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分子的结构公开课教案17.04.10

时间:2019-05-12 16:26: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DNA分子的结构公开课教案17.04.10》,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DNA分子的结构公开课教案17.04.10》。

第一篇:DNA分子的结构公开课教案17.04.10

DNA分子的结构

时间:2017.4.1 地点:高一(6)班

授课人:杨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DNA分子基本组成单位的化学组成(2)概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2.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和对DNA分子直观结构模型的观察来提高观察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

(2)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以问题为导向激发独立思考,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DNA的结构学习,探索生物界丰富多彩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求知欲望。

二、教学重点:

(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三、教学难点: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四、教具准备:DNA分子的直观结构模型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前面我们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学习,知道DNA分子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能使亲代的性状在子代表现出来。

那么DNA分子为什么能起遗传作用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对DNA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那么我们今天就首先来学习DNA分子的结构。

(二)新课内容:

1、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首先来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习过的DNA的相关内容。

(1)名称:DNA又叫脱氧核糖核酸,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具有双链结构。

(2)组成元素:C、H、O、N、P(3)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如下图)

组成脱氧核苷酸的含N碱基:A、T、G、C,碱基不同则脱氧核苷酸的种类不同

2、DNA分子的结构(该部分主要通过课件引导学生回答!)教师讲述: 在我们以往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已经知道了DNA是由脱氧核苷酸构成,那么这些脱氧核苷酸具体是怎样组成DNA的呢?组成的DNA又具有怎样的结构呢?

介绍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提出了著名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简介沃森和克里克的发现过程,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和合作的精神)。这为合理地解释遗传物质的各种功能奠定了基础。

(1)DNA分子的结构

提出者:沃森和克里克(1953年)结构:双螺旋结构

(2)脱氧核苷酸组成DNA分子的过程

具体过程用PPT展示

(3)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碱基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碱基A与T、G与C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叫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3、DNA分子的结构特性

(1)多样性:由于碱基排列顺序不同,所以DNA分子有多样性,由n对碱基组成的DNA分子中,DNA分子的种类为4n.(2)特异性:不同的DNA分子具有不同的碱基顺序(3)稳定性: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后用氢键连接两条链,所以具有稳定性。

(三)教学总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行总结、概况!

七、课后作业

书本P51:1、2、3、

第二篇:DNA分子结构说课稿

《DNA分子的结构》

说课稿

安阳县二中分校 学科组:生物组 说课人:苏淑敏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安阳县二中分校生物组的苏淑敏。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DNA分子的结构》

在我校实行的“三·五·三”学导型课堂教学模式下,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DNA分子的结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3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以及选修一中的有关核酸的相关知识为基础,同时为学习《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等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理论,以及选修教材中《基因工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DNA双螺旋结构的探究历程,②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2.能力目标:

①通过跟随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发现科学家们曾遇到的问题,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②通过自己制作DNA的结构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

认同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体验科学探索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难点: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具

多媒体课件,DNA双螺旋结构模型,DNA分子结构模型组件

二、说教法(1)学生已经掌握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认识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等相关知识,懂得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所以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引导。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

1、直观演示法:

DNA双螺旋结构属于分子水平且为三维立体结构,对于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模型展示DNA的空间结构,化抽象为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实验法

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以加深学生对DNA双螺旋结构特点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讨论中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对于DNA分子结构模型的构建,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DNA分子结构的特点。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以“三·五·三”学导型课堂教学模式为基础,通过三,问题导读----评价单,问题解决-----评价单,问题拓展----评价单的内容的完成来未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据报道基地组织首领本拉登被美军击毙,美国军方通过DNA检测结果,以确认是否是本拉登本人,他的DNA和其他人的DNA存在什么差别?通过什么方式体现?(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DNA 我们又知道些什么?

【复习旧知识】通过提问的方式复习选修一中学过的有关核酸的知识。

(二)讲授新课

在“三·五·三”学导型课堂的教学模式下,以建构主义理论等教育理论为基础,按照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要求,展开学习。

【幻灯片展示】威尔金斯、沃森、克里克等人获得诺贝尔讲奖的图片,指出是这些科学家的共同努力,构建出了DNA的结构模型。

1.1学生活动一

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上的故事 1.2小组讨论

让学生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1.2.1沃森和克里克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利用了他人的哪些经验和成果? 1.2.2沃森和克里克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出现过那些错误?他们是如何对待和纠正这些错误的?

1.2.3有关DNA结构方面的几个问题

1.2.3.1 DNA是由几条链构成的?它具有怎样的立体结构? 1.2.3.2 DNA的基本骨架是由那些物质组成的?他们分别位于DNA的什么部位?

1.2.3.3 DNA中的碱基是如何配对的?他们位于DNA的什么部位?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在学生讨论时,逐组巡查,并参与进去,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讨论具有实效性和深刻性。

1.3学生展示

从班里抽出其中三个小组代表展示其讨论成果,在展示过程中其他各小组认真倾听、质疑、追问、争辩,展示各自的不同观点和见解。

1.4教师点评

根据小组展示的情况,及时点拨提升,给予评价。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知道要善于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善于与人他人交流和沟通,闪光的思想是在交流与撞击中获得的,认识到合作精神的重要性。2.1学生活动二 在对DNA模型构建认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2.2小组讨论

根据大家所制作的模型,总结出的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有什么共同观点和不同点。

2.3学生展示

展示DNA结构模型,总结出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⑴DNA分子是由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⑵DNA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⑶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碱基配对的规律是A与T配对,G与C配对。碱基A与T、G与C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叫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通过对比各小组制作的DNA模型,发现DNA分子结构特性:稳定性(①DNA都是由磷酸连结着脱氧核糖;②碱基互补配对),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差异表现在DNA双链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DNA分子的多样性,因为其多样性才可以贮存大量的遗传信息。而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构成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2.4教师点评

指出大家都做得非常好,给与鼓励和肯定,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主动性。

【幻灯片展示】展示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和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进一步巩固知识。

(三)课堂小结,强化知识

引导学生总结DNA分子的结构的知识要点,再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出本节课要点并作进一步总结使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四)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做问题解决----评价单中课堂及时巩固中习题的,进一步巩固知识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三·五·三”学导型课堂教学模式指导思想,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各位评委老师们,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DNA的分子结构

一、DNA分子的化学组成

二、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三、DNA分子的特点

(1)两条链:反相平行的双螺旋结构(2)外侧:磷酸+脱氧核糖---基本骨架

内侧:碱基对,碱基通过氢键相连(3)碱基互补配对

第三篇:DNA分子结构和特点-教学设计

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1课时)

一、教学理念

本节内容的知识较为基础,又是分析讲解结构及特点,因此运用数学中常用的“点、线、面、体”的方法来逐步进入,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认识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能在此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最后在小组间的交流、比较和归纳中水到渠成地得出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再辅以物理模型的展示,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使学生对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学习者分析

本节课的教授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核酸的元素组成等基础知识,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等相关知识,在上节课中也懂得了DNA是生物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些都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学生在上节课学习了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之后,自然会产生类似“DNA凭什么可以成为遗传物质?”的疑问,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甚至学习生物的兴趣。

然而高二的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但其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还不完善,因此需要教师正确适时地加以引导;其次,学生更容易接受形象直观的知识,其空间想象力不足,所以在学习本节内容是有必要通过直观的模型构建或辅以动画、视频来帮助学生理解。

群体特征:异质程度高,规模为一个班级,整体印象积极好表现。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浙科版高二《生物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内容包括DNA的分子结构、DNA分子的结构特点以及DNA的特性。本节课在学生学习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之后,进一步阐述DNA分子作为主要的遗传物质到底如何携带遗传信息,引发学生对科学本质的探究。虽然学生对这一方面的知识没有过多接触,但知识结构较为清晰,具有一定逻辑性。同时,本节课的学习也为接下去了解DNA分子的复制、遗传信息的表达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对于学生的知识框架而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简述DNA的分子组成;概述DNA分子结构及其特点;举例说出DNA的特性在生活中的运用;

2、能力目标:通过对DNA双螺旋模型建立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能够独立自主地建立模型,提高观察、探索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养成看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到多学科合作探究的重要性,体会科学探索的艰辛,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五、重点与难点分析

1、教与学重点:概述DNA分子的结构及其特点;理解DNA双螺旋结构;

2、教与学难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分析;尝试解释DNA分子的特性。

六、教与学的方法 以讲授法为主,多媒体与物理模型辅助,小组讨论,独立思考,真题复习加深理解。

七、教学准备

收集与DNA相关的时事资料或生活实事,DNA双螺旋结构的物理模型,制作与课题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生活实事创设情境:李某向哺乳期妻子张某提出离婚,按照法律,丈夫不能向哺乳期妻子提出离婚,可是法院竟判张某赔偿李某14.5万元,因为李某发现孩子不是他亲生的。教师提出问题:李某是怎样发现的呢?(预设答案:DNA鉴定),我们之前学习到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因此DNA鉴定是一种好办法,教师进一步提问:DNA为什么能作为主要遗传物质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学习本节课内容: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

2、明确DNA的分子组成

请学生独立自主地阅读教材内容,简单认识DNA的分子组成,提问:①DNA的基本组成元素有哪些?(预设答案:C、H、O、N、P)②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有哪些部分物质组成?(预设答案:脱氧核苷酸。由磷酸、脱氧核糖、碱基组成)③脱氧核苷酸有几种?分别是?(预设答案:4种,A、T、G、C)。学生根据自身基础以及自学的知识很容易能回答上述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请全班学生大声读出每一种脱氧核苷酸的名称,并请同学们尝试画出DNA的基本单位,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脱氧核苷酸的结构。

3、探索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给学生分组后,教师引导学生从“点、线、面、体”学习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② 点:请学生再次说出DNA的基本组成单位,及时强化知识点,加深记忆; ②线:请小组合作探究刚才画出的一个脱氧核苷酸如何连成一条?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请几个画得具有代表性的小组去黑板上展示讨论结果,教师请全班同学检查是否有错误并作出正确图形与解释;

③面:请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把两条DNA单链连起来并尝试归纳其特点。请小组代表回答后教师解释说明,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过程中养成合作探究、积极思考、勇于尝试的科学习惯;

④体:我们知道生物界很有名的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那DNA是怎样从我们刚才说的两条链组成的平面图形变成立体的双螺旋结构的呢?教师展示DNA双螺旋结构的物理模型:先与学生一起认识物理模型的各个组成部分,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行总结归纳DNA双螺旋结构的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分析模型归纳出DNA的3个特性。通过展示物理模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也锻炼的学生的观察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4、新知巩固,联系反馈

通过ppt上展示的一道关于DNA分子结构及其特点的练习题,请学生们一起回答,指出DNA分子的3个特点与3个特性。再通过3道真题加以巩固新知,从学生的回答中及时进行修正和弥补知识上的不足,完善整体知识体系的建构。

5、课堂小结

在时间许可的条件下,请学生总结本节内容体系。

6、课后练习反馈

布置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练习,获取反馈信息,及时做好补救教学。

九、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由于较为基础,因此使用了讲授法进行教学,知识点的讲解过程可能会有一些枯燥,因此需要教师及时地调动课堂气氛,在学生分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在教师中游走,注意观察或参与各小组的讨论中。最后使用的DNA双螺旋结构的物理模型带给学生感性认识,体现了直观性的教学原则。

附:板书设计

第四篇:公开课教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教材分析

1.本小节教材主要讲述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本小节的引言部分,首先联系前面所学知识,指出DNA和蛋白质都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成分。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一个曾经在科学界争议了很长时间的问题:“DNA与蛋白质究竟谁是遗传物质?”这样既点出了本小节要研究的主题,又可以引起学生探究这一问题的兴趣。在讲述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时,为了加强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教材采用了先交代科学家对实验的设计思想,即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的作用;然后再讲述实验过程的方法。为了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DNA是真正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与原教材相比,本教材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内容。在讲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时,也改变了旧教材中直接说明“噬菌体将DNA注入细菌”的叙述方法,而是用研究时采用的“同位素标记法”来说明。这样讲述符合科学研究的过程,可以很自然地导出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使学生容易接受,并且能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教育。2.本小节教材的最后安排了“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通过这一实验,不仅要使学生学会DNA粗提取和鉴定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会进行科学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

3.本小节内容与其他章节的联系:

①染色体和DNA的关系,与第一章《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中核酸知识有关; ②DNA是遗传物质还与《细胞增殖》有关;

③DNA是遗传物质与《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紧密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理解)2.能力目标

(1)从生殖过程、染色体化学组成以及遗传物质存在部位划分来分析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2)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法 1.重点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难点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3.解决方法

(1)使用挂图、投影仪或展示平台等进行直观教学。(2)图文对照阅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列表展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具准备

噬菌体侵染细菌示意图;投影仪或展示平台;多媒体课件。

五、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听课,让学生学会思考。具体包括: 1.让学生领悟课堂的教学目标; 2.使学生抓住教学重点;

3.让学生正确处理好听课与记笔记的关系。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一] 教学程序

导言:生活中同学们听过这样—些话语:“龙生龙,凤生风,老鼠生来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么谁知道这讲述的是自然界的一种什么现象呢? 还有:“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又说明什么呢? 学生活动:讨论思考回答:说明生物界的遗传变异现象。

教师提示:在第一册教材的绪论中我们曾讲到,遗传和变异是生物体的六个基本特征之一,今天我们共同来探讨这方面的知识。

提问:再举例说明什么是遗传?什么是变异? 学生联系实际回答:(略)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点拨,必须明确:(1)遗传和变异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特征。

(2)生物遗传的特性,使生物界的物种能保持相对稳定。生物的变异特性,使生物个体能产生新的性状,以至形成新的物种。遗传和变异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通过例题对该知识进行理解: [例]从地层里挖出来的千年古莲种子,种在泥塘仍能萌发,生叶开花,但花色与现代莲稍有不同,说明生物具有()A.适应性 B.多样性 C.变异性 D.遗传性和变异性 答案:D

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设疑:同学们是否知道遗传物质是什么?遗传物质的载体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教师给予肯定并讲述:现代细胞学和遗传学已研究得知,遗传物质是DNA和RNA,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本节课就此问题与同学们探讨一下:(一)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多媒体课件银幕显示:哺乳动物产生子代的染色体变化图。并展示下列并提问:(1)亲代与子代之间要保持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必须经过哪些过程?(2)染色体数目是如何变化的,其特点如何?(3)染色体的化学成分主要有哪些?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讨论并回答(略)教师鼓励并点拨(细胞水平):亲代与子代是以生殖细胞作为“桥梁”,通过对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研究,人们了解到染色体在生物的传种接代过程中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故人们认为染色体在遗传上有重要作用。染色体为什么在遗传上起作用呢? 通过对染色体的化学成分分析(分子水平):得知它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其中DNA在染色体里含量稳定,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由于细胞里的DNA大部分在染色体上,因此,染色体 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还有什么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学生联系前面知识回答:线粒体、叶绿体。那么,科学家是如何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呢?他们的做法是: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的作用,下面介绍两个经典实验。(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2页,了解肺炎双球菌的两种类型:R型和S型。教师投影显示格里菲思的如下实验:(1)活的无毒性的R型细菌 老鼠→健康(2)活的有毒性的S型细菌 老鼠→死亡(3)灭活的S型细菌 老鼠→健康

(4)活的R型 + 死的S型 老鼠→死亡

师生从投影的四组实验共同讨论看出:在第四组实验中,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定含有一种促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活性物质,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 在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做了如下实验: 把S型细菌的组成物质全部分离,并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得到如下结果: 学生通过上图对比,得知是S型细菌的DNA使得R型转化成S型细菌,并能传递给后代,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4,了解T2噬菌体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教师显示T2噬菌体挂图并强调:T2噬菌体是由头部和尾部组成的,头部和尾部的外壳是由蛋白质组成,在头部内含有一个DNA分子。它是一种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而细菌是一种单细胞的原核生物。设疑:(1)科学家为什么把噬菌体作为研究DNA是遗传物质的材料?(2)科学家是如何进行研究的?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4页并回答,由于T2噬菌体只有DNA和蛋白质两种化学物质组成,而DNA是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蛋白质是由C、H、O、N,有的含有P和S元素组成的。所以科学家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进行研究。教师投影显示如下:

亲代噬菌体

寄主细胞内 子代噬菌体 32p标记DNA

有32P标记DNA

DNA有32P标记

35S标记蛋白质

无35S标记蛋白质

外壳蛋白质无35S标记 学生讨论总结得出结论:DNA分子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再设疑:遗传物质是否只有DNA一种呢? 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可知:除了DNA外还有RNA,如烟草花叶病毒,它不含DNA,只含有蛋白质和RNA,在这两种成分中,科学家研究证明RNA是遗传物质。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三] 教学目标巩固

1.艾弗里的实验结果证明S型细菌中哪种物质导致R型细菌转化的,说明什么问题?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蛋白质是遗传物质,还是DNA是遗传物质? 3.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什么?为什么? [四] 布置作业 [五] 板书设计

第五篇:公开课教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霍邱一中生物组 李素平

一.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在初中生物课和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的基础上,从分子水平进一步详尽的阐述了遗传的物质基础和作用原理。第1节的内容是讲述DNA是遗传物质的主要实验证据,这一小节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第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第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二.学情分析

通过对初中相关知识的回忆及对必修一的认真学习,学生是有一定的基础的。首先应该考虑到我们高中阶段的教学不是培养专家,而是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本节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提升,教学中要循序渐进,违背了这一原则,易使学生难以理解为什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生活阅历,尽量联系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一步步引领学生认识为什么DNA是遗传物质,为什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生们才会心驰神往的投入到学习中来。三.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书中插图、照片等的观察,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四.教学重、难点及突破策略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合过程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两个重难点,首先引导学生对遗传现象及遗传物质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进而分析遗传物质应该具备哪些特征。知道了这些之后,再引领学生学习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只要学生知道前人争议的地方所在,即蛋白质、DNA谁是在遗传的过程中起到了纽带和桥梁的作用。最后重点分析两个实验的原理和过程,这个可以交给学生自己思考,尤其是实验设计思路,教师只要当好这个领路人就可以了。五.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馈矫正等。六.教具准备

制作优质的多媒体课件。七.课时安排

本节计划用1个课时。八.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幻灯片展示陈强、陈佩斯父子的照片,并向学生说明“遗传现象”——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常常相似,这就是遗传现象。然后提出问题:

(1)连接亲代和子代之间的纽带是什么?(2)亲代是否把性状直接传给了子代?

进入新课,学生自主学习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探索,老师细心引导,学生发现探索的结果即最终争论的焦点:蛋白质和DNA,谁是遗传物质?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简要介绍肺炎双球菌。

2.详细分析格里菲斯的设计思路。

幻灯片展示格里菲斯的实验过程:课本42页的图3-2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引领和指导学生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

(1)为什么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还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活的S型细菌?

(2)格里菲斯的设计思路是怎样的?

(3)如何描述这个实验的现象?

(4)这些现象能说明什么问题?

(5)哪种物质是转化因子?

3.寻找转化因子——艾弗里的实验设计。

在分析格里菲斯的实验设计基础之上,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该实验的设计是否严谨,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1)设计思路;把各种化合物分开,单独观察,确定唯一变量。

(2)把由S型细菌中分离,提取出的各种成分,单独作用于R型细菌。

请学生描述这个实验的现象,并说出这个实验能告诉我们什么结论,比较我们想要的结论,还有多

大的差距,为什么艾弗里的实验没有使世人完全信服?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艾弗里实验的不足在于没能将蛋白质与DNA完全分离开,而我们知道把混合物完全分开是不可 能办到的,我们能做的只有从神奇的大自然中去寻找一种生物,它能够将蛋白质与DNA完全分开,引领学生找到病毒这种生物。

(1)分析病毒的复制过程。明确:在复制的过程中病毒的蛋白质与核酸完全分离。

(2)寻找实验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找到同位素标记这个研究分子运动的好方法,并和学生一起寻

找该怎样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分别标记上35S和32P的思路方法。

(3)幻灯片展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

(4)学生详细说明实验的过程和实验的现象,并分析实验的结论。

教师小结这两个实验,总结DNA是遗传物质,反问: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吗?展示SARS 的结构,总结本课: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九.布置作业

设计实验:证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十.板书设计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遗传物质应具备的特点

二、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三、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四、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十一.课后反思

下载DNA分子的结构公开课教案17.04.10word格式文档
下载DNA分子的结构公开课教案17.04.10.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使DNA分子结构的教学设计与学生生活相联系

    如何使DNA分子结构的教学设计与学生生活相联系 作者: 李正杨 (高中生物重庆市长寿区生物一班 ) 评论数/浏览数: 5 / 18 发表日期: 2011-06-23 11:06:56 《生物课程标准》基本理......

    公开课教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共五篇)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巩义中学生物组杨瑞玲 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在初中生物课和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的基础上,从分子水平进一步详尽的阐述了遗传的物质基础和作......

    DNA复制教案(范文大全)

    第三章第3节《DNA的复制》教学设计 烟台市福山一中宗健康 Email:health6631@163.com 设计思想 本节课突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将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

    《DNA的复制》教案2

    《DNA的复制》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概述DNA分子的复制;探讨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分析理解能力 (3)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

    DNA结构与复制教案

    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教材结构和内容简析: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是高中生物教材第二册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生命活动的基......

    DNA分子的结构的教案

    “DNA分子的结构”的教案 赵艳玲(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 214500)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 能力方面: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进行遗传信息多样性原因的......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DNA分子的基本单位的化学组成;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制作DNA平面结构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对DNA双......

    DNA的复制教案(合集五篇)

    第三节 DNA的复制 一、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 理解DNA复制的含义。 2、掌握DNA的复制过程。 3、 概述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能力目标:1、 通过对DNA复制的学习,让学生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