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本体相关论文读后感
本体相关论文读后感
阅读了Ontology相关论文,从中了解到Ontology在最早只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研究存在本质的哲学问题,近期却被人工智能界赋予了新的定义,引入信息科学中。文章中,大都对目前本体的研究与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性的介绍,从而了解了ontology的定义,建模元语,描述语言,现有的ontology及其分类,与语义网络的比较,ontology的构造规则,ontology的理论研究,ontology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以及ontology在语义web中的地位等方面。
通过对论文的阅读,对ontology及相关的应用和研究有一定系统的了解,也更加意识到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对计算机应用需求的增强,我们面对的是更大的信息海洋,如何组织,管理和维护海量的信息并为用户提供有效的服务是我们当前应当热切关注的研究课题。为了适应这些要求,ontology作为一种能在语义和知识层次上描述信息系统的概念模型建模工具在计算机的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它的研究和应用主要包括理论上的研究,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还有在web语义上的应用。
众所周知,Web从出现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巨大的全球化信息资源库,使用户高效地发现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变得困难,为了要给出一种计算机能理解的表示资源的手段,语义web被提出,这是一个还算很新的研究方向,为了解决XML和RDF在处理语义上的问题引入ontology,应用也刚开始,有许多问题还有待解决,作为一名专业方向为信息处理和人工智能的研究生,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可以为以后的论文,相关研究打好一定的基础。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
第二篇:本体性知识
一、本体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对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就是数学知识。
首先,必须要成系统。比如,1、在小学阶段哪种图形的认识是最完备的?(三角形)完备的知识体系有哪些元素?(内涵、外延、要素、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什么图形是最基本的图形?(三角形)为什么?(因为任何图形都可以分割成三角形)
2、数学概念有几种不同的学习形式?(描述性定义;发生式定义;属差式定义)
3、什么是连方?三连方有几个?四连方有几个?五连方有几个?六连方呢?(2、5、12、35)
其次,必须敢于质疑。比如,1、对教材中平行线的质疑:方向完全相同的两条线就是平行线。
2、对教材中四边形分类的质疑:四边形——梯形(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长方形(有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四边相等的长方形)。
二、条件性知识:教师所具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传递出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要有意识地运用协同理论。比如,1、为什么多媒体课件要设计成每动一下就变化一下?(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
2、语文中的作文教学:现在的孩子写作文基本是视觉作文。要打开学生的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写出这五种感觉,再加上想象。
经验只能成就偶然,意识才能成就必然。理论能让我们的教学有意识。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我这样设计的依据是什么?
三、实践性知识: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也就是教学实践经验、实践智慧。
1、教学目标的设定。我们要花80%的时间去琢磨与界定。对目标的解读要成为我们的重要环节。目标要在课堂中进行内化,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围绕目标的达成而展开。
2、我们要研究学生学习的起点、难点和差异点。起点让我们明白教学从什么地方切入。难点能让我们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差异点可用于制造课堂的气氛,也就是生成课堂的高潮。
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在哪里?能让学生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全部参与。数学老师上课要带着统计的观念上数学课。公开课上可以以一大组为样本,学生会呈现哪些信息?数学老师应经常思考:真正的教学是什么?除了教给孩子什么是对的?还要教给孩子什么是不对的?为什么是错的?
