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四单元语法的教学设计
轻松教学 学有所得——谈间接引语教案的简要设计
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Direct Speech & Reported Speech),尤其间接引语是中学阶段的重点语法项目和高频考点。教师必须精心钻研和设计教案,让学生轻松学习,学有所得。为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做了以下尝试,相信对师生都大有裨益。
Step 1 目标任务——间接引语的含义、特征与用法
1、“直接引语”即直接引述别人的话 ,前后有引号;“间接引语”即用 ___________的话___________别人的话,不用引号;
2、直接引语转换为间接引语的特点:人称、时态、指示代词、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要作相应的变化(详见八年级教材下册语法部分的变化表);
3、直接引语转换为间接引语有两种结果:(1)宾语从句(2)宾补结构
4、宾语从句“三要素”:连词、语序、时态
(1)连词的确定:根据直接引语的句型而定。分为三类:一是that型,即 句作宾语从句,用that引导, 本身没意义, 常可省略;二是 if/whether(是否)型,即_____________作宾语从句时的连词;三是wh-型,即______________作宾语从句, 直接用原来的特殊疑问词作连词;
(2)语序:所有的宾语从句都用陈述语序即“主谓”顺序;
(3)时态:宾语从句的时态根据主句而定:如果主句是一般现在时,宾语从句则用实际需要的时态;如果主句是一般过去时,从句要用相应的“过去”某种时态;
5、例解:把下列各句变成间接引语
(1)He said, “I like reading English loudly very much.”(2)“ Are you interested in English?” the teacher asks us.(3)Mother said to me, “When will you finish your homework?” Step 2 合作探究——间接引语 / 宾语从句的高频考点
1、that型宾语从句,通常that可以省略,但是由but / and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宾语从句时,只能省略第一个that;
2、客观真理作宾语从句,其时态不受主句影响,经常用一般现在时态;
3、if和when的双重功能:即if(是否)引导宾语从句与if(如果)引导条件状语从句;when(何时)引导宾语从句与when(当…时)引导时间状语从句;必须注意的是它们在引导状语从句时,若主句为祈使句或一般将来时态,从句须使用一般现在时态;
4、what, who, which等连词兼作从句主语的情况;
5、直接引语转换为间接引语时, say(to)常需要改为tell , ask或advise等;
6、祈使句改为间接引语时常构成宾补结构即ask/tell/order sb(not)to do;
7、一般疑问句作宾语从句时连词if与whether的区别:
两者通常可以互换,但在下列几种情况下,不可用if 取代whether.(1)当whether与or not连用时。例如:
I don’t know whether or not they will come for our help.(2)whether用在不定式前面时。例如: She hasn’t decided whether to go or not.(3)whether引导的从句放在句首时。例如: Whether this is true or not, I can’t say.(4)当whether引导的从句作介词的宾语时。例如: The students talked about whether they would go to the movies.Step 3 能力闯关——中考链接 I.Choose the best answer.()1.I think _______ is very interesting to learn Grammar Reported Speech.A.this B.that C.it()2.Tom said ____ he shouldn’t copy others’ homework and ____ he should do it by himself.A.that, / B./, that C./, /()3.He asked me _______ I could help him with his English.A.that B.if C.weather()4.Could you tell us __________? A.when the ship leaves B.when does the ship leave C.when will the ship leave()5.I don’t know if Sccot________ tomorrow if he _______ , I’ll call you.A.will come, will come B.comes, will come C.will come, comes()6.Jim asked me ____________.A.what wrong was with my watch B.what wrong with my watch was C.what was wrong with my watch()7.Mrs.Zhou told us that light ________ much faster than sound.A.travels B.went C.moved()8.Mrs.Jiang often asked her students __________ in class.A.didn’t talk B.not talk C.not to talk()9.My father was worried about __________ I can pass my Unlash exam.A.whether B.if C.what()10.She told me that they ________ the Great Wall the next week.A.will visit B.would visit C.are visiting II.Put the following into reported speech.1.Where does she live? Could you tell me?
2.“Can you wash your clothes yourself?” Tom asked his girlfriend.3.“Don’t be so loud,” the man said to the children.4.The teacher said, “ the sun is a lot bigger than the moon.”
5.“What’s in the bedroom?” asked Mary.6.Mom said to me, “will you go to see your grandma or not?”
7.“Who are you waiting for? / Who is waiting for you?” Jack asked Lana.Step 4教学评价——课后反思
1、学生评价:对于该项内容,我(能、基本能、不能)掌握,打算怎么办?
