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届高考语文专题训练解析(7) 古代诗歌阅读
专题强化测评
(七)古代诗歌阅读(120分钟
88分)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村
行
[北宋]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 村桥原树似吾乡。
(1)简析中间两联在写景上的特色。(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妙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杜
甫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1)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诗歌内容,说说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描绘,透露出了怎样的心情。(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2·山东师大附中打靶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注】①江海:指上次的分别地,也可理解为泛指江海天涯,相隔遥远。②翻:反而。(1)诗歌第二联是被人传诵的名句,其中“翻疑梦”三字十分传神,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歌第三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2·合肥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壁里青灯乍有无。小雨愔愔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1)请结合诗歌一、二两句,分析诗歌创设的意境氛围。(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赏析诗歌最后一句。(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8分)
蜀先主庙
①
②
①
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注】①蜀先主:指刘备。先主庙在夔州,本诗是诗人任夔州刺史时所做。②五铢钱: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铸行的一种钱币,后来王莽代汉时将它罢废。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又恢复了五铢钱。③象贤:学习先祖的贤才。
(1)这首诗的第一联借先主的塑像表现了先主怎样的形象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试举例作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12·衢州热身)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题。(8分)
野
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
步
【清】赵
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试作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浣 溪 纱
【清】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①本词为纳兰性德怀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做。②被酒:醉酒。③赌书泼茶:用李清照、赵明诚典,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
(1)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你认为“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好 事近
吕渭老
飞雪过江来,船在赤栏桥侧。惹报布帆无恙,著两行亲札。
从今日日在南楼,鬓自此时白。一咏一觞谁共?负平生书册。
【注】①吕渭老,南宋词人。1127年靖康之变,局势危急,宋室南渡,很多士人也纷纷南迁。这首词就是吕渭老南渡平安抵达后,写给友人的。
(1)起句“飞雪过江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②
③①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拟行路难(其六)
鲍
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注】①蹀躞(dié xiè):小步行走的样子。(1)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试从两个角度简要赏析本诗的艺术特色。(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苏 武 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②丁年:壮年。
(1)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而本诗中的“魂销”却是另一种意蕴。请说说诗中“魂销”所指的内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简要概括颔联两幅画面的内容。(4分)
①
②
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定 西 番
【唐】温庭筠
细雨晓莺春晚,人似玉,柳如眉,正相思。
罗幕翠帘初卷,镜中花一枝。肠断塞门消息,雁来稀。
定 西 番
【唐】牛峤
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
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1)简要分析温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两首词结尾两句都传达了相思之情,但传情手法有较大差异,请具体说明。(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参考答案:(1)中间两联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景图。(2分)
三、四两句巧用拟人手法,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傍晚秋声万壑起,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下,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傍晚山村的沉寂。(1分)
五、六两句运用比喻,从视觉、嗅觉两个方面进行描绘。作者选择了“棠梨”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香。(1分)(2)尾联由写景转入抒情。(1分)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原来是诗人蓦然发现村桥和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怅然的思乡之情。这样写,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写有了着落。传神地反映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拓深了诗意。(3分)
2.【解析】这一首《漫兴》是写初夏的景色。四句诗,构成了一幅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留恋欣赏的心情,充满深挚淳厚的生活情趣,闲静之中,微寓客居异地的萧寂之感。第一问考查的是意象,比较容易找出来,然后把它们的共同特征找出来,结合全诗,概括出整幅图景。第二问考查的是思想情感,结合第一问的概括,再抓住表现诗人主观情感的关键词“铺”“叠”“无人见”“傍母眠”等,即可准确分析概括。
参考答案:(1)诗人选取“糁径杨花”“点溪荷叶”“笋根雉子”“沙上凫雏”等意象,一句诗一幅画面;(2分)联系在一起,描绘了一幅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2分)
(2)透露出诗人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留恋欣赏的心情,充满深挚淳厚的生活情趣,闲静之中,又微寓客居异地的萧寂之感。
3.【解析】这首唐诗写与故友久别乍见的惊喜,不敢相信这是现实,反而怀疑为梦境,“翻疑梦”把诗人欣喜、惊奇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诗歌第三联描写的景物,渲染了作者悲凉暗淡的心情,也象征着人事的浮游不定。从手法上分析这一联,要结合具体语境,仔细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因为诗人与韩绅久别重逢,突然相见,反疑为梦境,正说明了上次别后的相思心切和此次相见的不易。(2分)“翻疑梦”不仅情真意切,而且把诗人欣喜、惊奇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2分)(2)第三联借景抒情,既是描写实景,又是虚写人的心情。(2分,答出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即可得分)不仅渲染出诗人悲凉暗淡的心情,也象征着人事的浮游不定。(2分,一句1分)
4.【解析】前两句中“寒林”“残日”“乌鸦”“青灯”四个意象融入了诗人的孤独之情,根据诗歌这些主要意象,并用双音节词语概括出意境特征。分析语句的表达效果,从表现手法的运用和对表情达意的作用入手。诗歌最后一句运用衬托(烘托)手法,表达了作者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1)这首诗前两句用“寒林”“残日”“乌鸦”“青灯”四个意象,融情于景,为我们创设了一个清冷、孤寂的意境氛围。
(2)运用衬托(烘托)手法,借疲惫的老马衬托疲于奔波、孤独的诗人;“啮残刍”以动写静,写出诗人的空虚落寞,孤枕难眠;本句表达了作者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5.【解析】整首诗借咏叹刘备,在盛衰对比中,得出深刻的历史教训。第一问考查的是形象鉴赏,明写塑像,暗含对先主英雄气概的高度赞颂和敬仰。分析时要抓住关键词“天下”“千秋”“英雄”“凛然”等。第二问考查的是表现手法,要结合整首诗的主旨和具体诗句展开分析。
参考答案:(1)这一联描写了时隔千年,先主塑像仍威势逼人,让人肃然起敬,(2分)突出了先主生前的英雄气概。(2分)(2)第三联用刘备的长于任贤择相,与他的短于教子,致使儿子不肖作对比,向世人指出深刻的历史教训,提醒执政者创业难,守业更难。
(或“从全诗来看,前四句写盛德,后四句写业衰,诗人咏史怀古,在鲜明的盛衰对比中,指出古今兴亡的深刻教训。”指出对比内容得2分,指出效果得2分)
6.参考答案:(1)第一首呈现了一个悠然漫步、陶醉于春天美景的郊游者(隐逸者)形象。(2分)第二首呈现了一个年老体弱、倚杖漫步、在秋风(秋寒)中感叹韶华已逝(老之将至)的老者形象。(2分)(2)拟人手法。(1分)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迷醉情态,写出了作者对春天的陶醉与赞美。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管闲事”,染红了秋叶,染白了头发,吹走了时光,撩起种种愁绪,写出了诗人对老之将至的伤感之情。(3分)
7.【解析】这是一首悼亡词,是为怀念亡妻卢氏所做。上阕写景,从“西风”“黄叶”“疏窗”“残阳”等意象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纳兰性德孑立的身影,感受其无限的哀思。下阕写对往事的追忆。整首词凄凉哀婉,伤人心髓。第一问考查的是形象,抓住意象,结合整首词的主旨加以分析即可。第二问是语言鉴赏。要理解这句词的含意,需要结合注释和整首词的思想情感,抓住“只道”等关键词深入体会,准确理解。参考答案:(1)一个形单影只、陷入对亡妻无限哀思的词人的形象。既有直接描写,也有景物的烘托渲染。先以“西风”中独自悲伤,奠定一种感伤的基调,继而以萧瑟的“黄叶”、紧闭的“疏窗”和即将坠落的“残阳”与之呼应,渲染怀念之苦。(意思对即可)
(2)当时只是寻常情景,只有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往日的幸福未能珍惜,今天却再也无法挽回,表现了词人的伤心与无奈。这一句字字含泪,深刻表现了词人亡妻之痛。
8.【解析】词作上阕写抵达江南,并报平安。下阕抒发悲伤懊悔的心情。第一问考查语言鉴赏,要回答其作用,需要结合整首词的内容和主旨,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第二问考查形象,结合注释和背景,紧扣词的下阕中的描写,体会概括。
参考答案:(1)点明渡江时恶劣的气候特点;渲染紧张的氛围,为写信报平安和下阕的抒情作铺垫。(2)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双鬓斑白,满腹惆怅。他南渡后生活百无聊赖;战乱频仍,不能与朋友互诉衷肠;感觉辜负自己读了一辈子的书,无法实现为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9.【解析】诗歌塑造的主人公形象出身寒微、壮志难酬并对此愤懑不平。分析时抓住人物生存的环境和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剖析人物形象。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时,可从修辞、描写、结构等方面展开,紧扣诗词语境,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答案:(1)诗歌描写了一个出身寒微、满怀壮志,却备受压抑、壮志难酬,并对此愤懑不平又无可奈何的孤高之士的形象。(4分)
(2)①修辞上,采用了反问、比喻的修辞手法:反问句式的运用,突出了心焦神躁,急迫难忍的心情,加强了语言的感情色彩;“蹀躞”“垂羽翼”的形象化比喻,表明了自己在重重束缚下有志难伸、有怀难展的处境,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表现力,很好地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②描写上,采用了赋(铺陈)的手法:铺写闲居在家的生活场景,反衬了诗人内心深处的苦闷、无奈。③诗句形式上,五言七言交错:读起来气势奔放,音节顿挫有力。④结构上,卒章显志:末两句诗由抒写个人的失意情怀提升到了揭发、控诉时世不公的高度,升华了诗歌的主旨。⑤整首诗语言特色:平易质朴而暗含讽刺,感情强烈而充满了愤激之情。(4分,任答两点即可)
10.【解析】结合诗歌下面的注释,分析诗歌意蕴与画面,远在异域的苏武,荒塞放牧,望雁思归。要根据诗歌主要意象特征,进而进行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1)苏武在异域度过漫长岁月,历尽艰辛,骤然见到来自汉朝的使者,表现出极为强烈、激动、复杂的感情。(辛酸的追忆,意外的惊愕;悲喜交加,感慨无穷,种种情绪,一时奔集,难以言状,难以禁受。)(4分)
(2)第一幅是望雁思归图。画面借“雁”“月”等意象形象地描绘出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切痛苦之情。(2分)
第二幅是荒塞归牧图。画面借“羊归”“塞草”等意象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的单调、孤寂、艰辛的生活,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2分)
