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农艺类专业教学调研报告(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2 16:41: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宁波市农艺类专业教学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宁波市农艺类专业教学调研报告》。

第一篇:宁波市农艺类专业教学调研报告

宁波市中职农艺类专业教学调研报告

宁波市农艺类专业教学研究理事会

一、调研背景

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中国制造2025、创造更大人才红利,教育部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推进招生与招工一体化,加强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同时要求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

浙江省制订的《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了中职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以“名校”、“名师”、“名专业”工程建设为抓手,全面树立选择性教育理念,建立办学绩效发展性评价制度,加强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大力促进中职教育信息化建设。

宁波市则提出了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提升工程。第一,为全面打造职业教育品牌,加快提升中职学校现代化建设水平,开展宁波市中职名校名师名专业建设工程建设;第二,为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能力,加快提升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素养水平,培养有创新精神、精益求精、吃苦耐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施宁波市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工程建设;第三,为进一步强化学校、企业及用人单位共同责任,创新育人模式,提高育人质量,增进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和使用的契合度,更好地服务我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实施宁波市中职校企共建高标准实训基地、宁波市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宁波市校企合作优秀企业基地建设等宁波市校企深度合作推进工程。

自古以来宁波是农业的大市,河姆渡、它山堰是宁波辉煌农业的见证。在十二五期间,宁波被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提前进入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阶段。围绕“一圈、两带、四区块”农业总体布局,大力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积极调优产业和产品结构,逐步形成了出口蔬菜、精品瓜果、甬优系列水稻、余姚榨菜、浙东白鹅、宁波獭兔、宁海土鸡、象山红柑桔、宁海白枇杷、奉化水蜜桃等一批特色主导产业和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0%。同时,休闲观光农业突飞猛进,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农村土 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分别达67%和67.9%,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基本形成。

十三五期间,宁波市要依据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思路和目标,着力构建制度机制模式、美丽生态畜牧业、化肥减量增效、农药减量控害、农作物秸秆利用、农业清洁化生产和土壤污染防治体系。推进规模经营,培育新型主体,推进农业服务社会化,增强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强化创新驱动,推进农业信息化,做强现代种业,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进标准生产,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概况,提升农业生态安全体系。打造自然美丽农业,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面对新的职业教育规划和任务,面临新的农业经济产业发展形势,宁波市中职农艺类专业教学必须做出新的调整,以做好内涵质量提升和发展。为此,我们进行了教学调研,为科学进行调整和提升提供依据。

二、调研实施

1.调研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宁波市涉农专业学校以及农业相关的行业协会、企事业等单位的领导、学生以及学生家长400 人左右,其中农业相关的行业协会的领导或部门主要负责人15 人,农业企业负责人 30人左右,农经专业学生300 人左右,学生家长50 人左右。调查涉及家禽医院、百果园、悠悠农场等30多家农业企业。

2.调研目标

指导宁波中职农艺类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促进涉农学校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教学诊断与质量提升、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提升等工程建设,整体加强农艺类专业的基础能力建设,提升教师教书育人水平,增强人才培养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为上级部门制订政策理论提供参考,助推宁波市中职农艺类专业的发展。

3.调研方法

1)问卷调查法:设计调查表,通过对农业企业领导、技术人员和职工、在校教师和学生、在岗毕业生的书面问卷调查,各抒己见,采集数据。

2)座谈会:召开涉农学校的专业教师、学生、家长、农业企业代表座谈会,对调查表中没有提及到的问题,对教学改革问题畅所欲言,书面记录。

3)观察法:到宁波市农科院、标准化农业生产示范基地、休闲农庄、农产品加工基地,以及农业教学与农业顶岗实训的现场,观察农业产业工作者、学生实习和毕业生工作过程,当面咨询,提炼本地区农业生产最需要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教学项目。4)资料搜索:利用互联网搜索农业行业、企业网页,关注和了解宁波市农业产业的发展变化。

4.调研组织

在宁波市教育局职成教教研室吕冲定书记牵头组织下,充分利用农艺类专业教学研究会理事成员以及各理事学校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完成调研任务,调研经费由参与调研的教师自理。具体由现代农业教学团队骨干成员包括余姚市二职校陈可达老师、鄞州区四明职高的黄文化老师和杭州湾职高的戴利民、北仑职高张益萱老师等负责区域调查工作。余姚二职校郑晓红老师、四明职高马赤骏老师负责资料收集、信息整理,余姚二职校王国章老师负责调研策划和调研报告的撰写。

5.调研内容

1)专业概况

学校的专业名称和数量,班级数,教师数,学生总数,在校生数,农艺类专业名称数量,班级数,教师数,学生总数,在校生数,3+2,五年一贯制情况包括联合学校,招生数量,学校今后发展计划等。

2)师资队伍

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毕业学校,专业,职称,技能资格;主讲课程,技能辅导,学校兼职,社会兼职;学历进修、继续教育、企业锻炼;课题、论文、教材编写;荣誉、结对学习情况,今后专业发展方向等。

3)课程教学

每学期的专业课程名称、教材、课时、课堂教学理论实训比例;考证名称、级别、通过率;升学考试人数、比例、升学率;专业选修课数量、名称、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

4)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名称、地点、面积、分区、教学生产项目、投入、产出,管理运作机制;实训场室,名称、面积、岗位数、功能、总价值、大型仪器名称、价值、使用率,管理者;校外基地等。

5)信息教学

制作专业微课名称、制作者、获奖等第;研发运用教学软件名称、平台名称、网站名称、使用情况;信息化教室、机房设备、教师信息化教学装备;电子教案、电子作业、多媒体课件名称、制作者。6)会考高考

园林植物识别普抽测情况:校园园林植物名称,与校园环境关系、高考关系、专业素养关系;有无专门的装备识别区,教学、测试软件与平台,平时怎样开展教学活动,如校园大赛、植物园、森林公园行走教学等。

CAD绘图普抽测情况:课程开设,机房设备,教学形式,普抽测结果。

高职考试情况:参加高考学生数量,选拔依据,技能操作情况、理论考试情况、文化课考试情况,升学比率等。

7)教研活动

大市教研活动、县区市教研活动、校内教研组活动。教研组建设要求、制度、活动次数、开展形式、效果。

8)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组织机构、专业指导委员会、合作企业的数量、代表、名称、性质与规模,建立在企业的实训室、与企业合作的教学项目、校企合作形式、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技能节以及校企合作的成效。

三、结果分析

宁波市农艺类专业教学调研从1-2月份确定调研方案,3-5月份进行具体项目的调研、收集和整理调查资料,6月份分析调研结果,具体结果如下:

1.专业概况

全大市共有38所中职学校,其中涉农学校4所,为全大市中职学校的10.5%,其中,1所为宁波市农业特色学校、1所为省副理事长学校、1所为省理事学校。

涉农学校共开设如农艺类、园林、园艺、果蔬花卉、畜牧等共5个涉农小专业,有1个浙江省示范专业,1个省新兴发展专业,1个省优势特色专业。

涉农专业共有29个在校班级,其中中高职衔接的3+

2、五年一贯制班级有11个,占38%,涉农专业的班级数占涉农学校班级总数的13%。共有在校涉农专业学生1019人,占涉农学校学生总数的11%,占全大市中职学生的1.56%。农艺类专业教师38位,占涉农学校教师总数的5.5 %。

涉农专业虽是相对弱势的小专业,但相比其他地市,宁波市的涉农学校数量和规模仍有一定优势。

2.师资情况

职称方面,38位涉农专业的教师中,高级教师4人,中级教师6人,初级教师20 人,未定级4人,代课4人。

学历方面,具有大学学历的35人,大专2人,研究生学历的1人,研究生在读的4人。

专业技术方面,高级考评员1人,考评员8人,高级技师3人,技师13人,高级工16人,中级工2人,无证4人,有人具有多个工种的多本证书,双师型教师比例为89.5%。

教师教龄方面,教龄20年以上7人,教龄10年以上2人,教龄4-10年人16人,教龄3年以下13人。

荣誉方面:成立宁波市现代农业教学团队1个,拥有省特级教师1人,省春蚕奖获得者1人,宁波市职教先进个人1人,浙江省教科研先进个人1人,宁波市首席教师1人,宁波市优秀双师型教师2人,宁波市技术能手2人,宁波市教坛新秀3人,县区市名教师1人,优秀双师型教师2人,教坛新秀6人,全国技术指导优秀教师5人。

从调研结果可知:宁波市涉农专业的师资情况既有自豪部分又有堪忧的一面。自豪的一面是优秀教师占比较高,这与领导重视与支持以及农艺类专业教师自身努力有关。堪忧的一面具体表现为六个方面:第一,专业教师的总数量严重不足,师生比例为1:26.8远没能达到规定的1:20。第二,高级职称比例低,没有资深老教师,高级教师4人,仅占10.5%,且都担任行政职务,总课务不足14课时,教学引领作用不明显。第三,老中青比例失调。教龄10年以下29人,占76.3%,其中教龄3年以下13人,占34.2%,年龄结构缺乏层次,中坚教师严重缺乏,年轻教师比例偏高。第四,高级技能资格教师所占比例虽然较高,高级工及技师以上32人,占84.2 %,但以考证为目的,实际操作能力仍是有限,且方向单一,部分教师在资格证书目录调整之后,必须重新考证。第五,学历一般,发展受制。宁波市涉农专业教师学历以大学为主,且部分教师由大专晋升而来,研究生学历占比少,远远不如杭州、湖州,专业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第六,综合教学素质总体较低。一方面,教师由于课时量大,疲于应付理论课程的教学,另一方面又很少有机会下企业锻炼,实践经验很不丰富,实操能力和科研能力少得可怜,另一方面,仍有兼职临聘教师,兼职的教学水平低,临聘的技能水平低,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3.基地情况

各级政府与教育部门非常重视农艺类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投入资金,做好科学规划,使实训基地具有生产功能、教学功能和科研、示范功能。宁波市中职学校的农业教 学实训基地中,有2个取得国家财政支持,2个评为浙江省示范实训基地,1个评为宁波市示范实训基地。余姚市二职校有投资总额2000多万元的现代农业教育实验园1个,面积78亩,还有艺术插花室、组织培养室、种子质量检测室、植物生理实验室、植物组织培养室、农机维修室、动物诊疗室、动物美容室、动物手术室、手工制茶室、茶艺室等。四明职高投资几百万元,建设了占地213.7亩的E.品生态农场1个,还有种子检测室、植物生理实验室、蔬菜嫁接室、炒茶室、园林机房、茶艺室、园林美术室、花艺室等,杭州湾则有玻璃温室1个,以及插花教室、园林制图室、生物实训室、种子质量检测室、园林机具室等。北仑职高有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的现代农业基地青园,还进行了园林综合实训室、园林制图室、种子检测室的建设等。