2、教师评价:该堂课是否成功?有何得失?将会采取什么措施? 3. 参考答案: Step 1 1.自己,转述 4.陈述句,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 5.(1)He said that he liked reading English loudly very much.(2)The teacher asks us if / whether we are interested in English.(3)Mother asked me when I would finish my homework.Step 3 I.1-5CBBAC 6-10CACAB II.1.Could you tell me where she lives? 2.Tom asked his girlfriend if / whether she could wash her clothes herself.3.The man told / asked the children not to be so loud.4.The teacher said that the sun is a lot bigger than the moon.5.Mary asked what was in the bedroom.6.Mom asked me whether I would go to see my grandma or not.7.Jack asked Lana who she was waiting for / who was waiting for her
第二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单 元(章)教 学 设 计 授课时间:年月日至月日
单元(章)第四单元 总课时数制
定
教
学
目
标的依
据教 材 分 析 本组课文由《钓鱼的启示》《落花生》两篇精读课文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珍珠鸟》两篇略读课文组成。课文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也没有华丽动人的辞藻,但每篇课文都包含着深刻的如何做人的哲理。四篇课文围绕本单元的学习主题“生活中的启示”,分别告诉我们:道德判断也许很简单,但实践起来却很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做人不能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确是一本永远读不够,也读不完的书,虽然书上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就看我们善不善于去读它。本组所选的四篇课文,情节性强──孩子爱读;语言质朴简洁──孩子能读;而含义深刻──也许会影响孩子一辈子,可他们不一定能真正读懂,这正是本单元课文教学的重点所在。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朗读、默读,初步学习了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也有了一定量的语言积
累。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不断丰富而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也逐步发展。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阅读的乐趣。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抄写、听写词语,积累词语。
3、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6、能够讲清楚给自己带来启示的一件事情。7、根据漫画编故事,让读故事的人自己去体会漫画的含义。学 情 分 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第页(总页)
第三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一、整合单元目标,加强导学功能
系统论认为,有结构的整体大于各部分简单的相加之和。树立整体的教学观,对教学活动的简洁、高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要把握单元教学的整体目标。从整体入手,兼顾局部,使每个小目标都能围绕单元大目标设计。
二、整体感知──局部分析──深入研读 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的任务是,在通读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作家眼中和作家笔下的动物是什么样的?高傲的白鹅,好斗的白公鹅,性格古怪的猫,慈爱的母鸡等这些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形象,要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局部分析
局部分析就是通过阅读,比较分析《白鹅》和《白公鹅》这两篇文章中,同一种动物在不同的作家笔下的相同和不同写法,以及《猫》和《母鸡》不同动物在同一作家笔下的不同写法。使学生学会对动(人)物形象的分析,感悟不同的表达风格。
深入研读
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重读四篇课文,体会“同样的动物不同的作者”以及“同一个作者不同的动物”。当观察角度不同时,心理体验就不同,运用的表达方法也就不同,语言也就各具特色。这个环节的重点就是感悟作者的各具特色的写法,并且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的积累。
三、拓展课外阅读,建立专题阅读
为了使学生学会读书,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学习的内容和宽度,有必要对教材以外的阅读进行拓展与延伸。使每一次阅读都有相对的专题,这样对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四、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感受人与动物的和谐
引导学生用自己生活中的经验,来感受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进一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 8
口语交际·习作中,让学生说、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在抓住特点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学情分析:
1.孩子与动物之间本来就比较亲密,所以学生学起来会比较感兴趣。2.老舍先生的两篇文章语言比较浅显好懂,就目前学生的阅读能力来看,自己应该能读懂。
3.教学本组课文,应注意引导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体会写法。估计丰子恺先生的反语手法及一些调侃性的语言,学生理解起来有点困难。
4.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25个生字,能读记文中词语。2.以4篇课文为研究材料,寻找描写动物的一般方法和规律。3.通过词语、句子的积累,增加语言储存,为语文学习奠定基础。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5.培养学生探究语言,对信息分类整理概括的能力。
6.培养学生描写动物的能力,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喜爱的动物。7.学会比较分析,提高学生发现语言特点的能力。8.通过阅读4篇课文,理解课文所描述动物形象的特点。9.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教材说明:
本组教材围绕“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专题,编排了中外作家写的4篇文学作品,前两篇《白鹅》《白公鹅》,是不同作家写同一种动物;后两篇《猫》和《母鸡》,是同一作家写不同的动物。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动物的可爱、可敬;二是通过同题阅读,使学生体会到,同样写动物,观察角度不同,心理体验不同,运用的表达方法就不同,语言也就各具特色。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总体构想:
/ 8
整个单元分为四个小的模块: 1.整体感知作家笔下的动物形象。不同作家笔下的同一种动物 同一作家笔下的不同动物 2.专题贯通,感悟作者的写法 板块捆绑,对比教学。感受语言特色。不同的动物,同样的感情──可敬、可爱 不同的作者,同样的感情──喜爱、赞美 同样的动物,不同的写法──《白鹅》《白公鹅》
同样的作者,不同的写法──《猫》(爱如儿女)《母鸡》(敬如母亲)3.发现作者,积累语言 无雕饰的生活化语言 夸张、对比、反语 4.言语训练,整体推进
模块一:整体感知 明确目标 理清脉络 初步阅读(1课时)1.明确目标 理清脉络
在教学本单元课文时,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读”。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体会文章的表达形式。
然后,让学生浏览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和单元的积累运用,让学生从头脑中对本单元围绕单元目标都设计了哪些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浏览课文 提出问题 思考问题 操作提示:
1.读课文下面的介绍或导读,了解四篇课文的作者。2.查字典和小组合作结合,解决4课的生字词。
3.思考:这一组课文写了哪一些小动物?同我们以往读到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4.说说不理解的内容,再读课文。
5.默读自己喜欢的课文,总结出自己喜欢的动物特点。6.画出能表现动物特点的句子。边读边想象。
/ 8
7.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的形象。读读课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这一形象。提示: 白鹅: 高傲 白公鹅:不可一世 猫: 淘气、可爱
母鸡: 由浅薄媚俗到崇高伟大
模块二:深入研读 专题贯通 感悟写法(7课时)板块一:同样的动物,不同的写法 ──《白鹅》《白公鹅》对比教学
学习《白鹅》一课,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学习《白鹅》一课,引导学生体会动物的有趣、可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感受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操作提示
1.想想全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又是怎样展开写的?你有发现就可以与同伴交流,你有疑惑也可以去与朋友讨论。(学生分组可以自主、合作、交流学习)
2.课件出示“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听听同学们是怎样来理解这一句话的。3.课件出示“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句话同学们交流之后的感悟是什么?
4.是啊!全文都是围绕“高傲”这个词语来展开的,那现在你对“高傲”这个词语有了哪些不同的理解。
5.作者写“高傲的白鹅”表达出自己怎样的情感呢?