3、材料的选择。一方面是尊重教材,但更要做到科学合理。(1)难度要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2)最好是儿童所喜闻乐见的;(3)要符合自己的教学风格;(4)一定要有这堂课的数学结构。(5)例题:非本质属性越少越好,要求
是一般的、普遍的、经典的;习题:多变式,非本质属性的。(6)好的数学材
料:从含蓄到直白,可多次进行创造。
4、课前谈话。尤其是公开课借班情况的课前谈话,能缓解课堂气氛、接近
师生关系,也是给听课老师的第一印象。
比如说,(1)想办法让学生了解你:解读你的名字,了解你的家乡;(2)
了解学生: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名字,介绍自己的爱好。也可以学孩子的家乡话;
(3)课前展示一下自己的的才华,适时训练一下思维力。
优秀数学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作者: 李继军日期:2008-02-27 10:44:33 在新课程下优秀数学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素养?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一下:
一、应具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数学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既要教书,更要育人,教师的师德言行、敬业精神,必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教师人格的感召力在教学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无论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上来说,还是态度的形成和兴趣的培养上来说,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数学教师要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
二、需要具备精湛的专业素养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专业性突出的学科,数学教师需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背景。只有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数学教师才能在特殊的数学领域带领学生进行深入浅出、触类旁通的学习;只有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才能缜密地运用数字、符号、图形等解决数学问题;只有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才能带领学生创造性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同时,在新课程改革中,由于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开放、自由,教学过程充满了变数或不确定性,为此教师必须具有驾驭动态的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智慧,从而使课堂真正成为“适合学生学”而不是“适合教师教”的场所。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新的教育观念,建立起专业自信,坚定适应新课改的教育信念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三、数学教师应成为学习者、研究者和反思实践者
在“知识爆炸”的背景里,知识随时间呈“几何级数”增长的现象,已经使得“百科全书”式的教师成为历史;而信息时代的到来,则摧毁了“教师是知识垄断者”的基石。这样,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得以维持的基础,就从“已有的知识经验”转化为“持续的学习”,新课程的改革内容促使数学教师必须是一个学习者。数学教师首先是研究者,这是因为在新课程观下,数学教师要研究在实践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沟通中研究学生的思考模式,同时,要研究当代数学的潮流,研究新的数学课题,要研究如何使由执行课程计划和依据教学大纲(新课程改革中称课程标准)讲授教材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课程研制者;说数学教师更是反思实践者是因为这里的反思不仅仅是一般地回想教学情况,而是深究处于课程设置、教学的决策和技术以及伦理等层面的教学主体、教学目的、教学工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进行自我反思,从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等环节获得体验,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
原)读书摘记 数学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推荐
摘自《中小学数学》2008.5作者:李文华
一、坚实的数学专业知识
义务教育的性质和认知水平决定了小学数学课程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因此它不仅有知识的逻辑系统性,还有很强的概括性和巨大的包容性,小学数学其包含了代数、函数、集合、统计学、数据分析、数论等各方面的内容。教师自身一定要比较全面、系统的掌握这些知识,熟悉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仅仅拥有坚实的数学专业知识还不够,我们还要潜心研究小学数学在整个数学体系中的地位,探索如何有效的沟通小学数学与数学体系的关系,思考如何将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充分体现。
二、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更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思想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在教学中即重视引导学生探索知识,有不忘挖掘和提炼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方法,并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
三、先进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主要蕴含一下典型的数学思想方法:分类的思想、对应的思想、不完全归纳思想、极限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模型思想、优化思想、函数思想、化归思想等等。只有在头脑中建立一定的数学思想才能把各种数学知识融汇贯通,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真正把学生教活。
四、深厚的文化底蕴
数学是一棵富有生命力的智慧树,它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兴衰而枯荣。数学教师要具备深厚的数学文化底蕴,要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明晰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贡献;要有一些理解与欣赏数学美的修养,能感受到数学的美妙和神奇,体验到数学的精神,从更高的层次上认识数学的价值,从而更深刻的地理解数学并从内心真正热爱数学。只有教师对数学形成正确的认识,树立科学的数学观,才能让学生更好的认识数学,体会人类对数学的不屑谈需哦和孜孜以求,受到数学发展史的熏陶。看来做一位数学教师不简单啊,我要努力再努力!
