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课标六—九章试题
第六章 音乐与相关文化
1、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表现,涉及(A),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等各个方面。
A、音乐与社会生活
B、音乐与文化生活
2、音乐与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各类艺术都可以有机结合,构成音乐为本、以(B)的音乐教学课型
A、各类艺术为主题
B、音乐为主题
3、音乐与相关文化其特点是(ABC)。
A、知识面广
B、信息量大
C、参与性强
D、操作性强
4、由于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是一个新的教学领域,鲜有现成的教学模式可供借鉴,因此,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求教师做到哪三点(A B C)
A、大胆尝试和探索
B、坚持以音乐教学为主
C扩大知识面
D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放主要地位
5、音乐同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融合是音乐教学的一种(A),对已软化学科边缘、增强对交叉学科的理解、拓展人文视野具有重要意义。A、良好形式
B、必要形式 第七章 教学建议
6、音乐是听觉艺术,(A)是学习音乐的基础。A、听觉体验
B、歌唱教学
7、音乐教学的主要方式应该是(B),而(讲解)和(视觉演示)只是一种辅助手段。A、歌唱和演奏
B、感受和聆听
8、音乐教学要突出(A)的特点。
A、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B音乐人文学科
9、音乐教学要以音乐为载体,突出(A),突出聆听与欣赏,音乐实践中的演唱,演奏,创作以及与这些活动密切相关的审美内涵。
A、音乐艺术内容
B、课堂教学内容
10、应重视课堂(B)设计,并紧密围绕目标来展开音乐教学活动。A、教学过程的 B教学目标的
11、教学形式的选择应服从于(A),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与手段,都应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目标性。
A、教学目标
B、教学重难点
12、音乐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体现三个维度的整合及有机联系,重视(A)正确导向,注意(C)教学体现,同时应表明(B)目标。
A、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B、知识与技能的C、过程与方法的
13、设计目标应该注意三个维度的整合,将(BCD)三个方面统一为一个有机的整体。A、“教学与形式”B、“情感、态度、价值观”C、“过程与方法”D、“知识与技能”
14、音乐教学内容虽然划分为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不同领域,但体现在教学中却(A)。
A、是一个整体
B不是一个整体
15、重视教学设计的(A),重视教学过程的(B);关注教案文本的(C),关注课堂环境、资源的(D)。
A、预设功能
B、生成意义
C、价值取向
D、客观变化
16、强调教学过程的(B),也应有必要的教师传授;提倡探究式学习方式,也应当有适当的接受性学习;倡导(A),也要注重发挥个体学习的特点与优势。A、合作学习
B、学生参与
17、常见的音乐教学生成因素有教学环境、教学气氛、教学设备、(A)。A、教学活动
B、学生素质
18、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B)A、音乐唱歌活动
B、音乐实践活动
19、不同教学领域的相互渗透与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音乐教学的整体效应,从而促进学生(ABCD)的和谐发展。A感受力
B欣赏力
C表现力
D创造力 第八章
20、情感、态度、(B)的评价是学生音乐学习评价的重要内容(B)。A、世界观
B、价值观
21、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对于音乐学习具有(A),这是因为音乐学科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征。
A、特殊的意义
B、重要意义
22、知识与技能的评价主要包括(A)与音乐基本技能。A、音乐基础知识
B音乐乐理知识
23、音乐课程评价方式与方法包括(A),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性结合,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
A、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B、平时考试与期末考试相结合 第九章
24、教材编写原则包括(B)为本原则、教育性原则、其他原则(科学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开放性原则)A、音乐
B、学生
25、《标准》和教材是音乐课程(A)资源 A、最重要的基本
B、最重要的唯一
第二篇:小学音乐课标试题
音乐课标试题
一、选择题
1、(D)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
A、唱歌
B、爱好
C、识谱
D、兴趣
2、(A)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A、表现
B、感受
C、欣赏
D、实践
3、音乐课程标准包括前言、(A)、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四部分内容。
A、课程目标
B、课程理念
C、课程思想
D、课程结构
4、音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A)改革已成为一个关键的环节。
A、学生评价
B、教师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终结性评价
5、(B)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
A、演奏歌曲
B、演唱歌曲
C、认识简谱
D、学会五线谱
6、《音乐课程标准》设计思路示意图,应为(C)
A、课程目标—教学领域—学段划分
B、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领域
C、课程目标—学段划分—教学领域
