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4故宫博物院导学案附答案
14.《故宫博物院》导学案
【教师寄语】 《紫禁城》
王朝背影暗金銮,遥对紫微河汉宽。转阁真疑呼万寿,登坛未见走千官。云生殿瓦龙鳞碧,日落宫墙凤尾丹。帝苑雄才今不在,徒遗风景胜长安。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2、重点研讨太和殿相关段落,体会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
3、了解祖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了解故宫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
一、【知识链接】
1、黄传惕
2、故宫博物院
二、【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矗立(chù)鳌头(áo)湛蓝(zhàn)琉璃(liú)殿檐(yán)藻井(zǎo)蟠龙(pán)击磬(qìng)檀木(tán)额枋(fāng)肃穆(mù)奏报(zîu)慈禧(xǐ)妃嫔(pín)金銮殿(luán)中轴线(zhïu)乾清宫(qián)攒(cuán)
2、解释下列词语。
玲珑:精巧细致 湛蓝:深蓝 布局:全面安排 肃穆:严肃而恭敬 幽雅:幽静而雅致 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和谐动听。井然有序:形容整齐的样子 迥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
3、故宫博物院最主要的建筑有前三殿: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以及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4、加点的词语的感情色彩含贬义的是(D)
A.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
B.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C.中和殿是一个亭子形方殿,殿顶把四道垂脊攒在一起,正中安放着一个大圆鎏金宝顶,轮廓非常优美。D.1884年正当帝国主义入侵,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慈禧太后却为自己的生日大肆挥霍。5.从课文中选出三个体现故宫建筑群特点的词语: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感知文意。
1、本文说的对象是什么?对象特征是什么?表达的中心是什么?
说明对象是故宫博物院的三大殿,着重是太和殿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这篇解说词按照空间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特色,表达了对故宫的热爱和赞颂,歌颂了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2、哪些词表行走路线的?
北京的中心——天安门——从天安门往里走, 到午门的前面—— 进了太和门,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后面, ——中和殿后面——保和殿后面——太和殿——从保和殿出来,下了石级——是小广场——广场以南——广场北面——乾清宫后面是交泰殿,交泰殿后面是坤宁宫——在西边, ——从养心殿往北——后三宫往北就是御花园——从御花园出顺贞门,就是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对面就是景山.3、前两段介绍什么?是总还是分?第3段到第10段分别介绍了故宫哪几部分结构? 1总说故宫的情况:地理位置,不寻常地位,历史价值,以及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总体特征。2总说 3故宫的主要建筑:前朝三大殿。
4、两部分结构中,分别又介绍了什么?哪些详?哪些略?最后一段归入故宫中可以吗?为什么?
1分别又介绍后三宫和御花园。2前三殿详写,3后三宫略写。4不行,因为不仅交代景山的由来,而且总说在景山高处回望故宫的景象,再次赞叹故宫的宏伟建筑与和谐统一的布局,前呼后应,结构完整。
5、用①②③„„列出结构示意图。(1)(2)∥(3)(4)(5)(6)(7)(8)(9)(10)/(11)(12)(13)(14)(15)∥(16)
6、从行走路线看,本文以什么为顺序?
说明顺序是沿着中轴线,由南到北。
7、“移步”便会“换景”,实质上“走”的过程是什么在变化?
实质上“走”的过程是作者行踪在变化,也是文章说明空间顺序在变化。
8、第五自然段,写了些什么?顺序是什么?它与第六段关系是什么?顺序如何?
第五自然段主要写太和殿。按照由外到内的空间顺序。它与第六段关系是总体和局部的关系。立足中央的朱漆方台,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说明。
9、“后三宫”写得很简单,但为何给人的印象却很鲜明?
用作比较的手法,突出后三宫的气氛不同,以及彩绘图案不同,是以凤凰为主。
10、介绍东西六宫,详写什么?为什么详写?
详写后三宫,因为是皇后与皇帝生活居住的地方。是东西六宫的主要后宫。
11、文章在总体安排上有何特点?
文章主体部分按照总——分——总的顺序,又以小广场为界把故宫分成“前朝”和“内廷”两部分,依次介绍。
四、【精读精练】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到天安门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八公里。
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皇帝端坐在宝座上。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
12、课文介绍故宫博物院时,褒什么?贬什么?
