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后感论文
读《小学语文教师》有感
刘桥乡陈楼中心小学焦方友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书是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财富,它不仅给我们提供了精神上的给养,更为我们指明了今后前进的方向。不然高尔基怎么会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呢?
我读过许多书:童话、寓言、科普知识、中外文学名著乃至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专著等,是书为我插上了成长的翅膀,架起了知识的桥梁,引导了脚下的路。自从走上了三尺讲台之后,由于职业的原因,我更加喜欢看书、看报,并逐渐对教育书刊有所涉猎,我总是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读书,“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一直坚信多读一些好书,一定会有许多意外收获,在这人生的黄金时间,我想我会一如既往地多读好书,在书的海洋中扬帆远航,然而在众多的书籍里,我最衷爱的却是一份“权威、新锐、实用、精美”的专业期刊——《小学语文教师》。
《小学语文教师》已走过20多个风风雨雨,是国内最具影响力、发行量最大的语文教学类杂志之一,多年来,它滋润了无数语文教师的茁壮成长,也为许许多多的语文教师架起了走向成功的桥梁,是培育教师成长的摇篮。它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切实、具体的教育案例,有短小精悍、适用 1
性强的文章,它的园丁故事动人,教学点评中肯,教案设计新颖,教学随笔精致。务实、朴实、平实是其魅力的源泉。朴素、精致、人文是其独具的特点。他努力创设小学语文实践研究氛围,能让老师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读完一篇文章,受到一点启迪,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小学语文教师》有吸引人的故事,闪光的教育思想,精妙的育人艺术,每拿到一期《小学语文教师》,我总有如获至宝之感,恨不得一口气将它读完。徜徉其间,聆听智者的教导,与同行对话,总会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每次总被经典的课堂、前瞻的理念、精彩的设计、新颖的观点所感染,总会把自己已经休眠了的经验唤醒、激活。是它让我结识了于永正、支玉恒、靳家彦、贾志敏等无数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是它让我认识了窦桂梅、斯霞、王崧舟、刘云生等一大批特级教师,拜读他们的精彩讲座、品读他们的经典课堂、研习他们的教学风格、揣摩他们的教学思想,从而使我知道了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语文课要“尚简、务实、求真、有度”、语文课要“反璞归真”、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实实在在求发展”。无论是教育教学理念、母语教育的真谛,还是教学艺术风格、课堂教学设计都有了深刻而明晰的认识。
在教育教学改革大潮中,《小学语文教师》宣扬对学生
做为“人”的尊重;宣扬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赏识;宣扬人格平等基础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们用心灵感受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开启智慧。因此,每当我竭尽所能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却看到学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时,我都能从《小学语文教师》中再次找寻到信心的起点;每当遇到教学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识时,《小学语文教师》为我解决了燃眉之急;每当我想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时,都是《小学语文教师》为我导航,让我有所创想,寻到教学的“亮点”。
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位教师的一堂课上得十分精彩,令所有听课者叹为观止。下课后大家请教他有什么良方,那位老师说,我是用我的一生来备这一节课的。这句话正道出了像于永正、窦桂梅、斯霞、王崧舟等这样的教育名家的境界。我多次看他们的教学实录与评析,每一次都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触动和启发。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是从小学生的生活和实际出发安排的,有的以独白语训练为主,有的以口语训练为主。由于农村条件有限,学生知识面窄,生活阅历少,教学起来相对困难一些,看到于永正老师关于作文和口语交际的案例后,我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注重语言的规范和指导,并把口语训练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记得斯霞老师强调:“为人师者,特别是小学教师,被孩子看作是智
慧的化身、言行的典范,稍有不慎就会在幼小的心灵里留下这样那样的错觉,所以,学校无小事,教师无小节。这是多么贴切的总结,这是多么深刻的认识啊!我知道,我永远都站不到她的高度,但我会向斯霞老师看齐,努力修炼,一辈子修炼,对待事业,对待孩子像她那样满腔热忱,无怨无悔。不管学生将来是成为小草还是成为参天大树,都去真诚地关爱,像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学生。如果学生是小草,就引导他去装饰大地,如果学生是参天大树,就培养他成为栋梁之材。作为教师,我们都要有他们这种精神,这种永无止境追求教育事业的精神,带着满腔的热忱,驶向成功的彼岸,这样我们才能对得起教师——这个百年育人的神圣职业。一本书刊或杂志能够成为读者的朋友,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在我的心目中,《小学语文教师》就是我的挚友。俗话说: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辈子做好事难。同样的道理,研究教学坚持一天容易,长此以往就难;关爱一个学生容易,关爱全体学生就难;一日关爱学生容易,终生关爱学生就难。通过读书学习使我明白,研究教学不能是一时兴趣,关爱学生更不可以是心血来潮,而是要满腔热情,持之以恒。我将以教育名家为榜样,带着满怀的爱意,温暖每一个孩子的心房。我坚信:生命中有了这份努力,有了这份爱,有了这份滋养,就会更加快乐地成长。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是《小学语文教师》发展了我,丰富了我,提升了我,也成就了我。“衣带渐宽终不诲,为伊消得人憔悴。”在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以《小学语文教师》这位良师益友为伴,走完这漫长而富有诗意的小学语文教育之路!