11.【解析】从外貌、心理等方面展开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温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是肤白、柳眉、貌美的思妇形象。两首词都传达了相思之情,但传情手法有较大差异,比较时要具体说明,结合有关诗句展开分析。
参考答案:(1)抒情主人公是一个皮肤白皙(性格温润),眉如柳叶,貌美如花,极度思念远在边塞征戍之人的思妇形象。
(2)温词结尾是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肠断”句是直接抒情(情),“雁来稀”是间接抒情(景),此外还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塞门”代指丈夫,“雁”代指丈夫的书信;牛词主要是运用以景结情(间接抒情)的手法,此外还有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
第二篇: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知识点经典整理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知识点经典整理 一.诗歌分类
按表达方式,诗歌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赠别诗、悼亡诗、爱情诗等。
叙事诗--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如《石壕吏》《卖碳翁》《陌上桑》《木兰诗》,有的还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和典型的环境,如《孔雀东南飞》。
抒情诗--主要是借景抒情,即事抒怀(即咏怀诗,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和托物言志(即咏物诗,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中以石灰自喻,表达诗人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即歌咏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喻理诗---特点:通俗自然,善用比喻说理,耐人寻味,富于理趣。主要写法:
①寓理于形象之中(在“景”或“物”的描绘中说理)--形象、生动、有趣
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朱熹《观书有感》(问君哪得清如许„„)、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淡妆浓抹总相宜)。
②议论说理--议论与形象描写相结合,多用比喻等修辞法。
如: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③寓理于抒情之中--抒情议论相结合。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注意】
1.读诗时要"想诗"。诗中的道理,如盐溶于水--“体匿味存,现相无相”,要细细品味。
2.诗中之“理趣”①本身固有 ②引申而来,其理趣要用辩证观点分析诗句,“思而得之”。
3.一般诗歌也常寓理于抒情之中--抒情议论相结合。有的诗还把议论与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如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怎样鉴赏诗歌
(一)知人论世,了解诗人所处时代背景及其身世、地位和创作风格,更好了解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注意诗序和诗歌后注释)
如李纲《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赞颂牛不辞羸病、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
作者李纲是跨越两宋的抗战派领袖,为相时颇有政绩。因为被投降派所排斥,屡次被谪。《病牛》便是他罢相后在鄂州所作诗歌。诗人疲惫不堪,却耿耿不忘抗金报国,想着社稷,念着众生,因此其笔下力尽筋疲、无人怜惜而不辞羸病、志在众生的老牛即诗人形象的化身。
【诗人风格补充】
1.三曹--苍凉雄健。
2.陶渊明--田园诗之大家。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表现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反抗精神。讴歌田园风光,把美丽朴素的田园风光与黑暗污浊的仕途生活加以鲜明的对比,有力地揭露和批判了佳途的虚伪。亲自参加生产劳动,接近劳动人民,歌颂劳动。在《咏荆何》、《读山海经》中,诗人通过对古代英雄战斗精神的颂扬,反映了诗人自己反抗黑暗现实的思想,表现了他“金刚怒目式”的一面。说明他没有忘怀现实,也没有放弃他的伟大理想。
3.陈子昂--其诗开一代诗风,其中《登幽州台》最为出名,抒写不遇之悲怆,蕴含自信自负,情怀壮伟,得风气之先而不被理解之伟大孤独。
4.张若需--《春江花月夜》,融入浓烈情思和深刻哲理。
5.王昌龄--诗歌具深厚历史感和清刚的风格,诗风雄健浑厚。
6.高适、岑参--诗风雄浑奇拔。岑参写边塞风物雄奇瑰丽,写人物豪情奔放。
7.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表现山水田园之美,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宁静平和心境。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其山水诗既有雄浑壮观的自然景象,又有清逸雅致的山水画面。更多见的是融诗情画于一体而清逸雅致、表现物即我、我即物的庄禅境界的山水诗。孟浩然诗风的语淡味重、恬静浑健。
8.李白--飘逸洒脱,豪迈奔放,其诗抨击时政,愤世嫉俗,表达怀才不遇、希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诗歌具浪漫主义色彩,意象明丽清新、色彩鲜艳,想象瑰丽而变幻莫测;乐府和歌行写得如行云流水,感情喷涌而出。其山水诗的显著特征是自然山水景物的个性化。有时充满逍遥游的精神和超尘出世的幻想,有些山水诗,带有浓厚的游仙色彩,自然山水不只是他寄托精神,消融苦闷的处所,更重要的是他追求个人自由解放的天地。
9.杜甫--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诗运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以诗写历史,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诗人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称作“诗史”。
10.李贺--灵心善感,诗风的忧郁激愤。诗歌充满青春乐趣以及人生寥落的悲哀,意象色彩斑斓且组合密集。
11.白居易--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所写的《秦中吟》、《新乐府》,抨击黑暗,针砭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他是中唐
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白居易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的主张。诗风平白清新。
12.杜牧--咏史诗的大手笔,历史与现实感在流丽自然的形象和感慨苍茫的叹息中融为一体。诗风含蓄绰约。
13.李商隐--诗风清丽俊逸,开拓朦胧、幽约之美丽、令人回味无穷的境界。
14.贾岛--其诗以清奇幽峭见称,诗风萧瑟悲愁。
15.张九龄--委婉蕴藉。
16.韦应物--清新典雅。
17.韩愈--诗风气势磅礴、奇特新颖。
18.元稹--诗风艳丽浅近。
19.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
20.李煜--词风伤感细腻。
21.欧阳修--词风清丽明媚。
22.范仲淹--词风苍凉悲壮。
23.苏轼--旷达豪迈,开拓豪放派词风。
24.柳永词风--缠绵悱恻,开拓婉约派词风。
25.黄庭坚--词风自然流畅。
26.秦观--词风情真意切。
27.李清照--词风婉约凄切,表现闲适与愁苦。也有金刚怒目式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28.杨万里--词风新鲜活泼。
29.陆游--诗风雄浑奔放、明朗流畅。一生“位卑未敢忘国忧”。也有爱情诗和悼亡诗传世。
30.辛弃疾--词风气势雄壮。一生力主抗金,成为作品主旋律。也有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诗。
31.姜夔--词风精心刻意、清妙秀远。
(二)把握诗歌题材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1.咏史诗--借题发挥--对史实“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多用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
思路:历史的人或物--描写古今的盛衰之比---表达主旨。
①借古讽今--劝谕统治者借鉴历史,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抨击时弊。
②怀古伤今--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悲叹昔盛今衰,或物是人非。感慨岁月瞬息变幻,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忧患意识。
③借古抒怀--寄托对人生的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易逝,以古人自况,抒发豪情壮志,或自伤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功业未就鬓发已白。
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
(特别注意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诗人身世之间相似点,相似点常见于学过的课本。)
2..咏物诗--托物言志,咏物 “不即不离”,状物“似与不似”--由形写神,物我一境--所写似物非物,意在写人--写时曲尽“物”之妙处而寄情其中。
思路:物--情
物--理。
--要抓住诗歌中所表现的“物”的主要特征(某一与诗人情感相吻合的特征)--揣摩诗中的比喻意和象征意。
①托物言志--表达诗人志向情感。
②借物喻人--赞美或批判社会上某类人。
③借物喻理--.劝世道德箴言
(物之特征具多面性,诗人写时“只取一瓢饮”;诗人性格、经历各异,故同咏一物,诗歌主题可能有差异。但因文化积淀,不同诗人对同一“物”的吟咏,所抒之情感也可能相同,注意诗歌具体的意境)
如王勃《咏风》“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来去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借“风”而起兴,结句表达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要在诗坛上引领风骚的志向。
【物象象征意义举例】
松--傲霜斗雪,刚毅坚强,不畏艰难,高洁,正直、坚贞,不谄媚权贵。具有高风亮节。
梅--坚强,,高洁、超逸、傲岸,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也有以梅自喻,写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陆游《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或表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竹--虚心劲节,不随流俗、不畏风霜、刚直不阿、宁折不弯、孤高刚劲。
菊--卓尔不群,坚强、、坚贞、高洁、宁死不变节(如宋人郑思肖《寒菊》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或隐者形象。
兰花---朴实与纯真,不事雕琢,有卓尔不群、宁静之美。具有美女似的纯洁,君子似的风范,勇士似的气概。也喻坚定不移的气节和情谊。
但陈子昂《感遇》(其二)咏兰:“兰若生春夏,苹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凤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首联写兰叶的茂盛,领联叙兰花兰茎的艳丽,须联述兰在秋风中遭到打击,尾联叹兰的一生劳意无人理解。诗人通过对兰的咏叹,寄予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心。
3..写景诗--“一切景语皆情语”
⑴写法:
①写景抒情--先写景,后直抒胸臆。
②情景交融--全诗皆写景,但融情于景,注意景物色彩,特别是注意常用的寄托某种情思的意象(景物)。
例: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对仗工整,看是句句写景,实则字字含情,情景交融。开头两句描写明媚的春景图,流露出诗人喜悦之情。后面两句“千秋”与“万里”相对,表现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浩茫心绪,卒章见底,关键词(诗眼)在“万里船”。门外所泊是来自东吴的“万里船”。可是诗人却有船行不得,有家归不了。只能倚窗见到千年不变的茫茫雪山,满眼异地风光。再回想去年官兵收复河南河北,诗人就想“青春作伴好还乡”,可是一年已过,春天又至,诗人仍然淹留他乡。于是喜悦之情随着视线的转移而消逝,代之而起的是无限思乡之情,以至心随白鹭和东吴万里船俱往故乡。最后乐景却反衬了诗人的离愁别绪。
⑵写景诗类别及其常常抒发的感情:
①田园诗
原是歌咏恬静悠然情景的田园生活。如东晋陶渊明一些诗曾被称为“田园诗”代表作。某些诗人不满现实,退居乡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流露出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远离尘嚣,表现不与世同流合污、不媚俗,不改变志向的高洁品质。
--对于趋膻逐臭的官场生活的极大憎恶。
--隐逸田园、躬耕陇亩的喜悦、闲适的心情。
--弃官归田后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安贫乐道的思想。
--表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典型的耕读生活。安贫乐道的思想。
田园诗有浓郁的人文色彩,不仅描写美丽的田园自然风光,还涉及农事方面的內容,是农业文明的产物。《现代汉语词典》“田园诗”词条解释:“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的劳动为题材的诗”因此一些田园诗也表现以下主题:
--描写农村勤劳、淳朴、安乐的生活情景。
--描写江南稻乡安静富庶的田园风光。表现盛唐时期农民安居乐业的生活图景和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庆丰收、与民同乐的情感。
--对农村劳动生活的热爱之情。
--辛勤劳动,秋收时的欢快心情。
--男丁戍边,田里只有妇孺老人耕种,土地荒芜,揭露战争带给农民的深重灾害。
--反映了农村凋零残破的情景。
--闵农、怜民的思想感情。即对农民们艰苦生活的同情。对官府的赋税徭役繁重,残酷剥削农民和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表示强烈的不满。
--对比农民的痛苦生活,为自己过着不劳而温饱的生活表示疚愧和自责。
--讽刺嘲笑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识的城里富贵人家。
--把农家苦与王孙乐对比,表达希望农民与王家“不饥不寒,上下一般”的美好理想。
写田园诗的主要有:晋代陶渊明,南朝的鲍照、江淹、沈约、谢脁南北朝的庾信,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有王维、盂浩然,此外唐朝诗人张籍、刘禹锡、柳宗元、白居易、李绅、元稹、姚合、温庭筠、司马札、皮日休、聂夷中、陆龟蒙、杜荀鹤、颜仁郁、可朋、韦庄、王驾等。李白、储光羲、高适、杜甫、元结、袁高、戴叔伦、韦应物、孟郊、王建、颜仁郁都留下田园诗达到佳作。