褒:建筑物的精美,劳动人民的智慧,历史文化价值。贬:故宫是封建统治的中心,它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明清共24个皇帝在此盘踞。作者憎恨、揭露他们。
13、第二段在介绍太和殿内景时,用了六个方位词: 正中、背后、两旁、中央、周围、下面 ;由这些词语看该段的立足点是: 以朱漆方台,雕金蟠龙为立足点 ;说明顺序是: 由上向后,向两旁,向周围,向下。
14、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说明重点?太和殿与中和殿、保和殿,同是紫禁城的中心。而太和殿又是中心之中心,它是皇帝的宝座所在地,是皇帝权力的象征,是举行重大典礼时皇帝受朝贺的地方。
15、三大殿为何太和殿介绍的最详?为什么多次写龙?
因为太和殿是三大殿的中心,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建筑规制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而且皇帝的宝座在此,是皇威的显示。太和殿最全面体现了故宫的本质特征。
因为故宫的建筑突出龙,所以对故宫的说明也要突出龙。而龙又是皇帝的化身,皇帝自命“真龙天子”,也是皇权的象征,突出龙,也就是突出皇权的威严。而太和殿又是皇帝发号施令,统治封建王朝的中心,所以,这里到处要突出龙的形象。
16、强调太和殿建筑在中轴线上,用意是什么?
突出皇帝宝座就在这条线上的中心点,突出皇权这个核心。
五、【主题阅读】
扬州的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当时园中遍植翠竹,盖取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之意,以示主人不俗。又因竹叶形状很像一个简写的“个”字,故名“个园”。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
步入个园大门,便见湖石傍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恰似“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此即个园春景。稍前又有十二生肖之假山石,皆在似与不似之间,与整个“春山”和竹林相映成趣。
“春”去“夏”来,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开朗,在浓阴环抱的荷花池畔,一座六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出现在前面,这便是“夏山”。过石桥,进石洞,只觉得藕荷香飘,苍翠生凉。
转过“鹤亭”,是座“一”字形长廊,循廊而去,“秋中夏雨声中入”,长廊尽头便是“假山”。秋山全用黄山石堆叠而成,构思大胆,用石泼辣,相传为大画家石涛杰作。看此山,山势巍峨,峰峦起伏,又见古柏斜伸,红枫遍植,钟乳石挂,石桥俨然,气象果然不同一般。设若晴天薄暮时分,秋山面迎夕照,一红如染,“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溢出。步下秋山,过“透风漏月厅”,迎面是一组由白色石英石堆叠而成的“冬景”。一只只“雪狮”似顽皮的孩子用残雪堆就。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南面一堵白围墙,墙上开四排风洞,使人不寒而觉寒。
17.上文抓住“个园”的什么特征来说明的?
四季假山堆叠精巧 18.上文在说明顺序上有哪些特点?
文章的说明顺序,也就是作者的参观路线,“个园”四季假山的建筑顺序 19.从第一段看,“个园”园名的由来是:
“个园”园中遍植翠竹,竹叶形状似一个简写的“个”字。
20.上文显示方位变换的词句依次是步入个园大门绕过“宜雨轩”、过石桥、进石洞转过“鹤亭”、是座“一”字形长廊、循廊而去、长廊尽头、过“透风漏月厅” 等。21.把第四段“古柏斜伸,红枫遍植,钟乳石挂,石桥俨然”改为“古柏伸,红枫遍植,钟乳石倒挂,石桥也俨然”好吗?不好。原文用四个主谓结构的四字短语铺排下来,给人以流畅感;改后便音节不谐调,语气不流畅了。
第二篇:故宫博物院导学案
《故宫博物院》导学案
主备:吕霞
审核:初二语文组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宫博物院的特点。
2、学习按照空间顺序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
3、体会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4、培养学生珍视、热爱故宫博物院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请本文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2、以太和殿为例,体会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
◆自主学习
1.把文中的重点字词整理在下面。
2.解释划线的字:
举世闻名()
溥天之下()
率土之滨()
残破不堪()
祸国殃民()
3.完成课后练习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故宫曾经是我国明清两朝帝王所居住的皇城,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如果你有幸置身其中,就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它建筑的精美和布局的完整统一。特别是在那连绵错落的宫殿中所珍藏的无数稀世珍宝更是和其建筑艺术一样闻名于民,每个参观者从中深刻地了解到封建帝王生活的奢华靡费,并为广大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惊叹不已。
(提问)哪些同学去过故宫?请讲讲你见到了哪些建筑?
