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东国际关系论文
序号:8888;
姓名:8888888;
学号:8888888
中国与中东地区的关系现状
2010年12月5日
中国与中东地区的关系现状
一、背景:
(一)、名称来源:
中东名称的来源据说是在16-17世纪欧洲殖民者向东殖民时,把距离欧洲的地理位置按远近划分成了:近东,中东,远东。随着欧洲殖民者在全球的流动,此说法成为了大家公认的某些时候进行区域划分的名词。同时近东一词所指的地理范围已被中东一词所指的地理范围所包含。
(二)、地理位置:
“中东地区”或“中东” 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中东”地理上也是非洲东北部与亚洲大陆西南部的地区。“中东”一词不属于正式的地理术语。中东地区的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其中热带沙漠气候分布最广。
“中东”一般说来包括巴林、埃及、伊朗、伊拉克(专题,图库)、以色列、约旦、科威特、黎巴嫩、阿曼、卡塔尔、沙特、叙利亚、阿联酋和也门,巴勒斯坦、马格里布国家(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突尼斯)以及苏丹、毛里塔尼亚和索马里,由于其历史文化原因一般认为属于中东国家,土耳其和塞浦路斯尽管地理上属于中东地区的一部分,但是他们自身认为属于欧洲;北边的阿富汗有时也与中东联系密切。
中东是两洋三洲五海之地,其处在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枢纽地位。其三洲具体指亚欧非三大洲,五海具体指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其中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也是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交通便利,海陆空的路线,可顺利运送石油到各国。位于“五海三洲”之地的中东,是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连接西方和东方的要道,也是欧洲经北非到西亚的枢纽和咽喉。中东在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重要地位,使其成为世界历史上列强逐鹿、兵家必争之地。
(三)、国际地位:
众所周知,中东地区是世界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聚集区。据统计,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为1020亿吨,占世界石油总储量近60%,储采比(即储量与年开采量的比率)为78年以上(世界平均储采比为42年,中国仅为11年);天然气储量为76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总储量的41%,储采比在100年以上。目前,中东地区的石油产量为12.54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32%;天然气产量为3811亿立方米,占世界总产量的12.4%。可以说,在未来百年内,中东地区在世界石油工业的强势地位是牢不可破的。当前,美国、俄罗斯、墨西哥等非欧佩克地区的油田产油量发生递减,未来世界供需缺口主要依靠中东地区的常规油气资源和世界的非常规油气资源来弥补。
二、中东现状分析:
巴以问题是中东问题的核心,是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延续至今时间最长的一个地区热点问题,中东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战略资源牵动着许多国家的利益。9.11事件之后,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国际反恐形势的发展,中东问题更加为世人所关注。中东问题涉及众多的争端,包括宗教问题,领土问题等等。
对中东地区的现状进行分析就必然少不了对有关中东问题的历史沿革的思考,对中东问题的思考不妨以“一、二、三、四”概而言之,那就是:一个祖先,两个民族,三次流散,四次战争。
目前世界主流是和平,但是地球的不少角落仍然少不了战火和冲突,这其中尤其以中东问题最受关注,这其中的利益纠纷或多或少的涉及了目前世界上的大部分强国和大型政治经
济合作组织,所以要解决这一地区的问题不仅仅需要中东地区的国家和人民自己努力和奋斗,更多还需要全球各大国家和组织的支持。
三、我国与中东地区的交往历史:
1、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由此之后我国开始了和中东地区的大规模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文明等多方面的交流。我国的好多发明也是经由这一地区传入西方的。
2、隋唐时期,中国与中东又开海路,来中国留学、经商的阿拉伯人、波斯人最多时达十多万人。
3、元朝时期,甚至出现两地的民族迁徙、融合的情况。
4、明朝时,郑和出使西洋,曾经到达也门等地,加强了与中东各地的联系。
5、清代开始,由于闭关自守和西方殖民主义入侵,影响了中国与中东的交往。
6、二十世纪前半期,由于时局动荡,内忧外患,中国与中东各国都忙于自己的内部事务,以及与列强打交道。无暇顾及双方之间的关系。
