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下册名画欣赏 教学设计
三年级名画欣赏
教学设计
教者:卫凯
一、设计意图:
长期以来,我们小学的美术教育活动几乎是以“绘画为主、手工为辅”的格局一统天下。但随着我校美术课题研究的深入,我深深地认识到美术欣赏活动也是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本次课程改革,要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学习领域。因此,本《标准》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 四个学习领域。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更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纲要》中也指出:“小学生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这与我园的美术课题总目标的第一点“感受生活”不谋而合,而这个“艺术”,我想也包括名画作品。因此,在上学期,我有针对性的选择了一些米罗、毕加索、马蒂斯的作品张贴在绘画活动室,来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但我们小朋友看了都说是鬼画鬼脸,成效不是很明显。因此,在本学期,我就有目的地组织了幼儿进行名画欣赏,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开拓他们的视野,培养幼儿对艺术作品敏锐,激发他们潜在的创造力。
这次欣赏活动我选择了
名画欣赏:《颐和园风景》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形象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二、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颐和园的风景》,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画家周思聪,引发兴趣。
周思聪是我国著名的女国画家,《颐和园风景》又名《万寿山一角》,就是她创作的一幅中国画作品。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颐和园具有“中华第一园林”之称,周思聪是怎么表现颐和园的呢?看,她凭着自己扎实的绘画功底,运用潇洒娴熟的笔墨技巧把独特的人工景致与自然风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她取居高临下的视角,将亭台水榭,曲径回廊尽收眼底。一条小路由画面右下角的亭子延伸向左上方,过了小桥,古建筑折向右上方;在正面上方三分之一处,一条小路又向左上方延伸至画外。这种构图,不仅增加了画面的立体感,也从视觉上给人以丰富的层次感,使整幅作品更加饱满。
2、中国画不易表现景物的立体感,但画家周思聪淋漓尽致地把它表现出来了,她遵循“每画一笔,都努力使感情专注于笔端”的创作精神,把飞檐陡峭的亭台楼阁,古香古色的雕廊画柱,甚至那些灰瓦、木栏等都细腻地画于纸上,把颐和园内蜿蜒曲折的小道和古香古色的建筑、完美地呈现于我们的眼前,放眼望去,层层叠叠的参天树木烘托出了这里幽静而深远的环境氛围。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临摹画作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大涤草堂》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形象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二、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大涤草堂》,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画家傅抱石,引发兴趣。
中国画坛有“南北二石”的说法,指的是齐白石和傅抱石两位大画家。传说清初石涛曾请八大山人朱耷作画,八大山人画成《大涤草堂》寄赠,后来此画杳无影踪。傅抱石敬仰石涛个性飞扬的创造精神,也崇拜石涛画中水墨淋漓的韵致,因此画了这幅《大涤草堂》,表达他对石涛的纪念。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在这张画里傅抱石用浓淡不同的墨画了四五株粗壮挺直的樗树,它们错落有致地排列,其中一棵矗立于画幅正中偏右,树身已空,遍体疤结,树顶朽断,但却枝叶繁茂,茁壮的枝杈直贯画幅两边。老树根深,顶天立地,隐喻了石涛的人品和画品。远景中部偏左边的三棵大树和左边的山石相连,画幅的左下部是掩映在树丛及矮竹中的茅屋,茅屋的布帘半挑,一位老翁在凭栏远眺,又似乎在仰天长叹„„徐悲鸿为这张画题了八个大字:“元气淋漓,真宰上诉”,又用小笔题款:“八大山人大涤草堂图未见于世,吾知其必难有加乎此也。悲鸿欢喜赞叹题”,以此赞赏傅抱石的艺术精妙。
2、傅抱石的绘画个性突出,气魄雄健,淋漓酣畅,豪放洒脱,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和时代感,开启了现代金陵山水画派的新风。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临摹画作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德尔夫特风光》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的形象、构图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二、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德尔夫特风光》,学具:彩笔、画纸等。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画家维米尔,引发兴趣。
这幅画真实得如同一幅摄影作品,维米尔就是这样一位画家:从日常生活中寻找题材,风格精确写实,构图及其严谨。画面优美,情感含蓄,总能流露出一股令人感动的宁静气氛。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德尔夫特是荷兰的一个城镇。这幅画中,棉团一般的积云慢慢地在天空中浮动,厚厚的能够遮天蔽日,阳光一会儿被挡住,一会儿又露了出来,使水面、岸上及疏疏密密的古老建筑忽明忽暗变化不定;暗红、紫绿的树团儿和亮黄的屋顶交错在一起,给人一种奇特美妙的印象。画家以侧面取景为主,可以看到建筑物的两个面,这样使建筑物更加饱满,更有立体感。斜斜的屋顶,尖尖的顶塔,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欧洲建筑的风格。
2、河水流淌,渔船靠岸,人们悠闲,风光美好,画家自上而下地一层层描绘景物,蓝天白云的比重占画面的一半以上,这种构图方式,使画面感觉更开阔,更通透。同时,大片的蓝天与白云也为这幅作品平添了许多宁静祥和的气氛。画家将舒畅婉约而又宁静的异国城市风光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临摹画作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海边戏水的孩子》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的形象、构图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二、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海边戏水的孩子》,学具:彩笔、画纸等。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画家索罗亚,引发兴趣。
西班牙人民赋予索罗亚“阳光画家”的美誉。为什么说他是“阳光画家”呢?想一想,阳光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是否就像画面中描绘的这样:耀眼的阳光照射在男孩身上。健康黝黑的小男孩身上湿漉漉的,泛着白光,皮肤的颜色真实得就仿佛我们伸手可以触摸到他,我们甚至感觉到了男孩身上的温度。波光粼粼的海面带给我们丝丝凉爽,画面中到处散发着阳光的活力。三个孩子的眼神聚焦在画面的左下角,海水中究竟有什么,这样吸引他们?远处有一个小孩的身影似乎在海中寻找着什么,他那么小,画家是有意把他画小的吗?这个孩子小小的身影让我们感到大海真大呀,画家用这种方法表现出海的大和人的小。索罗亚不仅在这幅画中画灿烂的阳光,他的每幅画都表现出了光的明快和生命的活力,所以人们才会称他为“阳光画家”吧。
2、《海边戏水的孩子》是一幅逼真的油画作品,作品不仅给我们带来了阳光,同时也带来了海风的凉爽。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临摹画作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寒江独钓图》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的形象、构图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二、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寒江独钓图》,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画家马远,引发兴趣。
马远出身于绘画世家,绘画功底深厚。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马远的艺术成就却能独辟蹊径,自成一家。他以山水画最为突出,兼画人物、花鸟,他所画的人物有轩昂娴雅之气。《寒江独钓图》是他的代表作。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马远一改五代、北宋以来的“全景式”构图,而采用以偏概全的取景方式,小中见大,只画一角或半边景物来表现广大的空间,有点类似我们今天摄影中的特写镜头,因此被人称为“马一角”。这幅《寒江独钓图》是马远构图技巧最成功的范例之一。
2、《寒江独钓图》画的是一叶扁舟漂浮在江面上,一位渔翁独自坐在船头垂钓。除四周寥寥几笔微波外,其余全为空白。在画面上我们已经看不到山水,但整个画面却被一种无形的山水紧紧包围着,使人物与山水更紧密地结合。大面积的留白,加强了主题的生动性,画家尽可能滴省略了细枝末节,只细绘了渔翁身后低矮的船舱上搭放的蓑衣、斗笠,以表明人物身份,连人物也只是描绘了一个侧面。画家通过对人物动态的精准把握,衬托出人物在江天空旷的苍茫中孤寂萧索的意境,使画面具有强烈的空间感,达到突出近景的艺术效果。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临摹画作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蓬莱瓦兹的加莱山坡》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的形象、构图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二、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蓬莱瓦兹的加莱山坡》,学具:彩笔、画纸等。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画家塞尚,引发兴趣。
塞尚除了在户外写生之外,还用大量的时间到博物馆去向古代大师学习。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成为一名划时代的、承前启后的大画家。后来的很多现代主义画家,都从塞尚那里受到启发,所以塞尚也被人称为“现代绘画之父”。
《蓬图瓦兹的加莱山坡》是法国画家塞尚创作的很多风景题材油画作品中非常著名的一幅。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这幅作品描绘的是蓬图瓦兹河边的山坡风景,一切都显得那么安静且有序:近景的几株大树几乎贯穿整个画面,这使得画面看上去非常平稳;蜿蜒的小路和道路旁的房屋,把我们的实现一直引向山坡之上,天空所占的面积非常小,是的视线更容易集中在画面的中心。与传统写实的画家不同,他总是以概括性的形体来表现事物,塞尚作品中没有进行任何字节的描绘,这使得整幅画看上去十分紧凑。
2、塞尚描绘这张作品时用了大片深浅不一的绿色、褐色、土黄色变现郁郁葱葱的山坡,屋顶的橙色和强的白色以及河水和天空少量蓝色点缀其中。塞尚决不会抄袭自然的颜色,而是经过自己理性的分类和整理,然后再决定每一笔的颜色。大面积的绿色统领了整个画面,黄色和橙色的搭配是画面在对比中求得了和谐,少量的白色像一首曲子里的高音让整个画面变得亮。
3、(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上你最最熟悉的家乡的田野的景象(可以是水稻田、麦田等田野里的景物)。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少女与小鸟》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的形象、构图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二、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少女与小鸟》,学具:彩笔、画纸等。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布格罗,引发兴趣。
谁家的女孩这样漂亮?她那透彻的眼睛吸引着我们。难怪人们说布格罗这位画家最善于画孩童的形象。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画面中漂亮的女孩多专心啊!她在和小鸟说话吗?从她那闪耀着光亮、满是期待的眼神中,好像完全明白小鸟的心思。你能猜出女孩在想什么吗?整幅画面光线都集中在小女孩的脸上和上身,其他地方的颜色暗暗的,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突出了小女孩洁白的上衣和可爱的笑脸,让我们想到此时的女孩一定因小鸟的陪伴快乐而满足。
2、这幅画画面构图稳定,小女孩身上穿的轻盈洁白的纱织上衣和厚重的蓝色裙子在色彩和材料质感上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对这个小女孩更加难以忘怀。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临摹画作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喂鸽的女孩》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的形象、构图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二、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喂鸽的女孩》,学具:彩笔、画纸等。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引发兴趣。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少女和白鸽在一起让你联想到的是什么?虽然世界各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各有差异,但他们都视纯真的少女和洁白的鸽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许多画家也都用少女和白鸽表现自己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愿。
2、这幅《喂鸽女孩》,画面中间是一位身穿白衣的少女,她一手扶窗另一手将手中的谷物撒向脚边的白鸽。除了少女的白衣白裙,在画面中你还能找到白色吗?对了,白色的鸽子与衣裙产生了呼应,给人一种纯洁宁静的美感。少女低头微笑着,可以看出她是多么喜爱这些象征和平的白鸽,同时让我们看到这位少女纯洁的心灵。画面中的三只白鸽一只正张开翅膀飞翔,另一只正准备叼食,第三只抬头欣赏着白衣少女优美的姿态,斑驳、破旧的篱笆和屋顶上的一只黑白喜鹊,更加让我们感受到人与动物共处的和谐快乐。生活在这样美好环境中,一切都是和谐而自由的。
3、如果将画上女孩穿的白衣换成其他颜色好不好?如果不是拖地长裙,是短裙好不好?为什么呢?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临摹画作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游春图》
教学设计
二
一、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形象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二、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游春图》,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画家展子虔,引发兴趣。