②山水诗
个人心灵的写照,也是时代思潮在诗国的投影。
--表现自然美的艺术境界。表现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意愿。
--甘于淡泊、守拙归真。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冲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的胸中之景--意境。
--远离尘嚣,不与世同流合污、不媚俗,不改变志向。
--隐逸山水的喜悦、闲适的情感。
--表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表达希望、喜悦之情,热爱大自然之情。
--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宁静平和的心境,“旷而且真”的怀抱的自然流露。
--表现自然恬淡的情趣以及掩盖不住的内心的孤清和寂寞之情。
曹操《观沧海》--汉以前唯一完整的山水诗,全诗不加作者主观抒情,只作客观描写,是汉以前所未有的。山水诗代表人物主要有晋代的陶渊明、谢灵运、谢脁,唐代的孟浩然、王维、李白,宋代的杨万里和范成大等。唐代诗人几乎都写有山水诗,杜甫和宋代的梅尧臣、苏东坡、王安石、陆游等大诗人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③四季图及其它风景诗
--希望、喜悦之情,热爱大自然之情。
--自伤迟暮,独守闺房,感伤青春易逝,佳人(良人或家人难再);或感叹物是人非,昔盛今衰;或抒发亡国之恨。
--感伤物是人非,人生短暂,报国无门,功名难就。
--怅恨离别,思念家乡。
(想象诗歌画面,融绘画欣赏技法于其中。从动静、虚实、形、声、色、点线、面对比等去欣赏构图美、形象美、色彩美和意象美,抓住诗眼挖掘深意)
4.边塞诗和战争诗:
诗文思路:塞外景物--戍边战士的情怀。
--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显示祖国河山之壮美,抒发戍边将士保家卫国、建功立业之豪情。(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多如此,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
--表现边塞生活的艰苦。表示戍边战士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为国捐躯的决心。
--写边塞的风光或思乡怀人的情怀。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之情。
--表达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宋代的边塞诗多如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
--诉连年征战之苦,思乡思亲之苦。(宋代的边塞诗多如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战争诗常如此)
--通过征夫怨妇侧面写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战争诗常如此)
5.赠别诗和悼亡诗:
两类诗共同点:
①较其他类属作品,情感更为挚厚、强烈。
--古语: “悲莫悲兮生离别。”
②展现出主体意愿与严酷现实的矛盾,前者 “欲留不能,欲舍不忍”,后者 “抚存感往,物是人非”,以感情的悲剧性冲突和心灵的巨大波荡唤起读者的共鸣、同情与悲悯。
⑴送别诗:
①重团聚、怨别离,诗中除了抒发恨别之情外,往往蕴含其他思想感情:
A.建功立业的豪情
B.壮志难酬之惆怅
C.被贬之愤懑
D.忧国忧民之情.E.男女之情爱
F连年战争,有家难归之悲愤
②注意想象诗中描写的景物所蕴含之感情。
古人送别多在歧路旁、津渡口、长亭间或都门外。
可供作者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
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人化的自然”,---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
③领会诗中典故含义。(注意注解提示或联想已学过的诗歌。)
④化用前人诗文,如:
萧萧斑马、携手相看泪眼--写离别
六郡良家子、霍去病、魏大--表为国立功之志向
⑤注意细节描写。
⑥注意谐音--“柳”谐“留”,“秋”谐 “愁”,“丝”谐“思”。“晴”谐“情”, “莲”谐“怜”,爱怜,借以表达爱情。
⑵悼亡诗--多是感怀亡妻之作。从魏晋南北朝潘岳悼亡妻的三首代表作起,后人感怀亡妻的作品多沿袭之,用“悼亡”为题。--悲叹“双栖一朝只”、“比目中路析”--表达悼亡的痛楚和哀伤。
①诗中所写地点或物象:
【地点】
⑴闺阁庭院---亡妻生前所生活的空间。--“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睹物思人,黯然伤神。
【物象】苔径凉阶、弱蕙衰兰、芜闺尘窗、孤帐空床、长簟床空、室虚悲风、残灯虚座、余墨遗芳、翰墨馀迹、遗挂在壁、朗月胧胧、针线犹存----物是人非,凄寂而清冷、衰颓而黯淡。
⑵墟墓间--怅恨阴阳两分隔,表现“徘徊墟墓间。欲去复不忍。”的伤逝之情。
【物象】坟、墟墓、落叶、孤魂、凄凄朝露、烈烈夕风。
【其他词语】茕茕
徘徊、踟蹰、不忍、未忍
②历代著名诗人如潘岳、鲍照、韦应物、孟郊、元稹、李商隐、梅尧臣、苏轼、黄庭坚,一直到明代的于谦和清代的吴嘉纪、厉鹗等,都有悼亡诗流传。
6.乡思诗、.行旅诗、记游诗。--表现愁肠百结,思乡怀人的主题。
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思路:写物象--触“物”生情--抒情。
①注意所写物象:如:黄昏、落日、枯藤、老树、昏鸦、倦鸟、流水、孤雁、鸿雁、秋雁、万里船、孤舟、浮云、杨柳、明月、残风、笛声、歌吹、鸡声、茅店、寒灯、孤影、夜雨、孤灯、风烟、家书、书札、梦、乡关、等。
②乡思诗还有写节日之乡思。如佳节、重阳、寒食。
构思上“以超极表至极”--把乡思之情推到极点之后,又往前推进,超过极点--虽有悖常规,却合情理。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书朔方》)划线句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使乡思之情得到超强表现,微妙真实。
7.咏怀诗--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也有的咏怀诗叹世道不予我生、伤夫妻离别、苦人生短暂(人生若尘露)、哀朋友遗弃,即抒发嗟生、忧时、愤世、疾俗等思想感情,如阮籍的咏怀诗。
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咏怀名作。
8. 游仙诗
--历代文人被压抑的情况下而产生的不平则鸣的文艺成果。在浪漫的想象之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摹,建构理想中的仙境,以寻求对现实环境的解脱。宣泄心中的愤懑不平,表达对时局的无可奈何与失望之情,表现诗人自由自在的精神和离经叛道的气质。
(也有写道家求仙求长生不老的游仙诗。)
9.悯农怜民诗--讲农民劳作之苦,或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或苛捐杂税政策,表达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10.家庭生活、亲情之乐或.农家、渔家乐与苦
11.讽喻诗--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
--运用含蓄的手法,往往是同讽刺相结合在一起的。
12.闺情诗---是以女性为主题的的描写女性心理情感的诗篇。--归结“怨”字。
①宫怨诗--反映皇宫内妇女生活的怨诗,--写皇帝喜新厌旧和封建社会红颜衰老而被遗弃的可悲结局。表达诗人对宫中广大嫔妃不能自主命运的深切同情。(如王昌龄的《春宫曲》《长信秋词》,李白《玉阶怨》,杜牧的《秋夕》,白居易《后宫词》,张祜《宫词》。)
②征妇怨--妇人独守空闺,对远在边关的良人(丈夫)的思念。良人可能是为了功名,但更多的却是被征调入边关。诗歌既有战争早日结束、良人早归的期盼,也有对战争的诅咒。亲人不得相见,无尽的思念只好寄托在梦里。如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休教树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但是更可怕的是春闺梦里人已经成了无定河边骨。
③商妇怨--商人重利轻别离,留下妻子独守空房,商人妇因爱而生怨。如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于弄潮儿。”
④情人怨--担心自己命运、或抱怨自己被抛弃。也有写对爱情的向往。
13.干谒诗--为得到对方的赏识和录用而作,诗中表现自己的才华,抒发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情怀。含蓄是好的干谒诗的必备条件之一。
(三)注意诗歌标题、诗序和有关考题后的注释。
1. 标题--表明所咏之景、物,所说之人、事,或所抒之情。
【分析诗题,把握中心】
如:岱宗夫何如,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隔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全诗围绕诗题中的“望”字。如清代仇兆鳌评:“首联远望之色,次联近望之势,三联细望之景,未联极望之情”。
2.诗序--交代背景、作品产生缘由和过程,奠定感情基调。
3. 注释--解释词语,交代背景,或解释诗中有关典故。
(四)抓住意象特征领悟意境:
㈠注意不同景物色彩所象征的情感特征。
㈡借助物象分清作者情感,【部分常见意象所寄寓的情感】
思乡类:
孤灯、孤云--孤苦的思乡、思亲情、游子情,或孤独、失落的感觉。
飞镜、明月--望月怀远、思乡、思亲情,别离思聚;或发怀古之幽思。
落日--故人情。
日暮--思乡。
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鸿雁、雁书、雁足、鱼雁、双鲤、鲤鱼、鲤素--传递书信,信、音讯。
尺素:、札、书札--信。
青鸾,青鸟--传递书信的人。
长亭,南浦,柳岸--:送别地。
浮云、孤雁、飞蓬、孤蓬、归蓬落帆、断鸿、--:孤寂的游子。
烟波--离别后漂泊无依。
戍鼓、雁声--离别、思念之悲凉。
玉关情、羌管--思念征人远戍或征人思归。
战争类:
投笔--弃文从武。
长城--守边的将士。
朔马、胡马、楼兰--:边境之敌。
胡霜--边地。
撞金--止行阵。鸣鼓--进军。
边声、角起、角声--军中号角吹响。
戎旌--军旗。
千嶂、孤城--边塞之荒凉
山水田园诗类:
闲云、野鹤--隐居之闲适、怡然自得。
其他类:
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武陵人--桃花源
旧家燕子--物是人非的伤感。
庄生梦蝶--美好而虚幻。
红豆---爱情或相思。
比翼、比目、双栖--夫妻恩爱。
杜康---酒。
化碧--刚直忠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指垂老之年
商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五柳--隐者
鸿鹄--人有远大志向
东篱,采菊--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雕虫--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三径--隐士居住的地方
风骚--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
劳歌,渭城--,阳关:送别时唱的歌曲
夕阳--离别时的心情或暮年 老年
牧童--淡泊,田园生活
吴钩--:武器或有勇武豪情
青云--高的地位
青紫--高官显爵
丁香--愁心或情结
青梅竹马--男女小时天真无邪一起玩耍
蝉鸣--悲秋
青天--清官
落花--:伤春
落叶--:秋天
黄昏、日暮--死亡迫近的忧惧或苍茫的历史意味,有时也有思乡之意。如“日暮乡关何处是”。
西楼,望江楼--送别地或悠悠愁绪
梅子--含有风情意味(梅子成熟:少女怀春)
(梅雨:悠悠愁绪)
飞蓬,孤蓬,归蓬--孤寂的游子
出山--①首次当官②隐居后又出任官职。
4.注意季节、节日中的意象所寄寓的情感。
①春日--喜庆、美好、希望。
【借助的物象】
青山、霞、春色、春光、春阳、春昼、春风、东风、晴云、烟笼、麦雨、好雨、春雨、春流、绿波、兰溪、鹅湖、新燕、早燕、飞燕、喜鹊、鹊声、鸳鸯、新莺、娇莺、杜鹃、黄鹂、黄鸟、黄蜂、粉蝶、戏蝶、白鸥、白鹭、芭蕉、草色、绿锦、浮萍、杨花、梅花、海棠、兰花、菜花、绿葵、芍药、蔷薇、山榴、梨花、杏花、红杏、梅杏、点红、桃花、桃红、柳絮、柳花、暗翠、绿翠、翠柳、翠微、晴翠、垂杨、花树、暖树、红树、芳树、鞭笋等。
也有以乐景反衬悲情的,如伤春诗、怀人诗。
②夏日--青春、热烈,畅抒情怀。
【借助的物象】
子规、蚕桑、蛙声、鸣蛙、蜻蜓、黄梅、梅子、雨蓑、琵琶、种瓜、菜花、芙蓉、小荷、莲花、莲叶、荷叶、荷香、藕花、榴花、榴红、早菱、初莲、白鹭、鸣蝉、萤火、浓荫、稻畦等。
①
秋日--多表凄清、悲苦、乡思之情。
【常用词语】
愁、孤、残、寂、冷、凉、凄、苦、清、黄等。
【借助的物象】
秋夕、秋夜、秋水、秋风、秋雨、秋霜、秋月、秋兰、秋叶、木叶、霜叶、落叶、黄叶、落木、落霞、残霞、孤烟、芦花、残阳、夕阳、落日、桐叶、梧桐、衰草、寒山、夕岚、飞霜、霜天、霜晴、霜气、霜月、冷月、冷露、冷桂、冷松、婵娟、月斜、月落、半月、寒星、寒塘、寒蝉、寒雁、寒鸿、塞鸿、鸿声、凉雁、北雁、去雁、孤雁、雁阵、燕去、虫吟、蟋蟀、乌啼、采菊、菊花、菊黄、黄花、荞麦、西风、枫林、江枫、清笳、渔火等。
②
冬日--傲寒、狩猎、艰难、旅景、艰难、咏雪。
【借助的物象】
冬雪、江雪、琼枝、飞花、天寒、风雪、风霜、草尽、沙雪等。
注意借代修辞格所常用的景物“套路”--古人状物抒情常用的一些较为固定的代称。如:
【战争、战乱】烽火、硝烟、狼烟、干戈、天狼、兵锋。
【书信】鸿雁、鲤鱼、青鸟、青鸾、尺素、锦书、函、笺、简、札、书札、尺牍。
【船】扁舟、兰舟、画舫、樯、帆、棹、橹、楫。
【马、车马】平聪、玉鞭、玉勒、征辔、鞭、雕鞍、鞍。
【太阳】羲和、东曦、金鸟、金盆。
【月亮】蟾蜍、蟾宫、蟾、玉兔、素娥、姮娥、嫦娥、婵娟、银阕、珠宫、银盆、玉轮、冰轮、玉环、玉盘、清辉、桂树、桂花。
【时光】鸟、兔、漏、鉴
表节日的词:
元日--正月初一,喜庆之日。
寒食、清明、重阳--登高怀远。
(五)揣摩诗眼,注意诗中用字。
诗眼,即点睛之笔,着此一笔,境界全出。
--一个词语含有丰富的信息,能引起人无限联想。如:“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令人想象到枝头蝶飞蜂舞,鸟争鸣,花争艳,人欢笑的景象。
1.多是动词,有时是形容词
2.或形容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活用之词不但具有原有词语所具有的色彩、情状或具体形象,而且有了动感。
3.动词的使动用法 或形容词或名词活用使动用法--言简意赅。(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即诗眼)
4.巧用虚词,有时虚词也传神主要是转折连词或语气副词。(如:“无端偏向别时圆”的“偏”字)
5.平字见奇,常字见新。(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出”状鱼儿之乐。“斜”状燕儿之轻盈,两字皆诗眼)
6.注意诗中与标题相照应的词
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早梅》,其中“早”与“一枝”相呼应。
又如:“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唐人钱珝《未展芭蕉》)
诗中“未展芭蕉”--“冷烛”--“绿蜡”相照应,说明把“未展芭蕉”比作不冒烟的绿烛;“未展芭蕉”--“书札”--“芳心”相照应,“卷”--“未展”--“缄”相照应。说明把未展芭蕉叶比作卷起的“书札”书札包藏的是因为害怕什么羞于展开心曲的“芳心”。即书札里表露的是一个正在暗恋中的姑娘的心意。
7.多用具体名词,塑造具体形象,或使多个意象并列入句,组成生活画面(如“枯藤、老树、昏鸦”)。
(六)分析写作方法
㈠情感表达方式
1. 直抒胸臆
2. 借物咏怀(借物喻人言志)
3. 借事抒情
4. 借景抒情
5. 情景交融
㈡修辞手法
1.修辞格
