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讲座论文

时间:2019-05-14 09:25: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际关系讲座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际关系讲座论文》。

第一篇:国际关系讲座论文

天津城建大学

2013—2014第一学期《国际关系讲座》论文

国际关系讲座

中国核心利益

学专班学姓

院 业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 10电信2班 10700230 彭建超

号 名

中国核心利益

【引言】中国的核心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国务院新闻办6日发表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说,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绝不会关上,开放水平只会越来越高。同时,中国绝不搞侵略扩张,永远不争霸、不称霸。白皮书说,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不同任何国家和国家集团结盟,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异同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坚持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确定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在国际事务中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白皮书重申,中国将坚定不移沿着和平发展道路走下去。【关键词】 核心利益 主权 安全 统一 经济发展

一、核心利益含义

核心利益是关乎存亡以致于难以进行交易或退让的重大利益。相对于重要利益和一般利益而言。国家利益是“指一个民族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总体利益,包括一切能够满足民族国家全体人民物质与精神需要的东西。在物质上,国家需要安全与发展,在精神上,国家需要国际社会尊重与承认”。按照利益的重要程度,可以将国家利益划分为核心利益、重要利益和一般利益等。所谓国家核心利益就是指国家利益结构中处于核心位置的部分,涉及国家的生存、独立和发展三个方面的利益需求。生存是国家存在的前提,内容包括保证领土的完整、主权的统一和国家的安全,在统治范围内建立有效的政治和法律秩序,通过有效的资源汲取和分配,为公民提供基本的权利和福利;独立涉及国家的政治自主,主要指国家独立自主地选择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在政治上拥有排他性的国家方针政策的决策权;发展事关国家实力的增长和民众的福祉,主要指国家通过把握成长的机会,实现国家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发展目标,不断提升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

二、核心利益特征

第一,次序优先。国家核心利益一般处于国家利益排序中的优先位置,包括重要利益和一般利益在内的非核心利益只能位居核心利益之后。由于对国家的重要意义的不同,任何国家总是把维护核心利益放在首要的位置。为了确保核心利益不受损害,在特定的情势下,国家可以不惜牺牲一般利益甚至重要利益。在资源投入上,国家的战略资源往往首先被投入在核心利益的维护上,对重要利益和一般利益的资源投入要以确保核心利益为前提。比如,为了确保国家的生存,任何国家都会将维护领土主权放在优先位置,不会为了谋求局部的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等一般利益而置领土主权于不顾。为了捍卫国家的领土主权不受侵犯,所有国家都会把国防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即便是实力有限的小国,也会尽可能利用自身的各种政治、经济和外交资源,努力构建与己有利的地区力量对比态势,塑造有利于实现自身安全的外部环境。

第二,关系全局。核心利益是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利益,它在国家利益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统领地位。核心利益的实现将有助于国家非核心利益的实现,一旦核心利益遭受严重侵害,国家的非核心利益的维护也就失去了保障。比如国家的政治独立属于核心利益,一国如果丧失了政治上的独立地位而成为他国的附庸,在处理内外事务中看他国的眼色行事,依据他国的利益要求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不仅会直接损害国家的尊严,而且也会导致其自身国家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的受损。

第三,不容妥协。与一般国家利益不同,核心利益一般都是不容争议、不容妥协、不容干涉的利益。任何负责任的政府在维护核心利益时一般都会立场坚定,不以损害核心利益委曲求全。对待任何损害核心利益的行为,国家都会全 力加以抵制和反抗。核心利益之所以具有上述特征,是因为其本身具有不可分割性、绝对排他性和主体单一性。比如,一块领土要么属于A国,要么属于B国,不存在同属于A国和B国的领土。对某一具体国家而言,如果该领土被迫遭受外力的强制分割,国家的领土不再完整,国家的主权行使也就失去了完整性。由于国家不可能与他国分享领土主权,无论是A国还是B国都会追求对该领土控制的绝对排他性。在这一问题上产生的矛盾和冲突,其性质只能是零和博弈。

第四,面临威胁。通常,一个国家的利益所涵盖内容十分广泛,国家不可能将所有的重大利益都一一列举出来,而只是将那些面临威胁的重大利益界定为国家核心利益。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为了把那些遭受威胁的利益放在突出的位置,以便使之在战略上得到足够的重视,尽可能动用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加以有效维护,让这些重大利益不受损害;另一方面,将遭受威胁的重大利益界定为核心利益,也是为了对内对外作出郑重的政治宣示,对可能挑战核心利益的国家或政治势力发出警告或威慑,以免遭受报复性惩罚。

