学的单数单词,让学生观察发现。T:Yes, you are right.T:谁能试着读一读?(教师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强调“s”发[z]音,让学生多读几遍加深记忆。
hamburger hamburger I like hamburgers.小结(以提问的形式): T:What do you like? T:Me too.(2)呈现I like T: I like hamburgers.What do you like? 教师相机出示 hot dogs。用上面的方法引导学生注意。T: What’s this?
T: Very good!那么我们看现在两个hot dog,单词怎么样了?(教师给予表扬)T:谁能试着读一读?
进行适当的鼓励,注意“s”发[s]。
引导学生用完整的句子表达I like hot dogs.并进行练习。
(可以把速度放快些)教师在学生回答的时候可以适机说:Here you are.形成小对话,教师将准备的所有图片拿出随机抽取,让学生说句子I like…,另外的同学说Here you are.(可以分层次的练习,先是整排的练习,然后到个人的练习。)(3)呈现Have some …….承接上部分的练习。
(上面的练习可以由开始的教师出示图片提示,过渡到脱离图片,让学生自由的表达)教师相机说出句子Have some French fries.并做出动作,把炸薯片送到学生的面前。教师可以顺势捏几根薯条(如果是真的食物的话),放到学生嘴前,说:Have some French fries.于是学生可以真的张开嘴吃下去。如果是假的薯条模型,教师可将它拿到嘴边示意请他吃,也是很有趣的。
示意学生意思,注意分层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作出相应的反应,如说:Thank you.替换图片,让学生做替换练习。(小组练习,个别展示。)设计意图:先给学生一个对句子的整体的印象。让学生自己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探索正确的答案,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真正让学生的脑筋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也注重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名词复数的形式,为后面正确运用句型做铺垫。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去说,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始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主去学习。注意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样设计可以既让学生充分练习前面所学的句型,又能很自然的理解后面句子的意思。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掌握所学的语言知识。
3、巩固操练
(1)听音答题(根据课本设计问题)
让学生带着What’ s Mike would like to eat?的问题听录音(2)听音正音
让学生跟录音机读对话。(3)合作共建。
分小组合作分角色读对话。
设计意图:明确学生的任务,可以更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有意义的听觉练习。可以纠正学生的发音。整合所学知识,使学生的知识在本环节可以得到系统化。
4、输出运用 A.表演展示
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对话。B.Let’s play.学生分小组用自己准备的实物图片开一家像麦克唐纳叔叔家一样的餐厅,请其他同学到自己的餐厅里做客。教师在做活动之前要注意给出示范,练习过程中注意指导。
C.让学生上台展示。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练习对话,可以加深印象。将学生所学的单个句子形成意群,可以在一定的情景中灵活的运用。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的到升华。5.检测提高
(1)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可以是学生总结,也可以是教师总结。(2)完成相应的练习。
设计意图: 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系统起来,形成完整的体系。6.作业布置
学生听Let's talk部分的录音,读给家长或同伴听。7.板书设计
Unit 5 Let’ Eat A Let’s Talk
I like……
Here you are.OK!Have some
Thank you!
第五篇:教学目标设计
21奇异的琥珀
教学目标
1、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2、了解课文中这块琥珀的奇异之处及琥珀的形成过程;体会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这篇课文《奇异的琥珀》。(板书课题)
二、复习入新。
1、读一读:琥珀
松脂
渗出
包裹
澎湃
粘稠
详细
2、你们知道什么是琥珀吗?(琥珀是古代松树脂的化石,可以做装饰品。)
3、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三、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第二部分(第13—17自然段)
1、课文中的这块琥珀是怎么被发现的?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内容读一读。
2、孩子的父亲说了些什么?
(追问:你怎样理解他说的“很少见的”?-——这确实是一块奇异的琥珀)
3、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块琥珀的奇异之处的?找出相关内容读一读。学习第三部分(第18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说说这块琥珀的样子,体会、欣赏他的奇异、美丽。
2、这一自然段还写了什么内容?
理解:考古学家们通过这块琥珀想到了什么,做了什么事? 从琥珀的样子——推测——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这个已知的情况)
(了解未知的情况)“可以推测”“可以知道”——表明这块琥珀考古价值。学习第一部分(第1——12自然段)
1、课文哪部份描写了故事的详细情形?——这个故事实际上讲的是什么?(讲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2、这奇异的琥珀形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四个阶段:
(1)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落下来。(2)把苍蝇和蜘蛛一起包在里头。(3)松脂继续滴下来,积成一个松脂球。(4)淹没在泥沙下,变成了化石。也可以说是量大阶段:(1)形成松脂球。(2)变成化石。
3、你认为作者推测的这几个阶段的详细情形合理吗?他根据什么做出这样的推断?(抓住课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谈谈自己的体会,悟出:琥珀形成有哪些必要条件?)
四、总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都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奇异的琥珀
形成过程
滴
——→
包
——→
积
——→
变
↑ 刚 ↓ 好 ↑ ↑
必要条件
夏天炎热
苍蝇
继续滴
埋
渗出松脂
蜘蛛 地壳变化
漫长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