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语文版1

时间:2019-05-12 16:32: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语文版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语文版1》。

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语文版1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3、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感受其精妙之处。

4、结合作者的经历,揣摩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3、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感受其精妙之处。

4、结合作者的经历,揣摩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境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两句吟咏月亮的诗句。

1、“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李白)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

张九龄)……

二、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3、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感受其精妙之处。

4、结合作者的经历,揣摩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境

三、自学指导

1、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师生互动交流一 默读课文: 借助文下的注释,试着运用精彩的语言翻译段落中的语句。

五、师生互动交流二

1、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指出每一部分的主要表达方式。(一、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叙事)

二、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清。(写景)

三、惋惜无人赏月。(抒情))

2、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欣然起行(欣喜之情)念无为乐(有点遗憾)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寻(有急切访友之情)

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

念/无2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惋惜))

3、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 二是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4、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写景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

不错,此句定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看它妙在何处?

“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这个世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无尘俗的胸襟。)

5、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只要放宽心态,美景无处不在。

6、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说说句中的“闲人”的“闲”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个“闲人”的含义有哪几点?抒发了什么感情?

(闲人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闲”字是文眼,“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两人之闲,点明主旨。①、反映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②、反映了作者身为闲官的闲事。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暇顾及良辰美景

情感: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7、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

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六、师生互动交流三

1.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2、本文语言颇具情味,值得细细品味。月色入户

月光似乎懂得作者的寂寞无聊,悄悄地走进门来与他作伴。运用拟人写法,自然生动有趣,衬托作者欣喜的心情。在作者笔下,那柔和的月色是那样的善解人意,惹人喜爱,正当作者孤寂无聊时,有意来慰藉这位失意的诗人。)

欣然起行

4(写作者的反应。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同见久违的朋友,欣然相迎。可以想象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寞的寒夜,依然来拜访他。)

念无与乐者

(写出作者在贬谪中寂寞寡欢,即使多年的老朋友也不敢和他来往;一同赏月应该是志同道合之人,世上那些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来与自己共同赏月的。)

3、“寻张怀民”中的“寻”字能否改为“访”?为什么?

(不能。“寻”与“访”不同,“寻”有一种急于找到的迫切感,用在文中写出了作者渴望与知心好友共同赏月的急切心理,而“访”没有这层意思,所以不能。)

4、本文为作者贬官所作,此时心情本应沮丧,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描绘了月景,还自称“闲人”。对作者的这种心态,你如何看待?

(这种做法值得赞赏。因为人们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应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课后小结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课后习题

1、完成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2、预习《阿里山纪行》完成《活力课堂》自学部分。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

东营区一中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记承天寺夜游 课型:新授 时间:2009.11.16 执笔:周光学 审核:八年级备课组 学习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的韵味。背诵课文。2.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理解文意。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学习重点:目标1、2 学习难点:目标3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写在下面。

2.大声朗读课文三遍以上,要求读准句子的字音、读出停顿。

☆正音: 藻()

荇()

怀民亦未寝()遂()

☆划分节奏: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请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圈划出疑难字词。把不清楚的词语、不理解的句子写在下面。

☆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

闲人

☆翻译下列句子

①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我的困惑:

4.在现实生活中,“得”与“失”相依相成,“得”中有“失”。“失”中也 有“得”。请你写 出自己曾有过的一次类似的经历。并写出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

二.学习·研讨 1.交流预习情况

2.初读文章,感知内容,理解文意。①有味地朗读课文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3.问题探究:

①作者笔下的月色有何特点?作者用妙笔绘美景,你认为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②有人认为:作者叙事,写景,抒情都扣住一个“闲”字,对此,你怎么看?试说说你的理由。

三.巩固·拓展 1.积累:背诵课文 2.拓展:写一句阅读小结(启示或收获):采用“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的形式。

3.欣赏:阅读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助读资料:

资料一:

2000年法国《世界报》这样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 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 ,写下无数传世杰作”。的确 , 苏轼21岁中进士 ,13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他从青少年起便抱有济世之志,可是仕途坎坷,随着北宋的政治风浪,几上几下 ,43 岁(元丰二年)因作诗讽刺王安石的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任职上苏轼备受监视,近乎流放。这期间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闲暇时纵情山水,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不朽篇章。资料二: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材料三: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获释出狱后,被贬到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城东买坡地耕种养家,本文即写于此时。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通用)

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通用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游记。文章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语句清新,描写月色如诗如画,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言简意赅,比喻精当,情景交融,内涵丰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需要学生好好体会其中的美丽之处。

教学设想:

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在课堂上要通过朗读的多种方式,理清文章内容,把握重难点。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让学生翻写成优美的散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文段

1、给学生放范读,根据范读,纠正自己的读音,确定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之间互听,交流。

3、请学生给大家读一遍,师生一起点评,全班齐读课文。

4、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遂:于是;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词

5、放音乐《二泉映月》,请同学朗读描写月色的文段,其他同学品味月色描写,试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三、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四、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五、能力扩展:

一切景语皆情语,看图写景抒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记承天寺夜游》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在学习本文时,除了对字词的疏通外,重点是体味文章凝练含蓄的语言,并从中感觉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方法: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式学习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对月有一种特别的青睐,月极易勾起人的想象,(足以使人忧伤、惆怅),这是古人对月亮的特殊情结,也是一种心灵上的宣泄与洗礼。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千年时空,到承天寺与苏轼一起夜游,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新授课程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自己确定字词的读音和句读。

2、听配乐朗诵,确定字词的读音和句读。

3、请大家在音乐声中,轻声朗读课文,做到读通、读懂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词含义,句子翻译可以和同学交流一下,或者举手问我。

4、齐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深入感受

1、一个深秋的夜晚,苏轼为什么会想到夜游?结合文句来谈一谈你的理解。

生交流

师组织:

当时月色很美,“月色入户”,深秋之夜,万籁俱寂,月光悄悄地进门来了,整个堂屋因月光而明亮、生动起来。看到如此美的月色,苏轼有什么反映?(你能体会这“欣然起行”包含的作者的情感吗?

生交流

师组织:

“欣然起行”面对如此之美的月色,作者一天的疲倦一扫而光,睡意顿消,披衣而起,充分显示了月光带给他的喜悦,苏轼的自得其乐,辛性而为,随意而行。(衬托月色的美妙)

如此美的月色,若有人能共享,更是一件乐事,但苏轼为何会单身想到与张怀民一同夜游呢?你能否结合文章来谈谈你的感受。

生交流

师组织:

张怀民与苏轼是一类人,品格清高超逸。

“念无与乐者”出游当然要找志趣相投的人了,这里,苏轼很自然地将张怀民与自己归为一类,认为怀民“可与乐”推测一下张怀民是一个怎样的人?

“遂至承天寺”遂至二字表面看来很轻淡,好像不假思索,实际包含能一同赏月者只有一个人,非张怀民不可,可见张怀民在作者心中地位。

“寻张怀民”面对如此良夜,张怀民一定不会蒙头大睡吧,他很可能也在赏月,只是不知他是庭中赏月,还是出门赏月,因此需要寻他一寻,两人交往很深。

“怀民亦未寝”“亦”一种如我所料的自得感,体现两人心意相通,因此可见,苏轼认为他与张怀民是一类人,志趣相投的人,因而选择与怀民一同夜游。

投影张怀民资料:

1083年贬黄州,初寄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薄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2、两个志趣相投的人夜游时,看到怎样的景致呢?

生交流

师组织: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葆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跟随音乐细细品味这18个字,想象一下这是怎样一幅画面?

学生赏析、交流(2—3个学生)

(可以轻读,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师:我发现大家在描述时都提到了月光,我们仿佛也沐浴在如水的'月光中,但这18个字里有没有提到月?(没有)那么,苏式是如何把月色写得如此空明、澄澈、皎洁的呢?