三、中国为什么要清晰宣示和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全面阐述中国的核心利益 如果对中国的核心利益表述含糊不清,就容易在国际上引起不必要的误解。所以,强调国家的核心利益,不是一种政治性的挑衅,也不是一种军事上的炫耀,是一种大国的气度,一种光明磊落的外交风格。核心利益是指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利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只不过是核心利益的表现之一,如果没有稳定的政治结构和国际环境,那么,要想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有内外兼修,对内保持政治的 稳定性,真正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对外保持中国的军事商业存在,维护中国在全球的利益,才能为中国的持续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包含了加强国际交流的内容。无论是走出去还是请进来,都必须照顾到中国的核心利益,考虑到中国发展的目的。如果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忽视了中国的核心利益,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忘记了大局,那么,中国的核心利益就会受到实质性损害。事实上,中国的核心利益不仅是系统性的,而且是不可分割的,如果以为中国为了发展经济,可以牺牲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那么,就是不了解中国核心利益的实质内容。中国的领土主权不容侵犯,过去是如此,现在是如此,将来也是如此。强调国家的核心利益,就是要为国家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绘制了未来5年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在对外工作部分再次提出,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是对当代中国对外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达到什么目标和怎样实现目标的深刻阐述,对做好新形势下的对外工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中国核心利益”一词随着中国周边的国际军演的持续延烧,越来越多的引起了国内外的讨论。相反的,什么是“中国核心利益”反而被讨论者所忽视。事实上,“中国核心利益”的内涵自建国之日起都是中国党和政府始终坚持宣示和维护的中心。特别是在国际上一再以“中国威胁论”制造反华舆论的时候,2009年7月28日,国务委员戴秉国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开幕式中,进一步向美国政府概括了中国的核心利益。

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党和政府领导中国人民的历史进程中一切的荣辱得失,都与中国核心利益息息相关。进而推及1949年前的50年、100年及历代王朝的兴衰史,我们都不难看出,中国核心利益的维护与实现才是国家兴衰存亡的根本与基础。因此,戴秉国代表中国政府对中国核心利益的总结和概括是经得起历史考验,更是经得住现实与未来检验的政治结论。

四、中国的核心利益的三个范畴

目前,出席新加坡香格里拉战略对话会议的中国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梁光烈上将,在结束演讲回答提问时,全面阐述了中国的核心利益。他认为中国的核心利益包括:第一,中国的国体政体和社会大局稳定;第二,中国的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第三,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这是中国高级将领第二次在国际场合全面阐述中国的核心利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陈炳德上将在美国访问时,就曾经公开表示,2009年美国总统访华期间中美两国发表的《联合声明》明确指出,“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对确保中美两国关系稳定发展极端重要”,并且详细阐明了中国的三个核心利益。

“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可以肯定地说,鼓动轻率改变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对中国国家命运和人民福祉的严重不负责任。在中国这样的大国,一种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废弃,绝不可能会是和平发生的,社会大动荡是它无可避免的代价。

在新中国用60多年的时间改变了中华民族命运和走向的时候,我们对是否 存在一个与中国更为契合的政治制度并没有把握,用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失去和平的巨大代价,去换取一个虚无缥缈的新的“政治天堂”,这对中国人民来说也太冒险了。所以,维护“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理应成为中国的核心利益。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中国目前改革的外部环境远不如上世纪80年代好,由于中国与西方逐步形成竞争,所以,期望或者促使中国通过“改革”垮掉,已经成为西方的一项公开政策。而实际上,中国要做到在任何一个改革的关键点上都作出准确正确的甄别与选择,并且同时做到娴熟的调控改革的方向和节凑,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何况还有西方敌对势力的不断搅局和重重陷阱。所以,不允许我们自己内部有任何的犹豫和动摇,更不能容忍任何国外势力和集团的肆意侵犯。

中国尽管主张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但绝不会以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为代价,一旦核心利益受到侵犯,亦即出现“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情况,中国也可能不惜以军事手段来捍卫其核心利益。一个动荡不安的国家能够赢得其它国家人民的尊重;也不能想象,一个处于长期分裂状态的国家,能够屹立于大国之林;更无法想象,一个无法保护自己侨民的国家,能够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贡献。强调国家的核心利益,就是强调国家对人民的责任,对世界和平和稳定的承诺。强调国家的核心利益,就是要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为中国处理地区事务乃至国际争端制定最基本的行为准则。

五、中国核心利益简析

新华社北京8月10日电(记者 孙奕)2011年9月,一部1.3万字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在北京发布。白皮书中,有一句话庄严铿锵、掷地有声,即:“中国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在白皮书中,不仅中国的核心利益得以明确界定,中国还表示出“充分尊重各国维护本国利益的正当权利”、“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的意志和决心。

今年8月4日,一份逾千字的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态尤令外界关注。表态中,中方重申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对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不当言辞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

这一表态是中国捍卫涉及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等国家利益的一个缩影。资料显示,到目前为止,中国解决了与绝大多数邻国间历史遗留的陆地边界问题,已先后同有关国家签订19个边界条约、协定和22个勘界、联检议定书,划定勘定约2万公里的边界线。不仅如此,十年来,中国在涉藏、涉台、涉疆等问题上强力发声,有力维护国家利益。

当西方政要罔顾中方反对会见**,中国均在第一时间表示坚决反对,并通过外交渠道进行交涉。西藏“3·14”事件发生后,中国用历史和事实向国际社会表明,这一事件是**集团有组织、有预谋、精心策划煽动,境内外“藏独”分裂势力相互勾结制造的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西藏问题完全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任何外国和国际组织均无权干涉。

2009年,新疆“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发生后,中方也 多次严正表示,该事件是一起由境外遥控、指挥、煽动,境内具体组织实施,有预谋、有组织的暴力犯罪。任何外国和国际组织都无权干涉中国内政。

对于美国在售台武器问题上多番出尔反尔、践踏其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中的承诺,中方则敦促美方立即采取有效措施纠正错误,以免进一步损害中美关系稳定发展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势头。

分析人士指出,在涉及钓鱼岛、南海等相关问题上,中国也始终秉持积极维护主权、同时不让中国和周边环境发生恶化的处理原则。“中国捍卫核心利益有两个核心:一方面,不屈不挠进行斗争;同时,不让我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发生逆转。尽管有些问题无法在短期内得到彻底解决,中国仍分步骤逐步推进。”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表示。

回首十年间,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在核心利益上的界定越来越清楚明确,捍卫国家利益的手段越来越充分,取得的成就可圈可点。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对外处理相关问题时,并非寻求对抗,而是积极推进合作、减少分歧的比重、并妥善管控分歧。十年来,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多个场合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致力寻求实现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

从双边外交的层面上看,中国在发展同美国、欧盟等方面关系中做出诸多努力,积累了危机管理的成功经验。中国还通过机制创新,利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等多个平台平等交流,谋求建立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相处之道。

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上海合作组织、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中国与周边国家保持频繁交往,始终坚持睦邻友好,互利共赢;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在国际合作平台中,中国多次就世界经济形势提出积极倡议,致力 于为国际经济增添动力,推动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

在热点问题上,中国积极劝和促谈,致力推进朝鲜半岛核问题六方会谈进程;在外交手段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上发挥建设性作用;中方积极参与阿富汗重建,支持阿富汗实现稳定与发展;中国与东盟国家签署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已走过十年历程,2011年,双方就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指导方针达成一致,启动宣言框架下的务实合作。

自叙利亚问题去年爆发后,联合国安理会先后三次就叙利亚问题进行表决,中国三次否决了相关草案。外界看待中国举措难免出现了所谓“杂音”和“不解”,中国应该继续秉持“正义”。

回望十年间,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维护我国利益。展望未来,中国也一定会继续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参考文献】

金融危机中的中国核心利益 李永宁 2010 财经科学 万方数据

人民与国家利益的选择——论中国共产党.罗伟涛 2002 湖南社会科学 万方数据产学合作利益机制的核心——.李廉水 1998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 维普资讯网王河 《宁夏社会科学》 2009 第4期万方数据

第二篇:国际关系论文

中美在南海问题上的博弈

从历史的角度看,美国针对南海问题一直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稳定且一以贯之的政策,其在频发迭起的南海争端中实际上更多采取的是一种“机会主义” 的态度,在有关岛礁主权归属问题上也更多倾向于表达“不支持任何一方” 这样一种表面上中立实则模糊的立场;而对于中国的主权诉求,则主要是以“中国因素”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其总体的战略需求作为衡量标准,事实上采取的是一种时而“消极默认” 时而又“积极抵制” 的所谓“灵活态度”。不过,这种“机会主义” 态度也并非毫无约束,而是始终被规制在来自战略层面的高层设计之内,与美国总体的对外战略需求保持着高度一致。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演变,美国南海政策指向中的主要战略对手曾先后被确定为二战时期的日本和冷战时期的苏联,冷战结束之后又将其主要矛头指向了正积极致力于和平崛起的中国,其最根本的着眼点在于尽可能阻止任何一个大国单独控制这一战略区域,而围绕该海域的任何争端在各个时期的情势发展以及美国据此所采取的政策,都仅仅属于一种具体的战术问题,都不可能与这一总体目标相违背。

2009年以来,菲律宾和越南等国在南海问题上频挑事端,致使该地区安全局势急剧升温。在这一过程中,奥巴马政府对南海问题的关注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美国的南海政策开始出现重大调整迹象。2009年3月9日,美国防部就“无瑕号” 在南海海域执行搜索监听中国海军潜艇任务时与中国船只发生对峙一事发表声明,指责中国船只骚扰美国海军在“公海” 执行任务。2010年7月23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在越南河内召开的东盟论坛外长会议上明确宣布,美国在南海地区拥有“国家利益” 与“国际利益”,而且大谈在南海问题上反对“胁迫”,反对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2011年6月27日,美国参议院通过决议,对中国在南海地区所谓的“示强行为” 进行“谴责”,主张美国应加强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直接介入中国与菲律宾、越南等国的纷争与摩擦。2012年8月3日,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对南海局势发展中的“对抗性言论、资源开发分歧、胁迫性经济行动,包括使用障碍物阻止进入黄岩岛周边事件不断升级”表示关切,指责中国“提升三沙市行政级别以及在南海有争议地区建立一个新的警备区之举有违通过外交合作解决分歧的原则,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升级的风险”。2013年7月29日,美国参议院全体会议通过了一项决议案,声称中国为“改变领土现状”,在钓鱼岛周边及南海“威吓和动用武力”,继续就南海和东海问题向中国施压。

