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部教案(精品)

时间:2019-05-12 16:24: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部教案(精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部教案(精品)》。

第一篇: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部教案(精品)

课题: 1.1 正数和负数(1)

教学目标 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知识重点 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

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 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XX,身高1.73米,体重58.5千克,今年40岁.我们的班级是七 13 班,有6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2个,占全班总人数的37%„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

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

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 问题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交流.

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数和负数的表示.

强调: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人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 这些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知识,教师要清楚地向学生说明,并且要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规范,要

name=baidusnap1>舍得花时间让学充分发表想法。

举一反三思维拓展 经过上面的讨论交流,学生对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对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有了初步的理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以加深对正数和负数概念的理解,并开拓思维.

问题4:请同学们举出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例子.

问题5:你是怎样理解“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的呢?请举例说明.

能否举出例子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体现,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引负数的必要性

课堂练习教科书第5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围绕下面两点,以师生共同交流的方式进行:

1,0由于实际问题中存在着相反意义的量,所以要引人负数,这样数的范围就扩大了;

2,正数就是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或在其前面加“+”),负数就是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

本课作业 教科书第7页习题1.1 第1,2,4,5(第3题作为下节课的思考题。

作业可设必做题和选 做题,体现要求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本课是有理数的第一节课时.引人负数是数的范围的一次重要扩充,学生头脑中关于数的结构要做重大调整(其实是一次知识的顺应过程),而负数相对于以前的数,对学生来说显得更抽象,因此,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下就能建立的.为了接受这个新的数,就必须对原有的数的结构进行整理,引人币的举例就是这个目的.

负数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原有的数不够用了(不能正确简洁地表示数量),书本的例子

或图片中出现的负数就是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这一点.使学生接受生活生产实际中确实

存在着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多举几个这方面的例

子,并且所举的例子又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当学生接受了这个事实后,引入负数(为了区分这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这个教学设计突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书本中的图片和例子都是生活生产中常见 的事实,学生容易接受,所以应该让学生自己看书、学习,并且鼓励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作适当引导就可以了。

课题: 1.1 正数和负数(2)

教学目标 通过对数“零”的意义的探讨,进一步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利用正负数正确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了指定方向变化的量)教学难点 深化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

知识重点 正确理解和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知识回顾与深化 回顾: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为了区分这两种量,我们用正数表示其中一种意义的量,那么另一种意义的量就用负数来表示.这就是说:数的范围扩大了(数有正数和负数之分).那么,有没有一种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的数呢?

问题1:有没有一种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的数呢? 学生思考并讨论.

(数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是正数和负数的分

界,是基准.这个道理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可视学生的讨论情况作些启发和引导,下面的例子供参考)例如:在温度的表示中,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两种不同意义的量,通常规定零上温度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来表示。那么某一天某地的最高温度是

零上7℃,最低温度是零下5℃时,就应该表示为+7℃ 和-5℃,这里+7℃和-5℃就分别称为正数和负数.那么当温度是零度时,我们应该怎样表示呢?(表示为0℃),它是正数还是负数呢?由于零度既不是零上温度也不是零下温度,所以,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问题2:引入负数后,数按照“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来分,可以分成几类? “数0耽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也应看作是负数定义的一部分.在引入

负数后,0除了表示一个也没有以外,还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了解。的这一层意义,也有助于对正负数的理解;且对数的顺利扩张和有理毅概念的建立都有帮助。

所举的例子,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应从相反意义的1这个角度来说明.这个问题只要初步认识即

可,不必深究.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问题3:教科书第6页例题

说明:这是一个用正负数描述向指定方向变化情况的例子,通常向指定方向变化用正数表示;向指定方向的相反方向变化用负数表示。这种描述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应予以重视。教学中,应让学生体验“增长”和“减少”是两种相反意义的量,要求写出“体重的增长值”和“进出口额的增长率”,就暗示着用正数来表示增长的量。

归纳: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教科书第6页).

类似的例子很多,如:

水位上升-3m,实际表示什么意思呢?

收人增加-10%,实际表示什么意思呢?

等等。

可视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这种用正负数描述向指定方向变化情况的例子,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按题意找准哪种

意义的量应该用正数表示是解题的关健.这种描述具有相反数的影子,例如第(1)题中小明的体重可说成是减少-2kg,但现在

不必向学生提出. 巩固练习教科书第6页练习

阅读思考

教科书第8页 阅读与思考是正负数应用的很好例子,要花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以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思考交流:

1,引人负数后,你是怎样认识数0的,数0的意义有哪些变化? 2,怎样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用正数表示其中一种意义的量,另一种量用负数表示;特别地,在用正负数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时,通常把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规定为正数,而把向指定方向的相反方向变化的量规定为负数.)

本课作业 必做题:教科书第7页习题1.1第3,6,7,8题

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主要目的是加深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和用正负数表示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向指

定方向变化的量。

2,“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要从0不属于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中的任何一种上来理解)也应看作是负数定义的一部分.在引人负数后,除了表示一个也没有以外,还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了解0的这一层意义,也有助于对正负数的理解,且对数的顺利扩张和有理数概念的建立都有帮助.由于上节课的重点是建立两种相反意义量的概念,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所以作为知识的回顾和深化而放到本课.

3,教科书的例子是用正负数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的实际应用,用这种方式描述的例子很多,要尽量使学生理解.

4,本设计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的教学理念,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合理应用,在体验中感悟和深化知识.通过实际例子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题: max.book118.com 有理数

教学目标 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知识重点 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探索新知 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例如,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

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试一试:按照以上的分类,你能作出一张有理数的分类表吗?你能说出以上有理数的分类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吗?(是按照整数和分数来划分的)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这个引入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乐于参与

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 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地,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所有负数组成的数集叫做负数集„„;

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思考: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

也可以教师说出一些数,让学生进行判断。

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开。

创新探究 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到如下的分类表。

有理数 这个分类可视学生的程度确定是否有必要教学。应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标准不一样时,分类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分类的标准要明确,使分类后每一个参加分类的象属于其中的某一类而只能属于这一类,教学中教师可举出通俗易懂的例子作些说明,可以按年龄,也可以按性别、地域来分等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本课作业 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1题 教师自行准备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在引人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

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

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

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要过多展开。2,本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可避免直接进行分类所带来的枯燥性;同时还体现合作学习、交流、探究提高的特点,对学生分类能力的养成有很好的作用。

3,两种分类方法,应以第一种方法为主,第二种方法可视学生的情况进行。

课题: max.book118.com 数轴

教学目标 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2,会正确地画出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教学难点 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知识重点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问题1: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你会读温度计吗?请你尝试读出图中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 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 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点表示数的感性认识。点表示数的理性认识。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教师:由上述两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

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归纳出:可以表示有理数的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只描述数轴特征即可,不用特别强调数轴三要求。

从游戏中学数学 做游戏:教师准备一根绳子,请8个同学走上来,把位置调整为等距离,规定第4个同学为原点,由西向东为正方向,每个同学都有一个整数编号,请大家记住,现在请第一排的同学依次发出口令,口令为数字时,该数对应的同学要回答“到”;口令为该同学的名字时,该同学要报出他对应的“数字”,如果规定第3个同学为原点,游戏还能进行吗? 学生游戏体验,对数轴概念的理解

寻找规律 归纳结论 问题3:

你能举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 如果给你一些数,你能相应地在数轴上找出它们的准确位置吗?如果给你数轴上的点,你能读出它所表示的数吗?

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归纳出一般结论,教科书第12的归纳。这些问题是本节课要求学会的技能,教学中要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来完成,教师可结合教科书给学生适当指导。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2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请学生总结:

数轴的三个要素;

数轴的作以及数与点的转化方法。

本课作业 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注意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课题: max.book118.com 相反数

教学目标 掌握相反数的概念,进一步理解数轴上的点与数的对应关系;

通过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的特征,培养归纳能力; 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 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知识重点 相反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问题1:请将下列4个数分成两类,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类

-2,-5,+2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分法,只要能说出道理,都要难予鼓励,但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逐渐得出5和-5,+2和-2分别归类是具有较特征的分法。

(引导学生观察与原点的距离)思考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思考 再换2个类似的数试一试。

归纳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归纳。以开放的形式创设情境,以学生进行讨论,并培养分类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归纳能力,渗透数形思想 炼定义 给出相反数的定义

问题2:你怎样理解相反数定义中的“只有符号不同”和“互为”一词的含义?零的相反数是什么?为什么?

深化主题提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规律:一般地,数a的相反数可以表示为-a 思考: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一个练习体验对称的图形的特点,为相反数在数轴上的特征做准备。

深化相反数的概念;“零的相反数是零”是相反数定义的一

第二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部教案改

教学资料

教育精品资料

课题: 1.1 正数和负数(1)

教学目标 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知识重点 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

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 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XX,身高1.73米,体重58.5千克,今年40岁.我们的班级是七 13 班,有6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2个,占全班总人数的37%„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教学资料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

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

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 问题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交流.

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

教学资料

数和负数的表示.

强调: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人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 这些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知识,教师要清楚地向学生说明,并且要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规范,要

name=baidusnap1>舍得花时间让学充分发表想法。

举一反三思维拓展 经过上面的讨论交流,学生对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对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有了初步的理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以加深对正数和负数概念的理解,并开拓思维.

问题4:请同学们举出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例子.

能否举出例子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体现,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引负数的必要性

课堂练习教科书第5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围绕下面两点,以师生共同交流的方式进行:

1,0由于实际问题中存在着相反意义的量,所以要引人负数,这样数的范围就扩大了;

本课作业 教科书第7页习题1.1 第1,2,4,5(第3题作为下节课的思考题。

作业可设必做题和选 做题,体现要求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

教学资料

想)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本课是有理数的第一节课时.引人负数是数的范围的一次重要扩充,学生头脑中关于数的结构要做重大调整(其实是一次知识的顺应过程),而负数相对于以前的数,对学生来说显得更抽象,因此,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下就能建立的.为了接受这个新的数,就必须对原有的数的结构进行整理,引人币的举例就是这个目的.

负数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原有的数不够用了(不能正确简洁地表示数量),书本的例子

或图片中出现的负数就是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这一点.使学生接受生活生产实际中确实

存在着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多举几个这方面的例

子,并且所举的例子又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当学生接受了这个事实后,引入负数(为了区分这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课题: 1.1 正数和负数(2)

教学目标 通过对数“零”的意义的探讨,进一步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利用正负数正确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了指定方向变化的量)教学难点 深化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

知识重点 正确理解和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知识回顾与深化 回顾: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

教学资料

存在着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为了区分这两种量,我们用正数表示其中一种意义的量,那么另一种意义的量就用负数来表示.这就是说:数的范围扩大了(数有正数和负数之分).那么,有没有一种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的数呢?

问题1:有没有一种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的数呢? 学生思考并讨论.

(数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是正数和负数的分

界,是基准.这个道理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可视学生的讨论情况作些启发和引导,下面的例子供参考)

例如:在温度的表示中,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两种不同意义的量,通常规定零上温度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来表示。那么某一天某地的最高温度是

零上7℃,最低温度是零下5℃时,就应该表示为+7℃ 和-5℃,这里+7℃和-5℃就分别称为正数和负数.那么当温度是零度时,我们应该怎样表示呢?(表示为0℃),它是正数还是负数呢?由于零度既不是零上温度也不是零下温度,所以,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问题2:引入负数后,数按照“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来分,可以分成几类? “数0耽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也应看作是负数定义的一部分.在引入

负数后,0除了表示一个也没有以外,还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了解。的这一层意义,也有助于对正负数的理解;且对数的顺利扩张和

教学资料

有理毅概念的建立都有帮助。

所举的例子,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应从相反意义的1这个角度来说明.这个问题只要初步认识即

可,不必深究.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问题3:教科书第6页例题

说明:这是一个用正负数描述向指定方向变化情况的例子,通常向指定方向变化用正数表示;向指定方向的相反方向变化用负数表示。这种描述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应予以重视。教学中,应让学生体验“增长”和“减少”是两种相反意义的量,要求写出“体重的增长值”和“进出口额的增长率”,就暗示着用正数来表示增长的量。

归纳: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教科书第6页).

类似的例子很多,如:

水位上升-3m,实际表示什么意思呢?

收人增加-10%,实际表示什么意思呢?

等等。

可视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这种用正负数描述向指定方向变化情况的例子,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按题意找准哪种

意义的量应该用正数表示是解题的关健.这种描述具有相反数的

教学资料

影子,例如第(1)题中小明的体重可说成是减少-2kg,但现在

不必向学生提出. 巩固练习教科书第6页练习

阅读思考

教科书第8页 阅读与思考是正负数应用的很好例子,要花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以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思考交流:

1,引人负数后,你是怎样认识数0的,数0的意义有哪些变化? 2,怎样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用正数表示其中一种意义的量,另一种量用负数表示;特别地,在用正负数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时,通常把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规定为正数,而把向指定方向的相反方向变化的量规定为负数.)

本课作业 必做题:教科书第7页习题1.1第3,6,7,8题

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主要目的是加深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和用正负数表示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向指

定方向变化的量。

2,“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要从0不属于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中的任何一种上来理解)也应看作是负数定义的一部分.在引人负数后,除了表示一个也没有以外,还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了解0的这一层意义,也有助于对正负数的理解,且对数的顺利扩张和有理数概念的建立都有帮助.由于上节课的重点是建立两种相反意义量的概念,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所以作为知识的回顾和深化而放到

教学资料

本课.

3,教科书的例子是用正负数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的实际应用,用这种方式描述的例子很多,要尽量使学生理解.

4,本设计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的教学理念,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合理应用,在体验中感悟和深化知识.通过实际例子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题: max.book118.com 有理数

教学目标 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知识重点 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探索新知 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例如,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

教学资料

个人,而5.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

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试一试:按照以上的分类,你能作出一张有理数的分类表吗?你能说出以上有理数的分类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吗?(是按照整数和分数来划分的)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这个引入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乐于参与

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 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教学资料

所有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地,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所有负数组成的数集叫做负数集„„;

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师说出一些数,让学生进行判断。

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开。

创新探究 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到如下的分类表。

有理数

这个分类可视学生的程度确定是否有必要教学。

应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标准不一样时,分类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分类的标准要明确,使分类后每一个参加分类的象属于其中的某一类而只能属于这一类,教学中教师可举出通俗易懂的例子作些说明,可以按年龄,也可以按性别、地域来分等

小结与作业

也可以教 课堂小结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本课作业 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1题 教师自行准备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在引人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

教学资料

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

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

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

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要过多展开。

2,本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可避免直接进行分类所带来的枯燥性;同时还体现合作学习、交流、探究提高的特点,对学生分类能力的养成有很好的作用。

课题: max.book118.com 数轴

教学目标 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2,会正确地画出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教学难点 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知识重点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问题1: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你会读温度计吗?请你尝试读出图中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

教学资料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 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 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生的学习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点表示数的感性认识。点表示数的理性认识。

合作交流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探究新知 教师:由上述两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

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归纳出:可以表示有理数的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只描述数轴特征即可,不用特别强调数轴三要求。

从游戏中学数学 做游戏:教师准备一根绳子,请8个同学走上来,把位置调整为等距离,规定第4个同学为原点,由西向东为正方向,每个同学都有一个整数编号,请大家记住,现在请第一排的同学依次发出口令,口令为数字时,该数对应的同学要回答“到”;口令为该同学的名字时,该同学要报出他对应的“数字”,如果规定第3个同学为原点,游戏还能进行吗? 学生游戏体验,对数轴概念的理解

寻找规律 归纳结论 问题3:

教学资料

你能举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 如果给你一些数,你能相应地在数轴上找出它们的准确位置吗?如果给你数轴上的点,你能读出它所表示的数吗?

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归纳出一般结论,教科书第12的归纳。这些问题是本节课要求学会的技能,教学中要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来完成,教师可结合教科书给学生适当指导。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2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请学生总结:

数轴的三个要素;

数轴的作以及数与点的转化方法。

本课作业 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注意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课题: max.book118.com 相反数

教学目标 掌握相反数的概念,进一步理解数轴上的点与数的对应关系;

通过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的特征,培养归纳能力; 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 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知识重点 相反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问题1:请将下列4个数分成两类,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类

-2,-5,+2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分法,只要能说出道理,都要难予鼓励,但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逐渐得出5和-5,+2和-2分别归类是具有较特征的分法。

(引导学生观察与原点的距离)思考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思考 再换2个类似的数试一试。

归纳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归纳。以开放的形式创设情境,以

教学资料

学生进行讨论,并培养分类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归纳能力,渗透数形思想 炼定义 给出相反数的定义

问题2:你怎样理解相反数定义中的“只有符号不同”和“互为”一词的含义?零的相反数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规律:一般地,数a的相反数可以表示为-a 思考: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一个练习体验对称的图形的特点,为相反数在数轴上的特征做准备。

深化相反数的概念;“零的相反数是零”是相反数定义的一部分。强化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几何意义 规律

解决问题 问题3:-(+5)和-(-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你能化简它们吗?

学生交流。

分别表示+5和-5的相反数是-5和+5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二个练习利用相反数的概念得出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相反数的定义

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怎样求一个数的相反数?怎样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 本

深化主题提

给出

教学资料

课作业 必做题 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3题

选做题 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相反数的概念使有理数的各个运算法则容易表述,也揭示了两个特殊数的特征.这两个特殊数在数量上具有相同的绝对值,它们的和为零,在数轴上表示时,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等性质均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本教学设计围绕数量和几何意义展开,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教学引人以开放式的问题人手,培养学生的分类和发散思维

第三篇: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全部教案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教材分析: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实验课程的第一课,本节教材符合课标的要求,在教材编排上,文字优美,行云流水;安插了先进的科学知识以及许多精美的图片,并就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提出了很多问题,设置悬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本节的教学目标侧重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80%),体现思维和表达的能力目标占15%,知识目标占5%。

课时准备:

1.了解初一新生的基本情况。

2.收集关于生物方面尖端先进的科学技术方面的资料,图片、光盘,如DNA侦破技术,人工智能,基因芯片以及目前受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方面的图片、光盘。

3.磁带(如《校园的早晨》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放一首优美的钢琴曲(或其它如《校园的早晨》磁带)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到课堂氛围的和谐、轻松、愉快、缩短师生间的感情距离,尽量体现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关系。

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阅读全文。

二、分组:选定小组长(组织教学:制定课堂纪律规则及评价条例)进行小组讨论,再作记录,小组讨论内容。

1.学校的垃圾问题(特别是食品包装袋、快餐盒等)用哪些方法解决,哪种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2.学校伙食房周围树干与其它区域的树干比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校园内麻雀数量比前几年有所增加,为什么?

4.今年暑期发生的洪涝灾害说明了什么问题?

5.关注自我:有的同学长得健康结实,而有的同学长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吗?你能

简单回答你是怎样由小到大的吗?你希望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长得列健壮吗?更聪明吗?

6.你是从什么途径了解克隆和转基因的?你了解哪些。

三、全班分小组交流、讨论

四、教师作补充,修正和总结,并对同学们的表现作出积极性的评价。

因为是第一节课,学生第一次分组完成不同的讨论项目,然后进行表达和交流,所以无论对和错,应首先给予充分的鼓励,通过交流,辨清正误,这样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思考,积极发言的高昂激情,否则,参与的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以致影响以后的教学。

五、师生共同朗诵课文《致同学们》的第一、二段欣赏这两段话,提高文学修养,讨论:生活离得开生物吗?

六、教师启发,通过平常看报、看电视、看书、听广播或在网上查询的资料,谁能说说除了我们刚才讨论的问题以外,你还知道关于生物学的其它方面知识吗?(最后教师补充)

七、结束语:

同学们,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作为一个21世纪的现代公民,是否应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呢?是否应该具备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呢?自主、合作、探究已成为新时代的学习方式。生命的世界真精彩,生物的世界真奇妙,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破译生命的密码吧!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生物

2.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3.了解生物特征

4.通过学习使学生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1.生物和非生物区别

2.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生物的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节

认识生物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单元页和课本第3至第第6页的图片,学生查找与生物的特征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1.什么是生物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常美丽的星球上,你们知道是什么将我们的环境点缀得如此绚丽多彩吗?

生:花、草、树、山石、河流等等。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的环境就是因为有这些花、虫、鸟、兽和它们栖息的环境,才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一下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单元页的照片和图I-6,I-10。

生:欣赏屏幕上所呈现出的绚丽多彩的大自然。

师:请同学描绘大屏幕中的图像。

师:这些形态各异的物体各自具有不同的形态,但是又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它们有的具有生命,有的没有生命。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些物体是非生物,为什么?

生:同学1说:“蓝天、白云、房屋、太阳、山石、车辆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没有生命”。同学2补充说:“还有、流水、土地”。

2.生物的特征

师:出示图I-6,I-1,I-10图片中的狮在追辅斑马,植物光合作用,小鸡觅食等等都是生命现象,到底什么是生物呢?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活着的,具有生命的物体是生物。”

学生2回答:“有感情的物体。”

学生3回答:“生物的存活需要养料,要吃东西。”

师:你们列举一下所知道的生物,看看他(它)都需要什么才能存活?

生:人和动物需要蔬菜、瓜果、肉、粮食等食物,马、牛、羊需要吃草,虎、狼、豹要吃小动物。

师:人和动物需要营养,那么植物需要营养吗?

生:植物也需要营养,它们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中的肥料。

师:给予掌声鼓励。生物只有在营养充分的情况下才能健康地成长。生物还有什么共同特征,请举例加以说明。

生:生物能进行呼吸,如鲸在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图I-3)

师:很好!那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植物呼吸吗?

生:植物也呼吸,比如夜晚睡觉的屋子里摆放很多的花,容易使人憋闷,贮存白菜的地窖里也是这样。

师:对,植物在有光的情况下,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需要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大量的氧气,而夜晚正好相反。人是有生命的,进行新陈代谢,排出体内废物,其他的生物会排出废物吗?请大家看图I-4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回答说:“其他的生物也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例如,小动物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等方式将废物排出体外。

师:那么植物呢?也是出汗、排尿吗?请大家看I-5。

生:回答说:“植物通过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植物也能通过呼吸排出废物。”

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并举例说明生物还有哪些特征。教师引导学生看图I-7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说:“含羞草的叶子被碰到后,它会合起来。”

学生2回答说:“生物还能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例如,人用苍蝇拍打苍蝇,苍蝇会立即飞走。”

学生3回答说:“狗看到骨头就会流口水。”

师:这些都属于应激性。教师补充说明含羞草的叶子合起并垂下,其实是在保护叶片。让学生用手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叶子,亲自感受一下。继续说明多数情况下动物的应激性比较明显,植物的应激性大多表现在向光生长、向地生长和向水生长等方面。继续让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特性。

师:出示I-8在在生长的蘑菇和I-9种子的萌发图片,以及I-10图学生讨论。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说:“生物体可以从小长大。”

学生2回答说:“生物还可以繁殖。”

师:接着启发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繁殖方式。想一想动物、植物、细菌怎样繁殖。

生:学生思考后回答。

从同学们的叙述中,不仅可以看到生物之间传递信息这一本领,还可以看出生物适应环境这一本领。另外生物也能影响环境。例如,植被可以保持水土,增加大气湿度,从而可以减少沙尘暴的发生,改善空气质量。接着鼓励学生多观察生物,从而得出更多更新颖的建议。

请学生思考: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特征?任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这些特征吗?

生: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答说:“有。例如,图片中的猎豹,它有情感,也要呼吸,也要营养,也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遇到情况会声音来传递信息,也能从小长大并繁殖后代。”

二、巩固练习

师:我们留意了这么多生命现象,相信你们一定会利用这些生物的特征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了吧。我们来练习一下。教师打出课本第6页的图片,让学生指出图中钟乳石、珊瑚和珊瑚虫,哪个是生物,为什么?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珊瑚虫是生物,因为只有它具备了生物的特征,具有生命。而钟乳石和珊瑚是没有生物特征的。

师:教师小结:学完这节课后,你们该知道什么是生物了吧?

生:学完这节课后,我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凡是具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生物。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结构基础,都要进行一系列的生理活动:需要呼吸,需要营养,进行新陈代谢,有生老病死,有传递信息的本领,活动有规律性,可以适应环境,还可以影响环境……

师:今天我们接触到这么多的小生命,看到它们的生命现象,你还认为路旁的一棵树,道边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吗?

生:不是,它们都有生命。

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体呢?