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隋代的画家展子虔,以及他的代表作《游春图》。展子虔的山水画创立新意,成就卓著,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绘画大师。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游春图》是现存最早的山水卷抽画。画面生动地描绘了在明媚的春光里,游人在山水中纵情游乐的场景。画中湖波粼粼,山峦劲秀,各种花树点满山野,桃红柳绿,相映成趣。人物虽小如豆点,却生动传神,活灵活现。山上有骑马的游人,水中游乘船的妇女,瀑布前面有桥,还有远山近坡,形成了鲜明的层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画中人与山的比例恰当,远近关系、前后层次以及空间关系等都处理得较为妥帖,与自然形态已经非常接近了。
2、我们看到,这幅画中的山水不再是人物的陪衬,而变成了画面中的主体,人物只是作为点景出现。《游春图》已经具有早期独立山水画的体貌,整个画面具有与自然景物的空间关系相适应的“远近山水,咫尺千里”的画面效果,标志着中国山水画已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在色彩上,该画运用了浓重的青绿填色,作为全画的主调。这种浓重的青绿色调,正是春天自然景色的特征。更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画山石树木只用线勾而无皴法,在画面上以青绿色为主调,并且运用青绿的厚重色彩勾勒、填色的技法,经过后世不断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艳丽端庄的“青绿山水”,成为中国山水画中一种独具风格的画体,对推动绿水青山的画法起了重大作用。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临摹画作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第二篇:三年级名画欣赏 教学设计
三年级名画欣赏
教学设计
教者:卫凯
一、设计意图:
长期以来,我们小学的美术教育活动几乎是以“绘画为主、手工为辅”的格局一统天下。但随着我校美术课题研究的深入,我深深地认识到美术欣赏活动也是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本次课程改革,要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学习领域。因此,本《标准》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 四个学习领域。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更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纲要》中也指出:“小学生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这与我园的美术课题总目标的第一点“感受生活”不谋而合,而这个“艺术”,我想也包括名画作品。因此,在上学期,我有针对性的选择了一些米罗、毕加索、马蒂斯的作品张贴在绘画活动室,来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但我们小朋友看了都说是鬼画鬼脸,成效不是很明显。因此,在本学期,我就有目的地组织了幼儿进行名画欣赏,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开拓他们的视野,培养幼儿对艺术作品敏锐,激发他们潜在的创造力。
这次欣赏活动我选择了
名画欣赏:《五牛图》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形象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五牛图》,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画家韩滉,引发兴趣。
《五牛图》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宰相韩滉。他与当时另一位以画马著称的画家韩干一起被后人称为“牛马二韩”经过了1500多年,唐代纸本绘画的真迹流传到今天的已寥寥无几。韩滉的《五牛图》成为现存中国纸本绘画的第一孤本。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五牛图》,是韩滉最为传神的作品。五头健硕的老牛,在这位当朝宰相笔下被“人格化”了,它不是一幅简单的动物画,而是画家借这五头牛来比喻自己兄弟五人,以牛的任重温顺的品性来表现自我内心注重实际、任劳任怨的情感,被后人称为“神气磊落,稀世名笔”。
2、《五头牛》中所描绘的五头牛,中间是透视精确的一头黑牛的正面,其余四头都是侧面,有探身吃草的红牛,有昂首前行的花牛,有回顾舐舌的黄牛,还有沉稳健硕的棕牛。五
3、五头牛神态各异、造型准确、形象生动。在这幅画中,画家的用笔粗简而富有变化,敷色清淡而稳重,恰当地表现了牛的筋骨和皮毛质感,色调真实自然,尤其是牛的姿态真切生动,具有一种浑厚朴实的风格。韩滉高超的绘画技巧使画中的五头牛栩栩如生,形成一种独特艺术风格,体现了唐代绘画水平的高超。
4、另外,这幅图是画在白色麻纸上,这在流传下来的唐朝绘画中是罕见的。
5、《五头牛》的珍贵之处在于中国古代留存到今天的绘画作品多为花鸟人物,以牛入画并且如此生动的,堪称孤品。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临摹画作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初踏黄金路》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的形象、构图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初踏黄金路》,学具:木板、颜料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画家李焕民,引发兴趣。
李焕民(1930.10—)北京人。
擅长版画。
1947年入国立北平艺专。1951年毕业于中央美院美干班。
历任《新华日报》美术编辑,四川省文联党组书记,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美协副主席,一级美术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作品《藏族女孩》、《初踏黄金路》,《高原峡谷》获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多美好的一幅画,这幅画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是鲜艳的颜色,还是人物的动作?你发现了画面运用了几种颜色?什么地方的颜色深沉?什么地方的颜色明亮?
2、让我们来看《初踏黄金路》。这幅画描画收获的季节,丰收的场景扑面而来——一片黄金般灿烂的色彩!
3、看!在阳光下,在一层层麦浪中,一队藏族妇女过来了,她们牵着背驼青稞的牦牛由远渐近。前面的两位藏女身着民族服装正一前一后地沿着弯曲的小路走来,她们身姿矫健,步履轻盈。负重的牦牛跟在她们的身后。
4、你注意到臧女和牦牛行进的路线是“之”字形了吗?画家为什么会采用“之”字形路线来表现道路伸向远方呢?
5、《初踏黄金路》是套色木刻版画,它看似是对照着景象去画,其实画家在如实描画的同时也把生活中美好的东西表现了出来,表达一种美好的寓意。从画面中你能感受到藏民喜悦的心情和画家对藏族人民的深厚感情吗?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临摹画作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夯歌》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的形象、构图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夯歌》,学具:彩笔、画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画家王文彬,引发兴趣。
王文彬(1928.3—2001)山东青岛人。
擅长油画、壁画。
现任中国青年硬笔书法家协会终身会员,东方书画家协会会员,当代华裔书画家海联会理事,华夏京都书画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博学会员.1948年首创套色石版年画《生产之前》在解放区广泛发行,入选首届文代会美展。
建国后任山东人民出版社美术科主编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天空骄阳似火,水利工地的大坝上一群姑娘正在劳动。她们在做什么呀?她们在打夯!夯即砸实地基用的工具或机械,有木夯、石夯、铁夯等。打夯就是用夯把地基砸实。打夯可是一项繁重的体力劳动,不仅需要很大的力气,而且还要多人的相互配合,通常都是由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来做。而这幅作品表现的却是姑娘们打夯。请你仔细观察,她们各自是什么动作,为什么有的人身体向后倾斜。夯歌,是打夯时为统一劳动节奏唱的号子。看,伴随着欢快的劳动号子,随着红衣姑娘双臂举起,另外四个姑娘一齐向外用力拉动,夯砣被高高地拉举起来了,一下,又一下,夯砣一次次地被举起、夯下,那种劳动中最紧张最激烈的瞬间被画家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2、从姑娘们的表情上一点也看不出辛苦疲惫,她们身体矫健,英姿飒爽,她们在劳动中乐呵呵的,她们以劳动为自豪为快乐
3、在远处青黛色的群山前面是一大片黄色的土坡,阳光下耀眼的黄土与姑娘们身上的红绿花衣裳,浅紫蓝的天空共同构成一个暖暖的色调,加上五位姑娘灵动身姿的烘托,整幅画显得既热烈又欢快。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上你最最熟悉的家乡的田野的景象(可以是水稻田、麦田等田野里的景物)。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鲁昂的塞纳河风光》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的形象、构图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鲁昂的塞纳和风光》,学具:彩笔、画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画家莫奈,引发兴趣。
法国大画家莫奈是一位一生都在表现自然美景的风景画家,他喜欢物体在阳光中颤动的感觉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当红彤彤金灿灿的太阳照在身上时我们是什么感觉?你注意观察过阳光照射在水面上,或透过树叶投射在地面上的样子吗?有的画家可是仔细地观察研究过的,不信吗?让我们来看看《鲁昂的塞纳河风光》这幅油画吧。
2、塞纳河是法国第二大河流,鲁昂是处在塞纳河下游的一座城市。画家画了处在鲁昂这一段的塞纳河两岸的风光。
3、阳光透过树的枝叶投射在河岸上,地面出现了大大小小的色块。仔细看看,这些色块有什么不同。偏黄的色块,是阳光照射着的地面;偏淡紫色的色块,是阳光照射时枝叶投在地面上的影子。抬头看逆光中树的枝叶呈现出深褐色,在它们的衬托下,天空显得格外晴朗。
4、在阳光照射下塞纳河清澈的河水变成了温暖的黄色。一艘艘船静静地停靠在两岸,它们也在享受阳光的温暖。岸边高高低低的房屋在灿烂的阳光中一闪一闪的,多有意思啊
5、为什么画家没有把河水、房屋、河岸画成相似的一种颜色呢?原来画家就是想通过变幻的颜色来表现阳光照耀下塞纳河充满变化的奇妙景色。你想到了吗?
5、你喜欢这幅作品吗?建议你在阳光明媚时走到树荫下,走到波光粼粼的小河边,亲自感受一番吧!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上你最最熟悉的家乡的田野的景象(可以是水稻田、麦田等田野里的景物)。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童年的回忆》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的形象、构图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童年的回忆》,学具:彩笔、画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画家张夫荣,引发兴趣。
你喜欢到大自然中游玩吗?画家张夫荣把见过的植物和动物汇集在这幅画中,把童年美好的记忆和愿望用油画的形式记录了下来。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快来数一数,画面上有多少我们认识的小动物?近处有呱呱叫的青蛙,美丽的“花大姐”,勤劳的蜜蜂;远处有唧唧渣渣的喜鹊妈妈在喂小宝宝。茂密的树叶深处,一只猫头鹰静静的等待着„„这让我们联想到墨绿色的密林深处还隐藏着更多的小动物,等待着我们和它们玩耍。画面上到处都是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叶子,偶然出现叶子之间的缝隙又画满了各种动物,满满的画面虽然只是大自然的一角,但我们已经从中体会到了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和奇妙无穷。这种把画面安排得很满的构图强烈地刺激着我们的眼睛,给我们广阔的想象空间。
2、想一想,去掉画面上的一些植物或动物会是什么效果,那样还能表现出画家的情感吗?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上你最最熟悉的家乡的田野的景象(可以是水稻田、麦田等田野里的景物)。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舞蹈的女孩》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的形象、构图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舞蹈的女孩》,学具:彩笔、画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画家高更,引发兴趣。
高更,法国著名印象派画家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想一想,去掉画面上的一些植物或动物会是什么效果,那样还能表现出画家的情感吗?
2、你看到这幅画上大块大块平涂的颜色块吗?这是高更作画时喜爱的一种表现技巧,他把轮廓线画的非常清晰,色彩也不再是照搬现实生活的“灰色调”,而是添加进许多自己喜欢的色彩。在他以前,大多数画家都是模仿自然,所以他的这个特点与众不同。小女孩们为什么这样高兴地跳舞?她们喜滋滋的表情泄露了心中的秘密,再看她们胸前带着的美丽小红花,她们也许是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或者是父母的称赞,才这样快乐地翩翩起舞。一只路过的小狗被她们的喜悦心情感染了,似乎也要与她们共同起舞。画面中大片的金黄色让我们感受到温暖的阳光,此时你的心情是不是也像小女孩一样明亮欢愉?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临摹画作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星月夜》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的形象、构图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星月夜》,学具:彩笔、画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画家梵高,引发兴趣。
梵高,荷兰著名画家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你观察过夜晚的天空吗?仰望着夜空,你有过什么感受呢?凡·高的这幅《星月夜》将他对美妙星空的感动表达了出来,画里奔放的线条和色彩充满了生命的跃动,诉说着凡·高内心炙热的情感。
2、在凡·高的这幅画里,闪烁于蓝色夜空中的星辰格外夺人眼目。每一颗大星星、小星星回旋于夜空中,星云宛如一条巨龙不停地蠕动和回旋着,新月也形成一个漩涡。这星空就像是被巨大的涡流所搅动,无比壮观。星空下,柏树像一股巨型的火焰,由大地的深处向上冒出;山腰上,细长的教堂塔尖伸向天空。画面上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运动着,在夜空中绽放出艳丽的色彩„„与其说《星月夜》描写的是夜晚的景物,不如说它是凡·高内心世界里的宇宙景象,他把对庄严而神秘的浩渺苍穹的敬畏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3、认真欣赏《星月夜》,你会有更深的体会。凡·高粗犷的笔触是具有风格和令人赞叹的。弯曲的长线和破碎的短线的连续使用,让画面流动起来,具有舞蹈一般的自然韵律。旋转的笔触构成的星云漩涡由左至右顺时针地卷涌着,仿佛能够把整个天空和大地给吞噬了。在构图上,躁动的天空与平静的山丘和村落形成对比。左边的柏树向空中延伸衬托着天空,以获得结构上的微妙平衡。试想,如果没有这棵升腾的柏树,画面是不是没有那么精彩了呢?