四、我国与中东地区在政治往来:
(一)、从陌生到熟悉(1949-1959):
1、追随美国,敌视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2、万隆会议后,中国迈出了与中东各国发展关系第一步。
(二)、从起伏到停止(1959-1969)
1、在这十年中,只有新独立的也门与中国建交。中埃关系,中也关系,波动较大。
2、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停滞不前的中国-中东关系
(三)、从恢复到发展(1969-1979)
1、与阿拉伯国家恢复关系:
2、新发展:1971 年中国获得外交上的丰收,先后与科威特、土耳其、黎巴嫩和塞浦路斯建交。
(四)、全方位外交(1979~2000)
政治关系:自1982年中国领导人先后访问所有中东国家。1984年至1992年,中国先后与阿联酋、卡塔尔、巴勒斯坦、巴林、沙特、以色列建立了外交关系。这时中国已经与所有中东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五、我国与中东地区的经济往来:
中国与中东地区的经贸往来由来已久,著名的「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就是最有力的见证。自古老的丝绸之路时代起,中国与包括中东地区的国家一直保持着友好往来,双边贸易及合作关系源远流长,近年来各种合作日益密切。在1990年至2000年的10年间,中国与中东国家间的双边贸易额强劲增长了近10倍,从1 6.8亿美元飙升至152亿美元,且增长势头不减。中国原油及其制品进口量的50%以上来自中东地区,而中国的工程承包、劳务合作等领域的公司也在中东地区完成了大批有影响的项目。双边贸易的成长带动了双向投资的起步,截止2000年底,中国在中东地区投资约1.03亿美元,中东地区的国家在中国投资约2亿美元。大力推动中国与中东地区间的双向投资已成为双方共识,双向投资规模的扩大不仅拥有充裕的成长空间,也更符合双方各自的战略利益。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中东国家在商品贸易、工程劳务承包和军事合作等领域展开许多合作。中国与中东各国的贸易额,1978 年达到10.84亿美元;1995 年达到62亿美元;2000年达到152亿美元,2002年更达到215.4亿美元。双方贸易不断发展,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对中东出口国。到 2009年6月,中国对中东地区的出口额从十年前的区区40亿美元,激增至600亿美元。双方在其他相关领域里的交往日益活跃:科技、农业、环保、文化教育、新
闻、医疗卫生、体育和农村发展。
中国和中东地区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形式以劳务输出和工程承包以及双向投资为主。中东国家对中国的投资形式以贷款和合资办企业两种为主。
六、中东国际问题对我国的影响:
中国特别关注中东国际问题,中国在2002年9月首次派出中东问题特使王世杰,此后一直有中东问题特使的派出,并且我国积极的参与中东国际问题的解决。
中东是中国大陆周边的战略延伸,该地区大多数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在人权问题以及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斗争中与我有较多的共同语言,双方政治关系良好,合作前景广阔。随着中东和平进程不断深入,稳定与发展已成为该地区各国发展战略中的首要任务。中东国家普遍讚赏我20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希望同我发展全面关系,尤其是加强与我经贸合作。对大陆而言,中东地区是一个具有2亿多人口的商品和劳务大市场,容量大,需求广.同时,中东石油是满足我经济高速发展必须倚重的主要外来油源。双方经济合作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但发展速度和规模都未及应有的水平。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大陆国际地位和参与国际事务能力的不断提高及中东局势的最终趋缓,中国大陆与中东国家的经贸关系将出现良好发展前景。
未来5年,在海湾地区,正在建设和即将投入建设的各种基建工程和能源工程,总规模超过2万亿美元,中国应该考虑从中分一杯羹。”20101103,巴林商工会主席伊萨姆·阿卜杜拉·法赫罗(Esam Abdullah Fakhro)如此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他似乎试图用这样的开场白来说服中国商人,到位于波斯湾中部的这个海岛国家去投资是一件正确的事。目前,中国每年进口的将近2亿吨原油中,有大约70%来自中东地区。
中国从中东较大规模进口石油始于上世纪80年代。目前,我国从中东进口石油的比例约占进口总量的42%,这一比例今后会继续提升。
尽管多年来我国十分强调进口来源多元化,并且已经在多元化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但是,从长远看,考虑到中东的持续供应能力,中东的石油供应仍将是主渠道。笔者始终认为,主渠道的稳定与安全是多元化的前提。