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言简意赅、含蓄,以古人自况,借古讽今(以诗歌形式写时事评论),告诫世人或统治者„„的历史教训,寄托„„的理想和情怀(书怀咏志)。构成超现实的„„艺术境界,寄托诗人的„„理想和情怀。
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
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①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如“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情)还无晴(情)。】
②语意双关
⑷对比
矛盾的对比,揭示和强化(如“心忧炭贱愿天寒”“近乡情更怯”),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对生活、社会的思考,或批判了„„社会现象。
其他对比:
形-色-态、明-暗、浓-淡、虚-实、冷色调-暖色调-热色调、动-静、点-线-面、曲-直、忧-乐、无声-有声、忆昔-伤今、美-丑、贫-富、善-恶、纵-横、今是-昨非、物是-人非、现实-梦境 „„
作用: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例:明代杨慎曾批评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相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风雨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但若作此修改,虽然实景俱在,却使诗境全无。因为前两句“千里”虚写,其余景物实写,实中有虚,使得“实景清而空景现”,描绘了广袤美丽的江南春景图,意境开阔,若“千里”改作“十里”,则无此表达效果。
同样的,后两句中 “南朝四百八十”“风雨”也是虚写,而寺院是眼前实景,虚中有实,“真景逼而神景生”,诗人所见是阳光下金碧辉煌的寺庙,却想象它们是处于春天的风雨之中。这样诗人在想象中为景物抹上一层迷离的色彩,全诗既描写了晴光潋滟的春景图又想象了山色空朦的春雨图,明亮与迷朦对比,色彩丰富多变。而且用“风雨”与诗人所见不到的“南朝”相呼应,使之具有历史的沧桑感,进而在赞美江南美景的同时,流露出些许物是人非的历史感慨。(加点的文字引自语文课文第五册《中国艺术表现的虚与实》,课文的有关知识要熟知。)
⑸衬托(烘托或反衬)
⑹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借物喻人,象征。
⑺夸张,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现浪漫主义的情感。
⑻反复,连用某字,突出特点或某种情感。
⑼设问,一问一答,富有情趣;反问,增强说服力,发人深醒。
⑽反语,讽刺。
2.遣词造句
⑴练字
⑵多用具体 名词入句--多种物象入句,言简意赅。语言跳跃,激发联想想象,含蓄美。
⑶句式(语法)
①对仗工整,整齐美
②运用不完全句(多是省谓语句),言简意赅,语言跳跃,激发联想想象,含蓄美。
③倒装句--为符合平仄韵律。
有时也能强调某种情感或事物特征。(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先听见竹喧,看见莲动,而后才发现浣女归和渔舟下,表现发现的喜悦,制造悬念。)
④假设句,联想、想象丰富,或造成正反对举,强调某种情感。
㈢其他表现手法
⑴取材方法
a)以小见大【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例:“风正一帆悬”--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表现了„„的意境。
b)写梦幻--想象奇特,表现某种理想或追求。--浪漫主义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的热烈追求。
⑵赋比兴
赋(直陈其事,交代事件;铺写了„„的场面;渲染了„„的气氛)、比(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特征或生活画面)、兴(先言他物引起所咏之物,渲染了„„的气氛)。
(七)注意语言和结构特点
㈠语音:
⑴平仄韵律、押韵,--造成音韵美、抑扬美、回环美。
⑵平声韵常见,平声开口韵--声音清亮高扬,表喜悦昂扬之情,仄声闭口韵韵声音短促表急促、紧张之情状。
⑶双声、叠韵、叠词,造成音韵美、抑扬美,或使声音响亮。或摹状声色行态,或强调某种情感。
㈡结构上:
1. 起承转合――首句(或首联),奠定感情基调,引领全篇,或描绘背景画面;颔联与颈联叙事写景,颈联或转入抒情议论;末句(或尾联)抒情议论,或以景语作结,寓情于景,耐人寻味„„
2.结构跳跃.或如散文形散神聚--写景上放开,可时空交错,抒发的„„情感是统一的。巧于构思,善于用事。或咏物寄托遥深,寄托了诗人„„的思想或情感。
㈢语言表达手法:
1. 叙述描写
⑴用第一人称写,便于表达感情,更加自然亲切,真实感人。
⑵描写顺序
① 远-中-近;
② 景-情;
③ 时空顺序;
④ 心理顺序,常表现为时空往复(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纸,却话巴山夜雨时”,随着诗人的意识流动而表现为诗歌物象在空间上的往复:“巴山-西窗-巴山”为“此地-彼地-此地”,造成回环往复之美);
⑤ 物-人-物,造成物我交融。
⑶观察、描写角度--指感觉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视觉观察角度(注意,此仅指视觉角度)--俯视、平视、仰视
⑷典型片断描写、细节描写--
① 侧面烘托。
① 正面描写:(注意虚实、动静结合的写法,色彩烘染的方法和修辞手法)
③ 描写特点:如
描写逼真,叙事确切,丰满地表现形象。描绘出(开阔、雄浑、壮美、明丽、明朗、优美、祥和、民风淳厚、和谐、清隽、宁静、淡雅、质朴、冲淡、清远、惨淡、阴晦、凄美、悲壮、沉郁、苍凉、幽静、清幽„„)的„„(行旅图、行军图、春色图、离别场面、战争画面、渔家生活画面、农家生活画面、„„)生活画面。--此情景交融的生活画面即意境。展示„„精神世界【抒发(豪迈、坦荡、旷达、激动、喜悦、欣慰、愉悦、热爱大自然、挣脱„„的束缚后的轻松愉快、闲适、欢乐、怡然(悠然)自得、爱国、忧国忧民、报国无门或壮志难酬的失望和悲愤、怀才不遇的感慨、悲苦、忧伤、无奈、哀伤、孤独、凄苦、惆怅、思念、失落、失意落魄而黯然神伤、不向世俗献媚、洁身自好„„)的感情】,或抒写建功立业的抱负,表达对„„的追求和向往,或对„„的同情,或对„„的不满。
⑸状物,浅切形象,言近旨远,发人深思。
2.抒情
⑴直抒胸臆--热情奔放或富于激;,⑵以曲笔抒写胸臆,即间接抒情--耐人寻味,富有情趣。
3.少有直接议论,常用形象说理--“象教”,不加评论,表现具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意蕴深刻。(宋诗更常用此法)
把日常„„的生活形象和深邃的„„生活哲理有机结合,发人深醒。
(详见“喻理诗”)
㈣语言风格:
⑴平淡而有味 ⑵清新自然 ⑶质朴通俗(明浅如话)⑷俗语俚词入诗,通俗凝练 ⑸冷峻 ⑹镂金错采。⑺自然流畅,不事雕琢 ⑻清丽 ⑼隽永„„
【说明】以上是不完全归纳,可按此法从诗歌鉴赏题中归纳出其它特点。分析具体诗词时,不要面面俱到。要根据考题要求选择以上。
2011年寿县一中现代古代诗词鉴赏【含精品解析】
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蝉 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6、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21、琴瑟(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
《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22、螟蛉
《诗•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蜾赢(一种蜂)捕螟蛉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后负之置于蜂巢内,作蜾赢幼虫的食料。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因把作为螟蛉养子的代称。
23、鸿雁
《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如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24、神器 指帝位、政权。
《老子》:“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己。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25、月老
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韦固前往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官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子(见《续幽怪录•定婚店》)。后来因此称煤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
26、陶朱 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
相传他帮助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善于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来称富商。
27、祝融
传说中楚国君主的祖先,为高辛氏帝喾的火正(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称为祝融,后世祀为火神;由此,火灾称为祝融之灾。
28、秋水 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
29、连理枝、比翼鸟 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相传旧中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他衣服,结果撑是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有了这些句子,难怪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
30、孔方兄
因旧时的铜钱有方形的孔,所以人们把钱称为孔方兄(含诙谐兼含鄙视意)。
31、青梅竹马
出自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后来用“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32、问鼎 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
《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楚子问鼎,有凯觎周室之意。后遂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
33、见背 背,离开。谓父母去世。
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父母见背。”
34、逐鹿
《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魏征《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35、三尺 是法律的代名词。
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三尺法”
36、杜康
《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7、鸿鹄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
《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8、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39、彭祖
彭祖,传说故事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
40、谢家 唐宋诗词不达意处常用“谢家”之典,这些典故所指意义上主要有二:
(1)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曾问子侄: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这是说,谢安子弟讲究举止风度,其服饰端庄大方如芝兰玉树一般。故用其事指有风度的人。辛弃疾《泌园春•叠嶂西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2)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事。《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于会稽山“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后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
41、鸡肋
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比喻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见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42、婵娟
婵娟,姿态美好,多用于形容女子;因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称月亮婵娟。
43、献芹
《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44、执牛耳 用“执牛耳”指盟主。
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左传•哀公十七年》:“诸候盟,谁执牛耳?”后常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黄宗羲《姜山启彭山诗稿序》:“太仓之执牛耳,海内无不受其牢笼。”(太仓,人名)
45、作壁上观
壁:营垒、壁垒。观:观望。在壁垒上观望。比喻观别人成败,不卷入其中。语出《史记•项羽本纪》。
46、虞美人 罂粟科一年生丛生草本花卉,亦称丽春、寒牡丹。相传此花系西楚霸王项羽爱妾虞姬自刎坟下碧血所化,故有闻虞兮歌而起舞之说。辛弃疾有诗曰:“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只今草木忆英雄。”亦有英雄惜英雄之意,清代有人以虞姬口吻占诗曰:“君王意气过江东,贱妾何堪入汉宫。碧血化为江上草,花开更比杜鹃红。”该诗角度新颖,情切动人。
47、红豆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中”。《本草》称其为“相思子”。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清人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即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在唐时甚红。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48、豆蔻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49、精卫
古代神话。炎帝的女儿在东南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见于《山海经•北山经》)。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50、击楫中流