生交流

师组织

(1)比喻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令人有水月莫辨之感。

(2)以实写虚,以有衬无,创造一个澄沏空灵的透明世界。

这正如后人评价“不着一学,尽得风流”

3、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作者无意识中写下的景色会透露他的内心世界,那么,东坡所写之景表现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心境)

生交流

师组织

他能抛开世俗的烦恼,忘却了自身被贬谪的不幸遭遇,只有眼前这片美妙空明的世界,可见他的内心是平静,纤尘不染的。

4、这18个字既让我们看到了美妙空明的月光,又看到苏轼此时的心境,那么,苏轼本人又有怎样的感慨呢?

生交流

师组织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那么,我们怎么理解苏轼的这一番感慨呢?说说你的看法。

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象征美景处处有。

“闲人”(1)字面意义上:身为闲官的事实,自嘲

(2)安闲自在的心境

(3)淡淡的惆怅,空有一腔抱负

(4)对当时人汲汲于名利的不屑

5、回头看课文短短84字,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生交流

师组织

豁达、乐观

这种豁达、乐观的处世态度在逆境中尤为可贵、可敬,我们一起看看他的一生吧打出投影: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师:他在如此坎坷的人生经历中,始终保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折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将近千年之后,中国的另一位文学大家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这样说“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不仅中国人对苏轼有着近乎崇拜的感情,法国《世界报》在评说“影响世界十大名人”时,这样评价他“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三、总结

短短84字让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他空明的心境,豁达的情怀亲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

同学们,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让我们常读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教后记】

教后体会有几点: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文章仅84个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的第四年,是一篇文言文。由于篇幅短小,难度不大,因此在上课之前已经要求学生自行先翻译好课文,很多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前已经能流利背诵,对文章的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这就为课堂上体味作品语言,挖掘作品内涵,理解作者情感以及乐观豁达的情怀留下了充足的时间,因此课堂上我们就没有安排翻译这一环节。而从学生课堂反应来看,学生们掌握的确实比较到位,这就提醒我们:学生自己能做到的事情,老师尽量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这样能很好地锻炼学生,也能较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由于有了上面这样的想法,我在6班上课时,忽略了朗读这一环节,学生课堂上朗读的时间安排不够,虽然有音乐的介入,学生的反应还是较为被动。让学生想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葆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个画面时,学生未能进入作品的情境,语言表达不够优美,很是遗憾。后来在10班再上时,增添了这个环节,效果就比在6班要好一些。以后再上此类文章,一定要让学生多朗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也可以增加对文本的理解,对文意的体会。

另一方面,事先备课充分,上课时能紧扣文本分析透彻,但因感觉自己有很多话要说,就想对学生做更为充分的讲解,不知不觉中就会抢学生的表达时间,这在以后的课堂中一定要注意,时刻记住老师的指导与引导作用,而不能用老师的体会强行取代学生的感受。

不过,上课时音乐的选择很贴切,夜的静谧,月的清朗,人的豁达,都被那优美的旋律诠释的淋漓尽致,学生在这种音乐声中,很快就会被带入作品情境。艺术都是相通的,在语文课上恰当地运用音乐作为背景,既能怡情,又能制造氛围,可谓一举多得。形式虽是次要的,但形式也是必要的。正如王维生老师在解读《阅读教学指导意见》时强调的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一定要讲究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元,只要能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有帮助,方法越多越好。

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导语:

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二、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

三、翻译理解

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补充解释:

欣然:高兴地遂:于是盖:原来是

相与:一起但:只是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脱衣准备安睡,看见月色射进门来,很高兴地想出去走走。考虑到周围没有什么人能够一起领略月夜乐趣。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溜达。

庭堂下面的月色好像积满清澈透明的水,水里面各种水草交错纵横,那是竹子和柏树影子啊!