6.作者经过仔细观察,认真了解鹅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后,用生花妙笔表达了自己的对鹅的喜爱之情。作者的这种喜爱之情是如何表达的呢?那你想从本课中,学习些什么呢?同学们相互讨论交流。
课件:
a)词语通俗、准确:左顾右盼、厉声呵斥、三眼一板、从容不迫„„
b)句子生动有趣: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 8
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侯不可,真是架子十足!
c)文章围绕一个中心展开来写。“鹅是高傲的动物”
d)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来印证鹅的高傲:叫声高傲、步态高傲和吃相高傲。学习《白公鹅》一课,对比作者的写法
通过与《白鹅》进行同题对比阅读,使学生体会到,不同的人写同一类型的事物,语言各具特色;通过比较,对文章的写法有所感悟。
操作提示
1.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体会不同性格的人物,会有不同的语言特点。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有一天他们一路走到了一个荒郊野地,又饿又渴,于是分头寻找食物。真巧,他们每一个人都看见了一个绿油油的大西瓜。你猜猜,他们都会说些什么呢?
2.简单导入
我们刚刚认识了丰子恺笔下的那只“架子十足”的白鹅,我们又要去认识俄国作家叶·诺索夫描写的鹅,阅读课文,看看这只俄国的鹅会有什么特点呢?
3.画出课文中表现这只白公鹅特点的句子,读出它的特点。
4.两位作家的描写有那些异同呢?找出两篇文章中相似的部分读一读 相同:(1)结构上都是总分总,有过渡段。(2)多用拟人,赋予人的感情。(3)都善用反语表达对鹅的喜爱。
不同:语气不同,丰子恺是善意的揶揄,叶·诺索夫更多的是调侃。板块二:同样的作者,不同的写法
──《猫》(爱如儿女)《母鸡》(敬如母亲)
学习《猫》这一课,让学生继续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操作提示 1.读文思考
在你的眼里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猫?作者的眼里,这又是一只什么样的猫? 2.作者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的?说出具体事例
出去玩、不回家、在稿纸上踩印小梅花、抱着花枝打秋千。作者在举这些例
/ 8
子时,充满了对猫的喜爱,把它当朋友、当孩子、当家人。正是有了爱,才把猫写的活灵活现。
3.阅读积累
找出带有作者感情的句子,读出猫的性格古怪和活泼淘气,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4.读“阅读连接”思考:
周而复、夏丐尊两位作家又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猫的?(周而复是从猫的毛、眼睛、尾巴、白胡须几方面来写的。夏丐尊是从妻子、孩子、邻居对猫的称赞、喜爱来写猫的。)同样写动物,观察角度不同,心理体验不同,运用的表达方法就不同 学习《母鸡》一课
学习《母鸡》一课,是通过与《猫》进行对比阅读,感受作者在表现动物特点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通过阅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母亲的崇敬以及对母爱的赞颂。
操作提示
1.对比阅读后讨论:《母鸡》与《猫》这两篇课文都是老舍写的,而且都是写小动物的,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
结构上:都有过渡句 善用总分段式
情感上:猫无论淘气还是古怪作者都喜爱,母鸡则是由讨厌到不敢讨厌到崇敬
语言上:都是通俗的口语化。
不同的动物,同样的感情──可敬、可爱 不同的作者,同样的感情──喜爱、赞美 版块三:回归整体 总结写法 实践写法 操作提示
1.课文有哪些值得我们在作文时借鉴的地方? 2.整理四篇课文中,你喜爱的语句,摘抄到笔记上。3.你喜爱那位作家的写法,运用其中的一种方法仿写片段。
/ 8
第三模块:拓展课外阅读 建立专题阅读
读完本组课文后,结合人教版的同步阅读《千纸鹤》,阅读描写动物的一组课文。《白公鹅》《柱子上的母鸡》同课文对比阅读。《天鹅》《鸬鹚》《青鸟情》《麻雀和燕子》《隔窗看雀》《大青牦》《北极母熊》自由阅读。
推荐沈石溪动物系列小说《混血豺王》《神秘的导盲犬》《老象布哈依》等。其中,确定《神秘的导盲犬》为班级共读的一本书。
第四模块:言语训练,整体推进(3课时)
阅读发现(读文本)──观察发现(看生活)──赏评发现(评写作)内容:口语交际与习作 第一板块:交流阅读发现 操作提示
1.我们已经读了几篇写小动物的文章,这节课我们就来聊聊读了本组文章的一些收获吧。
2.组织交流阅读发现。谁来说说你读了本组几篇课文后有哪些发现? 预设内容: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鹅、猫、鸡的特点。2.为什么作者如此了解他们的特点?
3.结合“我的发现”来说说表达上的特点(抓住特点先总后分、明贬实褒、前后对比等表达方法)
第二板块:交流观察发现 操作提示 1.竞猜拓思
我们来做个一人叙述,一人猜的游戏。用两三句话说出你喜欢的小动物的特点,让大家猜是哪种小动物。猜对了双方都将得一颗小星星。
2.分组交流
把喜欢同一种小动物的同学分一组,相互交流这种动物的特点。3.汇报评议
汇报形式可以分为:推荐一名代表作整体汇报:整组分工接龙汇报。评价主要是看能否归纳出动物的特点。
/ 8
预设内容:
1.说说自己喜欢什么动物?这些动物有什么特点?
