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东三省 论文 教学设计 讲座体例
2017年东北三省四市教研协作体高考备考策略论坛
生物学科教学设计
伴性遗传
主讲人 姜美玲
哈尔滨市通河县第一中学学校
一、教材分析
“伴性遗传”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2(必修)──遗传与进化》人教版第二章第3节的内容,主要包含了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及伴性遗传的应用,是对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扩展和深化,并为第五章第3节 《人类遗传病》的学习打下基础。这一节的内容是学生日后解答遗传综合问题中的一个关键,掌握好伴性遗传与常染色体遗传的特点后,才能把握遗传概率问题的解法,所以是遗传中的一个重点突破口,也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分析思维等能力的良机。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知识及其遗传学孟德尔的两大基本规律,具有一定的观察、思维能力和总结、推理能力,但是大部分同学对于伴性遗传的实例还是了解的很少,要求老师多加引导。安排学生积极参与到自主认知的活动中来。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学方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识记:⑴伴性遗传的概念。
⑵伴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遗传的区别。
⑶红绿色盲遗传的特点。应用:子女患病或正常概率的计算。2.过程与方法
⑴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归纳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的合作分析、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一些常见问题的关注。
⑵形成学生认真对待科学,尊重科学的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难点:分析红绿色盲症的遗传。
(三)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便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采取引导式思维探究的方法:道尔顿发现小情境剧激发兴趣,以道尔顿家庭中色盲遗传的探究为主线,营造一个轻松有趣的环境,带着问题小组讨论,观察分析,综合归纳。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想探究问题,又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的欲望,通过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在一堂课上的成功与否,在于学生在任何时候都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望。那么如何激起学生的这种强烈的探索愿望,尝试到探索性学习的乐趣呢,我的教学过程是如下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情景剧表演,引起关注
几位学生激情的表演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故事,在其他同学欢笑的同时,引起学生的关注。
提出问题:从道尔顿发现色盲并发表《论色盲》一文,得到什么启示? 得到启示:
①道尔顿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地分析和研究,道尔顿的这种认真
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
②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
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
设计本环节意图:通过生动的故事呈现形式,达到对学生情感目标的教育。并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伏笔。
2.展示图片,资料说明,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展示玳瑁猫,三色猫图片,说明这两种性状的猫几乎都是雌性的;展示人的外耳道多毛症图片,只发生在男性,而且还有个封建的特点“传儿不传女”。道尔顿发现的色盲在社会调查中发现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问题引导:①这些性状的遗传都和什么相关联?
②为什么这几种性状的表现在性别上不一样? 分组讨论:小组成员各抒己见,交流,得出结论。
形成结论:与性别相关联,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性状,属伴性遗传。借此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解决重难点
1.归纳概念:
伴性遗传: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遗传方式称为伴性遗传。2.思维探究,突破难点 ①资料分析,寻找突破 展示道尔顿性染色体的组成:
问题引导:a.同源染色体的概念,观察XY染色体符合同源染色体的概念吗?
b.X和Y染色体之间存在什么差异?
c.在X染色体上的基因是否在Y染色体上一定有其相对应的等位基因;反之,道尔顿的性染色体组成
在Y染色体上的基因是否在X染色体上一定有其相对应的等位基因?
d.白化病基因是由一对等位基因决定且子女患病的几率无差异,假设它们是位于
性染色体上应该位于哪个区段,而色盲遗传女性多于男性,那么色盲基因应该
定位的哪个区段上?
对比分析: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分组讨论,产生质疑,并请代表组织语言回答问题。设计本环节意图:带着问题,根据直观的图片感知性染色体之间的区别,纯思维的探究路线,旨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本环节要求学生表达过程中强调出X和Y染色体上有着其独特的基因,并将色盲基因定位在XY染色体的非同源部分。
自然过渡:色盲遗传是伴性遗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那么致使道尔顿得色盲的基因位于哪条性染色体上呢?
②剧情分析,确定位置
回忆剧情:道尔顿的父母色觉是否正常,道尔顿和他弟弟又是怎样? 绘制系谱:教师绘制道尔顿系谱
提出问题:a.如果道尔顿的色盲基因位于Y染色体的差别部分上,这个家庭的系谱图会是什
么情况?(得出色盲基因应该位于哪条性染色体上呢?)
b.分析系谱图,色盲的遗传符合前面常染色体遗传分析显隐性时的哪一种情况?
c.道尔顿的色盲基因来自于谁?