也作“中流击楫”,楫,船桨。出自《晋书•祖逖传》:“(逖)仍将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即东晋大将祖逖率部渡江,当船行到江中时,他敲着船桨发誓说,不收复中原,决不生还。后借指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文天祥《贺赵侍郎月山启》:“慨然有神州陆沉之叹,发而为中流击楫之歌。”宋人赵善括《满江红•辛卯生日》:“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又称“中流誓”,如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51、鸡口牛后
《战国策•韩策》:“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比喻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当家作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
52、岁寒三友
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这称。
53、花中四君子
梅竹兰菊花称为“花中四君子”。
54、泰斗
“泰山北斗”的简称。典出《新唐书•韩愈传》,比喻杰出的可为榜样的人物。
55、人杰
典出《史记•高祖本纪》,指才智突出的人物。
56、仁人
典出《论语•卫灵公》喻指有博爱思想、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57、传人
典出《荀子•非相》,原指道德学问能传于后世的人。今指能得到祖先或师长精神或技艺的人。
58、玉成
典出《西铬》(西晋张载),比喻为人成全好事。
59、口碑
典出《五灯会元》,比喻众人的口头称颂。
60、壁还
敬词,典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指恭敬地退还别人的赠品,或指毫无损伤地归还借用别人的物品。
61、方家
典出《庄子•秋水篇》,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项技术的专家。
62、等身
典出《宋史•贾黄中传》,敬辞,比喻著作多,堆起来等于该人的身高。
63、西席
典出《称谓录》,代指老师。
64、心许
典出《史记•吴太伯世家》,心中暗自答应的意思。
65、三味
典出《邯郸书目》,比喻深含的意思(多含褒义)。
66、洗耳
典出《琴操•河间杂歌•箕山操》(汉蔡邕),原指厌听世事,今比喻聆听、恭听。
67、斧正
典出《庄子•徐无鬼》,指请人修改自己的作品,也作“斧正”
68、抱璞
典出《韩非子•和氏》,比喻坚持美德(也有作怀才不遇之意)。
69、染指
典出《左传•宣公四年》,比喻沾取不应得的利益。
70、射影
典出《苦热行》(南朝宋鲍照诗),比喻说此喻彼,别有用心。
71、掣时
典出《吕氏春秋•具备》,比喻办事受牵制,不顺利。
72、青鸟
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南唐中主李王景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在此已成为传书的信使。
73、雷同
典出《礼记•曲礼上》,相同的意思,或人云亦云。
74、涂鸦
典出《尧山堂外纪》(明蒋一葵撰),比喻书画或文章不像样子。
75、城府
典出《宋史•傅尧俞传》,比喻令人难以揣测的深远用心。
76、借光
典出《战国策•秦策》,向别人询问或请人给自己方便时的套话。
77、物色
典出《后汉书•严光传》,本指形貌,后指按照一定标准去访求人才。
78、不才
典出《庄子•山木篇》,自谦没有才能。
79、方寸
典出《三国志•蜀志》,指人的心。
80、提刀
典出《世说新语•容止》,比喻代人写文章。
81、下榻
典出《后汉书•徐稚传》,原指礼遇贤者,现一般指接待贵客,也借指住宿。
82、润色
典出《论语•宪问》,比喻对文稿细加修饰。
83、春秋
典出《诗经•鲁颂》,比喻年岁、岁月或借指古代史、历史。
84、梨园
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园圃,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其作为教习歌舞的地方,且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此,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
85、抱柱
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后以喻坚守信约。李白《长干行》:“常存抱住信,岂上望夫台。”
86、班马 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里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一定连夜撤走了。”班马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87、问鼎
春秋时,楚望而却步王北伐,陈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后遂以“问鼎”喻篡夺政权。《晋书•王敦传》:“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今常以喻谋求夺得。例:这次比赛,主队连输几场,失去问鼎冠军的机会。
88、辞第
汉时,北方匈奴贵族经常骚扰边境。一次汉武帝要为大将霍去病修建府第,霍去病辞谢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后以喻为国忘家。杜甫《奉和严中臣西城晚眺十韵》:“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
89、请缨 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喻杀敌报国。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落寥。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90、钓鳌 传说古渤海东面有五座大山随海波漂流,上帝叫十五只大鳌顶住,山才固定不动。友伯国有一巨人举起脚来跨出没几步,就到了五座山的地方,他一下钓去只六只鳌,因此,有两座山就沉入海底了。后以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李白《赠薛校书》:“未夸观海作,空郁钓鳌心。”
91、三尺 古代,剑约三尺长,故用为剑的代称。《汉书•高帝纪下》:“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又因古代把法律刻在三尺长的竹筒或木板上,故又作法律的代称,也叫“三尺法”。《汉书•杜周传》:“三尺安出哉?”
92、还珠 古时合浦地主盛产珍珠,但是地方官员很贪,珍珠都自动移到别的地方去了。东汉的孟尝到这里来当太守,革除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来了。故以“还珠”喻官吏为政清廉。杜牧《春日言虢州李长侍十韵》:“今日还珠守,何年执戟郎?”
93、金鸡 古代流传天鸡星动就要大赦,所以古人便在大赦日竖起长竿,在竿上立一金鸡,把该赦的罪犯集中在一起,向他们宣布大赦令。后便以“多鸡”借指大赦令。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
94、烂柯 古代神话传说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有几个小孩在下棋唱歌,于是就坐下来听他们唱,小孩给他一个像枣核的东西,他含在嘴里就不觉得饿了。过了一会儿,小孩催他回去,他站起来,发现斧头柄已全烂了。他回到家,原来的人一个都不在世了。后便以“烂柯”喻离家年久。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95、青眼 相传三国魏的名士阮籍,能为青白眼,对所讨厌的人,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露出眼白,表示轻视或憎恨。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他见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见到嵇康就用青眼,后以“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杜甫《短歌行》:“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
96、高山流水 也作“流水高山”。相传春秋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每当伯牙弹弹到描写高山、流水的典调时,钟子期就感到他的琴声犹如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叹无知音,不再弹琴。后常借指知音或乐曲的高录。明唐寅《世情歌》:“清风明月用不竭,高山流水情相投。”辛弃疾《谒金门》:“流水高山弦断绝,怒蛙声自咽。”
97、哀鸿 比喻哀伤苦痛、流廓失所的人。考其源流,“哀鸿”一语出自“鸿雁”。《诗•小雅•鸿雁》曰:“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q,劳苦)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zh n,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
98、巴歌 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唐人李群玉《自沣浦东游江表途出巴秋投员外从公虞》:“巴歌掩白雪,鲍肆埋兰芳。”元人谢应芳《水调歌头•再和寄酬袁子英萧寺》:“多谢寄来双鲤,白雪阳春数曲,为我和巴讴。”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其典出自战国楚玉《对楚王问》。
99、白衣苍狗 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灰狗。宋刘克庄《沁园春•和吴尚书叔永》:“笑是非浮论,白衣苍狗,文章定价,秋月华星。”人生是是非非如同天上白云,变化无常,难以逆料,只有“定价”文章如“秋月华星”,光照人间。
100、吴钩 泛指宝刀、利剑。出自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吴作钩者甚众。”而有人贪王之重赏也,杀其二子以衅金,遂成二钩献于阖闾,诣宫门而求赏„„乃赏百金,遂服而不离身。不平凡的来历铸就了一柄宝剑,成了渴求建功立业者的利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启遍,无人会,登临意。”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文 章 来源莲山课件 ww w.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http://
第三篇:XX届高考语文材料作文训练及
XX届高考语文材料作文训练及范文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人生的舞台上,你一定经历过无数值得回味的东西。在日常的工作中,你一定成功过,也许还曾失败过。无论成功,抑或失败,你都会或多或少有些体会,成功的前后有“悟”,失败的前后有“悔”,“悔与悟”伴随着你的成长。
请以“悔与悟”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讲述亲身经历,或联想相关故事,以抒写内心的感受。
[写作提示] 这道题目的话题带有很强的思辨性,命题目的和意图却是很明确的,旨在引导学生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不妨作这样的分析:
第一,考题贴近学生的生活,直接切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有利于他们说真话,抒真情。这道文题带有浓重的思辨色彩,主旨非常明确,那就是“悔与悟”。
第二,写作的重点应是“悔”的情感体验过程,着重描写后悔、痛苦、自责、渴望等情感,把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作为描写重点。为了增强效果,可以在描写心理情绪、展示内心世界的同时,简练穿插对过去的回忆,这样对比起来写,更能增强的表达效果。
第三,要想写好这个文题,必须大胆地解剖自己,在亮丑的同时,使自己的思想境界有一个质的飞跃。撕下遮羞布,坦诚出美文,让自己的心灵底片曝光,你的思路就会豁然开朗。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XX年6月21日,29岁的周森锋,当选为宜城市长,成了“中国最年轻的市长”,这件事成为当时舆论界的一大热点。这本来是件好事,然而社会上却充满着猜测和联想。关于周森锋的“家庭背景”,关于他的“后台”,一时之间,沸沸扬扬,说他是什么人的儿子,曰其为某高官的快婿,甚至还有传他的妻子是“市人大副主任”的。
然而经调查,周森锋根本没有什么所谓“背景”,周森锋家三代务农,他是一个从河南禹州乡下走出来的农家娃,他的老父至今还在农村,甚至还在窑场打工。他的岳父母,一个是下岗职工,一个在家务农。至于传称为“市人大副主任”的妻子,其实是周的同学,只是“市人大”的一个副处级干部……
你对周森锋当选新市长而遭遇各种非议有何看法?请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评论。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时评类新材料作文试题,试题类型与XX年天津卷作文以“我说90后”为话题相似。时评类作文与一般新材料作文的区别有三:一是时评类作文必须写成议论文,而不是“文体自选”;二是评述的主要对象是试题所提供的时事新闻材料,而不能是其他的人和事;三是写时评必须结合当今的社会实际,或褒扬正气,或抨击不正之风,旗帜鲜明,观点明确,具有社会现实意义。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请按要求作文
一位年轻人在岸边钓鱼,坐在他旁边的一位老人也在守望着一根长长的鱼竿。
一段时间过去了,奇怪的是,老人不时钓到银光闪闪的鳜鱼,可是年轻人的浮标却没有动静。年轻人迷惑不解地问老人:“我们钓鱼的地方相同,您也没有用什么特别的鱼饵,为什么您能钓到这么多鱼,而我却毫无收获呢?”
老人微笑着说:“你要我讲真话,我就告诉你。你的毛病在于思想浮躁,情绪不稳定,动不动就烦乱不安。我钓鱼的时候,常常达到了浑然忘我的境界,只是静静地守候,不像你时不时地动动鱼竿,叹息一两声。这边的鱼根本感觉不到我的存在,所以,它们咬我的鱼饵,而你的举动和心态只会把鱼吓走,当然就钓不到鱼了。”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哲理感悟?请结合自己的思想经历,结合社会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注意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试题。仔细阅读所给材料,从整体上感知、揣摩,特别要抓住垂钓老人富含哲理的话。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人生启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美好的心态,否则易于烦乱躁动,终将一事无成。
佳作示例
一、爱在后来
“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后来,我终于在眼泪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再……”我觉得,我比刘若英聪明,因为她一直在用“过去时”,而我,在用“现在时”。
静,无语。
“小可,你明天早点起床,都上高三了,还赖床,真不害羞啊……”我妈又向我吼,我很不理解“高
三、赖床、害羞”有什么因果关系。我故意撒娇对妈妈说:“妈,我每天加班加点,你也不心疼,这样下去我会变成菊花的啊,‘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好不好嘛,妈——”这话说得我自己都麻了。“说不行,就不行,我的地盘,听我的!”我妈以为自己是周杰伦,整了这样一句话来唬我。得了,这样耗下去我必败无疑,只有忙不迭地答应。
我觉得妈妈真没有同情心,我真的受够了!!