2.能结合观察和生活经历,从不同的角度来说,如可以说外形、可以说脾气、也可以说怎样进食,怎样嬉戏、怎样休息等。
3.能按一定的顺序说。能用上前面积累的词句,写出自己的特点。4.能清楚明白的表达自己的意思、感受和想法。第三版块:交流赏评发现 操作提示 1.交流、习作。
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习作,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要注意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2.展示赏评。
分组交流,提出修改意见。赏析佳作。各小组推荐精彩佳作或片断,师生共同赏析。
3.修改习作。
(1)说说习作是否抓住动物的特点。(2)习作是如何表达真情实感的。(3)学习了本组课文的那些表达方法。(4)文章的语言有何特点。
/ 8
第四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2.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课前准备:查找抗美援朝战争相关的资料,预习课文。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了解抗美援朝资料,整体感知
.展示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资料。(师朗读)2.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结合课文题目,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二、走近文本,自主感悟 找出让你感动的句子:
1.“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
2.“大娘冒着炮火送打糕”“为救伤员失去了自己的小孙孙” 3.“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4.“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三、创设情境,深入研读
1.师:如此深情,难怪在分离的今天,会有这么多的朝鲜人民来与志愿军战士们送别!而在送别的人群当中,你可曾看到那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她紧紧拉着亲人的手,久久不肯放开。志愿军战士怎么劝她都不肯听,你来劝劝这位老大娘吧?
生: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
师:你的送别含着深情,可是年迈的大娘怎么忍心就此和亲人志愿军分手呢?我们只好请求她停步。谁来请求大娘?
师:就是这样请求,大娘也没有停下送别的脚步,送了一程又一程,我们只好恳求大娘--师:可是,大娘的脚步仍然没有停住。为了让大娘回家休息,万般无奈,我们的战士只好哀求她--2.大娘和志愿军战士之间到底发生过怎样的故事,让大娘如此不忍呢? “冒着炮火送打糕”“为救伤员牺牲了唯一的小孙孙” 大娘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难怪志愿军战士在最后要说: 让我们代表所有的志愿军战士,再和大娘说上一声(示意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四、入情入境、感情朗读
是啊,那就请你们自己读读课文,想想怎样才能用你的朗读劝住这些亲人呢?
1.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啊!可是今天,和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对比句子“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感受反问句的强烈情感
五、刨根究底,再读再悟
1.可亲可敬的朝鲜人民,为什么要像亲人一样对待我们志愿军战士呢?再读课文,找出句子体会。2.交流:
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所小房子里,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
3.配乐,课件缓缓出示课外资料: 为了夺取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士们在长达三年的战争中不怕牺牲,浴血奋战,许多英雄儿女的鲜血洒在了朝鲜的土地上。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壮烈牺牲和光荣负伤者共36万余人,其中有14万人长眠在异国他乡……
六、激发情感,层递朗读结尾
汽笛长鸣,声声撕裂心肺,列车就要开动了,这么多的亲人,怎么能一一话别呢?望着舞动的鲜花,望着不断涌来亲人,望着熟悉的山山水水,志愿军战士只能满含热泪,深情地呼唤--列车徐徐启动,缓缓驶出车站,朝鲜人民舞动鲜花,追着列车奔跑!志愿军战士从车窗里探出头来,不断地挥动着手臂,他们又一次深情地呼唤--列车越去越远,终于消失在铁路的尽头。虽然看不见志愿军了,但朝鲜的亲人仍然站在那儿,静静地站着,任的热泪流淌,虽然看不到朝鲜亲人了,但志愿军战士仍在不停挥动手臂,再一次呼唤……
四、实践运用,内化提升 分别的时刻,朝鲜人民又会对志愿军战士说些什么?想起哪些感人的往事呢?选择素材,模仿课文前三自然段写一段话,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图片素材提供:
a.文中提到的二次战役
b.被俘后英勇不屈的侦查员老王 c.以胸膛挡机枪眼的黄继光 d.为救孩子牺牲自己的罗盛教
e.烈火焚身仍旧严守纪律的邱少云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大娘 直抒胸臆 不是亲人 小金花 胜似亲人 回忆往事
大嫂 反问抒情
15* 金色的鱼钩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斑白、搪瓷、严厉、收敛、疙瘩、粗糙、抽噎、红锈、宿营地、青稞面、喜出望外、热气腾腾、无边无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语段,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查找长征相关资料。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长征途中一个老班长的故事——《金色的鱼钩》!(板书)
二、初读课文,直奔中心
1.请同学快速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汇报交流(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
三、整体感知,分清脉络
同学们都被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伤员而不顾自己的崇高品质所感动。可是,同学们想过没有,既然是写老班长的,为什么要以“金色的鱼钩”为题呢?
看来这枚鱼钩肯定有它不同寻常的地方。让我们再回到课文,仔细地读读,看看围绕着这枚鱼钩,课文都写了哪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呢?
1.“做鱼钩”
2.“硬咽草根、鱼骨头”
3.“夜里钓鱼、摸野菜”
4.“命令战士喝鱼汤”
5.“奄奄一息让鱼汤”
四、以鱼钩为主线,品析全文
这个普通而又不普通的鱼钩上,肯定还发生过许许多多的故事,而作者只选择写了这几个小故事,值得引起我们的深思。在这些事情的背后,到底蕴藏着哪些感人肺腑的情感呢?
默读课文,仔细品味文章,感受老班长的伟大精神。根据学生课堂生成,随机学习任一板块,1.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1)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
(2)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3)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四、品味金色,升华情感
师引: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嘱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做成的钓鱼钩。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出示句子)“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答案可以是: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凝结了老红军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贵品质;长满红锈的铁画鱼钩,体现了红军战士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长满红锈的鱼钩见证了红军战士互相关心、互相扶持、一心北上的艰苦历程,表现了战友之间伟大的爱。……)
小结: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伟大奇迹,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胜利结束,揭开了中国近代抗战史上崭新的一页!而这一枚金色的鱼钩,却将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17*梦想的力量
教学目标
1.理解“放弃、下旬、募捐、水泵、颠簸、节奏、簇拥、迫不及待、一声不吭”等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能简要地复述故事。
3感悟梦想的力量体现在哪些方面,体会题目的含义。并感悟到瑞恩心灵的美好,并懂得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美梦成真。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感悟梦想的力量体现在哪些方面,体会题目的含义。
教学准备:体现非洲水资源匮乏的四张图片及一段文字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揭题
1、板书”梦想”,询问梦想:每个人都会有一个美丽的梦想,同学们,你们的梦想是什么呢?