生:我们应该热爱和保护那些生命,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教学反思

第二节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教材分析: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属教材新增内容,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在学习方法上,从宏观到微观,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本节内容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的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和训练。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2.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3.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教学重点: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初步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课时准备:

学生:确定调查路线,笔(有条件可带放大镜,照相机)

教师:

1、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并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要调查生物状况。

2、设计调查表

调查

小组 组长

组员

调查地点 校园内 调查

时间 2003年9月

日 天气

状况

生物名称 数量 生活环境 与人类关系

组内互评

教师评语

课时分配:2课时

第一课时:调查

第二课时:整理、交流、表达

教学过程:

一、调查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如何进行调查)

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例,什么是调查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各自方案通过对比总结,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特别强调安全)

2、引导学生分析人口普查表(或班主任老师分放的新生登记调查表),从而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实地调查:

1.各组同学根据分工,认真收集材料(作调查记录、拍照等)。

2.注意安全,爱护生物资源,遇到不会的问题请教老师。

3.进行校园调查,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他们身边的生物名称,并注意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尤其是爱护生物资源。

4.教师一起调查,注意安全第一。

三、整理统计:

各组同学共同整理,归类,书写调查报告。

四、展示、交流调查报告。

1.全班范围内交流,各组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并叙述各自的调查报告,相互交流。

2.老师在交流展示中起引导、帮助作用,力求通过交流相互促进,完善本次调查活动。

3.完成调查表中互评和老师评价部分。

五、拓展、延伸

1.写一份调查后的感想。

2.调查全班同学身高、体重算出平均值,其它班级或学校学生相比。

教学反思: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一节 生物圈

教学目标

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②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③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

④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和重点

点:

①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点:

收集和分析资料(因为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需要对图片、文字和数字资料进行分析)。

课前准备

师:在课堂上准备一个地球仪。

生:同桌带一只小地球仪

教学设计

一、生物圈的概念

1.教师事先让学生们拿出地球仪,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生物圈的概念。

2.学生们根据自己手中的地球仪,讨论生物圈的范围,然后总结生物圈的概念。

3.老师总结:地球表层生物和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圆!

二、生物圈的范围

1.分小组作并讨论课本,11页至12页《生物圈范围》然后学生分组开展竞赛,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最精确的语言说出生物圈的范围。

2.教师总结: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层,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三、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1.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并且利用课本12页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总结出结果。

2.学生分别扮演动物和植物在各个星球上的生活状况,表现出它们对食物、水、氧气的依赖。

3.教师总结:动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生,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教学反思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前准备

学生:各小组准备鼠妇10~16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夹),表,笔,一份实验报告用表。

教师:鼠妇若干只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设计

一、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1.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教师举例,引导学生分析,并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

二、探究的一般过程

1.教师直接举例,(如人们征服疟疾病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以鼠妇为例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而帮助其进一步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

三、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

1.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2.学生自学,互相答疑,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变量和对照实验。

3.教师通过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4.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四、实验探究(需1课时)

1.在实验里中由各组同学按方案进行。

2.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3.将实验结果填在《实验报告册上》

五、结果交流

1.各小组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报告,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

2.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报告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3.教师引导同学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4.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5.特别注意与结果不一致的误差的分析。

六、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空气

杂草

阳光

蚜虫

土壤

小麦

微生物

病毒

湿度

……

……

(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

七、分析课本18页的练习

教学反思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能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影响。

2.通过测量等环节的学习学会探究的方法。

3.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与其它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形成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的测量技能,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

1、先自制“大树一叶一草”活动教具。

2、长颈鹿挂图。

3、投影胶片写出四个问题。

(1)骆驼、骆驼刺、海豹、旗形树四种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2)四种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3)骆驼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4)旗形树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学生:

1、思考问题:“为什么大家看到的长颈鹿都是长颈的?”要求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询问家长等途径得出答案。

2.预习教材第29页的探究内容,设计好测量空气温度的表格交给教师检查,选出一份较好表格供课堂使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在很早以前,地球上生活着长颈的长颈鹿,同时也生活着短颈的长颈鹿(出示挂图)。

问:为什么现在看不到短颈的长颈鹿呢?下面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扮演长颈的长颈鹿,另一位同学上来扮演短颈的长颈鹿,请一位普通话好的同学进行独白。

表演过程:[独白: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生活着很多长颈的长颈鹿和短颈的长颈鹿,它们以地上的草和一些树叶为食,但后来,气候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长颈鹿的食物急剧减少,一天,长颈鹿们(两学生)去寻找食物,它们看见的草,很快地吃了起来(两学生把教具上的草拿掉,做吃草的样子)。草吃完以后,就吃树上矮处的树叶(两学生把矮处的树叶“吃”掉了。矮处的树叶吃完以后,就只能吃高处的树叶,长颈的长颈鹿(高个学生)吃到了树叶,短颈的长颈鹿(矮个学生)吃不到树叶。短颈长颈鹿因没有获取食物而饥饿、生病死去(矮个学生表演“死”的动作),从而被淘汰。所以,现在只剩下了长颈的长颈鹿。你看,长颈的长颈鹿(高个学生)正津津有味地“吃”着树叶呢。]

师:大家觉得这两位同学的表演怎么样?

生:很精彩。

师:我们一起给他们鼓掌吧。(学生鼓掌)

师: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生物适应环境就能生存,不适应则被淘汰。所以,短颈的长颈鹿被淘汰,长颈的长颈鹿生存下来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板书: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师: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板书;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师:请大家看教材第19页上的图片资料(展示题板),并结合题板上的问题进行思考。思考的时候,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可以讨论。5分钟后,进行抢答比赛,四个组中,看哪一组获胜。

问题1:四种生物的生存环境是怎样的?

(提示:骆驼和骆驼刺适于生活在炎热缺水的荒漠中;海豹适于生活在寒冷的水域里;旗形树生活在风口处)

问题2:四种生物的形态结构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提示:骆驼有驼峰,眼睫毛长而密,足垫厚,腿较长等;骆驼刺的根很长,地上部分很矮小;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很厚;旗形树树冠像一面旗帜)

问题3:骆驼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提示:骆驼尿液非常少,体温升到46 ℃才会出汗;一次性喝水100升后,可以45天不喝水;驼峰中有脂肪,可以贮存能量,所以它适于生活在荒漠中)

问题4:旗形树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提示:旗形树生活在风口处,大风把树迎风面的枝条吹断,顺风面的枝条继续生长,所以只要风大的地方,就容易看到旗形树)

抢答过程:(略)

(注:教师可把三个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答对一题加10分,回答不完整的,本组同学补充正确后也可加10分。教师进行提问时,应考虑到各组学生的积极性,在最后宣布获胜小组时,其他小组也应给予鼓励)

比赛结果:(略)

师: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同学们应该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都与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师:大家还能举出生物适应环境的其他例子吗?

(提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师: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生物除了对环境适应以外,还能影响环境和改变环境。下一堂课,同学们要做一个探究活动,要用到一种仪器——干湿温度计。(展示自绘干湿温度计挂图,介绍使用干湿温度计的方法)

结束新课,布置作业:各小组长领取干湿温度计以后,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组员一起根据教材第20页中的要求,制定探究性计划,做出假设,并设计一个调查表格,把测量的数据填入表中,下一堂课我们进行交流、讨论。

第二课时

引言:为什么现在国家要投入巨额资金,实行退耕还林计划呢?

(提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师:退耕还林计划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环保的重视。保护森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的家园。希望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到这个行动中去。

师:植物对环境有影响吗?

(提示:有)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板书: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师: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对裸地、草地和灌丛三个地方的湿度进行了测量。四个小组各派一个同学来填写表格,请填上测量数据的平均值。(教师展示小黑板上学生设计的表格)

学生活动:(略)

师:能说出你们的假设内容吗?

(第一、二、四小组假设灌丛湿度最大,裸地湿度最小;第三小组假设草地湿度最大,裸地湿度最小;四个小组都假设早上湿度最大,中午湿度最小)

师:我们来分析四个小组的数据。

学生分析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很活跃,大家都沉浸在讨论和分析中)

师:根据四个小组对裸地、草地、灌丛的数据平均值,你们得出什么结论?

师:根据四个小组早、中、晚的数据平均值,你们又得出什么结论?

师:四个小组的假设怎样?

师:四个小组测量都准确吗?

师:请第三小组的同学分析原因。

教学反思:

第四节 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①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②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③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④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难点和重点 ①生态系统的组成。②食物链和食物网。③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课前准备 教 师:准备一个水族箱,里面生活着水生生物。学 生:记录近日所食用的食物名称。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生态系统的概念 ①通过观察家庭水族箱,分析问题,寻找答案。②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思考: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什么关系。?教师列举生活中常见实例,如家庭水族箱。?教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朗读一段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创造一个愉悦的氛围。生态系统的组成 ①学生进行资料分析(教材提供的资料),找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并且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②分组扮演动物、植物、细菌和非生物,并寻找四者之间的关系。?教师引导:下面大家分析一下书中的资料,看看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扮演角色,并且帮助他们寻找其中的关系。

食物链和食物网 ①把最近一段时间所吃的食物,通过一系列箭头连接成食物网,观察自己在食物网中的位置。②学生观看录像,讨论分析动物、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学生进行资料分析,通过分析了解食物链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同时了解营养物质在食物链中的流动。环保教育 学生观看课件,讨论分析环保意义。教学反思

第五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①会查阅资料以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并进行交流。

②能选取多方事例来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③发展收集资料,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④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具有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

难点和重点

重 点: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而这种习惯的养成更要从小培养,因此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是本节的重点。

难 点:学生逐个认识各个生态系统,难以从这个认知过程飞跃到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因此学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本节的难点。

课前准备

教 师:准备一些生态系统景观的影像资料及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影像资料。

学 生:课下收集有关各种生态系统的资料。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复习:什么是生态系统

①教师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生态系统的概念,注意纠正表达不准确的地方

②教师假设:假设给你一大片土地,你可以设计你周围的环境及各种生物,那么你要怎样设计才能使你生活的生态系统维持下去? 新课: 生态系统的类型

①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和收集的资料说出各种生态系统。

②学生看各种生态系统的影片,通过影片让学生来认识所看到的各种生态系统。2 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

①游戏:我爱我家。学生分组扮演各种生态系统,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把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述出来(组内先交流,然后向其他组同学介绍)。

②团结协作:大部分的生态系统学生比较了解,但有一些生态系统有的同学不大熟悉,这时让学生提出一个他不熟悉的生态系统,由其他的同学帮助他,给他介绍一些通过查阅资料所获得的有关这个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使学生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知识,体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③学生详细介绍几种熟悉的生态系统,其他生态系统的详细资料由学生课下查阅完成,并写成小短文(或收集的图片)在班级的墙报上展出“多姿多彩的生态系统”。3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①学生分析:这些生态系统虽然各有特点及作用,但从生态系统的组成上来说都有共同之处。并由学生讨论找出共同点,从而得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②学生分析:假设其中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了,会对其他的生态系统产生什么影响?从而得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③ 学生在分析联系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4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①学生互相交流在自己的身边有哪些人为的活动对生物圈产生了严重的破坏。②学生观看影片,表现出对被破坏环境的痛惜及对破坏行为的憎恨。5 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①学生交流:从自身做起,如何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②学生以组为单位,在组内交流讨论,制定保护校园的方案和实施计划。课下作业

①以“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题,写一篇文章。②定期进行保护校园活动。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第一章 观察细胞的结构

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

教学目标

①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②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③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四种标本(写有“上”字的玻片;印有数字的挂历透明纸;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动植物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投影仪;课前每班培训两名“小先生”,以便课上帮助教师辅导其他学生。

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阅读课后的显微镜发展史。

教学设计

读第二单元开篇语,明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奥妙,就必须要了解细胞。指导学生看书中35页图,提问、朗读,引出主题。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要了解细胞,必须借助显微镜。提示图中细胞,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

(指导学生看书37页):

取镜和安放。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引导学生说出显微镜的发明、发展过程。

提问: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镜?

1.显微镜的构造

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

回答教师指示部分的名称。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显微镜,并争取达到人人会使用显微镜。指导学生学会通过看书来认识显微镜。

随机叫学号,进行抽测。

2.显微镜的使用

对光

⑴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⑵左眼看,右眼睁。

⑶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的视野。

观察:

⑴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

⑵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⑶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有迫切动手观察的欲望.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边看书边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情况不一,部分同学没看到物像。

一名学生边说边演示自己是如何观察到 物像的。

倾听,引起注意 明确应注意的问题后,动手操作,观察。

小先生巡视,帮助。

提出疑问,明确

动手操作,观察,说现象,并加以解释。

思考回答:

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细胞越大,个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细胞越小,个数越多。

归纳: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

认真观看

动手观察,注意规范。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介绍四种观察标本:

①写有“上”字的玻片;

②印有数字的透明纸;

③动植物玻片标本;

④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

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观察。(建议先观察2号标本)

巡视,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请一名同学上前演示。

给予鼓励性评价。

先请学生补充,后教师补充。

强调:

①用低倍物镜(10X或 8X,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

②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③纠正:应叫明亮的视野,不叫亮圈。

④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 看着物镜。

引导学生继续观察。

巡视指导,纠正错误。

观察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使

学生明确:

①物像是倒像

②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

③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穿透的物体。

引导学生换目镜后再观察。

问:放大倍数不同,看到的细胞个数与大小有什么不同?

播放显微镜的使用录像。

引导学生归纳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鼓励按步骤规范操作,巡视,检查,纠正错误。小组竞赛按座位纵向分成四大组,随机抽查一组,起立操作,另外三组指出问题,评等级。明确评价标准,限定2分钟内找到物像。

练习思考,回答。看书39页注意事项后,动手操作,将显微镜放入箱中。

学生畅所欲言。提示:显微镜使用完后,怎 么办?

小结给予评价,并启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制标本,到实验室观察。课后实验室开放。

教学反思:

第二节 观察植物细胞

教学目标

①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②学生体会“胆大心细”是顺利实验的必备素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③在老师的带领、指导下,尝试改革实验,意识到实验方法是可以发展变化的,增强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

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难点:以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胆大心细”是成就一切实验的素质)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尊重事实是生物绘图的前提)。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自愿准备感兴趣、可观察的植物材料,如:洋葱、成熟的番茄、黄瓜(西瓜、苹果)等;3H铅笔,绘图纸,尺;兴趣强烈的几个学生提前跟随老师学做临时装片。

教师:洋葱鳞片叶,番茄(或西瓜等成熟果实)的果肉,新鲜的黄瓜,清水,碘酒溶液,高锰酸钾溶液(质量分数为1%~5%),镊子,刀片,滴管,纱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透明的细胞立体模型,植物细胞挂图,提前制备上述几种材料的装片,摆放多台示范镜,叶片的永久横切片、人的血液涂片、单层扁平上皮装片各10片。

课前培训几个学生。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课前交流展示各自准备的生物材料,跃跃欲试探究它们的结构组成,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气氛活泼。巡视、查询学生们所做的课前准备,适当地交流。

检测学生的操作,进行教学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指导、纠错。

策略①:观察、识别

策略②:四人一组为单位识别

导言:学会操作显微镜是为了使用它看到微观的生命世界,可是把一个洋葱或者黄瓜直接放到显微镜下,能看到内部结构吗?

按小组准备永久切片、涂片、装片各一。

实验方法步骤

一、制作临时装片

1.示范 准备擦→滴 制作临时装片 取→展→盖提前参加培训的几位学生作为“小先生”示范制片,边示范边讲解。

其他学生认真观看,获得感性认识。对其中的不明白之处提出自己的疑问,由“小先生”解答,或同学们展开讨论,若仍有疑问及时申请老师的帮助。

注: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向

①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的目的?若擦拭不净,后果如何?

②滴清水的量如何掌握?水量过多过少对实验有何影响?

③取材的部位、方法、大小?

④盖盖玻片的方法、原因(即目的或避免出现的不利影响)

⑤滴染色剂的位置、数量?

⑥吸引染液的方法?

疑难之处提供帮助引导众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注:应用此策略目的在于让学生自主发现实验当中的“注意事项”和规范操作。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实验的

方法步骤提问、思考,以解决不解之处,扫除制片中的障碍,以便下一步自行操作能顺利进行。

2.变化制作方法和步骤

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用具考虑取材、染液、染色如何改革一下? 要敢想、敢做.提示:

①取村:黄瓜改“刮取果肉”为“削取薄片”,挑选最薄的一片制片;番茄可挑取果肉或吸取果汁;

②染色剂:尝试用高锰酸钾溶液染色如何?

③染色:可在盖上盖玻片之前直接滴加染色剂染色(黄瓜、番茄不必染色)

3.练习制作临时装片

自行选择一种所给材料及相应的染液和方法,练习制作临时装片。同桌学生互相检查。及时指导。

使用显微镜观察,初步感知细胞,注意根据染色的结果区分细胞的各个结构(参考教材和教具)。同时注意观察制片的效果。考虑:有了污点怎么办?细胞、气泡有什么区别?染色剂对细胞有什么影响?

指导、交流、引导、设疑

三、再次制片、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

选取其他材料(相应变化染液和方法),制成临时装片,逐渐熟练操作,加深体会,避免不规范操作,力求完善、成功。

在观察了多种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后,讨论、归纳、总结出植物细胞共同具有的主要结构,体会细胞的整体性。并适当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感知细胞液里含有的物质。

提示观察示范镜

评价

鼓励:通过细胞结构的彩色挂图、模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细胞的结构;

练习画细胞结构简图

绘图要领:

1.真实;

2.规矩:大小、位置、点线结构(尤其注意点的画法)要规矩;

3.完整:名称标注齐全。

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物像,跟随老师的讲解和示范,绘图。注意把握绘图要领。

(真实、科学是第一,大小位置掌握好,线要轻轻点要圆,名称标注要齐全。):边讲解生物图的画法和注意事项,边在黑板上画板图示范;

技能训练

测量、计算

学会科学方法,感知细胞的大小。

指导、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练习(具体内容略)

可集中讨论课后的练习题,也可在制片、观察过程中留意各种情况的出现,及时思考、尝试处理,再讨论交流,总结。组织

引导、渗透、协助

教学反思:

第三节 观察动物细胞

教学目标

①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②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③设计实验、改革实验,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此来体会科学探索的思想和方法是不断发展的;继续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在“模拟制作”活动中,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

重点: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首次观察自己身体上的细胞,学生感到既新鲜又好奇,取材关系到实验效果)

细胞结构的观察(与植物细胞相比不易观察,略有难度);

设计实验(应用以往的学习经验,是较高层次的学习)。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3H铅笔,绘图纸;各种各样的果冻,彩色糖粒,果脯,小塑料食品袋,线等物品;上课前漱口。

教师:生理盐水,稀碘液,高锰酸钾溶液(质量分数为1%~5%),消毒牙签,滴管,纱布,镊子,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清水,琼脂。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挂图,不同种类的人体、动物体细胞挂图或投影片、投影仪或多媒体设备(若条件许可),提前制作临时装片、摆放示范镜。

教学设计

复习: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实验题目: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温故知新 提出问题:

①想看看自己身上的细胞吗?

②人的细胞与植物细胞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激起疑惑:口腔上皮细胞在哪儿?怎样获得?

解决心中的疑惑 承前启后,知识导入。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提出问题,创设学习情境。

出示题目,交流:“看到题目,你有何疑问?

示范取材部位。材料用具

提出疑问:生理盐水有什么作用?

引导、分析方法步骤

一、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①设计:根据已有的经验,设计实验方案(注意取村、方法、染色剂的变化);

②制作:同组同学尽量选择不同的方案制作临时装片,增加对比性。参与 引导、帮助

调查

二、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然后同学间交换观察。

借鉴老师摆放的示范镜。

发现由于取材、染色的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效果。巡视、提示 参与观察

绘制细胞的基本结构图: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动、植物细胞的异同感知动物(人)细胞的形态结构,注意绘图要领、互评、展示。

讨论、归纳

总结:比较、归纳、描述、指导、提示、评价

出示挂图或媒体演示(投影展示)不同种类的动物细胞

引导、总结

模拟制作

策略①:按照书中方法分组制作。

策略②:改进。利用现成的果冻,将一枚糖粒放入其中表示细胞核,果冻表示细胞质,包装果冻的塑料壳表示细胞膜。

教学反思:

第二章 细胞的生活

第一节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②学生能够认同细胞生命活动具有物质基础。

③学生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①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②学生能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难点: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学生对于微观的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难于理解。)

课前准备:演示实验器材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细胞的生活对上一章的内容进行回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明确学习目标。复习:细胞都有哪些结构?

导入:植物体和动物体都有许多细胞构成,细胞中不同的结构又有不同的功能。细胞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在不知不觉中,有些细胞在长大,有些细胞在变老,有些细胞在死去,同时又不断的有新细胞在形成。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同走进细胞,看一看细胞是怎样生活的。第一节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通过谈论吃水果时的各种口感,说出水果中含有糖、水、酸性物质等。

仔细观察演示实验,并体会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尝试着分析龙胆紫溶液溶于水的原因。

思考,并说出细胞内的物质与外界环境之间是有交换的。

请同学们谈论一下吃水果时都有什么口感,推测一下水果中可能含有哪些物质。对同学们的回答表示肯定。

说明这些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演示实验:龙胆紫溶液滴入清水中。

从分子、原子水平对溶液的扩散现象进行解释。细胞中的糖、水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细胞中除了糖、水以外,还有其他物质。

请同学们思考细胞外的物质与细胞内的物质是否有交换。

动画展示细胞膜的功能。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对图片进行分析,得出物体的运动和生物的生活都需要能量。

理解加油站和汽车的发动机的作用。

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叶绿体相当于加油站,线粒体相当于发动机。

尝试着对能量转换器进行理解。

通过练习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巩固。提供给同学们教学图片。

能量有不同的形式,汽油中含有的是化学能,当汽车开动时,化学能就被转化成动能,使汽车运动。在这个过程中,汽车的哪一个部件在起作用?

植物体中,叶绿体把太阳光能转化成化学能,这些化学能被线粒体转化成植物生活所需要的能量。

因此我们把叶绿体、线粒体称为能量转换器。

教学反思 :

第二节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够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②尝试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并能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③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和模拟制作等活动,阐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从而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模拟制作的能力等。

④学生在学习本节的过程中,产生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重点和难点

学生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阐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课前准备

教师:有关克隆、DNA、基因的资料,四种颜色的硬卡片。

学生:有关克隆的信息。

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一、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克隆的信息。交流汇报收集到的有关克隆的信息。对学生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积极地评价。

二、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1.资料分析:小羊多莉的身世。

结论: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

2.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结论: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观看“小羊多莉的身世”,经过思考提出有关问题。小组内进行资料分析后在全班交流结果(学生互评)。观察教师模拟制作的一条信息载体。

利用教师准备好的卡片模拟遗传信息的组成。演示“小羊多莉的身世”,鼓励学生针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组织分析活动并适时评价。板书小结。示范制作一条信息载体。组织和帮助学生利用教师准备好的卡片摸拟遗传信息的组成。

三、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 1.结构

2.基因

列举身边的信息及其存在的载体;

观察DNA的结构;

认同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进行调控,最后小结信息的多样性取决于“字母”的不同组合方式。板书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四、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观察染色体的形态;

大致了解三者的关系;

列举由于染色体异常而导致的疾病的例子。

析染色体的作用。引导举例:信息的存在及其载体;导入DNA;演示“DNA分子片段”课件;巩固遗传信息存在于DNA上。演示“染色体”课件;常识性介绍染色体的形态;列举由于染色体异常而导致的疾病的例子;引导分析染色体的作用。

教学反思:

第三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教学目标

①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②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

③说出细胞分裂与细胞生长的关系。

④关注细胞的研究在防治癌症等方面的价值。

重点和难点

重点: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难点: ①生物体的长大除了靠细胞体积的增大,主要靠细胞数目的增加。

②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

课前准备

教师:

①不同年龄人体细胞图示;

②细胞分裂各期图示;

③细胞分裂过程课件。学生:复习动、植物细胞结构的知识。测量乒乓球、篮球的半径,并求出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之比。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古诗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你知道这描述的是什么样的自然现象吗?生物体为什么会由小长大呢?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其中的奥秘。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同时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

巧设疑问,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探究提纲:首先,阅读本节内容,独立分析、解答探究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在组长组织下,小组成员有计划地讨论交流。

最后,将有疑惑的问题记录下来。大屏幕展示探究提纲,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组织下,有计划地讨论交流。

参与小组讨论,注意及时发现问题。看学生基本讨论完之后,引导学生一起探讨、交流。

1.你能试着边绘图边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吗?

2.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如何?

3.作为生物体结构、功能基本单位的细胞能永远长大吗?

4.生物体是如何长大的?

5.阅读“脱缰之马——癌细胞”后,你有什么体会?

各组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获得成功体验,自信心增强,学习积极性更高了。

出现两种答案:

①染色体数目减半;

②染色体数目不变。

在教师指导下,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得出正确结论。

争先恐后发言。

紧缩眉头,面面相觑。

豁然开朗,对细胞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总结前面知识,得出正确结论。

小组派代表谈体会,组内成员给予补充。

小组间进行交流。

出示第一题

对正确回答给予肯定评价。

其他给予鼓励评价。

出示第二题 给予鼓励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

展示细胞分裂各期图示,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不同时期染色体变化情况。

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出示第三题

展示不同年龄人体细胞图示,指导学生观察。

追问为什么?