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样介绍故宫的。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理请作者的写作思路,说出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
2、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故宫”,在作者的笔下,故宫的特征是什么?请找出最能概括故宫特征的语句。
三、研读品味
1、今天我们组织一个免费参观旅游团,我是导游,因有事情,已先行来到太和门,你们如何从天安门到太和门与我汇合?
2、现在已经进入了故宫博物院,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什么?
①作者在介绍太和殿内景时他的立足点是什么?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在书上圈点出方位词。
②在介绍内景中,描述龙有十次之多,为什么?
③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介绍的重点?
④课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4、由于旅行社时间安排过紧,本次参观故宫博物院只能允许大家详细参观太和殿,其余几个景点只能边走边看了。下面我们马上要到神武门搭车了,在出来的路上还可以欣赏到哪些宫殿呢?
四、课堂小结:学习了本文,在写作说明文上你有什么启示呢?
◆课堂检测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挥霍()
矫健()
缭绕()
击qìng()金luán()殿
jiǒng()然不同
2、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⑴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
⑵前三殿的图案以龙为主,后三宫凤凰逐渐增加。()
⑶宫城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
⑷ 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
3、故宫博物院最主要的建筑有前三殿:太和殿、___、___;以及后三宫:____、交泰殿、____。
4、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按顺序进行说明。《故宫博物院》就是抓住故宫建筑群的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按空间顺序来说明的。
5、北京故宫、山东岱庙、曲阜孔庙并称为我国最大的宫殿式建筑群。“岱”指____;“孔”指_____。
6、文中多处写到威武庄严的龙,美丽典雅的凤。相信你对“龙”“凤”也很了解吧?请写出含有“龙”、“凤”的成语各两个。
龙:()()
凤:()()
7、“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是一个双重否定句。请把它改为陈述句,并体会改后和原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仿写句子(注意句式)。
例: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构成了这样宏伟精美的建筑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充句子。
围绕
环绕
缭绕
⑴台基有三层,每层的边缘都用汉白玉栏杆()着。
⑵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
⑶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
10、结合课文,有序地排列下列句子。()
A、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
B、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
C、后三宫往北就是御花园。
D、午门俗称五凤楼,是紫禁城的正门。
E、景山是明代修建紫禁城的时候,用护城河中挖出的泥土堆起来的,现在成了风景优美的景山公园。
◆拓展延伸
1、介绍本校较有特色的一个建筑物。
2、介绍教室。
要求:两题任选一题完成。注意运用空间说明顺序,并选定立足点。
◆参考答案:
二、1、这篇文章采用的是“总分总”的说明顺序。
1、2段是总说故宫的特征,3—15段是从各个局部具体解说故宫的特征,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
2、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
三、1、明确:午门——金水河上的五带桥——太和门。
2、①立足点是朱漆方台和雕龙宝座。按照空间顺序介绍的,方位词是:正中、上面、背后、两旁„„
②明确:故宫是皇宫,而龙则是皇帝的化身,皇帝自命为真龙天子,也是皇权的象征,突出龙,也就是突出皇权的威严。
③明确:太和殿是故宫的核心,是皇帝宝座所在地,是举行重大典礼、皇帝受朝贺的地方。同时它又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其雄伟壮丽的外观,布置精美的内景,和谐统一的布局都体现了故宫建筑的风格特点,因此无论是历史意义还是艺术价值都最具代表性。
④明确:语言简练,有专用术语,同时又运用说明方法(列数字)说明顺序(从上往下),说明准确。
4、明确: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四、明确: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语言力求准确和简洁。
课堂检测答案
1、huò jiǎo liáo 磬 峦 迥
2、⑴打比方 ⑵作比较 ⑶列数字 ⑷举例子
3、中和殿 保和殿 乾清宫 坤宁宫
4、规模宏大壮丽 建筑精美 布局统一
5、泰山 孔子
6、(略)
7、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令人惊叹。
改后在情感表达上不如原句强烈(陈述句在情感表达上不如双重否定句强烈)
8、(略)
9、⑴围绕 ⑵缭绕 ⑶环绕
10、B、D、A、C、E
第三篇:《故宫博物院》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5-19题。(11分;
16、17题各2 分,18、19题各3分)
①在有些人的印象里,故宫贵州省是举世无双的紫禁城建筑;面在别一些人的脑海中,故宫等同于奇珍异宝,是一个藏宝之所。
②这些认识都有依据,但不全面。故宫古建筑与故宫珍宝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然而,在长达491年中有明清两代24位皇帝在故宫生活与执政,清宫遗存的这些文物藏品,又与古建筑、与宫廷历史文化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把故宫古建筑、文物藏品及宫廷历史文化联系起来,故宫就是一个文化整体。所谓故宫是一个文化整体,也就是说,故宫的遗产价值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