2、补全课题:同学们的梦想都非常美好。梦想是我们心中最深切、最美好的渴望。人世间的很多奇迹都来源于梦想,而要实现梦想,是需要付出努力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梦想的力量》
二、感知故事,了解背景
1、带问读文:有个生活在地球北部的六岁小男孩,名字叫瑞恩,他的梦想却与遥在地球南端的非洲人民有关,他的梦想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读完给课文标上小节码。
2、了解梦想:瑞恩的梦想是什么?(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
3、介绍背景资料,了解梦想形成原因:年幼的瑞恩怎么会有这样的梦想呢?看一组非洲儿童贫穷生活的图片。从这些关于非洲的图片中,你了解到了什么?(非洲地区干旱,水资源匮乏,儿童生活艰苦等)
三、理清脉络,复述故事
1、理请梦想实现的过程 默读课文,1——7自然段在说什么?8——10自然段在说什么?11——17自然段在说什么?
2、看板书复述故事梗概
看着板书,你能说说,这个远大的梦想,是如何一步一步实现的?(靠做额外的家务活来赚钱,)凑齐了70元钱,买水泵;(再多干些活挣更多的钱)凑齐2000元,打井的钱;(那我来攒钱买钻井机)把这些内容都串联起来,其实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研读故事,感悟力量
1、找语句感悟梦想的力量使瑞恩变得执着、坚强、充满信心。一个六岁的孩子......我们常人看起来异想天开的一个梦想居然实现了。梦想的力量是多么大啊!再细细读读这个故事,梦想的力量体现在哪里呢?用波浪线划下来。(“70元钱可不是个小数目,得靠你自己去挣。”瑞恩爽快地答应了。)答应得毫不犹豫。有志不在年高。是梦想的力量让瑞恩变得有勇气。(瑞恩的第一项工作是为地毯吸尘。哥哥和弟弟都出去玩了,瑞恩赶了两个多小时。……几天后,全家人去看电影,瑞恩一个人留下来擦了两个小时窗子)
2、联系自身,通过比较,感悟梦想的力量使瑞恩变得执着、坚强。如果你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出去看电影,把你一个人留下洗碗拖地,你会怎么想?那么瑞恩看着家人出去,他最想干什么?可他还是选择留下,他又是怎么想的呢?
看着瑞恩一次次地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看到他最后坚定地履行答应妈妈的诺言,我们不由的心生敬佩。是梦想的力量让年幼的瑞恩变得坚强。
3、通过对数字的研读,感悟瑞恩的执着。
(瑞恩还小,他不知道2000元是个多么大的数目,他只是兴奋地说:“那我再多干些活挣更多的钱吧!”可是让瑞恩通过自己干活来攒够2000元钱……没有放弃)
听了负责人的介绍,瑞恩依然坚持自己的梦想。他难道一点都不知道2000元这个数字有多大么?当初为了攒70元,他辛苦劳动了多长时间,细心的同学肯定已经推测出来了,瑞恩起码知道自己还要坚持1个或者2个这样的四个月,还要继续忍受没有电影看的煎熬,我们又怎能不被他的执着感动?一个梦想居然可以转化为这么大的动力。(一声不吭的瑞恩突然说:“那我来攒钱买钻井机吧。”他的声音很小,但很坚定,“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在为梦想默默努力的同时,瑞恩长大了,显然他已经知道这买钻井机的钱肯定比2000元还多,但是他依然坚定地重复着自己的梦想。梦想给了这个小男孩多大的勇气与信心。为了达到梦想的彼岸,瑞恩又一次坚定地向前迈出步子,而我们也又一次被他深深感动并由衷地敬佩他。
4、感悟梦想的力量对周围人的影响 梦想的力量悄悄地改变了这个男孩子,那么这力量还体现在哪里呢? 周围的人,妈妈的朋友,有关部门……(有人为瑞恩的执着感动,把他的故事写在报纸上,瑞恩收到了一张张的支票……)
爱心与善良是可以传递的。瑞恩的梦想让更多的人深受感动。
五、朗读故事,再次感受梦想的力量
1、引读故事 一个人的梦想,居然感召这么多人步入到同一个队伍中来,一起努力,一起奋斗,早一天实现梦想就意味着非洲的孩子可以早一天摆脱缺水的困扰,意味着非洲的孩子离幸福就近了一步。所以当瑞恩一家一起来到乌干达的安格鲁,车子开新村庄时,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异的场面——(引读)5000多名孩子聚在路边……有谁不流泪呢?
2、再读末段
有了这个梦想,有了梦想的力量,我们惊喜地看到2001年3月…… 这是梦想的力量创造的一个奇迹。板书
奇迹
六、结语
美丽的梦想,是一颗种子,因为有着开花的愿望,它就一直默默地努力,暗暗地使劲,有了这样梦想的力量,终有一天,一颗种子会开出一片花。所以我们每个人都首先要有一个美丽的梦想。
善良
水泵(70元)
执着 感召
打井(2000元)
奇迹
钻井机(更多)
16《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洪水肆虐的危机情境,体会老汉的大山形象。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就是从描写老汉的语句中感悟老汉的崇高精神,并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请看一组图片(出示ppt1)这是什么?对,这是我们都熟悉的几种桥。再看看这个你认识吗?我们每天上学放学都要经过的桥。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座桥,看看在这座桥上到底发生动人的故事呢?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桥》。(教师板书课题)当你看到题目时,想到什么呢?(学生说)对呀,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课文为什么以单字“桥”为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教学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出示ppt2)
1、带着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2)、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预习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品味感悟。
1、这是一场怎么样的洪水呢?找出文中描写洪水的句子。
2、听完了朗读,请同学们回到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感受一下,这是一场怎样的洪水?