与中东地区的石油进口相比,我们向中东地区的出口品种较多,从日常用品,到劳务服务和工程技术服务以及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科技产品,出口规模越来越多。2005年中国对中东的贸易出口额为513亿美元,预计2010年可能会达到1000亿美元。虽然贸易的增长速度不低,但是,在加强与中东地区的经贸合作关系上,向中东出口日用品的规模比较有限。未来发展的前景在于交叉投资。
对中国来说,中东的石油资源无论在贸易还是在上游投资方面都是第一位的。我国今后要加强在中东的投资,加强中东在我国能源核心利益的作用。在这方面,中国与印度也许会在中东存在潜在的竞争关系。从竞争力上看,中印两国都是新兴市场且规模较大,但从资金实力上看,目前印度与中国的差距还比较大。印度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尽快建立主权财富基金、支持其国有化企业进入中东。
第二篇:中东国际关系论文
序号:号
姓名:蒋习诚
学号:201051501411
论述影响未来中东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中东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诞生地,也曾孕育了三个盛极一时,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中东地处五海三洲之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在非洲和亚欧大陆之间占据着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而且,周围有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等围绕其外缘或深入入内陆,为中东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联系提供了便利的水运条件。同时,黑海海峡、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不仅都是重要的国际航道,而且也是扼守这些航道的咽喉门户。中东素有“石油宝库”之称,其丰富的石油资源使它在世界能源的供给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也使它成为大国争斗的焦点地区。如今,一提起中东,人们头脑中就会出现一个陌生又神秘的地区,一个难以捉摸和遥不可及的地区。动荡、不安几乎成了他的代名词。中东似乎已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更是一个政治概念出现在我们的面前。直至今天,中东问题仍是世界上最令人头疼的问题之一。因为多种政治、宗教、经济力量在此交汇,毫无疑问,这里已经成
为世界新的火药桶,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什么将会影响未来的国际关系。
1大国的博弈论。从历史上看,大国的争夺一只是对中东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因素之一,大国的博弈在这里凸显的尤为突出。从目前的全球战略格局来看,世界正朝着一个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美国仍是仅存的超级大国,就目前大国在中东的争夺态势来看,美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占主导地位。在过去的时期内,美国成功的利用多国部队的名义打赢了海湾战争,占领了伊拉克、阿富汗,并实现了长时间的占领,给战后中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另外俄罗斯等国的影响也不容忽视。2积不相能的民族矛盾。中东地区特定的地理条件使其成为东西方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同的种族、民族在交往过程中的融合,形成了中东地区极其复杂的民族、部族、部落等形态各异的社会组织形式。中东地区有阿拉伯、土耳其、波斯、犹太等十多个民族。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上述民族的兴衰往往出现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些民族在强盛时总是极力向外扩张,而当衰落时往往受到其他强大民族的入侵。因此个民族之间矛盾积怨甚深。同时,一个名族形成了多个主权国家,大多数国家有是有多个民族成分构成的,使中东国家在走向统一民族国家发展过程中更为艰难、进程也更加漫长。3扑朔迷离的宗教纠纷。中东是世界上宗教最为复杂的地区之一,中东是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发祥地,三种宗教之间有
着难解难分的宗教渊源关系。中东地区众多的教派使该地区的宗教纷争几乎从来没有间断过,一些实力强大、有影响的教派就不在仅仅局限于宗教纷争,而是直接提出一些政治口号,问鼎政治权利,通过夺取政治权利来保护教派利益。
