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7.2《探究电动机转动的原理》研究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探究电动机转动的原理》
课题组研究课、学期公开课教学概述
讲授:罗英俊
时间:2016年1月4日
一、教学设想:本节课是初中物理中比较难以讲好、学好的一节课,即使在高二,教师讲好这一节课依然有很大的难度。尽管高二教学中有左手定则来帮助判断推理,学生听完课想顺利掌握电动机的工作原理也还有困难。所以本节课我想调动更多有用的感性的手段来协助,增加操作性,降低理性要求,减小难度,使学生更顺利的掌握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第一,要紧紧地顺着《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实验现象,得出磁场对电流作用力的方向与两个有关因素来判断。
第二,着力点在于认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只能摆动,不能顺利转动的冲突,发现摆动原因,并找到顺利转动的改进方法。
第三,利用作简图方法让学生自己体会理解线圈中的电流方向是如何在换向器的作用下变换的。
二、教学思路:
①实验:通入直流电的导线(简单线圈组)在U形磁铁中受到一个力的作用不同作用;
②总结结论: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③练习巩固;
④模拟电动机的工作转动半周后摆动,找原因,想方法; ⑤换向器变换线圈内电流方向,使线圈持续转动下去;
⑥真实电动机的结构,换向器的作用,电动转动快慢、方向,如何改变。及常见故障。
三、教学过程:
1、演示实验:(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
从最简单的通入直流电的导线(简单线圈组)在U形磁铁中受到一个力的作用开始,让学生认识到,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实际上是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而不是对线圈的作用;
改变电源两极接线,变换导线(简单线圈组)电流方向,则它们在U形磁铁中受到相反方向的作用;
调换磁极方向,导线(简单线圈组)在U形磁铁中受到另一个力的作用。而这个力跟第一个力的方向一样。由此总结出结论如2。
2、结论: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两个因素有关。两个因素只改变一个,力的方向必然改变;两个因素全部改变,方向则必然不变。
接着介绍简图法,让学会用简图表示通电导线的剖面图,即电流流入和流出的剖面图。并利用它们来表示刚才实验中的各个现象,受力的对应情况。结合已经总结的两个因素,进行下列练习。
练习1:如何判断磁场对电流作用力的方向,从而能够推断通电导体或线圈的各段在不同条件下在磁场中受到的力的方向如何改变。
(1)
(2)
练习中的磁场、导线通电情况与后面的电动机剖面图情况一致,为认识电动机做准备。并指出(2)是电动机转动中重要位置:平衡位置――受到一对平衡力的作用。而(1)的受力情况很有利于转动称为启动位置。
3、利用课件展示模拟电动机。
先根据磁场、导线通电情况剖面图判断电动机的转向,接着进行模拟演示,认学生了解这样的电动机只能摆动而不能转动。如下图:
课件:
版图:
结合课本插图
将这个线圈在启动位置、平衡位置、以及再转过大约90度的三个位置画出来,与学生一起分析线圈的受力与速度的关系,找出摆动的原因:前半周能转动是受到一对动力作用而不断加速,后半周减速并回摆是受到一对阻力的作用。
这种电动机的优点:①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来回摆动;②摆动范围可以控制;缺点:不能持续转动。
应用:①电流表的表头。②音乐教师教学中的节拍器。③各种摆动玩具。要想制成一个能持续转动的电动机,就要去除助力,或变阻力为动力。如何实现?大家展开讨论。
有同学就联想到前几天布置的作业――自已制作的自制电动机,一端转轴油漆全部刮去,而另一端,只刮半周的情况。如果不留半周,电动机将一直通电,前半周动力,后半周阻力而来回摆动。留半周就让线圈自动在后半周断电,去除阻力,线圈由于惯性自动转过去。因此,可以用第一种方法是:①后半周断电。
当然,根据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的有关因素,还可以用第二种方法是:②只变换线圈内电流方向;第三种方法是:③只变换磁极。
以上的三种方法中最好的是③,这需要一个特殊的装置:换向器,它的结构是两个金属半环,中间留有间隙,彼此绝缘;还需要两个电刷与之配合。但是,换向器是随线圈转动的,而电刷是和定子固定的。工作原理是:换向器随线圈转动。主动在越过平衡位置后切换电刷,使线圈内电流方向改变,阻力就变成了动力。同时与学生一起用简图分析换向器如何进行变换线圈内电流方向的练习。如下:
结合课本插图
总结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通入直流电的线圈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作用而转动,线圈在越过平衡位置时,换向器切换线圈中的电流方向,阻力变成动力,使线圈持续转动。
真实电动机的结构,换向器的作用,电动转动快慢、方向,如何改变。对直流电动工作中的常见故障有初步的认识。
4、电动机模型的工作
展示实物电动机模型,展示部件与构件。
结构:部件:定子、转子。主要构件:线圈、换向器、磁体、电刷 演示电动机变快的方法:调节电源电压,电压增大时,电动机转动加快;换用强磁场,电动机转动加快。除此以外,更多匝数的线圈、加轴承等。改变电源方向,电动机的转向变化;改变磁场方向,电动机的转向也变化。
影响快慢的因素有:电压;磁场强弱;线圈匝数;阻力大小等。影响转动方向的因素有:电流方向;磁场方向。作业:报纸-【周报】第三版
四、板书设计
16.2探究电动机转动的原理
一、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1、实验:(1)
(2)
(3)
2、结论: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两个因素有关。两个因素只改变一个,力的方向必然改变;两个因素全部改变,方向则必然不变。
(1)
(2)
二、模拟电动机的工作
1、来回摆动的电动机
2、持续转动的电动机
方法:①断电 ②换电流方向 ③换磁场方向
3、换向器的结构与作用
结构:两个金属半环,中间留有间隙,彼此绝缘。
作用:换向器随线圈转动。主动在越过平衡位置后切换电刷,使线圈内电流方向改变,阻力就变成了动力。
三、直流电动机
1、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通入直流电的线圈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作用而转动,线圈在越过平衡位置时,换向器切换线圈中的电流方向,阻力变成动力,使线圈持续转动。
2、结构:两个金属半环,中间留有间隙,彼此绝缘;还需要两个电刷与之配合。
3、影响快慢的因素有:电压;磁场强弱;线圈匝数;阻力大小等。影响转动方向的因素有:电流方向;磁场方向。
五、评价也反思 组内评价:
优点:教学过程设计合理,思路清晰,通过实验和草图结合解决难点和重点的方法很成功。也很有特点。
建议:板书比较多,必要时将板书减少。黑板显得太挤。本人反思:
我觉得这一节课能较好体现我的教学设想,通过演示实验和作图来解决电动机持续转动的冲突,引导学生对冲突的思考,得出解决电动机转动的方法。并通过画草图成功与学生一起学习换向器的转动过程和原理。
本节课的不足和遗憾后面的直流电动机的转动实验电源旋钮接触不好没有顺利进行下去。
第二篇:电动机为什么会转动教学设计
第十六章 从指南针到磁悬浮列车
第三节 科学探究:电动机为什么会转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磁场对通电导体有作用力。知道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方向与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2、知道通电线圈在磁场中转动的道理。知道通电导体和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而运动,是消耗了电能,得到了机械能。
3、学会安装和制作简单的电动机。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推理、归纳、概括物理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探究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的过程。
2、分析直流电动机的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通过亲自的实验探究,体验科学的研究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
2、通过了解物理知识转化成为实际技术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兴趣。
3、初步培养创造发明意识。
【教学重点】
1.观察通电导体、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运动的过程; 2.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教学准备】
电池组若干,开关若干, 直流电动机模型,电动机原理实验盒10套以及教学用幻灯片。
234-
第三篇:九年级物理下学期素材 探究电动机的转动原理教案 沪粤版
15.2探究电动机的转动原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的作用,并且受力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磁场的方向有关;了解电动机的构造和原理。
过程与方法:经历制作简单电动机的过程,探究电动机连续转动的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科学知识转化成应用技术的过程,提高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创造发明的意识。
重点: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难点:直流电动机工作过程中的特点。教学方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 归纳总结法
教具准备:挂图,直流电动机模型
一、复习引入,实验激趣。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1.通电导体在磁场里受到力的作用
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实验,如图所示,把一根直导体AB放在蹄形磁体的磁场里,并与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组成一闭合电路。
(1)合上开关,接通电路,导体AB中产生由A向B流动的电流,这时导体AB向左运动起来。
(2)将电源上的正、负极接线对换,合上开关,导体AB中产生由B向A流动的电流,这时导体AB向右运动起来。
(3)将蹄形磁体的磁极上下翻转,导体AB的运动方向也发生变化。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①通电导体在磁场里受到力的作用。
②通电导体在磁场里受力的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二、进行新课
1、磁场对通电线圈的作用
如图所示,在图甲中,通电线圈的ab边和cd边在磁场里受到力的作用,因两边中电流方向相反,所以两力方向相反且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线圈就转动起来。当转到图乙所示位置时,这两个力恰好在同一直线上,而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线圈保持平衡。我们把这个位置叫做平衡位置。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通电的线圈在磁场中要受力而转动。
用心 爱心 专心
通过上面的直流电动机模型我们可以发现直流电动机的构造主要有:磁极、线圈、换向器、电刷。
3、展示直流电动机模型
1、介绍构造:支架→线圈转子→电刷→定子(磁极)
2、直流电动机的转动方向与转速。
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转动方向)与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现在要使电动机模型中的线圈转动方向发生改变,应该将电源两极对调或将磁铁的两极对调。改变转速的方法:改变线圈中电流的大小。电流越大,直流电动机的转速越快。
3、跟热机相比,电动机具有启动、停止方便、构造简单、体积小、效率高、对环境污染少等优点。
三、学生小结
四作业:《九年级同步提速训练》P90-92 板书:&16.3科学探究:电动机为什么样会转动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1.通电导体在磁场里受到力的作用 ①通电导体在磁场里受到力的作用。
②通电导体在磁场里受力的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2.磁场对通电线圈的作用
2)换向器的作用:当线圈刚转过平衡位置时,换向器能自动改变线圈中电流的方向,从而改变线圈受力方向,使线圈连续转动。
直流电动机的构造主要有:磁极、线圈、换向器、电刷。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四篇:《抽屉原理》教学设计和反思[定稿]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海宁行知小学
凌娟惠
1.教材分析
《抽屉原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使学生在理解“抽屉原理”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会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2.学情分析
“抽屉原理”在生活中运用广泛,学生在生活中常常能遇到实例,但并不能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和运用“抽屉原理”。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让学生理解“抽屉原理”的“一般化模型”。六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加上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容易感受到用“抽屉原理”解决问题带来的乐趣。3.教学理念
激趣是新课导入的抓手,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以“贴磁扣猜一猜”,让学生置身游戏中开始学习,为理解抽屉原理埋下伏笔。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探究性学习把抽屉原理较为抽象难懂的内容变为学生感兴趣又易于理解的内容。特别是对教材中的结论“总有、至少”等字词作了充分的阐释,帮助学生进行较好的“建模”,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模型化,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4.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3.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5.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6.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引入。
1、贴磁扣游戏:将3个磁扣贴到2个圆圈内,你们贴,我来猜,我保证能猜对。请一名同学贴,其他同学记录。
师猜“总有一个圆圈内至少有两个磁扣。对吗?谁不信还想来试一试的。” 反馈2种方法:(1,2)(0,3)
2、“总有”“至少”什么意思?
在这个游戏中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叫做抽屉原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抽屉原理。(板书课题)
二、通过操作,探究新知
(一)活动1:探究简单的抽屉原理
1、探讨4个磁扣放进3个圆圈内。
(1)要把4个磁扣放进3个圆圈内,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你们得到了什么结论?(总有一个圆圈内至少有2个磁扣。)(3)你是怎么发现的?
A、大家通过枚举出四种放法(4,0,0)(3,1,0)(2,2,0)(2,1,1)B、这位同学运用了假设法来说明问题,假设先在每个杯子里放1根小棒,这种放法其实也就是怎样分?(平均分)那剩下的1根怎么处理?(放入任意一个杯子,那么这个杯子就有2根小棒了)
(4)在探究4个磁扣放进3个圆圈的问题,同学们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枚举了所有放法,找规律,二是采用了“假设法”来说明理由,你觉得哪种方法更明了更简单?
2、类推:把5个磁扣放进4个圆圈内,是不是总有一个圆圈内至少有2个磁扣?为什么?
把6个磁扣放进5个圆圈内,是不是总有一个圆圈内至少有2个磁扣?为什么?
把7个磁扣放进6个圆圈内,是不是总有一个圆圈内至少有2个磁扣?为什么?