引导探究:以问题串的形式,层层深入分析色盲遗传是一种什么样的遗传方式。学生回答:从系谱图上,可以看出色盲符合“无中生有为隐性”的情况,所以色盲遗传应该是隐性遗传病,如果色盲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的话,由于道尔顿的Y染
色体来自他的父亲,所以他的父亲也应该是色盲,但是父亲不是色盲,所以色盲基因应该位于X染色体上,道尔顿的X染色体只能来自母亲,那么他的色盲基因就只能来自母亲。(意思对即可)
设计本环节意图: 回忆剧情可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对其分析,并学会反正法判断问题,最后确定色盲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的区别部分,并利用此图谱得出是隐性遗传。带着问题,根据直观的图片感知性染色体之间的区别,纯思维的探究路线,旨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质疑过渡:道尔顿家庭中只有男性色盲,母亲有色盲基因,但不患色盲,不是女性中没有色盲呢?(母亲有两条X染色体,另一条上是显性的正常基因)
③趁热打铁,继续深挖 填写表格:
婚配形式:引导学生说出婚配形式。
故事引导:道尔顿与他的准女朋友结婚了,生了一双正常的儿女。
教师示范:写出道尔顿和他正常女友婚配型式的遗传图解,但是不再强调遗传图解的写法。
完成图解:道尔顿的女儿和儿子都长大了,道尔顿发愁了,女儿嫁给一个正常男性那是最好,要是嫁给一个色盲男性,外孙、外孙女的发病率多少?儿子娶个色盲女性又会是个什么情况呢?请三个小组的代表完成遗传图解。
指正错误:遗传图解完成后的评价(纠错过程加深记忆)。
设计本环节意图:通过学生亲自动手,使其更加深入的理解分离定律在伴性遗传中的应用。并在教师的纠错过程中加深印象。
总合婚配形式:将四种婚配方式绘制成一个家族简单的总合图。提出问题:a.道尔顿的色盲基因在性别间是如何传递的呢?
b.为什么道尔顿的色盲基因不能传递给儿子?
c.道尔顿的色盲基因怎样才能传给男性呢?(通过女儿,传给外孙即交叉遗传)。
d.从图解看色盲在男女中的发病情况怎样?(男多于女)
e.社会调查资料显示男性色盲发病率7%,女性色盲发病率约为0.5%,你是否能从基因和染色体的角度加以解释?(提示:从男女性染色体的构成结合基因位置及显隐性进行分析)
f.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的性状,正常男性的女儿和母亲的性状如何?(女患者父子都患病,正常男性母女都正常)
(三)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归纳特点:色盲(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
1.隔代交叉遗传; 2.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3.女病父子必病,男正母女必正。
判断依据:顺口溜:
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父子无病非伴性。
设计此环节意图:通过观察-思考-分析-交流-讨论-归纳的途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结果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体会到自己解决问题的乐趣。
类比分析:幻灯片显示抗维生素D佝偻病(X显)的系谱图,根据分析过程,对比分析并归纳特点。
归纳特点: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X显)的特点:
1.女多于男;
2.男病母女必病,女正父子必正。顺口溜:
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母女无病非伴性。
设计此环节意图:类比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系谱的能力,通过观察-分析-对比-归纳的途径,培养学生对相类似问题的分析能力,并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
(四)学以致用,课堂反馈
如果夫妻女方是色盲,男方正常或者男方抗维生素D佝偻病,女方正常,如何选择生育 才能生出一个健康的孩子?
(五)课后探究,验证特点
1.编写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的基因型写法的顺口溜。
2.果蝇的眼色遗传。
五、板书设计
伴性遗传
一、伴性遗传的概念
二、色盲遗传的特点 1.隔代交叉遗传
2.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3.女病父子必病,男正母女必正
三、伴性遗传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难点突出,又没有实验,重点的突破就是引导学生能够一直带着疑问跟随教师创设的情境,由被动学习变成知识的思维探索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本节课学生达到了对观察、分析、交流、归纳及表达能力的锻炼;教师也能体会到穿针引线的指导作用。
但是,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如何做好引导、指导工作,如何调动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2017年东北三省四市教研协作体高考备考策略论坛
生物学科专题讲座 浅谈有效教学的策略
主讲人 姜美玲 哈尔滨市通河县第一中学校
课堂的有效性问题是针对长期以来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问题而提出来的,它也是“什么样的课才算好课”这一问题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标准包括教学的生命意识、教学的经济价值、教学的智慧活动等三个方面,真正解决教学的有效性问题,需要教师从教学的设计、教学的实施、教学的评价等方面掌握专业的教学策略。
当前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缺失严重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追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新课程不断深化的热点问题。为此试分析影响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并提出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途径。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缺失
(一)从客观原因分析主要有如下因素:
1、学校生物教师的人员
人数少,工作量大,兼任学校其他工作者较多,有其他学科教师任教等。
2、学校教学的安排
多在下午安排生物课,且同学校的生物教师多在同一时间授课,相互听评课的机会较少。
(二)从本学科教师的主观方面分析则主要是:
1、在教学设计方面
教学设计主要体现在备课的环节中,而在此处更为重要的是备学生。在我们对课堂教学的观察中,发现为数不少的教师在关注其对象方面有明显的不足。
2、在教材的再度开发方面
仍存在着不能充分和有效的对教材内容重新进行选择、组织和安排,即没能真正理解新课程所提出的“用教材”这一重要的教学理念。
3、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方面
存在着对教与学的行为动词理解有偏差,描述时有不够具体或不够精确的现象。
4、在课堂讲授方面
在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怎样为学生指明学习的重难点以及恰当地控制好教学的过渡并保持一定的节奏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探索空间。
5、在课堂问题的设计方面
如何避免“满堂问”,怎样使问题既保持一定的难度、又具有梯度,什么样的问题既体现学科的科学价值、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等方面有着许多值得研究和实践的必要。
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有效性缺失严重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在课堂上听得头脑发胀、昏昏欲睡,这样的教学表面上看,占满了课堂教学的所有时间,教师也好似尽心尽力了,但从学生学习的效能来看,这样的教学恰恰是低效教学。作为有效教学,就必须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以关注教学效益与质量的方法,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统一起来。同样,有效教学有一系列策略,本着以学生发展为宗旨,借鉴本学科一些教师成功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实施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几条途径,以期对教学有所启示。
(一)了解学情,深入学生实际
我们都知道,生物学科教学的根本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因此,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落点。这种“以学生为本”理念必须在教学的设计之初就应该得以体现。
