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论文

时间:2019-05-14 09:25: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论文》。

第一篇: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论文

国际贸易的发展及中国的对外贸易

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国际贸易的发展大大加快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另一方面,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目前贸易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总的来讲,国际贸易的发展的实质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

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有许多。主要的有:

(一)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世界贸易组织于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并开始运转。世界贸易组织是独立于联合国的负责管理监督全球贸易秩序,协调贸易关系、制定贸易政策的一个永久性国际经济组织,为今后的全球贸易提供最基本的规则,负责实施多边贸易协议,定期审议各成员的贸易政策,统一处理贸易争端,加强与其他国际机构的合作。它不仅强化了关贸总协定原有的规则,管理协调的范围更加广泛,还建立了透明度更大的贸易争端调解机制,可以说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意味着世界贸易新格局的形成,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大发展,国际经济合作新时代的开始。

(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1993年11月1日,欧洲联盟正式启动。1994年1月1日成立的欧洲经济区,是一个比欧共体、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更开放的一体化组织。随着欧盟组织的扩大,欧洲各国的竞争实力大为增强,有力地促进区内投资和贸易的发展。1994年12月10日,美洲34个国家在美国迈阿密举行美洲首脑会议达成协议,并签署了《原则宣言》,确定2005年为谈判达成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协定的最后期限,这标志着南北方国家之间的关系,开始出现以经济合作为主的新趋势。亚洲、太平洋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区域合作已被提到议事日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94年11月在印尼茂物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第6届部长级会议和第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发表了《茂物宣言》,规定了亚太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原则和长远目标,发达成员在2010年以前,发展中成员在2020年以前实现这一目标。为了推动亚太经济合作的发展,1995年2月16日,亚太经合组织举行高级官员“特别”会议,讨论地区贸易和投资的远景,并为今年11月在大阪召开部长级会议和第三届领导人会议准备议事日程,同时起草在2020年以前实现亚太地区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行动计划”。

(三)科学技术进步的加速。90年代是以微电子、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等领域为中心的高新技术、继续加速发展、而且日趋走向实用化、产业化的时代,随着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国际化分工的深化,产品质量性能的不断提高,产品种类、规格的不断变化,产品的生产同期将大为缩短。由于产品的不断升级换代,必将促使各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向更高层次发展,使国际间的相互依赖和渗透进一步加深,从而推动国际商品范围和贸易量的不断扩大。使商品生产的内容、形式以及组织等方面都将发生变革。国际贸易的发展也越来越多地和新技术联在一起,使国际商品生产和贸易的原材料密度和粗放程度大为减少,而技术、知识密集度却大大提高。由于社会消费需求向多样化发展,通过商品交换,促进行业内部贸易的发展。

(四)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进入90年代后,跨国公司发展尤为迅速,并正在不断改变着世界商品生产和流通的格局。全球跨国公司约有1.2万家,控制着世界出口贸易总额的2/3,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已占国际贸易的40%。随着生产国际化的新发展,跨国公司将在更大程度上控制着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技术转让等经济活动。制成品贸易,特别是高技术贸易和资本货物贸易在跨国公司内占的比重也将越来越大,在发达国家的制成品贸易中,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使同一行业内部的双向性国际商品流动发展很快,并成为贸易效益的主要来源。随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企业进入国外市场更为困难。为了绕过东道国的贸易壁垒,为了有利于降低研究、试制、生产成本,扩大市场,实现优势互补,从80年代起,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已开始走向无国界化,但是直到近几年,大企业间缔结国际战略联盟的工作才得到迅速发展。跨国公司联盟可以利用自身和他国的不同优势,通过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共同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贸易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一)国际服务贸易蓬勃兴起。进入90年代后,服务贸易正以高于商品贸易的速度增长,发达国家的经济越来越“服务化”,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发达国家约占3/4的份额。美国是世界最大的服务贸易出口国,在电信、数据处理、银行、保险等新兴服务项目中具有明显优势。世界许多国家出于自身的经济安全考虑,对服务贸易实行保护主义政策,普遍构筑了贸易壁垒,对美国服务贸易的扩大构成强大的威胁,因此,几年前,美国就向关贸总协定提出要求解决服务贸易的问题。乌拉圭回合经过多年的谈判,终于达成服务贸易多边框架协定,规定缔约方所承担的一般义务与纪律,包括最惠国待遇、透明度、国民待遇、发展中国家的逐步参与、市场准入、解决争议等条款。服务贸易多边框架的制定,是关贸总协定在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发展问题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它将使缔约方对服务市场的保护与多边谈判,加强人员交往与信息流通,特别是知识产权、技术转让、数据处理、咨询、广告等服务行业的贸易逐步自由化,有利于加速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环保产品风靡全球。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大大增强了世界人民的环保意识,对人类健康无害的绿色食品、绿色冰箱、绿色空调、绿色电脑、绿色汽车等绿色产品的需求量明显上升,从而推动了电器、能源、建筑、石化等工业部门的变革,防治污染、节能、信息服务等将形成一个新兴的庞大产业。北美、西欧的环保技术已占据国际市场的60%,据西方7个工业国的调查,抵制非环保产品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79%,这表明绿色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已占主导地位,而且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国际贸易发展的总趋势,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影响我国外贸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一)技术创新因素

技术创新是一国出口竞争优势的根本支撑或决定因素。技术创新能通过要素使用的改善、经营成本的节约、原有产品品质的改善和新产品的开发等途径来增强出口产品的优势和相对价格优势,以提高出口的竞争优势。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世界市场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水平的竞争,技术创新构成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基础。

(二)人力资源因素

人力资源是体现在人身上的素质,包括各种知识和能力。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竞争的实践过程中,任何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对于知识型人才和科技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成为获取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制约因素。人才成为比物资资源、金融资本更为紧缺的资源,成为全球竞争的制高点。毫无疑义,我国是世界上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人口第一大国的人力资本也已成为我国各类战略资源中最具实力的资源,但我国却不是一个人力资本强国,并不具有适合全球化竞争所需要的人力资本优势,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从数量上说,大量的人力资源处于不得其用的状况;从质量上说,大量的劳动者素质很差。尽管我们拥有庞大的人力资源,但由于我国人力资本的内在层次还比较低,因此还不具备参与全球化竞争所需要的充分的知识技术资源优势。

(三)国际市场环境

宽松的国际市场环境不但有利于我国产品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的发挥,而且也可以使我们认识到同国外同类产品的竞争差距,促使我们改进并提高我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扩大其出口。但目前的国际环境对中国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提高提出了挑战。首先是反倾销,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20世纪 90年代以来,世界上平均每6-7起反倾销案件中,就有1起针对中国产品。另外,西方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技术贸易壁垒阻止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一方面,发达国家通过立法或制定苛刻的技术标准,使外国产品难以进入他们的市场参与公平竞争。另一方面,发达国家虽然不对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直接设限,但通过开展绿色认证、征收绿色关税等措施,使进口产品的成本大大增加,进而削弱该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外商直接投资

回顾我国外贸20多年的发展历程,FDI在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方面的作用可谓功不可没。FDI在比较优势方面提升了我国的外贸竞争力,促进了我国的外贸增长。截至2004年底,我国共批准外资企业5089多万个,合同外资金额10966.08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621.01亿美元。大量外资的流入,弥补了我国建设资金的短缺,大大改善了我国的资源配置状况,从而使我国已具有的劳动力优势从隐性转为显性,并在出口行业中显现出来,这极大地发挥了我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在某种层面上提升了我国的外贸竞争力。而且,这个趋势将继续下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已从原来的封闭式、内向型、极端进口替代开放式、外向型、出口导向转变。这种调整和变革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趋势,是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中国贸易战略的调整不仅促进了贸易的增长,而且是我国的贸易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的几点建议:

(一)根据竞争优势理论重构出口竞争力

1.立足比较优势,争取竞争优势。比较优势必须通过竞争优势才能真正实现和维持,竞争优势才是获得利润的真正源泉。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应当从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

2.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以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优化产业布局、国有资产分布结构和企业结构,使之与优化投资结构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发展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避免低水平重复投资现象再度发生。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公平待遇,通过有效竞争形成我国产业的自主创新精神,改变那种自主开发创新精神弱、盲目依赖外资的情形。

4.发挥产业聚集效应。重视不同产业及相关产业的整合研究,追踪当代世界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以便在结构调整、资产重组和产业发展中,整合出新的效果。

(二)实施人才战略

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进一步融合,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新世纪初叶我国经济抢占世界经济制高点的关键。今后,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应大力培养精深专业知识与广博相关知识相结合的通才,是具有相当深厚专业知识基础上的博学多才和具有一定基础知识前提下的专、精、深。创新能力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不可缺少的一种素质,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树立人才的国际化观念,用人眼界要进一步由国内转向世界,特别要加大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的工作力度,鼓励他们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借脑”“借智”。切实改善国内的用人环境,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认识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用优秀而品德高尚的人统领时代,用才智双全的人创新发展,这是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实现新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三)重视国内需求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容量极大,就目前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和人民实际消费水平看,生活消费正处于急剧扩张期,消费市场的潜力仍然很大,远未饱和;而且,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消费者向其他国家看齐的预期心理日益强烈,尖端而又紧迫的先行需求增长很快。按照波特模式,这本身就是一种竞争优势。国际竞争力要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目的的大规模生产为后盾。

学院: 机械学院

班级:机自八班

姓名:王国龙

学号:201002070814

第二篇:全球化下的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参考书目

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摩根索:《国家间政治》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

亨利•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

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上海人民出版社。

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

基欧汉约瑟夫•奈著:《权力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

阅读书目2:

1、谢俊美:《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东方出版社 2007。

3、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洛克:《政府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5、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6、胡康大:《欧盟主要国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版。

7、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91年。

8、罗威尔:《英国政府》,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

9、李道揆:《美国政府与美国政治》,中国社会出版社1990年。

10、罗素:《中国问题》,商务印书馆1996版。

11、李路曲:《东亚模式与价值重构:比较政治分析》,人民出版社。

12、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5年版。

13、马基雅维里:《君主论》,上海三联书店 2006版。

14、柏拉图:《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2009版。

15、常士訚:《现代国家及其政治制度:东亚与西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6、吕芳:《制度选择与国家的衰落》,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版。

17、弗朗索比·基佐:《欧洲代议制政府的历史起源》,复旦大学2008。

18、谭索:《叶利钦的西化改革与俄罗斯的社会灾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09年版。

一、平时成绩20%,包括课堂发言情况,是否迟到早退等。凡是无故缺席上课一次,本项成绩为零。

二、两篇读书笔记(在规定课外阅读书目中选择),每篇三千字以上。20%(12月2日上交)

三、一篇期末课程论文,主题:美国政府对台政策分析(提倡写奥巴马政府对台政策分析,六千字以上,论文要求符合学术规范,资料来源的多少与可靠性是评分的重要标准,注重英文资料来源,注重注释。发现抄袭此项成绩为零)。60%(12月30日上交)

第三篇:国际关系论文

中美在南海问题上的博弈

从历史的角度看,美国针对南海问题一直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稳定且一以贯之的政策,其在频发迭起的南海争端中实际上更多采取的是一种“机会主义” 的态度,在有关岛礁主权归属问题上也更多倾向于表达“不支持任何一方” 这样一种表面上中立实则模糊的立场;而对于中国的主权诉求,则主要是以“中国因素”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其总体的战略需求作为衡量标准,事实上采取的是一种时而“消极默认” 时而又“积极抵制” 的所谓“灵活态度”。不过,这种“机会主义” 态度也并非毫无约束,而是始终被规制在来自战略层面的高层设计之内,与美国总体的对外战略需求保持着高度一致。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演变,美国南海政策指向中的主要战略对手曾先后被确定为二战时期的日本和冷战时期的苏联,冷战结束之后又将其主要矛头指向了正积极致力于和平崛起的中国,其最根本的着眼点在于尽可能阻止任何一个大国单独控制这一战略区域,而围绕该海域的任何争端在各个时期的情势发展以及美国据此所采取的政策,都仅仅属于一种具体的战术问题,都不可能与这一总体目标相违背。

2009年以来,菲律宾和越南等国在南海问题上频挑事端,致使该地区安全局势急剧升温。在这一过程中,奥巴马政府对南海问题的关注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美国的南海政策开始出现重大调整迹象。2009年3月9日,美国防部就“无瑕号” 在南海海域执行搜索监听中国海军潜艇任务时与中国船只发生对峙一事发表声明,指责中国船只骚扰美国海军在“公海” 执行任务。2010年7月23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在越南河内召开的东盟论坛外长会议上明确宣布,美国在南海地区拥有“国家利益” 与“国际利益”,而且大谈在南海问题上反对“胁迫”,反对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2011年6月27日,美国参议院通过决议,对中国在南海地区所谓的“示强行为” 进行“谴责”,主张美国应加强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直接介入中国与菲律宾、越南等国的纷争与摩擦。2012年8月3日,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对南海局势发展中的“对抗性言论、资源开发分歧、胁迫性经济行动,包括使用障碍物阻止进入黄岩岛周边事件不断升级”表示关切,指责中国“提升三沙市行政级别以及在南海有争议地区建立一个新的警备区之举有违通过外交合作解决分歧的原则,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升级的风险”。2013年7月29日,美国参议院全体会议通过了一项决议案,声称中国为“改变领土现状”,在钓鱼岛周边及南海“威吓和动用武力”,继续就南海和东海问题向中国施压。

需要指出的是,奥巴马政府的南海政策并非一项孤立的个体政策,其在结构上从属于美国的东南亚政策体系,本质上服务于美国的亚太战略总体布局。鉴于小布什政府时期“对于中东地区投入战略性关注而相对忽视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势力延伸和巩固”,奥巴马政府上台伊始便致力于修正“布什主义” 的外交理念,并通过积极推行所谓“巧实力”外交实现了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诸多突破。

相对于东南亚政策的调整,近年来美国南海政策的策略性导向背后更为宏观的背景在于奥巴马政府极力推行的亚太“再平衡” 战略。尽管该战略更多体现的是美国出于对自身经济竞争力乃至整体国家实力不自信而产生的一种保护性的自然反应,但被普遍认为是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全球战略“最为重要的一次重新定向”。按照美国总统安全事务助理汤姆·多尼隆(Tom Donilon)的说法,该战略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塑造亚太地区的行为和游戏规则,保证国际法和惯例得以尊重,商业和航行的自由不被违背,新兴大国同邻国建立信任感,保障通过和平而非威胁或胁迫的手段解决分歧,以此来促进美国的利益”。

从奥巴马政府公开的对外政策宣示来看,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所谓“国家利益” 集中于以下几个层面:一是确保南海国际航道的自由与安全通行;二是确保美国油气公司在南海的经济活动不受干扰;三是确保其对该地区盟友的安全承诺不受损害。相对于这些显性的具体利益诉求,奥巴马政府高调介入南海争端背后有着更为隐性的战略利益考量,实际上它既与美国积极“重返东南亚”有关,也与其推进亚太“再平衡” 战略有关,更与其应对中国崛起的全局谋划有关。

毋庸讳言,南海问题已经成为继台湾问题、人权问题和经贸问题之后中美之间争执和博弈的一个新热点,这不仅加重了中国周边环境的危险性和不确定性,也给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增添了许多新的变数。在围绕南海问题的多方博弈中,对于越南和菲律宾等争端国而言,它们显然希望在争夺岛礁主权和海洋权益方面能够更多地如愿以偿,这就必然与中国的利益诉求产生冲突,为此,它们欢迎美国继续保持甚至强化在本地区的存在,以达到借美国的力量压制中国进而从中获利的目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们真的要依靠美国来抗衡中国,因为它们在对中国这一强大近邻感到担忧的同时,又都渴望享受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红利,而且,没有哪个国家甘愿成为美国实施其战略的“棋子”。同样,对于美国来说,它之所以介入南海争端,更多的是想利用那些同中国有矛盾的国家来平衡中国,以使自己在同中国的博弈中占据更为有利的位置,其最根本的着眼点在于维持战略平衡和区域稳定,而不希望看到该地区再次陷入冷战式对抗的泥沼,更不会接受被菲律宾、越南等国绑架而同中国走向军事冲突这样的后果。尽管目前美国利用周边国家与中国的矛盾获得了暂时的“战略优势”,但这种“优势” 更多的是以刻意掩盖美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矛盾为前提的,一旦深度介入这一地区,各种矛盾也难免不会随之凸显乃至激化。

对于美国来说,尽管南海争端的任何结果都不会显著增加其国家安全,但它肯定还会一如既往地继续维护自己在该地区的“声望”和“权威”,并努力确保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能够为亚洲提供“可以信赖的美国力量”。而对于中国来说,在岛礁被侵占、海域被瓜分、资源被掠夺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也必然会继续坚定不移地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并努力确保未来南海问题的处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

第四篇:国际关系论文

朝鲜半岛核危机与中国的现实选择

摘要:朝鲜半岛形势错综复杂,朝美历史积怨和制度歧见积重难返,双方围绕核问题展开的政治外交手段一度将朝鲜半岛推向战争边缘。中国与朝鲜是邻国,又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与朝鲜核问题利益攸关,对待朝鲜计划应有自己的态度,立场与主张,采取自己的政策和做法,对朝鲜核问题的解决发挥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朝鲜半岛问题 中国政府的立场及战略依据 六方会谈

朝核问题是当今国际政治中最复杂的热点问题之一,从20 世纪90 年代迄今为止的十几年间,朝核问题波折迭起,危机不断,在经历了种种反复之后,“仿佛又回到了原点”。〔1〕朝美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东北亚的韩日中俄各国纷纷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并为朝鲜核问题的解决进行了多层次的外交努力,时至今日朝鲜核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东北亚地区出现动荡乃至战争的危险还存在,解决朝鲜核问题需要耐心和智慧。

一、中国政府关于朝鲜核问题的立场及战略依据

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观认为:“国家外交政策应当为本国的国家利益服务,也就是为保持、扩大和显示国家权力服务。”〔2〕中国政府对朝鲜核计划的立场是明确的,那就是:第一,中国主张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第二,中国不赞成朝鲜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994 年朝美签署的核框架协议各方应切实执行。第三,维护核不扩散体制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第四,朝鲜方面的合理关切也应该得到解决。第五,我们希望各方保持冷静,避免采取使局势进一步升级的行动。第六,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各方共同努力,推动朝鲜核问题早日解决。

第一,国家安全战略利益的考虑。首先,从东北亚地区安全考虑,要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就必须维护朝鲜半岛的安全。一旦爆发朝美战争,中、美、俄、日、朝、韩都得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地卷入其中,东北亚地区就会陷入混乱。稳定对于中国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朝鲜半岛是中国东部安全的战略屏障之一,朝鲜半岛有核武器无疑会威胁中国的安全稳定。

第二,从经济利益考虑,朝核问题导致东北亚地区局势动荡,甚至战争,这必然损害中国的经济利益,中国同韩国、日本、朝鲜、俄罗斯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以军事和战争手段解决朝鲜的核危机,则必然导致东北亚地区局势动荡。会严重危害包括美国在内的各方的经济利益。

第三,地缘政治利益的考虑。朝鲜半岛是中国制衡美国的战略缓冲地带,是制衡美国遏制围堵中国战略的筹码。倡导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政治解决朝鲜的核问题,反对在经济上制裁朝鲜,确保朝鲜现政权不被美国颠覆,就可以使朝鲜半岛继续保持制衡美国的战略缓冲地位,这符合中国的地缘政治利益。

二、中国处理朝鲜核问题的外交努力

中国和朝鲜有着传统的亲密的友谊关系,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对于中国意义重大。此起彼伏的几次朝鲜核危机,危及朝鲜半岛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局势的稳定,中国面临较大的安全压力,这是一种我们必须面对而且必须有所作为的挑战。从朝核危机出现以来,为了推动朝核问题的和平解决,中国积极地展开了外交斡旋,中国作了大量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进行协调,沟通协商,敦促各方保持冷

静,促成“三方会谈”,“四方会谈”,“六方会谈”,收到了一定的成效,避免事态的严重恶化,使朝核危机朝着和平的方向发展。受到各方以及世界的好评。

第一次核危机爆发之后,整个朝鲜半岛笼罩着紧张氛围,一些悲观论者甚至担心美朝必有一战。在此关键时刻,中国就发挥了积极作用。江泽民主席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举行峰会后发表中俄联合声明,一方面促朝放弃诱发新一轮国际危机的核开发计划,同时也要求美日恢复与朝协商,以化解半岛紧张局势。在中俄韩的共同努力下,朝美双方举行了多轮艰苦谈判,最终于1994 年10 月在日内瓦达成了两国的核框架协议,即《关于朝鲜核问题的框架协议》,为朝核问题的和平解决奠定了基础。

2003 年8 月27 日至29 日,由中国、朝鲜、美国、韩国、俄罗斯、日本参加的关于朝核问题的举行了“六方会谈”在北京举行,北京“六方会谈”最终成为解决朝鲜核问题的主要运行机制。中国在六方会谈机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协调各方的作用。

2006 年10 月9 日,朝鲜半岛第三次核危机爆发。在中国的多方沟通协调努力下,从2007 年2 月再次恢复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并于2007 年10 月达成的共同文件〔4〕。朝鲜于2008 年6 月提交本国核计划申报清单,美国随即启动将朝鲜从其“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的名单中除名和终止对朝鲜适用《敌国贸易法》的程序。

参考文献:

〔1〕郑继永,〔韩〕都允珠.试析新形势下的朝鲜核问 题及其发展〔J〕.国际政治研究,2005,(3):39.〔2〕〔美〕汉斯·摩根索著.肯尼思·W·汤普森修订.徐 昕,等译.王缉思校.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 争〔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3.〔3〕郑继永,(韩)都允珠.试析新形势下的朝鲜核问 题及其发展〔J〕.国际政治研究,2005,(3):41,42.〔4〕第六轮六方会谈第二阶段共同文件(全文)〔EB/ OL〕.新华网,2007-10-03.

第五篇:恐怖主义与当代国际关系论文

恐怖主义与当代国际关系

当代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

恐怖主义产生的国内根源。第一,贫穷、失业和贫富两极分化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现代化所引发的社会危机深化,包括贫富悬殊、社会不公、失业率居高不下等使社会不满情绪有增无减,这些都是恐怖主义泛滥的社会温床。在利比亚、埃及、黎巴嫩、阿富汗等国家中,恐怖主义的滋生根源也正在于这些国家的极度贫困与两极分化。第二,经济发展不平衡。恐怖主义作为一种特殊的暴力行为,其产生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因素决定的,是利益之争的产物。现代国际恐怖主义就是世界范围内和一些国家内部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分配不公、贫富悬殊等矛盾相互作用而生成的“恶性肿瘤”。从世界范围看,地区经济落后或经济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发达国家于发展中国家之间不断扩大的经济差距和一些国家日益严重的贫困问题,是社会动荡不安、国际恐怖主义活动泛滥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拉美、中东和其他地区之所以恐怖主义活动猖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地区经济落后,遍布着数以亿计的赤贫和失业人口,一些人迫于生计,不得不参加恐怖组织。第三,民族主义的影响。从历史来看,极端民族主义仍是恐怖主义最持久的根源之一。历史造成的对其他民族的仇恨,对独立和自治前景的向往,以及一些宗教教育,很容易激发非理性的、偏执的名族情绪。在民族主义理论看来,为了达到目的而诉诸武力都是正当的,因而它被民族激进分子广泛应用,成为他们宣扬和实施恐怖主义的理论武器。正源于此,民族主义被认为社会恐怖主义最持久、最强有力的历史根源。第四,宗教极端主义的泛滥。世界上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恐怖主义活动泛滥,往往包含着宗教矛盾的因素。更为严重的是,宗教矛盾往往容易演化为严重的政治矛盾,从而加剧恐怖主义活动。另外,宗教被认为是包括恐怖主义在内的很多暴力冲突的思想根源。

恐怖主义产生的国际根源。第一,恐怖主义产生的政治根源——“东西”矛盾。“东西”矛盾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具体表现在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东西矛盾虽然以美苏为核心,但由此导致的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相互争斗对恐怖主义产生了重要的作用。第二,恐怖主义产生的经济矛盾——南北矛盾。南北矛盾是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不断扩大的南北差距与日益严重的贫困问题,乃是当代恐怖主义泛滥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诱因,是当代世界恐怖主义滋长的重要经济根源。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发达国家借助垄断性的技术优势而获得经济繁荣,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和技术领域受制于人,在全球化过程中没有赶上先进国家的步伐,因而活力不足甚至受到损害。由于全球化进程先天的不平等性,他不可能解决矛盾,反而可能使南北矛盾更加激化,使整个国际社会动荡不安,使国际恐怖主义泛滥。第三,恐怖主义产生的文化根源——文明冲突。目前因文明的冲突而导致的恐怖主义危害已越来越严重,恐怖分子将矛头指向西方文明的恐怖主义态势日益严峻。