哪天晚上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没能清闲的人像我们俩而已。

四、赏析

思考问题: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小结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

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说出文章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思路。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掌握品味语言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作者发出的人生感慨,逐渐形成豁达宽广的胸襟。

二、教学重难点

品物文字的精妙、把握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贴近生活,导入话题

同学们都有过旅游的经历,可是否有过夜游的体验呢?今天,我们就跟着苏轼夜游一番,相信在赏景之余,一定会有意外的收获。(设计说明: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快速进入文本。)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初读文本,注意语音(正确、流畅),整体感知。思考:用一句什么样的话概括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2、听读文本,进入情境,在学生与文本对话中初步感受夜游之美,学生自由交流听读体验。思考:这次夜游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在交流感悟的同时,通过学生自主地、有感情地朗读体味情感。对关键词句则出示比较阅读的材料或用“去字法”比读体会其表达效果,并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屏幕展示:

(1)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素食《记承天寺夜游》)

②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③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朱自清《荷塘月色》)

(2)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通过比较发现,苏轼与怀民相知相怜相通的友情给这次夜游带来了信息,学生也由此感受到了夜游的情美。

(设计说明: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文体特点和字词积累。通过听读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不仅品味了“言”美,而且为下面探究“文”美奠定了基础。同时,以读促思,既注重学生的初读体验,又能穿插解决“言”的理解,使“言”与“文”得到统一。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苏轼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人推见清朗空明的月色。学生不仅由此感受到了景美,而且也体会到了语言的精炼传神之美。)

(三)补白文本,品悟情感

1、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思考:这次夜游给苏轼留下了怎样特别的感受?屏幕展示: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

②仆以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至黄州,时家在南都,独与儿子迈来郡中,无一人旧识者。(《赠别王文甫》)

③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满庭芳·归去来兮》)

④谪居黄州五年,今日离泗州北行……元丰八年正月四日书。(《泗岸喜题》)

⑤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通过文本细读和对补充资料的比较,我们发现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短短的84个字中,对时间的交代就花了10个字。而类似的情形在同时期的作品中也有,但往往是苏轼离开或达到人生又一驿站的特殊日子。由此可见,这次夜游在苏轼看来,同样具有不寻常的`意义。

2、那么,这次夜游对于贬居黄州的苏轼来说,究竟以为着什么呢?屏幕展示:

①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娟娟到湖上,潋潋摇空碧。(《宿望湖楼再和》,熙宁五年即1072年,苏轼37岁,任杭州通判。)

②花堪不语人堪哑,是恐卿空塌?流水覆流觞,既是相知,何剪巴山话?(《月夜与客饮杏花下》,宋神宗元丰元年即1078年,苏轼43岁,知徐州。)

③佛灯渐暗饥鼠出,山雨欲来修竹鸣。知是何人旧诗句,已应知我此时情。(《少年时尝过一村院,见壁上有诗云“夜凉疑有雨,院静似无僧”,不知何人诗也。宿黄州禅智寺,寺僧皆不在,夜半雨作,偶记此事,故作一绝》,元丰三年即1080年,苏轼45岁,初谪居黄州时作。)

④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通过对补充资料的比较以及相关资料的整理,我们发现:

首先,苏轼有强烈的“夜游”情结,这有他的作品为证,既有早年写下的《夜行观星》,又有万年作的《天庆观乳泉赋》,虽然篇目所占比例不多,但几乎都是传世名篇,如《中秋见月和子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其次,“夜游”的背景不同,情感夜游差异,如《宿望湖楼再和》表现的是一位耽于玩乐的年轻诗人,《月夜与客饮杏花下》感叹的是岁月之飘忽,而初谪黄州的苏轼抒发的又是他对遭遇的宿命之感。

那么承天寺的这次夜游是一次单纯的消遣,还是一次积郁情感的逃离呢?从文本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夜游的动因(月色入户)、夜游的心境(欣然起行),还是夜游的方式(相与步于中庭)、夜游的赏景(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处处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宁静欣悦的氛围,这源于作者宁静欣悦的心境。此时夜游已然成为苏轼的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生活态度。这在大约作于同时的一些作品中都能得到印证。