3、同学们找得很准,老师将你们找的句子都打在大屏幕上了,读出洪水的凶猛。
4、看看几张凶猛的洪水图片。
5、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凶猛的洪水,群众表现怎样?
6、体会老汉的品质
7、体会老汉和小伙子前后看似矛盾的动作。
8、结果发生什么了?老汉和小伙子都被洪水吞没了。
9、理解课文为何以“桥”为题?
10、感受故事的结尾。
三、拓展练习,升华感情。
1、老汉和小伙子都牺牲了,留下的是一个孤零零的老太太,现在她来祭奠自己两个至亲的人。这时,如果你是这位一下子失去两个最亲的人的老太太,你想对逝去的亲人说点什么呢?请把你想说的话写在本子上。
2、课堂结束。
第五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课 题:
12、姥姥 的剪纸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教学过程:
一、学习生字疏通课文
1、揭示课题,指名读一遍
2、姥姥是谁?
3、说说对题目的理解,并推测课文会写 哪些内容?
4、学生自学生字词语
5、初读课文 不懂 的地方作上记号
6、交流所学,不会的在全班解决
7、指名分节读课文及时疏通课文,纠正错误。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2、朗读思考;哪些自然段讲的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可以合并起来。
3、学生默读思考,同桌交流。
4、指名说说全文共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师适当点拨。
三、指导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搜集剪纸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这句话的含义。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重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欣赏剪纸
1、姥姥的剪纸是什么样的?课文里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姥姥的剪纸?请分别找出来,朗读体会剪纸的特点。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相应的特点。
3、了解学生朗读感悟情况,并随即点拨,引导学生欣赏姥姥的剪纸。
(1)“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这个句子写出了姥姥剪纸的内容广泛,题材对偶,也说明了姥姥的确是剪纸行家,(抓住“无所不能”。)(2)“你姥姥神了,„„公鸡能打鸣”这句话生动地说明姥姥的剪纸形态逼真,栩栩如生,突出的显示了姥姥的神剪纸技艺高超。(指名带着赞美的语气来读)
(3)“嗬„„无可挑剔”这句话是“我”发自内心的赞赏。由此可只,姥姥的剪纸形神兼备,是完美无缺的工艺品。
(4)“我抢过来一看„„老牛背上。”(5)姥姥又剪出„„肯食青草
4、出示几幅剪纸,一起欣赏
5、通过欣赏这些剪纸,用一个词来赞美一下这些剪纸。
姥姥的剪纸真是啊!(板书:剪纸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二、认识姥姥
1、姥姥为什么能剪出如此精美的艺术作品?
2、到文中找一句最有代表性的话(“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1)出示“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2)“熟能生巧”是什么意思?(3)姥姥靠什么才能“熟能生巧”?
指导读好第6自然段: A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剪
B.用不管„„还是„„不管„„还是„„不管„„还是„„ C.分组读
(4)现在姥姥的手巧到什么程度?(5)什么叫“准头”?
(6)书中举了个什么样的例子来说明的? A 工夫不大„„
B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剪成的?
C 我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些词语能感受到?这些词语在感情色彩上是什么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D 指名分角色朗读,演出作者的调皮
(7)举举生活中的例子,用下面句式来说一说。熟能生巧,总(),()!”
3、从中说明姥姥是一位怎样的人?(板书:姥姥心灵手巧)
4、除此之外,姥姥还是一个怎样的人?(1)出示第3自然段
(2)抓住“广结良缘、有求必应”进行理解(3)指导朗读(4)板书:勤劳善良
三、体味祖孙之情
1、姥姥对乡亲们是如此友好、热情,对我这个孙子更是疼爱有加,她是怎么通过剪纸传达这份情的呢?
2、读读第三段,找找在这里具体写了几幅姥姥的剪纸?是什么样的?
(1)指名交流
(2)出示描写剪纸的语句 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
一头老牛和一只兔子在草地上啃食青草。
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3)这三幅剪纸的图案有什么特点?兔子和老牛各代表什么?(4)剪纸中的老牛和兔子有什么特点?你体会到什么? 理解:12小节(抓住几个“总是”指导背诵)(5)说说这三幅图仿佛在告诉我们什么?(6)重点理解第三幅图
A 一片开阔的草地指什么?老牛是怎样的神态?
B从剪纸中看出了,从姥姥的眼神中,你仿佛看到了一份。
3、我对姥姥又是一份怎样的感情?(1)指名读读有关句子(2)体会关联词的作用(3)师简介原文的一个片段:
当时我也动过要学剪纸的心思,可惜我当时有其他的事,后来也离了乡,远离了姥姥,远离了她美丽的剪纸。直到前年春节家里通知说姥姥病危,我才匆匆赶回家里,看到了一别三年的姥姥,此时她已被穿上了送老衣,很怪异地躺在当门的床上。我当时就傻了,我知道只有去世的人才会躺在那儿。我不顾一切地去看,我看到了一张有点浮肿的脸,再试试鼻息,姥姥还活着,我哇地一声哭了。我的姥姥还活着,我上学地起早贪黑给我做饭的姥姥还活着。(4)是啊,儿时的记忆怎能忘记,慈祥的姥姥有怎会忘怀,说说作者会梦见什么?