全画的色彩以冷色调蓝色为主,深蓝的天空中又渗入一些白色、黄色条纹。星星和月亮的黄色光芒占据画面大部分的空间,是星空里的主角。仔细观察一下,在黄色的光芒中还有山丘的绿色,那正是为了让整个画面协调起来而故意做的呼应。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临摹画作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昼锦堂图》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形象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昼锦堂图》,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画家董其昌,引发兴趣。
明代有许多擅长画山水的大家,董其昌就是其中一位。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这幅《昼锦堂图》跟唐寅的《落霞孤鹜图》一样也有典故出处:董其昌根据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昼锦堂图》中的意境,描画了宰相韩琦隐居的山水胜景。两幅画虽然都有名人名篇做典故,但意境却大不相同。《落霞孤鹜图》意境高远而清旷,而《昼锦堂图》境地平远开阔,山浸水泽,林木茂盛,一片生机盎然的新秋景象。
2、这片明艳的山水吸引着我们走进画中,身临其境地欣赏“从画中右边起伏的山冈一路走过来,山势渐渐平缓,走到山脚,丛树环绕之间有几间屋舍,屋舍前临平湖,背倚翠峰,环境清幽。如此美景,画中却并没有一个人物出现。老宰相是在昼锦堂里会见宾客呢,还是已经乘船周游山水去了呢?
3、董其昌选择了开阔的横向构图描绘美景,这种构图更让人心境平和。全图无墨线勾勒,纯以颜色写出,即以柔润的笔调替代硬线勾皴,用温雅的情怀替代庄严的气象。画中的山石都先用重色勾皴,再敷上颜色,显得浑朴醇厚而灵动;丛树或以墨色渍点,或以重色簇勾再敷上颜色,使得整个画面有一种夕照的光感,颜色浓重,尽显静穆淡泊的风致。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临摹画作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大涤草堂》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形象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大涤草堂》,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画家傅抱石,引发兴趣。
中国画坛有“南北二石”的说法,指的是齐白石和傅抱石两位大画家。传说清初石涛曾请八大山人朱耷作画,八大山人画成《大涤草堂》寄赠,后来此画杳无影踪。傅抱石敬仰石涛个性飞扬的创造精神,也崇拜石涛画中水墨淋漓的韵致,因此画了这幅《大涤草堂》,表达他对石涛的纪念。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在这张画里傅抱石用浓淡不同的墨画了四五株粗壮挺直的樗树,它们错落有致地排列,其中一棵矗立于画幅正中偏右,树身已空,遍体疤结,树顶朽断,但却枝叶繁茂,茁壮的枝杈直贯画幅两边。老树根深,顶天立地,隐喻了石涛的人品和画品。远景中部偏左边的三棵大树和左边的山石相连,画幅的左下部是掩映在树丛及矮竹中的茅屋,茅屋的布帘半挑,一位老翁在凭栏远眺,又似乎在仰天长叹„„徐悲鸿为这张画题了八个大字:“元气淋漓,真宰上诉”,又用小笔题款:“八大山人大涤草堂图未见于世,吾知其必难有加乎此也。悲鸿欢喜赞叹题”,以此赞赏傅抱石的艺术精妙。
2、傅抱石的绘画个性突出,气魄雄健,淋漓酣畅,豪放洒脱,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和时代感,开启了现代金陵山水画派的新风。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临摹画作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德尔夫特风光》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的形象、构图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德尔夫特风光》,学具:彩笔、画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画家维米尔,引发兴趣。
这幅画真实得如同一幅摄影作品,维米尔就是这样一位画家:从日常生活中寻找题材,风格精确写实,构图及其严谨。画面优美,情感含蓄,总能流露出一股令人感动的宁静气氛。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德尔夫特是荷兰的一个城镇。这幅画中,棉团一般的积云慢慢地在天空中浮动,厚厚的能够遮天蔽日,阳光一会儿被挡住,一会儿又露了出来,使水面、岸上及疏疏密密的古老建筑忽明忽暗变化不定;暗红、紫绿的树团儿和亮黄的屋顶交错在一起,给人一种奇特美妙的印象。画家以侧面取景为主,可以看到建筑物的两个面,这样使建筑物更加饱满,更有立体感。斜斜的屋顶,尖尖的顶塔,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欧洲建筑的风格。
2、河水流淌,渔船靠岸,人们悠闲,风光美好,画家自上而下地一层层描绘景物,蓝天白云的比重占画面的一半以上,这种构图方式,使画面感觉更开阔,更通透。同时,大片的蓝天与白云也为这幅作品平添了许多宁静祥和的气氛。画家将舒畅婉约而又宁静的异国城市风光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临摹画作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海边戏水的孩子》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的形象、构图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海边戏水的孩子》,学具:彩笔、画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画家索罗亚,引发兴趣。
西班牙人民赋予索罗亚“阳光画家”的美誉。为什么说他是“阳光画家”呢?想一想,阳光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是否就像画面中描绘的这样:耀眼的阳光照射在男孩身上。健康黝黑的小男孩身上湿漉漉的,泛着白光,皮肤的颜色真实得就仿佛我们伸手可以触摸到他,我们甚至感觉到了男孩身上的温度。波光粼粼的海面带给我们丝丝凉爽,画面中到处散发着阳光的活力。三个孩子的眼神聚焦在画面的左下角,海水中究竟有什么,这样吸引他们?远处有一个小孩的身影似乎在海中寻找着什么,他那么小,画家是有意把他画小的吗?这个孩子小小的身影让我们感到大海真大呀,画家用这种方法表现出海的大和人的小。索罗亚不仅在这幅画中画灿烂的阳光,他的每幅画都表现出了光的明快和生命的活力,所以人们才会称他为“阳光画家”吧。
2、《海边戏水的孩子》是一幅逼真的油画作品,作品不仅给我们带来了阳光,同时也带来了海风的凉爽。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临摹画作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寒江独钓图》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的形象、构图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寒江独钓图》,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画家马远,引发兴趣。
马远出身于绘画世家,绘画功底深厚。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马远的艺术成就却能独辟蹊径,自成一家。他以山水画最为突出,兼画人物、花鸟,他所画的人物有轩昂娴雅之气。《寒江独钓图》是他的代表作。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马远一改五代、北宋以来的“全景式”构图,而采用以偏概全的取景方式,小中见大,只画一角或半边景物来表现广大的空间,有点类似我们今天摄影中的特写镜头,因此被人称为“马一角”。这幅《寒江独钓图》是马远构图技巧最成功的范例之一。
2、《寒江独钓图》画的是一叶扁舟漂浮在江面上,一位渔翁独自坐在船头垂钓。除四周寥寥几笔微波外,其余全为空白。在画面上我们已经看不到山水,但整个画面却被一种无形的山水紧紧包围着,使人物与山水更紧密地结合。大面积的留白,加强了主题的生动性,画家尽可能滴省略了细枝末节,只细绘了渔翁身后低矮的船舱上搭放的蓑衣、斗笠,以表明人物身份,连人物也只是描绘了一个侧面。画家通过对人物动态的精准把握,衬托出人物在江天空旷的苍茫中孤寂萧索的意境,使画面具有强烈的空间感,达到突出近景的艺术效果。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临摹画作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蓬莱瓦兹的加莱山坡》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的形象、构图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蓬莱瓦兹的加莱山坡》,学具:彩笔、画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画家塞尚,引发兴趣。
塞尚除了在户外写生之外,还用大量的时间到博物馆去向古代大师学习。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成为一名划时代的、承前启后的大画家。后来的很多现代主义画家,都从塞尚那里受到启发,所以塞尚也被人称为“现代绘画之父”。
《蓬图瓦兹的加莱山坡》是法国画家塞尚创作的很多风景题材油画作品中非常著名的一幅。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这幅作品描绘的是蓬图瓦兹河边的山坡风景,一切都显得那么安静且有序:近景的几株大树几乎贯穿整个画面,这使得画面看上去非常平稳;蜿蜒的小路和道路旁的房屋,把我们的实现一直引向山坡之上,天空所占的面积非常小,是的视线更容易集中在画面的中心。与传统写实的画家不同,他总是以概括性的形体来表现事物,塞尚作品中没有进行任何字节的描绘,这使得整幅画看上去十分紧凑。
2、塞尚描绘这张作品时用了大片深浅不一的绿色、褐色、土黄色变现郁郁葱葱的山坡,屋顶的橙色和强的白色以及河水和天空少量蓝色点缀其中。塞尚决不会抄袭自然的颜色,而是经过自己理性的分类和整理,然后再决定每一笔的颜色。大面积的绿色统领了整个画面,黄色和橙色的搭配是画面在对比中求得了和谐,少量的白色像一首曲子里的高音让整个画面变得亮。
3、(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上你最最熟悉的家乡的田野的景象(可以是水稻田、麦田等田野里的景物)。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喂鸽的女孩》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的形象、构图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喂鸽的女孩》,学具:彩笔、画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引发兴趣。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少女和白鸽在一起让你联想到的是什么?虽然世界各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各有差异,但他们都视纯真的少女和洁白的鸽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许多画家也都用少女和白鸽表现自己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愿。
2、这幅《喂鸽女孩》,画面中间是一位身穿白衣的少女,她一手扶窗另一手将手中的谷物撒向脚边的白鸽。除了少女的白衣白裙,在画面中你还能找到白色吗?对了,白色的鸽子与衣裙产生了呼应,给人一种纯洁宁静的美感。少女低头微笑着,可以看出她是多么喜爱这些象征和平的白鸽,同时让我们看到这位少女纯洁的心灵。画面中的三只白鸽一只正张开翅膀飞翔,另一只正准备叼食,第三只抬头欣赏着白衣少女优美的姿态,斑驳、破旧的篱笆和屋顶上的一只黑白喜鹊,更加让我们感受到人与动物共处的和谐快乐。生活在这样美好环境中,一切都是和谐而自由的。
3、如果将画上女孩穿的白衣换成其他颜色好不好?如果不是拖地长裙,是短裙好不好?为什么呢?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临摹画作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少女与小鸟》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的形象、构图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少女与小鸟》,学具:彩笔、画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布格罗,引发兴趣。
谁家的女孩这样漂亮?她那透彻的眼睛吸引着我们。难怪人们说布格罗这位画家最善于画孩童的形象。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画面中漂亮的女孩多专心啊!她在和小鸟说话吗?从她那闪耀着光亮、满是期待的眼神中,好像完全明白小鸟的心思。你能猜出女孩在想什么吗?整幅画面光线都集中在小女孩的脸上和上身,其他地方的颜色暗暗的,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突出了小女孩洁白的上衣和可爱的笑脸,让我们想到此时的女孩一定因小鸟的陪伴快乐而满足。
2、这幅画画面构图稳定,小女孩身上穿的轻盈洁白的纱织上衣和厚重的蓝色裙子在色彩和材料质感上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对这个小女孩更加难以忘怀。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临摹画作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喂鸽的女孩》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的形象、构图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喂鸽的女孩》,学具:彩笔、画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引发兴趣。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少女和白鸽在一起让你联想到的是什么?虽然世界各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各有差异,但他们都视纯真的少女和洁白的鸽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许多画家也都用少女和白鸽表现自己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愿。
2、这幅《喂鸽女孩》,画面中间是一位身穿白衣的少女,她一手扶窗另一手将手中的谷物撒向脚边的白鸽。除了少女的白衣白裙,在画面中你还能找到白色吗?对了,白色的鸽子与衣裙产生了呼应,给人一种纯洁宁静的美感。少女低头微笑着,可以看出她是多么喜爱这些象征和平的白鸽,同时让我们看到这位少女纯洁的心灵。画面中的三只白鸽一只正张开翅膀飞翔,另一只正准备叼食,第三只抬头欣赏着白衣少女优美的姿态,斑驳、破旧的篱笆和屋顶上的一只黑白喜鹊,更加让我们感受到人与动物共处的和谐快乐。生活在这样美好环境中,一切都是和谐而自由的。