新课程像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的心田。那
么具备什么样素养的教师才是一名适应21世纪的合格数学教师呢?本文将主要从以下几个
方面加以探讨。
一、人格素养
做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况且,数学课堂教学也要求渗透德育教育。因此,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不仅自己应有良好的品德素质,而且更应该适应当今学生思维灵活多变,接触新观念新思潮较多的实际,能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巧妙而及时地表达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去影响学生的思想,帮助他们辨别各种思想和价值观的是非美丑,培养他们独立的思辨和审美能力,从而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地实施辨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二、心理素养。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的个性得到完美的、独立的发展,首先要求教师要有自身的个性。教育实践向我们表明:爱好文体活动的教师所带的学生就比较活泼好动,富有朝气;教师板书规范,学生的笔记也就比较讲究,并能使班级中形成一批书法爱好者;教师具有治学严谨的个性,教出的学生也会一丝不苟。可见教师的个性对学生的影响之大之深。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具有冷静的性格、宽广的胸怀、高尚的品行,饱满的情绪、昂扬的精神、生动而富有诱导性的语言,这样,在教师的影响下,学生才会表现出积极向上的心理情绪,达到师生间的心心相印、情感和谐,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益。
三、知识素养
未来的数学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知识的构建者和创造者。新世纪的数学教师要努力构建一种新的知识结构,它主要由以下层面组成。
最基础的层面是掌握2-3门学科专业知识。首先,做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具备基本的数学专业知识,对本学科相当熟悉。其次,新世纪的数学教师还应掌握除数学之外的1-2门其它学科的知识。这些学科可以是与数学相近、相关的,也可以是与数学相去甚远的,主要由教师自己的特长与爱好而定。掌握这些学科知识,一方面可以作为数学教学有益的补充和拓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数学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变得丰满有型。总之,新世纪的数学教师不再仅仅是数学方面的专家,更是一个具有广博学识和开阔眼界的学者。
第二个层面是“教育学科类”知识,它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学习论、管理论等等。新世纪的数学教师既是一个教育者,又是一个研究者。掌握一定的教育学科类知识可以帮助数学教师展开科学的教学活动,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掌握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规律和特点,并按照这些规律和特点设计数学教学,选择教学方法,有效组织教学活动。
四、能力素养
未来社会对数学教师能力素养的要求变得更多、更高,它不仅仅包括一般能力,如敏锐的观察能力、熟练的语言表达能力、正确处理教材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合理的板书设计能力等,而且包括反映新世纪要求的特殊能力。
首先是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操作能力。各种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广泛应用要求新世纪的数学教师应具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电脑操作等)的能力和正确选择、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这是使数学教学走向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其次,一名新世纪的数学教师还应具备开拓创造能力,这是整个能力素养的核心所在。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保证,数学教学要走出目前的困境,非创新不可。“创新”就是解放思想,锐意改革。我们要不断创新,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效率。只要我们开动脑筋,本着民主、平等、开放、创新的思想,我们的数学教学就会开拓出崭新的天地,就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再次,新世纪的数学教师还应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自我进修能力。其中包括运用教育科学理论发现和解决数学教学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能力,搞调查研究,进行数学教学改革试验的能力,总结经验,撰写教育论文的能力等。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数学教师还应该有相应的自我进修能力。自我进修能力是一种适应时代发展而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的本领,对其整体素养的提高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此外,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自我调控和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也是新世纪的数学教师应该具备的特殊能力。
至此,我们对走进新世纪、走进新课程的数学教师形象有了一个理想的勾勒:那就是有着完善人格和丰富内涵的,知识素养深厚的,具备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完整能力结构的个体。这是新课程对新型数学教师的召唤,也是每个数学教师需要不断追求的。
第三篇:回归语文本体
回归语文本体,找到真的自我
----参加“回归语文本体”教学观摩研讨会汇报材料
金秋时节的9月27-28日,我与闫旭参加了在成都空军礼堂举办的第八届“国基教育大讲堂,蓉城之秋”全国小学语文名师“回归语文本体”教学观摩研讨会。聆听了吴忠豪教授《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韩兴娥《课内海量阅读的策略》的两堂讲座,观摩了6位名师的阅读教学课与作文教学课。时隔几年后,再次来到这个名师汇聚的学习的地方,看到同样的讲台、同样的大屏幕、同样的播放着励志的PPT,同样的来自各地的求知若渴的教师们坐满了整个大礼堂,曾经热情满怀的情绪又充满心胸。看到张祖庆、韩兴娥、何捷等多位老师在三尺讲台耕耘二三十年,仍在热忱地投入教学实践与改革,亲身示范作课,接受理念的挑战、专家的质疑以及批评。要知道他们可是已经戴上了名师光环的老师啊,现在却仍在谦逊的接受批评,互相学习、讨论、总结、反思、探索求真。的确,我们需要在一定的时候刺激一下几乎麻木的心灵。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思考: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或一套自己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因此,有了生本理念指导下的各种模式,或者依据自己的多方学习和理解创建的个性模式。通过本次的学习,结合以上的思考,我深深体会到设立目标是多么重要。语文教学“回归本体”,即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思考“应该教给学生些什么?最根本的、终极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指向哪里?”
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卖力去做的(课上精读课文,分析、挖掘、条分缕析等等),往往事倍功半,甚至收效甚微。有些却是我们无心去做的(读课文粗通则已、生字词教学抄写抄写就行,课外阅读有无不管,练笔点到为止,谴词造句大概差不多就行等等),却无意中完成了我们教学任务的大半。我们经常在备教学目标时抄抄教参,很少仔细思考过“这节课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该怎样设定?为什么是这样的?到底学生需要不需要这样的目标?假如有了这样的思考,那么这一堂课的重点在哪里?难点又在哪里?怎样突破重点与难点?办法自然就有了。生本理念指出:教学生最需要的!有了这个方向的指引,自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个性化教学模式与方法就能建立。
“哪些是我们不用教学生即可弄懂的?”“哪些是我们不应该用大力气去教学,而只是顺便完成的?”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是他的特征,这是我们应该教的。然而,更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是什么?袁教授给我们指出:知识技能方法,这是语文教学的本体性教学内容,而课文内容,思想教育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却应该是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或者,它是我们教学的目标达成的载体,或者它是我们教学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效果。“语文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理所当然地应该以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即本体性教学内容为目标展开教学,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应该是渗透在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之中的。”
在几位名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这方面的精心思考与设计。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教学方法,欣赏起来那是十分华美的。然而却是非常难以学习与操作的,需要我们的老师具有扎实的文学功底与深厚的文学素养,更需要他那数十年如一日在三尺讲台上的打磨与锤炼才能形成他的独特的诗意课堂。但是课堂中那反复的吟诵、诗意的范文、学生的练笔,自然引领学生进入本体性语文的学习。目标需求,我们均是一致的。我们可否有更加便捷通往这个目标的途径呢?
以“回归语文本体性教学”的教学思想为指导,结合生本的教学理念,形成我独有的教学模式,成为我思考的方向。
韩兴娥老师形成的教学模式:读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加之谁的“快读”????(此方法值得借鉴与推广)海量识字,海量阅读课外书,因为他们相信,语文知识90%可以由学生自悟获得,另10%由老师引领点拨即可领悟。海量的儿歌读背识字,帮助孩子打好阅读的基础,海量的、扎实的看拼音写词语帮助孩子积累丰富的语言词汇,经常性的阅读同一本课外书然后进行讨论交流,引领孩子积累领悟,然后写作表达自然水到渠成。
管建刚,特级教师,作文的革命发起者。何捷,福建青年名师,游戏作文、百字作文创始人与倡导者。“教学生需要的”是这两位名师的共通之处,虽然他们的方法有所不同,甚至会相互争论。张祖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虽然穷人这一堂课看起来不那么精致,甚至有不少专家质疑的问题。但他的教学理念,语文课堂:一切为了让学生真实有效地“学起来”。在这堂课中是有体现的,简约而丰满,整体感知内容,扣穷研究表达,品穷,以写促悟,究穷,引发思考续写。(以此达到主体性教学目标)
这一次的学习,更坚定了我的一个信念:要有自己的教学思想,要有自己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更要勇于尝试实践,向这个目标前进。
以往常常有这样的想法,但往往是局限于小小一隅:某一方法,某一教学内容,某一节课怎么上,某一知识点怎么教学,杂乱无章,即使偶尔有点小心得,尝试后也仅有一点点成就感,遇到新的问题又是愁容满面。但此会之后,对回归语文本体的思考,韩兴娥自成一派,建立一套“海量阅读”模式,何捷的作文教学模式,XXX的作文革命,均自成体系,运用得心应手,成交显著,成果颇丰,更可推而广之,那成就感油然而生。
探索自己独有的教学模式,需要高屋建瓴,以本体性教学目标设定为导航明灯,研究儿童成长的规律(本学科),解析课程标准,寻找到“学生最需要的教师教学的,最需要教师指导训练的”本体性目标,建立各学段、各课型、各基本知识领域的具体化本体性目标,坚定不移地去操作尝试,总结提炼,逐步形成自己的模式。
不要总是针砭某理念、某模式存在哪些缺陷、哪些漏洞,要善于汲百家所长而为我所用。不要以为凡事一定很艰难,其实我们尝试的过程就是想找到最有效的捷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个过程可能是艰辛的,需要付出努力的。但希望是最美好而富有吸引力的,是我们动力的最佳源泉。
No pains no gains!体验成功,这才是教师最大的幸福感!
第四篇:基于知识本体的职业教学软件发展论文
【摘要】近几年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现有的教育教学条件和环境跟不上技术的发展变化。本文针对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以及教学软件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知识本体的职业教学软件的应用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职业教育 知识本体 教学软件职业教学软件现状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2008年我国职业院校的招生规模总数已达1100万人,在校学生总数已超过300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别占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的一半。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正在日益显现。职业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劳动者的素质,明显地改善了我国从业人员的结构,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随着技术的更新,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教育必须紧跟技术发展潮流,提高学生技能水平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引入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是提高教育效率和效果的有效途径。根据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但现有的教育教学条件和环境跟不上技术的发展变化,恰当的引入计算机软件仿真技术,模拟实际的技术环境和条件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但现在教育软件的发展速度较慢,跟不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很多教育软件商缺乏对教育的了解,在开发产品方面缺乏合理地规划,研究团队的研究力量薄弱,缺乏理论和创新,从而导致低水平重复,同质化严重,产品大同小异。为此,2009年4 月南京市专门成立了教育应用软件开发工作室自主研发切合教育的软件。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使用知识库开发智能教育系统能更好的适应教育教学的发展。特别是对于职业教育,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将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职业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如何分析、解决这些问题。智能化的教育教学软件充分体现了这个方面的优裕性。它利用知识库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处理的方法,并对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给出提示和建议,指导学生改正。与现有单纯的仿真软件,智能化教育教学软件不单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巧它更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开发适应我国现有职业教育教学特点的智能教育系统是很有必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后期就开始大力推行。但教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缺少相应的长期计划和远景目标,而且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自发性,使之认识到只提高教育教学的硬件条件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学校缺少一流的软件和专用的数字化教材硬件条件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最重要的措施有:
一、政府对全国教育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有了统一的规划、指导和评价;
二、教育软件的研发也不再仅仅是某个研究机构或研究者个人的事, 它必须和国家的长期教育策略相一致, 并接受有关教育部门的指导。这些措施在美国教育界产生了积极作用。同样的,英国在进入新世纪以后也非常重视建立计算机辅助教学软、硬件系统,并为学生开设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的入门课程。
我国现在对现代教育技术方面比较重视硬件的投入,学校的计算机普及率很高,教育软件追踪最新的系统平台和开发技术,以其交互性强、信息量大,能进行快速检索,具有多媒体功能而备受教师、家长、学生的关注。但是各教育软件系统的资源自成体系,无法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因为缺乏教育软件评价的规范化工作作为基础,使得软件投入成为低水平的重复性开发工作,不但带来资源浪费,也无法与国际上的教育信息技术体系相沟通。另外,教育软件开发时理念动机很低,大部分软件只是作为某一教学环节的巩固训练,使用传统教学手法一样可以达到相同的教学目的,体现不出现代教育技术的优越性。
现在职业教育一般采用仿真软件配合教学。比如在数控加工教学中使用数控加工仿真系统来模拟数控加工过程。但仿真软件不能代替教学软件。仿真软件不能代替教学软件,它存在严重弊端。弊端一,仿真软件只是模拟操作过程,没有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不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这将影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影响学生未来发展。弊端二,教学本来就是千变万化的过程,必须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社会需求进行适时调整,而仿真软件做不到这一点,它无法针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进行变化。发展智能教育教学是必然趋势。知识本体在职业教学软件的应用
基于知识的教学软件是教学软件的发展方向。对于知识系统而言,所涉及到的概念应该是根据人类的理解去定义它。所谓定义就是用人类能理解的方式描述。一个知识结构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而总结出来的,世界原本就存在在那儿,我们不过是用某种方式去描述它,定义它。人类对知识的描述有很多种,最常用的就是人类形成的自然语言。而后为了更准确的描述知识并方便在实践中应用知识,引入了数学方式描述。使用数学形式表示知识完成了对知识的量化过程,同时随着逻辑学的发展,逻辑学中的证明和推理方法使得知识结构(系统)在一个科学严谨的环境中不断完善发展。利用知识本体为教育教学服务是提高教育教学智能化的重要手段。从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Neches、Gruber等研究者将哲学上的本体概念引入到人工智能中,建立了关于人工智能以及计算机科学中的本体概念。以后在对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科学的研究中,研究者们进一步提出了本体工程,建立了各种知识本体,形成了用于构建本体的方法和用于支持这些方法的工具和语言。所谓知识本体是指对领域知识的共享概念模型和明确的形式化规范说明。按照这个理解,知识本体可以看作是对某个领域中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间关系的抽象和规范化描述,这种描述可以作为一种提取、处理领域知识的工具。在智能教育教学软件中引入知识本体,完善知识表示,更好的体现知识的层次性和完整性,同时提高软件的交互性,让学生利用软件完成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 尹发跃.美英两国教育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J].2006,7:69-71
[2] 刘晋涛.教育软件评价的问题与对策.今日科苑[J].2009,18:250
[3] 曲洪萍,胡德计,李充宁.数控加工仿真技术发展分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No.15:143
[4] 欧阳杨,陈宇峰,陈溪源,朱淼良.教育语义网中的知识领域本体建模.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Vol.43 No.9:1592-1596.[5] Neches R ,Fikes R,Finin T,Gruber T,et al.Enabling Technology for Knowledge Sharing[J].AI Magazine,1991,12(3):36~56.[6] Gruber T R.A Translation Approach to Portable Ontology Specifications[J].Knowledge Acquisition ,1993,5:199~220.
第五篇:回归语文本体教学
语文课姓“语”
——2013年秋季全国小学语文名师“回归语文本体”教学
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今年秋季,学校工作安排让我做回了语文老师,内心仿佛踏实起来——积累的语文教学经验总算有了用场;我激动欣喜之余,静下心来思考:我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语文老师?我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怎样的一种风格?语文课堂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式?
当然这些问题,我在很早的时候就思考过,我首先应该把自己的课堂定性为“有趣”,想尽办法让学生喜欢学语文,喜欢与文本对话,喜欢和同学,老师对话,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师生共建的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中,多少年的语文教学我努力地朝着这个方向在做,而且不断地践行自己追求的目标。
以前的语文教学,在备课时,我追求和研究的更多的是灵活新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的教学方法,现在的我随着年龄的增长,思考的侧重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的语文课堂上到底教学生什么?才能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为学生终生发展服务,为学生的个性培养领航?我期待我的课堂表面上很朴实自然,不娇柔做作;但非常有内涵、有深度,学生能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这样确定了语文的性质。从我个人的理解,学习语文,是为了学习语言和表达,积累和运用语言,逐步提升学生个人的文学修养,陶冶情操,培养文学兴趣,从熏陶内心开始做起,过度到外在,慢慢形成个人的独一无二的气质。
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简简单单教语文,教学生学会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然而,一打开《教师用书》,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很多,重视“人文性”的目标,工具性的目标很少,我犹豫起来了:我“咬文嚼字”的语文课,是否会回到课改前的语文课?是否没有体现课改理念呢?
