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与国际关系
文化与国际关系
首先,咱们要弄清楚文化与国际关系分别是什么。先说文化。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依据《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这是对文化广义上的理解。狭义的文化排除了人类在社会历史生活中的物质财富部分,专注于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行为方式、思考习惯、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等包罗万象。文化有优劣之别,而无高下之分。简单地说:文化就是知识。文化的具有多样性、区域性、时限性、流动性等特点。文化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生物的种类上面。区域性。文化的区域性,主要体现在地理位置上面。不同的地理位置,对应的生态环境是不一样的,具体表现为温度、水源、生物的种类、土质等。时限性文化的时限性,主要体现在时间上面。不同的时间段,生物的形态是不一样的。因此,其对应的文化是不一样的。流动性文化的流动性,主要体现在生物的活动范围上面。文化能够相互传播的原因跟生物的活动有必然的联系。而国际关系是指人们超越国家界限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等关系。
文化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有重要影响,是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定外交政策过程的重要依据。尽管文化不像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对国际关系有着硬性和直接的影响,但是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的角色已然不可或缺。近代民族国家确立后,国家之间文化的传播、交流与沟通日益频繁,扩大并广泛深入到政治、经济、军事、艺术、科技、法律等领域。针对于此,主权国家政府开始对对外文化交流进行指导与管辖,确立其运作机制,规定其内容、形式、手段与目的,制定其目标和发展方向。
文化还有如下两个特征。一是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文化的存在是以不同的民族、国家和区域来分布的,当今世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多彩、各不相同的文化,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东方国家和西方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文化在许多方面都有差异甚至冲突。“文化形态史学家亨廷顿曾将文化归纳为八大文明,即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教文明一定范围的人们共同承认接纳的精神产品。正是这种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存在,世界文化才呈现出多元、丰富的色彩,当然这也是产生文化冲突的根源。二是文化具有认同功能。文化认同是指民族群体和个体对本民族价值的笃信,对民族生活方式、历史命运的理解和关注以及对族际关系的共识,是一定氛围的人们共同承认接纳的精神产品。在对其他民族文化作出反应时,这种文化认同意识和向心归属情绪,对外防范、对内认同,文化系统的排他性和内整性由此而生。可见,文化强调的是人类群体的认同,文化强制或文化霸权是行不通的。
在过去的国际关系中,很容易出现文化不同而谈不来的现象,现在的一般观念也认为,同质或同源文化较易促成国际合作。因为作为历史积淀的同质文化对作为文化载体的民族和国家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以其共同文化特质的认同功能和亲和功能成为构筑联盟或加强合作的纽带。但是,拥有异质文化的国家之间在碰撞冲突的同时,也会进行彼此的交流、融通和以此为基础的文化认同、吸纳与借鉴。因此加强与不同文化国家的交流也有助于本国发展的加快。
并且我们很容易发现,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的外交方式,这也是由其文化所影响和决定的,也会和其国力等因素有关。因此,不同的民族文化是综合实力,外交政策就会不一样,翻开历史可以看到有些民族文化外露张扬,唯我独尊,极具征服性,体现在对外行为上侵略好战;有些民族强调内在和合,伸张有度,体现在对外行为上重义尚德,以和为贵。如中国文化中重礼仪,表现在外交行为上就是讲究礼仪之道、崇尚礼尚往来、爱好和平。
当今国际关系中,文化认同和冲突越来越成为国家间政治关系的重要因素。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体现,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认同是国家间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纽带,文化观念影响国家对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文化外交有助于树立国家的国际威望。文化作为一种软权力,文化外交实质上是一种精神与思想的输出,是文化价值观和信仰的传播与沟通,看似软绵无力,实则一针见血。文化对民族和个人的命运产生重大影响,并且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文化仍将作为影响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变量发挥作用。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内可以影响国家对外政策的制定,对外可以影响其他国家的行为,是维护国家利益、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相信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文化会扮演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何宇 41306239
