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端午的鸭蛋导学案(附答案)
端午的鸭蛋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式、研究式学习,整体感知课文,揣摩语言,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端午文化,激起我们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
【重点难点预见】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教学难点: 解读文本,品味语言。【知识链接】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小说,《蒲桥集》等散文集。代表作品:《受戒》、《夏天的昆虫》、《苦瓜是瓜吗》 他的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文风闲适自由,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中体现了整体的严谨与和谐。因他博学多才,情趣广泛,爱好书法,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有深入钻研。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他认为:狂泻喧嚣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丽澄明的小溪边,观虾赏鱼听流水潺潺,也让人忘掉精神疲惫而顿感其乐融融。所以,他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
【学习流程】
预习案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汪曾祺(qí)系(jì)百索子 倘(tǎng)若 咂摸(zā mo)车胤(yìn)......城隍(huáng)拧(níng)成小绳 门楣(méi)用酒和(huî)苋(xiàn)菜 .....籍(jí)贯 硝(xiāo)药 腌(yān)腊 络(lào)子 大襟(jīn).....(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与有荣焉:与之同感荣耀。
2、理清结构 你觉得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分别用小标题概括。家乡端午的习俗(1)——家乡的鸭蛋(2—3)端午的鸭蛋(4—6)
3.分析结构(1)作者的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哪些风俗是常见的,哪些是特有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 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 ★ 又列举了“可能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放黄烟子”;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吃‘十二红’”
★ 略写的是前五种风俗,祥写的是后两种风俗,因为后两种与别处可能不一样;
探究案
1、作比较,说含义:最与众不同的“吃十二红”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比如说,我们过年的时候总少不了“鱼”。-(表示希望一年十二个月“红红火火。”)
2、找句子,说特点: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那么多风俗,他为什么偏偏挑选鸭蛋来写呢?换句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请你概括鸭蛋的特点,并找出相应的语句。并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例: ①名声远播的„„,因为“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其中“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词最能体现“高邮咸蛋”的名声。有点调侃,有点自豪,也有淡淡的幽默。
②与众不同的„„,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还”、“不如„„多”、“成批”写出了自豪之情。“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喜不已。”
③历史悠久的„„,因为清代诗人、诗论家袁枚就曾在他的《随园食单·小菜单》里提到“高邮腌蛋”。注意有关袁枚的注解:1716-1797。袁枚写随园食单中的腌蛋一节距离现在少说也有200年了,可谓“老品牌”、“老字号”了。④质细而油多的„„,因为“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造型式的语言生动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
⑤吃法多样的„„,因为“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可以和豆腐炒着吃——‘朱砂豆腐’”„„
⑥色彩鲜艳的„„,因为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3、看文段,谈感情:那么,在二三两段文字中,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的咸蛋什么感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赞美,自豪)从对鸭蛋名声和特色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另外从其他语句中也能体会出浓浓的爱乡之情。如:①“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两个“多”,一个“善于”写出了对家乡人的赞美。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完全不能相比和实在瞧不上从侧面突出家乡鸭蛋的好。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因为爱屋及乌,所以热爱家乡的我对不喜欢的袁枚产生了好感。与有荣焉,则写出了作者的自豪之情。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包含着对他乡鸭蛋有不屑,对家乡鸭蛋的自豪。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与众不同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家 乡的思念。
4、赏文字,忆童年:说起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最难忘的要属儿时的记忆了。因而有人说,本文写得最有趣的要属四、五两段了。这两段写什么?你认为最有趣的是什么?
(写挂鸭蛋络子)小小的吃鸭蛋一事在作者的笔下显得生趣盎然。如: 1)“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2)“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 3)“鸭蛋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4)“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 5)“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了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5、析全文,明主题:文章由“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层层推进,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2)这是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小结: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蛋壳,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透露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拓展训练:说说我们家乡的端午 《端午的鸭蛋》包含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这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而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彩。童年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包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
1、我们本地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棕子,吃煮鸡蛋„„)
2、你的端午是怎么过的?在你的记忆当中,童年的趣事是什么?端午有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包棕子,吃棕子,吃五香蛋„„)
检测案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系百索子(jì)②门楣(méi)③红苋菜(xiàn)... ④络子(lào)⑤腌(yān)⑥车胤(yìn)... 2.仿照例句,再写出三个你对“语文”理解的比喻句。
例句: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仿句:语文是色彩缤纷的花园,让人 流连忘返;
语文是意境深远的油画,让人惊叹不已;
语文是旋律优美的音乐,让人听之动容。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水乡茶居(节选)杨羽仪 在广东水乡,茶居是一大特色。
每个村庄,百步之内,必有一茶居。这些茶居,不像广州的大茶楼,可容数百人;每一小“居”,约莫只容七八张四方桌,20来个茶客。倘若人来多了,茶居主人也不心慌,临河水榭处,湾泊着三两画舫,每舫四椅一茶几,舫中品茶,也颇有味。
茶居的建筑古朴雅致,小巧玲珑,多是一大半临河,一小半倚着岸边,地板和河面留着一个涨落潮的落差位,近年的茶居在建筑上有较大的变化,多用混凝土水榭式结构,也有砖木结构的,而我却偏好竹寮茶居。它用竹子做骨架,金字屋顶上,覆盖着竹蓑衣或松树皮,临河四周也是松树皮编成的女墙,可凭栏品茗,八面来风,即便三伏天,这茶居也是一片清凉的世界。
茶居的名字,旧时多用“发记茶居”“昌源茶室”之类字号。现在,水乡人也讲斯文,常常可见“望江楼”“临江茶室”“清心茶座”等雅号。
旧时的水乡茶室,多备“一盅两件”。所谓“一盅”,便是一只铁嘴茶壶配一个瓦茶盅。壶里多放粗枝大叶,茶叶味涩而没有香气,仅可冲洗肠胃而已。所谓“两件”,多是粗糙的大件松糕、芋头糕、萝卜糕之类,虽然不怎样好吃,却也可以填肚子,干粗活的水乡人颇觉实惠。现时,水乡人品茗,是越来越讲究了。茶居里再也不见粗枝大叶,铁嘴壶也被淘汰,换上雪白的瓷壶。柜台上陈列着十多种名茶,洞庭君山、云南普洱、西湖龙井、英德红茶„„偶有一两种大众化的,也至少是茉莉花茶和荔枝红了。至于那“两件”,也绝非粗品,而时兴“干蒸烧卖”“透明鲜虾饺”“蛋黄鱼饼”“牛肉精丸”之类,倘要填肚子,也很少吃糕,而多取“荷叶糯米鸡”了。在那“史无前例”的年月,因为《爱莲说》的作者是士大夫,于是“糯米鸡”外面的荷叶也被取消了,糯米饭中裹的也不是鸡肉而变成猪肉,“糯米鸡”变成了“裸裸糯米猪”。现在,水乡茶居的糯米鸡,不但恢复了传统的荷叶包裹,而且糯米饭里头的确裹着鸡肉,还拌以虾米、冬菇、云耳等珍品,色香味均属上品,百啖不厌。
水乡人饮茶,又叫“叹”茶。那个“叹”字,是广州方言,含有“品味”和“享受”之意。不论“叹”早茶或晚茶,水乡人都把它作为一种享受。他们一天辛勤劳作,各自在为新生活奔忙,带着一天的劳累和溽热,有暇“叹”一盅茶,去去心火,便是紧张生活的一种缓冲。我认为“叹”茶的兴味,未必比酒淡些,它也可以达到“醺醺而不醉”的境界。
“叹”茶的特点是慢饮。倘在早晨,茶客倚栏杆“叹”茶,是在欣赏小河如何揭去雾纱,露出俏美的真容么?瞧,两岸的番石榴、木瓜、杨桃果实,或浓淡的香气,渗进小河里,迷蒙、淡远的小河,便如倾翻了满河的香脂。也许,是看大小船只在半醒半睡的小河中摇撸扬帆来去,看榕阴、朝日及小鸟的飞鸣吧!倘在傍晚,日光落尽,云影无光,两岸渐渐消失在温柔的暮色里。船上人的吆喝声渐渐远去,河面被一片紫雾笼罩。不知不觉,皎月悄悄浸在小河里„„此境此情,倘遇幽人雅士,固然为之倾倒,然而多是“卜老”的茶客。他们“叹”茶,动辄一两个小时,有如牛的反刍,也是一种细细品味——不是品味着食物,而是品味着生活。
14.找出文中能够概括全文的句子。在广东水乡,茶居是一大特色。
15.水乡茶居有什么特色?茶居很多,不是很大,建筑古朴雅致,多临河。
16.茶居的过去与现在有什么不同?旧时的茶居,名字多老字号,用具和茶叶、食品很粗糙。现在的茶居,名字大多很典雅,用具、茶叶和食品很讲究。
17、文章结尾说“不是品味着食物,而是品味着生活。”应怎样理解?.茶客们通过品茶来品味生活,感受生活的变迁的乐趣。
第二篇: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教学目的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人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二、检查预习情况。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mei2)苋菜(xian4)籍贯(ji2)硝药(xiao1)腌腊(yan1)络子(lao4)大襟(jin1)车胤(yin4)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3、文学常识:
汪曾祺,江苏__________人,__________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元稹,__________代诗人,和__________同时代,并称“__________”。
曾经沧海难为水,_____________________。袁枚,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家。4.指出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D(应为“技巧”))A.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B.班长走上讲台,连珠炮似的发了一通脾气,弄得大家莫名其妙。C.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D.这场晚会,小演员们的精湛演奏技能,征服了观众们的心。
整体感知
一、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二、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
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
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
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合作交流
一、学习课文第三部分,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
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部分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具体写了做鸭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孩子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作者将现在的成人立场和在故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二、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和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可以先让学生介绍,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 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端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沈从文(端午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鼓励学生关心、参与有益的民俗活动。
第三篇: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汪曾祺
学习目标: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学习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学习课时:1课时
资料链接: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作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散文集《蒲桥集》等。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各地有各地不同的风俗。你知道绍兴有哪些端午节习俗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汪曾祺去了解一下高邮的端午节习俗。
二、学前准备
自由朗读课文,完成以下内容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系()百索子门楣()苋菜()鸭蛋络子()车胤().....
2.解释下列词语。
曾经沧海难为水:
与有荣焉:
囊萤映雪:
三、感知课文
1.文章哪几段写的是端午节的鸭蛋?
2.作者写端午节的鸭蛋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3.作者除了写端午节的鸭蛋,还写了什么内容?
四、研讨与赏析
1、请一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家乡的鸭蛋有何特点?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讨论、交流)
2.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的情感?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讨论、交流)文章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他这样的语言特色呢?
五、小结
六、作业
1、课外阅读汪曾祺的作品,体会其语言特色
2、推荐阅读:沈从文《端午日》
第四篇:《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端午风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体味文章蕴涵的怀乡情感和生活情趣。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感受文本内在的韵味。
3、学习作者善于在平实的生活中发现诗意的美,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相关链接:
一、话端午 谈话激趣,引入课文
屈原是楚国楚怀王时的大臣,处理政事极有才能,深受国君器重,百姓爱戴。引起奸臣上官大夫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诽谤屈原,导致屈原被放逐。屈原满怀悲愤,落拓江湖,后来怀石投江自尽。
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渔夫拿粽子、鸡蛋等食物,往江里丢,说是让鱼假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老医师则拿了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过了不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脖子上,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小说,《蒲桥集》等散文集。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学习过程:
1、解决生字词
粽子城隍庙门楣苋菜腌鸭蛋络子囊萤映雪车胤
三、赏鸭蛋
1、思考作者家乡的高邮鸭蛋“好”在哪里?要求:结合语句作具体分析,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好在哪里。
2、端午节挂“鸭蛋络子”的乐趣都有哪些?
二、品情感
3、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4、作者如此津津乐道谈论家乡很常见的“咸鸭蛋”有意义吗?
三、赏语言
1、试以“我最喜欢。”说一句话。
2、有感情地朗读下列句子,并能说出所表现的作者的情感与心态。
①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②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③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④“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⑤“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试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作者散文语言的风格特色。
三、吐乡情
写小作文:美食我来赏。
模仿作者的语言,从形、色、香、味等方面描绘一下家乡的美食,抒写出对家乡或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要求满怀自豪之情介绍一下家乡的特产,为人们打开一扇认识家乡的窗口。
第五篇:17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17端午的鸭蛋
自学目标
1、学习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生字词
2、培养热爱生活,关注日常细节的习惯。
3、体会文中所描写的风俗民情。
4、感知课文语言的典雅之美。
学习重难点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章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课时安排:一课时。
自主学习
1、给带点字注音,并抄写三遍。
门槛()门楣()硝药()苋菜()腌蛋()络子()车胤()囊萤映雪()城隍()大襟()无稹()
2、解释下列词语,并各造一个句子。
肃然起敬:曾经沧海难为水:
囊萤映雪:莫名其妙:
3、自查资料,了解作家作品;端午节的起源、有关习俗。
4、自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合作探究
1、朗读第一部分,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明确: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风俗:、、、、、,进而引进家乡的特色——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2、朗读第二部分,思考: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3、阅读第三部分,思考: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4、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谈谈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朗读课文第2、3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例:我喜欢“曾经沧海难为水”,“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这两句,因为它们是典雅的文言词语,诗句与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雅俗共赏。
我喜欢“”!因为
拓展延伸
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谈谈自己的体会。
总结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