4难以调和的国家利益。随着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列强对中东地区的殖民入侵强烈冲击着中东国家的封建制度,在造成中东民族危机。另一方面,这种冲击和危机也进一步促进了中东个民族的觉醒。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到七十年代初,中东国家相继取得独立,然而在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中,中东却是一个“没什么经验的小孩”。各国国家利益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石油争端与冲突。中东石油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销售量约占世界销售总量的三分之二,是世界能源的供给中心,更是西方国家赖以生存的主要能源供应基地。但是石油资源在地区间的分配不均引起了国家间的巨大冲突,这些兄弟还在生产配额和价格上产生了很多矛盾。中东地区气候炎热,降雨量少,无流区和内流区占较大面积,使中东水资源十分匮乏。在水资源匮乏的条件下中东各国都在想方设法争取更多的水资源,客观上形成了一场由来已久的水资源争夺战。(2)中东国家的边界问题。海湾战争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放在资源危机和将要发生的资源危机上,然而,任何资源都是以土地为依托的,特别是中东地区,长期动荡、战争频繁,而其中许多战争都是由边界、领土争端引发的,中东国家的边界问题是影响中东局势的重要因素。
边界争端的主要原因有:争夺战略要地。争夺资源。意识形态方面的对立。未划分地区的争端等。
5中东局势动荡的主要根源。造成战后中东局势长期动荡的根源是多种多样的,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头绪纷繁。其中既有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东长期统治造成的影响,也有外国势力,特别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霸权的作用,他们为了实现各自的经济、政治和战略利益在中东展开明争暗斗,或是制造分裂,从中渔利。同时,中东的许多不幸也与该地区内部各国或各国国内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其中包括民族之间的相互排斥、宗教和教派的斗争、国家之间的领土纠纷和争夺地区霸权,以及各国内部存在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的激化等因素。中东地区出现的任何重大事件都是这些矛盾相互牵制、综合作用的结果。
总之,未来的中东国际关系还会继续他所表现出的不明朗,因为一方面中东国家没有足够的能力摆脱外来的控制和内部的矛盾,另一方面,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完全对中东地区实现控制。那种错综复杂、头绪纷繁的各种矛盾仍在今后一段时间长期存在,互相牵制,综合作用。中东与其说是世界战略格局的“火药桶”还不如说是“晴雨表”。
参考资料:
《当代中东》 陈建民
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动荡中东多视角分析》 王京烈
主编
世界知识出版社
《试论中东现代化的特点》 黄民兴
西北大学学报
第三篇:中东国际关系作业论文
序号:84号
姓名:张欣
学号:201190515232
耶路撒冷问题与中东和平
耶路撒冷是由Jeru(城市)和Salem(和平)两个词根组成,意思是“和平之城”。它是巴勒斯坦国的中部城市,世界文明古城。居民主要是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相传公元前十世纪,以色列的大卫王曾在此筑城建都。
耶路撒冷是位于近东黎凡特地区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被誉为三大宗教的圣城(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为以色列最大城市。并且是古代宗教活动中心之一。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分别根据自己的宗教传说,都奉为该城为圣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由联合国管理,1948-1949年以色列占领了耶路撒冷西部建立了新市区,约旦则占领城东旧区。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占领了整个耶路撒冷。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国宣布定都于此。
在联合国的决议中,耶路撒冷被分割到巴勒斯坦,所以以色列在建国时定都特拉维夫。第一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占领西耶路撒冷。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占领东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1948年为国际共管城市,以色列建国之初政府机构多设于特拉维夫.但是从1950年以来开始耶路撒冷成为以色列的首都,之后该国的总统府、大部分政府机关、最高法院和国会均位于该市。1980年,以色列国会立法确定耶路撒冷是该国“永远的与不可分割的首都”。但是,大多数国家和联合国都不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认为该市的最终地位尚未确定,有待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双方谈判决定。多数国家都将大使馆设在特拉维夫。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也宣布耶路撒冷将是未来巴勒斯坦国的首都。在21世纪,耶路撒冷仍然是巴以冲突的中心。
中东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最敏感的地区之一。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东一直是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争夺的焦点。中东的重要海湾——波斯湾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占全世界石油资源的74%)。石油资源在世界能源中的地位逐渐上升,更增加了中东地区的重要性。另外,领土、淡水和宗教和运河的争执,也使中东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地区。
政治概念上的中东问题系指阿拉伯国家(包括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问题,也称巴以冲突。中东问题是列强争夺的历史产物,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地区热点问题,至今已半个多世纪。中东问题的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也就是耶路撒冷
问题。
耶路撒冷作为三大宗教的圣地,其最终地位问题是影响阿拉伯世界与以色列和平进程能否向前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历史表明,战争无法解决耶路撒冷的地位问题,只能依靠与和平谈判。而由于巴勒斯坦国与以色列国对其的强硬态度一直僵持不下,它的最终解决还需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
自“二战”以后,耶路撒冷的地位问题一直是影响中东和平的重要因素。因其敏感的宗教地位,巴勒斯坦国与以色列国一直宣称其为本国首都并不承认对方对其的所有权,更为此引发了无数次流血事件。不管是美国戴维营会上的以色列或巴勒斯坦或美国的领导人都不得不承认,耶路撒冷问题并非是个土地换和平的简单问题。中东地区的人民在耶路撒冷的归属问题上的长期斗争中付出了血与泪的代价。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成立,在以建国的第二天爆发了第一次中东战争。这次大战期间,以色列占领了划归给巴勒斯坦的大部分土地,并占领了西耶路撒冷;而东耶路撒冷则被约旦王国所占据。但在犹太人的心里,耶路撒冷是个完整的整体,不可以分割,因此以色列当局者一直对东耶路撒冷虎视眈眈。同时,阿拉伯世界并不承认以色列政权,而以色列又不承认巴勒斯坦的存在,以色列更需要以武力去包揽整个耶路撒冷,甚至整个巴勒斯坦。于是,为获得更多的经济和军事上的支持,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之后,以色列完全投入了美国的怀抱。
自1967年占据全部耶路撒冷以来,以色列历届政府采取耶路撒冷犹太化的政策,在耶路撒冷的东、南、北三个方向的巴勒斯坦土地上修建了一连串的定居点,并力图把这些“卫星城镇”并入耶路撒冷,以改变耶路撒冷的人口结构。
同时,东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的地位至今仍受争议。按照以色列国法律,住在东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如果放弃原有的约旦国籍,将自动获得以色列国籍;但是由于拒绝接受以色列国籍(因为他们认为这就是承认以色列的占领),大多数巴勒斯坦人只拥有永久居住权。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在以色列自由活动,但假如他们踏出以色列国土,他们将失去这个权利,不得再移回。因此他们无法探访在巴勒斯坦地区的亲朋好友,即使那些亲友就住在仅仅几千米外的西岸。
对于耶路撒冷的真正归属,以阿双方一直各执一词,僵持不下,但经历了五次中东战争的中东地区的平民饱受了战争之苦,同时双方的经济社会也因战争而动荡不安,世界各地区的经济也受到中东地区的石油输出的不稳定的牵连。因此,把耶路撒冷问题放到谈判桌上解
决符合历史的潮流。阿双方人民的仇恨越结越深,增加了耶路撒冷问题和平解决的不稳定性,但长期的**与战争又更能激发起人民对和平的向往,使之能与不和平力量抗衡。总之,耶路撒冷的地位问题是中东和平进程中最复杂和最敏感的问题。耶路撒冷地位只能通过以巴直接谈判解决,而非单方面确定改城。但由于巴以双方各执一词,使得争端陷入“闷局”。随着世界和平力量的日益壮大,联合国的日益有所作为,耶路撒冷地位问题得到和平解决将指日可待。
作为三大宗教的圣城,耶路撒冷的和平问题一直受全世界的关注。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渴望和平,都希望拥有安定祥和的生活,同样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亦不例外。正确对待三个宗教的各自的信仰,正确处理好耶路撒冷的归属问题,是保障当地人民生活安定的最重要的一点。确实这是很艰难很大工作,但是只要每个人每个部门都为此做一些让步,耶路撒冷问题终会得到和平的解决。