法学与会计双学位
第二篇: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论文
国际贸易的发展及中国的对外贸易
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国际贸易的发展大大加快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另一方面,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目前贸易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总的来讲,国际贸易的发展的实质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
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有许多。主要的有:
(一)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世界贸易组织于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并开始运转。世界贸易组织是独立于联合国的负责管理监督全球贸易秩序,协调贸易关系、制定贸易政策的一个永久性国际经济组织,为今后的全球贸易提供最基本的规则,负责实施多边贸易协议,定期审议各成员的贸易政策,统一处理贸易争端,加强与其他国际机构的合作。它不仅强化了关贸总协定原有的规则,管理协调的范围更加广泛,还建立了透明度更大的贸易争端调解机制,可以说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意味着世界贸易新格局的形成,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大发展,国际经济合作新时代的开始。
(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1993年11月1日,欧洲联盟正式启动。1994年1月1日成立的欧洲经济区,是一个比欧共体、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更开放的一体化组织。随着欧盟组织的扩大,欧洲各国的竞争实力大为增强,有力地促进区内投资和贸易的发展。1994年12月10日,美洲34个国家在美国迈阿密举行美洲首脑会议达成协议,并签署了《原则宣言》,确定2005年为谈判达成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协定的最后期限,这标志着南北方国家之间的关系,开始出现以经济合作为主的新趋势。亚洲、太平洋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区域合作已被提到议事日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94年11月在印尼茂物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第6届部长级会议和第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发表了《茂物宣言》,规定了亚太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原则和长远目标,发达成员在2010年以前,发展中成员在2020年以前实现这一目标。为了推动亚太经济合作的发展,1995年2月16日,亚太经合组织举行高级官员“特别”会议,讨论地区贸易和投资的远景,并为今年11月在大阪召开部长级会议和第三届领导人会议准备议事日程,同时起草在2020年以前实现亚太地区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行动计划”。
(三)科学技术进步的加速。90年代是以微电子、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等领域为中心的高新技术、继续加速发展、而且日趋走向实用化、产业化的时代,随着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国际化分工的深化,产品质量性能的不断提高,产品种类、规格的不断变化,产品的生产同期将大为缩短。由于产品的不断升级换代,必将促使各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向更高层次发展,使国际间的相互依赖和渗透进一步加深,从而推动国际商品范围和贸易量的不断扩大。使商品生产的内容、形式以及组织等方面都将发生变革。国际贸易的发展也越来越多地和新技术联在一起,使国际商品生产和贸易的原材料密度和粗放程度大为减少,而技术、知识密集度却大大提高。由于社会消费需求向多样化发展,通过商品交换,促进行业内部贸易的发展。
(四)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进入90年代后,跨国公司发展尤为迅速,并正在不断改变着世界商品生产和流通的格局。全球跨国公司约有1.2万家,控制着世界出口贸易总额的2/3,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已占国际贸易的40%。随着生产国际化的新发展,跨国公司将在更大程度上控制着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技术转让等经济活动。制成品贸易,特别是高技术贸易和资本货物贸易在跨国公司内占的比重也将越来越大,在发达国家的制成品贸易中,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使同一行业内部的双向性国际商品流动发展很快,并成为贸易效益的主要来源。随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企业进入国外市场更为困难。为了绕过东道国的贸易壁垒,为了有利于降低研究、试制、生产成本,扩大市场,实现优势互补,从80年代起,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已开始走向无国界化,但是直到近几年,大企业间缔结国际战略联盟的工作才得到迅速发展。跨国公司联盟可以利用自身和他国的不同优势,通过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共同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贸易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一)国际服务贸易蓬勃兴起。进入90年代后,服务贸易正以高于商品贸易的速度增长,发达国家的经济越来越“服务化”,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发达国家约占3/4的份额。美国是世界最大的服务贸易出口国,在电信、数据处理、银行、保险等新兴服务项目中具有明显优势。世界许多国家出于自身的经济安全考虑,对服务贸易实行保护主义政策,普遍构筑了贸易壁垒,对美国服务贸易的扩大构成强大的威胁,因此,几年前,美国就向关贸总协定提出要求解决服务贸易的问题。乌拉圭回合经过多年的谈判,终于达成服务贸易多边框架协定,规定缔约方所承担的一般义务与纪律,包括最惠国待遇、透明度、国民待遇、发展中国家的逐步参与、市场准入、解决争议等条款。服务贸易多边框架的制定,是关贸总协定在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发展问题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它将使缔约方对服务市场的保护与多边谈判,加强人员交往与信息流通,特别是知识产权、技术转让、数据处理、咨询、广告等服务行业的贸易逐步自由化,有利于加速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环保产品风靡全球。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大大增强了世界人民的环保意识,对人类健康无害的绿色食品、绿色冰箱、绿色空调、绿色电脑、绿色汽车等绿色产品的需求量明显上升,从而推动了电器、能源、建筑、石化等工业部门的变革,防治污染、节能、信息服务等将形成一个新兴的庞大产业。北美、西欧的环保技术已占据国际市场的60%,据西方7个工业国的调查,抵制非环保产品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79%,这表明绿色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已占主导地位,而且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国际贸易发展的总趋势,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影响我国外贸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一)技术创新因素
技术创新是一国出口竞争优势的根本支撑或决定因素。技术创新能通过要素使用的改善、经营成本的节约、原有产品品质的改善和新产品的开发等途径来增强出口产品的优势和相对价格优势,以提高出口的竞争优势。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世界市场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水平的竞争,技术创新构成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基础。
(二)人力资源因素
人力资源是体现在人身上的素质,包括各种知识和能力。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竞争的实践过程中,任何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对于知识型人才和科技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成为获取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制约因素。人才成为比物资资源、金融资本更为紧缺的资源,成为全球竞争的制高点。毫无疑义,我国是世界上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人口第一大国的人力资本也已成为我国各类战略资源中最具实力的资源,但我国却不是一个人力资本强国,并不具有适合全球化竞争所需要的人力资本优势,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从数量上说,大量的人力资源处于不得其用的状况;从质量上说,大量的劳动者素质很差。尽管我们拥有庞大的人力资源,但由于我国人力资本的内在层次还比较低,因此还不具备参与全球化竞争所需要的充分的知识技术资源优势。
(三)国际市场环境
宽松的国际市场环境不但有利于我国产品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的发挥,而且也可以使我们认识到同国外同类产品的竞争差距,促使我们改进并提高我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扩大其出口。但目前的国际环境对中国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提高提出了挑战。首先是反倾销,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20世纪 90年代以来,世界上平均每6-7起反倾销案件中,就有1起针对中国产品。另外,西方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技术贸易壁垒阻止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一方面,发达国家通过立法或制定苛刻的技术标准,使外国产品难以进入他们的市场参与公平竞争。另一方面,发达国家虽然不对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直接设限,但通过开展绿色认证、征收绿色关税等措施,使进口产品的成本大大增加,进而削弱该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外商直接投资
回顾我国外贸20多年的发展历程,FDI在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方面的作用可谓功不可没。FDI在比较优势方面提升了我国的外贸竞争力,促进了我国的外贸增长。截至2004年底,我国共批准外资企业5089多万个,合同外资金额10966.08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621.01亿美元。大量外资的流入,弥补了我国建设资金的短缺,大大改善了我国的资源配置状况,从而使我国已具有的劳动力优势从隐性转为显性,并在出口行业中显现出来,这极大地发挥了我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在某种层面上提升了我国的外贸竞争力。而且,这个趋势将继续下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已从原来的封闭式、内向型、极端进口替代开放式、外向型、出口导向转变。这种调整和变革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趋势,是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中国贸易战略的调整不仅促进了贸易的增长,而且是我国的贸易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的几点建议:
(一)根据竞争优势理论重构出口竞争力
1.立足比较优势,争取竞争优势。比较优势必须通过竞争优势才能真正实现和维持,竞争优势才是获得利润的真正源泉。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应当从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
2.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以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优化产业布局、国有资产分布结构和企业结构,使之与优化投资结构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发展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避免低水平重复投资现象再度发生。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公平待遇,通过有效竞争形成我国产业的自主创新精神,改变那种自主开发创新精神弱、盲目依赖外资的情形。
4.发挥产业聚集效应。重视不同产业及相关产业的整合研究,追踪当代世界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以便在结构调整、资产重组和产业发展中,整合出新的效果。
(二)实施人才战略
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进一步融合,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新世纪初叶我国经济抢占世界经济制高点的关键。今后,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应大力培养精深专业知识与广博相关知识相结合的通才,是具有相当深厚专业知识基础上的博学多才和具有一定基础知识前提下的专、精、深。创新能力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不可缺少的一种素质,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树立人才的国际化观念,用人眼界要进一步由国内转向世界,特别要加大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的工作力度,鼓励他们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借脑”“借智”。切实改善国内的用人环境,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认识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用优秀而品德高尚的人统领时代,用才智双全的人创新发展,这是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实现新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三)重视国内需求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容量极大,就目前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和人民实际消费水平看,生活消费正处于急剧扩张期,消费市场的潜力仍然很大,远未饱和;而且,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消费者向其他国家看齐的预期心理日益强烈,尖端而又紧迫的先行需求增长很快。按照波特模式,这本身就是一种竞争优势。国际竞争力要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目的的大规模生产为后盾。
学院: 机械学院
班级:机自八班
姓名:王国龙
学号:201002070814
第三篇:语言、教学、商务、国际关系、翻译、文化论文格式
河北北方学院外国语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规范
(供语言学、教学、商务、翻译、文化、国际关系方向论文使用)
一、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1.论文应用英语撰写。
2.论文中采用的术语、符号、代号必须统一,并符合规范化的要求。使用新的专业术语、缩略语、习惯用语等,应加以注释。
3.论文一律用 A4(210 mm×297 mm)大小的白纸双面打印并装订(左装订)成册。打印时,要求纸的四周留足空白边缘,以便装订、复制和读者批注。每一页面的上边距和左边距侧(订口)分别留边2.5 cm,下边距和右边距(切口)应分别留边2.0 cm。
4.论文中的附表应有对应的表题及编号。
由“表”和从1开始的阿拉伯数字组成,如“表1”、“表2”等。表的编号应一直连续到附录之前,与论文章节编号无关。只有一个表时,仍应标为“表1”。表应有表题,置于表的编号之后,表的编号和表题应置于表上方的居中位置;
如图表较多,可以分别列出清单置于目录页之后。图的清单应有序号、表题和页码。
5.论文的文档格式
(1)论文英文题目:2号Times New Roman字体,加粗;
(2)目录:4号Times New Roman字体,单倍行距;章和节的层次要明 显,章标题顶格,第一级节标题空两格,第二级节标题再空两格,依次类推。但最好不要超过四级。目录右侧的页码要对齐,可用自动生成的格式。