屏幕展示:

①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前赤壁赋》)

②吾兄弟俱老矣,当一时自娱。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与子明兄书》)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句抒情文字,说说此时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通过补充相关资料进行互文对读,引领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在老师的启发点拨下,学生能够获得相对一致的理解,这应该是学习经典文本的基本收获。)

(四)拓展延读,扩写积累

1、课后阅读《苏东坡转》(林语堂著)、《文化苦旅·东坡突围》(余秋雨著)

2、扩写积累:以第一人称扩写这篇小品文。

(设计说明:在学生对文本有了最基本的理解后,做适当的延读拓写能够帮助他们实现从课堂向课外的延伸,实现语文知识向语文素养的转化。)

想要设计合理的文言文教学方案,需要准确的把握文本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学生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设置合理的教学活动。当然,更需要一定篇目教案的书写练习。

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5

[设计思想]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仅84字,但言简意丰。初二的学生理解字面含义并不太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设计拟通过带领学生反复地诵读课文,以读带讲,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通过品味写景的意境之美和探究“闲人”的意蕴引导学生认识苏轼高洁、澄澈的心境和处逆境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诵读文章,熟读成诵;

2、积累文言词语,正确理解文意;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资料引入等突破重难点。

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有这样一个古人,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这个人就是苏轼。今天我们来学习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1、学生自读2分钟,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点名朗读,纠错、指导。

3、齐读,读出韵味。

三、借助注释,合作疏通文意。

四、吟咏美文,理解意蕴,感悟作者情怀。

(一)、觅东坡知音。

1、生齐读开头到“相与步于中庭”,问:东坡为何在冬夜起行?

2、哪个词能表现出东坡夜游的兴致很高?

3、还有一些词能体现苏轼的心理活动,请你找出来并分析一下。

4、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介绍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坏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二)、与东坡赏月: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一对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友人看到的是怎样的一幅月夜景色吧!

1、齐读写景句,问:有人说,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那么,请大家仔细地品读这句话,看看月亮藏在哪里?

2、再读,想象此句描绘的空明澄澈的意境,品味“盖”字所逗露的作者的心理状态,感悟作者迷醉于眼前美景的情态。

3、“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的苏轼,又有着怎样的心境呢?你能否从中窥探到他的内心世界?

4、再读,读出月色的朦胧美和作者内心的宁静、喜悦、空明、澄澈。

(三)听东坡抒怀

1、承天寺的这幅月夜小景的确美妙绝伦。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像承天寺这样的美景到处都有,为何只有苏轼才能领略到呢?

2、闲人为何意?(出示资料:“乌台诗案”及被贬黄州的处境。)

3、是否清闲的人就都能欣赏到这样的美景呢?那么“闲人”还应该怎样理解呢?(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俸薪,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感受东坡的艰难境遇,从而理解他的闲情逸致。)

4、的确,苏轼的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难得的是他始终随缘自适、自得其乐。贬官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官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官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你从中看到了有着怎样心境的苏轼?

5、再次齐读,感受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与苏轼同行。

出示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的文字后,师生共读课文,根据屏幕上出示的思路一起背诵课文。

四、生展示背诵成果。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

2、推荐阅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篇6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教学重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预习准备】

1、解决生字词注音;

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

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2、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初读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再次朗读。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三、思读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3、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四、赏读品味语言

1、创造情境,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

⑴丛中蛙鸣不断。

⑵村中狗吠鸡鸣。

⑶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五、延读拓展积累

1、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2、看图写景抒情

六、板书设计

描绘──庭中月色

贬官谪居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观

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第四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陈黎明,男,48岁,中学一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现任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竹瓦初级中学语文老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竹瓦初级中学 陈黎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感受文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3、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读出文章中作者的情感。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体验式阅读,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悟苏轼乐观旷达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教学重点】