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杜绝“假教”现象。比如在导入环节,有的教师把学生生拉硬拽地扯回到“学生假装不懂的状态”,这是因为教师设计的教学起点与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不相吻合。
所以,在教学之前,我们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年段要求,深入、认真研究学生实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才能真正体现以学定教。脱离学生的实际,便是背离了新课改追求的课堂教学。
(二)制定准确、明确且有层次的教学目标
当了解并研究清楚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后,我们就要研究教学内容与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是至关重要。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求是准确和明确。生物教学目标的准确应体现在摆脱“知识中心论”,定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即不仅重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还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当然,目标众多,并非时时处处都要一应俱全,面面俱到。具体到一节课中,可以适当地增删,有所侧重。生物教学目标的明确是指不要过于随意拓展。在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要着重培养和提高哪方面的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等等,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同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标,也应作出确切的规定。毫无疑问,只有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其次,是要有一定的层次。即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如能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因此,有效的生物教学,是不能搞“一刀切”的,而应尽可能地让全体学生接受“因材施教”的教育。
(三)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目标适宜了,我们再选择教学方法。方法是为目标服务的。要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呢?应是按照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的内容与目标进行选择。需要特别注意选择能引发学生思维或情感的学习情境,并且把组织形式、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主体整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向纵深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就要看能否使学生进行有价值的生物学习活动。在实施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堂的生成实际,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展开教学
(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生物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民主作风将教师的意愿不知不觉化作了学生自己的意愿,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生机,大大提高了学习时间的利用率。因此,生物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学会质疑、敢于发问、善于动脑和动手。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
(五)、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拥有真情、富有激情
当我们看到上课时部分学生恹恹欲睡,提不起精神;教师提问,少数人回答,思维积极的往往只有几个。看到老师确实在认真指导学生学习,但却没能打动学生的心。这样懒散的课堂气氛,教育资源浪费,师生的精力与时间也浪费了不少。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共同存在着一点,那就是缺少一个字“情”。平静中冷冷的,冰冰的,缺少青少年的勃勃生气,缺少学习中的热情洋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通过反复学习课程标准,我们知道了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育是新课程的要求,是教学目标三维构成之一,是不可或缺的。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热情,更指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因此,课堂里有感情的浪花,师生就会精神振奋,独特的感悟、别有情味的语言和及时的鼓励性评价就会如泉水叮咚,汩汩流淌。
(六)、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
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为此,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的时间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首先要注重制度化学习时间与自主性学习时间相结合。传统课堂教学是以固定的时间单位组织教学的制度化体系,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存在着教师支配一切的单向性,学生缺乏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必须变革单一的“制度化”教学时间结构,把制度化学习时间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教学时间的统一性与学生的自主性有机结合起来。其次,要提高课堂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比率,综合达成各项课堂学习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不能寄希望于大量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而是要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和知识有效
性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时间损耗,提高课堂学习的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同时,应把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与教学目标、内容等因素联系起来,注意科学分配以不同教学组织形式完成各种认知的、情感的、技能的等课堂教学目标任务的实用和学术学习时间。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综合、全面、高效地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
2017年东北三省四市教研协作体高考备考策略论坛
生物学科优秀论文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和发展
姜美玲
哈尔滨市通河县第一中学校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现代教学之中。新的技术、设备的普及,不仅为教师的日常工作提供高效的工具和丰富的资源,而且为课堂教学改革和学生学生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本文主要讲现代教育技术在新课导入、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课后教学训练等方面的应用进行阐述。[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生物教学;课堂教学
一、中学生物教学的特点