第二篇:论文读后感
《ethnicity族属:概念界说、理论脉络与中文译名》读后感
对一个群体如何界定,随着历史的发展有不同的认知。19世纪后期,进化论的兴起,让人们对种族有了初步的概念印象,在现代的观念中,种族分为白人,黑人和黄人等,是依据皮肤层面的最肤浅的认知,但从中可以看出它所带有的负面意义和后续所带来的问题。因而在当今复杂的国际格局中,寻求一个具有正面意义的,能让各个民族具有归属感的词汇显得非常重要。20世纪上半叶,部落成为人类学群体研究群体的原始单位,功能论者视群体为相对孤立的,静态的人群和地域。部落社会最常见于早期农人和牧人,是有着一定的人口密度、更庞大的和有定居点的人群和地域。部落的政治组织是非正式的、临时的。部落社会尽管有地方领导,但并没有集权的领袖,领袖源于他的个人魅力。在现代,学术界把族裔(ethnic)作为人类群体的重要构成原则已成为共识。二战后,随着亚非去殖民化运动的兴起及新兴民族国家的独立,ethnicity 的问题日益凸显,在全球化背景下人口流动的频繁,不同族裔群体的接触、同化、竞争,需要各国寻找对ethnicity 的适当译词以便深入理解其相关理论研究和对族裔现象的认知。这是对群体界定的一个发展历程。
Ethnicity 一词在近代英语中定义的并不准确,可以说翻译之路非常曲折,定义的意义和词的原本意义都相差甚远,从文中,我们知道是Ethnicity 是形容词ethnic 加上名词后缀的名词形态,而 ethnic则是源于古希腊名词ethnos 逐渐发展演变而来。同样,在翻译为中文的过程,也是相当坎坷的,我国学者更多指向的是它的意涵方面的内容,并没有全面的理解。Ethnicity 主要讨论自己属于哪一个群体,在主观论中,我比较赞同赫克拖(Hechter)的理性选择理论,在现代经济日益重要性的今天,个人的族裔群体意识是考虑个人利益等实际性问题选择的结果,比如很多政治团体的形成。客观论中强调共祖的认同的重要性,像华夏族认同我们是炎黄的子孙。根基论等同于族群理论中原生论模式,工具论等同于族群理论中的场景论模式。作者将ethnicity译为族属是在分析了各种西方学者的理论之后的回归。从属的本字含义,联系人类学中人类群体的特定类属,亲属关系,归属关系,族群等相关理论,侧重于强调团结,符合发展潮流,进而考虑到翻译为族属的合理性,是值得我学习和思考的对一个词义的解释上的思路。《迈向“民族博物馆”新纪元:台湾两座泰雅族博物馆的创置经验分析》读后感
博物馆作为人类学研究物质文化的载体,为文化的展示和诠释提供了空间和平台。作为人类学的一个机构性栖息之所,博物馆成为收藏、展示与之相应的知识体系的空间。作者采用的是问题研究的方式,通过对台湾两座泰雅族博物馆的创立和运营来分析当前博物馆的现状并引发我们的思考。博物馆本身是为了展示人类的文明发展历程,但目前政府拥有博物馆的设立权和经营权,为了避免政治敏感问题,很多博物馆展示的仅仅是器物文化层面,这就产生了民族志博物馆和民族博物馆之间的差异,对博物馆的展示不应只是简单的停留在器物文化的展示层面,对民族历史、民族文化的了解的民族博物馆才是我们今天应该努力的方向。
民族博物馆和民族志博物馆有很多差异。从设立目上,民族博物馆比民族志博物馆有更多本土人民的文化记忆,更可以唤起游客的记忆认同。从内容上,民族博物馆比民族志博物馆呈现更多的历史和集体记忆会让游客在产生共鸣后更深刻的批判意识与历史反思精神。从权力关系上,民族博物馆中更多权力由本民族机构把握因而能体现更多民族文化的内容,而民族志博物馆由政府把握因而侧重“他们”文化的展示。从主体性上,民族博物馆是本民族的政治和知识精英主动发起的,比民族志博物馆能更好的体现本民族文化的精髓。从空间和规模上,民族博物馆规模要比民族志博物馆规模要小些。
那我们要如何在博物馆中更好的更多的体现本民族的内容呢?一方面,我们需要一个更加民主的体制,一个更加开放的姿态去吸纳和包容各个民族的文化,认同他们的文化。另一方面,政府应该给本民族的政治机构更多的参与权,决定权,让他们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有更多的话语权,让他们民族的主体性能在博物馆中更好的展示出来。
第三篇:论文读后感
读《班主任的教育智慧》有感
固城初中张博
有智慧的班主任,他们的教育是鲜活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有智慧的班主任,他们的教育是深刻的,共同的创造才能酿成香甜的果酱;有智慧的班主任,他们的教育是愉悦的,时刻散发着一颗善良的、赏识的童心。
我双手捧着这本书,心情激动不已,他给了我如何开启学生心灵的心锁密码,翻看着一个个教育案例,心里越来越不能平静。在教育学生时,一个赏识的眼神,一句表扬的话语,一记温柔的微笑,或有意为之,或不经意而为,再恶劣的学生都被感化了,要求上进了,再过不久,后进生脱胎换骨,面貌焕然一新了,这可真是我们教师的成功,教育的骄傲。这不是梦想,但要达到这个层次,教师就要做一位研究型的教师。不然,教育学生的成功有时也只是碰巧而已,说不定成功的人自己也搞不清个所以然。本书就在引导大家做一个研究型的老师。这本书分得非常细,从教师问题谈到学生问题、师生双方、教师与家长、管理问题,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 这话一点不假,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读了张越昆老师主编的这本书后,我懂得了以下要素:
1、尊重