四、作业
1、搜集一些剪纸
2、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板书设计:
姥姥的剪纸
剪纸: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姥姥:心灵手巧、勤劳善良
教学反思:
课 题:13.牛郎织女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会用“心急如焚”、“霎时间”造句。
4.观察夏夜的天空,找到天河、牛郎星、织女星,将观察的结果写下来。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读题。
2、除了这两个人物外,还有哪些人对情节的发展影响很大? 板书:老牛、王母
找找几个人物之间关系,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相机板书:牵手 分离 相会
二、感受人物形象
1、自读课文1—6小节,思考:牛郎织女的牵手与哪些因素有关?圈画批注,写写感受。交流:
老牛的撮合——“老牛跟他也很亲密„„”让我们有一种错觉,老牛是他的亲人,亲人变成了媒人,撮合一对姻缘。第三小节
牛郎——善良、心眼儿好(板书)
(1)照看老牛很周到(总是,最好,最干净)——“也很亲密”牛郎对老牛好,把他看成自己的亲人。
(2)身世反衬——不抱怨,不怀恨,吃苦耐劳。(3)坦白,诚实,不隐瞒。织女——勤劳
善良:喜欢牛郎的心眼儿好,能吃苦。渴望自由和真正的幸福: 天庭和人间比较: 一样辛苦 冷漠无情真情温暖 禁锢身心自由 对自由的渴望
对真实的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勇敢:“决心”,意味着想了很多,想了些什么?可怕的责罚,天庭的冷漠和不自由,人间的真情和温暖在权衡。留在天庭,有锦衣玉食,没有真情和自由;人间,艰辛坎坷,但自由,有真情。冒着很大的风险,她应该知道后果,但全然不顾,因为自由、爱情实在是太动人了,“生命诚可贵,爱情、自由价更高。”(相机板书:善良、渴望自由和真情、勇敢)
小结:牛郎的善良拉近了天上人间的距离,那么织女对自由和真情的渴望和她的勇敢就跨越了这条鸿沟,让一切变成可能。到这里,对两人是不是想说点什么?赞叹、钦佩、祝福
2、分离——王母
自读课文9—10,也可以联系上下文,感受王母形象。交流:冷酷自私、凶恶霸道、法力无边(恶人当道),大好姻缘就这么被硬生生地拆开了。
反过来想想,牵手和王母有没有关系?面对恶势力可以有不同的结果,可以被击垮、屈服,也可以开出绚丽的仙人掌花。但面对这么凶恶的王母,真的很气愤。
读课文,说说此时想说点什么?(对王母的气愤、对牛郎织女的同情、祝福)
还好,喜鹊知道了他们的渴望,前来帮忙。七夕佳节,中国情人节。是不是觉得比2月14日更浪漫?
三、质疑,深化
1、质疑
2、相机出示“神话定义”(群众集体口头创作,情节曲折动人,歌颂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美好的感情,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照定义说说看法。(不合情理之处不必深究,因为那是群众集体口头创作;情节曲折动人正是它吸引人之处;表达着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因为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人们身心都极不自由。)
3、为什么要设计王母这个人物?(黑暗势力,封建社会的现实;反衬织女的勇敢,这段爱情的可贵。)
4、为什么最后不在一起?斗争不过,只能表达渴望。(板书:想像基于现实。)
5、补充,故事古而有之,许多文艺作品里都有表达,但是在不断地变化。
大略地学习《鹊桥仙》《天上的街市》,感受变化。
6、小结:牛郎织女流传千古,表达着人们对爱情、自由的追求;无论社会怎样变迁,这是永恒不变的。
[补充资料]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教学反思: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课 题:
14、安塞腰鼓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3、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4、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使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是劲!”今天我们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借助作者的生动描摹,跟着安塞腰鼓的节奏,体会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生命的律动。
(多媒体投影:课题、有关“安塞腰鼓”的视频资料。)
二、收集问题,检查预习
课前,要求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至三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为了检验预习效果,请大家浏览课文,快速地画出表现安塞腰鼓场面特点的语句和表现安塞腰鼓文化内涵和生命意识的句子。此外,大家有什么疑问可提出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加以解决。
三、听录音,感受文中激情
有人说,安塞腰鼓能使空气燃烧。是啊,就像空气中本来包含着氧气一样,人的心中本来就蕴藏着激情,蕴藏着力量,一旦遇到火种,便会不可阻遏地燃烧起来。那么,就让《安塞腰鼓》在我们课堂上也燃烧一回吧!
(播放5~13自然段录音,以激发学生激情,然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体味句式修辞的表达作用
从大家的朗读中,我们似乎听到了激荡的鼓声,感受到了那烈火般的舞蹈,文章为什么会这么有气势?你能否从文章的语言材料中找一点依据?
句式修辞
五、感知文章结构 多媒体展示: 结构
安静的腰鼓(静)──→火爆的腰鼓(动)──→寂静的腰鼓(静)(击鼓前)(击鼓时)(击鼓后)
可见,文章的形式技巧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形式。
六、合作探究文章意蕴、内涵
(一)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根据学生有可能发表的见解及收集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准备,并适时点拨:
1.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难道江南真的打不得腰鼓么?任何艺术的产生都与特定的地域和历史文化渊源有关。江南的文化风格是柔美的,孕育不出这样的腰鼓。安塞腰鼓只能是原始粗犷的黄土文化的产物。
2.为什么又强调黄土高原土层的“厚”?──因为这厚厚的土层,正是生命元气的积蓄,也是黄土文化的深深积淀!赞美安塞腰鼓,实际上也是赞美黄土高原的文化底蕴!
作者在写作时为了衬托黄土高原的厚重,所以似乎有点厚此薄彼。其实,江南文化和西北文化只是风格不同,一阴柔一阳刚。正如人之性格,不能评判孰优孰劣。
所以,也可以说“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内涵之一是“好一个阳刚之美!”“好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或“好一群充满生命力的西方汉子!”(第1至第4自然段、第7自然段、第18自然段)
从这些段落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蓬勃奔放的生命力。3.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这句话怎么理解?