(3)摘要:中文摘要:小4号宋体,1.5倍行距,“摘要”二字2号楷体; 英文摘要: 标题为小三,Times New Roman字体,加粗,居中;摘要内容小4号,Times New Roman字体,1.5倍行距;100-300字。
(4)关键词:小4号宋体;“关键词”需加粗;
(5)正文标题:均加粗,段前后均0.5行。一级标题:小3号,二级标题:4号,三级标题: 小4号;均为Times New Roman字体
(6)正文: 小4号,Times New Roman字体,1.5倍行距;(7)参考文献: 小4号,Times New Roman字体,单倍行距。
二、毕业论文各组成部分的要求(按顺序)
毕业论文包括论文封面、目录、论文题目、中英文摘要、引言、论文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主要组成部分,具体要求如下:
1、论文封面(Cover)一律采用统一格式的封面。封面内容均须打印,论文中文题目为3号宋体加粗,英文题目为3号Times New Roman字体,加粗;院(系)、专业、学号、姓名、指导教师等为4号宋体加粗,日期为小4号宋体。其中院系、专业名称必须写全称,不能简写。
2、题目(Title)题目是反映论文内容的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组合。题目语意未尽可用副标题补充说明论文中的特定内容。要求如下:
(1)题目准确得体并能准确表达论文的中心内容,恰当反映研究的范围和深度,不能使用笼统的、泛指性很强的词语和华丽不实的词藻;
(2)题目应简明,使读者印象鲜明,便于记忆和引用。题目一般不宜超过20字;
(3)题目所用词语必须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以便为检索提供特定的实用信息;
(4)题目应避免使用非共知共用的缩略词、字符、代号等。
3、目录(Contents)目录页每行均由章节名称和页码组成,章和节的层次要明显,章标题顶格,第一级节标题空两格,第二级节标题再空两格,依次类推。但最好不要超过四级。目录右侧的页码要对齐,可用自动生成的格式。目录中应包括中英文摘要和致谢。
4、摘要(Abstract)摘要是对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明归纳,应包括研究工作的目的、方法和结论,重点是结果和结论。用语要规范,一般不用非规范符号术语,不出现图、表等。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一般在100-300字。摘要中不包括论文结构,如论文共有几章内容,每章又是什么内容。
5、关键词(Key words)关键词是为了满足文献标引或检索工作的需要而从论文中选取出的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的词或词组,而不能是论文题目的分解。
每篇论文中应列出3~7个关键词,它们应能反映论文的主题内容,列于摘要段之后。关键词间用分号。
6、引言(或前言)(Introduction)
引言又叫前言,其目的是向读者交代本研究的来龙去脉,作用在于读者对论文先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引言要写得自然,概括,简洁,确切。内容主要包括:研究的目的、范围和背景;相关文献综述;理论依据、实验基础和研究方法;预期的结果及其创新意义及使用价值。
论文的结构可以出现在本部分。
从contents至Introduction之前,页码设置为小写罗马数字,从Introduction开始至文末为阿拉伯数字。可通过分节来设置页码。
7、正文
正文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占主要篇幅,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都在这里阐述。由于论文作者的研究工作涉及的学科、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和结果表达方式等差异很大,所以对正文的撰写内容不作统一规定。但总的思路和结构安排应当符合“提出论点,通过论据或数据对论点加以论证”这一共同的要求。正文应达到观点正确,结构完整、合乎逻辑、符合学术规范,无重大疏漏或明显的片面性。其他具体要求有:
(1)主题的要求
A.主题有新意,有科学研究或实际应用价值;
B.主题集中,一篇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要使主题集中,凡与本文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不应涉及,不过多阐述,否则会使问题繁杂,脉络不清,主题淡化;
C.主题鲜明,论文的中心思想地位突出,除了在论文的题目、摘要、前言、结论部分明确地点出主题外,在正文部分更要注意突出主题。
(2)结构的要求
A.不同内容的正文,应灵活处理,采用合适的结构顺序和结构层次,组织好段落,安排好材料。章、节、小节等分别以“1”、“1.1”、“1.1.1”、“1.1.2”、等数字以树层次格式依次标出。章标题序号从Introduction开始到Conclusion结束。每两级标题之间应有一个简短的引导段落,总体概述本章节的主要内容。新的一章开始,要另起一页。第一节标题在正文中要顶格,以下各级标题要缩两格,段落内容相应后缩。每一级标题的内容应与上节之间隔一行,与下节正常的1.5倍行距。
B.正文写作时要注意抓住基本观点。数据的采集、记录、整理、表达等均不应出现技术性的错误;分析论证和讨论问题时,避免含混不清,模棱两可,词不达意 ;不弄虚作假。
C.正文内如有引用,用文内夹注,夹注内只用作者的姓。如:
They also argue that “other things being equal, the greater the contextual effects, the greater the relevance”(Sperber and Wilson, 2001:119).或者:
In his response to Huang‟s objection of the non-falsifiability of relevance theory, Sperber(2001)thinks it is “misguided”.Sperber defends,Generalizations that are presented as accepting exceptions are very difficult if not impossible to refute because any counter-example can be dismissed as an exception.On the other hand exceptionless generalizations(as are found in the harder sciences)are much easier to falsify if they happen to be false.The communicative principle of relevance, like any scientific law, is highly falsifiable.It would suffice, to falsify the principle of relevance, to find cases of genuine communicative acts that did not convey a presumption of their own optimal relevance, but that conveyed, for instance, a presumption of maximal informativeness, or no presumption of any sort about themselves at all.Such communicative acts would be interpreted in a manner quite different from that described by relevance theory.In fact, there is more and more experimental testing of relevance theory claims, but no test so far has come near falsifying the theory, quite the opposite(Sperber, 2001).引用一段文字时,所引用文字5号字,单倍行距,两端缩进对齐;与上下文之间均为双倍行距。文内夹注必须和参考文献一一对应。引文不能超过论文内容的三分之一。
8、结论(Conclusion)
结论即结束语、结语,是在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的基础上,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的有创造性、指导性、经验性的结果描述。反映了研究成果的价值,其作用是便于读者阅读和二次文献作者提供依据。主要包含本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得出了什么规律性的东西,或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尚待解决的问题或提出研究设想和改进建议。
9、参考文献(Bibliography)
应是论文作者亲自考察过的对毕业论文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应包括中文和英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应具有权威性,要注意引用最新的文献。参考文献按字母顺序排列。具体格式如下:
1、期刊内的文章
引注参考资料的顺序是:作者(姓,名.名.).年份.文章名.刊期名, 期号,页数.(标点如上所示)。其中文章题目不用斜体,期刊名用斜体。
(1)期刊文章,只有一个作者。
举例:
Kember, D.(2001).Orientations to enrolment of part-time students: A classification system based upon students‟ perceived lifelong learning.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Vol.20, No.3, 265-280.(2)期刊文章,有两个作者。
举例:
Zhang, W.Y.& Shin, N.M.(2002).Imported or indigenou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ree open and distance education models in Mainland China, India and Hong Kong.Open Learning, Vol.12, No.2, 167-176.(3)期刊文章,有三至六个作者。
举例:
Kernis, M.H., Cornell, D.P., Sun, C.R., Berry, A., & Harlow, T.(1993).There's more to self-esteem than whether it is high or low: The importance of stability of self-esteem.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No.65, 1190-1204.(3)期刊文章,有六个以上作者。
举例:
Harris, M., Karper, E., Stacks, G., Hoffman, D., DeNiro, R., Cruz, P., et al.(2001).Writing labs and the Hollywood connection.Journal of Film and Writing, Vol.20, No.3, 213-245.注:以上的“et al.”是“等等”的意思。
2、书籍
引注参考资料的顺序是:作者(姓,名.名.).出版年份.书名(斜体).出版地点(城市): 出版社.(标点如上所示)举例:
Zhang, W.Y.(Ed.)(2003).Global Perspectives: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in Distance Education, Beijing: China Central Radio & Television University Press.Lowery, G.& Stover, T.(2001).Managing Projects with Microsoft Project 2000.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注:“Ed.” 或“Eds.”的意思是主编的书,如果只有一位主编,用“Ed.”,如果是两位或以上主编,则用“Eds.”.3、书中的章节或论文集的文章
引注参考资料的顺序是:作者(姓,名.名.).出版年份.章节的名.书的作者,书名(斜体), 章节页数.出版地点(城市): 出版社.(标点如上所示)
举例:
Zhang, W.Y.& Kirk, P.(2002).A profile of online education in selected open universities in Asia.In D.Murphy, N.M.Shin, & W.Y.Zhang(Eds.), Advancing Online Learning in Asia, pp.1-15.Hong Kong: Ope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注:这里全书的作者的姓名排列是先名后姓。
4、电子期刊的文章
引注参考资料的顺序是:作者(姓,名.名.).年份.文章题目.(期刊名, 期刊号,)读取日期.网址.(标点如上所示)举例:
Zhang, W.Y., Niu, J.& Jiang, G.Z.(2002).Web-Based education at conventional universities in China: a case study.(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Vol.2, No.2.)Retrieved on 15 October 2002.< http://www.xiexiebang.com/iuicode?149.2.2.8>
5、研讨会文章
引注参考资料的顺序是:作者(姓,名.名.).年份.文章题目.发表形式及会议名称, 会议地点, 会议时间.(标点如上所示)举例:
Zhang, W.Y., Perris, K.& Poon, T.(2002).„A profile of web-based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open universities in Asia‟, Paper(on CD-ROM)of the 2nd Conference on Research in Distance and Adult Learning in Asia, Hong Kong, 5-7 June 2002.参考文献需另起一页。
每条参考书目要顶格,如果多于一行,从第二行起,要空四个字母的空格或用悬挂缩进。
所有书目按字母顺序排列。英文参考书目在前,中文参考书目在后。
10、附录(Appendix / Appendices)
附录是论文主体的补充项目,为了体现整篇论文的完整性,写入正文又可能有损于论文的条理性、逻辑性和精炼性,这些材料可以写入附录段,但对于每一篇论文并不是必须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A.比正文更为详尽的理论根据、研究方法和技术要点,建议可以阅读的参考文献的题录,对了解正文内容有用的补充信息等;
B.由于篇幅过长或取材于复制品而不宜写入正文的材料; C.一般读者并非必要阅读,但对本专业同行很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D.某些重要的原始数据、统计表、调查问卷或访谈题目等。
附录段置于参考文献表之后,附录中的插图、表格、公式、参考文献等的序号与正文分开,另行编制,如编为“图一”、“图二”;“表一”、“表二”; “文献[一]”、“文献[二]”等。
附录需另起一页。
11、致谢(Acknowledgements)
有些毕业论文不是一个人单独完成的,为此在必要时应增加本部分,以对论文工作直接提供过资金、设备、人力,以及文献资料等支持和帮助的团体和个人表示感谢。
本部分放在参考文献之后,另起一页。
第四篇:恐怖主义与当代国际关系论文
恐怖主义与当代国际关系
当代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
恐怖主义产生的国内根源。第一,贫穷、失业和贫富两极分化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现代化所引发的社会危机深化,包括贫富悬殊、社会不公、失业率居高不下等使社会不满情绪有增无减,这些都是恐怖主义泛滥的社会温床。在利比亚、埃及、黎巴嫩、阿富汗等国家中,恐怖主义的滋生根源也正在于这些国家的极度贫困与两极分化。第二,经济发展不平衡。恐怖主义作为一种特殊的暴力行为,其产生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因素决定的,是利益之争的产物。现代国际恐怖主义就是世界范围内和一些国家内部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分配不公、贫富悬殊等矛盾相互作用而生成的“恶性肿瘤”。从世界范围看,地区经济落后或经济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发达国家于发展中国家之间不断扩大的经济差距和一些国家日益严重的贫困问题,是社会动荡不安、国际恐怖主义活动泛滥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拉美、中东和其他地区之所以恐怖主义活动猖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地区经济落后,遍布着数以亿计的赤贫和失业人口,一些人迫于生计,不得不参加恐怖组织。第三,民族主义的影响。从历史来看,极端民族主义仍是恐怖主义最持久的根源之一。历史造成的对其他民族的仇恨,对独立和自治前景的向往,以及一些宗教教育,很容易激发非理性的、偏执的名族情绪。在民族主义理论看来,为了达到目的而诉诸武力都是正当的,因而它被民族激进分子广泛应用,成为他们宣扬和实施恐怖主义的理论武器。正源于此,民族主义被认为社会恐怖主义最持久、最强有力的历史根源。第四,宗教极端主义的泛滥。世界上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恐怖主义活动泛滥,往往包含着宗教矛盾的因素。更为严重的是,宗教矛盾往往容易演化为严重的政治矛盾,从而加剧恐怖主义活动。另外,宗教被认为是包括恐怖主义在内的很多暴力冲突的思想根源。