这些实训基地、实验实训室,设施先进,实验室配有理实一体多媒体教室。进行了场室管理制度建设,规范了技能之星、创业之星、名师风采等场室宣传标语,统一了标识管理,从实训室卫生角布置、讲台桌布置、桌椅摆放等规范了卫生工具和回收区管理,并进行了场室设备划线工作,并对物品采购的进出进行了规范管理。

实训基地开展的生产项目较多,实训岗位设置也能满足教学需要。但基本上以园林绿化为主,实训室也以技能大赛为契机而建设,开展的生产项目、教学技能项目相对单一,对于适应宁波市农业经济发展要求而言,仍远远不够。

校外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也较多,以校企合作为契机,坚持多样化、高新尖,实现教育、生产与科研合一,进而构建诸如产学研一体化、小发明小创造活动、社会调研等实践平台。能提供足够实习、就业的岗位,但规模不一,学校与农业企业间的合作意识仍不强,以低层次实训为主,其中有多个企事业单位是四所学校共同的实习联系单位。

4.教学活动 课程改革方面。

各校开设的专业课程也有较大区别,使用教材总数偏多,版本不一,重复内容不少,以系统理论为主,涉农专业真正需要的核心技能和地方特色还没有得到真正体现。部分课程又与高职课程大同小异,没有层次性区别。各校具体开设的课程以园林为主,重点进行等级考、高职考相关课程教学等。教材有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也有林业出版社、农业出版社以及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的,也有部分自编的校本教材,但学校投入、师资经验以及人手不足仍将制约这项工作的开展。

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操课比例为1:1:1。北仑职高是浙江省选择性课改基地学校,余姚二职校、四明职高、杭州湾职高都是宁波市选择性课程改革基地学校,而余姚二职校、四明职高的选择性课程改革以涉农专业为主开展。各校以专业为主体编写制订了相关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每位专业教师发挥专业特长,有的单独开设,有的合作开设了自己主讲的选择性课程,有的还制作了课件,编写了选择性课程教材,推进了选择性课改的深入有效开展。但是由于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和教师意识与能力问题,比如中高职衔接、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等还没有较好的实施,需要学校层面的推动。

教学模式方面。

实施了承包种养教学模式,田间课堂教学、三环三化教学、行走教学等也在研究和实践中。总的来说,理论课仍占据主要的篇幅,实操课内容单薄,形式简单。但由于校外合作企业和第三年教学优势的存在,学生的岗位实习得到学校高度重视,设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管理。有时一位教师单独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而有时教师同时完成多门学科的教学,也有同一门课程实施双师教学,由两位教师共同完成。教学效果评价方式,仍以结果性考试、理论考试、教师评判为主。还未真正体现过程性、技能性和民主性,没有充分实施第三方评价。

技能教学方面。

一般专项性的学生技能在各门课程教学中完成。综合性的技能在顶岗实训阶段完成。学生等级考试为中级考,高级工则只有通过竞赛获奖,只有个别学生得到。农艺类专业实际需要的重要技能有果蔬花卉嫁接、组织切片绘图、生物标本制作、植物识别、病虫害识别、危害生物防治、品质鉴定、测量、农机具使用与维修、营养液配制、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景观设计、CAD绘图、农业设施运用等,目前实施的技能检测只有两种,数量偏少,没能覆盖每一学期,技能大赛项目有植物造型修剪,艺术插花,种子质量检测、手工制茶、景观设计等。由宁波市职成教教研室农艺类专业教学研究会组织下,各校实施了植物识别和CAD绘图的技能普抽测会考,会考科目将逐年增多,已开始实行面向人人的技能检测,为学生技能水平提高奠定了基础。

教研活动方面。

参与浙江省组织的教研活动一年一次,组长参与;宁波市组织的教研活动,基本上每月2-3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组长和相关成员参与;县市区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一般每学期1-2次,以听课、比赛为主;各校都有两周一次的教研组研修活动,包括教研组日常的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活动等,另外还有教务处层面组织的新教师汇报、公开课观摩等。四所学校校际间还展开了交流活动,有的还与其他地市的涉农学校联合开展教学教研活动。5.校企合作情况

教育集团方面,余姚二职校加入了中国职业教育集团,余姚二职校、四明职高加入了浙江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两校都组建了自己的教育集团或教育联盟。杭州湾职高、北仑职高开始了现代学徒制尝试。

各校与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宁波市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四明山森林公园、梁弄百果园、余姚市家禽医院、三七市悠悠农场、宁波市鄞州区农林局、宁波市鄞州区农乐果蔬专业合作社、宁波市鄞州景秀园果蔬专业合作社、浙江凯胜园林、宁波旭日花卉科技有限公司、宁波市植物园等单位构建了校企合作机制。

各校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改革。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企业副班主任、兼职的教师,他们多数是宁波市、各县区市的首席专家,部分是能工巧匠,土专家,定期到校授课,主要以指导专业科研和技能大赛。学校安排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以与企业师傅结对的方式开展进行现代学徒制的轮岗实习,加深对园林各个岗位工作的认识。在接下来的校园招聘会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专长、喜好选择合适的公司、合适的岗位,并进行实践锻炼。

6.信息化教学情况

各校的教室、专业实训室也都安装了多媒体。宁波市教研室曾专门组织农艺类专业教师进行微课件制作培训,各校也有相关的培训。宁波市职成教教研室、余姚、慈溪教研室也组织评选优秀微课课件、信息化教学设计等,促进了信息化教学的开展。开发宁波市现代农业教学团队网站1个,四明职高开发植物识别与应用的测试平台一个,余姚二职校开发精品课程网站2个。教师们已经习惯利用多媒体课件、QQ群、微信群、信息化软件、部分教师还能自己制作微课开展教学,其中,年轻教师信息化运用水平较高。在全国、省市的微课设计、微课说课比赛中,崔君、郑晓红、周海光、应明、徐湾湾等获得较好的成绩,并有许多信息化教学成果在公益网上展示。但微课制作化时化力,教师教学任务太重,没有比赛、公开课的推动,主动进行微课件制作的较少,主要在公开课教学中应用。

7.教学科研情况

尽管每年都有涉农的课题和论文立项、获奖,奖次较高,但总体的教科研课题、论文数量较少,集中在少数几个教师身上。年人均发表或获奖仅有0.1篇,专业课教师的课题研究的参与率仅为18.4%、宁波市级以上论文发表或获奖不足10.5%,且主要教科研集中在余姚二职校。精品课程的研发方面,宁波市级的有余姚二职校2个、杭州湾职 高1个,主编教材并出版的有5册,参编18册,但学校层面组织编写的选修课校本教材数量少,只有余姚二职的选送3本教材获省市的二三等奖。一般学校组织发动时参与一下,个人或教研组层面自觉进行编写的更少,主要有能力、精力和财力三方面的原因。

8.服务社会情况

宁波市农艺类专业教师以服务三农为己任,以余姚二职为主,现代农业教学团队积极开展送教下乡、惠民服务活动,每学期实施一次大型的惠民服务,每月都有1—2个社会服务项目。主要服务项目有植物组织培养、管道无土栽培、小水果栽培(樱桃栽培技术)、四明山樱花红枫栽培以及花木转型发展、果桑防寒、小曹娥镇蔬菜栽培、海宁长街猪的阉割、污水无害化处理、土壤检测、农产品残留检测等。近几年,年平均培训社会人员1500人,其中余姚二职校成立农广校教学点为宁波市培养中专学历农村基层动物防疫员近200人,技术服务受益对象800多人,完成中小学生社会实践10500多人。

专业教师王国章等4人为宁波市终身教育讲师团成员,到各乡镇进行蔬菜栽培、水稻栽培、庭院绿化养护等讲课指导。现代农业教学团队加强了农业科学研究,指导低塘街道农户实施宁波市农业科技项目《马铃薯新品种引育与高产早上市栽培技术示范》,指导宁海县长街畜牧站完成宁波市农科教结合项目《猪场污水无害化处理》。立项研究农科教结合项目《基于无土栽培的立体种植多模式展示与推广》。师生们在服务中锻炼和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实践与教学能力。服务社会的事迹,在宁波教科网、宁波晚报等报道。

9.学生发展情况

等级证书:全部参加考中级技能证书考试,一次通过率90%以上,二次通过率100%。技能获奖:每年有学生参加省级技能竞赛、国家级技能竞赛,相比其他地市有较好的成绩,都能获取较多较高的奖项。

学生素质:余姚二职校、四明职高由于提前招生,招生数量大,加上外来民工子弟比例较高,学生基础普遍差,且逐年下降,而近年慈溪市通过招生改革和教学改革,基本上是3+2学生,北仑采取隔年招生,学生素质有保证。学生基础差的学校,虽经过学校、教师的认真教育教学,但教育教学难度很大,成效很低。学生基础好的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相对较容易,成绩也好,许多比赛取得好名次也相对容易。

就业升学:因为基础问题和家境问题,毕业生中有30% 左右的学生参加高职升学或加入“3+2”行列,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专业思想不够牢固,专业技术不够扎实,怕吃苦,不太愿意到岗位第一线工作。短期的对口就业后,又有近三分之一改作它行,只有占30%的学生在本专业范围内的企业就业,长期坚持下来的又不足10%,极少数学生创业,以致我们宣传优秀毕业生时,很难寻找相应的人选,总感到有愧于社会对我们的要求。

四、对策建议

1.学校布局

南片三个县市缺少涉农专业的设置,常有部分学生远距离求学,更多有需要的学生因本地没有涉农专业而放弃学习农业。建议政府部门充分考虑经济社会产业发展对专业发展的要求,或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或鼓励涉农学校吸收南片县市的学生入学,或鼓励南片县市学生到涉农学校就学,或进一步调整专业分布结构、进行必要的整合,在全大市范围内实施集中办学,以避免师资、基地等一切教学资源的分散、重复。

2.专业招生

学校应对专业发展有清醒的认识和论证,科学预测将来的发展,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建议各校以名师、名专业、优势特色专业、高标准实训基地建设为抓手,紧跟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式,开设相应的农艺类专业,做好人才的预备。农艺类专业是个大专业群,不能局限于园林专业,还有更多更重要的是畜牧兽医、茶叶、农村电工、农业机械、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农艺等。应从中确立几个长线专业,几个短线专业,长短线办学相结合,长线专业办出精品,短线专业办出特色。

现有的提前招生政策与方法,保证了学生数量,降低了学生质量,增加了教育的负担和教学的压力,失去了与其他地区的竞争力,即使我们投入了更多的师资力量、财力物力,仍无法与其他地区的学生比高职考试、比技能大赛。目前我们高考已无法超越其他地区,所维持的成绩主要是个别纯操作熟练度为主的技能大赛,靠的是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大量的时间投入。建议教育局给政策,沟通教育立交桥,大力发展3+