由于家长和班主任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在经历、经验、思想水平、知识能力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就决定了班主任与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具有互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种经验、思想和知识的互补,恰恰是双方自我提高的有利因素。事实上,班主任能够从家长身上得到大量信息,也能从家长的尊重中激起从事教育事业的崇高感和责任心,反过来,很多家长又能从班主任身上汲取教育的知识技能和为班主任的师德精神所感动。这样,家长与班主任结成和谐、融洽、互相信赖、彼此合作的教育同盟力量,共同完成把孩子教育成才的重任。
2、信任
目前在校学生的家长,普遍缺乏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最棘手的是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因为家长没有教子经验的积累,对孩子的成长规律认识滞后,对孩子的教育力不从心,导致许多错误做法,甚至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也与班主任存在着分歧。因此,我认为家长更要与班主任沟通,要让家长充分信任班主任,相信班主任在处理孩子的问题时的心情是和家长一样的,相信班主任是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
3、做一名具有教育机智的班主任
一名好的班主任应具有时代性,适合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求,同时能静心学习,是一名优秀的学习者。在学习中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理论和理念,不断完善个人修养和品行。完善的个人修养包括爱心、宽
阔的胸怀和坚强的意志等。只有真挚的爱,真诚的心才能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理解学生的体验,宽容学生的差错,耐心、细心、恒心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善于学习也包括善于反思总结实践中的问题,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用心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一名具有教育机智的班主任。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自身就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但是,良好的班集体不是自然形成的,它需要经过班主任长期艰苦的工作才能完成。知道了这点,工作起来就更有信心,就学会坚持了。班主任老师如果能选择比较得力的学生担任适合他的班级职务,发挥每一个人长处,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容易,做一名优秀的班主任更不容易。我将继续提高自己,培育英才。
第四篇:论文读后感
论文读后感
读后感写作方法指导
内容:把你看过的书本、电影、电视、课文,看后,你对所看内容的感受、想法写下来;把所受的启发、所受的教育写下来,论文读后感。
一、题目:
1、把你所看书本、课文的名字当成题目。通常是,读《······》有感。如:读《她是我的朋友》有感。
2、直接把你对所看书的内容的感受当成题目。如:伟大的友谊(读《她是我的朋友》后的感受)
二、开始:(第一段)
简单介绍你所看的书或课文是什么名字,看后的总体感受。
如:我看了《她是我的朋友》这篇课课文后,感慨万千。
三、过程(第二段,可以是多段)
内容:边写文章内容,边写这一段内容的感受。边叙述内容边抒发感情。
1、首先对文章内容做个概括叙述。
2、接着可以写对文章的总体内容的感受;或哪句话的内容的感受;或写对文章写法的感受;或几句话、一句话的感受。
注意:
1、文章不以内容为主,而以作者的感受为主。
2、文章不要求我们面面俱到,你只需要取最能打动你的一点,加以展开,甚至可以抓住作品的一句话、一个细节,写出自己的想法。
3、感受就是看后你的想法。
四、结果:(最后一段)
读完书或课文后,你对自己今后的学业、生活的感触、信心;对现在社会的一些呼吁、思考。
如: 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感
前几天,我阅读了语文课本上《“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
看着这篇文章的题目,我被它那奇特的命题深深地吸引住了。什么“精彩极了”,又什么“糟糕透了”?带着这些疑问,我仔细地阅读起来。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巴迪在七八岁的时候写出了第一首诗。母亲看了以后,兴奋得眼睛发亮,称赞这首诗“精彩极了”;而专搞文学创作的父亲却评论这首诗“糟糕透了”。多年来,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巴迪的耳际。它们像两堵墙,把巴迪夹在中间,使巴迪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不骄傲,不自卑,最后终于成为一名作家。