需要指出的是,奥巴马政府的南海政策并非一项孤立的个体政策,其在结构上从属于美国的东南亚政策体系,本质上服务于美国的亚太战略总体布局。鉴于小布什政府时期“对于中东地区投入战略性关注而相对忽视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势力延伸和巩固”,奥巴马政府上台伊始便致力于修正“布什主义” 的外交理念,并通过积极推行所谓“巧实力”外交实现了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诸多突破。

相对于东南亚政策的调整,近年来美国南海政策的策略性导向背后更为宏观的背景在于奥巴马政府极力推行的亚太“再平衡” 战略。尽管该战略更多体现的是美国出于对自身经济竞争力乃至整体国家实力不自信而产生的一种保护性的自然反应,但被普遍认为是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全球战略“最为重要的一次重新定向”。按照美国总统安全事务助理汤姆·多尼隆(Tom Donilon)的说法,该战略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塑造亚太地区的行为和游戏规则,保证国际法和惯例得以尊重,商业和航行的自由不被违背,新兴大国同邻国建立信任感,保障通过和平而非威胁或胁迫的手段解决分歧,以此来促进美国的利益”。

从奥巴马政府公开的对外政策宣示来看,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所谓“国家利益” 集中于以下几个层面:一是确保南海国际航道的自由与安全通行;二是确保美国油气公司在南海的经济活动不受干扰;三是确保其对该地区盟友的安全承诺不受损害。相对于这些显性的具体利益诉求,奥巴马政府高调介入南海争端背后有着更为隐性的战略利益考量,实际上它既与美国积极“重返东南亚”有关,也与其推进亚太“再平衡” 战略有关,更与其应对中国崛起的全局谋划有关。

毋庸讳言,南海问题已经成为继台湾问题、人权问题和经贸问题之后中美之间争执和博弈的一个新热点,这不仅加重了中国周边环境的危险性和不确定性,也给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增添了许多新的变数。在围绕南海问题的多方博弈中,对于越南和菲律宾等争端国而言,它们显然希望在争夺岛礁主权和海洋权益方面能够更多地如愿以偿,这就必然与中国的利益诉求产生冲突,为此,它们欢迎美国继续保持甚至强化在本地区的存在,以达到借美国的力量压制中国进而从中获利的目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们真的要依靠美国来抗衡中国,因为它们在对中国这一强大近邻感到担忧的同时,又都渴望享受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红利,而且,没有哪个国家甘愿成为美国实施其战略的“棋子”。同样,对于美国来说,它之所以介入南海争端,更多的是想利用那些同中国有矛盾的国家来平衡中国,以使自己在同中国的博弈中占据更为有利的位置,其最根本的着眼点在于维持战略平衡和区域稳定,而不希望看到该地区再次陷入冷战式对抗的泥沼,更不会接受被菲律宾、越南等国绑架而同中国走向军事冲突这样的后果。尽管目前美国利用周边国家与中国的矛盾获得了暂时的“战略优势”,但这种“优势” 更多的是以刻意掩盖美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矛盾为前提的,一旦深度介入这一地区,各种矛盾也难免不会随之凸显乃至激化。

对于美国来说,尽管南海争端的任何结果都不会显著增加其国家安全,但它肯定还会一如既往地继续维护自己在该地区的“声望”和“权威”,并努力确保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能够为亚洲提供“可以信赖的美国力量”。而对于中国来说,在岛礁被侵占、海域被瓜分、资源被掠夺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也必然会继续坚定不移地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并努力确保未来南海问题的处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

第三篇:国际关系论文

朝鲜半岛核危机与中国的现实选择

摘要:朝鲜半岛形势错综复杂,朝美历史积怨和制度歧见积重难返,双方围绕核问题展开的政治外交手段一度将朝鲜半岛推向战争边缘。中国与朝鲜是邻国,又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与朝鲜核问题利益攸关,对待朝鲜计划应有自己的态度,立场与主张,采取自己的政策和做法,对朝鲜核问题的解决发挥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朝鲜半岛问题 中国政府的立场及战略依据 六方会谈

朝核问题是当今国际政治中最复杂的热点问题之一,从20 世纪90 年代迄今为止的十几年间,朝核问题波折迭起,危机不断,在经历了种种反复之后,“仿佛又回到了原点”。〔1〕朝美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东北亚的韩日中俄各国纷纷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并为朝鲜核问题的解决进行了多层次的外交努力,时至今日朝鲜核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东北亚地区出现动荡乃至战争的危险还存在,解决朝鲜核问题需要耐心和智慧。

