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际关系论文
论中国与大国关系
——中美、中俄、中欧关系探究 关键词:中国崛起;和平与发展;大国博弈;关系走向
摘要: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为了在强国林立的世界舞
台中占有一席之地,各国都努力的调整着与各国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以求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而在另一方面,由于各国的国家利益之间的冲突,各国之间由于竞争而产生的冲突同样是不可避免的;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世界局势发生了巨大的转折;中美关系更加扑朔迷离;中俄关系相互猜忌;中欧关系摸索中前进。
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为了在强国林立的世界舞台中占有一席之地,各国都努力的调整着与各国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以求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而在另一方面,由于各国的国家利益之间的冲突,各国之间由于竞争而产生的冲突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怎样在平衡竞争与合作在国家关系中的地位,以谋求本国利益的最大化,尤其值得我们关注。中国作为一个快速发展中的国家,但同样也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在处理与各大国之间的关系,尤为应当小心谨慎。以下就是我对当今世界各大国之间关系的一个浅薄理解,其中以中国与各国关系的阐述为重,并附以与中国利益紧密相关的各大国之间关系的概要。
历史的车轮已经进入21世纪。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世界局势
发生了巨大的转折。伴随着东欧巨变和苏联的解体,以意识形态差异为主导的冷战结束了,世界格局正在迅速转变。意识形态的矛盾已经淡化(虽然并没有彻底消除),其它方面的矛盾便突显出来,如经济利益矛盾、国家及地区的安全问题、宗教矛盾、文化矛盾等。这些矛盾将势必主导新世纪的国际关系。各个国家(尤其是全球性的 大国和地区性的 大国,因为世界政治本质上还是大国政治)都要审时度势,为自己做新的定位。
1、中美关系更加扑朔迷离
对中国的微笑外交后短短的2个月过去之后,奥巴马倾刻变成了一匹狠毒的狼。2009年11月奥巴马总统访华时,游长城,看故宫,大家倒觉得他是蛮不错的。可由于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的中美交锋,抑或是为了拿台湾军售来压中国制裁伊朗发展核武,小心眼的奥巴马开始对中国深怀不满,连连发动了触及中国核心利益的四轮攻击,中国也迫不得以地还以四项反击措施,和以成功的反导试验等进行报复。现在,美国是不是在用遏制前苏联的办法来对付中国:整个战略就是打击朝鲜、伊朗,进驻阿富汗、挑动菲律宾、越南占领中国南海岛屿,支持日本、印度与中国对抗。美国基本战略似乎是:一是在东亚,美国售台武器后,是否还会以其它花招来破坏两岸和平关系。朝鲜问题在美国的战略中,只是控制东亚遏制中国的一个武器。二是对现在印度占领中国的藏南地区,只要中国坚持与印度谈判解决领土争端,再配以必要的军事压力,再有巴基斯坦的牵制,印度不一定会像1962年那样敢于贸然发动战争。但印度也是个大国,在中国有危
难时,或自认军事力量比中国强大得多时,可能会冒险侵略西藏,瓜分中国领土。三是在西亚,美国继续在阿富汗、巴基斯坦以打击恐怖分子为名发动战争,进而控制阿富汗、搞乱巴基斯坦,切断中国与中东能源供应的陆路通道;军事打击伊朗,在伊朗建立亲美国政权,完全控制中东的油气资源;在阿富汗建立反导系统,威胁中国西部安全,与东海相呼应。问题在于:美国一旦发动伊朗战争,必将极大地消耗美国的力量。俄罗斯、欧盟将会借机崛起,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将一去不复返。当然,中国要密切注意美国在阿富汗的动向,防止美国利用中亚搞乱新疆,窥视西部地区。四是有关C型包围圈中的台湾、马六甲海峡、缅甸和巴基斯坦。其中台湾问题悬而不决,马六甲海峡极易被美国封锁,只有缅甸和巴基斯坦还没有完全被美国控制,之后美国会不会加大力度搞掂这两个国家。五是更进一步,美国极有可能会破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常运转,以扰乱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进程。2011年东南亚形势不会出现对中国不利的地缘政治重大安全问题,只是能不能防止美国通过金融手段,搞乱东南亚经济形势,进而打击中国经济的发展。六是在中国北方,蒙古基本上对中国无威胁,只不过,鉴于历史上蒙古曾是中国的一部分,现在内蒙古又比蒙古富裕得多,所以有人希望与中国统一,有人害怕被中国统一。害怕被统一的蒙古,指望美国日本帮助它牵制中国和俄罗斯。除此之外,中国与日本领土争端问题,发展状况如何,也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中美关系会有二种可能:(1)互不退让。中美经济关系后退,美国失去中国购买美国国债,失去部分中国市场,失去中国在世界重大