③故宫是一个文化整体,可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来认识。从空间来看,紫禁城的千门万户,院藏的各种文物,以及宫殿与文物藏品后面曾出现、发生过的人和事,种种秘辛内幕,宫廷的文化生活,是一个鲜活的统一体。很显然,离开了宫阙往事,没有了附着其中的历史内涵,那些宫廷旧藏的意义和价值势必受到影响。同样,要保护完整的故宫,不只是72万平方米以内的紫禁城,还要保护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一些明清皇家建筑,以及它的保护区、缓冲区。从时间来看,故宫藏品虽为清宫旧藏,但其中文物则包括了中国古代文化与艺术的各主要门类,而且反映了五千年的文明史。又以紫禁城为例,它虽然建成尚不足600年,但却是中国几千年来宫殿建筑的集大成,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官式建筑的结晶和典范。
④正是基于对故宫是个文化整体的认识,故宫学的学术概念才得以形成并提出。故宫学是以故宫及其丰富的收藏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故宫学不仅把故宫古建筑、宫廷文物珍藏及宫廷历史文化当作一个整体,而且包括了故宫博物院成立以来的80多年历史。故宫文化的这一整体性,也使流散在院外、海外、国外的清宫旧藏文物、档案文献、宫廷典籍,都有了一个学术上的归宿。基于此,两岸两个故宫博物院在学术研究上的交流与合作就是不可避免的,人为的阻隔只能是暂时的,事实上这种交流也在不断地发展。今年2月中旬与3月初,两个故宫博物院的院长互访,商谈交流合作事宜,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不仅是两院事业发展的需要,是两岸同胞的福祉,也是故宫价值得以进一步发掘、故宫学研究提升到新的水平的极好机遇。
⑤把故宫当做文化整体看待,其实质是文物保护理念的不断提升。对故宫人来说,还要注意正确认识、妥善处理故宫保护与博物院发展的关系。
15.选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是。(1分)
16.选文是一篇 说明文(类型);就全文来看,说明顺序是。(2分)
17.认真阅读第④段,解释故宫学的含义。(2分)
答:
18.故宫喉舌为文化整体的价值,使故宫顺民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物质载体。故宫听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故宫文物藏品过去具有国宝意义,在上世纪民族危难时期,这些文物与中华民族共命运。因此,故宫具有特殊的价值。这段话是从文中抽出的,应放回选文中 和
段间,并简要说说放在此处的理由。(3分)
答:
19.结合《故宫博物院》和选文谈谈你对故宫的认识。(3分)
答:
参考答案:
15.(1分)特征:故宫是一个文化整体(或故宫的遗产价值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1分)。
16.(2分)事理说明文(1分);逻辑顺序(1分)。
17.(2分)故宫学是以故宫这一文化整体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1分),它研究的对象涉及故宫建筑、宫廷文物珍藏、宫廷历史文化及故宫博物院成立以来的80多年的历史(1分)。
18.(3分)③-④段间(1分)。本段放在此处,起承上启下的作用(1分)。既总结了上文故宫文化整体的基本内容,又引出了下文说明的内容;故宫的特殊价值,即故宫学学术概念的形成(1分)。
19.(3分)读《故宫博物院》我们了解到了故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完整最完美的古代建筑群,又是我国古代劳动者智慧的结晶(1分)。读《故宫是一个文化整体》后,我们了解到故宫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物质载体(1分)。今天故宫学的形成,使我们的文物保护理念更得到提升。(或: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闪为有这样的故宫文化而骄傲自豪)(或: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去让我们的这些文化得到保护并继续发扬光大)(1分)。(每点意思相近即可得分)
第四篇:《雨巷》导学案附答案
年级:高一
科目:语文
必修1(选修____)
第一单元
第2课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小组评价____________教师评价____________使用日期____________ 第2课 《雨巷》导学案
主备人:孙俊梅
审核人: 李晓红
【学习目标】
1.体会诗歌的音乐性、韵律感,能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歌。2.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3.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4.通过诵读、分析和欣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学习重点难点】
分析诗歌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追求与诗人的心灵对话。
2、展开联想和想象,力求化虚为实,领略诗歌意境。【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1、作者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法国象征派影响。1928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著有诗集《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向朦胧、含蓄,代表就是《雨巷》。后期(抗战爆发后)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积极,明朗。代表作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2、作品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说《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 雨巷诗人”的称号。
3、补充
丁香:花开在仲春,白色或紫色,淡雅而不轻佻,姣好芳香,可惜花期比较短容易凋谢,形状像结,被赋予结扣、愁结的象征意。
二、自主学习:
1、字词识记
雨巷()
巷()道
撑()着
彷()徨()
寂寥()
彳()亍()
惆()怅()
凄婉()
颓()圮()
