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际关系论文写作方法
国际关系论文要做到逻辑自洽、结构合理、有所创新。
几大研究规范需要遵守:一,研究对象要对应明确的国际关系事实。二,有对事实的疑惑作为研究问题。三,有对问题的明确答案即核心观点。四,有适当的文献综述来证明自己的核心观点具有新意与研究价值。五,有适宜的方法来实现论证核心观点的目的。六,有明确结论构成对国际互动现象的新认识并产生政策启示。
什么是好的研究问题:1,一定对应于一个未解决的疑惑,所期待的的答案与论证具有创新性。2,好的研究问题应表述的非常清楚,有严谨的逻辑基础。3,好的研究问题应有适中的领域范围,既不太大,也不能太小。有较为广阔的研究和解释空间,但又不能过于宽泛。4,好的问题应当有使用的研究方法和资料。
如何评估论文设计?依据——事实:与论文研究对象相对应的具体实施是什么?问题:论文要解决的主要疑惑是什么?
观点:与上述问题相对应的答案或假设是什么?
综述:能表明本文的核心观点具有创新性吗?
方法:主要用什么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第二篇:国际关系论文
朝鲜半岛核危机与中国的现实选择
摘要:朝鲜半岛形势错综复杂,朝美历史积怨和制度歧见积重难返,双方围绕核问题展开的政治外交手段一度将朝鲜半岛推向战争边缘。中国与朝鲜是邻国,又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与朝鲜核问题利益攸关,对待朝鲜计划应有自己的态度,立场与主张,采取自己的政策和做法,对朝鲜核问题的解决发挥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朝鲜半岛问题 中国政府的立场及战略依据 六方会谈
朝核问题是当今国际政治中最复杂的热点问题之一,从20 世纪90 年代迄今为止的十几年间,朝核问题波折迭起,危机不断,在经历了种种反复之后,“仿佛又回到了原点”。〔1〕朝美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东北亚的韩日中俄各国纷纷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并为朝鲜核问题的解决进行了多层次的外交努力,时至今日朝鲜核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东北亚地区出现动荡乃至战争的危险还存在,解决朝鲜核问题需要耐心和智慧。
一、中国政府关于朝鲜核问题的立场及战略依据
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观认为:“国家外交政策应当为本国的国家利益服务,也就是为保持、扩大和显示国家权力服务。”〔2〕中国政府对朝鲜核计划的立场是明确的,那就是:第一,中国主张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第二,中国不赞成朝鲜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994 年朝美签署的核框架协议各方应切实执行。第三,维护核不扩散体制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第四,朝鲜方面的合理关切也应该得到解决。第五,我们希望各方保持冷静,避免采取使局势进一步升级的行动。第六,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各方共同努力,推动朝鲜核问题早日解决。
第一,国家安全战略利益的考虑。首先,从东北亚地区安全考虑,要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就必须维护朝鲜半岛的安全。一旦爆发朝美战争,中、美、俄、日、朝、韩都得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地卷入其中,东北亚地区就会陷入混乱。稳定对于中国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朝鲜半岛是中国东部安全的战略屏障之一,朝鲜半岛有核武器无疑会威胁中国的安全稳定。
第二,从经济利益考虑,朝核问题导致东北亚地区局势动荡,甚至战争,这必然损害中国的经济利益,中国同韩国、日本、朝鲜、俄罗斯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以军事和战争手段解决朝鲜的核危机,则必然导致东北亚地区局势动荡。会严重危害包括美国在内的各方的经济利益。
第三,地缘政治利益的考虑。朝鲜半岛是中国制衡美国的战略缓冲地带,是制衡美国遏制围堵中国战略的筹码。倡导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政治解决朝鲜的核问题,反对在经济上制裁朝鲜,确保朝鲜现政权不被美国颠覆,就可以使朝鲜半岛继续保持制衡美国的战略缓冲地位,这符合中国的地缘政治利益。
二、中国处理朝鲜核问题的外交努力
中国和朝鲜有着传统的亲密的友谊关系,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对于中国意义重大。此起彼伏的几次朝鲜核危机,危及朝鲜半岛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局势的稳定,中国面临较大的安全压力,这是一种我们必须面对而且必须有所作为的挑战。从朝核危机出现以来,为了推动朝核问题的和平解决,中国积极地展开了外交斡旋,中国作了大量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进行协调,沟通协商,敦促各方保持冷
静,促成“三方会谈”,“四方会谈”,“六方会谈”,收到了一定的成效,避免事态的严重恶化,使朝核危机朝着和平的方向发展。受到各方以及世界的好评。
第一次核危机爆发之后,整个朝鲜半岛笼罩着紧张氛围,一些悲观论者甚至担心美朝必有一战。在此关键时刻,中国就发挥了积极作用。江泽民主席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举行峰会后发表中俄联合声明,一方面促朝放弃诱发新一轮国际危机的核开发计划,同时也要求美日恢复与朝协商,以化解半岛紧张局势。在中俄韩的共同努力下,朝美双方举行了多轮艰苦谈判,最终于1994 年10 月在日内瓦达成了两国的核框架协议,即《关于朝鲜核问题的框架协议》,为朝核问题的和平解决奠定了基础。
2003 年8 月27 日至29 日,由中国、朝鲜、美国、韩国、俄罗斯、日本参加的关于朝核问题的举行了“六方会谈”在北京举行,北京“六方会谈”最终成为解决朝鲜核问题的主要运行机制。中国在六方会谈机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协调各方的作用。
2006 年10 月9 日,朝鲜半岛第三次核危机爆发。在中国的多方沟通协调努力下,从2007 年2 月再次恢复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并于2007 年10 月达成的共同文件〔4〕。朝鲜于2008 年6 月提交本国核计划申报清单,美国随即启动将朝鲜从其“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的名单中除名和终止对朝鲜适用《敌国贸易法》的程序。
参考文献:
〔1〕郑继永,〔韩〕都允珠.试析新形势下的朝鲜核问 题及其发展〔J〕.国际政治研究,2005,(3):39.〔2〕〔美〕汉斯·摩根索著.肯尼思·W·汤普森修订.徐 昕,等译.王缉思校.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 争〔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3.〔3〕郑继永,(韩)都允珠.试析新形势下的朝鲜核问 题及其发展〔J〕.国际政治研究,2005,(3):41,42.〔4〕第六轮六方会谈第二阶段共同文件(全文)〔EB/ OL〕.新华网,2007-10-03.
第三篇:国际关系论文
中美在南海问题上的博弈
从历史的角度看,美国针对南海问题一直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稳定且一以贯之的政策,其在频发迭起的南海争端中实际上更多采取的是一种“机会主义” 的态度,在有关岛礁主权归属问题上也更多倾向于表达“不支持任何一方” 这样一种表面上中立实则模糊的立场;而对于中国的主权诉求,则主要是以“中国因素”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其总体的战略需求作为衡量标准,事实上采取的是一种时而“消极默认” 时而又“积极抵制” 的所谓“灵活态度”。不过,这种“机会主义” 态度也并非毫无约束,而是始终被规制在来自战略层面的高层设计之内,与美国总体的对外战略需求保持着高度一致。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演变,美国南海政策指向中的主要战略对手曾先后被确定为二战时期的日本和冷战时期的苏联,冷战结束之后又将其主要矛头指向了正积极致力于和平崛起的中国,其最根本的着眼点在于尽可能阻止任何一个大国单独控制这一战略区域,而围绕该海域的任何争端在各个时期的情势发展以及美国据此所采取的政策,都仅仅属于一种具体的战术问题,都不可能与这一总体目标相违背。
2009年以来,菲律宾和越南等国在南海问题上频挑事端,致使该地区安全局势急剧升温。在这一过程中,奥巴马政府对南海问题的关注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美国的南海政策开始出现重大调整迹象。2009年3月9日,美国防部就“无瑕号” 在南海海域执行搜索监听中国海军潜艇任务时与中国船只发生对峙一事发表声明,指责中国船只骚扰美国海军在“公海” 执行任务。2010年7月23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在越南河内召开的东盟论坛外长会议上明确宣布,美国在南海地区拥有“国家利益” 与“国际利益”,而且大谈在南海问题上反对“胁迫”,反对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2011年6月27日,美国参议院通过决议,对中国在南海地区所谓的“示强行为” 进行“谴责”,主张美国应加强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直接介入中国与菲律宾、越南等国的纷争与摩擦。2012年8月3日,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对南海局势发展中的“对抗性言论、资源开发分歧、胁迫性经济行动,包括使用障碍物阻止进入黄岩岛周边事件不断升级”表示关切,指责中国“提升三沙市行政级别以及在南海有争议地区建立一个新的警备区之举有违通过外交合作解决分歧的原则,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升级的风险”。2013年7月29日,美国参议院全体会议通过了一项决议案,声称中国为“改变领土现状”,在钓鱼岛周边及南海“威吓和动用武力”,继续就南海和东海问题向中国施压。
需要指出的是,奥巴马政府的南海政策并非一项孤立的个体政策,其在结构上从属于美国的东南亚政策体系,本质上服务于美国的亚太战略总体布局。鉴于小布什政府时期“对于中东地区投入战略性关注而相对忽视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势力延伸和巩固”,奥巴马政府上台伊始便致力于修正“布什主义” 的外交理念,并通过积极推行所谓“巧实力”外交实现了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诸多突破。
相对于东南亚政策的调整,近年来美国南海政策的策略性导向背后更为宏观的背景在于奥巴马政府极力推行的亚太“再平衡” 战略。尽管该战略更多体现的是美国出于对自身经济竞争力乃至整体国家实力不自信而产生的一种保护性的自然反应,但被普遍认为是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全球战略“最为重要的一次重新定向”。按照美国总统安全事务助理汤姆·多尼隆(Tom Donilon)的说法,该战略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塑造亚太地区的行为和游戏规则,保证国际法和惯例得以尊重,商业和航行的自由不被违背,新兴大国同邻国建立信任感,保障通过和平而非威胁或胁迫的手段解决分歧,以此来促进美国的利益”。
从奥巴马政府公开的对外政策宣示来看,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所谓“国家利益” 集中于以下几个层面:一是确保南海国际航道的自由与安全通行;二是确保美国油气公司在南海的经济活动不受干扰;三是确保其对该地区盟友的安全承诺不受损害。相对于这些显性的具体利益诉求,奥巴马政府高调介入南海争端背后有着更为隐性的战略利益考量,实际上它既与美国积极“重返东南亚”有关,也与其推进亚太“再平衡” 战略有关,更与其应对中国崛起的全局谋划有关。
毋庸讳言,南海问题已经成为继台湾问题、人权问题和经贸问题之后中美之间争执和博弈的一个新热点,这不仅加重了中国周边环境的危险性和不确定性,也给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增添了许多新的变数。在围绕南海问题的多方博弈中,对于越南和菲律宾等争端国而言,它们显然希望在争夺岛礁主权和海洋权益方面能够更多地如愿以偿,这就必然与中国的利益诉求产生冲突,为此,它们欢迎美国继续保持甚至强化在本地区的存在,以达到借美国的力量压制中国进而从中获利的目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们真的要依靠美国来抗衡中国,因为它们在对中国这一强大近邻感到担忧的同时,又都渴望享受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红利,而且,没有哪个国家甘愿成为美国实施其战略的“棋子”。同样,对于美国来说,它之所以介入南海争端,更多的是想利用那些同中国有矛盾的国家来平衡中国,以使自己在同中国的博弈中占据更为有利的位置,其最根本的着眼点在于维持战略平衡和区域稳定,而不希望看到该地区再次陷入冷战式对抗的泥沼,更不会接受被菲律宾、越南等国绑架而同中国走向军事冲突这样的后果。尽管目前美国利用周边国家与中国的矛盾获得了暂时的“战略优势”,但这种“优势” 更多的是以刻意掩盖美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矛盾为前提的,一旦深度介入这一地区,各种矛盾也难免不会随之凸显乃至激化。
对于美国来说,尽管南海争端的任何结果都不会显著增加其国家安全,但它肯定还会一如既往地继续维护自己在该地区的“声望”和“权威”,并努力确保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能够为亚洲提供“可以信赖的美国力量”。而对于中国来说,在岛礁被侵占、海域被瓜分、资源被掠夺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也必然会继续坚定不移地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并努力确保未来南海问题的处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
第四篇:中东国际关系论文
序号:号
姓名:蒋习诚
学号:201051501411
论述影响未来中东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中东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诞生地,也曾孕育了三个盛极一时,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中东地处五海三洲之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在非洲和亚欧大陆之间占据着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而且,周围有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等围绕其外缘或深入入内陆,为中东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联系提供了便利的水运条件。同时,黑海海峡、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不仅都是重要的国际航道,而且也是扼守这些航道的咽喉门户。中东素有“石油宝库”之称,其丰富的石油资源使它在世界能源的供给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也使它成为大国争斗的焦点地区。如今,一提起中东,人们头脑中就会出现一个陌生又神秘的地区,一个难以捉摸和遥不可及的地区。动荡、不安几乎成了他的代名词。中东似乎已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更是一个政治概念出现在我们的面前。直至今天,中东问题仍是世界上最令人头疼的问题之一。因为多种政治、宗教、经济力量在此交汇,毫无疑问,这里已经成
为世界新的火药桶,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什么将会影响未来的国际关系。
1大国的博弈论。从历史上看,大国的争夺一只是对中东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因素之一,大国的博弈在这里凸显的尤为突出。从目前的全球战略格局来看,世界正朝着一个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美国仍是仅存的超级大国,就目前大国在中东的争夺态势来看,美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占主导地位。在过去的时期内,美国成功的利用多国部队的名义打赢了海湾战争,占领了伊拉克、阿富汗,并实现了长时间的占领,给战后中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另外俄罗斯等国的影响也不容忽视。2积不相能的民族矛盾。中东地区特定的地理条件使其成为东西方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同的种族、民族在交往过程中的融合,形成了中东地区极其复杂的民族、部族、部落等形态各异的社会组织形式。中东地区有阿拉伯、土耳其、波斯、犹太等十多个民族。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上述民族的兴衰往往出现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些民族在强盛时总是极力向外扩张,而当衰落时往往受到其他强大民族的入侵。因此个民族之间矛盾积怨甚深。同时,一个名族形成了多个主权国家,大多数国家有是有多个民族成分构成的,使中东国家在走向统一民族国家发展过程中更为艰难、进程也更加漫长。3扑朔迷离的宗教纠纷。中东是世界上宗教最为复杂的地区之一,中东是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发祥地,三种宗教之间有
着难解难分的宗教渊源关系。中东地区众多的教派使该地区的宗教纷争几乎从来没有间断过,一些实力强大、有影响的教派就不在仅仅局限于宗教纷争,而是直接提出一些政治口号,问鼎政治权利,通过夺取政治权利来保护教派利益。
4难以调和的国家利益。随着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列强对中东地区的殖民入侵强烈冲击着中东国家的封建制度,在造成中东民族危机。另一方面,这种冲击和危机也进一步促进了中东个民族的觉醒。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到七十年代初,中东国家相继取得独立,然而在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中,中东却是一个“没什么经验的小孩”。各国国家利益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石油争端与冲突。中东石油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销售量约占世界销售总量的三分之二,是世界能源的供给中心,更是西方国家赖以生存的主要能源供应基地。但是石油资源在地区间的分配不均引起了国家间的巨大冲突,这些兄弟还在生产配额和价格上产生了很多矛盾。中东地区气候炎热,降雨量少,无流区和内流区占较大面积,使中东水资源十分匮乏。在水资源匮乏的条件下中东各国都在想方设法争取更多的水资源,客观上形成了一场由来已久的水资源争夺战。(2)中东国家的边界问题。海湾战争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放在资源危机和将要发生的资源危机上,然而,任何资源都是以土地为依托的,特别是中东地区,长期动荡、战争频繁,而其中许多战争都是由边界、领土争端引发的,中东国家的边界问题是影响中东局势的重要因素。
边界争端的主要原因有:争夺战略要地。争夺资源。意识形态方面的对立。未划分地区的争端等。
5中东局势动荡的主要根源。造成战后中东局势长期动荡的根源是多种多样的,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头绪纷繁。其中既有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东长期统治造成的影响,也有外国势力,特别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霸权的作用,他们为了实现各自的经济、政治和战略利益在中东展开明争暗斗,或是制造分裂,从中渔利。同时,中东的许多不幸也与该地区内部各国或各国国内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其中包括民族之间的相互排斥、宗教和教派的斗争、国家之间的领土纠纷和争夺地区霸权,以及各国内部存在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的激化等因素。中东地区出现的任何重大事件都是这些矛盾相互牵制、综合作用的结果。
总之,未来的中东国际关系还会继续他所表现出的不明朗,因为一方面中东国家没有足够的能力摆脱外来的控制和内部的矛盾,另一方面,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完全对中东地区实现控制。那种错综复杂、头绪纷繁的各种矛盾仍在今后一段时间长期存在,互相牵制,综合作用。中东与其说是世界战略格局的“火药桶”还不如说是“晴雨表”。
参考资料:
《当代中东》 陈建民
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动荡中东多视角分析》 王京烈
主编
世界知识出版社
《试论中东现代化的特点》 黄民兴
西北大学学报
第五篇:中东国际关系论文
序号:8888;
姓名:8888888;
学号:8888888
中国与中东地区的关系现状
2010年12月5日
中国与中东地区的关系现状
一、背景:
(一)、名称来源:
中东名称的来源据说是在16-17世纪欧洲殖民者向东殖民时,把距离欧洲的地理位置按远近划分成了:近东,中东,远东。随着欧洲殖民者在全球的流动,此说法成为了大家公认的某些时候进行区域划分的名词。同时近东一词所指的地理范围已被中东一词所指的地理范围所包含。
(二)、地理位置:
“中东地区”或“中东” 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中东”地理上也是非洲东北部与亚洲大陆西南部的地区。“中东”一词不属于正式的地理术语。中东地区的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其中热带沙漠气候分布最广。
“中东”一般说来包括巴林、埃及、伊朗、伊拉克(专题,图库)、以色列、约旦、科威特、黎巴嫩、阿曼、卡塔尔、沙特、叙利亚、阿联酋和也门,巴勒斯坦、马格里布国家(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突尼斯)以及苏丹、毛里塔尼亚和索马里,由于其历史文化原因一般认为属于中东国家,土耳其和塞浦路斯尽管地理上属于中东地区的一部分,但是他们自身认为属于欧洲;北边的阿富汗有时也与中东联系密切。
中东是两洋三洲五海之地,其处在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枢纽地位。其三洲具体指亚欧非三大洲,五海具体指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其中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也是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交通便利,海陆空的路线,可顺利运送石油到各国。位于“五海三洲”之地的中东,是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连接西方和东方的要道,也是欧洲经北非到西亚的枢纽和咽喉。中东在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重要地位,使其成为世界历史上列强逐鹿、兵家必争之地。
(三)、国际地位:
众所周知,中东地区是世界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聚集区。据统计,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为1020亿吨,占世界石油总储量近60%,储采比(即储量与年开采量的比率)为78年以上(世界平均储采比为42年,中国仅为11年);天然气储量为76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总储量的41%,储采比在100年以上。目前,中东地区的石油产量为12.54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32%;天然气产量为3811亿立方米,占世界总产量的12.4%。可以说,在未来百年内,中东地区在世界石油工业的强势地位是牢不可破的。当前,美国、俄罗斯、墨西哥等非欧佩克地区的油田产油量发生递减,未来世界供需缺口主要依靠中东地区的常规油气资源和世界的非常规油气资源来弥补。
二、中东现状分析:
巴以问题是中东问题的核心,是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延续至今时间最长的一个地区热点问题,中东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战略资源牵动着许多国家的利益。9.11事件之后,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国际反恐形势的发展,中东问题更加为世人所关注。中东问题涉及众多的争端,包括宗教问题,领土问题等等。
对中东地区的现状进行分析就必然少不了对有关中东问题的历史沿革的思考,对中东问题的思考不妨以“一、二、三、四”概而言之,那就是:一个祖先,两个民族,三次流散,四次战争。
目前世界主流是和平,但是地球的不少角落仍然少不了战火和冲突,这其中尤其以中东问题最受关注,这其中的利益纠纷或多或少的涉及了目前世界上的大部分强国和大型政治经
济合作组织,所以要解决这一地区的问题不仅仅需要中东地区的国家和人民自己努力和奋斗,更多还需要全球各大国家和组织的支持。
三、我国与中东地区的交往历史:
1、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由此之后我国开始了和中东地区的大规模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文明等多方面的交流。我国的好多发明也是经由这一地区传入西方的。
2、隋唐时期,中国与中东又开海路,来中国留学、经商的阿拉伯人、波斯人最多时达十多万人。
3、元朝时期,甚至出现两地的民族迁徙、融合的情况。
4、明朝时,郑和出使西洋,曾经到达也门等地,加强了与中东各地的联系。
5、清代开始,由于闭关自守和西方殖民主义入侵,影响了中国与中东的交往。
6、二十世纪前半期,由于时局动荡,内忧外患,中国与中东各国都忙于自己的内部事务,以及与列强打交道。无暇顾及双方之间的关系。
四、我国与中东地区在政治往来:
(一)、从陌生到熟悉(1949-1959):
1、追随美国,敌视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2、万隆会议后,中国迈出了与中东各国发展关系第一步。
(二)、从起伏到停止(1959-1969)
1、在这十年中,只有新独立的也门与中国建交。中埃关系,中也关系,波动较大。
2、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停滞不前的中国-中东关系
(三)、从恢复到发展(1969-1979)
1、与阿拉伯国家恢复关系:
2、新发展:1971 年中国获得外交上的丰收,先后与科威特、土耳其、黎巴嫩和塞浦路斯建交。
(四)、全方位外交(1979~2000)
政治关系:自1982年中国领导人先后访问所有中东国家。1984年至1992年,中国先后与阿联酋、卡塔尔、巴勒斯坦、巴林、沙特、以色列建立了外交关系。这时中国已经与所有中东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五、我国与中东地区的经济往来:
中国与中东地区的经贸往来由来已久,著名的「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就是最有力的见证。自古老的丝绸之路时代起,中国与包括中东地区的国家一直保持着友好往来,双边贸易及合作关系源远流长,近年来各种合作日益密切。在1990年至2000年的10年间,中国与中东国家间的双边贸易额强劲增长了近10倍,从1 6.8亿美元飙升至152亿美元,且增长势头不减。中国原油及其制品进口量的50%以上来自中东地区,而中国的工程承包、劳务合作等领域的公司也在中东地区完成了大批有影响的项目。双边贸易的成长带动了双向投资的起步,截止2000年底,中国在中东地区投资约1.03亿美元,中东地区的国家在中国投资约2亿美元。大力推动中国与中东地区间的双向投资已成为双方共识,双向投资规模的扩大不仅拥有充裕的成长空间,也更符合双方各自的战略利益。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中东国家在商品贸易、工程劳务承包和军事合作等领域展开许多合作。中国与中东各国的贸易额,1978 年达到10.84亿美元;1995 年达到62亿美元;2000年达到152亿美元,2002年更达到215.4亿美元。双方贸易不断发展,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对中东出口国。到 2009年6月,中国对中东地区的出口额从十年前的区区40亿美元,激增至600亿美元。双方在其他相关领域里的交往日益活跃:科技、农业、环保、文化教育、新
闻、医疗卫生、体育和农村发展。
中国和中东地区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形式以劳务输出和工程承包以及双向投资为主。中东国家对中国的投资形式以贷款和合资办企业两种为主。
六、中东国际问题对我国的影响:
中国特别关注中东国际问题,中国在2002年9月首次派出中东问题特使王世杰,此后一直有中东问题特使的派出,并且我国积极的参与中东国际问题的解决。
中东是中国大陆周边的战略延伸,该地区大多数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在人权问题以及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斗争中与我有较多的共同语言,双方政治关系良好,合作前景广阔。随着中东和平进程不断深入,稳定与发展已成为该地区各国发展战略中的首要任务。中东国家普遍讚赏我20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希望同我发展全面关系,尤其是加强与我经贸合作。对大陆而言,中东地区是一个具有2亿多人口的商品和劳务大市场,容量大,需求广.同时,中东石油是满足我经济高速发展必须倚重的主要外来油源。双方经济合作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但发展速度和规模都未及应有的水平。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大陆国际地位和参与国际事务能力的不断提高及中东局势的最终趋缓,中国大陆与中东国家的经贸关系将出现良好发展前景。
未来5年,在海湾地区,正在建设和即将投入建设的各种基建工程和能源工程,总规模超过2万亿美元,中国应该考虑从中分一杯羹。”20101103,巴林商工会主席伊萨姆·阿卜杜拉·法赫罗(Esam Abdullah Fakhro)如此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他似乎试图用这样的开场白来说服中国商人,到位于波斯湾中部的这个海岛国家去投资是一件正确的事。目前,中国每年进口的将近2亿吨原油中,有大约70%来自中东地区。
中国从中东较大规模进口石油始于上世纪80年代。目前,我国从中东进口石油的比例约占进口总量的42%,这一比例今后会继续提升。
尽管多年来我国十分强调进口来源多元化,并且已经在多元化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但是,从长远看,考虑到中东的持续供应能力,中东的石油供应仍将是主渠道。笔者始终认为,主渠道的稳定与安全是多元化的前提。
与中东地区的石油进口相比,我们向中东地区的出口品种较多,从日常用品,到劳务服务和工程技术服务以及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科技产品,出口规模越来越多。2005年中国对中东的贸易出口额为513亿美元,预计2010年可能会达到1000亿美元。虽然贸易的增长速度不低,但是,在加强与中东地区的经贸合作关系上,向中东出口日用品的规模比较有限。未来发展的前景在于交叉投资。
对中国来说,中东的石油资源无论在贸易还是在上游投资方面都是第一位的。我国今后要加强在中东的投资,加强中东在我国能源核心利益的作用。在这方面,中国与印度也许会在中东存在潜在的竞争关系。从竞争力上看,中印两国都是新兴市场且规模较大,但从资金实力上看,目前印度与中国的差距还比较大。印度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尽快建立主权财富基金、支持其国有化企业进入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