2、五年一贯制相结合的教育。

3.人才培育

人才培养不应单纯考虑技能、就业,即我们要实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发展、多样化成才”。培养具有学农、爱农、为农情怀的农业生产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实用型技术操作人才。建议以中高级农业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合理开设专业课程。做好与地方产业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结合,与市场需求结合,与科研院所、企业结合的同时,更应考虑人才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人才的潜质、未来思考。

目前,教学设施基本实现现代化,应实施以信息化为标志的现代化教学相匹配的教 10 学。建议教学过程宜采取引导兴趣,获取信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激发创新,个性发展的流程实施教学。开发‘做中学’‘学中做’的上课方式,重视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如PPT、微课、视频、录像等广泛应用,大力推行在线学习。

职业教育、职业学校,师生技能水平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校品位档次。建议每学期有专业理论会考和技能测试项目,公布2—3种,抽测1种,增加学生技能种类和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4.师资队伍

专业教师与在校学生人数比例达到1:18~20,没有足够的教师数量就难抓教学质量。建议施“招聘引培”方策,招收优秀大学生,聘请一线企业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加大引进力度,从外省市引进农艺类专业教师,同时还建议大力实施“3+2”、“五年一贯制”教学,扩大中高职合作力度,发挥高校师资力量,实现中高职一体化。以打造一支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并重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具有放大效应的群体,教师素质决定教育教学质量。建议学校层面实施职业教育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为每位教师提供培训机会,制订提升计划,立足于校本培训,加大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着眼于能力提高,教育主管部门要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教师到高等院校深造或送到国外参加短期培训,提升农艺类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特别是培养和指导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以及课堂教学能力。

技能是职业学校的生存之根。建议学校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健全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通过下企业锻炼全面提升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水平。为适应农艺类专业“全把式”生产需要,建议教师不要被“双师型”条件所束缚,应积极学习、锻炼,多掌握几种技能,多考取几本资格证书。

教科研是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建议学校领导重视专业教师的教科研活动,并对个别教师进行重点培育。以研究为引领,精品课程建设、选修课教材开发为主要方式,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同时积极鼓励教师带竞赛、开展教学研究,以赛促训,提高技能,以教促学,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通过建设名教师工作室,引导专业教师成为一个能够做给学生看、教会学生干、带领学生创业致富的引路人。

教好书更要育好人,培养爱农情怀的学生是职业学校教师的根本任务之一。建议专业教师做实课堂,做深教研,做亮科研,把课堂放在田间、牧场,以学生学习问题为教研课题,以农民生产问题为科研课题。不断学习借鉴、丰富自我,抱团发展、提升自我,发挥特长、展示自我。一方面,学专业、学文化、学教育教学技术,培养自己渊深的知识、清明的才智、通达的性情、宽广的胸怀,高贵的教养、强健的人格、富于创新丰富个性。一方面,以教研组、宁波市现代农业优秀教学团队为基础,组长、专业带头人要以个人的魅力与号召力凝聚起共识,形成核心,团队成员分工合作,并用跨界的思维,共教、共研、共产。更重要的要做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发现学生的人,让学生有有独立的思辨能力,有正确的价值判断,有积极的行为改进,做一个点灯人!

5.基地建设

职业教育要服务产业升级,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要高度融合,生产性实训基地是保障。建议加强农艺类专业学生实习基地建设,根据农艺类专业学生进行生产性实习的需要,加大财政对职业学校开展实习实训的支持力度,按要求增设、调整或改造实验实训室,加大投资金额,购置完善操作工具、机械设备、仪器和资料等,按实际需要统筹编制预算,经市财政局审核同意后划拨,并做到专款专用,建议在校内设立民主监督小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各校要以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教学实验室建设为抓手,逐步建设和营造一个理实一体化的农业教学环境,为农艺类专业学生教学性实习、生产性实习创设良好条件,在基地的生产区域实行教师指导下的班级承包制的项目化管理,在专业技能实训室实行7S管理。采用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提高基地的投入产出比。通过引入企业科技承包,聘请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进行技术有偿服务。有条件的学校,开辟创业一条街,作为学生实训创业的孵化基地。以班级为单位承包某个实验园区,对照企业经营模式进行生产实践,选好实验园的承包者、培育好农业高科技企业,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融资机制。

6.校企合作

中职教育的最佳办学模式是“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采取有效的措施为课堂实习、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实训基地和操作机具是开展工学交替、边做边学的必备条件。建议学校要以课改为契机,争取多方力量,加强校企合作高标准实训基地建设,新建或改造学校的农艺类专业实训基地,鼓励市内规模较大、技术先进、经营管理较好的企事业单位承接职校品牌专业学生的实习,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扩大实训基地,定点落实不同时间段的不同实习内容,实现学生、学校与企业共赢。成立宁波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和产学研一体化联盟,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引进企业元素。探索现代学徒制,做好招生教学实训就业等双主体教育教学工作。7.课程改革

选择性课程改革是为了形成多次选择机制,搭建全新课程平台,完善课程实施支持系统,提升师资队伍。建议学校以“适其天性,激发潜能”为主旨,为学生个性发展服务,建立专业与人才培养定位相统一的多次选择机制;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构建文化、专业、素养三位一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选择性课程体系;以感知、体验和实践为路径,探索创新农学交替、承包种养、产学研赛训培一体化教学组织方式,促进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技能实训的有机融合。以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三名工程、工匠精神培育提升工程建设为契机,加强课程的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搭建和利用技能检测题库和平台,利用精品课程和开发的国规、省课改、宁波市特色教材、校本教材等设计“自选课程模块”,制作教学课件和视频,打破学科体系,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并组织和开发编写适应宁波市地方特色的实用型教材和校本教材,打造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和教学评价新体系。

总之,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在专业教师的努力下,宁波市农艺类专业教学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有着良好的基础。政府与学校继续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扶持力度,教研组和专业教师要加强改革实践和培训学习,共同为宁波市中职农艺类专业的提升和新的发展贡献力量。

2017年6月

第二篇:宁波市空气质量调研报告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2013年暑期社会实践

调研报告

题 目 宁波市空气质量指数调研暑期

社会实践团调研报告

所在学院

信息学院 队 长 宋健 联系方式

团队成员 陈泽斌、钱聿浩、高翊榆、乐栎砾、林豪、池弘扬、方帅、何韬立、姜泽、崔沈成

指导教师 王海波

宁波市空气质量指数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调研报告

赴宁波市空气质量指数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

摘要:

一、马斯河谷事件:1930年12月1日至5日,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由于工业区处于狭窄盆地中发生气温逆转,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在近地层积累。三天后,有人发病,其症状为胸痛、咳嗽、呼吸困难。一周内有60多人死亡,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

二、多诺拉事件:1948年10月26日至31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由于该镇处于河谷,10月最后一个星期大部分地区受反气旋和逆温控制,再加上26至31日持续有雾,使大气污染物在近地层积累。二氧化硫及其氧化作用的产物与大气中的颗粒结合导致致害因素产生。期间有5911人发病,占全镇人口的43%,症状是眼痛,肢体乏力、酸痛,呕吐,腹泻;死亡17人。

三、洛杉矶光化学烟光雾事件: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洛杉矶全市50多万辆汽车每天消耗汽油约1600万升,向大气排放氮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一氧化氮。洛杉矶市依海邻山,全市处于5万米长的盆地中,汽车排出的废气在日光的作用下形成以臭氧为主的光化学烟雾。关键词:呼吸、污染、健康

前言: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突飞猛进,生态坏境已成为世界瞩目的问题。空气污染是坏境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人类生活影响最紧密的因素,报告对空气中污染物的来源和历史上曾经因空气污染而引发的重大安全事故做了简单的介绍以及对宁波空气质量指数变化的分析,旨在引起人们对空气污染的重视和防范。

空气污染的危害:

一、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人需要呼吸空气以维持生命。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大约2万多次,吸入空气达15~20立方米。因此,被污染了的空气对人体健康有直接的影响。大气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呼吸道疾病与生理机能障碍,以及眼鼻等粘膜组织受到刺激而患病。比如,1952年12月5~8日英国伦敦发生的煤烟雾事件死亡4000人。人们把这个灾难的烟雾称为“杀人的烟雾”。据分析,这是因为那几天伦敦无风有雾,工厂烟囱和居民取暖排出的废气烟尘弥漫在伦敦市区经久不散,烟尘最高浓度达4.46毫克/米3,二氧化硫的日平均浓度竟达到3.83毫升/米3。二氧化硫经过某种化学反应,生成硫酸液沫附着在烟尘上或凝聚在雾滴上,随呼吸进入器官,使人发病或加速慢性病患者的死亡。

由上例可知,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很高时,会造成急性污染中毒,或使病状恶化,甚至在几天内夺去几千人的生命。其实,即使大气中污染物浓度不高,但人体成年累月呼吸这种污染了的空气,也会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及肺癌等疾病。

二、对植物的危害:大气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硫、氟化物等对植物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当污染物浓度很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急性危害,使植物叶表面产生伤斑,或者直接使叶枯萎脱落;当污染物浓度不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慢性危害,使植物叶片褪绿,或者表面上看不见什么危害症状,但植物的生理机能已受到了影响,造成植物产量下降,品质变坏。

三、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大气污染物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1、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从工厂、发电站、汽车、家庭取暖设备向大气中排放的大量烟尘微粒,使空气变得非常浑浊,遮挡了阳光,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据观测统计,在大工业城市烟雾不散的日子里,太阳光直接照射到地面的量比没有烟雾的日子减少近40%。大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天天如此,就会导致人和动植物因缺乏阳光而生长发育不好。

2、增加大气降水量:从大工业城市排出来的微粒,其中有很多具有水气凝结核的作用。因此,当大气中有其他一些降水条件与之配合的时候,就会出现降水天气。在大工业城市的下风地区,降水量更多。

3、下酸雨:有时候,从天空落下的雨水中含有硫酸。这种酸雨是大气中的污染物二氧化硫经过氧化形成硫酸,随自然界的降水下落形成的。硫酸雨能使大片森林和农作物毁坏,能使纸品、纺织品、皮革制品等腐蚀破碎,能使金属的防锈涂料变质而降低保护作用,还会腐蚀、污染建筑物。

4、增高大气温度:在大工业城市上空,由于有大量废热排放到空中,因此,近地面空气的温度比四周郊区要高一些。这种现象在气象学中称做“热岛效应”。

5、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近年来,人们逐渐注意到大气污染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问题。经过研究,人们认为在有可能引起气候变化的各种大气污染物质中,二氧化碳具有重大的作用。从地球上无数烟囱和其他种种废气管道排放到大气中的大量二氧化碳,约有50%留在大气里。二氧化碳能吸收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使近地面层空气温度增高,这叫做“温室效应”。经粗略估算,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25%,近地面气温可以增加0.5~2℃。如果增加100%,近地面温度可以增高1.5~6℃。有的专家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照现在的速度增加下去,若干年后会使得南北极的冰熔化,导致全球的气候异常。

空气中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

PM2.5(细微颗粒):细颗粒物又称细粒、细颗粒。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虽然细颗粒物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细颗粒物粒径小,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影响很大。PM2.5的来源:主要分为人为源和自然源两种来源。自然源包括土壤扬尘(含有氧化物矿物和其他成分)海盐(颗粒物的第二大来源,其组成与海水的成分类似)、植物花粉、孢子、细菌等。自然界中的灾害事件,如火山爆发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火山灰,森林大火或裸露的煤原大火及尘暴事件都会将大量细颗粒物输送到大气层中。人为源包括固定源和流动源。固定源包括各种燃料燃烧源 ,如发电、冶金、石油、化学、纺织印染等各种工业过程、供热、烹调过程中燃煤与燃气或燃油排放的烟尘。流动源主要是各类交通工具在运行过程中使用燃料时向大气中排放的尾气。

PM10(可吸入颗粒):能在大气中长期飘浮的悬浮物质称为飘尘。其粒径主要是小于10微米的微粒。由于飘尘粒径小,能被人直接吸入呼吸道造成危害;又由于它能在大气中长期飘浮,易将污染物带到很远的地方,导致污染范围扩大,同时在大气中还可为化学反应提供反应床。可吸入颗粒的来源:可吸入颗粒物(PM10)在环境空气中持续的时间很长,对人体健康和大气能见度影响都很大。一些颗粒物来自污染源的直接排放,比如烟囱与车辆。另一些则是由环境空气中硫的氧化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及其它化合物互相作用形成的细小颗粒物,它们的化学和物理组成依地点、气候、一年中的季节不同而变化很大。CO(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大气中分布最广和数量最多的污染物,也是燃烧过程中生成的重要污染物之一。大气中的CO主要来源是内燃机排气,其次是锅炉中化石燃料的燃烧。CO是含碳燃料燃烧过程中生成的一种中间产物,最初存在于燃料中的所有碳都将形成CO。一氧化碳进入人体之后会和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进而使血红蛋白不能与氧气结合,从而引起机体组织出现缺氧,导致人体窒息死亡。因此一氧化碳具有毒性。

NO2(二氧化氮):二氧化氮在臭氧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为产生的二氧化氮主要来自高温燃烧过程的释放,比如机动车、电厂废气的排放等。二氧化氮还是酸雨的成因之一,所带来的环境效应多种多样,包括:对湿地和陆生植物物种之间竞争与组成变化的影响,大气能见度的降低,地表水的酸化,富营养化(由于水中富含氮、磷等营养物藻类大量繁殖而导致缺氧)以及增加水体中有害于鱼类和其它水生生物的毒素含量。氮氧化物主要损害呼吸道。吸入气体初期仅有轻微的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如咽部不适、干咳等。常经数小时至十几小时或更长时间潜伏期后发生迟发性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出现胸闷、呼吸窘迫、咳嗽、咯泡沫痰、紫绀等。可并发气胸及纵隔气肿。肺水肿消退后两周左右可出现迟发性阻塞性细支气管炎。慢性作用: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及慢性呼吸道炎症。个别病例出现肺纤维化。可引起牙齿酸蚀症。

SO2(二氧化硫):主要来源煤和汽油等含硫化合物的燃烧,使硫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对大气可造成严重污染。容易被空气中的粉尘催化氧化,进而形成硫酸型酸雨。(化学式2SO2+2H2O+O2=2H2SO4)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易被湿润的粘膜表面吸收生成亚硫酸、硫酸。对眼及呼吸道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大量吸入可引起肺水肿、喉水肿、声带痉挛而致窒息。O3(臭氧):空气中的臭氧不是污染源直接排放的一次污染物,而是通过污染源排放的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在大气中通过光化学反应生成的。虽然臭氧在平流层起到了保护人类与环境的重要作用,但若其在对流层浓度增加,则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臭氧对眼睛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对肺功能也有影响,较高浓度的臭氧对植物也是有害的。在交通拥挤的主要机动车干道,特别是在气温高,天气晴朗,紫外线强烈的夏秋季节均有臭氧的身影。近年来已证实大城市的大气污染物“烟雾”,是在紫外线的作用下,臭氧参与烃类和氮氧化物的光化学反应,发生二次污染,形成具有强烈刺激作用的有机化合物――光化学烟雾,其中臭氧约占85%以上。城市中的主要污染源:

一、汽车飞机火车等机动车排放的尾气

汽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氧化氮及一些固体颗粒(PM10、PM2.5)尤其是含铅汽油,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含铅汽油在经过机动车使用后以固体微粒状态随尾气排放出,随风扩散。铅被吸入人体后绝大多数会存在于骨骼中,比较稳定。但是当人体中因某种因素破坏体内平衡时,铅便会从骨骼中转移到血液中,从而引发铅中毒状态。儿童铅中毒,还会造成智商降低,出现过失和捣乱等行为。

二、工厂排放的废气

工业活动是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工厂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种类繁多,性质复杂,有烟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有机化合物、卤化物、碳化合物等。未经处理就排放的工厂废气对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的危害巨大。

三、城市居民燃烧煤炭等燃料做饭取暖排放出的烟尘

城市中特别是北方城市大量民用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需要消耗大量煤炭,煤炭在燃烧过程中要释放大量的灰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污染大气。特别是在冬季采暖时,往往使污染地区烟雾弥漫,呛得人咳嗽,这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污染源。

冬季与夏季城市空气质量指数的差别及原因:

从季节角度来说,由于冬季降水较少,气候干燥,刮风天气较少,光照较弱,日照时间短,逆温层最夺取,且温度较低,大气对流不活跃等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质扩散的因素较多。夏季由于太阳辐射很强,大气对流活动旺盛,逆温层的生成存在时间缩短,且降雨天气较多,降雨量很大,对污染物质清除作用明显,使空气污染程度相对减轻。

所以经归纳冬夏空气质量差别的主要原因有:

一、冬季天气寒冷,以下沉气流为主,污染物不易扩散。

二、冬季取暖燃烧大量能源,废气排放较多。

三、冬季空气流动速度慢,导致浓度增高。城市空气中的污染物夏季与冬季的区别: 夏季主要污染物:

由于宁波市夏季温度较高,空气流速快,降雨充沛,所以从总体上看夏天的空气质量要明显好于冬季‘。其中夏季由于降雨频繁雨且受季风气候影响风力较大,并且夏季绿色植物的覆盖面积要明显多与冬季,所以夏季空气中的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浓度要明显低于冬季;但是由于夏季温度高、光照强烈,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等一次污染物,在高温和强烈的阳光的作用下易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臭氧,造成二次污染。冬季主要污染物:

由于冬季气候干燥,降水较少,且空气流动相对于夏季大大降低,造成空气中的污染物无法清除导致冬天空气质量指数要明显高于夏天。其中冬季的污染物主要为空气中的PM2.5与PM10,、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其中臭氧含量相对于夏季较少。

空气质量指数一天之内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

由上图可以看出正常情况下每当晚高峰开始时,空气质量指数就会有一个明显的上升趋势,这个上升趋势将一直持续到20时,此时空气质量指数达到最高峰;20时之后空气质量指数开始下降直到凌晨1点才恢复正常。其原因在于傍晚17时开始是上下班高峰期,车流量巨大,汽车所排放出的尾气中含各种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以及各种颗粒物使城市中空气中的污染气体浓度明显增高。早高峰也是相同原理。

但是以上分析仅限于正常情况,即遇大风或雨天空气质量指数早晚的高峰趋势并不明显。7月13日:

7月16日:

以上两图空气质量指数都较低(50以下),而且24小时内无明显的变化趋势,七月13日为阴雨天,而七月16日宁波市风力较大。空气质量指数受雨水影响的原因:

一般空气质量指数是依据空气中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物质的浓度来计算的,而其中二氧化氮与二氧化硫都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从而降低了其在空气中的浓度;而且空气中的颗粒物在下雨天会受雨水的冲刷而大幅度地降低其在空气中的浓度。

空气质量指数受风力影响的原因:

由于汽车工厂等因素城市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相对较高,风力的影响可以使外部较为良好的空气进入城市,而城市中污染物浓度较高的空气将会向别处转移,从而达到类似于稀释城市中被污染空气的作用。

从污染源的角度分析,一般晚间12点以后至早晨6点这段时间的空气质量是最好的,而在白天空气质量相对于深夜差。

如何减小空气污染对生活的影响(选择正确的锻炼及出行时间)

一、出行避开空气污染最严重的时间段

早晚车流量较大,汽车尾气的排放使这段时间的空气较差,应尽量减少出行,特别是在空气污染较严重时(AQI100以上时)。

二、锻炼时间的正确选择

网上曾经疯传一条外国健身教练因在北京坚持跑步,八个月后因肺癌死亡,虽然其真实性有待确实,但在北京那种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每天户外跑步并不是什么好事,其空气所含污染物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虽然宁波市的空气质量相对较好,但是选择正确的锻炼时间依旧非常重要,一天之中污染最严重的时段是晚高峰时期,锻炼应该避开这个时段,锻炼身体的本意就是为了健康,但在污染严重的空气中锻炼其实已经违背了初衷。

三、重视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没有任何其他环境污染能像空气污染这样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关,对人而言空气污染损害人体不可避免,因为人时刻都暴露在空气中,而且人类生存离不开空气,空气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最重要的条件。

对宁波市空气污染治理的意见:

对空气污染的防治方法有很多,但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的方法是控制污染源。

一、工业区合理布局:

对工业区的合理布局是解决大气污染的重要措施。工厂不宜过分集中,这样可以减少一个地区内污染物的排放量;另外,还应该把有原料供应关系的化工厂放在一起,通过对废气的的综合利用,减少废气的排放量。同时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强制性使工厂对排放的废气进行无害化处理。

二、减少交通废气的污染:

减少汽车废气污染,关键在于改进发动机的燃烧设计和提高汽油燃烧质量,使汽油的到充分的燃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从而减少有害废气的排放。

三、改变燃料结构:

实行从煤向燃气的转换,同时加大对研究其他清洁能源的支持力度,如太阳能、氢燃料、地热能等。如果等让清洁能源完全代替石油、煤等旧能源,污染源将不再存在,所以空气污染问题也将结束。

四、绿化造林改善生态坏境:

茂密的丛林能过滤风中携带的大粒灰尘,树叶表面粗糙不平,有些还带有绒毛,有的能分泌粘液和油脂,因此能吸附大量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等到下雨时,树叶经过雨水的冲刷,吸附的灰尘会回归地面,而树叶又能重新吸附空气中的悬浮颗粒,如此往复,能使空气质量得到改善。

由于宁波市是一个沿海城市所以夏季宁波市受季风影响比较大,季风有利于保正宁波市的空气质量,所以春夏时节宁波空气质量普遍在良好及以上,空气良好意味着对健康的影响较小;当空气为优时,则说明不会对人们生活造成任何危害,所有人群都可以展开各项活动。相对于其它地区而言,宁波市的空气质量比较优良,只要避开污染高峰时间段出行与锻炼,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较小。

第三篇:宁波市城镇化调研报告

关于宁波市城镇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一. 前言:

习主席曾经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讲过:“城市建设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城镇建设,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二. 调查内容:

真是没有想到会议报告中会出现如此人性化、优美的名字,这样的城镇化之路,才是我们所期盼的理想之路。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建设速度飞快,然而我们在发展的同时伴随而来的却是高度污染。“一切以经济为先”的思想也导致了环境的日益破坏。

我们宜居的家园绝对不能建立在一块被污染的大地上。而我的家乡宁波,人文积淀丰厚,历史文化悠久,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兼海港城市,是中国大运河南端出海口、“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其中最具宁波代表性的宁波港被国际港航界权威杂志——英国《集装箱国际》评为“世界五佳港口”。还是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和化学工基地,是中国华东地区的工商业城市,也是浙江省经济中心之一。宁波开埠以来,工商业一直是宁波的一大名片。[20]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显示出巨大的活力和潜力,成为国内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但如今雾霾、水污染等事件的发生,让我们逐渐意识到城镇化的路上,可以迈开了步子使劲走但绝不能把环境踩踏在脚底,绝不能再走以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了。

三.调查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宁波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城市发展又拉动了经济的扩展,城市化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约束、城市管理体制不顺、发展动力不足等,宁波城市化发展明显落后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要真正做好城镇化发展,首先要做到以下两点:

1.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大力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城镇建成区人口密度;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度重视生态安全,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发强度,增强抵御和减缓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历史文物保护水平。

2.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要优化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上面说到的城镇化建设,都与环保型发展息息相关。既然以人为本,宁波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关键是提升质量,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城镇化是长期的历史进程,要科学有序、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

除此之外,新型城镇化要找准着力点,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注重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要实行差别化的落户政策,加强中西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引导产业转移。要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和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努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在具体工作中,要科学规划实施,加强相关法规、标准和制度建设,坚持因地制宜。

宁波有这么一项计划:到2015年,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到2016年实施生活污水治理的村达到90%,完成600公里的生态河道建设,全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71%。从此可见宁波的城镇化建设充分考虑了因地制宜保护环境,以人为本。

宁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就地消纳,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2016年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到2016年,森林村庄达到1000个以上,森林城镇达到50个。提高对水源地、重要生态湿地、生态公益林的生态补偿力度。

综上充分可见宁波贯彻落实了中央的要求。

四.宁波各地区城镇化特点:

(1)海曙区,充分发挥商贸基础雄厚、服务产业发达、历史文化厚重的优势,以鄞奉路总部经济区、月湖文化创意街区、南站枢纽综合服务区建设等为载体,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智慧产业,优先发展现代商贸、金融服务、中介服务、文化创意业,努力建设成为宁波市中心商贸商务区和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

(2)江东区,以东部新城、中央商务区、核心滨水区、东外滩文化创意走廊等城市功能区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贸易展览、金融服务、航运物流、文化创意、专业市场等现代服务业,高水平建成一批城市综合体,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基本消灭“城中村”,努力建设成为功能国际化、产业高端化、环境生态化的现代化核心城区和宁波的中央商务区。

(3)江北区,坚持城市化与产业升级同步发展,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港航服务、文化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业,加快“两江”北岸综合开发,推进甬江新城、姚江新城和慈城卫星城的开发建设,发展成为“城乡一体引领区、转型升级示范区、品质生活提升区”,建成宁波中心城区的北门户和重点城市拓展区。

(4)鄞州区,按照高端高新的发展导向,依托鄞州投资创业中心和明州工业园等平台,改造提升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转移淘汰铸造、电镀等高碳高耗产业,发展壮大光机电、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建设南部商务区、“创新128园区”、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基地等功能区块和城市综合体,大力发展都市型产业,全面融入宁波都市区建设,努力发展成为综合实力强劲、人民幸福安康、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品质城区。

(5)北仑市,是宁波港口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集聚地。要充分发挥港口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临港先进制造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重点发展石化、汽车、新能源、装备制造、钢铁等产业。大力发展铁矿石、船舶交易、石化产品、煤炭等交易中心,建设成为具有区域性资源配置中心。整合提升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大榭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和梅山保税港区,最终把北仑区建设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主要组成部分、华东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浙江省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6)镇海区,是宁波港口经济特别是石化产业的重要集聚地。做大做强临港工业,推动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临港产业集群建设,建设成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推进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建设,建设成为我国海铁联运枢纽港。高标准建设镇海片与三江片的生态隔离带。加快推进镇海新城建设,基本建成北部商贸商务中心和南部休闲大本营区,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余姚市,加快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步伐,推进传统产业集群发展,提升发展纺织、家电、塑料及模具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休闲旅游、服务与科技文化等新兴产业。高水平推进建设余姚中国塑料城,努力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塑料交易平台。提升余姚科技园区等的发展水平,加快重点功能区的开发建设,努力把余姚发展成为浙江省区域性中心城市、宁波重要的文化生态宜居城市。

(7)慈溪市,全面实施“效益和谐新慈溪”总战略,坚持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融合发展,以杭州湾新区、观海卫卫星城和慈东工业区为载体,大力发展商贸金融、商务办公、休闲旅游、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家电、轴承、化纤、汽配等四大传统产业,加快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四大新兴产业,完善“一个中心、四个片区”市域空间结构,建设成为杭州湾南翼现代化海湾城市、长三角新型城镇化示范区。(8)奉化市,发挥生态资源、人文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休闲旅游、高端人居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构筑纺织服装、汽车摩托车配件、气动元件、厨卫家居、船舶制造五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会展服务、创意设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建立起以水蜜桃、花卉苗木、竹笋等为核心的精品效益农业体系,全面融入宁波中心城,努力建设成为宁波现代都市产业拓展区、宁波南郊现代化生态城市、海内外著名旅游城市。

(9)宁海县,要以绿色发展为特色,提升新型生态化、加速新型工业化、突破新型城市化,改造提升模具、文具、灯具、五金机械、汽车配件、电子电器等六大优势特色产业,积极打造区域性现代商贸、生态休闲旅游、现代物流“三大中心”,加快建设六大城市功能区,推进三门湾区域、宁海湾区域、大温泉区域的开发建设,努力发展成为生态型宜居宜业的现代化中等城市。

(10)象山县,抓住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和象山港大桥建设的机遇,深入实施“桥海兴县”总战略,以海洋产业开发为特色,提升发展修造船、纺织服装、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业,努力实现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的重大转型,打造成为现代化滨海休闲城市、宁波的滨海新区和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先行区。

再说一下宁波的城镇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城市化快速推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化率由1980年的18.2%提高到2009年的63.7%,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总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小城镇发展阶段、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和新型城市化发展阶段。这既是宁波城市化实践的一个阶梯式推进过程,也是对城市化认识的一个螺旋式上升过程。

1.小城镇发展阶段(1980—1990)。(1)发展动力主要得益于体制机制改革的先发优势,使得农村集体经济和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口集中、城镇集聚的过程。(2)城市化水平由1980年的18.2%提升到1990年的31.1%,年均提高一个多百分点。(3)这个时期城市化的特色是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农村工业化模式,造成了“村村像城市、镇镇像农村”、“亦工亦农、亦城亦乡”的城乡景观,一方面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城镇的离散发展。

2.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1990—2005年)。(1)发展动力主要得益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1998年浙江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不失时机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战略决策。宁波市“十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包括城市化在内的“四大战略”。这一期间,宁波成功进行了乡镇企业的转制和撤区并乡扩镇,完成了鄞州撤县建区。(2)城市化水平到2005年达到了57.2%,年均提高约1.6个百分点;建成区面积也提高到120多平方公里。(3)城市化特色是典型的“要地不要人”、“兴城不兴业”“重量不重质”,土地利用一定程度上呈粗放的发展形态。

3.新型城市化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1)发展动力主要得益于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的融合发展。2006年,宁波召开了全市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走集约高效、宜居宜业、环境友好、协调和谐、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努力构筑宁波都市区”。(2)城市化水平由2005年的57.2%提高到2009年的63.7%,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20平方公里提高到242平方公里。(3)这一时期城市化的特色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化发展,实现“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战略性转变,城市化内涵和质量大大提高。

宁波正在逐步转变城镇化的方式,着力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破解推进城镇化的难题,扎实推进全市新型城镇化工作。

五.案例:

宁波市鄞州区集市港镇新市民翁意芬觉得自己已经彻底市民化了:

翁意芬:以前住农村的时候想什么时候到宁波去,现在集市港就是宁波了,什么东西都有。身份是农民,享受的是城市居民的福利待遇。

城镇化的进程,无可避免让一些近郊农村变成了城市。进城后的新市民该到哪里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正在从一个“镇”向“城”蜕变的宁波市鄞州区集市港镇,面对土地日益升值的诱惑,预留大片土地建设美丽乡村、休闲都市田园,新市民依然嗅得到乡土味。

乡愁在哪里?乡愁就在家门口。要实现这样的美好目标,还需城市管理者抵挡得住房地产化的诱惑,回归人的城镇化。宁波市发改委体制改革处处长王强:

要更加强调从城乡一盘棋的角度来考虑我们的城镇化。若干年后,我们能够淡化城与乡的概念,那说明我们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这个目标基本实现了。

第四篇:宁波市农村社区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宁波市农村社区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市委、市政府继新农村建设之后推进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正确把握我市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思路和发展方向,年初以来,我们组织力量深入全市9个县(市、区)63个行政村,通过实地考察、召开座谈会、走访村民等多种形式对全市农村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村社区建设基本情况

本调研报告中所说的农村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在行政村的地域范围内,依靠政府、社会和村民自身等多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引入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和服务理念,对行政村进行社区化服务和管理,逐步提高农村服务水平和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扎实构建农村基层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过程。上述对农村社区建设内涵的界定是我们这次调研所形成的成果,因此,我们的调研报告也主要围绕着我市农村如何开展社区化服务和管理工作这一核心主线来展开。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庄布局规划等工作,虽然为农村社区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不属于本次调研报告的范围和内容。

(一)我市农村社区建设历程简要回顾

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并把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开展了探索。总体来 说,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市农村社区建设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是形成工作思路阶段(2000-2007年初)。2000年,在城市社区建设取得显著实效、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基础上,我市确定了“巩固提高、延伸拓展”的社区建设工作新思路,适时提出了城镇社区建设、农村社区化管理的概念;2005年1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城镇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对推进城镇社区建设进行了部署;2005年3月,市委、市政府发布《宁波市统筹城乡发展纲要》,正式把农村社区建设列入统筹城乡发展的“六大工程”之一;2007年1月,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化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把农村社区建设纳入了和谐社区建设的范畴,标志着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正式启动。这一阶段,在市级层面主要通过实地调研、召开研讨会、开展学术研究等方式,对农村开展社区建设的必要性、现实条件、内涵、工作任务等问题进行探讨,确定了把农村社区建设定位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部分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把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突破口的工作思路,为下一阶段的试点工作指明了工作方向。与此同时,在这个阶段全市各地广泛开展了撤并村、新农村建设、“百千工程”、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等工作,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性条件。此外,2003年以慈溪市在宗汉街道庙山村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为起点,慈溪市、镇海区等地相继开展了试点工作,不断积累工作经验,这些试点为在全市开展试点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二是开展试点阶段(2007初-2009年初)。2007年4月,慈溪市、镇海区被民政部列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市(区),由此拉开了全 市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序幕;2008年5月,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宁波市农村社区建设指导标准(试行)》,初步明确农村社区建设的内涵和任务;2008年11月,市民政局在慈溪召开全市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全面总结2007、2008年试点工作经验,并明确下一阶段全市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任务;2008年12月,市委出台《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加快推进新时期我市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又做出了重要部署。这一阶段,市级共下拨1580万元福彩公益金资助全市158个村开展试点,加上各地相继开展的县(市、区)级试点,全市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的村达到391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15%,通过在全市范围内大规模试点工作,积累了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完善社区服务、规范社区管理等丰富的工作经验。

三是全面推进阶段(2009年初-现在)。经过前两个阶段的不懈努力,我市农村社区建设初期工作基本完成,目前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约需要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从年初到现在,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和市领导的有关指示精神,市民政局代市委、市政府起草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对今后几年全市农村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主要任务等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明确。市委、市政府也已确定在5月底前召开全市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全市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为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模式和特点

如前所述,目前全市9个县(市、区)已经有391个村开展了农 村社区建设工作,探索出了各具特色不同类型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如果用传统的地理位臵(城郊村、集镇村、中心村)、经济发展程度(农业村、工业发达村、小康示范村)、人口数量(500人到5000人不等)、规模大小(含自然村的多寡及地域面积)等标准来对这些村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进行分类,很难把握问题的实质。我们在对所调研的63个村情况进行分析后认为,用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村的范围,即与建制行政村关系来区分农村社区建设模式比较合理,故总结出“一村一社区”、“多村一社区”、“一村多点”等三种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一村一社区”模式。采取这种模式的占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村的95%以上,是绝大多数村所采取的模式,典型的村有镇海区蛟川街道棉丰村、慈溪市附海镇花塘村、余姚市泗门镇谢家路村、江北区庄桥街道邵余村、鄞州区咸祥镇南头村等等。“一村一社区”模式的含义是,以一个行政村为单位进行农村社区建设,服务范围以行政村的村民为主,并把区域内的驻村单位和外来人口纳入服务的范围,在组织机构上仍以原村三套班子为基础。主要的特点是做好社区化服务和管理工作,通过建立综合性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及便民服务大厅,以此为依托开展各类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和文体活动,切实方便群众生产生活。这种模式是原行政村工作的升级和创新,所需要的资源容易得到满足,村民认同感也较强,思路也较成熟,基本符合我市大部分农村的现实特点。

“多村一社区”模式。采取这种模式进行农村社区建设的村比较少,约占开展村的3%。主要做法是将地域相近、产业相近、生活环境 相近的几个行政村联合起来开展农村社区建设,通过以其中一个行政村为中心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把多个行政村的服务、管理、人力资源充分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化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这种模式在建设范围上涉及多个建制行政村,在组织机构、资金投入、人员调配等方面均不同于“一村一社区”模式,需要由政府进行牵头,并成立一个综合性的协调机构,组织协调多个行政村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工作,其特点是逐步弱化原有行政村的影响,更加突出区域化社区的概念,最终建成乡镇(街道)副中心。如北仑区九峰山社区探索实施“九村一社区”的农村社区化管理模式,把九峰山区域内的7个村加上附近的杜家、吕鉴两个村联合开展农村社区建设,采用政府财政投入的方式在九村中心位臵建设一个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并在组织和人员上进行整合,将九个村的大学生村官全部进入社区服务中心办公,为九村村民提供一站式服务,其特点是组织机构变动大,弱化村,突出社区概念。另外,江北区、象山县桥头镇等地也计划采用“多村一社区”的模式,与北区九峰山社区不同的是,这两个地方主要是采取以一个行政村为中心村辐射带动周边小村的方式,在中心村设立服务中心,在组织机构上并不进行变革,各行政村负责各村事务,突出的是服务中心的服务辐射带动作用,目前,多村一社区模式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还需要慢慢观察它的成效及下一步发展方向。

“一村多点”模式。这种模式在本质上是与“一村一社区”模式相同,主要适用于地域范围较大、自然村较多或村民居住较分散的行政村,做法是在行政村相对中心位臵建立综合性服务中心,为村民办理各类公共服务,并根据自然村分布情况,把服务点分布在几个自然 村,典型的是鄞州区下应街道湾底村,这种模式占比例也很低,基本特点就是方便居民生活和服务。

通过以上三种模式简述发现,我市农村社区建设总体上走的是以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为突破口,通过构建服务平台、完善公共服务、强化社区管理逐步推动农村社区建设的平稳推进的方式,以行政村为地域范围,这点和全国大部分地区相同,以服务中心为突破口符合经济发达地区的特点,异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先行的特点。同时,全市农村社区建设还存在分布不均衡的特点,主要是与观念和经济基础呈正相关趋势,观念超前、经济基础好的地方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就比较好,如慈溪市、镇海区不仅在思想意识上超前,先于全市部署并将农村社区建设列入政府重要工作序列,工作起步早、成效大,而且也在一些工作上形成了鲜明特色,如慈溪市社区服务开展、社区经费拨付、和谐促进会建设等工作很有特色,镇海区在社区外来人口管理、社区工作站、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等工作方面卓有成效。相反,南三县由于经济基础相对较差,虽然也积极进行探索和试点,但总体上起步晚,工作成效相对较小,工作特色不够鲜明。

(三)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和服务开展情况

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是我市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最为基础性工作,可以说,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就是我市农村社区建设的缩影。从2007年起,市级先后下拨1580万元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全市158个村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服务中心建设,加上各地开展的服务中心建设,全市已建成(包括正在建设)351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通过调研发现,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的主要做法是,对原来的村办公场所进行功能 化改造,把原村办公活动资源按照办公、服务、活动等功能进行整合,在村中心位臵建成一个以服务为主兼顾办公和活动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重点的工作是参照城市社区工作站的做法,在服务中心一楼设立便民服务大厅,在大厅设立社会保障、就业、计划生育、外口管理等服务窗口,由部门下派干部(社会保障和残疾专干)、乡镇下派干部、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社区工作者等坐班或值班,为村民办理各种公共服务。从我们调研的社区来看,社区服务中心一般建筑面积都在350平方米以上,比较大的有近千平方米,便民服务大厅一般50平方米左右,大的有300平方米,基本上满足了村民办事的各种要求。在工作中,镇海区村民服务中心建设、慈溪市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奉化市“五个平台建设”、象山“农民会所”建设等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均很有成效。

另外,从调研来看,各地基本上是在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的基础上,以需求为导向,探索开展社区服务,主要集中于三大类服务:一是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是各部门在农村开展的服务,包括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公共就业、文化教育、法律服务、公共安全服务等等。在公共服务提供中,着力最多的是建立公共服务“全程代理制”,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开展政务全程代理,将与居民生活和保障密切的项目纳入服务中心,设立各类服务窗口,由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等代办理,在群众和政府之间搭建了一个沟通的桥梁,改变了以前群众遇事跑乡镇、县的做法,切实方便群众办理公共事务,群众的满意率很高。典型的如镇海区的外来人口服务,在服务中心普遍设立外来人口服务和管理窗口,招聘外来人员专职负责外来人员暂住 证办理、计划生育办理等业务,努力实现“以外管外”。二是经营性服务。通过在社区服务中心设立便民服务热线,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办理农资超市、便民超市、生活代购代办、信息服务等各类便民利民服务等方式,切实方便居民群众生产生活服务。典型的是慈溪市的服务热线制度,在每个农村社区设立便民服务热线,帮助群众解决家政、维修、代买物品等问题,方便群众日常生活。三是志愿互助服务。主要是村民之间的互帮互助,通过采用成立志愿互助小组、结对帮扶等方式,帮助困难群众特别是老年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生活贫困群体等解决日常生活的问题。

(四)农村社区管理组织和制度建设情况

社区管理是农村社区建设重要内容,社区化管理不同于以往的村级管理,是村级自我管理的深化和拓展。从调研来看,相对于以前农村的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经济合作社及其管理制度来看,各地农村社区建设在管理组织和制度上进行了一定的创新:一是组织创新。除了继续加强村级三个组织建设外,所调研的63个村还进行了组织创新,全部成立了共建理事会、和谐促进会等融合性社会组织,建立联席会议、定期会晤等工作制度,把驻村单位、外来人员等各类社区资源和力量充分整合,使社区建设的主体更加广泛,推动形成共建共享的格局。典型的如镇海的外来人员党支部、宁海的“共建促进会”、慈溪“村级和谐促进会”和“小墙热线”等。二是制度创新。在村民自治制度不断完善的同时,根据社区建设实际不断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制度,如根据公共服务代理制的要求,完善全程代理、首问责任等服务代理制度;根据社区化服务和管理的工作要求,完善专职社区工作 者工作制度,成立社区工作站,按照一定的人口比例配备专职社区工作者,形成社区化服务和管理制度等。如镇海区按照500-800人比例配一名社工,统一招聘社区工作者并按区、乡镇(街道)财政4:6比例统筹解决工作经费,建立社区工作者包片联户等工作制度。慈溪市在农村社区探索“分区管理”模式,推动农村社区服务和管理的全覆盖。

二、我市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调研情况来看,经过近年来在全市范围开展试点工作,我市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如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初步构建了公共财政、集体经济、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合力共办农村公共服务的格局;农村居民有序参与政治和公共事务的权利得到较好落实,农村社区自治机制更加完善;群众对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非常满意,我们入户访谈满意率达到95%以上。当然,与取得的成绩相比,我市农村社区建设仍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解决:

一是工作机制尚未建立。在一些县(市、区),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尚未进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领导重视程度不够,仍存在民政部门单打独斗的现象,农村社区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够健全,城乡一体化社区建设机制尚未建立,宏观的工作环境还不是很成熟。二是投入资金不足。目前,除了“百千工程”投入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外,全市农村社区建设专项资金投入与需求相比还很不足,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政府投入不足,大部分地区仅仅靠民政的福彩公益金投入,没有纳入财政专项支出,远远不能满足大规模建设的需要; 一方面,村级投入不足,特别是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因为可用收入不足而无法建设,即使建设好了,也存在后续资金和经营管理费用的缺口,导致日常服务和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和经济鼓励,企业参与、社会组织投入、个人赞助等社会力量参与严重不足,资金投入未能够实现多元化。三是公共服务提供上仍需加强。目前,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尚未打破,与城市相比,农村公共服务提供上仍显不足,如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以及农民群众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便民服务资源相对比较薄弱,与农民快速增长和日趋多元化的服务需求不相适应。四是制度建设还需要加强。首先是队伍建设还需要加强,由于缺乏有效的业务培训,导致村干部社区化服务和管理的能力不足,一支素质好、业务精的社区化服务和管理队伍尚未建立;其次,社区化服务和管理制度建设还需要加强,以村民自治制度为基础的系统的社区化服务和管理制度体系尚未建立。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明确农村社区建设的工作思路、范围和主体。

首先,明确工作思路。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我们认为总体来说,我市农村社区建设应当确立建设社区、管理社区和培育社区三步走的工作思路。建设社区是重点建设物质基础设施与基本生活保障体系,在硬件建设上下功夫;管理社区是构建社区自治体系和社区行政管理服务体系,强化社区的自我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培育社区是构建社区共同体与精神文化生活体系,在精神层面塑造社区的文化共同体。结合宁波实际来看,经过多年的“百千工程”建设,我市农村基础设 施建设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目前并不需要把基础设施建设、硬件投入作为工作重点,也即建设社区的重要部分已经基本完成,应该进入管理社区和培育社区的阶段。具体地说,我市农村社区建设的思路应该是:采取先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后构建社区服务体系、完善社区管理,最后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培育社会生活共同体三步走的思路。

其次,确定农村社区建设范围。根据以往建设的经验,我们认为,把农村社区建设的范围界定在行政村的地域范围内,在设臵模式上采取以行政村为单位的“一村一社区”形式组织农村社区建设比较合理,采用这种模式在管理和服务方面比较容易进行,村民的认同感也比较高。经过近几年的村庄合并,我市大部分行政村已经有一定的人口规模,具备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没有必要对现有的行政村的户数规模进行重新调整,如果再次重新划小、划大或重新调整,既劳民伤财,也破坏了业已形成的现有的农村利益关系网络,反而容易激化矛盾,人为挑起争端。当然,鉴于一些地方探索的“多村一社区”、“一村多点”等模式成效也很好,因此,在工作中也不能拘泥于形式,可按照聚居人口适度、服务半径合理、资源配臵有效、功能相对齐全等原则,制定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因地制宜明确农村社区建设范围,将“一村一社区”、“多村一社区”、“一村多点”等多种形式灵活进行运用,以达到综合效益的目的。

最后,明确主导和主体作用等问题。在工作中还应当明确党和政府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更多的社会资源,需要协调农村方方面面的力量共同进行建设,这就迫切需要在工作中有一个主导性的力量发挥主心骨的作 用。目前,在农村工作中只有党委、政府才有足够的政治权威性和号召力,才有足够的能力和效率协调各方资源,推动农村社区建设深入发展。因此,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各级党委、政府应在规划引导、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服务提供等方面发挥好主导作用。当然,党委、政府在工作中也不能越俎代庖,代替农村居民来做决策、搞建设,应当充分尊重和实现农村居民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通过政策和服务来引导他们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开展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

如前所述,各地均是通过以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为载体而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因此,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仍是今后几年内我市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工作。我们认为,在工作中要紧紧依托新一轮“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整合利用现有村办公(服务)用房、礼堂、校舍、仓库等设施,采取改建、扩建或新建等方式在每个农村行政村中心位臵或便于村民办事的地方建立起集管理、服务、教育、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服务中心的面积要符合省文件的要求即不少于350平方米。同时,要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重点设立敞开式的便民服务大厅,并根据需要设立社会保障、社会救助、计划生育、就业培训、法律服务、外口管理等服务窗口,为村民“一站式”办理各种公共服务,服务大厅的面积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立。我们认为,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可以成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基金,有计划、有步骤开展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经济条件差的地方可依托原有村办公场,重点建设便民服务大厅,这样建设的成本相对较小。另外,要注重对社区服务中心功能的拓展和开发,使社区服务中心不断适应新形势要求。

(三)构建农村社区服务体系

社区服务是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我们认为,要结合农村生产、生活特点,以农民需求为导向,逐步构筑起以基本公共服务为基础、经营性服务为依托、志愿互助性服务为补充的相互衔接的农村社区化服务体系,努力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真正使农村群众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首先,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根据我市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情况,当前,要重点加强全程代理、卫生计生、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公共就业、公共文化教育、公共安全等基本公共服务,为农村居民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让农村居民也切实享受城里人的服务,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不断增强农村社区幸福感和归属感。同时,应在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公共服务绩效考核等方面进行创新,不断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提供的积极性,让公共服务的提供更符合时代特色和农村居民需求。其次,培育发展农村经营性和志愿性服务。经营性和志愿性服务是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补充,是丰富居民生活、活跃社区氛围的重要载体。今后,要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投入农村社区服务业,创办农村经营实体,为农村居民提供超市、家政、配送、物业等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和生活方面全方位的服务,切实满足农村居民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积极推广81890服务模式,通过将县(市、区)、乡镇(街道)服务网络延伸或在农村社区开通便民服务热线的方式,引导方便居民生产、生活的私营企业、个体经营户等加盟服务网络,为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生产、生活服务。对于经济条件较好、村民集聚度较高的地方,可重点在村级物业服务上进行探索,成立专门的物业管理公司,切实解决居民群众的各种生活问题。可支持群众团体、社区社会组织发挥各自优势,广泛开展便民利民、助老扶幼、扶残助残、纠纷调解、环境保护等互助性服务,切实解决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低收入家庭、留守儿童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四)加强农村社区管理工作

完善社区管理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农村社区的管理不同于传统的村落,需要我们探索新的管理思路和模式。今后,可在加强农村社区自我管理和公共安全管理上下功夫,探索建立以农村社区党组织领导为核心、村民自治为基础、农村居民广泛参与、各类社区组织互动合作的农村社区管理机制,切实提高农村社区管理水平。首先,要通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等三个组织建设来逐步提高农村社区自我管理水平。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探索农村党建、企业党建、社区党建、社会组织党建等多种模式相融合的路子,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加强农村社区群众自治组织建设,进一步规范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深入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继承和发扬我市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推动农村社区建设按照民主化、科学化轨道进行;加强社会组织建设,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全体村民、驻村单位、外来人员的社区共建理事会、和谐促进会等融合性社会组织,不断完善社会组织参与 农村社区建设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其动员群众、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积极拓宽农村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有效渠道,提高农村社区自我管理的能力。

其次,要加大农村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力度。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律进乡村活动,逐步完善“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化农村平安建设,大力推进农村社区综治(警务)室和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基层和谐促进工程”,健全农村维稳机制,维护农村社区正常秩序和公共安全。

(五)做好相关配套工作

除以上四块主要工作外,我们认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还需要做好相关配套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领导,构建工作机制。我们认为,各级党委政府应切实加强对农村社区建设的领导,把农村社区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配合、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农村社区建设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整合成立城乡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并明确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职责,发挥各个部门的工作合力。要将农村社区建设的成效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工作实绩和各级党委、政府目标考核内容,建立党委政府目标考核、群众评价和社会评议相结合的农村社区建设绩效评估机制,通过完善监督考核工作,推动农村社区建设不断走向深入。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建设的周期和投入的精力都要比城市大,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在工作 中面临着以谁为主进行投入的问题。我们以为,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较差,在初期投入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投入上,在起步阶段,还是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充分整合政府、村民、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逐步进行。因此,各级财政每要安排一部分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用于农村社区建设,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社区服务开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可参照城市社区模式,按照农村社区人口比例拨付社区工作经费,用于社区服务的开展和村干部工作经费。要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农村集体可用收入,变“输血”为“造血”,切实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投入农村社区建设的长效性;另外,还要采用补助、贴息、奖励、收费减免、购买服务等激励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增加社会力量投入的比例,逐步建立起以各级财政资金、村级集体经济投入为主,企业投资、社会各界参与、慈善捐助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

三是加强队伍和制度建设。队伍和制度建设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保障,一支优秀的队伍和一套好的行之有效的制度能够确保农村社区建设规范、平稳、有序地开展。当前,应切实加强农村村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社区服务和管理工作队伍,完善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市、县、乡镇三级培训网络,通过开设培训班、选送村干部赴高校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村干部社区化服务和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还要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基础上,探索全程服务代理、公开承诺、首问责任、坐班值班、居民评议、档案管理等农村社区管理制度,鼓励各地进行制度创新,并将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固定下来,以便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以推动农村社区管理工作走向制度 化、规范化。

四是积极培育社区精神。一个社区之所以被称为社区而不是街区,就在于这个社区有着共同体的精神,人们彼此之间有着精神上的维系纽带,将所有地域看成是一个共同的家,愿意来建设和维护它。因此,在抓好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加强社区管理等建设社区、管理社区工作之后,我们还需要做好培育社区工作,扎实做好社区文化体育娱乐体系、社区教育体系、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努力构建社区共同体精神。要加强农村社区教育,积极培养符合现代公民社会要求的新型农民;丰富和拓宽农村文化载体,鼓励和组织群众开展贴近农村、亲近居民、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增加社区居民间的交流与互动;加强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注重发挥农村社区文化的灵魂和纽带作用,把居住、生活、工作在农村社区范围内的群众有机联系起来,共同营造和谐、温馨的文化家园,建立和谐稳定的基层社会生活共同体,增强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

第五篇:宁波市家庭农场发展调研报告

宁波市家庭农场发展调研报告

信息来源:《浙江现代农业》发布时间:查阅次数:

407

【 保护视力色:

】【 文字: 大 中 小 】

现代农业家庭经营组织(以下称为家庭农场)是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组织单位, 以市场为导向, 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专业从事适度规模的农林牧渔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并经过工商注册,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和主要推动力量,代表了今后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现将宁波市家庭农场情况报告如下:

一、家庭农场基本情况和特点

随着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在上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宁波就有了家庭农场的雏形,出现了一批粮田适度规模经营大户,90年代后期,随着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出现了一批从事蔬菜、瓜果、畜禽养殖等多种经营的规模大户。同时,大户的市场意识、经营意识不断增强,一些大户自发或在政府引导下,将自己的经营行为进行了工商注册登记,以期寻求法律的保护,寻求进一步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到目前为止,全市从事种植(大田,不含山林)、畜牧养殖的家庭农场共有385家,其中种植类279家,畜牧类106家。按工商登记类型分,以个体工商户登记的295家,以个人独资企业登记的90家。并有以下特点:

1、经营规模较大,产业覆盖面逐步拓宽。家庭农场经营规模普遍较大,279家种植类家庭农场经营面积均在50亩以上,其中50-100亩123家,占44.1%,100-500亩的139家,占49.8%,500亩以上的17家,占6.1%,畜牧业的经营规模也大大超过国家、省定的标准。年销售额50万元以上的355家,占92%,其中500万元以上37家。由于经营规模较大,有237家家庭农场长期有雇工,占家庭农场总数的近三分之二,雇工人数1016名,平均每个农场5名左右,最多的达几十人,仅三分之一左右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家庭农场从事领域逐步拓宽,其中种植蔬菜瓜果的242家,粮食28家,生猪50家,禽类34家,其他31家。

2、综合素质较好,管理水平较高。农场主年龄50岁以下的有267名,占70%,其中30岁以下的28名。高中以上学历的142名,占37%,其中大专以上30名。大部分农场主产业规模都是从小做到大,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较强,懂经营、会管理。有311家农场实行了标准化生产,66家已获得无公害基地和产品认证。有49家聘请了64名大学毕业生参与经营管理。

3、经营效益较好,市场竞争力较强。全市385家家庭农场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8.26亿元,利润1.4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8%和35.6%,平均每个场分别为214万元和38万元,大大超过普通农户的收入水平。有224家牵头领办或加入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03家与农业企业签订了产品购销合同,有110家拥有自主商标权。有不少农场主是购销大户或农产品经纪人,市场信息灵,产销连接紧密,产品竞争力强。

4、发展速度较快,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规模效应不断体现,政策扶持环境不断趋优,家庭农场发展速度逐步加快,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慈溪市上世纪90年代出台政策,培育扶持家庭农场,目前已有各类家庭农场(包括林业和渔业)500多家,其中种植业和畜牧业283家,占宁波市的73.5%;象山27家;其他各县(市、区)较少,种植业家庭农场中除慈溪264家外,仅有余姚9家,象山、镇海各3家。

二、充分认识家庭农场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近年来,宁波市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一般都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环节,由此形成的两种

模式的合作大多限于加工、流通领域,仍然解决不了人多地少、农户小规模生产的问题。发展家庭农场,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促进土地等生产要素向生产经营能手集中,开展集约化经营,是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的创新,有利于实现农业机械化,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竟争力,对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1、发展家庭农场是完善和创新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有效途径。现代农业客观地要求传统农业家庭经营组织转变为现代农业家庭经营组织。家庭农场是在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核心是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同时, 通过多种方式, 按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将一部分土地向大户集中组建家庭农场, 既坚持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又继续发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经济效益的引导下,不断投入扩大再生产,提高农业生产力,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一种顺势调整,易被广大农民接受,是完善和创新家庭承包经营的有效途径。

2、发展家庭农场是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具有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化特征,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每个家庭农场都会加大物质和科技的投入, 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同时,家庭农场亦如家族企业一样,具有较好的传承性,能较好的维持和保护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全市家庭农场生产装备设施投入较大,普遍在几十万元以上,一些规模畜牧场则达上千万元,农机具购置齐全,农机化水平普遍较高。余姚市三七市镇悠悠农场起步于1993年,规模逐年扩大,其子大学毕业后,把从事农场经营作为家庭事业,于2010年进行了工商登记,并注册了商标,目前经营面积600余亩。

3、发展家庭农场是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载体。家庭农场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使农业由保障功能向盈利功能转变,克服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弊端,商品化程度高,能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农产品。同时,家庭农场亦比一般农户更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也更易于监管。据调查,全市80%以上的家庭农场实行标准化生产,农场的管理制度、农事记录、生产台账相对齐全,一些大的农场还将相关管理制度上墙。象山西周伟平农场种植水稻500多亩,每年投售粮食300多吨,成为全国优秀种粮大户、市级劳动模范。慈溪市掌起镇绿叶农场2003年成立,坚持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目前经营面积1600余亩,为农业龙头企业海通公司提供了大量的农产品原料。

4、发展家庭农场是推进科教兴农,培育新型农民的有效手段。作为规模经营主体,家庭农场比一般农户更迫切需要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也更有能力接受推广和使用,成为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主力军。慈溪市各类家庭农场累计引进甘蓝、草莓等优新品种100多个,成功推广优新品种17个,并成为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无害化防治措施、先进农机具等方面的先行者。农场主既懂生产,又会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是典型的新型农民。同时,通过家庭农场效益农业的带动,一批农场主的下一代逐步对现代农业有了新的认识,成为家庭产业继承人,一批农户受影响带动加入家庭农场行列,成为新的农场主,一批大学生在家庭农场就业,培养了现代农业的新生力量,还有一些农民被吸纳到现代农场成为新一代农业产业工人,既有土地租金收入,又有薪金收入,收入水平大大提高。

三、当前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一是对发展家庭农场重要性还缺乏必要的认识。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尚未认识到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主体而予以重视,没有出台系统的专门扶持家庭农场的政策。作为家庭农场潜在发展对象的种养大户,普遍缺乏市场意识,满足于现状,缺乏组建家庭农场的积极性。

二是土地流转难。近年来,土地的稀缺性不断显现,首先是农民惜租,土地流出户少,土地流转困难,农场难以扩大经营规模;其次是土地集中连片难,流转的土地,往往交通不便、农田基础条件较差,零碎插花不集中;三是流转价格上涨快,受物价和高收益农业项目刺激,土地流转价格逐年上涨,目前普遍在每亩500元以上,城郊则在800元以上,流转价格上涨对农场经营带来成本压力,特别是从事粮棉油等大宗产品生产的农场,同时带来农地纠纷,影响农场主的正常生产秩序和生产积极性。

三是融资、用地、用工等要素制约大。家庭农场在经营初期一次性投入比较集中,资金需求较大,多数农场实力不强,加上固定资产不多,大部分投入无法通过资产抵押等方式获取银行贷款,制约其扩大生产规模和发展设施农业。管理用地落实难,尽管省、市有关文件明确允许农业经营主体按照不超过流转面积5‰的土地建设管理用房,但由于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政策难以落实到位。同时,由于物价上涨和外来劳动力流动频繁,劳动力工资普遍比上年增加20%以上,一些农场尽管提高了工资,但还是难以留住人。

四是组织化程度低,社会化服务能力弱。全市尚有163家家庭农场没有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占总数的40%以上,一些已加入合作社的农场主也感到合作社服务能力有限,以自我服务为主。农技服务力量薄弱,对家庭农场缺乏技术指导,机械化程度低,造成家庭农场需要大量的农业工人。

五是农场主经营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尽管大部分农场主多年从事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丰富,但毕竟受学历、理念等因素影响,难以有效承担现代农业发展重任,需进一步提高经营素质。

四、加快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的对策建议

加快培育和提升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所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家庭农场作为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的有效载体,在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中表现最为活跃,最具生命力。因此,要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培育,加快发展。

(一)审时度势,营造培育家庭农场的良好环境。初步统计,全市土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都在60%左右,50亩以上经营面积的业主(包含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有5227户,承包经营面积66.78万亩。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和组织化程度有较大提高,已经具备发展家庭农场的条件。因此,要提高认识,把扶持现代家庭农场作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抓手,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出台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积极营造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氛围和舆论环境。

(二)强化基础,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要进一步加强土地承包管理,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市场,为供求双方提供法律咨询、供求登记、信息发布、中介协调、指导签证、代理服务、纠纷调处等服务,为土地流转搭建便捷的沟通和交易平台;逐步探索建立土地流转双方的价格协调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和纠纷调解机制,促进流转关系稳定和连片集中;进一步完善农民社保体系,解决离土农民的后顾之忧,积极有序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三)加大扶持,不断提高家庭农场生产力水平。要鼓励有条件的种养大户升级为家庭农场;鼓励家庭农场增加技术、资本等要素投入,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财政要设立专项发展资金,用于家庭农场提高生产能力建设;家庭农场自产自销的农副产品要给予农民自产自销的税收待遇;适宜家庭农场申报的农业项目要优先安排;要落实用地、人才引进等优惠政策,家庭农场在不破坏耕作层的前提下,允许其按规定建设生产管理用房,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到家庭农场工作。开展优秀家庭农场评选并予表彰。

(四)健全服务,为培育发展家庭农场提供坚强保障。要深化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强化新型农业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指导家庭农场应用先进适用新技术、引进优质高产新品种、种养新模式,开展标准化生产;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领作用,帮助解决单个家庭农场干不了、干不好或干了不合算的事情,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实现家庭农场与市场的无缝对接;优化金融服务,开展家庭农场信用等级评定,对信用等级高的家庭农场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并给予利率优惠,允许家庭农场以大型农用设施、流转土地经营权等抵押贷款,创新信贷品种,简化信贷手续,提供优质服务;支持和引导农业担保机构优先为家庭农场提供担保贷款,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增加保险险种,搞好农业保险服务,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保障家庭农场健康发展;加强培训指导,提高农场主的综合素

质,不断提高家庭农场经验管理水平。

下载宁波市农艺类专业教学调研报告(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宁波市农艺类专业教学调研报告(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宁波市城乡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宁波市城乡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寒假前夕,学校为10级学生布置了关于本市城乡统筹发展的社会调调研学习。 为了使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状况以及家乡的城乡建设情况,学校面向学......

    职业院校能源类专业现状调研分析报告专题

    职业院校能源类专业现状调研分析报告 一、 序言 (一) 调研背景 根据2014年学校整体工作安排,目前,新专业申报准备工作也正有序地进行。本着为学校高度负责的态度,同时也为了促进......

    装饰类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报告(合集5篇)

    《 建筑装饰类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报告》一、调研情况概述(一)调研目的 为了更科学合理的规划、设置专业,加快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步伐,深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优秀调研报告

    优秀调研报告范文小编给大家介绍优秀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秀调研报告范文一: 近年来,**区纪委监察局立足监督执纪问责主业主责,深化三转,按照打铁还需自身......

    优秀调研报告

    “素质教育现状”社会调查 ——以巫山县为例 报 告 书 学 生 姓 名及学号 曾德辉 20110510522 学 生 姓 名及学号 吴晓辉 20110510524 所 在 学 院 教育科学学院 年......

    2013-12-1宁波市4S店调研

    宁波市鄞州区奔驰4S店管理现状调研报告 摘要 因地制宜进行管理的前提条件是实时实地的进行调研。本文拟就宁波市鄞州区奔驰4S店为固定的范围内进行调研分析,对宁波市4S的管理......

    关于构建宁波市农村物流网络体系的调研报告

    关于构建宁波市农村物流网络体系的调研报告 为加快我市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建设,更好地服务于“三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六部委《关于推动农村邮政物流发展的意见》和浙江......

    农艺工技师工作业绩报告

    工 作 业 绩 报 告 一、 从事农业工作的基本情况 参加工作二十多年来,由于上级组织的培养教育,领导和同志们的提携帮助,加之个人不懈努力虚心学习,对业务刻苦钻研,孜孜以求,我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