2、用“/”划分下面一节诗的节奏,标出韵脚,体会其音乐性,并有感情地诵读全诗。(注意感情基调)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3、读完《雨巷》,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试谈谈。
【探究案】
徜徉《雨巷》,品味精读 一.鉴赏形象:
1、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试找一下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说说你对这些意象的理解和看法。
2、“丁香一样”的姑娘有怎样的形象特征?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形象。
3、本诗含蓄,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
二、欣赏语言
1、你最喜欢《雨巷》中的哪几句诗,为什么?
3、第一节用的是“我希望逢着”,最后一节用的是“我希望飘过”,诗人为什么这样安排?
【训练案】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彷徨(páng huáng)颓圮(tuí qǐ)
B、寂寥(jìliáo)
朦胧(méng lóng)C、哀怨(āi yuàn)彳亍(chì chù)
D、惆怅(chóu chàng)憧憬(chōng jǐng)
2、下列诗句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A、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B、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进这雨巷。C、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D、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
3、下面是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B、“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C、“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运用现代白话。D、“新诗”不必讲究格律,不必讲究押韵。
二、能力提升题
1、读徐志摩的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完成1~3题。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①、作者以凉风吹拂下的颤动的水莲花作比,是为了突出其________的风致,进而刻画女郎__________________的神态。
②、“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一句中,“蜜甜”和“忧愁”矛盾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最后,诗人用“沙扬娜拉”(日语,意谓“再见”)作结,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白居易的诗以语言浅近著称,意境显露,但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诗中表达了对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学了戴望舒的《雨巷》,你也来谈谈《花非花》的朦胧之美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预习案】
二、1、xiàng hàng chēng pánghuáng liáo chìchù chóuchàng wǎn tuípǐ
2、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3、这首诗忧郁、哀怨,很美丽,有很朦胧,整首诗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探究案】
一、1、丁香、雨巷、油纸伞、篱墙
雨巷:细雨朦胧中,你走在这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巷子里,这里远离尘嚣,远离热闹,你的脚下,踩着幽暗的、湿漉漉的青石板,透着寒气,透着冷清。在这样的一条雨巷中,你感觉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朦胧的、阴沉的)所以,雨巷这个意象,首先给我们规定了这个姑娘出现时候的大环境,是朦胧的、阴沉的,空寂的,破败的。油纸伞:复古、怀旧、神秘、迷蒙,具有隐蔽和遮挡的作用。
丁香:一般是开在暮春时节,花的颜色主要有两种,淡紫色和白色,开花的时候有一种淡淡的芬芳,它给人一种柔弱、纯洁、素净的感觉。所以,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一般象征着美丽、高洁。另外一方面啊,我们刚刚讲了,丁香是开在暮春时节,也就是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再加上它虽然娇美,但是非常容易凋谢,所以古人对着丁香,容易伤春,因此,丁香又可以用来象征愁怨。篱墙:破败、荒凉
2、看到油纸伞我们会想起断桥,想起白娘子与许仙相会的旖旎传说,想起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想起少女玲珑的舞姿,想起轻柔缠绵的歌曲。“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淅淅沥沥的春雨滴落在油纸上,想起寂寥的音响,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颓圮的篱墙边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焉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我们仿佛置身于江南雨巷中,感受到一种幽深空蒙、迷离缥缈的意境美。
3、“姑娘”当然是有象征意义的。那么“姑娘”象征什么呢?“姑娘”的形象可以指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他追求到“姑娘”──理
想了吗?“姑娘”可望而不可即,追求虽执著但“道阻且长”,“姑娘”永远“宛在水中央”。这就给抒情主人公的追求涂上了一层悲剧色彩。如果诗中的“我”是一位沉醉于爱情中的青年,这位“姑娘”不正是他要追求的“寤寐思服”的佳人吗?或许她的家就在巷子的尽头,或许她只是从这巷子经过,谁知道呢?读者尽可以展开想像。有时候,抒情诗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诗中的形象往往就是抒情主的形象或形象的补充。从这一角度说,诗人和“姑娘”是二位一体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即“我”是实实在在的我,而“姑娘”是理想的“我”,未来的“我”,或另一层面的“我”。