品析文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并体味意境。【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教材内容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本文也是一篇颂月佳作,文中表达了作者赏月时的闲适心情,也从字里行间透出他当时贬官黄州的失意和幽怨,同时也透出一种参禅向佛的宁静心怀。【学生分析】

1、八年级学生学过一些文言文,有一定的基础,有一定的积累。我就充分相信学生,调动学生以前文言词语的积累,结合本课的语句,采取抢答的方法,让孩子学会积累,学会学习。

2、学生与苏轼时隔千载,年龄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不同,人生经历更不相同。体悟苏轼乐观旷达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对于情感体悟和美学经验不足的八年级学生来说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因此,我在教学中努力我在教学中努力以资料扩充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实到虚,深入文本语言内部,贴近作者的心灵,体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媒体与资源的选择与应用】

钢琴曲《Kiss the rain》;两轴精品画卷图像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末清初张岱的《湖心亭看雪》;音乐《重返心灵花园》以及PPT课件。【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实施过程】

(课件播放钢琴曲《Kiss the rain》,营造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同时,以此作为背景音乐引入新课。)

一、引入新课

导语:有一种画卷,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末清初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随着教师的深情导入,伴随舒缓的背景音乐,两幅画轴在屏幕上徐徐展开。)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走进苏轼,感悟苏轼

1、整体阅读,把握全篇

2、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指名读,注意正音。

① 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然后进行抢答。(屏显。)

⑴欣然()起行。..《春》: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咏雪》: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⑵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孙权劝学》: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⑶盖()竹柏影也 .《童趣》:盖一癞蛤蟆。

⑷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孙权劝学》: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口技》: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⑸水中藻、葕交横()。.(提示:用加字的办法解释。)教师组织学生抢答。

② 提问:苏轼、张怀民夜游承天寺,见到了哪些景物? 指名回答。

3、寻友赏月(屏显。)

寻友赏月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学生齐读后,研讨下列问题:

①初冬之夜,苏轼本来是脱了衣服打算睡觉的,是什么原因让他有了夜游的兴致呢?

教师归纳:是优美的月色激起了苏轼夜游的兴致。

②哪一个词语能够表现苏轼当时夜游的兴致很高?

还有哪些字词也能体现苏轼的心理活动? 教师归纳:欣然;念、乐、遂、寻、亦。

③ 从苏轼的“解衣欲睡”,你能读出一点什么呢? 教师先让学生感知一下自己是不是一到晚上就准备脱衣睡觉,然后结合屏示资料来理解苏轼的“解衣欲睡”。

(屏显。)

公元1079年,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贬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共事”,近乎于流放。

教师小结:在这样的人生境遇中,此时此地的苏轼或郁闷,或悲凉,或寂寞,或惊喜,但是,是月光入户的那一瞬间,屋里顿时明亮了,正是这一现象激起了苏轼的情趣:欣然起行,夜游承天寺!只有对生活,对生命充满热爱的人,才能不辜负生活赐予的美景而由此雅兴呀!

4、庭中月色(屏显。)

庭中月色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① 请一位同学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② 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你是怎样理解的?

师生交流后,让学生再读这个句子,把自己融入这个月的境界。

③ 让学生闭上眼睛,一起想象“庭中月色”描绘的画面。(屏显。)

(在宁静清新的钢琴曲《Kiss the rain》中,教师深情提示:那或许是一副皎洁空灵的画面,明亮的月光洒落下来,整个院子就像是一个透明的水潭;那或许是一副摇曳多姿的画面,竹柏的影子就好像是水草交错纵横,仿佛触手可及;那或许是一副清幽宁静的画面;那或许是一副似真似幻的画面„„)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师生交流。

④ 朗读这个层次,读出感情。

5、月下抒怀(屏显。)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探究下列问题:

①此时的苏轼和张怀民可能会谈些什么呢? 师生交流。

② 这里的“闲人”可能是怎样的人?