7、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中心环节(C)
A、知识学习B、歌曲教学
C、感受音乐
D、理解音乐
8、中小学音乐教育基本目标,应是(C)教育
A、专业
B、职业C、育人
D、育才
9、音乐是听觉艺术,欣赏教学应以(B)为主
A、理解B、听赏C、分析
10、音乐教学必须强调音乐的(A)
A、情感体验B、知识学C、理性讲述
11、《国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规定,3---6年级的学生应每学年能够演奏乐曲(A)首。
A、1—2首
B、4—5首
C、2—3首
12、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B)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A、教师 B、学生 C、教材13、1-2年级学生每学年能够背唱歌曲(A)首。
A、4-6
B、4-5
C、2-3
D、3-514、3-6年级学生每学年应能背唱歌曲(C)首。
A、4-5
B、5-6
C、4-6
D、6-815、(A)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实践和发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
A、创造
B、想象
C、实践
D、听赏16、1-2年级学生能够运用人声、乐器或其他声音材料,在教师的指导下编创(B)小节的节奏音型。
A、2-3
B、1-2
C、3-5
D、3-417、3-6年级学生能够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和方法,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编创(A)小节的节奏或旋律。
A、2-4
B、2-3
C、3-5
D、1-218、发展学生的音乐(C)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
A、演唱
B、演奏
C、听觉
D、实践
19、教学形式的选择应服从于(A),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与手段,都应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A、教学目标
B、教学环节
C、教案
D、教材
20、感受与欣赏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应注意以(B)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觉为主。
A、欣赏
B、音乐
C、表现
D、演奏
21、唱歌教学要注意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其演唱的(A)。
A、自信心
B、技能
C、水平
D、方法
22、课堂乐器应使用易于学习,易于演奏、便于集体教学的(A)。
A、乐器
B、曲目
C、方法
D、技能
23、教师应将学生(B)的培养,贯穿于不同的教学领域。
A、想象力
B、创造力
C、表现力
24、音乐(A)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本标准所阐述的课程理念,着眼于评价的诊断、激励与改善的功能。
A、课程评价
B、教学
C、教学准备
25、对(D)的评价是课程评价的主要方面,应经本标准中各教学领域的课程内容为基本依据。
A、教师
B、教材
C、教学
D、学生
26、(A)是一种描述性的质的评价。
A、定性述评
B、定量测评
C、形成性评价
27、(B)是对不同教学领域课程内容中的水平要求进行的量化评价。
A、定性述评
B定量测评
C、终结性评价。
28、学生的(A)以描述性评价为主,重点放在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
A、自评
B、互评
C、他评
29、(A)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
A、音乐
B、艺术
C、舞蹈
D、美术
30、(B)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
A、音乐体验
B、音乐审美
C、音乐感悟
D、音乐欣赏
二、多选题
1、音乐课程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主要包括ABCD综合几个方面。
A、体验 B、模仿 C、探究 D、合作
2、音乐表现要素包括ABCD方面。
A、演唱 B、演奏 C、综合性艺术表演 D、识读乐谱
3、音乐课程的性质主要包括ABC三个方面。
A、人文性 B、审美性 C、实践性 D、科学性
4、音乐课程目标可以从ABC维度表述。
A、情感态度价值观 B、过程与方法 C、知识与技能
5、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ABCD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A、感受美 B、表现美 C、鉴赏美 D、创造美
三、判断题
1、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2、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3、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
4、演奏教学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学习课堂乐器的演奏,二是用乐器为歌曲、表演等伴奏。(√)
5、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沟通音乐与学生的桥梁。(√)
6、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
7、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应渗透在不同的教学领域中。(√)
8、音乐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其基本理念是指导音乐新课程实施的理论基础
。(√)
9、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创造性表演和音乐创编等多种实践形式才得以实施。(√)
10、音乐课程将义务教育阶段的9学年分成3个学段。(√)
第三篇:学音乐课标心得
学习《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心得体会