3、如果将画上女孩穿的白衣换成其他颜色好不好?如果不是拖地长裙,是短裙好不好?为什么呢?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临摹画作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颐和园风景》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形象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颐和园的风景》,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画家周思聪,引发兴趣。
周思聪是我国著名的女国画家,《颐和园风景》又名《万寿山一角》,就是她创作的一幅中国画作品。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颐和园具有“中华第一园林”之称,周思聪是怎么表现颐和园的呢?看,她凭着自己扎实的绘画功底,运用潇洒娴熟的笔墨技巧把独特的人工景致与自然风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她取居高临下的视角,将亭台水榭,曲径回廊尽收眼底。一条小路由画面右下角的亭子延伸向左上方,过了小桥,古建筑折向右上方;在正面上方三分之一处,一条小路又向左上方延伸至画外。这种构图,不仅增加了画面的立体感,也从视觉上给人以丰富的层次感,使整幅作品更加饱满。
2、中国画不易表现景物的立体感,但画家周思聪淋漓尽致地把它表现出来了,她遵循“每画一笔,都努力使感情专注于笔端”的创作精神,把飞檐陡峭的亭台楼阁,古香古色的雕廊画柱,甚至那些灰瓦、木栏等都细腻地画于纸上,把颐和园内蜿蜒曲折的小道和古香古色的建筑、完美地呈现于我们的眼前,放眼望去,层层叠叠的参天树木烘托出了这里幽静而深远的环境氛围。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临摹画作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游春图》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形象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游春图》,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画家展子虔,引发兴趣。
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隋代的画家展子虔,以及他的代表作《游春图》。展子虔的山水画创立新意,成就卓著,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绘画大师。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游春图》是现存最早的山水卷抽画。画面生动地描绘了在明媚的春光里,游人在山水中纵情游乐的场景。画中湖波粼粼,山峦劲秀,各种花树点满山野,桃红柳绿,相映成趣。人物虽小如豆点,却生动传神,活灵活现。山上有骑马的游人,水中游乘船的妇女,瀑布前面有桥,还有远山近坡,形成了鲜明的层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画中人与山的比例恰当,远近关系、前后层次以及空间关系等都处理得较为妥帖,与自然形态已经非常接近了。
2、我们看到,这幅画中的山水不再是人物的陪衬,而变成了画面中的主体,人物只是作为点景出现。《游春图》已经具有早期独立山水画的体貌,整个画面具有与自然景物的空间关系相适应的“远近山水,咫尺千里”的画面效果,标志着中国山水画已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在色彩上,该画运用了浓重的青绿填色,作为全画的主调。这种浓重的青绿色调,正是春天自然景色的特征。更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画山石树木只用线勾而无皴法,在画面上以青绿色为主调,并且运用青绿的厚重色彩勾勒、填色的技法,经过后世不断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艳丽端庄的“青绿山水”,成为中国山水画中一种独具风格的画体,对推动绿水青山的画法起了重大作用。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临摹画作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第三篇:一年级下册名画欣赏 教学设计
一年级名画欣赏
教学设计
教者:卫凯
一、设计意图:
长期以来,我们小学的美术教育活动几乎是以“绘画为主、手工为辅”的格局一统天下。但随着我校美术课题研究的深入,我深深地认识到美术欣赏活动也是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本次课程改革,要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学习领域。因此,本《标准》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 四个学习领域。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更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纲要》中也指出:“小学生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这与我园的美术课题总目标的第一点“感受生活”不谋而合,而这个“艺术”,我想也包括名画作品。因此,在上学期,我有针对性的选择了一些米罗、毕加索、马蒂斯的作品张贴在绘画活动室,来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但我们小朋友看了都说是鬼画鬼脸,成效不是很明显。因此,在本学期,我就有目的地组织了幼儿进行名画欣赏,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开拓他们的视野,培养幼儿对艺术作品敏锐,激发他们潜在的创造力。
这次欣赏活动我选择了
名画欣赏:《西陵峡》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形象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西陵峡》,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傅抱石,引发兴趣。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在《西陵峡》这幅作品中你看到了什么?
2、这幅作品描绘了许多高山,层层叠叠,中间那座最高的大山稳稳地“站立”在那里,就像一个骄傲的巨人,又像一头勇猛的雄狮。
3、你去过三峡吗?西陵峡是长江三峡之一,那里以险滩多、水流急而闻名天下。为了表现西陵峡的险峻,画家傅抱石好像站在崖岸对面的半山腰画画儿,他把大毛笔的笔头搓乱后再饱蘸浓墨,在宣纸上左右上下快速地画、写、擦、刷,刻画山势的雄伟险峻。
4、你发现在画面中近处的山与远处的山的颜色有哪些不一样吗?近处的大山表现得非常清晰,颜色比较重,而远山颜色是比较浅的,山峦的交界处画家画得很模糊,好像是山中的云气环绕着群山,多么壮观的景色呀!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临摹这幅画。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三月三》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形象、构图和色彩等,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二、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三月三》,学具:彩笔、画纸等等。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臧恒旺、李洪修,引发兴趣。
据了解,这幅97厘米长76厘米宽的《三月三》是中国美术馆从众多馆藏精品中选出的,是诸城画家臧恒望、昌邑画家李洪修在1984年合作的作品。
臧恒望是诸城市文化馆副研究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潍坊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诸城市书法美术协会主席。其美术作品入选第六届、七届、九届全国美展,《三月三》、《甘妹子》、《禧盈千花帐》分别获第三届、第五届、第六届全国年画展二等奖、三等奖、三等奖。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三月三》是一幅木版套色年画。年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宋代到清朝民间流传很广。木版年画,是使用传统的木版水印方法印制的年画。现在,有很多画家借用木版年画进行艺术创作。
2、《三月三》版画以饱满的构图、童趣的造型、夺目的色彩,展现了孩子们在春天来临时的喜悦、欢乐之情。
3、画面内容选取了春天放风筝这一传统的民俗活动。蝴蝶、金鱼、燕子、长龙等各种造型的风筝,在一群快乐的孩子头顶飞舞着;孩子们活泼奔跑的场景与占大比重画面的风筝相映成趣,动感十足;两只春燕飞翔其间,更稳稳地扣住了“春天”的主题。
4、留意一下,画面左下角的小男孩差点儿跑掉了一只鞋,很有意思。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一幅小朋友放风筝的场景图,可以模仿上图的构图和色彩,并作适当变动。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秋趣图》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形象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二、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秋趣图》,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李可染,引发兴趣。
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1989年12月5日),江苏徐州人。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1]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等。[2]
诗人主要成就 西画技法融入传统笔墨造型 西画明暗处理方法引入中国画
代表作品 《江山无尽图》《万山红遍》《漓江胜境图》《井冈山》《爱晚亭》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秋天牧童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2、画面下方是两头正在水中乘凉的水牛,它们相依而卧,这两头水牛离我们很近,近得让我们能够看清楚它们的眼睛。一头水牛仿佛正在打瞌睡,而另一头则睁着眼睛注视着远方。
3、远处两名牧童在干什么呢?为什么把他们画得这样的小呢?原来画家为了表现他们在远处,用了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
4、虽然小了点,但我们还是从两位牧童的动作上和他们之间摆放的蛐蛐罐看出他们正在玩斗蛐蛐的游戏。一个牧童双手撑着地饶有兴趣地看着蛐蛐罐里的蛐蛐,另一个趴在地上用树枝逗着蛐蛐,两个牧童玩兴正浓,遮阳的草帽早被丢在一旁。也许画家被木桶的专注所感动,挥起大笔,用浓浓的墨色概括简练地画出了缠绕茂密的瓜架、瓜藤与瓜叶,为两位开心玩耍的牧童遮挡一些阳光。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上你最最熟悉的家乡的田野的景象(可以是水稻田、麦田等田野里的景物)。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麦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形象、色彩和构图等,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二、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麦收》,学具:彩笔、画纸等。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周正,引发兴趣。
1934年生,画家、美术教育家、理论家。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教育研究会会员。
江苏省苏州人。1950年考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学习,在颜 文梁、朱士杰先生等指导下学习油画,1955年毕业于西北艺术学院美术系。
毕业后由于成绩优秀留校任教,执教于西安美术学院30多年,曾任西安美术学院教 授、学术委员会会员、学位委员会委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你不是经常很快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吗?画家周正曾经说过:“艺术就要歌颂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不平凡的事。画家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2、这幅《麦收》的画面颜色多么亮丽啊!画中大面积的金黄色麦地在蓝紫色的远山衬托下更加耀眼,这是两种对比色,让我们立刻感受到三伏天麦收时节农民在麦田劳作时被太阳灼烤的辛苦。
3、麦收时节,人民最害怕的是下雨,麦子被雨水淋过之后就会烂掉了,所以大人们起早贪黑地在麦田里忙个不停,送饭送水的任务自然落到了小朋友的身上。画家捕捉到这个情景,以此来反映紧张忙碌的麦收。近处描绘了三个小朋友送水后在田边休息,远处的农民不畏烈日的劳作着,只有辛勤的劳动才能换来美好的收获啊!
4、想一想,远山的蓝紫色换来绿色好不好?说说你的感受。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临摹绘画。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绿色长城》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形象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二、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绿色长城》,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关山月,引发兴趣。
关山月(1912年10月25日——2000年7月3日),原名关泽霈,1912年10月25日出生于广东阳,1956年入党。著名国画家、教育家。岭南画派代表人物。曾拜师“岭南画派”奠基人高剑父。1948年任广州市艺专教授。1958年后,历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兼院长,广东艺术学校校长,广东画院院长等职。担任过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常务理事,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是第三至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出版有《关山月画集》、《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你见过长城吗?长城指万里长城,也用来比喻坚强雄厚的力量,不可逾越的障碍等。这幅画的题目叫《绿色长城》,用长城比喻画中这片防护林一海边一望无际的绿色树林。
2、这是一片人工种植的树林,它们像绿色卫士在海边,守卫着祖国的海岸,又像一道屏障挡住海上的狂风巨浪。
画中,近处是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树林,有红色屋顶的小房子点缀在其中。树梢为什么向左侧倾斜呢?说明了什么?看!树林的后面是一片深颜色的树林,再往后是沙滩、大海、浪涛滚滚„„顶住狂风猛吹的森林傲然挺立着。
3、请你数一数画面中是不是主要有“灰”、“黑”、“白”三个层次?第一层“灰”色是近处的绿色树林带,第二层“黑”色是中间的深色树林,第三层“白”色是远处的大海。这样的画面是不是显得开阔?