参考文献:
[1]郭依峰.阿拉伯国家概况[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2]解力夫.中东战争[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3]Yossi Feintuch.美国的耶路撒冷政策[M].青木出版集团,1987.[4]舒平.耶路撒冷:中东问题的症结[N].文汇报,2000-09-08.[5]钟冬;中东问题八十年[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6]百度百科,http://wenku.baidu.com/view/cefe1b896529647d272852fc.html
http://wenku.baidu.com/view/06a5ab27ccbff121dd368303.html http://baike.baidu.com/view/23038.htm
第四篇:中东国际关系论文
论海湾战争对美国中东政策的影响
1988年8月,两伊战争结束。谁也没有预想到,又一场更大的战争即将在中东的这片土地上上演。享有“海湾明珠”美誉的科威特位于阿拉伯湾的西北部,北邻伊拉克。1961年科威特签订了协议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依靠着石油财富这个无人问津的沙漠小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1981年人均收入就高达2万美元,居世界之冠。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伊科曾在领土问题上发生冲突。由于两伊战争,伊拉克欠有大量外债,其中欠科威特140亿美元,再加上萨达姆膨胀的个人主义等因素,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大规模入侵科威特。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美苏冷战随着苏联内部矛盾的出现而逐渐走向了终点。中东地区曾是美苏争霸的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进入中东,以盟军的身份驻扎在中东,到1944年美国已控制了中东已探明的石油蕴藏量的42%。美国是世界上的工业强国,而石油是工业的血液。美国每年从中东进口大量石油,约占总进口石油总量的一半。基辛格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你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由此可见,石油对于每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在与苏联的冷战期间,美国多方面干涉中东事务,对中东国家的现代化给以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必要援助,弘扬美国式的西方文化遏制共产主义形态的发展。美国干涉中东事务的重要表现在于对以色列的支持。积极支持以色列建国,为其提供经济政治上的援助。海湾是战略要地,美国人深知如果长期在阿伊冲突中偏袒以色列,美国将无法在这片土地上立足。同时,美国也意欲在“冷战后时代”继续保持世界霸主地位。因此,海湾战争为美国在中东打响了名声。
萨达姆是一个激进分子,他笃信这样的哲学观点:决定命运的不是议会的投票,而是铁与血。他甚至宣称要用五十年的时间统一中东。在入侵科威特之前,埃及总统、巴解组织的领导人阿拉法特都曾有萨达姆有过会谈,期望通过此能够阻止战争的发生,萨达姆对此表示赞同。他还就美国对科威特的保护召见了美国女大使艾普里尔•格拉斯皮,他在会谈中指出:“美国能够同生活于奢华和经济安全之中的国家就彼此的合法利益达成谅解。但是那些经济上遭窒息、人民在挨饿的国家却享受不到被他人理解的权利。”此外萨达姆还给布什总统写了一封信。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是违反国际法则的一次行动,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后,联合国马上就对伊拉克实施了经济制裁,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说是美国的功劳。因为是有违国际法的行动,连阿拉伯国家也出来纷纷谴责伊拉克的行为。因为得到了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支持,美国攻打伊拉克变得更加有理由。可以说,海湾战争为美国进入中东提供了一个契机,使得美国能够名正言顺的把自己的军队送进中东。布什总统也曾强调:海湾危机是一个严重的事态,但也是为历史性的合作和建立新的世界秩序开始努力的好机会。由此可见,海湾战争是美国改变在中东地位的大好机会。
既然得到了联合国理事会的同意,美国开始调兵遣将,将大批大批的物资和兵力送到这片沙漠上。布什总统在伊军入侵科威特的第一天就曾发表讲话宣称是对美国国家利益构成了真正的威胁。同时立即采取了军事行动,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不到一个小时美国就派遣了航空母舰舰队前往中东。以美国为首的34个国家纷纷集结到这片沙漠上,尤其是美国动用了大量的军队,共有43万人参战,美国从本土运送了大量的物资。在军事装备上,它向世界展示了它精良、先进的武器,其中包括军用卫星、全球定位系统、精确全球制导弹药、巡航导弹、隐形飞机等。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采取先空袭后地面进攻的战略手段,其中俘虏了大量的伊拉克士兵。在打击伊拉克的同时,许多人无辜的惨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教授罗杰在多国部队未进攻之前就曾说过:“世界正在走向一场在军事、经济和政治上对谁都是可怕的战争。”海湾战争最终以多国部队的胜利而告终,伊拉克接受了联合国的第660号决议,退还科威特的土地等。