结合书中练习2做进一步解释。为更好地理解第四题做好铺垫。

出示第四题

给予肯定评价。

给予鼓励性评价,并对学生寄予期望。

三、分层次练习

1.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吗?

2.有人说单细胞动物的细胞分裂过程其实就是繁殖后代的过程,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请说明理由。

四、作业

进一步探究:细胞永 远具有分裂能力吗?观看大屏幕,加深对细胞分裂过程的理解。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细胞分裂过程。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利用课件演示细胞分裂过程、分层次提出问题,同时加以适当点拨、引导。

教学反思:

第三章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一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组织的概念,能概述构成人体的组织是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能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3.学生会使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四种基本组织切片。

4.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初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学生能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2.学生能从微观到宏观,从部分到整体,逐步对人体形成完整认识。

难点:学生对细胞分化形成组织难以理解(因这是一个微观的动态过程,学生由于缺乏感性知识,认识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课前准备

教师:显微镜、四种组织永久切片。

学生:教材、笔记本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听小夜曲,观看各种动物和小孩的图片、文字,从而明确 本节课的主题,立刻融入本课的学习氛围之中。创设情境:放小夜曲,同时展示图片、文字及本章题目。第一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通过回忆以前的知识迅速思考回答。

复习导入:动物和人体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评价并引导:动物和人都由许多细胞构成,但亿万个细胞简单地堆在一起是不能成为生物体的,所以,它有严格的结构。它们是怎样构成生物体的呢?

预习提纲

1.动物和人的生长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它将怎样变化成为一群细胞?

2.什么是组织?是怎样形成的?人有哪四种组织,功能如何?

3.什么是器官?

4.什么是系统?有哪些系统构成人体?

认真思索老师的问题,激起自己去探索奥秘的愿望。

先自己看课本,后小组长带领全组同学讨论预习提纲,并把答案划在书上。

今天让我们共同努力,以人体为例来揭开第一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的神秘面纱。同时大屏幕出示本节题目。

向学生展示预习提纲,划分学习小组,以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教师到各小组简单地看一下预习情况,注意只当观众,不要告诉学生答案。

受精卵分裂成多个细 胞小组代表发言,组内成员可以补充。

看图加深对细胞分裂的认识。

学生会问:人体的细胞各式各样,而由受精卵分裂形成的细胞只是球形,这是为什么?

认真思考,举手回答,学生恍然大悟,但又会问为什么要发生分化?多数同学解答不出。看学生基本预习完后,开始提问预习提纲第一题。

认真倾听,给予肯定评价。

展示细胞的分裂过程图,让学生有一个直观感受。激发学习兴趣,然后鼓励学生发问。

进行鼓励,并启发其从第二题找答案,向其他学生发问。

再次让其他同学解答。

教师评价:没关系,这个问题是本课的难点,咱们共同来分析。

细胞分化成肌肉组织 分化:

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各自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此过程叫细胞分化。

受到鼓励后,更加紧跟老师,认真看大屏幕思索,在老师启发下能说出这群球形细胞形态、结构发生变化形成一群梭形细胞后,就有了收缩和舒张功能,这就是分化!并自己能说出分化的概念。

展示肌肉组织的形成,然后将该组织放大展示肌细胞,再将肌细胞放大展示。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解答分化的原因。

(可用近似梭形的气球代替肌细胞,弹簧代替肌纤维,教师拉伸气球、弹簧引导学生理解分化的概念)细胞分化成上皮组织观看,基本上能说出上皮组织的形成原因(很多同学的表情让老师能看出他们并不理解什么是分泌)教师评价,然后通过展示上皮组织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加深对分化的理解。

(准备2个烧杯,一杯放些小球代表球形细胞;一杯放些与小球同体积的排列紧密的长方体木块代表上皮细胞,问学生有关分化的问题)

教师进行评价,并解答学生的问题。细胞分化成神经组织学生观察后能迅速得出结论,小组成员补充。

但若干学生不理解为何具有产生传导兴奋的功能。

学生顿悟,并理解了神经组织的功能,进一步理解分化的概念。大屏幕展示神经组织的形成。评价并提示细胞分化成结缔组织

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

对分化有了深刻、全面了解,并能概述组织的定义。

展示血液、骨组织等多幅结缔组织图,让学生自己说出结缔组织的形成,观察学生是否真正明白组织是由细胞分化形成的。器官:不同组织按照一定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脑、胃、心脏等是器官。

通过看书能轻松做答。

问:为何胃、脑、心脏均是由四种组织构成?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小组成员补充。

提问预习提纲中的第三题。

评价后,展示由四种组织构成的脑、胃、心脏等器官(无电脑可展示各器官模型)。

鼓励学生自己提出有关器官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解答。皮肤也是一种器官

分小组回答每一小点,另一小组补充。

教师进行鼓励性评价。然 后再问:你的皮肤不慎被划破,你会疼会流血,请你分析说明皮肤中可能有哪几种组织?

皮肤是哪种结构层次呢?系统:

人体有八大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运动系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马上明白系统的概念,并能准确回答老师的问题。

小组讨论并自行解答,但对内分泌系统不明白,向教师咨询。

展示食道、胃、肝、大肠、小肠等各器官形成消化系统的动画。启发学生自己导入系统的概念。

展示八系统的组成,让学生讨论这些系统的功能。

大屏幕再次展示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并举例。

放一段“命运”交响曲,问你的感受如何?人体是统一的整体认真思索后得出结论,小组成员补充。

分小组小结在笔记本上。

两人一台显微镜,观察人的四种组织永久切片,看每种组织的特点,看完后,将显微镜归位。

学生认真思考,并举手回答,组内成员补充。

学生畅所欲言,更加热爱生物学。哪些器官系统在起作用呢?

评价并总结

让学生通过学习,自己小结人体的结构层次。

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四种组织永久切片,进一步理解组织是细胞分化形成的。

大屏幕展示节后练习题,引导学生回答。

给予评价,并启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

小结并对同学们寄以希望:世界上有很多奥秘在等待着我们去探索,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教学反思:

第二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课前准备:同教学设计前的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温故而知新

讲桌上摆放2盆有花有果的看橘,教室四周贴上美丽的植物图片。

师:上节课我们已揭开了动物体结构层次的神秘面纱,谁知道它的结构层次?

生:一一做答。

师:掌握得不错。生物大家族中的一大成员——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我们已有所了解,那么今天我们研究什么呢?请各位同学环顾四周,谁来回答?

生: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师:有眼力。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为我们创造了如此美丽生存环境的功臣——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生:立刻对新知识产生渴望。

二、看书预习,分小组讨论预习提纲中的各题,进行学习行为前移

1.绿色开花植物体是怎样生活的?

2.绿色开花植物有哪些器官,分别有何功能?

3.植物是怎样由受精卵形成组织的?与动物一样吗? 4.器官是由哪些组织构成的?

5.植物体是一个整体吗?为什么?

三、师生共同努力答疑解惑

师:手持一盆开花植物,问,这盆绿色开花植物是怎样生活的?

生:根吸收土壤中的水等营养物质,在有阳光、温度适宜的环境下生活。

师:你们小组讨论得非常好,其他同学还有疑问吗?

生:为什么需要水、阳光、空气?

师:谁来帮帮他?

生:可能是植物是由细胞组成的,而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吧!

师:真能学以致用。这些知识将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获得。下面咱们来解决第二题。

生:二人一组观察自己采集的完整草本植物标本,小组代表边指植物边回答。

师:他答对了吗?请给点掌声。

生:完全正确,并鼓掌。

师:下面的一道题是本课的难点问题,咱们共同努力来啃下这块硬骨头,好吗?请回答第1个问题。

生:植物体是由受精卵分裂形成分生组织,分生组织再分化形成其他各种组织。

师:你们还有疑问吗?

生:我不明白输导组织的形成。

师:问得好!它的确是个难以理解的微观变化问题。边在黑板上画图边拿导管模型解答。然后,再让刚才提问的学生重述。

生:重述导管的形成。

师:好,咱们来解决第二个问号吧。

生:不同之处在于动物体是由受精卵分裂为一群细胞,再分化成为四种组织。植物体是从分生组织分化出其他组织的,组织名称也不一样。

师:看书很认真,其实在动物体内也有一些具有旺盛分裂能力的细胞群

只不过叫分生组织罢了。动、植物体的形成差不多。难点攻克了,来回答第四题吧。首先解决根这种器官的组成。

生:到讲台前,手指根尖模型回答,小组成员补充。

师:正确。那么,由保护组织形成的根冠,和由输导组织、营养组织形成的成熟区,由营养组织构成的伸长区的细胞最初来源是什么?

生:均由分生组织形成的分生区的细胞分化得到。

师:棒极了,接着展示根尖伸长的活动挂图。咱们来解决点实际问题,手持甘蔗茎,西红柿果实,问:它们分别是什么器官?

生:茎,果实。

师:完全正确。那你能分析它们的组成吗?

生:略。

师:现在就剩下最后一道题了,胜利在望,请同学们再接再厉,谁来答?

生:回答。

师:好!请6个小组每组出代表扮演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生:参加表演,说出自己所演器官的功能,及由何组织构成,另一小组拿两根长管代表输导组织中的导管和筛管,六件校服代表保护组织,若干小球代表营养组织,让演各器官的同学外面披上校服,左手拿着小球持长管,右手持另一长管。一学生拿6烧杯水沿导管从根处边走边送1杯水给其他器官,另1位学生拿6杯奶(代表有机物),从叶处沿筛管边走边送1杯奶给其他器官。(加深理解榆导组织贯穿于整个植物体)

师:植物体是一个整体吗?

生:是。师:同学们表演得精彩吗?让我们为他们鼓掌。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基本上明白了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让我们做一下小结。

四、分小组总结,通过练习巩固所学

教学反思 :

第三节 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2.学生会应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

3.学生通过上网查询和实验,提高自身的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探究实验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4.学生通过学习再次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5.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演示实验体验生命存在的美。

创新点和实践点: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自主学习。

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生能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难点:学生通过学习再次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课前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材料、投影仪。

说明:演示实验材料装置为:取一段软胶管作为支架,用50╳50╳2(mm)的玻璃板将软胶管压紧后用透明胶带将四周黏牢,即为扁平水槽。将草履虫培养液滴入水槽。则草履虫的外形和运动清晰可见。

学生:自编的小品、计算机操作能力。

说明:小品的内容最好是人得了某些由单细胞生物寄生而引起的疾病。他到医院就诊时发生了……。例如:疟疾。(教师提前布置)。最后提出问题:该病的病因是什么? 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一、组织教学,情境 导入

表演小品;在小品的最后提出问题;学习有关单细胞生物的常识,从而解决问题。与学生一起欣赏小品;

并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引导解决问题。

二、学习新知,解决问题观察教师演示的草履虫的形态和运动提出问题。

演示草履虫的形态和运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

A.草履虫的结构;

B.草履虫的生活。实验操作,观察显微镜下草履虫的形态和运动。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习有关草履虫生活方面的知识,交流汇报。讲述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引导、鼓励学生利用实验仪器解决问题。

三、小结巩固新知

教学反思:

第四章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教学目标:

1、描述病毒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2、运用资料,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3、关注与病毒有关的疾病,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

重点难点:

重点:病毒的主要特征,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病毒的结构。

课前准备

学生:有关病毒及病毒引起的疾病的资料。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举手,产生好奇心,集中精神思考,通过自己的体验自由发表看法。

能说出:预防“小儿麻痹”。

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吃“糖丸”可预防“小儿麻痹”病。

疑问,关注本课内容,进入学习主题分组资料分析,讨论创设课堂气氛:小时候吃过“糖丸”的请举手。

提出疑问,了解学生认知:吃“糖丸”有什么用?(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明确:吃“糖丸”为预防疾病,为后面学习“糖丸”是“减毒病毒”作铺垫。)

设疑,引入新课:

为什么“糖丸”能预防“小儿麻痹”?今天课上内容可以解答。

艾滋病: 症状、特征、传染途径

艾滋病的预防每组出代表,谈对病毒的认识,谈对艾滋病的认识。

听老师讲解,同时观察图片,对“艾滋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有一定认识。将学生分组,组织学生分析自己收集来的资料。

让每组出代表,班上交流谈对病毒的认识,并引导,从中了解学生现有的水平。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将学生疑问总结性写在黑板上。

引导学生谈对“艾滋病”的认识。“艾滋病”由病毒引起,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提出疑问:艾滋病由什么引起的 举手回答:“艾滋病”由病毒引起,感受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出示图片:“艾滋病”病人,“艾滋病”预防宣传,“艾滋病”传播途径,“艾滋病”给人类带来危害的具体数据。(在让学生谈对病毒的认识过程中,不论涉及没涉及到“艾滋病”,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谈到这一话题,并通过提问、引导,使学生对“艾滋病”的一些知识及其带来的危害有一定认识。)

鼓励其他学生回答,给予评价,同时大屏幕再次快速闪过图片:“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给人类带来危害的具体数据。(如学生回答不出,师解答:“艾滋病”由病毒引起,使学生确立:“世界绝症”致病源是病毒,感受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危害。)病毒的发现过程

疑问:病毒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与细菌一样吗?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有目的的学习。

认真听,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

分析得出:病毒比细菌小。明确本课学习目标,内容:学习本课可以对病毒有更深一步的认识,并对你们自己提出的疑问做出解答。

叙述:病毒的发现过程。

引导提问:病毒的发现过程说明病毒具有什么特征?

给予评价病毒特征:小,纳米计量,电子显微镜下才可见。列举一些自认为能代表病毒与细胞的大小关系的事物。

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比较接近的对比关系。

进一步认识病毒“小”的特征。

分析,解释原因: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 病毒。

能列举一定的根据说明病毒“小”的 特征。启发:病毒有多小?试着用类比的方法用身边熟悉的两个事物比较病毒与细胞的大小。

讲解:病毒对于细胞相当于篮球与一个摩天大厦。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要用纳米来计量大小。

实例说明:有一次,我的一个同学拿来一份鸡的血液,说可能这只鸡患有鸡瘟,想拿到学校的显微镜下查一查。老师马上说你一定查不到。向学生提出疑问:老师为什么这么说?

病毒形态

病毒结构: 蛋白质“外壳” 内部遗传物质

病毒的生活:生活 在活细胞内。

与病毒有关的疾病:流感,鸡瘟,口蹄疫,肝炎,烟草花叶“病”。

观察图片,识别几种病毒形态。

通过教师引导,分析得出结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又符合生物特征,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提出疑问:通过以上的学习,你判断病毒是生物还是非生物,为什么?(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生物特征及细胞结构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得出答案。)

病毒分类: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分析,得出结论:根据寄生的细胞不同,寄生在动物细胞内,称动物病毒;寄生在植物细胞内,称植物病毒。

提出疑问:大肠杆菌噬菌体寄生在大肠杆菌内叫什么病毒?(可以告诉学生大肠杆菌是一种寄生在肠内的细菌。)细菌病毒也称噬菌体。

提问:肝炎疫苗是用来防治病的,怎么会是病毒?

学生恍然大悟,对病毒有新的认识。认同病毒可以给人类带来益处。

解说:病毒不但在疾病预防上有作用,转基因技术也与病毒 有关,还有基因治疗,这些常常是通过病毒作为载体达到转基因或基因治疗的目的。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教学目标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并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3.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4.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重点和难点 1.突出“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课前准备 学生: 1.课前利用课余时间到大自然中观察各种绿色植物的生存状况和生存环境,并采集一些实物、标本,增加对这些植物的感性认识,培养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的情感。2.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方面的资料。教师: 1.CAI课件(部分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录像;一组展示不同类群绿色植物的图片,苔藓植物成片生长的图片;藻类、苔藓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苔藓、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对比图片;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的图片;曾经繁盛的古代蕨类植物的生态图;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其他有关资料。)2.各种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实物、标本、挂图、投影片、模型(如衣藻模型、有孢子囊的铁线蕨或其他有孢子囊的蕨类植物标本等)、实物投影仪、显微镜。3.实验材料用具:新鲜的水绵临时装片;新鲜的海带、紫菜(带根状物);盆栽葫芦藓(6~8盆);盆栽铁线蕨(6~8盆)放大镜、培养皿、清水、尺子、小铁铲、水槽。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藻类植物 1.生活环境 2.形态特征 3.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方案一:观察CAI课件(衣藻、水绵、海带等及其生活环境、藻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等),观察模型、实物,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小组探究、讨论交流,寻找问题的答案。方案二:将课前采集的实物课上观察(根据地区差异有选择的采集海水或淡水中的藻类植物),也可观察装片以及衣藻的模型。合作探究,提出问题、思考交流、达成共识。探讨课本79页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方案三:有表情地朗读课本中的优美诗句,请见过诗句中景象的同学向大家描述介绍一下。观看挂图或书上的彩图。发散性思维,讨论书79页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展示CA1课件或录像,创设问题的情景,指导学生观察,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并可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发言,并对探究加以指导。创设问题的情景。鼓励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进行适当的点拨、巡视、指导,参与小组讨论,学生总结、教师适当予以补充。教师在学生朗读时可根据 意境,配以彩色板画。指导学生观察板图及课本 插图,并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并可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展开充分的想像,各抒己见。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并板书。苔藓植物 1.生活环境 2.形态特征 3.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方案一:观察CAI课件或录像(葫芦藓、苔藓植物及生活环境等有关资料及图片)。观察后,对比藻类植物,发现问题、提出间题、实验探究、合作交流、逻辑推理,探讨自己发现的问题及书上的讨论题。方案二:观察实物或标本(有条件的地方可采集葫芦藓、墙藓、地钱等实物),实验探究。方案三:观察挂图或书上的彩图,讨论书上第81页思考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最终达成共识。指导学生观看CAI课件、录像,展示学生要观察的实物,鼓励自主探究,鼓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参与小组讨论、并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点拨、巡视、指导,共同总结藻类植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指导学生观察挂图及课本 彩图,并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蕨类植物 1.生活环境 2.形态结构 3.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方案一:通过CAI课件观察并比较苔藓、蕨类植物的形态特点及生活环境,质疑,制定探究计划,合作实践,进一步观察蕨类植物实物。方案二:观察标本、挂图或书上的彩图或投影片。小组讨论蕨类植物的特点及作用,并表述、交流。小组将讨论结果归纳,并在全班交流。方案三:先展示课余收集的有关蕨类植物的资料或实物,表达交流自己对蕨类植物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有关知识。CAI展示有关的图片、实物、标本,鼓励学生质疑、指导完善探究方案,并对探究过程予以适当的点拨提示。指导观察,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分析比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得出结论。及时予以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主动参与课外实践的学生予以表扬鼓励,进一步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绿色植物的情感。知识回顾较比、讨论、综合、归纳。引导学生对三种植物类群进行比较,进一步理解它们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的适应关系,它们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可采用列表等其他方式归纳总结。

第二节

种子植物

教学目标 1.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3.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4.参与收集种子和果实的活动,体验与人交流和合作。重点和难点1.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课前准备 教师:观察种子的结构所需的各种材料用具:菜豆种子结构挂图、玉米种子结构剪贴图(自制);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图片;藻类、苔藓、蕨类、种子四类植物的CAI课件(扫描或下载);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及其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的CAI课件(扫描或下载);动态展示桃的果实和种子的CAI课件[动画:桃的果实(完整)纵向剖开(展示种子)] 学生:不同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如花生、苹果、桃、梨的果实,松的球果、种子等。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教师活动

一、观察种子 ①菜豆种子的结构; ③玉米种子的结构; ③菜豆、玉米种子结构的异同。方案

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法,4人小组合作实验,通过观察和讨论,说出菜豆种子、王米种子的结构。方案二:对照老师出示的菜豆种子结构挂图、玉米种子结构剪贴图(自制)看书,同学间讨论交流知道两种种子结构。方案三:结合方案一、二[注:时间充裕、学生动手能力较强的情况下] 方案四:在看书自学的基础上,观察教师板画的菜豆种子、玉米种子结构图,并能说出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学生讨论交流,填充表格。巡视、指导,提供挂图、剪贴图、用彩色粉笔板画。均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纠正、补充、完善菜豆种子、玉米种子的结构,出示菜豆种子、玉米种子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表格。

二、产生种子的主要意义方案一:观察课前收集的种子、果实,感受种子植物能够产生种子。然后在看书自学的基础上就讨论提纲,实验小组讨论、比较得出结论。方案二:观察藻类、苔藓、蕨类三类植物(突出放大孢子)以及种子植物(突出放大果实、种子)的CAI课件,实验小组就讨论提纲讨论、比较得、出结论。巡视、参与讨论、出示课件、指导、点拨。出示讨论提纲如下: 1.孢子和种子哪一个生命力更强?为什么? 2.种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环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三、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1.二者异同方案一:将苹果、桃等果实切开,观察其种子的着生位置。再观察松的种子在球果中的位置,在老师启发下思考讨论得出答案。方案二:观察“桃的果实、种子”、“松的球果和种子”挂图,在老师启发下思考讨论,得出答案。方案三:观察动态的展示桃的果实和种子的CAI课件,再观察“松的球果和种子”的图片投影,在老师启发下思考讨仑,得出答案。巡视、指导、展示挂图、出示课件 1以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共同点是“裸”“被”为启发点,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答案。出示补充的图片。出示课件2.识别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方案一:观察书上的图以及老师补充的图片,认识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方案二:观察CAI课件,识别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方案三:跟随老师到校园里或学校周围,认识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组织好学生,指导学生观察识别。3.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方案一:在看书自学基础上,与实际相联系,结合常见的被子植物,如梨、杏、蒲公英、苍耳、柳、榆等,小组讨论,得出答案。方案二:观察“当地几种被子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的CAI课件,小组讨论,得出答案。启发、点拨出示课件 出示讨论提纲: 1.在种子发育过程中和种子成熟后,果皮各起什么作用? 2.种子的传播与环境相适应,如借动物、风力、水力传播等,请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2.结合生活经验及实验观察尝试着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3.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井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4.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5.通过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活动,增强爱护植物的情感。重点难点: 1.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2.抽样检测时正确的取样方法。课前准备 学生:玻璃瓶或烧杯、玻璃水杯、罐头瓶等;通过咨询和查阅相关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了解种子萌发的一般规律;试做种子萌发所需的环境条件实验;收集各种不同类型的种子;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做好测定种子发芽率的演示实验。教师:培养皿、滤纸或纱布等实验用具;课前一周分发给每位同学30粒菜豆种子,引导学生先自己探究;用Flash动画制作的动态展示菜豆种子萌发长出根、茎、叶过程的CAI课件及用Flash制作的完整的种子、无胚的种子、子叶或胚乳图片;被部分切除的种子发育情况的CAI课件;设计实验讨论提纲。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一、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1.问题的提出方案一:描述课前培养的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4人小组合作,结合生活经验,提出探究的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 方案二:观看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CAI课件),4人小组合作,自主性学习,提出探究的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 子才能萌发?引导学生进行描述,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并确定问题。播放录像(或CAI课件),创 设问题的情景,启发学生提 出问题。2.作出假设方案一:4人小组合作,阅读并参照课本上提供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有的组还提出阳光、土壤、肥料等),并思考如何检验假设。方案二:观察教师的实验演示,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合作学习,大胆作出假设。指导看书,鼓励学生作出假设,设疑:哪些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引导学生对多种假设进行分析、排除某些因素(如肥料等。)演示、启发学生调动经验储备,进行大胆假设。巡视、指导,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设计出简便易行 的方案。3.制定计划