“红豆角老南瓜”说明吃得不好,吃得粗糙。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尽管那里是落后的,但落后是暂时的,有这种生命能量在,就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它终有一日会突破迸发!安塞腰鼓引起了山崖的回响、观众的共鸣,艺术与自然、心灵融合为一,天地间似乎只剩下这鼓声。
艺术净化了、升华了人的心灵。一切欲望得失都被略去了、遗忘了。人还原了人之本性,找到了人生活的最佳状态──反璞归真、原始纯粹的精神状态。
●“好一个梦幻与生活的动静结合!”(25至30自然段)“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人们都沉浸在其中,如痴如碎,如梦如幻。一声“渺远的鸡啼”打破了这寂静,让人回到现实,眼前又是新的一天,新的世界,充满新的希望。
多媒体展示:
好一个蓬勃的生命力量!好一个生命的舞蹈!好一个充满希望的原野!好一个冲破束缚、阻碍强烈渴望!好一个阳刚之美!
好一个反璞归真的自然生活状态!好一个粗犷厚重的黄土文化!好一个„„
大家对课文的意蕴内涵发表了很多见解,投影所展示的内容中如有你尚未体会到的,可以再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揣摩,最后的省略号也有待于你们今后的阅读来补充。
七、分声部演读 领会了内涵,必然能更投入地朗读。让我们尝试一下分声部朗读(一名女生读开头、结尾;“好一个安塞腰鼓!”全班齐读;其他段落男女生齐读交替穿插)
八、拓展思考
1.如果安塞腰鼓到我们江汉平原来演出,是否能表演出这种气势?
2.西北富裕之后,那里的人们是否还能保持这种精神状态?
教学反思:
课 题:习作4 剪纸里的故事
一、教学要求:
1、仔细观察一幅剪纸作品,看懂作品的内容。
2、展开丰富的想象,便宜个合理的故事,并把这个故事写下来。
3、要求内容具体,叙事祥略得当。题目自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仔细观察一幅剪纸作品,展开丰富的想象,便宜个合理的故事,并把这个故事写下来。
要求内容具体,叙事祥略得当。
三、作前准备:
准备一些精美的剪纸作品或可以组织民间艺人到现场剪纸,组织学生观看、欣赏。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回忆课文《姥姥的剪纸》,导入新课。
二、看图练习说话
1、仔细观察剪纸作品,看图练习说话,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经过。
2、叙述主要人物,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衣着打扮。
3、连起来按一定的顺序说一说剪纸的内容,要求细致具体。
三、放飞想象
1、张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事情的前因后果。
2、小组讨论,把事情的前后经过说清楚。
3、各自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事情连起来完整的说一说。
四、展开联想
看着这么精美的剪纸作品,你会联想到什么? 集体交流。
五、构思布局,酝酿写作
1、请同学们把自己编写的故事完整地写下来。
2、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交流习作,指导修改
1、指名学生读习作,师生共同评议。
2、小结提出修改意见。
3、学生修改。
二、佳作欣赏。
1、选择写的较好的文章,在班里进行赏析。教师侧重选择两类文章:
(1)条理清楚,内容具体,重点突出,结构好。
(2)语言优美,对景色、心情、语言等的描写较生动,且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一评,作文中有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学习。
3、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几位同学的作文,相信对每位同学都有所启发,这节课我们来精心修改自己的文章。我建议大家联系自己的感受,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教师发现问题及时帮学生解决,对部分学生帮他们开拓一下思路,发现共性问题随机点拔。
5、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师生互评,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6、小组内相互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教学反思:
课 题:练习四
一、教学要求:
1、认识、了解俗语,懂得具体俗语的意思,并能在生活中发现和搜集俗语。
2、诵读积累十二个和中国传统戏剧有关的词语。
3、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4、学习写毛笔字。
5、学会在遇到被别人误会的时候、冷静、诚恳地解释。
二、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十二个和中国传统戏剧有关的词语,学会在遇到被别人误会的时候、冷静、诚恳地解释。
三、教学难点:
认识、了解俗语,懂得具体俗语的意思,并能在生活中发现和搜集俗语。解释时要态度诚恳,心平气和,说明原委。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学生读题,问:这句俗话是什么意思?(2)学生根据自己在日常生活获得的知识来回答?(3)教师提问:这句话在日常生活中用的多不多?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读五个俗语,看看各自是讲什么的。(2)师提问:这些俗语分布很广,你们听说过吗?(3)试着说出他们的意思。
3、教学第三部分
(1)教师由上一部分的教学到导入俗语的地域性。(2)要求学生当堂回忆生活中的俗语。(3)指名说一说。
(4)教师拓展: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注意发现和搜集俗语。把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养成时时学,处处学的好习惯。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诵读词语。
(1)出示词语学生自由认读。
(2)全班交流,教师示范读,指导读准字音。(3)同位每条词语的大概意思。(4)学生练习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5)通过读讲词语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分类积累词语。(6)学生练习背诵。
2、积累反馈
(1)指名读,集体练习读(2)集体一齐背诵,指名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
1、指导。
(1)指名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姥姥的剪纸》。(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格式。
(4)让学生说出哪些字与相连的字相差大(5)教师重点指导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2)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2)对写得不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训练。
二、教学第五题。学习写毛笔字
1、学写毛笔字
1、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的字
2、指导
(1)学生细心观察着两个笔画比较简单的字在米字格中的位置。(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方法(3)学生初练,教师及时指导。
3、练习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2)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学会做解释
1、师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被别人误会。这时你可以适当做解释。解释时要态度诚恳,心平气和,说明原委。碰到下面几种情况,应该怎样做解释呢?
2、每个学生任选一条认真读题,做好演练准备。
3、提示学生想清这样几个问题:(1)向谁解释,注意称呼和礼貌用语。
(2)解释什么,这是说话的主体部分,要针对对方的误会,说明原委。
(3)怎样解释,也就是解释要注意方式方法,寻找适当时机。(4)解释时还要注意态度,要使对方愿意听你解释,以求得好的效果。
4、想好后先低声练说。
5、同桌互说。
6、当众演练,师生评议。教学反思: