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论文读后感
读《这堂语文课缘何能激起学生兴趣》有感
近日,在品读吴忠豪老师的一篇文章《这堂语文课缘何能激起学生兴趣》(《小学语文教师》2006年4月)时,我对他所提出的课堂教学成功的三个因素——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师魅力,这一观点非常赞同。
第一,吴老师认为,心理学研究显示,任何学习对象如果包含了某种程度的新鲜感或陌生感,都会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对这一观点,我在表示赞同的同时,也有一点自己的看法。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小学生因为知识的贫乏,好奇心非常强,他们对形象、生动、新奇的事物容易发生兴趣,总是从对事物本身的喜爱出发来认识事物,进而接触它们、认识它们和掌握它们,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直接兴趣”。因此,我们要利用好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新鲜感、好奇心,来激起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第二,吴老师认为教学设计上要有新意,要学习难度合理,学习难度递增适当。心理学认为,适当堵塞学习难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这一观点的提出,我认为甚妙,很值得我推敲。针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我们在设计时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以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很多老师都有其独到之处。比如,我常用“设置疑问”的方法,在开始新课前激起学生的兴趣。常言道,不设诱饵,鱼儿不会上钩。在听书时,往往在关键处来一个“且听下回分解”,撩得听者心急难耐,这是悬念之妙处。课堂中,要使自己的讲授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俘住”,“设计疑题,以问激趣”这一招少不了。就以引入新课,出示课题来说吧,这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机。记得一次上《哪吒闹海》,我是这样安排的:先出示“闹”字,问:关于这个字,你有哪些理解和感受?学生纷纷举手,理解的内容很有新意;我再出示“哪吒”,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哪吒”的神话故事,你知道吗?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兴趣已萌发,我又进一步设疑导入新课:哪吒为什么闹海呢?想知道吗?此时,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急于了解课文内容。
另外,在教学设计上,我们也要改变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得不到学生的喜爱,教学效果也不佳。在设计中,努力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使他们成为 主体,活动,如朗读比赛、古诗接龙、绕口令比赛、课本剧表演、查字典比赛等等,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得更好,增加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它适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极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的投入的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表演表演创造出的最佳学习情景,不但有助于学生学习课文,还有助于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第三,吴老师认为语文老师的魅力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吴老师的一席话激起了我的深入思考,教师的个人魅力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确有很大的作用,这需要教师课内课外的不懈努力。首先,“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师生感情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老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利用各种机会与学生展开平等的对话,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爱护他们。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指出,学生都有“向师性”。特别是小学生,“向师性”更强。老师的关爱,能让自己更贴近孩子的生活,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心灵。学生会对老师产生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进而尊重爱戴喜欢你,这种感情自然而然地就会过渡到喜爱学习上。其次,正如吴老师所说,语文老师的独特风格应该表现在人们常说的“书卷气”“学者风”,就是说既要有深厚的学养,还要有高雅的气韵;既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又要在某一领域形成自己的专长和特色。这种独特的风格会感染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愿意亲近你,向你学习。另外,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还要努力营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学习。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上课时,教师要尽量缩小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走到学生中去,最大限度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课堂教学的氛围应当平等,教师不要高高在上,应贴近学生,尊重学生,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新解。教师要正确评价学生的课堂行为,多用积极评价,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应肯定他的积极思考和敢于发言。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实践证明,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动力源,学生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因此,在教学中,应把激发兴趣启迪思维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使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使每一堂课都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篇:《教师如何写教育论文》读后感
《教师如何写教育论文》读后感
假期中我拜读了《教师如何写教育论文》这本书。统观全书,本书有这样几个突出的特点:实用。这是本书最大的特点。以前见到的这类书,往往居高临下,很有些理论,读时觉得头头是道,读后还是一片茫然。这本书不是这样,他既重视从理论上阐述如何撰写教育论文,更重视联系写作实际谈问题。既有方法的教授,又有案例示范与点评,还有写作常见问题与处理。对每一个写作问题都举出实例进行阐述,读者既能够从理论上弄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又能够从实例中学会怎样做;既能够从正面例证中吸取经验,又能够从反例中接受教训„„
特别是对如何写“教育随笔”这一章的内容个人印象特别深刻,感触最深。随笔是文学体裁中散文的一种。它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教育随笔顾名思义,就是谈教育思想观点的随笔。教学随笔,也可以说“教学一得”,主要是写教学中某一点体会最深的心得。它的主要特点是题目小,篇幅短;层次和结构比较简单;内容单纯,涉及面比较小,写作材料便于收集,整理和使用。随笔在写作样式上没有什么固定的限制,常见的有借事说理,夹叙夹议等形式。借事说理:作者要着力描写一个事件,不用太多的语言去发议论,做点评,把一件事情写清楚,文章的结尾有个简单的点题就可以了。读者通过读作者叙述的这件事,就能受到触动,明白一些道理,道理喻于故事之中。夹叙夹议:作者在叙述一个事件的同时,发表自己的见解,一边叙述一边评论。也可以是把事件先叙述完,再做评论。随笔是最适合教师创作使用的一种形式。
写教育随笔有很多好处。1.能真实地记录身边世界。如果你要问我:你这二十多年做了些什么,留下些什么,我也不知怎样回答。写教育随笔,就不会再像过去一样让我们的老师只留下模糊的记忆,我们不能让过去的智慧,思想火花随着年龄的继续增长淡出这个美丽的世界。2.用教育随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因为要写,所以要阅读;因为要写,所以要去做;因为要写,所以要思考。写作,是一种拉动自己读,做,思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作为教师的最好的教育研究,是教师行为研究的最好依托。3.通过教育随笔,让每个教师成为新课程的成功实践者。
教育随笔其特色就在一个“随”字――随便,随时,随手,随心等。随手:随笔中涉及的往往是一些即时发生的事件和看到事件当时产生的想法,那种想法也就像火花闪动似的,所以需要及时捕捉,记录下来。因为扔了一段时间之后,对事件的记忆可能就不那么清晰了,故事就很难说得完整,思想的火花可能也消失不见了。所以要养成随手写的习惯。如果能坚持记教育日记,那么你会发现那其中有很多你可能已经不太记得的事,但是在当时它是如何地让你受到震动。随便:随笔没有什么格式的要求,不需要有什么论点论据,文字也可长可短,如果用200字就能把想说的话说清楚了,也不一定要凑到1000字。如果没想好这件事说明了什么,但是这件事却让你有所触动,不说不快,你也不必硬憋着,要找什么理论做依托,你可以把事情写出来,让读者自己去理解。随心:文章里讲的随心有两层意思,一是随心所欲,没有太多的限制,二是笔要随脑,文章是笔写出来的,但却是大脑想出来的,所以随笔是笔要随脑,随笔要想写好,必须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或是切入一个事件的角度不同于以往,或是自己的观点不同于常俗。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所以工作之中要注意观察。教师生活于学生之中,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每个孩子都是一本待读的书,和孩子的每一次倾心的谈话,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工作之余要读一点书,用心去思考一些新的教育理念的合理之处及与教育现实的结合点在哪里,所谓有正确的理念,才会有正确的眼光;有正确的眼光,才能有精彩的发现。最重要一点是,要想写好随笔,关健还在于动笔,动笔写了,才能有好的随笔。
第三篇:教育论文读后感
教育论文读后感
......西林中学陆碗秀对《金山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行了认真的解读和学习后,我内心感悟颇深,真正了解了未来教改核心思想是:崇文通理,成就人生。我觉得,我们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实施素质教育,成就每一位孩子的美好人生,也成就自己美好的人生。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金山区战略目标就是建设以“创业金山、宜居金山、和谐金山”的建设“三个金山”,实现“十二五”工作目标,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崇文通理,成就人生,为教育发展指明了一条意境深远、回归本质的行为路线。成就,就是教育要有理想与目标,要有成功与追求。人生,是学生的全部,是教育功能的落脚点。成就人生,与一般的成就学业有着本质的区别。成就人生,将教育的本质清晰化,将教育的本原还原化,将教育的本位科学化。显然,崇文通理,成就人生,将使金山的教育境界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蒋志明局长的《让教育成就人生》具体阐明了 “崇文通理,成就人生”的内涵。,从低至高,由易至难,包括三层意思:第一层:崇尚文科,通晓理科,积累人生发展宽厚之知识。第二层:推崇文化,通达事理,积聚人生发展高位之智慧。第三层:追崇文明,通悟哲理,追求人生发展至高之境界。
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将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实施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崇文通理,使学生在“求真”与“求善”的道路上, 不断成长和进步,成就未来美好的人生。
2011年2月11日
第四篇:陶行知教育论文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论文选》读后感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陶先生不仅热爱儿童,热爱青少年,而且热爱教育、热爱科学、热爱真理、热爱祖国人民、热爱全人类。“爱”是陶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爱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爱心便没有教育教学活动。作为教师,我很自豪在人生的道路上能用自己无尽的爱为孩子们的世界添抹一蔟缤纷。
我觉得,陶行知先生倡导“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和“生活教育”理论,真是抓住了问题的要害。我常常问自己:有时候,自己的教育效果为什么不那么理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自己还不够较“真”,许多人类文明的精华,在我的心目中,有时候可能只是“教条”,甚至只是一个美丽的包装,而非不可动摇的生活准则,既不是发自内心的理想信念,更不是早已形成的优良品性,生活中的我充满矛盾,左右摇摆,这就是造成“教的是甲行的是乙”的原因。对学生来说,这就是“坏的生活,坏的教育。”而只有当我感到把教育从目标到过程都非常认真时才是卓有成效的.当然,教师是人,不是神,不可能没有七情六欲,没有私心杂念,要求教师人人都达到陶公那样的境界,更不现实。但是我深深感到,作为教师有几点却必须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努力在教育生涯中实践之:
首先,教师对待学生必须公正公平。这是学生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做不到这一点,你就不可能让学生感到满意。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就更加困难。我想陶行知先生是十分强调“公平公正” 对待学生的。这可以从陶公真心实意大办“平民教育”、“孤儿教育”中得到验证。
第二,教师对待工作必须认真扎实。“认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证,教育就更是这样。只要教师工作稍不留意,就有学生不把学习当回事。所以如果拿教师的知识能力与他的工作态度相比,我觉得其重要性最多只有3 :7,而且那份“知识”还得依靠“认真”来学习,那份“才能”还得凭他的“认真”去发挥。所以有句名言说得好——“态度决定一切!”