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合作制定探究计划,在小组内讨论并修订计划。明确操作步骤,做好实验分工,确定组长,讨论内容记录员,实验主操作人,观察记录员。然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进一步修订、完善实验探究计划。推测实验结果。方案二: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围绕教师的指导提纲,4人小组合作制定探究计划。明确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做好实验分工,确定组长,讨论内容记录员,实验主操作人,观察记录员。推测实验结果。方案三:全班分成4个大组,分别针对不同因素(水、空气、温度、土壤等)设计实验方案,探讨它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每个大组又以4人为1小组在自己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推出最佳方案,并用简图和文字书面表达出实验设计思路。巡视指导导,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设计出简便易行的方案。出示讨论提纲,指导学生讨论,针对性制定实验方案。帮助分组,巡视、指导,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创新。4.实验探究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课下实验探究,定时观察,认真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提出注意事项,督促、检查,随时抽查,适时给予评价,5.得出结论: 环境条件:逅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方案一:各小组代表描述种子萌发实验的现象和结果。方案二:观察录像,相互交流说出实验探究的结果。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并进行描述。6.表达和交流: 交流探究的过程,分析结果。方案一:各小组交流探究的过程,并进行分析、讨论、反思,撰写探究的报告。方案二:组间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并进行评比。评出:最佳方案、创意、假设、选材、观察、报告奖等对有创意的给予肯定,不成功的帮助分析原因,鼓励重做。组织学生间的交流和自评,参与互评。7.本探究实验成 功的关键进一步领会“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意义,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设置对照组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二、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1.探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方案一:根据课本的要求,自主性学习抽样检测的方法,课上实验操作,课下观察记录。方案二:看书自学抽样检测的方法,合作交流,课下进行实验操作及观察记录。方案三:事先做了这个实验的生物课外小组同学在课堂上描述实验的过程,展示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并提出实验(重点是抽样)的要求。指导看书,强调正确取样的方法,分发实验装置。指导组间交流,对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和说明。组织描述、纠正补充。2.探究的结果:交流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步骤、现象及计算出种子的发芽率。强调发芽率的计算方法。3.种子萌发自身 条件的分析: 完整的、活的胚储藏丰富的营养,渡过休眠期方案一:结合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结果及种子的结构,联系生活实际,组间交流,分析出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方案二:观察CAI课件(完整的种子、无胚的种子、子叶或胚乳被部分切除的种子萌发情况),结合测定发芽率的实验结果,大胆猜测、表达和交流,得出结论。方案三:演示并观察煮熟的花生、大米粒、豆瓣等在外界条件适宜时的萌发状况,并分析原因。指导学生温故而知新,用科学的方法,分析推理得出科学的结论。提示、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观察、分析对比不同情况下种子萌发的情况,互相交 流,得出结论。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三、种子的萌发过程: 胚根→根 胚轴→一连接根和茎的那段 胚芽→茎和叶方案一:结合实验观察,自学看书,小组之间交流,描述萌发的过程,互相补充。方案二:观察动态展示菜豆种子萌发长出根、茎叶的过程的CAI课件,并描述归纳。课件展示,提出观察的提纲,引导学生进行环环相扣的观察和探究。

第二节

植株的生长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2.初步学会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3.运用调查、访谈等的方法与他人交流,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4.通过植株生长过程的学习向学生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5.通过学生亲手培育根尖和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重点和难点 1.测量数据的方法、数据的分析和处理。2.根尖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3.通过合理施肥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的教育。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一周以小组为单位参照课本自己设计方案观察根尖伸长最快的部位,做好观察记录以备交流;通过调查、访谈的形式与他人交流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做好调查记录;课外小组的同学完成根靠根尖向前生长的演示实验,并于课前3~4周分别在甲、乙、丙、丁4个瓶内培育菜豆的幼苗(甲瓶盛不缺肥料的营养液、乙瓶盛缺氮的营养液、丙瓶盛缺磷的营养液、丁瓶盛缺钾的营养液),每天观察,做好记录。教师:用Flash制作展示芽发育成枝条的动态过程和根尖生长过程的各部分细胞动态变化的CAI课件或抽拉活动教具;叶芽的结构和枝条的图、根尖的结构图;培养皿;坐标纸。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根靠根尖向前生长方案一:课外小组的同学展示并描述2种根靠根尖向前生长的演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本组探究根尖生长的实验方案,包括如何选材和画线、观察记录、结果分析等。方案二:课外小组的同学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并描述2种根靠根尖向前生长的演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本组探究根尖生长的实验方案,如何选材和画线,观察记录、结果分析等。方案三: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在实物投影上向全班展示切去根尖的幼根不向前生长,而未切去根尖的幼根却伸得很长。请学生描述探究的步骤及结果,进行鼓励性评价。指导学生观察、鼓励他们积极动脑,互相质疑,讨论解答。对有特色的创意,给予肯定。根生长最快的部位:伸长区方案一:各小组汇报交流测量的结果。讨论:(1)各小组的测量数据出现差异的原因?如何处理?(2)如果探究活动只有你一个人做,只用一株幼苗够不够?为什么?互相交流,解答疑惑。方案二:各小组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各组探究的结果,并进行分析讨论,各组之间进行评议。评议内容包括:设计是否合理、装置是否简便易行、步骤是否严谨、记录是否详实、结果分析是否科学等。对学生存在的疑惑,组织讨论解答,全班进行交流、归纳总结。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帮助分析原因,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根的生长:(1)分生区: 增加细胞的数量。(2)伸长区: 增大细胞体积。方案一:透过培养皿的玻璃,观察餐巾纸下面白色的根及毛茸茸的根毛,根尖顶端黄色发亮的是根冠,再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纵切片。方案二:观察培育的幼根后,动手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低倍显微镜下观察根尖的4部分。方案三:观察培育的幼根后,动手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低倍显微镜观察,记录观察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观察根尖永久纵切片。方案四:观察根尖的结构挂图,区分根尖的4部分细胞的数量和体积的大小。提出观察的提纲,引导学生实验观察后找出很伸长最快的部位。指导学生区分根尖的部分,及各部分之间的变化。提醒学生区分很尖的部分,辨别各部分的细胞结构特点。提出观察、探究的问题枝条是芽发育成的方案一:观察动态展示芽发育成枝条过程的CAI课件,并进行描述。方案二:演示抽拉活动教具,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并仔细观察,最后概括描述出芽发育成枝条的过程。方案三:观察教师板画的芽发育成枝条的相对应结构示意图,并进行描述。方案四:先观察动态展示芽发育成枝条的过程的CAI课件,然后在黑板上将叶芽的各部分与发育成枝条的相应部分的图用粉笔连接起来。提出问题,引导观察和探究。针对学生不易理解的芽发育成枝条的过程,出示观察的提纲,指导学生抽拉活动教具。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芽的结构及相应的枝条图。提供叶芽的结构和枝条的图各一幅,组织学生连出相对应部分。植株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1.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的、含磷的、含钾的无机盐。2.缺少无机盐时的症状: 3.合理施肥的意义组内汇报交流调查的结果,派代表在全班交流,互相补充。并讨论:施肥时应注意的问题。方案一:观察甲、乙、丙、丁4瓶中分别培养的菜豆正常叶和缺少氮、磷、钾的叶片,描述现象并诊断病因。方案二:观察生长正常的叶和缺少氮、磷、钾的叶片的录像,描述现象并诊断病因。方案三:看书自学,观察教师出示的几株幼苗,进行诊断,鉴别幼苗的病因。方案四:观察课本插图,进行描述,联系实际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分析生活中的各种做法,树立环保的的意识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补充和说明。出示观察的提纲,引导学生对病因进行分析探究。放录像、提出探究的问题,引导分析。出示幼苗,指导学生辨别病因。指导看书,进行适当的补充。联系实际,指导生活中合理施肥的方法。

第三节

开花和结果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性学习和科学探究活动中,概述出花的主要结构。

2.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测描述出传粉和受精的过程,从而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3.模拟人工辅助传粉,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护花的良好习惯。

重点和难点

1.雄蕊和雌蕊(花蕊)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2.受精的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3.爱花习惯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动。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各种花的图片和赞美花的诗句,查阅与花的颜色和香味有关的资料,了解颜色和香味对传粉和受精的意义。

教师:要准备足够的实验材料(花或模型)和实验用具(解剖针、镊子、培养皿、刀片和放大镜),搜集昆虫传粉方面的录像资料,制作受精及果实和种子形成过程的活动教具或CAI课件。同时备有新鲜的果实(桃和玉米),以及带有雄花和雌花的干枯玉米植株、塑料袋和毛笔。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一、花的结构

1.花托 2.萼片 3.花瓣 4.雄蕊 5.雌蕊

小结:花的主要结构是雄蕊和雌蕊。

方案一:两人合作,结合书中的插图,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解剖桃花(鲜花、冰冻鲜花或浸制标本)或当地常见的典型的一种被子植物的花。认识花的各部分结构,相互交流,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方案二:四人合作,根据假设,结合书中的插图,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桃花模型,认识花的结构,分析、交流,明确雌蕊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验证假设,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方案三: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性学习,回忆平时常见的被子植物的花,对照彩图进行联想、观察,认识花的结构,相互交流合作,解答疑惑,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方案四:两人合作,结合书中的插图,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花的结构,对照已经解剖开的桃花(鲜花或挂图)黏贴图,根据疑惑,进一步认识花的结构,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组织学生画花、说花,围绕困惑:与果实和种子形成有关的结构可能是什么?进行学法指导,利用CAI组织学生探究花的结构,巡视指导,帮助学生得出结论。利用桃花模型质疑:假如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虫吃掉了,它还能发育成果实吗?请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观察模型,认识结构,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用优美的诗句带领学生回到那鲜花盛开的季节,充分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观察能力,请学生带着疑惑,自学、相互交流,认识花的结构,明确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用花的黏贴图引导学生思考花是怎样结出果实的?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花的结构。由于花粉和胚珠的结构不易看到,在探究时要注意联系实际,用挂图或板图进行说明,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二、传粉和受精

1.传粉: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2.受精:精子和卵细胞相融合的过程。方案一:调动经验储备,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想像、回忆,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述(虫媒花和风媒花)传粉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进一步了解传粉过程,总结出什么是传粉。方案二:根据问题,仔细观看录像(CAI课件),合作交流,描述(虫媒花和风媒花)传粉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总结出什么是传粉。方案三:课前小组合作排练,课上以小组为单位模拟表演(虫媒花和风煤花)传粉过程,在活动中,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什么是传粉。方案一: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根据问题,大胆推测、想像,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述受精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总结出什么是受精。方案二:根据问题,认真观看录像(CAI课件),通过分析推理、合作交流,描述受精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总结出什么是受精。方案三:针对书中的不解之处,在教师指导下,动手演示被子植物受精的抽拉式活动教具,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最后概括描述出受精的过程。用优美的语言,创设盛夏蜜蜂在花丛中忙绿的情境,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在表述交流中,让学生大胆描述传粉过程,教师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质疑,出示观察提纲,引导学生仔细观看录像(CAl课件),进行环环相扣的探究活动,最后得出结论。

课前组织学生预习、排练,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请学生模拟表演传粉过程,通过直观表演,让学生加深对传粉的了解。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鼓励学生大胆推测,描述受精的过程。

质疑,出示观察提纲,引导学生认真观看,针对问题进行步步为营的探究,最终得出结论。

组织学生看书自学,针对不易理解,抽象的受精过程,教师提供抽拉式活动教具,指导学生进行演示,加深对受精过程的理解。

三、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方案一:根据问题,调动经验储备,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测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最终在合作交流中,进一步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方案二:根据问题,认真观看录像(CAI课件),以桃为例说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从而进一步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方案三:针对书中的不解之处,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活动教具,黏贴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方案四:在教师帮助下,列表回顾种子的结构、果实的组成和子房的结构等知识。运用逻辑思维和推理的方法,大胆推测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从而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创设问题情境:花落后能结出果实。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指导学生模拟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激情、质疑,指导观察,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典型的案例:桃的形成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看书,针对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动态过程,提供活动黏贴图,指导学生黏贴,加深对其形成的理解。

创没情境,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用列表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人工辅助传粉

爱花习惯教育 模拟表演人工辅助传粉的方法,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护花的习惯。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一节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分析数据说出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

2.通过尝试解读数据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比较法进行探究的能力。3.分析资料,并能举例说出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加强对有限水资源的保护意识。重点和难点

1.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2.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3.解读实验数据的技能训练。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多种新鲜的蔬菜水果、计算器、水彩笔、多种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测干小麦种子含水实验装置、多种图片资料、制作CAI课件。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一、导课方案一:在教师诗般的语言中想像大海、江河、雨雪、绿茵、麦浪,联想到水是生命之源,以此进入情境。

方案二:观看录像,展开联想,进入情境。以抒情的语言激发学生情感,进入情境。播放录像。

二、提出问题 方案一:四人小组合作,针对课题内容写出1~2个想探究的问题,实物投影上展示。方案二:针对课题内容和课前准备,举手提问1~2个想探究的问题。巡视、指导,参与讨论,点拨引导。

聆听,鼓励学生大胆表明观点,点拨引导。

三、进行新课:

(一)水在绿色植物体中扮演什么角色?

1.水在绿色植物体中的分布。方案一:四人小组合作,动手试从果菜中找到水,全班交流,设计验证干小麦种子是否含水实验方案,分组实验。方案二:动手试从果菜中找到水,设计方案,观察教师演示实验。

强调实验位意事项。演示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2.水在绿色植物体中的含量。方案一:观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方案二:课前收集有关资料,交流探讨。

出示CA1,指导分析。

对不同意见进行补充和交流。3.水对绿色植物生活的重要作用。方案一:四人合作,联系生活,调动经验储备,讨论交流,相互补充。

方案二:根据提示,深层挖掘内涵。指导、点拨、归纳。

出示CAI进行提示。

(二)解读小麦对水需要量的实验数据。方案一:独立计算和画出直方图,实物投影展示,全班交流,谈启发。

方案二:四人小组合作计算和画直方图,组间交流点评,谈启发。提出要求,巡视、指导。

指导分工,控制时间。

(三)水在生物圈中的分布会影响植物的分布。方案一:展示课前收集过的有关图片资料,阐述观点。

方案二: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出水的分布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实物投影展示,对学生的课前活动进行鼓励性评判。

出示CA1,点评。分析李白诗句。方案一:四人小组合作,分析交流,找出诗中的缺憾,并谈从中所受的启发。

方案二:观察分析,找出诗中的缺憾,发出节水倡议。巡视、点评。出示CAI提示,补充,点评,情感教育。

第二节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教学目标

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2.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初步了解茎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3.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收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的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重点和难点

1.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相关现象。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高度认识大量根毛吸水的意义。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因缺水而引起变化的植物的图片或实物;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参与教师准备的过程。

教师:事先培养好的长出根毛的幼根:

将10X100厘米的试管洗净,在试管内管口附近放入棉花球。把刚刚萌发的小麦种子(2~3粒)放在棉花球上,上面在盖上少量棉花。整个棉花球上要滴足清水,使它经常保持潮湿。三四天以后,小麦的幼根钻出棉花球向下伸展,幼根的前端密布着根毛,肉眼可见,如果用放大镜观察则更清楚。

木质部已变红的植物纵剖开的茎:实验用的枝条要用木本植物的,而且要带着叶的(当然,如果带着白色的花则更好)把枝条插在红色液体中,放在向阳温暖的地方,由于叶进行蒸腾作用,红色液体的上升会更快些。当看到叶脉微红时,从瓶里取出枝条,用清水冲洗。课堂上教师可分发给学生两人一段植物的纵剖开的茎,让学生仔细观察本质部中出现红色的结构及其功能。这样,学生对水分通过茎中的途径理解会更加深刻、生动。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动态CAI课件或投影片;茎的结构,木质部已变红的植物茎实验CAI课件或投影片。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整体感知

第二节: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猜想、归纳,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整体感知本节内容。方案二:学生观看水分进入植物体的CAI课牛(或自制投影片),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大体途径,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方案三:学生迅速浏览课本,概括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猜想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师生共同确认。对本节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展示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动态CAI课件(或自制投影片)。引导学生快速浏览本节课内容

一、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1.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一: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讲述参与老师培养长出根毛的幼苗的过程,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并分析原因。然后学生阅读课本P111《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二: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结合平日的观察,大胆猜想根适于吸水的特点,然后通过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四人一组讨论归纳确认猜想的正确性。

方案三:学生直接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结合已有的知识,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四:学生直接阅读课本上的《观察与思考》四人一组讨论思考题,通过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教师指导课外小组的学生发言,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常识大胆猜想探究并认真观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讨论,确认很适于吸水的特点。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适于吸水的意义。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后,暂不下结论,让问题留在头脑中随知识扩展不断完善。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后,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理解根吸水实际上等于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教师引导学生随着知识增多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吸水的意义。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二、水分运输的途径

1.茎的结构方案一: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在教师的引导下首先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猜想茎的结构,再通过观察茎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或观察实物,了解茎的结构,确认猜想的正确性,最后了解茎的结构。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以及本节课最后一个自然段,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

方案三:学生观察教师制作的茎的结构CAI课件或投影片,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俗语、日常生活经验,并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或观察实物,让学生初步了解茎的结构。

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获得知识。

教师展示CAI课件或自制投影片;参与学生讨论、归纳。2.茎各部分的作用

方案一:学生通过看本节课的后三个自然段,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归纳,小组间合作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

方案二:对学生水平较高的班级,学生可个人看书自学,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经同学间的表达和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看书,参与小组间合作学习。

教师对需帮助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起到指导者的作用。3.探究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的实验,经同学间表达和交流,确认最佳方案。通过看课本上的P111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二:先让生物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讲述自己参与教师制作木质部已变红的植物茎的过程以及对所观察现象的思考和分析。学生阅读课本Plll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三:学生观察教师制作的P111的《观察与思考》CAI课件或投影片,四人一组讨论老师出示的问题,经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教师指导学生设计探究实验并指导学生通过看书,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教师指导生物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发言;指导学生通过阅读P111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教师展示课件或投影片,参与学生讨论,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课堂小结:

学完了本节课,你获得了哪些知识?具备了什么能力?

方案一:学生个人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说出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的收获。最后师生共同小结。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经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师生共同小结(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小结本节课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本节课内容。

达标检测方案一:学生学完一、二两大部分后,各做达标检测题一次;学完本节课后,再做达标检测题一次(具体问题略)。

方案二:学完本节课后,学生集中做一次总的达标检测题(具体问题略)。指导学生进行“小循环,多反馈”。

指导学生做达标检测题。

第三节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教学目标

1.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认识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3.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重点和难点

1.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2.探讨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形成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

课前准备 学生:

1.预习本课实验操作内容。

2.课前调查:四人小组合作,利用干湿计测量裸地、林地的空气湿度,并进行比较。3.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水循环、保持水土方面的资料。

4.准备几种叶肉分化程度不同植物的叶片。教师:

1.根据课本准备实验《观察叶片的结构》的材料用具,不同之处:准备两种菠菜叶片,新鲜的叶片(一般气孔张开)和稍微有些萎蔫的叶片(一般气孔关闭)。

2.准备课本Pll7进一步探究的第二个实验。3.5%的甘油溶液、新鲜幼嫩的蚕豆叶片。

4.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绿色植物促进水循环、保持水土方面的资料。

5.用flash制作有关气孔开闭机制的动画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一、叶片的基本结构 1.练习徒手切片 2.叶片的基本结构。

二人小组练习徒手切片,制作菠菜叶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制作成功的同学介绍经验。注意:不同的切割方向、不同的角度观察的效果一样吗?

方案一:使用显微镜先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再观察叶片的永久横切片。根据《叶片结构示意图》对比归纳叶片基本结构。

方案二:观察图《叶片结构示意图》或模型自学叶片的基本结构。讨论问题:“菠菜叶片的正面与背面的绿色一样深吗?为什么?”归纳叶片的基本结构。

方案三:四人小组用自己准备的不同植物叶片再次练习徒手切片,用显微镜观察、对比,讨论:“观察到的叶片结构与课本示意图的结构是否完全一样?为什么?”进一步了解叶片的结构。巡回指导、提示,并及时地对做得好的同学给予肯定。

组织讨论,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同学共同合作。

引导学生讨论,学会区分上、下表皮以及其结构特点。

组织实验,参与学生讨论,对于发表独持见解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

二、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1.探究叶片气孔 情况。

方案一:二人小组实验将一片刚摘下的叶片浸在盛有70℃以上热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并讨论问题:“叶片表面是否产生气泡?如果有,比较叶片正面和背面,那一面气泡数目较多?为什么?”,相互交流,得出结论:一般叶片的上下表皮都有气孔,而且下表皮气孔数目多于上表皮。

方案二:二人小组制作新鲜的菠菜叶上、下表皮的临时装片;显微镜观察;比较归纳结论。组织实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指导学生实验,点拨、引导学生。

2.探究气孔开闭机制。方案一:

1.制作菠菜叶下表皮临时装片,显微镜对比观察新鲜的菠菜叶和萎蔫的菠菜叶制作的下表皮临时装片,主动发现问题“气孔是怎样构成的?为什么气孔可以张开和闭合?是谁来调节的?是否与叶片所含水分的多少有关?”。通过观察和讨论实验结果,了解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含水量与气孔开闭有关。

2.显微镜观察蚕豆叶下表皮的永久装片。首先,自己猜想“气孔开闭的机制”。然后在问题“保卫细胞的形状是怎样的?细胞壁的厚度是否均匀?受到拉力时伸展情况是否一样?”的引导下,理解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方案二:观看气孔开闭机制的动画课件,讨论“当保卫细胞吸水(失水)时,气孔怎样变化?保卫细胞壁有什么特点?”理解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方案三:二人小组制作新鲜的幼嫩的蚕豆叶下表皮临时装片,显微镜观察,滴加5%的甘油溶液(质壁分离),气孔关闭。再滴加清水(质壁分离复原),气孔张开。通过观察实验结果,讨论推理气孔开闭的机制。阅读课文,P114最后一段,进一步理解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按课本要求画图。指导实验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通过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鼓励大胆猜想,及时地点拨、充分地肯定,树立学生自信心。播放气孔开闭机制的动画课件;鼓励学生交流合作、加深理解。教师解释甘油的作用,鼓励学生大胆的推理气孔的开闭机制。3.练习绘图

三、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 1.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2.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按课本要求画图。

方案一:四人小组根据问题“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水却是往高处流的?动力是什么?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季,树林里的空气凉爽湿润,而操场或马路上的空气就显得燥热呢?”讨论、交流、归纳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方案二: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提出问题“甲、乙两根枝条染色情况不同,为什么?”思考讨论“蒸腾作用在植物的正常生活中有什么意义?想一想,对植物体来说,蒸腾作用还有没有其他意义?”归纳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方案一:观察图3-25“生物圈的水循环”,描述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构建水循环的图表。各组同学根据课前测量的林地和裸地空气湿度的对比资料,扮演““小老师”分析讲解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方案二:观察图“生物圈的水循环”,描述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讨论总结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提示绘图的要求。

组织讨论,鼓励交流,引导学生作出解释。

演示实验(附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讨论归纳。

引导观察、构建水循环图表。鼓励各组同学展示调查结果,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讨论:P116《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3.培养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方案一:观看录像、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谈一谈自己感受。进一步认识保护森林、爱护绿色植物的重要意义、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校园风气。

方案二:阅读课文(Pll6最后两段);谈一谈绿色植物如果被大量破坏,对生物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说一说自己应该怎样做。播放录像、展示资料,激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

引导讨论,鼓励发言,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附:(演示实验)取甲、乙两枝大叶的木本植物的枝条,摘掉甲枝条全部的叶片,保留乙枝条全部的叶片,将它们插入盛有红墨水的锥形瓶中,移到阳光下照射。待到乙枝条叶脉微红时,取出甲、乙两枝枝条,用清水洗净纵切两枝条,进行观察比较。(可放在实物投影仪上)

本节课是实验课程的第一课,本节教材符合课标的要求,在教材编排上,文字优美,行云流水;安插了先进的科学知识以及许多精美的图片,并就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提出了很多问题,设置悬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本节的教学目标侧重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80%),体现思维和表达的能力目标占15%,知识目标占5%。

课时准备:

1.了解初一新生的基本情况。

2.收集关于生物方面尖端先进的科学技术方面的资料,图片、光盘,如DNA侦破技术,人工智能,基因芯片以及目前受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方面的图片、光盘。

3.磁带(如《校园的早晨》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放一首优美的钢琴曲(或其它如《校园的早晨》磁带)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到课堂氛围的和谐、轻松、愉快、缩短师生间的感情距离,尽量体现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关系。

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阅读全文。

二、分组:选定小组长(组织教学:制定课堂纪律规则及评价条例)进行小组讨论,再作记录,小组讨论内容。

1.学校的垃圾问题(特别是食品包装袋、快餐盒等)用哪些方法解决,哪种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2.学校伙食房周围树干与其它区域的树干比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校园内麻雀数量比前几年有所增加,为什么?

4.今年暑期发生的洪涝灾害说明了什么问题?

5.关注自我:有的同学长得健康结实,而有的同学长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吗?你能简单回答你是怎样由小到大的吗?你希望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长得列健壮吗?更聪明吗?

6.你是从什么途径了解克隆和转基因的?你了解哪些。

三、全班分小组交流、讨论

四、教师作补充,修正和总结,并对同学们的表现作出积极性的评价。

因为是第一节课,学生第一次分组完成不同的讨论项目,然后进行表达和交流,所以无论对和错,应首先给予充分的鼓励,通过交流,辨清正误,这样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思考,积极发言的高昂激情,否则,参与的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以致影响以后的教学。

五、师生共同朗诵课文《致同学们》的第一、二段欣赏这两段话,提高文学修养,讨论:生活离得开生物吗?

六、教师启发,通过平常看报、看电视、看书、听广播或在网上查询的资料,谁能说说除了我们刚才讨论的问题以外,你还知道关于生物学的其它方面知识吗?(最后教师补充)

七、结束语:

同学们,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作为一个21世纪的现代公民,是否应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呢?是否应该具备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呢?自主、合作、探究已成为新时代的学习方式。生命的世界真精彩,生物的世界真奇妙,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破译生命的密码吧!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生物

2.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3.了解生物特征

4.通过学习使学生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1.生物和非生物区别

2.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生物的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节

认识生物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单元页和课本第3至第第6页的图片,学生查找与生物的特征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1.什么是生物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常美丽的星球上,你们知道是什么将我们的环境点缀得如此绚丽多彩吗?

生:花、草、树、山石、河流等等。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的环境就是因为有这些花、虫、鸟、兽和它们栖息的环境,才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一下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单元页的照片和图I-6,I-10。

生:欣赏屏幕上所呈现出的绚丽多彩的大自然。

师:请同学描绘大屏幕中的图像。

师:这些形态各异的物体各自具有不同的形态,但是又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它们有的具有生命,有的没有生命。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些物体是非生物,为什么?

生:同学1说:“蓝天、白云、房屋、太阳、山石、车辆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没有生命”。同学2补充说:“还有、流水、土地”。

2.生物的特征

师:出示图I-6,I-1,I-10图片中的狮在追辅斑马,植物光合作用,小鸡觅食等等都是生命现象,到底什么是生物呢?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活着的,具有生命的物体是生物。”

学生2回答:“有感情的物体。”

学生3回答:“生物的存活需要养料,要吃东西。”

师:你们列举一下所知道的生物,看看他(它)都需要什么才能存活?

生:人和动物需要蔬菜、瓜果、肉、粮食等食物,马、牛、羊需要吃草,虎、狼、豹要吃小动物。

师:人和动物需要营养,那么植物需要营养吗?

生:植物也需要营养,它们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中的肥料。

师:给予掌声鼓励。生物只有在营养充分的情况下才能健康地成长。生物还有什么共同特征,请举例加以说明。

生:生物能进行呼吸,如鲸在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图I-3)

师:很好!那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植物呼吸吗?

生:植物也呼吸,比如夜晚睡觉的屋子里摆放很多的花,容易使人憋闷,贮存白菜的地窖里也是这样。

师:对,植物在有光的情况下,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需要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大量的氧气,而夜晚正好相反。人是有生命的,进行新陈代谢,排出体内废物,其他的生物会排出废物吗?请大家看图I-4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回答说:“其他的生物也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例如,小动物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等方式将废物排出体外。

师:那么植物呢?也是出汗、排尿吗?请大家看I-5。

生:回答说:“植物通过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植物也能通过呼吸排出废物。”

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并举例说明生物还有哪些特征。教师引导学生看图I-7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说:“含羞草的叶子被碰到后,它会合起来。”

学生2回答说:“生物还能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例如,人用苍蝇拍打苍蝇,苍蝇会立即飞走。”

学生3回答说:“狗看到骨头就会流口水。”

师:这些都属于应激性。教师补充说明含羞草的叶子合起并垂下,其实是在保护叶片。让学生用手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叶子,亲自感受一下。继续说明多数情况下动物的应激性比较明显,植物的应激性大多表现在向光生长、向地生长和向水生长等方面。继续让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特性。

师:出示I-8在在生长的蘑菇和I-9种子的萌发图片,以及I-10图学生讨论。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说:“生物体可以从小长大。”

学生2回答说:“生物还可以繁殖。”

师:接着启发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繁殖方式。想一想动物、植物、细菌怎样繁殖。

生:学生思考后回答。

从同学们的叙述中,不仅可以看到生物之间传递信息这一本领,还可以看出生物适应环境这一本领。另外生物也能影响环境。例如,植被可以保持水土,增加大气湿度,从而可以减少沙尘暴的发生,改善空气质量。接着鼓励学生多观察生物,从而得出更多更新颖的建议。

请学生思考: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特征?任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这些特征吗?

生: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答说:“有。例如,图片中的猎豹,它有情感,也要呼吸,也要营养,也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遇到情况会声音来传递信息,也能从小长大并繁殖后代。”

二、巩固练习

师:我们留意了这么多生命现象,相信你们一定会利用这些生物的特征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了吧。我们来练习一下。教师打出课本第6页的图片,让学生指出图中钟乳石、珊瑚和珊瑚虫,哪个是生物,为什么?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珊瑚虫是生物,因为只有它具备了生物的特征,具有生命。而钟乳石和珊瑚是没有生物特征的。

师:教师小结:学完这节课后,你们该知道什么是生物了吧?

生:学完这节课后,我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凡是具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生物。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结构基础,都要进行一系列的生理活动:需要呼吸,需要营养,进行新陈代谢,有生老病死,有传递信息的本领,活动有规律性,可以适应环境,还可以影响环境……

师:今天我们接触到这么多的小生命,看到它们的生命现象,你还认为路旁的一棵树,道边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吗?

生:不是,它们都有生命。

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体呢?

生:我们应该热爱和保护那些生命,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教学反思

第二节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教材分析: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属教材新增内容,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在学习方法上,从宏观到微观,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本节内容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的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和训练。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2.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3.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教学重点: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初步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课时准备:

学生:确定调查路线,笔(有条件可带放大镜,照相机)

教师:

1、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并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要调查生物状况。

2、设计调查表

调查

小组 组长

组员

调查地点 校园内 调查

时间 2003年9月

日 天气

状况

生物名称 数量 生活环境 与人类关系

组内互评

教师评语

课时分配:2课时

第一课时:调查

第二课时:整理、交流、表达

教学过程:

一、调查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如何进行调查)

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例,什么是调查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各自方案通过对比总结,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特别强调安全)

2、引导学生分析人口普查表(或班主任老师分放的新生登记调查表),从而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实地调查:

1.各组同学根据分工,认真收集材料(作调查记录、拍照等)。

2.注意安全,爱护生物资源,遇到不会的问题请教老师。

3.进行校园调查,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他们身边的生物名称,并注意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尤其是爱护生物资源。

4.教师一起调查,注意安全第一。

三、整理统计:

各组同学共同整理,归类,书写调查报告。

四、展示、交流调查报告。

1.全班范围内交流,各组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并叙述各自的调查报告,相互交流。

2.老师在交流展示中起引导、帮助作用,力求通过交流相互促进,完善本次调查活动。

3.完成调查表中互评和老师评价部分。

五、拓展、延伸

1.写一份调查后的感想。

2.调查全班同学身高、体重算出平均值,其它班级或学校学生相比。

教学反思: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一节 生物圈

教学目标

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②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③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

④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和重点

点:

第四篇: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全部教案

长沙县北山镇石常中学

生 物 教 案

(七年级上册)

教者:常

晓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实验课程的第一课,本节教材符合课标的要求,在教材编排上,文字优美,行云流水;安插了先进的科学知识以及许多精美的图片,并就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提出了很多问题,设臵悬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本节的教学目标侧重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80%),体现思维和表达的能力目标占15%,知识目标占5%。

课时准备:

1.了解初一新生的基本情况。

2.收集关于生物方面尖端先进的科学技术方面的资料,图片、光盘,如DNA侦破技术,人工智能,基因芯片以及目前受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方面的图片、光盘。

3.磁带(如《校园的早晨》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放一首优美的钢琴曲(或其它如《校园的早晨》磁带)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到课堂氛围的和谐、轻松、愉快、缩短师生间的感情距离,尽量体现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关系。

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阅读全文。

二、分组:选定小组长(组织教学:制定课堂纪律规则及评价条例)进行小组讨论,再作记录,小组讨论内容。

1.学校的垃圾问题(特别是食品包装袋、快餐盒等)用哪些方法解

决,哪种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2.学校伙食房周围树干与其它区域的树干比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校园内麻雀数量比前几年有所增加,为什么?

4.今年暑期发生的洪涝灾害说明了什么问题?

5.关注自我:有的同学长得健康结实,而有的同学长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吗?你能简单回答你是怎样由小到大的吗?你希望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长得列健壮吗?更聪明吗?

6.你是从什么途径了解克隆和转基因的?你了解哪些。

三、全班分小组交流、讨论

四、教师作补充,修正和总结,并对同学们的表现作出积极性的评价。

因为是第一节课,学生第一次分组完成不同的讨论项目,然后进行表达和交流,所以无论对和错,应首先给予充分的鼓励,通过交流,辨清正误,这样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思考,积极发言的高昂激情,否则,参与的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以致影响以后的教学。

五、师生共同朗诵课文《致同学们》的第一、二段欣赏这两段话,提高文学修养,讨论:生活离得开生物吗?

六、教师启发,通过平常看报、看电视、看书、听广播或在网上查询的资料,谁能说说除了我们刚才讨论的问题以外,你还知道关于生物学的其它方面知识吗?(最后教师补充)

七、结束语:

同学们,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作为一个21世纪的现代公民,是否应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呢?是否应该具备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呢?自主、合作、探究已成为新时代的学习方式。生命的世界真精彩,生物的世界真奇妙,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破译生命的密码吧!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生物

2.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3.了解生物特征

4.通过学习使学生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1.生物和非生物区别

2.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生物的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节

认识生物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单元页和课本第3至第第6页的图片,学生查找与生物的特征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1.什么是生物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常美丽的星球上,你们知道是什么将我们的环境点缀得如此绚丽多彩吗?

生:花、草、树、山石、河流等等。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的环境就是因为有这些花、虫、鸟、兽和它们栖息的环境,才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一下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单元页的照片和图I-6,I-10。

生:欣赏屏幕上所呈现出的绚丽多彩的大自然。

师:请同学描绘大屏幕中的图像。

师:这些形态各异的物体各自具有不同的形态,但是又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它们有的具有生命,有的没有生命。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些物体是非生物,为什么?

生:同学1说:“蓝天、白云、房屋、太阳、山石、车辆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没有生命”。同学2补充说:“还有、流水、土地”。

2.生物的特征

师:出示图I-6,I-1,I-10图片中的狮在追辅斑马,植物光合作用,小鸡觅食等等都是生命现象,到底什么是生物呢?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活着的,具有生命的物体是生物。”

学生2回答:“有感情的物体。”

学生3回答:“生物的存活需要养料,要吃东西。”

师:你们列举一下所知道的生物,看看他(它)都需要什么才能存活?

生:人和动物需要蔬菜、瓜果、肉、粮食等食物,马、牛、羊需要吃草,虎、狼、豹要吃小动物。

师:人和动物需要营养,那么植物需要营养吗?

生:植物也需要营养,它们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中的肥料。

师:给予掌声鼓励。生物只有在营养充分的情况下才能健康地成长。生物还有什么共同特征,请举例加以说明。

生:生物能进行呼吸,如鲸在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图I-3)

师:很好!那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植物呼吸吗?

生:植物也呼吸,比如夜晚睡觉的屋子里摆放很多的花,容易使人憋闷,贮存白菜的地窖里也是这样。

师:对,植物在有光的情况下,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需要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大量的氧气,而夜晚正好相反。人是有生命的,进行新陈代谢,排出体内废物,其他的生物会排出废物吗?请大家看图I-4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回答说:“其他的生物也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例如,小动物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等方式将废物排出体外。

师:那么植物呢?也是出汗、排尿吗?请大家看I-5。

生:回答说:“植物通过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植物也能通过呼吸排出废物。”

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并举例说明生物还有哪些特征。教师引导学生看图I-7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说:“含羞草的叶子被碰到后,它会合起来。”

学生2回答说:“生物还能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例如,人用苍蝇拍打苍蝇,苍蝇会立即飞走。”

学生3回答说:“狗看到骨头就会流口水。”

师:这些都属于应激性。教师补充说明含羞草的叶子合起并垂下,其实是在保护叶片。让学生用手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叶子,亲自感受一下。继续说明多数情况下动物的应激性比较明显,植物的应激性大多表现在向光生长、向地生长和向水生长等方面。继续让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特性。

师:出示I-8在在生长的蘑菇和I-9种子的萌发图片,以及I-10图学生讨论。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说:“生物体可以从小长大。”

学生2回答说:“生物还可以繁殖。”

师:接着启发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繁殖方式。想一想动物、植物、细菌怎样繁殖。

生:学生思考后回答。

从同学们的叙述中,不仅可以看到生物之间传递信息这一本领,还可以看出生物适应环境这一本领。另外生物也能影响环境。例如,植被可以保持水土,增加大气湿度,从而可以减少沙尘暴的发生,改善空气质量。接着鼓励学生多观察生物,从而得出更多更新颖的建议。

请学生思考: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特征?任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这些特征吗?

生: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答说:“有。例如,图片中的猎豹,它有情感,也要呼吸,也要营养,也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遇到情况会声音来传递信息,也能从小长大并繁殖后代。”

二、巩固练习

师:我们留意了这么多生命现象,相信你们一定会利用这些生物的特征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了吧。我们来练习一下。教师打出课本第6页的图片,让学生指出图中钟乳石、珊瑚和珊瑚虫,哪个是生物,为什么?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珊瑚虫是生物,因为只有它具备了生物的特征,具有生命。而钟乳石和珊瑚是没有生物特征的。

师:教师小结:学完这节课后,你们该知道什么是生物了吧?

生:学完这节课后,我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凡是具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生物。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结构基础,都要进行一系列的生理活动:需要呼吸,需要营养,进行新陈代谢,有生老病死,有传递信息的本领,活动有规律性,可以适应环境,还可以影响环境……

师:今天我们接触到这么多的小生命,看到它们的生命现象,你还认为路旁的一棵树,道边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吗?

生:不是,它们都有生命。

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体呢?

生:我们应该热爱和保护那些生命,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第二节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教材分析: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属教材新增内容,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在学习方法上,从宏观到微观,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本节内容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的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和训练。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2.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3.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教学重点: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初步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课时准备:

学生:确定调查路线,笔(有条件可带放大镜,照相机)

教师:

1、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并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要调查生物状况。

2、设计调查表

课时分配:2课时

第一课时:调查

第二课时:整理、交流、表达

教学过程:

一、调查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如何进行调查)

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例,什么是调查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各自方案通过对比总结,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特别强调安全)

2、引导学生分析人口普查表(或班主任老师分放的新生登记调查表),从而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实地调查:

1.各组同学根据分工,认真收集材料(作调查记录、拍照等)。

2.注意安全,爱护生物资源,遇到不会的问题请教老师。

3.进行校园调查,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他们身边的生物名称,并注意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尤其是爱护生物资源。

4.教师一起调查,注意安全第一。

三、整理统计:

各组同学共同整理,归类,书写调查报告。

四、展示、交流调查报告。

1.全班范围内交流,各组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并叙述各自的调查报告,相互交流。

2.老师在交流展示中起引导、帮助作用,力求通过交流相互促进,完善本次调查活动。

3.完成调查表中互评和老师评价部分。

五、拓展、延伸

1.写一份调查后的感想。

2.调查全班同学身高、体重算出平均值,其它班级或学校学生相比。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一节 生物圈

教学目标

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②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③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

④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和重点

点:

①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点:

收集和分析资料(因为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需要对图片、文字和数字资料进行分析)。

课前准备

师:在课堂上准备一个地球仪。

生:同桌带一只小地球仪

教学设计

一、生物圈的概念

1.教师事先让学生们拿出地球仪,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生物圈的概念。

2.学生们根据自己手中的地球仪,讨论生物圈的范围,然后总结生物圈的概念。

3.老师总结:地球表层生物和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圆!

二、生物圈的范围

1.分小组作并讨论课本,11页至12页《生物圈范围》然后学生分组开展竞赛,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最精确的语言说出生物圈的范围。

2.教师总结: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层,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三、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1.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并且利用课本12页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总结出结果。

2.学生分别扮演动物和植物在各个星球上的生活状况,表现出它们对食物、水、氧气的依赖。

3.教师总结:动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生,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前准备

学生:各小组准备鼠妇10~16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夹),表,笔,一份实验报告用表。

教师:鼠妇若干只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设计

一、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1.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教师举例,引导学生分析,并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

二、探究的一般过程

1.教师直接举例,(如人们征服疟疾病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2.以鼠妇为例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而帮助其进一步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

三、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

1.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2.学生自学,互相答疑,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变量和对照实验。

3.教师通过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4.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四、实验探究(需1课时)

1.在实验里中由各组同学按方案进行。

2.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3.将实验结果填在《实验报告册上》

五、结果交流

1.各小组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报告,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

2.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报告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3.教师引导同学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4.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5.特别注意与结果不一致的误差的分析。

六、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空气

杂草

阳光

蚜虫

土壤

小麦

微生物

病毒

湿度

……

……

(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

七、分析课本18页的练习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能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影响。

2.通过测量等环节的学习学会探究的方法。

3.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与其它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形成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的测量技能,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

1、先自制“大树一叶一草”活动教具。

2、长颈鹿挂图。

3、投影胶片写出四个问题。

(1)骆驼、骆驼刺、海豹、旗形树四种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2)四种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3)骆驼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4)旗形树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学生:

1、思考问题:“为什么大家看到的长颈鹿都是长颈的?”要求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询问家长等途径得出答案。

2.预习教材第29页的探究内容,设计好测量空气温度的表格交给教师检查,选出一份较好表格供课堂使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在很早以前,地球上生活着长颈的长颈鹿,同时也生活着短颈的长颈鹿(出示挂图)。

问:为什么现在看不到短颈的长颈鹿呢?下面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扮演长颈的长颈鹿,另一位同学上来扮演短颈的长颈鹿,请一位普通话好的同学进行独白。

表演过程:[独白: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生活着很多长颈的长颈鹿和短颈的长颈鹿,它们以地上的草和一些树叶为食,但后来,气候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长颈鹿的食物急剧减少,一天,长颈鹿们(两学生)去寻找食物,它们看见的草,很快地吃了起来(两学生把教具上的草拿掉,做吃草的样子)。草吃完以后,就吃树上矮处的树叶(两学生把矮处的树叶“吃”掉了。矮处的树叶吃完以后,就只能吃高处的树叶,长颈的长颈鹿(高个学生)吃到了树叶,短颈的长颈鹿(矮个学生)吃不到树叶。短颈长颈鹿因没有获取食物而饥饿、生病死去(矮个学生表演“死”的动作),从而被淘汰。所以,现在只剩下了长颈的长颈鹿。你看,长颈的长颈鹿(高个学生)正津津有味地“吃”着树叶呢。]

师:大家觉得这两位同学的表演怎么样?

生:很精彩。

师:我们一起给他们鼓掌吧。(学生鼓掌)

师: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生物适应环境就能生存,不适应则被淘汰。所以,短颈的长颈鹿被淘汰,长颈的长颈鹿生存下来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板书: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师: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板书;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师:请大家看教材第19页上的图片资料(展示题板),并结合题板上的问题进行思考。思考的时候,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可以讨论。5分钟后,进行抢答比赛,四个组中,看哪一组获胜。

问题1:四种生物的生存环境是怎样的?

(提示:骆驼和骆驼刺适于生活在炎热缺水的荒漠中;海豹适于生活在寒冷的水域里;旗形树生活在风口处)

问题2:四种生物的形态结构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提示:骆驼有驼峰,眼睫毛长而密,足垫厚,腿较长等;骆驼刺的根很长,地上部分很矮小;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很厚;旗形树树冠像一面旗臶)

问题3:骆驼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提示:骆驼尿液非常少,体温升到46 ℃才会出汗;一次性喝水100升后,可以45天不喝水;驼峰中有脂肪,可以贮存能量,所以它适于生活在荒漠中)

问题4:旗形树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提示:旗形树生活在风口处,大风把树迎风面的枝条吹断,顺风面的枝条继续生长,所以只要风大的地方,就容易看到旗形树)

抢答过程:(略)

(注:教师可把三个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答对一题加10分,回答不完整的,本组同学补充正确后也可加10分。教师进行提问时,应考虑到各组学生的积极性,在最后宣布获胜小组时,其他小组也应给予鼓励)

比赛结果:(略)

师: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同学们应该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都与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师:大家还能举出生物适应环境的其他例子吗?

(提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师: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生物除了对环境适应以外,还能影响环境和改变环境。下一堂课,同学们要做一个探究活动,要用到一种仪器——干湿温度计。(展示自绘干湿温度计挂图,介绍使用干湿温度计的方法)

结束新课,布臵作业:各小组长领取干湿温度计以后,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组员一起根据教材第20页中的要求,制定探究性计划,做出假设,并设计一个调查表格,把测量的数据填入表 中,下一堂课我们进行交流、讨论。

第二课时

引言:为什么现在国家要投入巨额资金,实行退耕还林计划呢?

(提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师:退耕还林计划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环保的重视。保护森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的家园。希望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到这个行动中去。

师:植物对环境有影响吗?

(提示:有)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板书: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师: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对裸地、草地和灌丛三个地方的湿度进行了测量。四个小组各派一个同学来填写表格,请填上测量数据的平均值。(教师展示小黑板上学生设计的表格)

学生活动:(略)

师:能说出你们的假设内容吗?

(第一、二、四小组假设灌丛湿度最大,裸地湿度最小;第三小组假设草地湿度最大,裸地湿度最小;四个小组都假设早上湿度最大,中午湿度最小)

师:我们来分析四个小组的数据。

学生分析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很活跃,大家都沉浸在讨论和分析中)

师:根据四个小组对裸地、草地、灌丛的数据平均值,你们得出什么结论?

师:根据四个小组早、中、晚的数据平均值,你们又得出什么结论?

师:四个小组的假设怎样?

师:四个小组测量都准确吗?

师:请第三小组的同学分析原因。

第四节 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①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④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难点和重点 ① 生态系统的组成。② 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课前准备

教 师:准备一个水族箱,里面生活着水生生物。学 生:记录近日所食用的食物名称。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1生态系统的概念

① 通过观察家庭水族箱,分析问题,寻找答案。② 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思考: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什么关系。?教师列举生活中常见实例,如家庭水族箱。?教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朗读一段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创造一个愉悦的氛围。

2生态系统的组成

① 学生进行资料分析(教材提供的资料),找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并且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

②分组扮演动物、植物、细菌和非生物,并寻找四者之间的关系。?教师引导:下面大家分析一下书中的资料,看看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扮演角色,并且帮助他们寻找其中的关系。3食物链和食物网 ①把最近一段时间所吃的食物,通过一系列箭头连接成食物网,观察自己在食物网中的位臵。②学生观看录像,讨论分析动物、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学生进行资料分析,通过分析了解食物链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同时了解营养物质在食物链中的流动。

4环保教育 学生观看课件,讨论分析环保意义。

第五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①会查阅资料以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并进行交流。

②能选取多方事例来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③发展收集资料,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④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具有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

难点和重点

重 点: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而这种习惯的养成更要从小培养,因此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是本节的重点。

难 点:学生逐个认识各个生态系统,难以从这个认知过程飞跃到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因此学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本节的难点。

课前准备

教 师:准备一些生态系统景观的影像资料及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影像资料。

学 生:课下收集有关各种生态系统的资料。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复习:什么是生态系统

①教师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生态系统的概念,注意纠正表达不准确的地方

②教师假设:假设给你一大片土地,你可以设计你周围的环境及各种生物,那么你要怎样设计才能使你生活的生态系统维持下去? 新课: 生态系统的类型

①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和收集的资料说出各种生态系统。

②学生看各种生态系统的影片,通过影片让学生来认识所看到的各种生态系统。2 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

①游戏:我爱我家。学生分组扮演各种生态系统,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把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述出来(组内先交流,然后向其他组同学介绍)。

②团结协作:大部分的生态系统学生比较了解,但有一些生态系统有的同学不大熟悉,这时让学生提出一个他不熟悉的生态系统,由其他的同学帮助他,给他介绍一些通过查阅资料所获得的有关这个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使学生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知识,体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③学生详细介绍几种熟悉的生态系统,其他生态系统的详细资料由学生课下查阅完成,并写成小短文(或收集的图片)在班级的墙报上展出“多姿多彩的生态系统”。3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①学生分析:这些生态系统虽然各有特点及作用,但从生态系统的组成上来说都有共同之处。并由学生讨论找出共同点,从而得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②学生分析:假设其中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了,会对其他的生态系统产生什么影响?从而得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③ 学生在分析联系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4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①学生互相交流在自己的身边有哪些人为的活动对生物圈产生了严重的破坏。②学生观看影片,表现出对被破坏环境的痛惜及对破坏行为的憎恨。5 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①学生交流:从自身做起,如何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②学生以组为单位,在组内交流讨论,制定保护校园的方案和实施计划。课下作业

①以“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题,写一篇文章。② 定期进行保护校园活动。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第一章 观察细胞的结构 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

教学目标

①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②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③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四种标本(写有“上”字的玻片;印有数字的挂历透明纸;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动植物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投影仪;课前每班培训两名“小先生”,以便课上帮助教师辅导其他学生。

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阅读课后的显微镜发展史。

教学设计

读第二单元开篇语,明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奥妙,就必须要了解细胞。指导学生看书中35页图,提问、朗读,引出主题。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要了解细胞,必须借助显微镜。提示图中细胞,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

(指导学生看书37页):

取镜和安放。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引导学生说出显微镜的发明、发展过程。

提问: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镜?