问题上的配合,因对抗中国还会消耗大量资源。中国会失去美国部分消费品市场,因反抗美国的遏制也会消耗大量资源。开始时,法国等一些国家会跟着美国起哄,中国不得不收缩战略防线,巩固与非洲和周边国家的关系,经济发展或会有所减慢,人民币世界化步伐受阻,但只要中国顶住美国的几轮围攻后,反华阵线就会自然瓦解;(2)互有退让。如美国降低售台武器性能,不实质支持**和热比亚的分裂活动,减缓对中国的反倾销制裁,降低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调门,保证中国的原料和能源畅通等,而中国协助美国解决朝核问题,降低反对美国对伊朗的制裁,不继续对美国农产品事实反倾销调查,适度提高人民币汇率。但在人民币过快升值等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中国不能退步。
2、中俄关系相互猜忌
中国与前苏联因同是社会主义国家,而在建国第二天苏联就承认中国的合法性,后来因苏联想控制中国不得以而交恶。苏联刚解体时,不少俄罗斯人天真地认为俄罗斯等国按新自由主义政策的方子改革,很快将是一片光明。结果上个世纪90年代,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一半,1989年其GDP是中国的2倍多而10年后却仅为中国的1/3。不少俄罗斯学者认为:新自由主义政策使俄罗斯倒退了20至30年。在远东地区,近年许多“有能耐”的当地居民纷纷迁移到俄罗斯欧洲部分安顿下来。远东地区人口大幅下降,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与中央及其它地区的经济联系越来越薄弱。俄罗斯高层前所未有地意识到:如果再不重视远东地区,任由该地区“落后下去”,“后果将不
堪设想”。近几年俄罗斯经济有所恢复,70%的增长来自外部因素,主要是石油涨价、出卖资源和军火走俏所致。因此,俄罗斯政界和人民都在对美国推销的新自由主义政策进行不同程度的反思。在国际关系方面,俄罗斯进一步抗衡西方的战略挤压,特别是北约东扩。俄格冲突表明俄不会牺牲战略底线,但不寻求同西方的对抗,不会回复到冷战时期。
据俄罗斯《商业咨询日报》25日报道,俄罗斯猎头网站SuperJob.ru调查中心2010年1月中旬对2000名俄罗斯公民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称:中国位居俄罗斯人认为最友好国家的榜首,美国仍像从前一样是俄罗斯的主要敌人。美国对中俄极尽离间之能事,只要美国不完全放弃遏制俄罗斯的战略,俄罗斯就不会完全站在美国一边。俄罗斯也有再次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之梦,美国决不会放弃对俄罗斯的遏制。中俄的立场会在上合组织内部得到协调和巩固,目前俄罗斯可能是在中美之间获取最大利益来发展经济。
3、中欧关系摸索中前进
欧盟的战略地位有所上升,国际参与力度进一步增强。中欧属于战略伙伴关系,尽管中间曾经出现过一些摩擦和波折,但中欧关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是客观存在的,尽管中欧有摩擦,但是双方贸易上的互利合作仍然存在。
欧美是有事实上不同点的,比如,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欧盟当时是反对的。原因有三:一是美国当时单边主义和军事手段是非常强硬的,欧盟不赞成单边主义。二是当时美国对伊拉克发动战争,没有
经过联合国授权,所以从根本上讲美国打伊拉克是否合法人们是要质疑的。三是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还有更大的战略谋划,与欧盟和其他国家的利益并不吻合,欧盟和美国在伊拉克战争方面的分歧一直是存在的。针对欧盟企图改弦更张,另起炉灶的作法,美国意图在报复欧盟在伊朗核问题上的不作为。然而,对中国外交总体来讲,欧盟是不可忽视的,欧盟这些年来一直在推动一体化发展,可以见到欧盟一体化进程又往前走了一步。这还有一个背景,就是欧盟这些年不断在世界上抛出各种理念,很多新理念是从欧洲产生的,我们应关注欧盟在观念,在理念,在概念方面提出来的很多问题。“中国应是欧盟的战略盟友和贸易伙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国家”。欧盟和中国的关系是全方位的,中欧互相把对方看作战略伙伴,这使得双方在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有愿望也有平台进行合作。“在华的欧盟企业将继续加大对中国的投入,一些企业正着手准备下一步投资战略和市场扩张计划”。遇到“中国规模大”难题的人不只奥巴马一人,欧洲的领导人近来也与北京争吵不休,欧洲和中国之间最棘手的议题是武器禁运问题。中国已经表态:中国只是要有一个政治姿态,因为中国已经是军事强国,所以要的不是武器而是面子。
参考文献:
[1]《亚太地区形势变化及走向》杨伯江、席来旺、尚前宏 著,《现代国际关系》 2002 年第1 期。
[2]《大博弈----全球政治觉醒对美国的挑战》[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布兰特·斯考克罗夫特 著,新华出版社。