从生理特征看,中学生正处于智力发育的初级阶段,对外界信息的吸收主要以形象性、具体性信息为主。其思维发展中抽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具体形象性成分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中学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型学科,主要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基本的实验动手能力以及扩大中学生日常生物知识面为目的,为今后学习生物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正是由于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殊性,因而在编写中学生物学教材时,注重知识面的广泛性、易懂性和形象性,大多数的生物知识均属于学生了解的内容。中学生物学教材将大部分的知识从理论的抽象性转化为鲜明的具体性,从复杂的生物知识中提炼出精华,使之更适于理解掌握。随着现代生物学的发展,生物知识的更新速度相当快,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性也日益增强。因而传统的生物学教学法已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视觉媒体(如幻灯片、投影仪)听觉媒体(录音、广播、激光唱机),视听觉媒体(幻灯、电影、电视、摄像系统、激光视盘机),综合媒体(微格教学系统、语言实验室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CAI(Computer
Assited Insturction)系统、多媒体(№ltimedia)组合系统、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系统)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信息,让受教育者吸收科学系统的思维方法,使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更科学,更具体。现代教育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先进性、高效性等特点。现代教育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会熟练操作各种现代教育媒体,而且要会选取或设计制作各种教学课件,并且要有较强的探索和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媒体观察到美丽的画面、形象逼真的动态效果,听到悦耳动听的配乐,有趣的解说,可以通过Internet查找各种相关信息进行远程的学习,轻松地达到学习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进行个别化教学,且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能进行各种现代远程教育(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信息的收集以及各学校问的经验交流,达到良好的交互式学习效果。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新课导入中的应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该联系实际创设真实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在上课时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事半功倍。然而传统生物教学仅仅靠简单的挂图、色彩变幻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显然是很不够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课上播放与本节课有关的动画、录像、图片、声音等,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节课中,教师首先播放新闻短剧《生物圈1号》,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引起学生思考自然、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进而加强对学生的爱国教育、环保教育。再如:在教学第五章第一节《生物的生殖》时播放《多利羊的诞生》,教学第六章第三节《基因的表达》时,播放《“人体的阿波罗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等。通过这些短剧或影片的播放,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这些生动有趣的情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其献身科学的精神。但要注意,短剧播放要短而精,切不可占用太多时间。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重难点中的应用
恰当应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很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生物学科中很多生命现象、生化反应、代谢途径等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而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
像、文字、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化静为动,生动有趣,直观形象,虚实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在学生头脑中建构理论模型和知识结构,从而突破重难点。如:第四章第二节《神经调节》中的“兴奋的传导”这个难点,教师用传统教学手段难于讲清,学生难于理解,而用计算机技术模拟兴奋在“神经元内”“神经元间”的电位变化和突触内递质的释放过程,以及电位传导和化学刺激的转化,学生很容易在头脑中形成刺激-膜电位变化-突触递质-膜电位变化这条一体化兴奋传导路线,从而理解兴奋的传导机制,达到教学目的。
在课堂上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前串后连、突破时空局限,可使学过的知识瞬时再现,大大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例如第六章第二节《基因的分离定律》中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本节的难点所在,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减数分裂的过程:减数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第一次减数分裂同源染色分开,这时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独立分配到两个配子中遗传给后代。学生通过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很容易接受分离定律的实质,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多媒体教育技术还可以将微观的内容直观化,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学生对微观和抽象的知识有更好的认识。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微观方面的发展已经从细胞水平深入到了分子水平。高三选修教材中关于基因工程的内容,对学生来讲看不见、摸不着很难理解,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课件,从目的基因的提取开始,给学生演示限制性内切酶如何识别核苷酸序列,将磷酸二酯键和氢键断开,DNA连接酶又怎样连接磷酸二酯键进行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的结合,借助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让学生理解目的基因是如何导入到受体细胞中的,随受体细胞的分裂目的基因进行扩增,最后实现目的基因的表达。通过动态模拟这一显微操作过程,加之视觉、听觉的共同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诱导学生思考、讨论、共同探究规律。同时,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生物,生物是鲜活的、有生命的,生命现象是动态的变化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这些变化过程尽量真实地展现给学生,运用多媒体是有效的途径之一。遗传与变异一章中有一个教学难点: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关于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如果只利用静止的图片演示,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学生很难理解这一问题。选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演示DNA的结构、解旋过程,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的转录过程,mRNA通过核孔从细胞核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最后完