二、1、《雨巷》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有的一句一行,有的一句排成几行,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而首尾两节,除“逢着”换“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全诗每节第3、6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至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2、一方面表明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另一方面却让人感到诗人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改变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训练案】
一、1、A
2、B
3、D
二、1.柔媚 欲言又止、含羞带笑、娴静与纯美
②.不矛盾。女郎处在将要分别、不忍分别、又只好分别的复杂的情绪交织之中,她不能一味沉默,只好把万千浓情蜜意化做一声声的“珍重”,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爱慕敬仰之意;诗人与这位温柔多情的日本女郎在交往中已经结下了真挚的友谊,即将分别,顿生“忧愁”。
③.用“沙扬娜拉”作结,不仅点题,而且把女郎的声声嘱咐,殷殷叮咛的眷恋心情,传达出来,这是深情的呼唤,也是美好的祝愿。
2.“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着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这里取喻于花和雾,比方所喻之物短暂易逝,难持长久。“夜来者”春梦也,虽美却短暂,于是引来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来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一连串比喻环环相扣,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朦胧含蓄。
第五篇:《荆轲刺秦王》导学案附答案
高一语文导学案
郑口中学
制作人:杨旭乾
王文丽
荆轲导学案
制作人:高建荣
审定人:王晓芳
2013-4-3
开,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二、背景介绍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战国策·燕策三》)。燕太子丹这时好象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种恐怖政策。
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强敌压境,燕国危在旦夕,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本文记的就是这件史事。通过“私见樊於期”,“易水送别”,秦廷行刺等情节,塑造了荆轲这位敢于扶危济困、助弱御强、有勇有谋、视死如归的古代侠士形象。荆轲刺秦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千百年来,被受压迫的人们敬仰的原因,在于他站在了斗争的最前列,去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本文揭示了弱小燕国和强大秦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秦燕之间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
战国末期燕秦两国的斗争形势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
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教师寄语: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诏、被、兵、阵、私”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乃、为、而、以、及、于、之、其、故、且、因”等虚词的用法。
2.了解几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课前预习案
一、作家作品
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chóu)(梁代以后“校雠”亦称“校勘”)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
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文《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自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一共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战国”作为那段纷纭复杂的历史的名称正是由此书而来。《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生动流畅,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史记》中的《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高渐离六个人,刺客
而其中单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是司马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人物。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事件过程完整。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
三、初读课文,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
至燕()南界 愿得谒()之 督亢()地图 皆为戮()没 痛于骨髓()揕()其胸 偏袒扼腕()切齿拊()心 收盛()樊首 匕()首
血濡()缕
为()装遣荆轲
不敢忤()视
变徵()之声
厚遗()蒙嘉
图穷匕见()
卒()起不意
以药囊提()轲
高一语文导学案
郑口中学
制作人:杨旭乾
王文丽
被八创()
箕踞()以骂
目眩()良久
课中探究案
1.通假字积累
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嘿而逃去 祸必不振矣 北购于单于 心惛然 恐不能须臾 太子送至门,戒曰 其意不厌 莫敢合从 使悉反诸侯侵地 秦王必说见臣 右手揕其匈 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 请辞决矣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图穷而匕首见 卒起不意