1.显微镜的构造

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

回答教师指示部分的名称。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显微镜,并争取达到人人会使用显微镜。指导学生学会通过看书来认识显微镜。

随机叫学号,进行抽测。

2.显微镜的使用

对光

⑴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⑵左眼看,右眼睁。

⑶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的视野。

观察:

⑴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

⑵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⑶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有迫切动手观察的欲望.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边看书边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情况不一,部分同学没看到物像。

一名学生边说边演示自己是如何观察到 物像的。

倾听,引起注意 明确应注意的问题后,动手操作,观察。

小先生巡视,帮助。

提出疑问,明确

动手操作,观察,说现象,并加以解释。

思考回答:

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细胞越大,个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细胞越小,个数越多。

归纳: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

认真观看

动手观察,注意规范。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介绍四种观察标本:

①写有“上”字的玻片;

②印有数字的透明纸;

③动植物玻片标本;

④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

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观察。(建议先观察2号标本)

巡视,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请一名同学上前演示。

给予鼓励性评价。

先请学生补充,后教师补充。

强调:

①用低倍物镜(10X或 8X,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

②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③纠正:应叫明亮的视野,不叫亮圈。

④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 看着物镜。

引导学生继续观察。

巡视指导,纠正错误。

观察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使

学生明确:

①物像是倒像

②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

③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穿透的物体。

引导学生换目镜后再观察。

问:放大倍数不同,看到的细胞个数与大小有什么不同?

播放显微镜的使用录像。

引导学生归纳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鼓励按步骤规范操作,巡视,检查,纠正错误。小组竞赛按座位纵向分成四大组,随机抽查一组,起立操作,另外三组指出问题,评等级。明确评价标准,限定2分钟内找到物像。

练习思考,回答。看书39页注意事项后,动手操作,将显微镜放入箱中。

学生畅所欲言。提示:显微镜使用完后,怎 么办?

小结给予评价,并启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制标本,到实验室观察。课后实验室开放。

教学反思:

第二节 观察植物细胞

教学目标

①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②学生体会“胆大心细”是顺利实验的必备素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③在老师的带领、指导下,尝试改革实验,意识到实验方法是可以发展变化的,增强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

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难点:以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胆大心细”是成就一切实验的素质)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尊重事实是生物绘图的前提)。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自愿准备感兴趣、可观察的植物材料,如:洋葱、成熟的番茄、黄瓜(西瓜、苹果)等;3H铅笔,绘图纸,尺;兴趣强烈的几个学生提前跟随老师学做临时装片。

教师:洋葱鳞片叶,番茄(或西瓜等成熟果实)的果肉,新鲜的黄瓜,清水,碘酒溶液,高锰酸钾溶液(质量分数为1%~5%),镊子,刀片,滴管,纱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透明的细胞立体模型,植物细胞挂图,提前制备上述几种材料的装片,摆放多台示范镜,叶片的永久横切片、人的血液涂片、单层扁平上皮装片各10片。

课前培训几个学生。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课前交流展示各自准备的生物材料,跃跃欲试探究它们的结构组成,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气氛活泼。巡视、查询学生们所做的课前准备,适当地交流。

检测学生的操作,进行教学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指导、纠错。

策略①:观察、识别

策略②:四人一组为单位识别

导言:学会操作显微镜是为了使用它看到微观的生命世界,可是把一个洋葱或者黄瓜直接放到显微镜下,能看到内部结构吗?

按小组准备永久切片、涂片、装片各一。

实验方法步骤

一、制作临时装片

1.示范 准备擦→滴 制作临时装片 取→展→盖提前参加培训的几位学生作为“小先生”示范制片,边示范边讲解。

其他学生认真观看,获得感性认识。对其中的不明白之处提出自己的疑问,由“小先生”解答,或同学们展开讨论,若仍有疑问及时申请老师的帮助。

注: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向

①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的目的?若擦拭不净,后果如何?

②滴清水的量如何掌握?水量过多过少对实验有何影响?

③取材的部位、方法、大小?

④盖盖玻片的方法、原因(即目的或避免出现的不利影响)

⑤滴染色剂的位臵、数量?

⑥吸引染液的方法?

疑难之处提供帮助引导众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注:应用此策略目的在于让学生自主发现实验当中的“注意事项”和规范操作。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实验的

方法步骤提问、思考,以解决不解之处,扫除制片中的障碍,以便下一步自行操作能顺利进行。

2.变化制作方法和步骤

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用具考虑取材、染液、染色如何改革一下? 要敢想、敢做.提示:

①取村:黄瓜改“刮取果肉”为“削取薄片”,挑选最薄的一片制片;番茄可挑取果肉或吸取果汁;

②染色剂:尝试用高锰酸钾溶液染色如何?

③染色:可在盖上盖玻片之前直接滴加染色剂染色(黄瓜、番茄不必染色)

3.练习制作临时装片

自行选择一种所给材料及相应的染液和方法,练习制作临时装片。同桌学生互相检查。及时指导。

使用显微镜观察,初步感知细胞,注意根据染色的结果区分细胞的各个结构(参考教材和教具)。同时注意观察制片的效果。考虑:有了污点怎么办?细胞、气泡有什么区别?染色剂对细胞有什么影响?

指导、交流、引导、设疑

三、再次制片、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

选取其他材料(相应变化染液和方法),制成临时装片,逐渐熟练操作,加深体会,避免不 规范操作,力求完善、成功。

在观察了多种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后,讨论、归纳、总结出植物细胞共同具有的主要结构,体会细胞的整体性。并适当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感知细胞液里含有的物质。

提示观察示范镜

评价

鼓励:通过细胞结构的彩色挂图、模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细胞的结构;

练习画细胞结构简图

绘图要领:

1.真实;

2.规矩:大小、位臵、点线结构(尤其注意点的画法)要规矩;

3.完整:名称标注齐全。

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物像,跟随老师的讲解和示范,绘图。注意把握绘图要领。

(真实、科学是第一,大小位臵掌握好,线要轻轻点要圆,名称标注要齐全。):边讲解生物图的画法和注意事项,边在黑板上画板图示范;

技能训练

测量、计算

学会科学方法,感知细胞的大小。

指导、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练习(具体内容略)

可集中讨论课后的练习题,也可在制片、观察过程中留意各种情况的出现,及时思考、尝试处理,再讨论交流,总结。组织 引导、渗透、协助

教学反思:

第三节 观察动物细胞

教学目标

①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②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③设计实验、改革实验,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此来体会科学探索的思想和方法是不断发展的;继续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在“模拟制作”活动中,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

重点: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首次观察自己身体上的细胞,学生感到既新鲜又好奇,取材关系到实验效果)

细胞结构的观察(与植物细胞相比不易观察,略有难度);

设计实验(应用以往的学习经验,是较高层次的学习)。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3H铅笔,绘图纸;各种各样的果冻,彩色糖粒,果脯,小塑料食品袋,线等物品;上课前漱口。

教师:生理盐水,稀碘液,高锰酸钾溶液(质量分数为1%~5%),消毒牙签,滴管,纱布,镊子,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清水,琼脂。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挂图,不同种类的人体、动物体细胞挂图或投影片、投影仪或多媒体设备(若条件许可),提前制作临时装片、摆放示范镜。

教学设计

复习: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实验题目: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温故知新 提出问题:

①想看看自己身上的细胞吗?

②人的细胞与植物细胞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激起疑惑:口腔上皮细胞在哪儿?怎样获得? 解决心中的疑惑 承前启后,知识导入。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提出问题,创设学习情境。

出示题目,交流:“看到题目,你有何疑问?

示范取材部位。材料用具

提出疑问:生理盐水有什么作用?

引导、分析方法步骤

一、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①设计:根据已有的经验,设计实验方案(注意取村、方法、染色剂的变化);

②制作:同组同学尽量选择不同的方案制作临时装片,增加对比性。参与 引导、帮助

调查

二、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然后同学间交换观察。

借鉴老师摆放的示范镜。

发现由于取材、染色的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效果。巡视、提示 参与观察

绘制细胞的基本结构图: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动、植物细胞的异同感知动物(人)细胞的形态结构,注意绘图要领、互评、展示。

讨论、归纳

总结:比较、归纳、描述、指导、提示、评价

出示挂图或媒体演示(投影展示)不同种类的动物细胞

引导、总结

模拟制作

策略①:按照书中方法分组制作。

策略②:改进。利用现成的果冻,将一枚糖粒放入其中表示细胞核,果冻表示细胞质,包装果冻的塑料壳表示细胞膜。

教学反思:

第二章 细胞的生活

第一节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②学生能够认同细胞生命活动具有物质基础。

③学生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①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②学生能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难点: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学生对于微观的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难于理解。)

课前准备:演示实验器材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细胞的生活对上一章的内容进行回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明确学习目标。复习:细胞都有哪些结构?

导入:植物体和动物体都有许多细胞构成,细胞中不同的结构又有不同的功能。细胞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在不知不觉中,有些细胞在长大,有些细胞在变老,有些细胞在死去,同时又不断的有新细胞在形成。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同走进细胞,看一看细胞是怎样生活的。第一节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通过谈论吃水果时的各种口感,说出水果中含有糖、水、酸性物质等。仔细观察演示实验,并体会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尝试着分析龙胆紫溶液溶于水的原因。

思考,并说出细胞内的物质与外界环境之间是有交换的。

请同学们谈论一下吃水果时都有什么口感,推测一下水果中可能含有哪些物质。对同学们的回答表示肯定。

说明这些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演示实验:龙胆紫溶液滴入清水中。

从分子、原子水平对溶液的扩散现象进行解释。细胞中的糖、水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细胞中除了糖、水以外,还有其他物质。

请同学们思考细胞外的物质与细胞内的物质是否有交换。

动画展示细胞膜的功能。

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对图片进行分析,得出物体的运动和生物的生活都需要能量。

理解加油站和汽车的发动机的作用。

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叶绿体相当于加油站,线粒体相当于发动机。

尝试着对能量转换器进行理解。

通过练习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巩固。提供给同学们教学图片。

能量有不同的形式,汽油中含有的是化学能,当汽车开动时,化学能就被转化成动能,使汽车运动。在这个过程中,汽车的哪一个部件在起作用?

植物体中,叶绿体把太阳光能转化成化学能,这些化学能被线粒体转化成植物生活所需要的能量。

因此我们把叶绿体、线粒体称为能量转换器。

第二节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够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②尝试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并能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③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和模拟制作等活动,阐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从而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模拟制作的能力等。

④学生在学习本节的过程中,产生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重点和难点

学生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阐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课前准备

教师:有关克隆、DNA、基因的资料,四种颜色的硬卡片。

学生:有关克隆的信息。

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一、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克隆的信息。交流汇报收集到的有关克隆的信息。对学生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积极地评价。

二、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1.资料分析:小羊多莉的身世。

结论: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

2.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结论: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观看“小羊多莉的身世”,经过思考提出有关问题。小组内进行资料分析后在全班交流结果(学生互评)。观察教师模拟制作的一条信息载体。

利用教师准备好的卡片模拟遗传信息的组成。演示“小羊多莉的身世”,鼓励学生针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组织分析活动并适时评价。板书小结。示范制作一条信息载体。组织和帮助学生利用教师准备好的卡片摸拟遗传信息的组成。

三、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 1.结构

2.基因

列举身边的信息及其存在的载体;

观察DNA的结构;

认同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进行调控,最后小结信息的多样性取决于“字母”的不同组合方式。板书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四、DNA和蛋白质组成

染色体 观察染色体的形态;

大致了解三者的关系;

列举由于染色体异常而导致的疾病的例子。

析染色体的作用。引导举例:信息的存在及其载体;导入DNA;演示“DNA分子片段”课件;巩固遗传信息存在于DNA上。演示“染色体”课件;常识性介绍染色体的形态;列举由于染色体异常而导致的疾病的例子;引导分析染色体的作用。

教学反思:

第三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教学目标

①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②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

③说出细胞分裂与细胞生长的关系。

④关注细胞的研究在防治癌症等方面的价值。

重点和难点

重点: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难点: ①生物体的长大除了靠细胞体积的增大,主要靠细胞数目的增加。

②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

课前准备

教师:

①不同年龄人体细胞图示;

②细胞分裂各期图示;

③细胞分裂过程课件。

学生:复习动、植物细胞结构的知识。测量乒乓球、篮球的半径,并求出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之比。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古诗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你知道这描述的是什么样的自然现象吗?生物体为什么会由小长大呢?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其中的奥秘。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同时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

巧设疑问,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探究提纲:首先,阅读本节内容,独立分析、解答探究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在组长组织下,小组成员有计划地讨论交流。

最后,将有疑惑的问题记录下来。大屏幕展示探究提纲,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组织下,有计划地讨论交流。

参与小组讨论,注意及时发现问题。看学生基本讨论完之后,引导学生一起探讨、交流。

1.你能试着边绘图边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吗?

2.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如何?

3.作为生物体结构、功能基本单位的细胞能永远长大吗?

4.生物体是如何长大的?

5.阅读“脱缰之马——癌细胞”后,你有什么体会?

各组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获得成功体验,自信心增强,学习积极性更高了。

出现两种答案:

①染色体数目减半;

②染色体数目不变。

在教师指导下,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得出正确结论。

争先恐后发言。

紧缩眉头,面面相觑。

豁然开朗,对细胞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总结前面知识,得出正确结论。

小组派代表谈体会,组内成员给予补充。

小组间进行交流。

出示第一题

对正确回答给予肯定评价。

其他给予鼓励评价。

出示第二题

给予鼓励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

展示细胞分裂各期图示,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不同时期染色体变化情况。

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出示第三题

展示不同年龄人体细胞图示,指导学生观察。

追问为什么?

结合书中练习2做进一步解释。为更好地理解第四题做好铺垫。

出示第四题

给予肯定评价。

给予鼓励性评价,并对学生寄予期望。

三、分层次练习

1.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吗?

2.有人说单细胞动物的细胞分裂过程其实就是繁殖后代的过程,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请说明理由。

四、作业

进一步探究:细胞永 远具有分裂能力吗?观看大屏幕,加深对细胞分裂过程的理解。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细胞分裂过程。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利用课件演示细胞分裂过程、分层次提出问题,同时加以适当点拨、引导。

第三章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一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组织的概念,能概述构成人体的组织是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能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3.学生会使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四种基本组织切片。

4.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初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学生能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2.学生能从微观到宏观,从部分到整体,逐步对人体形成完整认识。

难点:学生对细胞分化形成组织难以理解(因这是一个微观的动态过程,学生由于缺乏感性知识,认识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课前准备

教师:显微镜、四种组织永久切片。

学生:教材、笔记本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听小夜曲,观看各种动物和小孩的图片、文字,从而明确 本节课的主题,立刻融入本课的学习氛围之中。创设情境:放小夜曲,同时展示图片、文字及本章题目。第一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通过回忆以前的知识迅速思考回答。

复习导入:动物和人体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评价并引导:动物和人都由许多细胞构成,但亿万个细胞简单地堆在一起是不能成为生物体的,所以,它有严格的结构。它们是怎样构成生物体的呢?

预习提纲

1.动物和人的生长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它将怎样变化成为一群细胞?

2.什么是组织?是怎样形成的?人有哪四种组织,功能如何?

3.什么是器官?

4.什么是系统?有哪些系统构成人体?

认真思索老师的问题,激起自己去探索奥秘的愿望。

先自己看课本,后小组长带领全组同学讨论预习提纲,并把答案划在书上。

今天让我们共同努力,以人体为例来揭开第一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的神秘面纱。同时大屏幕出示本节题目。

向学生展示预习提纲,划分学习小组,以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教师到各小组简单地看一下预习情况,注意只当观众,不要告诉学生答案。

受精卵分裂成多个细 胞小组代表发言,组内成员可以补充。

看图加深对细胞分裂的认识。

学生会问:人体的细胞各式各样,而由受精卵分裂形成的细胞只是球形,这是为什么?

认真思考,举手回答,学生恍然大悟,但又会问为什么要发生分化?多数同学解答不出。看学生基本预习完后,开始提问预习提纲第一题。

认真倾听,给予肯定评价。

展示细胞的分裂过程图,让学生有一个直观感受。激发学习兴趣,然后鼓励学生发问。

进行鼓励,并启发其从第二题找答案,向其他学生发问。

再次让其他同学解答。

教师评价:没关系,这个问题是本课的难点,咱们共同来分析。

细胞分化成肌肉组织

分化:

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各自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此过程叫细胞分化。

受到鼓励后,更加紧跟老师,认真看大屏幕思索,在老师启发下能说出这群球形细胞形态、结构发生变化形成一群梭形细胞后,就有了收缩和舒张功能,这就是分化!并自己能说出分化的概念。

展示肌肉组织的形成,然后将该组织放大展示肌细胞,再将肌细胞放大展示。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解答分化的原因。

(可用近似梭形的气球代替肌细胞,弹簧代替肌纤维,教师拉伸气球、弹簧引导学生理解分化的概念)细胞分化成上皮组织观看,基本上能说出上皮组织的形成原因(很多同学的表情让老师能看出他们并不理解什么是分泌)教师评价,然后通过展示上皮组织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加深对分化的理解。

(准备2个烧杯,一杯放些小球代表球形细胞;一杯放些与小球同体积的排列紧密的长方体木块代表上皮细胞,问学生有关分化的问题)

教师进行评价,并解答学生的问题。细胞分化成神经组织学生观察后能迅速得出结论,小组成员补充。

但若干学生不理解为何具有产生传导兴奋的功能。

学生顿悟,并理解了神经组织的功能,进一步理解分化的概念。大屏幕展示神经组织的形成。评价并提示细胞分化成结缔组织

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

对分化有了深刻、全面了解,并能概述组织的定义。

展示血液、骨组织等多幅结缔组织图,让学生自己说出结缔组织的形成,观察学生是否真正明白组织是由细胞分化形成的。器官:不同组织按照一定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脑、胃、心脏等是器官。

通过看书能轻松做答。

问:为何胃、脑、心脏均是由四种组织构成?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小组成员补充。

提问预习提纲中的第三题。

评价后,展示由四种组织构成的脑、胃、心脏等器官(无电脑可展示各器官模型)。鼓励学生自己提出有关器官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解答。皮肤也是一种器官

分小组回答每一小点,另一小组补充。

教师进行鼓励性评价。然 后再问:你的皮肤不慎被划破,你会疼会流血,请你分析说明皮肤中可能有哪几种组织?

皮肤是哪种结构层次呢?系统:

人体有八大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运动系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马上明白系统的概念,并能准确回答老师的问题。

小组讨论并自行解答,但对内分泌系统不明白,向教师咨询。

展示食道、胃、肝、大肠、小肠等各器官形成消化系统的动画。启发学生自己导入系统的概念。

展示八系统的组成,让学生讨论这些系统的功能。

大屏幕再次展示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并举例。

放一段“命运”交响曲,问你的感受如何?人体是统一的整体认真思索后得出结论,小组成员补充。

分小组小结在笔记本上。

两人一台显微镜,观察人的四种组织永久切片,看每种组织的特点,看完后,将显微镜归位。

学生认真思考,并举手回答,组内成员补充。

学生畅所欲言,更加热爱生物学。哪些器官系统在起作用呢?

评价并总结

让学生通过学习,自己小结人体的结构层次。

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四种组织永久切片,进一步理解组织是细胞分化形成的。

大屏幕展示节后练习题,引导学生回答。

给予评价,并启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

小结并对同学们寄以希望:世界上有很多奥秘在等待着我们去探索,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第二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课前准备:同教学设计前的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温故而知新

讲桌上摆放2盆有花有果的看橘,教室四周贴上美丽的植物图片。

师:上节课我们已揭开了动物体结构层次的神秘面纱,谁知道它的结构层次?

生:一一做答。

师:掌握得不错。生物大家族中的一大成员——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我们已有所了解,那么今天我们研究什么呢?请各位同学环顾四周,谁来回答?

生: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师:有眼力。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为我们创造了如此美丽生存环境的功臣——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生:立刻对新知识产生渴望。

二、看书预习,分小组讨论预习提纲中的各题,进行学习行为前移

1.绿色开花植物体是怎样生活的?

2.绿色开花植物有哪些器官,分别有何功能?

3.植物是怎样由受精卵形成组织的?与动物一样吗?

4.器官是由哪些组织构成的?

5.植物体是一个整体吗?为什么?

三、师生共同努力答疑解惑

师:手持一盆开花植物,问,这盆绿色开花植物是怎样生活的?

生:根吸收土壤中的水等营养物质,在有阳光、温度适宜的环境下生活。

师:你们小组讨论得非常好,其他同学还有疑问吗?

生:为什么需要水、阳光、空气?

师:谁来帮帮他? 生:可能是植物是由细胞组成的,而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吧!

师:真能学以致用。这些知识将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获得。下面咱们来解决第二题。

生:二人一组观察自己采集的完整草本植物标本,小组代表边指植物边回答。

师:他答对了吗?请给点掌声。

生:完全正确,并鼓掌。

师:下面的一道题是本课的难点问题,咱们共同努力来啃下这块硬骨头,好吗?请回答第1个问题。

生:植物体是由受精卵分裂形成分生组织,分生组织再分化形成其他各种组织。

师:你们还有疑问吗?

生:我不明白输导组织的形成。

师:问得好!它的确是个难以理解的微观变化问题。边在黑板上画图边拿导管模型解答。然后,再让刚才提问的学生重述。

生:重述导管的形成。

师:好,咱们来解决第二个问号吧。

生:不同之处在于动物体是由受精卵分裂为一群细胞,再分化成为四种组织。植物体是从分生组织分化出其他组织的,组织名称也不一样。

师:看书很认真,其实在动物体内也有一些具有旺盛分裂能力的细胞群

只不过叫分生组织罢了。动、植物体的形成差不多。难点攻克了,来回答第四题吧。首先解决根这种器官的组成。

生:到讲台前,手指根尖模型回答,小组成员补充。

师:正确。那么,由保护组织形成的根冠,和由输导组织、营养组织形成的成熟区,由营养组织构成的伸长区的细胞最初来源是什么?

生:均由分生组织形成的分生区的细胞分化得到。

师:棒极了,接着展示根尖伸长的活动挂图。咱们来解决点实际问题,手持甘蔗茎,西红柿果实,问:它们分别是什么器官?

生:茎,果实。

师:完全正确。那你能分析它们的组成吗?

生:略。

师:现在就剩下最后一道题了,胜利在望,请同学们再接再厉,谁来答?

生:回答。

师:好!请6个小组每组出代表扮演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生:参加表演,说出自己所演器官的功能,及由何组织构成,另一小组拿两根长管代表输导组织中的导管和筛管,六件校服代表保护组织,若干小球代表营养组织,让演各器官的同学外面披上校服,左手拿着小球持长管,右手持另一长管。一学生拿6烧杯水沿导管从根处边走边送1杯水给其他器官,另1位学生拿6杯奶(代表有机物),从叶处沿筛管边走边送1杯奶给其他器官。(加深理解榆导组织贯穿于整个植物体)

师:植物体是一个整体吗?