当代恐怖主义的特点

第一,鲜明的政治性。恐怖主义属于政治学范畴,本质上是为解决社会、国家、民族、宗教等矛盾而采取的一种非理性的政治手段。恐怖分子通过颠覆政治制度和暗杀政治人物实现其活动的政治目的。第二,恐怖主义活动的突发性。恐怖活动往往爆发的十分突然,造成社会群体恐慌情绪,严重威胁社会稳定和社会安全。当代的恐怖活动大多数都是经过事前的策划准备的,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恐怖活动一旦发生,让人防不胜防、措手不及。第三,恐怖主义活动的危害性。恐怖主义活动方式多种多样,通常包括爆炸、暗杀、绑架劫持人质、武装袭击、劫持航空器或其他交通工具等。恐怖活动的暴力不仅造成人员、设施和资源等的巨大损失,同时也在社会上制造出浓厚的恐怖氛围,对公众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恐慌氛围是恐怖分子施加的最大威胁。如果政府不能有效应对局面,社会中将产生对社会制度、现任政府的严重不信任感,甚至导致政治危机,引发社会动荡。第四,恐怖主义活动高度组织化和严密化。恐怖主义活动往往是出于某种政治目的或至少含有某种政治色彩,代表着某一个群体的利益,符合一般有组织犯罪的特征,即犯罪的主体是一个集团或组织而非单独的个人。恐怖组织内聚力、内控力很强,在进行恐怖活动时往往制定了严密的计划,具有十分明确的打击目标,而且目的性,计划性,步骤性越来越鲜明,预谋准备越来越充分。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是当代恐怖主义组织性特征的典型体现。第五,恐怖主义的国际性与全球性。当代恐怖主义的危险已经成为跨国现象,而且随着跨国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的日益增多,恐怖主义的受害者也变得不再属于某一国,恐怖主义因而带有国际化的特征。由于恐怖主义具有国际性特征,因而反对恐怖主义需要广泛的国际合作。

当代恐怖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一,对国家安全的冲击。由于具有突发性、组织严密性等特点,恐怖主义活动防不胜防,给反恐行动带来极大的困难,给各国安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第二,对国家间关系的威胁。由于恐怖活动已超出国界,走向世界。因此恐怖行动不仅对国家内部的和平与稳定构成威胁,而且越来越影响到国家与国家间的关系。第三,对联合国权威的挑战。联合国的重要宗旨就在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而恐怖主义正是谋求用武力作为工具来解决国际矛盾,这无疑对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以及联合国权威构成了直接的、正面的挑战。第四,对国际格局的影响。国际恐怖主义成为全球性威胁的事实说明世界各国的相互依赖性加强了。反对恐怖主义的国际斗争既打击了全球各地的恐怖主义势力,也加强了解决国际热点问题的多边磋商和协作。

下载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商务谈判论文国际关系与贸易

    国际贸易与其国家政治、经济间的联系 众所周知,政治是一国家的上层建筑,其根源于经济,由经济基础决定,并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然而在一国经济中,商业贸易则占据重要地位。在当......

    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论文

    专业:电子商务 学号:124182010026 姓名:姚清青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姓名:姚清青 专业:电子商务 学号:124182010026 摘要: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是这两大课题至今一个都......

    中国外交新理念(形势与政策论文)

    中国外交新理念 中国国土幅员辽阔,国境线曲折狭长,其中陆地边境线长达2.2万公里,海岸线长约1.8万公里。在陆地上与俄罗斯、朝鲜、越南等14个国家接壤,在海上与韩国、日本等6国隔......

    近现代国际关系论文

    近现代国际关系论文 本学期,我选修了近现代国际关系的课程,当时只是好奇,但后来发现这门课程很有吸引力,所以我每次早早到达,从未旷课。我感觉,这是一门让人睁眼看世界的课程,是一......

    中东国际关系论文

    序号:8888; 姓名:8888888; 学号:8888888 中国与中东地区的关系现状 2010年12月5日中国与中东地区的关系现状 一、背景: (一)、名称来源: 中东名称的来源据说是在16-17世纪欧洲殖民......

    国际关系论文写作方法

    国际关系论文要做到逻辑自洽、结构合理、有所创新。 几大研究规范需要遵守:一,研究对象要对应明确的国际关系事实。二,有对事实的疑惑作为研究问题。三,有对问题的明确答案即核......

    亚太国际关系 论文

    亚太国际关系论文文化之旅 李敖: (中新社北京2005年9月20日电) 李敖故宫行 海峡两岸应统一 故宫也要统一 台湾知名作家、学者李敖今天参观北京故宫时有感而言:“五十六年前北......

    中东国际关系论文

    序号:号姓名:蒋习诚 学号:201051501411 论述影响未来中东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中东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诞生地,也曾孕育了三个盛极一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