4、你看了这幅作品后有什么感受?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模仿绘画《绿色长城》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丰收图》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形象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二、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丰收图》,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黄胄,引发兴趣。
黄胄画作线条是主要依据之一,擅长中国人物和动物画,尤以画新疆人物和驴著称。人物画善于运用速写的表现用法抓住人物特征,线条流畅有力,风格奔放,生活气息浓郁。动物画除驴外,他还常画牛、马、骆驼、狗、鸡等,造型准确生动。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告诉老师,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
2、看,丰收了,金黄的玉米堆成了一座座的小山,解放军正在帮助农民收购装运。咦,农民穿的服装怎么和我们经常见到的不一样啊?噢,原来他们是维吾尔族的农民。看画面的中间,一位头戴军帽,身体健壮的战士和一个大胡子的维吾尔族伯伯,正在往大车上装颗粒饱满的玉米。玉米可真多啊,不过有那头壮硕的白牛拉着看来不成问题,它的旁边,一头头毛驴也驮着筐跑呢。所有人喜气洋洋,在兴奋地忙碌着,说笑着。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上一幅丰收的场景图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补网》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造型、色彩和光线的运用,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二、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补网》,学具:彩笔、画纸等。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霍默,引发兴趣。
《补网》这幅画的作者叫霍默,他特别擅长表现大海与渔民生活的题材的作品,画了许多海景与渔民生活的素描和水彩画,后来又深入到美国缅因州的渔村,每天面对大海,用画笔抒写对海上生活的感受,《补网》就是在体验渔民生活之后创作出来的。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渔民在海上捕鱼,渔网是不可缺少的工具。在渔村里,男人驾船出海捕鱼,修补渔网的活儿则是由女人们完成。
2、仔细观察画面,体会一下画家是如何表现美丽的渔家少女的。
3、这幅作品中冷暖色的对比运用较好。这幅作品充满了真实生活的气氛,两个渔家姑娘正聚精会神地理线和织补渔网,她们身上的橙色和蓝色的衣服形成对比,色彩一冷一暖,展示了渔家少女的娴静和美好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上你最熟悉的朋友、家人,一起到活动。比如:两个好同学一起练字。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傍晚的钟声》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造型、色彩和光线的运用,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二、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傍晚的钟声》,学具:彩笔、画纸等。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列维坦,引发兴趣。
在我们江苏省的有个有名的大画家叫钱松喦,他的画非常生动、逼真,颜色也特别漂亮。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钱爷爷的画,你们想看吗?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告诉老师,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
2、这幅画用的最多的颜色是什么?你能看出画面画的什么地方?画面上除了绿色的田块外,还有些什么?用了些什么样的线条和颜色?
3、你觉得这幅画是钱爷爷站在什么样的地方来看稻田并把他所看到的画出来的?比较一下画面中近处的景物和远处的景物在绘画的表现上面你觉得有不一样的地方吗?
5、你看了这幅画有什么感觉?想做些什么事情?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上你最最熟悉的家乡的田野的景象(可以是水稻田、麦田等田野里的景物)。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第四篇:二年级名画欣赏 教学设计
二年级名画欣赏
教学设计
教者:卫凯
一、设计意图:
长期以来,我们小学的美术教育活动几乎是以“绘画为主、手工为辅”的格局一统天下。但随着我校美术课题研究的深入,我深深地认识到美术欣赏活动也是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本次课程改革,要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学习领域。因此,本《标准》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 四个学习领域。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更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纲要》中也指出:“小学生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这与我园的美术课题总目标的第一点“感受生活”不谋而合,而这个“艺术”,我想也包括名画作品。因此,在上学期,我有针对性的选择了一些米罗、毕加索、马蒂斯的作品张贴在绘画活动室,来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但我们小朋友看了都说是鬼画鬼脸,成效不是很明显。因此,在本学期,我就有目的地组织了幼儿进行名画欣赏,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开拓他们的视野,培养幼儿对艺术作品敏锐,激发他们潜在的创造力。
这次欣赏活动我选择了
名画欣赏:《赶集》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形象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赶集》,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黄胄,引发兴趣。
黄胄画作线条是主要依据之一,擅长中国人物和动物画,尤以画新疆人物和驴著称。人物画善于运用速写的表现用法抓住人物特征,线条流畅有力,风格奔放,生活气息浓郁。动物画除驴外,他还常画牛、马、骆驼、狗、鸡等,造型准确生动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骑着驴儿去赶集,是我国西北地区特有的一种生活情景。
2、大家知道吗,画驴可是画家黄胄的一绝。看,《赶集》画中的小毛驴造型准确,老实憨厚中透着机灵,真是人见人爱呀。驴背上坐着两个新疆小朋友,老爷爷步行赶驴,远处还有骑驴赶集的人。
3、画面上人物服饰特征鲜明,人物表情和动作刻画生动传神,栩栩如生。画中笔墨概括简洁,线条流畅有力,轻松活泼,好像一幅一挥而就的速写,去掉了许多烦琐的细节,弱化了明暗和体积感,突出了人物的生动性。鲜明、单纯的色彩与墨色配置起来,强烈艳丽,既有传统意味又富有现代观念。
4、纵观这幅画,那灵动的笔墨、充满动感的人物造型、生动饱满的构图、奔放的风格、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使人耳目一新。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一幅“赶集”的作品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荷花水鸟图》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形象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荷花水鸟图》,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朱耷,引发兴趣。
朱耷,也叫“八大山人”,是清朝初年的画家,清初“四僧”之一。他在绘画上手笔纵放,造型夸张,不泥古法,他的作品有着强烈的艺术个性,影响了后来“扬州八怪”等众多的艺术家。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用墨是中国传统书画中很具表现力的要素,笔上蘸墨的浓淡干湿,落在纸上也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对于大写意的花鸟画而言更是如此,往往疏疏几笔,就能够传神达意,可谓神奇。
2、这幅立轴《荷花水鸟图》是清朝初年画家朱耷的写意花鸟作品,简练而酣畅淋漓的笔墨,寥寥数笔就描绘了一幅池边小景:两条长长的线条是荷花与荷叶的杆;六片墨块点下去,就成了一片侧面向下的饱满的荷叶;线条轻轻勾勒出鸟与石的轮廓,再用浓墨淡墨稍稍渲染,鸟和石头就生动了起来。
3、朱耷在这幅画里做到了言简意赅,形神兼备。
4、在朱耷的笔下,鸟儿不是春光花影中欢快的鸟,而是与枯木竹石相伴的孤鸟;画面的构图惊险怪诞而又显空灵;画中的虫鱼鸟兽经过夸张变形和拟人,呈现出奇特的表情。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一幅荷花水鸟画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红色的和谐》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形象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红色的和谐》,学具:彩笔、画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马蒂斯,引发兴趣。
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法国著名画家,野兽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版画家。他以使用鲜明、大胆的色彩而著名。21岁时的一场意外,令马蒂斯的绘画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偶然的机缘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好像被召唤着,从此以后我不再主宰我的生活,而它主宰我。”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红色的和谐》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2、画中人物只有一个,身着黑色上衣围白色围裙的妇人,她像在整理餐桌,一大片热烈的红色在她身前身后一桌子和墙壁都是红色壁纸和桌布,上面画有花花草草的图案。画面上还有些什么呢?桌上摆放着水果、蜡烛等,桌旁有两把黑色椅子,窗外有模糊的树木、草地和房子。
3、你觉得画家描绘的重点是什么?人物、物品都在同一个画面上。
4、这幅画画的情景和我们现实中见到的情景有很大的不同,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会感觉到画面没有什么立体感,你不能找到光线的来源。要知道我们住的房子是立体的,光线使得房间里的东西显得明明暗暗。画中的墙壁和桌子的红色连成一片,给了我们“平”的而不是“立体”的感觉。
5、那画家又是如何把墙壁和桌子区分开来的呢?原来他是画了一条细小的黑色的桌子轮廓线。
6、画家马蒂斯在作品中运用强烈的色彩对比,运用图案组合,使得画面和谐温馨。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临摹这幅画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蒲公英》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形象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蒲公英》,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吴凡,引发兴趣。
吴凡画画儿总是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寻找题材,《蒲公英》在1959年德国莱比锡国际书籍艺术展览会版画比赛得了金质奖章,之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了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版画因为印刷方式不同,分作黑白木刻版画,套色木刻版画和水版水印套色版画等种类。四川版画家吴凡创作的这幅版画就是木板水印套色版画。
2、吴凡画画儿总是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寻找题材,所以他画中的情景总能让我们似曾见过,感觉熟悉和亲切。这幅《蒲公英》创作的灵感源自一个偶然的场合,他看到一群孩子在欢快地吹蒲公英玩,感人的情景引起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于是他构思创作了这幅作品。
3、为了突出小姑娘吹蒲公英的天真形象,只画了小姑娘和她割草时挎着的小篮子、镰刀。画中的墨色虽然不多,但浓淡搭配很有趣,使得画面既有版画特有的刻印效果,又有了国画的水、墨、彩交融的趣味。
4、你观察一下,画面左下角画家的签名和印章,是不是使画面显得平稳了?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临摹这幅画。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悄悄话》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形象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悄悄话》,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王有政,引发兴趣。
王有政,陕西国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代表作《悄悄话》获五届全国美展二等奖,《捏扁食》、《倦旅图》分别获六届、七届全国美展铜奖。《王有政画集》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发行。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你对谁说过悄悄话?看来童年的经历在画家王有政心里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2、画面中一个小女孩趴在爷爷的肩上小声说着话,爷爷为了听清孙女的声音竭力的后仰着上身,孙女在和爷爷说什么呢?