教师归结:闲雅之人、清闲之人、悠闲之人。

(屏显。)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然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辖,以山林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再次感受他们两人是怎样的人?

教师归结:心胸坦然之人、品格清高超逸的人、志同道合之人。

③朗读这个层次,读出感情。④教师小结

在常人眼中,这里也不过是一轮最普通的山月,而在苏轼的眼中却写满了种种情趣!此时,让我们感受最深的,是这样一个闲置之人,身处逆境,还能拥有闲情逸致,拥有积极追求美好事物的乐观豁达情怀!

三、与苏轼同行

(随着背景音乐《重返心灵花园》,屏显。)

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遭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

(一分钟后,随着背景音乐《重返心灵花园》,屏显下列文字。)

这是一种饱经忧患仍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的豪迈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的旷达情怀;这是一颗即使在艰难岁月中也始终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时时刻刻发现美、欣赏美、体会美的敏感心灵„„

①思考:面对顺境中不浮不骄,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苏轼,你有什么感悟呢? 师生交流。

②带着自己的感悟再次把课文朗读一遍。③根据屏幕上的思路一起背诵课文。(屏显。)

让经典永驻人间

叙事:月色入户→欣然(欢欣)→念(微撼)→遂(激动)→寻(急切)→亦(心有灵犀)→相与步(平和从容)

写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影——藻、荇交横

抒情:无月?无竹柏?但少闲人

四、教师总结

同学们,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千年不变的共同追求!在大家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苏轼,记住《记承天寺夜游》,记住我们今天的这一节课。

(在音乐声中,屏显。)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屏显。)

1、推荐阅读:苏轼《东坡志林》;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2、收集一个身处逆境却乐观不屈的人物事例。

【教学评价与反思】

怎样让学生比较容易且能深刻理解文章优美的意境、丰富的内涵?记得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所以可贵,乃在能为儿童特设境遇使他们发生需求,努力学习。”于是,我决定在教学中通过体验式阅读,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设置情境,收获一种别样的精彩。

1、以资料扩充情境

《记承天寺夜游》虽然只有84个字,所写的也只是作者生活中一个小小的场景与细节,但是,短短的84个字却折射出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心情百态的影子。怎样能更好地把文字中的一字一句还原到苏轼的生活场景中去,我想,资料的引入是必要的。于是,我利用多媒体恰当地插入了“乌台诗案”和张怀民的相关资料。以及2000年法国《世界报》对苏轼的评论,让学生走进苏轼的人生境遇,更深入地体会他尽管身处逆境,却依然具有闲情雅致,并积极追求美好事物的乐观、豁达的情怀。

2、以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能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令人心驰神往。它特有的旋律、节奏,常常会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本课我主要运用了钢琴曲《Kiss the rain》来营造宁静恬淡的氛围,渲染清新、静谧的情境。同时,又选用了平和而又触动心灵的背景音乐《重返心灵花园》,激起学生与苏轼的心灵的碰撞。

我以这样的理念,这样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受到了听课老师的高度好评。

这是我难忘的一课,也是学生难忘的一课!感谢苏轼!感谢多媒体!

附个人资料:

作者:陈黎明 电话:*** 邮政编码:438211 单位:湖北省浠水县竹瓦初级中学 邮箱:672125275@qq.com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语文版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22课 记承天寺夜游

【快乐积累】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

(1)欣然起行()(2)水中藻荇交横()(3)如吾两人者耳()(4)月色入户()(5)盖竹柏影也()(6)但少闲人()2.本文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他是________朝的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父

、弟

合称“三苏”,三人同在“

”之列。3.选出下列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

6.苏轼还写过其他的一些关于月的诗词、散文,请你举出两例。

7.有一天,本文作者苏轼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因有其他客人,先请他到书房歇息。恰巧,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案头放着一篇王安石未写完的诗稿。题目叫《咏菊》,开头两句是:“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心想,秋菊跟春花不一样,它能和寒霜鏖战,宁枯在枝上,也不凋谢零落。说西风“吹落”“满地金”,太不符合实际生活了。于是提笔又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看了他的续诗,心中好笑,便借机把他从京城调往黄州作官。苏轼不服气,对王安石的报复行为十分不满。一次大风过后,惆怅之中,他闲步花园,却真的见到了菊花纷纷下落,满地铺金的情景,才知道黄州的菊花与别处的不同,同时感到自己的续诗也是不妥当的。

(1)故事说苏轼被贬黄州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这是事实吗?