成翻译过程合成蛋白质,表达出基因控制的性状。这一完整的动态过程的展示,形象逼真、立体感强,极有效地让学生感受到“动感”,配之以声音、色彩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可以做到化繁为简,非常好地解决了重点、难点问题。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日益进步,已渐渐成为教师的左膀右臂,不可或缺。因为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更轻松快捷的传授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其地位更是举足轻重。我们分别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利用多媒体网络可以创设出与题意生动而又贴切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的发挥,使课堂教学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带着浓厚兴趣主动地接受了知识的引入。
随着社会发展,教材也不断推陈出新,苏教版、冀教版、北师大版等教材层出不穷。这些教材改变了以往陈旧教材中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分离的现象,紧密结合生活,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见识有限,很多新事物,只闻未见,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应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帮助学生更形象的理解。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形象生动的演示,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给学生以新颖感、惊奇感,调动了学生全身的视觉、听觉神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积极投入到每节课的学习。很容易使浅显平淡、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妙趣横生的学习活动,容知识教学于情趣之中,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自然进入对新课的学习。
同时,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极大地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观念的寻求与研究。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现代教育技术大大解放了老师的生产力。老师只要轻轻敲击键盘,就可以利用PPT等软件制作漂亮的电子黑板。不但方便、快捷,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和老师的身体健康。以前老师黑板上写的内容保留不了很长时间,就要被擦掉,换写下
一个内容。等到要复习的时候,老师又要书写大量以前书写过的习题,重复的劳动耗费了老师本来就不宽余的时间。而现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将上课的习题和资料很好地保存下来。需要时,可以随时调取,重新组合。老师还可以从网上搜索好的例题,好的教案、好的课件,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情况,有选择性地使用。
(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后练习中的应用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给教师提供交互性和智能化很强的人机对话系统。我们利用这个系统对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快速智能分析,可随时获得学生学习的效果、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这是传统的评价手段所不及的。
一是开发即时测试系统。利用一些计算机软件的交互性制作一些可以自我测试的网页,学生可以自我测试,根据系统反馈,及时发现问题,自我调节学习。
二是开发网络考试系统。集组题、测试、阅卷成绩分析等功能的考试系统,可以根据教师设置的组卷参数(如试卷标题、总题数、满分值、考察的知识点,平均难度、平均区分度、题型结构)自动组出一份符合要求的试卷,对学生进行即时的联机考试。教师依据考试系统对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反馈实现快速、准确的教学评价。
总之,在生物课的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在生物教学中的导学作用,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拓宽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教师而言,不仅提供了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和学习的机会,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教学论(第2版)[M].北京:高等教学出版社,2009.7 [2]徐惠芳.计算机辅助生物教学的优势[J].教育探索, 2003 [3]唐恩勇、吴薇.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4]徐海明、魏向军.浅谈信息技术在生物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2005 [5]王育水.多媒体技术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焦作教育学院学报, 2001
第二篇:教学设计参考体例专题
教学设计参考体例
确定起跑线
执教教师:××学校××× 指导教师:××学校×××
设计理念
本课通过创设有效情境,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进而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表达探究学习的过程与解释所得的结果培养学生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通过该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并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75、76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
《确定起跑线》是一节综合应用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通过该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椭圆式田径运动场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本节课的“综合”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综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学校里都有过赛跑的经验,只是以往的跑步比赛学生可能很少从数学的角度去认真的思考跑道上的数学问题,而通过这节课想引起学生多留心生活,多关注身边的数学;第二,各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这节课上要解决“确定起跑线”的问题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圆的概念和周长的知识,需要学生有一定数形结合的基础,会识图、会分解图形、会分析处理数据,还要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和解决问题策略的选择有一定的经验。
教学目标
1.综合应用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了解椭圆式田径场跑道的结构;
3.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切实体会到数学在体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感受身边的数学,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运动会上60米赛跑和400米赛跑的动画课件,学生观看。教师提问学生能发现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问。
(若学生未能提出关于起跑位置的问题,教师进一步出示起跑画面,引起学生对起跑位置的关注。)
学生提出每位运动员的起跑位置不同,教师组织全体学生讨论原因。
指名汇报后达成共识:终点相同,但每条跑道的长度不同,如果在同一起跑线上,外圈的同学跑的距离长,所以外圈跑道的起跑线应该往前移。
教师追问:“那么应该往前移多少米呢?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内容——确定起跑线。”
【设计意图:六年级的学生在学校里一定接触过田径比赛,但要从现实生活的运动场上抽象出数学问题对他们来说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过卡通人物参与的动画课件创设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清楚、明确的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1.探究活动。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确定起跑线的位置,如果你是体育老师,在给运动员画400米起跑线的时候会考虑什么(重现赛跑的动画课件)?
学生分小组讨论。
教师指名学生汇报思路(只有看看外圈比里面一圈长多少,就往前移多少)。【学情预设:学生根据已有的赛跑经验朦胧的意识到跑外圈路程将更长,但为什么会这样,长又长在哪里?他们不得而知,因此设计小组进行讨论探究该问题。必要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重现赛跑的动画课件,帮助学生更加直观、明确的分析问题。】
2.收集、分析数据。
教师提问要计算每条跑道的长度,需要知道哪些数据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跑道数据图,并告知学生前期通过实地测量我们得到了下列数据,让学生观察数据图说出了解的信息。
学生说明:直道的长度是85.96米,第一条半圆形跑道的直径为72.6米,每条跑道宽1.25米。
学生从图中提取相关数据后,教师进一步说明半圆形跑道直径的规定和跑道线的宽在这里忽略不计。
【学情预设:该年龄段的学生有一定数形结合的基础,但本环节对此方面要求较高,不但要会识图、会分解图形、还必须会分析处理数据。尤其是对直径72.6米的理解,多数学生可能无法完成。因此很有必要在此处设计一个动画课件,将中间的直道部分隐藏,两端的半圆弧继而拼接,这样一来72.6米就一目了然的处于直径的位置上了,为接下来的计算做好铺垫。】
3.处理数据,解决问题。
教师提问具体计算的方法。
学生回答后利用计算器处理数据,完成76页表格。(由于计算量较大,可小组分工完成)。指名展示并汇报结果。
让学生具体说一说表格中各项目的含义。
教师提问学生通过刚才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全长都是周长加直道的长度得到的,而直道的长度都相同,每次加太麻烦了,而且算完对“差”的结果又没有影响,所以可以不用加直道的长度,直接算两个半圆拼成的一个整圆的周长就行了。)【学情预设:对于书中表格的处理,因为涉及到圆周率的取值及计算器使用的熟练问题,可视学生的计算能力灵活安排,可独立完成,也可小组合作。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如果学生只算出三、五条跑道的长度就已经能够发现其中的规律了,那教师也应予以肯定,鼓励学生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尝试独立的解决问题。】
4.归纳提升,实现建模。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观察跑道形状,启发学生大胆猜想:跑道的构造怎样?联系刚才计算的过程想想7.85米的差距是由什么引起的?
学生集体讨论,进一步验证: 起跑线的位置确定和直道的长度并没有关系,关键在与两个半圆弧拼成的圆的周长。最里圈的周长为72.6×3.14米,往外依此是(72.6+1.25×2)×3.14米,(72.6+12.5×4)×3.14米„„每个圆都和相邻的圆相差了2.5×3.14米,也就是7.85米。可见,确定起跑线的决定因素在于——跑道的宽度。【设计意图:数学“课标”中指出要让学生经历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的、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此外,引导学生探索、挖掘问题的根本原因有助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三、练习巩固,综合运用。教师提问:
1.某校由于场地限制,田径运动场的跑道宽度为1.2米,该校同学进行400米跑比赛时,老师应如何确定起跑线呢?
2.在正规场地400米要跑一圈,每一道的起跑线要比前一道提前7.85米,那200米跑呢?
学生独立练习、汇报。全班交流并订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的联系旧知,寻求实际背景,更新原认知体系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四、指导看书,质疑延伸。
指导学生自学课本75-76页内容,提出疑问。同伴合作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自我评价的意识和反思学习的习惯。】
五、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有什么感受?
对你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帮助?
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思路
在课的开始部分,通过设计60米和400米比赛的动画情境,激发兴趣的同时希望能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并通过两组比赛起跑画面的对比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揭示课题《确定起跑线》。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确定起跑线呢?这是本节课的核心问题也是难点所在,考虑到这个问题较为抽象,并且学生独立解决这样综合性较强的问题有一定困难,因此将这个难点问题分解为几个层次帮助学生理解、掌握。首先,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如果你是体育老师,在给运动员画400米起跑线的时候会考虑什么?