3、我们从爷爷手上正在编制的藤筐可以看出,老爷爷是一位淳朴的劳动者,在那个时代老爷爷可能从来没有上过学。小孙女背着书包,背在身后的手中拿着的书本告诉我们她是刚刚放学回到家,也许他在和爷爷说今天的学习成绩,也许在告诉爷爷学校发生的新鲜事,总之说的内容是孙女的小秘密。
4、你会把秘密对谁说呢?他一定是你最亲近的人吧。
5、画面背景有一棵长满枝杈的老树,透过粗细不均、深浅不同的树枝,隐约可以看到一个窑洞,这就是爷爷和孙女的家。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上你最最熟悉的家乡的田野的景象(可以是水稻田、麦田等田野里的景物)。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四使图》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形象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四使徒》,学具:彩笔、画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丢勒,引发兴趣。
慕尼黑旧美术馆和慕尼黑新美术馆都收藏有国外艺术家的作品,德国艺术家的作品主要是藏品。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丢勒是德国人的骄傲,他是一位可以与达·芬奇、拉斐尔相媲美的伟大艺术家。慕尼黑旧美术馆里就藏有他的一幅不朽名作《四使徒》。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四使徒》是由两幅作品组成的双联画,左幅画的是站着的、身着红衣的年轻的圣约翰和正低头看书的年迈的圣彼得,右幅立着的是手捧经书神色威严的圣保罗和满脸络腮胡须的圣马可。
2、丢勒巧妙地通过衣着、神色、动作、眼神和体态,把这四位使徒的不同性格特点表现出来,象征着艺术家对公正、智慧和真理的理解。
3、慕尼黑旧美术馆和慕尼黑新美术馆位于德国慕尼黑市中心偏北的一处绿地中,属德国州立美术馆,是德国引以自豪的绘画宝库。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四个不同衣着、动作、神态的小朋友,方式与这幅名画相同(对莲画)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驼队》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形象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驼队》,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吴作人,引发兴趣。
吴作人(1908—1997.4.9)安徽泾县人。
擅长油画、中国画、美术教育。是继徐悲鸿后中国画坛的又一位领军人物。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你见过骆驼吗?有人说骆驼是沙漠之舟,可见骆驼是人们穿越沙漠的必备交通工具。如果你牵着骆驼走进沙漠时,你就会发现骆驼是沙漠行路最忠实的伴侣。
2、画面中描绘的就是一支长长的骆驼队伍艰苦地穿越沙漠的场景。用你学到的近景、中景、远景来分析画面,你发现这幅画的特点了吗?最远的骆驼你还能看得清楚吗?这幅画中的近景和远景非常清晰,远景中的骆驼最终缩小成了一个个小小的点。
3、这是什么样的画法?画家利用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让我们感觉到了沙漠的无边无际,使得整个画面真实而且空间感极强。近景一头骆驼在仰天长叫,另一头骆驼则目视前方。
4、画家吴作人在描绘骆驼脖颈处的长毛时,充分利用中国画水墨在宣纸上渗化的效果,把厚实的毛茸茸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骆驼的四肢有深有浅,这是画家运用了水墨独有的墨色变化技巧,将骆驼的四肢清晰地呈现了出来。
5、此时你闭上眼睛,能看到这幅画面吗?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其中某一处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后提到这幅作品时,它能立刻闪现出你脑海中,这就足够了。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一幅骆驼的画,注意近大远小的运用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早晨》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形象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早晨》,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方人定,引发兴趣。
方人定(1901-1975),现代著名书画家。幼名四钦,复名士钦,广东中山市沙溪人。广州法政专门学校及广东法官学校高等研究部毕业,后专攻美术。1923年入春睡画院,师从高剑父习画,主张国画革新。1929年获比利时万国博览会金奖。擅人物、花鸟、山水、书法。1938年赴美游历,开画展。历任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美术部教授、广东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常务理事、广州市政协常委等。著有《方人定画集》。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在这幅画里一切东西都画得非常细腻柔和,充满了甜蜜的感觉,这就是中国工笔画的特点。
2、画面中一位姑娘正在花园中梳妆,你能看出这是一天的什么时间吗?时间的秘密就隐藏在盛开的鲜花中。
3、花园的竹篱笆上很多喇叭花,这种花只在早晨天刚亮的时候开放,画家巧妙地将“早晨”这个时间表现在景物中。有的喇叭花完全盛开,有的则只打开了一半,有的还只是尖尖的花苞,画家观察得多么仔细,描绘得多么真实。
4、梳妆的姑娘眼睛往下看,面带微笑,是什么使她这样和蔼而且温情?原来是母鸡带着一群小鸡正在欢快地吃着它们的“早餐”。想必姑娘也被这景象所感动。
5、中国工笔画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这样的绘画方法你还在其他地方看到过吗?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认真细致地画一幅人物画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纺织女工》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的形象、构图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纺织女工》,学具:彩笔、画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委拉斯贵支,引发兴趣。
走进普拉多美术馆,你一定会目不暇接,因为身边到处都是大师的精品,尤其是西班牙艺术大师的作品尤为全面,其中就有西班牙艺术的代表人物委拉斯贵支和戈雅的馆藏珍品。
委拉斯贵支虽然身居高官却能平易近人,真诚地关注普通劳动者的命运。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他的《纺织女工》画的是挂毯陈列室侧间五名正在默默纺纱的女工,画家表现了她们的朴素、善良、勤劳及工作时的优美姿态。
2、外间的陈列室,挂着纺织女工们已织好的美丽壁毯,几位贵妇正在观赏。辛勤劳作的纺织女工和欣赏挂毯的贵妇们代表了两个不同的阶级,形成强烈的反差。
3、壁毯上的画面、贵妇观赏的场景及纺织女工工作的场面,形成了几个错落的空间,让人难辨画里画外,可谓神奇。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上你最最熟悉的家乡的田野的景象(可以是水稻田、麦田等田野里的景物)。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哈萨克牧羊女》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形象、构图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哈萨克牧羊女》,学具:彩笔、画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董希文,引发兴趣。
董希文,1932年考入杭州浙江大学土木系,次年考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39年到越南,同年回国。1942年赴重庆,次年去敦煌艺术研究所临摹壁画。1946年在兰州举办“董希文敦煌壁画临摹创作展览”,同年到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52-53年任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起稿组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第2届全国政协委员。逝后在中国美术馆及拉萨举办遗作展。出版有《长征路线写生集》、《董希文画辑》、《董希文画集》等。发表论文《从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谈到油画中国风》、《素描基本练习对于彩墨画教学的关系》等。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欣赏《哈萨克牧羊女》,你会最先看到一名好像正在翩翩起舞的哈萨克少女。
2、对,画家重点刻画的就是这个穿着传统服装的美丽的牧羊女。被羊群围绕的她右手抱着一只小羊羔,左手提着一只深色的罐子。远处,淡蓝色天空上飘着几朵彩云,天空下山峦叠嶂起伏,连绵不绝。宽阔的大地上点缀着一座座尖顶毡房,骏马在远处奔跑着,牧民在劳作,这片高山牧场充满了勃勃的生机,哈萨克人民的生活多么的自由、宁静啊!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上你最最熟悉的家乡的田野的景象(可以是水稻田、麦田等田野里的景物)。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哈萨克牧羊女》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形象、构图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哈萨克牧羊女》,学具:彩笔、画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董希文,引发兴趣。
董希文,1932年考入杭州浙江大学土木系,次年考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39年到越南,同年回国。1942年赴重庆,次年去敦煌艺术研究所临摹壁画。1946年在兰州举办“董希文敦煌壁画临摹创作展览”,同年到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52-53年任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起稿组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第2届全国政协委员。逝后在中国美术馆及拉萨举办遗作展。出版有《长征路线写生集》、《董希文画辑》、《董希文画集》等。发表论文《从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谈到油画中国风》、《素描基本练习对于彩墨画教学的关系》等。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欣赏《哈萨克牧羊女》,你会最先看到一名好像正在翩翩起舞的哈萨克少女。
2、对,画家重点刻画的就是这个穿着传统服装的美丽的牧羊女。被羊群围绕的她右手抱着一只小羊羔,左手提着一只深色的罐子。远处,淡蓝色天空上飘着几朵彩云,天空下山峦叠嶂起伏,连绵不绝。宽阔的大地上点缀着一座座尖顶毡房,骏马在远处奔跑着,牧民在劳作,这片高山牧场充满了勃勃的生机,哈萨克人民的生活多么的自由、宁静啊!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上你最最熟悉的家乡的田野的景象(可以是水稻田、麦田等田野里的景物)。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落霞孤鹜图》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形象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落霞与孤鹜图》,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唐寅,引发兴趣。
被誉为“江南才子”的唐寅,字伯虎,是明中期吴门画派四大家之一,(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曾写过“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在这幅《落霞孤鹜图》中,明代画家唐寅用画笔精彩地表现出了这样的意境。
2、纵览整幅画面,我们可以看到山崖巨石陡峭险峻,石上杂树丛生,山坳间草木葱茏;在山崖下一处亭阁中,一位雅士正侧身独坐眺望。亭台掩映于扶疏垂柳间,真让人感觉仿佛走进了画中,自己也变成了画中的雅士,坐在了亭阁中。亭阁矗立在江边的石崖上,视野开阔高远。朝前方望去,落日的余晖洒在江面上,水天一色,晚霞里隐约有一只飞燕掠过已不见踪迹,远处高耸的山崖在将要减弱的光线中变成剪影。四周一片寂静,只有江水哗哗流淌的声音„„你是不是通过踪迹的想象感受到了更多的景致呢?
3、其实这都归功于唐寅的构图:画面右边山石亭台的“实景”与左边秋水长天、落霞孤鹜的“虚景”相映衬,从而在给出一个既有环境的同时又给观者留有想象的余地,真可谓让人可据可游,意在画外!
4、唐寅不仅是营造画面意境的高手,在笔墨、用色上也是技艺超群。画中的亭阁用笔工整,细致入微,连桌上的花瓶与古书都能清晰可辨;柳枝用笔紧劲连绵,柳叶布置则疏密得宜,树干造型各具形态;崖石的皴法显得缜密秀润。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模仿绘画。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骑羊》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的形象、构图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骑羊》,学具:彩笔、画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戈雅,引发兴趣。
斗牛士是西班牙人心目中的英雄,戈雅年轻时就曾是一名斗牛士。骑羊却很少听说,这难道是画家戈雅美丽的梦想吗?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我们见过骑马、骑牛、甚至骑驴,但骑羊却很少听说,这难道是画家戈雅美丽的梦想吗?不,这是西班牙的孩子成长中最快乐难忘的事情。西班牙的斗牛活动世界闻名,斗牛士是西班牙人心目中的英雄,戈雅年轻时就曾是一名斗牛士。儿童们最崇拜英雄,他们模仿成年人的举动来证明自己的勇敢,不过画中少年斗的不是牛而是羊。
2、看,画面中的这位少年穿着当时斗牛士的服装,雄赳赳、气昂昂,从他的表情你能了解他此时的心情吗?他一手用力拉着绳子,另一只手举起了皮鞭,他脸上的自信告诉我们,他已经征服了这只不听话的大黑羊。
3、画家不仅看到这些细节,而且把它们画了下来,展现在我们眼前。在墨绿色的背景衬托下,红衣少年更加活灵活现,好像在对我们说“看!我是不是最棒的斗士?”