(2)菊花是不是真的不会脱落?你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吗?

(3)这个故事给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阅读驿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念:

②相与步于中庭。步:

..9.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

10.从表达方式上看,第一段属于

,第二段属于

,第三段属于。

11.文中两个问句是什么问句?他们的实际意思又是什么?

1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写月下庭院月景的比喻句是: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2)写月夜散步心情,表现与张怀民的感情息息相通的句子是

13.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美文共享】

游白水书付过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思考: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殆可熟物()(2)循山而东()(3)折处辄为潭()(4)俯仰度数谷()2.指出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1)殆可熟物()(2)雪溅雷怒()3.翻译。

(1)雪溅雷怒,可爱可畏________________。(2)击汰中流,掬弄珠璧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写于绍圣元年(1094年),是苏轼贬官惠州时所作。记叙了作者和儿子苏过从白天出游到晚上归家这一天的活动,着重写了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个片断。5.《记承天寺夜游》和《游白水》中都写到了月亮,且都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前文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是以________喻月,后文是以________喻月,形象生动;两文共同的写作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抓住两文中的比喻句揣摩)

★答案及点拨 快乐积累:

1(1)愉快地,高兴地(2)交叉错杂(3)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4)单扇的门,一说指堂屋的门(5)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6)连词,只是,不过

2.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宋 苏洵 苏辙 唐宋八大家 3.B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5.A.√B.×C.√ D.√

6.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等等。

7.(1)故事中说,苏轼是因为乱改当时做宰相的王安石的诗受到报复而被贬黄州,这是虚构的。事实告诉我们,苏轼是因为“乌台诗案”而被贬的。苏轼在政治上比较保守,与王安石的政见确有不同。(这道题是活用文学史常识)(2)菊花有两种,一种花瓣结密的不落,一种花瓣不十分密的会落。所见菊花以前者为主。黄州的菊花却以后者为主。(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是写作源泉。要写好作文一定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阅读驿站:

8. 考虑、想到 ;散步、漫步

9.月光照在院中,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10.记叙

描写

议论、抒情

11. 反问句。哪里的夜晚都有月,哪里的院中都会有竹柏,都可能有这样的月色。12.(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3.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美文共享:

1.(1)大概(2)沿,顺(3)就(4)走过

2.(1)形容词的使动方法,使物熟(2)名词作状语,水花像雪溅,水声如雷怒 3.(1)水花像雪溅,水声如雷怒,既可爱又可怕。(2)在江心划船,捧弄船桨击起的水滴,发亮似珍珠,圆月的影子沉浸的水里,洁白如宝玉。4.佛迹院、观山烧、玩江景

5.比喻。水,璧;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下载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语文版1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语文版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把握文章内容。 2、积累: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学习景物描写的......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 》知识点整理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人物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

    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分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练习一、重点字词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遂:于是,就。至:到。 寝:睡,卧......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苏教版

    亿库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言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的。这篇仅有84字的短文,写一个月光皎......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苏教版1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内容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第四年所作。作者于初冬深夜落寞之际见月色而欣喜,找寻好友张怀民在承天寺中共同赏月。在空明澄澈的月......

    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 苏教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简案 教学设计思想: 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篇幅虽短却极具独到艺术魅力。寥寥数笔,写景如绘,行文自然,宛如行云流水,一个“闲”字更是创造了一个豁达超脱......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大全]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汇编1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