海湾战争打破了中东地区原有的政治力量平衡,伊拉克多次对以色列发射“飞毛腿”导弹,造成了巨大伤亡和城市破坏。但以色列始终没有参与到对伊拉克的打击行动中来,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阿伊之间的情绪。由于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打赢了这场战争,使得中东政局和中东政治舞台上的各派力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美国在在中东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海湾战争使美国充分展示了它作为冷战后时代唯一超级大国的军事实力。甚至鲍威尔在一次大会上公开说:“当世界需要警察时,究竟谁会被召唤出来恢复和平呢,将是我们。”日益膨胀的霸权主义在此后的中东地区日益显露。同时它实现了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军事存在,确立了它在中东的强权地位。海湾战争过后,美国在中东有庞大的军队,海湾附近有一支航空母舰舰队和两栖作战部队,并且在阿拉伯半岛有自己的军事基地。
在海湾战争中所持立场的不同,使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国家经历了新的分化与组合。美国更是试图借助推动阿以问题的解决来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中东“新秩序”。在经济上,美国与中东的经济贸易往来更加的密切。科威特紧急重建计划200多个商业合同的70%都被美国承包下来,同时阿拉伯国家为了增强本国军队分军事实力,纷纷向美国购买军火,从1990年底到1992年初,美国共享中东地区售出约有190亿美元的军火。在与中东往来密切的同时,美国也逐渐强化本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向世界显示了美国在政治、军事、经济上无与伦比的号召力。
就个人看法而言,海湾战争是美国在中东地区政策调整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虽然美国在此次战争中耗费了大量的物资和人力,但促进了美国在中东地区的融合,缓解了美国由于支持以色列而带来的阿拉伯国家的仇视。同时,美国也为其霸权主义在中东上演铺好了道路。大量的军队驻扎在阿拉伯半岛,密切的监视着这个与本国经济有着密切联系的地区。总体上来说,美国在海湾战争中收获大于损失。在日益国际化的今天,中东地区仍是世界上最引人瞩目的一片土地,由来已久的宗教矛盾,接连不断的领土争端,丰富的石油资源这些问题仍在困扰着中东这片地区,使这一地区得不到安宁。在此,作为一个生活在和平国家的大学生,希望在未来的二十一世纪,世界上的大国能够都用自己的一份力量去推动中东地区的发展。参考文献
彭树智主编《二十世纪中东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7月第二版 彭树智主编《中东史》人民出版社 2010年3月第一版 解力夫主编《海湾战争》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4年4月第一版 戈尔德施密特 劳伦斯 戴维森主编《中东史》哈全安 刘志华译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出版 2010年9月第一版
第五篇:国际关系论文
朝鲜半岛核危机与中国的现实选择
摘要:朝鲜半岛形势错综复杂,朝美历史积怨和制度歧见积重难返,双方围绕核问题展开的政治外交手段一度将朝鲜半岛推向战争边缘。中国与朝鲜是邻国,又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与朝鲜核问题利益攸关,对待朝鲜计划应有自己的态度,立场与主张,采取自己的政策和做法,对朝鲜核问题的解决发挥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朝鲜半岛问题 中国政府的立场及战略依据 六方会谈
朝核问题是当今国际政治中最复杂的热点问题之一,从20 世纪90 年代迄今为止的十几年间,朝核问题波折迭起,危机不断,在经历了种种反复之后,“仿佛又回到了原点”。〔1〕朝美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东北亚的韩日中俄各国纷纷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并为朝鲜核问题的解决进行了多层次的外交努力,时至今日朝鲜核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东北亚地区出现动荡乃至战争的危险还存在,解决朝鲜核问题需要耐心和智慧。
一、中国政府关于朝鲜核问题的立场及战略依据
