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的教学职能与行政管理
高校的教学职能与行政管理
摘要:高校的两项职能,即教学职能和行政职能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实践中存在着行政管理对教学制度的冲击和侵蚀,笔者认为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不在单纯的“去行政化”,而是要实现职能分离与权力分立,让教师向着职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的职责是完成国家赋予它的教学职能,这一点已是常识。但是,这通常是对高校功能所作的规范性分析和规定,是高校概念的赘述。现实中,高校都由人组成,在教学职能之外,当然会涉及到其他办公室的工作,因此,就有了除教学人员以外的其他辅助人员,从事行政管理工作。
正是由于高校总要履行与教学相关的一些行政管理职能,因此高校内部的行政管理就有可能与高校的教学工作交叉、混合,有时甚至发生冲突,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尽管高校内部的行政管理对教学会产生某种有时甚至是重大的影响,但是长期以来,在传统的研究中,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尤其是在中国。本文将集中从高校系统内部制度的设置方面来考察高校行政管理制度设置的合理性及如何将行政管理职能同教学职能分立开来。
二、高校内部两种并存的制度与职能
从普遍意义上看,大学的精神主要体现为自由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哥伦比亚百科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学者不受雇佣他们的学校的控制和限制,有进行科研、教学和出版的权利。”我们可以看出大学追求的是真理,是高深的学问,而追求真理的方式主要就是教学等,它需要自由的空间、宽松的环境。在教学活动中,若是心存禁忌或是担心受到报复和惩处,教学工作者就不敢畅所欲言,但在满足教学职能的同时,高校内部也有行政管理的需求,乃至于为满足这一需求而相应设立了行政管理制度,但是不是一定就会出现强烈的行政官僚化色彩呢?答案是否定的。例如美国高等学校中也有行政管理的工作,(尽管少得多),但美国高校里并不具有强烈的行政色彩。甚至从理论上分析,行政管理事务多也未必一定导致机构的行政色彩增加,相反,历史表明,西方国家的权力分立制度恰恰是在近代以来国家行政管理事务急剧增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正是在事务增加的情况下,产生了劳动的分工,产生了解决不同类型问题的专门职能部门,这种分工不仅提高了效率,而且促进了各个职能部门自身的运作逻辑的形成。
如果从这一角度来考察中国的高校,可以发现,高校行政化的问题出在系统内部的这两套分别用来处理两类不同问题的制度上--即为履行国家赋予的教学职能和从规范上看应是为保证和支持教学职能之实现而不可或缺的行政管理制度--在实践中发生了职能的交错和混合,而没有实现制度设置的或我们今天所欲求的那种分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更多的情况是,行政职能与教学职能往往交织、扭结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例如教师的职称评定,虽说是教学评价行为,但牵涉到岗位设置、指标分配、聘任考核等,又是一个行政行为,行政管理在其中发挥很大作用。更为复杂的是,行政管理与教学的主体构成较为复杂,拥有行政管理职位的校、院系、处室领导,几乎都是教学的专家;从事教学的专家、学者也往往担任着一定的行政管理职务。很难说他们正在处理的一个问题是行政问题还是教学问题,也很难说他们的身份是到底是行政管理人员还是教师。
三、行政管理职能对教学制度的冲击与侵蚀
应当说,这两套制度的设置都具有其自身合理性,但就高校在社会中的基本职能来看,其内部行政管理制度从制度逻辑上看应当是为了支撑高校实现其教学职能的,并因此应当是辅助性的。但是,这两套制度附着于同一个机构,在一个互相交叉的制度空间中运作,那么这两套制度的逻辑就有可能混淆。事实上,这两套制度不仅经常被完全混同,甚至主次位置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被颠倒过来了,教学制度常常融入高校内部的行政管理体制之中,已经变成行政管理制度的一个有机部分。高校的行政管理体制因此在高校的教学职能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其中有积极地、但更多的也许是消极的作用,造成了教学制度的变形和功能失调。
长期以来,在高校内部,不担任行政职务的教师都习惯于认为自己是在校长、院长、主任的领导下工作,在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上,无论是教学的还是非教学的事务,都习惯性地要向领导请示汇报,这是一种虽无明确文件但实际上已经成为习惯的做法。九三学社一项问卷调查显示,62.6%的受访者认为,有了行政职务的光环,更容易在职称评聘、申报课题与奖励等方面获得好处。在教育部评出的第五届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中,100位获奖者中,担任党委书记、校长、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研究所所长等行政职务者,占到九成,还有人身兼几种职务。不带任何官职的一线教师仅有10 人左右。过于强调行政权力,教师与教学未得到充分重视,只得处于失语的状态。于是,我们看到,教育与教学的职能在实际过程中发生了重大变形。这种现象至少带来两方面危害:一是学有所成的教师都要谋个行政管理职位,然后再利用行政权力带来的便利为自己谋取更多的教学资源,扰乱了教学秩序和教学公平,这是对学术自由精神本身的践踏。二是这种现象浪费了“资源”,影响了学校发展。不可否认,这些“双肩挑” 的教师,有许多是高水平的专家、教授,但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走上行政岗位以后,往往由于行政事务的繁忙,顾此失彼,教学上停滞不前而难以有所突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教学资源的浪费。一个出色的教师,未必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教学与行政是两码事,有自身的规律特点和逻辑,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同时胜任这两方面工作的。
四、笔者的建议
尽管本文指出中国高校的教学制度为行政管理制度所支配,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行政管理体制的附庸,并因此隐含了对此的批评,但事实上,我并不试图回避或排斥行政管理的问题。相反,本文强调,行政管理事务不可避免,因此,必须认真对待这一在中国教育学家眼中长期失落或被有意遗忘的问题。当今中国要讨论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就不能仅限于教学方式的改革,不能将高校内部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排除在外。这一点在中国甚至更为重要。因为,由于种种原因,中国高校面临的行政事务更多、更繁重。
本文的另一个要点就是,中国高校的问题也许并不在于它有大量的行政事务要处理,而在于高校的行政管理制度和教学制度在职能上的混淆,没有实现职能分工。如果说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其实这种职能分离可能是更应当关注的问题。也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并不赞同一些学者的观点,认为高校应当“去行政化”。如果这一分析成立,那么,高校的教育体制体制改革,就可以首先从制度功能分离这一点入手。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领域,行政管理应尽可能退出,并保障、监督教师以教学的规范和方式来处理教学事务;行政管理与教学制度可以彼此包容和合作,但应尽可能划清边界,行政该管哪些,管到何种程度,哪些权力应下放,其实是一个权力边界问题。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并不意味着放弃对教师的管理,只是这种管理应侧重在把握方向、加强宏观指导方面。
第二篇: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
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
一、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心理阻抗降低了行政效率
1.道德信仰紊乱导致工作行为失范
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人们的价值理性开始受到冲击。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使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充满了活力和危机,在这种新旧体制的转换过程中,有些行政工作人员显得难以适应。市场竞争机制的引进,对行政工作人员来说危机与机遇并存,必须很好的克服长期形成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习惯,从而很好地适应高校现代化改革的要求。
在这种适应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情感、思想乃至人格上的冲突。由于市场经济中多元思想并存,往往使行政工作人员来不及对此进行理性的思考与判断,导致理性分析能力和道德判断力下降。在这种因素的影响下,一些行政管理人员道德信仰紊乱,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开始滋长,个人利益得失成了择业与从业的标准。道德信仰的紊乱往往导致工作行为的失范,行政寻租、假公济私等行为开始在高校行政管理队伍中出现。
2.原则不强导致工作失误
在市场机制背景下,部分行政工作人员不能用健康的思想、正确的理论来思考和解释实际工作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不能用正确的理念很好地抵制物质利益的诱惑,很好地平衡责任与义务的关系,往往见利忘义,工作原则性不强,导致一些人不能坚守政策底线、甚至突破道德或法律底线,营私舞弊,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3.责任意识淡薄导致奉献精神缺乏
市场经济大潮使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日趋多样化。由于高校行政改革还处于摸索阶段,在行政改革中出现种种不良后果在所难免,很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摸索着前进。但是,有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就显得很不耐烦,对高校出现的诸如分配不公等现象感到不平衡。从而导致他们将爱岗敬业的优良传统扔到了一边,职业道德的防线开始崩溃,责任感开始淡化,国家、学校以及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发生混乱,奉献与索取的平衡关系被打破,以致变得患得患失、斤斤计较。
4.自我意识过强导致统筹协调不足
在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转折过程中,由于存在部分行政管理人员不能很好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能从原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中走出来,加上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往往不能达到领导到位、管理到位、规范服务到位、协调到位等基本要求,不能从全局出发,做好统筹协调的工作。高校行政系统是一个互相制约的体系,要实现高效率的工作,必须从全局的角度,做好相互协调工作。但由于部分行政人员的自我意识过强,导致行政工作统筹协调不足。
5.工作因循守旧导致创新开拓不够
由于部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不能正视高校现代化变革,故对高校现代化变革存在抵触情绪。因此,对提高工作效率,搞好工作创新等缺乏应有的兴趣和热情。近几年来,高等学校管理过程中的信息量迅速增加,对管理信息处理的时效性要求以及管理过程的复杂程度都大大提高。因此,只有对校园网的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充分加以利用,才能使大量的、复杂的管理信息得以准确、及时的处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现代化。但是,由于部分工作人员存在心理阻抗,学习和创新不够,加上全局观念、超前意识以及开拓精神的缺乏而导致工作缺乏热情,不求有功,只求无过,使行政工作处于消极低效状态之中。
二、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心理阻抗的成因分析
1.利益格局的变化导致心理失衡。
改革给高校带来了活力,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利益调整。原先的管理运行方式是重机构、重权力、重章法而不重视人。这种管理机制不易把人的潜能激活, 不易把人的创造力激发出来, 而容易使人变得墨守成规、不思进取。针对这些问题,高校的行政改革开创了现代化管理的新局面。但是,改革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新旧体制的交替转换过程中,各阶层的利益从原先的隐形状态转变为显形状态。这使得一部分行政管理人员在否定原先的管理运行方式的同时,开始否定以前所持有的正确的价值观,继而接受一种功利性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市场经济中追求利益最大化原则不适当地应用于行政工作之中,使部分行政管理人员突破道德底线,责任淡化,奉献精神丧失。从而在应聘中,岗位的“含金量”多少也就成了部分行政管理人员选择的唯一标准。利益的重新调整给“务实论”提供了土壤,同时也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价值观产生了重大的冲击。
2.高校行政管理运作机制不够完善
由于高校行政改革是在摸索中不断走向成熟的,因此,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有些政策的出台很难兼顾所有人的利益,对执行某项决议时也可能对后果和影响考虑不周,措施不够得当和有力,高校行政管理运作机制不够完善等等,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行政管理机制的不够完善往往造成某些负面影响,从而对某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造成心理创伤。从而使部分管理人员的价值观发生转变,不再注重思想和职业道德,变得庸俗世故,重实际利益等。
3.高校行政管理岗位竞争压力过大
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使岗位竞争日趋激烈,行政管理人员的压力日渐加大。按照“ 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合同管理”原则,积极推行教育职员聘任制,打破了“ 铁饭碗”,破除了“ 终身制”,建立了“ 能上能下、能高能低、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使行政人员在这种优胜劣汰的竞争中倍感压力。在这种双向选择中,工作能力平平者往往被无情地淘汰出局。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有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由于不堪重负,不能很好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正确地处理好这种转变,从而产生心理障碍。
4.高校群体心理环境的恶化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部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理想淡化,政治信念动摇、组织纪律涣散、生活方式趋向西化。这些由社会变革引起的出现在行政人员身上的深层次认识问题,使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愈加复杂多变。高校群体心理环境的整体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认识错位。群体心理环境的恶化使部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淡化了对理想的追求,不再看重传统职业道德,不再提倡奉献精神,在价值取向上更加侧重于实用主义。二是是非界限错位。在恶化了的群体心理的暗示作用下,使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对于理想与现实,短期与长期,功利与道义等基本范畴的理解极为模糊,大部分行政管理人员以实现自我看成个人的最高理想和终极目标。
5.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自我角色错位
学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教育行为的集体化和社会化, 而教育行政管理的职能是保障学校教学功能的发挥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大学的组织权力系统中, 学术权力理当指向教学科研这一终极目标, 支配大学的运转, 居于高校的核心地位。而行政权力理应从属并服务于教育目标,并对教育目标的实现起保证作用。社会对高校行政人员的期望是要其充当管理者、模范公民以及纪律维护者。但是,在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为主要原则的思潮中,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趋利意识逐渐膨胀,由此导致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自我定位的失当,而这种错位容易导致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心理障碍,影响工作效率。同时,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还存在服务意识不强,官本位意识浓重等弊病。“官本位”思想的存在,不但严重影响工作效率,而且还对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
三、消除高校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措施
1.理性引导和心理辅导并重
在提高高校行政人员工作效率时,需要注意理性辅导与心理辅导并重。高校行政人员绝大多数不是“ 科班”出身,对于管理方面的知识,特别是现代管理知识知之不多。所以,加强对行政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特别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方针政策、现代管理知识和管理手段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思想水平,掌握管理规律和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高校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乃至教育创新提供强大的动力。由于不具备相应的现代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一些管理人员仍习惯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满足于人工或半自动化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应用。一些管理人员只会使用别人提供的信息,却不能主动创造和生成信息.还有些管理人员虽然也会一些简单的计算机操作和网络应用,却不知道如何将自己的工作纳入整个信息化工作之中。面对高强度的竞争压力,高校需要对行政管理人员开展心理辅导,引导行政管理人员冷静、理性地分析社会变革所产生的新格局、新问题,通过心理辅导使行政管理人员顺利进入新的社会环境中。
2.道德教育与经济利益并重
思想政治素质是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根本素质,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是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所必须具备的。行政管理人员肩负着“管理育人”的重任,必须不断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保持自身的先进性,模范高效地服务于学校的中心工作。但由于市场经济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导致部分行政工作人员片面强调利益主导,而忽视了道德的作用。而实际上,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如果具有一种良好的义利观,在价值取向上并不对立,相反,良好的道德能使整个市场竞争环境净化。当然,作为高校领导,理当同时能够考虑行政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部分高校行政工作人员之所以意志消沉、热情降低,关键的因素在于“道德信仰缺失”。因此,应当给高校行政工作人员灌输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引导他们以奉献作为价值标准,在发挥他们的德才基础上,充分实现其个人的整体价值。
3.心理疏导与解决问题并重
在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心理辅导和疏导的基础上,还需要对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加以解决。要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必须建立一支充满活力的高水平的行政管理队伍,这就要切实关心行政管理人员的生活和待遇,充分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促进行政管理队伍的稳定。根据行政管理人员所从事具体工作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定期作出考核,并将考核与升降、奖惩有机地结合起来。要为行政管理人员解决后顾之忧,在评定职称、晋升工资、住房分配等方面与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一视同仁,从而让有管理能力的人愿意加入到管理队伍中来。如果职称评定、住房分配、工资与福利待遇等实际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那么,就不可能解决他们内心深处的心理问题。因此,采取解决实际问题与心理问题并重的原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重要原则。
4.个体提升与群体协调并重
实行群体规范与个体提升并重的原则,有利于在把握整体环境的基础上,有重地解决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心理障碍问题。由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心理特征的形成与其特定的高校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因此,解决个体心理问题必须先研究群体心理,并很好地将两者加以协调解决。高校应该营造良好的内部社会环境,有效地防止和纠正行政人员的失衡心理、攀比心理和逆反心理。只有在整个学校的大环境比较和谐协调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解决个别行政管理人员的特殊问题,才会有效和持久。高校应该加强在职教育及多种形式的培训,全面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针对部分行政管理人员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的现实,可以通过继续教育,促使其不断加强现代管理理论及系统的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如定期举行管理理论方面的研讨活动,定期进行管理业务方面的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技能培训;定期举办文化素质教育类培训班等。要鼓励行政管理人员通过自学或集中培训等多种方式的学习,改善知
识结构,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积累现代管理经验,提高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5.常规性工作与创新开拓并重
高校行政工作的实际决定了高校行政工作人员层次的不同。针对不同层次的工作人员,应该采取不同的标准与要求。无论是在道德建设,还是在业务素质的培养上,必须坚持创新开拓与常规性工作并重的原则。行政管理者无论职务高低,都要时刻不忘自己身上的责任,把管理岗位作为自己事业的立足点。在道德建设上,我们可以把价值行为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本的,二是合理的,三是提倡的。对于基层的行政工作人员,必须在符合基本要求,增加合理要求条件下,提倡创新要求。而对于高层领导需要更高的要求,即要求他们具有工作的导向能力,具有激发行政工作人员提高奉献精神的能力以及在业务上具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能力等。高校行政管理是对全体教职工及各类在校学生各项活动的全面管理,接触面大,面对的人员层次多。要提高管理水平,就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行政管理人员应有目的地学习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及公共关系学等方面的知识,以培养自己的工作能力,增进彼此间的合作,切实可行地提高管理层次,推进管理水平。
6.自我约束与法规规范并重
应以职业道德建设为突破口,建立各种行为规范,并采用恰当而合理的奖惩手段,并以此对高校行政工作人员进行约束。如果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能自觉执行这些规范,并与自我约束有机结合,那么就能形成一种自我约束与法规规范并重的良好局面。这样就能使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对于道德行为有一个立体的层次分明的心理框架。这也使高校行政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动机和自我意识,有利于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高层次、高效能的自我调节和控制系统,这对于减少行政管理人员的道德失范有着重要的预防作用。
第三篇:协会职能与作用
协会职能与作用:
1、开展人才,技职业培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素质。
2、开展企业情况和动态调查,把握行业现状,为企业经营决策服务。
3、积极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本行业发展政策和发展方向的意见和建议,为政府制订本行业发展规划提供咨询意见。
4、建立行业自律性机制,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行业自我管理行为,维护市场正常秩序,抑制不正常竞争。
5、向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会员的要求,维护会员合法权益。
6、为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节能减排降耗的申报优惠提供帮助。
7、完善企业管理体制,为企业采用“国标”或“行标”生产报备提供咨询。
8、为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等认证工作予以协助,为会员提供服务。
9、推荐会员企业参加“高新技术产品”,“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的申报评比,组织行业技术成果的鉴定和推广应用。
10、开展本行业在国内外的广泛交流,建立行业联络网。向企业提供国内外经贸信息和发展趋势、动态的有关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服务。
11、组织会员参加各种展销会、展览会,开展国内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
12、为企业引进大专院校科研人才,建立研发机构牵线搭桥,提供咨询。
13、发展行业和社会公益事业;承办政府及有关部门委托的事项。
14、条件许可时创办经济实体,为会员提供服务。
15、开展符合行业协会宗旨的其他活动。
第四篇:2 货币职能与通货膨胀 教学目标
§2 货币职能与通货膨胀
教学目标:
1.理解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基本概念。掌握货币产生与商品交换历史发展之间的关系。
2.能够运用货币职能的基本知识认识现实生活中与货币有关的事实。能够运用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基本理论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并能对国家为抑制通货膨胀、通货紧缩而采取的货币政策进行分析。
3.进一步熟悉和领会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重大经济现象的表现、实质、危害以及国家采取的相应对策。掌握辨证看问题的分析方法,帮助学生正确的金钱观,正确理解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与职能、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重大经济现象的表现、实质、危害以及国家采取的相应对策。
教学难点: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重大经济现象的表现、实质、危害以及国家采取的相应对策。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商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提问;什么是商品?最初的商品交换与现代的商品交换有什么区别?