真巧,就在9月25日,学校安排我去参加27日——28日“回归语文本体”教学观摩研讨会,我带着满腹的疑问:回归语文本体的教学与我的语文课就应该姓语,就应该咬文嚼字是大致相同或者大相径庭?专家的回归语文本体的课堂教学是怎样的?26日踏上了注定有许多收获的成都之行。会议尽管只进行了两天,时间短暂,但我很知足,感觉此行不虚。
首先我学会了:
一、明白了什么是“回归语文本体”的教学。上海师范大学的吴忠豪教授的“语文改革课程的方向”的讲座中,我学会了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大致划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一类是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是语文课程必须承担的本职任务,反映出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特征,完成这些教学内容,就能为学生学习各门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也能为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奠定了基础。所谓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情感、态度、审美、价值教育、多元文化的学习、思维能力包括创新精神的培养等,这类教学内容并不是语文课程一科独担的,而是基础教育各门课程共同承担,并且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所能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了语文这门课程。
二、语文教学的重点的确定,语文教学是教语文,就是以本体性教学内容 2
为教学主要目标,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语文知识、方法、语文技能为目标组织展开教学过程,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应该是渗透在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之中的。在本次的阅读教学课中,授课教师在教语文的过程中,明显就是顺着这条线在进行:写什么?怎么写?怎么用?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语文教学要体现和完成“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务”,教学生学语文就是为了不教,学以致用。我仿佛觅到了知音,语文课就姓语,语文课就要带领学生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并能运用到自己的语言中。
其次我的思考:
一、怎么确定一篇课文的语文本体性目标?
语文课立足语文本身,干与语言文字有关的事情,不能上成思品课,社会学,伦理学,解说课,地理课,生物课。这是一定的。例如,《望月》这首古诗教学设计:月如散文,月如诗歌,月如童话。这分明是——文艺评论课。语文课一定要关注语言的表达。但现行教材和教师用书对一篇课文的情感价值目标规定明确,但学语文的目标——语文本体性的目标不明确,或不一致,全由教师自主设计,语文本体性目标设计显得随意,参差不齐。
二、“感悟”和“回归语文本体教学”是矛盾的吗?
但凡语文老师都知道,十几年的课改提的最多的一个词语“感悟”,要求老师启发和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感悟”是指在与文本进行充满思维和语境直觉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是人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而领悟一些道理和感情。此次的学习,专家指出:阅读是个人行为,感悟引人而异。年龄、性格、阅读、积累、生活经历、个人成长等因素会造成阅读产生不同的感悟和解读。我 3
们长期的教学,就是老师阅读后把感悟形成教案,让学生来感悟老师的感悟。让学生揠苗助长,看起来是时尚的做法但却是无实效的。
怎样“解读文本”?让学生既能感悟又能学到语文知识?真的需要我们一线的语文老师认真钻研和摸索。我的理解是解读文本只解决了文章写了什么的问题,没有教会学生是怎么写的,解读文本是停留在表面上的,没有深入指导学生运用语言。二者结合起来,一定要重视学生运用语言。
三、“回归语文本体”的作文教学怎么教?
在课改时代,作文课基本上是放任自流,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怎么写就怎么写,作文教学缺乏系统地指导。学生的文章篇不够,段没艺术,内容还空洞。“回归语文本体”的作文教学要教给学生选择材料、组织材料、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方法,这样是不是技法的指导过多,反而束缚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吴教授提出的“回归语文本体性”教学——语文愿景,像一座高山,矗立在我们面前,山峰虽高,只要我们从山脚一点一点出发,就算最终没有达到顶峰,沿途的风光,探索的足迹,也是美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