2、古今异义词积累
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古义: 今义: 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 古义: 今义: 且至于燕 古义: 今义: 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 古义: 今义: 足为寒心 古义: 今义: 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 古义: 今义:
四、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发尽上指冠 2.故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 3.就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轲自知事不就
4.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度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6.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荆轲顾笑武阳 7.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为之奈何 乃为装遣荆轲
乃令秦武阳为副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8.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古义: 今义: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太子逢迎 古义: 今义:
五、背诵段落默写
合别人的心意
不知臣精已消亡矣 古义: 今义:
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 古义: 今义: 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 古义: 今义:
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孤也 古义: 今义:)高一语文导学案
郑口中学
制作人:杨旭乾
王文丽
3、一词多义积累
①卫人谓之庆卿 而之燕 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居顷之
擅巴、汉之饶 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 ②使使往之主人 使使往之主人 使者还报 使得至前 太子受而舍之 使使以闻大王 臣海内之王者 太子迟之 群臣怪之
5、特殊句式积累
荆轲者,卫人也()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归而求为报秦王者()使得毕使于前 ③徙于卫 北购于单于 言足下于太子也 ④其先乃齐人 乃造焉
⑤以术说卫元君 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柰何以见陵之怨 以次进
⑥遂发
4、词类活用积累
盖聂怒而目之 必入臣 於期乃前曰 稍蚕食诸侯 南有泾、渭之沃 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
使得毕使于前 荆轲游于邯郸
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 其后乃可图也 酒酣以往 易水以北
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 发尽上指冠 秦王发图 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太子前顿首 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 北有甘泉、谷口之固 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 发尽上指冠 又举兵南伐楚
置之匈奴()可与谋()驽马先之()使悉反诸侯侵地()以试人()欲与俱()而为治行()待吾客与俱()见燕使者咸阳宫()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故尝质于赵()窥以重利()嘉为先言于秦王()燕王拜送于庭()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擅巴、汉之饶()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 往而不返者,竖子也()
6、整体感知课文,划分结构层次
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可分成6个部分 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声 尾声)
(高一语文导学案
郑口中学
制作人:杨旭乾
王文丽
7、讨论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
荆轲刺秦王答案
1.通假字积累
荆轲是怎样一个人?速读课文,根据课文谈谈你的看法。提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课后拓展案
陶渊明《咏荆轲》:“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你是否赞同陶说?为什么?
咏荆轲
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吾曩者目摄之 通“慑”,震慑 荆轲嘿而逃去 通“默”,沉默 祸必不振矣 通“赈”,救 北购于单于 通“媾”,和好
心惛然 通“昏”,迷惑 恐不能须臾 通“耐”,经受得住 太子送至门,戒曰 通“诫”,告诫 其意不厌 通“餍”,满足 莫敢合从 通“纵”,合纵 使悉反诸侯侵地 通“返”,返还 秦王必说见臣 通“悦”,高兴 右手揕其匈 通“胸”,胸膛
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 通“拊”,拍 请辞决矣 通“诀”,告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通“震”,震摄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通“捧”,捧着 图穷而匕首见 通“现”,露 卒起不意 通“猝”,突然
2、古今异义词积累
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古义:性情谨厚之人 今义:年长辈分高的人 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且至于燕 古义:到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 古义:获罪 今义:招人不快或怀恨 足为寒心 古义:内心恐惧 今义:因失望而痛心 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 古义:处境困难 今义:经济困难