生:是。

师:同学们表演得精彩吗?让我们为他们鼓掌。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基本上明白了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让我们做一下小结。

四、分小组总结,通过练习巩固所学

教学反思 :

第三节 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2.学生会应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

3.学生通过上网查询和实验,提高自身的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探究实验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4.学生通过学习再次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5.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演示实验体验生命存在的美。

创新点和实践点: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自主学习。

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生能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难点:学生通过学习再次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课前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材料、投影仪。

说明:演示实验材料装臵为:取一段软胶管作为支架,用50╳50╳2(mm)的玻璃板将软胶管压紧后用透明胶带将四周黏牢,即为扁平水槽。将草履虫培养液滴入水槽。则草履虫的外形和运动清晰可见。

学生:自编的小品、计算机操作能力。

说明:小品的内容最好是人得了某些由单细胞生物寄生而引起的疾病。他到医院就诊时发生了……。例如:疟疾。(教师提前布臵)。最后提出问题:该病的病因是什么? 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一、组织教学,情境 导入

表演小品;在小品的最后提出问题;学习有关单细胞生物的常识,从而解决问题。与学生一起欣赏小品;

并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引导解决问题。

二、学习新知,解决问题观察教师演示的草履虫的形态和运动提出问题。

演示草履虫的形态和运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

A.草履虫的结构;

B.草履虫的生活。

实验操作,观察显微镜下草履虫的形态和运动。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习有关草履虫生活方面的知识,交流汇报。讲述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引导、鼓励学生利用实验仪器解决问题。

三、小结巩固新知

第四章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教学目标:

1、描述病毒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2、运用资料,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3、关注与病毒有关的疾病,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

重点难点:

重点:病毒的主要特征,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病毒的结构。

课前准备

学生:有关病毒及病毒引起的疾病的资料。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举手,产生好奇心,集中精神思考,通过自己的体验自由发表看法。

能说出:预防“小儿麻痹”。

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吃“糖丸”可预防“小儿麻痹”病。

疑问,关注本课内容,进入学习主题分组资料分析,讨论创设课堂气氛:小时候吃过“糖丸”的请举手。

提出疑问,了解学生认知:吃“糖丸”有什么用?(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明确:吃“糖丸”为预防疾病,为后面学习“糖丸”是“减毒病毒”作铺垫。)

设疑,引入新课:

为什么“糖丸”能预防“小儿麻痹”?今天课上内容可以解答。艾滋病: 症状、特征、传染途径

艾滋病的预防每组出代表,谈对病毒的认识,谈对艾滋病的认识。

听老师讲解,同时观察图片,对“艾滋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有一定认识。将学生分组,组织学生分析自己收集来的资料。

让每组出代表,班上交流谈对病毒的认识,并引导,从中了解学生现有的水平。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将学生疑问总结性写在黑板上。

引导学生谈对“艾滋病”的认识。“艾滋病”由病毒引起,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提出疑问:艾滋病由什么引起的

举手回答:“艾滋病”由病毒引起,感受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出示图片:“艾滋病”病人,“艾滋病”预防宣传,“艾滋病”传播途径,“艾滋病”给人类带来危害的具体数据。(在让学生谈对病毒的认识过程中,不论涉及没涉及到“艾滋病”,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谈到这一话题,并通过提问、引导,使学生对“艾滋病”的一些知识及其带来的危害有一定认识。)

鼓励其他学生回答,给予评价,同时大屏幕再次快速闪过图片:“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给人类带来危害的具体数据。(如学生回答不出,师解答:“艾滋病”由病毒引起,使学生确立:“世界绝症”致病源是病毒,感受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危害。)病毒的发现过程

疑问:病毒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与细菌一样吗?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有目的的学习。

认真听,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

分析得出:病毒比细菌小。明确本课学习目标,内容:学习本课可以对病毒有更深一步的认识,并对你们自己提出的疑问做出解答。

叙述:病毒的发现过程。

引导提问:病毒的发现过程说明病毒具有什么特征?

给予评价病毒特征:小,纳米计量,电子显微镜下才可见。列举一些自认为能代表病毒与细胞的大小关系的事物。

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比较接近的对比关系。

进一步认识病毒“小”的特征。

分析,解释原因: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 病毒。

能列举一定的根据说明病毒“小”的 特征。启发:病毒有多小?试着用类比的方法用身边熟悉的两个事物比较病毒与细胞的大小。

讲解:病毒对于细胞相当于篮球与一个摩天大厦。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要用纳米来计量大小。

实例说明:有一次,我的一个同学拿来一份鸡的血液,说可能这只鸡患有鸡瘟,想拿到学校的显微镜下查一查。老师马上说你一定查不到。向学生提出疑问:老师为什么这么说?

病毒形态

病毒结构: 蛋白质“外壳” 内部遗传物质

病毒的生活:生活 在活细胞内。

与病毒有关的疾病:流感,鸡瘟,口蹄疫,肝炎,烟草花叶“病”。

观察图片,识别几种病毒形态。

通过教师引导,分析得出结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又符合生物特征,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提出疑问:通过以上的学习,你判断病毒是生物还是非生物,为什么?(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生物特征及细胞结构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得出答案。)

病毒分类: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分析,得出结论:根据寄生的细胞不同,寄生在动物细胞内,称动物病毒;寄生在植物细胞内,称植物病毒。

提出疑问:大肠杆菌噬菌体寄生在大肠杆菌内叫什么病毒?(可以告诉学生大肠杆菌是一种寄生在肠内的细菌。)细菌病毒也称噬菌体。

提问:肝炎疫苗是用来防治病的,怎么会是病毒?

学生恍然大悟,对病毒有新的认识。认同病毒可以给人类带来益处。

解说:病毒不但在疾病预防上有作用,转基因技术也与病毒 有关,还有基因治疗,这些常常是通过病毒作为载体达到转基因或基因治疗的目的。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教学目标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并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

4.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重点和难点

1.突出“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课前准备

学生: 课前利用课余时间到大自然中观察各种绿色植物的生存状况和生存环境,并采集一些实物、标本,增加对这些植物的感性认识,培养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的情感。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方面的资料。

教师: 1.CAI课件(部分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录像;一组展示不同类群绿色植物的图片,苔藓植物成片生长的图片;藻类、苔藓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苔藓、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对比图片;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的图片;曾经繁盛的古代蕨类植物的生态图;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其他有关资料。)2.各种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实物、标本、挂图、投影片、模型(如衣藻模型、有孢子囊的铁线蕨或其他有孢子囊的蕨类植物标本等)、实物投影仪、显微镜。3.实验材料用具:新鲜的水绵临时装片;新鲜的海带、紫菜(带根状物);盆栽葫芦藓(6~8盆);盆栽铁线蕨(6~8盆)放大镜、培养皿、清水、尺子、小铁铲、水槽。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1藻类植物 1.生活环境 2.形态特征 3.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方案一:观察CAI课件(衣藻、水绵、海带等及其生活环境、藻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等),观察模型、实物,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小组探究、讨论交流,寻找问题的答案。方案二:将课前采集的实物课上观察(根据地区差异有选择的采集海水或淡水中的藻类植物),也可观察装片以及衣藻的模型。合作探究,提出问题、思考交流、达成共识。探讨课本79页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

方案三:有表情地朗读课本中的优美诗句,请见过诗句中景象的同学向大家描述介绍一下。观看挂图或书上的彩图。发散性思维,讨论书79页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展示CA1课件或录像,创设问题的情景,指导学生观察,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并可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发言,并对探究加以指导。创设问题的情景。鼓励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进行适当的点拨、巡视、指导,参与小组讨论,学生总结、教师适当予以补充。教师在学生朗读时可根据 意境,配以彩色板画。指导学生观察板图及课本 插图,并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并可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展开充分的想像,各抒己见。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并板书。2苔藓植物 1.生活环境 2.形态特征 3.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方案一:观察CAI课件或录像(葫芦藓、苔藓植物及生活环境等有关资料及图片)。观察后,对比藻类植物,发现问题、提出间题、实验探究、合作交流、逻辑推理,探讨自己发现的问题及书上的讨论题。

方案二:观察实物或标本(有条件的地方可采集葫芦藓、墙藓、地钱等实物),实验探究。方案三:观察挂图或书上的彩图,讨论书上第81页思考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最终达成共识。指导学生观看CAI课件、录像,展示学生要观察的实物,鼓励自主探究,鼓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参与小组讨论、并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点拨、巡视、指导,共同总结藻类植 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指导学生观察挂图及课本 彩图,并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3蕨类植物 1.生活环境 2.形态结构 3.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方案一:通过CAI课件观察并比较苔藓、蕨类植物的形态特点及生活环境,质疑,制定探究计划,合作实践,进一步观察蕨类植物实物。

方案二:观察标本、挂图或书上的彩图或投影片。小组讨论蕨类植物的特点及作用,并表述、交流。小组将讨论结果归纳,并在全班交流。

方案三:先展示课余收集的有关蕨类植物的资料或实物,表达交流自己对蕨类植物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有关知识。CAI展示有关的图片、实物、标本,鼓励学生质疑、指导完善探究方案,并对探究过程予以适当的点拨提示。指导观察,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分析比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得出结论。及时予以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主动参与课外实践的学生予以表扬鼓励,进一步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绿色植物的情感。知识回顾较比、讨论、综合、归纳。引导学生对三种植物类群进行比较,进一步理解它们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的适应关系,它们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可采用列表等其他方式归纳总结。

第二节

种子植物

教学目标

1.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3.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4.参与收集种子和果实的活动,体验与人交流和合作。重点和难点

1.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课前准备 教师:观察种子的结构所需的各种材料用具:菜豆种子结构挂图、玉米种子结构剪贴图(自制);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图片;藻类、苔藓、蕨类、种子四类植物的CAI课件(扫描或下载);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及其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的CAI课件(扫描或下载);动态展示桃的果实和种子的CAI课件[动画:桃的果实(完整)纵向剖开(展示种子)] 学生:不同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如花生、苹果、桃、梨的果实,松的球果、种子等。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种子 ①菜豆种子的结构; ③玉米种子的结构; ③菜豆、玉米种子结构的异同。

方案

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法,4人小组合作实验,通过观察和讨论,说出菜豆种子、王米种子的结构。

方案二:对照老师出示的菜豆种子结构挂图、玉米种子结构剪贴图(自制)看书,同学间讨论交流知道两种种子结构。

方案三:结合方案一、二[注:时间充裕、学生动手能力较强的情况下] 方案四:在看书自学的基础上,观察教师板画的菜豆种子、玉米种子结构图,并能说出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学生讨论交流,填充表格。巡视、指导,提供挂图、剪贴图、用彩色粉笔板画。均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纠正、补充、完善菜豆种子、玉米种子的结构,出示菜豆种子、玉米种子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表格。

二、产生种子的主要意义

方案一:观察课前收集的种子、果实,感受种子植物能够产生种子。然后在看书自学的基础上就讨论提纲,实验小组讨论、比较得出结论。

方案二:观察藻类、苔藓、蕨类三类植物(突出放大孢子)以及种子植物(突出放大果实、种子)的CAI课件,实验小组就讨论提纲讨论、比较得、出结论。巡视、参与讨论、出示课件、指导、点拨。出示讨论提纲如下:

1.孢子和种子哪一个生命力更强?为什么?

2.种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环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三、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1.二者异同

方案一:将苹果、桃等果实切开,观察其种子的着生位臵。再观察松的种子在球果中的位 臵,在老师启发下思考讨论得出答案。

方案二:观察“桃的果实、种子”、“松的球果和种子”挂图,在老师启发下思考讨论,得出答案。

方案三:观察动态的展示桃的果实和种子的CAI课件,再观察“松的球果和种子”的图片投影,在老师启发下思考讨仑,得出答案。巡视、指导、展示挂图、出示课件 1以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共同点是“裸”“被”为启发点,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答案。出示补充的图片。出示课件2.

识别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方案一:观察书上的图以及老师补充的图片,认识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方案二:观察CAI课件,识别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方案三:跟随老师到校园里或学校周围,认识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组织好学生,指导学生观察识别。

3.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

方案一:在看书自学基础上,与实际相联系,结合常见的被子植物,如梨、杏、蒲公英、苍耳、柳、榆等,小组讨论,得出答案。

方案二:观察“当地几种被子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的CAI课件,小组讨论,得出答案。启发、点拨出示课件 出示讨论提纲: 1.在种子发育过程中和种子成熟后,果皮各起什么作用? 2.种子的传播与环境相适应,如借动物、风力、水力传播等,请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2.结合生活经验及实验观察尝试着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

3.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井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4.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5.通过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活动,增强爱护植物的情感。重点难点:

1.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臵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2.抽样检测时正确的取样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玻璃瓶或烧杯、玻璃水杯、罐头瓶等;通过咨询和查阅相关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了解种子萌发的一般规律;试做种子萌发所需的环境条件实验;收集各种不同类型的种子;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做好测定种子发芽率的演示实验。教师:培养皿、滤纸或纱布等实验用具;课前一周分发给每位同学30粒菜豆种子,引导学生先自己探究;用Flash动画制作的动态展示菜豆种子萌发长出根、茎、叶过程的CAI课件及用Flash制作的完整的种子、无胚的种子、子叶或胚乳图片;被部分切除的种子发育情况的CAI课件;设计实验讨论提纲。教学设计

一、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1.问题的提出

方案一:描述课前培养的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4人小组合作,结合生活经验,提出探究的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

方案二:观看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CAI课件),4人小组合作,自主性学习,提出探究的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 子才能萌发?引导学生进行描述,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并确定问题。播放录像(或CAI课件),创 设问题的情景,启发学生提 出问题。2.作出假设

方案一:4人小组合作,阅读并参照课本上提供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有的组还提出阳光、土壤、肥料等),并思考如何检验假设。

方案二:观察教师的实验演示,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合作学习,大胆作出假设。指导看 书,鼓励学生作出假设,设疑:哪些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引导学生对多种假设进行分析、排除某些因素(如肥料等。)演示、启发学生调动经验储备,进行大胆假设。巡视、指导,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设计出简便易行 的方案。3.制定计划

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合作制定探究计划,在小组内讨论并修订计划。明确操作步骤,做好实验分工,确定组长,讨论内容记录员,实验主操作人,观察记录员。然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进一步修订、完善实验探究计划。推测实验结果。

方案二: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围绕教师的指导提纲,4人小组合作制定探究计划。明确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做好实验分工,确定组长,讨论内容记录员,实验主操作人,观察记录员。推测实验结果。

方案三:全班分成4个大组,分别针对不同因素(水、空气、温度、土壤等)设计实验方案,探讨它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每个大组又以4人为1小组在自己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推出最佳方案,并用简图和文字书面表达出实验设计思路。巡视指导导,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设计出简便易行的方案。出示讨论提纲,指导学生讨论,针对性制定实验方案。帮助分组,巡视、指导,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4.实验探究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课下实验探究,定时观察,认真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提出注意事项,督促、检查,随时抽查,适时给予评价。

5.得出结论: 环境条件:逅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方案一:各小组代表描述种子萌发实验的现象和结果。

方案二:观察录像,相互交流说出实验探究的结果。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并进行描述。

6.表达和交流: 交流探究的过程,分析结果。

方案一:各小组交流探究的过程,并进行分析、讨论、反思,撰写探究的报告。

方案二:组间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并进行评比。评出:最佳方案、创意、假设、选材、观察、报告奖等对有创意的给予肯定,不成功的帮助分析原因,鼓励重做。组织学生间的交流和自评,参与互评。

7.本探究实验成 功的关键进一步领会“控制变量”和设臵“对照实验”的意义,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设臵对照组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二、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1.探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方案一:根据课本的要求,自主性学习抽样检测的方法,课上实验操作,课下观察记录。方案二:看书自学抽样检测的方法,合作交流,课下进行实验操作及观察记录。

方案三:事先做了这个实验的生物课外小组同学在课堂上描述实验的过程,展示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并提出实验(重点是抽样)的要求。指导看书,强调正确取样的方法,分发实验装臵。指导组间交流,对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和说明。组织描述、纠正补充。

2.探究的结果:交流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步骤、现象及计算出种子的发芽率。强调发芽率的计算方法。

3.种子萌发自身 条件的分析: 完整的、活的胚储藏丰富的营养,渡过休眠期

方案一:结合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结果及种子的结构,联系生活实际,组间交流,分析出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

方案二:观察CAI课件(完整的种子、无胚的种子、子叶或胚乳被部分切除的种子萌发情况),结合测定发芽率的实验结果,大胆猜测、表达和交流,得出结论。

方案三:演示并观察煮熟的花生、大米粒、豆瓣等在外界条件适宜时的萌发状况,并分析原因。指导学生温故而知新,用科学的方法,分析推理得出科学的结论。提示、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观察、分析对比不同情况下种子萌发的情况,互相交 流,得出结论。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三、种子的萌发过程: 胚根→根 胚轴→一连接根和茎的那段 胚芽→茎和叶

方案一:结合实验观察,自学看书,小组之间交流,描述萌发的过程,互相补充。

方案二:观察动态展示菜豆种子萌发长出根、茎叶的过程的CAI课件,并描述归纳。课件展示,提出观察的提纲,引导学生进行环环相扣的观察和探究。

第二节

植株的生长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2.初步学会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3.运用调查、访谈等的方法与他人交流,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4.通过植株生长过程的学习向学生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

5.通过学生亲手培育根尖和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重点和难点

1.测量数据的方法、数据的分析和处理。2.根尖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

3.通过合理施肥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的教育。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一周以小组为单位参照课本自己设计方案观察根尖伸长最快的部位,做好观察记录以备交流;通过调查、访谈的形式与他人交流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做好调查记录;课外小组的同学完成根靠根尖向前生长的演示实验,并于课前3~4周分别在甲、乙、丙、丁4个瓶内培育菜豆的幼苗(甲瓶盛不缺肥料的营养液、乙瓶盛缺氮的营养液、丙瓶盛缺磷的营养液、丁瓶盛缺钾的营养液),每天观察,做好记录。

教师:用Flash制作展示芽发育成枝条的动态过程和根尖生长过程的各部分细胞动态变化的CAI课件或抽拉活动教具;叶芽的结构和枝条的图、根尖的结构图;培养皿;坐标纸。教学设计

1根靠根尖向前生长

方案一:课外小组的同学展示并描述2种根靠根尖向前生长的演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本组探究根尖生长的实验方案,包括如何选材和画线、观察记录、结果分析等。

方案二:课外小组的同学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并描述2种根靠根尖向前生长的演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本组探究根尖生长的实验方案,如何选材和画线,观察记录、结果分析等。

方案三: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在实物投影上向全班展示切去根尖的幼根不向前生长,而未切去根尖的幼根却伸得很长。请学生描述探究的步骤及结果,进行鼓励性评价。指导学生观察、鼓励他们积极动脑,互相质疑,讨论解答。对有特色的创意,给予肯定。2根生长最快的部位:伸长区

方案一:各小组汇报交流测量的结果。讨论:

(1)各小组的测量数据出现差异的原因?如何处理?

(2)如果探究活动只有你一个人做,只用一株幼苗够不够?为什么?互相交流,解答疑惑。方案二:各小组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各组探究的结果,并进行分析讨论,各组之间进行评议。评议内容包括:设计是否合理、装臵是否简便易行、步骤是否严谨、记录是否详实、结果分析是否科学等。对学生存在的疑惑,组织讨论解答,全班进行交流、归纳总结。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帮助分析原因,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3根的生长:(1)分生区: 增加细胞的数量。

(2)伸长区: 增大细胞体积。

方案一:透过培养皿的玻璃,观察餐巾纸下面白色的根及毛茸茸的根毛,根尖顶端黄色发亮的是根冠,再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纵切片。

方案二:观察培育的幼根后,动手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低倍显微镜下观察根尖的4部分。

方案三:观察培育的幼根后,动手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低倍显微镜观察,记录观察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观察根尖永久纵切片。

方案四:观察根尖的结构挂图,区分根尖的4部分细胞的数量和体积的大小。提出观察的提纲,引导学生实验观察后找出很伸长最快的部位。指导学生区分根尖的部分,及各部分之间的变化。提醒学生区分很尖的部分,辨别各部分的细胞结构特点。

提出观察、探究的问题枝条是芽发育成的方案一:观察动态展示芽发育成枝条过程的CAI课件,并进行描述。

方案二:演示抽拉活动教具,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并仔细观察,最后概括描述出芽发育成枝条的过程。方案三:观察教师板画的芽发育成枝条的相对应结构示意图,并进行描述。

方案四:先观察动态展示芽发育成枝条的过程的CAI课件,然后在黑板上将叶芽的各部分与发育成枝条的相应部分的图用粉笔连接起来。提出问题,引导观察和探究。针对学生不易理解的芽发育成枝条的过程,出示观察的提纲,指导学生抽拉活动教具。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芽的结构及相应的枝条图。提供叶芽的结构和枝条的图各一幅,组织学生连出相对应部分。

植株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1.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的、含磷的、含钾的无机盐。2.缺少无机盐时的症状:

3.合理施肥的意义组内汇报交流调查的结果,派代表在全班交流,互相补充。并讨论:施肥时应注意的问题。

方案一:观察甲、乙、丙、丁4瓶中分别培养的菜豆正常叶和缺少氮、磷、钾的叶片,描述现象并诊断病因。

方案二:观察生长正常的叶和缺少氮、磷、钾的叶片的录像,描述现象并诊断病因。方案三:看书自学,观察教师出示的几株幼苗,进行诊断,鉴别幼苗的病因。

方案四:观察课本插图,进行描述,联系实际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分析生活中的各种做法,树立环保的的意识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补充和说明。出示观察的提纲,引导学生对病因进行分析探究。放录像、提出探究的问题,引导分析。

出示幼苗,指导学生辨别病因。指导看书,进行适当的补充。联系实际,指导生活中合理施肥的方法。

第三节

开花和结果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性学习和科学探究活动中,概述出花的主要结构。

2.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测描述出传粉和受精的过程,从而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3.模拟人工辅助传粉,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护花的良好习惯。

重点和难点

1.雄蕊和雌蕊(花蕊)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2.受精的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3.爱花习惯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动。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各种花的图片和赞美花的诗句,查阅与花的颜色和香味有关的资料,了解颜色和香味对传粉和受精的意义。

教师:要准备足够的实验材料(花或模型)和实验用具(解剖针、镊子、培养皿、刀片和放大镜),搜集昆虫传粉方面的录像资料,制作受精及果实和种子形成过程的活动教具或CAI课件。同时备有新鲜的果实(桃和玉米),以及带有雄花和雌花的干枯玉米植株、塑料袋和毛笔。教学设计

一、花的结构

1.花托 2.萼片 3.花瓣 4.雄蕊 5.雌蕊

小结:花的主要结构是雄蕊和雌蕊。

方案一:两人合作,结合书中的插图,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解剖桃花(鲜花、冰冻鲜花或浸制标本)或当地常见的典型的一种被子植物的花。认识花的各部分结构,相互交流,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方案二:四人合作,根据假设,结合书中的插图,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桃花模型,认识花的结构,分析、交流,明确雌蕊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验证假设,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方案三: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性学习,回忆平时常见的被子植物的花,对照彩图进行联想、观察,认识花的结构,相互交流合作,解答疑惑,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方案四:两人合作,结合书中的插图,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花的结构,对照已经解剖开的桃花(鲜花或挂图)黏贴 图,根据疑惑,进一步认识花的结构,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组织学生画花、说花,围绕困惑:与果实和种子形成有关的结构可能是什么?进行学法指导,利用CAI组织学生探究花的结构,巡视指导,帮助学生得出结论。利用桃花模型质疑:假如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虫吃掉了,它还能发育成果实吗?请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观察模型,认识结构,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用优美的诗句带领学生回到那鲜花盛开的季节,充分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观察能力,请学生带着疑惑,自学、相互交流,认识花的结构,明确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用花的黏贴图引导学生思考花是怎样结出果实的?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花的结构。由于花粉和胚珠的结构不易看到,在探究时要注意联系实际,用挂图或板图进行说明,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二、传粉和受精

1.传粉: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2.受精:精子和卵细胞相融合的过程。方案一:调动经验储备,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想像、回忆,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述(虫媒花和风媒花)传粉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进一步了解传粉过程,总结出什么是传粉。方案二:根据问题,仔细观看录像(CAI课件),合作交流,描述(虫媒花和风媒花)传粉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总结出什么是传粉。方案三:课前小组合作排练,课上以小组为单位模拟表演(虫媒花和风煤花)传粉过程,在活动中,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什么是传粉。方案一: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根据问题,大胆推测、想像,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述受精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总结出什么是受精。方案二:根据问题,认真观看录像(CAI课件),通过分析推理、合作交流,描述受精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总结出什么是受精。方案三:针对书中的不解之处,在教师指导下,动手演示被子植物受精的抽拉式活动教具,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最后概括描述出受精的过程。用优美的语言,创设盛夏蜜蜂在花丛中忙绿的情境,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在表述交流中,让学生大胆描述传粉过程,教师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质疑,出示观察提纲,引导学生仔细观看录像(CAl课件),进行环环相扣的探究活动,最后得出结论。

课前组织学生预习、排练,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请学生模拟表演传粉过程,通过直观表演,让学生加深对传粉的了解。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鼓励学生大胆推测,描述受精的过程。

质疑,出示观察提纲,引导学生认真观看,针对问题进行步步为营的探究,最终得出结论。组织学生看书自学,针对不易理解,抽象的受精过程,教师提供抽拉式活动教具,指导学生进行演示,加深对受精过程的理解。

三、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方案一:根据问题,调动经验储备,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测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最终在合作交流中,进一步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方案二:根据问题,认真观看录像(CAI课件),以桃为例说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从而进一步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方案三:针对书中的不解之处,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活动教具,黏贴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方案四:在教师帮助下,列表回顾种子的结构、果实的组成和子房的结构等知识。运用逻辑思维和推理的方法,大胆推测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从而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创设问题情境:花落后能结出果实。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指导学生模拟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激情、质疑,指导观察,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典型的案例:桃的形成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看书,针对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动态过程,提供活动黏贴图,指导学生黏贴,加深对其形成的理解。

创没情境,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用列表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人工辅助传粉

爱花习惯教育 模拟表演人工辅助传粉的方法,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护花的习惯。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一节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分析数据说出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

2.通过尝试解读数据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比较法进行探究的能力。3.分析资料,并能举例说出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加强对有限水资源的保护意识。重点和难点

1.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2.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3.解读实验数据的技能训练。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多种新鲜的蔬菜水果、计算器、水彩笔、多种图片资料。教师准备:测干小麦种子含水实验装臵、多种图片资料、制作CAI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课

方案一:在教师诗般的语言中想像大海、江河、雨雪、绿茵、麦浪,联想到水是生命之源,以此进入情境。

方案二:观看录像,展开联想,进入情境。以抒情的语言激发学生情感,进入情境。播放录像。

二、提出问题

方案一:四人小组合作,针对课题内容写出1~2个想探究的问题,实物投影上展示。方案二:针对课题内容和课前准备,举手提问1~2个想探究的问题。巡视、指导,参与讨论,点拨引导。

聆听,鼓励学生大胆表明观点,点拨引导。

三、进行新课:

(一)水在绿色植物体中扮演什么角色?