第三,教师对待学问必须好学上进。这是当好教师的重要条件。教师不可能个个都是学问家,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相关内容,却应该熟练系统的掌握,以便给学生最好的帮助指导,更有效地带领学生开展学习研究。除了所任教的学科知识、教材教法,还有教育学心理学,都要努力掌握。这需要在漫长地教育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究,这是当好一名教师的保证。而且更重要是,教师谦虚好学、积极进取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最有说服力的教育。
“追求真理,学做真人”就要永远虚怀若谷,永远好学上进。即便这样,能够成“家”的依然是少数。因为成“家”,需要深厚的底蕴,需要不断学习研究,实践反思,发现规律,并进行深刻的理论创造;同时,还要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带领出许许多多确实优秀的学生,并获得社会确认。
第四,教师对待教学改革要有创新精神。时代在发展在进步,教育必须努力适应时代的要求。什么是创新?陶行知先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概括的说就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意思是知识的形成离不开行动,创造也必须在实践中产生。所以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经验理论,也必须结合中国的教育实际,要有自己的思考。
第五篇:论文读后感
《ethnicity族属:概念界说、理论脉络与中文译名》读后感
对一个群体如何界定,随着历史的发展有不同的认知。19世纪后期,进化论的兴起,让人们对种族有了初步的概念印象,在现代的观念中,种族分为白人,黑人和黄人等,是依据皮肤层面的最肤浅的认知,但从中可以看出它所带有的负面意义和后续所带来的问题。因而在当今复杂的国际格局中,寻求一个具有正面意义的,能让各个民族具有归属感的词汇显得非常重要。20世纪上半叶,部落成为人类学群体研究群体的原始单位,功能论者视群体为相对孤立的,静态的人群和地域。部落社会最常见于早期农人和牧人,是有着一定的人口密度、更庞大的和有定居点的人群和地域。部落的政治组织是非正式的、临时的。部落社会尽管有地方领导,但并没有集权的领袖,领袖源于他的个人魅力。在现代,学术界把族裔(ethnic)作为人类群体的重要构成原则已成为共识。二战后,随着亚非去殖民化运动的兴起及新兴民族国家的独立,ethnicity 的问题日益凸显,在全球化背景下人口流动的频繁,不同族裔群体的接触、同化、竞争,需要各国寻找对ethnicity 的适当译词以便深入理解其相关理论研究和对族裔现象的认知。这是对群体界定的一个发展历程。
Ethnicity 一词在近代英语中定义的并不准确,可以说翻译之路非常曲折,定义的意义和词的原本意义都相差甚远,从文中,我们知道是Ethnicity 是形容词ethnic 加上名词后缀的名词形态,而 ethnic则是源于古希腊名词ethnos 逐渐发展演变而来。同样,在翻译为中文的过程,也是相当坎坷的,我国学者更多指向的是它的意涵方面的内容,并没有全面的理解。Ethnicity 主要讨论自己属于哪一个群体,在主观论中,我比较赞同赫克拖(Hechter)的理性选择理论,在现代经济日益重要性的今天,个人的族裔群体意识是考虑个人利益等实际性问题选择的结果,比如很多政治团体的形成。客观论中强调共祖的认同的重要性,像华夏族认同我们是炎黄的子孙。根基论等同于族群理论中原生论模式,工具论等同于族群理论中的场景论模式。作者将ethnicity译为族属是在分析了各种西方学者的理论之后的回归。从属的本字含义,联系人类学中人类群体的特定类属,亲属关系,归属关系,族群等相关理论,侧重于强调团结,符合发展潮流,进而考虑到翻译为族属的合理性,是值得我学习和思考的对一个词义的解释上的思路。《迈向“民族博物馆”新纪元:台湾两座泰雅族博物馆的创置经验分析》读后感
博物馆作为人类学研究物质文化的载体,为文化的展示和诠释提供了空间和平台。作为人类学的一个机构性栖息之所,博物馆成为收藏、展示与之相应的知识体系的空间。作者采用的是问题研究的方式,通过对台湾两座泰雅族博物馆的创立和运营来分析当前博物馆的现状并引发我们的思考。博物馆本身是为了展示人类的文明发展历程,但目前政府拥有博物馆的设立权和经营权,为了避免政治敏感问题,很多博物馆展示的仅仅是器物文化层面,这就产生了民族志博物馆和民族博物馆之间的差异,对博物馆的展示不应只是简单的停留在器物文化的展示层面,对民族历史、民族文化的了解的民族博物馆才是我们今天应该努力的方向。
民族博物馆和民族志博物馆有很多差异。从设立目上,民族博物馆比民族志博物馆有更多本土人民的文化记忆,更可以唤起游客的记忆认同。从内容上,民族博物馆比民族志博物馆呈现更多的历史和集体记忆会让游客在产生共鸣后更深刻的批判意识与历史反思精神。从权力关系上,民族博物馆中更多权力由本民族机构把握因而能体现更多民族文化的内容,而民族志博物馆由政府把握因而侧重“他们”文化的展示。从主体性上,民族博物馆是本民族的政治和知识精英主动发起的,比民族志博物馆能更好的体现本民族文化的精髓。从空间和规模上,民族博物馆规模要比民族志博物馆规模要小些。
那我们要如何在博物馆中更好的更多的体现本民族的内容呢?一方面,我们需要一个更加民主的体制,一个更加开放的姿态去吸纳和包容各个民族的文化,认同他们的文化。另一方面,政府应该给本民族的政治机构更多的参与权,决定权,让他们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有更多的话语权,让他们民族的主体性能在博物馆中更好的展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