最初的商品交换是商品与商品的直接交换,其公式是商品——商品;现代的商品交换是以货币媒介的商品交换,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要了解这两个公式的关系,就要学习货币理论。弄清楚货币产生与商品交换历史发展之间的关系。那么,商品交换历经了哪些阶段呢。
1、从历史上看,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的产生晚的多.货币的产生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2.货币的产生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这也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四个阶段):(1)偶然的物物交换形式(即物物交换形式)
1只羊=2把斧
1只羊=15千克大米
1头猪=1两黄金
1千克盐=0.3千克木耳
„
偶然的物物交换阶段的共同点:商品=商品,也可以说是“商品=等价物”(交换价值)思考:怎样辨证地看待偶然的物物交换阶段?人类经济发展进入偶然的物物交换阶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但也表明这一阶段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依然是很底的。人类的很多需要因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而不能得到满足,生活水平极端底下。
(2)、扩大的物物交换形式
1件衣 1两盐
1把刀
1只羊=
6分黄金
1克银 15千克大米 其他商品
这个等式的经济学意义有:①等式右边的商品是1只羊的等价物,也是1只羊的交换价值,它们表现了1只羊的价值。②1只羊的价值是通过等式右边的商品价值得以表现。③这个等式可以解读为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为许多商品的价值,许多商品的价值表现了一种商品的价值。④商品交换进入扩大的物物交换阶段,意味着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市场上投入交换的商品越来越多,人们的多种需要逐步得到满足。⑤但是扩大的物物交换形式也存在着重大缺陷。在这一交换形式下,人们需要经过多次交换才能最终换回自己需要的商品,交换的一次成功几乎成为不可能。也正是由于存在着这种缺陷,才推动着商品交换向更高的阶段发展。
(3)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1件衣 1两盐
1把刀
6分黄金
=1只羊 1克银
15千克大米 2
其他商品
这个等式的经济学意义有:①等式右边的商品1只羊是等式左边的所有商品的等价物,也是这些商品的交换价值,它表现了这些商品的价值,它可以直接和其他商品相交换。②等式左边的所有商品的价值是通过1只羊的价值得以表现。③这个等式可以解读为许多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种商品的价值,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了许多商品的价值。④商品交换进入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阶段,意味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程度进有了新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它克服了扩大的物物交换阶段的重大缺陷,极大地方便人们的商品交换,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⑤但是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也存在着重大缺陷。由于不同地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不同的,这样,在更大范围内的不同地区的商品交换就不便进行。事物总是在矛盾中存在,也总是在解决矛盾中发展。正是由于存在着这种缺陷,才推动着商品交换向更高的阶段发展。货币的产生就成为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
(4)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1件衣 1两盐
1把刀
1只羊
= 6分黄金 15千克大米 其他商品
这个等式的经济学意义有:①等式右边的商品黄金固定地充当了一般是等价物,我们把它叫做货币。它表现了这些商品的价值,被称之为商品的价格。它可以直接和其他商品相交换②货币出现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货币来表现。③这个等式可以解读为许多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种商品的价值,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了许多商品的价值。④商品交换进入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意味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程度进有了新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它克服了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阶段的缺陷,人们可以在不同地区,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二、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作出以下总结与归纳:
1、货币的本质
⑴、一般等价物: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可以直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
⑵、货币的含义: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⑶、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固定由金银充当,金银就成了货币,从而使一种自然物成为商品交换的媒介而具有社会性,从实质上看,货币体现了一种社会关系,这是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
课堂练习1 作为货币的金银、作为一般等价物的金银、作为一般商品的金银、作为自然物品的金银它们四者之间有什么区别.课堂练习2 辨析:当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为许多商品的价值时,价格将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提示:首先,要明确一个交换等式的经济学意义;其次,要了解当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为许多商品的价值时,商品交换处于什么阶段,是否有货币.课堂练习3 怎样理解“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金银作为一种普通商品或物品,早于货币和商品而存在,但只有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即商品交换需要由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金银才成了货币,从而使一种自然物成为商品交换的媒介而具有社会性,体现了一种社会关系,这是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
历史上有很多的商品充当过一般等价物,但只有金银因有其特有的优势而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而成为货币
2、货币的职能(1)什么是货币的职能
▲什么是货币的职能:货币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即货币职能。货币职能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货币有哪些职能: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储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货币有哪两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货币职能的共同本质是什么.:一般等价物(2)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①关于价值尺度职能
▲含义:货币的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正确理解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 货币为什么能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 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它本身有价值。货币充当价值尺度,它自身的数量也必须计算。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充当价值尺度是货币特有的职能吗?凡是有价值的东西即商品都可以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商品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货币出现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货币来表现。商品的价格就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的高低归根结底是价值的大小决定的。影响商品价格变动的因数有哪些.商品价值量
供求关系
货币本身的价值量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
经营者的暴利行为
国际黄金市场价格等
②、关于流通手段职能
▲含义: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人们日常从商品买卖中所看到的货币的作用,即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就是流通手段的职能,这种职能又叫做购买手段。
▲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时,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的区别
流通手段是从货币职能的角度上讲的,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媒介作用;商品流通是从商品交换的形式上讲的,强调的是商品如何交换,即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的商品交换。
▲直接的物物交换与商品流通的区别
前者是物与物的交换,其公式是商品--商品,它不需要媒介;后者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前者在货币产生前就存在;后者则是在货币产生后。
前者是买卖同时进行的,双方同意就可成交;后者买卖在时间、空间上都是分离的。③、货币的其它职能
▲货币的储藏手段职能:① 含义,②只有金银铸币或金银条、块才能执行储藏手段职能,③黄金饰品和黄金货币是不同的
思考:黄金饰品能充当储藏手段职能,起到保值增值的作用吗?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① 含义,②支付手段职能的产生.▲ 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① 含义,②只有黄金和白银才能作为世界货币,铸币和纸币都是不行的,③货币在国与国的经济关系中的作用,④一些国家的纸币也具有某种世界货币的职能.三、纸币与通货膨胀
1、纸币的产生与发展 ⑴、纸币的产生
天然金银条块→铸币→纸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货币以铸币的形式出现,是有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产生的。铸币在流通中不断磨损,减轻了重量,变成了不足值的货币。铸币的名义含量和实际含量出现了分离,这预示着可以用某种东西代替足值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由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瞬息逝,人们只关心它是否能买回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而不关心它是否足值。这种名事实不符的变化,决定了纸币可以代替足值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⑵、纸币的含义
①纸币的含义;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纸币必须由国家发行 ▲必须是国家现在正在强制使用的 ②纸币的优点
印刷纸币的成本比铸造金属货币的成本低,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防止贵金属的无形流失,可以避免因不法之徒切削或熔解金属货币而带来的流通不畅现象,纸币比金属货币更容易保管、携带、运输
(3)我国的人民币
▲纸币代替金属货币后,人们通常把流通中的纸币称为货币.▲我国最早的执笔出现于北宋年间四川境内流通的“交子”
▲人民币是我国是我国的法定货币.人民币的发行权集中于国家,国家授权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发行
▲我国的人民币是在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是开始发行的.▲人民币与我们的经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是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赖以维持、发展的血脉.(4)、纸币的职能
▲纸币只按照它所代替的金属货币的价值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纸币本身没有价值,但它能按照它所代替的金属货币的价值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在国际商品流通中,某些国家的纸币也具有某种世界货币的职能,如美元、马克、英镑、法郎、日元等。▲纸币本身没有价值,之所以它可以直接和其它一切商品相交换主要是因为它代替金属货币执行了流通手段的职能.▲市场上流通的货币(纸币),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规律支配的.2、货币流通规律
①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②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货币量为限度。
③决定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有三个因素:第一,一定时期内待销售的商品量;第二,一定时期内待售商品的价格水平;第三,一定时期内货币的流通速度。
前两个因素构成商品价格总额,商品价格总额除以货币流通次数,就是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思考:在现实生活中,一张一定面值的纸币,在市场上只流通一次就会回笼到银行而退出流通吗?
课堂练习1:
假定市场上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为1000亿元,▲假定每1元货币只流通1次,那么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是多少? ▲假定每1元货币流通4次,那么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是多少?
▲假定每1元货币流通4次,而国家发行了500亿元的纸币,那么每1元纸币相当于多少货币的购买力?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假定每1元货币流通4次,而国家发行了1000亿元的纸币,那么每1元纸币相当于多少货币的购买力?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3、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通货膨胀
国家有无权力规定发行纸币数量的多少?有无权力规定各种面值的纸币发行多少?有无权里规定纸币的面值的大小?有无权力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 国家有权发行纸币数量的多少,有权规定各种面值的纸币发行多少,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的大小.但无权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纸币的实际购买力是由货币流通规律决定
①通货膨胀: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因为,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为基础.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
②是不是价格上涨就是通货膨胀呢? 通货膨胀会引发物价上涨,但物价上涨未必是由通货膨胀引起的,在供求关系等市场因素的影响下,价格也会上涨。
影响商品价格变动的因数有哪些.商品价值量、供求关系、货币本身的价值量、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经营者的暴利行、国际黄金市场价格等.▲议一议: 通货膨胀会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通货膨胀是有危害的: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影响人民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治理通货膨胀的有效措施: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2)通货紧缩
① 通货紧缩:社会经济生活中有时会出现通货紧缩现象.是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减少或货币供应量的增幅滞后于生产增长的幅度,以致引起对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从而导致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的现象。
这种现象通常出现在经济相对萎缩时期,表现为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通货紧缩的过程往往伴随着生产下降,消费疲软,市场萎缩,企业利润率降低,生产投资减少,以及失业增加,收入下降等现象.②治理通货膨胀的有效措施: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增加出口增加财政投资,适度增加货币投入量,以达到重新启动市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
4、正确对待货币
▲首先要明白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货币依然是一般等价物.▲既不能蔑视金钱的作用,也不能把获取金钱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搞金钱至上、拜金主义。
▲对待金钱应该是“取之有道”,即挣钱要符合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要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致富.▲“用之有度”,即有了钱,不能挥霍浪费,应为支援国家、援助他人作出贡献,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针对训练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据此回答1~2题。1.商品交换与商品流通的关系是
A
A.商品流通也是一种商品交换
C.商品交换也是一种商品流通
B.商品流通的公式:商品——商品 D.商品交换的公式:商品—货币—商品
2.“商品——货币——商品”这一公式表明:B ①商品与商品进行直接交换 ②商品流通 ③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④卖和买同时进行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下列关于商品与货币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有:①商品与货币同时产生 ②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③货币也是一种商品 ④任何商品的价值都通过货币来表现
B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一般等价物与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的区别在于:
①前者表现商品的价值,后者表现商品的用途 ②前者往往由不同商品充当,后者只能由金银充当 ③前者可表现任何商品的价值,后者只表现特定商品的价值 ④前者可以是普通商品,后者必须是金银
C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5.金银充当货币以后,可以和一切商品相交换。这表明
D A.金银一旦成为货币也就不再是商品
B.金银天然具有作为货币的社会属性 C.金银作为货币它的购买力大小是不变的D.金银作为货币代表着一种社会生产关系 6.货币具有五种职能,它们的共同的本质是
D A.等价物
B.商品
C.金银
D.一般等价物
7.货币之所以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
B A.金银天然是货币
C.货币由国家发行
B.货币本身也是一种商品,有价值
D.货币能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
8.“货币无论它来自哪里,一方面它代表已经卖掉的商品,另一方面,它代表可以买到的商品。”这说明: C ①货币是社会财富的象征 ②货币可以买到一切东西 ③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 ④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费涅克是一名美国商人,旅游时瀑布的水声激发了他的灵感。他带上录音机,录下了许多小溪、瀑布、小河流水、鸟鸣等声音,回到城里复制出录音带高价出售,想不到他的生意十分兴隆。回答9—10题。
9.上述事例说明录制的声音
B
A.是人类劳动的产物 C.能给人以精神享受
B.凝结着人类劳动并用于交换 D.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10.如果10美元购买了材料中的一盘录音带,这10美元
D A.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 C.在执行支付手段职能
B.在本质上和金属货币是完全一样的 D.在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
2002年1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2002年金银纪念币项目发行计划。全年共10个项目,其中金币19个品种,银币21个品种。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1—13题。11.下列对“金银纪念币”的理解正确的是
B
A.属于法定的货币,但不能流通 C.是纸币,没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12.上述材料表明
B A.只有人民币才是我国唯一的合法货币 B.中国人民银行有权负责货币发行事宜
C.金银纪念币只能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 D.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13.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这就是说: A ①在一定时期内发行多少纸币是由国家确定的 ②每种面值的纸币各发行多少是由国家决定的 ③纸币的面值(1元、5元、10元)是由国家规定的 ④每种面值的纸币各代表多大价值是由国家决定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能够流通
D.是金属货币,代替纸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14.“九五”前期,我国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我国政府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成功地控制了通货膨胀,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九五”后期,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解决通货紧缩问题,有效地扩大了需求,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保证了“九五”计划的顺利实施。
(1)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原因和危害各是什么?
(2)有人认为通货紧缩比通货膨胀好,消费者可以得到更多地实惠,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答案要点.(1)①通货膨胀是由于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 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如果出现通货膨胀,人们手中的钱不值钱了,存款所代表的实物量少了,等于实际收入减少;如果人民的收入没有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会下降,购买力降低,从而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的混乱。②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总水平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的一种经济现象。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通货紧缩的过程往往伴随着生产下降、市场萎缩、企业利润率降低、生产投资减少,以及失业增加、收入下降等现象。(2)①通货膨胀使物价上涨,人民的购买力下降,从而引起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会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②适度的通货紧缩,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都有好处。但过度的通货紧缩,会抑制社会需求的有效增长,最终导致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增长率下降。③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一样都会阻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15.临沂市罗庄镇沈泉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廷江,对“钱”别有一番高论,他说:“人活着没钱不行,光为钱活着也不行,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王廷江为挣钱没黑没白地苦干;为惜钱以至于出差很少在宾馆吃饭,总是找个小饭店吃碗面条或吃个包子。然而,他对集体、对别人却慷慨大方:他把自己苦心经营多年,拥有420万元固定资产和180万元流动资产的白瓷厂无偿地献给村集体,带领群众走上共同富裕之路。他拿出自己的5万公斤小麦送到苍山县灾民手中。请运用经济常识有关货币的知识分析和评价王廷江的言行。
答案要点:(1)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财富的象征。现实生活中无论是生产建设,还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离不开货币。因此,人活着没有钱是不行的。所以,王廷江拼命去挣钱并且过着俭朴的日子。(2)人活着除了金钱以外还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所以,人不能只为钱活着,王廷江把厂子捐献给村集体的义举正表明了他的高尚情操。(3)王廷江的言行表明,对待货币应该“取之有道,用之有度”。要靠自己的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花钱要用在正当的途径。
第五篇:高校校友会的职能与校友资源有效开发的研究
高校校友会的职能与校友资源有效开发的研究
魏德功
(广西大学校友工作办公室,广西南宁 530004)
[摘 要]大学校友是一个信息丰富、知识密集、与母校有着特殊感情联系的群体,是蕴藏在校外的重要资源;丰富性、潜在性、持续性、多元性是校友资源的基本特征;校友会是适应大学发展需要,联络和服务广大校友的社会团体;促进校友资源有效开发是高校校友会的重要职能;采取有力措施,强化校友会效能建设,将有助于校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关键词] 高校;校友会;校友资源
校友资源是高等学校办学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的一笔宝贵财富。近年来,校友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已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并越来越受到高校和社会的重视和关注。大学校友会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凡有大学就会产生校友会。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大学校友会如何适应学校发展需要,在促进校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发挥其积极作用。这将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校友资源的内涵和特征
校友资源的涵义
关于校友的概念和范畴,目前有多种不同的表述,一般认为,校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友是指曾经在学校学习过的各种层次和各种类别的学生,以及在学校工作过的教授、兼职教授和教职员工等人员。狭义的校友是指曾经在同一所学校接受过系统教育的学生。其实,校友的范围还可以包括那些对某所高校的发展起过积极作用的人士,只要他认同,他便可以成为该高校的校友或荣誉校友。本文所述的校友主要是指广义的校友。校友对母校有一种天然学缘联系,有特别强烈的认同感。事实上,对一个人一生影响最大的应该就是母校,学校对每一个人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校友在学校生活和成长的历程一般都会使校友对母校产生深厚的感情。基于这种关系,校友自然会产生一种关心和支持母校发展“, 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母校意识。正是这种母校意识的存在、传承和不断积累,使蕴藏在广大校友中的资源能够转化为现实的为母校发展所用的宝贵财富。校友观念、母校意识,并非今日始,古已有之。但把广大校友自身拥有的价值作为校友资源提出,并不断得到高校和社会的普遍认可和重视,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必然结果。所谓校友资源是指校友自身作为人才资源的价值,以及校友所拥有的财力、物力、信息、文化和社会影响力等资源的总和[1]。加强对校友资源主要类型和基本特征的探讨与研究,充分发展校友资源的巨大作用,必然对学校的发展产生重大的推进作用。
校友资源的主要类型
大学校友是作为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群体,是一个信息丰富、知识密集,与母校有着特殊感情联系的群体,是潜藏在母校之外为其独有的重要资源。校友资源既包括物质资源即有形的资源,也包括精神资源即无形的资源。校友资源的具体类型有:1.公共关系资源。校友既是高校公共关系的客体,也是高校公共关系的重要资源。高校公共关系,是高校为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通过公关活动,在学校和社会公众中,形成便利于完成和实现学校工作奋斗目标的影响力,是促进学校发展的一种社会公关。高校校友是高校公共关系中的重要外部公众,他们既是学校的“人才产品”,也是学校的“品牌形象”,是学校公共关系的宝贵资源;校友的人格魅力、工作业绩与社会贡献,标志着学校的教育质量;校友在社会上赢得的荣誉,代表着母校的形象;校友的社会赞誉度越高,母校的社会知名度也就越高[2]。同时,校友队伍又是学校拓宽公共关系的重要媒介, 通过校友的帮助,将更有利于学校更广泛宣传其建设和发展成就,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与此同时,使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理解学校发展规划和面临的困难,争取政府良好的发展政策和社会对学校办学的支持,能够更好地拓展学校发展的空间。学校要转变观念,增强校友是公共关系资源的意识,加强与校友的联系与沟通,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友公共关系资源,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
信息资源。在信息社会,信息就是财富。分布在各行各业、各个地区,包括在海外的校友,组成了母校在海内外的庞大的信息网。在科技、教育、产业和人才引进等方面,他们能够及时提供各种成为学校决策重要依据的信息,重视校友信息资源的收集、组织、开发和利用等管理工作,不仅要从社会中挖掘校友信息资源、开拓渠道、建立信息库、促进交流,而且还要对已有的校友信息进行重新整理加工,对有价值的信息加以利用,使校友信息产生更大的价值。
智力资源。广大校友活跃在科技、企业、教育和文化界,很多校友在一定领域中卓有成就。这些校友以真知灼见创造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为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重要贡献。他们是母校发展壮大所需要的宝贵的智力资源。广西大学建校近80 年来,培养了19 万余毕业生。他们在科技、企业、教育和文化界的各自岗位上建功立业,涌现出一批出群拔萃的优秀人才,其中有不少知名学者和优秀专家。他们曾对母校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训和引进等方面给予过很大的帮助和支持。
育人资源。广大校友以对社会的贡献为母校增添光彩,他们的业迹、思想品格和人生经历构成育人资源。他们对在校大学生而言是师长,是不在编的教师。在校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历,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面对未来人生道路如何选择,往往带有某种片面性的认识。校友的社会阅历、创业历程与人生体验,在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上,既是在校大学生的极好教材,又是他们学习的好榜样。近年来,广西大学校友总会通过举办《校友论坛》,邀请许多在科技、企业、教育和文化界的优秀校友回校给在校大学生作报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物质资源。是指潜藏在广大校友中的财力和物力资源。在高等教育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除了政府的教育投入外,如何更多地筹集到学校发展的资金和争取外界更多的财力支持,是各高校面临的一道难题。在从事经济、科技、产业、贸易等方面工作的校友中,不乏具有相当雄厚经济实力的知名企业家和实业家,也有不少人与海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家、金融家有着良好的联系。这种校友自身拥有的财力和物力资源,可以通过合理有效的开发成为学校拓宽办学经费渠道、增加资金来源的重要组织部分。
校友资源的特征
校友资源是一所大学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与其他办学资源相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丰富性。校友资源的丰富性,主要源于校友特殊群体具有的层次性、分散性和多变性。任何一所大学都有成千上万的毕业生,办学历史越长校友数量越多,是个庞大的知识群体。校友的年龄、地域、职业等方面分布广泛。从地域上看,他们分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甚至海外;从行业上看,他们遍及党、政、军、农、工、商、以及文化和教育等社会各界。这种地域与行业的广泛性很容易促使各类人才的出现,并且是一个层出不穷、连续涌现的过程,校友资源会越来越丰富。
潜在性。校友资源的潜在性,是校友资源未被有效开发前具有的一种基本特征。校友中,有治国栋梁、学术大师、兴业之才,有丰功业绩者,更有在祖国四面八方的平凡岗位上无私奉献、默默耕耘者。校友资源永远是国家、社会的宝贵资源。但是,校友资源对一个学校来说,只是一种“潜在资源”,如果不重视校友工作,不重视校友会建设,不重视与校友的联络,校友资源就会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应该说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可持续性。校友资源的可持续性,首先体现在校友与母校之间存在着真挚的感情联系,关心教育、关心母校,这是广大校友内心深处延绵不断的情结;其次,校友人数与年俱增,永不枯竭,而且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校友与母校之间无时不在的精神和物质交往是永存的,校友资源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但不会消失,而且将会越来越壮大,能够为学校建设发展长久地发挥作用。
多元性。校友资源的多元性是指校友群体拥有资源的价值作用不是唯一性的,校友资源的作用在国家、学校、个人的社会关系中应该是多元的。校友资源既是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母校建设发展的宝贵资源,还是校友促进自身事业发展的宝贵资源。校友资源在上述“三个发展”中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的、统一的。学校重视、关心、支持鼓励校友成长,校友能够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做出更多贡献,本身就是为学校争光,为学校添彩。校友支持母校建设发展事业,母校能够培养出更多人才和科研成果,也就是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学校与校友、校友与校友之间相互联系、互通信息,事业发展互相支持和帮助,所产生的效益是多元的,是互利共赢的局面。
高校校友会的性质和职能 大学校友会的出现与成长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产物。大学自建校开始就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各类高级人才,逐渐形成一个校友群体。在学校发展和校友自身发展的双向需求的推动下,校友会组织就由此诞生。校友会为校友与母校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提供了舞台,起了纽带与桥梁的作用。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的今天尤为明显。事实上,国内许多大学都比较重视校友会工作,已相继建立起大学校友会组织,并且程度不同地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关于高校校友会的建设与实践却甚少研究,远远滞后于发达国家。下面将对校友会的性质及其职能进行简要的分析。
高校校友会的性质
高校校友会是一个在大学领导下的群众性、非营利性联谊组织,是以联系校友、服务校友、宣传母校、服务母校为宗旨,既适应大学发展需要,又满足广大校友自身发展需求的社会团体。在目前的社团组织和法规体制下,我国大学校友会要作为独立社团法人存在,需要制订校友会章程,落实机构、人员、场地和经费,经过民政部门批准,这样的校友会才有合法地位和法律保障保护校友的合法权益。从大学、校友会、校友三者关系之间考察校友会的地位,校友会是由于校友的存在与需求而存在和发展的,如果校友会只考虑满足于学校的需要,忽视校友这个服务对象,那么校友会会不会是一个充满激情和创造力的社团,而纯属成了大学的行政附属机构,校友会将失去凝聚力,校友变成散落在社会中的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校友与母校、校友会发生联系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同时,校友会又是由于学校的需要和支持而存在和发展的。如果校友会不依附于大学 作为完全独立的社团组织,则很难获得学校的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对校友会工作关注越多,表示大学对校友会的工作的重视程度越高,也更有利于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做好校友会的工作。有学者建议,大学校友会在不触及其与大学关系现状的前提下,能够将零散的校友凝聚起来,成为校友群体的粘合剂。校友会应该在“服从大学”和“沟通、服务校友”之间“适度发展”,校友会必须要在自己“自主生存的空间”,充分发挥组织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实现大学、校友会、校友三者之间和谐与融合地发展[3]。
高校校友会的职能
校友会既然作为一个在大学领导下的社会团体组织,就必须具备能够联络校友、服务校友、服务母校的组织机构和相应职能。大学校友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职能: 组织协调职能。根据大学的需要和校友的需求以及校友会章程赋予的职能,校友会应具有开展校友工作,开发校友资源,进行校友活动的组织、协调的能力。校友会应能为做好全校性校友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做好参谋,并指导校内外的校友分会开展工作。
联络沟通职能。一个大学,校友人数众多,分布面广,校友与母校、校友与校友之间要取得联系和保持联系,这就需要校友会搭建一个平台,并具备能够联络沟通的职能。校友会要有专职人员、专门的载体、专门的网络,保持联络的畅通。
咨询服务职能。当校友关心母校发展,为母校出谋献策,提供智力、财力和物力帮助,母校为了帮助广大校友进步,会创造条件为校友提供培训、教育、交流。校友会作为“双向”服务的载体,能够提供各种咨询服务是其基本的职责和义务。提高咨询服务能力必须从抓好硬件和软件方面入手,在服务设施、技术手段、服务态度等方面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宣传教育职能。要提高大学的知名度和提高在校大学生的校友意识,必须加强宣传知名校友典型事迹和创业精神,这也是校友会的基本职能。为此,大学校友会要有能力设立校友网站,办校友会刊,举办校友论坛,通过校友研讨会、交流会、报告会、参观考察等各种形式,教育在校大学生,发挥优秀校友的教育示范作用。
开发校友资源职能。校友资源对于国家、大学、校友个人发展来说都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好这一特殊的办学资源是大学校友会的一个重要职能,一项长期的任务。国内大学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借鉴国外大学的成功经验,不断增强校友会开发校友资源的能力。开发和利用校友资源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系统工作,大学校友会要依靠学校支持和广大师生参与有计划、有措施、有步骤地推进此项工作。
开拓招生、就业市场的职能。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校规模不断扩张,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成为社会、家庭和高校面临的一道难题。按照这种发展趋势,一个大学的毕业生就业水平将决定着该大学今后的生存和发展前景。大学生校友会凭借着与校友的广泛联系和掌握丰富的信息资源的优势,将能够为学校开拓招生、就业市场有一番作为。学校方面应支持校友会与有关部门一起共同整合就业方面的资源,促进本校毕业生的就业。
国外高校校友会与校友资源的开发利用
校友群体是发达国家高校办学的财力资源
世界各国高校,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的世界一流大学,都很重视校友工作,视校友这个庞大的群体为学校宝贵的公共资源和财力资源。剑桥大学校长认为,剑桥大学几百年来一直站在学术和先进教育的最前沿,这是由剑桥人本身的品质以及剑桥众多拥护者的慷慨共同达成的,剑桥的未来就在他们的支持当中[4]。美国、加拿大、韩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政府财政拨款,二是学生交费,三是社会捐助。从发展趋势看,大多数发达国家在不断削减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拨款,而给教育机构更多的自主权,让其自我完善和发展,筹措办学经费有可挖掘潜力的大部分是来自社会募捐, 面向校友募捐是高校自筹资金中一条很重要的渠道。哈佛大学是美国的王牌高校,尼尔〃鲁登斯坦担任哈佛大学校长6 年内向17.5 万人募到26 亿美元,平均每天100 万,突破了美国高校教育史上的记录,而捐赠者、支持者多数是哈佛的校友[5]。据斯坦福大学1997 年所公布的校友捐款数额(见1997“Stanford SACTS”第51 至52页),见表1。
表1 斯坦福大学1997 年所发表的校友捐款数额[6] 捐款数额(美元) 捐款数额(美元)1971 29 ,200 ,000 1993 182 ,400 ,000 1981 79 ,500 ,000 1994 226 ,100 ,000 1991 181 ,900 ,000 1995 240 ,800 ,000 1992 185 ,300 ,000 1996 312 ,900 ,000 在发达国家,校友资源受到高度重视和能够成功开发利用,是高等学校有自己历史传统和社会特性的。从世界范围来看,大学作为一个具有特殊使命和功能的社会组织,在人类历史上是最古老而伟大的组织之一,而她在传统上一直保留至今的“非营利”组织特征,决定了她在生存和发展资源上具有外部依赖性,从这个角度而言,一部大学的历史,也是大学接受外部支持和馈赠的历史。而校友“支持母校”的行为贯穿了大学发展的历史,校友对母校的支持包含着“回馈”和“反哺”的意义,“反哺”虽是一种生物现象,在人类理解中,这是一种美好的道德品质和情感表达[7]。
开发校友资源是国外高校校友会的重要职能
国外高校在学校自主发展、提高效益的办学道路上,在开发校友资源、挖掘校友潜力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其中之一,是大学重视校友会的建设,把研究与开发校友资源的职能赋予校友会。据资料介绍,美国大学建立有规范的校友组织机构和完善的校友网络,校友会拥有庞大的专职和兼职的校友工作队伍。部分美国大学校友会专、兼职工作人员数,见表2。
表2 美国部分大学校友会工作人员数目表[3]
序号 大学校友会 专职人员 兼职人员哈佛大学校友会 270人
大量霍普金斯大学校友会 174 人 169 人哥伦比亚大学校友会 200多人 大量斯坦福大学校友会 149人 大量加丹帕克利大学校友会 80多人 大量戴堪斯大学校友会 15人近千名
在发达国家,许多大学校长亲任校友会会长,主动出击找校友捐赠、筹措经费,其例子不胜枚举;一些大学的校友会还拥有校友捐赠活动中所得资金的控制权,使校友对大学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校友会不会忘记给为母校做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授予荣誉,那些关心教育、回报母校的企业和个人总会得到扬名和赞誉。许多大学在实验室、教学楼、图书馆、陈列室等标志性建筑物上刻录着捐献者的名字,让校友的美德代代承传。
高校校友会在促进校友资源有效开发中的作用 大学校友会是一个经当地政府批准成立的依附于大学体制内的社团组织,是联系大学与校友的纽带和桥梁。其在促进校友资源综合开发中具有其他职能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其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规范管理的作用
在目前高校管理体制下,许多高校通过不同方式赋予校友会科学管理校友工作的职能,统一负责全校校友工作的组织、联系、协调等管理工作。校友会则把开发和利用校友资源纳入其工作职能的范畴,并建立一套符合本校实际的开发校友资源的工作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校友会专职工作人员比较熟悉我国社团组织的管理法规和具有较高的校友工作水平。因此,大学校友会在促进校友资源开发中起到组织管理、规范管理的作用,并能够保证开发和利用校友资源的合法性、可行性和稳定性,避免片面开发、盲目开发和过度开发的恶性现象发生。
信息化服务作用
大学校友会由于大学对校友工作信息化的投入和赋予信息服务的职能,拥有丰富的大学校友的信息资源,这是校友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条件。大学校友会建立校友网站、校友信息库,并且有收集、检索、选择有价值的校友信息的能力,因此,校友会在促进校友资源开发中提供的信息化服务可能是最准确、最及时、最有效的校友信息。例如,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的大部分校友捐赠是通过其校友会提供信息的。
公关作用
大学校友会与各地的校友会共同构建校友网络,长期保持与广大校友的沟通和联系,拥有丰富的校友公关资源,以及大学校友会本身在履行公关职能的过程中,形成了开展公关的能力,能够在促进校友资源的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国内某大学校友会在得知一位海外校友在上海期间得了重病,就建议校领导去看望这位校友,并安排最好的医院给他治疗,这位校友病愈后为感谢母校关怀,捐赠100 多万美元给母校。
调研反馈作用
能够使大学、校友会、校友三者之间处在一个良性的互动循环之中,这是有效开发校友资源的基础条件之一。校友对母校怀有深厚的感情,广大校友在取得成功的时候,总是难以忘记母校的培养和教育,他们会用不同方式“回馈”母校、支持母校建设。但一些大学在开发和利用校友资源当中,有时没有认真做事前和善后工作,致使一些曾经为母校作了贡献的校友心里反感,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作为校友之家的校友会应该在促进校友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认真做好事前的调研,以及事后的追踪和意见反馈工作,为加强与有关校友的联系沟通,采取适当措施,友好和谐地解决好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加强校友会的效能建设,促进校友资源有效开发的措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完善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日益社会化和国际化,许多高校都把校友视为重要的办学资源,把加强校友会建设,开发校友资源,促进学校与校友共同发展,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校友会已较早注册为独立的社会团体,在各地建立起完善的校友工作网络,校友工作已实现信息化、常态化,校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绩斐然。据资料介绍,国内重点大学校友捐赠都超过1000万元。但部分高校不重视校友会建设,更没有把校友资源的开发纳入学校工作的议程中,只是在校庆期间临时想到校友,让校友为校庆捐款。为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校友资源,更好地为国家、高校、校友发展服务,应当提高有效开发和利用校友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校友会的效能建设,创新校友工作机制,拓宽有效
开发校友资源的渠道,依靠校友,凝聚校友和社会各界力量,把有效开发和利用校友资源的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以促进“三个发展”服务为宗旨,明确有效开发校友资源是校友会的一项重要职能
不同的大学在不同的发展时期,赋予校友会的使命和任务会有所不同,但是,校友会始终要以促进“三个发展”服务为宗旨,即努力为促进校友个人事业发展服务,为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服务,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8]。在提倡“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校友会既要适应大学发展需要,又必须为满足校友个体事业发展需求服务,已经成为校友会生存发展的外部动因。过去的功利主义对校友单向索取和利用的作法,已无法促进校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校友会的持续发展。因此,有效开发和利用校友资源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是,既要为大学发展服务,更要为促进校友个人事业发展服务。在实践中,高校要重视发挥校友会在开发和利用校友资源的积极作用,赋予校友会开发和利用校友资源的重要职能,通过校友会加强学校同各地校友之间的联系;弘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增进友谊与合作,开发教育、教研、学术等多项文化交流活动;鼓励和帮助海内外校友在各自的事业中开拓创新,为母校和校友的共同发展和祖国的富强与进步贡献力量。
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校友会效能建设,夯实有效开发校友资源的基础
有效开发利用校友资源,为促进“三个发展”服务是大学校友会的宗旨和任务所决定的,但是,校友会是否具备有效开发利用校友资源的能力是需要构建和培育的。一般而言,校友会效能与校友资源的开发效应成正比关系,校友会效能越强大,与校友的联系越紧密,凝聚力越强,社会影响力越大,开发校友资源潜力也就越大。因此,采取积极措施、强化校友会效能建设,提高校友资源有效开发和利用的能力是大学和校友会需要面对的问题。目前,影响校友会效能强度的因素大致有4 个方面:一是校友会的合法性。只有获得法律承认的校友会才会有号召力;二是大学的投入。只有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有一定投入的校友会才能正常组织开展校友活动、公关活动;三是校友的关注度。如果校友会缺乏校友的关注度,失去校友的支持就失去了校友会工作的主要对象,就谈不上有效开发和利用校友资源;四是校友会的创造力。一个缺乏激情和创造力的校友会是无法吸引和凝聚广大校友的力量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校友资源的。大学要加大校友工作的投入力度,关心和支持校友会的效能建设;校友会则要完善各项校友工作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和增强创新能力,为有效开发和利用校友资源夯实基础。
创新校友会的运行机制,拓宽有效开发校友资源的渠道
目前我国大学校友会等同校内的行政部门,其运作基本上是为了适应大学本身的要求,直接服务对象是大学,而不是其校友。这种以满足大学需要为主要目的运行模式和工作机制,只是考虑到大学的利益,而忽视了校友的利益。校友根据自身事业的发展需要,希望能得到母校的支持和帮助,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费大学的教育资源,如图书、资料、信息以及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等。但按照现有的大学体制和校友会的条件,校友很难分享到上述的大学资源。因此,大学校友会必须改变自己的服务和运作模式,探索有效开发校友资源的途径。例如,中山大学校友会设立校友基金会,成立校友企业家联谊会;深圳大学校友会筹建校友大厦等,为校友继续教育和校友联谊活动解决所需的资金和场所,拓宽了向校友和社会各界募集资金的渠道。
建立和完善校友工作网络,凝聚有效开发校友资源的力量
一个大学,其校友人数多,分布面广,要开发校友资源,单凭校友会有限的专职工作人员的力量是难以做到的。因此,建立和完善校友工作网络,依托各地校友会和广大在校师生的积极性,才能动员和凝聚广大校友和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到有效开发利用校友资源之中,为促进“三个发展”服务。根据广西大学校友会的经验:一是在大学内部建立健全二级学院校友会,负责联系和沟通本学院的广大校友;二是在广西地区建立健全各市校友会,负责联系和沟通本市的广大校友;三是在省外校友较集中的城市建立健全校友会,负责联络和沟通本地区的校友;四是在海外校友较集中的地区建立和健全校友会,负责联系和沟通该地区的校友。大学校友总会与各地校友不是上下级的领导关系,而是互相联系,共同合作的关系,共同为促进“三个发展”服务。这种校友
工作网络的构建能够充分调动广大在校师生参与校友工作的积极性;能够有效地把分散在四面八方的校友凝聚起来,形成稳定的组织结构和信息渠道,无疑会给有效开发和利用校友资源带来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