1.水在绿色植物体中的分布。方案一:四人小组合作,动手试从果菜中找到水,全班交流,设计验证干小麦种子是否含水实验方案,分组实验。方案二:动手试从果菜中找到水,设计方案,观察教师演示实验。

强调实验位意事项。演示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2.水在绿色植物体中的含量。方案一:观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方案二:课前收集有关资料,交流探讨。

出示CA1,指导分析。

对不同意见进行补充和交流。3.水对绿色植物生活的重要作用。方案一:四人合作,联系生活,调动经验储备,讨论交流,相互补充。

方案二:根据提示,深层挖掘内涵。指导、点拨、归纳。

出示CAI进行提示。

(二)解读小麦对水需要量的实验数据。方案一:独立计算和画出直方图,实物投影展示,全班交流,谈启发。

方案二:四人小组合作计算和画直方图,组间交流点评,谈启发。提出要求,巡视、指导。指导分工,控制时间。

(三)水在生物圈中的分布会影响植物的分布。方案一:展示课前收集过的有关图片资料,阐述观点。

方案二: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出水的分布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实物投影展示,对学生的课前活动进行鼓励性评判。

出示CA1,点评。分析李白诗句。方案一:四人小组合作,分析交流,找出诗中的缺憾,并谈从中所受的启发。

方案二:观察分析,找出诗中的缺憾,发出节水倡议。巡视、点评。出示CAI提示,补充,点评,情感教育。

第二节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教学目标

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2.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初步了解茎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3.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收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的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重点和难点

1.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相关现象。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高度认识大量根毛吸水的意义。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因缺水而引起变化的植物的图片或实物;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参与教师准备的过程。

教师:事先培养好的长出根毛的幼根:

将10X100厘米的试管洗净,在试管内管口附近放入棉花球。把刚刚萌发的小麦种子(2~3粒)放在棉花球上,上面在盖上少量棉花。整个棉花球上要滴足清水,使它经常保持潮湿。三四天以后,小麦的幼根钻出棉花球向下伸展,幼根的前端密布着根毛,肉眼可见,如果用放大镜观察则更清楚。

木质部已变红的植物纵剖开的茎:实验用的枝条要用木本植物的,而且要带着叶的(当然,如果带着白色的花则更好)把枝条插在红色液体中,放在向阳温暖的地方,由于叶进行蒸腾作用,红色液体的上升会更快些。当看到叶脉微红时,从瓶里取出枝条,用清水冲洗。课堂上教师可分发给学生两人一段植物的纵剖开的茎,让学生仔细观察本质部中出现红色的结构及其功能。这样,学生对水分通过茎中的途径理解会更加深刻、生动。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动态CAI课件或投影片;茎的结构,木质部已变红的植物茎实验CAI课件或投影片。教学设计

第二节: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猜想、归纳,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整体感知本节内容。

方案二:学生观看水分进入植物体的CAI课牛(或自制投影片),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大体途径,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方案三:学生迅速浏览课本,概括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猜想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师生共同确认。对本节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展示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动态CAI课件(或自制投影片)。引导学生快速浏览本节课内容

一、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1.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一: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讲述参与老师培养长出根毛的幼苗的过程,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并分析原因。然后学生阅读课本P111《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二: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结合平日的观察,大胆猜想根适于吸水的特点,然后通过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四人一组讨论归纳确认猜想的正确性。

方案三:学生直接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结合已有的知识,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四:学生直接阅读课本上的《观察与思考》四人一组讨论思考题,通过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教师指导课外小组的学生发言,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常识大胆猜想探究并认真观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讨论,确认很适于吸水的特点。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适于吸水的意义。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后,暂不下结论,让问题留在头脑中随知识扩展不断完善。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后,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理解根吸水实际上等于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教师引导学生随着知识增多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吸水的意义。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二、水分运输的途径

1.茎的结构方案一: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在教师的引导下首先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猜想茎的结构,再通过观察茎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或观察实物,了解茎的结构,确认猜想的正确性,最后了解茎的结构。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以及本节课最后一个自然段,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

方案三:学生观察教师制作的茎的结构CAI课件或投影片,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俗语、日常生活经验,并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

意图或观察实物,让学生初步了解茎的结构。

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获得知识。

教师展示CAI课件或自制投影片;参与学生讨论、归纳。2.茎各部分的作用

方案一:学生通过看本节课的后三个自然段,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归纳,小组间合作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

方案二:对学生水平较高的班级,学生可个人看书自学,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经同学间的表达和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看书,参与小组间合作学习。

教师对需帮助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起到指导者的作用。3.探究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的实验,经同学间表达和交流,确认最佳方案。通过看课本上的P111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二:先让生物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讲述自己参与教师制作木质部已变红的植物茎的过程以及对所观察现象的思考和分析。学生阅读课本Plll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三:学生观察教师制作的P111的《观察与思考》CAI课件或投影片,四人一组讨论老师出示的问题,经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教师指导学生设计探究实验并指导学生通过看书,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教师指导生物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发言;指导学生通过阅读P111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教师展示课件或投影片,参与学生讨论,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课堂小结: 学完了本节课,你获得了哪些知识?具备了什么能力?

方案一:学生个人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说出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的收获。最后师生共同小结。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经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师生共同小结(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小结本节课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本节课内容。

达标检测方案一:学生学完一、二两大部分后,各做达标检测题一次;学完本节课后,再做达标检测题一次(具体问题略)。

方案二:学完本节课后,学生集中做一次总的达标检测题(具体问题略)。指导学生进行“小循环,多反馈”。

指导学生做达标检测题。

第三节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教学目标

1.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认识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3.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重点和难点

1.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2.探讨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形成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课前准备

学生:

1.预习本课实验操作内容。

2.课前调查:四人小组合作,利用干湿计测量裸地、林地的空气湿度,并进行比较。

3.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水循环、保持水土方面的资料。

4.准备几种叶肉分化程度不同植物的叶片。

教师:

1.根据课本准备实验《观察叶片的结构》的材料用具,不同之处:准备两种菠菜叶片,新鲜的叶片(一般气孔张开)和稍微有些萎蔫的叶片(一般气孔关闭)。

2.准备课本Pll7进一步探究的第二个实验。3.5%的甘油溶液、新鲜幼嫩的蚕豆叶片。

4.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绿色植物促进水循环、保持水土方面的资料。5.用flash制作有关气孔开闭机制的动画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一、叶片的基本结构 1.练习徒手切片

2.叶片的基本结构。

二人小组练习徒手切片,制作菠菜叶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制作成功的同学介绍经验。注意:不同的切割方向、不同的角度观察的效果一样吗?

方案一:使用显微镜先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再观察叶片的永久横切片。根据《叶片结构示意图》对比归纳叶片基本结构。

方案二:观察图《叶片结构示意图》或模型自学叶片的基本结构。讨论问题:“菠菜叶片的正面与背面的绿色一样深吗?为什么?”归纳叶片的基本结构。

方案三:四人小组用自己准备的不同植物叶片再次练习徒手切片,用显微镜观察、对比,讨论:“观察到的叶片结构与课本示意图的结构是否完全一样?为什么?”进一步了解叶片的结构。巡回指导、提示,并及时地对做得好的同学给予肯定。

组织讨论,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同学共同合作。

引导学生讨论,学会区分上、下表皮以及其结构特点。

组织实验,参与学生讨论,对于发表独持见解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

二、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1.探究叶片气孔 情况。

方案一:二人小组实验将一片刚摘下的叶片浸在盛有70℃以上热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并讨论问题:“叶片表面是否产生气泡?如果有,比较叶片正面和背面,那一面气泡数目较多?为什么?”,相互交流,得出结论:一般叶片的上下表皮都有气孔,而且下表皮气孔数目多于上表皮。

方案二:二人小组制作新鲜的菠菜叶上、下表皮的临时装片;显微镜观察;比较归纳结论。组织实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指导学生实验,点拨、引导学生。

2.探究气孔开闭机制。方案一:

1.制作菠菜叶下表皮临时装片,显微镜对比观察新鲜的菠菜叶和萎蔫的菠菜叶制作的下表皮临时装片,主动发现问题“气孔是怎样构成的?为什么气孔可以张开和闭合?是谁来调节的?是否与叶片所含水分的多少有关?”。通过观察和讨论实验结果,了解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含水量与气孔开闭有关。

2.显微镜观察蚕豆叶下表皮的永久装片。首先,自己猜想“气孔开闭的机制”。然后在问题“保卫细胞的形状是怎样的?细胞壁的厚度是否均匀?受到拉力时伸展情况是否一样?”的引导下,理解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方案二:观看气孔开闭机制的动画课件,讨论“当保卫细胞吸水(失水)时,气孔怎样变化?保卫细胞壁有什么特点?”理解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方案三:二人小组制作新鲜的幼嫩的蚕豆叶下表皮临时装片,显微镜观察,滴加5%的甘油溶液(质壁分离),气孔关闭。再滴加清水(质壁分离复原),气孔张开。通过观察实验结果,讨论推理气孔开闭的机制。阅读课文,P114最后一段,进一步理解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按课本要求画图。指导实验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通过合作,讨论解决问题。鼓励大胆猜想,及时地点拨、充分地肯定,树立学生自信心。播放气孔开闭机制的动画课件;鼓励学生交流合作、加深理解。教师解释甘油的作用,鼓励学生大胆的推理气孔的开闭机制。

3.练习绘图

三、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 1.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2.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按课本要求画图。

方案一:四人小组根据问题“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水却是往高处流的?动力是什么?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季,树林里的空气凉爽湿润,而操场或马路上的空气就显得燥热呢?”讨论、交流、归纳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方案二: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提出问题“甲、乙两根枝条染色情况不同,为什么?”思考讨论“蒸腾作用在植物的正常生活中有什么意义?想一想,对植物体来说,蒸腾作用还有没有其他意义?”归纳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方案一:观察图3-25“生物圈的水循环”,描述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构建水循环的图表。各组同学根据课前测量的林地和裸地空气湿度的对比资料,扮演““小老师”分析讲解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方案二:观察图“生物圈的水循环”,描述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讨论总结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提示绘图的要求。

组织讨论,鼓励交流,引导学生作出解释。

演示实验(附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讨论归纳。

引导观察、构建水循环图表。鼓励各组同学展示调查结果,发表自己的看法。

引导讨论:P116《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3.培养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方案一:观看录像、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谈一谈自己感受。进一步认识保护森林、爱护绿色植物的重要意义、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校园风气。

方案二:阅读课文(Pll6最后两段);谈一谈绿色植物如果被大量破坏,对生物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说一说自己应该怎样做。播放录像、展示资料,激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

引导讨论,鼓励发言,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附:(演示实验)取甲、乙两枝大叶的木本植物的枝条,摘掉甲枝条全部的叶片,保留乙枝条全部的叶片,将它们插入盛有红墨水的锥形瓶中,移到阳光下照射。待到乙枝条叶脉微红时,取出甲、乙两枝枝条,用清水洗净纵切两枝条,进行观察比较。(可放在实物投影仪上)

第五篇:新人教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统计》精品教案

新人教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统计》精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主动探究知识、小组合作的能力等。

教学重点:

学会收集整理数据。在统计表中填数,在统计图中画条形图来表示数据。

策略选择: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整个统计过程从而获得新知。

二、教学过程:

预设的学习材料与教学途径

预设的学习活动与备设活动

每个环节效果自评

(一)创设情景,收集原始数据,引入统计。

(出示“红、黄、蓝、绿”四种不同颜色的气球。)

1、谈话: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为了庆祝这个愉快的节日,老师打算去买一些气球送给大家,你们喜欢什么颜色的气球?老师该怎么买?每种颜色的气球分别要买多少?你们能给老师想办法吗?

2、收集原始数据:让学生在纸上写出自己喜欢的颜色。

3、用什么方法把收集到的数据记录下来?

4、汇报得出一些常用的整理记录方法。

5、教师报,学生进行记录。

6、比较:哪种记录方法比较简单?

7、小结:用画正字的方法来记录统计数据更加简便、清楚。今天我们记录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

全班交流,得到一些收集数据的方法。

二名学生上来进行记录,其余学生在纸上进行记录。

通过创设“六一儿童节”购买气球的情景将学生引入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原始数据的收集、整理,用自己喜欢的记录方法进行记录、整理,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从而获得不同的体验。

(二)1、(出示统计表):我们可以把统计得到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以备查找。

(1)引导学生完成统计表中的数据填写。

(2)说一说从这张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出示统计图):我们不光可以把结果填入统计表中,还可以把结果画到统计图中去。

(1)观察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2)教师边讲解边演示:根据喜欢红气球的人数如何在图中涂上颜色表示出来。再让学生接着把喜欢黄气球、蓝气球、绿气球的人数也在图中涂上颜色表示出来。

(3)老师收集学生中好的作品进行展示。

(4)小结,揭示条形统计图。

(5)提问:第一次接触条形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

3、比较:统计图和统计表有什么不一样?

你喜欢统计图还是统计表呢?

4、由各组组长交流汇报。

5、教师小结: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各自的优点、好处。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表中的填数。

学生用数学语言对不同的对象进行描述。

学生根据数据用水彩笔在条形统计图上涂色。

学生同桌议一议,发表一下自己的感觉。

三、人小组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

教师向学生提供统计表和统计图进行数据的处理,及时地点拨,通过亲身操作获得处理信息的两种方法和统计表、图各自不同的特点。并设计了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收集到的数据这样一个开放的环节,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多种能力的提高。

(三)练习应用:

1、六一儿童节那一天老师还打算去买一些水果来请小朋友吃。(出示西瓜、草莓、苹果、葡萄、菠萝)你喜欢吃哪一种水果呢?

2、提问:现在只能买一种水果,那该买哪一种呢?你们七嘴八舌地说我该听谁的呢?

3、用学生交流过的“排排队、数一数”的方法来收集数据。

4、收集数据填入统计表中。

5、把收集到数据画到统计图中去。

6、展示评议作业。

7、你们能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向大家提出不同的问题来吗?

学生选择后快速地排好队,由排头点清本组人数并向老师汇报。

学生用水彩笔在图中涂色,老师巡视指导。如果数据大了向学生提供另外一班的信息进行涂色。

分组提出问题,小组内进行交流。

由各组代表汇报交流。

练习应用还是利用“六一”这个情景,安排了大家喜欢吃什么水果的统计活动,再一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积极参与,分析交流中再一次经历了统计的过程,体会到了统计的必要性,也体现了“教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新理念。

(四)今天老师的收获可大了,知道了各种颜色的气球分别要买多少,还知道了要买的水果是哪一种。现在请大家来谈谈你们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发言,谈谈自己这节课的收获。

师生共同对所学的知识作一个整理,有利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记忆。

四、教学实录:

1、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小朋友们,我们刚刚渡过一个“五一”长假,又将迎来一个什么节日呢?

生:六一儿童节。

师:这是大家都盼望着的节日。为了庆祝这个愉快的节日,老师打算去买一些气球送给每个小朋友。(出示:红、黄、蓝、绿四种颜色气球的图片)你们喜欢哪种颜色的气球呢?

生1:我喜欢红气球。

生2:我喜欢绿气球。

„„.师:大家喜欢的颜色都不一样,那老师该怎么买呢?各种颜色的汽球分别要买多少呢?谁能给老师想想办法?

生1:如果喜欢红颜色气球的就举一下手,老师就知道要买多少了。

师:对,老师只要把每种颜色的气球分别问一问大家,通过举手数一数就知道要买多少了。但这种方法在操作中可能要出现重复举手的现象。

生2:可以排队分组,喜欢同一种颜色的人都走到一起来。

师:这个方法也不错。喜欢同一种颜色的人分别排好队,然后数一数就知道了,而且也不会出现重复计算的现象。

生3:可以统计一下。

师:是的,我们在上一学期已经接触到了统计的知识。因此我们首先要来收集喜欢各种颜色气球的人数分别有多少?为了能收集到大家选择的结果,除了上面大家说的两种方法,我们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老师发下的纸上,然后请各组长收齐交到老师地方来。

(学生操作后收上来。)

师:现在我们要根据每个同学的选择分别在各种颜色的气球下面。用什么办法来记录呢?请大家来想想办法。

生1:老师报一个,我们打钩。

生2:画三角形。

生3:画圆。

生4:画方块。

„„

师:除了可以用不同的图形来表示一个人进行记录,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呢?

生4:可以写“正”字。

师:对,大家可以看书第94页,有三位同学正在用不同的方法来记录、收集数据。你们也想参加吗?

生:想!

师:那好,请大家集中注意力听老师报颜色,你们就在纸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记录。另外再请两位学生到黑板前来记录。

(老师报,学生进行操作。结果这两位学生用图形的方法进行记录。)

师:全班学生喜欢哪种气球的结果都已经记录完毕。现在请大家数一数分别有多少人,在旁边写上数量,看谁数得又对又快。

(这时候,我发现用划“正”字的叶**小朋友数得最快。)

师:你们看叶**小朋友数得这么快,他是用什么方法来记录的呢?

生(叶**):我用的是划“正”字的方法。因为一个“正”字正好是5画,这样数起来就快了。

师:说得真好。其实用划“正”字的方法来记录,一眼就能看出结果是多少。不需要一个一个地去数,而且记录起来比较整洁、清楚。我们用画“正”字的方法再来试一试吧!

(老师报,学生再用划“正”字的方法来记录一次。)

师:最后数一数结果,你觉得比你第一次数放便了吗?

生:方便了。

师:所以今后大家来记录收集到的数据时可多用画“正”字的方法这样更清楚,也更有利于统计出结果。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板书课题:统计)

2、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表示数据。

师:我们可以把统计出来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出示统计表)

气球

人数

绿

这个统计表有两项内容:一是气球,二是喜欢的人数,你能把刚好统计到的数据填入

表中吗?

(学生在事先发下的统计表中进行填表,教师巡视学困生,最后集体校对,教师板书。)

师:从这个统计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呢?

生1:我知道了喜欢红气球的有9人,喜欢黄气球的有5人。

生2:喜欢红气球的人最多。

生3:喜欢黄气球的人最少。

生4:都没有超过9人。

师:通过大家的努力,老师也知道不同颜色的气球该买几只了。今天我们不光可以把统计到的结果填到统计表中,还可以把结果画到统计图中去。(出示统计图)

你们发现统计图中有什么?

生1:有数字。

生2:有很多的格子。

师:对,这些数字和格子可是很有用的。在上学期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个格子可以表示一个人,那么这些数就可以帮助我们直接找到喜欢不同颜色气球的人数,画好格子。这样一个条形就出现了。(教师边讲边演示)现在请大家把喜欢黄、蓝、绿气球的人数也像老师一样在图中画出来。

(学生在事先发下的统计图中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并收集好的作业在黑板上进行展示。)

师:看这就是大家完成的统计图。这“一条一条的”就是表示喜欢不同颜色气球的人数。我们把这种统计图叫做条形统计图。(板书:条形统计图)第一次接触条形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

生1:很美!

生2:很漂亮!

生3:高高低低的。

师:为什么会高高低低的?

生:因为喜欢各种颜色的气球人数不一样,所以就高高低低的。

师:统计表和统计图你更喜欢哪一种呢?小组内讨论一下,说说各自的理由。

(学生讨论)

请小组代表发言。

生1:我们四人都喜欢条形统计图。因为我们四人都喜欢画画,可以边学边画很有意思。

生2:我们喜欢统计表。因为它很简单,不用画图,直接把数据填上去就可以了。

生3:我们也喜欢统计表。因为统计图老要画错,画到格子外面去。

生4:我们喜欢统计图。因为它很漂亮,高高低低的,很美!

师:大家各说各的理由,很有自己的主见。统计表查找数据比较方便、快捷。而统计图比较直观形象,从条形的“高高低低”就可以看出谁多谁少。虽然画的时候老要涂到外面去,但只有多加练习,仔细一些就一定能画好。

3、练习应用

(出示:西瓜、草莓、苹果、葡萄、菠萝的图片)

六一儿童节那天,老师还打算去买一些水果请小朋友们吃。你喜欢吃哪种水果呢?

(教室里开始热闹起来,大家都兴奋地说着自己喜欢吃的水果。)

师:但现在只能买一种水果,那该听谁的呢?我该买什么呢?

生:哪种水果吃的人最多就买哪一种?

师:那现在老师不知道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那怎么办呢?

生:统计一下。

师:刚才统计的方法比较适合无记名投票,如评选三好学生,竞选班长等,但比较花时间。现在就用大家讲到过的排队数一数的方法来收集数据。请大家思考一下,确定自己喜欢吃的水果,老师说开始,大家就跑到这些水果地方去有秩序地排好队。

(学生进行排队,并由排头数出这一排的人数,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师:请大家回到座位上,把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然后请一个小朋友来汇报一下。

生:喜欢吃西瓜的有19人,吃草莓的有3人,吃苹果的没有,吃葡萄的2人,吃菠萝的4人。

师:你知道老师该买哪种水果了吗?

生:西瓜。

师:为什么?

生:因为吃西瓜的人最多.师:现在我们要把这些数据画到统计图中去,你有困难吗?

生:吃西瓜的不够画了。

师:对,因为这里一格只表示一个人,所以不够画了。但等我们读二年级知道一个格子可以表示更多的人了,那就可以画了。

(学生略有明白,教师马上出示隔壁班学生喜欢这些水果的信息统计表:吃西瓜的有7人,吃草莓的有5人,吃苹果的有2人,吃葡萄的5人,吃菠萝的9人。)

请大家帮隔壁班的同学画到统计图中去好吗?

(学生进行操作,教师巡视,并把好的作业展示在黑板上。)

师:你能根据统计图向大家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分组进行提问,再汇报交流。)

生1:吃西瓜的比吃草莓的多几人?

生2:吃葡萄的比吃西瓜的少几人?

生3:吃葡萄的和吃菠萝的一共有几人?

生4: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哪种水果的人最少?

„„

4、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的收获可大了,我知道了不同颜色的气球要买几只,还知道了该买哪种水果。你们的收获是什么呢?

生1:学到了统计的方法。

生2:会画条形统计图。

生3:知道我班喜欢吃西瓜的人最多

下载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部教案(精品)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部教案(精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人教九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2011学年三( 教 学 计 划 2)班数学上册2010 2010-2011学年三(2)班数学上册 教 学 计 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教学方针为指导,按照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来实施的......

    新人教七年级上册英语单词、短语、句型

    Starter Units 1 — 3 【重点短语】 1.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 早上/下午/晚上好 2. good night 晚安 3. thank you = thanks 谢谢你 4. in English 用英语 5. CD......

    新人教五年级数学上册《方程的意义教案》

    《方程的意义》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 上册第62~6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楚方程和等式两个概念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

    新人教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应用题》教案

    新人教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应用题》教案 分数乘法应用题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一步应用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一步计算的应用......

    新人教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退位减法教案精华

    小学数学辅导网http:/// 课堂作业设计: 11-9-2=19-9-5=18-9-7=17-9-6= 14-9-3=15-9-4=一、基本技能训练: 1、看卡片写得数,做完集体订正 8+3=8+7=8+4=8+6=8+5=8+8=8+9=8+10= 13......

    七年级生物上册全部教案(人教版)5则范文

    七年级生物上册全部教案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实验课程的第一课,本节教材符合课标的要求,在教材编排上,文字优美,行云流水;安插了先进的科学知识以及许多精美的图片,并就先进的生物科......

    新人教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整式的加减复习学案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复习 一. 【知识回顾】 1._________和__________统称整式. ⑴单项式:由与的乘积式子称为单项式.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如a ,5. 单项式的系数:单式项......

    数学 七年级上册 沪教版

    七年级数学 上册沪教版 第一章有理数1.1正数和负数 1.2数轴 1.3有理数的大小 1.4有理数的加减 1.5有理数的乘除 1.6有理数的乘方 1.7近似数第二章整式加减2.1用字母表示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