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古义:消除借口 今义:害怕泄露秘密而害
死知道内情的人 太子逢迎 古义:迎接 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不知臣精已消亡矣 古义:消耗尽 今义:消失
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 古义:有很高修养的人 今义:年长辈分高的人 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 古义:表示原因 今义:表结果(连词)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孤也 古义:表示依据,用来 今义:表结果(连词)
3、一词多义积累
①卫人谓之庆卿 他(代词)而之燕 到(动词)
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的(助词)居顷之 起调节音节作用(助词)擅巴、汉之饶 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
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
②使使往之主人 派(动词)使使往之主人 使者(名词)使者还报 出使(动词)使得至前 致使(动词)使得毕使于前 让(动词)使得毕使于前 使命(名词)③徙于卫 到(介词)荆轲游于邯郸 在(介词)
北购于单于 跟(介词)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 被(介词)言足下于太子也 向(介词)
④其先乃齐人 是,表判断(副词)其后乃可图也 才(副词)乃造焉 于是(副词)
⑤以术说卫元君 用(介词)酒酣以往 而(连词)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 来(目的连词)
高一语文导学案
郑口中学
制作人:杨旭乾
王文丽
易水以北 用在方位词后表方位(助词)柰何以见陵之怨 因为(介词)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 凭借(介词)以次进 按照(介词)
⑥遂发 出发(动词)发尽上指冠 头发(动词)秦王发图 打开(动词)
4、词类活用积累
盖聂怒而目之 目视(名词活用作动词)
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作人质(名词活用作动词)
必入臣 称臣(名词活用作动词)太子前顿首 上前(名词活用作动词)
於期乃前曰 上前(名词活用作动词)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 天天(名词作状语)稍蚕食诸侯 象蚕一样(名词作状语)北有甘泉、谷口之固 北面(名词作状语)南有泾、渭之沃 南面(名词作状语)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 用匣子(名词作状语)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用匣子(名词作状语)发尽上指冠 向上(名词作状语)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 向西 向南(名词作状语)又举兵南伐楚 向南(名词作状语)太子受而舍之 使„„居住(使动用法)使使以闻大王 使„„知道(使动用法)臣海内之王者 使„„称臣(使动用法)太子迟之 以为迟(意动用法)群臣怪之 以为怪(意动用法)
5、特殊句式积累
荆轲者,卫人也 判断句 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 省略句 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省略句 归而求为报秦王者 省略句 置之匈奴 省略句 可与谋 省略句
驽马先之 省略句 使悉反诸侯侵地 省略句
以试人 省略句 欲与俱 省略句 而为治行 省略句
待吾客与俱 省略句 见燕使者咸阳宫 省略句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省略句
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 状语后置 故尝质于赵 状语后置 窥以重利 状语后置 嘉为先言于秦王 状语后置
燕王拜送于庭 状语后置 北有甘泉、谷口之固 定语后置 南有泾、渭之沃 定语后置 擅巴、汉之饶 定语后置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置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 定语后置 往而不返者,竖子也 判断句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可分成6个部分
尾声(“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秦王被荆轲震慑。
讨论:
1、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2.陶渊明《咏荆轲》:“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你是否赞同陶说?为什么?
【参考】太子丹对荆轲的决心、品质、谋略和性情并无充分了解,双方谈不上“知己”。荆轲要待机而动,太子丹却“疑其有悔改”,予以责难,甚至以先遣秦武阳相逼,太子丹急躁的言行,反映了他的焦虑心情、狭隘心胸,表现出他完全不了解荆轲周密思虑力求全胜的大略。性情刚烈的荆轲无法忍受太子丹的不信任,“怒叱太子”,仓促上路。既然太子丹对荆
轲的了解、尊重、信任都十分有限,那么,“君子死知己”这一说法自然难以成立。荆轲和太子丹的关系,显然不是一种君子之交。从主客关系看,双方各有所需,太子丹需要利用荆轲抑制秦国复仇雪恨,荆轲需要利用太子丹获取声名。历史记载:“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太子丹对荆轲的心性是十分了解的,从这一角度,说他们是同气相求的“知己”也未尝不可。杀手荆轲“提剑出燕京”是为了报达太子丹知遇之恩,荆轲确乎是为“知己”而非为理念而赴死的。
序幕(“秦将王翦破赵”——“至燕南界”):简介背景,秦军大兵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开端(“太子丹恐惧”——“愿足下更虑之”):太子丹请荆轲商量对策,荆轲提出办法,太子丹又不愿执行。提出行刺秦王,故事开始。
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从准备“信物”到寻制凶器,从配备助手到易水送别,故事一步步向前发展。
高潮(“既至秦”——“被八创”):荆轲廷刺秦王未遂,断左股,被八创。结局(“轲自知事不就”——“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秦王彻底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