[3]《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美]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 著,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4]《情感地缘政治学》[法]多米尼克·莫伊西 著,姚芸竹 译,新华出版社。
[5]《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美] 塞缪尔·亨延顿 著,新华出版社。
[6]《美国东亚战略面临结构性挑战》沈逸 著,东方网-文汇报。
[7]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沈大伟2001年10 月10 日在京座谈时的谈话。
[8]《国际关系:理论,历史与现实》邢悦 詹奕嘉 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9]《国际关系学》蔡拓等 著,南开大学出版社。
[10]《国际关系史》刘为 著,浙江人民出版社。
[11]《无政府状态与世界秩序》熊玠 著, 余逊达 张铁军 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12]《国际政治经济学:全球体系中的冲突与合作》弗雷德里克·皮尔逊、西蒙·巴亚斯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3]《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苏国勋 张旅平夏光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4]《全球化与美国:安全利益的冲突分析》刘胜湘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5]《全球化与价值冲突》程光泉 著,湖南人民出版社。
第二篇:国际关系论文
中美在南海问题上的博弈
从历史的角度看,美国针对南海问题一直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稳定且一以贯之的政策,其在频发迭起的南海争端中实际上更多采取的是一种“机会主义” 的态度,在有关岛礁主权归属问题上也更多倾向于表达“不支持任何一方” 这样一种表面上中立实则模糊的立场;而对于中国的主权诉求,则主要是以“中国因素”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其总体的战略需求作为衡量标准,事实上采取的是一种时而“消极默认” 时而又“积极抵制” 的所谓“灵活态度”。不过,这种“机会主义” 态度也并非毫无约束,而是始终被规制在来自战略层面的高层设计之内,与美国总体的对外战略需求保持着高度一致。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演变,美国南海政策指向中的主要战略对手曾先后被确定为二战时期的日本和冷战时期的苏联,冷战结束之后又将其主要矛头指向了正积极致力于和平崛起的中国,其最根本的着眼点在于尽可能阻止任何一个大国单独控制这一战略区域,而围绕该海域的任何争端在各个时期的情势发展以及美国据此所采取的政策,都仅仅属于一种具体的战术问题,都不可能与这一总体目标相违背。
2009年以来,菲律宾和越南等国在南海问题上频挑事端,致使该地区安全局势急剧升温。在这一过程中,奥巴马政府对南海问题的关注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美国的南海政策开始出现重大调整迹象。2009年3月9日,美国防部就“无瑕号” 在南海海域执行搜索监听中国海军潜艇任务时与中国船只发生对峙一事发表声明,指责中国船只骚扰美国海军在“公海” 执行任务。2010年7月23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在越南河内召开的东盟论坛外长会议上明确宣布,美国在南海地区拥有“国家利益” 与“国际利益”,而且大谈在南海问题上反对“胁迫”,反对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2011年6月27日,美国参议院通过决议,对中国在南海地区所谓的“示强行为” 进行“谴责”,主张美国应加强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直接介入中国与菲律宾、越南等国的纷争与摩擦。2012年8月3日,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对南海局势发展中的“对抗性言论、资源开发分歧、胁迫性经济行动,包括使用障碍物阻止进入黄岩岛周边事件不断升级”表示关切,指责中国“提升三沙市行政级别以及在南海有争议地区建立一个新的警备区之举有违通过外交合作解决分歧的原则,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升级的风险”。2013年7月29日,美国参议院全体会议通过了一项决议案,声称中国为“改变领土现状”,在钓鱼岛周边及南海“威吓和动用武力”,继续就南海和东海问题向中国施压。
需要指出的是,奥巴马政府的南海政策并非一项孤立的个体政策,其在结构上从属于美国的东南亚政策体系,本质上服务于美国的亚太战略总体布局。鉴于小布什政府时期“对于中东地区投入战略性关注而相对忽视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势力延伸和巩固”,奥巴马政府上台伊始便致力于修正“布什主义” 的外交理念,并通过积极推行所谓“巧实力”外交实现了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诸多突破。