在给出充分的时间思考之后如果学生还是难以明确思路,再组织进行小组讨论,试图通过集体的力量找到解决方案。由于这也是一节有关数学思考类型的课,所以在设计时非常重视学生探索、思维的过程,当然教师适时加以正确的引导也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当学生明确要去计算跑道的长度时,设计制作了有关跑道结构的动画课件,先通过分解一条椭圆式跑道让学生了解它是由两条直道和两段半圆形的弧组成的,为计算环节做好铺垫。在之前的试教过程中,当发现学生往往在计算第二条跑道时把跑道的宽度1.25米直接当成了增加的直径长度,其实只是半径增加的长度,导致结果错误。这也是本课的又一难点和易错点,因此又在课件中设计了直径旋转并变长再出现数据这样一组动画,直观的显示出由第一条跑道道第二条跑道数据的变化,相信这样一来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分析、理解。
第三,当学生得出每条跑道的长度后,将利用课本中的表格引导他们寻找其中的规律——每条跑道都比前一条增加7.85-7.86米,紧接着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规律?能否更精确些?引起这个差距的原因是什么?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本质性的问题就在于弯道的宽度。从生活原型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然后再回到生活中,当跑道宽度发生改变时,或是当进行的是200米或其它比赛时,学生对此类问题应该说具备了良好的知识经验和策略储备,这也就是设计这节课的初衷了。
执教者简介
(内容:姓名、学历、职称、教学经历、教学成果、科研成果等,150字左右)。
第三篇:论文体例格式24条
论文体例格式24条
一、论文的结构(五条)
一篇完整的论文应包括以下五项:1.题名(副题名);2.署名(单位与姓名,匿名评审时另写);3.摘要(200字以内),关键词(3-8个);4.正文;5.参考文献。缺一不可。例:缺第5项叫文章,不叫论文。
二、论文的正文(五条)
1. 市级论文评比正文要用小4号宋体(省师陶杯论文评比及期刊规定用5号宋体)。
2. 连同正文以外的辅文,一律用单倍行距。3. 用A4纸打印。并发送电子稿。
4. 页边距:上、下为2;左、右为2。两端对齐。5. 首行一律空2字符(参考文献4字顶格写)。
三、论文中使用基数词中的汉字、阿拉伯字(三条)
1. 排列顺序为“
一、”“
(一)”、“1.”、“(1)”、“①”五个层次。除了“
一、”左起顶格外,其余均左起空2格。2. 其中“(一)”,“(1)”,“①”后没有标点符号;其中“
一、”后面为顿号;“1.”后面为半角圆点。(西文西符号,中文中符号)3. 正文中用得较多的是“
一、”、“1.”、“(1)”三个层次;“
(一)”和“①”有时不用。
注:
一、一级标题与[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
反思]用4号黑体加粗;
(一)用4号幼圆。
1.二级标题与[课件]用4号楷体。
(1)三级、①四级标题与正文用小4号宋体。正文中的片段实录可用小4号楷体。
四、题名(三条)
1. 题名用3号宋体加粗;居中。2. 题名不超过17个字。
3. 如有副标题则在“——”后用4号仿宋体(不加粗);居中。
五、其他辅文(三条)
1. 其他辅文是指摘要、关键词、分类号、文后参考文献。
2. 这几个字体本身一律用小4号黑体并加粗。3. 其内容一律用小4号隶书。
六、参考文献(三条)
1. 根据国家标准局批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要求,参考文献要有7个要素:
(1)序数。如[1][2][3]„„在文中要按序排列;相应
正文上标注,如[1]等。如缺少则叫参考条目,而不是参考文献了。
(2)被引作者名。如两人以上则用“,”隔开,最后一名作者后用半角圆点。
(3)被引用文的题(篇、书)名。其不用书名号,书名后不写标点。
(4)参考文献常用标识类型:[M].专著,[J].期刊,最常用;[S].标准,[N].报纸文章,[C].论文集,常用;[D].学位论文,[R].报告,[P].专利,[EB].电子公告,[J/OL]网上期刊,[DB/CD]电子文献,[EB/OL].网上电子公告„„较少用;除上以外用[Z].(5)出版单位。指出版社、报刊名、网址等。后用逗号。专著出版社前加写出版地,并加冒号。
(6)被引题(篇、书)的出版时间。专著出版时间一般写到年,如2008.;期刊则不写2008年12月,也不写2008年第12期,而应写2008(12).报纸、网上文献写成:2008-12-19.(7)被引文献的页码。用“:345.”,而不用“第345页”,也不用“P345.”。2.例如: 参考文献:(正文末空一行,小4号黑体加粗)
[1][2][3]叶朗.美学原理 [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48.285.82.(或2009.)
[4]李玲,段晓明,陈荟.教师文化类型及其对教师发展的启示 [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4):36.[或2004(4).]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或2012.)
[6][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7.(或2000.)