读了这篇文章,我感到巴迪是一个十分幸运的孩子,因为,他既有一个慈祥的母亲,又有一个严厉的父亲。有了母亲的鼓励,他不自卑,不骄傲,增强了继续写作的信心;有了父亲的严厉,使他不被表扬冲昏头脑,于是,不断的写出一篇篇出色的作品。这说明,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既需要鼓励、表扬,又需要受到批评、指教,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设想一下,如果巴迪的父母或是一起称赞他的诗“精彩极了”,或是一起评论他的诗“糟糕透了”,那巴迪后来怎能写出大量好的作品而成为作家呢?所以,巴迪父母教育孩子的做法确实是非常明智的。
在当今的社会里,只有像巴迪父母那样的家长,培养出来的孩子是优秀的、出色的。我们又何尝不希望所有的家长都像巴迪父母那样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呢。
【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读后感《论文读后感》。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
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五、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5)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
第五篇:《三国演义》读后感论文
最近我看了《三国演义》 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不同的时期读它,有着不同的感受。在幼儿园时,看的是连环画《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我还明白了俗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 打,一个愿挨。”、“肚子在唱空城计。”……的含义。在中低年级,我看的是青少版的《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长篇历史小说,它不仅使我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更让我记着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的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狭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赤膊上阵的许褚、抬棺上战的庞德、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禅…… 在小学高年级,再读原著《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我最崇拜的诸葛亮,从火烧新野,骂死王朗、空城计、妙锦斩魏延中显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一出祁山失败,自己也被降职。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的失利而灰心气馁,更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进的地方。而我喜爱的三国猛将张飞,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还陪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一代奇才诸葛亮无计可使,以病死五丈原为告终。可见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随着我的成长,每次研读《三国演义》都有不同感受,《三国演义》真是伴我成长的一本好书。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工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假装投降。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他不但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忠义,也应该要有诚信吧。如果一个人把现实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诚信也丢掉了,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金钱、地位、官职?这些都是次要的。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如果没有了诚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点点,你不会难过吗?这些又岂是金钱、地位、官职能弥补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个缺点多的不胜枚举的人吧!所以,让我们打开诚信的大门,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面对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