相对于东南亚政策的调整,近年来美国南海政策的策略性导向背后更为宏观的背景在于奥巴马政府极力推行的亚太“再平衡” 战略。尽管该战略更多体现的是美国出于对自身经济竞争力乃至整体国家实力不自信而产生的一种保护性的自然反应,但被普遍认为是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全球战略“最为重要的一次重新定向”。按照美国总统安全事务助理汤姆·多尼隆(Tom Donilon)的说法,该战略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塑造亚太地区的行为和游戏规则,保证国际法和惯例得以尊重,商业和航行的自由不被违背,新兴大国同邻国建立信任感,保障通过和平而非威胁或胁迫的手段解决分歧,以此来促进美国的利益”。
从奥巴马政府公开的对外政策宣示来看,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所谓“国家利益” 集中于以下几个层面:一是确保南海国际航道的自由与安全通行;二是确保美国油气公司在南海的经济活动不受干扰;三是确保其对该地区盟友的安全承诺不受损害。相对于这些显性的具体利益诉求,奥巴马政府高调介入南海争端背后有着更为隐性的战略利益考量,实际上它既与美国积极“重返东南亚”有关,也与其推进亚太“再平衡” 战略有关,更与其应对中国崛起的全局谋划有关。
毋庸讳言,南海问题已经成为继台湾问题、人权问题和经贸问题之后中美之间争执和博弈的一个新热点,这不仅加重了中国周边环境的危险性和不确定性,也给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增添了许多新的变数。在围绕南海问题的多方博弈中,对于越南和菲律宾等争端国而言,它们显然希望在争夺岛礁主权和海洋权益方面能够更多地如愿以偿,这就必然与中国的利益诉求产生冲突,为此,它们欢迎美国继续保持甚至强化在本地区的存在,以达到借美国的力量压制中国进而从中获利的目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们真的要依靠美国来抗衡中国,因为它们在对中国这一强大近邻感到担忧的同时,又都渴望享受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红利,而且,没有哪个国家甘愿成为美国实施其战略的“棋子”。同样,对于美国来说,它之所以介入南海争端,更多的是想利用那些同中国有矛盾的国家来平衡中国,以使自己在同中国的博弈中占据更为有利的位置,其最根本的着眼点在于维持战略平衡和区域稳定,而不希望看到该地区再次陷入冷战式对抗的泥沼,更不会接受被菲律宾、越南等国绑架而同中国走向军事冲突这样的后果。尽管目前美国利用周边国家与中国的矛盾获得了暂时的“战略优势”,但这种“优势” 更多的是以刻意掩盖美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矛盾为前提的,一旦深度介入这一地区,各种矛盾也难免不会随之凸显乃至激化。
对于美国来说,尽管南海争端的任何结果都不会显著增加其国家安全,但它肯定还会一如既往地继续维护自己在该地区的“声望”和“权威”,并努力确保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能够为亚洲提供“可以信赖的美国力量”。而对于中国来说,在岛礁被侵占、海域被瓜分、资源被掠夺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也必然会继续坚定不移地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并努力确保未来南海问题的处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
第三篇:国际关系论文
朝鲜半岛核危机与中国的现实选择
摘要:朝鲜半岛形势错综复杂,朝美历史积怨和制度歧见积重难返,双方围绕核问题展开的政治外交手段一度将朝鲜半岛推向战争边缘。中国与朝鲜是邻国,又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与朝鲜核问题利益攸关,对待朝鲜计划应有自己的态度,立场与主张,采取自己的政策和做法,对朝鲜核问题的解决发挥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朝鲜半岛问题 中国政府的立场及战略依据 六方会谈
朝核问题是当今国际政治中最复杂的热点问题之一,从20 世纪90 年代迄今为止的十几年间,朝核问题波折迭起,危机不断,在经历了种种反复之后,“仿佛又回到了原点”。〔1〕朝美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东北亚的韩日中俄各国纷纷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并为朝鲜核问题的解决进行了多层次的外交努力,时至今日朝鲜核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东北亚地区出现动荡乃至战争的危险还存在,解决朝鲜核问题需要耐心和智慧。
一、中国政府关于朝鲜核问题的立场及战略依据