通过对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深入解读,了解音乐新课标的总目标、课程性质、基本理念等主要内容,奠定对中学音乐新课程的基本认识,下面谈一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培养学生持久的爱好和兴趣。
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有“兴趣”,用看电影、讲故事、做游戏、PPT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对音乐课表现得“比较有兴趣”,其实这已经偏离了音乐课“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原始动机。在修订的音乐课标中明确提出,对音乐的兴趣,是指在音乐课堂中对教学的一个引导问题。可以这样说,“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不能变成爱上音乐课,但不喜欢音乐这样一种极端的现象。也就是说,不能课堂手段丰富了,学生主体性提高了,教师也更加关注学习方式、学习方法了,但却忽略了音乐课堂的本质要求是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
其实,关于“兴趣”,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一是作为目标,一是作为手段。从“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角度,就是音乐学科要靠什么去吸引学生、要求学生,没有考试的外在推动,就只能凭借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来形成学习这门课程的动力。而动力的发展,最后还应落实在学生音乐能力的提升上来,所以对音乐的学习,不能只是兴趣的提高,还要看到学生在音乐方面实际能力的增长。通过音乐学习,让学生喜爱音乐,有音乐追求,有浓厚兴趣。而作为教师,也应该把课程理念体现在音乐课堂当中,当课程理念变为一种课堂教学行为,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积累音乐能力,深化兴趣爱好,最终形成音乐实际能力,“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才能真正实现。
对于兴趣,总目标里有两个字叫“持久”,是指让孩子对音乐有一个终生的爱好与追求。这在以前的课标中是没有的,这次修订版特意加上了“目标持久性”。兴趣是很特殊的,它既是手段,也是一种理念,同时在这里面它都变成了目标,而且是很重要的目标。原先实验稿也提到兴趣,但没有“持久”这两个字,老师们不要简单看这两个字,持久兴趣实际上就是音乐课程一个终极目标,是终身伴行的。只有形成这个目标我们音乐课程的目的才达到。同时,这也是人和音乐自然本能的关系,和音乐对于我们人的这种作用价值功能。
二、关注学科的综合。
“关注学科综合”原来的说法是“提倡学科综合”。“关注学科综合”是一个正确的教育理念,也是目前在任何领域里都比较提倡的一种理念。那么把“提倡”变成“关注”,是有很强的针对性的其实任何一个学科,或者一种学习行为都应该提倡综合,因为综合对人的能力形成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学习钢琴,现在很多国外的钢琴教材已经不是单一的技术性学习了,而是把音乐史的学习、音乐风格的把握、乐理的学习、创造性的学习等等,都融汇在钢琴学习当中,这个就叫做学科内综合。与“综合”相对应的是“单一”,而单一其实对人格的培养是很不利的。所以,综合其实最终解决的是人格方面的完整,就是不要使人格片断化。如果大家能够掌握好音乐学科内的综合、学习领域内的综合,以及音乐跟其他学科的综合、和社会生活的综合四个方面,我想综合就能够做的非常好。
总之,通过学习,对新课标中的相关规定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渗透新理念,为培养振兴中华的高素质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四篇:学习音乐课标心得体会
学习音乐课标心得体会
教师:岳怀花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音乐课程也是如此。新课程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以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音乐教学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将全体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作为音乐教师,要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就必须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专业要求与技能,不断自我更新与发展。
回顾以往的教学过程,感到自己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尤其在教学中时常会遇到这样的苦恼:学生不理解内容,自己还教得特别累。拿到了新教材时,一开始还是很茫然的,不知如何去教。细看后觉得新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更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更生活化,大众化。每一课的插图都很新颖,很有趣。在教学中,我就感到,新教材一定要用新的观念去理解它,要用新得方法去教学生。我就谈一谈学习新课标后我用了新教材过程中自已的一点小体会。
在旧的“课标”里,我们更多的是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过程。学生只是知道“唱”,老师一句学生一句,学生可以不用书本,不用耳朵听琴,就能够学会一首歌曲。而我们会很少让学生去体验“为什么?”这样就导致了,教师成为了课堂的主导者。课堂的模式基本上是老师在台上拼命讲,唱,学生在下面很安静的,很乖的听或者是机械化的跟唱,我们经常用“这个时候,除了
老师的歌声和琴声,教室里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的话语来赞扬课堂的良好。很少会在这个时候考虑到让学生去亲自体验,去自己学会一首歌这一个过程。而“新课标”,恰恰好是要求我们,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导,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去主动建构知识。“改变过去给一条鱼给学生的做法,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去捕鱼”。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充当一个帮助者,或是拐杖的作用。把建构知识的主动权交回给学生。于是,我们就有了新的教学模式。例如:“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这些教学模式的开展,能够大大的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积极性。