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观认为:“国家外交政策应当为本国的国家利益服务,也就是为保持、扩大和显示国家权力服务。”〔2〕中国政府对朝鲜核计划的立场是明确的,那就是:第一,中国主张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第二,中国不赞成朝鲜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994 年朝美签署的核框架协议各方应切实执行。第三,维护核不扩散体制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第四,朝鲜方面的合理关切也应该得到解决。第五,我们希望各方保持冷静,避免采取使局势进一步升级的行动。第六,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各方共同努力,推动朝鲜核问题早日解决。
第一,国家安全战略利益的考虑。首先,从东北亚地区安全考虑,要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就必须维护朝鲜半岛的安全。一旦爆发朝美战争,中、美、俄、日、朝、韩都得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地卷入其中,东北亚地区就会陷入混乱。稳定对于中国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朝鲜半岛是中国东部安全的战略屏障之一,朝鲜半岛有核武器无疑会威胁中国的安全稳定。
第二,从经济利益考虑,朝核问题导致东北亚地区局势动荡,甚至战争,这必然损害中国的经济利益,中国同韩国、日本、朝鲜、俄罗斯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以军事和战争手段解决朝鲜的核危机,则必然导致东北亚地区局势动荡。会严重危害包括美国在内的各方的经济利益。
第三,地缘政治利益的考虑。朝鲜半岛是中国制衡美国的战略缓冲地带,是制衡美国遏制围堵中国战略的筹码。倡导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政治解决朝鲜的核问题,反对在经济上制裁朝鲜,确保朝鲜现政权不被美国颠覆,就可以使朝鲜半岛继续保持制衡美国的战略缓冲地位,这符合中国的地缘政治利益。
二、中国处理朝鲜核问题的外交努力
中国和朝鲜有着传统的亲密的友谊关系,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对于中国意义重大。此起彼伏的几次朝鲜核危机,危及朝鲜半岛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局势的稳定,中国面临较大的安全压力,这是一种我们必须面对而且必须有所作为的挑战。从朝核危机出现以来,为了推动朝核问题的和平解决,中国积极地展开了外交斡旋,中国作了大量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进行协调,沟通协商,敦促各方保持冷
静,促成“三方会谈”,“四方会谈”,“六方会谈”,收到了一定的成效,避免事态的严重恶化,使朝核危机朝着和平的方向发展。受到各方以及世界的好评。
第一次核危机爆发之后,整个朝鲜半岛笼罩着紧张氛围,一些悲观论者甚至担心美朝必有一战。在此关键时刻,中国就发挥了积极作用。江泽民主席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举行峰会后发表中俄联合声明,一方面促朝放弃诱发新一轮国际危机的核开发计划,同时也要求美日恢复与朝协商,以化解半岛紧张局势。在中俄韩的共同努力下,朝美双方举行了多轮艰苦谈判,最终于1994 年10 月在日内瓦达成了两国的核框架协议,即《关于朝鲜核问题的框架协议》,为朝核问题的和平解决奠定了基础。
2003 年8 月27 日至29 日,由中国、朝鲜、美国、韩国、俄罗斯、日本参加的关于朝核问题的举行了“六方会谈”在北京举行,北京“六方会谈”最终成为解决朝鲜核问题的主要运行机制。中国在六方会谈机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协调各方的作用。
2006 年10 月9 日,朝鲜半岛第三次核危机爆发。在中国的多方沟通协调努力下,从2007 年2 月再次恢复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并于2007 年10 月达成的共同文件〔4〕。朝鲜于2008 年6 月提交本国核计划申报清单,美国随即启动将朝鲜从其“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的名单中除名和终止对朝鲜适用《敌国贸易法》的程序。
参考文献:
〔1〕郑继永,〔韩〕都允珠.试析新形势下的朝鲜核问 题及其发展〔J〕.国际政治研究,2005,(3):39.〔2〕〔美〕汉斯·摩根索著.肯尼思·W·汤普森修订.徐 昕,等译.王缉思校.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 争〔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3.〔3〕郑继永,(韩)都允珠.试析新形势下的朝鲜核问 题及其发展〔J〕.国际政治研究,2005,(3):41,42.〔4〕第六轮六方会谈第二阶段共同文件(全文)〔EB/ OL〕.新华网,2007-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