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观认为:“国家外交政策应当为本国的国家利益服务,也就是为保持、扩大和显示国家权力服务。”〔2〕中国政府对朝鲜核计划的立场是明确的,那就是:第一,中国主张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第二,中国不赞成朝鲜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994 年朝美签署的核框架协议各方应切实执行。第三,维护核不扩散体制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第四,朝鲜方面的合理关切也应该得到解决。第五,我们希望各方保持冷静,避免采取使局势进一步升级的行动。第六,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各方共同努力,推动朝鲜核问题早日解决。
第一,国家安全战略利益的考虑。首先,从东北亚地区安全考虑,要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就必须维护朝鲜半岛的安全。一旦爆发朝美战争,中、美、俄、日、朝、韩都得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地卷入其中,东北亚地区就会陷入混乱。稳定对于中国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朝鲜半岛是中国东部安全的战略屏障之一,朝鲜半岛有核武器无疑会威胁中国的安全稳定。
第二,从经济利益考虑,朝核问题导致东北亚地区局势动荡,甚至战争,这必然损害中国的经济利益,中国同韩国、日本、朝鲜、俄罗斯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以军事和战争手段解决朝鲜的核危机,则必然导致东北亚地区局势动荡。会严重危害包括美国在内的各方的经济利益。
第三,地缘政治利益的考虑。朝鲜半岛是中国制衡美国的战略缓冲地带,是制衡美国遏制围堵中国战略的筹码。倡导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政治解决朝鲜的核问题,反对在经济上制裁朝鲜,确保朝鲜现政权不被美国颠覆,就可以使朝鲜半岛继续保持制衡美国的战略缓冲地位,这符合中国的地缘政治利益。
二、中国处理朝鲜核问题的外交努力
中国和朝鲜有着传统的亲密的友谊关系,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对于中国意义重大。此起彼伏的几次朝鲜核危机,危及朝鲜半岛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局势的稳定,中国面临较大的安全压力,这是一种我们必须面对而且必须有所作为的挑战。从朝核危机出现以来,为了推动朝核问题的和平解决,中国积极地展开了外交斡旋,中国作了大量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进行协调,沟通协商,敦促各方保持冷
静,促成“三方会谈”,“四方会谈”,“六方会谈”,收到了一定的成效,避免事态的严重恶化,使朝核危机朝着和平的方向发展。受到各方以及世界的好评。
第一次核危机爆发之后,整个朝鲜半岛笼罩着紧张氛围,一些悲观论者甚至担心美朝必有一战。在此关键时刻,中国就发挥了积极作用。江泽民主席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举行峰会后发表中俄联合声明,一方面促朝放弃诱发新一轮国际危机的核开发计划,同时也要求美日恢复与朝协商,以化解半岛紧张局势。在中俄韩的共同努力下,朝美双方举行了多轮艰苦谈判,最终于1994 年10 月在日内瓦达成了两国的核框架协议,即《关于朝鲜核问题的框架协议》,为朝核问题的和平解决奠定了基础。
2003 年8 月27 日至29 日,由中国、朝鲜、美国、韩国、俄罗斯、日本参加的关于朝核问题的举行了“六方会谈”在北京举行,北京“六方会谈”最终成为解决朝鲜核问题的主要运行机制。中国在六方会谈机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协调各方的作用。
2006 年10 月9 日,朝鲜半岛第三次核危机爆发。在中国的多方沟通协调努力下,从2007 年2 月再次恢复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并于2007 年10 月达成的共同文件〔4〕。朝鲜于2008 年6 月提交本国核计划申报清单,美国随即启动将朝鲜从其“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的名单中除名和终止对朝鲜适用《敌国贸易法》的程序。
参考文献:
〔1〕郑继永,〔韩〕都允珠.试析新形势下的朝鲜核问 题及其发展〔J〕.国际政治研究,2005,(3):39.〔2〕〔美〕汉斯·摩根索著.肯尼思·W·汤普森修订.徐 昕,等译.王缉思校.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 争〔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3.〔3〕郑继永,(韩)都允珠.试析新形势下的朝鲜核问 题及其发展〔J〕.国际政治研究,2005,(3):41,42.〔4〕第六轮六方会谈第二阶段共同文件(全文)〔EB/ OL〕.新华网,2007-10-03.