比如说,我在这最近的一两年里,从二年级开始,“唱游课”逐步的让学生自己听琴声,自己模唱旋律,或者一句句唱乐谱,小组合作学习,之后给予奖励的方式进行教学。有了成功感之后,绝大部分的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学生主动学习,遇到新的歌曲的学习,能够跃跃欲试,抢着出来给大家范唱。而我的主要工作就是“伴奏”,还有就是“及时纠正错误”,比如,“音高不到位”,比如,“节奏唱得不太好等问题”。一节课下来,老师轻松,学生开心。在欣赏课的教学中,学生依然是欣赏的主体。但是,学生的欣赏,审美是有个体的差异的。这些都与他们的阅历,文化背景,家庭教育,音乐技能,基础知识有关。一首乐曲,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会让他们用语言,肢体,或者是图画,或提供乐器给学生的方式表达出来,但是,不会给予绝对的评价。因为,艺术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好”与“差”。
当然,不是说,新的教学模式都是好的,旧的就都不是好的。也不是说,我们的每一节课都要进行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模式会比另一种模式显得更加高贵。也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让学生去探究。一些很容易的知识和一些很难的知识都没有必要让学生去探究。太容易了,浪费时间;太难了,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探究”达不到实际的效果。只有中等难度的问题,才比较适合让学生去探究。而且,考虑到各方面的问题,一个学期,我们能有几次很成功的“探究式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就已经很好了。我们不能因为提“新课标”而把过去所有的东西都否定掉。其实,如果从教学效率上来说,讲授式教学模式(满堂灌)是最有效率的,一节课下来,能教唱好几首歌。最终,我们教学的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好知识,以及让学生能够让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够提高他们的素质和修养,有高尚的情操。只要是能够达到这个目的的教学模式,我认为,都应该是好的教学模式。
一堂课四十分钟,让小学生每时每刻都注意听讲,整整的全神贯注的满四十分钟听讲是不可能的。他们的特点是好动,爱玩。因此音乐教学活动应该是过程与结果并重。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教师在教学形式设计上应灵活多样,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例如,在课堂上,我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放开身心与孩子们一起唱、一起跳,常常快乐地说:“今天老师为大家表演节目。”节目的表演形式丰富多彩,有时是对所学
新歌进行深情范唱,有时是跳一段优美的舞蹈,有时师生互动做游戏。我的参与常常得到学生们的阵阵喝彩。我的参与、师生的互动,使学生热情高涨、兴趣盎然,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怎样能让学生玩得好,学得好呢?怎样能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呢?这可以说是我每节课都要去考虑的问题。因此我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使学生在参与表现中享受快乐,在实践创造中获得启迪。教师在与学生“玩”的过程中,不仅能将新的教学内容与知识技能展示给学生,而且还能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与学生建立“朋友式”的良好关系,使音乐课堂变得更加温馨与快乐,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学习方法的探索,是一条很漫长的道路。我会从一点一滴做起,为学生开辟了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使他们能在这个空间里畅游;做好学生的导航者,引路人,使他们能寻找到正确的方向。
第五篇:小学音乐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晋华小学 李国英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最大的变革就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改善教与学的方式,倡导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使我们课改得以进行的重要前提。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以题材为中心设计课型、以某一题材为中心,将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音乐作品组合在一起,进行音乐欣赏教学。能使学生从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作品欣赏中,集中体会,理解音乐家是如何运用不同音乐表现手段来表现共同的音乐与主题的。
三、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四、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音乐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中学音乐教育处于整个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在其教学中,如何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在“新课程、新理念”教学模式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努力实践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