一、中国政府关于朝鲜核问题的立场及战略依据

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观认为:“国家外交政策应当为本国的国家利益服务,也就是为保持、扩大和显示国家权力服务。”〔2〕中国政府对朝鲜核计划的立场是明确的,那就是:第一,中国主张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第二,中国不赞成朝鲜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994 年朝美签署的核框架协议各方应切实执行。第三,维护核不扩散体制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第四,朝鲜方面的合理关切也应该得到解决。第五,我们希望各方保持冷静,避免采取使局势进一步升级的行动。第六,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各方共同努力,推动朝鲜核问题早日解决。

第一,国家安全战略利益的考虑。首先,从东北亚地区安全考虑,要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就必须维护朝鲜半岛的安全。一旦爆发朝美战争,中、美、俄、日、朝、韩都得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地卷入其中,东北亚地区就会陷入混乱。稳定对于中国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朝鲜半岛是中国东部安全的战略屏障之一,朝鲜半岛有核武器无疑会威胁中国的安全稳定。

第二,从经济利益考虑,朝核问题导致东北亚地区局势动荡,甚至战争,这必然损害中国的经济利益,中国同韩国、日本、朝鲜、俄罗斯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以军事和战争手段解决朝鲜的核危机,则必然导致东北亚地区局势动荡。会严重危害包括美国在内的各方的经济利益。

第三,地缘政治利益的考虑。朝鲜半岛是中国制衡美国的战略缓冲地带,是制衡美国遏制围堵中国战略的筹码。倡导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政治解决朝鲜的核问题,反对在经济上制裁朝鲜,确保朝鲜现政权不被美国颠覆,就可以使朝鲜半岛继续保持制衡美国的战略缓冲地位,这符合中国的地缘政治利益。

二、中国处理朝鲜核问题的外交努力

中国和朝鲜有着传统的亲密的友谊关系,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对于中国意义重大。此起彼伏的几次朝鲜核危机,危及朝鲜半岛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局势的稳定,中国面临较大的安全压力,这是一种我们必须面对而且必须有所作为的挑战。从朝核危机出现以来,为了推动朝核问题的和平解决,中国积极地展开了外交斡旋,中国作了大量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进行协调,沟通协商,敦促各方保持冷

静,促成“三方会谈”,“四方会谈”,“六方会谈”,收到了一定的成效,避免事态的严重恶化,使朝核危机朝着和平的方向发展。受到各方以及世界的好评。

第一次核危机爆发之后,整个朝鲜半岛笼罩着紧张氛围,一些悲观论者甚至担心美朝必有一战。在此关键时刻,中国就发挥了积极作用。江泽民主席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举行峰会后发表中俄联合声明,一方面促朝放弃诱发新一轮国际危机的核开发计划,同时也要求美日恢复与朝协商,以化解半岛紧张局势。在中俄韩的共同努力下,朝美双方举行了多轮艰苦谈判,最终于1994 年10 月在日内瓦达成了两国的核框架协议,即《关于朝鲜核问题的框架协议》,为朝核问题的和平解决奠定了基础。

2003 年8 月27 日至29 日,由中国、朝鲜、美国、韩国、俄罗斯、日本参加的关于朝核问题的举行了“六方会谈”在北京举行,北京“六方会谈”最终成为解决朝鲜核问题的主要运行机制。中国在六方会谈机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协调各方的作用。

2006 年10 月9 日,朝鲜半岛第三次核危机爆发。在中国的多方沟通协调努力下,从2007 年2 月再次恢复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并于2007 年10 月达成的共同文件〔4〕。朝鲜于2008 年6 月提交本国核计划申报清单,美国随即启动将朝鲜从其“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的名单中除名和终止对朝鲜适用《敌国贸易法》的程序。

参考文献:

〔1〕郑继永,〔韩〕都允珠.试析新形势下的朝鲜核问 题及其发展〔J〕.国际政治研究,2005,(3):39.〔2〕〔美〕汉斯·摩根索著.肯尼思·W·汤普森修订.徐 昕,等译.王缉思校.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 争〔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3.〔3〕郑继永,(韩)都允珠.试析新形势下的朝鲜核问 题及其发展〔J〕.国际政治研究,2005,(3):41,42.〔4〕第六轮六方会谈第二阶段共同文件(全文)〔EB/ OL〕.新华网,2007-10-03.

第四篇:近现代国际关系论文

近现代国际关系论文

本学期,我选修了近现代国际关系的课程,当时只是好奇,但后来发现这门课程很有吸引力,所以我每次早早到达,从未旷课。我感觉,这是一门让人睁眼看世界的课程,是一门给人以智慧的课程,它让我明白了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博弈,让我看到了政治家的纵横捭阖,让我明白了不同政体的利弊优略。

在本课程中,我学习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关系,看到欧洲的“三十年战争”;学习了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国际关系,看到了拿破仑的戎马一生;学习了维也纳体系的建立,看到欧洲维持的大国平衡战略;学习了德意志的统一和脾斯麦体系,看到了脾斯麦的智慧谋略;学习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瓜分以及一战的烟云,看到凡尔赛体系的形成;学习了一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学习了二战的爆发,看到了法西斯的残酷以及斯大林的权谋;学习了新中国的对外关系,看到了朝鲜战争以及中苏关系的始末。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朝鲜战争的始末,这是一场由领袖的意志主导的战争,这场战争牺牲了几十万的中华儿女,也对我国对外关系产生深远影响。过去我一直以为朝鲜战争是由美帝国主义发动的,以图消灭朝鲜,并以之为跳板进犯中国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伟大的中国民志愿军响应领袖的号召,出兵朝鲜,保家卫国,抛头颅洒热血,换得我们今天的和平。

一切看起来如此的合情合理,如此完美的脚本,正是我们教科书以及媒体、官方所宣传的那样。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课上,老师为我们揭开历史的迷雾,直面事实。自从三八线划定以后,南北朝鲜就一直处于紧张的对立状态。金日成始终认为只有通过革命战争的手段才能解放全朝鲜并实现统一,而李承晚也主张加强军备,积极北进可是一开始并没有获得支持。但斯大林在1950年1月30日的回信中第一次同意了金日成的主张,甚至准备在战争问题上帮助金日成,这是为什么?原来1945年中苏条约所保证的苏联在满洲的权益眼看就要被毛泽东提出的新条约断送掉,为了保证苏联在远东地区的战略利益,把整个朝鲜半岛纳入莫斯科的势力范围就势在必然了。恰在此时,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的关于南朝鲜不在美国防御范围的演说,又为斯大林实现对朝鲜政策的改变创造了条件。于是斯大林一手策划了这场战争。

于是,历史的真相是斯大林决定支持并帮助金日成发动统一朝鲜半岛的战争的。显然,与美国在朝鲜半岛采取防御和退守政策的同时,苏联直接参与了战争的策划和准备。但可悲的是中国一直被蒙在鼓里,就在毛泽东酝酿战争时,还不知道平壤和莫斯科已经就发动战争这样的大事达成了默契。战争就这样开始了。

以现在的视角去看待,朝鲜战争是斯大林与金日成发动的,毛泽东“资助”的战争。战争的结果是,中国用几十万条青春鲜活的生命换得了金家王朝和全世界几十年的侧目,并四面树敌。

我想,这给我们很多很多的启示。在我看来,其一,万恶的是战争,而非资本主义。一切的战争都是人民买单,除了上帝,谁都没理由剥夺人的生命。其二,在处理国际关系时,要深思熟虑,万不可听凭个人专断,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国际关系才是合理的。

纵观现在的国际形势,中美关系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但双方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仍在扩大,双边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继续加深;中日政治关系近期因钓鱼岛问题,参拜晋国神社问题降至冰点;中印政治与经济关系均保持积极态势。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反映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转。

但我国周边的形式任然很严峻,朝鲜半岛问题,东海钓鱼岛问题,台湾问题,南海问题,中印领土边界问题等等。是该如愤青所说即刻出兵钓鱼岛,陈兵南海,还是保持近一二十年中国的一贯克制?

我想,我们必须坚持的是紧紧抓住并要充分利用好的战略机遇期,为和平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外部环境。毕竟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时代的潮流。但在国家核心利益问题上是不可妥协寸步的,这不代表即刻发动战争,而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直接涉及中国国家主权、安全和重大利益的问题上,中国不能没有声音,没有影响。比如,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我们坚定不移的目标,我们应该尽最大的诚意、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第五篇:中东国际关系论文

序号:8888;

姓名:8888888;

学号:8888888

中国与中东地区的关系现状

2010年12月5日

中国与中东地区的关系现状

一、背景:

(一)、名称来源:

中东名称的来源据说是在16-17世纪欧洲殖民者向东殖民时,把距离欧洲的地理位置按远近划分成了:近东,中东,远东。随着欧洲殖民者在全球的流动,此说法成为了大家公认的某些时候进行区域划分的名词。同时近东一词所指的地理范围已被中东一词所指的地理范围所包含。

(二)、地理位置:

“中东地区”或“中东” 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中东”地理上也是非洲东北部与亚洲大陆西南部的地区。“中东”一词不属于正式的地理术语。中东地区的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其中热带沙漠气候分布最广。

“中东”一般说来包括巴林、埃及、伊朗、伊拉克(专题,图库)、以色列、约旦、科威特、黎巴嫩、阿曼、卡塔尔、沙特、叙利亚、阿联酋和也门,巴勒斯坦、马格里布国家(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突尼斯)以及苏丹、毛里塔尼亚和索马里,由于其历史文化原因一般认为属于中东国家,土耳其和塞浦路斯尽管地理上属于中东地区的一部分,但是他们自身认为属于欧洲;北边的阿富汗有时也与中东联系密切。

中东是两洋三洲五海之地,其处在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枢纽地位。其三洲具体指亚欧非三大洲,五海具体指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其中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也是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交通便利,海陆空的路线,可顺利运送石油到各国。位于“五海三洲”之地的中东,是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连接西方和东方的要道,也是欧洲经北非到西亚的枢纽和咽喉。中东在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重要地位,使其成为世界历史上列强逐鹿、兵家必争之地。

(三)、国际地位:

众所周知,中东地区是世界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聚集区。据统计,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为1020亿吨,占世界石油总储量近60%,储采比(即储量与年开采量的比率)为78年以上(世界平均储采比为42年,中国仅为11年);天然气储量为76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总储量的41%,储采比在100年以上。目前,中东地区的石油产量为12.54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32%;天然气产量为3811亿立方米,占世界总产量的12.4%。可以说,在未来百年内,中东地区在世界石油工业的强势地位是牢不可破的。当前,美国、俄罗斯、墨西哥等非欧佩克地区的油田产油量发生递减,未来世界供需缺口主要依靠中东地区的常规油气资源和世界的非常规油气资源来弥补。

二、中东现状分析:

巴以问题是中东问题的核心,是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延续至今时间最长的一个地区热点问题,中东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战略资源牵动着许多国家的利益。9.11事件之后,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国际反恐形势的发展,中东问题更加为世人所关注。中东问题涉及众多的争端,包括宗教问题,领土问题等等。

对中东地区的现状进行分析就必然少不了对有关中东问题的历史沿革的思考,对中东问题的思考不妨以“一、二、三、四”概而言之,那就是:一个祖先,两个民族,三次流散,四次战争。

目前世界主流是和平,但是地球的不少角落仍然少不了战火和冲突,这其中尤其以中东问题最受关注,这其中的利益纠纷或多或少的涉及了目前世界上的大部分强国和大型政治经

济合作组织,所以要解决这一地区的问题不仅仅需要中东地区的国家和人民自己努力和奋斗,更多还需要全球各大国家和组织的支持。

三、我国与中东地区的交往历史:

1、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由此之后我国开始了和中东地区的大规模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文明等多方面的交流。我国的好多发明也是经由这一地区传入西方的。

2、隋唐时期,中国与中东又开海路,来中国留学、经商的阿拉伯人、波斯人最多时达十多万人。

3、元朝时期,甚至出现两地的民族迁徙、融合的情况。

4、明朝时,郑和出使西洋,曾经到达也门等地,加强了与中东各地的联系。

5、清代开始,由于闭关自守和西方殖民主义入侵,影响了中国与中东的交往。

6、二十世纪前半期,由于时局动荡,内忧外患,中国与中东各国都忙于自己的内部事务,以及与列强打交道。无暇顾及双方之间的关系。

四、我国与中东地区在政治往来:

(一)、从陌生到熟悉(1949-1959):

1、追随美国,敌视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2、万隆会议后,中国迈出了与中东各国发展关系第一步。

(二)、从起伏到停止(1959-1969)

1、在这十年中,只有新独立的也门与中国建交。中埃关系,中也关系,波动较大。

2、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停滞不前的中国-中东关系

(三)、从恢复到发展(1969-1979)

1、与阿拉伯国家恢复关系:

2、新发展:1971 年中国获得外交上的丰收,先后与科威特、土耳其、黎巴嫩和塞浦路斯建交。

(四)、全方位外交(1979~2000)

政治关系:自1982年中国领导人先后访问所有中东国家。1984年至1992年,中国先后与阿联酋、卡塔尔、巴勒斯坦、巴林、沙特、以色列建立了外交关系。这时中国已经与所有中东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五、我国与中东地区的经济往来:

中国与中东地区的经贸往来由来已久,著名的「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就是最有力的见证。自古老的丝绸之路时代起,中国与包括中东地区的国家一直保持着友好往来,双边贸易及合作关系源远流长,近年来各种合作日益密切。在1990年至2000年的10年间,中国与中东国家间的双边贸易额强劲增长了近10倍,从1 6.8亿美元飙升至152亿美元,且增长势头不减。中国原油及其制品进口量的50%以上来自中东地区,而中国的工程承包、劳务合作等领域的公司也在中东地区完成了大批有影响的项目。双边贸易的成长带动了双向投资的起步,截止2000年底,中国在中东地区投资约1.03亿美元,中东地区的国家在中国投资约2亿美元。大力推动中国与中东地区间的双向投资已成为双方共识,双向投资规模的扩大不仅拥有充裕的成长空间,也更符合双方各自的战略利益。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中东国家在商品贸易、工程劳务承包和军事合作等领域展开许多合作。中国与中东各国的贸易额,1978 年达到10.84亿美元;1995 年达到62亿美元;2000年达到152亿美元,2002年更达到215.4亿美元。双方贸易不断发展,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对中东出口国。到 2009年6月,中国对中东地区的出口额从十年前的区区40亿美元,激增至600亿美元。双方在其他相关领域里的交往日益活跃:科技、农业、环保、文化教育、新

闻、医疗卫生、体育和农村发展。

中国和中东地区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形式以劳务输出和工程承包以及双向投资为主。中东国家对中国的投资形式以贷款和合资办企业两种为主。

六、中东国际问题对我国的影响:

中国特别关注中东国际问题,中国在2002年9月首次派出中东问题特使王世杰,此后一直有中东问题特使的派出,并且我国积极的参与中东国际问题的解决。

中东是中国大陆周边的战略延伸,该地区大多数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在人权问题以及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斗争中与我有较多的共同语言,双方政治关系良好,合作前景广阔。随着中东和平进程不断深入,稳定与发展已成为该地区各国发展战略中的首要任务。中东国家普遍讚赏我20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希望同我发展全面关系,尤其是加强与我经贸合作。对大陆而言,中东地区是一个具有2亿多人口的商品和劳务大市场,容量大,需求广.同时,中东石油是满足我经济高速发展必须倚重的主要外来油源。双方经济合作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但发展速度和规模都未及应有的水平。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大陆国际地位和参与国际事务能力的不断提高及中东局势的最终趋缓,中国大陆与中东国家的经贸关系将出现良好发展前景。

未来5年,在海湾地区,正在建设和即将投入建设的各种基建工程和能源工程,总规模超过2万亿美元,中国应该考虑从中分一杯羹。”20101103,巴林商工会主席伊萨姆·阿卜杜拉·法赫罗(Esam Abdullah Fakhro)如此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他似乎试图用这样的开场白来说服中国商人,到位于波斯湾中部的这个海岛国家去投资是一件正确的事。目前,中国每年进口的将近2亿吨原油中,有大约70%来自中东地区。

中国从中东较大规模进口石油始于上世纪80年代。目前,我国从中东进口石油的比例约占进口总量的42%,这一比例今后会继续提升。

尽管多年来我国十分强调进口来源多元化,并且已经在多元化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但是,从长远看,考虑到中东的持续供应能力,中东的石油供应仍将是主渠道。笔者始终认为,主渠道的稳定与安全是多元化的前提。

与中东地区的石油进口相比,我们向中东地区的出口品种较多,从日常用品,到劳务服务和工程技术服务以及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科技产品,出口规模越来越多。2005年中国对中东的贸易出口额为513亿美元,预计2010年可能会达到1000亿美元。虽然贸易的增长速度不低,但是,在加强与中东地区的经贸合作关系上,向中东出口日用品的规模比较有限。未来发展的前景在于交叉投资。

对中国来说,中东的石油资源无论在贸易还是在上游投资方面都是第一位的。我国今后要加强在中东的投资,加强中东在我国能源核心利益的作用。在这方面,中国与印度也许会在中东存在潜在的竞争关系。从竞争力上看,中印两国都是新兴市场且规模较大,但从资金实力上看,目前印度与中国的差距还比较大。印度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尽快建立主权财富基金、支持其国有化企业进入中东。

下载国际关系讲座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际关系讲座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际关系论文写作方法

    国际关系论文要做到逻辑自洽、结构合理、有所创新。 几大研究规范需要遵守:一,研究对象要对应明确的国际关系事实。二,有对事实的疑惑作为研究问题。三,有对问题的明确答案即核......

    亚太国际关系 论文

    亚太国际关系论文文化之旅 李敖: (中新社北京2005年9月20日电) 李敖故宫行 海峡两岸应统一 故宫也要统一 台湾知名作家、学者李敖今天参观北京故宫时有感而言:“五十六年前北......

    中东国际关系论文

    序号:号姓名:蒋习诚 学号:201051501411 论述影响未来中东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中东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诞生地,也曾孕育了三个盛极一时,地......

    当代国际关系论文

    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发生在具有主权性质的民族国家出现之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市场和经济中心的形成,欧洲的政治区域化进程也在发展,其特点是不断否定教皇和神圣罗......

    国际关系论文[5篇范例]

    论中国与大国关系 ——中美、中俄、中欧关系探究 关键词:中国崛起;和平与发展;大国博弈;关系走向 摘要: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为了在强国林立的世界舞 台中占有一席之地......

    国际关系概论期末论文

    国际关系概论期末论文 --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in China [键入文字] 学院:外国语学院班级:英语姓名:王鑫学号: 1班 201011010110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in......

    中东国际关系作业论文

    序号:84号 姓名:张欣学号:201190515232 耶路撒冷问题与中东和平耶路撒冷是由Jeru(城市)和Salem(和平)两个词根组成,意思是“和平之城”。它是巴勒斯坦国的中部城市,世界文明古城。居......

    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论文

    国际贸易的发展及中国的对外贸易 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国际贸易的发展大大加快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