第四篇:近现代国际关系论文
近现代国际关系论文
本学期,我选修了近现代国际关系的课程,当时只是好奇,但后来发现这门课程很有吸引力,所以我每次早早到达,从未旷课。我感觉,这是一门让人睁眼看世界的课程,是一门给人以智慧的课程,它让我明白了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博弈,让我看到了政治家的纵横捭阖,让我明白了不同政体的利弊优略。
在本课程中,我学习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关系,看到欧洲的“三十年战争”;学习了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国际关系,看到了拿破仑的戎马一生;学习了维也纳体系的建立,看到欧洲维持的大国平衡战略;学习了德意志的统一和脾斯麦体系,看到了脾斯麦的智慧谋略;学习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瓜分以及一战的烟云,看到凡尔赛体系的形成;学习了一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学习了二战的爆发,看到了法西斯的残酷以及斯大林的权谋;学习了新中国的对外关系,看到了朝鲜战争以及中苏关系的始末。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朝鲜战争的始末,这是一场由领袖的意志主导的战争,这场战争牺牲了几十万的中华儿女,也对我国对外关系产生深远影响。过去我一直以为朝鲜战争是由美帝国主义发动的,以图消灭朝鲜,并以之为跳板进犯中国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伟大的中国民志愿军响应领袖的号召,出兵朝鲜,保家卫国,抛头颅洒热血,换得我们今天的和平。
一切看起来如此的合情合理,如此完美的脚本,正是我们教科书以及媒体、官方所宣传的那样。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课上,老师为我们揭开历史的迷雾,直面事实。自从三八线划定以后,南北朝鲜就一直处于紧张的对立状态。金日成始终认为只有通过革命战争的手段才能解放全朝鲜并实现统一,而李承晚也主张加强军备,积极北进可是一开始并没有获得支持。但斯大林在1950年1月30日的回信中第一次同意了金日成的主张,甚至准备在战争问题上帮助金日成,这是为什么?原来1945年中苏条约所保证的苏联在满洲的权益眼看就要被毛泽东提出的新条约断送掉,为了保证苏联在远东地区的战略利益,把整个朝鲜半岛纳入莫斯科的势力范围就势在必然了。恰在此时,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的关于南朝鲜不在美国防御范围的演说,又为斯大林实现对朝鲜政策的改变创造了条件。于是斯大林一手策划了这场战争。
于是,历史的真相是斯大林决定支持并帮助金日成发动统一朝鲜半岛的战争的。显然,与美国在朝鲜半岛采取防御和退守政策的同时,苏联直接参与了战争的策划和准备。但可悲的是中国一直被蒙在鼓里,就在毛泽东酝酿战争时,还不知道平壤和莫斯科已经就发动战争这样的大事达成了默契。战争就这样开始了。
以现在的视角去看待,朝鲜战争是斯大林与金日成发动的,毛泽东“资助”的战争。战争的结果是,中国用几十万条青春鲜活的生命换得了金家王朝和全世界几十年的侧目,并四面树敌。
我想,这给我们很多很多的启示。在我看来,其一,万恶的是战争,而非资本主义。一切的战争都是人民买单,除了上帝,谁都没理由剥夺人的生命。其二,在处理国际关系时,要深思熟虑,万不可听凭个人专断,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国际关系才是合理的。
纵观现在的国际形势,中美关系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但双方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仍在扩大,双边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继续加深;中日政治关系近期因钓鱼岛问题,参拜晋国神社问题降至冰点;中印政治与经济关系均保持积极态势。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反映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转。
但我国周边的形式任然很严峻,朝鲜半岛问题,东海钓鱼岛问题,台湾问题,南海问题,中印领土边界问题等等。是该如愤青所说即刻出兵钓鱼岛,陈兵南海,还是保持近一二十年中国的一贯克制?