把100个磁扣放进99个圆圈内,是不是总有一个圆圈内至少有2个磁扣?为什么?
3、从刚才我们的探究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只要放的小棒比杯子的数量多1,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放进2根小棒。)
过渡:那么抽屉原理仅仅只是研究“多1“的情况吗?
(二)活动2:探讨抽屉原理的一般形式
1、把7个磁扣放进3个圈内。(1)独立思考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3)全班交流、思考: A、假设法(平均分)
B、谁能用算式来表示:7÷3=2…1(商2表示什么,余数1表示什么)2+1=3表示什么?
2、追问:如果把8额磁扣放进3个圈内,至少有一个圈内屉放进3个磁扣。7÷3=2…1(至少放3个)8÷3=2…2(至少放3个)7÷2=3…1(至少放4个)8÷2=4(至少放4个)
3、观察、发现规律。
(1)总有一个圈内至少放的磁扣的数量和商之间有什么关系?(2)讨论:到底是“商+1”还是“商+余数”。
小结:在解决抽屉原理时,我们可以运用假设法,把物体尽可能地“平均分,总有一个抽屉比平均分得的物体数多1。
4、经过刚才的探索研究,我们经历了一个很不简单的思维过程,个个都是了不起的数学家。那最先发现这些规律的人是谁呢?他就是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从这么平凡的事情中发现的规律,就把这个规律用他的名字命名,叫“狄里克雷原理”,也叫做 “抽屉原理”。
三、生活中的“抽屉原理”
1、我这里有一副扑克牌,去掉了两张王牌,还剩52张,我请五位同学每人任意抽1张,不要让别人看到你抽的是什么牌。请大家猜测一下,同种花色的至少有几张?为什么? 2、13位小朋友,12个月份,至少有2位小朋友出生在同一月份。那我们班36个同学,至少有几个出生在同一月份?
3、做一做
9个小朋友分10块糖,总有一个小朋友至少分到()块糖。15个梨放入6个盘子,总有()个盘子至少有()个梨。
四、总结全课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那我们课前的游戏你现在能解释了吗?
7、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引导学生探究“抽屉原理”,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1、借助直观操作,经历探究过程。教师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中,经历探究过程,感知、理解抽屉原理。
2、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学生对于枚举法和假设法有一定的认识,加以比较,分析两种方法在解决抽屉原理的优超性和局限性,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
3、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本节课的“抽屉原理”的建立是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与推理的基础上理解和发现的,学生学的积极主动。以游戏引入,又以游戏结束,以此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学到了抽屉原理的知识,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在整节课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感受了数学的魅力。
但遗憾的是由于公开课,学生表现得有些拘束,一开始的回答有些放不开。思考:可以安排恰当的课前谈话,以此让学生做到放松自如。
第五篇:抽屉原理教学设计及反思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抽屉原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使学生在理解“抽屉原理”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会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2.学情分析
“抽屉原理”在生活中运用广泛,学生在生活中常常能遇到实例,但并不能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和运用“抽屉原理”。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让学生理解“抽屉原理”的“一般化模型”。六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加上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容易感受到用“抽屉原理”解决问题带来的乐趣。3.教学理念
激趣是新课导入的抓手,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以“抢椅子”,让学生置身游戏中开始学习,为理解抽屉原理埋下伏笔。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探究性学习把抽屉原理较为抽象难懂的内容变为学生感兴趣又易于理解的内容。特别是对教材中的结论“总有、至少”等字词作了充分的阐释,帮助学生进行较好的“建模”,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模型化,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4.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5.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6.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引入。
上课前,我们先来热身一下,一起来玩抢椅子的游戏。
请3位同学上来参加游戏,第三位同学是请女生还是男生呢?老师认为,不管是请男生还是女生,都一定至少有两位同学的性别是相同的。同意我的说法吗?
游戏规则是:在老师说开始时,3位同学绕着椅子走,当老师说停的,三位同学都要坐在椅子上。
为什么总有一张椅子至少坐两个同学?