4、你曾经为自己童年时做的事情感到骄傲吗?想一想当时你的动作表情是什么样的呢?你会把它画出来吗?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一幅 骑马或骑牛的画,注意细节的刻画和色彩的相互衬托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清洁工人的怀念》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形象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清洁工人的怀念》,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周思聪
卢沉,引发兴趣。
周思聪和卢沉是一对著名的夫妻画家,都擅长水墨人物的绘画。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周恩来总理深受我国人民爱戴,画家选择用总理和清洁工人握手的情景来体现周总理和普通民众之间的温暖情谊。在《清洁工人的怀念》这幅画中,画家把总理和清洁工的形象描绘得惟妙惟肖。
2、画面中周总理握着清洁工人的手亲切交谈,两个人物的形象占据画面的三分之二,画家以浓墨表现出周总理伟岸的身姿,清洁工人微微前倾的体态很好地表达了人民和总理之间平等友好的关系。背景空旷,画家用简洁的笔法施以淡墨,对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3、画家在画面左下角作了一个长长的提拔,以表达人民对总理的还念之情。“在这夜深人静的街头,谁想到总理握着俺这拿帚把的手,‘同志,你辛苦了,人民感谢你。’说得俺心中暖,热泪流„„”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临摹画作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太湖鹅群》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的形象、构图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太湖鹅群》,学具:彩笔、画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吴冠中,引发兴趣。
吴冠中,著名画家,20世纪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江南有美景,有景必有湖,湖光清澈,鹅群游弋——这就是你面前展开的《太湖鹅群》
2、画面大部分描绘的是一整群白鹅在湖中游弋、觅食的场景。白鹅橙色的脚蹼与头冠为什么在这里显得格外的红呢?这都是蓝色湖水的功劳,蓝色与橙色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在湖水的映衬下脚蹼与头冠就显得格外鲜艳了。
3、近处的白鹅有的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有的分开,疏密对比得当。远处的白鹅白茫茫连成一片,中间闪烁着鹅冠的点点橙红,看上去非常素雅漂亮,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唐朝诗人骆宾王7岁时写的《咏鹅》这首诗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多像对这幅画的描述啊!远处的湖面有一艘渔船,船篷中的点点火光和船上支杆晾晒的衣服,让我们知道这就是养鹅人的家。
4、想一想画面的白鹅都聚在一起,没有分开好不好?湖水的颜色如果加深或者变浅,画面效果会是什么样的?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上你最最熟悉的家乡的田野的景象(可以是水稻田、麦田等田野里的景物)。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威尼斯的运河》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形象、构图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威尼斯的运河》,学具:彩笔、画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透纳,引发兴趣。
有这样一位画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海洋风景作品,他专心描绘大海的光色和空气的变化,云彩和风雨的活动。在一个狂风大作的日子,为了观察风暴中的海景,这位画家竟冒着生命危险,让别人把自己绑在桅杆上长达四个小时。这位对艺术如此执着的画家就是英国人透纳。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透纳非常注重对自然景色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特别钟情于对光、水的色彩表现。在晚年的时候他曾到过意大利的著名城市威尼斯。威尼斯可以说是一座水上的都市,河流贯穿着街道,交通工具则是各式各样的船只。威尼斯奇妙的景象激发了画家创作的灵感,特别是那儿的纵横运河,傍水的街景以及云霭烟雾所产生的奇妙色彩都使他流连忘返。
2、《威尼斯大运河》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蓝天上的白云映照在河面上,往来穿梭的船只在运河上缓慢而行,河岸两边耸立着整齐的建筑。看!水中的建筑物、船只的倒影呈现出变化着的各种色彩。
3、你看了这幅作品后对威尼斯有什么样的认识?你喜欢画面的什么地方呢?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上你最最熟悉的家乡的河流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五牛图》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形象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五牛图》,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画家韩滉,引发兴趣。
《五牛图》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宰相韩滉。他与当时另一位以画马著称的画家韩干一起被后人称为“牛马二韩”经过了1500多年,唐代纸本绘画的真迹流传到今天的已寥寥无几。韩滉的《五牛图》成为现存中国纸本绘画的第一孤本。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五牛图》,是韩滉最为传神的作品。五头健硕的老牛,在这位当朝宰相笔下被“人格化”了,它不是一幅简单的动物画,而是画家借这五头牛来比喻自己兄弟五人,以牛的任重温顺的品性来表现自我内心注重实际、任劳任怨的情感,被后人称为“神气磊落,稀世名笔”。
2、《五头牛》中所描绘的五头牛,中间是透视精确的一头黑牛的正面,其余四头都是侧面,有探身吃草的红牛,有昂首前行的花牛,有回顾舐舌的黄牛,还有沉稳健硕的棕牛。五
3、五头牛神态各异、造型准确、形象生动。在这幅画中,画家的用笔粗简而富有变化,敷色清淡而稳重,恰当地表现了牛的筋骨和皮毛质感,色调真实自然,尤其是牛的姿态真切生动,具有一种浑厚朴实的风格。韩滉高超的绘画技巧使画中的五头牛栩栩如生,形成一种独特艺术风格,体现了唐代绘画水平的高超。
4、另外,这幅图是画在白色麻纸上,这在流传下来的唐朝绘画中是罕见的。
5、《五头牛》的珍贵之处在于中国古代留存到今天的绘画作品多为花鸟人物,以牛入画并且如此生动的,堪称孤品。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临摹画作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第五篇:一年级名画欣赏 教学设计
一年级名画欣赏
教学设计
教者:卫凯
一、设计意图:
长期以来,我们小学的美术教育活动几乎是以“绘画为主、手工为辅”的格局一统天下。但随着我校美术课题研究的深入,我深深地认识到美术欣赏活动也是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本次课程改革,要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学习领域。因此,本《标准》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 四个学习领域。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更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纲要》中也指出:“小学生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这与我园的美术课题总目标的第一点“感受生活”不谋而合,而这个“艺术”,我想也包括名画作品。因此,在上学期,我有针对性的选择了一些米罗、毕加索、马蒂斯的作品张贴在绘画活动室,来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但我们小朋友看了都说是鬼画鬼脸,成效不是很明显。因此,在本学期,我就有目的地组织了幼儿进行名画欣赏,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开拓他们的视野,培养幼儿对艺术作品敏锐,激发他们潜在的创造力。
这次欣赏活动我选择了
名画欣赏:《常熟田》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形象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常熟田》,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钱松喦,引发兴趣。
在我们江苏省的有个有名的大画家叫钱松喦,他的画非常生动、逼真,颜色也特别漂亮。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钱爷爷的画,你们想看吗?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告诉老师,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
2、这幅画用的最多的颜色是什么?你能看出画面画的什么地方?画面上除了绿色的田块外,还有些什么?用了些什么样的线条和颜色?
3、你觉得这幅画是钱爷爷站在什么样的地方来看稻田并把他所看到的画出来的?比较一下画面中近处的景物和远处的景物在绘画的表现上面你觉得有不一样的地方吗?
5、你看了这幅画有什么感觉?想做些什么事情?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上你最最熟悉的家乡的田野的景象(可以是水稻田、麦田等田野里的景物)。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青蛙》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运用,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青蛙》,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齐白石,引发兴趣。
在我们江苏省的有个有名的大画家叫齐白石,他的画非常生动、逼真,颜色也特别漂亮。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齐爷爷的画,你们想看吗?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告诉老师,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
2、这幅画画了几堆青蛙?下面的三只青蛙瞪大了眼睛,看着上面的青蛙,它们中间谁遇到了麻烦吗?找一找,说一说。(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老师作及时、适当的解答)
3、通过观察,你发现画中的墨色分了几个层次?
4、这幅画中一只准备跳入水中的青蛙被水边的菖蒲缠住了脚,另外三只在水中的青蛙瞪大着眼睛束手无策而又急切地观望着。想想看,白石老爷爷是不是将这四只青蛙当成顽皮的小孩子来画了?白石老爷爷画的是他儿时玩过的游戏,当时已91岁的白石老爷爷还有如此童心,足见童年记忆对他的艺术创作有着多么大的影响。
5、你看了这幅画有什么感觉?想做些什么事情?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上你喜爱的青蛙在玩耍嬉戏的场景,注意浓淡、动态及疏密的变化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
名画欣赏:《筛麦的女子》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色彩和光线的运用,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筛麦的女子》,学具:彩笔、画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库尔贝,引发兴趣。
在18世纪法国写实绘画大师居斯塔夫·库尔贝,库尔贝总是以俯视的高傲神态看待世界和人生,他十分关心社会,对被压迫者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他通过艺术,不加人工修饰再现他周围的现实生活。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齐爷爷的画,你们想看吗?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告诉老师,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 这幅画画面的中心画的是谁?画家刻画的这位妇女在外形、着装、动作等方面有哪些特点?在筛麦的女子的旁边还有依着麦袋子拣麦粒的农妇和操作风箱的孩子以及周围空白的墙壁,这些次要的环境的添画,有什么特点?与画面中心相比在用的色彩上面有和不同?为什么这样用色?(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老师作及时、适当的解答)
3看了这幅描绘筛麦子的场景,你会不会这样想:这种事很常见啊,并不稀奇,这画有什么好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美丽的东西很多,可以说处处都有,有些人不善于发现,以为常见的东西就不美,没什么可画的。不是这样的,只要用心注意观察,一定会发现很多美好的事物。
5、你看了这幅画有什么感觉?想做些什么事情?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上你熟悉的劳动场景,注意主要人物和环境之间的差别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
名画欣赏:《铁匠》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色彩和光线的运用,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铁匠》,学具:彩笔、画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列维坦,引发兴趣。
戈雅是西班牙伟大的画家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告诉老师,看完画后,你感受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老师作及时、适当的解答)
2、“叮叮当当„„”这打铁的声音从画面中传了出来。你看,正面那个人浑身肌肉紧绷,他低着头,双手紧紧握住铁钳,盯着钳子夹着的烧红的铁板;背对我们的那个穿着白衣的大汉,握着铁锤的双手高高举过头顶,他的左臂和两腿肌肉突起,微微后仰的身体让我们感觉到他在积攒着一股很强的力量。
3、《铁匠》表现了几个铁匠在奋力的打铁。画面上一共表现了三个人物,从动作的幅度和颜色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白衣人最鲜明。画家运用了暗颜色衬托亮颜色的表现方法。被白衣人挡住半个身体的人是一位老师傅,他脸额消瘦,头发花白,弓着身子,似乎在帮助白衣壮汉调整着打铁的角度,三个人在密切地配合着。画面为我们展现出紧张激烈的劳动景象,真实地反映了铁匠铺工人的工作情景。
4、在戈雅生活的时代,铁匠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苦人,他们终日辛勤劳作,以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戈雅用棕灰色调使画面中充满了沉闷压抑的气氛,铁锤砸击铁板时本应发出的响亮的叮当声,在空旷的背景中也变得沉重单调。画面中人物粗犷有力的轮廓、造型很好地显示了一种力量美,你感觉到了吗?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上你家周围的风景,注意色彩的合理运用。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
名画欣赏:《喂》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色彩和光线的运用,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喂》,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画家杨光利,引发兴趣。
在陕西有一位国画家叫杨光利,今天老师带来了他画的一幅名画《喂》,你们想看吗?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告诉老师,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老师作及时、适当的解答)
2、欣赏这幅画时,透过被画家刻画得细致入微的土墙、窑院、石阶、石碾,我们知道这是在陕北农村。
3、人物的表情和动作显示了什么?老人面容安详,慈爱地看着小孙女,往前倾斜的身子表明了此时老人心中早已忘了自己,满心关注的是这位幼小的孩子。小孙女探头张嘴吃着碗中的食物,随时准备玩耍的身体姿态,让我们看到了她的天真可爱。
4、为什么画面下方要画上一只芦花母鸡带领它的孩子们在吃食?想一想,其实和老奶奶喂小孙女是一个道理,最亲近的人会给我们最温情的关怀。最有趣的是哪只贪玩的小黄鸡,它在小女孩脚下等待着女孩掉落的米粒,想必女孩的饭是很香的吧。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上爷爷、奶奶、或者爸爸、妈妈教自己或者帮自己完成一件事的画面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
名画欣赏:《小龙湫下一角》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水墨和色彩的运用,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小龙湫下一角 》,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画家潘天寿,引发兴趣。
在以故国画大师【潘天寿,他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偶作人物。
尤善画鹰、八哥、蔬果及松、梅等。墨彩纵横交错,构图清新苍秀,气势磅礴,趣韵无穷。落笔大胆,点染细心。,今天老师带来了他画的一幅名画《小龙湫下一角》,你们想看吗?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告诉老师,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老师作及时、适当的解答)
2、小龙湫是我国浙江雁荡山中一处著名风景,是很多画家热衷描绘的对象。画家画小龙湫,通常都是画那股从高山上悬空而下的飞瀑和两边的山岩。著名国画家潘天寿表现小龙湫时,却独具慧眼,仅仅画了小龙湫下的一个角落,在角落中表现了不寻常的美。
3、在《小龙湫下一角》中,画家用短促有力的线条表现坚硬的岩石,棱角分明;用柔和的曲线刻画岩石上生长茂密的植物;用长而有力的线条表现奔泻在岩石间的急流;用粗壮的线条来突出显示石块久经急流冲击的感觉。
4、这幅画将山花野卉跟山水自然结合起来,具有独特的个性。画家突出近景的山花野卉,一丛丛,一簇簇,满山遍野,五彩缤纷。一泓山泉,从上注下,山涧水势湍急,活像银龙游曳,奔腾而去。野花、杂草与巨石、泉水结合在一起,相互衬托,相互映带,使画面充满了生机和力量。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上一幅山石瀑布图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
名画欣赏:《渔妇》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形象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鱼妇》,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林风眠,引发兴趣。
林风眠(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画家、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学院(现更名为 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
自幼喜爱绘画。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历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国立艺术学院 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这一位画家,他出生在广东省梅县,20岁时赴法国学习绘画。他一生为了艺术而不停地实践、探索,他希望画出和别的画家不一样的画儿,也就是大人们常说的“具有独特个人风格的画”。这位画家就是林风眠。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渔妇》,你们想看吗?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告诉老师,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
2、这幅画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场景?林风眠这幅正方形油画《渔妇》表现的是渔妇们从渔船上收获海鱼的劳动场面。
3、这幅画最大的表现上的特点是什么?这幅油画人物有一种平面的装饰效果。
细看,画中渔妇们的形象和《夯歌》中的人物形象有点不同。是不同,渔妇的形象都是平面的,简单概括,就连她们手中的鱼儿都简化成了大小不同的菱形。渔妇们或提网,或搬鱼,表情温和,大大的眼睛表达了她们喜悦的心情。
林风眠的绘画很有特点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画一群熟悉的劳动着的人。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 玉米地》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形象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玉米地》,学具:彩笔、画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乔晓光,引发兴趣。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油画家乔晓光的油画《玉米地》,一起来欣赏一下。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告诉老师,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
2、画面中画了什么样的景色?用了哪些色彩?这些景色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3、画面中,硕壮、饱满的玉米铺天盖地,淳朴、敦厚的农民正在忙着收割,驯顺的老牛瞪着大眼睛显出欢快的样子,整个大地充满了收获的喜悦。
4、你看,任务、老牛、房屋画得多有意思!画家模仿建筑艺术的“马赛克”和民间泥玩具有趣的造型手法,画出了北方农村的田园景色。
5、。你喜欢画面中的哪些形象,是朴实的农民还是瞪着大眼睛的老牛?是方形的小房子还是金黄的玉米地?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幼儿绘画。
1、画一幅丰收的田野的场景图,色彩鲜艳。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傍晚的钟声》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造型、色彩和光线的运用,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傍晚的钟声》,学具:彩笔、画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列维坦,引发兴趣。
在我们江苏省的有个有名的大画家叫钱松喦,他的画非常生动、逼真,颜色也特别漂亮。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钱爷爷的画,你们想看吗?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告诉老师,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
2、这幅画用的最多的颜色是什么?你能看出画面画的什么地方?画面上除了绿色的田块外,还有些什么?用了些什么样的线条和颜色?