[7]袁智慧.学校文化及其架构[N].中国教育报,2004-10-12.[8]王明宾.中小学有关教师的评价[EB/OL].http://,1998-08-16/1998-10-04.其中除出版单位后用逗号,除“专著出版地”后与“页码”前用冒号外;其余标点符号采用半角圆点。3.引用参考文献4条以下,为不合格;7条以上为优。
七、译英(一条)
第一项前3条题名(副题名)、署名(单位)、摘要和关键词要求译成英语,5号字、Times New Roman字体放文末。
注 :其它文化格式参照上述条文撰写。
第四篇:教学设计体例及要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学科教学设计体例及要求
××版第×册
第×单元
第×课《××××××》
[教材分析] 简要分析教学内容,说明其特点、地位和作用。
[学情分析] 分析学生学习该内容的认知起点、学习兴趣、学习障碍、学习难度等。[设计思路] 根据教师自身特点和学校实际教学条件,结合教学内容,概述教学过程中拟实践的教育理念、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教学目标进行描述,注意将三维教学目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教学重难点] 说明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学时间]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 ×××××× 1 ××××××× ⑴ ×××××××× ① ××××××× „„
描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以语文为例)力求做到: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过程的体验,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努力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关注语文学习与生活、社会,与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联系;较好地体现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发展作用,体现教师有效的指导;突出教学重点,巧破难点,内容安排合理、有序,容量适当,教学媒体使用适时、适量、适度,体现创新性和可操作性。[板书设计]
【注意】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大环节后附简要的设计意图说明。[教后记] 字数不限,要求真实、切实,有借鉴意义。
[教学反思]每个单元后附一篇教学反思,字数不少于500字。附:电子教案样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小学数学
二年级
下册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有: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第二,在“平均分”的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用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引入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再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或除法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
[学情分析]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是学生在掌握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领会乘法与除法的关系,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单元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初步体会除法和乘法的联系,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在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活动中,比较熟练地运用2~6的乘法口诀口算有关的除法。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能够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有调理地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初步认识除法与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享受独立思考后发表自己见解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1.除法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
《平均分
(一)》
颜圆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9页例
1、例2和“做一做”以及练习二第1、2题。[设计理念] “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的教学内容,它是认识除法的基础。在生活中,学生有“平均分”的感性认识,那怎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中,形成新的体验,新的感悟,使他们真切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让学生经历分物的活动过程,初步感知“平均分”的过程,初步体验“平均分”是分得同样多。让学生知道“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表象。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意识以及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会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将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
[教具准备] 小棒、水果图片。[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二(1)班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要准备什么呢?(苹果、糖……)二(1)班的同学准备了什么?他们是怎样分的呢? 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课题:平均分
(一))
[设计意图]以参观科技园活动的情境引入,触题自然有趣,学生充满兴趣,上课一开始就以一种愉快、亲切的情绪投入学习。通过对食物排列情况的观察、研究,自主地发现分食物的秘密,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表象,为“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认识积累经验,有“每份同样多”的感受,又为“平均分”的引出做伏笔。
二、引导探究
1、教学例1 这里有6颗糖果,分成3份,你打算怎么分?(用小棒代替糖果试一试)(1)学生动手分糖果,教师巡回指导,辅导个别学生。(2)汇报交流,说分配结果。
(3)请大家说说听了分的结果,你想说什么?(4)讨论公平的分配方案,得出“应该每份同样多”(5)请学生重新分配,得出“每份同样多,叫平均分。”
2、练习。
(1)“做一做”第1题。
说一说哪种分法是平均分,为什么。(2)“做一做”第2题。
引导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片枫叶。(16片)每4片一份,平均分成了4份。
3、教学例2 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分一分。(1)请各组用实物图片分一分。
(2)分完后交流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什么。学生汇报结果可能有:
先每个盘子里分1个橘子,再放1个橘子,直到分完。每个盘子里分3个橘子。先每个盘子里分2个橘子,再放1个橘子,每个盘子里分3个橘子。每个盘子里分3个橘子,正好分完。(3)你们最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4)小结:一个一个地分仔细准确,多个多个地分节省时间。
不管怎么分,最后得出的结果都是每个盘子里分3个橘子。得出结论:像这样把一堆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就是“平均分”。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地分,还可以几个几个地分,直到分完,但必须每份同样多。
3、练习“做一做” 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
让学生用小棒代替酸奶,动手摆一摆。小组合作,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由“每份同样多”到“平均分”概念的形成至关重要。通过让学生反复操作分食物使之体验到“分”得“每份同样多”,从而自主地形成“平均分”的概念。这种来自于生活,来自于亲身实践的学习活动是解决数学概念的最有效的办法。
三、组织练习,深化认识
1、练习二第1题。判断,说一说理由。
2、练习二第2题。1)读题,明确要求。
2)学生独立思考后填写,如果有难度,可以用小棒摆了再填。3)交流答案和想法。
4)教具演示分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设计意图]学生在说一说和摆一摆中进一步感知平均分,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设计意图]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板书设计]
平均分
(一)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3)个。
[教后记]
第五篇:品生品社教学设计体例
品生、品社学科教学设计
基本体例
【教学内容】所执教教材、版本、年级、册、单元主题、课题等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1.动宾结构表述,如知道„„;了解„„;初步学会„„等等。2.三类目标综合表述,不给目标贴三类标签。
3.表述中不须出现“使学生”、“教育学生”、“让学生”等字词。【教学重、难点】 目标中的重难点 【教学准备】
含师、生两方面的准备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尽量详细,避免过于简单的提纲式设计。2.各环节的导入、衔接、小结应该齐全。3.学生活动内容、形式与规则应有所体现。
4.“活动意图”或“设计意图”应在目标、方式、氛围、趣味、情境创设等方面切入。
5.各环节(或活动名称)设计的表述,尽量以孩子为第一人称,如“小眼睛,大发现”; “我们来交流”;“给大洲大洋来找家”等等
„„
一、【活动意图】或【设计意图】
二、【活动意图】或【设计意图】
三、【活动意图】或【设计意图】 ……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结合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反思,2.教学中的亮点 3.教学中的不足
4.再教之改进措施或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