在这个游戏中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叫做抽屉理原,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抽屉理原。(板书课题)
二、通过操作,探究新知
(一)探究例1
1、研究3枝铅笔放进2个文具盒。
(1)要把3枝铅笔放进2个文具盒,有几种放法?请同学们想一想,摆一摆,写一写,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反馈:两种放法:(3,0)和(2,1)。
(3)从两种放法,同学们会有什么发现呢?(总有一个文具盒至少放进2枝铅笔)你是怎么发现的?(说得真有道理)
(4)“总有”什么意思?(一定有)
(5)“至少”有2枝什么意思?(不少于2枝)
小结:在研究3枝铅笔放进2个文具盒时,同学们表现得很积极,发现了“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放进2枝铅笔)
2、研究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
(1)要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里,有几种放法?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反馈:四种放法:(4,0,0)、(3,1,0)、(2,2,0)、(2,1,1)。(3)从四种放法,同学们会有什么发现呢?(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4)你是怎么发现的?
(5)大家通过枚举出四种放法,能清楚地发现“总有一个文具盒放进2枝铅笔”。如果要让每个文具盒里放的笔尽可能的少,你觉得应该要怎样放?(每个文具盒都先放进一枝,还剩一枝不管放进哪个文具盒,总会有一个文具盒至少有2枝笔)(你真是一个善于思想的孩子。)(6)这位同学运用了假设法来说明问题,你是假设先在每个文具盒里放1枝铅笔,这种放法其实也就是怎样分?(平均分)那剩下的1枝怎么处理?(放入任意一个文具盒,那么这个文具盒就有2枝铅笔了)
(7)谁能用算式来表示这位同学的想法?(5÷4=1„1)商1表示什么?余数1表示什么?怎么办?
(8)在探究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的问题,同学们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枚举了所有放法,找规律,二是采用了“假设法”来说明理由,你觉得哪种方法更明了更简单?
3、类推:把5枝铅笔放进4个文具盒,是不是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为什么?
把6枝铅笔放进5个文具盒,是不是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为什么?
把7枝铅笔放进6个文具盒,是不是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为什么?
把100枝铅笔放进99个文具盒,是不是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为什么?
4、从刚才我们的探究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只要放的铅笔比文具盒的数量多1,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
5、如果铅笔数比文具盒数多2呢?多3呢?是不是也能得到结论:“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
6、小结:刚才我们分析了把铅笔放进文具盒的情况,只要铅笔数量多于文具盒数量时,总有一个文具盒至少放进2枝铅笔。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抽屉原理。既然叫“抽屉原理”是不是应该和抽屉有联系吧?铅笔相当于我们要准备放进抽屉的物体,那么文具盒就相当于抽屉了。如果物体数多于抽屉数,我们就能得出结论“总有一个抽屉里放进了2个物体。”
7、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遇到抽屉原理,你能不能举个例子?在课前我们玩的游戏中,有没有抽屉原理?
过渡:同学们非常了不起,善于运用观察、分析、思考、推理、证明的方法研究问题,得出结论。同学们的思维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许多,那么让我们再来研究这样一组问题。
(二)探究例2
1、研究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
(1)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会有几种情况?(5,0)、(4,1)和(3,2)
(2)从三种情况中,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结论呢?(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了3本书)(3)还可以怎样理解这个结论?先在每个抽屉里放进2本,剩下的1本放进任何一个抽屉,这个抽屉就有3本书了。(4)可以把我们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5÷2=2„1(商2表示什么,余数1表示什么)2+1=3表示什么?
2、类推:如果把7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至少有一个抽屉放进4本书。
如果把9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至少有一个抽屉放进5本书。
如果把11本书放进3个抽屉中。至少有一个抽屉放进4本书。你是怎样想的?(11÷3=3„2)商3表示什么?余数2表示什么?3+1=4表示什么?
3、小结:从以上的学习中,你有什么发现?(在解决抽屉原理时,我们可以运用假设法,把物体尽可量多地“平均分”给各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比平均分得的物体数多1。)
4、经过刚才的探索研究,我们经历了一个很不简单的思维过程,个个都是了不起的数学家。“ 抽屉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抽屉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
5、做一做:
7只鸽子飞回5个鸽舍,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佶舍里。为什么? 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时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里讨论,再全班反馈)
三、迁移与拓展
下面我们一起来放松一下,做个小游戏。
我这里有一副扑克牌,去掉了两张王牌,还剩52张,我请五位同学每人任意抽1张,听清要求,不要让别人看到你抽的是什么牌。请大家猜测一下,同种花色的至少有几张?为什么?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下宫中心小学:金可辉
2016-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