我想,我们必须坚持的是紧紧抓住并要充分利用好的战略机遇期,为和平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外部环境。毕竟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时代的潮流。但在国家核心利益问题上是不可妥协寸步的,这不代表即刻发动战争,而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直接涉及中国国家主权、安全和重大利益的问题上,中国不能没有声音,没有影响。比如,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我们坚定不移的目标,我们应该尽最大的诚意、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第五篇:中东国际关系论文
序号:8888;
姓名:8888888;
学号:8888888
中国与中东地区的关系现状
2010年12月5日
中国与中东地区的关系现状
一、背景:
(一)、名称来源:
中东名称的来源据说是在16-17世纪欧洲殖民者向东殖民时,把距离欧洲的地理位置按远近划分成了:近东,中东,远东。随着欧洲殖民者在全球的流动,此说法成为了大家公认的某些时候进行区域划分的名词。同时近东一词所指的地理范围已被中东一词所指的地理范围所包含。
(二)、地理位置:
“中东地区”或“中东” 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中东”地理上也是非洲东北部与亚洲大陆西南部的地区。“中东”一词不属于正式的地理术语。中东地区的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其中热带沙漠气候分布最广。
“中东”一般说来包括巴林、埃及、伊朗、伊拉克(专题,图库)、以色列、约旦、科威特、黎巴嫩、阿曼、卡塔尔、沙特、叙利亚、阿联酋和也门,巴勒斯坦、马格里布国家(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突尼斯)以及苏丹、毛里塔尼亚和索马里,由于其历史文化原因一般认为属于中东国家,土耳其和塞浦路斯尽管地理上属于中东地区的一部分,但是他们自身认为属于欧洲;北边的阿富汗有时也与中东联系密切。
中东是两洋三洲五海之地,其处在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枢纽地位。其三洲具体指亚欧非三大洲,五海具体指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其中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也是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交通便利,海陆空的路线,可顺利运送石油到各国。位于“五海三洲”之地的中东,是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连接西方和东方的要道,也是欧洲经北非到西亚的枢纽和咽喉。中东在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重要地位,使其成为世界历史上列强逐鹿、兵家必争之地。
(三)、国际地位:
众所周知,中东地区是世界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聚集区。据统计,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为1020亿吨,占世界石油总储量近60%,储采比(即储量与年开采量的比率)为78年以上(世界平均储采比为42年,中国仅为11年);天然气储量为76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总储量的41%,储采比在100年以上。目前,中东地区的石油产量为12.54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32%;天然气产量为3811亿立方米,占世界总产量的12.4%。可以说,在未来百年内,中东地区在世界石油工业的强势地位是牢不可破的。当前,美国、俄罗斯、墨西哥等非欧佩克地区的油田产油量发生递减,未来世界供需缺口主要依靠中东地区的常规油气资源和世界的非常规油气资源来弥补。
二、中东现状分析:
巴以问题是中东问题的核心,是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延续至今时间最长的一个地区热点问题,中东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战略资源牵动着许多国家的利益。9.11事件之后,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国际反恐形势的发展,中东问题更加为世人所关注。中东问题涉及众多的争端,包括宗教问题,领土问题等等。
对中东地区的现状进行分析就必然少不了对有关中东问题的历史沿革的思考,对中东问题的思考不妨以“一、二、三、四”概而言之,那就是:一个祖先,两个民族,三次流散,四次战争。
目前世界主流是和平,但是地球的不少角落仍然少不了战火和冲突,这其中尤其以中东问题最受关注,这其中的利益纠纷或多或少的涉及了目前世界上的大部分强国和大型政治经
济合作组织,所以要解决这一地区的问题不仅仅需要中东地区的国家和人民自己努力和奋斗,更多还需要全球各大国家和组织的支持。
三、我国与中东地区的交往历史:
1、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由此之后我国开始了和中东地区的大规模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文明等多方面的交流。我国的好多发明也是经由这一地区传入西方的。
2、隋唐时期,中国与中东又开海路,来中国留学、经商的阿拉伯人、波斯人最多时达十多万人。
3、元朝时期,甚至出现两地的民族迁徙、融合的情况。
4、明朝时,郑和出使西洋,曾经到达也门等地,加强了与中东各地的联系。
5、清代开始,由于闭关自守和西方殖民主义入侵,影响了中国与中东的交往。
6、二十世纪前半期,由于时局动荡,内忧外患,中国与中东各国都忙于自己的内部事务,以及与列强打交道。无暇顾及双方之间的关系。
四、我国与中东地区在政治往来:
(一)、从陌生到熟悉(1949-1959):
1、追随美国,敌视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2、万隆会议后,中国迈出了与中东各国发展关系第一步。
(二)、从起伏到停止(1959-1969)
1、在这十年中,只有新独立的也门与中国建交。中埃关系,中也关系,波动较大。
2、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停滞不前的中国-中东关系
(三)、从恢复到发展(1969-1979)
1、与阿拉伯国家恢复关系:
2、新发展:1971 年中国获得外交上的丰收,先后与科威特、土耳其、黎巴嫩和塞浦路斯建交。
(四)、全方位外交(1979~2000)
政治关系:自1982年中国领导人先后访问所有中东国家。1984年至1992年,中国先后与阿联酋、卡塔尔、巴勒斯坦、巴林、沙特、以色列建立了外交关系。这时中国已经与所有中东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五、我国与中东地区的经济往来:
中国与中东地区的经贸往来由来已久,著名的「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就是最有力的见证。自古老的丝绸之路时代起,中国与包括中东地区的国家一直保持着友好往来,双边贸易及合作关系源远流长,近年来各种合作日益密切。在1990年至2000年的10年间,中国与中东国家间的双边贸易额强劲增长了近10倍,从1 6.8亿美元飙升至152亿美元,且增长势头不减。中国原油及其制品进口量的50%以上来自中东地区,而中国的工程承包、劳务合作等领域的公司也在中东地区完成了大批有影响的项目。双边贸易的成长带动了双向投资的起步,截止2000年底,中国在中东地区投资约1.03亿美元,中东地区的国家在中国投资约2亿美元。大力推动中国与中东地区间的双向投资已成为双方共识,双向投资规模的扩大不仅拥有充裕的成长空间,也更符合双方各自的战略利益。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中东国家在商品贸易、工程劳务承包和军事合作等领域展开许多合作。中国与中东各国的贸易额,1978 年达到10.84亿美元;1995 年达到62亿美元;2000年达到152亿美元,2002年更达到215.4亿美元。双方贸易不断发展,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对中东出口国。到 2009年6月,中国对中东地区的出口额从十年前的区区40亿美元,激增至600亿美元。双方在其他相关领域里的交往日益活跃:科技、农业、环保、文化教育、新
闻、医疗卫生、体育和农村发展。
中国和中东地区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形式以劳务输出和工程承包以及双向投资为主。中东国家对中国的投资形式以贷款和合资办企业两种为主。
六、中东国际问题对我国的影响:
中国特别关注中东国际问题,中国在2002年9月首次派出中东问题特使王世杰,此后一直有中东问题特使的派出,并且我国积极的参与中东国际问题的解决。
中东是中国大陆周边的战略延伸,该地区大多数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在人权问题以及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斗争中与我有较多的共同语言,双方政治关系良好,合作前景广阔。随着中东和平进程不断深入,稳定与发展已成为该地区各国发展战略中的首要任务。中东国家普遍讚赏我20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希望同我发展全面关系,尤其是加强与我经贸合作。对大陆而言,中东地区是一个具有2亿多人口的商品和劳务大市场,容量大,需求广.同时,中东石油是满足我经济高速发展必须倚重的主要外来油源。双方经济合作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但发展速度和规模都未及应有的水平。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大陆国际地位和参与国际事务能力的不断提高及中东局势的最终趋缓,中国大陆与中东国家的经贸关系将出现良好发展前景。
未来5年,在海湾地区,正在建设和即将投入建设的各种基建工程和能源工程,总规模超过2万亿美元,中国应该考虑从中分一杯羹。”20101103,巴林商工会主席伊萨姆·阿卜杜拉·法赫罗(Esam Abdullah Fakhro)如此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他似乎试图用这样的开场白来说服中国商人,到位于波斯湾中部的这个海岛国家去投资是一件正确的事。目前,中国每年进口的将近2亿吨原油中,有大约70%来自中东地区。
中国从中东较大规模进口石油始于上世纪80年代。目前,我国从中东进口石油的比例约占进口总量的42%,这一比例今后会继续提升。
尽管多年来我国十分强调进口来源多元化,并且已经在多元化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但是,从长远看,考虑到中东的持续供应能力,中东的石油供应仍将是主渠道。笔者始终认为,主渠道的稳定与安全是多元化的前提。
与中东地区的石油进口相比,我们向中东地区的出口品种较多,从日常用品,到劳务服务和工程技术服务以及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科技产品,出口规模越来越多。2005年中国对中东的贸易出口额为513亿美元,预计2010年可能会达到1000亿美元。虽然贸易的增长速度不低,但是,在加强与中东地区的经贸合作关系上,向中东出口日用品的规模比较有限。未来发展的前景在于交叉投资。
对中国来说,中东的石油资源无论在贸易还是在上游投资方面都是第一位的。我国今后要加强在中东的投资,加强中东在我国能源核心利益的作用。在这方面,中国与印度也许会在中东存在潜在的竞争关系。从竞争力上看,中印两国都是新兴市场且规模较大,但从资金实力上看,目前印度与中国的差距还比较大。印度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尽快建立主权财富基金、支持其国有化企业进入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