3、你觉得这幅画是钱爷爷站在什么样的地方来看稻田并把他所看到的画出来的?比较一下画面中近处的景物和远处的景物在绘画的表现上面你觉得有不一样的地方吗?
5、你看了这幅画有什么感觉?想做些什么事情?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上你最最熟悉的家乡的田野的景象(可以是水稻田、麦田等田野里的景物)。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补网》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造型、色彩和光线的运用,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补网》,学具:彩笔、画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霍默,引发兴趣。
《补网》这幅画的作者叫霍默,他特别擅长表现大海与渔民生活的题材的作品,画了许多海景与渔民生活的素描和水彩画,后来又深入到美国缅因州的渔村,每天面对大海,用画笔抒写对海上生活的感受,《补网》就是在体验渔民生活之后创作出来的。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渔民在海上捕鱼,渔网是不可缺少的工具。在渔村里,男人驾船出海捕鱼,修补渔网的活儿则是由女人们完成。
2、仔细观察画面,体会一下画家是如何表现美丽的渔家少女的。
3、这幅作品中冷暖色的对比运用较好。这幅作品充满了真实生活的气氛,两个渔家姑娘正聚精会神地理线和织补渔网,她们身上的橙色和蓝色的衣服形成对比,色彩一冷一暖,展示了渔家少女的娴静和美好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上你最熟悉的朋友、家人,一起到活动。比如:两个好同学一起练字。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丰收图》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形象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丰收图》,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黄胄,引发兴趣。
黄胄画作线条是主要依据之一,擅长中国人物和动物画,尤以画新疆人物和驴著称。人物画善于运用速写的表现用法抓住人物特征,线条流畅有力,风格奔放,生活气息浓郁。动物画除驴外,他还常画牛、马、骆驼、狗、鸡等,造型准确生动。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告诉老师,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
2、看,丰收了,金黄的玉米堆成了一座座的小山,解放军正在帮助农民收购装运。咦,农民穿的服装怎么和我们经常见到的不一样啊?噢,原来他们是维吾尔族的农民。看画面的中间,一位头戴军帽,身体健壮的战士和一个大胡子的维吾尔族伯伯,正在往大车上装颗粒饱满的玉米。玉米可真多啊,不过有那头壮硕的白牛拉着看来不成问题,它的旁边,一头头毛驴也驮着筐跑呢。所有人喜气洋洋,在兴奋地忙碌着,说笑着。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上一幅丰收的场景图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绿色长城》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形象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绿色长城》,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关山月,引发兴趣。
关山月(1912年10月25日——2000年7月3日),原名关泽霈,1912年10月25日出生于广东阳,1956年入党。著名国画家、教育家。岭南画派代表人物。曾拜师“岭南画派”奠基人高剑父。1948年任广州市艺专教授。1958年后,历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兼院长,广东艺术学校校长,广东画院院长等职。担任过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常务理事,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是第三至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出版有《关山月画集》、《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你见过长城吗?长城指万里长城,也用来比喻坚强雄厚的力量,不可逾越的障碍等。这幅画的题目叫《绿色长城》,用长城比喻画中这片防护林一海边一望无际的绿色树林。
2、这是一片人工种植的树林,它们像绿色卫士在海边,守卫着祖国的海岸,又像一道屏障挡住海上的狂风巨浪。
画中,近处是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树林,有红色屋顶的小房子点缀在其中。树梢为什么向左侧倾斜呢?说明了什么?看!树林的后面是一片深颜色的树林,再往后是沙滩、大海、浪涛滚滚„„顶住狂风猛吹的森林傲然挺立着。
3、请你数一数画面中是不是主要有“灰”、“黑”、“白”三个层次?第一层“灰”色是近处的绿色树林带,第二层“黑”色是中间的深色树林,第三层“白”色是远处的大海。这样的画面是不是显得开阔?
4、你看了这幅作品后有什么感受?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模仿绘画《绿色长城》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麦收》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形象、色彩和构图等,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麦收》,学具:彩笔、画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周正,引发兴趣。
1934年生,画家、美术教育家、理论家。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教育研究会会员。江苏省苏州人。
1950年考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学习,在颜 文梁、朱士杰先生等指导下学习油画,1955年毕业于西北艺术学院美术系。
毕业后由于成绩优秀留校任教,执教于西安美术学院30多年,曾任西安美术学院教 授、学术委员会会员、学位委员会委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你不是经常很快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吗?画家周正曾经说过:“艺术就要歌颂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不平凡的事。画家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2、这幅《麦收》的画面颜色多么亮丽啊!画中大面积的金黄色麦地在蓝紫色的远山衬托下更加耀眼,这是两种对比色,让我们立刻感受到三伏天麦收时节农民在麦田劳作时被太阳灼烤的辛苦。
3、麦收时节,人民最害怕的是下雨,麦子被雨水淋过之后就会烂掉了,所以大人们起早贪黑地在麦田里忙个不停,送饭送水的任务自然落到了小朋友的身上。画家捕捉到这个情景,以此来反映紧张忙碌的麦收。近处描绘了三个小朋友送水后在田边休息,远处的农民不畏烈日的劳作着,只有辛勤的劳动才能换来美好的收获啊!
4、想一想,远山的蓝紫色换来绿色好不好?说说你的感受。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临摹绘画。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秋趣图》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形象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秋趣图》,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李可染,引发兴趣。
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1989年12月5日),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1]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2]
中文名 李可染 出生日期 1907年3月26日 逝世日期 1989年12月5日 职
业 画家,诗人 主要成就
西画技法融入传统笔墨造型 西画明暗处理方法引入中国画 代表作品
《江山无尽图》《万山红遍》《漓江胜境图》《井冈山》《爱晚亭》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秋天牧童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2、画面下方是两头正在水中乘凉的水牛,它们相依而卧,这两头水牛离我们很近,近得让我们能够看清楚它们的眼睛。一头水牛仿佛正在打瞌睡,而另一头则睁着眼睛注视着远方。
3、远处两名牧童在干什么呢?为什么把他们画得这样的小呢?原来画家为了表现他们在远处,用了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
4、虽然小了点,但我们还是从两位牧童的动作上和他们之间摆放的蛐蛐罐看出他们正在玩斗蛐蛐的游戏。一个牧童双手撑着地饶有兴趣地看着蛐蛐罐里的蛐蛐,另一个趴在地上用树枝逗着蛐蛐,两个牧童玩兴正浓,遮阳的草帽早被丢在一旁。也许画家被木桶的专注所感动,挥起大笔,用浓浓的墨色概括简练地画出了缠绕茂密的瓜架、瓜藤与瓜叶,为两位开心玩耍的牧童遮挡一些阳光。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上你最最熟悉的家乡的田野的景象(可以是水稻田、麦田等田野里的景物)。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三月三》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形象、构图和色彩等,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三月三》,学具:彩笔、画纸等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臧恒旺、李洪修,引发兴趣。
据了解,这幅97厘米长76厘米宽的《三月三》是中国美术馆从众多馆藏精品中选出的,是诸城画家臧恒望、昌邑画家李洪修在1984年合作的作品。
臧恒望是诸城市文化馆副研究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潍坊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诸城市书法美术协会主席。其美术作品入选第六届、七届、九届全国美展,《三月三》、《甘妹子》、《禧盈千花帐》分别获第三届、第五届、第六届全国年画展二等奖、三等奖、三等奖。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三月三》是一幅木版套色年画。年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宋代到清朝民间流传很广。木版年画,是使用传统的木版水印方法印制的年画。现在,有很多画家借用木版年画进行艺术创作。
2、《三月三》版画以饱满的构图、童趣的造型、夺目的色彩,展现了孩子们在春天来临时的喜悦、欢乐之情。
3、画面内容选取了春天放风筝这一传统的民俗活动。蝴蝶、金鱼、燕子、长龙等各种造型的风筝,在一群快乐的孩子头顶飞舞着;孩子们活泼奔跑的场景与占大比重画面的风筝相映成趣,动感十足;两只春燕飞翔其间,更稳稳地扣住了“春天”的主题。
4、留意一下,画面左下角的小男孩差点儿跑掉了一只鞋,很有意思。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一幅小朋友放风筝的场景图,可以模仿上图的构图和色彩,并作适当变动。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西陵峡》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形象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西陵峡》,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傅抱石,引发兴趣。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在《西陵峡》这幅作品中你看到了什么?
2、这幅作品描绘了许多高山,层层叠叠,中间那座最高的大山稳稳地“站立”在那里,就像一个骄傲的巨人,又像一头勇猛的雄狮。
3、你去过三峡吗?西陵峡是长江三峡之一,那里以险滩多、水流急而闻名天下。为了表现西陵峡的险峻,画家傅抱石好像站在崖岸对面的半山腰画画儿,他把大毛笔的笔头搓乱后再饱蘸浓墨,在宣纸上左右上下快速地画、写、擦、刷,刻画山势的雄伟险峻。
4、你发现在画面中近处的山与远处的山的颜色有哪些不一样吗?近处的大山表现得非常清晰,颜色比较重,而远山颜色是比较浅的,山峦的交界处画家画得很模糊,好像是山中的云气环绕着群山,多么壮观的景色呀!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临摹这幅画。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