哼哼,计上眉头。
凌晨4:30,闹钟准时叫醒了我,我忙穿上衣服,连灯也没敢开,带上耳机“逃亡”了。
外面混沌一片,没有一丝亮光。黑,除了黑还是黑,裹着,粘着,覆盖着大地。我一个人,走在悲伤的大地上,漫无目的。不是要我早起吗?我一边走一边想象着他们掀开我的被子时露出的惊讶的神情,心中充满了报复的快感。可我要去哪里呢?
我塞上耳机,悠扬的乐曲传来,是韩红的《天亮了》。我苦涩一笑,天,也该亮了。
唔—这里亮堂堂。
回家的路上,遇见爸爸妈妈正在找我,一副十分担心的样子,一阵感动。他们劈头就骂:“死丫头,一大清早跑哪儿去了……”我看着妈妈蓬乱的头发,爸爸满脸的倦意,心中猛地抽搐一下,忽然想起最近获奖的一首短信小诗:
楼道的灯坏了,我摸黑走到七楼,打开家门,我发现我的家竟然那么亮堂,多少年视而不见的东西,也在闪闪发光。
远处,太阳升出了地平线……
[名师点评] 这篇以“悔与悟”为话题的习作,巧妙地用歌词抒发内心的悔,用短信小诗来写悟,可谓独具匠心,别出心裁。尤其是采用了多镜头组合即蒙太奇的结构艺术,也为本文增加了写作亮点。
二、反思周森锋“并无背景”
□佚 名
XX年6月21日,29岁的周森锋,当选为宜城市长,成了“中国最年轻的市长”,这件事成为当时舆论界的一大热点。这本来是件好事,然而社会上却充满着猜测和联想。关于周森锋的“家庭背景”,关于他的“后台”,一时之间,沸沸扬扬,说他是什么人的儿子,曰其为某高官的快婿,甚至还有传他的妻子是“市人大副主任”的……
当地官方出来澄清,周森锋家三代务农,他是一个从河南禹州乡下走出来的农家娃,他的老父至今还在农村,甚至还在窑场打工。他的岳父母,一个是下岗职工,一个在家务农。至于被称为“市人大副主任”的妻子,其实是周的同学,只是“市人大”的一个副处级干部。可见“猜测”也好,“联想”也罢,皆属于空穴来风。
其实这种“猜测”和“联想”,并非只是此次周森锋当市长才出现。去年,山东一位28岁副厅级干部上任之时,报刊网络,不也说他是一个“高干子弟”,有着深不可测的“背景”吗?后来才知道,这位年轻干部的父亲是一位教师,他的母亲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医生,和“豪门”无干,与官场无涉……现在舆论似乎形成一种“定式”:一颗“新星”初升,就猜测他是不是贵胄;一个新官上任,就联想他有什么权力背景。所以周森锋一亮相,不说他本人如何,是否当得起这个“市长”,先来“搜索”他的“血统”。这种心态,当然不甚健康。而这种“定式”,也不止于官场新闻之上。开车肇事,便说其乃“富家之阔少”;群殴打架,便说他是“高干子弟”;等等。这已经成了舆论的“第一反应”,成了网络之上的“思维定式”。
然而话又说回来,既称“定式”,那么“式”从何来?既是“联想”,那么又从哪里“联”来?例如干部升迁一事,不少地方确实存在着“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权力的“荫庇”以及裙带风、子以父贵等现象,有时还相当严重。像官居某省委副书记的贪官王耀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儿子女婿小舅子统统当了官。这样的事例,还并非只此一家。因此网民由此及彼,形成“思维定式”,甚至“殃及无辜”,这恐怕不能简单地苛责舆论。
愿引发人们“思维定式”的诸多不正之风得到彻底清除,愿阻碍新时代大潮的一切“思维定式”,休而息之矣!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堪称典范的时评类。本文对周森锋年纪轻轻当选市长一事,旗帜鲜明地予以褒扬,而对靠关系、靠“背景”进入仕途的极少数投机分子予以谴责,对社会上某些人因为思维定式而对周森锋进行猜测,表示了极大的遗憾。这篇在结构方面,综合运用并列式、对比式、层进式等写作艺术,更使评论有分量、有力度。
三、恬静执著品自高
□王晶莹
恬静的心态,执著的信念,终会提升你的人生品位。
——题记
碧水微波,鳜鱼欢跃。一样鱼竿,两样收获。年轻的垂钓者仰天长叹,垂钓无功,那是因为他心态浮躁;沉稳的垂钓老人则甩鱼入篓,怡然自得,那是因为他心态美好、宁静。
鲜明的对比,告诉我们一个哲理:无论是江边垂钓,还是其他世间事,都需要有一个美好的心态。然而,掩卷而思,借问茫茫天宇,借问芸芸众生,什么是美好的心态?
什么是美好的心态?垂钓老人把一尾鳜鱼装进鱼篓,他轻轻地告诉我,美好的心态是这样的:一条大鱼游过来了,“扑哧”一声咬去了甜甜的鱼饵,然后挣开鱼钓,逃走了。但是不急不躁的人儿,仍然稳坐在岸边的青石上,恬静沉稳地守望着他长长的鱼竿,耐心地等待着下一条鱼。垂钓人的心态是平和的,像天上悠悠的白云,像林中和谐的鸟鸣,像夕阳映照下绿茵茵的草地。拥有了这
样的心态,拥有了这份沉静和闲适,才会有丰硕的收获,才会有鳜鱼的接踵而来,欢歌跳跃。
这是垂钓老人的心态告白。
什么是美好的心态?语文老师告诉我,美好的心态应该是这样的:恬淡而不乏执著,闲适而蕴涵着追求。美好的心态,是乍暖还寒时候“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恬静淡雅;是王维笔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情画意;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愉悦,超凡脱俗;亦是“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的神清气爽,昂扬奋发;是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阔明净,踌躇满志;亦是莘莘学子沉静刚毅的灯下研读,从容镇定的临场应答。有了这样的美好心态,诗人才得以成就他们壮丽的篇章,英雄才得以成就他们的功名伟业,学子才得以实现他们的宏图大志。
美好的心态应该是这样的:恬淡而不消沉,闲适而思进取。这也是语文老师的谆谆告诫。
什么是美好的心态?一位老将军告诉我,美好的心态应该是这样的:从容而又执著,镇定而又睿智。美好的心态,是诸葛孔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沉稳睿智,是危难时刻处变不惊巧施空城计的琴声不乱。一位刚刚从奥运赛场凯旋的体育健儿告诉我,美好的心态就是面对竞争强手时的坦然自若,就是坎坎坷坷之后永不言败、继续拼搏的微笑。
美好的心态就应该是这样的:从容而又执著,镇定而又睿智。正因为这样,诸葛孔明才敢凭借空城,从容面对司马懿15万大军,我国的体育健儿才得以在奥运赛场赢得金牌,高唱国歌。
欣赏苏东坡“dajiang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气概,欣赏岳鹏举“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壮怀激烈,但我更欣赏垂钓老人的美好心态,沉沉静静,执著守望的风采。
两根钓竿,一缕哲思。碧波荡漾,心潮澎湃。浮尘莫叹,沉静执著。拥有了这样美好的心态,我们就能漫观天际云卷云舒的壮丽景色,我们就能像那位渔翁一样,守望好人生垂钓的长竿,笑迎一尾尾肥美的鳜鱼,飞入收获的鱼篓,溅起一串串美妙的人生之歌。
[名师点评] 本文主旨鲜明,文采浓郁,说理有力,引人入胜。主体行文的结构技法尤其令人赞叹。小作者把并列式结构与对比式结构技法结合在一起,既有宏观的并列式,又有文段内的对比式,使得议论阐述气势恢弘,主旨鲜明,读来令人颇受启发。
第四篇: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
2015年高考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8 “边塞诗”解读
一、边塞诗概况
(一)、概念
边塞诗派:是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
(二)、标志
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如:柳中庸的《征人怨》(2004年江苏卷)、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2005年重庆卷)等。
(三)、代表诗人
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翰、王维等。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等都是唐代边塞诗杰作。
二、边塞诗内容
1、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2、统治者------穷兵黩武
3、家乡------思乡念亲
4、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
5、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三、边塞诗风格——雄壮豪迈
四、边塞诗语言特点
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
五、边塞诗常用手法
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象征、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
六、边塞诗常见意象
1、与战争有关地名:
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受降城、边关、玉门关;
2、与战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 胡、羌、羯、夷、单于、吐谷浑
3、与战争有关的景物: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明月、雪山、黑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景物的特点:
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4、与战争有关的器物:
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5、与战争有关的乐曲:
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七、边塞诗的主旨
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豪情。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的《从军行》 等诗句直接抒发了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
3、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 陶《陇西行》
一边是现实中无定河边悲哀凄凉的丈夫枯骨,一边是妻子梦境中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对照,凝聚着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抒发将士们思乡念亲的乡愁。)
5、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
6、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
7、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
8、描摹塞上异域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以春景喻冬景,描写了塞外玉树琼花的雪景。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八、边塞诗时代特点
1、盛唐: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如: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2、中、晚唐:国势渐衰,昂扬向上的基调依旧,但悲壮惋伤的成分渐多。如: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3、宋代:外侮不断,国难当头,感情或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但是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回旋着爱国的主旋律。【高考设问方式】
1、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这类诗的常见表现手法有哪些? 【解题指导】
【例题】
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04江苏卷)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答: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问题:(1)前两句是写景,所写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2)本诗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特点,请略作分析。
【高考真题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9年全国卷Ⅱ)(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答: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07山东卷)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然后回答问题。(10年陕西卷)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答: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答: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年安徽卷)
岁 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答: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答:
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11浙江卷)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答:
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
答: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解读》答案
【例题解析】
1、答案:(1):诗中有金河,黄河,青冢,玉关,黑山等边塞名地,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2)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赏析: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金河”,即大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玉关”,即甘肃玉门关。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马策”,即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马策、刀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军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性,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还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青冢”是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萧杀如此,怎不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黄河和黑山相隔甚远,这里不可坐实理解。上句说青冢,这里自然想起青冢附近的黑山,并用一个“绕”字牵合,寄寓绵绵怨情。这两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诗虽不直接发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白雪”与“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而这首诗的谨严工整也历来为人称道。诗不仅每句自对(如首句中的“金河”对“玉关”),又两联各自成对。后一联的对仗尤其讲究:数字对(“三”、“万”)与颜色对(“白”、“青”、“黄”、“黑”)同时出现在一联之中;颜色对中,四种色彩交相辉映,使诗歌形象富于色泽之美;动词“归”、“绕”对举,略带拟人色彩,显得别具情韵。这样精工的绝句,确是不 8 多见的。
2、答案解析:景物特点: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荒凉、辽阔、寒冷的沙漠景象。内容特点:劝别友人,前路莫愁。情感特点:旷达胸襟,豪迈情怀。
表达:
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荒凉寒冷的沙漠景象: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
三、四句写诗人劝别友人,前路莫愁,天下人都能成为你的朋友。表现了一种旷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高考真题演练答案】
1.(1)答: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答: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考点】第一问: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E 第二问: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E 【解析】第一题考查意境形象,注意点出意象,分析画面要注意时间、地点、总体特征。分析本题的寓意,一定要注意注释(“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的提示作用。第二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结合第三、四句具体诗句分析。作诗歌题,一是要注意结合诗歌分析,二是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注意诗歌注释的提示作用。
【思路分析】第一问: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第二问: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诗歌鉴赏】安史之乱后,吐蕃的侵犯成为干扰唐帝国的重要外因。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贵族武装乘唐军忙于收拾安史之乱残局之际,大举东侵,竟连破泾邠二州,攻占唐都长安达十三天。此次进犯被唐军击退之后,他们又从与四川交界的南路向唐王朝发动进攻,在同年十二月,又连破松、维、保三州及云山二新城。
广德二年春,严武接替高适,再度出任剑南节度使。刚一到任,他就狠抓军队的训练,当年秋天,就一鼓作气,击破吐蕃七万余人的精锐部,先后收复了当狗、盐川二城。这首诗就是他击破吐蕃入侵的纪实。头两句“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开门见山,点出了诗人登城的时令、地点。“昨夜秋风”,是指秋季刚到,从而紧扣诗题中的“早秋”二字。诗人观察入微,从“风”的细微变化中确切地掌握秋天到来的信息,说明了他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人动向的明察秋毫。对于古代地处中国边疆的游牧民族来说,秋高马肥,秋风一起,就是他们入侵内地的有利季节。因此,“昨夜秋风”一到军城,诗人就深夜难眠,他乘着月光登上城楼,放眼远眺,“朔云”、“边月”、岷山,尽收眼底。边关的初秋之夜,阴云冷月,山野惨白,整个夜景都弥漫着一股沉重的肃杀之气,给人一种无形的压抑感。次句中的一个“满”字,将阴沉肃穆、硝烟密布的战前气氛烘托得更加浓重。总之,头两句是写景,但景中有人、有情,细致入微地表现了主将在战斗前夕的宁静中细心观察敏捷思索的心灵侧面。
诗的后两句“更催飞将迫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是主将兼诗人所发布的战斗命令——将士们一定要再接再励,乘胜追击敌人,彻底歼灭他们,不要让敌人一人一马逃回敌营去!“更催”、“莫遣”二词,语势斩截,有振雷走霆之力,表现了主将果断刚毅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必胜信心,洋溢着边防将士保疆卫国的奋发激昂的爱国热情。
这首诗歌大胆地采用了开阖跳跃的笔法来写景抒情,增加了诗的信息容量。前一二句写景,但景中寓情,点明主将已迅速、准确掌握了敌情,从而表明他在军事行动之前,就已经知己知彼,掌握了军事上的主动权,因此,稳操胜券就不是鲁莽匹夫的妄语了。有如此坚实的思想作铺垫,三四两句的腾跃、抒情,就显得既轻捷,又与上文有内在的承继性,令人感到自然可信、豪气倍增。
2.(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解析:(1)鉴赏边塞诗首先要根据诗歌标题判定是不是边塞诗。
据注解可知标题《出关》中的“关”即指边塞防线上的居庸关,所以是边塞诗。
(2)其次,从分析意象意境、抓情感关键词、联系时代背景等方面把握思想情感,答题时要用到“从军报国、建功立业、思乡念亲、穷兵黩武”等表达思想情感类术语。
《出关》前两句写出居庸关之前士卒一往无前,急于奔赴疆场建功立业的心理;后两句写临出居庸关即将远离故土时所产生的怀土恋乡的情感。
最后,分析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答题时要用到“对比、夸张、动静结合、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类术语。“马后桃花马前雪”运用了对比和借代(答成“象征”也可)手法,“马后桃花”,意谓关内正当春天,温暖美好;“马前雪”,是说关外犹是冬日,严寒可怖,“桃花”与“雪”分别代指(象征)家乡的温馨生活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将关内桃花烂漫的春景与关外白雪茫茫的冬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抒写出出征士卒怀土恋乡的情感。
3、(1)答: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2)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4、(1).【试题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试题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2).【试题答案】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理解鉴赏评价)
5、(1).答:(3分)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2).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
③“深山”、“夕阳”、“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补充注释】
①画角:古乐器名。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制成,也有铜制的。因外加彩绘,故名。②“青冢黄昏路”,化用了杜甫的《咏怀古迹》中的诗句——“独留青冢向黄昏”。这首《出塞》词是纳兰性德到关外巡察时所写。
词的上片写眼前之景,景象广袤空阔,荒凉凄冷,情感凄婉哀怨。
词人一开篇就感慨古往今来的兴亡盛衰,从古到今,山河是没有定数的,此时觉罗氏,彼时有可能是叶赫那拉氏,江山的轮回是不以人的意愿而发生逆转的。这句写意气势博大,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无法言语的无奈。从纳兰性德的身世来看,他虽然贵为皇族,但也没有主宰江山的机会,然而跟从皇帝出行的经历,使他对国家的理解更为深刻,使他对时局的变迁更为敏感。作者并没有沉溺于伤感,而是把思绪从对历史拉回倒现实,在眼前,他看到塞外营训的场景。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往”,此句看似平淡,却让人浮想联翩。军营中,号角声起,只见战士们横刀立马,神情严峻,将帅一声令下,他们便在马背上来来回回地操练,拼杀,好一幅壮观的场面。可是,此时的威 10 武严整,并不一定能够使一个国家长久持续下去,它也许会在一夕之间烟消云散,这怎能不让人伤感?一代一代的王朝,不都是这样轰轰烈烈而来,又这样失魂落魄而去?战场上的厮杀声,似乎也暗藏着几分悲伤。从结构来看,第一句是后两句的一个概括,而后两句又是第一句的具体展现。
虽然塞外的景象广袤壮美,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心情愉悦。在他眼中,弥望的仍是一片荒凉,这满目的慌凉又能给谁诉说呢?“荒凉”一词,既是自然景象的真实写照,又是作者心绪的如实昭示。秋天,万物凋零,落叶满地,一派衰败之象,可谁又能说这不是作者心境凄凉的抒写呢?作者贵为皇族,虽然没有出生入死的经历,但仍然心存忧患,多少王朝就是在这起起落落中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中,清王朝也不例外。西风,即秋风。枫叶经霜会更红艳,越红离凋谢就越近。季节的逝去,风干了自然界的一切,但却风干不了作者满腹的忧愁。在此,作者借景烘托,把幽深的情愫收藏在深秋的枫叶里。
词的上片,无论写景抒情,都没有雕琢的痕迹,以复杂的思绪引出眼前的景象,片末看似以景收束,却景中带情。景中情感的流露,水到渠成,不事雕琢。
词的下片,抒写自己的报国志向无法实现的幽怨,景象气势磅礴,纵横驰骋,情感婉约深沉。
“幽怨从前何处诉”,应为从前幽怨何处诉。古人作词,为了韵律的需要,往往在词序上作以调整。“从前幽怨”到底指的是什么幽怨呢?就下文“铁马金戈”而言,应该指的是不能报效国家,纵横沙场的幽怨。纳兰性德是康熙帝的御前侍卫,按理说,他有条件也有能力领兵打仗,但作为一个封建帝王的臣子,做事是不能随心所欲的,其所作所为还得服从皇帝的安排。“何处诉”一语,就道出了他内心深深的孤独。也许是英才盖世,也许是位高权重,才使他的周围变得冷清。
作者虽然志向高远,可又能如何呢?最后不也是像王昭君那样“独留青冢向黄昏”?王昭君曾经因为没有贿赂画工毛延寿而被汉元帝错选作单于呼韩邪的妻子。为了汉与匈奴的和好,她远离家乡,可是最终还不是变成了一堆黄土,有什么用呢?自己空有一腔铁马金戈、气吞万里如虎的报国之志,可拥有这样的志向不也是徒劳的吗?
作者心情沉重,他自我叩问:如果有人问我对理想的情意有多深?那就去看看深山中的夕阳与深秋中的细雨。“深山”“夕阳”“深秋”“雨”这几个意象悲凉凄冷,让人发生一种挥之不去又无法形容的伤感。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是很执着的,但却没有一个实现的途径,所以他的心头淤积着太多的郁闷。但这种情感的表达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对景象的具体描绘展现出来的,婉约深沉,耐人寻味。
这首词从整体上来说,景象博大磅礴,情感凄婉幽怨,自然流畅。面对塞外景象,作者以景写情,又以情带景,使情与景、形与意融为一体。而上片写眼前之景,下片写从前之志,虚实形成对比。就整首词来看,手法娴熟而精到。
第五篇: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之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答案解析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
之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汇编答案解析
——2018年6月17日《语文月刊》
【试题部分】
一、诗歌鉴赏(共7题;共59分)
1.(2018•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弯弓射鸿,麻衣冲锋、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2.(2018•I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副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过程中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2018•II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感,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4.(2018•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式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3)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
5.(2018•天津)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 6.(2018•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送王昌龄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________,体现出诗人________的心情。
(2)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7.(2018·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寄和州刘使君
张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1)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解析部分】
1.(1)B
(2)意味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考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错误,文中是因为“身受压抑遭遇理想困窘”而不是生活的贫困。置身于压抑和阴森的社会环境,面对炎凉的世风、冷漠的人情,诗人依然肥衣冲风、饮酒高歌,其感情何其沉郁愤激,其气概何其慷慨豪迈!B 符合题意。
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句子内容的理解力。整体理解诗歌,把尾联放进整首诗理解。《野歌》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四句紧扣诗题叙事,后四句诗人脱口抒怀,表达了诗人“屈穷心不穷”的高远志向,寄寓了诗人对未来的热情向往。全诗以写景收结,寓议论、抒情于景物描写之中,意境深远,脉络清晰,音节浏亮,基调昂扬,充满了激情。在诗人心目中,严冬过后终将是生机盎然的春天:“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蒙蒙。”他能够乐观自信地在困境中唱出“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赠陈商》)的诗句,迸发出施展抱负、实现理想的呼声。正因为诗人对光明未来充满信心,因此他在遭谗落第回到家乡的同年秋天(元和三年九、十月间)再次来到洛阳寻求政治出路,冬天西去长安求仕,第二年(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的春天谋取了奉礼郎一职,当上了从九品上的小京官,终于开始了他并不适意的政治生涯。
【点评】诗歌选择题选项设置上有了变化,原来是具体句子词语的理解、手法的运用。今年基本侧重整体理解。
【翻译】 拉开山桑木制成的弓,仰天射出用乌鸦羽毛作箭羽的箭,弦响箭飞,高空中口衔芦苇疾飞而过的大雁应声中箭,跌落下来。穿着肥硕宽大的黑色粗麻布衣服,迎着呼啸的北风,在田野里烧烤着猎获物,饮酒高歌,直到暮色四起,黄昏来临。大丈夫虽身受压抑遭遇困窘,才志不得伸展,但心志不可沉沦。愤怒问天公:上天为什么要作有枯有荣这样不公平的安排?凛冽寒风终将过去,即将到来的应是和煦春风拂绿枯柳。到那时缀满嫩绿的柳条看上去正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注释】
野歌:在田野中放声高歌。
鸦翎羽箭:用乌鸦羽毛做成的箭。山桑:即桑树,木质坚韧,可制弓箭。
衔芦鸿:口衔着芦苇的大雁。传说大雁为躲避对手,经常衔着芦苇而飞。
麻衣:这里指寒士穿的粗布麻衣。黑肥:形容衣服肮脏肥大。屈穷:指有才志而不能施展。屈:不伸。穷:困。
枯荣:贱贵。指人生的得意和失意。嗔:生气发怒。天公:老天。看即:随即,转眼。【赏析】
《野歌》在李贺的诗作中别具一格。诗的开头两句:“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表象地看是写仰天射鸿的高超射技,实际上是借此喻指诗人凭借出众才华来到京都准备在应举考试中摘冠折桂。其中“弓”、“箭”喻指诗人的文学才华,诗人要仰望的天街是京都,诗人要射落的“鸿”是要折桂中举。诗人以形象化的比喻描绘出自己的理想宏愿。事实上,凭着令位尊名重的文学家韩愈大为赏识的文学才华,诗人要应试中举犹如“仰天射落衔芦鸿”一般,容易得手。可正在诗人踌躇满志之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些嫉妒诗人才华的举子,对他进行诽谤,说他父亲名叫“晋肃”,“晋”与“进”同音,他应当避父亲的名讳,不该参加礼部的考试,甚至有人攻击他“轻薄”。这一意外的打击使诗人无缘中举,只得懊恼地回到家乡。
诗的三、四句“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正是诗人在理想与现实极度矛盾的情况下排解郁结在心头的苦闷与悲愤的一种方式。一方面,遭谗落第,仕途受阻,诗人自然会产生沮丧、懊恼、悲怆之情,诗人自然会有不遇之感,有愤懑要发抒。另一方面,此时的诗人虽遭受意外的人生挫折,但内心依然充盈着入仕的锐气,期望冲破困境,寻求光明未来。所以,他很快从颓唐中振作起来,如同在《开愁歌》中以“临岐击剑”、解衣贳酒、“壶中唤天”的狂放方式抒发仕进受阻的激愤一样,诗人以肥衣冲风、带酒晚歌的洒脱方式表达对嫉妒、诽谤自己的可恶小人和听信谗言、草率取士的礼部考官的极大愤慨。应该说,中举的期望值越高,希望越大,落第的打击会越大,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促成的愤慨也就越强烈。诗人这种特有的洒脱方式正是内心强烈愤慨的自然渲泄。不唯如此,“麻衣黑肥冲北风”中的“黑”与“北”二字也值得特别关注。“黑”字隐约给了诗人一种环境过于压抑和阴森的感觉,“北”风让诗人敏感于世风的炎凉,人情的冷漠。置身于如此压抑和阴森的社会环境,面对如此炎凉的世风、冷漠的人情,诗人依然肥衣冲风、饮酒高歌,其感情何其沉郁愤激,其气概何其慷慨豪迈!如此开怀畅饮,长时间纵情高歌,一个豪放、洒脱的诗人形象便宛然如立眼前。
诗的五、六句“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是诗人不甘沉沦的自勉。尽管自己落第与别人折桂的不同遭遇(“枯荣不等”)令人沮丧、懊恼,造成这种不公平命运的礼部考官(“天公”)理当受到责怪,然而诗人相信总有一天会“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挐云”(《致酒行》)。在他心目中,严冬过后终将是生机盎然的春天:“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蒙蒙。”他能够乐观自信地在困境中唱出“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赠陈商》)的诗句,迸发出施展抱负、实现理想的呼声。正因为诗人对光明未来充满信心,因此他在遭谗落第回到家乡的同年秋天(元和三年九、十月间)再次来到洛阳寻求政治出路,冬天西去长安求仕,第二年(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的春天谋取了奉礼郎一职,当上了从九品上的小京官,终于开始了他并不适意的政治生涯。
整首诗扣题叙事,前四句叙事,后四句抒怀。因事抒怀,叙事抒怀,紧密关联。叙事之中有援箭引弓、仰天射鸿、肥衣冲风、饮酒高歌的形象描写,有箭飞弦响、大雁哀鸣、北风呼啸、诗人高歌繁多声响的奏鸣渲染。抒怀之时有感叹不遇、不甘沉沦的内心表白,有寒风变春柳、枯柳笼轻烟的艺术遐思。叙事之中以形象的描写、声响的渲染抒泄身受压抑、才志不得伸展的强烈愤激,抒怀之时以内心的独白、艺术的遐思表达出乐观、自勉之情。愤激之中呈现出狂放、豪迈、洒脱的形象,自勉之时犹见积极用世、奋发有为之志。这样,诗人受压抑但并不沉沦,虽愤激犹能自勉的情怀充溢在诗的字里行间,让人读来为之欣慰和感奋。2.(1)D
(2)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考点】炼字、关键字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尾联“烛光相射飞纵横”写烛光映射着墨光,渲染诗人纵横走笔的气势,所以纵横的是诗人走笔,不是烛光。故选D。
本题考查“酒”的作用,结合诗歌第二联,“酒为旗鼓”“ 势从天落银河倾”可以看出运用比喻修辞,为下文积蓄了气势。“须臾收卷复把酒” 瞬间就完成草书,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国难,恢复了太平,感觉酣畅淋漓,表现了其踌躇满志。【点评】本题考察内容侧重句意理解和情感赏析,比较基础,难度不大。考查意象的作用,属于常考题型,难度属于中等。【参考译文】
胸中自有军事谋略,想要试炼一番却没有门路,空怀豪情。草书如同行军打仗,书写前喝酒,好似军中的旗鼓以壮声威,手中的笔好似战士的刀枪,其气势如同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以端溪出产的砚台磨墨,在烛光的照耀下,下笔纵横如飞。瞬间就完成草书,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国难,恢复了太平,感觉酣畅淋漓。【赏析】
有志男儿当建立功业,有所立身,金人侵略者的命运已尽,应当去平定他们。何时才能够像汉朝时在五原塞出兵讨伐匈奴那样北伐金人呢?我已能想象到我军队伍十分整肃的场景,只听到扬鞭催马的声音,而没有人语声。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首句便体现了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无奈失落,令读者也忍不住为之抱不平。在失意落寞的彷徨中,诗人因为自己为国作战的愿望不能实现,只能通过书法艺术的形式抒怀解忧。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这是以书前喻战前,是蓄势,笔力千钧,给了人以势不可遏的感觉。酒是进军的旗鼓,笔是杀敌的刀槊,勇士以逼人的气吞万里的声势向敌人冲锋的情景在这里重现了。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这是以书中疾笔喻战中拼杀,展现了李白《草书歌行》中“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圩诗句所描写的意境。勇士挥刀杀敌,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的情景在这里重现了。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这是以书后的喜悦喻战后的欢快,展现了凯旋归来,设宴庆功的场面。须臾收卷之神速,举酒复饮之惬意,瞬间胜利之迅疾,狼烟尽扫之自豪。勇士横扫千军,敌人不堪一击,如鸟兽溃散的情景在这里重现了。“丈夫身在要有立,逆虏运尽行当平”,在诗人的心目中,大丈夫就应该敢做敢为,杀敌报国,并认为敌人的气数也应当快尽了。诗人的愿望非常美好,尽管他用书法的形式遣怀抒忧,但依然没有忘情于现实。
“何时夜出五原塞,不闻人语闻鞭声。”最后两句呼应开头,直接表达了诗人渴望参加收复国土战斗的迫切心情。给人展示了一幅夜袭敌营的生动画面,而诗人纵马疾驰、英勇矫健的身影也跃然在目。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贴切生动的比喻,奇特丰富的想象,新颖别致的构思,把澄清万里胡尘的战斗场面与纯熟精湛的草书艺术高度完美地结合起来了。吟哦之间,我们仿佛置身于紧张激烈的战场,始而紧张,继而痛快,最后沉浸在玉宇澄清万里埃的狂欢之中。
诗人所以能寄意草书,写得那样豪迈动人,是因为他有出奇制胜的满腹韬略,有为国建功立业的壮志,有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有“夜出五原塞”北伐金人的迫切要求,一句话,是因为他有满腔爱国热血。因此,欣赏这首诗关于草书描写的时候,不得不联系前后的诗句,紧紧把握其爱国的主旋律。3.(1)A
(2)观点一:同意。这两句诗是精卫坚忍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考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语言风格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 “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错,只是用设问引出话题。
两种观点都可以,要从诗中找到依据。比如“同意”,诗中的“我”解释为精卫,“子”可解释为子孙后代。如“不同意”,“我”解释为作者,“子”解释为精卫。
观点一:同意。这两句诗是精卫坚忍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点评】此题考查把握诗歌中词句含义和作用的能力。作用:1)从内容看,是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 2)从结构看,在诗歌的不同位置上句子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开头有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埋设伏笔、作铺垫、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等作用;在中间:有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在结尾:有总结全诗、照应开头、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3)从表达效果看:起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4)从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等作用。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的能力。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注意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句的含义,从而把握诗歌的内容,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4.(1)D
(2)A
(3)龙吟虎啸与和缓相对,分别指的是诗人用典的大气、和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和“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出对友人的祝愿和期许,给人以龙吟虎啸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等句感怀自身,为和缓。
【考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语言风格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词的结尾两句是彼此双方的互勉。不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这两句看似白描,似乎没有多少深意。其实如果联系历史背景,是仍然可以感到话外之音的。“正梅花万里雪深”,“梅花”是他们,又是传递消息的暗示。所谓“折梅逢驿使,送与陇头人”。“万里雪深”是写彼此的间隔,也是彼此的处境。所以是地理的,也是心理的。但不论地理的或心理的,造成可以间隔而寂寞的,终归是政治的原因。是投降派对于他们的打击。那么,在这样个废弃与远戍的道路上,他形象地即情即景,用“万里雪深”,彼此的一切,俱足以包之了。而要相互勉励莫相忘并不断传递消息的,那当然是人,所以“须相忆”是彼此的。既是人,又是事。而这人事,正是他们“志”的结集,所“须相忆”者,仍是祖国恢复之大业。
【点评】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尤其是要注意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此题既考查用典手法的作用,也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尤其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更是降低了答题的难度。分析诗歌的情感时要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
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特色的把握,抓住“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这一评价语,结合诗歌内容来分析。5.(1)A
(2)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3)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考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语言风格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不是否定孔子人生选择,而是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陶渊明想成为长沮、桀溺那样的隐士。他的内心有挣扎,有焦虑,本想有所作为,世界却使他望而却步。故选A。
题干要求描绘“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的画面,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时,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回答本题抓住“平畴”“远风”“良苗”“怀新”几个意象,然后把“平、远、良、新”等几个修饰词展开联想,描绘画面即可。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主旨和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诗歌对田园生活的细致描绘,“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可以看出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但是“行者无问津”“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又可以看出诗人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诗歌语言的把握,是一道综合性考验学生鉴赏诗歌阅读能力的题目,需要学生知人论世,结合陶渊明生平、思想理解把握,难度适中。
本题属于诗歌鉴赏常考题型,并且本句诗歌容易翻译,容易理解,学生较易做出。学生需要平时多做练习,锻炼联想和想象能力。
本题同样是诗歌常考题型,但是本诗情感复杂,不是单一情感,而且必须结合诗歌和诗人生平来理解,学生很有可能倾向于 “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快乐,而忽略诗中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此处是失分点。
6.(1)久留(逗留);依依不舍
(2)“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考点】表达技巧类题目,炼字、关键字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做题步骤:先“点”,再“染”,最后落到情感上。可以根据《雨霖铃》推出来这首诗怎么鉴赏。
【点评】这道题考查对诗歌词语和情感的理解能力。这道题考查诗歌技巧的能力。“点染”手法。大多数教学中不会讲到这种手法。但是题干中有提到《雨霖铃》,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维。7.(1)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
(2)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考点】炼字、关键字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两问,“闲的表现”“原因”。一定要看清题干要求。闲的表现:“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换成自己语言即可。原因:这个不好找到,只能结合古代诗人大多数人的经历来写原因。比如都会有的:怀才不遇、被贬他乡。或者就是滴美景的喜爱。“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诗情更远”是刘禹锡文学成就的肯定钦佩,“有谁听”饱含同情。也有作为朋友的理解。
【点评】此题考查诗歌词语内容。需要全面理解诗歌,结合全诗来组织答案。对张籍提到的“刘使君”还是要知人论世,否则组织答案会不全。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此类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等,进行综合解读。注意特指“尾联”,但是还是需要结合全诗综合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