恐怖主义产生的国际根源。第一,恐怖主义产生的政治根源——“东西”矛盾。“东西”矛盾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具体表现在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东西矛盾虽然以美苏为核心,但由此导致的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相互争斗对恐怖主义产生了重要的作用。第二,恐怖主义产生的经济矛盾——南北矛盾。南北矛盾是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不断扩大的南北差距与日益严重的贫困问题,乃是当代恐怖主义泛滥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诱因,是当代世界恐怖主义滋长的重要经济根源。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发达国家借助垄断性的技术优势而获得经济繁荣,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和技术领域受制于人,在全球化过程中没有赶上先进国家的步伐,因而活力不足甚至受到损害。由于全球化进程先天的不平等性,他不可能解决矛盾,反而可能使南北矛盾更加激化,使整个国际社会动荡不安,使国际恐怖主义泛滥。第三,恐怖主义产生的文化根源——文明冲突。目前因文明的冲突而导致的恐怖主义危害已越来越严重,恐怖分子将矛头指向西方文明的恐怖主义态势日益严峻。
当代恐怖主义的特点
第一,鲜明的政治性。恐怖主义属于政治学范畴,本质上是为解决社会、国家、民族、宗教等矛盾而采取的一种非理性的政治手段。恐怖分子通过颠覆政治制度和暗杀政治人物实现其活动的政治目的。第二,恐怖主义活动的突发性。恐怖活动往往爆发的十分突然,造成社会群体恐慌情绪,严重威胁社会稳定和社会安全。当代的恐怖活动大多数都是经过事前的策划准备的,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恐怖活动一旦发生,让人防不胜防、措手不及。第三,恐怖主义活动的危害性。恐怖主义活动方式多种多样,通常包括爆炸、暗杀、绑架劫持人质、武装袭击、劫持航空器或其他交通工具等。恐怖活动的暴力不仅造成人员、设施和资源等的巨大损失,同时也在社会上制造出浓厚的恐怖氛围,对公众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恐慌氛围是恐怖分子施加的最大威胁。如果政府不能有效应对局面,社会中将产生对社会制度、现任政府的严重不信任感,甚至导致政治危机,引发社会动荡。第四,恐怖主义活动高度组织化和严密化。恐怖主义活动往往是出于某种政治目的或至少含有某种政治色彩,代表着某一个群体的利益,符合一般有组织犯罪的特征,即犯罪的主体是一个集团或组织而非单独的个人。恐怖组织内聚力、内控力很强,在进行恐怖活动时往往制定了严密的计划,具有十分明确的打击目标,而且目的性,计划性,步骤性越来越鲜明,预谋准备越来越充分。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是当代恐怖主义组织性特征的典型体现。第五,恐怖主义的国际性与全球性。当代恐怖主义的危险已经成为跨国现象,而且随着跨国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的日益增多,恐怖主义的受害者也变得不再属于某一国,恐怖主义因而带有国际化的特征。由于恐怖主义具有国际性特征,因而反对恐怖主义需要广泛的国际合作。
当代恐怖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一,对国家安全的冲击。由于具有突发性、组织严密性等特点,恐怖主义活动防不胜防,给反恐行动带来极大的困难,给各国安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第二,对国家间关系的威胁。由于恐怖活动已超出国界,走向世界。因此恐怖行动不仅对国家内部的和平与稳定构成威胁,而且越来越影响到国家与国家间的关系。第三,对联合国权威的挑战。联合国的重要宗旨就在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而恐怖主义正是谋求用武力作为工具来解决国际矛盾,这无疑对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以及联合国权威构成了直接的、正面的挑战。第四,对国际格局的影响。国际恐怖主义成为全球性威胁的事实说明世界各国的相互依赖性加强了。反对恐怖主义的国际斗争既打击了全球各地的恐怖主义势力,也加强了解决国际热点问题的多边磋商和协作。
第五篇:《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复习题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复习题
二、名词解释 1.杜鲁门主义 2.超越遏制战略 3.不结盟运动 4.南北关系 5.新经济政策 6.苏联模式 7.雅尔塔体系 8.一边倒
9.三个世界的划分
1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三、思考题
1.论析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特点 2.如何理解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3.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4.为什么说苏东剧变并不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5.你如何看待美国布什攻打伊拉克? 6.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7.如何看待次贷款危机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8.如何看待日俄的北方四岛问题? 9.如何看待台湾问题?
10.试论苏联东欧剧变的主要原因和教训。
11简述美国战后的全球战略及其实质。
12.中国建立世界政治新秩序的主要内容主张?
13.中国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体现在那几个方面?
14.简述尼克松主义提出的背景、内容。15.简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同以及特点。
16.简述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7.大国关系调整的现状,大国合作的基
础、面临的问题,大国关系的实质有那些?18.当前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表现在那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